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2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楞严经》。但是昨天有一个地方我可能讲得有点儿不对,在这里更正一下。大概的意思,我们刚开始讲眼根的800功德的时候,我当时好像记得说了前、后、左、右,四方都是有400、400个功德。因为后面看不到的,前面看得到的,然后侧面2/3看得到,这样一来可能有800个功德,400个功德看不到,当时是这样讲的。

 

但这样讲的话,可能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四方有400、400的话,四四十六了,这样肯定不对的,已经有1600个功德。

 

其实我刚开始看的应该是蕅益大师还是谁的,他那个注释当中说是前后各方,也就是说四方是各200,然后四隅各100,这样算出来的话,实际上是应该800个功德。比如说我们前面是200,后面是200,这个比较清楚的,然后左边是200,右边是200,再加上四隅,那么左边也是两200,右边200,因为四隅是各100,四方是各200。如果这样算的话,好像有点不好算。比如说四隅当中200的话,它的2/3看得到,然后两边的,四方当中的200也是2/3看得到的话,这个是稍微有一点点不是特别好懂的。

 

但实际上他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的,四方各200,四隅各200,然后这些加起来,实际上是2/3能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那我们看到的是800,看不到的是400。

 

当然这个可能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吧,我们可能坐在一起,然后你看后方能看得到的话,我自己感觉可能眼睛比较小一点的人,后方不要说,前方都不一定看到很大。人的眼睛有些是圆圆的,大大的,那种往后可能看到比较多一点儿;两个眼睛都特别小的,那种只是前方的;有些眼睛特别小的话,可能是前方不一定完全能看得到。

 

人的眼睛大小,还有视力的差别,昨天我也讲了,我们有些近视眼,有些包括前方也是没有戴眼镜都是模模糊糊的,可能这个还是不一定完全是这样的。但一般来讲,因为佛经里面的一些道理,大多数众生的所见而讲的,并不是个例。个别的有一些特殊的众生来讲的话,肯定是不可能这样能见得到的。所以这是可能大多数众生的平均数来分的。

 

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也跟大家改一下,可能有些课,我也有些时候理解不到位的也是比较多的。

 

那么接下来今天要讲的,昨天我们说六根当中,应该是——虽然在佛经当中不明显的,但有些注释当中说到了,耳根应该算是在整个所有的根当中,它是圆通根,是很重要的。

 

然后在这里说,你只要有圆通根,我们说是自然本智的这种根,那就其他的都可以通达。这样一来,佛陀告诉阿难,你应该是在六根门当中,一根门可以深入,这样的话,你的妄想也可以清净的。更重要的话,六根的这种对境也好,功用的话,一刹那间当中全部得以清净。当时佛陀最后给阿难是这样讲的。

 

在这个时候,我昨天不是讲了吗,阿难的话,其实现在这些道理,还是似懂非懂的。你看阿难,整个三界的烦恼流都是全部已经断完了的人,他还是在佛陀面前有些时候是懵懵懂懂的话,我们可能很多人,不要说三界的全部烦恼,连欲界部分粗大的烦恼都是没有断,有时候我们好像有点儿不懂,有点儿模糊也是非常正常的,对吧?

 

(阿难啊阿难,怎么办呐,你也不懂,我们也讲的时候都是讲不出来。)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非常恭敬地“白佛言”,前面刚刚说你们这些恶劣的人,也不是讲了嘛,“但汝下劣”嘛,“汝下劣”的话,肯定不懂这些的,但是阿难没有生气,他还是对佛的这种态度是非常恭敬的。

 

他对佛陀说:“世尊,你是为什么说‘逆流深入一门’?”

 

“逆”着,向反方向要深入一门?因为我们顺流的话是轮回的,我们现在是逆流,也就是说推翻轮回的这种河流的相续,一定要向反的方面要深入一个根门。

 

“你说如果是逆流深入一门的话,能清净六根,六根当下都会清净的,但这句话你是从何而说的呢?”

 

如果我一个门真正深入,其他门全部都要清净的话,对阿难来讲,尤其他是带有声闻习气的人来讲,他还是并不是很好接受的,所以又继续问。

 

当然在这里有个好的事情是阿难有不断地问的这种机会,然后佛陀也不断地,非常耐心地给他答复。当然佛陀的答复,不仅仅是当时的阿难,我们后来的芸芸众生,依靠阿难的这种教言,我们也是同样的受益。

 

下面佛陀又对阿难回答说: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因为他前面主要是断除烦恼障这方面的一些分析,佛陀说:“阿难你如今已经获得了须陀洹,”预流果,一般我们世间当中声闻乘来讲,它是见道,学过《俱舍论》的,大家都知道。它虽然可以叫做是预流,它也可以叫做是一种入流。有这种说法,包括我们《金刚经》这些当中是有的。

 

但是他入流并不是生死轮回,他是入流什么呢?入于法界的这种本性,他不受色声香味触六尘的这种干扰。所以一般获得了这种预流果,也就是说须陀洹果位的时候,他就不怕堕落轮回当中。所以他已经灭了整个色界、欲界、无色界的众生世间见所断的惑,在三界当中的众生世间的所有的见道所断的这种障碍,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烦恼障。

 

其实这个见断,我们略称这个叫做是见断;从修道当中断的烦恼叫做是修断。见断和修断,《俱舍论》当中这个讲得比较广,《智者入门》当中也是有。一般我们的见断有88种烦恼,修断应该是81种,这是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是这样的。

 

大乘的话,应该见断是10个,修断是16个吧。反正《智者入门》当中这个分析得比较广。《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当中的说法跟《俱舍论》的说法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三界的烦恼全部结合起来有88种。

 

那么作为阿难的话,那个时候还是很厉害的,他虽然看起来都是有时候挨佛的批评这样的,但实际上自己都已经断了烦恼障了。

 

当然有些论师说,他所谓的这种断并不是完全断掉的,按照我们中观论师的有些分析,他烦恼障全部都应该是断了的,不管是俱生也好,遍计的应该断了,但他相续当中的所知障一点都可以说是没有断,所以也可以这么讲吧,所以他的细微的我执,这些应该是有的,这个意思。

 

所以佛陀说:“你虽然已经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的见所断的烦恼,”一般见断是一种专用名词,意思是得见解的时候所断除的烦恼的名称,叫做是见断;修道当中所断除的障碍叫做是修断。在学《俱舍论》的时候,这个是比较清楚的。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虽然你是这样的,然而你还不知道,”你还不知道什么呢?“在你的根当中,还有积累、生长,无始以来的这种虚妄相的习气,”就指的是所知障,或者说是俱生的,有一些比较细的这些障碍。意思就是说,你的相续当中,在你的根上还是有一些。

 

所以我们学《释量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时候根还是——当然这个根可能是意根的根本的阿赖耶上面吧。你的眼根上有很多的习气的话,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眼根也是带有这种,跟识有一定的关系吧,它的习气也许是可以的,但真正来讲,我们的习气在阿赖耶上面。

 

在这里佛陀给他说是:“在你的根当中的积累和产生的,生长的这些无始以来的虚妄的习气存在的,你还不知道,你虽然知道前面的这些。这些习气,也是要通过修行,通过不断地修行才可以断掉。”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陀对他说:“更何况说是你在这个当中还有很多法的,生、住、灭,”还有这里“异”,指的是变化吧,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翻译的,我们前面也是遇到过生住异灭嘛,生住异灭四相,这是一个一般法的法相。

 

所以就更何况说是,你对就万法的生住异灭的四相,还有“分剂头数”,“分剂”,是指大的一些细微的分类吧,刚才生住异灭四相的分类。大的来讲,粗分是有42种,然后再更细的叫做是“头数”,“头数”就是无量的数,再分、再分。

 

比如说生住灭,你再可以分生的生、生得住、生的异、生的灭,然后这里面的生的生,它又可以分生的生的生住异灭,这样分的话,最后一切法的这种法相,到最后都是已经变成了无数无穷。

 

那么这些,作为你二乘行人是根本不能了达的,你对见断都是已经断了的,但是修断方面你还没有断。你还没有断的话,那对所知障,或者说是对万法细微的这些实相,包括它的生住异灭的这种实相也好,其他的这些实相,你作为须陀洹果位的阿难,你是一窍不通的,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有所了悟,肯定是没有的。

 

佛陀下面,因为先给他讲了一下,有时候佛陀摄受弟子的时候,边给他讲窍诀,边詈骂他,或者呵斥他,不然的话有时候,如果证悟境界比较高的人,他不傲慢,但是一般来讲有些是傲慢的,所以边呵斥他,边赞叹他,边给他讲窍诀。

 

我们说有一种说法叫做是:给他亲一遍,同时也给他沾一个鼻涕。就一边亲,一边沾鼻涕,知道吧?是不是这些说法有点可笑,又说得有点好,还是带有比喻吧。

 

佛陀也是给阿难,有时候呵斥,有时候给他讲窍诀。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下面,上面所讲到的这些功德的分析并没有怎么讲,下面佛陀对阿难把这个根,六根是一体还是他体的,这么一个分析。这个也是另一种方式吧。

 

他说:“你应该观一观,我们现在现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到底是它们是一体,还是六种本体?一还是六?”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如果阿难你说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是一体,”那既然是一体,一体没有什么可见和不可见的两个面,不可能有的,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嘛。

 

那这样的话,“我们的耳朵为什么是看不到色法?眼睛为什么听不到声音?”这是我们两种不同的根嘛。

 

然后在身根当中也有不同的,比如说“头奚”,“奚”是为什么,头为什么是不能“履”,意思是行走,“头为什么不能像脚一样地走?脚为什么不能像嘴一样的说话?”

 

这些都不能的话,说明实际上六根除了圣者以外,不能互用的。

 

好像宣化上人讲这个的时候,他说圣者六根是可以互用的,一般凡夫人就不能这样的。然后有些人可能问他吧,那这样的话,圣者六根互用的

经典在哪里?问他,他好像有点不高兴,说是这个东西到处都有,你们不好好修行。

 

有些上师好像,给他问问题,他自己答不出来还是不想回答,反而显得有点生气。然后下面都是痛斥,说是你们如何如何。

 

我想有些问的话,其实这个道理是问的也是对,说的也是对。我们学包括《宝性论》、麦彭仁波切《智慧品》的注释当中也引用教证,一般来讲圣者他可以对六根通用,有这个意思吧。但是我们凡夫人的话,肯定是根各自都可以用,但是互用是肯定不行的。耳朵只能听声音,根本不能看见什么东西吧。

 

不过可能这也是众生的一种特殊的业力,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训练的时候,它每一个根也除了它平时用的以外的一些作用可以体现的。我们看看现在世界上的好多残疾人员,确实是他们能做到的有些事情,我们应该说六个齐全的人都是做不到的很多事情,他们是能做出来。这也是我们的本性当中,如来藏当中,所有的这些功用以种子的方式来存在的。但不过还没有得到圣者的果位之前,我们凡夫人来讲确实是更难。它有各自的这种界性,界的这种性来隔阂着,所以互用有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这里就承认,如果说这六根是一体的话,那一体没有什么能不能的,全部应该是通用的嘛。那这样的话,可能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色了,聋子也可以听到声音等等,因为它有一个根的话,其他根的作用也应该具足的。其他根的作用具足的话,眼根、耳根、鼻根如果是无二无别的话,那么一个具足,全部都应该能做。这个推理是比较容易的。

 

下面说第二个方法: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如果你说是第二个方案,六根决定是成为六的,不是一的,那这样的话,我可以问你们,问什么呢?我今天在我们的楞严大法会当中,给你们宣讲特别殊胜的、深广的、微妙的法门,那你的六根当中谁来领受的?”你的六根当中是哪个领受的?是哪一个根?我现在讲的课,你们觉得是哪一个来领受?

 

这个时候阿难觉得这个是他能回答的上。

 

【阿难言。我用耳闻。】

 

那六根当中也并不是鼻子尝的,也并不是眼睛看见你的声音的,也并不是身体接触的,我如来的这种妙法,全部都是用耳根来接受。然后他就马上就回答说:“这是我应该知道是耳根。”六根当中其他五根都不用了,就只有耳根来接受。

 

那么佛陀就破他。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如果你说是你的耳根来接受所有的这些法,那和你的身体,包括你的身体的部分的口,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是它们参与?为什么它们来干涉?”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那为什么我刚才给你讲的时候,你用你的口开始来问意思?”前面也是经常问,那这样的话,你耳朵听法就可以,嘴巴不要参与了,跟它没啥关系。

 

然后我的讲法,你当时心里也感动,“身体也是特别地敬佩,特别地去恭敬、承侍、顶礼这些”,那身体也不要参与,你耳朵听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耳根在听的过程当中,其他的根,包括身根也好,眼根也好,肯定是也有一定的关系。

 

说明六根也并不是完全是他体的,如果完全是他体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嘛,除了耳听以外,那其他的根对它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包括到时候意根,它也会参与的等等,这个方面的道理应该明确。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这个稍微有点难懂一点。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我想《大乘宝王经》应该不会那么难的。有时候这里是……

 

《楞严经》有时候确实,我就在想那天那个博士,他说一天晚上他就全部看完了,他很厉害的,他应该问几个词。

 

下面做一个总结,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六根“非一”,不是一个,前面也讲了嘛,如果是一个的话,那就有了一个其他没有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就不是一个,因为它最终毕竟它是在我们的名言现实当中,确实各个别体的有六个根,这个也是显然的,不是一个,因为有六个的原因。

 

然后说不是六个,“它不是六个,”你眼耳鼻舌身等根不是六个,为什么呢?“终究是一,”毕竟最后都是一,可能也会这样讲吧,因为如果六个的话,那互相都一点没有关系也可以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的,实际上如果是六个真正是存在的话,六个是应该自己起作用的,但实际上最后可以归根到各自都是一个上面。

 

或者讲刚才如果不成立一个的话,那六也不成立的,因为六是在一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能不能这样观察?所以最后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说,因为阿难,前面佛陀给他观察的时候,这六个根到底是一个还是六个的时候,先破了一个,这个破得比较清楚的,肯定不是一个。然后是不是六个?说六个的时候,他就有一个问答来讲的,最后他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破六个根。

 

其实六个根,我们下面也是通过圆通根的方式来,也最终就像究竟一乘一样的,六个也是不能成的。这个道理以后可以讲的,但这个可能也看看有其他的有一些注释也有一些解释,但是有些解释也并没有特别明显地讲。

 

那么这样一来,“终不汝根元一元六”,所以最终根本不能成立你的根是一体或者是六体的。

 

确实我们观察的时候,下面用虚空的比喻来也会讲的。真正是有六个根的话,那么跟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然后真正是一个根的话,跟六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实际上这六个,表面上都有,但实际上六个和一个都是不成立的。

 

应该是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一个根也是成立的,每一个都是成立的,六个根也成立的,总共是有六个根。但如果真正去观察,一个和六个都不能成立的。

 

比如说虚空,我们这里放六个玻璃杯,六个玻璃杯实际上每一个里面都有虚空的,但这里面的虚空你说一个实相的六个有没有呢?是没有的,是和大虚空一味一体的。如果你说没有的话,也不行的,确实是六个玻璃杯里面还是有六个虚空的。

 

所以这样来观察的时候,在显现上虽然是有的,但这实际上六个也不成立的,六个不成立的话,那一个成不成立呢?我们说是虚空一个嘛,刚开始我们认为六个是不成立的,因为跟大的虚空是一体的,那一个应该成立的,大的虚空是一个。其实大的虚空一个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所谓的虚空,它是一种无为法,它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不是实有的东西,没有一和二的概念。

 

可能最终佛陀对阿难说的根应该是这样的,暂时可能一个根也好,六个根也好,都可以有的,但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六个根和一个根都不能成立的。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对,我讲的对,“所以从根本上看,阿难你要知道,根一个也不成立,六个也是不成立。”

 

那一个、六个不成立,那为什么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无欺的存在?这个为什么呢?这个是这样的: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所以这个是有原因的,“无始以来,因为我们有颠倒无明,沉溺在这个轮回的苦海当中,因为这个原因,圆满的、湛然的、光明的如来藏当中开始无缘无故的产生六个根、一个根,这样意义产生的。”

 

就像那天我们说演若达多是吧,让你们大家要记住这位先生,演若达多是我们《楞严经》的最好的一个朋友,大家连这个都忘了的话,那说明你可能是真的对《楞严经》的基和基现,或者说是无始以来的无明的道理没办法的。

 

像演若达多疯了,这个原因找的话很难找到的,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刚开始在如来藏的妙用当中起现的话,实际上它可以说是一种无缘无故地变成六个根和一个根,这样的。

 

所以佛陀下面对阿难说: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你作为须陀洹的阿难,跟凡夫人是不同的,你虽然已经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的时候,烦恼已经断了,那这样那已经得到了“六销”,你的六根对你来讲都能消除,因为你是圣者。

 

圣者按照长水子璇引用了《金刚经》和《涅槃经》,我刚才讲的一样,一般获得了预流果以后,基本上是外在的六尘是没有的,外在的六尘没有的话,六根也没有的。那这样的话,真正像我们凡夫人一样的六尘的这种执著,或者说是为六尘而奔波的这种现象是你没有的。

 

但是你还有一个法没有断掉,“犹未亡一”,也就是说,作为须陀洹的话,他还是要执著最后希求的一种无为的果。

 

也就是说,他相续当中的所知障没有断的原因——他其实不仅是所知障,他还有烦恼障,刚才前面可能是三界里面的见断已经断了,但是修断没有断,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阿罗汉的时候才把三界的所有的烦恼障才能断除。

 

我刚才好像也是不是有点口误?我就有时候把须陀洹又想成是阿罗汉。阿罗汉得到的时候,见断和修断都已经断除了。

 

所以你还没有断修断,那你有一些还没有亡掉,你的六根的执着没有了,但是还有一根的这种执着还是没有丢。所以下面给他讲一个比喻。

 

讲什么样的比喻呢?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这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世间的“太虚空”,虚空它可以参合很多的群器,刚才我讲的,我们放了六个玻璃杯,放在那里,每一个玻璃杯的形状都不同的,有些是三角形的,有些是长方形的,有些是圆形的、椭圆形的。但是每个形状不同的原因,其实里面的虚空,表面上看起来也实际上是,如果有个形色或者是相色的话,里面的空也会这样的。

 

如果是一个椭圆形的玻璃杯的话,当然玻璃杯也可以,或者其他的杯子也可以,比如说我们教室里面四方形的,或者是我们有时候是椭圆形的,有时候是我们圆桌会议的,有很多这样的这种圆形的嘛。那这样的话,这个里面的虚空都是有不同形状的。

 

如果你外面的这种器已经除了,没有了,玻璃杯全部都坏了,或者这样的时候,那里面的空性可以变成了大的空性,“说空为一”就大的空性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这样的大虚空跟前面的虚空,怎么会说这是相同的,这是不同的,或者这是一个的,这是他体的,怎么跟这个相同,这个不同,有没有这么说的?刚才六个玻璃杯里面的虚空,和大的虚空,这两个如果别人问你,这是一体还是他体?或者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没有什么说法吧,因为虚空本身都是毫无存在的这种法就称之为是虚空而已。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更何况说我们这里面的虚空,不管是刚才玻璃杯里面的,还是大的虚空,你如果说是这是一体、他体,这样说的话,这是痴人说梦,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讲的。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所以下面他这里讲,我们的根相当于是刚才不同的六个器,大的虚空相当于是如来藏,那么整个如来藏的这种光明的智慧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时候,虽然暂时根据器不同会显现不同的,我们每个人的这种眼识、耳识、鼻识,再加上是每个个体,每个人也有很多很多的,但实际上刚才这个比喻也是一样的。其实这里还是有一个很深的道理在里面,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这以下,我们讲一下六根到底是什么样?六根,它有一个胜义的清净根,也有一个世俗的这种浮根,浮尘根,它有这样的根。所以这个可能跟《俱舍论》的提法和因明的提法稍微有一点不同,但是也挺有意思的。

 

可能我们从小都学《楞严经》的话,我们对根的理解也可能会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每一个根,像胡麻花、铜针,还有卓嘎树的这种疥疤一样的,《俱舍论》里面每个都有不同的形状嘛。当然这个是有实宗他们承认的,一般是到了唯识宗和中观宗,基本上是对根并没有承认为是一个实有的色法,并没有这么讲。

 

但这里就很有意思的,首先讲眼根,眼根到底是什么样?下面就讲得比较清楚。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首先是我们讲的眼根,眼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原来知道我们的根,还有境,还有作意,最后变成眼识。

 

这里先外境形成,然后如来藏当中把明分形成,然后就变成见精,最后好像成根一样,这个次第跟平时的说法有点不同。

 

