(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2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明天也讲《楞严经》。《楞严经》当中,佛陀的25大弟子都得到佛陀的印证,同时他们也讲了一些自己不同的开悟经历。

 

我们前面大概有14个弟子当中,大多数都讲了自己当时证悟的一些境界,大多数都讲了,可能有个别的一些没有讲。比如说我们前面的五根,然后六识,根据自己的根或者识开悟的。有些是我们看得到,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描述过程当中,已经说了是自己的,但有些讲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总的来讲,他是依靠这个根,或者是依靠这个识,或者是依靠这个大而证悟的。这个也应该清楚。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五根和六尘,11个,然后在这11个上面加眼(识)、耳(识)、鼻(识),14个已经讲完了。现在六识里面后面的几个,舌识、身识、意识,今天我们六识当中三个识先开始讲。

 

这样的话,应该是25个弟子当中,第15个弟子是富楼那。他是弥多罗尼子,我们叫满慈子,前面也讲过他的故事,好像在其他的经还是在这个里面,所以我在这里不介绍。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

 

他这里说富楼那尊者,实际上在佛的弟子当中他是说法第一。他当时从自己的坐垫起立,向佛的足下进行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的:“我是旷劫以来,很多劫以来,辩才无碍。”

 

“辩才无碍”,比如说辞无碍、义无碍、法无碍,还有乐说无碍,辩才也是有分好几种的。他是旷劫以来的,不是这一辈子辩才无碍,应该是在旷劫以来,无始劫以来。《指掌疏》里面说,他是在九十一亿佛面前是辩才无碍,他不是仅仅一世两世。

 

以前我们看到有个别的一些班智达的历史当中,说是500世当班智达,包括萨迦班智达,他也是有说法当中,(上师念藏文)我们《量理宝藏论》最后的偈颂里面说,他生生世世都成为智者,有些注释解释的时候说他是500世当班智达。

 

但是富楼那尊者,不仅仅是500世,多少劫以来,在很多佛面前都是他当过辩才无碍的。这样的话,他宣说佛法的苦、空、无常、无我,这些道理讲的时候,已经深入到实相当中,并不是表面上简单地讲一下。

 

其实说法者他的境界跟说法的内容,很有差别的。如果说法者他自己没有通达甚深的意义的话,他说出来的法也是仅此而已;如果说法者他的境界很有深髓性,那他说出来的也是深不可测。

 

所以他当时讲的法,每次都是讲得特别特别深奥,而且一直讲到诸法的实相上去。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他说:“我不仅是这么短短的时间吧,乃至恒河沙数的如来的秘密的、甚深的这些法门,”包括显宗的法、密宗的法,广大和甚深的这些法门,“我对这些所有法当中的微妙开示都没有任何的畏惧。”因为他对众生说法,他是了知众生根基,了知众生根基的话,一般他们也不会对你进行诽谤。

 

本来众生的根基都是良莠不齐的,千差万别,我们一般的凡夫人要给他们讲的话,确实是有个别的众生欢喜,个别的众生不一定欢喜。但是真正了知诸众生根基的人来讲,他应机施教,随顺众生的意乐而讲的话,那众生也是能接受,所以自己在讲的过程当中,也不会有任何的畏惧。他也是在“众中”,不同的众生当中,讲微妙深细的法就绝对不会有任何的畏惧。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

 

“世尊他也发现我辩才是无碍的。”

 

所以一般来讲,世尊是知道他自己眷属当中,哪些是有辩才的。我们法师也好,辅导员也要知道我们当中有一些辩才无碍的人,也要去关心他们。

 

有时候可能我是在这里不敢大量地“这个很好,那个很好”,不敢这么说。其实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比如说我们眷属当中,哪些是辩才无碍,虽然没有到达无碍,学得比较不错的人,应该也有必要值得赞叹。

 

没有这样的话,虽然有些人是很有辩才,非常不错,但是法师和上师没有认可的话,可能别人也不一定对你怎么样。人都是有各种嫉妒心的,不一定发现。所以有必要像佛陀,哪些是辩才第一,哪些是说法第一,哪些是持戒第一,他完全都是明白的。所以说也会知道的。

 

佛陀因为知道他大辩才,这样的话,“以音声轮”,以这个声音,因为他是以舌根而证悟的嘛,佛通过声音来给他讲。

 

讲的时候“教我发扬”,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佛陀教他,因为他的这种境界与众不同,就开始宣扬。

 

佛陀这样对他进行评价和赞叹的话,“我于佛前,助佛转轮”,他也是在不同的如来面前,也是经常助力佛转法轮。自己也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始随顺佛陀,帮他转法轮。

 

这样的原因,“因师子吼成阿罗汉”,最后他就在不同的场合当中都会讲法,这样的讲法当中,他就成了阿罗汉。

 

所以我们的任何一个方法,实际上它是可以证悟的,只要是一门深入的话应该是,比如说有些是光讲经也有证悟的,光扫地也有证悟的,光依靠一种方便方法,也有证悟的,不是整天都是想一会儿变一个,一会儿变一个,那这样的话,可能确实是心散乱了。

 

朝三暮四,天天都是一会儿想一个,一会儿想一个,就变来变去,那这样的话,可能是确实,不管是依止善知识也好,听闻大小乘的话,心态很重要的。如果自己选上了的话,确实比较强力度的,自己从这个上面下手。

 

我们有些法师说,我现在讲经说法这么多年了,现在不开悟不行了,现在放弃讲经说法,一定要去别的地方。但是像富楼那尊者那样,他如果放弃了,去闭关的话,那他不一定开悟。他在不同的如来面前,不同的善知识面前,经常以讲经说法为主,后来以师吼声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所以讲经也好,我们说法的话,确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都会说的:”你不闭关,不修行的话,那光是说着、听闻这样的话,不一定证悟的。”但是前面,有些也是通过耳闻而开悟的,也是有;通过讲说,依靠你的舌根来证悟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舌根——舌根前面也讲了嘛,一个是尝味道的,一个是说话的。那说话的时候没有舌头,没办法证悟的,但因为有舌头,有了它的话,有舌识,有了舌识以后,以这样的因缘获得证悟。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我们前面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基本上我们都具足吧。前面的五根也具足的,然后六尘也具足的,然后在六识当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现在每个都有。所以我们看看,在自己说法的过程当中,说着说着,因为他的说法的声音,实际上是跟心有关系,依靠舌根而发的音跟自己的心识有关系,然后依靠这样的因缘获得开悟。

 

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佛陀当时亲自印证富楼那尊者,说是他的教法当中,他是说法第一。因为他在说法过程当中开悟的,肯定是说法第一。他说着说着开悟的。

 

这个还是我们也很希望,说着说着开悟,不然的话,其他的有些开悟也是,有些是比较难的。

 

他是说法第一。

 

如果佛问我菩提圆通的因是什么,“我以法音”,对他来讲,依靠舌根和舌识,“以法音降伏魔怨”,降伏所有的四魔。

 

我们的魔有烦恼魔、蕴魔、死魔、天魔,但说法的话,实际上是这四个魔都可以摧毁的。因为你说法过程当中,烦恼可以断除,没有说法的话,没办法;如果烦恼断除,五蕴的执着也可以消失;在你说法这个时候,非时的死亡也可以断除的;你在说法的过程当中,天龙夜叉等其他的非人也不会对你有机可乘。

 

所以很多四魔通过说法来断除,这个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堪布堪姆也好,法师们也好,包括我们每天都是互相辅导这些的话,实际上这可以叫做说法,如果自己的意乐跟得上的话。很多注释里面也是讲,说法在一生当中远离四魔,如果说法是远离四魔的。

 

这一点,我也有这种感觉。到了学院以后,不管怎么样,说法的话,好像是很多保护军可能就出来了,就没有什么的,但一出去的时候也比较担心。每次出去的时候,我两次冬天出去的时候,被他们不让哪里去,然后在一个地方待了接近半年的时间,前几年啊,今年不知道怎么样?

 

所以如果说法的话,可能是也没有那么,因为说法的过程当中,可以四魔都降伏。所以大家也是,说法是一种——从富楼那尊者作为我们的榜样的话,确实在一生当中来讲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所有的功德当中,说大乘法、闻大乘法应该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销灭所有的这些烦恼,贪嗔痴等这些。

 

对富楼那尊者来讲,实际上是说法,或者是舌识,应该是菩提觉悟的最上的因,最好的一种圆通因。

 

这是15个,下面应该是25个弟子当中第16个。刚才是眼耳鼻舌,现在是身识,身体的识而证悟的。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他这里讲“优波离”尊者,他也叫做阐陀尊者,有些注释当中说,他就是当时佛陀出家时候的车匿。但是这个原经文当中不是很明显的,如果是车匿的话,这个人物的解释上稍微有一点难。这个等会儿我们看一下也可以。

 

优波离,他应该是,不管怎么样,从后面的经文来看,它是持律第一,戒律方面。前面我们说迦叶尊者是头陀行第一,这个是持戒第一,护戒如眼。他是在历史上,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他是持戒最好的一个。

 

他从自己的坐垫站起,顶礼佛足,而白佛陀这样说的:“我亲自随从佛陀,越过当时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城,净饭王的城市,显现出家。”出家的时候,他说他当时是亲自看到如来在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六年苦行以后,后来到了菩提迦耶金刚座,现前正等觉的果位,那个时候降伏一切的外、内魔。所有的魔障,当时魔障当中代表性的,什么青春的、可爱的、美艳的,各种魔,当时降伏了。

 

还有“制诸外道”,他们制伏各种外道吧,因为当时外道产生嫉妒心,而且当时外道也是比较兴盛的,他们有些是用毒药,有些是放醉象,还有拿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呀,种种方式来开始攻击佛陀,但是全部对他无济于事。

 

最后“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解脱了所有世间当中的贪欲,贪欲的这些漏,世间所有贪欲的漏,都已经获得解脱。

 

如果他是车匿,因为说车匿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往外出游,在四门当中看见生老死病的痛苦的相,然后回到之后,他离开王宫出家。后来实在没办法,依靠四大天王,然后车匿驾着马车,飞到虚空,超越城门,到了清净塔那里须发自落,或者说佛陀自己削了发,然后把剩下的头发、马车这些都是让车匿带回去。

 

后来净饭王有点不忍心,他就派了五个大臣和车匿,到那里去跟佛陀一起修行。修行的时候,五大臣后来变成五比丘。车匿他后来也是一直跟上。所以从历史上看,车匿应该对佛陀是非常恭敬的,但是他也有一些,从律藏当中看,车匿他的恶口骂人有点厉害,他自己很傲慢,他甚至可能看不起舍利子和目犍连,他就觉得这是凭什么,以前是学外道的,他经常也是看不惯,后来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他没有获得证悟。

 

佛陀离开人间的时候,佛陀也告诉阿难尊者,说是如果车匿实在是不听的话,暂时你们断绝交往,这样可能好一点。后来佛陀涅槃以后,他们暂时对车匿断绝交往以后,他就从内心当中升起这种恐惧心,再精进修法的时候,才好像依靠阿难的引导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所以如果解释成车匿的话,应该是不是有点——因为这里说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并且持戒第一,但实际上车匿应该是六群比丘之一,他是比较调皮的,比较难度化的,所以这个好像变成持戒第一是不是有点困难?这个方面大家可能到时候要看一下。

 

那这里怎么说呢?其实在这里,虽然看起来好像和车匿比较相同的,随从佛陀,看到他出家,看到六年苦行,看到包括佛陀成就的这些现象,都看在眼里,实际上如果是优波离尊者,我们也不能排除,他虽然没有跟到一起,但是很有可能他对整个过程全部都也是可以……

 

当然好像优波离是后来出家的,佛陀成佛以后。他以前是专门的理发师,也是当时的净饭王家里的一个仆人。他就看到佛陀出家以后,觉得是非常有信心。但是自己觉得是,因为印度的这种成分,四种种姓的成分都比较明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出家。后来问佛陀,佛陀说可以出家。

 

他先出家守净戒,后来好像五个王子,还是500个王子,他们来佛陀那里的时候,他们也出家了。出家以后,佛陀说是你们按戒龄来,先受戒的应该对他顶礼,然后这几个王子准备顶礼的时候,原来他们的仆人已经变成了上座的比丘,当时他们特别不服,觉得凭啥啊?他以前是种姓也这么低劣,地位也这么低劣,但是今天我们要向他顶礼,他们实在是有点儿接受不了。

 

后来佛陀呵斥说是在我的教法当中,种姓也不是重要的,地位也不是重要的,唯一的戒腊很重要,摧毁他们的傲慢。所以优波离应该是他的种姓算是比较低劣的,也算是比较低贱的这么一个种姓出家的。

 

所以他这里的人物,好像有些注释当中,他就前面一直解释车匿,到后来好像就变成了优波离。但是这个可能,是不是你们再看一下?我也没有时间翻大量的佛弟子的这些故事,不一定是不是车匿?如果是车匿的话,那可能解释有点难。

 

这里说佛陀是当时六年苦行也好,制服外道也好,所有世间贪欲的有漏当中解脱。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

 

当时优波离,他承蒙佛陀的传教,守持戒律。那戒律守得怎么样呢?“三千威仪”和“八万微细”都守得很清净的。

 

三千个威仪,一般比丘有250条,由行住坐卧四个威仪来乘,250乘以4,这样应该是1000个;这个1000又乘以3,未来、过去、现在,优波离以前也是守的这样,现在也这样,过去也守的这样。这样守持的话也是可以的。

 

有些注释当中写这1000个威仪,按照菩萨戒的摄受善法戒、严禁恶性戒、饶益众生戒,菩萨的这三个戒来乘的话,就已经变成三千个威仪,也有这样的解释。

 

八万细行,刚才三千个威仪,用身语的七支,身体不杀盗淫,语言不说恶语、离间语、妄语、绮语,总共身口有七个自性罪,三千乘以七,然后再乘以四——贪、嗔、痴、等分烦恼,这些来乘,总共有八万四千的威仪,八万四千细微的戒条。

 

这些有些是自性罪,有些是佛制罪,“性业遮业”,“性业”是我们经常说的自性罪,就像杀盗淫妄等等这些;佛制罪就是佛制定了以后,佛遮止以后的这种罪。

 

当时优波离尊者,他对整个三千威仪也好,八万细行也好,全部守得非常清净的,就像阿底峡尊者,他说是别解脱戒守得很清净的。

 

可能如果我们的别解脱戒,一般的一个比丘来讲,他从身语意,还有用其他的细微来这样分的话,总共有这么多的,前面是稍微粗一点,后面是最细微的,总共有这么多的戒律,守得很清净的。

 

因为他身体这样守得清净——

 

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他身心都是守持清净戒律的原因,获得了阿罗汉,身心都是没有烦恼,没有染污,非常清净寂灭,这样的原因成为阿罗汉。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我当时在如来的教法当中,是‘众中纲纪’,”相当于是所有的僧众当中,我是应该称为持戒第一嘛,我应该是他们的标杆,守戒最好的。藏文当中是最好的,是守戒的典范,他们的模范。大家都认为要像优波离那样,大家都向他学习的。他是全部的“纲纪”,他们的模范。

 

“而且佛陀亲自印证我的心,”他这里的“心”应该指的是——因为身体来护持戒律,护持戒律的时候,护他的这种心也很重要的,如果你心不护的话,那身体就变成一种无情法嘛,不可能的。所以印证我的这种心“‘持戒修身’,因为这个原因把我在僧众当中,推上

守戒第一。”也可以说,我是依靠守戒而证悟的。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佛如果问我的圆通菩提因是什么的话,我首先应该说是以‘执身’,”因为执着身体,护持、保护,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身体,然后“身体达到一定的自在。”

 

有些我们出家很多年了以后,身心都很调柔了,他就不管是处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也不会有什么担心破戒,担心染污,自己都已经身心,尤其身体已经获得自在,不会有什么跳啊、闹啊,或者说是各种各样不如法的行为,威仪上是没有的。

 

然后次第地,他对身体这样的护持的心,护戒的心已经得以通达。因为可能别解脱戒大多数以身戒为主,对身体的威仪和外在的行为非常重视的。一般别解脱戒是行为为主的,菩萨戒是内心,密乘戒是心的秘密,也就是说心的奥秘更要通达,它有这样的差别。

 

次第地他护戒的心已经得以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达。最后身和心,因为他已经依靠戒律来开悟,依靠身体的这种守护的心来开悟。大乘佛教也是这样的,六波罗蜜多全部是心上安立的,所以持戒也是在心上安立的。那这样的话,到后来他的身和心一切都通达。

 

对他来讲,也就是说对优波离来讲,持戒或者说身识,这个是在所有的证悟当中是最好的一种因缘,菩提因。

 

接下来,第17个应该是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对吧?

 

他是以意识——我们六种识当中的意识,而获得证悟的。肯定得神通的话意识为主,不是眼睛为主,不是身体为主。

 

我们前面从优波离的公案来讲,有些只是守持清净的戒律,然后同时认识到它的本性,不需要其他的,即使你没有修行的话,依靠戒律而证悟的。优波离也没有说我因为禅修多少多少年我才证悟的,没有这么说,他主要是依靠清净戒律,他细微的这种戒条都不染,以这样的方式来开悟的。这个大家也要明白。

 

大目揵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目犍连也是他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向佛足下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我最初的时候怎么样开悟的呢?他就直接说,他是去城市里面去化缘,在路上,偶尔的这种机会,遇到了“三迦葉波”他们,前面也提过,三个兄弟,舍利子也是遇到他们,目犍连也是遇到他。其实这些公案《大智度论》当中是有的。

 

当他遇到的时候,有三个迦叶种姓的人,一个叫做是“优楼频螺”,他好像身上有木瓜一般的什么东西,因为这个而取名的;“伽耶”,有个山叫伽耶,我《梦尘回忆录》里面有,加雅山,佛陀专门在那里,有这么一座山。当时我们去印度金刚座的时候,晚上住在那里,只是在窗户上看了一下,没有亲自去到。还有“那提”,“那提”是一条河的名字。

 

他有些是人的特性来取的,有些是他住的地方的山来取的,有些是旁边的河来取的,他们三个迦叶,比如说“伽耶迦叶”、“那提迦叶”,或者说“优楼频螺迦叶”,是这样。

 

这三兄弟接触以后,他们就开始聊如来所讲到的甚深法。他们应该是先皈依了佛陀,或者说他们先已经通达了缘起法方面的一些教言。

 

他当时跟他们一起聊的时候,“我顿发心”,他就顿然,因为他以意识而证悟的嘛,他们一讲到缘起法的时候,他可能心里面思维缘起的甚深意义,当他思维的过程当中,因缘已经成熟,所以已经开悟了。开悟以后得大神通,尤其是他神通第一嘛,这样的话,他得到了特别大的神通。

 

所以这个历史,跟刚才前面讲的迦叶尊者的历史,和其他的有一些佛经里面的历史,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不同的话,实际上我觉得是每一个历史,它着重强调那个时候的重点。比如说以前我们讲他们遇到马胜必丘的公案,他当时主要讲马胜比丘的威仪是什么样,但是他在这里依靠缘起法的这种意义,通过心里思维以后,目犍连马上通达超越的这种神通,他可能也是这样的。

 

所以有时候有点儿不同的历史,现在有些学者就是这样的,不同的话,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话,他又找一大堆的理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是正确的,另外那种不正确的。其实这个是很难的。

 

包括一个人的传记,我们现在一个人活着写传记,两个人给我写传记。但写传记的话,也许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两个人写下来的表达方式都不一定相同的。即使不相同的话,那是不是一个是错的,一个是正确的,也不一定的。

 

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的有些人,有没有探索历史这些方面的。其实现在世界上最重视的就是,公元多少多少年,他在某一个时期里面怎么做的,那个时期跟当时的其他国家的国王执政的年代符不符合,然后那个时候的社会背景什么样。很多的书他们还是去翻阅,翻阅的过程当中,他们有他们的一种治学的理论。

 

但是有些时候,他可能是对我们这里面所讲到的一些,比如说业力不可思议,或者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再加上众生的这种显现不确定等等这些道理,可能不一定有深入的研究。这样一来,仅仅是以观现世量来,哪些是正确,哪些是不正确的话,在有些时候他们判断的应该是比较好的,但有些时候也不一定的。

 

所以这里,他当时这样通达的。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他当时这样通达的话,如来就开始对赐予他袈裟,“袈裟著身”,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自己的胡子、头发都不用剃了,自然就掉下来了。

 

这个还是挺好的。我们现在剃发,一定要先第一次剃一下,然后第二次法师又要给他剃,然后第三次自己也是摸一摸,“还在这里留一点,再剃一下吧。”就这样的。

 

目犍连先遇到这三个兄弟,然后到了佛陀那里,给他穿上袈裟的时候,头发和胡子自然就,“呜——”就掉下来了。

 

然后他就出游十方,没有任何的挂碍。因为那个时候他应该已经获得了这种成就,获得成就的话,他的这种神通,也就是说意识带来的这种神通,就完全已经开发了。然后佛教当中把他推为是神通第一。确实目犍连的有些神通一讲的时候,我们都很难想象。

 

成为阿罗汉。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不仅仅是世尊赞叹我神通第一,乃至十方如来,对我的神通力量都特别赞叹。正因为这样他就圆满的、光明的、清净的这些境界自然而然出现,然后在整个世间当中“自在无畏”。

 

有了目犍连的神通,我们也是不怕的,谁都不怕。不管是什么狼也好,阿苏罗也好,紧那罗也好,什么都不怕。因为只要有特别大的神通,比如说门口上啪啪啪啪啪敲门,然后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蜂,“嗡——”从窗户当中飞上去,然后看看,在虚空当中飘来飘去,又“嗡——”就进来了,所以肯定不怕的。这个就没什么说的了。

 

如果佛问圆通因的话,“我以旋湛”,“旋湛”意思就是他的意识已经转成清净的智慧。“旋”是原来的这种不清净的。有些注释说,这是他的戒定慧当中的定学。因为他的禅定也是很好的,他的意识变成清净,不被外境所束缚,是澄清的、光明的。

 

“心光发宣”主要是慧学,他的智慧,也就是说心的这种光芒、智慧,这种光明也是极其明了。就像是浊水慢慢慢慢变清一样的,他原来的这种意识,就转成清净的智慧。

 

对他而言,意识是成就上面最重要的。因为他在自己证悟的时候,只是讨论了一下缘起法,然后从内心当中就开发智慧,开发神通,然后就开始成为神通第一。所以对他而言,意识是很重要的。

 

下面叫做乌刍瑟摩,我们藏文当中是(师念藏文),跟维摩居士的名称有点相同,但是可能不是一个人。他这个也叫火头金刚嘛,可能是不是大势至,或者是金刚手菩萨?

 

下面我们讲到七大,前面是五根讲完了,六尘讲完了,六识讲完了。然后佛的弟子里面应该是第18个弟子了,他是依靠火大而成佛的。

 

本来是四大的次第是地水火风,但在这里为什么是火大?火是代表贪心,要摧毁这些烦恼的话,先从贪欲开始,别解脱也是先从贪欲上面下手。我们建立的话,地大很重要的,但是要摧毁的话,先从火大开始摧毁的话,那所有的这些功德有机会产生。

 

乌刍瑟摩

 

火头金刚。

 

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他这里跟前面有点不同,有些注释说,因为他要护法,护法不能随便坐着,像管家的话,经常站着起来的,不能随便一直坐着,不然的话就不能成为护法嘛。所以他没有说是从自己的坐垫坐起,没有这么讲,他应该是一直站着的。

 

他直接就到如来面前“合掌”,“合掌”也是表示一种恭敬。本来护法他手里也是拿着自己的一些法器,或者是柄杖,这些都有。但他就非常恭敬地在佛的足下顶礼以后,“而白佛言”,他说:“我常常自己回忆,”回忆什么呢?久远以前他是变成一个贪欲特别严重的人,“性多贪欲”,贪欲很严重的,变成这样的人,久远劫以前。

 

那个时候——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当时佛陀的名字叫做空王如来。这个空王如来,有些当中说是《华严经》当中讲到阿难的时候,当时佛陀和阿难一起在空王如来面前发愿,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其实释迦牟尼佛和刚才火头金刚是同一个时代。也就是说,在空王如来面前都是发过心的。

 

他也当时是空王如来专门对治他的烦恼,释迦牟尼佛和阿难也在那里发愿、发心的话,应该他们两个都在一起。但是有些注释好像,有些古文也不是看得很懂,但意思是好像这两个虽然当时是同一个时期,但是火头金刚因为贪心重,现在还没有证悟,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了。可能也有这个意思吧。

 

当时佛陀告诉他,这种淫心比较重的人,贪欲很严重的这些人“成猛火聚”,如果人活着的时候,他是欲望的火焚烧自己的身心,死了以后,业力的这种火也是焚烧自己。所以一般来讲贪欲重的人,即生也是经常有火来燃烧自己。

 

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贪欲,贪欲比较严重的话,嗔恨心也可以产生的,嫉妒心也可以产生的,然后其他的傲慢,种种烦恼也接踵而生的。所以为什么佛陀说先要对治贪欲呢?我们经常讲贪嗔痴,先要治贪心,然后治嗔心,然后再治痴心。痴心是比较细微的,先把这两个如果能对治的话,其他的烦恼容易的。

 

所以这里当时佛陀给他讲,贪心焚烧自己,而且死亡以后会堕入到地狱和饿鬼当中感受痛苦的。所以当时教他普遍地观,相当于是我们不净观一样的,把就整个我们人体所有肢体的100个骨节,不同的全身的大的100个股骸,还有四肢,全部观想成一种冷气和暖气。

 

这个相当于是一个变化性的,他这种观,冷的时候暖,暖的时候热,它是白骨观的一种修法。他当时整个身体,通过这样的这种气息来让他观心。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他在观的过程当中,内观的时候,内观自己心的光明,内观它贪心的本体到底怎么样,或者是他刚才正在观白骨观,这种白骨观的各种暖的气和热的气,这样的时候,心再次内观,那原来的这些所有的淫心化掉,所有的这些贪欲的心就像是我们转识成智一样的,最后变成了智慧火。

 

他当时是这么开悟的,对他来讲火是很重要的。他在内观的时候,原来的这种贪心火,就慢慢慢慢变成智慧火。

 

其实我们欲界众生也很可怜的,很多人不管是明显还是不明显,贪欲的火时时地焚烧。大多数的出家人,应该相对而言算是好的,不然的话,他刚开始也是不一定能放下一切嘛,然后包括依靠他的身像,他的威仪,很多都是也有利于对治贪欲的。但一般欲界众生最难治的就是贪欲。这个贪欲的火,如果转成智慧的火,那就像乌刍瑟摩一样的,特别好的。他最后开悟的时候,他把贪欲观不同的这种修法,最后都是变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自从他的这种观想成功,修行成功了。

 

有些修修修,最后都生嗔恨心、痛苦,然后就发恶愿而离开的。但他不同的,确实有时候我们看这些圣者们很随喜的,通过这样的观修以后,佛陀也知道他的这种修行成功了。

 

自从那个时候这些佛,经常呼召他的时候就叫“火头”。

 

原来我小的时候他们给我叫红头,红头小孩儿,我很生气。因为我不知道,那个时候,我小的时候头发都比较红,每次去参加开会的时候,我担心有些人又说我。我父亲叫优波嘛,“优波家的红头小孩儿来了没有?”有些人都故意挑起说,然后这样的时候我都很不好意思,又不敢抬头这样。

 

所以“火头”看起来好像是取恶号一样的,但是他变成了“火头”是因为他的修行很成功,用火来燃烧相续的烦恼。

 

他以这样的“火光三昧力”成阿罗汉的,对他来讲火是很重要,每次看到火的时候有这种亲切感呐。

 

可能贪欲比较大的人,不能变成智慧火,反而今生当中痛苦燃烧自己,然后来世于三恶趣当中燃烧的话,可能看到火都有点害怕。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他说当时应该发了大乘的大愿,“诸佛成道”,所有的佛陀成佛的时候,我就变成大力士,变成拿着金刚的,头上有火光的,这样的。

 

有些注释里面讲,有一个国王,有1000个儿子,他们通过自己抽签来发愿成哪些哪些佛,后来释迦牟尼佛都变成第四个佛,到最后是楼至佛。这个国王还有另外一个妃子,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发愿:他们成佛的时候,一个是保护佛法,一个是请转法轮。最后成为帝释天和金刚手菩萨。有些引用了《正法念处经》里面讲的短短的公案。

 

所以“诸佛成道”的时候,所有的1000个佛,贤劫千佛,贤劫千佛出世的时候,我就发愿当护法,亲自降伏魔众。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他说:“如果佛问我圆通法是什么?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详细观察以后,身和心的暖触,”因为对他来讲暖是很重要的。

 

其实每个人应该是,可能成佛也好,获得一些境界也好,获得人生的转变的话,有些是可能一本书,有些是可能一位善知识,有些是一次的法会,有些是一次的接触,因为这个就转变了自己的人生。当然开悟是最好的,但即便是没有开悟,好像人生当中有很多的转折点嘛,在一生当中,这个转折点的因缘来讲很重要的。而且这种人和事物,我们也应该铭记于心,对他们有一种感恩心。

 

比如说刚开始谁让你引入佛门的,当时是以什么一个巧合,看起来是巧合的、偶然的,但实际上不是巧合的,这是一种很真实的自然,自然的因缘。这样的因缘让你遇到了正法也好,或者说一本书转变了你的人生,转变了你的见解,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这些成就者来讲,七大里面的火大,对他来讲身心的这种暖触,“无碍流通”,因为他在观的过程当中这个暖气,所以我们冬天开暖气的时候,大家就看看能不能把暖气开得特别特别高的话,突然“啪”就成就了。哈哈,冬天有点冷嘛,就开悟,对我们每个人也是。

 

开玩笑,不要开得太大,不然万一发生火灾,那你开悟了,另外一个开悟了,那个时候你想待都待不下去。

 

火灾还是比较要值得注意吧,现在可能好多电路也换了,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以前我们冬天的时候主要是买牛粪为主,现在好像在学院里面基本上卖牛粪的人也看不到,牦牛也看不到,不知道怎么样,现在可能有了电。

 

那天我去县上的时候,我说这些牦牛现在有没有牛粪?我们学院里面都是看不到。他们说有是有,但是喇嘛和觉姆里面有些年轻的,现在根本不烧牛粪。

 

不烧牛粪也可以,如果电费可以的话也是行,凡是依靠比较温暖来开悟就可以了。

 

“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他生起比较大的智慧火焰,然后登上了“无上觉”,不知道这个火头金刚,证悟到什么样的境界,应该是比声闻缘觉要高的一个无上的觉悟。对他来讲,火大是所有的开悟当中的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意思。

 

再讲一个,今天内容也比较简单。下面是应该第19个,依靠地大来证悟的,名字也叫做是持地菩萨。

 

其实这些里面出现的这些,我们前面刚开始讲哪些哪些菩萨,哪些哪些阿罗汉,这些里面都有这些人物。现在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了火头金刚是谁,持地菩萨是谁,然后再回去看我们第一卷里面的内容,应该知道他是这样证悟的,他是角色这样的。就像我们演一个电影,电影里面刚开始可能简单出现人物介绍这样的。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

 

这个是一个发心人员啊,天天都是在外面扫地,也不闻思。我原来担心我们发心人员不开悟,今天我就下午看了以后就心里很欢喜,我想不一定非要去闻思,天天都是管什么工程,管路、修路,我们这边有好大的一群,每年我就比较担心,他们没有好好地闻思怎么办?现在就不担心了。

 

以后不开悟的话,那闻思的人也不开悟,天天闻思闭关修行,出关的时候嗔恨心大得不得了。如果真正是好好修行的话,那天天都是在工地上——我们有些道友还是可以的,天天都是拿个什么跟那些工人说:“你下来下来,你下来。”有些说:“不能这样,你必须做好一点,万一做不好……”(上师模仿)有些说:“哎,这个不行呐,你为什么这样做啊?”有些女众也比较厉害的。

 

所以天天都是管工程。不说了,再学的话,每一个人我要学一下。

 

他是从自己坐垫坐起,向佛足下顶礼,白佛说:“我往昔在普光如来,”“普光如来”,是我们五十五佛当中有一个佛,普光如来,我们经常礼拜的时候,普光如来。他出现于世的时候,刚才那个持地菩萨变成一个比丘。

 

他常常是去一些重要的路口,十字路口,或者说是一些河边,“津口”,还有“田地险隘”,田地和路之间特别狭窄,这样的路,凡是有一些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这样的不如法的地方,就经常妨损于车啊、马啊、人呐,这样的路,他就开始去平填,把这些平整。因为修路,他这里主要路。

 

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包括我们僧众的僧舍,我们学院当中,有一部分包括设计、监工,包括我们现在用的那几个经堂,确实这边我们降魔洲的几个发心人员,我也参与过,虽然我没有天天站在工地上,但是基本上是这里的路也好,连一个楼梯,基本上心里都有印象的。就一个水池啊,路啊,就整个全学院都是在眼前,应该都是这样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地上来的。

 

我觉得他们当时发心的话,确实闻思修行上面有一定的耽误,但是总的来讲,功德应该是他们也得到。你看现在我们这样的闻思修行,跟30年前学院的状况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30年前,确实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包括我们下大雨、下冰雹的时候都是,说法、辅导的人在里面辅导,我们都是在窗户外面,一直在听着,我刚来的时候这样的。后来一段时间,确实法王在的时候,学院很多讲经说法和学习的条件是不怎么样。

 

他当时这个,他就开始修路,包括比较狭窄的地方,这些地方开始平整。

 

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他这里说是,去这些地方,填平些地方,还有做一些桥梁,修一些路,还有背一些沙土,背水泥、背石头、背木头、背各种各样的。

 

现在有了机器以后还可以挖地,以前我们老经堂的那个地方挖的话,每个区每个区每个组都挖,挖了半天都是很少。包括我们学院的路,当时我们也是人工去挖的嘛,我们摩尼宝区的人,女众那个转弯的地方,我们花了好长的时间,但是一直挖不下去,就现在男众停车场旁边的,当时我也在摩尼宝区里面嘛,当时就挖得很难的。

 

所以当时,包括背土,背石头这些,修路、修桥等等这些。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他一直是这样的,他很多佛,不是一次两次,很多生世做这样的勤工苦,无量佛面前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众生在“阛阓”的地方,“阛阓”好像是不是街道,城市,在这些地方,人比较多的,人比较密集的地方,他就经常帮别人“擎”东西,“擎”就是搬运,拿包裹,知道吧?现在你们女众也经常是……但是他们不是免费的。

 

这里刚开还始免费的,后来饥荒的时候他也有收一点钱。他先给他们做,做完了以后,他就把这些东西放到他们所需要的地方,放完了以后立即就走了,他不收辛苦钱,免费的。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毗舍浮佛”出世的时候,出现大的饥荒。这个佛,说是过去千佛当中的最后一个佛。过去劫叫做是庄严劫嘛,庄严劫当中最后一个佛叫做是“毗舍浮佛”,好像也叫做一切自在佛。

 

这个时候出现特别大的饥荒,在饥荒的时候他又帮别人背东西,这个时候他也不问近还是远,但是只是取一点点,可能生存的,他就取一点点,就不会接受很高的价格。

 

还有他经常看到人啊、车啊、牛啊,沉溺在淤泥当中的时候,依靠他的神力,经常把他们从中推出来,远离这样的这种痛苦。

 

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后来有一次国王“筵佛设斋”,这个时候他也去了。他去先把路不平的地方弄平了,然后在平地的地方一直待着,等待佛陀。佛陀出来的时候,看到他这么乖,对他进行摩顶,摩顶以后说了这么样的,这个是他开悟的教言,我们也把藏文、汉文都记一下,他说:“当平心地。”我们的心地要平。

 

为什么叫“心地”呢?长水子璇大师说:心是万物的所依,也是长养一切的因缘。所以心一般用地来称呼,就是心是一切所依,也是一切长养的根本。所以如果我们的心平下来的话,那世界可以平的,“世界地一切皆平”。我们不是讲“心净国土净”嘛,心平国土平,或者是心平世界平。

 

是也是,我们如果心很平等,每天都是一模一样的状态,那这个世界也是对他来讲很平的。包括当时动乱时候,有些修行人是好像没有发生似的,即便是天天给他批斗,他下来过后都是心平气和的,没有什么烦恼和痛苦。但我们有吃有穿,什么样都有,自然而然心就开始不平,心开始不平的话,那世界肯定不平的。

 

你看普京怎么样的,普京总统,他心不平,世界也不平。不过我们这里有些人肯定喜欢普京的,我一说普京就很不高兴的,他的铁杆儿粉丝,是吧?有没有?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肯定有,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呵呵。

 

心平的话,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平,“世界地一切皆平”。

 

当时他听到这个话之后——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他当时就开悟了。开悟什么呢?见到自己身体的微尘和外面的世界的微尘都没有什么差别,全部融合一体了。

 

内在的这种身尘跟外在的微尘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所有的这些变成空性以后,微尘的自性也没有什么互相触摩的,包括我们的两只手互相摩的话,只是显现而已,实际上是空的,没有什么的。那这样的话,乃至刀兵,对他也是无利无害的。

