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节·妹妹美珠往生

 

关于我的妹妹,没有必要讲太多。你们都很清楚,她是一个普通的老觉姆。从小到现在,洛若这一带上了年纪的人基本都认识她。她小时候是个普通的牧民,不曾故意杀害过任何生命,包括小蚂蚁。她应该不是一个沾满各种罪业的人。

 

尤其是在民主改革期间,我无处可去、无处可住的时候。不得不和美珠、晋拉两姐妹住在一起。如果我一个人住,政府方面的人会看我不顺眼。起初,我们吃穿是各自分开的,但中间一段时间闹饥荒,我们就一起做饭吃了。

 

美珠以前最严重的罪业,就是在放羊时需要给一大群羊做阉割。那些罪业应该是她一生的全部罪业了。虽然她后来非常努力地忏悔,但也不能明确了知罪业到底有没有清净。除此之外,她没有造过大的罪业。

 

上下洛若的领导和民众对我们有无量恩德,尤其是贡图和贡波等领导,有特别大的恩德。后来,当我把山羊上交给公家时,他们把那些羊全部放生了。

 

美珠,始终把行善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觉姆,恐怕成办不了比这更超胜的善事了。她一直祈祷怙主阿弥陀佛,也念诵了几亿遍观音心咒和莲师心咒等。

 

我觉得她有一点修行境界。通过教证、理证来推测,想必她已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后来,请了许多决定可以预言的上师和还魂师来授记,他们也说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这应该是真的。看她死时暖气消失的情况,从小乘有部到大乘大圆满都讲过,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人、天、清净刹土等处时,暖气消失的方式是不同的。她暖气消失的情况,主要是我的侄子花措和泽仁医生两人详细观察到的。从暖气前后消失的情况来看,想必她已经踏上了解脱道。当时天空中也出现了彩虹、各种光芒,如(《一子续》)云:“谁即得佛果,尔时此三遍,腾越真虚空,五自光此现。”

 

比如夏天,先前有太阳,后来出现乌云,空中飘着微微细雨,出现彩虹的因缘一旦齐全,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彩虹。但在她去世的那天,并没有任何这种因缘,当时已是夕阳西下了,天空中出现的不是普通的彩虹,而是白色的云、黄色的云、红色的云,随后呈现出线状的红色光辉。

 

从我的空行会供殿里,也传来悦意动听的声音,正在传颂似乎解脱于寂静刹土的瑞相。虽然外面的人听不到,但是里面的人明显能听到。不是说“如果在寂静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悠扬悦耳的音声;如果在忿怒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剧烈震撼的声响”吗?

 

一般在传出某种声音时,基本就接近死亡了。大概就在那之前传出某种声音,但也有稍微延后的现象。如果看看所有前辈大圆满上师的传记,就会想到可能会有轻微延迟的情况。如果那是解脱的验相和成佛的验相,是最好的了。

 

假设她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圆满具足地道的功德。她会以欢喜的眼神注视着我们,以慈悲的心垂念着我们,恒时以天眼清晰地看到留在人间的亲属、僧人、弟子等。如(《极乐愿文》)云:“愿天眼明见,生前友侍徒,加持并护佑,亡时接彼刹。”我们祈祷在极乐世界的她,以五眼六通恒时关注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僧人和远近的亲属等,凡与她结缘者,命终之时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她最初也发下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愿。所以,如果你们能在她的遗体前承诺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我觉得这会有特别大的功德和利益。

第79节·妹妹美珠往生

 

阿里美珠应该是往生极乐世界了。法王说:

 

这应该是真的。看她死时暖气消失的情况,从小乘有部到大乘大圆满都讲过,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人、天、清净刹土等处时,暖气消失的方式是不同的。

 

有些是到清净刹土,有些是堕落的,尤其是先从头顶这边凉,然后慢慢慢慢往下的话,说明他下堕的;先从脚底开始凉,然后慢慢慢慢,最后头上有热气很长时间的话,说明往上往生。不同的法门当中也讲了这些暖气消失的情况。

 

她暖气消失的情况,主要是我的侄子花和泽仁医生两人详细观察到的。

 

法王的侄子,一个是花作,一个是(?),还有一个叫(?),他们都是学院的,一个是花作喇嘛,当时阿里美珠圆寂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叫泽仁医生,他们两个也详细观察到了,当时在身边。

 

其实阿里美珠圆寂的话比较突然,我当时在浙江那边,一个叫温岭还是什么的,在台州那边。当时我先在杭州住院一段时间,后来翻译《大圆满心性休息》和《三自解脱》、《俱舍论释》三个,我刚刚把《心性休息》和《三自解脱》翻译完的时候听到阿里美珠圆寂了,《俱舍论释》暂时告一段落,然后立即赶回来了,当天就赶回来了。

 

当时是03年圆寂的嘛,02年的时候,阿里美珠在北京做了一个大手术,后来好像算是还比较不错的,结果可能是心脏病还是什么的,比较突然性的在学院圆寂的。

 

这里面有个照片,应该是比较早期的,门措上师也很年轻。

 

从暖气前后消失的情况来看,想必她已经踏上了解脱道。当时天空中也出现了彩虹、各种光芒,如(《一子续》)云:“谁即得佛果,尔时此三遍,腾越真虚空,五自光此现。”

 

《佛一子续》,这个到时候我们新的版本加上,意思是谁得到佛果的话,会出现这些光和相。

 

比如夏天,

 

法王说一般来讲,像这些彩虹的话,有各种不同的缘起。

 

先前有太阳,后来出现乌云,空中飘着微微细雨,出现彩虹的因缘一旦齐全,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彩虹。

 

这个是一般来讲也会有的,自然而然会显现彩虹。这是我们一般的,常见的话,有云啊,有细雨、有阳光这样的话。

 

但在她去世的那天,并没有任何这种因缘,当时已是夕阳西下了,天空中出现的不是普通的彩虹,而是白色的云、黄色的云、红色的云,随后呈现出线状的红色光辉。

 

所以这也是一种成就相,当时在我们学院的很多喇嘛也是感到非常稀有。

 

从我的空行会供殿里,

 

当时法王他老人家住在地方是在大经堂的上面,往法王院子里面的话,有一个叫做空行会供殿,比较大的一个房子。

 

也传来悦意动听的声音,正在传颂似乎解脱于寂静刹土的瑞相。虽然外面的人听不到,但是里面的人明显能听到。不是说“如果在寂静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悠扬悦耳的音声;如果在忿怒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剧烈震撼的声响”吗?