这里怎么讲的?我们外境当中的明的色和还有暗的色等等,这些“二种相形”的原因,那么如来藏的妙力圆满当中出现一种什么样呢?“粘湛发见”,“粘”,我们一般粘在一起,那种粘连。有些讲义里面都写的是米字旁有个占那个,粘连,这个是一种染污,或者是一种覆盖,这个意思。

 

后面的“湛”,是指湛然的如来藏,意思就是说,在妙力的圆满当中,依靠一种因缘,也就是说,粘连湛然的如来藏以“发见”。

 

它每一个都比较相同的,先有外在的形相,然后如来藏当中就——藏文当中把这个“粘湛”就叫做是清净的缘,就好像在如来藏当中出现一个清净的见分,清净的缘,然后就出现一个“见精”,这个“见精”跟外面的色法相应,然后结成根,结成了我们的眼根。色和刚才的见,两个结合起来就成根。

 

我们一般因明和《俱舍论》当中,先依靠根产生眼识——见,这样的。但这里先依靠根变成这样的。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根有两种根,一个是清净根。清净根,它的“根元目”,藏文当中“根元目”就是根的本性,根的本性“清净四大”,这个是胜义根。

 

因名眼体。

 

它的根体,实际上名为“眼体”,眼睛的本体。

 

刚才那个清净根,有些注释当中讲的是只有圣者在用,一般我们凡夫人是没有的。

 

这个称之为眼体。这样的这种眼体,它其实有浮尘根。

 

如蒲萄朵。浮根四尘。

 

这个浮尘根像“蒲萄朵”,“蒲萄朵”就是葡萄粒,新疆的葡萄。藏文当中只有一个“蒲萄”,没有后面的“朵”,但是“朵”是有些注释里面说是葡萄粒,像葡萄一样的,形状是这样的。我们原来说是胡麻花,胡麻花和葡萄的形状可能差距有点大。

 

它这个叫浮尘根,它是有四尘具足的,色、香、味、触四尘。

 

因为这个原因——

 

流逸奔色。

 

有这样的这种浮尘根,其实它流露于外在的色法,一直奔赴外在。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这个解释方法当中,刚才形成根以后有一个清净四大的的根,叫做胜义根,只有圣者才有。然后在世俗的浮尘根,它的形状相当于是像葡萄一样的,它是四尘组成的,这个根就开始放射到,没有什么限制的,只能在色法上面开始奔波。大多数的注释,包括交光大师,很多的解释方法是这样的。

 

但也有一些解释,实际上刚才这个根,它的本体四大清净的。他就并没有说是胜义根,他直接说,实际上这样的这种根的本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已经清净的一个这样的眼体,它在我们众生面前显现很细微的一个,像葡萄一样的色法,实际上这个是四尘组成的这么一个。

 

所以有些认为是前面的四大清净的部分只是圣者才有,这叫做胜义根;后面的浮尘根大家应该是都有的,而且它的形状那应该不是胜义根的形状,应该是世俗根的形状,这个是比较共用的。

 

我们再讲一个就算是今天完成吧,好吧?刚才眼睛已经讲了,所以你们应该大家都知道,这个有点有意思吧?我们以前《俱舍论》的眼根跟这里的眼根确实是有点不同的。不过它的形状,凡是《楞严经》里面也是,它是一个葡萄,都一样的有这么一个色法。

 

《俱舍论》里面说是我们眼睛里面的眼根并不是眼珠,但是它有一个清净的色,周遍于整个眼睛里面,它可以取外境的色,就像是我们现在不是说是玻璃片儿,就那样的。我有时候我们有了眼翳的时候,就专门有一些进口的晶片儿,有这样的。所以专门取外境的有一种色法,特别清净的。

 

但是像葡萄一样的,是不是整个眼睛像个葡萄的,是不是?眼睛像不像葡萄?晶状体?什么意思?葡萄?你大声说一下。

 

像水晶一样的葡萄,什么意思?晶状体,是吧?它的形状是不是葡萄一样的?是椭圆形的,那可以,叫什么?晶状体,是吧?

 

你看现在,你学过眼睛,是吧?晶状体,葡萄一样的晶状体。行吧,看下面鼻根专业的人有没有。眼科、鼻科、口腔科。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这里是“发听”,刚才是“发见”。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这个也是一样的。

 

对,现在是耳科,弄耳朵的人,看有没有。

 

外面的声音,动的声音和静的声音,这两个因缘相撞,“相击”以后,在如来藏的妙用当中,先已经就污染了,粘染什么呢?湛然的如来藏,它就可能盖住了,藏文当中它是一种明分吧,一种清净的缘。这个清净的缘最后发出一种听觉,然后这个“听精”就跟外面的声音相映。

 

好像弄来弄去的,一会儿先相撞声音的尘来,从如来藏里面发挥,然后再出现听精,然后听精跟色尘相映,然后“卷声成根”,这个声音就变成根,卷成了耳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耳根它的根元目也是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耳朵的本体就像新的树叶卷起来一样的。不知道耳根是以什么来听的。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刚才前面也是一样的。如果是你是清净根的话,四大清净的,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非常细微的有一种,这个是圣者才有的,他可能听到的超越我们凡夫人的一些声音,天耳通这些都有吧。

 

然后我们真正的世俗当中的浮尘根,它的本体实际上是就像是,原来我们说是卓嘎树的疥疤一样的。卓嘎树也不知道怎么样的,但现在耳根就像把叶子卷起来一样的,可能耳朵里面确实有个……

 

耳目是什么样的形状?像什么?蜗牛壳是吧?可以,可以,那可能这样的话,新叶卷起来也是可能差不多是吧?叶子卷起来跟蜗牛壳儿,还是看起来比较相同的。

 

你看佛陀很了不起,现在我们西医全部都早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好吧。要不今天讲到这儿。

 

这些都还是要记住,以后还是很重要的。这个跟我们现在的,应该是这种医学结合起来。这样的话,现在这个根接收外境的道理,还是很有意思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讲所谓的“世界”。“世界”,前两天《楞严经》当中的解释方法比较特殊。所谓的“世”叫做时间;“界”,叫空间,或者是方所,十方三世就叫“世界”。

 

当然这个里面有很甚深的一些意义,我们认为世界的意思是器世界或者是有情世界,我们用佛教的一些意义的话,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可以讲,对吧。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实际上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它们都是一种虚假的,因为许许多多的时间和空间组合在一起的,这么一个世俗法,或者说是虚幻的法,这个就称之为世界。

 

这个世界,昨前天也是讲,如果我们分的话,可以分为东南西北也好,未来过去现在的三世也好,如果这样分的话,实际上是世界,三乘以四或者四乘以三,变成12种;然后12种算是一叠,再乘的话,这是第二叠;再乘的话,第三叠。第二叠的时候变成120个,然后再乘以10,就是1200个。三叠的这种乘法,计算方法。

 

大家应该那天都比较火热,大家在算的过程当中,有些可能稍微有一点懵,就不知道怎么算,但实际上这个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一些数学,有一些数字相比较起来,算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它的时间和空间,它实际上是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十个空间;然后时间也是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时、过去的三时、现在的三时,再加上一个当下的时间,总共有十种时间。

 

这十种时间和四方四隅(上下)一起来算的话,实际上我们整个世间上的任何众生也好,或者是器情世界,都有这样的空间时间的一种概念。这个概念,如果算得越来越多,最后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无穷无尽的。到最后可以依此而解决万法实际上是空性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道理也是可以推算出来。这个是我们大家也是知道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想法的话,这边是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是西方,我们大概的一个概念是这样的,但是真正东南西北的四方,我们再次算的话,那实际上这个概念就根本没办法成立了。

 

同样的道理,时间也是这样的,时间的三世观察方法,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也观察过,《四百论》的时候也观察过,《中论》的时候也是观察过。虽然我们未经观察的时候,确实有三世的时间,过去也有,未来也有,现在也有,而且现在也是明明当下的我这样,很多人都说当下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的当下,我们当时《入菩萨行论》的注释当中,堪布根华“嗡啊吽”的那种观察方法嘛,然后《如意宝藏论》当中用指掌的观察方法,还有光影的这种观察方法,还有像《量理宝藏论》,这些当中都是对时间的无分刹那的一种观察方法。如果这样下来的话,确实时间也没办法成立的。这一点,我想多年闻思的这些道友们的话,这个时间是究竟来讲是不存在的。

 

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并不是不承认世俗当中的,现在我们面前真正呈现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现象,显现当中也并不是说不承认的,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当下的这些事物也好,众生也好,或者说时间也好,空间也好,这些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真实、坚固不化的有一种法存在的。要是真正去观察的时候,不管是《楞严经》的观察方法,或者其他观察方法,都得不到,了不可得的。这就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

 

这一点,我想很多人,不光是口头上说说的。我看口头上说的话,有些人都比较会,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内心没有与法融入,然后一直坚固不化的,事物的执著一直是越来越根深蒂固的话,可能我们修行、闻思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除了种下解脱的善根以外,不一定是有非常大的意义。

 

所以各位应该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这种佛教的这种道理,甚深道理,自己一定会是要生起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一直如果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没有产生智慧,不可能断除疑惑;如果没有断除疑惑,那也不可能解脱。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再继续讲。昨天前面的这种观察方法,我看当时我们辅导的这些道友们,大多数是基本上算法是比较清楚的,我在这里就不用重复。只不过前面讲的“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这个可能跟今天的内容还是有密切的关系。

 

他这里总的来说,实际上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各个都有1200个功德。在这里说各个都有1200个功德,这里“功德”,德用或者是功用,就有这个作用,从根的层面来讲也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我们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具足1200的功用,有些好像是只有800的,这个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前面从根的对境的角度来讲,它可以拥有这样的法。因为我们下面讲的时候,有些根境的这种功德不能现前,所以有些根当中,劣根也好,胜根也好,或者是多根也好,少根也好,有不同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下面可能会讲眼根,它不一定有1200个,只有800个。

 

那为什么是这里各个都有呢?其实各个都有,是不是可拥有的角度来讲的。比如说我现在往东方看的时候,我的后面我看不到的,这个时候我只有800个所取,只有800个法,就前面时空结合的法,只有800个功德。但是如果我先看东方,然后我再往西方看,那我有1200个功德都可以具足。所以他这里所讲到的和下面的我们的根的功用不同的话,这是观待而言的。总的来说,可能六根,它的各个根都具有上面所讲到的,每一个具足一样的,1200个功德应该具足。

 

可能是不是这样,但是我也没有来得及看很多的讲义,这个是突然这样想的。不然的话,我们下面确实有些根不具足1200个功德。这个大家也要去想一下。

 

今天我们继续讲。佛陀就继续告诉阿难尊者: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惟八百功德。(小编注:关于眼根的800个功德的算法,第52课有更正。)

 

我们前面大概的,或者总括的说是每个根实际上从总体上讲,它们具足1200个功德嘛,那具体怎么来讲呢?下面讲分别我们的六根具足哪些功德,在这个方面分析的。

 

这样的话,总共有六个问题。其中首先讲到我们的眼根,眼根到底具足多少的功德呢?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该知道,现在我们上面所讲到的这些根和功德当中,“克定优劣”,我们的六根,它一定要决定,或者说审定,有些根比较殊胜、优秀,有些比较低劣。

 

但藏文当中翻的时候,它的这个根,克定这个根有些是多的,有些是少的。可能因为有些是有1200个功德,有些是只有800个功德,所以优劣也可以说,或者是多少也可以说吧。

 

这个是一个总的总结,那下面具体是怎么样呢?

 

首先是第一个,“如眼观见”,汉文当中每一个前面有“如”,藏文当中没有直接翻译,“比如”他就没有说,直接说是眼根见到的时候怎么怎么,但这个如果说“比如”也可以吧。六根当中,比如我们第一个分析眼根。

 

眼睛观看的时候,它去见的时候,“后暗前明”,我们知道一般眼睛长在前面的,只有前面能看得到的,后面暗的,看不到的意思。这里明暗不是光明和黑暗,前面是看得到的,后面看不到的。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一般来讲,除了一些天眼通以外,一般我们凡夫的肉眼,只是前面全部都能看得到的,除非有些眼翳的人,或者说眼睛不太好的、有点模糊的人。

 

刚才我都眼镜忘了,让他们马上回去拿,不然的话全部可能看不到,虽然在前面,但是我看了一下电脑,好像是有点儿迷迷糊糊的,因为习惯了我想,后来他们又跑到家里去拿眼镜。所以眼镜没拿的话可能有点儿困难。

 

所以我们有些可能即使前方,但是不一定看得清楚的。但是一般来讲前方是看的全面的,后方看不到,这个也是全部都看不到的。

 

“左右傍观,三分之二”,左边和右边,他意思是,比如说我们前后的这种功德,前面是有400个功德,后面是400个功德,然后两边,我们四方也是400个功德,或者是东南、东北,这样的话四隅有200、200,这样分吧。这样的话,我把前面的400个都看得到的,后面400个看不到的,对吧?看不到的。然后两边的话,它2/3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

 

其实这个是,我们现在的一些知识当中可能也没有涉及到的,这个我们可能以前也没有怎么想到,凡是前后左右也没怎么想的,一直活到现在都是,都没有什么关系吧。

 

这个可能我们自己看的话也是,两边看的时候,大多数是看不到。比如说这边有400个功德的话,那么只有200个,我看前面,2/3看得到的,然后这边也是2/3看得到的,然后左边的1/3看不到的,右边也是1/3看不到的,这样统计下来说的话,所做的这些功德不能全部见到的。这个眼睛,其实它周围所有的时空的法的功德,或者是功用,不能全部见得到的。

 

那见到多少呢?“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整个眼根,2/3能看得到的,1/3看不到的。那这样一来,大家也是应该知道,比如说1200个除以3然后再乘以2,基本上是800个,这样算也是可以的;或者说是我们前面400个功德看得到的,后面400个功德看不到的,然后两侧200个、200个,左边200个,右边200个的话,实际上也是400个。这样的话,眼睛只看得到整个全部的1200个当中,靠近前方的,包括两侧,实际上是只看到800个功德。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全能,除了天眼通以外,基本上还有400个,也就是说1/3看不到的。2/3的功德,眼睛是能看得到的。

 

所以在这里分析的时候,“当知眼惟八百功德”看得到的。藏文当中翻译的时候,我们的眼根,不管是能享受也好,所享受的话,只有800个,他是这样讲的。所享受的话,它的对境的法;能享受的话,从眼根上面的有境来讲的。所以藏文当中对它的翻译,每一个翻译都是能见和所见,或者是能享受者和所享受,能受用和所受用,这样来翻译的。

 

这是第一个。然后第二个分析耳根。我看了一下,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功德,它是交叉而来的。眼睛看不到全部的,只是部分的,耳朵是可以的;鼻是全部看得到的,舌不行的;然后身好像不行,意可以,它中间交叉性的,好像记得是这样的,到时候你们分析一下。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这是讲耳根。耳根也是接受周围的声音,去听闻的时候,实际上耳根跟眼根有点不同的,眼根是它后面看不到的,而耳根它能听到四方、四隅、上、下,所有的这些声音都全部,只要是靠近它的附近,都是能听得到的,这是从方位方面讲的。

 

而且比如说动摇的,不管是近的也好,远的也好,当然太远了的话可能不行的,比如说我们这里的声音在布达拉听得到,这样的就肯定不行的,听不到的。但是一般来讲,可以成为自己对境的远和近的声音都是可以听得到的。

 

早上吹海螺的时候,实际上远的声音也听得到的,近的声音也能听得到的。所以说从动摇的这些声音来讲,全部都听得到的。

 

静止的声音来讲也是无边无际的,它是没有什么边际的,只要静止的,可能成为耳根的对境的话,没有那么动摇的,静止的那些声音,静止的那些声音,不知道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静悄悄的吧,什么声音都没有的话,实际上这也是通过《楞严经》的观点来讲,也是一种接受。对吧?周围是静悄悄的话,这是成为一种对境。这个对境,耳根可以能接受的话,那静止的远近的这些声音,无边无际的这种声音,它也是可以听得到的。

 

所以说“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耳根跟眼根不同,它还是很好的,它是和上面讲的一样的,所有的上面说的,时空所摄的这些1200个功德,都能一五一十地全部接受。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讲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耳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

 

鼻根,我刚才不是讲了吗,眼根不全,耳根全;鼻根不全,下面舌根应该是全,我推的是这样的。

 

第三个,譬如我们鼻根,它嗅闻气息,鼻子能嗅到外面的它的对境的这些法的时候,实际上“通出入息”,应该是畅通出息和入息。

 

出气、吸气,我们核磁共振的时候经常这样的,我都现在有时候做梦的时候:“呼气,吸气”,中间有点听不清楚。有时候我可能也是比较那个吧,他说呼气的时候,我就故意吸气,然后吸气的时候故意呼气,然后屏住的时候就故意不屏,就试一试,也有过这样的,然后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好像也不会发现,那些医生都是在里面嘛,反正他们也过过程而已,不管你呼气吸气,他们也无所谓。但是有时候可能,人也是就比较奇怪吧。

 

我们呼吸,出气或者是吸气,这样的时候,实际上它是一个过程嘛,但是在这个中间,它有一个中断的,“而阙中交”,它中间交接的时候,可能也不呼,也不入,呼和吸都中间没有做的话,中间有一些停顿的时候。这样的话,实际上鼻根,因为你鼻根当中,如果你没有出气也没有吸气的话,那个时候它就不作用嘛,它就没有工作,这样的话,中间是有一部分有“中交”的时候。

 

当然这个我们可能,鼻根都是比较好理解,它跟时间稍微有点关系,也可以吧,我们大多数的时间,一般人自然的,包括睡觉的时候也是呼吸不中断,一直这样的。

 

但是如果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间来说算的话,几乎是众生中间不呼吸,停顿的时间是比较短的,但是我们这些功德,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空间,这两个合在一起来算的,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能也有另一种算法。

 

这个可能大家也要明白。不然的话我为什么是,比如说2/3是呼吸——1/3是吸气,1/3呼气,1/3就中间中断,或者说是停止不呼吸,这样的话,好像我们现在的呼吸的一些规律是不是有些不符合?可能有人是这么想的。但这个因为它的预算并不完全是按时间的概念来算的,它还有空间,两方面的这种算法吧。可能我们只是知道是时间,呼气、吸气,然后中间的方所的功德,方所方面也是有1200个功德嘛,这个方面也可以进行预算。

 

这样一来,我们检验鼻根的这种功德的话,它“三分阙一”,三分当中缺一个,如果三分当中缺一个的话,那当知鼻根的功德,唯有800个,只有800个功用。所以它跟眼根也是一样的,它比不上耳根,耳根功德是全的。

 

因为耳根等会佛陀也会说,让阿难一门深入地修耳根的功德。耳根修行方面,什么都比较容易,所以对声闻乘来讲,耳根圆通门比较殊胜。我们可能现在看不出来,到底根是哪个容易修?哪个不容易修?但是对《楞严经》来讲,在六根当中先修耳根是比较重要的,可能意根就比较难,可能最后修吧,因为它是比较深的,它是我们一般来讲的话,可能包括我们凡夫人修的话,也有点难。可能包括阿难,他虽然得到了世间初果,但是他也是比较难的,下面也会观察这个问题。

 

这是第三个方面——鼻根,然后我们接下来讲第四个——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下面讲舌根的功德。舌根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讲,蕅益大师也说,舌根主要是一个是接受味道,尝味道的;还有舌根它主要的作用是言谈。我们说话,这个舌根很重要的。我们其他的有一些论当中,一讲到舌根的时候,尝味的,这方面说得比较多一点,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舌根最重要的一个作用,还有言谈。

 

是也是吧,如果如果我们舌头不好的话,那说话都要“嗯嗯嗯”,有些人的舌头就卷卷的,有时候说得很不清楚,他那个舌根不是很好的。

 

原来有一次我去多芒寺,多芒寺来了一个工作组,他们先讲了一些政策,然后让他们高僧大德们每一个都要发言,首先是抽到帝察活佛,让帝察活佛说话,然后他就笑一笑,他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吧。意思是我的口才不好,他说我的舌根不好,让德巴堪布说,后来德巴堪布发言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可能说话都是,当然辩才智慧是很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我们的舌根如果表达得不是很清楚——我看我们有些人讲得还是很非常清楚的,逻辑也清楚,表达得也是很清楚,这个跟我们的舌根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舌根主要是宣扬,言谈方面的,它宣扬什么呢?尽世间的法和出世间的法。有了舌根的话,那就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这些道理和智慧,都可以说出来。

 

好像《正脉疏》里面讲的,说是世间的话,比如说孔子,他听到一些世间的歌以后,也有一些警觉的心,这个也是从世间法方面的这种功德;出世间的话,以前的有些祖师,他听到有一些淫心的词,邪淫呐,或者是这方面的词,但是后来开悟了。

 

所以可能从语言和声音方面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它如果能表达出世间的话,甚至可能它表面上看起来这样一个,很难听的一些词句,但是下面有些人是也有开悟,得到出世间的智慧的。