 

就像是当时龙猛菩萨,他已经证悟空性了以后,他说你如果用刀来砍我的头,都没办法的,我很早以来都是把这个业力已经消了,但唯一的有一个吉祥草,如果你拿来砍的话,可能会有剩下一点业力的。还有六祖,最后也是用三次刀都没办法砍他的头。

 

所以通达了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什么。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所以他在法性当中,证悟了无生法忍,这样成就阿罗汉的果位。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他说:我以前的这种声闻的心当中,今天入于菩萨位,听到了如来宣说“妙莲华”,“妙莲华”,《指掌疏》和有些里面说是《楞严经》,还有些里面讲的是一些心地法门,不一定是《楞严经》,因为《楞严经》一般叫做《大方广妙莲华王经》也有这样的。

 

他说,今天听到佛陀说《楞严经》,“佛知见地”,佛陀这种证悟的见地,“我先证明”,我可以先证明,佛陀讲的是对的,我当时这样证悟的。所以他完全用佛陀的知见,在众大僧众当中,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行来证明。所以当时他就以地大成为成佛因。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圆通的话,我用智慧观察的时候,其实身体和世界的这种微尘就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如来藏的一种显现。我们虚妄的这些法尘,慢慢慢慢通过这样的地大来观察的时候,其实这种地大的尘完全是变成了圆满的智慧,这样成无上的道。对我而言,地大是最上首的菩提的因,最重要的。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楞严经》里面,现在正在讲有25位大士,他们通过不同的因缘获得证悟。前面我们讲五根,然后六尘,还有六识和七大等等,这样讲的。

 

我们前面讲了9位尊者,他们是通过不同的根,或者是境获得开悟。今天我们讲第10位,主要是身根证悟的——毕陵伽婆蹉。

 

毕陵伽婆蹉,如果我们翻译出来,叫余习,剩余的习气。他是为什么叫余习呢?他有前世的一些习气。什么样的习气呢?他曾经当过500世的婆罗门,今生也是特别的傲慢。他也有一些神通,过恒河的时候,对恒河神,水神,经常用非常歧视的这种语气来说:“小奴婢,你给我流断恒河。”他就经常这样的。后来那个水神有点不开心,他就告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了。

 

然后释迦牟尼佛也呵斥他:“对任何众生都是不能生傲慢,这样歧视他。”但是这个时候那种习气难改,他还是跟河神说:“小奴婢,你不要生气,你不要生嗔恨心。”还是用这个字。有些佛陀说了也是改不了的。为什么呢?说是因为这个河神,以前也是当他的仆人,所以两个众生的这种习气,互相都一致呼应。也有这样的说法。

 

不管怎么样,他叫做余习。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这个余习他就从自己的坐垫坐起,向佛的双足下进行顶礼,然后恭敬白佛说:“我最初发心,跟着佛学道,这个时候我就数数地听到如来说世间的一切万法‘不可乐事’,没有什么可欢喜的,可快乐的事。”

 

因为世间大家都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我、无常。我们觉得是有一种欢乐的,觉得是比较稳固的,最终也是不可信的,也是坏灭性的。

 

“佛陀就常常告诉我,世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乐的。”这个教言。

 

这样以后——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

 

这样以后,我一直经常思维。有一次到了城市里面去乞食化缘的时候,还是心里一直想着,心里一直思维着刚才前面讲的,世间没有什么快乐的苦空无我的道理。因为心可能太专注的原因,不知不觉在路途当中,毒刺刺到自己的脚上面。因为它是有毒性的,整个全身疼痛难忍。

 

(好像很痛苦的表情看着我,没事。不知道这个身体……)

 

他整个身体上下非常疼痛,这样以后他就特别疼痛。这个时候他自己忆念思维,实际上这个疼痛主要是有知觉的原因。

 

这样的知觉,虽然确实是在妄想当中,在世俗当中,它是一种痛觉,然后再次详细观察的话,实际上所知觉的这种感受还是疼痛的,但是能觉知的心,进行观察的时候,是清净的、无染的,没有任何的这种痛觉。

 

这样以后,观察的结果是什么?既没有痛的所感受,也没有能痛的能感受,也就是说能取和所取,一切双亡。

 

真正在观察的时候,这个我们可能大家也知道,如果你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特别疼痛的时候,你未经观察的时候,确实在那里,不管是扎刺也好,或者说是用刀砍着也好,就有痛苦,但是你真正去观察的时候,能痛所痛全部都,可以说显现当中有这样的疼痛感,但是你真正观察这个心,这样的疼痛是怎么成立的?在这个时候,所谓的痛也是了不可得。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他又再次地思维:“其实我所有的这些,一切的疼痛,主要是来自于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如果你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不管到哪里去,都痛苦是带着的。

 

我看《成实论》当中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的:“身是苦因,持此苦因,随所至处,则受诸苦。”身体实际上是苦的因,如果我们持着身体的话,苦因也还是同样持着的,身体不管到哪里去,感受的痛苦还是有的。

 

有些人觉得是:“可能在喇荣身体很不好的,到了成都去好一点。”成都可能更痛,然后“到别的地方去可能好一点”,又还是有这样的。

 

如果心没有证悟的话,心里的痛苦也是不间断的;如果身体没有证悟的话,身体也是一直感受种种的痛苦,只要带着苦器,所以很多佛经里面讲,我们的这种身体相当于是一种苦器、苦缘、苦根,用这样来表示。

 

“但如果再进行思维,刚才那样,把所感受的心和能感受的心,这两个观察的时候,其实一个身体上面怎么会是有两种感觉?这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我摄受了自己的妄念,这样以后很快的时间当中,”这个主要是余习他自己讲的。

 

后来他就不断地修,“没有多久,身心就忽然就已经空了。”没有感受了,没有痛苦了,完全都是安住在他的境界当中。我们禅宗经常说,保任此境界,也就是维护这样的一个境界吧,身心双空。

 

这样的境界,不断地维护,“三七二十一天当中就所有的漏法全部都已经清净了,成了阿罗汉果位。”那个时候佛陀亲自印证,说他已经现前了无学的果位。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佛陀如果问我菩提的因,圆通法是什么样呢?凭我修行所证悟的境界来讲,应该是‘纯觉’和‘遗身’。”

 

“纯觉”是彻底清净的觉悟,然后离开了,或者说是遗弃了,或者遗忘了自己不清净的身心。主要是我们现在的这种身体是苦缘嘛,如果我们认识它的本体,那可以说是清净的,证悟的一个因。

 

所以对他而言,“斯为第一”。刚才身体也看作是证悟的唯一的,最好的一个条件,依靠身体来证悟的。虽然他显现上是有一些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也是一种证悟的因。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小心身体上扎了刺,或者说是遇到了一些痛苦,就开悟的。前两天都是我的脚上插了一个东西,但是还没有开悟,就有点儿痛。应该这样观想,但是……

 

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是第10个。

 

第11个,应该是依靠意根而证悟的,这个是须菩提。须菩提大家也知道,我们汉语当中经常说“空生”。因为他降生的时候,家里的好多资具,好多物品全部都空了。

 

当时家人非常害怕,具体怎么样?他们当时请了一些相士,看相的师父。看相的师父也很厉害,说这是将来对家人、对世界是很吉祥的一个人。所以后来就人们都称他为叫善吉,善吉祥的意思;还有叫善现,我们(师说藏语),也有善现的意思。

 

须菩提,他在佛陀的教法当中应该是解空第一,包括《金刚经》也好,般若,好多法门佛陀是对须菩提说的。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

 

他这里也是一样的,从自己的座位起立,然后向佛的足下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我是旷劫以来,多生累劫以来,心得到无碍的,”不像我们一样的,他前面的习气是非常非常好的,他是无始劫以来,很多时劫以来,心没有什么障碍,而且他“自己有寿命通,能回忆特别多的生世。”受生的多少多少生世他能回忆,而且回忆的次数,就像恒河沙数那样的生生世世,他就回忆。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他在母胎当中的时候都已经知道——我们降生以后学了好多字,然后长大以后头发也白了,还不知道空性。须菩提,在母胎当中的时候,知道一切万法全部是寂灭的、空性的、清净的,这样道理,而且乃至十方世界的一切万法都了知为是空性。

 

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自己从五蕴开始,一切都是空性的;然后从万法的角度来讲,乃至十方,所有的一切法都了知为空性。不仅是自己知道空性,而且他让很多众生,也是依靠他自己的觉知来证悟空性。

 

我们前面也是讲过,当时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来到人间的时候,当时莲花色比丘打着各种各样的这种打扮、装饰,去佛前去迎接,须菩提一直坐在山洞里面没有去接。后来佛陀说:“莲花色比丘没有见到我,只见到我的色身这不是真正的我。须菩提他观空性,其实他真正地见到我。”当时佛陀也是赞叹须菩提,原因也是这样的。

 

他当时是为令一切众生,就证悟了这样的空性,那证悟空性的方式是什么样?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他说,因为依靠如来的这种加持,依靠如来对他的这种启发,或者说保护,他已经“性觉真空”,他已经觉悟了觉空无二的意思吧。“性空真觉”也好,或者说是“性觉真空”也好,这样的真正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空性和光明双运的境界已经了达了。

 

这样了达的境界,其实是空性圆满、光明、周遍一切的这么样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得到了以后,自然而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他这里的“阿罗汉”的话,须菩提一般是我们大乘的成就者,但是有时候“阿罗汉”,就是我们说的“出有坏”,“出有坏”实际上是摧毁一切三有的烦恼,具足一切的功德。所以“出有坏”也有小乘的阿罗汉,也有大乘的阿罗汉。真正的大罗汉就是我们出有坏如来正等觉,就是佛陀。佛陀是真正的大阿罗汉。

 

所以我们一说阿罗汉的时候,“哦,肯定是小乘的”——也不用这么理解吧。凡是阿罗汉,有时候菩萨也叫阿罗汉,佛也叫阿罗汉,然后声闻缘觉当中,《俱舍论》里面所讲到的无学地的行者,也叫做阿罗汉。

 

所以须菩提他说,他当时得到了阿罗汉,然后顿时证悟如来的这个珍贵的、光明的、空性的、如海一般的这样的境界。这个时候他的这种见解,“同佛知见”,也就是须菩提当时的见解像佛一样的。

 

因为从断除烦恼和证悟空性方面,有些注释当中说,见解是跟佛陀相同。我们不是讲中观的时候,有些宗派认为,只要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话,那跟佛所证悟的空性方面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也有这样的说法吧,但是他的有些显现上面有差别,有些也有这样讲的。

 

有些说,因为须菩提曾经也是早已成佛过,像《正脉疏》和有些注释当中说,以前早已成佛过,他那个时候的名号,叫做是青龙如来,青色的龙,青龙如来。

 

所以他当时也是说,他当时顿入这样的最高境界的时候,其实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已经获得佛果,也有这个意思。反正是成了这样的无学的果位。

 

然后他就解脱烦恼,证悟了空性。正因为这样,“我为无上”,他就成为在佛教当中的解空第一。在证悟空性方面,或者说了知空性方面,他是第一的,最了不起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成佛的圆通的因是什么?根据我所修的证悟来讲,一切相实际上是入于非。”一切相非相,也就是说,瓶子非瓶子,柱子非柱子,我们现象的东西没有。有些认为这是一个单空,因为破一个边的。

 

“非所非尽”,单空所拥有的这种空实际上也是没有的,也是尽了的,这个是破二和三的边的。

 

“旋法归无”,最后所有的这些二法也是不成立的。反过来说,凡是所有的法,刚才前面讲的相也好,空也好,空和相二者也好,或者是非空非相也好,所有的这些都是无有。所谓的无有,是大空性的。

 

这里看起来好像是意根,要知道意所摄的法,意的对境是法,这个全部是空。所以对他而言,“斯为第一”,所谓的意,应该是证果方面是第一的。

 

每个圣者他们的情况都是不相同的。

 

这些根讲完了以后,就是六识。六识当中,第12个是依靠眼识而证悟的舍利弗。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今天的内容不是很难,我也就没有必要太细的,应该大家都比较清楚的。

 

舍利弗大家也知道,他是以他的母亲的名字取的。他也是非常有智慧的,智慧第一。他应该八岁的时候都是精通所有的印度所称为的十八大学问,而且在母胎当中他就非常有智慧的原因,当时他的母亲也是辩论很厉害的。

 

他也是从坐垫坐起,向佛的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我是从旷劫以来,“心见清净”。

 

下面讲的我们看起来都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全部都是跟六根有关系的,但是下面真正证悟的时候,都是从心上证悟的。应该这个可能也是大家了解,因为我们所谓的根,是一种肉体嘛,它不可能证悟的。其实所有六根识,跟自己的心识有关系的,如果心识没有关系的话,有眼睛看到也不一定反应过来嘛。所以下面的每一个根识,实际上是从心上证悟的,并不是从眼睛上证悟的、耳朵上证悟的,只是跟它的因缘有一点关系,最后深入了悟的时候,就直接从他的心上切入的。

 

这个方面可能大家也要看一下,为什么这个是眼识呢?它有差别的。

 

他说,我无始以来,因为他的习气也是非常好的,他从旷劫以来,“心见清净”。他不像我们一样的,我们是心也不清净嘛,见到什么都是马上心里产生分别念、邪见,这样的。

 

但是舍利弗,他这里“心”,有些包括蕅益大师,有些里面讲“心见”,实际上是眼睛见到的。眼睛见到以后,他的诸根清净,比如说我们眼睛见到的美色,或者说是生贪心和嗔心的因这样的,但是他眼睛一见的话,全部都变成清净,不但对自相续不会带来烦恼,反而产生智慧的,这样的。所以他的眼识得清净的。

 

他这样眼识清净多少年呢?实际上也是在整个恒河沙数那样的受生的时候,他在生生世世当中,眼识或者是心识得以清净的。

 

他对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变化,包括生生灭灭,生住异灭等等,所有的这些法相和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他一看到这些法的时候,马上了达了这个法的本体,没有任何障碍。

 

我们好像不是的,我们连一个人的性格要了解都是很困难的。但是舍利弗,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些法,只要在他的眼前一晃的时候,马上一目了然,马上了达于心,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我们是很有障碍,接触很长时间以后,“哇,这个人原来是这个样子。”我们看了瓶子很长时间,“哦,原来是瓶子是无常的,原来是这样的”,很长时间以后才反应过来,有些反应得还是不准确。但是舍利弗对万法的这种洞察,就完全是一见就开始了达,对所有的智慧也是这样的。

 

然后他说,他是怎么开悟的呢?

 

我于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他是怎么开悟的呢?他有一次途中的时候——我们有些注释里面说,他遇到了马胜比丘,然后一起同往佛陀那里——他这里说,他在途中的时候,遇到了迦葉波兄弟。他们是有三个兄弟,迦葉什么什么,反正有三个兄弟嘛,好像《大智度论》和很多里面都是讲得比较清楚。

 

这三个兄弟他们一起在讨论因缘法,他也跟他们一起讨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他当下“悟心无际”,他就开悟了,无有任何边际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他已经得到了。当时跟目犍连一起去的还是什么的。

 

但是《大智度论》里面是怎么讲的,《大智度论》里面好像是听到的,并不是眼睛见到的,你们到时方便的时候看一下。我去年冬天的时候稍微翻译了一些藏文的,它前面有一个公案,说是一个叫做长爪梵志嘛,为什么叫长爪梵志呢?他是很了不起的,当时印度的一个学者,非常了不起的。但后来他跟他的妹妹辩论,辩论的时候他就辩不赢。

 

后来他觉得肯定不是妹妹她自己了不起,她肚子里面的孩子可能很了不起的。他就担心,他没有降生之前,如果再没有学好,他降生以后可能更不行了。然后他就前往印度中方还是什么,开始去求学。求学的时候,他说我如果没有精通十八部学处的话,我不回去,同时我也不剪指甲,他就发了愿。

 

他后来就一直很努力地学,有些人跟他说:“你不可能,十八部学处,你一生都没办法,这个是精通不了的。”后来他非常努力,他的智慧也很高超,然后学完了以后,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外甥是吧,他妹妹的儿子,就不在了,问他哪里去了?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了。他就特别生气。

 

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的时候,当时刚好,舍利子好像在释迦牟尼佛面前,给他扇扇子,诵戒的时候维护他,这个时候他有点不服气,才开始从中观的般若方面跟佛辩论,辩论辩论,当时舍利子在旁边听到,最后长爪梵志就输了,他对佛的智慧不得不佩服,当下就了悟了般若空性。

 

这个时候舍利子也是旁边听到了,他们两个辩论的过程当中,舍利子是当时而开悟的。长爪梵志当时在佛面前就出家,后来就获得阿罗汉果位。

 

龙猛菩萨说,为什么佛陀要讲般若空性的原因,也是这样的,像外道听到般若空性以后,最后也是开悟的。长爪梵志最后肯定他指甲也是……一般外道也有这样的,但是我们内道是……

 

法王如意宝的指甲,他是经常剪的,但那个还是比较长的。法王的身体确实有一点差别的。其实我们当时都是没有珍惜,经常出去的时候,有时候跟法王剪指甲,包括手指甲和脚指甲。有时候法王要睡觉的时候,我们给他要拔胡子。

 

有时候就好像法王睡着了一样的,然后就不注意的跟他(拔)的时候,就直接睁开眼睛看着,就很害怕。因为他真正睡着的时候不能使劲地拔,不然的话又醒了,然后慢慢慢慢好像睡着了一样的,然后这个时候突然就睁着很大的眼睛看,特别害怕。

 

所以那个时候好多事情都是,也没有特别珍惜吧。一般上师走了以后,这个时候可能发现,很多事情就需要当时是注意的。

 

所以他当时是这样开悟的。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

 

舍利子原来是个外道嘛,然后出家,出家以后见到这种觉性光明圆满的境界,得到了四无畏的阿罗汉的果位,共同乘也有四无畏的,成阿罗汉的果位。

 

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自从那个时候开始,舍利子就变成了佛的首位长子,在声闻乘当中他是长子。他是佛陀说法,口中产生的这种佛子,就我们说的声闻,佛的语言当中证悟的,也可以说是佛的教法当中化生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圆通菩提的因是什么?根据我的出家修行所证悟的境界来讲,‘心见发光’,”这里眼见也好,心见也好,因为他看到什么都是马上证悟了。其实这个眼见,归根结底还是和心见有关系的。心见这种无碍的智慧之光,心见而引发这种智慧的光芒。

 

这个智慧的光芒是最究竟的、最彻底的这种光明,这就是真正的如来藏的实相。“光极知见”是究竟的如来藏的实相。

 

所以对他而言,眼识也“斯为第一”,眼识是对成就和修行来讲最重要的。因为像他那样,可能这样的证悟也没有什么吧?他看什么就马上,而且有恒河沙数的这种习气的话,那也是比较容易的。

 

我们现在看到这些25位的,都很随喜,但是我们自己,看看怎么样好?

 

下面是第13个——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接下来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是从自己的坐垫坐起,向佛足下顶礼以后,白佛这么说的:“我是曾经恒河沙数那样,都是成为如来的法王子,如来的长子。”

 

我们《普贤行愿品》当中也是讲:“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所以普贤菩萨,实际上是一切如来的长子,很多如来把他当做是长子。

 

可能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有吧,比如说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是给很多上师发心。有时候这个上师不高兴,那个上师不高兴,中间很痛苦的,有些时候成为这个上师的长子,那个上师的长子,就很多。

 

像普贤菩萨也是,在十方如来面前获得这样的菩萨的果位,十方如来把他当做弟子的。

 

“菩萨根者”,凡是十方如来,他们的弟子具有菩萨根基的这些,大乘根基的人,都是在修习《普贤行愿品》。《华严经》里面有长行文和偈颂的《普贤行愿品》,这些发愿都是从普贤愿王,普贤十大愿,以这个名字做起的。普贤十大愿,实际上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他们修的,实际上十方如来都是修。

 

我们现在也是应该知道,《普贤行愿品》不仅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所有的很多的大乘佛教都在修。藏传佛教当中也是各个教派的人都在念,汉传佛教当中也是都在修。那同样的,不同的如来的弟子都是会修普贤法。

 

这个是普贤菩萨他先讲了自己的一些功德。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这里普贤菩萨说:“我是‘用心闻’。”你看本来这个是讲耳识圆通,但是在这里耳根的这种识,实际上归根结底也是跟心有关系的。所以普贤菩萨说“我是心来闻。”

 

闻什么呢?“十方世界当中有很多不同的众生,他们的所有的知见。”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不同的知见,什么样的知见呢?

 

“于我们娑婆世界以外的恒河沙数的世界以外,如果有一个众生心里面开始念、发愿或者说修行普贤行愿,”普贤的十大愿在修行的话,普贤菩萨是怎么样?他马上,因为他的心能闻到所有的,只要别人“所有十方世界中”,他普贤菩萨马上就听到了,马上听到以后,他的六牙白象就在门口,他马上骑着六牙白象,跑到“啊,那里有一个念,这里有一个念。”我们经堂里面每一个人念的话,他就有点来不及,马上分身。

 

分身很容易,不然的话,现在有些人说嘛:“我下班的时候找不到车位的时候,我祈祷上师。后来又想上师肯定很忙,现在很多人找不到车位,都在祈祷,又不敢祈祷。跟上师添麻烦。”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普贤菩萨太累了,我们不要这么,他就马上在十方世界,恒河沙数以外的——娑婆世界都是很简单的,恒河沙数以外的这些世界当中,如果有众生,他“马上乘着六牙白象,然后分身千万,”——就像我们普贤云供,又化身,又化身,又化身,又一直化身很多很多百千万那由他,这样的——“都到达那里。”

 

确实,为什么是以前的上师们特别重视?其实法王如意宝真的对《普贤行愿品》那么重视。我们以前也是讲过一两遍《普贤行愿品》,从《普贤行愿品》的内容来看也很重要的。但我们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一天都是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也是非常好的。

 

我们有课的时候,大家都在念《普贤行愿品》,如果没有课的话,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一天都是不间断的,就像我们《喇荣课诵》,实际上也是不间断地,一天念一遍《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普贤行愿品》,那这样的话,真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我们如果有上等根基的人,就今生当中证悟,今生当中虹身成就,这些都是最好的。但是即使做不到这样,在这样的茫茫人海当中,我们还是得到了六字真言,能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利用转经轮。你看我们现在上课下课的期间,基本上是用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我们从7:30到8:00之间的时候大家用转经轮,然后后面还有接近10分钟左右念《普贤行愿品》,那这样的话,即便是有些人观想不好,这个善根肯定不会耗尽的。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说是不幸当中的万幸,可以这么说吧,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有些人自己特别自卑,“我烦恼深重、痛苦、烦恼”,然后在这个世界当中,“哎呦,真的,什么都好像是,今天天气很冷,很痛苦,今天天气很热,很痛苦。”然后“吃的也不好,穿的也不好,我们班里面的法师也对我不好,好像去发心的话,也不好,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路也不好走,水也不好喝,药也不好吃。怎么办呐?”

 

其实有时候有这样的一种出离心也是很好,没有出离心的话,没有解脱。但是有时候的话,人太自卑,对好的方面的——你看那天法王讲的,我们死的时候都是,没有善根的要想有善根,小的善根要观想成大的善根——有时候人对自己要有一种自信,不要所有的负的东西全部加在一起,然后正的东西都没有。

 

有些太狂妄的,什么修行都没有,“我应该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吧?”今天都是我上去的时候,有一个女众下来了,然后不知道,她说,我是不是什么某个出家人的化身?她在路上问我。我有点害怕了,我说你是哪个班的?因为是个出家人,但我这个班的堪姆的名字不说吧。所以有时候是太狂妄的这种自信,我看肯定是有点儿不正常还是什么的,不太清楚。

 

所以我觉得真的有时候不要太狂妄的自信,这样的话,也是一种障碍;有些人不要太过于的自卑。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还是修行也不好,我们听了很多的灌顶,誓言也守得不好,戒律也守得不好,还是有点自卑的,但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个末法时代,这么多众生都是连一个“嗡玛尼叭美吽”听闻的机会都是没有的,然后我们还是有这个机会,还甚至学习大乘佛法,还有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各个25大弟子,他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当中获得证悟的这些精彩故事,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也应该值得自信吧。

 

他这里普贤菩萨,他就来每一个众生面前,开始进行加持。在这个时候——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普贤菩萨说:“我到了他跟前的时候,有些众生,因为业力非常的深重,他不可能见得到我的,但是我可以对这个人‘暗中摩顶’。”

 

你自己根本不知道,他在悄悄地,你正在念《普贤行愿品》,给你摸一个。等会儿看看,我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如果头上有点痒痒的话,说明普贤菩萨正在给我们摩顶。真的,这个是佛菩萨的这种金刚语,就“暗中摩顶”。

 

还有“拥护安慰”,他经常保护你。有些注释里面讲,我们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普贤菩萨的加持遣除我们内障、外障、密障——我们人有很多的这种障碍啊,所以自己的修行也是得顺利。

 

确实有时候我自己都是有这种感觉,回来不断地传法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好像稍微有一点违缘这样的,但是可能普贤菩萨的加持还是怎么样,每年这个法基本上传圆满。这个是肯定有很多的护法神加持。

 

虽然可能根基比较好的,经常见得到佛菩萨的这种身像,但是如果没有这样,我们胎障比较严重的这些人不一定看得到的,但实际上也会得到他的加被。《正脉疏》当中说:“先于障轻者。显然加被。”“障重者冥中加被也。”说是如果障碍比较轻的人,显现各种方式来给你加持;然后障碍比较重的,业力深重的人,暗中给你加持。凡是只要有信心,那普贤菩萨会在给你加持。

 

“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经常讲。所以谁有信心的话,普贤菩萨在谁面前加持。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喇荣而言,真的是所有的传承弟子,你看汉文的《普贤行愿品》,藏文的《普贤行愿品》,而且这个对我们来讲好像应该是很重要的。

 

不过有些快了的话,好像你们也念得不是很那个,前两天学院念的时候,我听说你们很多人都是有点赶不上。(上师模仿)像这样的时候,原来法王说是维那师不能太快了。有些寺院是念诵太快了,太快了以后就根本没办法。所以那天,不是说我们,那天阿里美珠圆寂日,那一天下午念的,念的时候听说有点快。但是我问了一些藏族喇嘛,藏族喇嘛说正适合,他念得还是比较舒服。可能你们念得有点,这个理解的,有时候外文来念还是有点困难。

 

不管怎么样,普贤菩萨给你拥护、加持、保佑,让你成就普贤十大愿。所以这一段大家也记住,应该记下来。我们经常念,而且有些人都是,我们都可以这么说吧,到了学院基本上是已经念了三四十年了,接近40年了。

 

出去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断了,但是我是尽量的,即便是出去没有正式的上课的话,每天都是尽量地自己念。有时候都是边打瞌睡边念,有时候早上起来念,我都好多课诵效果都不一定很好,因为白天正常的时间安排翻译这样那样的,然后接下来,哇,很晚了,马上要睡觉了,今天的课诵还没有念,然后就开始念。白天的时间安排得很密的话,早上起来边打哈欠边念。所以我的课诵是比较差的,效果不是很好的,但是一直在努力嘛。

 

所以我们每个人可能,有些人都到了这里二十几年,还是每天都在念。那这样的话,肯定普贤菩萨对我们有这种加持。而且就我们看八大菩萨传里面的普贤菩萨的功德也是非常非常的感人。大家应该知道。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菩提圆通的因,我应该说它在本因,当时因地的时候,或者说是本来自己在发心过程当中,‘心闻发明’,”他这里的“闻”,是用心来闻到的,并没有说是用耳根来闻,没有这么说。“这个启发就现前光明,所有的分别获得自在。”

 

有些经里面讲,普贤菩萨是以“狮子奋迅”和“楞严大定”来现前无上境界,所以他一切分别和一切万法获得自在,他是通过普贤大愿的方式,一切的束缚获得自在。

 

所以这些每一个大德,他们也这样了自己的证悟的过程,同时也讲了自己是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对他而言,耳识在菩提当中,最为殊胜的,最重要的。

 

再讲一个吧,今天时间应该可以的。

 

接下来,应该是25个弟子当中第14个弟子,依靠鼻识而获得证悟的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这里说“孙陀罗”,就是难陀,不是阿难。难陀的名字比较多,阿难陀,放牧难陀。他的名字为什么以他的妻子为名呢?因为跟其他的人容易混淆,所以说是“孙陀罗”,“孙陀罗”,我们《前行》里面有的班匝日嘎,他妻子一直舍不得的,以那个名字来给他取的。他出家以后还要取她的名字的话,有点儿,她不一定很开心。

 

好像藏文当中都没有这样说,难陀就直接讲,“孙陀罗”是汉文的意思特意给他加的,不知道梵文上面有没有。

 

他也是从自己的坐垫坐起,顶礼佛的足下白佛言,他说:“我刚开始出家,想跟佛陀入道,虽然戒律是清净的,”他一直是虽然遇到了种种违缘,但是没有破戒。“但对于三摩地方面,”戒律还可以的,不过他的三摩地修行很差,“于三摩地心常散动,”,就坐下来打坐的时候,经常可能是想他妻子也好,或者是想其他的。

 

仓央嘉措情歌里面说是:在清净的闭关里面安住的时候,该想的佛陀的面一直观想不出来,不该想的亲友的面就想出来了,一直就浮现在眼前。就像那样,他这个心一直散乱,“没有得到无漏的果位。”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

 

后来世尊教他和舍利子的舅舅,我那天讲的长爪梵志,应该叫“俱絺罗”,刚才不是稍微讲了一下嘛。

 

哎呦,咋个的哟。你看我们的老菩萨,八十多岁了还拿个手机。

 

(“手机都交了,今天才发的,刚才关机了,它又出了。”)

 

又出来了,是吧?关了机滴,好嘛,以后不要这样啊。你是老年人,稍微那个。

 

当时佛陀教阿难陀和长爪梵志,让他们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鼻间有个白色的东西,白色的相。

 

然后难陀说,我们平时说他叫难陀,然后阿难叫阿难。他叫孙陀罗难陀。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他这里说,他刚开始观鼻端一片白相,然后我就详细地再去观察,这样的这种相,他这个其实是依靠鼻根观想,其实鼻子里面的这种呼吸。我们前面讲的也是一个呼吸,这种出气和吸气这样的。一般鼻端观想一个白色的相,然后可能呼气、吸气这样。

 

然后他就观修三七日,就21天,三个七日。这样最后就见到了鼻中的这种气,本来气体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但是他通过观想的能力,呼吸以后,他就见到了白色的这种相以后,慢慢慢慢见到了气。

 

气是“出入如烟”,他的呼气吸气,像烟一样的这种相。这个我们一般来讲可能没有的。

 

然后他就继续观“身心内明”,因为刚才他依靠鼻识,再继续观内明,观内明的时候,圆满通彻的世界,整个世界最后变成了极为清净的,就像琉璃一样,他就显现一片清净的世界。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

 

他就这样逐渐逐渐观想,刚开始有白相,然后就烟相,然后烟相逐渐逐渐消失,最后在鼻子当中的息气又成为一种白色。其实他这是一种对所缘对境的一种观修方法吧。

 

然后心就已经开悟了,所有的有漏法都尽了,所有的出入息,最后都是变为光明智慧,本具的这种智慧光明。这种智慧光明也是照耀十方界。

 

当然这个光明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发出什么红色、白色,就像《宝王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白色白光,红色红光,黄色黄光,肯定不是这样的。

 

他这种智慧的光就遍于整个世界。这个时候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世尊当时授记他将来一定会得到菩提。他暂时是获得阿罗汉果位,将来获得菩提。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如果佛问我圆通法的话,我说应该是我的鼻识,先有烟相、白相这些,然后逐渐一切都消失,最后这种光明智慧住于一切世界,最后我的气息慢慢慢慢变成什么?变成引发自己具有的本来的光明。这种本来的光明实际上是圆满的,灭尽一切的漏法。

 

对我而言,鼻识在所有的一切当中,对证悟来说鼻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依靠这样的这种观修才能获得证悟的,所以这是他的一种境界。

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6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刚才这个《十一想经》,可能现在很多人是不是没有书籍,应该星期天的时候要发,是吧?那这样的话,你们应该到时候发给大家,一定要记住。我讲了以后,稍微记在心里面可能对自己好一点,对我来讲的话,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所以也没什么。

 

但是我希望你们每个人还是把这么好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是在如何面对临终的时候都已经引用了这个教证,这样的话,大家也要重视一下。不然我们有时候该发的不发,不该发的到处都发。所以昨天那个你们发给谁都没什么,不管山上山下,谁都没什么。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讲佛陀的25大弟子,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这种修行而获得开悟,讲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自我介绍的方式来讲到。我们昨天前面色、声、香、味、触,五个大弟子都已经讲到了,各自都是依靠外面的五尘而开悟的,这个经历已经讲了。

 

今天就开始讲法尘和五根而开悟的,也是每一个人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其实这个如果我们以后有一个像表演一样的话,都是也很好的。比如说这里面一个简单的语言来说,比如说迦叶尊者来,我是怎么样开悟的,简单讲一下;然后周利盘陀来,我是怎么样开悟的;然后我们昨天前面讲到的这几个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他们来。这样的话,可能每个人的都是,我是当时是怎么开悟的,我是当时怎么开悟的,看这样的这种戏可能也是很有意义的吧。

 

《楞严经》开悟的这种(故事),以后你们有机会,或者说是你们以后有什么金刚娱乐活动,要跳舞,这样的话,我们就跳一个《楞严经》里面的二十五大弟子是怎么开悟的,每一个人讲:“我是佛陀当时什么什么证悟的……”今天讲的迦叶尊者,他带着金光比丘尼:“我们两个当时是怎么开悟的……”这样就比较好一点,这个看看,以后再看吧。

 

今天讲到第六个弟子,也就是说摩诃迦叶,佛陀在佛经当中这样讲的: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

 

他这里讲到了“摩诃迦叶”,大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大迦叶,还有“紫金光比丘尼”,我们有时候说是金色比丘尼。他们“等”,这个“等”字里面,可能还有包括其他的眷属。

 

他们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到佛的足下进行顶礼以后,禀告佛陀,这样说的:“我在往昔的一个劫当中,在娑婆世界里有佛出世,这个佛的名号叫做是日月灯。当时我有机会亲近这个佛陀,而且闻法修学。”这是讲到了迦叶尊者他前面的,往昔的一个故事。

 

其实迦叶尊者,我们以前也是讲过,他的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的吧。好像他的父母很想有孩子,但是一直没有,后来他就拜一个旁边的树神,他就拜了三年,拜三年以后也不起作用,后来他就发毒誓说:“我再拜七天,如果再七天我没有生子的迹象的话,那我就把你砍掉。”

 

这样一说以后,那个树神就害怕了,他就跑到四大天王去求,四大天王也没办法。然后去帝释天那里求,帝释天观察了一下,好像这一家的福报很大的,整个欲界当中是没办法有一个转生到他家里的,然后直接找到了梵天。

 

梵天用天眼来观察的时候,刚好他们梵天界有一个天人,寿命已经尽了,下去。这个时候他就求,可不可以让他去这个人家里。然后他说:“我如果去倒是可以,但是害怕到时候生邪见堕落。”然后梵天说:“没事,我要交代当地的地神,还有四大天王会保护你的,你不会产生邪见的。”后来这个天界的人就直接转生这个人的家里。

 

他降生以后,因为往昔在很多如来面前出家修学的这种习气吧,即生当中不愿意当在家人,很想出家。但是他的父亲主要想让他继承他的家业,所以一直要求让他当在家人,但他一直不肯。

 

后来他实在是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下,他就说:“如果我要成家的话,”因为他以前供养的福德,他的身色全是金色的,他说,“如果我要成家的话,那一定要跟我身体一样的,身体全是金黄色的、紫金色的,这样的女人我才可以愿意结婚。”后来他们家的势力也是很不错的,东找西找以后,确实也是找到了一个这样的金色的女人。

 

恰好这个女人也愿意出家,不愿意跟过世俗的生活。因为女方也听说是到他们家,他们家有一定的财富和势力和威望,所以也就愿意。

但后来他们两家的父母跟他们一起关在屋子里面。

 

他们一直是不愿意失坏自己守持的这种戒律,后来他们把房子中间隔开,各睡各的房子;后来他们家人又把他们两个关在一个屋子里面,他们又两个床,各睡各的;后来有一个床也撤了,就给他们只留下一个床。这个时候他们上半夜一个睡着一个站着,一直这样。

 

有一次,好像紫金比丘尼已经接近睡着的时候,她下面爬上毒蛇,缠在她的手上。然后迦叶用扇子的柄来拿开,这个时候她突然惊醒了,惊醒以后她说:“你是不是摸着我的身体?”