 

法王说不是续部当中都有这样的嘛。当天的声音,这里也没有说她是寂静还是忿怒,但是这个也是一种成就相。

 

一般在传出某种声音时,基本就接近死亡了。大概就在那之前传出某种声音,

 

当时可能圆寂之前吧。

 

但也有稍微延后的现象。如果看看所有前辈大圆满上师的传记,就会想到可能会有轻微延迟的情况。

 

这也是以前很多大德的传记当中,他的声响可能会稍微延后,有这种情况。

 

如果那是解脱的验相和成佛的验相,是最好的了。

 

她当时可能出现了这些相吧,这个如果是成佛或者解脱的话,也是非常好的。

 

假设她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圆满具足地道的功德。她会以欢喜的眼神注视着我们,以慈悲的心垂念着我们,恒时以天眼清晰地看到留在人间的亲属、僧人、弟子等。如(《极乐愿文》)云:“愿天眼明见,生前友侍徒,加持并护佑,亡时接彼刹。”

 

《极乐愿文》当中不是也说了嘛,如果谁先往生到极乐刹土的话,他用天眼来观自己生前的这些亲朋好友啊,弟子啊这些,加持他们,让他们死的时候都引领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祈祷在极乐世界的她,以五眼六通恒时关注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僧人和远近的亲属等,凡与她结缘者,命终之时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其实以前阿里美珠和法王都是一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当时阿里美珠圆寂的时候,大家也担心会不会法王也马上圆寂。当时好像极乐法会还没有开,比现在还前一点吧,那个时候示现圆寂的。可能过了两个多月以后,法王圆寂的。当年如果是藏历的话,都是在年底示现圆寂的,如果公历的话,可能阿里美珠大概是10月份左右,法王是1月份。大概是这样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的。

 

一般可能当时也是比较担心,他们可能共同发愿这样的,那生死自在的一些成就者来讲的话,也是都有这样的情况。法王以前也讲过,她是对我有恩德的妹妹,一旦如果圆寂的话,他也不一定住在世间。所以当时一段时间大家都比较担心。后来觉得可能没事吧,按照公历的话,那一年已经过了嘛,03年已经过了,但后来04年的1月份的时候,法王也圆寂。按藏历的话,都是在一年当中。

 

我们祈祷她,在我们临终的时候,大家也是同时祈祷,法王也这样说的。确实阿里美珠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

 

她最初也发下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愿。所以,如果你们能在她的遗体前

 

当时法王应该在她的遗体还没有火化之前讲了这个话。

 

承诺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我觉得这会有特别大的功德和利益。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78 节·认清猴月初十

 

大自在猴年猴月初十,是邬金第二佛莲师从西南乳海中诞生的重大节日,也是他前往西南罗刹国的重大节日,这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虽然真正认定的方式有很多不同,但《集上师密意》和持明无畏洲尊者,把藏历六月认定为猴月。

 

例如,大虹身成就者布玛莫札,在贤劫1002尊佛一一出世之间,他恒常安住于五台山。每100年,就在这片雪域示现一位真正的化身,广弘大圆满法,饶益众生。最终,于此赡部洲1002 尊佛均已出世后,他再示现成佛。

 

上师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他亲口承诺,每13年就投生一个真正的化身,无有中边地踏遍整个藏土,以作加持。

 

就在今天这个时候,上师邬金莲花生大士会亲自降临的承诺不会骗人。《修行上师要文》中说:“猴年猴月初十日,邬金我必临藏地,此语乃我之誓言。”诸多伏藏授记中都说他会亲自降临。

 

所以,以宿缘和愿力结缘的我等师徒,在这么殊胜的节日聚集一堂,依靠无上密文殊莲师坛城而共同受用甚深密法,也是一种善妙的缘分。

(听打稿,仅供参考)

 

大自在猴年猴月初十,是邬金第二佛莲师从西南乳海中诞生的重大节日,

 

西南乳海现在说是阿富汗那边的一个湖,莲花生大师降生的这个地方。

 

也是他前往西南罗刹国的重大节日,

 

也就是藏历的六月十号,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六月初十是莲花生大师降生的日子,也是莲花生大师最后前往罗刹国的日子。

 

这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虽然真正认定的方式有很多不同,

 

可能猴年猴月的认定也有不同的说法。

 

但《集上师密意》和持明无畏洲尊者,把藏历六月认定为猴月。

 

我那天也讲了,如果是现在的猴年猴月的话,应该是2028年的6月份。还有几年,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多少人还活在人间。

 

下面法王讲了一个其他的,也是跟莲花生大师有关系吧。

 

例如,大虹身成就者布玛莫札,在贤劫1002尊佛一一出世之间,他恒常安住于五台山。每100年,就在这片雪域示现一位真正的化身,广弘大圆满法,饶益众生。

 

以前有些大师认为上师如意宝都是应该是布玛莫扎的化身,因为他的《布玛心滴》的弘扬跟其他很多人都不同,也有这样的说法。也有一些大德认为贝诺法王是布玛莫扎的化身,也有这样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一般在贤劫千佛没有一一成佛之前,他的主要的化身是在五台山,每100年的时候在藏地出现一个化身来弘扬大圆满。