 

所以这里说,舌根可以尽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的智慧,可以说。

 

“言有方分”,本来我们语言它有方分的,它有限量,它有限制的,语言它表达能力,它毕竟是,包括我们现在可能语言的话,有些人是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的,但有些人可能连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还不是说得很好的,这样也有。

 

所以语言的这种表达方面它有现量的限制,但是这个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这个道理,比如说自然本智,或者是直指心性,直指心性的话,可能语言到达一定的时候就没办法表示,但它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谁都可以表示,用世间的语言来可以表示,出世间的语言也可以表示。

 

这样一来,那么“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实际上它可能能表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或者是道理的角度来讲,那没有什么阻碍的。它不要说是1200个功德,无数无边的功德,用舌根来可以表达的。

 

所以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好,或者说是一些诸佛菩萨,显现上是他们用用一种舌根来表达,但实际上给我们指示了无穷无尽的世间和出世间的这种智慧。所以它的量也可以完全到达1200个,如果你再分,也有更多的功德,也可以讲的。

 

这是讲的第四个,舌根的功德是1200个。接下来身根,身根什么样呢?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当知身惟八百功德。

 

比如说身根,实际上身根就是知觉外面的所触。在接受它的所触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识于违顺”,有一些是顺心的,让它得到快乐的有一些感觉;还有违背它的这种感受的,让它带来痛苦的。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身体获得快乐的,也有这样的对境;获得痛苦的,不悦意的、不顺心的,也有这样的。

 

“合时能觉,离中不知”,其实不管怎么样,当这些外境接触你的时候,有知觉的,有察觉的,这是粗糙的,这是柔软的,这是寒冷的,这是温暖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就可以出现的。一旦这些外境离开以后,“离中不知”,离开了这些外境的话,你的感觉没有的,不管是冷也好,热也好,轻也好,重也好,各种各样的这些触觉,当你离开这样的时候,没有的。

 

这样一来,“离一合双”,离开的可能1/3,获得的2/3,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能获得。所以这个算法,实际上我们有时候也是跟刚才讲的一样,如果从世间层面来讲,也许可能是结合的少,离开的多,可能会有这样的。但是在这里,因为从身体知觉的整个方所和时间来讲,它合的,接触的比较多,应该有2/3,离开的比较少,应该有1/3。

 

具体怎么算的话,我看好像有一个注释当中有一些算的,但是这个算法也不是很好懂,你们也可以看一下吧。这个意思也是这样的。

 

“验于舌根,三分阙一”,如果我们检验身根接触的功德算的话,那三分当中的一是缺的,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的话,那1200当中1/3没有,那400就没有,身体的这种功德,唯有800个功德。

 

还有我看《指掌疏》里面也是有算的,说是能境和所境方面离和合算的,合呢,能和所方面是不是得到的多;然后离的话,只有离开,没有这两方面的,可能这样算的话也许也可以能算出来。

 

这是第五个。第六个意根,意根也是圆满的。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譬如说意根,也是一样的。它虽然不像其他外面的根一样,它就不会说话,也不会去知觉其他的,但是它是一种默然的,它是一种向内包容的。这个意根,它没有语言,但是它就悄悄地能包容十方三世的一切法,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其实我们这个意真的很广大,我们现在世间人也说,天空是无比广大的,大海是无比广大的,比这两个更广大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它没有不容纳的,一切容纳,而且它容纳什么?世间和出世间都可以容纳,能遍及一切的。

 

还有它容纳圣者和凡夫的这些法都可以的。因为意识从凡夫到圣者,包括佛陀之间,到了佛陀的时候,只不过换一个词,叫做智慧,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意识当中都没有一个不容纳的。

 

而且它所得到的最后无穷无尽的,“尽其涯际”,就一直从凡夫到圣者,或者从世间到出世间的,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法,全部都能包容。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1200个功德已经具足。

 

所以在这里,佛陀先跟阿难尊者讲了六根不同的差别。六根当中,三个是圆满功德的,三个功德是缺的,但是缺的数字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也不多不少,都是800个。

 

以前我们分配的时候少得可怜的,但是这些根,少也少不了多少,多也不多,就还算是可以吧,它们都得到800功德这样的。

 

下面给阿难讲一门深入的一些窍诀,现在根的情况这样的,你知道这些根之后,从意根开始下手去修行。但是阿难还是糊里糊涂的,他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下面还是挨批评的。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

 

这里佛告诉阿难:你应该现在知道,要想离开或者说是推翻生死和欲流。这个“逆”指的是倒逆,你如果追溯,你应该找到、推翻生死的“欲流”,生死的烦恼的河流,如果你要想把它干涸,如果你要想把它解决的话,应该“返穷流根”,你应该反复地追踪,追踪什么呢?追踪烦恼流的根本,我们要归根结底,或者说是要刨根问底,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源。

 

你要想在轮回当中再也不愿意转生,一直想解脱,如果这样的话,你应该找到生死的根本是什么,然后一直追逐到最后,生死轮回的这种根本最后是不生不灭的,要达到这样的才能解决。

 

所以你如果要想真正是到达不生不灭的话,那要做什么呢?下面去这样观察。

 

当验

 

应该“验”,或者是观察,或者是分析,你一定要检验,你一定要去细致地分析,分析什么呢?

 

此等六受用根。

 

就上面我们讲眼耳鼻舌身六受用的根吧。“受用”,也有受用外境,受用法,所以叫做一般根有时候经常叫受用根。

 

这些根——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个你必须要搞明白。这些根当中,六根里面,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哪些是深的,哪些是浅的,哪些是圆通的,哪些是不圆满、不圆通的。

 

这个观察的时候,这里有好多注释是直接这样讲的,这样讲的话,我们好像也不是特别明白。只是给阿难说,你要观察,这些里面有些是深的,有些是浅的,有些是离的,这样的。

 

但是我看圆瑛法师的注释当中,这些都分析得稍微清楚一点。首先看这六个根当中谁是合,谁是离?这样的话,我们知道谁是合呢?刚才前面的鼻根、舌根和身根。因为鼻根,它也要合的,舌根也要合,当然这个舌根,可能这里讲的时候到达味道上面来的。有些讲《俱舍论》的注释时候,我们鼻根要接触外境的时候,它外面的尘,色身香味,香的尘要接触,所以一个是鼻根,一个是舌根,一个是身根,这几个和合,因为跟外境需要和合的,它是和合而生的。但是和合而生的话,这个如果我们修起来,比较难的。

 

其他的三个是离的,离的是什么呢?眼根和耳根和意根。六根当中,前面的鼻、舌和身体,这三个是需要和合而产生的,所以是比较难修的。然后后面谁是离的呢?眼和耳和意,这三个是比较容易修的。因为它对外境不用(接触)嘛,眼睛也是不一定你马上要接触它的;然后耳朵,声音也是不用接触它的;意识,也不用接触它的,它是在离的过程当中获得取境的。

 

然后“谁深谁浅”,前面和合的三个我们把它扔掉了,因为它是难修的话,阿难就根本没办法,让他放弃了。那下面比较容易修的三个离的,也就是说,眼和耳和意三个当中,我们要选择谁是深的,谁是浅的?

 

他这里“谁”,藏文当中是“哪个是深的,哪个是”,因为有时候“谁”的话,按照藏文的文法,“谁”代表是人,对一般的事物不叫“谁”。我们(师念藏文),是对人而讲的。

 

但是在这里,“谁”是指的这些当中哪些是合的,哪些是离的?刚才比较容易修的这三个当中,也就是说,眼根和耳根和意根当中,谁是深的,谁是浅的呢?只有意识是深的,意识肯定深的,所以我们现在暂时修不出来;然后浅的——眼根和耳根,这个有希望修的。

 

刚才前面是三个抛弃了,然后现在把意识也抛弃了,没办法修。现在浅的两个当中,耳根和眼根当中,谁是圆通,谁是不圆通?这里因为刚才我们知道,功德当中,眼根它就不全的,它的功德是不圆通的,它只能看到前面的和两边的部分的,耳朵它对十方都算是比较可以的。所以最后通过“笔考”,通过“面试”,耳根已经考上去了,获得了第一位,获得第一名呀。耳根是圆通根。

 

这里可能下面还会讲的,下面这六根是一体还是异体,也有这样的观察。

 

所以,“谁不圆满”?不圆满的就是刚才的眼根,然后“谁为圆通”?圆通根一般是在汉传佛教当中也是比较重要嘛,但他们翻译的时候叫“自然本智”,(师念藏文),章嘉大师他们翻译《楞严经》的时候,把圆通根翻译成“自然本智”。不知道他有没有根据。

 

这个是刚才把根当中已经选完了,耳根算是所有的根当中,六根当中它是获得了第一名,可以选择的。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这个意思就是,因为前面已经分析完了,前面分析完了,如果你在这个,这个指的是刚才那些根当中,“悟圆通根”,刚才不是我们说是耳根嘛,但是这个耳根藏文翻译成是自然本智。

 

如果你明白了自然本智,如果你通达了自然本智,这样的话,它就可以推翻无始以来跟我们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妄想的业的河流。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自然本智的话,无始以来的这种业力的河流可以干涸。

 

得到这样的圆通根,和没有得到这样的圆通根,修行的差别是什么呢?就像是日和劫之间的差别。比如说我们一日当中能完成的事,一劫当中能完成的话,那差别很大。就像我们修大圆满,一生当中获得解脱的,然后其他显宗的话,多少多少劫才能解脱的。

 

所以得到圆通根的人,他通过这样的修行,那就一日当中都能解决的;没有得到圆通根的这种人修行的话,那可能一劫当中都是不一定能修得成。所以它们之间的这种距离,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像是一日和一劫的这种差别。这个修行的时间层面来讲,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所以佛陀跟阿难说,你还是要修一个窍诀吧,如果有一个窍诀的话,你短短的时间当中,就马上就开悟了;你如果没有得到圆通根的话,那你可能还是比较,不一定即生当中有希望。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呐,有些人是也比较着急:“看我如果尽快的今生当中没有开悟的话,下一辈子能不能得人身也不好说,能不能得窍诀也不好说,还是一定要,一定要,我要今生当中开悟!”心是比较切的,如果你真的这样的话,学《楞严经》的话,你要想得到圆通根,然后才有开悟的这种机会。

 

佛陀告诉阿难: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佛陀说,我今天非常全面地给你开显了什么呢,开显了“六湛圆明”,六个根的圆满的自然本智的功德,明然的、湛然的、圆满的,这样的自然本智的功德,六根所讲到的这些功德,包括它的数字,有些是有800个,有些是1200个,这个数字跟你已经讲得清清楚楚的。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阿难,你应该是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其中选择这上面六个根当中适合自己的一个法门去接受。我给你讲的这种发明,也实际上是希望你有进步。

 

这里“增进”,就是你自己好好地选一个法门。我给你讲的,我给你明示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天天想批评你,并不是想天天欺负你,不是这样的,但是我希望阿难你还是有一点进步。

 

一点进步都没有的话,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是:“棍棒再怎么拉的话,不会拉长的。”有些人是像棍棒一样的,你棍棒再怎么使劲地跟它拉的话,除非是断了,不可能拉长的。你不信的话试一试吧,一个长长的棍棒,然后两边使劲拉,最多是断了,除此之外…..

 

我们人不应该是这样的,阿难你也是应该要有一点儿进步,我跟你已经讲了六个根功德,它的数字,圆满都已经讲了,你应该其中选择一个来开始修。

 

那修的话有两种情况:一种像利根者,佛一样的,那么这些功德没有什么胜劣的,全部是一样的;对你而言你要选一个,不然的话,全部你可能修不起来的。

 

下面说: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他说像十方的这些如来,他们在“十八界”,你看“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十八个界当中,不管是修哪个,像根当中,修耳根也可以,鼻根也可以,身根也可以,意也可以,修哪一个根都可以;或者是境的话,色身香味触,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识的话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这些哪一个都可以的,都是成为“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的因缘。

 

所以对他们来讲,这里面多也没有,少也没有。真正成佛的来讲,确实我们也可能是吧,我们根基比较好的话,你依靠眼根也可以得到成佛的,依靠鼻根也可以成佛的。

 

其实从汉地禅宗的公案和大圆满的密宗的公案当中,好多都是依靠一种表示方法。有些是一种声音,有些是品尝,有些是给你表示,看一下,有些是可能让你的意识就安住在这个当中,这样的。所以说,不管是遇到哪一个,利根者的话可能哪一个方面都可以的。

 

我们有些人是修哪一个法都是比较相应,自己也特别乐意:“这个法也是对我特别好”,“那个法我再次也要听一下”;有些人的话,好像这个法也不好,那个法也不好,只有这个法好一点。

 

我们的六根可能也是这样的。一般来讲,十方如来的话,他是十八界当中的哪一个开始修都可以的。所以以前真正的高僧大德的这些历史,不是刚才讲的,有些人是听到一些不清净的淫欲的声音都是已经开悟了,有些是入于妓院以后也有开悟,有些正在杀生的时候,听到众生的叫声的时候,也有开悟的。所以利根者的话,他整个十八界当中就很多的这种开悟的方法,对他们来讲就没有什么优劣的。

 

但汝下劣。

 

你看,对阿难也说是,但是你是下劣的。

 

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你跟这些诸佛菩萨也不同,佛陀也不同,你是非常非常根基下劣的一个人,在这些自在的智慧当中——这里也是藏文当中翻译成“你没有获得自然本智的,对你来讲,恐怕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也给你宣说了这么多根的法门,其中你要选择一个,一门深入。”这个意思。

 

“未能于中”,你在这些当中不像诸佛菩萨一样的,你没办法获得自在的智慧,所以佛陀说,我给你已经反反复复这么清楚地宣说,宣说以后,希望你其中一个门,从耳根圆通门也好,或者是其他哪一个门,开始一门深入。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如果你一门深入,一个门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是得到清净了,完全都已经通达了,入一门的时候,你就没有歧途,直接已经悟到了。这样的话,我们《四百论》当中也是讲的嘛:一个法的空性,是一切法的空性。所以如果一个法已经证悟的话,那以此类推,比如说你的耳根确实是当时修行过程当中已经通达圆通门的话,那其他的根一刹那间当中也能获得。会有这样的。

 

“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一时都会清净的。

 

所以佛陀给阿难也是,应该说是特别的慈悲吧,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法门。

 

下面阿难说是:什么叫做是“一门深入”?我也不懂,什么叫做“一时清净”?但这个我们明天再说吧。

 

天天阿难也是很可怜的,你看,今天这里也就是说是:“但汝下劣”,你这样的下劣的,怎跟诸佛菩萨相同?又说他了。这样的话,阿难下面也有一些问题,我们到时候再看看。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5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楞严经》,《楞严经》里面前面已经讲了,要远离声闻,行持大乘菩提心的话,必须要先有两种决定义。第一种决定义,前面已经讲了,归根结底昨天最后说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修寂止,然后最后要认识心的本性,要胜观。这个就像是一个水的比喻,让我们的心先沉静下来,这个确实也是很重要。

 

我们知道是重要,但是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有时候是明明知道,但是知道的一个状态当中,经常放下了很多事情,一直没有行持,到死的时候还没有好修行,也有这个可能性。

 

但不管怎么样,比不知道还是好。虽然我们修行当中,比如说是什么转绕、念经、磕头、做五加行,这些是功德非常大的,但是最后还是要禅修,通过禅修将你的分别念就慢慢慢慢就分清,分别念慢慢慢慢剥开以后,心的本来面目可以显露出来,那个时候要认识它,那个时候把烦恼全部都可以剥开,这个是很重要的。

 

昨天我们第一步,总要决定意义当中,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实际上是昨天后面讲的这个道理,跟我们的大圆满讲的观本性,其实大圆满里面讲的道理,跟这里讲的道理也完全可以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密法当中直接将你的不可思议的光明的心直指。

 

什么声音?手机?有些还可以,现在手机不交上去,还到了上课的时候拿到上课。男众那边是吧?

 

大圆满的这种修行,依靠这样的一种直指方法来认识,实际上这两个道理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可以说相同吧。所以我们这次学习《楞严经》以后,实际上里面的好多道理应该是在密宗当中讲的一些窍诀,完全都是,可以说一样的。表面上看起来,所谓的《楞严经》是显宗的一个经典,但是这里面对心性的认识方面的这些秘诀,确实很殊胜的。

 

我都有时候,自己备课的时候或者是看的时候,心里想,这次学得不算什么特别地细致,以后如果有机会,能不能把《楞严经》再次很系统地学一遍,比这次还要广一点地看一下、讲一下,有这种想法。

 

但是实际上这个是很难实现的,大家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那么的短暂,这部法这一次能圆满传讲,都算是非常开心的事了。所以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吧,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是很多方面的,对自己的修心方面有新的认识。

 

一方面是觉得认识心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说是:“安住在心性当中”,“我已经开悟了”等等这样的说法,确实是特别的可笑;还有一些人:“所谓的心性一点是没办法认识的”,这种说法也是很荒唐的。应该是我们只要是下功夫努力地去修行,对自己的心会有所了悟的,但这种了悟并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有新的收获。

 

而且大家都知道,这部经典为什么是汉地有史以来是那么的重视,但这个重视的程度在一段时间到达顶峰,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后来可能因为时过境迁,各种原因吧,如今《楞严经》也算是比较沉睡的状态当中。

 

那我们这次,如果我们传讲圆满的话,我想是这里有好几百个能讲《楞严经》的人吧。每天我去听的话,不说我们其他的僧众当中,包括晚上我在这边讲考的人当中,基本上他们对大体的《楞严经》的教义还是明白。就包括他们的辩论也好,互相讨论也好,或者是自己讲考、思维等等各方面来看,很多人的理解程度应该是很不错的。所以大家要是讲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然后以后不要忘掉,有一些需要做记录的记下,这样的话,以后我想是肯定会有机会的。

 

今天我们讲第二个义。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他这里讲到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的话,那么第二个决定意义是什么样呢?佛告诉阿难,你如果要想真正是发无上殊胜的这样的菩提心,于大乘,也就是“菩萨乘”当中,要“生大勇猛”,不能太懈怠的。

 

一直是好像我在这里,比如说在学院当中,有了念经钱就可以,有了吃的就可以,凡是这里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就天天都是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的话,那这不算大精进心。真正是我们大乘菩萨的心,就像是美女头上燃火一样的,特别着急的,要度众生的话,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自己一定要想去度。

 

在菩萨乘当中大勇猛。这个是我想我们很多修行人有没有?有时候是讲经说法以后,自己的心有变化的话,说明讲经说法的教义对你是真正是有利益的,获得加持的。

 

我们有时候所谓的加持,其实一种转变你的相续,比如说我得到本尊的加持,那本尊的这种感应,让你的修行往好的方面有变化;或者是得到上师的加持,并不是上师给你什么,给一个苹果,或者是“好吃啊,我得到上师的加持!”其实这个不一定是上师的加持。

 

真正的上师的加持,原来你是很恶的,然后通过讲经说法,或者是他的加持以后,你的心马上有变化的,有些是感应很强烈的,在菩萨乘当中真的有变化的;有些是什么都没有,今天也是半斤八两,明天也是半斤八两,甚至再过一年都慢慢慢慢退下来,没有一点的这种上进,这是很可怜的啦。所以如果你真正要想学大乘佛法的话,在菩萨道当中你一定要精进,要有一种勇猛心。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你一定要抛弃“有为”,藏文当中说是实有的相,它翻译成实有的相,因为不管是有实宗的哪一个观点,他们对成就也好,对烦恼也好,很多东西就用实有的这种观点来看待。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就像其他的有些大乘经论里面所讲的一样,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虽然我们要求菩提的话需要精进,但是这个并不是按照声闻乘的一种实有的观点来希求。所以你要决定抛弃“有为”的,这种有实的,或者说是成实的这些相,都要断掉。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那我们怎么样勇猛精进?首先应当要详详细细地审思、观察,怎么观察呢?就是烦恼的本体。在第二个决定义当中,主要讲我们用智慧来观察烦恼的本体。比如说汉地《成实论》当中也是说过:“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除无明”,说是我们这个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都是归根结底断除烦恼。

 

那这样的话,我们要先观察这个烦恼的本体,它是什么样呢?“此无始来发业润生”,从无始以来,首先是以不知诸法的实相的无明作为“发业”,然后有了无明以后,不断地串习,不断地辗转,然后产生了什么爱呀、取呀、舍啊等等,十二缘起当中的一大串这样的法,连接不断地产生。

 

这样以后“谁作谁受”,最后在轮回当中,谁去造业、造作,谁就最后去感受。比如说六识去造作,然后这些造的业在阿赖耶上面,八识当中存留下来,然后慢慢后来也去感受。

 

这样一来,我们知道烦恼的根本,实际上是从无始以来,应该在相续当中不断地流转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因缘。因此你先必须要知道,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烦恼的作用是什么样,烦恼的结果是什么样,要去一一地观察。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佛又告诉阿难尊者——现在又没有批评,佛一般是阿难哭了以后,好长时间都是不说他了,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批评他,然后他又哭一场。现在好像佛跟阿难的关系比较好一点,就一直讲一些比较好的法,然后阿难也比较开心的。

 

佛告诉阿难说:你要真正想好好地修持菩提的话,如果不审视观察烦恼的根本的话,则根本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和虚妄的六尘。观察烦恼很重要。如果没有观察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一切都是虚妄而生的,现在我们的世俗谛全部都是境和有境两个互相交织,最后产生种种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迷乱现象。

 

但如果我们没有观察烦恼,根本不知道六尘六境的这种现象,这些现象“何处颠倒”?这些在什么地方已经颠倒黑白的,什么样的这种迷乱?在哪里?根本不知道。

 

我们大家知道《入大乘论》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说,要想脱离轮回苦海的行人,你要想获得无上菩提的话,首先一定要观察烦恼,然后讲烦恼的本体,各个教派都认为是不同吧,因为烦恼是我们要承认为是如梦如幻的,那这个如梦如幻,各个教派就开始有不同的观点嘛。所以《入大乘论》的刚开始讲,要想脱离轮回的,想获得的佛果的人,你必须要认识烦恼。

 

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也是一样的。我想很多人应该是想对烦恼进行剥夺也好,认识烦恼也好,断除烦恼也好,很多人都应该会这么想的,不然来到这里也没有什么,呆着也没有什么的。你看我们刚开始学《楞严经》的时候,我的记忆当中好像有七万多人嘛,19年的时候,当时当时人比较多的,那你看现在,因为种种的因缘,然后他们就已经没有了,现在我们只有这几个人了。

 

那这些人如果还不去寻找烦恼的话,那确实是也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我们要找烦恼的根本的时候,魔王波旬和他的眷属肯定不开心的,他们以种种的方式来,让我们可能一个人都不要去寻找烦恼的根本,不然的话对他们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不管怎么样,大家要去寻找烦恼的根本,不然你想成佛也没办法,度众生也没办法,烦恼深重的人哪里去度众生?烦恼深重的人哪里脱离三界轮回?就没办法的。所以说何处是颠倒的?