 

当时迦叶说:“没有,有毒蛇,我要赶走毒蛇。”

 

她说:“宁可毒蛇接触身体,只毁坏今生,毁坏一世,而不可男人接触,否则的话生生世世会堕落。”

 

他们以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可能前世的这种习气,另一方面严格的自律,这样的原因,过了12年都没有染上破戒。所以在整个佛教的历史上,他们两个是非常典型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是讲的时候,一般来讲,作为凡夫人,异性的人居住在一起的话,难免染上破戒的这种垢染,但是如果是像迦叶尊者那样的话,那是特例的。

 

这个公案,我们以前翻译过的《极乐愿文大疏》的广释当中也是有,记得大概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其实这个出自于《毗奈耶经》当中,当时他们实际上是这样的,在佛的教法下也是特别特殊的一个持戒者,跟金色比丘尼共住 12年,但是没有染上破戒之垢,这是这样的一个。

 

他们到了佛陀面前去请求,并且说了自己的历史。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燃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

 

然后又讲到了他后来的故事,因为刚才是日月灯佛。后来这个佛已经示现涅槃以后,供养他的舍利。供养他的舍利的过程当中,主要是有一些灯、香这些,一直是延续不间断,一直这样供养。

 

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舍利塔可能出现有一些裂缝,在这个时候他是用紫金的这种金子——金子当中有黄金,还有紫金,但最好的是紫金,赡部纯金一般是紫色的——所以用紫光金就涂上刚才那个佛的身像。

 

因为这个原因——

 

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从那个时候以来,在生生世世当中,身体常常圆满,圆满什么呢?“紫金光聚”。当时迦叶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乃至生生世世,他的身像是如此的这种庄严,并且身色也是金色。

 

我们现在世间人当中,有些人的皮肤就非常好,有些人可能自己很想长得漂亮这样的,但是自己的这种因缘不能达到自己所想的目标。所以有时候想是很美,但是反过来讲他的身像可能也很丑陋,这个还是跟我们的前世做任何的这种福德,尤其是像佛像面前供花、供灯,甚至还有做一些佛塔,维修佛塔,维修佛殿,这些方面非常有联系。

 

他就讲到了他的生生世世是这样来的。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其实紫金光比丘尼,还有其他的这些眷属,实际上也是以前发过这样的心。

 

这也是包括《杂譬喻经》,还有其他的有一些经典当中也讲到了。当时日月灯佛的舍利塔,到一定的时候有一些腐朽。这个时候有一个贫女,贫穷的女人,她到处都乞讨,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点金子,得到金子之后,她就发了特别好的心,就准备把佛的舍利塔进行维修。

 

在这个时候找到一个工匠,工匠他有技术,贫女有金子,然后他们两个开始一起发心。一起发心以后,那个工匠也是特别的欢喜。他用他的这种技术,把她的金涂在这些佛塔上面。所以当时他们也是同时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妻,同时也是供养三宝,将来持清净的戒律,为如来的教法做有意义的事等等,这样发愿。

 

因为这样的发愿的原因,应该是后来就变成这样。当然这个是可能,有些注释当中讲前面是日月灯佛,后面他们发愿的那个时候,应该在毗婆尸佛面前,因为有些经典里面讲,他们以前发愿的时候,在毗婆尸佛面前发过愿的。所以说应该发愿在后面发愿的。

 

这样以来,一直九十一个劫当中,他们两者都是身色金光,然后健康、庄严等等,一直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行持善法。

 

这是他们的一个,应该说是以前的历史吧。然后接下来讲,他是怎么开悟的呢?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迦叶尊者说,他是观世间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法。那他是怎么观修的呢?整个色尘也好,香尘也好,所有的这些尘最后“变坏”,包括我们意识对境的法尘,到最后所有的这些法全部都已经变成了一种像影像一样的,不能成立的。

 

最后色声香味触法的每一个法,我们如果有智慧来观察的时候,确实也是最后得不到发尘许,什么样都得不到的,全部都是变坏,最后都是变成无分微尘,到那个时候。

 

这个主要“变坏”,他这里并不是以六尘而证悟的,他是最后以法尘而证悟的。前面的五尘灭完了以后,实际上这是一种影像的,这种影像在意识面前现前,这个叫做法尘。所以他是依靠法尘来证悟。

 

这些法的这种最究竟的细微的部分,“唯以空寂”,它是空性的、寂灭的。真正的六尘的本体,是空性的、寂灭的。然后“修于灭尽”,就是我们所谓的灭尽定,远离了所有的六识、七识的这种分别念。这种寂灭一切相的禅定,他就开始修这样的。最后就修成了,依靠法就修成了。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最后他的身心处于一个禅定当中,哪怕是住在百千劫当中,对他来讲是一个弹指间的现象,就觉得是一个弹指间一样的,实际上是入定在那么长的时间。

 

所以迦叶尊者到最后也是在鸡足山入定,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才可以出定的。因为他是法尘而证悟的,所以,就不像我们,然后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话……

 

我不知道最近修心班修得怎么样?是不是很苦恼的?不如我还是学个中观好一点的,明年就开始出来想发一点心。有时候是修行不好的人,让他强迫学习还是个很痛苦的事情。

 

像迦叶尊者,百千劫的话一弹指间,这么一个时间,对他来讲这个时间就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他的境界很高,佛陀也是最后把佛法交付于他的原因是这样的。

 

实际上佛陀把佛法交给他的时候,应该他是很老的了,迦叶尊者比佛陀应该大二十多岁吧。佛陀81岁的时候圆寂的话,至少迦叶尊者已经一百多岁。

 

所以我们有一些法师,将来找继承人的时候,只要能干,比你老也是可以的。我们老年班的有一些继承人的话,法师可能年轻一点,但是你就把佛法交给谁都是可以的。

 

因为迦叶尊者,佛陀圆寂以后,我们《藏密佛教史》当中不是讲了嘛,他已经护持教法四十多年,然后交给阿难尊者,阿难交给麻衣等等,总共七代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迦叶是真正的佛陀佛法的继承者。

 

迦叶的特点,一个是他禅定特别好,还有一个他的戒律相当好的。所以如果是佛法真的要交付于别人,一个是他的戒律很好,还有他的禅定。戒、定、慧,如果戒和禅很好的话,慧自然而然会好的。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他应该是依靠空法,刚才从从第一尘到六尘之间全部变成最后寂静空性,然后依靠这样的空性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在佛陀的弟子当中,他是十二头陀行。这个以前也讲过,一般我们现在也是,南传佛教和个别戒律当中都有头陀行。真正的知足少欲的,自己生活完全是一种清净的状态当中,不积累财物,包括坐的也好,睡的也好,自己所享用的受用全部都是头陀行的。

 

到了晚年的时候,很多人劝迦叶尊者,让他还是过比较普通的生活,他一直不愿意,一直到示现圆寂也好,最后都是入于禅定也好,这个之前他的行为一直是头陀行的。

 

那么,他证悟的是什么呢?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他最后“开明”,他开显了什么?或者是现前了什么呢?最微妙的这种法性,也就是说,如来藏的真正的这种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或者说是周遍、恒常、通彻这样的境界,已经开明、开显、现前了这样的这种境界。

 

然后在这个同时,销灭所有的贪嗔痴为主的一些有漏的烦恼。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你的圆通是什么呢?我的这种证悟,和我自己的这种亲身体验而讲的话,那我肯定承认为是法,法是最上面的。”因为他是依靠法尘证悟空性,所以对他来讲,应该法是最上的。

 

所以我们这次通过这样的学习以后,实际上法法都是最无上的。比如说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多宗派,汉传佛教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宗派,但如果相应的人,不管是哪一个宗派,对他来讲是无上的;如果不相应的话,虽然别人说是这是最好的,但也不一定。

 

所以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有些是学大圆满的,有些是学大手印的,有些是学大威德的,藏地可能喜欢很多都叫大,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大大大大大,这样的。

 

汉传佛教也是什么明心见性也好,一心念佛也好等等,净土法门、禅宗法门,都是对有缘的人来讲,确实是依靠它就很快证悟的,对他而言,这个是最殊胜的。

 

甚至我们经常有时候说是二乘,声闻和缘觉乘,有些人只是仅仅证悟一个人无我的话,对他而言是最深的法。

 

我们有些有技术比较好一点的,那可能对他而言,开比较高等的车也是很好的;如果技术实在不行,对他而言开个拖拉机也是,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对他而言确实是最好的一种成绩。

 

所以每个人的这种根基确实不同,我们自己也不能认为:“你不学这个太可惜了,你就完蛋了,应该像我一样依靠这个法来证悟。”对你而言也许可能这个是非常有缘的,但对别人来说不一定是适应的。

 

所以这些成就者也并没有说,我们所有的人面前这个法是很好的,没有说的。他每一个都说是“如我作证”,像我这样所证来讲,法尘是最好的;“如我作证”声尘是最好的,“如我作证”香尘是最好的,通过他自己,像我这样的人,那这个是很好的,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第六个,接下来我们讲六根,依靠六根而证悟的。

 

我们从25个弟子里面,这个是第七个,应该是依靠眼根,怎么说,也不是依靠眼根,没有眼根证悟,怎么讲?阿那律,我们前面也讲过他的故事,也是佛陀的堂弟,当时前面也讲过吧。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

 

阿那律尊者他又站起来,在佛足下进行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的:“我最初出家的时候,特别特别爱睡觉,常常都是乐意睡眠。”

 

我听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也是特别爱睡觉,已经特别那种,听说男众当中也有几个人比较典型的,女众当中也有比较典型的,在家人里面也有,出家人里面也有。这是你们旁边的很多人说的,“哇,这个是很能睡的。”这样的话,明天星期天,你们可能又开始了。

 

“常乐睡眠”,这个时候如来呵斥,如来呵斥说他什么呢?是跟畜生没有什么差别。这个确实,有一些注释当中引用了如来当时呵斥的语言:“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当时,有些注释当中已经用了,佛陀都是非常严厉地呵斥,刚才阿那律尊者一直睡着的。

 

他是怎么说的呢?”你跟这些我们所谓的海里面的有一些什么贝壳、海蚌,还有一些经常吃的螺蛳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这些是在海底一直沉睡一千多年都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那永远连佛号都听不到。”所以佛陀通过这种旁生的比喻来呵斥阿那律尊者。

 

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最后他听到了佛这样非常严厉的呵斥,就特别伤心,一直哭泣,也指责自己,自己惩罚自己,七天七夜当中不眠不睡,一直是精进的。

 

所以我们有些人也是,两三天还是很努力的,然后又两三天睡觉这样的。其实精进的话,长期精进是需要有一种,可能前世的福报和习气。不然的话,有些听到精进的功德,懒惰的过失这样的时候,哇,早上一早就起来,两三天还可以,自己也觉得我可能以后永远这样的,但到后面又一倒下来,一倒下来过后好长时间都是醒不过来,好像完全都是,前面精进的这几天又通过睡眠又拉回去了。有些也有这样的吧。

 

这个也是难免的,我们毕竟睡眠可能要够。但是现在他们有些科学的角度来讲,说是睡的时间太长了不好。以前说是睡个八个小时都可以,但是现在说是睡八个小时寿命都不长。经常不活动的人,身体也是特别不健康。所以人可能处于一种睡眠、活动和静止,有好几种因缘相结合以后长寿,包括我们闻思修行都比较正常。

 

我想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道友,早上起的也比较早,晚上也比较晚,应该算是可以。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有一个强迫的一种力量都好一点,这样慢慢慢慢习惯,这个也是很好的。有些人平时习惯是很能睡的,但是后来因为听课,因为种种原因……

 

有些听说是经常迟到,然后堪布堪姆们说了以后,稍微好一点。但是自己的这种习气也好,凡是一般他们说以前是这样的,一边赶上课,一边做梦,路上也在做梦。那这种人还是可以啊,梦中云游,梦中听课。有些人也是在上课的时候一直在下面睡觉,上完课以后讲到哪里都还不知道,就问别人:“刚才讲到哪里啊?”那这样好意思吗?所以这个跟阿那律就有点差别。

 

最后他都是很精进的,双目都失明了。他可能一直看电脑一样的,精进这样,然后双目失明了。

 

这个时候——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世尊看到阿那律尊者变成这个样子,也很可怜嘛,就马上给他开示,开示一个叫什么?“乐见照明”,“乐见照明”是已经真正能见到本性的这么一个等持。

 

这叫做是什么?“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永远不会毁坏的,他的眼睛很容易会坏的,但“乐见照明”永远不会毁坏的,像金刚一般的这么一个三摩地,实际上是真正证悟如来藏本来面目的这么一个三摩地。

 

“我不因眼观见”,这个时候阿那律尊者不需要依靠眼根来见,可以观见十方一切的法。“精真洞然”,他真正的、本来清净的、真实的、洞然的、通彻的、十方法的这种的本性,实际上是就像我们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完全能照见。这个时候他不以眼根而照见的。

 

下面可能有些是,好像根的话,不以眼根而见,不以舌根而见,有些可能也有这样的吧。根的话,相反的另一个层面来见到本性的。

 

这个时候——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如来印证他就变成了阿罗汉。

 

所以我们可能世间当中,有时候如果眼根没有的话,也许也是一种顺缘吧。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自己要做好准备。因为晚年的时候,有些可能眼睛不行的,有些耳朵不行的,有些可能是其他不行的。这种现象应该会有的。

 

我都经常想过,我晚年如果没有眼睛的话,我是怎么办?没有耳朵,如果还死也死不了的话,我是怎么办?应该这样想过。

 

像我们上师如意宝,从90年一直到04年,接近13年多的时间当中,眼睛看不到文字,但是他老人家的这种讲经说法一直是没有间断,不管是灌顶也好,传法也好,没有间断。这也并不是依靠眼根而说法的,应该是依靠一种特殊的智慧和毅力来说法吧。

 

原来有一次我跟齐美仁增堪布在康定见面嘛,他当时病得比较严重。我说:“如果我自己这样生病,我不一定能转为道用,但也许可能对你来讲,这是一种顺缘。”我说,“眼睛看不见的话,也许也是一种,可能更好的一种方法。”但确实他也是,后来他眼睛看不见,但是让别人记录下来,也造了很多的论典。所以有毅力的人,有这种坚强的人吧,即便是没有眼根,实际上也并不是变成了黑暗的。

 

就像是海伦凯勒,她是应该是上个世纪,19-20世纪的人。当时历史上称她应该成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一个人,因为她大概很小的时候,听觉和视觉都已经失去了,但是依靠她的毅力,她该读的书都读了;该写的书,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很多书都是已经写出来了,最后真的有眼睛的人根本比不上她。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看看世界上,一方面是我们需要这些六根,很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的话,从我们《楞严经》的角度来讲,这个根毁坏以后,另一个角度来真正找到了开悟,是这么一个。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如果佛问我的圆通根,按照我的所证——

 

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旋见循元”实际上是旋回,或者说是反过来,反见,也就是说就不用眼根,反观源头。

 

我们是依靠眼根的,但是他是脱开了外面的这种色法,依靠眼根的另一个角度来寻找源头,也就是说,真正找到了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他的修行。

 

对他而言,这个是第一,没有眼根是更好的,没有眼根的上面,我就寻找我的证悟。这是他的修行方法。

 

这是我们讲到的第七个弟子,第七个。

 

第八个,周利槃特迦。这个也是以前都讲过,依靠鼻根而开悟的。眼、耳、鼻,刚才是眼根,耳根是到最后,所以说现在这里依靠鼻根来讲的。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

 

周利槃特迦也是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下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我是现在缺少记忆,持诵佛经论典这些,没有广闻博学,没有这样的智慧。”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他说:“我最初遇到佛陀以后,开始听到了佛法。然后开始出家,出家以后佛陀给我持了一个偈颂。”“伽陀”是给他一个偈颂。他是在100天当中一直背一个偈颂,但是这个偈颂背的过程当中,前句已经记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后句已经忘了,然后后句记得清清楚楚的时候,前句就忘了,就这样反反复复的。后来他的旁边的牧童们,他们都已经背得非常清楚,但是他一直背不到。

 

以前不是曾国藩的传记当中也是说,他晚上也是背一些偈颂的时候,有一个小偷一直想偷东西,然后他在那边一直等着,然后曾国藩一直背不下来,背不下来,要接近天亮的时候他还背不下来,然后他就有点生气,然后就直接给他背这个偈颂,然后就走了。因为他偷不到东西,但是他背是背得到。

 

所以说曾国藩好像也是比较愚笨的人,但是一直下功夫的,就跟周利槃特迦的性格比较相同的。他最后应该是,在当时的历史当中算是成功的,但是他的记性不是很好的,很实干的,这样的人。

 

周利槃特迦的话,一个偈颂。他这个偈颂,有些注释当中也引用了,《毗奈耶经》当中也有这个偈颂:“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说是身体和语言,也就是三门吧,三门不要造恶业的意思,也不要触恼,或者是损害世间当中任何的有情,自己应该通过正念来观自己的心,最后达到了这种空性,因为自己所想到的这些对境全部就变空了,变空了以后,这些无益的,对自己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这些苦,全部都是当下远离。

 

其实这个偈颂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佛陀为什么亲自让周利槃特迦记这个呢?它也是一个很甚深的教言,佛陀对周利槃特迦的一个特别深的教言。我们也是如果自己背不到的话,我相信一百天应该能背得到的。我都刚才下午就试了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的,“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哈哈哈哈。”所以我们大家也要背诵。

 

周利槃特迦,他为什么是这样?下面我看有没有?以前也是讲过吧。他当时成了一个三藏法师,他就吝啬法,不给别人传,然后以这个业生生世世就变成了智慧比较愚钝的人。

 

其他的有一些当中,他通过扫地开悟的,也有这样说法吧。不管怎么样,周利槃特迦也算是很精进的人。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佛陀看到他很愚笨,所以对他特别的怜悯,教他安居在一个地方。因为他后来背诵实在是没办法,然后就开始安住在一个地方,让他修呼吸观。

 

“出入息”,呼吸,实际上现在很多的,包括南传佛教的很多修法当中,呼吸观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我们,可能密宗当中的呼吸观《六中阴》里面也讲过,不知道大家忘了没有?我们“嗡啊吽”嘛,“嗡啊吽”是一切诸佛的身语意的种子。我们吸气的时候,就观想白色的“嗡”字,融入自己的心,吸过来的时候;安住的时候就住气,憋气,这个时候就是红色的“啊”字,诸佛的语言,语金刚;呼出去的时候,就观想成蓝色的“吽”字。

 

“嗡啊吽”,吸过来的时候“嗡”,住的时候“啊”,呼出去的时候“吽”,这样来想,最后应该到一定的时候,可以自己“嗡啊吽”这三个是算是一轮,这样不断地数。这是密宗当中也是有“嗡啊吽”的这样的修法。

 

好像南怀瑾说是呼吸只要观中间的安住的憋气,那个很重要,一直是数这个,不用数来去,只是住气的时候,以这个为主。好像也有这样的。这也可能是一些传统的修行当中之一吧。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如果修呼吸的话,应该是停止分别念。《毗奈耶经》当中,佛陀也是当年两个月以闭关的方式来修,后来诸弟子问的时候,他也是观呼吸观,也是这样讲的嘛。所以说这种呼吸观在佛教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其实现在世间的很多,包括一些瑜伽也好,或者说是一些气功也好,他们对人的呼吸观也是很重视的,通过这种方式来也有开悟的。但周利槃特迦当时怎么开悟的呢?下面讲他开悟的经历。

 

他正在这样观呼吸的时候——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

 

他是观修的过程当中,他就观察自己的这种呼吸,吸气和出气这样。最后他的这种吸气,他鼻根当中的这种吸气的识,这些慢慢慢慢细微,最后到“穷尽”,“穷尽”以后,你整个不管是吸气还是呼气,实际上它的生、住、异、灭,这四个,最后在一刹那间当中就豁然开悟。

 

所有的这些“生住异灭”的过程,当下正在呼吸的时候,他就观察呼吸的这种运行。运行的时候应该是“生”,无生的;“住”,无住的;然后“异”的变化也没有;灭,也是最后得不到的。所以一刹那间当中,他的本体豁然开悟,通达无我,没有一个真实的相,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大的这种障碍。

 

他当时是正在呼吸的时候,突然间,一般来讲我们呼吸的话,以鼻根为主吧,但是依靠鼻根,实际上呼吸是有时候也有,也无有的。但是最关键的,他那个息气运行的生住异灭,就马上刹那间当中了知了它的本体。

 

乃至漏尽成阿罗汉,

 

他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有漏法都已经尽了,然后成了阿罗汉。

 

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他在佛陀座下,马上就变成了无学的果位——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佛问我圆通,菩提的因,或者圆通根,这样的话,按照我的这种证悟来讲,其实“反息循空”,“反息”是不缘外面的尘,我们一般来讲鼻根,那外面的香尘为主嘛,但是你不去找香尘,鼻根自己也是反观它的这种本性。那这样的时候,最后追循了空性,真正的空性。这就是对他来讲,是最好的。

 

他这里依靠鼻根,可能是有这样的因缘,鼻根毕竟是我们世俗的一个法嘛,依靠鼻根,然后寻找真正的空性法。因为周利槃特迦是比较笨的,他记性很不好的。但是记性不好,他鼻子还不错的。

 

今天佛陀讲的除了迦叶尊者以外,没有眼睛的、愚笨的,还有下面的舌头不好的,好多都是好像现在难听的一些语言,诸根不具足的有一些人,结果他们往往很厉害的,都一个比一个……

 

我们虽然有六根,什么眼根、耳根、鼻根都有,但是一直是还没有开悟。所以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样,还是某种意义上,人可能是生病呐,遇到违缘呐,或者六根不全呐,在这个时候,反过来说,他有可能有一个强大的力量,然后以此可以开悟的。也有可能这样的情况。

 

这是第八个,依靠鼻根而成就的。下面依靠舌根而成就的,这个叫做是骄梵钵提。我们前面讲过牛主比丘,或者说是牛呞比丘。

 

骄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牛呞比丘,他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向佛足下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说:“我是有口业的,在过去劫当中,当时捉弄沙门,诽谤沙门,生生世世当中有牛的特点,有反刍的这么一个病。”

 

所以他过去,有些注释当中也讲了,我们以前也讲过吧,僧团里面有一个老比丘,他牙齿不好,吃的时候一直吞不下去。然后他当时是管家还是什么的,他说:“快吃掉,就像牦牛吃东西一样的。”用这样的语言去挖苦他。因为这个原因,他很多世当中变成牛,到了最后有者的时候,还是牛的习气没有没有断。

 

这个以前也讲过,牛的这种嚼食物的方式比较特殊,白天它就不断地吃很多很多草,隐藏在胃的另一端,然后晚上空下来的时候,它就反刍,又拿回来再重新嚼。一般是一晚上都嚼,不管小牛大牛。

 

我以前讲过吧,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帐篷里面,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小牦牛跟我们一起睡,不然小牦牛外面很冷。有时候晚上睡着的时候,那些小牛,有时候撒尿,有时候出牛粪,这样的。但好像习惯了也没有什么的,晚上起来把它推一下又继续睡下去。一直跟牛一样,也没有什么感觉脏,有这样的。

 

但有时候它们睡的话,它一晚上都是一直在嚼白天的草。边听着这个,边睡觉,好像我们的背景音乐一样的。人小的时候的习气嘛,有时候我们现在在草原上看到一些牛群,它正在嚼草的时候,我都有时候去旁边去听一听,好像这个觉得很好听的。小的时候的一个短短的习气,这样的。

 

所以,牛它有这样的。然后我们吃饭的时候,有些是,(上师模仿),就一直吞不下去,一直去嚼这样的,这种是他有这样的毛病嘛。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佛陀也给他讲了一个特别的,“一味清净”,自己的心一味地观清净,马上它的本体得以清净的。因为一切法,我们“一味”通过舌头来嚼,嚼完了以后所有的这些味道全部融合一尘,这叫做是“一味”吧。我们可能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什么都有,但是你最后把它嚼成一味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其他的。

 

同样的,所有的法门,如来给我讲的是“一味”的,不管深的、浅的、好的、不好的,所有的法门“一味”,“一味”是什么呢?就是空性,不二法门,大家都知道,不二法门。

 

佛陀对他讲了空性清净的“一味”的法门,如果我们味道全部是一体的,那就没有什么其他的偏袒,法也是这样的。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当时牛呞比丘,他得到了所有的这种息灭一切执著的这种心,入于这样的三摩地。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他就开始观这样的这种心的本体,比如说,不管是口里面吃任何的东西,他就因为反刍嘛,反刍的时候边嚼边这样的,他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观察着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知觉。

 

这个时候“非体非物”,并不是自己的这种身体,如果身体的话,它是无情的,不可能有知觉的,也不是身体;“非物”,也并不是什么其他的所谓的草,他所嚼的这些其他的,我们所谓的辣椒也好,甜的东西也好,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这些也是不可能有知觉的。

 

好像没有它也不行的,但也并不是它。身体和你口里面所嚼的这些东西,还有你的觉知这三者,应该是不可言说的。这个时候“应念得超”,在这样的一刹那间当中,超越什么呢?超越世间所有的一些有漏法。我们讲的能所双亡,所有的能取所取,所有有相的法,无相的法全部都泯灭。

 

那个时候——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在这个时候,从内在的脱离了所有的身心,包括五蕴的一切束缚,证得了人无我;然后外在的所有的一切世界都遗弃了,遗弃了六尘为主的一切法,这个时候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所以远离了三有,就像是

飞禽从笼子里面出来一样的,远离了一切垢染,然后得到了法眼清净以后,成为阿罗汉果位。

 

所以牛呞比丘他是通过这样来得的。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如来印证以后,他得到了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还味旋知”也是这样的。如果问我的话,我觉得最好是从舌根上面讲,我们舌根是寻找味道,但是味道反过来,其实是心性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知道它的源头,才能知道它的真正的真相。这就是第一法门。

 

对他而言,舌根是很重要的,虽然他嚼东西不是很好嚼的,但是这个对他而言,也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解脱的因,依靠这个来获得了解脱。

 

所以我们看不管是周利槃特迦也好,牛呞比丘也好,他们应该都是自己身体的某个缺陷已经变成了证悟的因。当然这个也是跟前面的自己的诽谤、造恶业也有关系,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份,可能佛陀也是给他特别的关注。

 

所以我们堪布堪姆也好,谁的话,一方面是如果善根比较好的这些,看起来好像是身体不如别人的,稍微跟别人相比较起来有一些弱点的这种人,我们也要更加地对他慈悲,也许可能修行的话,他依靠自己的这样一个缺点,然后更加地努力的话,这也是成为一种证悟的因,有这个可能的。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这样的缘起。

 

《楞严经》今天讲到这里。下个礼拜的课,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上是跟这个礼拜一样的。前三天是讲《宝王经》,后三天是讲《楞严经》。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前面一直讲了很多的十八界、七大,这些都应该分析了好长时间,大家都非常清楚。但分析的过程当中,对我们而言应该是比较难的。

 

然后接下来,这些尘也好,根也好,识也好,还有四大、五大这些是什么样呢?其实依靠这些,有些圣者是可以证悟的。所以下面佛陀告诉一些真正的案例,他们当年是怎么证悟的。这样的证悟的故事在其他的很多经典里面比较少见的,这也是对我们后学者来讲,我们如果真正要修行的话,实际上就像当年佛陀的25大弟子一样的,有一些依靠根可以证悟的。

 

其实这些道理,如果按照我们密法里面讲的话,应该是比较相同的,去年和今年,大家都知道我们《四心滴》里面,好多都是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直指。这些直指,如果我们利根者、有缘者也是完全可以通达的。

 

所以接下来会讲25个法,前面是讲六尘,然后讲五根,然后讲六识,再讲七大,耳根放在最后,因为这个是圆通根当中比较重要的,也有广说的。本来是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实际上是十八界加上七大,以这些法证悟的案例,但是耳根有点不同,在五根当中,把耳根放在后面进行广说,有这个原因。

 

这25个弟子,实际上看起来有部分的是阿罗汉,有部分的是菩萨,但是很多前辈的大德们在他们分析的时候,佛宣说《楞严经》的时候应该是已经建立了究竟一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面很多阿罗汉,但实际上他们都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只不过是他的身份不同的。

 

有些是我们佛教当中,显现是阿罗汉,但实际上是大乘阿罗汉的,这样也有。也有一些注释当中说,这些阿罗汉的境界是不圆满的,不了义的;菩萨的境界是圆满的、了义的。但也有一些大德认为,实际上这里面所讲的都是了义的,都是最究竟的,因为我们看到这些阿罗汉的境界都是讲如来藏的本体圆满了义的,都讲这样的境界。

 

所以说,我们就不用担心,哦,他是小乘的阿罗汉,可能他证的比较少一点。当然也许刚开始他证悟的时候这样的,但是他最究竟在佛陀面前印证的时候,应该境界是非常高的。我们这样来理解。

 

那今天我们先讲六尘,六尘当中先声尘,因为声尘对应的耳根嘛,耳根跑到后面去了,所以声尘就有点孤独,就先来了可能。

 

声尘圆通,在25个弟子当中的第一个。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这里五比丘当中的,有一个叫做是憍陈那,憍陈如也可以说,憍陈那也可以说。其实大家都知道佛陀在苦行的时候,当时憍陈那等,其实他是五比丘之首。憍陈那也是佛陀的父亲方面的亲戚,其中三个是父亲方面的,两个是母亲方面的。

 

当时佛陀在苦行的时候他们也来了,但后来因为觉得生活太苦了,实在没办法坚持下去。后来他们直接到鹿野苑去了,他们在尼连禅河边没有修成。佛陀成道以后,到了鹿野苑的时候,他们又过来。然后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他们也已经获得了证悟。是这么一个过程。憍陈那实际上也是在这里面第一个。所以我们一般讲五比丘的时候,经常讲憍陈那比丘。

 

憍陈那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然后顶礼佛的双足之下,陈白或者是禀告佛陀这样说的:“我在鹿野苑,以及在鸡园,观见如来最初的成道。”因为当时有幸,他第一次能有机会见到释迦牟尼佛成道、转法轮的现场。

 

这个时候,他在佛陀的这种美妙的声音中,悟到了苦集灭道的四谛的真相。他是这样开悟的。他就讲到了,因为那个是声音嘛,听到了佛的这种声音,他这里是声尘而开悟的。

 

我们历史上看很多大德,当时他的上师讲经说法的时候,自己也是就开始悟道了,他通过声尘,声音的尘然后就悟道了。

 

这里讲到一个什么呢?就是说,“我在鹿野苑,还有鸡园。”鹿野苑,以前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仙人修行的地方,还有像鹿子,很多野兽,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动物园一样的,还有一些飞鸟、鸡,各种飞禽也在这里。

 

这里为什么说是有两个地方呢?实际上是藏文当中也是经常出现这两个地方。憍陈如他到底是在鹿野苑证悟的,还是鸡园证悟的呢?实际上鸡园也是鹿苑的部分。就像我们花园,可能这边是有飞禽的部分,这边是有走兽的部分,这样的。

 

这个鸡园,有一些公案当中说,曾经释迦牟尼佛当一只雉鸡的时候,当时看到森林开始起火,然后它就实在没办法,它自己飞到恒河边,把自己的翅膀打湿,然后又飞来开始扑灭火,这样很长时间以后,后来天人也是感动了,然后降下雨水,把这个火已经扑灭了。当时这个鸡好像应该是在这里示现圆寂了。实际上这也是佛陀因地的时候,变成来鸡来救护众生,这么一个经历。因为这个地方的原因,后来起名为鸡园。

 

那这里为什么憍陈如要说两个地方呢?有些大德解释的时候说,因为五比丘在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的时候都听受了,但是他们的根基差别不同,有些当下在鹿野苑就开悟了,有些没有在当下,可能他在周围的鸡园,还有不同的地方,又不断地修行的过程当中开悟了。所以他的开悟,一方面是在鹿野苑也是得过教授;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包括在鸡园也是这样的证悟。

 

这些公案,尤其是鸡园,佛陀以前因地的时候怎么样扑灭火的这些公案,在我们的《释尊广传》当中也记得是有的。

 

他的意思刚才也讲了,他当时见到了世尊转法轮,然后去现场去听,听的时候,佛陀的这种妙音——声尘,让他已经开悟了,他开悟的是四谛的真相。

 

当时释迦牟尼佛问比丘: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开悟没有?