 

最终,于此赡部洲1002 尊佛均已出世后,他再示现成佛。

 

这是很多心滴(?)的历史当中也有。

 

上师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他亲口承诺,每13年就投生一个真正的化身,无有中边地踏遍整个藏土,以作加持。

 

他的这个化现,不知道以我们现在的人显现还是什么,反正在13年当中在藏地去加持,去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

 

就在今天这个时候,上师邬金莲花生大士会亲自降临的承诺不会骗人。

 

这个可能是上师在一个猴年猴月的初十,可能是1992年猴月初十的时候讲的。

 

《修行上师要文》中说:“猴年猴月初十日,邬金我必临藏地,

 

在猴年猴月初十的时候,我一定会来到藏地。

 

此语乃我之誓言。”

 

这就是我的誓言,本来初十会供的时候,莲师也是经常会降临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学院也是每个月的初十和二十五做会供,尤其是初十,每一个月初十都有莲花生大师降临的不同的誓言。

 

诸多伏藏授记中都说他会亲自降临。

 

所以,以宿缘和愿力结缘的我等师徒,在这么殊胜的节日聚集一堂,依靠无上密文殊莲师坛城而共同受用甚深密法,

这个应该是当时做一个会供,这里“文殊莲师”就是爱慧文殊的坛城,也叫爱慧莲师,莲花生大师有八变莲师,其中一个爱智慧的一个莲师,这个可以叫作文殊的坛城,一体的。应该现在我们每次莲师的会供这些也可以称之为这样的。

 

也是一种善妙的缘分。

 

这个是讲到什么是猴年猴月,这个可能有些道友以前在这里待过很多年,但不一定知道,这里法王讲得很清楚。

 

第79节·妹妹美珠往生

 

关于我的妹妹,没有必要讲太多。你们都很清楚,她是一个普通的老觉姆。从小到现在,洛若这一带上了年纪的人基本都认识她。她小时候是个普通的牧民,不曾故意杀害过任何生命,包括小蚂蚁。她应该不是一个沾满各种罪业的人。

 

尤其是在民主改革期间,我无处可去、无处可住的时候。不得不和美珠、晋拉两姐妹住在一起。如果我一个人住,政府方面的人会看我不顺眼。起初,我们吃穿是各自分开的,但中间一段时间闹饥荒,我们就一起做饭吃了。

 

美珠以前最严重的罪业,就是在放羊时需要给一大群羊做阉割。那些罪业应该是她一生的全部罪业了。虽然她后来非常努力地忏悔,但也不能明确了知罪业到底有没有清净。除此之外,她没有造过大的罪业。

 

上下洛若的领导和民众对我们有无量恩德,尤其是贡图和贡波等领导,有特别大的恩德。后来,当我把山羊上交给公家时,他们把那些羊全部放生了。

 

美珠,始终把行善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觉姆,恐怕成办不了比这更超胜的善事了。她一直祈祷怙主阿弥陀佛,也念诵了几亿遍观音心咒和莲师心咒等。

 

我觉得她有一点修行境界。通过教证、理证来推测,想必她已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后来,请了许多决定可以预言的上师和还魂师来授记,他们也说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这应该是真的。看她死时暖气消失的情况,从小乘有部到大乘大圆满都讲过,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人、天、清净刹土等处时,暖气消失的方式是不同的。她暖气消失的情况,主要是我的侄子花措和泽仁医生两人详细观察到的。从暖气前后消失的情况来看,想必她已经踏上了解脱道。当时天空中也出现了彩虹、各种光芒,如(《一子续》)云:“谁即得佛果,尔时此三遍,腾越真虚空,五自光此现。”

 

比如夏天,先前有太阳,后来出现乌云,空中飘着微微细雨,出现彩虹的因缘一旦齐全,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彩虹。但在她去世的那天,并没有任何这种因缘,当时已是夕阳西下了,天空中出现的不是普通的彩虹,而是白色的云、黄色的云、红色的云,随后呈现出线状的红色光辉。

 

从我的空行会供殿里,也传来悦意动听的声音,正在传颂似乎解脱于寂静刹土的瑞相。虽然外面的人听不到,但是里面的人明显能听到。不是说“如果在寂静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悠扬悦耳的音声;如果在忿怒本尊的本体中成佛,就会传出剧烈震撼的声响”吗?

 

一般在传出某种声音时,基本就接近死亡了。大概就在那之前传出某种声音,但也有稍微延后的现象。如果看看所有前辈大圆满上师的传记,就会想到可能会有轻微延迟的情况。如果那是解脱的验相和成佛的验相,是最好的了。

 

假设她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圆满具足地道的功德。她会以欢喜的眼神注视着我们,以慈悲的心垂念着我们,恒时以天眼清晰地看到留在人间的亲属、僧人、弟子等。如(《极乐愿文》)云:“愿天眼明见,生前友侍徒,加持并护佑,亡时接彼刹。”我们祈祷在极乐世界的她,以五眼六通恒时关注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僧人和远近的亲属等,凡与她结缘者,命终之时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她最初也发下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清净愿。所以,如果你们能在她的遗体前承诺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圣号,我觉得这会有特别大的功德和利益。

第79节·妹妹美珠往生

 

关于我的妹妹,没有必要讲太多。你们都很清楚,她是一个普通的老觉姆。从小到现在,洛若这一带上了年纪的人基本都认识她。她小时候是个普通的牧民,

 

当时我们来的时候都是阿里美珠还没有现相,我来的时候,当时门措空行母已经现相了,阿里美珠穿着一个在家的长袍,紫色的衣服,当时是这样的。

 

不曾故意杀害过任何生命,包括小蚂蚁。她应该不是一个沾满各种罪业的人。

 