 

“处尚不知”,烦恼的处,烦恼的根,如果我们不知道的话,那怎么会是要降伏它呢?比如说我们要消灭敌人的话,先应该知道敌人的住处,它的本体、它的作用。烦恼的话,要认识它,它到底是谁?比如说嗔恨心,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形状?它最害怕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把它根除?这个是最重要的。

 

但我们世间人,他根本不知道它的住处,也不会去管它。甚至于有些觉得:“我生贪心,我是英雄,很厉害的!你看我是特别要打仗的时候我有嗔恨心,很好的。”然后生贪心的话,“哇,很好的,生活有爱,特别棒!”这样的。所以世间人不知道烦恼的危害性,但我们修行人应该知道。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继续降伏烦恼的话,那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从何而来?根本没有办法。如来都是断所有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然后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这么一个智慧尊者。

 

所以在这里都是讲到烦恼。下面都是讲烦恼实际上根本是如虚空一样的这个道理。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就像我们世间当中,一个人要想解开别人捆绑的那个疙瘩,你如果眼睛看都没有看到那个所打的结,那你怎么会是要解开?根本没办法。你说一个人在那里捆着的,你把他解开,那你根本看都没有看到这个人到底在哪里的话,那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是能办成呢?绝对不可能的。

 

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他说:但虚空不相同的。其实烦恼跟虚空本体上是一样的,也引申出这样的一个意思。他这里,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虚空被其他的把它“堕裂”,撕开,把它破坏了,虚空被斧头砍没了,或者是被火烧——我们讲《宝性论》的时候都是经常讲虚空有没有被火烧的比喻吧,然后虚空有没有染上色彩?虚空有没有什么兵器把它破坏?有没有这样的?这些是谁也没有听过。

 

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它就没有任何的形体、形状、形相。既然没有的话,那怎么会是有“结解”,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他这里说,你当前显现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为贼媒”,这六根相当于是“贼媒”,也就是盗贼的媒介、介绍人,意思是它就可以引来外面的盗贼的,相当于是一种媒介,介绍人一样的。他就偷,或者是抢劫自己家里的最珍贵的珍宝。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有了六根以后,它就相当于是一个坏人,六个坏人,他就勾结其他的外面的一些敌人和盗贼。

 

这里的“贼”,实际上指的是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尘,这是外贼;然后贪嗔痴等这些六根本烦恼,这是内贼。有些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了眼耳鼻舌等六根的媒介人的话,他就找来外界的六尘,还有内在的六烦恼,这样以后烦恼跟外面的六尘、里面的六根,他们几个勾结起来,然后自己家里面的,相续当中的,像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的宝物,全部都被抢劫,就已经抢光了,没有了。

 

因为我们现在凡夫人,虽然是有过如意宝一样的如来藏,但是因为依靠六根的贼,还有外在的这种六尘,还有烦恼,这些它们的这种交织,它们的这种联合的行动,后来就我们相续当中的如珍宝一般的如来藏,没办法显现。

 

现在我们很贫穷的,家里如果这样的话,被他们已经控制了,什么时候还回来?不知道。还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富贵的,但是暂时来讲的话,我们还是,应该自己虽然拥有这样的家宝,但是没有享用权,可以说吧,内外的这些怨贼已经控制着。

 

圆瑛大师和还有交光大师说六尘比喻成贼有点儿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无情法,这样讲的。但实际上因为这是比喻来讲,不一定都是有情法吧。其实根它自身的角度来讲,六根也是无情的。真正我们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讲,识没有介入之前,我们的眼根、耳根、鼻根都是一种无情法。所以这是在这里讲一个比喻,不一定色声香味尘都需要有一种生命,也不一定的。

 

其实这个我昨天也讲了吧,包括地水火风四大,跟我们的意识勾结起来以后变成了一种妄想。比如说地水火风——外面四大,本来是它没有意识的,没有什么知觉的,但是它跟我们的识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因为地大的原因,感觉到坚硬;因为火大的原因,感觉温暖;因为风大的原因,感觉飘动;因为水大的原因,自己有湿润的这些感觉。

 

其实真正来讲,四大它自己没有生命的,它没有知觉的,这是一种无情法,但是它跟我们的六识结合在一起,这里我们前面一直讲到它会交织在一起,“相织妄成”,前面不是一直讲“相织妄成”嘛。如果外面的地水火风跟我们内在的六根、六识全部“相织妄成”,相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妄想也好,妄心也好,这种狂性也好,这些就开始出现。

 

所以我们轮回当中,有时候是对我们的身体和心识大概有什么样的关系的话,我觉得《楞严经》里面应该是讲得很好。确实地水火风是无情法,但是地水火风跟我们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其实“交织”也是一种,详细观察的时候也不成立的事情,因为无情法它是没有知觉的,有情法它有知觉的,这两个不可能混合在一起,但是未经观察下这两个因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好像也有对境的感受,也有有境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迷乱的因缘现象。

 

我想昨天讲的这个梦里面完全是一样的,梦里面根本没有外境的山水、大河、大象等等,外境也是没有的,当时的眼根也是没有的,耳根也是没有的,但是你正在做梦的那个人,他又要看到外面的大象,外面的这种雪山,就什么样的景象都可以看得到的,那这个到底是什么样呢?其实归根结底它是迷乱的现象。

 

迷乱的现象的话,都可以显现的,只要有因缘具足,可以显现的。所以这个道理,应该也可以这样说吧。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因为这个原因,自从无始以来众生世界,因为被烦恼这样缠缚,众生世界出现,然后这个众生世界在器世界当中一直是不能超越。所以众生一直很可怜地沉溺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

 

好像看宣化上人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我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大概说的是这样吧,好像有个活佛来见他,来见他的时候,他就觉得是哪里有活生生的佛?然后就说他:“我要打你,我要杀你。”结果那个活佛特别生气,然后就跑了,然后宣化上人说,哪里有这样的活佛,又怕生死的,怕打的,这说明,意思是佛教的败类,就不合理的。

 

其实当时可能是对藏传佛教的一些名词,宣化上人也不是很了解。他在万佛城的时候,第16 世噶玛巴大师也有见过,但是他在有些书当中对藏传佛教的喇嘛,对藏传佛教的个别的一些活佛、高僧大德,有一些就好像……他可能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吧,心里想什么就直接说出来,后来这些弟子们直接把他的语言呐、音频就直接留下来了。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他真正的用意,他一直对藏传佛教所谓的活佛不认可,也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这种环境下,可能刚开始,按照他的这种想法,他是以汉传佛教的一种,净土宗和禅宗的这样的一个思想的驱使下,当时可能也听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然后自己也是没有学过,比如说藏传佛教的显密的一些经论,这样的话,有时候也可能会说出这些。

 

但我想我们所谓的活佛,也不是活生生的佛的意思,然后活生生的佛来到他面前也不一定,然后他如果说了“打他、杀他”,那个人真的有知觉的话,其实这个也不等于真正不是佛,也不是。因为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哪里来讲,即便是真正的佛菩萨的化现,在显现上是他们有感觉的,他们有恐惧的,他们有种种情况的,自古以来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的。

 

不过可能有些大德们说的时候,他还是我自己觉得应该是有一些密意的吧。有些上师批评有些上师的时候,我们下面的弟子气得不得了:“为什么是这样啊?我的上师!”其实我们以后不应该这样的,他们这些高僧大德们,在幻化当中,互相辩论也好,互相呵斥也好,互相赞叹也好,互相诽谤的话,自己不应人云亦云。自己这样的话,自己也许可能有想在相的烦恼,真正的大德们不一定有这样的。即使有的话,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跟从吧。

 

所以有时候看看,我觉得他们的有一些提法可能是也有种种的情况,再加上,可能有些上师一般讲经说法的时候,他可能也随口可以会说的,他就看不惯的有些事情,也许不一定是他经得起教证和理证的这种观察,但是当场的话,它是一种现象,他就看不惯。比如说我今天看不惯某个人的话,我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一下,但是我的这些批评的语言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但有时候是我们可能也有必要。所以讲经说法和有些开示的语言也可以说参考,但是也不要特别自相地去执著它。

 

阿难。

 

然后佛又告诉阿难。

 

不是刚才说世界众生是不能超越嘛,他们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这个实际上是为什么世界的众生因为有了执着以后,不能往生的,不能超越的?原因不说我们佛教吧,甚至其他的有些教当中,已经自宗认为是离开了这种烦恼的,但这些因为他的习气没有断的原因,后来也有,比如说有一些离贪的仙人,听到了一些歌声以后,又开始产生烦恼的习气呀;然后又离贪的一些仙人,看到了一些美色的时候,又入于妓院的;还有一些品尝到味道,或者说是到了某个地方的时候,他的烦恼又复生。这种情况的现象是比较多的。

 

所以总的来讲,我们烦恼的根本——无明,没有根除之前,在这个世间当中很难获得真正的解脱。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谓的世界众生,这个“世界”,它跟众生实际上就黏在一起,也就是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为什么叫世界众生?其实众生,我们的五蕴,跟时间和空间全部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原因我们不能得到解脱。

 

下面都是讲我们众生的六根,其实十方三世都合在一起。

 

我觉得《楞严经》有时候学来学去,它是一种心理学,也是一种生理学,也是一种化学。它对人的这种,我们的六根在这个时间空间当中,它们是发生什么样的因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佛教的观点来分析时空的话,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样的观察方法,没有任何信仰的有一些学者,在他面前我们也是可以大胆地讲。眼耳鼻舌身,他肯定会承认的;然后未来、过去、现在他不得不承认的;然后东南西北等等这些他也会承认。那我们所谓的世界是怎么讲?世界众生,其实是好多时空的这种因缘,全部交织在一起的这么一个假象。

 

这样一说的话,也许可能有一些红头发的,绿眼睛的大专家,他也:“嗯,是吗?”他们可能也比较认可的。对吧?

 

本来想说个英语,但是刚才有点不敢,所以没说,就看我们这边有些人学得好,算了,不说了。

 

西方的有些那个专家,他一辈子就一直是,确实是专家,他一直对一件事情是反反复复的。我们这边是两三天,或者是几年当中就比较认真的,然后过了以后就不像原来的人了,就又变了。

 

人很稳重,这样的话可能确实学有所成。我也经常看到我们这边的发心人员和工作人员,有些人还是很稳重的,而且自己对求学的这种心、研究的心、修行的心很迫切、勇猛,这样的话,可能今后也是有所成,这个很重要。

 

下面我们看一下,刚才我说的,现在这里面也是,《楞严经》有时候讲得有点儿复杂的。

 

佛陀告诉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众生世界”,“众生”是主要讲具有六根的生命,然后“世界”怎么讲?这里世界就介绍得比较——以前都没有看到过,讲得比较清楚。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世”,就是变迁流动的叫“世”,其实意思是时间的意思,我们“三世诸佛”的时候经常用这个“世”嘛;“界”指的是方位,也就是说我们的方向。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他首先是“世”叫迁流,指的是时间;“界”是方位,然后阿难你应该知道,知道什么呢?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东南、西南和东北,西北四隅;还有上方和下方,总共有十方。我们经常说是十方,就东南西北、四隅、上下,总共这个叫做是十方。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这个叫三世。

 

位方有十。

 

刚才前面的方位,总共有东南西北、四方上下,总共有十个,叫做世界。我们是十方三世。有时候叫世界,有时候叫做十方,我们平时用的是《华严经》十方三世诸有情,经常讲十方。

 

流数有三。

 

“流数”是刚才讲的时间,时间有三,实际上就是三世,十方三世的意思。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实际上,刚才我讲了吧,这个十方和三世,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说,所谓的时空是人类的错觉。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其实用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来观察的时候,也是方向和时间归根结底是空性的,不成立的。只不过在我们的世俗现实生活当中,十方三世也是有的。

 

那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六道当中所有的世间的众生,实际上我们的四大、六识,本来我们如来藏是四通八达的,可以说是无所不通的嘛,但是跟四大和众生的业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织妄相成”,那确实是已经变成了四大都是有碍的,心有觉知的这么一个,众生妄想成真。

 

成真以后,我们身体不断地流转、辗转,身体当中的这些因缘变幻不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世界相涉”,藏文当中把它翻为是最后这个世间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意思也可以这么说吧,因为我们众生的分别念和各种外在的因缘,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众生的身体和心识,然后这个世界,最后就一直流转,不断地显现,一直是无穷无尽的。轮回未空之前,我们众生的流转不能穷尽的。

 

其实刚才讲的十方三世,跟一切众生,它这么一个复杂的因缘交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不断地流转,不断地延续下去,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是把时间、空间跟我们的众生连在一起呢?我看到一个注释里面讲的,其实是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方所,对吧?我们当下的一念,这些也是没有的,但是我们众生有了一个分别念思维,有了思维它又出现根,有了根以后,十方也有,三世也是有,有一定的这种定念(?)、迁变,然后包罗万象的世界可以出现的。

 

如果我们真正懂到了万法的实相,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微尘也没有,什么都没有,我们的心性的本体当中都没有的。就像虚空当中如果万里无云的话,什么都没有,但是偶尔出现乌云的话,那遍满这个虚空的。就跟这个一样的,我们的心性是本来如虚空一样的,但实际上虚空跟心识在这个世界当中迷乱,最后交织成妄想,这样的道理。

 

“世界相涉”,这个世界就相辅相成的,然后交涉,出现了各种迷乱的现象。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

 

不是刚才前面讲的嘛,界的本性,如果我们设于十方的话,那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四方四隅和上下,这个十方应该是明确的。

 

世间只目东西南北。

 

世间人,他只是比较明确的能定下来的话,能看得到的话,或者是能目睹的话,就是东南西北,这个方向是比较清楚的,你看东不会有变化的,西也不会有变化的,反正东南西北都是非常明确的。

 

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上和下没有一个固定的——当然上下和东南西北,有时候我们也是,比如说我往东方走一走,这样的话,刚才我走的地方都是已经变成了西方了,从这样来分的时候,都是东南西北也是有变化的,但是在这里大的变化东南西北是没有的。上下因为没有真正的位置,而且你上去上了多少,原来你认为是上的话,可能也不一定是上,所以上下是没有位置的。

 

如果上下没有位置,中也没办法定下来的。大家都知道中是很难定的,因为上下跟东南西北有点不同的,这更是一个错觉,这个都是我们以后可以分析。

 

四数必明。

 

这样的话,就刚才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比较明确了。

 

与世相涉。

 

刚才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可以世间当中相交涉,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下面有一个三叠的变数,好像那个数是各种讲义,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的这些注释里面有不同的算法。我也看了一下,好像很多地方算的话也基本上是都可以算出来,应该问题不是很大的。但是我看《指掌疏》里面算的稍微可能好懂一点。按照《指掌疏》的观点来算,可能到时候可以给大家讲一下吧。

 

那他这里怎么算呢?他为什么这么算呢?我刚才这样的嘛,十方三世的话,其实你可以再变很多很多的。就像我们原来观三世佛的话,然后又再变,然后观1000佛,观1万佛,观10万佛,很多很多的,最后都是像普贤云供的观法一样的,无数无边的嘛。所以我们的时间空间,大致的可以算12,然后120,然后1200;然后1200根据我们众生的六根来算的话,7200吧,这样来可以算的,这个意思,说的话比较简单。

 

那怎么算?“三四四三”,“三”指的是三世,未来、过去、现在;“四”的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果三乘以四,这个时候是三世在前面,四方在后面;然后“四三”,“四”是四方,“三”是三世。如果三乘以四、四乘以三,不管怎么样,实际上都是宛转最后就等于十二。这个数学我想都会,三乘以四、四乘以三,等于十二。

 

三三得九,以前小学里面专门不是念口诀嘛,国外都是没有这些的,但是算法方面,国外的有些时候很简单的他们都算不出来,一直这样。

 

这个是十二,因为这个十二有时间的、有空间的,对吧?如果从三世来算,最后用四来乘的话,那这个十二是时间的十二;如果是四乘以三,那么这个是方向十二,这样的。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这个怎么算的呢?刚才我们三乘以四,或者是四乘以三,就成了12,然后12再乘以10,120。为什么是乘以10?乘以10的原因,比如说12如果是方向的话,方向有12个吧,12个我们再把它乘以10,10个时间——怎么乘10个时间呢?未来有未来的未来,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然后现在也是有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现在的过去;过去也是有这样的三世,然后当下的时间,这10个时间。把12个方向,再乘以10个时间,实际上变成了120个方。

 

如果前面那个12是时间的话,那么用方来可以分,分的话也是一样的。刚才略分的时候有四个方向嘛,如果我们细分的话,四隅和上下都加上,这样的话,刚才12个时间,用10个方向来乘,实际上是也是120个。然后这120如果是方向的话,再乘以10的时间,那1200个。

 

这个算法大家应该清楚吧?意思就是说,大概的算,实际上是1200个时间也好,1200个方向,我们前面的十方三世来乘的话,都可以算出来的。

 

当然,这个有很多的不同的算法,但是我觉得这样算应该是可以的。比如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嘛,如果四个方向由三个时间来分,那有12个;12个里面,比如说东的话,东有过去的东,和现在的东,和未来的东;这里面的过去的东,你再分为有东南西北的方向,还有四方四隅的10个来乘的话,它照样都是可以算成很多很多的。所以这种算法,大家也应该不是很难的,应该清楚的。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所以我们六根也是一样的,六根当中其中眼根,眼根它也有东南西北的,然后眼根也有未来、过去、现在的三世。那这样的话,一个眼根它有1200个,也可以这样分的。眼根有1200个的话,那鼻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都有1200个。如果你这样分的话,实际上每一个根还有很多。

 

当然我们下面还会讲六根圆通,这样讲的时候,我们众生的根,我们学了这个以后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道理?其实我们世间当中众生的这种肉身跟时间和空间,包括我们的识,还是很复杂的。这样分起来挺有意思的。比如说我的眼根也可以这么算的,然后眼根有1200个时间和方向的话,我的眼识也照样这样算,我的眼识也可以用未来、过去、现在,然后未来、过去、现在它也是相对而言的,东南西北它虽然这个识并不是完全有方所,但是它存在的这种事物,比如说你的眼识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依靠眼根而产生的话,眼根肯定有东南西北的这种方向,那既然有的话,观待它的这种识,也相对而言可以安立的。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发挥的。我看很多不同的这些祖师们,有些在这里晕头转向,有些他们觉得是挺有意思的,我们这个世界还是,看起来都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看起来一个人的身体,但是我们的六根也好,六识也好,六尘也好,这些都是用空间和时间来算的话,要么分成无数个,要么一个都不成立,那这样的话,这种算法和这种观察方法也是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希望我们下一次更开心的,大家再去享受。

 

今天我这里想给大家念一下狮面佛母的一个传承,这个传承好像以前念过一次。狮面佛母是观世音菩萨显现忿怒相的一个。一般来讲,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伏藏品里面也是,我们这边每天中午念经的时候都是在念。但是很多人没有取念金钱,我也是刚开始来的一两年当中天天都念,但后来一直没有念,也给大家也没有传,所以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其实我们有些堪布的话,自己没有特别念,给大家也没有传。

 

法王说是在学院喇荣的话,尤其是狮面佛母,她是保护和回遮很厉害的,保护我们修行人,回遮别人对你诅咒,别人对你制造违缘的话,这些违缘全部都是落到他自己的头上,这么一个特别好的。

 

狮面佛母,我看有一个照片,说是这个照片好像卖到3亿还是多少,是港元还是多少,特别著名的一个唐卡。狮面佛母是这么一个形象,大家也应该看过的。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这种铜像,也是很精致的。

 

我们有时候,藏传佛教看起来是这些本尊、忿怒像有些是稀奇古怪的,但实际上当时,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非人或者这些当中,显现各种各样的。

 

像狮面佛母的话,我们58尊忿怒本尊当中,我们最后死的时候,狮面佛母、秃鹫面的佛母、虎面父母有八种佛母嘛,她们的面相都是很多动物的形象的。这些也是让我们在死的时候,显现这样的时候,你就不怕了。你死的时候出现狮面佛母的时候:“哦,原来在喇荣念的就是这个,啊,你来了!”这样很开心的。

 

(上师念传承)

 

这个以后可能大家多念一下,还是很重要的。

 

(上师念传承)

 

这个仪轨正在翻译,可能年底之前应该可以的。但自己有时候念一下狮面佛母,狮面佛母还是,尤其是自己遣除违缘,守护,自己要保护,还有回遮。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别人来诅咒你,别人来对你故意制造违缘,别人故意陷害你。有些人一直认为是别人在陷害你,如果觉得有人陷害你的话,你多念狮面佛母的咒语,最后他会吓跑了的,不会对你有害的,好不好?