 

当时憍陈如说: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当时佛问的时候,我最初的时候,我是世间当中第一个开悟者,他就“称解”,“解”,就是解悟,他已经开悟了。他当时,佛陀问“你们开悟了没有”的时候,憍陈如第一个,他可能比较大胆,他就如实地告诉,也可能(他是)佛陀的亲戚,就直接称说是:“我已经开悟了。”

 

后来佛陀也是开始印证他,然后取名为“阿若多”,“阿若多”藏文当中是“全知”,全面了知,也有这个意思,因为他刚开始第一个知道了四谛的真相。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所以他依靠佛的这种微妙的声音,得到了这样秘密的,如来藏的这种本来的真相,就圆满通达。

 

其实这个“妙音密圆”,可能下面还会“妙色密圆”,“妙香密圆”,都会有这样的,因为我们色身香味触的不同。

 

所以他这里因为佛的这种非常微妙的声音的原因,他已经通达了这样的境界。或者说是,美妙的这种声音的真相,实际上是秘密、光明,还有如来藏、圆满、通彻、周遍法界等等这样的法性,这样的缘故,我是依靠佛陀的这种妙音——声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这次对每一个弟子问“圆通”,“圆通”,我们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菩提的因,说是:“佛如果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的话,那就对我而言,其他我不太清楚,但对我而言,我觉得是声尘。”声音的这种尘,六尘里面声音的尘是最好的,对我而言,可能其他的五尘都不重要的,六根也不一定重要的,对我而言确实是,我依靠声音的尘而证悟的的。

 

因此,他自己的境界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弟子,讲到了他的境界。

 

再接下来讲第二个——色尘。

 

优波尼沙陀

 

“优波尼沙陀”,如果我们翻成汉文就是近少,很近的近,少是很少。他后来通过修行以后,他的烦恼就接近越来越少了。还有叫做色性空,色的本性空,也有这个意思。

 

这个我们叫做是(师念藏文),可能是六群比丘之一吧,反正他是比较调皮的,贪心很重的这样的一个人。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

 

然后就开始他了。他是依靠色声香味里面的色法来证悟的。他也是从自己的坐垫上站起来,向佛足下顶礼,顶礼以后白佛,这样说的:“我也是实际上观佛陀最初的时候成道,”因为成道不久的时候,他也有机会见到佛陀,“观不净相”,当时看他贪心比较严重的,佛陀让他观不净相,观不净相的时候,最后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厌离心,产生极大的厌离心以后就开始悟入,就证悟了色的本性,色的这种空性的道理已经通达了。

 

应该是蕅益大士是吧?他讲的不清净分为分为五个方面。比如说第一个是生处不清净,生处,就是我们的母胎这些,因为你住胎的话,那这个生处肯定不是很干净的。

 

第二个是种子不清净,比如说父精母血,他整个身体的种子也没有什么干净的。

 

第三个是相不清净,相就是就形象,意思就是说人的从头到尾也没有什么干净的部分,如果你剖析人体的话,哪里都没有什么干净的东西。

 

第四个是性不清净,本性不清净,这个是我们经常讲的36种不净法。

 

还有一个是究竟不清净,指的是人最后到了究竟,死了以后,人的尸体没有什么清净的。

 

通过五种不清净的相来进行观修,最后他就悟到了色的这种本性。我们人一般都是,可能最难以遮止的就是看美色。这个可能很多凡夫人是难以控制的,难以遮止的。但是如果你用智慧来进行观察,我们所贪欲的、所贪着的对境的这种色法,到底在哪一个地方有干净的地方?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色的本体会了知为空性。

 

就像我们《入菩萨行论》的第八品——静虑品当中也分析了人体的这种不净法,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当中也是讲得很广很广的,还有其他相关的这些经论里面,包括《入中论》当中也有少部分的内容。

 

这样的话,最后已经了悟了,什么样的了悟呢?他就讲到了这个过程。

 

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他观不清净的时候的过程,首先把人的整个身体,比如说腐烂相、青淤相、丑恶相,就各种相来进行观不清净的。

 

像泰国、缅甸,好多现在他们先观不清净观,然后开始观白骨,最后把身体的全部腐烂,腐烂以后只剩下一个骨架,然后这个骨架又详细分析的时候,最后又成了“微尘”,骨架也是没有实有的东西,最后归于虚空,就没有什么的。这样的时候,色和空是无二的。

 

我们看到的现在的美色,实际上他的本体先开始是不清净的,他的真相是这样的,然后是白骨的,然后是微尘的,微尘以后虚空,空和显现无二无别,从这样的道理当中获得了无学道。他是这样的,原来是最调皮的,后来观不清净和无我的这种观想以后,最后确实已经得到了无学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前面有个“优波”,“优波”可能是他的姓还是什么的,“优波尼沙陀”。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然后他说:“我得了无学道以后,如来也是印证我,后来给我取名为色性空。”因为他是通过色法来获得了证悟,所以叫他色性空。

 

我们经常说(师念藏文),好像藏文当中也没有看到这么一个色性空的意思,但是实际上他就是色性空。

 

我们把那些大德的名称放在词典里面也应该可以,有些人名也很难找。

 

这个时候把外面的色尘,因为我们看到的,眼睛的对境,不管是白、红,蓝也好,三角形、椭圆形等所有的形状和颜色的东西都是色尘,这些色尘最后已经清净了。

 

色尘已经清净的话,实际上圆满或者是现前了什么呢?“妙色密圆”,色的本来的这种面目,应该说是“妙明真精”的这种,这个是秘密的、圆满的、周遍的,或者说是清净的、光明的等等,这样的。

 

所以我看我们这里每一个阿罗汉的境界,其实是挺高的,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个人无我的上面。所以有些大师所承认的一样的,这个是最究竟的一个法门嘛,这样的话,那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阿罗汉,但实际上他是显现的阿罗汉相,他证悟的应该是最高的一种菩提,应该这样的。

 

所以当时色性空他证悟了什么呢?“我是从色相上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如果佛陀问我们成佛的圆通法(因为根只有六根),成佛的最好的因是什么?佛陀如果问我们菩提的因,藏文当中说菩提因,也可以吧,菩提的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对我而言,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和亲身证悟而言,那色尘,“色因为上”,色尘是成佛的最好的因。

 

所以我们,确实大家也可能知道,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的,为什么说是佛陀给我们转了84000法门?同样的一个法,但是当场有些人是依靠色尘而开悟的,有些人是依靠声尘而开悟的,有些人是依靠香尘、依靠味尘、依靠触尘、依靠法尘等等,这样来开悟的。

 

所以我们一概而论,因为我是喜欢这样的,你也必须这样的话,这个是很难很难的。每个众生自己心相续当中的这种意乐根基是不同的,对他相应的,不一定是另外一个人(也相应)。我们自己做的一盘菜,觉得是“哇,这是特别特别好看,你们来吃。”然后有一个人就:“啊,比较可以。”一个说:“哎,特别不好吃。”有一个人:“还不错的。”所以如果有三个人的话,这一盘菜可能会带来三个人的这种快乐、痛苦和中等的感觉,都不相同的。

 

所以,众口难调,确实我们有时候讲一个法也好,说一个话的话,有时候想让大家都欢喜也是很难的。包括有一些世间的领导也好,有时候他们很想做圆满,但是圆满也是很难的。

 

你看那天英国首相特拉斯,她当首相当时兴高采烈的,哇,特别特别地开心,但想不到好像40天的时间,昨天她宣布辞职。前面那个老头子也是辞职。

 

有一个人说笑话,他的儿子四个月,但是他就见到了两个首相、两个国王——女王也是去世,后来查尔斯上来嘛,还有什么财政大臣多少多少。

 

可能现在那边的局势确实也是非常动荡,人们一味地要求要增加工资,怎么怎么,但是确实作为一个领导也是很难很难的。昨天她一说宣布,我也是有点:“啊?怎么办呐?”我好像成了英国人一样的感觉。

 

所以众生的根基不同,以后你们尤其是当发心的负责人的时候,你刚开始的这种发心是很好的:“我一定要把这个部门弄得好好的!”但是遇到了几件事情以后,这个不满意,那个不满意,上面不满意,下面不满意,最后只有“我宣布辞职。”

 

所以我都是这么多年了,应该还是有点厉害哦。现在应该,不知道怎么弄。不是我厉害,可能是另外一种因缘吧。

 

所以我们有时候确实让大家都满意是很难很难的,看到这个形势。其实上师们弘扬佛法也是一样的,以后我们这里好多道友也是,肯定有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缘分,但是这个缘分也是主要是靠自己。一个是可能人要坚强;还有要善巧方便;有些可能情商要高一点,智商不一定很高,智商如果太高的话,现在这个世界不一定能容纳,所以有时候可能要各方面的条件。

 

我们旁边看的话都是很容易,“旁观者清,当场者迷。”所以旁观的人说的话,还是很容易的,但是自己真正去做的话,哪怕是一点点的事情,不一定做得很好。

 

所以众生的根基,确实是有些色尘而开悟的,有些色尘而痛苦的;有些是声尘而开悟的,有些声尘而痛苦的,这样的。

 

下面是第三个,用香尘而开悟的,这个叫做是香严童子。香严童子,藏文里面说是菩萨,确实有些经里面有叫做香严菩萨。但这里好像显现上他是个阿罗汉,因为后面的说法是。所以有时候香严童子,也有菩萨叫香严童子的。他这里“童子”也并不是像我们讲的文殊童子一样,他出家和证道是比较年轻的时候的,但人也不一定是很年轻,可能会有这样的不同的解释。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这里说香严童子,不管是阿罗汉还是菩萨,他也是开始从自己的坐垫上坐起,向佛的双足顶礼以后,陈白佛陀,这样说的:“我也是听如来叫我好好地观察一切有为法的相。”他当时是观有为法的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

 

佛陀给他这样做教授以后,他就当下辞拜佛陀以后,他自己到了一个,这里“宴晦清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在那边修行,就没有任何的喧嚣,没有任何的扰乱,意思就是说,韬光养晦。

 

这里非常寂静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人来往的,而且极其清净的这样的一个地方,修行的时候,见到其他的比丘开始“烧沉水香”。

 

这个香跟其他的香有点不同,所谓的“沉水香”,先把香放在地上,然后慢慢慢慢它的外壳有点腐烂的时候,里面的东西还不断地沉浸在水里面,然后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就变成香。这个香跟其他的香有一点不同的,它没有烟,没有浓烟滚滚的,而且它的香气传递十方,特别香,这种扑鼻芬香,非常好的这么一个香。当时比丘们就开始烧这种香。

 

我们也是,现在烧这个香,那个香,有些香是很好闻的,有些香是真的不知道……那天有一个堪布,他们把他的名字写上,他有点不高兴。“不知道你们做的香很臭,就像烧破衣服一样的味道。”他在给他们说:“你们的香不要写上我的名字,你们又不听,写上我的名字,你写名字也没有用,你们的香,我试了一下,就像是烧破衣服的味道一样。”这种香气可能不能开悟,甚至产生厌烦心。

 

如果是真正特别好的那种香,那——

 

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这个香气特别清净,“寂然”,没有特别刺激自己的鼻根,或者说是特别熏眼,没有这样的,特别清净的。它就很清净的入于自己的鼻子。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当时是香严童子是怎么样呢?这个很简单,来了一个旁边的人的那种香气的时候,我们这里也是,有时候熏一点,今天应该有个香好一点,今天什么都没有。前面点个香的话,我们看看我们能不能开悟。

 

现在好像这几年,我们的经旗也没有了,灯也没有了,香也没有了,佛教的所有的这些,常用的那些,像文化大革命一样的,灯全部没有了,经旗全部不准有了,然后香也是,香都是并不是要求,但是可能也是害怕火灾,也没有了。以前的人们好像不是在火世界产生的,现在我们有一个什么火灾,所以也有时候是,不知道这个社会变得是这个样子,也许是一个末法时代的象征。

 

所以我都没有供灯的话,有时候是有点不习惯,但也没办法,随顺大家吧。可能诸佛菩萨也有点不习惯,还有烧烟烟也不准烧。

 

当时他观这个香气,观这个香气的时候进行观察,它并不是烧香的木头,因为木头不在这边,它在旁边;也不是空,如果是空的话,那空是经常有的,但是空当中也并不是经常有香气的;也不是烟,如果烟的话,浓烟滚滚就应该是看得到的,但这个也没有,因为它的特点吧,它就没有浓烟;然后也不是火,如果是火的话,这个火进入鼻孔肯定会烧的,所以不是。

 

他就从香气的本体上,有些注释讲,这是叫破四边生,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破斥,还要在这个上面加上无来无去。

 

“去无所著”,这个香气要去的话,有没有一个去处呢?去处也找不到。刚才来了香气以后,然后到哪里去了呢?到东方去,西方去也找不到。

 

“来无所从”,来处也找不到。刚才真正的一种因缘,可能是在那个点香的地方,但是在这里再去找,它的来源也是找不到。

 

这样,如果是外在的香的尘找不到,“由是意销,发明无漏”,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去分别观察的时候,自己能取的意识,执着它的有境,也自然而然销亡。这样以后最后启发了什么呢?无漏的这种智慧。

 

他当时是依靠这样的一个,烧一个香开始证悟的。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这个时候如来印证他,就称之为是叫做“香严”。刚才前面不是讲了嘛,香严童子,佛给他取的名号是这样的。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所以他当时的这种香气突然已经泯灭的时候,实际上是他完全都已经现前圆满的、美妙的这种香的本体,如来藏的真正的清净秘密、周遍一切的这样的一种香。如来藏的真正的本来面目,他已经通达了,已经现前了。

 

“所以说,我是依靠香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如果佛陀问我圆通,得到菩提的因到底是什么的话,按我的这种证悟来讲,对我而言香尘是最上的。”

 

我看我们好像啥都不行,有时候有点,我们看也看过,听也听过,然后闻也闻过,尝也尝过,接触也接触过,想也想过,但是什么都好像,就刚开始正在听的时候好像有一点点感觉,一会儿就隔日病好了一样,又没有了。所以不知道怎么办。所以你看,不行的话,等一会儿下去自己点个香,看看能不能就像我们香严童子那样,有没有一种……

 

真的是,这个观察方法都是这样的,但是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真的已经证悟了,我们是再怎么样也是……不过我们也是应该从道理上,应该可以明白的,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悟的,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努力。

 

然后第四个,应该是依靠味尘得到开悟的。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药王、药上,这个是我们去年《圣大解脱经》的时候也是做过介绍,他们两个是在其他佛的时候发过愿,我们佛经当中也专门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专门有一个经典。这个我们前面也做过简单的介绍,在这里不说。实际上是他们是两兄弟,曾经也这样发愿,生生世世依靠医药来治众生的心病和身病,利益众生。这么一个发愿的,特别了不起的两个菩萨。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很出名的。

 

这两个也是当场在释迦牟尼佛的楞严法会当中,他们两个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并且在楞严大会当中,有500个梵天一起站起来,可能他的眷属比较多,他们可能也经常到天上去,可能在梵天界也是比较出名的医生。

 

他们就顶礼佛陀,白佛言,说是:“我们两个从无始劫以来,也是发愿生生世世当良医。”他所谓的“良医”,先了解病,然后知道病因,然后根除病,最后这个病实在是不会复发的话,这个是真正的“良医”。有些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如果你不了解病相,病因也不了解,然后你对症下药也不到位的话,可能也不叫良医,就自认为的一种医生而已。

 

“我们两个从无始以来都是变成良医,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口中,”他们的口当中,“尝尽了所有娑婆世界的这些药。”

 

一般以前中医也是这样的,以前藏医也是这样的,当时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多机器测这样的。包括好像李时珍《本草纲目》,刚开始发现很多药的时候,也是在山上做这样的试验,自己嚼啊、吃啊、闻啊,有很多,这个是他们藏医和中医基本的一种方法。

 

其实藏医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说是我们山上以前的那些草药,可以当药的,不知道怎么,有些是根是药,有些是茎是药,有些花,有些果,有些是春天采的,有些是冬天采的,有些是夏天挖的,各种各样的,包括季节方面也有也有很多的差别。但是现在不知道,众生的福报越来越减,我遇到很多藏民,他们都说是现在藏药特别不好采,采药是很麻烦的。去年有的那个山上,今年那些药都不长,好多地方都是这样说的。

 

所以作为一个医生,他经常是尝这些药。这样的话,他们说:“娑婆世界的草也好、木也好,金石,凡是所有名称的这些药总共有十万八千。”应该这个是一个数目吧,特别特别多的这些草药,他们都会尝尽了。

 

尝的过程当中——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

 

他们在品尝这些药的时候,有些是苦的,有些是咸的,有些是就涩的,有些是淡的、甜的、酸的、辣的,我们经常说酸甜苦辣,所有的这些味道他们都已经品尝。

 

品尝以后,哪些药他们都知道是“和合”而治的,比如说这几个药全部都是配成一起然后再治病的,这三种药、四种药,甚至有些是二十多种药,全部都是配好了以后才可以治病的。

 

有些是“俱生”的,把单单的这个药拿来治某个病,不需要配其他的药,这种是叫“俱生”的。

 

有些是“变异”的,比如说几个药一起搭配,搭配以后煮,或者说是烧、烤,或者说泡在水里面,凡是每个药的药性和它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它有些是需要改变,需要变异,以这样来做的。

 

然后药它的本性上面讲——

 

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有些是冷药,它可以治一些热的病;有些是热药,它治一些冷的病;还有有些是有毒的药,有些是无毒的药。因为有毒也不一定是不好,以毒攻毒。作为药的话,有一些有毒也成药的,有些是无毒的,它也成药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知道。

 

下面他是怎么开悟的呢?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他们两个,也许可能两兄弟一起开悟的吧。他们在承事如来的过程当中,可能一边采药,一边观察药的时候,“了知味性”,了知了药的——刚才前面讲的酸甜苦辣的这种不同的味道。

 

在这个时候,观察的时候发现什么呢?“非空非有”,刚才那种味觉,也不是空的,如果空的话,不可能尝的;也不是有的,实有是你不可能去尝的。

 

这些味觉也并不是身体和心,如果是身体和心的话,那也是说不清楚的,不需要药了,因为身体和心都是这些药的话,那不需要药了。

 

也不离身和心,如果离开了身体和心的话,就没办法品尝药味。

 

所以它是怎么讲?也是有四个边吧,非空、非有、非身心和非离身心,有四个边进行观察。用四个边这样分别观察药的因,那最后它是了不可得,不可思议的这样的境界,他们是通达的。

 

人家是采药的时候,我们虽然不是采药,但是天天都是吃酸的、辣的、苦的,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样的东西都是吃的,但是我没有听说他们很多都开悟了,因为它的刺激性可能比药更那个,特别酸、特别辣、特别苦。

 

尤其现在年轻人的舌头上的这种感受,跟以前都是不同的,我们好像觉得是多了盐不行的,多了辣椒也不好吃,但是他们就,好像有时候看到那些年轻人,路上边走边“好辣啊!”(师模仿)

 

我们吃东西什么时候开悟啊。

 

他们是通过舌根接触味尘,色声香味,刚才是香尘,现在是味尘开悟的。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当时承蒙如来印证他们两兄弟,这里“昆季”是两兄弟,“昆”是兄,“季”是弟。他们两兄弟,药王、药上,佛陀印证两个菩萨。

 

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我们现在在这个大会当中成了“法王子”,是菩萨。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我们两个是什么样呢?因为现前了这种味道的真相。也就是说,因为味的真相了达以后,最后觉性光明现前,现前以后周遍一切法界,到达了这样的境界,之后获得了多少地不知道,反正登地的菩萨了,“位登菩萨”。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那对我而言,自己的证悟来讲,所有的法当中,味尘是最好的,因为我当时是味尘而证悟的。”

 

其实我们不能成佛,不然有是全部都有,为什么《四心滴》灌顶的时候,我们刚才前面声音好听的、不好听的,旁边“踢踏踢踏踢踏”,然后一个铃杵的声音,就有好听的,不好听的,也是有的;然后我们色法好看的、不好看的,也是有的,好看的什么花啊,不好看的、粗糙的像青蛙的身体一样的。

 

我们灌顶的时候,好看、不好看的是什么东西?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应该有两个东西的。

 

然后好吃的、不好吃的,就酸酸的、甜甜的两个,味道有一些很臭的味道,还有一个很香的熏香也有。

 

最主要是看的什么东西?你们不要说证悟,什么东西都是……应该是色尘的表示,应该有是有的,妙色和丑陋的色……想不起来。

 

对他而言就是这个,味尘是最上的。

 

早上吃饭的时候,吃甜一点,吃辣一点,吃咸一点,看有没有证悟的可能。

 

接下来这里,这里叫做是“跋陀婆罗”,叫做是善护,善妙的护或者是坚守,有些翻译的是坚守。善护就是善于保护的意思。这个名字和《佛遗教经》里面讲的佛陀度化的最后一个人有点相同,但好像名字相同,不是一个人。藏文当中名字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好像这里人应该不是一样的,他叫做须跋陀罗,是吧?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这里讲善护,他有16个菩萨。这里“开士”,有一些翻译成菩萨,有些翻译成大士。大士,也可以用菩萨吧,比如说观音大士,大势至大士,有这样的。

 

这个大士和他的眷属,没有刚才那样,刚才是500个人一起站起来顶礼的,这个是只有16个,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的双足下顶礼,然后陈白佛陀这样说:“我等以前在威音王如来面前也是听过正法,”这个是离现在好像非常多的,200万佛还是什么的,以前我们在讲《妙法莲华经》时候有嘛。当时在那里出家,他说,“我以前在那个佛面前出家的。”

 

善护应该不是释迦牟尼佛面前开悟的,应该是威音王如来面前开悟的。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他就讲了开悟的事。他说当时他们僧众专门有沐浴的时间,到了他的时候,好像15天有一次的沐浴的,当时的戒律当中。当时他就入于浴室当中。

 

我们也是男众女众都有浴室,看看明天去浴室能不能开悟。

 

他入了浴室以后,他忽然悟道了。因为水的这种因缘,他就忽然开悟。什么样的开悟呢?当时他观察的时候——因为这里触觉,身体的触觉——他当时正在沐浴的时候,就观察自己的心性,“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他在洗浴的时候,其实真正的触到底是什么样?

 

其实也并不是“洗尘”,因为他身上有垢染嘛,他身上的垢染也并不是,你要说洗的身上的垢染,也并不是这个触觉;也不是洗身体,身体也不是,因为其实我们身体上有垢染,通过水来把它洗掉,对吧?那洗的过程当中,也有水,也有垢染,也有身体,这三种法,但实际上真正的触觉,其实水也不是,身体也不是,垢染也不是,这三个都没有办法。

 

那这三个以外,“中间”有没有?中间也一无所得。

 

这里主要是他要寻找他的触觉到底是什么,到底心在什么方面?比如说“我在沐浴的时候好舒服啊。”这样想的话,实际上你认为很舒服的这个心,是在洗垢方面?还是洗身体方面?还是水上面?还是除了这几个以外的中间的一个法?他这样来观察。

 

这样观察的时候: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他这里的情节稍微跟其他有点不同,因为他很早很早,他的因缘他也在讲。实际上他说,他因为往昔的习气一直是没有忘的原因,到今天在佛那里也是出家,获得了无学果。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他这里“彼佛”,应该前面的威音王如来吧。他应该“至今”也获得了无学果,但是实际上以前也是他在沐浴的时候获得了无学果。实际上那个佛,威音王如来,他就印证我叫“跋陀婆罗”,也就是刚才说的善护。

 

为什么叫善护呢?其实是他护持很长时间的这种境界。有一个公案当中说,常不轻菩萨在威音王如来的时候是一个菩萨。当时佛陀是常不轻菩萨,那个时候跋陀也在,当时因为他诽谤常不轻菩萨,经常欺负他的原因,后来他就多少多少劫堕在地狱当中。

 

后来他转世的时候,还在这个佛面前,常不轻菩萨是已经活了多少多少万年的。他在地狱里面受了很长时间的苦以后,后来也依止了常不轻菩萨,在他面前也是忏悔。后来他也是在那个如来面前得果位的。这个是好像很多注释当中有不同的。

 

所以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前是常不轻菩萨的时候,当时这个人应该欺负他,经常诽谤他,经常用牛粪、石块来打他,因为这个原因——诽谤菩萨和轻毁菩萨的原因,他堕落了很长时间。但后来,因为他前面的习气一直没有忘,又在常不轻菩萨面前,常不轻菩萨还活着的,在这个时候,他又继续出家。

 

因为威音王如来也是特别特别多的,同样的名字也是特别多的,但后来也许是前面的威音王如来,也许是后面的也是名字比较相同的一个如来面前,他当时是这样证悟的。

 

所以他的证悟,应该不是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他很早的时候就这样证悟的。但是这次,这个菩萨也是参加到这个楞严法会当中,然后他就讲了自己以前的这样的故事。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宣明”是现前,意思是他现前了美妙的这种触觉。也就是说,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他也已经完全证悟了,现前了。这样的原因,住于菩萨“佛子”的位置。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如果佛问我菩提的因是什么?像我的话,我根据自己的修证来说的话,那触尘是最无上的。因为我是依靠触,当时沐浴的时候,以这样的一种观察而证悟的。

 

所以我们一般灌顶的时候,触尘的话,有一个粗糙的,有一个比较光滑的,两个东西。

 

妙色的表示法是什么?现在我还想不起来,这个你们再看看啊。好,今天讲到这里了,讲了五个证悟者的故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8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大乘《楞严经》,最近佛陀跟阿难的对话当中,佛陀为了让阿难等眷属了知六根的本体,做了一个比喻,以一种表示方法让大家了知。

 

他的表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用一个绸缎,或者是一个哈达,或者是一个花巾,拿来做六个结。就问,第一个结是不是第六个结,或者第六个结是不是第一个结?

 

然后在这个上面,当时阿难等眷属认为,虽然打结的花巾是一条布织的东西,这样的一个原料,但是打了不同的结的原因,肯定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或者是第六个结的这种本体,从结的角度来讲不是一体的,但是从花巾它自己的这种本体来讲是一体的。他们正在分析这样的一个比喻。

 

其实有时候我们密法当中也是,比如说用水晶球来表示,或者是让我们尝一尝那个甘露,让我们看一下有一些明妃的像,或者说是让我们听一下有一些声音,让我们接触一下柔软和粗糙的东西呀等等,这些都是认识我们心的本性的一种表示方法。作为利根者依靠这样的一种方法立即就认识,钝根者他通过这样的比喻来慢慢慢慢思维其中的道理,然后对自己的心也好,或者是对外在的万法进一步地了解,或者是了悟真相。有这样的作用。

 

今天我们继续讲: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佛陀当时告诉阿难尊者:“你一定会是嫌弃这六个结,你可能希望是这六个结不要成就了,不要变成六个结了,你还是愿意变成一个结,是不是这样的呢?你是不是觉得是这样的?”

 

因为六个结的话,阿难现在也是好像答不出来。这个说是一体的话,也不行的;他体的话,也不行的。因为毕竟是在本体当中,可以说是一体的,然后显现上是他体的。相当于是我们六根,六根的本体也是一体的,但是在显现上各自的作用也好,形象也好,还有它的这种本体都是他体的。所以说他可能就有点儿搞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阿难给佛陀这样回答: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

 

阿难也是回答说:“是,如来,确实是这样的。只要这个结存在的话,实际上是非锋然而起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有结的话,那怎么样也是说不清楚的,说一体也不行,说他体也不行,是非肯定不断地会产生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还会自然而然产生什么呢?“这个结不是那个结,那个结不是这个结。”

 

大家应该知道,因为你有了六个结的话,第一结,“此结”肯定不是“彼结”,第六个结;然后那个第六个结,并不是这个第一个结。这样彼此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只要在花巾上有不同的结的话,那此是彼是,或者是这样的纷争,就一直是没办法平息的。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的,自然而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所以可能阿难也觉得是,那只有一条花巾的话,没有这回事,有了这个结以后,我现在答也答不出来,不答也不行的,佛陀也不断地追问。那这种情况下,我也是比较为难的,所以我还是原则上愿意这个结全部都解开,不要有结了。不要有结的话,那一切都是万事大吉了,这样很好的。他当时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后阿难还说: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因为可能阿难和如来是亲戚的原因,其实阿难还是很敢在如来面前说很多很多的话,可能其他的很多弟子都是也不一定,因为如来的威严,如来的这种庄严,再加上是如来是很了不起的这么一个佛陀的话,那很多可能不一定这么详细的,就像我们世间的互相对话,聊天一样的,就不一定敢说。

 

但是阿难他说:“如来今日如果把总的结全部解除的话,那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如果这些结没有,”刚才在那个花巾上面的六个结都没有产生的话,那就从根本上是已经解决了问题,“就根本不会彼此的这种关系,这个结,那个结,”第一结、第二结、第三结、第四结、第五结,一直到第六结,这样的这种结的概念也没有的,这些都没有,“尚不名一,”如果这些全部结都没有,总的结没有的话,那不可能存在第一个结,“如果第一个结没有的话,那以此类推,第六个结是不可能有的。”因为第六个结必须在第一个结、第二个结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的。

 

那这样的话,阿难的意思,实际上是这个结,如果有一种方法,总的结全部没有了,或者说是这些结一个个地全部没有了,这个是可能最好的。

 

其实这样的比喻,间接来说是我们的根,总的根没有的话,是最好的。总的根没有的话,那第一根也没有,第一根没有那怎么会是有六根?有了六根,我们就不断地沉溺在六趣当中,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他很想把六根全部销亡,得到解脱,这应该就是阿难的一个想法。

 

其实我们六道轮回当中,现在我们每个人也是依靠六根,也是大家存在的问题,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有的时候感觉到我们有了六根是很好的,为什么呢?我们有了六根的原因,我们如今可以享受大乘佛法。如果我们眼睛也是看不到,耳朵也是听不到的,还基本上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这种,包括舌根、身根等其他根也没有的话,确实我们这辈子都不一定有享受大乘佛法的这种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是,虽然有些人可能是稍微显现上笨一点。我看讲考的时候,有些人特别活跃,有些人好像一直是看别人,往这边,张着嘴,(上师模仿)这样,自己不知道笨还是大智若愚,就一直不说话,我就经常看到。不过还是可以的,你们如果有时候是两个人一起,那大家都有讲法嘛,所以也有机会,讲考的时候还是有这样的机会嘛。

 

所以可能我们的记性有差别的,可能根基也有一些差别的,但不管怎么样,大家总的来讲是能接受大乘佛法的这种法雨甘露,这是对我们一生来讲确实很重要的。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盲聋哑,就残疾人呐,甚至连到哪里都没办法行动的,这种各种各样的人,也是那么多人。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看,有这样的这种根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大的问题要解决的话,就是六根要解脱。

 

这个时候佛告诉阿难: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其实我们这个根,也是六个根要解决。六个根解决的话,刚才讲的一样的,如果是根不产生的话,那么一个根也不可能产生的;一个根不产生的话,那六个根也不可能产生的。如果六个根已经解脱的话,还有一个根也不可能存在,它也同时解脱。

 

所以“六解一亡”前面也是一个大的问题,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办法,总的来讲我们的根自解脱的话,那其他的就全部都也是普解脱。按照大圆满讲的,如果我们的一个根自解脱的话,那其他的五根,也是全面解脱。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下面讲,但是我们众生,包括阿难你为主的很多的众生,解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虽然我们的明净圆觉是清净的、无垢的、光明的,但是以你为主的很多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是心性迷惑,出现这种无明,然后显现各种各样的狂乱。

 

那天我们讲的演若达多的这种生病一样的,他的前面的很多迷乱的显现怎么样也是制止不了,找一个原因的话,原因也不好找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都是心狂乱,心狂乱以后,“知见妄发”,就产生了什么呢?他的这种迷乱的虚妄的现象自然而然产生。

 

有了这样的虚妄的显现的话,“发妄不息”,这种虚妄的显现,一直不断地出现,一直是没办法停歇,最后“劳见发尘”,最后逐渐逐渐都是已经见到了外境的种种色声香味等等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这些六尘的现象。

 

这一段有好多汉地的不同的注释,他们跟六种结,比如说是灭结、静结、动结,有各种不同的结,还有五蕴,还有这些粗细的法进行对应,在各自的注释当中列一些表,一直这样的讲。当然这样讲的话,也可能应该是一种讲法吧,但是没有的话,实际上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六根要解的话,无始以来的这种习气根深蒂固,并不是很容易马上清除的。

 

这个我们只要沉溺在轮回当中的人,确实大家都应该是很清楚的。我们现在的山就是山,河就是河,这种坚硬的事物,在我们面前暂时来讲,并不是光道理上说没有就没有,不是这样的。

 

他这里讲了一个比喻: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就像是我们世间当中,眼睛一直专注到虚空当中,最后眼睛都累了,累了以后,突然自然而然显现有一些毛发、眼翳,或者说是虚空当中的各种迷乱的现象,什么花啊,就各种各样的。

 

其实这个应该是在真正的清净无垢光明的见精当中是没有的,但是依靠这样的一种因缘,暂时的一些因缘,也可以说是无因当中吧,没有真实的因,在无因当中,在你面前不可否认地,无法遮止的,有一种乱相会显现。

 

这个也是一个,我们很多人,有眼翳的人,或者是眼睛累了以后,会显现的,这个一模一样的。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我们整个世间一切的这种,比如说器世界的山河大地也好,或者是众生的生死轮回,不清净的染污法也好,还有清净无垢的这种涅槃法也好,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是全部依靠一种狂乱的习气显现,全部是颠倒的相。

 

所以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知道我们现在所见所闻的,所有的这些现象,就像是空花一样的,现而无自性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以理观察的话,完全都是明白的。

 

实际上它是正确的,不是因为佛陀说的原因,它是假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因为佛陀所说的这些道理,如果你不信的话,那你自己以理来观察,用你的智慧来推理。你的智慧来推理的话,最后实有的这些东西的本质,连名言当中也是不成立的。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引发定解。

 

否则的话,我们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佛教的一种说法,我们可能不得不这样承认,因为我是佛教徒,我是佛教徒,如果违背了佛的教言,那我是个坏弟子,所以我还是勉强承认吧。

 

其实佛陀的教法当中,不需要有这样的弟子,应该是以理说法是非常对的。尤其是我们讲到这些空性,讲到这些光明,这些道理的话,我们可能确实进一步地深入闻思的时候,自然而然知道的。尤其是我们这对密法的有些甚深的道理,不断地闻思,对中观的空性法门不断地闻思的话,最后也是应该非常明白的。

 

所以这一点,作为我们佛教徒,应该是自己都比较自豪吧,可以怎么说。我用我的再尖锐的智慧去观察的话,好像最后说不出来我们佛教的一个不合理的现象。这一点应该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候阿难说:那这样的这种迷乱现象,像刚才六个结一样的,我们六道的这些迷乱现象,“云何解除?”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他说:那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既然跟结一样的话,那我们怎么样解除这样的结?或者是解除这样的迷乱现象,这个是有什么办法呢?

 

这个时候佛陀——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佛陀刚才手上不是拿了一个打了六个结的花巾,然后这个花巾往左边扯,然后拉着一边问阿难:“那这样的话能不能把这些结解开?”

 

这个时候,阿难作为一个明智的人,他就发现不可以的,你如果左边拉的话,这个结可能越来越紧了。你往左边这样拉的时候,本来这些结已经打上了,你如果再往左边使劲这样拉,那可能这些结越来越紧了,没办法解开。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不也,世尊。”

 

不(bù)也还是不(foǔ)也?不(foǔ)也,是吧?

 

确定吗?

 

你看你们也有些说是不(bù),有些说不(foǔ)。

 

佛陀又再次地把刚才的那个结用右手使劲地拉,一边往右边扯,一边又问阿难:“这样做的话,能不能解开这些结?”然后阿难也是明智人,他说是不可能的。不会,因为这个结可能越来越紧了,不可能的。

 

然后佛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

 

佛陀告诉阿难:“那这样的话,我如今刚才用左手来牵拉,然后用右手来扯,左右两边的手这样使劲拉的话,那最后都不能解开这当中的结。”

 

这个阿难也是承认的。

 

那这样的话,阿难你有没有一个方法?

 

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你有没有一种方便方法,把刚才打的六个结全部都解开?”有没有这样的这种方法?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阿难说:“这个很简单,我是有办法的。什么办法呢?我们不是往右边拉,也不是往左边拉,只是把每一个结,在它自己结的中心,我们用手来抠,把它解开。这个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当时他的办法,这个我们可能也是比较清楚吧。当然前面说往右边扯,往左边扯,实际上是左边是表示世间人,世间人对有的执着,

如果我们觉得一切法是有的话,相当于是往左边一样的,没办法的。然后往右边拉,这是表示二乘,他们对空的执着。这样的话,不管是对空的执着也好,对有的执着的话,实际上是不断地沉溺在轮回当中以外,没办法获得解脱。

 

当然也有一些说这是代表常见和断见,当然这个就像《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的一样的,如果世间人一直认为是有的话,他也是接近常边的;然后二乘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话,也是接近于断边的,其实他也是堕入两边的。堕入两边的方法,都不能得到解脱的。

 

接下来,阿难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佛陀显得很高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你说的很好的。如果你真的要想解除刚才那个花巾上面的结瘩的话,那你一定要,你刚才所说的一样,你从结瘩的中心开始下手。从那里开始动手,这样的话才有机会解开这样的结。”

 

这其实说明中道,中观道,不堕有的边,不堕无的边,也不住于中间。一切都是一无所住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万法的真性。

 

就像《大宝积经》当中也是说:“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有是一个边,无是一个边,有和无的中间也无色、无形、无明、无知等等,这就是中道。

 

(师念藏文)好像大概是这个意思,藏文背得不是特别到位,但应该可以,反正你们也不懂,呵呵呵。这里懂藏文的很少的,所以他们也觉得可能还是背得很好的,所以有一些非专业人面前装着有些陌生的术语,这是一种最好的迷惑药。

 

但我有时候引用的还是正确的啊,你们不要认为凡是引用藏文的话,“这次又开始……”也不是这样的。

 

这是中观道的意思。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下面佛陀就开始讲中观的缘起道。刚才前面讲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说不能堕两边的。然后下面佛陀说,其实我的佛法主要是讲缘起空性。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过《缘起赞》,还有学过一些中观、其他道理的话,都知道是佛陀所讲到的法的核心思想,主要是缘起空性。这个是应该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讲的嘛,佛陀在世间当中是第一说,谁都没有像佛陀一样说缘起空性。

 

佛陀说:“我佛法主要是讲缘起空性而产生的,这个缘起并不是接受世间的这种和合粗相。”

 

世间的和合粗相来讲的话,都是很简单的。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缘起观是什么样呢?就是种子种下来,然后慢慢慢慢开花结果,慢慢慢慢变成苗芽,然后根、茎、枝、叶、花、果等等,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这个也可以算是一个缘起,但这个是外在的一个事物上面的粗相的缘起。

 

然后我们说,那我们世间当中,比如说我们从小的时候,我们是幼小的,然后少年时代,然后再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然后老年时代,最后离开,这也是一种因缘循环。这个也是一个粗相的缘起。

 

佛陀他说,我讲的所谓的缘起法,并不是一味地说一个粗相的缘起。这个粗相的缘起,不仅仅是佛法,我们现在世间稍微懂一点植物学,或者是人类学的人,这样的变化过程,谁都一目了然。这个并不是非常甚深,并不是非常难懂的。

 

那是什么呢?佛陀说,我的真正的缘起观是这样的: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如来他所发明的,所宣讲的出世间和世间法的缘起,完全明白它的根本的因,比如说我们众生也好,器世界的话,我们真正的本来的这种如来藏是什么样的一种因缘,然后它慢慢慢慢显现成什么样的不清净的世界,最后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个本性的话,获得什么样的果位等等,特别深妙的,一种甚深的微妙的一种因缘,这个才是真正的如来的一种缘起观。

 

并不是说很简单的一种因缘生,叫做是佛陀所讲到的缘起观。不然的话,都是很简单的,我们现在基本上一个植物学者,他也知道,比如说这个种子,我们从来都是没有学过宗派的那些农民,他也知道今年种下青稞的话,明年会收庄稼;有些牧民,他秋天的时候让这些动物交配以后,到明年会繁殖。这个概念他们都知道。这样的一种因缘关系,也并不是。

 

我们世间上也是经常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吧。以前我不是讲过吗,我们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老师,我们两个关系不是很好。每次讲课的时候,他都是盯着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我们有些人迷信思想所说的那样!”他眼睛盯着我,因为我有时候……他一直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后就开始,他就一直盯着我,边讲边……然后好多同学也是看到我们这边,“有些人是不伦不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话,首先从思想上起。”

 

所以确实我们有一些道理还是很深妙的,很甚深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

 

下面佛陀讲他的无碍的这种智慧。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佛陀他是所谓的遍知,怎么样遍知呢?乃至恒河沙世界以外的地方,如果降下雨水的话,那这些雨滴的数量,也完全都是明白的;还有从我们当前的一些显现来讲,比如说松树它是挺直的,荆棘树它是弯曲的,天鹅是白色的,乌鸦是黑色的等等这些,它的因缘的源头也是完全明白的。

 

我们《释尊广传》当中也是有,好像当时有一个叫做是鲜明的仙人,还有一个叫做是碧蓝的仙人,两个仙人。那个叫鲜明的仙人,他有很茂密的树林,这个树枝树叶他就数了12年。后来那个叫碧蓝的仙人一看,马上一目了然,他们两个比赛吧。这两个(仙人)实际上是后来的舍利子和释迦牟尼佛。

 

所以我们不知道树的显现也好,水滴也好,这些对我们来讲不是很清楚的,但是我们确实知道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样的这种因缘唯一佛陀才知道;或者“一切万法皆为空性”,“我们的心性光明如来藏,每一个众生都具有的”,像这些道理,我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这种分别念来进行推理的时候,也是知道的。

 

当然有些外道他们也是可能知道为什么乌鸦是黑的,为什么是天鹅是白的,这个也应该是知道的。

 

其实这个黑和白,也是可能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喜欢黑的,喜欢白的,也可能有一些因缘吧。比如说一般来讲,乌鸦和天鹅也是象征着善和恶。

 

我有时候想,为什么医生的衣服是白的,为什么其他的有一些人的衣服是黑的?比如说医生可能他就表示一种善事。我最近看到法国好像有十四万多人开始示威游行,然后好多穿黑衣服的警察开始打他们。有时候也是不知道,这个衣服也是象征着什么?也不是特别清楚。

 

但不管怎么样,乌鸦是黑色,这个因缘佛陀也是知道的;天鹅是白色,这个因缘也是知道的。只不过在有些经典当中,这些都是很无聊的,最重要的就是众生从痛苦当中获得解脱,这是很重要的。因此佛陀先说四谛法门,然后说万法的真相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他这里说:“所以,阿难你应该要心里准备好,你一定要选择六根。选择六根以后,你其中可能要找一个圆通根。”因为我们下面一直讲每一个圣者他自己以前是哪一个根、哪一个尘、哪一个识来证悟的。

 

因为下面我们讲到的25位证悟者,其实阿难是还没到这个里面,还没有资格,因为下面全部是阿罗汉和菩萨。

 

“所以,阿难你也将来准备六根当中要选一个,如果把这些根的结全部遣除的话,那外在的尘相也自然而然是灭亡的;如果外在的尘相灭亡的话,那我们前面讲的器世界有情世界的所有的这些妄相,全部都没有;一旦所有的这些虚妄相没有的话,那所谓的真的也是自然而然就没有了,那个时候真正是通达最高的一种境界。”

 

接下来就用一个比喻来讲这个次第,如何解开这样的这种结。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佛说,我现在问问你,不是当时离诤天给他的劫波罗天花巾,这个花巾我们结了六个结瘩,那这样的话,这个同一个时间当中如果解开,你六个结都是同一个时间当中解的话,那能不能把所有的这些结全部解开?这个是问他的。

 

然后阿难说是:

 

“不也,世尊。

 

不(foǔ)也,是吧?有些读不(bù),有些读不(foǔ),那这样我也知道。有些可能读不(foǔ),有些可能读不(bù),好像“不(bù)也,世尊。”也有,是吧?