她特别特别精进,我们每次出去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是很惭愧,她一早就起来,平时念咒语这些都是从来不间断的,一直念。对出家人的恭敬啊,心地非常善良,对法王周围的什么上上下下的人都特别慈爱地维护。

 

尤其是在民主改革期间,我无处可去、无处可住的时候。不得不和美珠、晋拉两姐妹住在一起。如果我一个人住,政府方面的人会看我不顺眼。

 

因为那个时候的修行人,尤其是以前出过家的人,如果是单独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在修行、学佛,就特别看得不顺眼。

 

起初,我们吃穿是各自分开的,但中间一段时间闹饥荒,我们就一起做饭吃了。

 

可能藏地也是习惯,汉地也是这样的,虽然是亲姊妹、亲兄妹,但是有时候如果家是分开的话,就各自各吃自己的糌粑,有这样的。刚开始他们各自各的,后来法王全部都是依靠阿里美珠她们提供。所以这个年代,其实我们后学者也特别感谢阿里美珠。

 

美珠以前最严重的罪业,就是在放羊时需要给一大群羊做阉割。那些罪业应该是她一生的全部罪业了。

 

当时是不得不这样的,包括我们以前放公牛的时候,我自己倒是没有,但是我们亲人,因为如果没有那样的话,可能就没办法放牛羊,所以这个是当时尤其是放公牛,放羊这样的话,也是比较困难的。

 

当时法王说刚才那个晋拉的丈夫,他是经常亲自做阉割的,就请他做的,这个应该是他们罪业比较大的事情,但是这个也不得不这样。

 

虽然她后来非常努力地忏悔,但也不能明确了知罪业到底有没有清净。

 

法王这里是谦虚地说。

 

除此之外,她没有造过大的罪业。

 

上下洛若的领导和民众对我们有无量恩德,

 

我们下面那个乡是洛若乡,下面的民众是下洛若人,上面紫青山沟那边应该是上洛若人,他们自己有这样的一种称呼。法王说上下洛若的那些领导和民众对他们是非常好的。

 

尤其是贡图和贡波等领导,有特别大的恩德。

 

他们两个对法王很好的,他们两个好像是村里面的领导,然后说法王的身体不好,可能有传染病还是什么的,让他到寂静的地方去放山羊。他们这样一开许的话,法王就不用天天去开会,也不用天天在人群当中,他就经常在山里面,包括我们喇荣,还有紫青山沟,包括我们现在这上面,法王不是在那里居住了七年的时间嘛,现在我们有个道场在那里。因为这些领导当时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法王还是有恩德的,他们的恩德特别大。

 

后来,当我把山羊上交给公家时,他们把那些羊全部放生了。

 

最后政策比较开放的时候,把山羊全部都还回去了。他们可能那个时候政策就比较放松了,把这些山羊全部都已经放生了。

 

美珠,始终把行善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觉姆,恐怕成办不了比这更超胜的善事了。她一直祈祷怙主阿弥陀佛,也念诵了几亿遍观音心咒和莲师心咒等。

 

你看人家一辈子当中都是几亿遍,我们不知道,有些人说他们已经上了一亿多了。那天有一个居士说他倒是已经念了好几亿,但我们这边也不知道怎么样。

 

对我个人而言的话,确实刚开始来的时候,其实阿里美珠对每个出家人非常好,尤其是像我的话,刚来的时候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尤其是八五年,刚来的那一年,到了秋天的时候,有一次实在是有点困难,要不要下山,这个时候阿里美珠和上师如意宝,还有门措上师他们从新龙回来的时候,阿里美珠和门措上师她们给了我五十块钱,这个五十块钱可能现在来讲特别大的。后来依靠这个的话,基本上求法的生活都可以度过难关,包括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好像在《旅途的脚印》当中也写过,对我们而言,我们刚来到这里也没有什么熟悉的人,对我们还是恩德非常大的。

 

我觉得她有一点修行境界。通过教证、理证来推测,想必她已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后来,请了许多决定可以预言的上师和还魂师来授记,他们也说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8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继续讲《楞严经》,《楞严经》可能跟《如意宝藏论》相比较起来,稍微可能难懂一点,但是《楞严经》确实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学《楞严》的过程当中,大家不要起厌倦心,不要起退失心。学任何一个法,当初怎么样精进的,到末尾的最后一天的时候也是如此精进,这就是真正的求法的一种精神。

 

我们知道现在《楞严经》,也是佛陀跟阿难尊者的对话当中,上一节课就讲到了佛陀讲了这样的开示之后,阿难还停留在语言文字和一些这种分别念当中,然后佛陀就特意呵斥说:“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说这些前面的包括耶输陀罗也好,还有摩登伽女等这些早已经获得圣果,这些女众已经获得圣果,而你作为一个男子汉也好,出家人、大丈夫,还是停留在这样一个分别念,这样的一种闻思当中的话,很可笑的,很可怜的。

 

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的精进和功夫不同吧,有些人后面来的,但是修法对他来讲是特别的相应,短短的时间当中修了以后效果特别明显。有一些虽然听了很多年,学了很多年,但是效果也是不明显,而且倒退,甚至到最后产生邪见,诽谤正法,也有这样的现象。当然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教徒也好,其他的人的话,也无奇不有,有各种各样的根机的人,这个也并不奇怪,也是一种真正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自身来讲,其实修行确实很重要,修行特别重要。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这里说,因为在场的阿难为首的,还有很多的这种大菩萨和阿罗汉,还有大众,四众弟子,他们刚刚听到了佛陀的这种开示教诲。因为前面佛陀以比较呵斥的口吻批评阿难尊者等等,这样的教诲以后,他们这些,阿难,还有大众,听到这样的佛陀开示以后,“疑惑销除”,他的这种粗细的怀疑和烦恼,主要是烦恼疑惑,就消除。