 

我中间的赞颂文全部没有时间念,但是今天给大家稍微,狮面佛母的咒语和颂词念一下,我们那个《喇荣课诵》里面应该有吧?咒语可能有,仪轨现在在翻译,但是僧众有时候念得比较快。

 

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家应该是祈祷上师的时候,至少是有一种恭敬心,自己默默地祈祷上师和佛陀;然后一提醒大家为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尽量地这堂课的前面,大家想一想:我今天是为了一切众生要听这堂课,这么样想;然后等一会儿回向的时候:我今天所听受的,所学习的这部论经典或者论典的功德,我要回向三界所有众生。

 

其实这样的一种想法,习惯的话不难。不过我们凡夫人是没有经常提醒的话,就经常忘失。其实这个真正习惯了,有一些修行好的人,他对重要的事情就自然而然自己都会能做得到的;中等的人通过提醒以后才能做得到的;下等的人提醒也好,不提醒也好,就无所谓,反正是表面上听一下,也许也不一定在听,这样的。

 

下面我们继续讲《楞严经》。昨天前面已经讲到了,佛陀对阿难说:“你作为一个远离了声闻缘觉,为无上发菩提心的话,首先是应该对如来的三摩地不要厌倦,然后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具足两种决定义。”

 

第一个决定义,实际上是因地的发心跟果地的这种觉心要相应。第一个决定义的意思主要就讲这个。讲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是因和果怎么相应,这个问题讲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相应?就是因为众生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如实的了知,所以出现“五浊”。我们所谓的“五浊恶世”的“五浊”,跟这里所提到的名称也是相同的,包括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这个“五浊”名称上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意思有些地方是有一点点差别,所以这个“五浊”讲的时候,首先“五浊”是怎么认识的?然后通过比喻来讲“浊”的意思。

 

昨天前面介绍了这么一层内容,那今天继续分别讲什么是“五浊”,讲这个道理。

 

首先是讲“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这里先讲的是“劫浊”,如果我们讲平时的劫浊的时候,到末世的时候,有刀啊、兵啊,各种恶劫出现,那个时候众生的整个福报减弱,然后出现种种灾难,这个是劫浊。但这里所谓的“劫浊”实际上也跟这个有点不同,怎么不同?

 

佛告诉阿难:“你见到虚空遍于十方”,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见性经常比喻成虚空,“见”就是见性,从有境智慧来讲的,然后它的对境就是讲“虚空”,那么这样,如果你看虚空的话,那虚空是肯定遍于十方的,同样的道理,你的见性遍于十方。

 

但是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时候,可能要讲到最初的,好多注释里面,最初的一念无明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应该是出现了劫浊。如果一念无明没有出现之前,见如虚空一样的,遍于一切的。就像我们密宗当中讲,基和基现没有分开的时候,本基就像虚空一样,不偏堕于任何的一方。有这样的说法,几乎是相同的。

 

那这里讲,你的见虚空遍于十方,“空见不分”,“空”因为它不堕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也没有分;然后“见”也没有分,为什么“空见不分”?实际上是“空”它没有被地水火风四大所染,所以还没有分;然后“见”也没有六根所染,这样的话,见也没有分。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有空”,所谓的虚空,它就“无体”,没有四大的本体。然后“有见”,也就是说我们最开始的这种见,它没有“觉”,没有六根的这种染污。这样以后,实际上刚开始我们真正的本体也好,如来藏本妙觉性也好,它没有分开的。但是后来时间长了以后,无缘无故地产生了我们所谓的,比如说俱生无明、遍计无明。

 

这样出现以后,“相织妄成”,最后本体的对境的虚空和心性本基阿赖耶,在显现上“相织妄成”,变成了妄想,变成妄想以后,产生了第一念的这种无明。

 

第一念的无明,实际上是刚开始的水,最后跟尘土结合在一起,马上变成浊。刚开始水是清净的,它跟浊没有任何关系的,但后来有人把土粉扔在水里面,那就变成“妄成”,“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这是第一重浊,它的名字叫做是劫浊。

 

如果我们对应的话,这是五蕴当中的色蕴。很多注释当中讲,这个分别为五蕴里面的色蕴,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出现了无明,出现无明之前,身体也是没有的,所谓的受也没有的,想也没有的,什么都是没有的。但是第一念无明产生以后,那么十二缘起,最后身体这个五蕴就开始出现,五蕴出现的话,那名和色,也就是说外境和内心的这种坚固的事物慢慢慢慢形成以后,出现了“劫浊”。

 

这个“劫浊”其实跟时间也有关系,五浊当中最开始的是劫浊。为什么叫“劫”呢?因为一般劫浊的话,我们刚开始是圆满的劫呀,然后增劫,后来浊劫,就变成这样的。

 

那同样的道理,众生刚开始跟他的本体如来藏无二无别的时候,就非常的圆满,后来出现无明以后,显现种种的外境和有境,这个时间相比之下比较恶浊。这样的话,这个称之为是“劫浊”,这是第一个浊。

 

第二个: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下面第二个讲“见浊”,那见浊是怎么产生的呢?佛陀告诉阿难,你的身体——因为刚才色蕴已经出现的话,那么现在可以说是形成了身体,你的身体“现抟四大为体”,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应该实际上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变成我们的所谓的肉身。

 

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四大假合以后出现了什么呢?“见闻觉知”,我们见呐、闻呐、嗅啊、尝啊、觉啊、知啊,所有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出现。因为有了六根以后,见闻觉知出现。见闻觉知出现以后,“壅令留碍”,“壅”是堵塞,或者说是障碍,障碍令有“留碍”,也是有质碍性的。

 

比如说眼睛见到以后,不超出色法。本来从如来藏的本性来讲,没有阻碍,没有隔阂,它可以通用的,四大四通八达的,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阻碍,眼睛只能看到色,而不能听到声音;耳根只能听到声音,不能品尝其他的对境等等。这样的话,“留碍”,除了自己的对境以外,其他的都没办法通达。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它就已经入于我们的觉知,它就包裹,或者是缠绕我们的觉知,旋转我们的觉知。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的觉心,它是清净如虚空一样的,它就没有什么见闻觉知的,有片段的这种意念,没有这样的妄念。但是因为四大跟我们的觉知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水,我们就感觉它是湿润的;火感觉是柔软的;土感觉是坚硬的;风感觉是动摇的,这些跟着我们的觉知合在一起。

 

这样以后就“相织妄成”,好像觉得这些都是真的。地水火风跟我们的身体结合一起的时候,然后有各种各样的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等舍的感受,这些实际上是“名为见浊”。

 

“见浊”对应为五蕴当中的受蕴。为什么跟受蕴对应呢?大家都知道,受蕴它一般能执取对境。同样的道理,这里也是,我们的心性跟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是它有隔阂的,它有片段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隔阂的话,实际上我们的如来藏的功能来讲,它完全都是可以的。

 

以前的有一些经论当中也是讲,其实佛陀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不仅仅是,比如说眼根,不仅是看得到色法,还听得到声音,还能品尝,或者是能接触,或者说是让知觉其他的对境。包括富楼那尊者,他当时眼根已经瞎了的,但是他通过天眼也能看到一切的色法,比有眼者还要好的。

 

如果真正是除了眼根以外没有这样的话,那其他人即便是有如来藏,即便是有心识的话,也不会通达的。

 

现在我们很多人,包括有一些小孩儿,他相当于是有一种天眼通一样的,一般大人看不到的好多的这种对境,他也看得到,包括一些鬼神也好,包括很多的一些,现在有特异功能的很多人,他就即便是盲人,但是他通过手指的感觉也能认出字,还能辨别各种味道,就种种情况的。

 

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四大如果没有掺合,不清净的这样的四大,没有假合、控制我们的觉心的话,实际上觉心它自己的功用上面完全都是可以的。就像这个水,它如果自然放起的话,里面什么样的白红蓝的各种影像可以呈现的,但是因为它有一种混合的浑浊物,这样的原因,各种影像,里面是不能呈现,水它自己的功能没有如实的发挥出来,原因就是有其他的一些外缘。

 

这个道理我觉得还是很重要。有时候我们觉得,好像如来藏每个众生都是具足的,而且如来藏的功德什么都可以将来出现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局限性?局限性的原因在这里也是讲得很清楚的。

 

为什么有些人通过精进努力地修行,确确实实实已经得到了超凡入圣的这种境界?这个是为什么?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得不到的话,我觉得有些人对修行的这种心,特别地迫切。特别迫切的话,那么依靠他的心的能量,外在的很多障碍自然而然破除。有些人虽然表面上修一些,但是也许是有前世的各种障碍,也许自己的修行的力量薄弱,也有种种原因。

 

所以我们讲到《楞严经》以后,可能确实知道,有时候好像是我们的心识是无常的,有时候心识的本体是光明的,无为法的,但这两个是到底是怎么分析?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好像是对心起到直接的作用,有时候好像它也没什么关系。有这么一个特别复杂的道理,经常束缚我们。实际上这次我们学了以后,确实佛陀是通过有一种推理、理证的方式,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明心见性的实际道理。他并没有讲一个以前的公案让我们相信,没有这样的。他完全都每一层内容一层一层地去剖析,剖析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他的甚深的这种辩论场合当中,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他的有一些经典的这种观察,或者说是分析方式确实有点不同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我们身和心之间的这种关系,或者说是四大跟着我们的心之间的这种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参与这样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时候好像确实是云开见日,完全都是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时候我们都是迷迷糊糊的,好像在云里雾里,确实有点难懂,但这个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你看阿难尊者他是那么了不起的圣者,但是他也是经常哭,他也是经常受委屈。我们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当中的业力深重的一个凡夫来讲,我们不懂也更是正常的。对吧?

 

阿难都是不懂的话,我们确实正常的。但是他在讲的过程当中,这里主要讲受蕴嘛,这样的话,为什么是我们现在见不到真心?意思就是,因为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四大跟着我们的心性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以后成了妄想。

 

“妄成”,本来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凡夫众生认为是真的。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不是讲世俗谛吗?什么是世俗谛呢?其实是虚假的,但是凡夫无明众生来讲,认为这是谛实的、真实的。我们讲《入中论》的时候,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在圣者面前以理而成,就全是真实的;然后为什么叫世俗谛呢?无明众生面前,实实在在的成立,但是实际上这是虚假的,不合理的。

 

所以第二重浊,这是一种见浊。大家都知道,见里面有些是正见,有些是邪见,有些是表面上看来是正见,但实际上是邪见。比如说,我们认为常乐我净,我的身体是干净的,万法是常有的,表面上看有些确实是对的,暂时没有变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邪见。

 

其实见,它是一种确定的有境,但这个有境也有,相对而言来讲,就像我们因明的这些见解,比量的见解和现量的见解,相对而言它是正量,但是如果以胜义谛,或者是用其他的圣者的这种见解来观察的时候,它也是非量的。

 

所以这个为什么叫“见浊”呢?凡夫众生认为它是真实的,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种见也是浊见。见浊,不是最彻底的、最究竟的意思。

 

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讲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其实佛陀真的是显现神通一样的,他成佛以后短短的49年当中说了这么多法。有些人是一辈子只有一本书,代表作只有一个,佛陀的话,你看那么多的,有这么这么多的时间。有时候我们看,实际上是人间的佛经都是很少的,还有天界和龙宫里面是很多很多的。所以佛陀在这里,你看《楞严经》,好像佛陀是很空的一样,就一直跟阿难聊那么长的时间,一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肯定佛陀的不管是哪一个经典,一这样学习的时候,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也是,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很有福报的吧,尤其是这几年以来我们就学了很多比较大的经吧,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这些应该是汉传佛教当中也是那么出名的,包括《金刚经》,还有《药师经》这些,《金刚经》和《药师经》是不算很多的,《般若摄颂》,就凡是佛陀的亲口所说的这些经,我们也学了一部分。

 

这样的话,这里也是,可以说现在的语言来讲,语重心长地给阿难一层一层地讲。

 

刚才把见浊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又汝心中忆识诵习”,你的心当中就各种未来、过去、现在的分别念。“忆”是指过去执取的一些分别念,“识”是现在识取的一些知见,“诵习”,“诵”是指议论,“习”是指学习、串习,未来的。

 

有些注释当中把这几个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所有的这些六识,你的这种第六识,分别识,“性发知见”,未来过去的所有的这些识,在你的功能上,或者说是你的性能上发出的知见,实际上“容现六尘”,不管是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好,你的这种见解,分别念的这种影像、知见显现,“容现”变成了“六尘”,也就是说,六境色身香味触法。

 

因为他这里主要讲想蕴,想蕴以各种取相,取各种形相,那么这样的话,过去未来的各种各样的这种判断也好,分析也好,辨别,这些都是一种知见。这些知见形成了什么?形成了外在的六境,或者说六尘。

 

如果这样的六识分别念离开了六尘,“离尘无相”,离开了六尘,那对境没有,色声香味触都没有的话,那执着它的有境的心识的相是没有的,“离尘无相”。

 

如果反过来说,“离觉无性”,有境的六种识聚,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识这六识,如果六识离开了,没有能缘,那所缘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境也不可能成的,“无性”,真正的这种本体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真正来观察的时候,实际上不管是你现在的各种,取种种相的这种分别念,离开了境以后识不存在,离开了识以后境不存在,本体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在现实当中它并没有这样的,虽然是本体上是境和识都不存在,但是在显现当中,境和心全部都是交织在一起,“相织妄成”。

 

本来我们的烦恼,其实也是,真的是这样的吧,大家都知道比如说我要产生贪心的话,依靠境而产生了贪爱的心,其实没有境的话,那能贪的心也没有;没有贪的心,那它所贪的对境也是没有的。虽然没有,但是明明是没有的过程当中,它还是成了这种“妄成”,也就是说这种虚妄的分别念自然形成的。所以,这个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它主要是想蕴。

 

有些经典当中讲:“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所有业障的海都是从妄想当中产生的,也有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烦恼——实际上烦恼的话,下面第二个问题当中也会分析的——但在这里佛告诉阿难,主要是你六识分别的各种境和识,表面上看都是也存在的,显现的,但实际上全部都是一种虚妄的相,这个就叫做是烦恼浊。

 

一般平时我们讲的见浊,是常见、断见、恶见比较多的,然后烦恼浊是贪嗔痴的烦恼粗猛,但在这里并没有这么解释。这里讲烦恼浊的时候说,实际上境和心,或者说是未来过去的分别的本体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明明不存在的同时,跟我们的分别念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形成了这些烦恼,烦恼浊就是这样的。

 

所以藏文当中这些“浊”,跟那个汉文的“浊”稍微有一点点差别。我们一般“浊”叫(师念藏文),五浊恶世的浊,然后这里藏文当中翻译成了(师念藏文),也有浊的意思,但是字有点不同。

 

这是第三个,第三重浊。然后第四个: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下面第四个是众生浊,它对应五蕴当中的行蕴。意思就是说,你不管是从早上也好,到晚上也好,整个你的这种妄念,生生灭灭,一直不断。就像海水的波涛一样的,此起彼伏。我们的这种妄念心,大家也是知道,从早上到现在能产生过多少多少次的分别念呐?一直不断地,不断地产生,一直是没有停过。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你的这种知见也好,你的我见也好,每一次的这种想法,其实你的这些知见愿意存留在世间当中。

 

可能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一样的吧,自己的见解还是想存留在世间当中。比如说我觉得我见,也认为我见是一直常在的;然后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生活、我的价值观,各种各样的这种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愿意留于世间当中。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我们想法是这样,很美好的,但实际上你不一定能实现的,因为你的业力的力量非常大的,因为业力的这种迁移,让你可能不断地流转,不断地变迁你的国土。比如我们有些人是想永远都是活在人世间当中,天天都是吃一些长生不老的药,天天都是想保养自己的身体呀,一直认为住在这个世间是很美好的。

 

但是你想得很美,但实际上可能也不一定做得到的。有些人说:“我死在喇荣,天葬那个地方很舒服的。”但你现在都是你可以这么说的,但实际上你到时候不一定在喇荣死得了,不一定是这样的。确实,我们可能想法每个人都是,我们有些人:“我要好好地学什么什么中观呐”,刚开始你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们的业力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也许被业力的这种风已经吹走了。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其实众生,他这里众生和行蕴比在一起吧,所以说他这里讲,我们生生灭灭的这种妄念、分别念,其实每一个众生他有自己的一个固定的知见,这个知见很想,愿意存留于世间的,但是谁不知道无常的力量那么强大,我们自己都是很难有这种自由。

 

真的,有时候是自己想当一个好的修行人,业力现前、烦恼现前的时候,也可能没办法的;有些人想活的时间长一点,也没有办法的;有些人在某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一点;有些人想自己富裕、快乐、漂亮、长寿等等等希求一些世间的美好,可是业力先前的时候也没有办法;有些出世间的,比较好一点的,修行很好,有些都是很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虹身成就——原来我认识的有一个佛教徒,他说是:“我一定会是虹身成就”,但听说后来他死的时候,不要说虹身,尸体都是很大的——想法是这样的,但有时候真的是,这种意愿跟实际,梦想和现实也不同吧。

 

这个叫做也是“相织妄成”,可能就我们的见解,它自己还是有一种固定性的,可是这个见解经常被前世的业力,或者是现在的各种因缘,把它的计划,它的这种想法就开始搅乱。

 

我们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你的计划是很好的,我们都有时候想:“我今年好好待在学院。”谁知道中间生大病就离开了。有些是永远离开了,有些是暂时离开的。我都是经常想,今年做什么,然后年初的时候的很多计划,到了年底的时候都没办法实现。不要说是一生,或者说是很多年的这种计划。

 

我们作为一个人,有计划是很好的,确实一天也要有一个计划。“哦,我明天没有什么事”,结果明天有好多事情就出现;“明天很多事情”,结果什么事都没有。短短的一天,短短的一个月,我们的这种想法,“知见”跟后来的“业运”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这里,这个叫做是众生浊,其实众生真的还是很可怜的。每个众生都是,他自己都是想好一点。尤其我觉得现在,不过我们这边的人还算是好一点吧,至少是现在吃的、喝的这方面都不愁,这个还是很好的,有什么糌粑啊、酥油啊。

 

看到现在世间人真的是,又要还房贷,又要还车贷,还有各种,尤其是有些人欠了很多钱,然后这个不还的话,银行或者说是其他部门催着,如果还的话,那自己除了身体以外什么都没有,就这种人相比较起来,尤其是现在,我都有时候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打工的工人,他们很可怜的。

 