 

你们两个老和尚,一个说可以可以,一个说不可能的。

 

哦,证悟空性,全部解除。好嘛。

 

那个老菩萨说是偷换逻辑,偷换概念,不对。好嘛,你们这些老菩萨们还是厉害啊!

 

好,我们看看佛陀怎么说的啊!

 

阿难说:“不(foǔ)也,世尊。”意思是,不可以,世尊。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阿难他的回答是什么呢?因为这个结,本来你打的时候都是一个一个次第性地打的,你绾结的时候,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当中。

 

现在有一些气功师就“呼”给它吹一下,就马上上面有很多结。可能佛陀也没有这样的,一个一个打的。

 

那这样的话,这个你打的时候也次第次第地打的,那今日你要解除的话,也是一个一个地解,并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马上全部解除了。虽然这个结的本体是同体的,但是结从自己的反体来讲都是不同的。所以结的时候不同时,解开的时候也不能同时。

 

怎么会是解开的时候同时呢?你结的时候次第次第给它打结,那最后解开的时候也是一个一个地解开,这是一个规律。你不能偷换概念,不能偷换逻辑。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六根解除实际上也是这样的。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这个不能同一个时间当中解开的话,那我们六根通达的时候,也是次第性的。

 

这是主要可能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像阿难这样的人,可能次第地来吧。也许可能是像密法根基的这样的话,就同一个时间当中一通百通,全部同时了然证悟,应该会有这样的。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

 

下面它的次第是怎么样呢?实际上是这个根,我们讲的六根,六根当中首先应该是选一个根,然后此根慢慢慢慢解开,了悟,这样以后,这个次第是合理的。

 

先应该是讲人无我的这种空性,人我的这种空了悟以后,这个空性圆满、明了,完成以后,那“成法解脱”,然后就开始这种法的这种慢慢开始得以解脱。

 

先我们一般来讲,对声闻缘觉先讲人无我,人无我通达以后,以此类推,法无我也是让他可以慢慢慢慢的证悟。

 

所以我们说小乘当中,人无我是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是部分证悟的,不可能是所有的法无我都有证悟的,所以要次第性地来。然后法无我要成就,解脱法的这种执着。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

 

解脱了法的执着以后,那“俱空不生”,人法两空的话,这个时候空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这个名称为从三摩地当中得到无生忍的菩萨。”他的名称是,也可以,后面是讲他的境界吧,依靠三摩地而获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可以这么讲。因为先通达人无我,或者是后来法无我。其实人无我和法无我,可能有一些利根者也是同一个时间当中证悟,这样的这种机会也并不是没有的。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

 

这个时候,阿难和大众,蒙受佛陀大慈大悲的这样的殊胜的开示以后,他们的智慧觉性圆满通达。他们就基本上上面的所讲到的这些六根的问题都都通达了,没有任何的怀疑。

 

今天阿难还可以的,但是他的问题又可能出来。

 

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这个时候大家就非常地开心,同一个时间当中大家合掌,在佛的双足下进行顶礼,然后承白佛陀,这样说的:“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确确实实,得到了佛陀的开示以后,身心全部都得到清净、明了、无垢、快乐,快乐得无有任何挂碍、障碍。”

 

其实我们,不仅是佛陀吧,如果有一些法师,真正是给你讲了一些大乘佛法以后,有些人都是因为一堂课,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法,对你的相续当中的很多的疑惑也是全部解开,然后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依此而得以解决。

 

有些人是听了法以后自相续转变得非常快,以前是烦恼也特别严重,相续也不清净的,经常特别痛苦的人,因为后来听着听着法以后,心与法相应,相应以后慢慢慢慢法融入自己的这种相续,最后确实是行为也是如法的,见解也是如法的,自己也是能利益很多很多的众生。

 

所以我们的心入于法,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无垢光尊者的《四法宝鬘论》里面专门讲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最后把我们的不清净的识转成智慧,这么一个理念嘛,这个也很重要的。

 

你看这里,他们总体上来讲,原来的这种焦躁,或者说是怀疑,这些都是没有了。

 

下面可能阿难也有一些: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虽然已经了知了,刚才前面讲的六根一亡的这种意义,”六根次第性解脱的这么样的道理已经明白了,“但是还有没有通达的——最主要的圆通根的道理。”

 

现在阿难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圆通根方面我就不太懂了。”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他说:“世尊,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漂泊在苦海当中。”“飘零”,漂泊在苦海当中。“一直多生累劫都是没有依靠、没有怙主的,孤苦伶仃的在露天旷野当中感受痛苦一样,在轮回的旷野当中。”

 

“何心何虑”,就是何敢想到:“真的今天跟佛陀有这么样的一个,可以说是天伦之乐吧。”有些说是因为跟佛陀是亲戚嘛,跟他就变成亲戚,还有依止佛陀作为自己的上师。

 

从无始以来转到这样的话,哪里想得到像今天跟佛陀那么长时间的一个对话,这么好的机会,连梦里面都是想都想不到的。今天是特别特别的开心。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就相当于是一个失去了这种乳汁的流浪儿童,突然遇到了自己慈悲的母亲一样。”非常好这样的意思吧。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这个稍微有一种不同的解释吧。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再次的这样,已经有集聚的,或者说是有相遇的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当中,“道成”,如来一直是跟我们在一起,在一个这样的法会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所得密言”,所得到的这些秘密的教言,“还同本悟”,就像以前一样的,还是停留在本来的一个文字上来解悟的话,那这说明是跟没有听到教言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机会,而且得到了如来的这么殊胜的一些密语。这些密语我们把它停留在一个文字上,没有好好地去实证实修,一直把它当做一种语言,这样来看待的话,那实际上它没有多大的价值,实际上和没有听到如来的这种密语和教言一模一样的,自相续还是依然如故的,那么的刚强难化,所以没有什么意义的。有些是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些说,依靠这样的“际会道成”,实际上是所讲到的这些“密言”,应该是成了本来自己具足的一种开悟的因。意思是佛陀今天讲到的这些教言,特别秘密的这些甚深教言,应该要成为如同自己本来具有的这些道理重新苏醒,重新开悟的一个因缘。如果没有这样,否则的话,好像听到的教言跟没有听到差不多,没有什么意思。

 

藏文也是跟后面的这种观点解释的。我看好多前辈的这些大德,稍微在这个语句上解释是不同的,但是大概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机会的时候,把这个教言应该是要用得上,要懂到他的词句的意义,同时自己应该是实地实修。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好像你光是听到这些教言,和没有听到差不多。

 

我们也经常讲,我们听到以后好好地实修,如果没有好好实修,没有断除自相续的烦恼的话,除了种下一个善根以外,没有起到最根本的作用。

 

所以这段话也是《楞严经》里面很重要的,让后学者遇到这些教言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难得的心,应该有珍爱的心,然后把它很好地收藏在自己的笔记本当中,如果利根者的话,那全部都记在自己的心里面,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用得上,需要这样的意思。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然后当时阿难说:“祈请大慈大悲的佛陀,您应该慈悲地给我赐予秘密和庄严的这种方法,如来的法,要成就如来的‘最后’最究竟的,最深的开示。”

 

他这里请求如来,你要给我们一个开示,当然这个开示的话,他的意思不一定是由佛陀来讲,因为下面他还是有很多弟子来讲,所以阿难的态度,并不是说如来你一定要讲。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

 

阿难这样说完了以后,他又五体投地的顶礼。

 

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退藏密机”也有一些大德们的不同注释。藏文当中后面的那一段的基本上没有说,五体投地的,然后就退位,退到如来的另外一边,然后一直在那里等待,接受后面的这些教授。藏文当中基本上这样的。

 

但汉文的意思,“退藏密机”,实际上“退”指的是退位;“藏”,他就身体和语言上面不显露,比较隐藏的方式,他外在的这种表情不明显;“密机”,他就等待秘密的这种教言,或者他一直等待这样的教言。

 

“冀佛冥授”,实际上他希望得到如来间接给他们的一种特别的教授。因为下面会比较明白,就像我们所谓的如来意传一样的,很多教授并不是如来亲自传的。但是其他的这些成就者传的话,实际上他也是得到一定的利益。

 

所以阿难的这种态度,他自己表面上并没有特别明确地说是如来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个什什么方面的道理。没有这么讲,说是:“你一定要给我们讲一个秘密的、庄严的最究竟的开示。”然后说完了以后,他自己表情跟以前有点不同的,稍微比较在外面不显露的,然后一直是等待一种秘密的教言,自己接受。他有这么一个态度吧。

 

大多数的注释虽然词句解释的方法不同,但是基本上他就一直以这种方式来等待。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大众当中的,因为大众是人、非人、凡夫,什么样的都有嘛,包括外道,什么样的都有。在这个时候他就告诉那些大菩萨,告诉那些所有的烦恼已经尽了的大罗汉。

 

这个时候他就叫这些佼佼者,并不是随便凡夫人就叫出来的。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他说:“你们这些菩萨和你们这些阿罗汉,全部都是在我的教法当中获得了无学的这种果位。”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陀说:“我今天就开始考试了,就开始问你们,”因为下面有25个弟子,每一个人会讲的,主要讲十八界和七大。

 

十八界每一个都有一个通达的,七大也是每一个都通达的。其实他那个耳根也放在后面,但实际上应该都是十八界,还有七大,代表每一个人他因地的时候怎么怎么证悟。

 

所以佛陀也是没有问你在果地的时候,你的境界是什么样?没有这么讲。“你原来最开始的时候,你证悟的时候,你依靠十八个界当中哪一个成为圆通的?你用什么样的方便入于三摩地?”他就问这个。

 

下面会讲25个弟子每一个的境界,应该这个是《楞严经》里面很出名的。我们看我们这里也是会不会出现26个弟子开悟了?开玩笑……

 

我们下一堂课就讲后面的,第一个弟子开示。下面都是按理来讲是比较简单吧,但不知道《楞严经》的文字,应该问题不大吧,对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7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开始讲《楞严经》当中的偈颂,前面也讲了,偈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应颂,或者说重颂,重复偈颂,再次地重复。重复也好,应颂的话,实际上前面是长行文,然后后面再用一种总结和偈颂的方式来讲的。这一段我们前面已经讲了。

 

还有一种叫做是孤起,这个内容是佛陀突然直接作的,就像有些植物在地里面冒出来一样的,如来的智慧海当中,显露出一些甚深的道理,这个叫孤起。孤起颂的话,实际上我们十二部经典里面也有专门这么一类的经典。其实刚才应颂也好,孤起颂也好,这些都是十二部经典当中是有的。

 

下面讲到孤起颂,孤是孤独的孤,起是起来的起。

 

我们有时候讲考的时候,因为我们名字相同的比较多,比如说圆一(音),然后一(音)很多的,有些主持人圆一(音)、圆意(音)、圆以(音),所以他们下面的人都听不懂,经常有这样的。

 

所以这个孤起,这个意思。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讲: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这个偈颂说,因为下面会讲的,解开结,因为昨天阿赖耶是问的,他就不懂得轮回的根本和涅槃的根本都是六根,那么结是怎么样解开的,这个道理他有点不明白。

 

这样的话,佛陀说是解开我们的这种结的话,应该是以次第而来的。“六解”,六个结已经解开的话,“一亦亡”,那个时候一个结也是不会有的。

 

这个解释方法是比较多的,到时候你们也可以看不同的注释。有些解释为六个根解开的话,那涅槃的这种法也是不成立的。但也有一些法师遮破这种说法。

 

这里解释说六种结,我们轮回当中的六种结,只要解开的话,那其中一个也是不可能有的,全部都会消掉的。

 

那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根选择圆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当中要选择一个圆通根。那天我们前面也讲到了,所有的六根当中,耳根是最有条件的,先从耳根开始,其他的根也可以依次通达。这样的话,在根当中选择一个根,然后其他的根也可以依次而通达。

 

这样一来就“入流成正觉”,这样的话,他入流成了正等觉,也就是说圣者的这种觉悟,“正觉”也就是说,佛道当中,成佛。

 

意思就是说,我们以次第的方式来了解六根的本体以后——我们觉得“六根”是比较好的,但有个别的汉传佛教的法师,他就不这么解释。这种的方式我们下面也会明白的,因为我们今天,下面佛陀以比喻的方式来会讲这六个结,六个结怎么样解开,这个问题下面会讲的。可能这一节课不一定讲完,他下面用比喻的方式来讲。

 

所以只要六个结当中一个没有的话,其他也没有,或者说是六个结一个也不存在。这样来理解,这是这个偈颂大概的内容。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陀那”就是阿陀那,其实阿陀那是阿赖耶的意思。阿陀那,他当时的说法可能应该是这样吧,我们所谓的藏识也好,或者说是第八识也好,阿赖耶;“微”是很深的意思,“细”是细微的意思。

 

阿赖耶它是一种非常甚深和细微的识,阿赖耶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清净和不清净的习气,通过阿赖耶把习气的这种“暴流”,自然而然,生死瀑流就像是大江河一样的,直接就开始流淌。这里有“真”,真相的、清净的、涅槃的法也有,“非真的”,不是真正的,世俗的、假的、染污的、烦恼的这些也是有的,阿赖耶当中。

 

但是这样的道理,恐怕担心给一般的二乘的声闻缘觉者,或者说是跟凡夫人讲的话,他们都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原因,“我常不开演”,佛陀他就并没有讲阿赖耶的这种——当然除了个别的一些像唯识宗为主的有些大乘行者以外,在我们的世间乘,或者说是声闻缘觉乘当中,阿赖耶是基本上是没有开演,没有讲。

 

就像我们世间的话,有一个特别珍贵的,里面有什么金银财宝也好,还有不清净的这些什么武器呀,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话,那这个宝库并不是随随便便给别人讲,只有跟内部的人讲,这个宝库很重要的。

 

所以阿赖耶实际上是我们众生相续当中,最有东西的,最有各种东西藏在这里,其实这个如果你好好思维的话,真的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众生为什么有不同的习气?又有善根,又有恶根,或者说是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

 

自己也是发现吧,自己觉得有时候自己遇到诸佛菩萨的身相,自己好像很有善根的样子;有时候遇到一些贪嗔痴的对境,或者是遇到一些违缘的时候,好像一点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烦恼,觉得自己可能是世界上最恶毒的人。

 

为什么这样呢?其实我们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太多了,习气一旦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在不同的因缘当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这种果现前。因为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的种子,它保存的,然后一旦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些种子在外面流露出来开花结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受它的这种苦和乐的这种景象。

 

所以,(师念藏文)平时我们背的教证也是跟这个相同吧,而且我们经常在很多大乘经典论典里面引用的,《解深密经》的这个教证,像长水大师他们都引用了。《解深密经》里面讲的更好懂一点。

 

它是怎么讲的呢?“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赖耶识,刚才讲的一样,它是非常甚深细微的,这里面一切轮回的种子,就像瀑流一样,一直接连不断的。佛陀对凡夫人并没有讲,尤其是二乘以下的人就没有讲,原因是什么呢?害怕他们执着为是“我”。

 

因为阿赖耶如果执著为是“我”的话不行的。外道很多都把阿赖耶认为是“我”,或者说是以其他所谓的一些造物者这样来理解的,所以说佛陀为什么是在一般的一些普通的经典当中没有讲的原因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可能大家都好好好地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而且自己感觉上,确实阿赖耶上面有很多东西,将来也是什么东西开发也不知道,所以说自己也可能说不清楚吧。因为我的这个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是因缘具足的时候,它会出现的。

 

这个是我们,可能不同的翻译的版本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经常,刚才我引用的藏文的这个教证,大家很喜欢的,很多藏传的高僧大德经常引用的。我们也希望以后在讲经说法的时候,至少是讲一节课的时候引用多少个经典,能背诵,这样很好的,这个很有必要的。

 

刚才是这样的一个内容。

 

下面的颂词稍微难懂一点,你们还是拿出自己的智慧来看,有些是很简单的,你随便就可以。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这个可能藏文的译本跟很多注释的译本有点点不同的,我先用藏文的这种译法吧,藏文的译法,这里的“取”,是证悟的“证”来讲的。说是如果用自己的心,证悟自己的心的话,那“非幻”的东西,本来不是幻的东西,就变成了幻化的法一样的。

 

意思是“非幻”的话,本来像凡夫人面前的一些不是如梦如幻的东西,也变成幻化一样的。因为你证悟一切法的时候,一切都是无有自性的、如梦如幻的,可能这样的。

 

然后“不取”,如果你没有证悟的话,“无非幻”,你没有证悟的话,那“非幻”也是没有的。“非幻”,就是世间人所看到的一样的,不是幻化的,实有的这些东西,你如果没有去证悟的话,那幻和非幻的都没有的。

 

如果“非幻”没有的,“非幻”不产生,不是幻化的没有产生,那幻化更不用说了,怎么会是建立起来呢?

 

好像他“取”用证,证悟的证来这样解释的话,可能也可以这样来解释。

 

汉传佛教的有一些,当然这个是,有几个法师的解释稍许有一点不同的。包括温陵戒环、蕅益大师,还有交光大师,他们每个人的解释稍微有一点不同的,但他们确实也是有深度地去解读的。

 

他们大多数人是怎么解释呢?“自心”,用自心来“取自心”,这个“取”是能取所取的取,如果用自己的心开始执着自己的心的话,“非幻”成幻了,不是幻化的成了幻化。不是幻化的话,可能是不是认为是真心,本来不是幻化的,常有的。因为你的心,自己的心自己去束缚,自己去执著,最后本来不是幻化的,常有的这种真心,最后都变成了虚妄的幻化。妄想就变成了妄尘,妄的这种幻化。

 

“不取”,如果你没有取,能取也没有,所取也没有,已经没有轮回的这样的话,“无非幻”,这个时候的话,“非幻”,连非幻的,不是幻化的这样的这种法,也不存在的。

 

其实如果你真的不取,真正已经开悟了的话,那“非幻”——“非幻”的话,实际上常有的、不是幻化的——连这个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非幻尚不生”,如果“非幻”,不是幻化的这些没有产生的话,那“幻法”怎么会是成立呢?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证悟,二取来执著的话,那什么都搞不成;如果你没有二取,可以说是能所双亡,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啥都没有”,也就是说什么执著都没有的话,最后已经是一种开悟,这种已经开悟的话,“幻”和“非幻”两个都不是,尤其是“非幻”不存在。“非幻”不存在的话,幻怎么会产生呢?

 

可能是不是这样。这个你们可能还要看一下,有不同的注解也有解释。但这个《入楞伽经》里面所讲的有些道理来解释的话,可能比较好一点。

 

《入楞伽经》当中怎么讲的呢? “恶习熏于心, 所现种种相,迷惑谓心外, 妄取诸色像。”首先《入楞伽经》里面讲到了我们的恶的这种习气,熏于心上面,产生这种二取的相,这个时候显现外在的种种的相,然后这个种种相,我们以迷乱的心开始去执著,认为心以外有山和大地等等,这样以后就虚妄地取外在的这种色像。当然“色像”只是一个方面的,色像、声像,香像啊,就各种影像,外面白红蓝绿的,种种形形色色的法显现,这样以后众生可以慢慢地漂泊在轮回当中。

 

这是没有懂得的这种意思而讲的。如果已经了悟的话,也是《入楞伽经》里面怎么讲的呢?“若欲见真实,离诸分别取,应修真实观,见佛必无疑。”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用自心来观自心,然后远离一切分别,能取所取,不断地修真实观的话,其实见佛没有任何的怀疑,一定会是能见到佛,也能见到诸法的实相。

 

所以刚才前面所讲到的这个道理,也跟《入楞伽经》当中所讲到的比较相同。《入楞伽经》在藏传佛教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入楞伽经》也是诸大德们很重视的。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这样的,刚才我们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或者我们平时经常爱说的,胜义当中远离四边戏论,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再究竟观察的话,连幻生和不幻也是不成立的。

 

这样的道理什么时候通达的话,这个是一种“三摩提”。这个“三摩提”在有些经典当中讲,妙莲华三摩定,因为莲花没有任何的这种垢染,全部内外都是清净无垢的,非常清净的,这样的三摩定。

 

或者有些经典当中,“金刚王宝觉”,这种境界任何都是没办法摧毁的,也就是说任何这种势力也好,东西的话,没办法摧毁,所以它称之为“金刚王”,金刚当中也是像君王一样的;还有它是“宝觉”非常珍贵的,或者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觉悟,就如来的这种果位一样的。这是一个名称。

 

还有“如幻三摩提”,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如幻三摩提”,在这个世界当中游舞的,它没有任何自性,但是依靠它也可以显现当中是利益无量众生的,这叫“如幻三摩提”。所以他获得的等持是这样的。

 

得到这些功德的话,“弹指超无学”,在弹指间,一瞬间,可以顿超到无学的地方。这里有些,包括藏文当中“弹指超越无学”,“超越无学”的话,意思是弹指间超越,已经离开了无学地这样的。

 

但如果大乘的角度来讲,已经到了到了无学地的话,也没有什么再超越的吧,因为无学地是到达的目的。但是我看到有一个注释里面,现代的一个注释当中,说是它超越了二乘的无学,二乘的无学是阿罗汉,超越了他,直接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也可以。

 

还有一些应该是,长水子璇的注释当中,说是弹指间超至无学,意思是这个“超”的话,断方面、证方面有很多的超越,最后到达无学。这个道理,相当于是我们的大圆满里面所讲到的一样,短暂的时间当中,你就可以圆满一切的功德。

 

他们引用了《圆觉经》的一半,我找了一下《圆觉经》当中,可能前后的真正的意思,“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里面已经讲到了这样的,知道幻以后离开了一切,这个时候不需要我们因地的各种各样的方便,离开了幻以后,实际上这就是真正的正觉,不需要经过一些次第。

 

所以在大乘显宗的经典当中,也会讲短暂的时间当中获得了这种觉悟,或者说是佛果。有些说是,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这些是不合理的,其实这个禅宗当中也是有,《圆觉经》当中也是有,包括我们在这里也是“弹指超无学”,实际上是弹指间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功德,圆满了很多地道的功德,这并不是不合理的。

 

当然我们自己,如果不要说是无学地,连自己基本的有一些境界都得不到的话,什么都不相信,就带有一种怀疑,这也是正常现象。所以我们《圆觉经》当中讲的“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个也很重要的。

 

大家也可能经常要记一下,有些最重要的,包括我们自宗的无上大圆满的,比较特别的这种境界也好,这种道理自己也应该记住。这样记住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摧毁自己的邪见山,这个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别人向你攻击的时候,你也是有必要拿出这样的智慧的理证的工具来进行遮破,或者说是铲除对方邪见的根本,很有必要的。

 

《圆觉经》藏文当中有没有?我原来问过一次是吧?看谁找到《圆觉经》,好像《圆觉经》是一直藏文当中没有翻译,它里面讲到很多菩萨的这种证悟的境界,就非常好的。如果以后有必要的时候,看看怎么样。

 

《圆觉经》原来南怀瑾先生讲过,南怀瑾先生讲得应该是很好的,但这次《楞严经》我看了一下,不知道他们整理得是怎么样,但最后我看另外有一个叫什么?那个还是比较好懂一点的。他有些《楞严经》就带到学术这边,但有些讲得也不是很广的,我就看了一段儿。

 

南怀瑾比较出名的《金刚经说什么》,还有《圆觉经》的解说,这些是比较出名的,《楞严经》不知道他是怎么讲的,还行吧,反正他的音频也有,但音频我没有听。

 

有时候我看这些老的上师和老的领导们,他们的普通话都是说的不是怎么样,所以后来听着听着有点不习惯。那个时候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吧,现在的有一些法师、领导,全部都是用汉语当中都是讲的普通话,就比较可以的。以前的话,好多都这样的吧,所以有时候也是一种障碍,我们的这种语言也是这样的。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此阿毗达磨”,“阿毗达磨”,我们经常说对法,大乘的、小乘的阿毗达磨。但这里“阿毗达磨”的意思是无与伦比的法,意思就是说前面所讲到的《楞严经》的这些道理、思想,它是最殊胜的,无与伦比的法。

 

它实际上是十方的如来,“薄伽梵”,世尊,“十方”,东南西北,四隅上下的十方的如来,“一路涅槃门”,我们经常《大幻化网》和还有一些密法当中,十方诸佛的行径,一切诸乘的顶乘,如来的醍醐等等,也有很多赞叹的,尤其是我们讲《大幻化网》的时候,前面都会讲很多的,包括《一子续》,好多当中经常讲这些。

 

所以这里也是说,上面所讲到的这些道理也好,或者《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实际上是最殊胜的法,十方如来是依靠这样的法,才能证悟的。因此他们唯一的这种途径,唯一的一种修行的门路,实际上就是依靠这样的法而获得不二涅槃的。

 

这里我看到有一些,好像唐朝和明朝吧,在那个时候的有一些高僧,光是读后面的这个也有开悟的。但这个公案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这个你们查一下,应该是能找得到一些,包括大藏经和论著里面,汉文的一些其他的书里面,有些大德依靠这个而开悟的。

 

不过现在可能网上还是越来越难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好一点,不然现在《龙藏》,大藏经有时候打开也很费劲的。原来的很多那种资料,现在不要说视频,有时候是公案这些都是越来越不太好找。但这个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嘛,疫情好一点的话,应该是各方面都会好起来。

 

偈颂已经讲完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这里说,这个时候阿难和大众,听到了佛陀无上慈悲的这种开示,这个慈悲的开示,一个是“祇夜”。一个是“伽陀”,这个是我刚才前面讲到的,一个是应颂,一个是孤起,这两个颂的方式来讲到了这部道理。

 

这部道理它能诠的词句方面,“杂糅精莹”,它那个词句全部都是,包括前面的应颂,还有孤起的这两种风格糅合在一起,讲起来特别美妙的、清楚的、精彩的,从词句方面讲;然后从所诠的意义方面,“妙理清彻”,意义极其殊胜美妙,并且通彻无碍,特别清楚的。

 

这样的教言宣说了以后,阿难为主的这些“心目开明”,应该是心开意解,或者说是心智完全都打开了,从来都是没有过这样的。

 

你看其实我们是比较可怜的,我们也是前面的全部都已经听了,当时他们的大众,这个偈颂一讲:“哇,原来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包括我们刚才讲阿赖耶,还有讲这几个三种禅定这些,我想我们有没有心开意解,或者说是已经恍然大悟,大彻大悟,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或者觉受,或者说是一种觉悟?如果有的话,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加持。

 

如果我们啥都没有感觉的,“啥都没有感觉,什么时候能下课啊,我刚才中午吃的什么?明天吃什么?晚上我几点钟可以睡觉?我现在这个月的生活费有没有啊?最近我们买的菜贵不贵呀?我的大米还是比较多的,但时间长了以后会不会就过期了呢?”“我身边的有些人对我不好,我以后是给他怎么样报仇啊?”如果这样,边听课边这样想的话,那就不要说“未曾有”,就好像也没啥,跟以前跟没有什么差别的。

 

别人听法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后——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

 

你看阿难的表情还是很明显的,马上合掌,马上顶礼白佛。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他说:“我今天听到了佛陀,没有任何遮挡大悲心的这样的一种流露,而且讲到了本性清净、微妙的、恒常的、真实的这样的法句以后,太开心了,太欢喜了,太舒服了,真的是好长时间都是没有过这样的,今天的感觉,好像是虚空当中的云都一下子就没有了,太阳的光芒从东山升起来的时候,哇,我的心里是热乎乎的。“

 

阿难特别特别地开心,但是他又烦恼来了。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但是我心里还是没有通达,刚才最关键,前面讲的‘六解一亡’的这个道理就没有懂得,再加上‘舒结’,我们的结次第解开的道理,也是没有明白。两个问题我还没有搞懂。“

 

阿难的问题特别特别多。我们有些人也是,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其实问问题是很好的,有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问问题不好的,但自己思考以后问问题也是很好的。

 

我希望我们有一些堪布堪姆,包括我们讲考的时候,有些还是问的还比较切实,但有些问题都是自己也没有思考,“那这样的话,是不是这样?那这样的话,是不是这样?”就自己也不经过思考,随随便便,问题也没有什么深度,也没有什么意义的,这样问也没有什么用的。

 

但是你如果还是有深度的一些问题,像阿难问的一样的——他这里确实也是“六解一亡”,还有结次第打开,这两个问题他没有懂。

 

所以——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他说:“我再次祈祷大慈大悲的佛陀,垂念和悲愍在场的这些所有的众生,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众生,还有为了将来的这些有缘的众生,”对我们还是一直考虑的,当时阿难并不是自己想今天给我们怎么怎么的,他还是这样的道理讲的话,对未来的众生是肯定有利的。其实阿难是佛菩萨的化身,很厉害的。

 

然后他说,“施以法音”,“你就应该给我们这种法音的甘露,来洗涤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积下来的这些‘沉垢’。”这些沉溺的垢染,全部能不能洗掉。

 

然后佛陀说:我《楞严经》没有讲完之前很难洗,你的问题太多了。不知道阿难,好像是那天有一个《楞严经》的研究里面说阿难问了多少个问题?当时说以前有一个书里面写过。

 

我们以前有时候有些人如果真的研究《楞严经》,很有意思的。比如说这个里面,像他们现在只统计阿难哭过多少次,但是阿难问了多少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样?他用白话文来写的话,可能我们都很难回答嘛。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这样来可能挺有意思的。

 

下面就比较好懂一点,阿难又问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下面是佛陀是用一个比喻,用一个现实当中的比喻。你看我刚刚拿了一个红色的哈达,这个是阿难的比喻。所以说我观察了缘起,今天是红色的一个哈达。

 

这个是下面佛陀马上给他回答的一个东西,他怎么回答的?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

 

佛陀当时坐在狮子座上,在狮子座上以后,佛陀作一些重要的开示的时候,经常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他就整理一下衣服,有这样的。

 

他这里整理了什么呢?“涅槃僧”,“涅槃僧”是有些里面说是佛陀的内衣,里面穿的内衣,他内衣也是整理了一下。然后“敛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外面,我们经常说的大衣或者说是袈裟。

 

藏文当中都是内衣就没有特别明显,就是佛陀把衣服,袈裟整理一下,稍微收拾一下,这样的。他这里“敛”就是收拾一下。可能佛陀在法座上很长时间,有时候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着。

 

然后“揽七宝机”,七宝组成的有一种,“机”是茶几一样的,现在的话,来讲像桌子这样。取七宝的小桌子,然后在上面手伸出来,伸出来以后取了什么呢?“劫波罗天”,“劫波罗天”指的是夜摩天,或者说是离诤天。离诤天曾经供养过佛陀,有个叫“花巾”,“花巾”相当于是一种,现在我们讲的丝巾、绸缎。

 

藏文当中哈达和绸缎是一个意思。(师念藏文),也可以用成哈达,也可以用成绸缎。但我想哈达也许可能可以吧,因为可能天人也是哈达是最好的一种礼物,他们从天上来供养佛陀,就像我们现在世间人,从某个地方专门来拜见某个大德的时候,拿着各种不同的哈达。当然可能天人的绸缎,天人的一种衣服,也叫做“花巾”吧,反正它是纺织的这样的一种,相当于是布一样。其实哈达,藏文里面的“达”它也有绸缎的意思,也有哈达的意思。

 

佛陀从茶几旁边拿上了一个,相当于是一个哈达一样的,然后就做了一个结。我不是佛陀,但是我想展示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可能为了解就比较清楚吧。

 

这样做一个结,他就“绾成一结”,他就打了一个结,然后给阿难看,给阿难看完了以后就问道:

 

“此名何等?”

 

“这个叫什么?”就给阿难看。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大家都是异口同声地说。

 

“此名为结。”

 

你刚才打的,就叫做打了一个结,这样的。

 

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

 

然后佛陀又把刚才的哈达,或者说是绸缎,又再次地做了一个结,又打了一个结。

 

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又再次地问阿难:“这个是什么?”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这个也是结,因为他打了两次结。

 

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

 

然后就不断地这样,佛陀就开始问,他打了六个结,可能问了六次,问了六次的时候,实际上是每一个都阿难和大众说这个也是结,这样总共已经六次。

 

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每一个变成了一个结的时候,又问。手里面拿着结不断地问阿难他们:“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什么?”这样问的。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阿难大众一直次第地给他回答,“酬佛”,是给他回复,回复什么呢?回复:“这个是结。”

 

总共有六个结,打了六个结。这个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现在关键问题在下面。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然后佛陀就说:“我刚才最开始这个哈达打了一个结,是吧?你当时说这个叫做是结。然后再次地我用这个花巾来开始问,然后你说是先第一条是结,那这样的话,第一说是结,第二、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结等等这些,你这些也是不是承认为是结吗?”

 

好像意思是,佛陀说的第一个应该是结。但是你是不是认为第二和第三这些也称为是结吗?这个好像佛陀不太承认。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

 

当时阿难给佛陀这样回答的,他说:实际上你刚才绸缎也好,或者说是花巾,你刚才拿来的绸缎,或者是天然的珍宝的哈达也好,实际上是它是一种缝纫,或者说是纺织而得成的一个花巾,那这样的话,我们打六个结的本体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本体的话,按照我的想法,阿难的想法也是对的,“如来一绾,得一结名”,你这个在绸缎上首先是打了一个结,那这个名字可以叫一个。然后你这样说一个到两个,如果你在这个绸缎上打了100个结,我就认为还是100个结。因为虽然是一个绸缎,但一个绸缎上面,你如果打了100个结的话,那我就可以说是100个结。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

 

何况说你这个也没有100个,你只是在一条绸缎上面只有六个结。那这六个结也不超过七个以上,也并不是不到五个,你也没有在五个上面停止,四个上面停止,三个上面停止,刚好是这个,因为它是表示六根嘛,佛陀是用这种比喻来讲六根的本体是怎么样的,然后它的每一个显现是怎么样的,要抉择这样的一个指示。

 

所以当时说:你如果打了100个结,那我可以叫做是100个结,但你没有打100个结,只有这样六个结,六个结也不多,也不少,这样的话,我为什么是不能说结呢?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

 

你为什么好像你第一个结你就承认一样的。

 

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我搞不清楚,“我不知道,搞不清楚。”

 

原来是讲考班的有一个人:“这个我搞不清楚,这个我搞不清楚。”

 

“我搞不清楚第二和第三为什么是不能说结?第一个才可以叫,第二个第三个等等这些就不能说结,这个我有点儿不懂。”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佛陀说:你知道现在花巾也好,哈达也好,你知道是它原来还是只是一条,对吧?它是一根。

 

我六绾时,名有六结。

 

然后我打了六个结,你取名为是六个结,是吧?这个他们两个共同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争论的。关键下面的这个问题。

 

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现在你应该详细地去观察,观察什么呢?我们的花巾的本体是一个的,同体的,这个没有什么的。但是因为结的不同,它就有不同的现相。因为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第三个结、第四个结、第五个结、第六个结,现在我们有不同的这样的六个结嘛,那六个结的话,哈达上是一样的,但是六个结,因为结的原因有不同。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

 

那你是怎么想的?你刚开始第一个打的结是不是第一个?称名第一个结,是吧?这样的。

 

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然后就一直说,第二个打完了以后叫第二个结,第三个打完了以后叫第三个结,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六个打完了以后,第六个结,因为你每个都有自己的这种方式来打结,这样的话,是不是到最后是第六个结产生?