 

“心悟实相”,心开意悟,就完全通达了这些法的实相。当然这个“悟”,可能并不是像佛陀一样的开悟。实际上他们对真正的修行的重要性,还有如来藏、因缘法,就这些真相都已经明白了。

 

这个时候“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那个时候,阿难为主的他们的这种身心轻安,身心快乐,未曾有过,从来都是没有过。

 

其实这些眷属的话,应该根机很好的,我们有时候是自己问问题也好,或者是得到了多少堂课,好像没有什么因为一堂课,或者说是谁做了开示以后,马上自己身心轻安,获得这种大的转变,比较少一点。

 

不过我们以前法王如意宝面前听法的时候,就还是很多时候都是有这种感受。好像不管是讲因明也好,讲中观也好,讲密法的话,好像每一个听法的时候,身心的这种变化很大。虽然不敢说是什么开悟,很高的一种境界吧,但是至少是对这个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和欢喜心,然后就感觉,这种感应很强烈:“哦,这个法很重要”,“啊,这个讲得特别特别殊胜”,自己自然而然都可能入于其中。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管是听什么课,大家每天都在听嘛,但是听的话,你就好像为了听法而听法,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就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然后感觉也没有,感应也没有,也不记录,就反正是这样打发时间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也比不上像阿难尊者那样,每次听到佛陀的这种开示以后马上有特别大的转变,这种是不敢说。但是至少也是,任何一个人对讲法者的一种尊重,即便是他讲得不是特别好的话,也不一定完全不好,应该是他所讲的道理当中,有些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有时候,比如说参加一个会议,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同,但有些人口才也不怎么样,然后讲得也是吞吞吐吐的话,好像旁边的人不感兴趣。其实不应该这样,你要参加一个会议的话,那个时候你应该很认真地听受,不管是他讲得好,讲得不好,你要听。如果谁辅导也好,谁讲讲课的话,你也要么你不听,要听的话,那认真地听,要进入他的智慧的话,还是有意义的。

 

所以你看阿难,他的这种感应很强烈的,他们当时身心都是非常的快爽,这样的。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当时阿难尊者又再次地,开始悲伤地流下眼泪。

 

有些,包括圆瑛大师他们的有些注释当中讲,阿难是第五次哭了,这是第五次。他们整个《楞严经》里面已经算了:第一次应该是当时被摩登伽女扰乱刚刚回来,从中解脱以后,回到佛陀那里的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广闻博学是一点没有用的,遇到了魔女的时候,他一点那种对付和对治的能力都没有,然后在佛陀面前哭的。还有其他的几处,也是每次佛陀批评,佛陀讲的时候,自己没有通达佛陀的密意,一直哭。他们的有些注疏当中已经讲了,第一次、二次,一直到第五次的这种哭泣。

 

阿难就这样,一般来讲我们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大丈夫不轻易地哭,但是如果生起悲心呐,或者是……有些男众也是特别爱哭,我都有时候批评过有些人。有些记得清楚,“我哭过一次”,“哭过两次”,不知道,发心人员可能哭五次的应该是有的吧?对吧?

 

当时他哭了,他哭了以后也没有生嗔恨心,也没有生邪见,然后马上再顶礼佛的足下,他就“长跪合掌”,然后陈请,白佛言,这样秉承佛陀,这样请示的:“无上大悲,清净宝王”,佛陀是无上大悲的,大悲清净的如意宝的法王,“善开我心”,用最殊胜、善妙的方法来开启我的心智。

 

“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您以上以这样种种的因缘、比喻、方便,还有提醒、引导,就种种种种的方式吧。其实佛陀也是对下面的这些弟子有时候讲公案,有时候讲比喻,有时候讲一些道理,有时候是辩论,有时候是呵斥,有时候是批评等等,以各种各样的这种方便方法来提醒也好,或者说是引导,引导什么呢?沉溺在这样的特别黑暗当中的这些众生,早日出离轮回的苦海。

 

意思就是说,大慈大悲的佛陀,您为了我们开启我们的这种智慧,以上以种种的比喻和种种的示现,想让我们离开这样的这种轮回。

 

然后阿难尊者又继续说: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他说,佛陀为我们这样开示,世尊,我今天已经承蒙如来如是特别殊胜的“法音”,前面“法音”对他进行批评,你就不如女众的等等这样的法音。然后我才明白,实际上如来藏,我们本来具足的如来藏,“妙觉明心”,实际上遍于十方,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法身,因为如来藏的本性法身,遍于十方国土,这个讲的法身。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然后含育也好,幻化也好,如来的十方国土,这个讲到化身。因为化身的话,在法身的清净当中,不动摇的情况下,

在十方世界当中,显现十方国土,然后显现十方的如来。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这个指的是报身刹土。也就是说,同时也显现出清净庄严的,像五种报身刹土一样的,这样的妙觉宝王的刹土。

 

阿难尊者说,世尊我今天感受到,实际上你这样讲完了以后,其实如来藏能以三身的方式来显现于世界。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而且如来最重要就再次地给我呵斥、批评,说是多闻没有什么用的,没有什么利益的,它“不逮”,或者是不如修行。

 

我们不是昨天讲的嘛,“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这句话大家还是记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真的跟阿难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就学《楞严经》的过程当中,自己感觉有时候自己跟阿难特别相同,有时候好像有一点懂,感觉良好的,就有点明白;有时候又不懂,就好像转来转去的,我们觉得,当然我们没有阿难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好像也有相同的,就似懂非懂的。阿难也是,好像一会儿他就开心得不得了,就懂得了,特别感谢佛陀,这样的。一会儿又懵了,懵了以后又伤心。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真的,跟阿难的有些感受,可能有同样的这种感觉吧。

 