他们如果没有发生疫情的话,一年都是在外面,虽然很辛苦打工,打工以后,回去的时候基本上是可能吃一个冬天都没什么问题的,他们到藏地来打工。但现在很多都是困在那里,当他困在那里的时候,就连房租费都交不上去,比如说又做核酸,又在这里隔离,隔离的时候你不可能是在露天坐着,必须要在任何地方都是要付房费,而且很多地方宾馆是比较好的,因为有很多的因缘嘛,本来宾馆有些是比较便宜一点的,有些是比较贵一点的也可以,但是很多宾馆一般来讲会贵一点的。那这样一来,他们有些工人是很可怜的。

 

所以有时候众生确实依靠因缘不同吧,有个别的修行人,这些都还算是好一点的,至少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存,不怎么愁,这个也算是当今来讲,这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看看这个世界,其实我们自己也是,变成这样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我们造的业也好,自己各方面的福报,有些人是很有文化的,很有才华的,但是他可能年轻的时候就很不错的,最后慢慢慢慢沦落到什么样的。所以我们很多人也是想,你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你就生活很不错的,但最后很有可能变成什么样的,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讲无常的时候,就讲了很多上半生和下半生的无常的这些情景吧。所以我想众生有各种不同的业缘出现,这个叫做是众生浊。尤其是发生疫情以来,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众生可怜呐,众生可怜。

 

下面第五个。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这是讲“命浊”,对应五蕴当中的识蕴。佛陀告诉阿难,你们的这种见闻觉知,实际上本来没有“异性”的,它是一体的。八识,这里主要讲八识。

 

其实见闻觉知,本来如来藏圆明觉心当中,它没有这样那样的这种体相,但是因为“众尘”,我们刚开始前面有执着,执着以后就见外尘,因为外尘的原因,比如说我们色法只是为见,声法为听等等,这样就“隔越”,隔越以后就“无状异生”,无缘无故地就变成了不同的这种身相。

 

本来在如来藏本体当中,这些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异相是没有的,但是因为无明烦恼显现,六尘显现,最后这种异状会显现的,各种状况就出现。

 

那么在这样的时候,“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它的本性当中互相可以了知的,本性如来藏,它的本体当中都是没有一个分别的,它可以互通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世俗当中也好,在它的妙用当中“相背”。你看见的不是听见的,听见的不是嗅觉,也不是尝觉,也不是知觉等等,不是这样的。

 

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同和异的这种标准完全都已经失去了。因为我们众生的这种分别念的介入的原因,其实同的就不同了,异的不异了,也就是“同异”的这种概念,实际上完全都已经失去了。

 

其实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来讲那个时候都是,所有的六识都已经关闭了,只有一个错乱的意识有一种活跃期,但是在意识的这种错乱当中,实际上是有各种各样的当时的见闻觉知。你看梦里面,你的眼睛都已经闭着的,没有什么的,但是在错乱的意识当中,他当时也确实能看得到的,确实能听得到的,确实能接触得到的,种种现象都有。所以我们众生,其实本体当中,他都没有这样的这种迷乱,但是这样一错乱以后,整个异同完全都是已经丧失了它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看比如说像以前的中医,他通过把脉,或者说是看一些色相,这样的话,基本上是整个身体,整体的这种疾病状况都应该是知道的。特别高明的一些中医,他完全都是可以调整的,但是如果按照西医,那可能内科、外科,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是,眼科的医生不懂鼻科的,鼻科的医生不懂口腔科的,各个医生都没办法相容。

 

有时候西医也真的是太碎片化了,他一辈子都是看那个,比如说你看舌头的话,那一个医生天天都是看舌头,他可能无数的舌头看过了,除此之外,如果看眼睛的话,一窍不通,这样的。

 

所以我们的这种五蕴隔阂以后,或者说是六根隔阂以后,它本来是里面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可能中间根本没有办法互相圆融。所以“相织妄成”,“是第五重”,这个叫做是“命浊”。

 

如果是其他里面讲命浊,是说众生的寿命很短的,但在这里因为众生的见闻觉知,当时因为无明错乱的原因,就出现了各种异相,但是这些异相实际上并不是符合实际的。主要讲这样的命浊。

 

接下来做一个总结性的,下面的这一段是《楞严经》里面很重要的一段,很多大德认为这是《楞严经》很重要的一段法。

 

佛陀告诉阿难: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他这里说佛又告诉阿难,因为上面五浊都已经讲完了,那么你如今的这种见闻觉知,应该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当下各种各样的这种分别念也好,六识带来的种种重的这些分别念,应该是跟如来的常乐我净的这种智慧妙用,融合一起。意思就是说,当下的各种分别念,你如果认识到的话,就是和如来的这种觉心,如来的这种智慧无二无别,你应该这样认识。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经常讲,你当下的这种分别念,不管是你听到的、看到的,品尝的,任何的法。我记得是前年吧,《法界宝藏论》听了以后,很多人都可能对当下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见闻觉知的心,要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这种感受吧。大家好像确实是,心的本体就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很明白。

 

所以最后佛陀给阿难直指的时候,应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应该把它契入到如来的常乐我净这样的一种智慧的状态当中。

 

那么要怎么做呢?“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这个很重要的,如果你要跟如来相应,昨天前面也讲,因和果要相应嘛,那你现在应该“先择死生根本”,“择”是择掉,也就是说你现在应该是分清轮回的根本,我们现在不清净的心识,有生有灭的心识,你如果真正要懂得这样的话——我们大圆满当中不是讲有一个叫做区分有寂嘛,区分有寂的时候——现在我正在认识的六道众生的各种各样的这种语言也好,分别念也好,身体的姿势,其实跟如来的这种本体,身语意的这种妙用,无二无别。最后要认识到这么一个境界。

 

就跟这个比较相同的,说是你现在应该择掉什么呢?生死轮回的根本。然后依靠不生不灭的这种圆满的、湛然的本性,融合成一体。意思就是说,他这里的择掉也可以,或者说是你认清也可以,抉择也可以,就是你轮回的本体,跟圆满的如来的这种不生不灭的整体融在一起。

 

其实这个通过修行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要生灭的心找到不生不灭的心是难的,但是我们真正心的本体,它是无生无灭的,我们认识到它,然后在它的境界当中就安住,这就是无生灭的心来寻找无生灭的觉悟。这个很重要的。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以这个湛然的心,“旋”,是旋转、旋化,意思是以我们现在刚才讲的湛然的这种觉心来,划掉什么?虚妄生灭的心,虚妄生灭的妄心,虚妄生灭的这种妄想。然后“伏还元觉”,以现在生灭的心,认识觉心以后,其实它恢复到原来的觉心当中,然后得到元明的这种觉心是无生无灭的,这个叫做是因地的心。

 

这个意思是什么?我们经常禅坐,坐禅时候,你就真正是安住在心性当中的话,其实它是无生无灭的心,这个稍微有一点境界的人都会明白的。因为真正的心的本体它并没有生灭的,我们虽然刚开始入的时候好像以生灭的方式来入,但是以生灭的方式来认识无生无灭的心,这是我们因地的时候也完全是可以的,这叫做是因地的心。坐禅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应该知道。

 

然后,你如果经常是这样的一种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修的话,最后它自然而然现前,自然而然现前的时候,当你成佛果的时候,其实也是现见这个而已,除此之外也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啊,怎么无生无灭?有生有灭?”可能有点困难的,但是我们安住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生有灭的,但实际上我们入于禅定的心的本体,它跟虚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如果我们不断地修这样的与虚空无别的,无生无灭的心的本来面目,那最后它现前的时候也是这个本体,这个就叫做是成佛。

 

这个很关键。我们很多人修行的时候,可能有些都不懂,为什么要这样修行?为什么这样修行?其实这个修行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修行的话,可能光是念经也好,转绕也好,或者是做善事也好,发心的话,有是有功德,但是这些都是有为法的功德,应该是有生灭的东西,有生灭的这种因变成一个无生无灭的果,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下面这个比喻也是非常好。

 

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里有几个过程,就讲到一个比喻,比如说“澄浊”的水,本来是澄清的,但是被泥土已经染污了的水,如果放在一个特别洁净的、静止的一个水器当中,瓶子里面,本这个水是浑浊的,然后你就倒在一个瓶子里面,那么这样以后“静深不动”,静止很长时间,一直不动,一直把它放着的,不要任何的动,这个时候,里面的沙子、尘土,这些都是自己就慢慢慢慢沉淀了,然后清净的水自然而然显现。这个我们就叫做是最初的压伏客尘烦恼。

 

这个是相当于是我们的寂止。我们每个人要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应该心要堪能,所以汉地禅宗也很重视,藏地大德们也是很重视。你先一定要让心,强迫地让它安住下来。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安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不管你怎么样,什么妄念都不产生——当然我们大圆满的正行的时候,你妄念也好,就不妄念也好,全部都认识它,这是一种胜观的意念,我们胜观暂时不谈,先寂止——要修寂止的时候,你心静下来,然后就像九种住心里面的观察方式一样的,如果产生分别念,又再次地让它喊回来,又再次地安住,再次地安住。

 

最后这样的话,有些人经常讲:“我现在能安住半个小时”,“我现在一个小时”,“我现在两个小时了”,但那个时候好像有些是很有成功感,就到处都说,但其实也不用说吧,你安住就可以了,也算不了什么,一两个小时也没有什么的。但是这个很重要,就像水自然而然澄清一样的,因为跟烦恼混住在一起嘛,你如果心这样安住的话,叫做是我们初步的压制烦恼,初步地压伏烦恼,并不是根除烦恼。但是它很重要的,它跟烦恼要分开。

 

所以为什么我那天说我们修心班这边一定要现在加大力度,要实修,不然你说是修心班,过一段时间烦恼越来越重,那不要说是压伏烦恼,已经启动烦恼了。那这样,修心班的人如果烦恼很重的话,那我们就更没办法交代了。

 

这样的话,你每天都是时间长一点,到后面就根本连身体的动摇这些都是不需要的。有时候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坐在旁边都是有差别的。原来我们开世青会的时候,我左边是南传佛教的,他们经常爱坐禅,一点都不动,上面怎么样,说什么的话,一直在坐着;我右边是不太修行的一个僧人,他动得不得了;然后我也不是特别动,也不是很稳住,在中间,有调节的作用。这边是特别寂静,这边是特别动摇,但我想,我可能是中间,也不动,也不静,也算是比这个好一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就。

 

所以我们确实也是,说实话修禅这些方面都比较差一点。如果我们长期这样修的话,那修行的境界一定会是可以出现的。你看水放着的话,水自然而然澄清,我们的心也是。我们也是这样跏趺坐安住的话,确实修行就很容易成功的。

 

这个是初步的一个寂止的修法。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这个应该是认识烦恼的本性。去除了刚才的这种泥沙,最后纯洁的水已经出现了,这个称之为什么呢?永远都是断除了无明,这个应该是胜观的这种智慧。

 

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最后我们胜观智慧修得很好的话,那我们的这种明觉,如来藏的本性,最寂灭的这种境界完全现前,特别纯洁地现前。那么这个时候,一切变化都是不会被烦恼转的,你行住坐卧也好,看起来是唱歌跳舞也好,任何的行为、任何的举动都不会被烦恼所转的。那那个时候应该是清净涅槃的妙德,功德皆合现前的。那个时候真正是已经成就了,真正是已经获得了最深的这种果位。

 

所以包括长水子璇,他这里讲:“真觉如水”,就如清净的水一样,“见闻如浊”,见和闻像浊一样的,“定身如静器”,意思就是真觉像水一样的,见闻就像刚才的浑浊一样的,我们这个身体禅定就像静器一样。

 

所以通过这种修行,先压制烦恼,现前寂止,然后进一步地认识烦恼的本性,那么这是胜观的修法。最后根除无明,现前如来的功德。

 

这方面大家也是应该尽量地努力修行,非常重要。

 

 

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第85节·心要善良

 

无论是胜是劣、是上是下,每个人都要尽力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绝不会有心不善而是好人的现象。所谓的心善,可以说完全包含在信心和悲心之中。

 

世人常说:“某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大大小小的众生都很仁慈。”行为善良就是不伤害他众,比如不偷盗、不杀生等,警惕罪业,努力做到心地善良……这其中没有不包括的善法。

 

简而言之,我在这里讲三条:

 

第一,哪怕只念一句观音心咒,也要回向“愿自他所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作为日常的本尊,祈祷往生极乐世界。

 

第二,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清净的戒律,都要守护。假设守护不了很多,也要尽可能守护“不杀生”这一条戒。

 

第三,时时刻刻要努力做到心地善良。

 

除了这三条,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个你们很容易理解。请大家记在心中。

 

愿万事顺隧,心想事成,善妙光芒遍布三界。吉祥如意!

 

己亥午(2019年)中秋节

译于喇荣

今天我们讲《不凡》的最后一堂课,法王说的第85节,为什么是85节,那天也讲了。其实他们编辑也是应该编得还是可以的,到最后落脚点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基本的根是什么呢?至少是戒杀,至少我们要守一条戒,其实这个我们当时也是让他们编的时候以在家人为主,因为出家人的话其实还比较容易,守戒也好,修行也好。所以《不凡》的话,其实很多在家人如果听的话也是很好的,以后你们有机会的话也给那些在家人讲,这个可能比较容易接受,里面的好多道理都是对他们来讲也是应该能做到的。所以到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呢,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至少也是要得一个人身不要杀生,这个是一条;还有我们要人格贤善,就像《胜利道歌》里面最后也是这样讲的。

 

法王最后的窍诀——要做一个好人,心要善良。当然说起来都是很简单,但做起来不简单,尤其是心善不善良的话,和人旷劫以来的习气非常有关系的。如果旷劫以来心很善良的人的话,一般的一个小小的事情都是不容易动摇;如果心恶的话,就很难改变的,遇到一点点事情的时候就暴发出来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确实习气难改,很难的。

 

但是遇到这些法以后,有些人是也能改过来,以前是心很恶的,就像我们讲的奔公甲、仲敦巴,他们都是以前不是很好的,但是后来依止善知识以后确实是改变非常大。我们以前的有些修行人,自己认为自己修行非常有进步,“以前在家的时候,我是不管杀人、偷盗,什么都一般根本不会放在眼里,但我现在修行……”他们自己都自己天天赞叹,也有这样的。

 

有些是再怎么样也是改不了的,有些人是不用改的,自己俱生的心地很善良的,有些是通过窍诀和上师能改变,反正有几种人吧。

 

这里说:

 

【无论是胜是劣、是上是下,】

 

我们人当中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有些是上等人,有些是下等人。

 

【每个人都要尽力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这个是很重要的。

 

【绝不会有心不善而是好人的现象。】

 

心不善良但是人很好。不过现在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同的,有些我们认为是善良的,他们认为是不善良的,这个人是很坏的;有些是他们认为很好的,但是我们认为是不善良的。这个肯定有的。

 

【所谓的心善,可以说完全包含在信心和悲心之中。】

 

对上者,三宝上师有信心;对下者,可怜的众生有悲心。这个很重要的。

 

【世人常说:“某某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大大小小的众生都很仁慈。”】

 

世间人也是经常讲:“这个人真的很好的,对什么样的人从来都是没有发过脾气的。”“这个人不行,刚开始的时候跟谁都很好,到了后面全部都变成敌人了。”“这个人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反正每个人的话,我那天不是讲了嘛,(?)是最好的镜子,旁边都是观察每个人,“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其实很多自己很坏的人,他也爱评价“那个人是好的,那个人不好”,别人都说“你是坏人”,他自己也就开始在那当裁判,也有这样的。

 

别人说这个人很坏,但(他)自己:“那些人很好,那些人很坏”他自己去评价。

 

【行为善良就是不伤害他众,比如不偷盗、不杀生等,警惕罪业,努力做到心地善良……这其中没有不包括的善法。】

 

法王最后讲的这个窍诀,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要看。在这里有些是已经穿了这种出家的衣服,衣服已经换了,但是心能不能换得到?心如果不换的话,衣服再怎么换也没有什么用的,头发再怎么样剃了也没有用。不要说头发,头皮都剃了也没有什么用的。

 

内心的嗔恨心也好,内心的嫉妒心,这种恶心一直不改变。有些是出了家以后还是,以前好像社会上评价还可以的,出了家以后脾气不好,这种现象也有,什么都有。有时候佛教徒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不要看起来很庄严的一个僧团,然后一个一个采访的时候,这个烦恼也很重的,那个痛苦也是很多的,那个人的人际关系也不好,凡是半毛看起来都是白白的,很好,但是你如果去寻找的话,每一个毛的根,也有一些是结脓的,有些有虱子,有各种各样的。所以说我们这个,人看起来整体上还是让人生起信心,庄严,但是有时候确实人还是有各种各样的。

 

比如说人真的很善良的话,不偷盗、不杀生,人际关系很好。其实人际关系不好的话,有时候自己想发个心也是不行的。这个是我们多年以来一直很有经验的,如果人际关系不好,心地很脆弱的话,什么事情都是干不了,你再有技术,再有什么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文凭的话,到一定的时候,心很脆弱,人际关系不好,人很懒惰,这种人的话就寸步难行。

 

如果人虽然水平不是很高的,人踏踏实实,很可靠的,男的女的基本上不管怎么样心不会很敏感,也不会很计较,也不会那么痛苦的,但做事很踏实的,这样的人应该慢慢慢慢不管修行也好,做世间法,还是有前途。

 

所以这方面自己观察自己吧,别人来评价你是没有必要的,自己观察自己,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人是很复杂的,看起来都是很好的,但是比如说三四个人、五六个人一起做事的时候,他的性格啊、脾气啊、习性啊、智慧啊,好的、不好的全部都爆发出来。比如说跟你一起半个月的话,哦,知道“原来这个人是这个样子的,就完全看不出来。”人的内在的这种习气在身体和语言上引发的时候,都能看得出来。所以说有时候交往一些人也是很重要的,我建议有些修行人,自己认为自己闭关闭得好的人,下来跟大家一起发发心,如果实在没有的话,洗个碗啊,扫地啊,这个时候接触很多人,有些人侮辱你,有些人诽谤你,有些人赞叹你,这个时候看看你的修行境界是什么样。

 

如果觉得不错,一年发心以后,“哦,我现在还是不错,一年当中没有生嗔恨心,没有生傲慢心”,还继续禅修的话那还是应该可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禅修的时候好像真的自己已经到了四禅的境界,但是最后容易失毁的时候,什么样的痛苦都发生的话,修行可能还要继续。

 

下面法王说的三条主要是不杀生、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有贤善的人格。

 

【简而言之,我在这里讲三条:

 

第一,哪怕只念一句观音心咒,也要回向“愿自他所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作为日常的本尊,祈祷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我也是希望我们每个人过一段时间念诵的时候,尽量地念,尽量自己有时间的话还是发愿,不然的话什么时候死也是不知道。我也自己还是每年的咒语这些都尽量地在完成,所以每个人还是应该努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清净的戒律,都要守护。假设守护不了很多,也要尽可能守护“不杀生”这一条戒。】

 

这个前面也讲了,“不杀生”,大的方面不杀人,如果能做到的话,不杀任何众生,包括我们吃饭的时候不点杀,这些是很重要的。

 

【第三,时时刻刻要努力做到心地善良。】

 

我们所谓的人格贤善。

 

【除了这三条,我就不多说了,】

 

法王最后的教诫是这样。

 

【因为这个你们很容易理解。请大家记在心中。

 

愿万事顺隧,心想事成,善妙光芒遍布三界。吉祥如意!

 

己亥午(2019年)中秋节

 

译于喇荣】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84节·守护一分戒

 

你们应该断除罪业,守护一分清净的戒律。

 

如果想:“所谓的守戒是什么?”

 

戒律有很多种,分别是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皈依戒。除此之外,还有受持一分以上的戒。

 

如果能断除杀生这一分罪业,仅此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杀生。当今时代,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罪业。佛法濒临末期,边军流失中士,恶魔冤魂的损恼特别猖獗时,人们都在造各种各样的罪业,其中,杀生真的超乎想象。

 

诸位善男子,我们这一生(是非常珍贵的),相当于一百个小时只吃一顿饭,所以这辈子应该谨慎行事,不要杀生。人生如此短智,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久留。当我们有一天死去的时候,就像《教王经》说的“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即使是转轮王或几千个部落、几万个部落的首领,在死亡的那一天,一个随从也没有权利带走,哪怕是一针一线都拿不走,必定是赤身裸体、赤手空拳,穿越阎罗世界长长的险隘,去阎罗法王跟前等候善恶的公正裁决。

 

到那时,大多数人会趋入恶趣。扪心自问,你修过什么善法可以解脱?做过什么罪业会让你堕入恶趣?细细想来,造下堕恶趣之业的人,恐怕非常多吧。能让你堕人恶趣地狱的,主要是被嗔恨的意乐驱使,行为上杀害过他众的生命。你们完全可以不杀生而活,依靠布施、持戒只能增长受用,而不会令受用灭尽,所以你们不必担心吃喝。

 

总之,千万不要杀生,尤其是不要杀害、而要救护无辜的野兽。如果你已经承诺断除杀业,那以后就绝不能再杀生了。

《不凡》今天是84节,应该是有85节,这是法王如意宝从降生到法王圆寂以后的第十四届涅槃法会之间的时间是有85年,所以当时他们是以这个数字来讲的,好像我在前言当中也是提过,但他们的藏文当中没有提。说是这样的,当时为什么写14章,就是14周年,85节就是从法王降生到当年开纪念法会之间的年数。

 

第84节·守护一分戒

 

不管怎么样,只要获得人身的话,至少也是相续当中要守护一分戒,如果一分戒都没有的话,连人身都得不到,这个以前我们讲《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前行》都讲过。

 

你们应该断除罪业,守护一分清净的戒律。

 

如果想:“所谓的守戒是什么?”