 

那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

 

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那我就问:“第六个结,”现在不是我们有六个结了,“那第六个是不是第一个结,我要问你?”

 

然后这个阿难就觉得是比较简单。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

 

阿难说:“世尊呐,这个肯定,第六个结肯定不是第一个结。只要六结存在的话,第六个结的名字绝对不是第一个结。”

 

这个我们都知道。第六个结是这边的,第一个结是这边的,第六个结不可能是到第一个了,这个是不可能的。

 

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他说:“纵然我阿难经历自己的很多生生世世,我经历生生世世,很多生世利用我的最聪明的智慧来进行辨别的话,永远也是不可能把第六个结变成第一个。”这样的结的混乱的现象,我是绝对不会承认的。不仅仅是我现在不承认,以后也不会承认的。

 

不知道到后面的时候他会不会?我们就有点担心,阿难经常是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很有把握的,到最后又不得不承认。

 

他说我的这种智慧多少生世来观察的话,肯定不是。这个我们也在想,肯定第六个结不可能是第一个结,这个我们也不会承认的。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佛陀说:“是的,你说的是非常非常的对,六个结因为是不同的原因,肯定不是一体的。但是它从本体上,一个因缘上看的话,”“循顾是追寻到一个本位,一个本因,因为这六个结都是在一个哈达上面嘛。那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追寻它的原委或者说是它的本因,实际上是一个花巾所造就的。”

 

这样的话,就“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让它杂乱的话,也不可能的。他这里是就稍微给他讲了一下:“让它完全都是这样错乱的话,也终是不成立的。”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

 

现在这里稍微提了一下。下面你们自己也是思考,其实依靠这些方法,这些是很甚深的,而且佛陀特别耐心的一种比喻来跟我们讲的。这样的话,佛陀说:“我们的六根也是一样的。”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它毕竟本性,就我们前面讲的是妙明真心、如来藏、空性这样的一个本性当中。”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六根,它的真正的本体是同一个本性当中,明空无二也好,如来藏也好,全部都是在一个清净的本性当中。

 

然后就像是我们刚才一个哈达打成六个结一样的,本性空性和光明当中显现了六个根,“生毕竟异”,产生的什么呢?毕竟不同的差别。眼根肯定不是鼻根,鼻根肯定不是耳根,那这里也是一样的,第一个结肯定不是第二个结,第二个结肯定不是第一个结,或者说是第六个结、第四个结。它们互相当中如果从现象上来看的话,肯定不会错乱的,但是它的本质是一体的。

 

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只有下一节课好吧,过了几天以后,我会不会忘了,然后再说,好吧?

 

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6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前面阿难说,作为他的话,他也是很有福报的,就变成了广闻博学第一的,然后也是这变成出家身份的,但是好像自相续的这种证悟也好,烦恼也好,这些就像是隔日疟疾一样的,一会儿可以,一会儿就没有。这样的话,(请)佛陀慈悲给我们开示,到底我们身体和心的结是什么?根本是什么?

 

因为众生也一直依靠这个在三有轮回当中漂泊。所以当时他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自己特别的这种感动吧,很有感觉的。

 

其实那天也讲了吧,我们人有时候也是,这种感性还是在佛法当中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是确实,不管是在听法也好,或者求法的过程当中,自己是就觉得特别惭愧,然后泪流满面;有些认为自己特别开心,遇到这样的佛法,也欢喜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样,那样的话,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你的心也很容易的。

 

否则的话,就像是水里面的石头一样的,听了多少多少法,自相续一点改变都没有,那这样的话,实际上也是闻法的作用不大。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看,可能新来的人,或者说是刚刚遇到佛法的人,他们都特别地热情啊、感动啊、流泪啊,也有这样的,然后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我们有些可能就慢慢慢慢,原来的这种三分热情,慢慢就没有了。这样的话,也是比较可惜的。

 

所以阿难尊者,应该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他可能人也比较感性的。我们有些道友也是,稍微说一点点,还没有说的时候都是,泪水就开始哗啦哗啦的,稀里哗啦的,好像下这几天的雨一样的,就一直哭。

 

其实哭的话也是很好,说明他有感觉的。比如说别人批评你呀,或者说是赞叹你,赞叹你的时候也是高兴得哭了;或者说你的时候也是,我们有些负责人当中,稍微说一点就开始哭了,所以我后来都不敢说了。就一说的话,我想:“不说,不然的话,要说肯定会哭的。”但哭的话也是,怎么讲,也是可能自己还是很认真的一种表现吧。

 

其实会哭的人还是说明比较,至少自己相续当中没有傲慢心的。你看阿难尊者也是已经哭了第六次了,让佛陀开示。所以我们整个《楞严经》结束之前,不知道他哭了多少次。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他这里讲到,这个时候世尊看到阿难这么哭的话,其实佛陀是对自己的亲戚和亲人,也特别关心的一个人,释迦族都是这样的。世尊看到阿难又哭了的话,也很悲愍他,还有当时在会当中的,楞严大法会当中,还有很多的有学者——还没有得果的这些因地学者;还有未来的,像我们这样的众生,也是获得出世间的果位,创造这样的一个因缘;还有这样佛陀讲经说法,这种说法将来变成了世间的慧眼。

 

其实正法都是世间眼,善知识也是世间眼,但是这里主要是可能想到,佛陀的这些语言,将来就变成了世间眼吧。你看佛陀圆寂两千五百多年,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经典的话,我们知道是这个世间是怎么,就相当于是赐予眼睛一样的,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将来为众生创造世间眼。

 

以这样的一个目的,佛陀他的特别庄严的手,这个手比喻成南赡部洲的紫金光,紫金光的手。佛陀的手有时候是金光手,可能稍微带有一点紫色,佛陀的肉色,可能这样的。赡部洲纯金,在黄金里面是最好的黄金嘛,这样的这种金子般的佛陀的手,就抚摸到阿难的头顶上,然后给阿难摩顶,一边摩顶。

 

其实佛陀对他还是很好的,他一边说他,但一边摸他。在这个时候整个十方,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方世界当中的所有的诸佛如来的世界,出现了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以前我们讲佛经的时候也是讲过吧,动、起、涌、吼、震、击,这个并不完全是一种像我们发生地震一样的震动,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的震动,只有住地菩萨才能发现的有一种震动。为什么是六种震动?因为我们下面转的法轮,主要是我们的六根、六尘清净为智慧,所以这里也是出现六种震动。还有阿难等他们获得了佛陀的加持的时候,因为我们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实际上是天人合一,器情有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一种联系和缘起,这样的原因出现了这些瑞相。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这里接下来就出现什么呢?接下来像微尘数的如来,十方世界的微尘数的,特别特别多的如来,意思就是说住在自己世界的微尘数的这些如来,各个佛陀的这种顶光,也就是说珍宝的这种光,从各个如来的头顶开始放射出来。

 

放射出来以后,这个光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照射到,照射什么呢?我们南赡部洲娑婆世界的印度,祇树给孤独园的释迦牟尼佛如来的头顶上。

 

这个很稀有的,十方世界的如来的头顶当中发出光,而且这个光并没有入于如来的喉间、心间这些,全部就入于释迦牟尼佛的头顶。本身我们这个经典叫做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所以说它在佛经当中是最顶层的,这么一个最高的一种经典。

 

还有如来其实也是,十方如来得以加持。他这里意思是什么呢?诸佛同证,也就是说所有的佛,他们证悟的这些境界,实际上都是(除)我们楞严大定里面所讲到的这些境界以外没有什么,这个意思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能有些认为释迦牟尼佛证悟的,是一种的;然后阿弥陀佛证悟的是另外一种;还有不动佛证悟的,可能另外有一个,可能会这么想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只要是得到证悟,那这些如来们,他们所得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同等的。所以今天我们说诸佛如来在智慧法界的密意当中,一味一体,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当时十方世界的所有的如来,头顶当中发出光融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这样的非常稀有的这种现象,在座的所有的大众从来都是没有见过,没有听过。

 

所以说我们可能很多人也是,可能这样的道理,也是很难看到吧,这个原因。

 

那么这个时候——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在这个时候,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大家一起听到了,刚才十方世界如来——像微尘数那样的这些如来,共同异口同声地告诉阿难尊者——其实阿难是很了不起的,这么多的如来,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告诉阿难尊者。

 

那么告诉什么呢?“善哉!阿难”,非常稀有,善哉阿难,你如果想了知“俱生无明”,阿难他前面的问题也是这个吧,最主要的话,他不知道这个结是什么样,众生的结根本是什么样?那这样的话,十方如来都是给他讲——其实这也是《楞严经》很甚深的一个地方。

 

那么他说,你要想知道“俱生无明”,“俱生无明”是我们每一个众生一直生来的时候都跟他一起的那样的无明,你要想知道这样的无明,在生死轮回当中流转的真正的结的根本,就是唯一的你的六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

 

这里说,轮回的因是什么呢?轮回的因就是结,结什么呢?你的六根,六根以外是没有什么。

 

我们以前有时候在十二缘起讲的时候,轮回的根是无明,或者是我执,萨迦耶见。但在这里《楞严经》当中讲,你这个生死轮回的最根本的无明,就是我们的六根。“更无他物”,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

 

其实我们轮回的因是无明也好,因是六根的话,这两个应该意义是一样的。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肯定是更要晕了。

 

他说:你转生轮回当中,这也是六根,除了六根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然后你要想知道,获得无上菩提,你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解脱的安乐,还有“寂静妙常”,就常有不变的这样的话,其实它的根本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

 

阿难肯定现在又听不懂了,说得更那个了,前面说是无明是什么,根是什么,他现在说轮回的根本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后涅槃的根本,也就是说解脱的根本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除了这个以外都没有,都没有。

 

所以十方诸佛菩萨都是给阿难这样说的话,实际上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比如说憨山大师,他们说这个是佛陀转法轮当中的一个大缘起,一个大缘起。为什么呢?因地的时候有了这样的这种发愿的话,到果地的时候也是有这样的,佛佛道同的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是一个大缘起。因为我们平时的话,一个佛给他讲的教言,但在这里给阿难讲的,十方诸佛都给他讲的。

 

表面上看给阿难讲的,但实际上这个也是给我们讲的。我们后来的这些人,虽然我们现在见不到十方诸佛,也见不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但是他们加持的这样的法,阿难也好,未来的我们也好,都能得到的。

 

所以有些佛经当中,比如说《华严经》里面说“十方共证”,十方的如来共同证悟,有这样的说法;《法华经》当中讲“诸佛同示”一切诸佛,同一个时间当中开示;还有《阿弥陀经》当中“六方劝信”,六个方向的佛都劝你产生信心等这样的。所以不同的佛经当中不同的这种如来,就包括我们学《地藏经》,学其他的经典,包括《维摩诘经》,经常有十方如来的这种智慧、光芒,还有十方如来的这种加持,甚至十方如来都来到维摩诘居士的什么地方,好多好多的这种难以想象的。我们凡夫人不要说是亲自看得到,想都想起来也是很难的,有这样的这种现象。

 

当然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境界难以想像也是非常正常的,我想我们现在世间当中的很多的这种原理,作为我们非专业的人也是很难以想象的。包括我们现在的天文学也好,或者说是探测大海,探测大地,探测太空等等许多问题,我们可能一般的一个世间人的话,这些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如果我们觉得因为这是难以想像而不承认的话,那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为什么是这段话这么重要呢?这段话实际上是诸佛菩萨,同一个时间当中发出光芒,然后跟阿难说的。那么这样的话,让阿难应该是要明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诸佛菩萨原来所有的密意是统一的;第二个目的让阿难应该生起信心,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话,也许他可能有点,是不是我哥哥,会不会什么什么,他会想什么的,但是十方如来都异口同声跟他说的话,他不得不相信。所以让阿难对此生起更大的信心这样讲的。

 

我们要了解涅槃的根本是六根,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所以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还是很重要的,看我们怎么样用。如果我们把它用好了,可以得到解脱;如果我们用不好,一直随顺它,就跟着去执著,这是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然后眼花缭乱的这种世界,不断地产生种种实执的分别念的话,让我们永远沉溺在无有边际的轮回的苦海当中。这个大家也是明白的。

 

接下来阿难虽然“闻如是”,你看我刚才说了嘛,我都猜得到。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

 

十方如来的所有的这些法音,他统统都听得到的。

 

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他说虽然我听得很清楚,你看十方如来的这些……

 

好了吗?藏族护士,我原来想护士是一种小小的女孩子,结果……

 

还可以,现在护士是专门有什么本科的、专科的,以前是医生和护士刚开始是基本上没有分,国外是分的。那天那个医生说是他不敢打针,他还是很有说法的,然后要找护士来的,结果一看,一个老喇嘛,昨天他手抖得很不错的,今天好像没有。(开玩笑,有时候说一下。)

 

阿难尊者他听到了十方如来的法音,但是他确实心里没有明白,没有明白的原因,交光大师啊,有些注释里面说,是因为一般声闻乘当中讲十八界嘛,在这里只讲了六根,所以就好像觉得是所谓的所知万法,还没有包括在里面。

 

再讲,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声闻乘来讲,这个对他来讲也是没有懂到轮涅无二的道理,所以说他就不断地在佛陀面前进行顶礼,因为他心里还是没有明白。没有明白的原因,再继续拜佛,他就不断地在佛陀座下顶礼。

 

顶礼以后他是这样说的,他说为什么让我生死轮回的根本,还有涅槃解脱的“安乐妙常”,这两个的根本全部都是六根,没有其他的?他有点还是想不通,因为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涅槃成就解脱的根本,也是六根,那这样的话,六根到底是什么样?

 

他就问了这个问题,阿难再不断地对佛陀问,他这个问题有点搞不懂,轮涅无二的道理,搞不懂。在这个时候佛陀就开示,给他讲了为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也是六根,涅槃的根本也是是六根。

 

其实这里面所讲到的这些道理,我们密法的有些《七宝藏》、《四心滴》,这些里面讲到的——很多语句的提法是不同的,但是内容应该是很相同的。所以我说如果我们讲《楞严经》的话,一个是可能五部大论精通的话很好,因为它里面涉及到有时候推理呀,有时候《俱舍论》,有时候中观的空性,有时候是般若的一些境界也会讲的,当然戒律可能讲得不是很多的,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然后更重要的,可能密乘,尤其是大圆满相关的这些续部和窍诀有所了悟的话,那《楞严经》应该是可能讲得更好,学得更好。

 

下面就佛陀告诉阿难,为什么轮回和涅槃的根本都是六根,原因是什么?下面用这样的方式来跟阿难讲的。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六根和六尘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源的。六尘是我们所谓的外在的六尘;六根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实际上这两个都是,胜义当中两者都是不成的,世俗当中都是有一种因缘法可以产生的。所以它两者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实性。

 

解脱和束缚也是一样的,名言当中这两者都成立,在胜义当中去观察的话,这两者都是也不成立的。这一点我们《中观根本慧论》学了的话,都是很容易的,或者是无垢光尊者的《三自解脱》,我们大圆满当中有一个《三自解脱》,这里面讲的话,也很容易的,解脱就是束缚,束缚就是解脱。

 

其实“根尘同源”的,“缚脱无二”的,还有“识性”,我们意识的这种本性是虚妄的,就像是空中的花一模一样的。所以这里面其实阿难的问题也已经讲了,因为“根”的话,六根,然后“尘”的话是六尘、六境,还有后面的“识性”,实际上是六识,也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实际上在本体当中都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它们的显现当中,就像是空中的鲜花一样的,好像是未经观察的时候有,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也是没有的。

 

好像我们《六祖坛经》当中,也是说:“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好像真如和念之间有个本体和用的差别。所以在这里,包括我们的六识也好,六根也好,六尘的话,在现相当中每一个都互相起作用,这叫做是缘起法,但是实际性都是不成立的。这样来讲的。

 

佛陀又告诉阿难: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他这里跟阿难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外在的尘,也是依靠观待而有的,比如说依靠外境产生眼根、眼识,这样的;然后依靠根有了外在的六尘的这种相,可以这么说吧。依靠六尘,它就发起了六根的这种知;有了六根的知以后,出现外在的六尘的这种相。然后这个相和见,相分和见分也好,或者说对境的相也好,有境的这种见的这两者,实际上是观待而安立的。这两个没有任何的实性。

 

这个相当于是,“同于交芦”,这个“交芦”,当然不同的注释里面解释的都不同,有些说它是芦苇一样的一种草,但大多数都也可以这么说吧。因为芦苇的这种草,不管是一堆也好,有些说是可能相当于是三角架一样的,有些说是两个交芦,全部都是缠在一起,盘旋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的根是一样的,一个根,而且里面是中空的。像蕅益大师,很多都是这样讲的,它无有自性的。

 

那么这样的话,就像是交芦一样的,它看起来的都是好像互相依靠而有的,我依靠你,依靠我,这样观待而产生的,实际上里面也是空的,根也是没有分开的。那这样的话,我们的根、境、识,表面上看有一些起相的作用,有一些见的作用,有一些产生其他的作用,但实际上这些都应该是无二无别的。这个道理也是很深的。

 

其实众生,经常说是能取所取吧,一旦我们的二取消于法界的时候,才所谓的我执和所谓的法执都慢慢慢慢就减少了。所以众生为什么漂泊在轮回当中?就是二取,这个二取是很重要的,这里二取的根本就是根和尘,这个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这样的。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这一段大家应该是明白的。在《楞严经》当中很出名的,也是很甚深的一段。很多高僧大德在引用的时候也是经常引用,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依靠这个偈颂也有证悟的,所以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

 

怎么说的呢?意思就是说,所以说你如今应该知道,“知见立知”,只要知见能建立起来,了知的话,那么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如果“知见”没有的话,那这样的见解,实际上就是涅槃的。那这样的见解涅槃的话,它是无漏的,真心也是清净的,那为什么是中间还有其他物呢?

 

前面已经给阿难讲,涅槃的根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轮回的根也是除了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但在这里已经讲到了,为什么是这样呢?实际上就是你的“知见”要立的话,不管是有的知见也好,没有的知见也好,那这样的这种“立知”是无明的根本。

 

如果你“知见”立成是有的话,这就是凡夫的法,也是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你“知见”安立为没有,空的,单空的话,那这个也是无明的根本,这是二乘法的根本,实际上也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那是什么呢?“知见”是“无见”,你的这个知见,有也没有,无也没有,单空也没有,所有的一切了不可得,也就是说远离一切戏论,得到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获得涅槃。它是无漏也好,真心也好,清净也好,这样的境界当中,怎么会还有其他的有、无、是、非,或者说是等等其他的任何法?是不可能拥有的。

 

这段我看到有些注释当中引用了《五灯会元》的有一个公案。说是当时有一个叫做遇安禅师,他特别对《楞严经》有信心,然后他就开始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刚才这一段的时候他就开悟。但开悟的时候,好像他的解读跟我们现在的这种标准符号有点不同。

 

他的标点是怎么样分开的呢?他是首先是“知见立”,这个地方逗号,如果任何一个知见建立的话,“知即无明本”,这个了知就是无明的根本。“知即无明本”,这是第一第一句。

 

然后第二句说“知见无”,如果知见是没有,在这个地方逗号,“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已经得到涅槃。

 

他就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是有开悟。所以后来他自己也是讲到自己的境界的时候,“此是我悟处。”这个地方是我开悟的地方。

 

当然禅宗里面用的有几个公案的提法有点不同的,但是有些当中讲到遇安禅师是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好像他后来圆寂以后,放在棺材里面,过了三天以后,有些弟子很伤心,又去开始挖出来,把棺材打开,然后祈祷他,然后禅师就起来了,他就回来,也给他们说法,说法以后,他要求大家:“以后你们再也不要来打扰我。”然后他又去棺材里面睡下来,后来弟子们再不敢去打扰了。

 

所以说,这样的这种见解,还是非常甚深的。这一点的话,《华严经》当中有一段也是比较相同的:“有见则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凡是有了见,他这里的“有见”应该是有了实有的见也好,或者是无实的见也好,这些统统都是垢染的,那么这样的见解,在这里应该是“未为见”,应该不是正见,或者说是最最低劣的见。

 

那真正的见是什么样?“远离于诸见”,远离了所有的有无是非,就像《中观四百论》里面讲的一样。那么这样的见解,实际上就是真正地见佛,谁具有这样的见解,那么他拥有真正的正见。

 

所以说真正的佛教的了义法门当中,有实法也好,无实法也好,有实无实都不住在心间,这个是真正的见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面佛陀就开始,前面所讲到的这些再次以重复的方式,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讲。当然这个当中有一部分是重复的,有一部分不是重复的,也是直接以偈颂的方式来讲的,有两个。

 

重复的方式的颂,叫做是应颂还是什么的,佛经当中经常有一些颂词,前面的道理再次重复一下,为什么这样?以前讲《维摩诘经》的时候也讲过,有些人好像是长行文的时候,他就不能了知的,但后来以偈颂的方式宣讲的话,他会明白的,还有这么一些众生,所以为这些众生就宣说偈颂;或者前面的这些道理,以偈颂的方式来做一些总结,以总结性的方式来宣说,也有这样的目的,所以就再次宣说。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这个偈颂也是很出名的。上面的两句,抉择有为法空性的,后面的两句抉择无为法空性的。但藏文当中好像也没有有为、无为这么讲吧,就是真性和无实法来就抉择的,他没有提有为、无为的,藏文当中没有这两个词来翻译。我不知道他们是特意这样,还是有其他原因。

 

他这里讲到什么?讲到“真性有为”的话,有为法的所有的,包括我们前面讲的根、尘、识,其实它们应该是有它的相和性,有两个,它的性都是有为法,它的本性都没有一个实有的,都是有为法的。那这样的有为法是“缘生”,因为缘生,就像是虚幻一样的,幻化一样的。

 

其实这一段说是我们清辨论师的《大乘掌珍论》里面有的。以前不是当时刚开始的时候说过,有一个学者叫吕瀓,他好像把《楞严经》里面的有一些道理,他就立了100个问题,可能是怀疑伪经,他就里面讲了一些,好像这个也是当时他的一个理由,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段其实清辨论师的《掌珍论》里面当中是提过,如果是经典里面的话,那论典为什么提过?

 

所以这些人有时候真的是分别念特别重,那你如果经典当中的很多看的话,在论典当中提的是非常多的,后来的这些高僧大德们,经典的有些语句在论典当中经常引用的,经常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说。

 

他们的理由也是这样的,本来这个是有为法,他好像用我们三相推理的方式来讲的,比如说真性是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缘生故,如同幻化;无为法是无生灭,为什么呢?不实的缘故,如同空中的花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抉择。

 

有些注释当中也有这样的,但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是真也好,假也好,或者说是我们所谓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没有真实的。就像《证道歌》当中也是:“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这个说法也是一样的。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是说,如果虚妄显现为真的话,那妄、真这两个也是同样的虚妄,没有一个真实的。也就是说,真实显现是妄的,妄显现虚妄的,虚妄和真实在本体上是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现在认为彩虹是虚妄的,真正的五颜六色是有的,但是五颜六色我们再去观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同样的。

 

“犹非真非真”,“犹非真”这个“非”否定两个,都不是真的,也不是不真的。在本体当中,“真”和“非真”都远离了。所以怎么会是有“见”和“所见”呢?

 

尘和根的话,尘是所见,根是见。这样的话,见和所见怎么成立?就没办法成立了。因为前面的这个道理,在这里也在分析当中嘛。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这个讲到如果前面我们讲的真也好,妄也好,实也好,虚也好,这些都没有的话,那在这个中间没有一个实性。没有一个实性的话,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这是互相观待和互相依赖的,就像是刚才前面讲的芦苇一样的。

 

这样的话,结和解脱,同一个因,凡和圣也没有二路了。它的本体只不过是了悟、不了悟而已的,凡是观待的法,实际上也是不成立的。

 

好像是哪一个注释当中,引用了一个龙猛菩萨的教证,但是这个跟《中观根本慧论》里面稍微有点不同的,《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任何一个法,如果依靠因而观待的话,那么这个法还是观待而成的,如果它是观待而成的,那肯定不会真正的实有。

 

因为刚才交芦一样的,交芦它永远也是不会有一个它自己的这种本性。所以说实和无实也是本体上都是没有成立的。因此《华严经》当中也是讲:“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其实这些教证里面所讲的还是很好的。不管是实有的也好,不是实有的也好,虚妄的也好,不是虚妄的,世间、出世间,凡是统统的这些都是虚假的语言,我们假立的语言而说的,实际上这些都没办法说出它自己的本性来。

 

这样的话,那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结和解,前面也不是讲了嘛,无明和解脱的根本是六根,六根就像是交芦一样的,互相观待的,除了这个以外,圣者和凡夫,没有二路。

 

其实凡夫是对六根的境去执着,而圣者他就不会去执着这一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什么差别,应该这个意思。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当时说,你应该可以观察,前面这样的一种对待,互相观待的,这样的本性。这样的话“空”和“有”,“二俱”都是没有的。空也没有的,有也没有的,然后空和有二俱有没有呢?这也并不是。意思就是说,我们经常讲远离四边性的法吧。

 

因为“迷晦即无明”,我们不知道这个,迷惑了,迷惑了以后变成无明,什么时候清醒了以后,“发明便解脱”,“发明”的话,藏文当中说是什么时候一旦清晰了,因为迷惑的时候你就无明了,我们对根境尘的道理不明白的时候,我们就迷惑,沉溺在轮回当中;我们根境尘的道理非常明白,清醒了,就像梦中醒过来的一样,这样的话,就已经解脱了。

 

所以有些注释里面说是:“何难之有?”这个是有什么可难的?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可能确实也是对心有执著,就一直是无明,如果心没有执著,这个是获得解脱的。

 

但阿难也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更不用说。不过阿难也出现得非常好,因为他的不断地追问,佛陀给我们讲了很多的窍诀。

 

这以上,刚才重复的偈颂的部分已经讲完了,后面佛陀又讲其他内容的有一些偈颂。这个我们下一堂课给大家介绍。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5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那么我们下面讲《楞严经》,今天是《楞严经》,明天星期天。然后下个礼拜也是前三节课是讲《宝王经》,后三节课是讲《楞严经》。

 

今天讲《楞严经》关于圆通根的道理。昨天前面已经讲到了佛陀跟阿难有个对话吧。佛陀给阿难说:“我可能给你直接讲的话,你不一定明白,所以我安立一个世俗的,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告诉你。”然后让罗睺罗敲钟,敲了四次钟。这样敲钟以后,佛陀问阿难和他的身边的人,首先两遍的话:“你听到没有?”,然后后面的两个问题:“有没有声音?”就这么一个问题。

 

当时我们听起来,好像这是一个世间当中的,就如果我们也不是很细致的一个智慧去观察的话,就只是一个人敲钟,一个人听,另一个人开始问。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交流,除此之外可能我们也想不出来什么。

 

但今天在这里讲的话,里面有很甚深的一个意义,什么甚深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就是讲昨天所提出的问题当中,实际上阿难的问题:“你说最后的果位是常住不坏的东西,然后因地的时候用断灭心来修果,那么这个是怎么合理呢?”这样讲的。

 

然后下面用世间的一个比喻来给他讲的时候:“你听到的这个声音,到底是常有还是断灭呢?”阿难都觉得:“这个肯定是断灭的,我听到了,听到了一会儿就又没有了,前面是有声音了,后面就没有声音了,这两个是应该是断灭的,这里面跟未来的解脱没什么关系的。”

 

但实际上佛陀在这样的一个问答当中,给阿难要直指什么样的一个道理呢?说是当你听的时候,你的这种听闻,听闻实际上是我们的心识,这样的这种心识的明觉一直是常有的,这个不能断灭的,这个是不能断灭的。下面还有一个人沉睡的时候的比喻,这时候的明觉和听闻的时候的明觉,这个是常有的。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先听得到,然后听不到的,但是这个是虚假的。真正的这种听闻,听闻的这种明觉是常有的。你睡眠的时候的这种明觉也是常有的。外在的声尘,声音的这种微尘,这个是断灭的。所以说你在因地的时候,依靠有一种真正认识自己的觉心来不断地修行的话,那果地的时候,七种不坏的这种常果也是自然而然得到的。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这个问题就不了了之了,佛陀也没有直接给他回答,下面就转另外一个话题,好像怎么回答的?但实际上阿难应该值得明白,值得明白什么?实际上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现在不是要修禅的时候,都远离一切戏论的一种恒常的东西,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不断地修——其实这个是因地的常法,然后到了果地的时候现前这样的这种境界。这个以外,没有什么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东西。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今天大家也应该明白一下,字面上是另外一种,但是真正的意义,为什么阿难问?佛陀以这样回答?我们要想知道什么?因为阿难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更多了,阿难还算是已经获得了预流果的,算是圣者吧,跟我们相比较起来,应该他是个圣者,他都有那么多问题,他都是哭了这么多次,下面都是他今天是第六次要哭。

 

好多注释里面故意给他算,他第一次什么时候哭的,第二次什么时候哭的,天天特别关心他的哭。

 

世间人有些明星的话,也是只是观哪个明星在什么场合当中感动的流泪、伤心的流泪,很关注的。所以很多注释也是,看阿难的眼泪是很关注的。

 

那么今天我们这样讲的: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因为前面阿难和众眷属给佛陀已经讲了嘛,反正敲的时候听到声音,没有敲的时候没有声音,这样讲的。那么这个时候,还有前面阿难对佛陀说是:“你求因的时候,好像断灭;果的时候常有,那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是变成一个‘真实语者’?你自己都是自相矛盾的,那怎么理解呢?”前面阿难有这个问题嘛。

 

现在把比喻讲完了以后,佛陀给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如今所说的好像也是前后有自相矛盾的。”你们的“自语矫乱”,“矫乱”是颠倒错乱。佛陀这么说,按照你们刚才前面的回答,好像你们所说的应该有前后都是不符合的,有个颠倒的、错乱的,前后有矛盾的东西。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

 

阿难和大众在同一时间当中,大家异口同声地,在这个时候问佛。

 

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我们怎么有自相矛盾?”我们是没有的。我们确实,你问我们的时候,就如实地回答,听到的时候,我们说听到;听不到的时候,我们说听不到。有声音的时候,我们说有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我们说没有声音。这个是不矛盾的,我们还是说的真心话,就根本不像你呀,你是一会儿断灭的因来求常有的果。

 

当时好像在场的这些,大家都有点不服,说我们怎么会是有自相错乱,或者颠倒错乱的现象?我们是没有。

 

然后佛陀告诉:“有,有,你们不知道,我下面跟你们讲你们怎么错乱的,你们就不要着急,安静地听一下,我给你们分析分析,看看你们说的是不是错乱的。”

 

那么下面就开始闻和声这两个问题上面,佛陀对阿难进行剖析。首先主要是自相矛盾方面讲的。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

 

佛陀说:“我不是问你们当时听到没有的时候,你们说是已经听到了,是吧?”这个也是,前面确实有这么一个过程。

 

又问汝声。汝则言声。

 

然后我又问你们:“有没有声音?”然后这个时候你们说:“有声音。”

 

那这样的话——

 

惟闻与声。报答无定。

 

那么一会儿你们说“闻”,一会儿说是“声”,闻和声你们回答的实际上是不定的。

 

还有一会儿你们说是有声音,一会儿说是没有声音,一会儿说是是能听闻,一会儿说是不能听闻。那这些都是难道不矛盾吗?

 

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一会儿说是听到,一会儿说听不到,一会儿说是有声音,一会儿没有声音。其实这里佛陀并不是说听和不听,有声音和无声音,主要佛陀说的是——闻跟我们的明清的识有关系的,所以这个是常法,这样讲的,声是刹那刹那性的,一个刹那性的东西,还有一个恒常的东西,如果一起来回答的话,那肯定是自相矛盾的。

 

佛陀虽然没有明确地说,阿难下面为什么哭呢?阿难有时候还是听不懂的,嗯。

 

“如是云何”,为什么是不相矛盾呢?然后再给他进行分析。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

 

再说声音没有发出的时候,你说是没有——前面实际上是破有,然后下面破无,因为上面是有声和有闻嘛,下面是无声和无闻,主要是这个——声音消失的时候,你说是没有闻到。

 

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

 

如果你说真正是没有闻的话,那闻性就已经没有了,已经灭了。灭了以后,就像是枯木一样的。枯木的话,你再怎么样因缘具足也是不可能重新生长,或者说是开花结果,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这样的话——

 

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如果是刚才已经讲了,闻性都已经没有的话,那再去敲钟的话,这个敲钟的声音你怎么知道啊?这样为什么不是自相矛盾?

 

这是给他的一个自相矛盾。因为这里主要是,如果真正的闻性是实有的话,那闻性已经灭了以后,再也不可能有的,像枯木一样的。而且如果钟声再次敲的时候,不可能有,枯木你再怎么样给它浇水,或者说是这样的话,不可能重新生长,这样的。

 

下面还继续分析: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其实你说的声音,知道是有,知道声音是没有。说有和说没有,有声无声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你认为是声尘——我们色声香味触里面的对境的六尘当中的声尘,声音的外境——这个尘,你认为是有还是无,如果是声尘有和无,因为这个缘起,难道你的闻性也是,你承认是有和无吗?