他这里说:“佛陀又再次地呵斥我说,多闻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实修。”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花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他讲了一个比喻,“我受到了呵斥,说是多闻不如修行。”阿难他自己说:“我如今就像是一个旅游漂泊的人,忽然就得到了一种天王赐予的花屋大厦。”就好像一个漂泊的人,特别可怜的人,突然就天王爷给他赐予一个高楼大厦这样的。这个时候“虽获大宅”,“虽然我那个时候已经获得了这么样大的花屋,有住处,可是真正要进入里面的话,需要找到门。”“要因门入”。

 

有些注释当中讲这里的“天王”,实际上是佛陀,佛陀赐给我的,有一种“花屋”,这个“花屋”相当于是如来藏的法门,给他讲了一个这么珍贵的东西。但是这个我已经得到了,得到了这个花屋,也得到了一系列的这种信解,但是真正要进入的话,需要修行。

 

阿难他虽然天王给他给予这样的大厦,但实际上还没有进去,要进去的话,需要门的钥匙。如果你钥匙都没有的话,那你在外面跑来跑去,或者这样的话,其实也是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虽然依靠上师们的恩德,听了很多的法,但是这个法没有修确实不行的。因此我前一段时间,今年也是特别地给大家讲,尤其是我们现在五论班,天天修的话,这个可能不现实的,因为学院的男众女众,五论班还是学五部大论,但是尽量的每天都是私下,或者说是集体,就看看能不能入座?这个是一个。

 

尤其是我们修心班,应该是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我建议,比如说净土班,如果能安住,安住也是可以;如果不能安住的话,念观音心咒和阿弥陀佛的名号、心咒。因为老年人的话,有时候坐禅不知道怎么样,坐着坐着睡着了,坐着坐着往生了,有这个可能性,所以说我也不敢,强迫地要求一直坐着,不敢这么说。

 

但是我们修行人最好是,因为你不用考试,不用其他的话,现在我们的修心班的话,很多人去逃避的地方,因为不需要考试,也不需要背诵,那这样的话,光是他们这样待着不行的。我觉得一天至少八个小时参禅还是很好的。自己在家里早上坐两个小时,晚上坐两个小时,然后上午大家集体打坐,讲一个小时的课,然后一个小时的参禅;然后下午集体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最好是能八个小时,如果实在八个小时不行的话,六个小时左右吧,看看。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我们现在那个实修班,修心班,人越来越多。越多很好的,但是这个并不是人很多就可以了,在这里有些是分的东西也比较多,吃的也饱,然后也不用发心,也不用闻思,就在那儿躺着。有些是跟堪布堪姆关系好一点的话,那他们不会对你特别的强烈,然后装病。这样的话,我看这个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你看阿难那么认真都是佛陀还呵斥说,你自欺欺人。那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地修行的话,你看我们现在闻思班,早上那么早的时候都开始背诵,然后他的背诵也好,包括留级的这种压力是那么大。

 

我们修心班什么压力都没有的话,那肯定不行的。再加上你要修心的话,真的要修行,真的要花时间,坐禅还是要。刚开始可能你15分钟、半个小时坐的话很困难,但是你真正坐的话,应该习惯了就没事。刚开始的话,那天我们不是闭关15天,刚开始坐个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稍微有一点点,然后过了以后就习惯了,就没有什么问题的。

 

所以说修心班这边,那我在这里也是讲到,你们应该是有这个钥匙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也大家觉得大厦已经拿到手里了,然后现在一定要进入。要进入的话,你每天都是好像在法师那里勉勉强强听个课,法师也是很慈悲,一个小时就全部都完了,这样可能不行的。因为我们汉地,一般禅宗是集体修行,这个是非常推行的,现在不多。以前从历史上看,应该都是大家集体打坐,禅七呀这样的。

 

所以我想我们可能,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如果压力非常大的话,但是现在有些人那样,上午就勉勉强强听个课,我看到修心班的人经常在外面买菜啊,取邮包啊,好像他们是经常看得比较多一点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比较放松。

 

所以我们要让那个修心班折磨得最后都是不能在那里,比闻思班还要压力大,最后应该真正实修的人留下来,不实修的人,在那里躲避的人,把他抛出来。应该想办法,这也是管理上的一种要求。

 

不然这方面的话,堪布堪姆们也是这样的,年龄稍微上了一点点,还可以完全讲五部大论的,“不行,我明年就要带个实修班,有种压力很大。”

堪布堪姆们也是,现在这几年都一直是,我就装着不知道看看,但实际上有时候有这个趋向。所以说实修班还是,你看这里讲的,是很重要的。所以还是要看看,你们先出个方案嘛,到时候我也参加,审一下看怎么样,这个方案怎么过。

 

先这些修心班的堪布堪姆们,你们开个会,你们现在的修行境界怎么样?你们的弟子们的修行境界怎么样?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你们的群体?原因是真正想解脱,还是想懒惰?问题要找出来,对吧?如果问题找不出来的话,那可能还是我们觉得,阿难都说到“自欺欺人”的话,那我们可能真的是“如何自欺,尚留观听”,有些我们听都不想听了,那这样的话不行的。

 

这是讲一下。

 

下面,阿难请求佛陀开示。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必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惟愿大慈大悲的佛陀,你不舍弃大悲,开示我们在会的这些,被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蒙蔽的这些人,我们为了舍小乘,“捐舍小乘”,毕竟能获得如来的无余的涅槃,而发什么样的心呢?发无上的菩提心路。

 

现在你看阿难就开始,阿难前面也发了心的,但是就像我们发心一样的,每天念发心仪轨,然后过了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又不行了。所以阿难也是祈求佛陀大慈大悲,你看看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我们还是愿意舍弃小乘,毕竟能获得如来的这种涅槃,还有我们想发大乘的这种菩提心。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我们要发菩提心,而且令我们现在这样的这些“有学者”,这些初学者,应该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摄伏”?摄伏也好,清净也好,断绝也好,断绝什么样呢?“畴昔攀缘”,就往昔的,无始以来的这种攀缘的分别念。

 

藏文当中“攀缘”这里就翻译成是习气,意思就是说,我们怎么样,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清净往昔的这种非常严重的习气呀?怎么样清净?