 

戒律有很多种,分别是比丘戒、沙弥戒、居士戒、皈依戒。

 

他这里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夷这些戒律没有讲,但实际上有些经典当中也是可以以男众戒为主,女众戒间接而知道的,经和论当中,有些是直接而了知的,有些是间接而了知的,这不叫缺漏。

 

戒律有很多种,出家的戒律、在家的戒律,包括皈依戒。学院里面是出家人,以出家戒为主的,但是在世间上出家人是非常少的,好多都是皈依戒。我们这边的道友们有时候出去,有人皈依的话,给他们也传个皈依戒,这个也应该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还有受持一分以上的戒。

 

当然这个要在皈依的基础上受好,不然的话,你不皈依,光受一个戒的话,那可能跟外道的戒没有什么差别了。

 

如果能断除杀生这一分罪业,仅此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你一辈子不杀生,或者是晚上不杀生,或者是白天不杀生,这样的一个戒律的话,功德非常大,这个《不凡》的前面也讲过吧,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杀生。

 

法王在这里主要是让大家如果能做到的话,不杀生的戒。不杀生有两种,一个是任何众生都不杀,还有一个是不杀人。

 

当今时代,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罪业。佛法濒临末期,边军流失中士,恶魔冤魂的损恼特别猖獗时,

 

确实这样的,现在造恶业的话,尤其是科技化的今天,造业是非常容易的,杀多少众生的话,你撒个毒药,或者是现在不是藏地也是经常杀老鼠,每个老鼠洞都是放一些毒药,全部都死了。然后再撒一些农药,也是很可怜的,一撒农药的话,所有的虫类全部都死了。然后你在大海里面也是有各种机器来捞鱼,以前都是一个渔夫拿一个鱼钩来钩,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大型的那些车,而且抓一些飞禽的时候也是在山谷里面撒网,一下子成千上万的鸟全部都困在网罟当中,特别可怕的,造恶业方面的手段特别多。

 

而且魔军,边军横行到中土,一些怨魔也是特别猖狂。

 

人们都在造各种各样的罪业,其中,杀生真的超乎想象。

 

诸位善男子,我们这一生(是非常珍贵的),相当于一百个小时只吃一顿饭,

 

一百个小时只吃一顿饭的话,那就是好几天,接近一个星期当中能吃一顿的话,大家很珍惜的。我们好不容易得一个人身的话,不要造的业太多了。

 

所以这辈子应该谨慎行事,不要杀生。人生如此短智,不会在这个世界上久留。当我们有一天死去的时候,

 

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业力带得走。

 

就像《教王经》说的“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

 

(师念藏文)这是应该《前行》还是哪个里面引用的,这些都还是要记住啊,应该能背。能背吧这些?这些教证还是要能背诵,法王背诵的,《不凡》里面的教证都是常用的教证,每个人都要背。这个很简单的,背大论你就,但是几个教证这些都是应该会背,背完了以后自己有这种感觉,这个确实这样的,你像国王的话,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是唯一能带走的就是业,他造的恶业和造的善业,自己能感受的。

 

即使是转轮王或几千个部落、几万个部落的首领,在死亡的那一天,一个随从也没有权利带走,哪怕是一针一线都拿不走,必定是赤身裸体、赤手空拳,穿越阎罗世界长长的险隘,去阎罗法王跟前等候善恶的公正裁决。

 

这个时候大家也应该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会有这样的,如果我们自己不做一点善事,一直造恶业的话,那真的是很可怕的。这些什么都带不走,我们几十亿人的国家的领导,最后死的时候都带不走。历史上很多的暴君也好,历史上很多的帝王将相,当他离开的时候连一根针都没办法带走,一个奴仆都没办法,只有随着自己的业力而离开。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的人,谨慎因果是很重要的。

 

到那时,大多数人会趋入恶趣。扪心自问,你修过什么善法可以解脱?做过什么罪业会让你堕入恶趣细细想来,造下堕恶趣之业的人,恐怕非常多吧。

 

就像《四百论》里面讲的(“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我们凡夫人大多数是造恶业,多持不善品嘛。

 

能让你堕人恶趣地狱的,主要是被嗔恨的意乐驱使,行为上杀害过他众的生命。

 

我前面也讲过,可能我们很多人以前没有出家的时候,没有学佛的时候,确实光是舌尖上造的恶业都是无数无边的,所以现在没有很好地忏悔的话,什么时候能偿还这些命债?大家也应该可以想像。我们不说无始以来,尤其是我们很多人可能是长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可能确实是,只不过幸好是遇到了佛法,虽然我们没有很高的修行境界,即生当中不故意杀害众生,这个对我们很多人来讲也是非常珍贵的一种行为吧。

 

希望在临死之前尽量,至少我是不害众生的,我是不杀众生的,这么一个戒条。法王的意思是,应该至少每个人都要守一条戒,这个戒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不害众生、不杀众生,因为众生的命是那么可贵。

 

你们完全可以不杀生而活,依靠布施、持戒只能增长受用,而不会令受用灭尽,所以你们不必担心吃喝。

 

藏地的话,经常以前是有的,因为不杀牛的话,可能是没办法,家里的生活贫穷,孩子多啊,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都是造了很多的业,生活不下去了,现在如果不杀生的话(出家人肯定不用),在家人还是有办法的意思。

 

总之,千万不要杀生,尤其是不要杀害、而要救护无辜的野兽。

 

法王有段时间是特别强调,因为当时文革期间,整个外面的野兽,包括旱獭啊、雪猪啊、地鼠啊,这些全部都是看到都会杀,而且每个人都有枪,那一段时间是特别可怕的。现在稍微好一点,藏地的话也好一点。以前都是有各种枪,这些枪的话,反正看到一个鸟类就要打,当时一段时间藏地是很疯狂的。法王如意宝就要求大家不要杀这些家兽、野兽。你们也记得,可能2000年的时候,法王专门劝大家不要杀生,有一个倡议书嘛,在极乐法会的时候,这个应该法王的著作当中也是有。

 

但现在也是比较严重,尤其是可能现在藏地好多牧区的话,基本上牦牛都杀完了,现在没有牦牛了,只有到县城的周围打工,原来是牧区,如果好好养殖的话,自己也可以好好地生活,但是他们有些年轻人把牦牛卖到成都啊、亚丁啊那些地方,甚至有些国外的,(现在)牛也没有,羊也没有,马也没有,最后变成农民的话,农民也不算,农民是有田地的,牧民的话,也没有什么家畜,最后到了一些县城之后,在一个空房子里,天天都是打工,打工的话也是很难的,买酥油也买不起,买奶渣也买不起,糌粑的话也要钱。

 

所以现在有一些杀业的果报,也是现世现报吧,我们看到很多人把牦牛全部卖掉了以后的这种生活的悲惨状况,也是很可怜的。本来是自己在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的话,那还是可以的。“山坡上遍满牛羊那是菩萨保佑的”,但现在菩萨也不保佑了,所以“嗡玛尼玛尼呗美吽”……

 

如果你已经承诺断除杀业,那以后就绝不能再杀生了。

 

当时法王应该好像不是极乐法会,在其他的时候讲的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83节·以猛烈的信心意乐祈祷往生极乐 (下)

 

接下来是动机。如《宝鬘论》中说:“众生界无量,欲利彼如是。”如果你不只是想着自己,而是带着“愿普天下一切有情在今生命终时,立即往生到怙主无量光佛足下”的意乐来念佛,那么为利益无量众生而行善的功德利益也是巨大的。

 

平时我们要经常思考:怙主无量光佛与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愿、极乐世界容易往生、如果往生则何处都不会有比这更大的功德利益。如云:“百千俱胝那由,佛及八十一佛刹,庄严功德合为一,超胜诸刹最无上,祈祷往生极乐国。”

 

怙主无量光在因地是菩萨时,曾发愿:“百千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所有功德合而为一,愿我未来成佛时,于如是刹土中成佛。”如今,他的大愿已经实现了。

 

极乐世界不像五台山、普陀山等在不清净所化众生前显现的刹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时,只有快乐,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甚至连痛苦的名字都听不到。

 

就阿弥陀佛的寿量而言,如云:“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所谓“无数劫”,是无法用人间几亿年来衡量的。

 

有句话说“菩萨们要重新修行自己的刹土”,但我们不需要修行刹土。怙主无量光佛在很多阿僧祇劫中积资净障,已经修成了这样的净土。我们只需要像儿子回父亲家一样去那里就可以了。

 

释迦牟尼佛和怙主阿弥陀佛在学道期间,多次受生为国王、王子等,他们二位总是在一起。因此,凡是入于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的行人,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往生。所以,你们都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全心全意地持诵阿弥陀佛圣号。

 

第83节·以猛烈的信心意乐祈祷往生极乐(下)

 

今天讲大家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每年都有这样的一种发愿的机会,如果实在没有信心的话,我们也可能没有办法吧,但是我想来到这里的话,一个是大家以后应该自己内心当中对空性法门有一些认识;还有一个的话,念《普贤行愿品》这是我们的传承当中应该比较特殊的。

 

其实藏地的愿文倒非常多,比如说弥勒愿文、龙猛菩萨的愿文、《入菩萨行论》的愿文、《极乐愿文》啊,非常多的,包括《普贤如来愿文》等等,很多很多的,但是所有的愿文当中法王是最重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愿文。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不可能会长期住在这个山谷里,每个人都是回去的时候应该满载而归,自己至少是有一些窍诀。这种窍诀的话,不是你得到几个法本背下去,应该是自己从内心当中对这些法产生,最好是有些比较有深度的感应,如果没有的话,自己也是有一种习惯性的感应,这个很重要的。不然的话,你到了你自己的地方的时候,刚开始可能你一两天学一点法,念一点,然后你自己在求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深入的这种求学的话,最后被这些身边的人全部都已经吞没了,你自己无法自理的话,这是很可怜的。

 

你在这里学了那么多年,你看前辈的这些高僧大德,他出去求学只有几年,回来以后利益众生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有些人是在这里很多很多年,然后你回去的时候还是跟原来上来的人差不多,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在这里,自己是可能相续当中种下很多善根,听了很多的甚深法,对自己是有利的,但对众生来讲可能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行持大乘佛法的人,每天我们在这里,大家也在讨论的时候,有时候很好,大家有种当时的自己的疑惑也好,自己的发现也好,很多都可以在有智慧的金刚道友面前说,原来自以为是的有些境界也好,自以为是的有些怀疑的话,当下就可以摧毁,当下就粉碎,有这个必要。

 

所以我们在求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要得到,我曾经在LA荣求学的时候,《普贤行愿品》是我们的传承上师们很重视的,哪怕是我有一两个人的话,我每天都是劝他们念《普贤行愿品》。然后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是很重视的,这个是每年都是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有这样的信念的话,那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当时这么多年以来给大家开创学院的目的也是这样的;我们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来到这里,苦行的用意也是这个。

 

你应该到了这里以后,至少是有一种目标,将来要做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智慧应该是不好说的(?),外在的因不好说的,如果有的话当然很好,没有的话也没办法,我们谁都没办法。

 

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只是怪自己的,自己在求学的时候天天睡懒觉,天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甚至可能经常搞破坏。我们有些里面到最后发现是很遗憾的,不仅是不好好求学,甚至有些人做的这种,虽然身穿出家衣服,但是还是有点,后来听起来都是,这当然是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千分之一左右,这个是正常现象,坏的也肯定会有。

 

但是我想大多数人对法还是很清净的,其实每个人来讲真的是很不容易。我经常这样想,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了学院不得不制定一些纪律,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断定一些事情,但实际上每个人来讲的话特别不容易,来到这里,确实学这样的法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想法。

 

接下来是动机。如《宝鬘论》中说:“众生界无量,欲利彼如是。”

 

众生界是无量无边的,如果我们想要利益他的话,这个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个意思。

 

如果你不只是想着自己,而是带着“愿普天下一切有情在今生命终时,立即往生到怙主无量光佛足下”的意乐来念佛,

 

我们念阿弥陀佛也好,念《极乐愿文》也好,念阿弥陀佛的心咒的话,其实真正的发心是这样的。

 

刚开始我们,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每个人都是想着自己而来,修法也是为自己而修的,求法也是为自己而求的,但是你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最后知道:“哦,原来我要为自己而求的这个其实是要为众生是最好的。”这个慢慢慢慢,教育是很重要的,真的,教育改变人类,改变整个世界,改变整个生活。

 

很多人以前是不知道,很自私的,通过学习大乘佛法以后知道原来是这样的,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为利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闻思修行要为利众生而闻思修行,这样的话,我们普天下的这些众生临终的时候转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那么为利益无量众生而行善的功德利益也是巨大的。

 

这是我们稍微调整心态就是这样。我们回向的时候:我今天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听法的时候也这样,发愿的时候也这样,如果不能长期这样的话,一天至少是能观想几次,这个也是很重要。

 

平时我们要经常思考:怙主无量光佛与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愿、

 

我们要经常忆念无量光佛,经常发往生极乐世界的愿。

 

极乐世界容易往生、如果往生则何处都不会有比这更大的功德利益。

 

任何其他的地方没有那么大的功德,我们《极乐愿文》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如云:“百千俱胝那由,佛及八十一佛刹,庄严功德合为一,超胜诸刹最无上,祈祷往生极乐国。”

 

百千万的所有的这些佛刹的功德全部积聚在无量光的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希望祈祷往生极乐世界。(师念藏文)念的时候大家也是很悦耳的,尤其是开极乐法会的时候,大家很悦耳地,用真诚的信心来这样念。

 

以前这个《极乐愿文》的话,基本上是认识字的人都是全部会念的,所以非常有加持力,乔美仁波切的这个《极乐愿文》。

 

怙主无量光在因地是菩萨时,

 

当法藏比丘的时候。

 

曾发愿:“百千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所有功德合而为一,愿我未来成佛时,于如是刹土中成佛。”如今,他的大愿已经实现了。

 

极乐世界不像五台山、普陀山等在不清净所化众生前显现的刹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时,只有快乐,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甚至连痛苦的名字都听不到。

 

……如果自己心里痛苦就没办法,自己给自己说:“我好痛苦啊!”除此之外,一般闭关静修的人痛苦的名字都听不到,但是这个是暂时的,不一定解决长远的,所以如果真的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话,那就是痛苦的名称也是听不到的。

 

就阿弥陀佛的寿量而言,如云:“彼刹阿弥陀佛尊,住无数劫不涅槃。”所谓“无数劫”,是无法用人间几亿年来衡量的。

 

到后面他还是示现圆寂,观世音菩萨来(出世)。

 

有句话说“菩萨们要重新修行自己的刹土”,

 

这是我们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也知道,每个菩萨到后面的时候,就建立自己的国土一样,要修清净的刹土。

 

但我们不需要修行刹土。怙主无量光佛在很多阿僧祇劫中积资净障,已经修成了这样的净土。我们只需要像儿子回父亲家一样去那里就可以了。

 

释迦牟尼佛和怙主阿弥陀佛在学道期间,多次受生为国王、王子等,

 

释迦牟尼佛生为国王,阿弥陀佛生为王子;或者阿弥陀佛成为国王,释迦牟尼佛成为王子等等。

 

他们二位总是在一起。因此,凡是入于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的行人,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往生。

 

他们是多生累劫都发愿,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祈祷的话,阿弥陀佛更为照顾:“啊,你是释迦牟尼佛刹土来的是吧,这里各个世界来的都有,但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好朋友,一定要给你安排一个好的住处。”

 

所以,你们都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全心全意地持诵阿弥陀佛圣号。

 

或者是心咒。我们今年的话在学院,如果不在的话也是每年都,其实法王如意宝给大家讲的窍诀已经是很殊胜的,每年如果没有离开的话,年初的时候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年初萨嘎月的时候大家好好清净忏悔,然后到了年底的时候,念阿弥陀佛的心咒30万遍,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是肯定没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你没有清净的话,(造的罪?),所以这个是法王的传承弟子来讲,以后如果在学院,我想僧众生力量是非常大的,僧众都还是很认真的,所以每个人还是应该有这种机缘。确实我总觉得如果修持善法这些方面的话,应该可能学院算是最好的吧,出去的话再怎么样也是散乱,可能没有这么集体的力量和修行的这种威力。

 

但是出去的话,或者是离开这里已经毕业的人的话,自己每年都是修这么一个心咒的话,应该不难。但是真正能行持的有多少人也不太清楚。

 

按理来讲,一个人到一个上师那里去求学的话,应该这些窍诀永远都是自己能(?)自己,这算是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信心。否则的话,你今天依止这个,这里修一个,明天到那里,那里念一点,然后到头来的话,什么自己都是没有数,这是像孤儿一样的,很可怜的。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弟子的话,你住在一个地方是很难的,每个人的因缘都不同,身体状况也不同,家庭状况也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业和烦恼的力量也是不同的,但是你在某一个地方依止具德上师所得到的法永远自己饶益众生,信心很稳固的人应该可以做得到的。

 

法王在这里,在文字上,这就是无嗔的阿阇黎,没有嗔恨心的,随时问他的话都可以给你直接讲窍诀。这样的话,我想我们都可能有一点转变吧。所以大家也是,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的话,在天降日的时候,大家也是跟僧众好好地发愿,至少是完成阿弥陀佛心咒、金刚萨埵心咒。

 

阿弥陀佛心咒的话,大概是在十一月份左右。我们极乐的话,前段时间也是交了申请,但是他们现在申请书都不接受,你递上去的话,就递下来,不要说开FH,申请书都不会拿上去,可能真正的批准是没有的,应该是没办法,但是自己念是自己的事情。当然我对这些也没有什么很多的管理方面的意思,但我们作为一些修行人,尤其是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对这些所谓的FH也好,所谓的节日也好,所谓的修行也好,特别地重视,因为大菩萨的这种语言的威力,跟我们一般的凡夫人说都是完全不同,所以很多人心里都是特别有触动性。我们的话也只能这样了,自己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除此之外其他也没办法。

 

这里面就讲到往生方面的一些窍诀和教言,这个是法王的金刚语,大家好好地记住。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83节·以猛烈的信心意乐祈祷往生极乐

 

你们要时时刻刻用心思维:极为难得的暇满人身宝,已经得到了;不仅获得了人身,还遇到了清净的上师;光是遇到上师还不够,上师正在亲口传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真理。

 

即使你们在家男女记不住很多法理,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几句,懂了以后就要实修。当上师讲得很广时,并不需要完全理解他所讲的内容,但你应该仔细思考对你有利的那个法。

 

如果有人问:“具有虔诚信心的所有在家男女,观想的主要对境是什么?”

 

就是祈愿自己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以亲友为主、结过善缘恶缘的众生,今生长寿无病、幸福美满,后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有人问:“自己一生的实修法,以及决定对自相续有利的法,到底是什么呢?”

 

主要是祈祷阿弥陀佛,这是最根本的。每个人都要发誓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绝不食言,一定要做。若能如此,这次劝勉大家行善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七百多亿遍的善根,你们一定都能得到。

 

这比你独自闭关诵经的善根功德要大得多。那种善根可能会因为你未回向、颠倒回向、向别人炫耀、生嗔恨心等而被灭尽,但这次与上万僧众的善根平等融在一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在所有善根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也不会单独穷尽。所以,这种善行,不同于你个人独自诵经,是不可思议的。

 

(未完待续)

 

这是一个法王的照片,上面有不空,不空它就往外面看,它有个特点,经常法王外面没有门卫,或者没有护法的话,它就很注意地看,这个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它的表情。

 

再下面那个是法王圆寂以后,当时好像丹增活佛发的,有些说是里面有些像是他画的,有些是我们下面有四众弟子上去的话,里面有一个,当时听说是明慧比丘尼的像也放在里面,这是电脑上处理的,大家也可以看。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像画得很好。你看那个云光的下面一直落到法王如意宝的住房里面,当时的大经堂是这样的。

 

第83节·以猛烈的信心意乐祈祷往生极乐

 

你们要时时刻刻用心思维:极为难得的暇满人身宝,已经得到了;不仅获得了人身,还遇到了清净的上师;光是遇到上师还不够,上师正在亲口传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真理。

 

这个应该当时是极乐法会的时候法王讲的。

 

即使你们在家男女记不住很多法理,看看能不能理解其中几句,懂了以后就要实修。

 

可能每个上师所讲的全部法也很困难,但是每一次一堂课的话,里面主要的有部分的窍诀应该记住。

 

当上师讲得很广时,并不需要完全理解他所讲的内容,但你应该仔细思考对你有利的那个法。

 

我们听课也是这样的,任何一个法师他所讲的全部,我们末法时代都是记性有限,也不一定。但是有个别的一些词句,自己也是记下来,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这样的话,日积月累,慢慢慢慢对自相续是有改变的。

 

如果有人问:“具有虔诚信心的所有在家男女,观想的主要对境是什么?”