 

如果你因为声尘有无的原因,你的闻性也是说有和无的话,那错了,闻性应该是不能有变化的。就像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嘛,虽然外面的色法有和无是有的,但是你的见性是常有的,见精不能有变化的。这个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的。

 

所以随着你的这种声尘的有和无的变化,你的闻性也是变成有和无,那这样的话,“闻实云无,谁知无者”,你的闻性如果事实上已经没有的话,那谁知道这个是无者?这个没有听到声音的,或者是没有听闻的,这个是谁知呢?因为闻已经没有了,闻已经没有的话,那闻者没有,闻者没有的话,那谁能听到呢?这个是不可能有的。

 

所以他这里的道理,实际上佛陀一直讲我们每一个众生的这种明觉,明心见性,对吧?实际上明心的话,我们每个众生都是有的,看你能不能见性。如果你真的见到性的时候,明心是常有的。但是外面的声尘不同的。声尘,如果有有境的时候,它是有的;如果有境没有的时候,没有。

 

或者说外面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变化性的,按照我们这里的这种观点,就像唯识宗他认为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是远离二取的这种明心一直是存在的。有这么一个说法吧,就跟这个说法有点点相同的。

 

所以这里我们自己也想,闻好像和声是有点差别,闻一定是你的这种耳识,这个识参与在里面,一说闻的时候:“我听到。”听到跟我们的识有很大的关系。然后有没有声音的话,声好像外面的,外界的这种关系。所以我们没有详细观察的话,“你听到没有?”“有没有声音?”这个很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有时候是《楞严经》的分析,我们也有点儿糊涂,我昨天刚开始想的是,这两个都没有什么差别,闻和声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声音”和“有没有听到”完全是一个意思。

 

但实际上不是一个意思。有没有闻的话,实际上闻它带有一种如来藏的妙明本觉的现分,这个现分一直是不能灭的,无生无灭的。它在因地的时候,可以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修行;果地的时候,现前它自己本有的功德。

 

但是我们其他增加的各种各样外在的这些戏论也好,颠倒相的话,那都是戏论的。所以这个道理也是很重要。包括我们大圆满的有一些直指当中,有这个直指方法,但是这些分析的话,有时候显宗的这些分析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想我们有些大圆满稍微对觉性方面有所认识的人,学了《楞严经》以后,可能有很多道理都是应该是明白的。

 

其实这样的道理,我们前面的好像有一堂课当中也是大概地讲了,可能会这样的,但是没有想到后面也是这个当中说得很清楚的,这个也是很重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这个就说得很清楚。所以阿难,你的声尘——外面的声音的这种微尘,它是可有可无的,有时候是有的,有时候是没有的。但是你的闻性完全是不同的。他说,声于闻性当中,如果是有生有灭——声尘在闻性中,闻性是不动的,就像虚空是不动的,但是虚空当中的云时而有,时而没有,这样的,它是可以生灭的。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不是因为声尘有生灭的原因,(“令汝闻性为有为无”)你的闻性也是随着声音的产生,随着声音的这种毁灭变成有,变成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不是这样的。

 

表面上当然也是,这个可能要分一个表面和实际吧。有些注释当中:“闻性不动,犹如镜子;声之生灭,犹如影像。”好像哪个注疏当中,闻性不动,就像是一个镜面一样的;然后声音的生灭就像是镜子的影像一样的。当然其实镜子也并不是长久不动的,但是相对而言,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那还是有差别,一个是坚固的东西,一个是很快生灭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这里声尘是生灭的,闻性是无生无灭的。这个道理,如果你这个闻性,或者说是我们的觉性,没有了知到——其实这里的闻性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其他的根都可以通用,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以前我们觉得是:“那我现在如果认识的话,这个会不会死的时候已经灭了?”或者说是:“这种本性什么地方来的?什么地方灭的?”我们有好多好多的怀疑。

 

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知道,外面的这种声尘,它随着因缘可以灭的,然后闻的话,虽然阿难所说的闻,一会儿听得到,一会儿听不到,这个是有的,这个是我们也认为是这样的。但佛陀所说的这个闻性,实际上它的这种妙明本觉,也就是说,依靠自己有境的这种如来藏的妙明本觉的闻的这种本性,它是无生无灭的。这个道理要是明白的。

 

确实你们有些年轻人,我都现在因为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今天讲的时候很清楚,再过两天好多都忘完了。我就想:“哎呦,20岁左右的时候如果学了《楞严经》的话,可能这一生很有帮助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这种记性,就应该远远超过现在。我现在看到你们有些是20岁,有些十多岁,十多岁的没有是吧?18岁以上。

 

有些记性很好的,最近不是萨迦派,他也是修宁玛派的,有个叫做白雅活佛嘛,他圆寂了,也是宗萨仁波切的上师。他应该九十多岁的时候,前两天圆寂了。他后来讲一些密法,灌顶的时候,他贡智仁波切的《教言藏》经常灌顶,那个《教言藏》大概有18函,灌顶一般需要45天的时间。

 

当时他在灌的时候,他说他是在15岁的时候,宗萨蒋扬确吉罗卓他那里听的,他就把每一个教言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会休息一下,然后在这个时候——“因为他那个《教言藏》实际上是有八大教派的所有的这些密宗的道理都在里面,“然后这个地方他会戴一个噶举派的帽子,这个地方戴格鲁派的帽子”,他就每一个都……

 

以前他在塔公啊,好几个地方都灌顶。灌顶的时候,实际上是他是在15岁的时候得到的,当时15岁的时候得到的这些,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还是记得清清楚楚,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我们如果有15岁的,或者是20来岁的话,有些可能确实《楞严经》里面的一些道理,到了晚年的时候可能记得清清楚楚的。但是我们一般上了年龄以后:“哦,这个道理很好,应该记下来。”结果过了一个礼拜以后,好多都忘了,有一点点的印象而已。以前可能年轻的时候,有些教证这些背的话,确实是比较容易记住。

 

这些道理其实对我们的密法的修行很有帮助的。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佛陀给阿难说:“你因为颠倒,因为迷惑,把声尘、声音,误认为是闻。”其实声是无常的,闻性它是常有的。那这样的话,“难怪你就分不清楚前面的常和断。”

 

因为阿难给他说,断灭的因地来求常有的果是不合理的,你怎么会是实语者?佛陀还是在心里面有点,还是记住吧,说是难怪,你现在声和闻都是分不清楚的,那难怪前面的常和断你分不清楚,给我问,这个还是情有可原的,你是这样的。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那这样的话,始终不应该说,离开了动和静,闭塞和开通,说闻也没有,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这里“动”和“静”,是外面的声尘,“闭”和“开”,是我们的这种根正在取境的时候叫“开通”,没有取境的时候叫“闭塞”。这里面实际上是根和尘,离开了根和尘,闻性也没有的话,这个是错误的。

 

离开了这个根,诸根都没有了;离开了这种尘,外境的六尘都没有了,但是你的闻性还是存在的。

 

昨天不是讲了嘛,我们六个根都没有的,阿那律,还有牛主、恒河女神这些,包括迦叶尊者,他们六个根都没有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那个可能不能说闻性吧,因为它是不同的根嘛,闻性呐,还有见性呐,还有嗅性呐,还有知性、觉性等等这么讲嘛,这些应该是有的。所以在这里,实际上是我们有一种妙明本觉,不依靠根,不依靠外境,它一直常住存在的。

 

不知道阿难明白没有?我们都基本上都明白了,哦,佛陀原来说的是这样的。好像那没有明白,下面还在哭。

 

然后下面,刚才是敲鼓的声音来给他做一个比喻,这里给他讲了两个比喻来直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

 

他这里再讲一个例子。比如说是一个深睡的人,他自己“眠熟”在自己的“床枕”上,睡在自己的床榻上。这个人,特别爱打瞌睡的人,或者说是特别爱睡眠的人,睡在自己床上。

 

正在他睡的时候,他的家人在他睡的同时,正在他睡的时候,在外面“捣练”,“捣练”是不是洗衣服还是什么?以前不是洗衣服的时候就专门用一个棍棒开始打,也不能说打,对,要先给它教训教训,是吧?

 

然后还有“舂米”,“舂米”大家都知道,像一个小的木桶一样的,里面有一个石头,使劲地打。米,或者是青稞以前也是这样的,或者花椒,这些都是“舂”。一般讲地狱的时候也是有。

 

因为他旁边,他们家里干这些粗活,“其人梦中,闻舂捣声”,他听到捣练还有舂米的声音,然后“别作他物”,他当时梦里面就认为是其他的,本来是舂米的,但是他就看成是其他的东西。其他看成什么样呢?

 

或为击鼓。或复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这个人他就认为,好像家里的人在开始敲鼓,或者说是撞钟。在梦里面的时候,反正是听到一个声音,但是听到的声音,他梦里面就看作是什么呢?敲钟的声音,如果敲钟和击鼓的话,也是可能这样的,但是他就把这个,刚才本来是舂米,木头和石头之间的一种声音,他看成另外一种声音,看成了其他的声音。

 

他这里要知道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本来他当时耳根也没有起作用,眼根也没有起作用,但是因为有妙明真心的原因——我们的耳根和外面的尘,都是并没有真实的——但是依靠这样的一个原因,他还是听到一种声音。

 

我都今天中午,有时候稍微打个盹,就睡一会儿,我一般睡的话,不到九分钟吧,就到了九分钟自己都可以醒,有时候看书特别累的时候这样。然后今天睡的时候,大概六分钟的时候,我就自己开始打呼噜,然后自己把自己,好像什么?下大雨了?就感觉,然后就自己就醒过来了。然后看了一下还有点不够,但是也没办法。有时候真的有这样的,自己打呼噜的时候,觉得是下大雨了,“呼——”,吹大风一样的感觉。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

 

然后他突然醒过来了。他突然醒过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舂米的这种声音。

 

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然后他给家人说,哎呀,我刚才睡的时候,你们搞这些乱七八糟的,结果舂米的声音我都看成是敲鼓的声音呐。就这样给家人说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好像那个睡眠的人他就听错了,家人给他打扰了。最后那他醒来以后,把这个梦告诉别人。是吧?但实际上他这里面也是讲到一个道理。

 

我们做梦的时候的六根,跟平时我们妙明觉心的道理,应该在这里明白的。他说的是什么呢?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你看,这个做梦的人,他应该是记住,或者说是他能忆念,实际上是他的动静,开闭和通塞,他的耳根的这些作用,他做梦的人难道记得这样吗?这个是肯定没有嘛,那个时候都是他的鼻根也没有,耳根也没有,外境也没有,全部都是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但是他的外在的这种形象,睡眠当中所有的根,包括我们的眼睛,他当时做梦的时候,刚才是声嘛,如果我们用眼根来比喻可能更好懂一点,因为梦中闭着眼睛。闭着眼睛的时候,哦,刚才看到一个人在唱歌,一个人在跳舞,跳舞的时候他穿着红黄色的衣服,这个长得很好,这个长得很丑。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也不断地用。

 

有时候我们做梦的时候,外面比如说听到什么声音的时候,你自己做梦的环境当中,你也就相对的反应。比如说外面有什么样的下雨的话,你就看到你正在下雨的另外一个场面。眼根已经闭着的,但是外面确实看到这些。

 

那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当时你的根和境,没有起到直接的作用。虽然你外面全部都已经,人睡着的时候,但是你的闻性,就没有愚昧。那个闻性一直是常住不坏的,有这样的作用。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你的这种形象,包括身体,就已经消亡了。你的生命,这里“命光”是命根的意思,有些注释,你的身体也好,寿命也好,都已经没有了,但是怎么会是随着你的身体和肉体,你的这种闻性,或者说是妙明觉性,也是因此而消失呢?这个是不可能的。

 

这里面就讲到,我们的身体和寿命,随着因缘会走的,但是如果你认识觉性的话,这样的这种妙明本性也是不坏的。所以有些大德,从小都是他就能安住在他前面的这种境界当中,也是有的。有些他就依靠这种特殊的身体的变化的因缘,也有发生其他的奇迹。

 

汉传佛教很多大德讲的一个故事,大家也可能听过吧?以前说是在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两个和尚修行,他们都是已经修了二十多年了,也是主要《楞严经》里面讲到的有一些明心见性的道理,修了二十多年了。

 

后来有一个人好像对修行没有什么很大的兴趣,就觉得好像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没有开悟的话,没有什么意义,想离开。另外一个人劝他:“你最好不要下山,我们已经修了这么多,很快就也许开悟了。你现在还是等一等吧。”他一直劝他,但是后来没有劝住,他就离开了。

 

离开以后去了几个地方,好像后来到了长安的一个地方。这个时候他有一次晚上借住了一个客店,就住在那里,住在那里的时候,他习惯性地就开始入定坐禅。入定坐禅的时间可能比较长了,两三天了,两三天他就一直没有动。

 

没有动的话,那个店的主人觉得老和尚已经死了。他就看到他也没有呼吸,他的鼻孔里面也是没有什么任何的气,后来想老和尚肯定是没有什么主人,放在这里给我耽误时间。后来他想办法找一些木材,把他的尸体就开始烧了,就火化了。

 

火化完了以后,那个老和尚其实他是入定一段时间,然后入定完了以后,他就开始出定。以前在终南山的时候没有这些。

 

我也去了终南山,有一次去山西科技大学还是什么,到哪里去讲的时候,最初的“为人民服务”题词的那个地方,跟终南山不远,去过,因为那个时候很出名,很多道教的、佛教的,在那里修行的人比较多嘛。但是去得不远,后来就因为时间不够就回来了。

 

终南山的话,可能好多长年不下山的人都居住在那里,可能没事,三天三夜怎么样的话,没有人把他的身体都烧了。

 

结果他出定的时候找不到身体了,然后那个老和尚的灵魂也好,他的神识就着急了,然后就开始,可能说是晚上的时候,他到处都喊:“我的身体在哪里,我在哪里?”一直这样喊。

 

这样喊的时候,那个店主听到了他的声音,但是人也找不到,这个时候他们觉得是老鬼,有点儿害怕了。这个消息一听到以后,整个店里面没有人住了。

 

所以我们这些宾馆里面,有时候是安住坐禅的人,不要把他身体坏弄坏了。你们有些宾馆里面,这些服务员,这些应该要规定,如果三天三夜不动的话,不准,过了七天以后可以。嗯,不然的话,他到时候出来。

 

然后,他就找的时候,就没办法嘛。后来这个事情传得比较多,好多客人都没有来,他们都觉得这个客店有鬼。可能老和尚不知道什么原因,晚上都叫,白天都不多,然后晚上都这样。

 

这个时候,他的老道友那听到了。听到以后,他觉得可能他下山的老道友就已经可能遇难了,然后他就下来。下来的时候他去到那个店里面去,说是:“你的鬼,我可以来收拾。”这个店主特别的高兴。

 

“但是,”他说:“我有个要求,你最好给我找个一缸水,还有一堆木材。这样的话,我才可以除鬼。”然后主人肯定是,很简单,要求也不高嘛,然后就给他弄一盆水和一堆木材。

 

到了晚上的时候,他老道友在的时候,又听到了那个人无形的这种声音说是:“我在哪里?我在哪里?”然后他就指着水缸里面的水,“你在这里面。”然后他就跑到水里面去了,但是水也没有淹他。然后一会儿他又问:“我在哪里?我在哪里?”然后他就又烧了一堆火,然后指着火里面,“你在这里。”然后他又去火里面,火里面也不会烧死。

 

后来他又问:“我在哪里?”然后他就说:“你现在火也不会烧死你,水也不会淹死你,你这个所谓的我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吗?”然后这个时候他就恍然大悟了,他就感谢他,他就开悟了,走了。

 

老板又开心了,他们的生意比以前还好多了。这个生意赚来的钱是怎么样的?我就不说了。

 

有时候是随着我们的身体和寿命,也不一定是他的闻性也好,或者是他的心随之而灭亡。这个意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他说,所以所有的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随着什么呢?我们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还有法,六尘,随着六尘,我们的分别心也不断地去耽着它。这样以后,流转在轮回当中,始终从此之后不能开悟,明心见性,清净和明妙常有的这种本性一直是没有办法了悟,一直流转在轮回当中。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因为这个原因,不随顺常法,本来我们的心性是常有的,而且它就跟着什么呢?“生灭”有为法而去。这样以后生生世世都是在流转在轮回当中,一会儿做牛,一会儿做马,一会儿再下世做人,再下世人当中,一会儿做富裕的人,又造一个恶业,又变成贫穷的人,又造一个功德,又变成强势的人等等等等,一直在轮回当中漂泊,不断地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

 

其实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当中讲的,如果我们修行真正是舍弃了生灭法,生灭的妄念,有生有灭的各种各样的有为法的这些,经常守护什么呢?真心,常有的这个法——其实我们每个人,你在入定,包括我们念上师瑜伽的时候,完了以后,大家都是跟上师的心无二无别这个境界当中安住,虽然我们身体是有为法来安住的,但实际上我们所安住的心性和法界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一个境界当中。如果我们长期这样的话,那就可以每个人到达这样的(境界)。

 

所以我们长期守这样的“真常”的话,那就“常光现前”,真正的这种自性的常光自然而然现前。在那个时候,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统统都“销落”,销亡。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如果我们“想相”,“想相”是外境,外境的尘,因为显的形象是在外面显现的话,这个是外面的这种六尘;还有“识情”,“识”是六识,“情”是六根,那么六尘、六根、六情全部是垢染的。如果这二种都远离,也就是说,境和有境这二俱全部远离的话,那么你的这种“法眼”很快的时间当中能打开,你的“法眼”能现前,在这个时候怎么不能成为“无上知觉”呢?就是能得到无上正觉。

 

要不下面再讲一点点吧。第四卷已经讲完了,然后下面是五卷。到了九卷和十卷的话,我有传承,但是今年肯定没办法讲。我看现在可能要接近一半吧,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叫做:如果过了一半的话,那什么事都容易成办。过了一半,所以很多事情是大半做完的话就很好的,今年如果努力的话,哪怕是多一个字也可以,就算是一大半嘛,或者多一个字也可以,对吧?

 

阿难白佛言:

 

下面第五卷当中,现在开始阿难又哭了。

 

“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这个“第二义门”就是胜观方面的意思。

 

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他就说,我们世间人来讲,想解开一个结的这样的人,他如果不知道这个结的源头,那我相信这个人始终是没办法解开这个结。他就讲了这么一个。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

 

那么世尊,一样的,他心里都是想,我们这个烦恼也好,根也好,他其实他觉得六根已经没有了,但是可能六根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刚才讲的闻性不明嘛,闻性到底在哪里?最关键的,比如说一个结,结的根源找到的话,那解开的。所以六根也好,烦恼也好,它们的根本如果没有解的话,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的问题又来了。

 

有时候阿难问题太多了,佛陀还是很耐心地回答,不然如果是我的话:“你自己看书吧。”呵呵,我以前讲过的书里面,有很多人问问题的时候,我不想回答的时候:“我翻译过的书里面看,这些问题都在那里面。”

 

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他这里说:我自己而言,我们声闻当中也有这样的,可能需要找到烦恼的源头的人,然后一般来讲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因为无明的缘故,那么我们俱生俱灭,一会儿生,一会儿灭,跟无明一起一直生灭。所以在轮回当中,我虽然算是比较幸运的,已经变成了佛陀手下多闻第一的这种善根,我已经应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的。

 

还有“名为出家”,又有出家的这种缘分,但是我的这种烦恼,和我的这种知见,就像是“隔日疟”,“疟”是疟疾的意思,“隔日”的话,那个疟疾一般有一个习惯,隔一天它就好了,隔一天它就不好。所以我们的烦恼也是有时候是这样的,好像今天开心,身体好的时候,疟疾就不发作了,就还不错了,然后过一段时间……阿难都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说:我是虽然多闻第一的,也是出家人,但是这种烦恼也好,无明也好,这个就“隔日疟”,有些“隔日疟”是隔一天出现、发作的;有些是一天当中也隔开,隔时,就上午可能好好的,下午又不行了。

 

我们有些人确实烦恼也好,脾气也好,痛苦也好,就上午还是好好的,因为听到什么什么声音,或者是遇到了什么事情的话,下午又不行了;然后又过一会儿,又遇到一个好的因缘,“哟,哈哈哈”笑起来了。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像春天的这种天气一样。

 

其实阿难也是“隔日疟”的话,那我们都更不用说了。我们凡夫人的话,可能得的比疟疾还严重,比得到疫情(还严重)也不知道。疫情和疟疾,哪个严重?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您要哀愍沉溺在轮回当中的这些苦难的,我们这些众生。

 

今日身心,云何是结?

 

现在他的问题就来了,主要是我们身体和心,他现在一直是没办法解开束缚的,最主要的结是什么?

 

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那么我们身心当中的最束缚的,最根本的结,烦恼是什么?一直束缚我们,六根没办法通用的,最根本的结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来让它解开?

 

这个道理,也是未来的苦难众生也是很重要的。不仅是我现在的得隔日疟一样的,未来众生也是一样的。所以阿难对我们也授记,未来我们这些众生,也是心态是一会儿好的,一会儿不好的。

 

“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那么佛陀一定要给我们开示。

 

然后,阿难说完了以后——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

 

他语音刚落,说完了以后,跟其他的大众一起“五体投地”。

 

雨泪翘诚,

 

你看他就开始磕头。阿难还是很有感觉的人,我们有些人的话,讲什么法,问题也没有,然后讲完了以后,有些甚至讲课的时候都是边吃东西。

 

以后讲课的时候不要吃东西啊,不要说话。像阿难的话,为了佛法,又哭、又闹、又伤心,又磕头,还是很有感觉的人。我们有些,完全是可能成了法油子也好,或者说是老油条也好……

 

你看阿难他说完了以后,肯定又开始稀里哗啦地哭起来了,就泪如雨下吧,应该他当时也哭得很厉害的。一边哭一边“翘诚”,他就应该翘首而仰,然后真诚地——

 

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伫”是应该等待,或者等候,他就一边哭一边祈祷,一边就很渴望地等待,等待如来开示。好像对问题特别重视,等佛如来的这种无上珍贵的开示。

 

下面有些注释当中说阿难是第六次地哭。他们都算得很清楚,第一次是怎么哭的,第二次是怎么哭的,好多讲义里面特别关注阿难的这种哭。不知道整个《楞严经》当中是有多少次哭,我估计他可能还会哭很多次。

 

那这样的话,下面如来怎么回答呢?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4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那么讲《楞严经》的话,现在我们正在讲六根,六根前面各自都显现自己的对境,这个时候都会讲到清净根、浮尘根,如果得到了一种圆通根的话,实际上是这些根互用的,互相起作用的。

 

这个道理,大慈大悲的佛陀给阿难讲了六个比喻,六个人的这种案例。这六个人的案例当中,有三个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的,有三个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

 

没有得阿罗汉果位的这些人,有些注释说这是给阿难,为了让他获得一种安慰,因为阿难很伤心,他觉得可能这是圣者阿罗汉以上的境界,像我这样的人都是可能没办法。

 

后来佛陀给他在六个众生当中,有些是已经得了真正的阿罗汉果,当然阿难,如果说我们从预流果开始视为圣者的话,阿难也是个圣者,但是圣者的界限是如果阿罗汉为止的话,那就可能阿难非圣者。

 

三个是非阿罗汉,三个是阿罗汉,这样的话让阿难也心里有一种得到安慰,得到认可,让他也是努力,即便是没有得阿罗汉果位也有机会。

 

从我们昨天所讲到的这些道理当中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依靠眼根而见色的,但是这次我们学《楞严经》的时候,其实如果得到了一定的有漏的或者是无漏的这种功德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一定获得了真正的圣果,但是他也可以见到不涉及眼睛的很多的对境,他可以见得到的。

 

这个道理实际上,我们现在不是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或者说是有一些小神通的人,我们经常说是有有漏神通的人,无漏神通的人应该是获得圣者以上果位的人,有漏神通的话,现在有些可能是到中阴身去看到别人的这种灵魂,他在干什么。

 

但是他是不是用眼根来看到的呢?实际上不一定眼根看到的,如果眼根看到的话,实际上我们肉眼的眼根也看不到中阴身。我们肉眼的眼根隔几座山以后也是看不见的,但是他们可能见得到未来的一些事情,他们又能见得到过去的一些事情,他们同时也能见得到可能你现在心里正在所想的有些事情。

 

那这样这是到底是什么样来见的呢?其实这个人应该是得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清净的根,那个时候不一定依靠他的眼睛(看到),不一定依靠他的耳根(听到)。

 

所以从学到《楞严经》以后,我们有些人觉得:“怎么能看得到?中阴身怎么能看得到?”原来有一个神通的人,就经常说神通嘛,他去一个地方,回来的时候听说路上的雾比较大,然后就迷路了。很多人就笑他嘛,他就只看得到中阴的地方,但看不到前方的路。但实际上也有可能这样的现象,因为依靠肉眼的话可能看不到的,但是依靠他的一种特殊的清净根的话,我们人当中也有一些小神通的。这个是真的会有的。

 

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还是有一些小神通啊,小灵感呐,这些也是我们不能完全都是否认。当然有些都是胡说八道的,他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自己就开始说妄语。其实说妄语的人面前,先他说一个,“哦,这样,这样。”然后再过一段时间问他一下,他可能说法自己都忘了,也许可能说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今天学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也知道是通过学《楞严经》以后,以前我们依靠六根而见到的以外,并没有想到一种通用的根,这个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以后学道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否认。因为我看不到,你也肯定看不到;我听不到,你也肯定听不到,这样的说法是肯定不合理的。

 

今天紧接着讲,佛陀还是给阿难讲圆通根的一些道理。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这里说佛陀告诉阿难,如今你“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等六根,如果“圆拔已”,如果圆满地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这些六尘当中,把它拔出来,脱离了这六境,就如果你的六根完全都是脱离了六尘,如果这样的话,那“内莹发光”,内在的晶莹的这种本性,引发出它的光明。

 

这个时候“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那个时候你的浮尘根,我们前面讲到的眼耳鼻舌的六个世俗当中的浮尘的,有各种形象的这六个浮尘根,实际上这是属于有情世界当中,我们根一般都是有情方面的。

 

这些六尘的有情世界,还有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所有的这些变化相,内情世界和外器世界的所有的这些,各种各样生生灭灭的这种变化相,全部都融入智慧当中,就像是什么?我们滚烫的水,如果倒在一块小小的冰上面,那这些冰全部都融化成就液体了,原来的冰全部都融化成液体。就像是这样,一瞬间,或者是一念,就很快的时间当中化成什么?化成无上的知觉,就转依到无上的这种智慧——本智,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讲到了——可能《楞严经》当中也没有这么讲,我们一般如果是密宗,如果依靠传承上师的指示——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应该六根,就内在的已经脱离了,脱离的时候,内在的这种光完全都是显现。这个时候外在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这些粗糙的现象,全部融化成无二智慧,就像是冰融成水一样的。

 

本来的我们的这种光明就像是水一样的,中间的无明相当于是寒冷,然后通过后来的这种智慧的火,然后把冰融化成本智。虽然它的水的本性没有变过,但是中间因为外缘而变成冰,所以我们众生期间的这些所有粗糙的外界现象,全部融成内在的自然本智。

 

 

这个很多大德开悟者,当他真正开悟的时候,外在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有相的东西,全部融成智慧。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这里讲一个比喻,佛告诉阿难,比如说我们世间人当中,一般他的见精集聚在什么呢?集聚在我们的眼根上,见什么东西的话,全部是依赖于你的眼根。

 

如果你的眼根,很快的时间当中把它闭合,比较特殊的情况,你马上当下你就闭眼,这个时候在你的眼前“暗相现前”,所有的漆黑一片的现象现前,除此之外见不到任何的东西。这个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这些对境也是照样的,跟前面一样的,全部变成“黯然”,在那个时候包括你的头,包括你的脚,这些也是黯然的,也是看不清楚的。这个比喻一个人的角度来讲的。

 

这个比喻,比如说通理法师和有些注释当中,说是一个人的这种身体来比喻的;还有一些,比如说交光大师,有个别的一些大德,在他们的注释当中就出现两个主人。

 

他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世间人知道他所有的见精集聚于眼根,那当你眼睛闭下来的时候,前面就变成除了黑暗以外没有什么的。在这个时候,你前面站着另外一个人,但是他的六根那全部是黯然一片,他的手、脚、整个肢体也是相同的,也是看不见的。你眼睛闭下来的时候,你前面有一个人站着的话,那你眼前虽然这个人站着,但是你也分不清楚这个人的头在哪里,这个人的脚在哪里,分不清楚。

 

交光大师他们的解释方法,解释这个经典的时候也出现两个人,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刚才这个人,他自己闭着眼睛的时候,眼睛看不见。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他手乱摸,刚才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旁边还站着一个人,这个时候你眼睛看不见,但是用手来环绕他的外在的身体,给他抚摸整个一匝,全部摸一下。这个时候,虽然你眼睛看不到,但是你对面的这个人的头在这里,脚在这里,手在这里,全部都辨得基本上是精确。所以他的这种知觉,跟眼根所见到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知觉是同”,如果旁边一个人的话,你眼睛闭下来根本看不到,但是你眼睛闭下来了以后,知道前面有一个人,然后你就摸。摸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以前小孩儿玩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玩法,这个时候你就摸的话,知道原来他的脚在这里,他的头在这里,就“看”得到了。

 

这是两个人的这种辨别方法。这样的话,虽然你眼睛闭着,但是因为你的手的这种知觉起到了眼根的作用。原来是你的身根,用手来摸,这是触觉吧,本来是这个人的头和脚,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用手来摸也可以。

 

或者刚才这个人,用通理他们的解释方法,如果是自己,刚开始你闭起眼睛的时候,可能自己也是看不到自己的脚,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上方,然后这个时候自己开始摸,自己摸一下,知道是我的脚在这边,我的头在这边,我是这样的。好像是你眼睛看到自己的身体一样,基本上是有这种知觉。这种身体的触觉实际上是也起到了什么样呢?眼睛的见精,见精和觉精基本上是相通的。

 

这个意思什么呢?在某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根,依靠其他的一种根也可以代替的意思,并不是永远都是不能的。一般来讲,你的色身的各种形状,应该是用眼睛来辨别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你闭着眼睛,那个时候你用手来抚摸的话,也是起到这个作用。

 

这里给阿难讲了这么一个比喻。

 

下面这个句子稍微有点点难懂,看一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前面比较好懂,说是一般来讲我们任何一个人,世间人,他要见的话,他“缘见”,见的因缘应该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光明,对吧?我们没有光明的话,那就什么都见不到。你看灯如果熄了,什么都看不见,然后晚上你灯关了,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说这个“明”很重要的,“缘见”也好,见缘的话,这个明很重要的。

 

“暗成”,如果没有光明,变成了这种黑暗,那就“无见”了。因为在这里面的“暗”和“明”都是眼睛的对境,所以说如果是“明”的话,那它就变成了见缘;如果是暗那变成了不见缘,就不能见到的。

 

后面这两句:“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这个就比较特殊的意思,“不明自发”,一般来讲是你要有明的因缘才可以见得到,没有明的因缘,那见不到嘛,但是对开悟者,对圣者,或者说是有特殊人的话,“不明”,这种见的因缘是没有的,不明的。但是虽然是不明的,比如说眼睛闭起,或者说是外境的这种光明没有,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光明“自发”,他内心的这种心的光明,或者说是他有眼通,或者是他有他心通,这样的话,他就不接触外面的这种日、月、灯这些,他就没有这种明的因缘,“不明”,好多注释里面给它打的双引号,意思是这个“不明”是看起来是没有光明,但是没有光明的话,这种光明它就自然自发的,内心的光明,他就外在的光明可能是没有的,但是内在的光明,它就配套的显现。

 

如果他有内在的光明,“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如果有内在的这种明相的话,则所有的暗相永远也是不能障碍他的,不会昏的。我们一般来讲,比如说我没有电灯的话,可能路都看不到的,对吧?但如果我有证悟的,我有更高的一些境界的话,那不明的情况下,黑暗当中我可能去哪里,见什么东西,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外在的黑暗,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影响,它不会遮障我们的。

 

所以有时候怎么讲,《楞严经》里面的有一些词通达以后,确实也可能大家都可以引起更多的一些觉悟吧。

 

前面讲的“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两句是有一个人到达这里的时候,他有所觉悟。说是以前在《续高僧传》当中,有一个人叫做昙耀,昙花的昙,光耀的耀,他是什么样呢?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梦到了好像昙耀融入到她的怀中。后来有一个僧人说佛日已经降临到这里了,这样以后他们家里就出现了各种瑞相。

 

这个小孩儿到了七岁的时候,很多都不学自通,非常非常的聪明。然后到了九岁的时候,有一些老师,跟老师一起学《楞严经》,九岁的时候学《楞严经》,他学到《楞严经》就是前面讲的这两句“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到了这个时候,他就恍然有省,然后对所有的这种知识,所有的这些文学无所不通的。

 

虽然他那个传记当中,后面是怎么样都是没有怎么说,但可能从历史来看,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和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通过《楞严经》的这种读诵啊、学习啊,或者说是修行,这样的话,在不同的时代当中也有很多的开悟者。这也是佛菩萨的加持,也是自己的这种因缘吧。

 

我看到最近很多人确实对《楞严经》还是信心很大的,而且这里的这种词句从汉文的角度来讲,虽然比较难懂,但是有时候自己读的时候,也是词句很优美的,再加上可能自己直接读的话,有不可思议的这种加持。我们很多人对这部经也有信心,有信心的话,同时自己也是经常拜读、经常顶礼、经常供养、祈祷,这样是很重要的。

 

这个应该是自古以来为什么是这么多的高僧大德重视,其中肯定有一个非常甚深的这种密意和缘起,所以我们后人遇到这样的法,而且我们也是有幸基本上是能懂到《楞严经》的大概的意义。真正要通达的话,那我也不懂,我也没有传承,自己都是下午就啃着啃着啃,然后翻这个翻那个,然后就在这里装模作样地给大家讲。

 

有时候是希望寄托在藏文上,但是藏文好像,他的文字表达方式不太像前辈的这些大译师们。本来我们藏文的这些译师们,大概最早的时候是松赞干布时候的屯弥桑布扎,他们翻译出来的,比如说二十一个经和续,后来是贝若扎纳他们,益西德他们,然后再后面是后弘时期的这些翻译。

 

但是这些翻译都有个特点,不太像汉语的这种翻译,汉语的话,有时候是不同时代的这些译师们的翻译特别古。我们的这种大藏经的话,当时那些大法王,他们制定翻译的风格、文句,还包括有一些润色的程度,这些都是专门,他们先规定如何翻译,翻译的规则国王先定下来的,赤松德赞和松赞干布都有。现在有些是在论著里面有,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是大藏经谁只要读下来的话,大概的意思都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这个《楞严经》,因为当时章嘉国师他们的这种,他们没有跟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一样翻译很多的原因,还是因为《楞严经》它特别古的原因,有时候是好像有些翻译出来的话,可能翻译成藏文的时候,有些时候好像比汉文还古,有点儿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我们前面的,今天有几处,我看藏文看半天不行的,还是再从汉文上看,这样好一点。那这样的话,你们想想藏文也是变成什么样的?比汉文的经文还要古的话,这个你们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吧?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些把《楞严经》的这些词,自己也是在慢慢地读,这样的话,确实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有甚深的意义的这些推理、意义,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现在学《楞严经》的人都应该是明白的。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因为前面如果在特殊的开悟,特殊的这种圆通根的时候,那根就互用的,而且它又没有遮蔽——现在我们眼睛,黑暗的话是遮蔽的,中间有山的话,是遮蔽的;鼻根也是一样的,耳根也是这样的,只要外在的一些阻碍,那就不通了,有障碍了,但是特殊的圣者和这些的话,他就完全都是可以。

 

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六根和所有的六尘自然销亡了,自然消失。那这些有色的根自然消失的话,为什么“觉明不成圆妙”?为什么是本觉妙明如来藏的这种自然本智,为什么是不能成为圆通妙用?为什么不会呢?一定会的。

 

就像我们昨天迦叶尊者的话,他就所有的这种分别念和这种执着的心都都没有的,所谓的这种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就圆满了知,不因任何的起心动念的这个道理,作为证悟者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如果没有证悟,可能在我们面前还是比较相违的,因为我们只能这个,除此之外也是没办法的。

 

这是佛陀对阿难的这么一个长长的教言,接下来现在阿难就出来,给佛陀问一个很长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应该很幸福,直接进入到楞严法会当中,听到阿难和佛陀之间的对话。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然后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呐,世尊呐,就像佛陀您所说的,”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嘛,“因地的觉心欲求常住的话,要与果地的名目一定要相应。”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你的心是常住的、不动摇的、稳固的,这样的常住心的话,那果地的时候也应该是常住的、不动摇的。

 

他这里要想问什么呢?因为阿难一直认为现在所有的这种六根都已经就变成了一种断灭,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现在各个讲的时候,六根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性质。那这样的话,果地的时候怎么能现前?果地它是一个常有的东西,因地它是一种断灭的东西,那因地的断灭跟果地的常住,这两个如何相应的?

 

所以他就先把佛陀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已经说过,说是因地常住的心和果地一定要相应嘛,无生无灭的东西要相应,如果这样的话,阿难说——

 

世尊。如果位中。

 

就像果位中。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他说,佛陀您知道,就像我们果地的话,“菩提”,它是不同名称的,七个名称,这个是不同反体来讲的,比如说“菩提”是从证得,获得了证得方面;“涅槃”是断得,断除障碍方面的;“真如”是无迁无变,无迁无得,或者是没有迁变的;“佛性”是本来都是已经众生具足的,或者是不坏不变的,这个层面讲的;“庵摩罗识”,大多数的译本当中说它是无垢识,“庵摩罗”是一个梵语,有些把它当作为第九识,有些说是第八识,但不管怎么样,它在不清净的时候是阿赖耶,清净的时候是无垢的自然本智,智慧的意思;然后我们众生具有各种功德的“空如来藏”,本体空性的如来藏;还有洞察十方,洞察一切万法的“大圆镜智”。

 

这个是不同的层面来叙述的佛的功德,这样的七个法,实际上虽然有七种名,称谓变化,看起来好像它的不同名称的反体来讲是不同的法,但实际上“清净圆满”,清净所有的障碍,圆满一切功德。并且始终都是不会有任何的这种变化,不生不灭的,“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阿难说,你说果位的菩提,虽然有七个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金刚王一样的,始终是不坏的这么一个果位。这个是我们从如来藏,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果法大无为法的角度来讲,菩提也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我们很多人也这样想,有时候讲果位这样不坏不迁的这么一个东西。

 

如果它的果位这样的话——

 

若此见听。离于暗明。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说我们现在因地的这些,不管是见精也好,听精也好,见和听,还有闻啊、嗅啊、尝啊、触啊、知觉等等这些,一旦离开了它的对境——昨天讲的一对一对的,比如说见的对境的明暗、闻的对境的动静、修的对境的通塞,所有的这些根,统统都根识也没有了,就像是我们的心念,如果离开了前面的法尘,它自己心念、意识,本来都是没有的。

 

他心里想说什么呢?这个果位是常有的,然后我们因位的六根,对境是观察的时候没有,对境没有的话,那六根也是不存在的。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真正的问题是这样的——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他问的问题还是很厉害的。“那你不是说果和因要相应嘛,你看断灭的因的这种修行,跟想获得的七个常住的果,这两个是怎么相应?”

 

现在因的时候,这些六根,因为离开了它的境,六根都没有了,全部都变成了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的断灭的因,我们断灭的因,再怎么样修行,怎么变成七种常住不坏的果位,这是怎么能得得到呢?