 

并且获得“陀罗尼”,“陀罗尼”的话,总持,总持的话,清净的这种智慧,不忘陀罗尼等等。

 

“入佛知见”,我们这些人通过发无上的菩提心,求佛果,然后清净自己无始以来的各种习气呀、分别念。好像那个《正脉疏》里面讲的是,无始以来的这种二取的心,讲的是二取的这个心要清净,然后获得清净的陀罗尼,入于佛陀的知见。

 

阿难请求佛陀,看我们还是想办法,我们有些人经常遇到一些上师的时候:“希望加持我,清净我无始以来的业障,我能即生当中明心见性,马上见性成佛,您好好地加持我。”有些都是这样的,发的比较好的心,有些都是也是比较可怜的。

 

昨天我讲考的时候,有一个女众说是:“我现在不想出家。”我都不想理她,已经穿了出家衣服都是:“我现在不想出家,在家人很好。”我想精神有问题还是什么的,已经出了家以后不想出家,这种是很荒唐的,对吧?因为自己是可能没有什么主见也好,也许可能精神有问题,还是?我不太清楚,我不想去了解这种,也不想接触。

 

但是有些的话,确实也是自己很着急地想出家,很着急地想见性:“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当中,真正要认识我自己的心,真正要遣除我的烦恼。”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特别迫切的心的话,那在这种动力和在这种心理下,就肯定有一种能力。

 

所以我们的修行有时候是靠自己,看有些人是真的很有魄力的,一定要大家修好,对佛菩萨的祈祷也好,对上师的这种观清净心也好,什么心都是正面的特别多,负面的很少。有些人的话,确实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又散乱、又懈怠,再加上更严重的可能破戒,破见解,就特别可怕的。

 

所以每个众生确实是非常的,根机是千差万别的,各种各样的。前世的习气比较好一点的人,即生当中稍微触碰一下,他就马上有这种开悟和提升的机会;前世的业力非常重的话,那可能多少个善知识来到面前,用棍棒和石头打你也好,用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来直指你的话,恐怕是不一定有什么办法的。可能越来越下堕,有这个差别的。

 

当时阿难尊者在佛面前特别的诚恳,就一直想能不能我们无始以来的这些习气就扫得一干二净,让佛的见解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无二无别这样。

 

他说完了以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难说完了以后,马上五体投地,向他顶礼。然后完了以后,在大会当中,他好像一心专注的,因为他该说的说完了,该哭的哭完了,该怎么样的一起完了,然后在众会当中,坐在一处,一直等候大慈大悲佛陀的开示。

 

他该说的已经说了,不知道有没有希望。其实阿难的有些表情也是,很有恭敬心,但是又很着急,又很诚恳,一直不断地问问题。我不知道阿难以后会不会还要哭?这个大家要记住,因为他已经哭了五次了,他磕头的时候哭过很多次了,肯定是这样。

 

有些时候可能,比如说一些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也可能这样的,一会儿关系很好,一会儿关系不是很好。尤其是以前跟上师一起出去的时候,那个索顿管家经常看上师的面:“今天肯定是上师不高兴,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啊?”这样的;有时候很开心:“啊,今天好像上师很开心的,他的表情都很不错的,大家放心。”

 

我们有时候不是很在意的,我们就跟他说:“上师也不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没有那么简单的。他如果我不开心的话,肯定不是因为我们不开心的,可能看到轮回不开心的。”他就开始有时候发誓:“绝对不是,我发誓!肯定不是,他肯定对我们不开心的!”

 

所以那个阿难尊者,他现在累了,就一心地在那边等着佛陀的慈悲的开示。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然后佛陀就特别悲悯那些声闻缘觉的种性,还有在菩提心当中还没有得到自在的有一些凡夫。佛陀当时可能,在场的这些声闻缘觉——藏文当中好像“菩提心还没有获得自在的声闻缘觉种性”,把后面的这个作为声闻缘觉的定语,也有这样的——但这样都可以吧,对声闻缘觉也好,菩提心没有获得自在的也好,尤其是对未来佛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的众生发菩提心,为他们开无上乘,让他们修无上的这种法。

 

佛陀开始宣示,佛陀就为了这些:当场的众生的利益,还有未来的众生利益。所以我们有一些法师,一个是现在我们现场的,或者是当今时代的这些众生要去考虑;然后还有我们离开这个世间以后,未来的这些人,看他们怎么样受益。

 

这一点的话,我们现在虽然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各方面都方便,但是有时候时代不断的在变嘛。这几天我也跟有一些,包括我们这边的一些发心人员在沟通,现在可能我们有一些比较高端的一些技术,这样的话,可能对未来的这些人,包括音频、视频也好,或者说是一些佛经也好,有些高僧大德的这些教言,能长期的让他们来能接受,有些是文字、书,还有各种比较简便易行的有一些电子方面的资料,这些我们也要去考虑。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比较好一点的,也许可能未来更好,也许未来可能更差。我自己都是想,像我的时代,可能要很快的了嘛,我们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基本上是前面也跟大家讲过,基本上就再过可能几年以后,即便是各方面的因缘具足,自己的臭皮囊就没办法用上的。这是一个自然规律的。但是我想我们这里的很多人,应该是再下一代的主人。

 

所以说像我们的这个时代,不管怎么样,自己也有时候想,我没有什么后悔,凡事也已经努力了,我个人而言,不管是翻译也好,讲课也好,还是发心也好,管理也好,建经堂也好,各方面凡是短短的一个人生,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讲,也自己有一些努力。有些是有成果的,有些是没有成果的,但不管怎么样努力了。