 

就是祈愿自己和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以亲友为主、结过善缘恶缘的众生,今生长寿无病、幸福美满,后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平时发愿的时候,跟自己结缘的所有,结恶缘的,结善(?)缘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平时的一个修法。

 

如果有人问:“自己一生的实修法,以及决定对自相续有利的法,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修不同的法,到底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是什么呢?按照法王的教言来讲——

 

主要是祈祷阿弥陀佛,这是最根本的。每个人都要发誓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绝不食言,一定要做。若能如此,这次劝勉大家行善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七百多亿遍的善根,你们一定都能得到。

 

可能当时一次法会,大家的这种劝勉总集起来都是有那么多。所以我们自己也是以后如果念的话,可以融入当时的善根,或者是现在也是很多人在劝念阿弥陀佛。

 

这比你独自闭关诵经的善根功德要大得多。那种善根可能会因为你未回向、颠倒回向、向别人炫耀、生嗔恨心等而被灭尽,但这次与上万僧众的善根平等融在一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在所有善根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也不会单独穷尽。所以,这种善行,不同于你个人独自诵经,是不可思议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81节·极乐世界的功德

 

所谓极乐世界,并不会像人间一样感受身体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怨憎会苦,甚至连痛苦的名字在那里都听不到。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可能再投生到轮回中。

 

极乐世界是很容易往生的,除了造舍法罪与无间罪业的人,如果发愿往生,都能往生。因此,没有像极乐世界这样幸福快乐的地方了。

 

有些人请不要一味地造杀生等罪业,否则就会转生到地狱。地狱的痛苦完全超出了真实表达的范围,依靠我们现在的身心苦乐,只是一种比量推理,而极乐世界的安乐与三恶趣的痛苦,谁都不可能一五一十说得清清楚楚,甚至在心里浮现出来也很困难。

 

因此,如今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具相上师、进人了深法之门,此时此刻,每个人应该发个善愿。

(听打稿,仅供参考)

 

今天讲第14章,最后一章,因为这个是第14周年编的。

 

第14章 指引极乐

 

第81节·极乐世界的功德

 

所谓极乐世界,并不会像人间一样感受身体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怨憎会苦,甚至连痛苦的名字在那里都听不到。

 

我们人世间,一会儿身体痛苦,一会儿心里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的名称,地水火风,天灾人祸,各种各样的,几个人居住在一起都是“我心很痛”,“我身体很痛”,“我头很痛”,“我好痛苦啊”等等,但极乐世界的话,连这些名称都是没有的。

 

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可能再投生到轮回中。

 

极乐世界是很容易往生的,除了造舍法罪与无间罪业的人,如果发愿往生,都能往生。因此,没有像极乐世界这样幸福快乐的地方了。

 

我们过一段时间的话,大家也是共修往生法,念《极乐愿文》也好,大家可能会修这个法,包括念阿弥陀佛的心咒这些。如果实在是自己也不愿意快乐的话,那另当别论,但是如果真的我们众生在这方面自己想获得生生世世的快乐的话,确实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很重要的。

 

我们人当中可能有些是业力非常深重,好像无所谓吧,有这种感受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也没办法。

 

有些人请不要一味地造杀生等罪业,否则就会转生到地狱。地狱的痛苦完全超出了真实表达的范围,依靠我们现在的身心苦乐,只是一种比量推理,而极乐世界的安乐与三恶趣的痛苦,谁都不可能一五一十说得清清楚楚,

 

因为极乐世界太安乐了,可能我们任何的一个快乐没办法比,我今天吃得很好,我今天看节目很好,我今天身体特别好,这种快乐没办法比喻极乐世界。然后三恶趣的痛苦的话,我们人间的痛苦也没办法比喻,只是推测而已。

 

甚至在心里浮现出来也很困难。

 

因此,如今我们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具相上师、进人了深法之门,此时此刻,每个人应该发个善愿。

 

应该发个善愿,这个很重要的,但我们有些众生,真的前世的业力太重了,发恶愿很会,发善愿很不容易。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第82节·往生净土以意乐信解为主

 

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就是讲闻大乘法。同时要怀着“以自他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愿所有与我结善缘恶缘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的发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那里的阿弥陀佛和佛子。

 

如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如果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能往生,因为这主要取决于意乐。如果你心中有希求和渴望,就必定会实现。最重要的是对善法要有意乐和信解,这是相当关健的。在开“极乐法会”时,寻思到底能不能往生极乐而怀疑自己,是没有意义的。

第82节·往生净土以意乐信解为主

 

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就是讲闻大乘法。

 

他这里没有说是间接的因,或者是它的一种外缘。它主要的因就是,我们有些讲大乘佛法的话,这个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如果自己听闻大乘佛法的话,这个也是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这样说的话,我们在座的人应该好像有点希望!虽然我们不一定是非常如法的,但是确实我们在这里,当今时代比较而言,可能我们应该算是,很多人都讲了多少堂课,听了多少堂课,有些人都是白天一直听听听,最后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耳朵里面嗡嗡的发音。

 

所以讲闻大乘佛法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根本的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开心的,确实我个人而言,这方面应该做得比较多。如果开极乐法会是主要因的话,我可能没希望了,每次都是不知道,有一种力量,好像以前初期的时候经常去,但后来因为身体啊,因为有一些法本啊,就一直想,想是想,但是也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如果讲闻大乘佛法的话,我们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因缘。

 

同时要怀着“以自他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愿所有与我结善缘恶缘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的发心,

 

还要有这样的一个愿,将自己三时的善根给他们回向,回向什么呢?凡是对我结上善缘和结上恶缘的,甚至辱骂我的、害我的这些众让,都要往生极乐世界,发这样的心。

 

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就像《观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的,十六个观法,或者像乔美仁波切的《极乐愿文》当中所讲的一样,往生极乐世界的四个因,就是观清净刹土,观阿弥陀佛,然后发愿,最后善根回向,这样的因很重要。

 

以及那里的阿弥陀佛和佛子。

 

如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

 

一切法都是在因缘上,因缘都是依靠意乐,你发什么心也一定会是能成就的,你如果想变成一个魔王的话,你天天发这样的愿的话,你也可以变成吃人的魔王,也是很容易的;你如果想往生极乐世界利益众生的话,也能成。甚至我们世间当中也是经常说梦想成真,我想当一个医生,我一直努力的话,当一个医生也很容易的;我想当一个坏人,我也努力的话,也是应该可以的。善愿和恶愿都是可以成就的。

 

如果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能往生,因为这主要取决于意乐。

 

确实,法王讲的这些法还是很殊胜的,今年我们学《不凡》和《佛子行》,我觉得你们稍微也许,可能有点心有变化的话,也许会有,如果这个没有的话,我也确确实实没办法的,再也没办法了。

 

如果你心中有希求和渴望,就必定会实现。最重要的是对善法要有意乐和信解,这是相当关健的。

 

大多数人真的可以,我也在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已经坚持了多少年,而且每一次都是,不管是念诵也好,发愿也好,听课也好,还是意乐很强烈的,自己还是尽心尽力了,实在如果业力现前的话,也没办法,因为我们只有这个能力。但我们经常改正不好的意乐,生起好的意乐,好的意乐是什么呢?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念往生极乐的所有这些仪轨,这样的话有机会。

 

我们一般每年开极乐法会的时候,现在可能真正的ZF同意是没办法的,但是我们自己念个40万遍金刚萨埵和30万遍阿弥陀佛心咒的话,不管是谁也不可能把我们的嘴封上。现在疫情的关系,车上面可以封上封条,都可以的,餐厅、宾馆这些门可以封的,但是我们的嘴肯定没办法封,那这样的话,我在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特殊的日子当中,跟这么多僧众一起发愿今年一定要完成的话,那明年如果我不在世间的话,应该能往生,如果不能往生的话,那诸佛菩萨也骗了我们,我们除此之外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要有一种强烈的意乐,这个很重要。“无所谓的,怎么样也无所谓的”这种想法是烦恼心。对善法的意乐很关键。

 

在开“极乐法会”时,

 

法王在这里还是,给我们很多的因缘,讲得还是比较好的。

 

寻思到底能不能往生极乐而怀疑自己,是没有意义的。

 

最好不要,不然有怀疑而发愿的话,虽然能往生,但是在五百年当中关在莲花宫当中。有些人说:“没事,反正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即便是莲花里面肯定超越我们的人间。我宁可以怀疑来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愿意呆在这个娑婆世界。”也有这样说过。当然,确实大家还是尽量地,尤其是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里面,麦彭仁波切用了很多辩论的方式来,学了以后的话,好像确实能往生一样的感觉。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80节·梦光明见上师

 

今天清晨时分,我处于梦光明的境界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托嘎如意宝以弥勒坐式坐在众多僧人的前方。

 

我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想:“我们正在共修大威德广大事业的修法,尤其是已推毁了很多非人的黑法城市。这样做到底是有利有弊,正好请教一下托嘎如意宝。”于是我上前拜见,坐在他的身边。

 

还没来得及汇报,上师就开始说;“一切放生之王,就是降伏事业。如果放生小虫,最多只能保住它一两天的生命。如果放生马、牛、羊等大动物,只能救护它们几年的生命。相比之下,如果你行持真正的降伏事业,就是赐予众生永远无死的果位。这是一切放生之王,你懂了吗?“

 

当时我对上师说:“对于能够起死回生、把众生神识超度到净土的修行人来说,降伏事业的确不可思议,但如果普普通通做降伏事业,这有什么好处吗?”

 

托嘎如意宝说:“你不用这么顾虑重重。简而言之,因为追随佛教和持教大德,即使只是普通的现行诛业,其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依靠本尊心咒、法性、等持的加持而跟随佛教和所有持教大德,降伏事业是一切事业之王,它比放生几百、几千、几十万、几十亿更有功德利益,你明白吗?

 

当然,这并不代表普通放生就没有功德利益了,世间善根中没有比救护众生生命更有功德的善法了。

 

比如,以六度为例,一切布施之王,就是做无畏施的放生。从自身来想,比起世间上的金银、松石、珊瑚、猫眼天珠、珍珠、玛瑙、子女等,大家更珍爱自己的生命。如果通过无畏施给你重新活下去的机会,哪里有比这更大的喜悦呢?因此,一切布施之王就是放生。

 

一切持戒之王,也是不害有情的生命,并且救护生命。所谓持戒,就是断除害他及其根源的本体。不害他众,主要就是指不害生命。

 

所谓安忍,是指别人如何加害自己,都不以怨报怨。不以怨报怨,主要也是不侵害别人的生命,这才是根本。安忍主要就是戒杀放生。

 

再来说说精进。精进就是对善法欢喜踊跃,而善法是指能够产生悦意果报的法,如经中说:“造作如是业,获得如是果。”这个世界上,除了地狱里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死时不会痛苦,就算是地狱众生,失去生命时也有难以想象的恐惧感。简单来说,六道众生都是爱惜生命的,如果你救护了生命,就能产生悦意的果报。所以,欢喜踊跃地救护生命,就是对善法欢喜踊跃的精进。

 

所谓禅定和智慧,就是寂止和胜观。寂止和胜观的因,就是不害他众、利益他众。这两者的本体是不害他众,作用也是不害他众。如果有人救护了正在被杀的众生的生命,这种功德利益会有多大啊?

 

世界上没有放生这么大的功德利益了。”

 

我心里感到无比高兴,凑到上师跟前呈禀:“去年今年这两年,我放生的鱼、蛇等,接近一亿个生命了。”上师双手合十说:“父亲的好孩子,你真是浊世能圆满利生的唯一太阳。”他一连说了三遍后,向我合掌。

 

我喜出望外,再次走近上师。这时,他把手放在我的头上,为我摸顶并发愿:“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证悟犹如甘露法性义,应机度化善巧方便行,愿得度化无边众生力。”

今天清晨时分,我处于梦光明的境界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托嘎如意宝以弥勒坐式坐在众多僧人的前方。

 

现在很多藏传佛教弥勒菩萨的像,全部都是就像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一样的,那样的坐式。

 

我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想:“我们正在共修大威德广大事业的修法,

 

当时有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念:“嗡 舍智沃哲达纳纳 萨瓦夏中纳夏雅 东吧雅 吽吽啪的啪的索哈”,修了很多。

 

尤其是已推毁了很多非人的黑法城市。

 

他当时有点担心。

 

这样做到底是有利有弊,正好请教一下托嘎如意宝。”于是我上前拜见,坐在他的身边。

 

刚开始可能看得比较远,然后专门想请教这个事情,想坐在身边。

 

还没来得及汇报,上师就开始说;“一切放生之王,就是降伏事业。如果放生小虫,最多只能保住它一两天的生命。如果放生马、牛、羊等大动物,只能救护它们几年的生命。

 

他好像刚开始提起来,放生当中一般动物放生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

 

相比之下,如果你行持真正的降伏事业,就是赐予众生永远无死的果位。这是一切放生之王,你懂了吗?“

 

托嘎如意宝给法王这样讲。

 

当时我对上师说:“对于能够起死回生、把众生神识超度到净土的修行人来说,降伏事业的确不可思议,但如果普普通通做降伏事业,这有什么好处吗?”

 

因为起死回生的能力也没有的,超度到清净刹土的能力也没有的,一般的一个僧人,一般的一个人念降伏仪轨、降伏法,这样的话到底是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当时法王就在托嘎如意宝面前问。

 

托嘎如意宝说:“你不用这么顾虑重重。简而言之,因为追随佛教和持教大德,即使只是普通的现行诛业,

 

一般可能有些为了佛教的兴盛,为了持教大德的长久住世,即便是行持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如说念一个仪轨啊,我们很多会供仪轨里面都是有时候也有一些降伏仪轨,这些降伏仪轨只是给大家念一下,行持这样的诛业。

 

其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依靠本尊心咒、法性、等持的加持而跟随佛教和所有持教大德,降伏事业是一切事业之王,

 

如果我们发心是为佛法和持教大德的事,做的是密宗的一些这样的仪轨的话,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般密宗当中,有等持和有境界的人来修降伏法的功德当然是不可思议的,即便是没有的话,光是清净的心来念诵的话也有很大功德,这个意思。

 

它比放生几百、几千、几十万、几十亿更有功德利益,你明白吗?

 

当时法王(托嘎如意宝)给他这样讲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普通放生就没有功德利益了,

 

不是这个意思。

 

世间善根中没有比救护众生生命更有功德的善法了。

 

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一般的有为的善根当中当然是放生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下面说放生具足六度。其实我们有时候梦到上师的话,一瞬间说了几句话就梦醒了,基本上没有一个长的情节,法王这样的对话还是很羡慕,而且这些词也是,每一个都很有甚深的意义。

 

他就讲了放生具足六波罗密多,怎么具足呢?

 

比如,以六度为例,一切布施之王,就是做无畏施的放生。

 

布施当中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最重要。

 

从自身来想,比起世间上的金银、松石、珊瑚、猫眼天珠、珍珠、玛瑙、子女等,大家更珍爱自己的生命。

 

比起这些,每个人都更珍爱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死的话,你身上有什么样的天珠啊,什么样的最珍贵的东西都是可以愿意,甚至可能放弃自己的子女啊、财产啊、房子啊,什么都愿意。现在有些人生病了,或者说要枪毙了的话,自己拥有的所有的这些身外之物都想放弃,换来生命。

 

如果通过无畏施给你重新活下去的机会,哪里有比这更大的喜悦呢?因此,一切布施之王就是放生。

 

从布施来讲,那放生的话,确实功德很大很大的。

 

一切持戒之王,也是不害有情的生命,

 

所有的持戒里面最重要就是不害众生。所以我们现在这里出家也好,居士的话,有些可能修行不一定很好,但是已经出了家以后从来没有杀过生,故意杀生没有,这一点应该得到人身是有意义的。

 

并且救护生命。所谓持戒,就是断除害他及其根源的本体。

 

断除害心就是持戒的本体。

 

不害他众,主要就是指不害生命。

 

持戒归根结底就是不杀生。这个也是在放生当中已经包括了,不单是包括,还要去放,这个是更重要的。

 

所谓安忍,是指别人如何加害自己,都不以怨报怨。不以怨报怨,主要也是不侵害别人的生命,这才是根本。安忍主要就是戒杀放生。

 

安忍里面最难忍的可能就是害众生,如果别人对你怎么样,你没有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而且忍下,最好是不杀别人的话,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放生。这是安忍波罗密多。

 

再来说说精进。精进就是对善法欢喜踊跃,而善法是指能够产生悦意果报的法,如经中说:“造作如是业,获得如是果。”

 

你造什么样的业的话,会获得这样的果。

 

这个世界上,除了地狱里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死时不会痛苦,

 

不过有些人可能很痛苦,暂时一瞬间“啊,我死了。”但口头上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谁也不喜欢死的,除了地狱众生,地狱众生希望死的。

 

就算是地狱众生,失去生命时也有难以想象的恐惧感。简单来说,六道众生都是爱惜生命的,如果你救护了生命,就能产生悦意的果报。

 

如果你救了一个众生的话,那你造下了让众生喜悦,自己喜悦的果报,将来你自己也是很快乐的。所以我们现在有些人身体经常多病、短命,这些都是害众生而导致的;今生当中各方面什么都具足的话,就是以前我们饶益众生的果报显现。

 

所以,欢喜踊跃地救护生命,就是对善法欢喜踊跃的精进。

 

精进波罗密罗已具足。

 

所谓禅定和智慧,就是寂止和胜观。

 

托嘎如意宝对禅定和智慧的解释和平时我们在其他经论里面的解释有点不同。

 

寂止和胜观的因,就是不害他众、利益他众。

 

这个说法可能以前我们在其他经论里面比较少见的。

 

这两者的本体是不害他众,作用也是不害他众。

 

也就是说饶益众生或者利益众生,不害众生。可能不害众生是寂止的因,饶益众生是胜观的因,这种因果关系。我们为什么今生当中能心安得下来,可能是不害众生的因导致的;我们能通达一切法的话,这就是饶益众生。这个因缘。

 

如果有人救护了正在被杀的众生的生命,这种功德利益会有多大啊?

 

世界上没有放生这么大的功德利益了。”

 

(托嘎如意宝)当时以六波罗蜜多给法王如意宝讲放生的功德。先讲了一个修降伏法的功德,然后实际上放生也是功德很大的。

 

放生的话我们原来八十年代的时候也是提倡大家,现在的话确实很多方面不是很方便,放生没有以前方便。但是现在我们应该科学化地放生,有时候也不能放弃。我们出去的时候哪怕是放几条生命,这些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虽然没有像前面一段时间那样到处都举行大的放生,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永远断了,因为有些时候环境对每个人来讲是一种限制,但是我们的修行,只要自己不违法,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功德大的善心也不能放弃。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这样做的。

 

我心里感到无比高兴,凑到上师跟前呈禀:“去年今年这两年,我放生的鱼、蛇等,接近一亿个生命了。”上师双手合十说:“父亲的好孩子,你真是浊世能圆满利生的唯一太阳。”

 

当时对法王是这样赞叹的。

 

他一连说了三遍后,向我合掌。

 

托嘎如意宝都是向上师如意宝这样合掌。

 

我喜出望外,再次走近上师。这时,他把手放在我的头上,为我摸顶并发愿:“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证悟犹如甘露法性义,应机度化善巧方便行,愿得度化无边众生力。”

 

这个我们经常念诵的话,这是托嘎如意宝对法王如意宝的一种加持。(上师念藏文)好像藏文当中应该是这样吧,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两个上师如意宝得到的这种教言,我们自己没有这样的话也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比如说去朝圣山,或者到哪里去发愿的时候,愿我们证悟这样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然后以善巧和方便方法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愿我们获得这样的能力。现在我们度众生的能力比较薄弱吧,我们先可能通达了佛陀证悟一样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这种法性的意义,然后以应机度化的这种善巧方便来度众生。要度众生的话就希望我们得到这样度众生的不共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的发愿,自己也是今后在任何时候,或者早上、晚上,有时候是自己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发愿的时候用这个作为自己课诵里面的一个词,这是上师得到的一种清净显现当中的相当于是意伏藏,这个是很有加持力的。大家应该以这种方式来发愿。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