 

然后他又继续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

 

这个我是不吹牛的,是吧?“如果离开了明和暗,那见者毕竟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前面的动静、通塞这些,如果没有的话,那其他的包括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些是没有的。那最后——

 

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如果前面的法尘没有的话,那念的自性,意识的自性就是没有的。”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所以他说,“进退循环”,就是进想退思,或者我们经常说是想来想去,或者说前思后想。阿难对这个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我也反反复复地考虑,想来想去,现在深思熟虑以后,就给你问的。

 

他说我想来想去,我再三地细微地“推求”观察,这样的话,确实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本来没有我的心,我的心没有的话,我的所有的五十二种心所这些也是没有的,就实际上是心和心所没有,然后六识没有,八识没有的话,我们所谓的这种根识,所谓的我、心、五蕴呐,这些都是不能成立嘛,如果这些详细观察的时候不成立的情况下,谁能安立一个因来求无上的,刚才有七种不坏的这样的果,什么时候能求到?就根本没办法。

 

阿难说,我最近一直是想不通,想来想去,想来想去,佛陀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我一直是想不通的,一直我就有点儿想不明白,今天我还是就冒着生命危险的(呵呵),但是我也知道这样问的话——那天有一个堪布给我说,给我讲很多我的过失,我做的有些事情的过失,然后我说:“你干嘛?天天都是看一些过失,不看我的功德。”

 

他说:“有些人说你喜欢听功德的,所以我觉得一个人身边还是有人说过失是很好的,所以我今天想来想去还是给你说一些你的过失。”

 

然后我说:“我不承认,虽然跟我说一些过失可以的,但是全部是我的过失的话,我不承认。不承认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所说的这些过失,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偏见。”

 

然后我们开始辩论了一番,就后来也行吧,凡是……

 

所以你看阿难也是,他想来想去,“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我的心和我的心所也没有,这样的话,那以无因的这种断空怎么会是求七种不坏的无上正觉的果啊?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如来你不是曾经已经说过,”好像我们在前面十种显现的时候,说是“你所谓的六根,它是湛然的、精明的,还有圆满的、常住的,”一直说你这个根的本体是这样的,“那现在完全都是违越了你的真诚的语言,”你现在说是眼根也是不存在的,空性的;鼻根也不存在的,空性的;最后全部都就不成了,那这样的话“终成戏论”,最后你前面已经说全部是常有的,然后后面说这些都是不成立,那成了儿戏,完全都是不合理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人们称你如来是真实语者。”无绮语者,如语者,是谛实语者、金刚语啊?

 

这次阿难还是大胆的,就说了,然后后面他又害怕佛陀不开心,说是——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这里有些写的是“蒙悕(Xī)”,应该读悕(Xī)吧?有些写的是“蒙吝”,吝啬的吝,还有一种版本,“悋”是吝啬的吝旁边有一个竖心旁的。“蒙悕”有不同的字,但是比较常见的可能是“蒙吝”。意思就是说,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开启我迷惑的这种心,打开我的迷惑不解的这颗心,遣除我的疑惑。

 

反正他就觉得如来一直是,有一些语言是自相矛盾的,他其实前面一直跟如来这样问的原因,如来也是不断地给他开示,最后也就形成了这个《楞严经》。

 

下面就佛陀告诉阿难。佛陀显现上也没有怎么显现不高兴。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

 

还是说了,说是:“你虽然广闻博学,但是你还是漏尽通没有。”也就是说,因为他是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所以一般我们外道的五仙人他有五通,但是第六通——漏尽通没有的。一般我们圣者阿罗汉他就有这种,烦恼的这种漏,障碍也通了。所以你还没有得到漏尽通。

 

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你心里面就认为自己知道,什么颠倒的因、虚妄的因,”你不是前面已经讲了吗?你就认为自己已经知道颠倒的因是什么什么的,“但实际上颠倒已经显现在你面前,你现在还是不知道的。”

 

我们有时候人也是这样的,说这个是不合理的,那个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是自己也是在做不合理的事情,自己都不发觉。

 

佛陀觉得阿难虽然说是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是颠倒的,但是他自己真正见不到诸法真相的这样的这种颠倒,他自己都没有发觉。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他说:“我只恐你还是有真诚的心,但是仍然给你直接说的话,你可能不会真正的心服口服。”不一定是相信的,因为他相续当中一直是有这种小乘的实执的东西。所以我如果直接跟你说最深的精妙的如来藏的本体,直接给你说的话,你可能现在还是不一定相信。

 

其实我们有些时候,因为我们的相续有这样的障碍的原因,直接相信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相续当中有这样的障碍。

 

我如果直接就说的话,虽然你有一颗真心,但是你不一定能相信。所以我今天换一种方式来,也就是用世间的一种俗事的比喻来告诉你,这样能遣除你的疑惑。所以佛陀没有直接给他讲。

 

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用表示方法来讲,因此像密法当中我也是这样想,我们六根的指示,包括去年大家灌《四心滴》的时候,好几次都是有我们的六根面前的,色身香味触都有,悦意的、不悦意的,好多;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听的、不好听的;甜的、苦的等等这些。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利根者依此而可以开悟,但是如果钝根者的话,就没办法。

 

所以佛陀对阿难直指的时候,他也是用一种世间的方法来给他开示,怎么开示?这个就比较简单,佛陀下面这个应该是用一种世间的,最浅显浅显易懂的一种方法。

 

其实密法当中也有这些方法吧,有时候,比如说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有时候是摇一下是手头的铃子,有时候敲一下鼓,或者说是有时候吹个海螺等等,有很多声音这样的;有时候就直视虚空,这样来让你认识本性的。其实在显宗当中,佛陀也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让阿难认识他自己的这种六根的本性也好,或者他这里主要是闻性和声性。

 

闻是听的意思,听的本性是到底是怎么样?如果你通达了听的本性的话,那就圆通根马上明白了;或者是听到了声音的本性,下面有闻和声分开的。闻的话,我们听到的这种闻觉,听闻的这种觉来讲的;如果是声的话,声是外面的声尘,从外境来讲的。这里面还是有很甚深的一些道理。

 

光是讲的时候都是好像佛陀让罗睺罗敲个钟,然后:

 

“阿难,听到没有啊?”

“听到了。”

“听到没有?”

“没有听到。”

“听到没有?”

 

就一直反反复复地说。

 

“他们在干嘛?”可能一般对佛教不知道的人觉得:“听到有什么意思?没有听到有什么意思?这个很简单的。怎么遍智的佛陀跟广闻博学第一的阿难两个就玩啥?”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反观自心的时候,里面有很多是甚深的意义,对吧?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

 

然后当时佛陀命令罗睺罗——罗睺罗当时应该出家了——让他击钟。

 

我们藏文里面翻译的是楗(jiàn)槌(chuí),椎(zhuī)还是槌(chuí)?

楗(jiàn)椎(zhuī)就是这么长的一个,在戒律里面已经讲了它的大小长短,讲戒的时候怎么讲?一切有部戒律里面一直讲它的,很多的。确定了没有?没有。这个倒不要紧。

 

这里说的是敲钟。击钟一声,然后问阿难听到没有。

 

听得到不?四川话,呵呵。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阿难和大众说,听到了,“我闻”。

 

这是第一个。

 

然后过了一会儿——

 

钟歇无声。

 

敲钟以后慢慢慢慢就听不到了。

 

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你现在听得到不?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然后阿难和大众说:不闻。现在听不到了。

 

这是第一个,罗睺罗击钟。

 

然后第二次的时候——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

 

你现在能听得到吗?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都听得到。听到了,听到了。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你听到的是什么?听不到是什么?怎么说,什么是闻,什么是听不到?在这里主要前面的四个问题,全部是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

 

如果罗睺罗正在击钟的时候,我们就听得到,这个就叫做是听得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如果他的击钟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慢慢就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它的音响全部都慢慢慢慢就消失了,这个时候称之为是没有听到,“无闻”。

 

这是我们前面“闻”上面反复问了两次,就听到没有,听到没有?听到是什么?没有听到什么?主要是从根识,从听不听得到这个上面讲的。

 

其实下面我记得应该有观察闻性,它闻的本性是什么样,观察声的本性,声音的本性是什么样,这个问题。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

 

下面应该是佛陀又第三次下命令罗睺罗击钟。

 

问阿难言。尔今声否。

 

你看下面都是“声”,“尔今你有没有声音?”

 

阿难言。声。

 

阿难和大众说是:“有声。”因为刚刚击钟,刚刚击钟的时候,“尔今有没有声音?”然后有声音。

 

我们不知道,在那个里面分的话,我们自己也有时候想想,比如说我们吹海螺的时候,你就听听,海螺的声音是什么样?听是什么样?其实在这方面应该知觉。

 

好像我讲课的时候都不吹海螺是吧,现在?以前是,吹了吗?什么时候吹?课前?多前?真的,我都从来没听到。

 

以前我自己吹的时候,我就每次想是这一辈子当中我还有传法的机会。刚来的时候真的每天都是自己发愿,自己吹。他们有些辅导的人当中说他们吹,我说不用,我自己来吹。我想我即生当中传如来的教法,希望我愿生生世世我有这个机会。

 

那个时候人也不多,给藏族他们讲课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如果二十多个人都:“哦,他们班人太多了!”这样的。

 

就自己吹。这个吹海螺是以前刚来的时候,以前法王如意宝在甘多拉讲的时候,法王从下面的经堂,刚刚来的时候,吹海螺的人吹,这个时候念麦彭仁波切的有个长的咒语,念这个咒语的时候,旁边吹,然后他就吹完了进来的时候,基本上是念咒语都念完了。以前是这样的。

 

但一般我们早上的时候,大家都在,最近好像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吹海螺,击楗槌的声音,这个功德,最近是早上都吹得比较多一点。但我希望我们每个堪布堪姆都应该,讲法之前都要,还有法师辅导的时候,如果方便也要吹海螺,这样的话,对众生有利的,对自己也是很好的一种机缘。

 

第三次击钟的时候,佛陀问:你们听到没有?大众都说是听到了。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否。】

 

稍微过了一会儿以后,声音消失的时候,佛陀又问他们:“那现在有没有声音?”他声方面问的。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阿难和大众说:“现在没有声音了。”“无声。”

 

有顷。

 

“有顷”是可能有片刻,稍微过一会儿以后。

 

罗睺更来撞钟。

 

这个应该是第四次,前面的“闻”当中他撞钟两次,这里撞钟两次。前面“闻”问上面撞钟两次,“声”上面两次。

 

佛又问言。尔今声否。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阿难和大众说是现在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什么是有声,什么是无声?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

 

如果这个钟,有人击它,然后发出声音,那这个叫做是“有声”。

 

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击完了以后很长时间,声音就慢慢慢慢就消了。那个时候“音响双绝”,音和响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做是“无声”。

 

看起来好像如来和阿难一直在这样玩,只有一句话就解决了。但是这个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大家也今晚上想一想 ,看看到底是他表示什么的意思?然后明天具体的意思,下一节课当中会讲到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正在讲《楞严经》,《楞严经》当中前面我们讲到六根。六根当中主要前面讲的胜义的清净的根和浮尘根这两个,也可以叫做胜义根和世俗根,或者说是清净的根和不清净的根。

 

每一个根都分为清净根和不清净的根,这个是应该我们遇到的显宗、密宗的经论当中比较罕见的。虽然我们讲大小乘阿毗达摩的时候,对有色根的分析比较细一点,但是在这里讲到的这些比喻,讲到的这些它的功能,确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眼根、耳根、鼻根,眼耳鼻这三个根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舌根、身根和意根,还有其他的。

 

鼻根没讲吗?真的没有讲?哦。好嘛。先讲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个讲的是鼻根。鼻根是什么样呢?大家也知道,前面讲到的鼻子的对境,一般来讲就是香味儿。那它要接受这样的时候,什么样的因缘而来的呢?

 

首先是鼻根的对境——通和塞,通的尘和塞的尘,这两个尘互相起作用。起作用以后,它们就在我们如来藏的妙力圆满当中出现什么样呢?“粘湛发嗅”。

 

“粘湛发嗅”,我们前面也讲了,或者说是有一种清净的因缘也好,或者在如来藏清净的这样的妙力当中,它就粘染湛然的这种本体,然后发生了一种嗅觉。本性是清净的,然后在这里出现一种因缘,出现因缘的时候,它就已经遮障了原来的湛然的本性,这个时候发生一种嗅觉。

 

它这样的嗅觉称之为什么呢?“嗅精”,它的名称称为“嗅精”,也就是说嗅觉的一个很清净的觉知吧,这样的。

 

这个“嗅精”映照香尘,然后变成了什么呢?纳香的一种根,“纳香成根”,接受外面的香尘的这么一个根。但这个根实际上跟前面讲的一样的,它叫做清净的根,也叫做是浮尘根的来源,“根元目为”,浮尘根的根源的自性就是它,也是四大清净的一个本体。

 

这个我们前面也讲过,这样的清净根应该是圣者相续当中有的,这种根。但这种根,就像我们经常讲六通,或者说是圣者的清净嗅觉的时候,就依靠这样的胜义根而接受。胜义根也可以说,清净根也可以说。它是不属于四大的本体,它四大已经清净了的这么一个本体。就像我们五识转依成五智慧一样的,这样的圣者的清净根,其实不属于四大的有色的这种根。

 

这样的根,它如果在世俗当中显现的话,那这个叫做是什么?我们前面讲到的浮尘根。浮尘根的本体,它是鼻体,它应该说是有颜色的,肉性的。“鼻体”,鼻子的这种本体,我们所谓的鼻子,它的本体。这个应该是浮尘根。

 

浮尘根是用什么样的比喻来说,在鼻孔当中,有两个双垂的爪。其实我们《俱舍论》当中平行的两个铜针。那天有一个道友稍微这些方面懂一点的,不知道这医学上面怎么讲?

 

鼻孔当中它接受外面的香气的这么一个,按照有部宗的认为,它是有形色的,它是相当于两个爪子一样的,可能是像手指一样的,平行的,往下,就在鼻子的肉里面,它就接受这样一个功能的,相当于是一种神经吧。我们现在的说法,通过神经在大脑当中进行反映以后,最后就产生了一种感觉吧,产生了一种嗅觉。应该这样讲的。

 

它实际上是浮尘根,“浮根四尘”,色香味触,这么一个四尘的本性。它“流逸奔香”,这样的这种根,它就对着外境,流放于外面,取香的微尘。所以我们所谓的鼻根是这样讲的。

 

然后讲到,应该是第四个——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很多字都稍微变一下就基本上一样的。我们舌根的对境是什么呢?这里“恬”和“变”。“恬”,它所有的味道都比较淡的,就没有一个特别的感觉的这种;这里“变”的话是味的总称,也就是说,酸甜苦辣的总称,它就可以随时都变嘛,这样的。

 

这样的这种不管是恬味也好,还是变味儿也好,它这样的这种味尘在外面继续互相起作用以后,在圆妙如来藏当中出现什么样呢?也是一样的,粘污湛然的这种法性,然后这个时候它引发出一种尝觉,这个尝觉称之为“尝精”,“尝精”最后照样跟味尘相结合,然后绞着就味尘,最后成了根,也就是说它的本体清净的胜义根。

 

这样的胜义根实际上是“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它是浮尘根的根本,它的根源的自性,实际上是清净四大的这么一个根,也是跟前面讲的,只有圣者的相续当中有的。

 

圣者他应该是对法性清净的这些味道,他能品尝的。我们世间人,可能我们只能尝到的是什么呢?就是酸甜苦辣咸味等等这些。但圣者依靠舌根,表面上看好像跟我们的舌头一样的,但实际上他所尝到的,依靠这种食物的品尝,最后他就品尝到什么呢?法性的美味,或者说是禅定的滋味儿等等,有很多的味道他可以尝到。

 

那这样的世俗根也好,浮尘根的本体是什么样呢?这样的舌根的本体是什么呢?“如初偃月”。

 

《俱舍论》当中记得是半月,舌根的形状。因为有部宗也好,可能我们很多佛教徒也可以认为舌头的话,它舌上有根。

 

其实这个根,是不是现在医学里面讲的叫味蕾还是什么的?在舌头上专门有很多密密麻麻的东西在上面,比如说辣的、酸的、苦的东西放在上面的话,马上依靠一种相当于是一种神经的反映,然后你就感觉到这是太酸了、太辣了,太苦了。我们舌头上面有这样的。

 

好像以前的我们什么课本里面,我都是生理学基本上都是没有学过,但看过一些书,舌头的话好像也是半圆形嘛,我们舌头这边是圆形的,舌根这边那相当于是断切了一样的,半圆形的。然后说是舌头的前面是甜的,两边是酸的、咸的,好像舌根那边是苦的是吧?本来是它们也有分工的。是也是吧,好像有时候我们苦的话就只有舌根来感受,好像舌根感受苦的,一般在其他方面很难的。

 

所以佛教早于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舌根,它是一种色法,但是它依靠这样的一种浮尘根,它也是接受色、香、味、触,这么一个本体的。

 

然后它开始“流逸奔味”,外境是味尘,在味尘方面,它进行散射,进行接受,也就是说散于这样的味尘上面。

 

按照因明来讲,我们这五根,叫做是有色根。这个《俱舍论》的说法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有色根它接受外境的时候,先用现量接受,现量接受以后,通过意识产生分别念以后,才感觉“哦,这个是苦的,这个辣的”。

 

刚开始接受的时候,从舌根它自己的层面来讲,它没有能力分析这个是什么,它只是接受。比如说我们照相机把外境照下来,照下来了以后给人看,人说这是照得好,这是照得不好。虽然它当时已经现前了所有的对境,但是根识它自己不辨别,因为根识它自己的本体无分别嘛,无分别以后它不会去取舍,最后分别念给它进行取舍。

 

所以我们想一边到花园里面,口里吃着糖,耳朵听着悦耳的声音,眼睛看着美丽的花,身体接触毛毛雨呀,所有的这种眼耳鼻舌的外面的境都接受,但接受当时的刹那间,会不会同一个时间当中产生五种分别念?那个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的话,一个人有五个相续,或者六个相续的过失。但是也可以承认同一个时间当中接受,接受以后,我的分别念次第地给它判断。

 

比如说一个人同时给他交五份文件,但五份文件,这个人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全部处理,他就一份一份地处理。同样的道理,我们说表面上看好像我刚才听到好的声音,尝到好的味道,但是你要分析的时候就不可能同一个时间当中给他答案的,这个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所以在这里讲到的是舌根,然后接下来讲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下面讲我们身体的对境,大家都知道离尘和合尘。合的话,这里面各种轻、重,全部微尘都有;离的话,那这些都没有的。这也是在这个经当中也是一个对境。

 

离也好,合也好等二种尘,互相内部摩擦以后,最后发生什么样呢?在妙觉圆满当中,也是同样的,出现清净的因缘,然后开始粘染湛然的这种本觉以后,引发成觉知,引发成触觉。

 

这个触觉叫做是“觉精”,这样的“觉精”,照映触尘,这样以后最后“搏触成根”,变成了清净的根。这个清净的根,实际上是前面讲的胜义清净根。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浮尘根的根本。浮尘根的根本自性也清净四大。

 

那浮尘根它自己是什么样呢?它自己是所谓的“身体”,“身体”它的根——身根,到底是什么样?身根它是有形状的,相当于是“腰鼓颡”。

 

“腰鼓颡”我们大家都知道,鼓中间是细的,两边是大的,我们手鼓也是这样的。像广西很多跳腰鼓的时候,其实这个腰鼓跟我们的手鼓也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的腰鼓是好像中间是比较粗的,两边细的,也有这样的,但这个可能不太适合的,应该像我们手鼓一样的那种。

 

这种是什么样呢?我也不知道,以前好像《俱舍论》当中飞禽的身上的这种柔软的皮一样的,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触觉,有这样的比喻。但是在这里这个腰鼓,可能现在的这些说法的话,现在不是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触觉,实际上是身上的脊椎那里,我们有神经的重要的脉络在那里嘛,那里如果受伤了的话,可能变成植物人,就这样的。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在医学上的一些人体的图当中,就好像身体从颈椎到脊椎的这一段,就神经全部都是集中在这里。然后上面很多神经就松开了,就一直蔓延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下面也是这样的,中间比较细的,两边比较大的。所以说一般鼓这种形象是中间是细,两边是大的。

 

我们身体,现在我们人的这种说法,比如说我们身体上的任何的经络,可能我们的脊髓如果出现问题的话,也不一定,因为现在献脊髓的、献血的都有嘛,但是实际上是脊髓边的神经出了问题的话,那人就可能……他们现在的技术要把这种神经要接的话,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可能现在人说的我们的触觉,当然现在的说法可能有点不同,他们所有的这些神经通过大脑反映以后,对人产生知觉和感觉,这种说法。

 

但这里讲的身根,实际上也是有色的。所以佛教里面对人体也是有一些地方讲的话,也是比较,跟这里讲的一样的。这里“颡”是腔,它里面是空的,“腰鼓颡”是这个意思。

 

“浮根四尘”也是跟前面一样的,“流逸奔触”,因为有了身根的话,它对外面的触进行接受,这个意思。

 

接下来我们讲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里意根是什么样呢?意根它的对境,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有生灭性的。生和灭等等,还有什么生住异灭啊,我们有很多万法,它有自己的这种成、住、坏呀,或者有这样的本性。

 

这些本性实际上是成为一种相续,这个生生灭灭,实际上是成为任何一个法的相续。我们意识对境的有为法都有这个特点。

 

这个也是明妙圆满的如来藏当中,显现这样的一种清净因缘,然后粘连清净的这种本智以后,引发出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叫做是“知精”,这个“知精”照映外面的法尘以后,就开始接受法尘。

 

接受法尘的这种有境称为是一种根,这个根如果是圣者相续的话,它是清净四大的清净根;如果说我们凡夫的相续的话,那它就叫做是浮尘根,它也是浮尘根。

 

这样的这种浮尘根,实际上它的名为,叫做是“意思”,意念和思维。这里讲的是“意思”。我们的真正的意根,好像按照《俱舍论》里面,真正的根它自己不能有很明显的这种分别念吧,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意现量也是现量之一吧,那意现量是没有分别念的,后来染污意识或者说是第六意识给它搅乱以后产生了真正的分别念。

 

这个比喻成什么?比喻成是“幽室见”,幽黑的屋室里面的这种视觉,见觉。这个,有些包括《指掌疏》当中,他就比喻成什么?比喻成肉团心,状如莲花。它是像肉团心的,可能好像看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脏,就状如莲花。然后说是孤山法师引用了《正法念经》,也说是状如莲花。

 

但是这个我确实有点儿不是特别懂。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俱舍论》也好,《智者入门》当中也是有这些根的介绍,应该是第一品吧,五蕴品当中有,但是这些小乘的论典当中,只是把上面所讲的五根有不同的比喻,讲到意根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个比喻。

 

但是在这里的比喻,如果它是在幽黑的房间里面去照见的话,当然是见不到什么,这个是意识的一个比喻,应该是它这种意识的话,它可以照见,但是现在没有特别明显的照见,它有这样的作用,用这样来讲的话,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好像前辈的有一些大德把它看作是这种肉团心,然后状如莲花的话,那我们这个意识,实际上它没有形状的,没有颜色的。它用莲花也好,它用肉团来说,好像是也有一点困难的。

 

这里的藏文当中,“幽室见”就说是见寂静的屋室。去看寂静的屋室,寂静的屋室里面可能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寂静可能是幽黑的意思。

 

所以意根它自己的一个本体,按理来讲,上面的每一个本体都有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来比喻的,然后从佛经的角度来讲,好像这个不一定是有形状的东西,但是后来的包括《指掌疏》也好,还有其他的有一些大德,包括《正脉疏》吧,这些里面都是形如莲花,比如说朝开暮闭这样的。

 

我们的心,不知道,也许是不是心脏?但心脏不是意根的本体吧,心脏应该可能不是吧,这个是稍微可能大家也需要再想一下。这个比喻上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不知道他为什么是用“状如莲花”来把意识要表现出来,这个是我觉得有一点点难。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这个以上讲到了六个根。本来是它们是清净的,在如来藏当中都可以互相通用,我们称之为是圆通根。一通百通,一个通达的话,其他都通的,但是因为比较特殊的因缘,我们众生的这种无明的原因,把这六根全部都隔开了。隔开以后,每一个根只能照见自己的对境,除此之外都没办法。

 

上次我们也讲,本来如果一个就非常好的一个医生的话,他整个全身都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有一些伏藏药当中,有上身药、下身药、中身药、整体的药。比如说藏医当中,他整个上身什么什么以上的哪里痛,吃这个药就好了,然后中身药就是中间的那一部分都可以,然后下身药就是从什么以下都可以,还有妇科药,所有的这种妇科的药,可能中药当中也是有这样的吧,有这样的。但是这个比较全面的,比较通用的吧,把脉的时候也是就看一下、摸一下。

 

“嗯,不错的,嗯,睡得好不好?嗯,可以。嗯,最近怎么样?嗯,心情好不好?嗯,没有吃什么特别刺激的东西吧?”

 

“没有。”

 

“我看一下,舌头伸一下。哦,对对对。”

 

“我是什么病?”

 

“没事没事,到时候调理一下就好了。”

 

我当一个中医的话,我也可以。有些说:“你是业障病。”然后他就摸一下,“业障病,多念金刚萨埵心咒、放生,还要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呵呵。

 

西医的话,就不是刚才说的眼耳鼻舌身全部分开了嘛。

 

现在我们因为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没有认识的原因,我们六根识互相都没办法通用,这个原因。前面是讲这个。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这个也很重要,佛陀给阿难说:“你明白了吧?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六根。”六根现在各个都是看到自己的对境以外,别的不能见。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由彼觉明”,本来我们这个如来藏,它是光明的,应该它的本体是觉悟的性质,都是可以互通的。

 

但后来“有明明觉”,后面这个“明”和“明觉”,好像很多注释里面翻译成不是正面的,它是妄觉。意思是什么呢?“有明”的话,刚开始第一个一念无明出现。

 

这个“有明”的话,这个是除了有神通的人以外,一般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祖师们确实也都是这样解释。但是从整体上看,好像藏文当中也这样说的,也可以吧。

 

第一个无明出现以后,后面的这个“明觉”,就是妄念的这种“明觉”出现了妄觉,这种妄想出现,出现这样的妄想以后,“失彼精了”,原来真正清净本然的这种光明的智慧,已经失去了。这样一来,“粘妄发光”,后来出现染污。出现染污以后,那种妄想的六根开始起作用,就这样,然后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

 

不过这里面的说的意思确实也是非常棒的。我们《七宝藏》,我觉得是《楞严经》好好地学一下,然后《句义宝藏论》这些学的话,应该互相很容易明白,众生是怎么样迷惑的,正在迷惑的时候也是怎么样这些六根起作用,这些都是应该讲得很清楚的。

 

这里最初六根是这么一个本性,但是后来就众生漂泊在轮回当中,六根只看自己的这种对境。除此之外没办法的。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因为这样的原因,“汝今”,阿难你为主的,你们这些漂泊在轮回里面的众生,只要离开了对境的暗尘和对境的明尘的话,“无有见体”,没有暗,没有明的话,那就谁也见不到了。我们除了圣者以外,对境没有的话,眼根就已经没办法起作用了。

 

同样的道理听觉也是——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离开了动尘,离开了静的外缘,你即便是有耳根,也“元无听质”,也没有办法听受声音。这是耳根方面讲的。

 

然后同样的——

 

无通无塞。嗅性不生。

 

同样的,外境上的通和塞如果没有的话,那嗅觉的本性也无法产生的。

 

然后对舌根而言——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舌根的对境也是一样的。刚才讲的各种酸甜苦辣等等这种变味儿也好,或者说是恬味儿、淡味儿,如果没有外境的话,即便是有舌根,但是也尝不出味道来。

 

然后身根也是一样的——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

 

“不离不合”,如果没有离,也没有合,离和合都是身根的对境,没有的话,即便是有身体,那触觉是无法产生的,“本无”。

 

然后意根的对境也是这样的——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如果一切万法的灭和生没有的话,那即使你有意识的话没办法,意识依靠谁呀?整个对境的这种法没有的话,意识也没办法产生,也没有办法依靠的。

 

这是给阿难讲了为什么我们迷茫在轮回当中以后,外境跟我们的根起了不可分开的一种作用,相辅相成。如果对境没有,我们众生的这种六根识无法产生,因为这个也是跟无明习气有一定的关系。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佛陀说:你这个阿难,你如果没有随顺,没有跟随。“不循”,就是如果你没有随着这些外境,刚才讲的六根的对境——刚才讲的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和明暗,总共有12个有为法的相——如果你没有跟随——其实这些归纳起来的话,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所谓的六尘、六境——如果你没有跟随六境,我们说你没有随外境转,那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以后,你可以开悟。

 

如果你没有跟这些十二个有为相转的话,那么什么样?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

 

如果你其中的一个根,比如说鼻根,我们那天说是鼻根或者耳根,它可以成为圆通根。那其中我们拔出一个根,我把耳根就开始修,或者说鼻根开始修。

 

其实以前的这种阿罗汉也好,禅宗的大德也好,或者密宗的大德,他们在六根面前的一个对境产生了反应以后,马上就开悟了嘛——听到了什么声音,就马上开悟了;或者是品尝到什么味道,马上开悟了;或者说是见到了什么,比如说光明或者说是佛像,这个时候马上开悟了;或者是你身体接触什么东西的时候,当下开悟了。所以这个其实是也可以说是一个根,当时认识到了。

 

一个根认识到的话,以此类推,“一法之空性,万法之空性。”所以《四百论》当中也是有这样推的吧,如果你一个根通达的话,那其他的所有根,可以通达的意思。

 

如果你“随拔一根,脱粘内伏”,如果你脱离了所有的这些障碍,“粘”是那种执著障碍,“内伏”,就是内观的,也就是说,返照自心,如果你真正是一个根认识的话,对内外的所有的这些法完全都是通通已经通达了。

 

藏文当中这段翻译,说是如果你对一个根已经了解的话,所有的障碍就全部遣除,然后心回于原来的真心上,然后就发出各种功德的这种光明,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如果这个已经通达的话,那脱离了一切的障碍。然后心——

 

伏归元真。

 

心已经回归到原来的真如之心,真心当中。在那个时候——

 

发本明耀。耀性发明。

 

发出本来具有的这种美妙的光耀,或者是作用吧。

 

意思是你真正是认识到心的本性以后,不像我们现在凡夫人一样的,经常没办法发光,没办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个时候,那你的这种本来拥有的这些如来藏的光明——当然这个光明不一定非要给你发射个光,不一定这样的,应该是如果一个人真正是认识到这个本性的话,那他身语意的这些作用,与凡夫众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耀性发明”,那个时候开始,光耀自性开发明了,所有的这些功德,就可以让很多众生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是如果一个根这样通达。

 

这个我觉得是,很多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看的话,其实每一个高僧大德,他的这种开悟的方式看起来都是很简单,我们也这样的话多简单呐。看看有些上师们的直指法,也是很简单的。禅宗的有一些,一个偈子,也很简单的。或者是看到月亮,看到灯,或者是听到鼓声,听到上师的呵斥的声音等等,这个时候就恍然大悟,确实你开悟了以后显现很多的这种功德,这是自然而然的。

 

这样,刚才一个根已经通达的话——

 

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其他根的这些粘连,很快的时间当中全部拔除,然后圆满解脱的。所以如果你一个根通达,就其他都很容易的。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不需要像我们以前一样的,非要依靠一个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一个外尘,然后产生它的知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产生,不需要的。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在这个时候明白,不需要依靠这些根,眼根、耳根、鼻根,不需要这样的,不需要依靠它们,自己可以“明发”。

 

其实一方面是他不需要这些根,但是依靠这些根的话,你的开悟和你的这种觉悟更加起作用。如果你真的要看的话,不一定要有眼根,但是眼根对你的证悟方面起作用。

 

我们现在的眼根,一方面对证悟也起作用,就还可以的;但另一方面,对我们的堕落也起作用,因为我们就经常看到一些不如法的、不清净的、不合理的东西;然后我们的耳根也经常听到一些佛法的声音呐,好的一些,但是也听到一些不好的,有一些这个声音听到,那个声音听到,“我不开心呐,晚上睡不着觉。”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没有精神了,第二天没有精神的话,听课的时候断了传承,断了传承以后又生了邪见,生了邪见以后发恶愿,发了恶愿以后将来去向什么也很难说,等等诸如此类的。

 

我们的根不一定都是好的,那个时候的根,他就完全明白了它的道理。

 

所以说——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那个时候你的眼根、耳根、鼻根,就像圣者一样的,都是互用的。有了一个根,有些是圣者,有些不是圣者,但是你真正根已经通达的当中,好像也是得预留果的,凡夫的,他们的话也已经,根已经通达了,那个时候他(可以)互用。

 

其实我觉得有些根通过训练,也可能有一部分是可以修出来的。就包括我们现在的,比如说这些残疾人,残疾人在他特殊的一种训练当中,好像我们六根齐具的人的有些行为也是比不上他一样的,很多现在也是现实生活当中经常看到的吧。

 

那个时候你六根就互相起作用。怎么起作用呢?下面讲了几个例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首先第一个,眼睛方面的比喻,佛陀告诉:“你难道不是知道,我们现在的楞严大会当中,有阿那律尊者,他就没有眼睛也能看到色法。”

 

好像我们以前也讲过吧。阿那律是白饭王的王子。后来出家以后,有一段时间是他特别爱睡觉,一直——刚才有一个道友都说:“晚上睡不醒,睡得很香很香的,一直想睡觉,就一直早上醒不过来。”所以也是可能他要马上开天眼了。

 

然后当时佛陀不是呵斥嘛,呵斥什么?你就像是水里的螺蛳,还是什么比喻的,就像那个一样的,千年你都闻不到佛名等等。后来他就特别特别的惭愧,然后在七天当中就一直修,修了以后眼睛就瞎了,但是后来就天眼开了,天眼开了以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在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的,照得非常清楚的。

 

所以说,像阿那律他眼根已经坏了的,但是他可以见到的,他是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这里面这几个比喻当中,有些注释里面说,有些是获得了圣者的果位,有些是凡夫身份的。阿那律是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没有眼睛也是能照见的,这个比喻。

 

跋难陀龙。

 

跋难陀龙,我们经常在仪轨这些里面遇到的,叫善欢喜龙,他是比较乐观的一个龙,他是什么样呢?

 

无耳而听。

 

有些注释当中说不知道他是怎么听的,有些没有详细的,好像长水子璇还是什么里面说是没有讲他的细致的公案,反正他可能应该是凡夫,这个龙王是一个凡夫。他虽然可能耳根——耳朵外面倒不一定没有,但是里面的耳根可能已经毁坏了,但是它还是让接受声音,就这么一个龙王。

 

接下来——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殑伽神女”,他是一种河神,在江河里面的一个神。这个“殑伽神”,一般印度人叫做是恒河,我们不是那天《如意宝藏论》里面讲的无热恼海的外面有四个动物的这种图像,其中影子那样的大象的口里面喷出来的那个河,就是恒河嘛,恒河它的河神叫做是“殑伽神”,他也不是依靠鼻根闻香的。

 

其实众生当中应该有很多的,包括我们动物世界里面也有很多的,现在有些不是以眼根来看色的,不是以耳根来接受声的,这种应该是有的,他也是一个凡夫的河神。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骄梵钵提”,好像在《阿弥陀经》还是哪个经里面也是提过吧,他也叫做是牛主,后来就获得阿罗汉果位,他是一个圣者。但是他是到圣者的时候,他经常因为有牦牛的这种异熟余业,他有这样的业,他吃饭的时候经常反出来,就经常有这样的。还有好多好多牦牛的习气,后来僧众都是不让他住在一起当中,他有很多牦牛的这种反刍的习气。

 

原因是什么呢?他好像以前是在僧众当中,给一个老和尚,一个老和尚他就吃饭一直是吃不好,他说:“你怎么像牦牛反刍一样的?你在干什么?”他就这样谩骂别人,因为这个异熟果报,他在500世当中变成牦牛,最后有者的时候还要感受这样的果报。

 

这个我们叫做是“骄梵钵提”,也叫做是牛主比丘。他是一个阿罗汉果位。他是什么呢?“异舌知味”,他有一种特殊的舌根,就跟牦牛的是舌根一样的。

 

我们有一些什么电视和电影里面,有些现在演员故意演一些身体就那种(师模仿),有些特意演一些,好像身体故意有一些,就比较丑,也有这样的。

 

他就可能有特殊的一种业力,特殊的牦牛的这种“异舌”,不同的舌根,这样“知味”。这是一个圣者。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

 

“舜若多神”也叫做是虚空神,他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他也是一个神。他没有真正的身体,但是没有身体的同时,他又能感觉到身体的触觉。他的触觉是什么样呢?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他虽然是没有真正的身体,像虚空一样的——其实众生的业力真的不可思议——但是如来如果发光的话,在光当中,刹那地显现有一种身体,但是这个身体的本质像风一样的缘故,如来的光收回来以后,他的身体也没有了。藏文当中翻的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是也可以吧。

 

意思是如来的光出现的时候,他的身体依靠光芒,突然就出现了。突然出现以后,因为他的身体是跟风的本质一样的,风一吹就没有了嘛,然后一会儿,光如果收回去的话,那身体也没有了。这个是一个凡夫身。

 

后面最后一个——意识的比喻,刚才眼耳鼻舌身,然后现在是意识。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他这里所有的灭尽定已经获得的,这样的寂灭的声闻。寂灭的声闻什么呢?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

 

我们现在楞严大会当中,当时那个大迦叶,应该“摩诃迦叶”,他在里面。

 

他——

 

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这个迦叶尊者,他的意根、分别念这些很久都全部已经没有了。

 

其实有时候他心通,或者是圣者的这些果位的话,我们现在想象的六根识完全都是不起作用,但是从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起作用的。所以有些圣者,有些成就者,他也不一定有现在我们所谓的意根。我们凡夫人,意根没有的话,那就没办法了知,但他不清净的意根早就已经灭了,但是他依靠这样的,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的清净的胜义根,了知一切万法。这个不是依靠我们心念和分别念而产生的。

 

已经讲了这么多了,就讲到这里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