 

我想我们再下一代的话,看看你们这个时代是怎么样走,然后你们这个时代的人也要想到对未来的,比如说留下一些资料。也许可能我们现场的这些人离开以后,我们所留下来的这些资料,留下来的这些音视频,对他们来讲也许是可能更有意义的,也许不一定有意义,但没有意义的话,也不一定有损害。所以在这方面可能要会考虑。

 

你看佛陀都经常在很多佛经当中,都是对未来的末法时代的众生着想,包括我们讲《地藏经》的时候也是,好几处都是有这样的这种现象。

 

当时佛陀为这些众生宣示。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这里说佛陀开始宣说,宣说什么呢?阿难跟其他的大众,你们应该是要有决定性的发菩提心。一个是他这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你要应该有一种坚定的这种发菩提心。那发菩提心的话,佛如来的三摩定不要生厌倦心。

 

这个我们可能在座的人也是,如果真的自己是个好修行人的话,可能我的菩提心是坚决不能退的,然后我的禅定,三摩定,楞严大定这样的修持,不生厌倦。

 

因为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除了极个别的一些居士,在家人的话,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还可能到轮回里面去挣扎,但出家人如果没有像我昨天碰到的一样的想还俗,马上要想还俗,说觉得出家不舒服,那你出家不舒服,你刚开始为什么出家?为了舒服而出家吗?如果没有这种的话,基本上我想作为出家人,那你应该发大乘菩提心,然后修这个禅定,这个是应该义不容辞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这种责任吧。这个是应该大家都知道。

 

那这样的话,那先应该“发觉初心,二决定义”,这个“二决定”下面讲得比较广,所以如果你真正要像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话,发菩提心,还有对禅定不厌倦。那这样的话,先应该要有两个发心,发心的开始有二种决定义,二种决定义,下面会讲。

 

什么是二种决定义呢?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初心”,最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有两种决定义,或者是两种决定性。一个是我们讲,发心的时候,因的发心和果的发心相应,一个决定性是这个;还有一个决定性是烦恼即菩提。

 

因为阿难他一直是被一种执着来束缚着,因和果都是有种分别念的,然后烦恼一直是有实相的。针对阿难的话,应该打消这两个妄念:因果要相应,烦恼的本体要清净。所以下面会讲这两个问题。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里面讲缘佛果和缘众生的发菩提心。这里可能稍微有点不同,他这里的讲法有点不同。

 

下面讲这两个义决定是什么?下面佛陀会讲。哪两个决定义呢?首先是佛告诉阿难:

 

阿难。第一义者。

 

第一决定义是什么呢?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刚才我们有两个决定义嘛,两个决定当中的第一个义是什么呢?你们如果要想舍弃,“捐舍”声闻乘,修持菩萨乘——大乘,入于佛陀的知见,那首先应该是做什么呢?应该非常认真地观察因地的发心和果地的觉心,这两个是相同还是不同?

 

阿难认为因地的这种发心跟果地是肯定不相同的,因地是有分别心的,果地的时候没有分别心的,他心里想的是这个。佛陀不同意。如果你因地的心是无常的,果地的心是常有的,那这两个是肯定不相符的。我们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如来藏是已经有了,果地的时候,只不过它现前而已,没有什么新的佛出现,主要给他讲这样的道理。

 

他这里说是首先要观察因地的心,因地我们发的心,和果地的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这个要观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佛陀直接给他讲得很清楚,如果你认为就像现在你正在想的,在因地的时候,以有生有灭的一个心来修,然后你这样求佛以后,到了果地的时候,有不生不灭的一种觉悟,或者是不生不灭的一种智慧要现前的话,那这是无有是处的,这是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可能有实宗的宗派,都觉得成佛和众生之间是因果关系;密宗以上都觉得是没有因果关系,众生即是佛,这个道理。所以他这里说有生有灭的心来求一个不生不灭的话,无有是处。

 

这个可能我们一般共同乘和一般世间人就很难接受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因为这个缘故,阿难你也应该明白,我们从器世界来比喻,器世界实际上它是可以操作性的,它是有为法的本性。既然它是可以操作性的,可以造作性的这样的法,那肯定生生灭灭,不断地会变化的。从器世界而言,成住坏空,它是有变化的。

 

这样的话,佛告诉阿难: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你看看这个世界,不管器世界、有情世界,凡是从所有的有为法的,可以因果的、生灭的这些法,谁不坏的,有没有?无生无灭的,有没有?是没有的。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但是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但是始终是没有听到过谁破坏了虚空。所以我们的器世界跟虚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的,一个是谁也破坏不了的东西;一个就随时随地都是可以破坏的。

 

所以下面要想的是什么呢?跟阿难要说清楚,包括我们的身体也好,四大也好,所有的器情世界是有为法的,它是可生可灭的。然后我们的心性如来藏,像虚空一样的,它是从来都是不生不灭的,谁也没有听过,没有见过虚空被破坏了,虚空已经死了,虚空已经生病了,虚空已经现在不开心了。有没有这样?绝对不可能有的吧。那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真正如来藏的本性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要跟他讲这个。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虚空本来它并不是可造作的,它是一个无为法的。所以由始至终,从来都是没有坏的,有没有灭的,我们的心性也是如此。

 

这以上是讲相应因果的一个关系。下面讲排除五浊,这个五浊跟我们平时讲的五浊稍微有一点差别。讲五浊的时候,首先是讲身浊,然后讲浊的比喻,这两个方面的。

 

首先是讲这个身浊到底是什么样呢?刚才不是说器世界是有毁灭的嘛,虚空没有毁灭的。然后现在这样的器情世界拿到我们众生的身体的话,身体是以四大组成的,它有毁灭的,有浊染的,而我们的心是没有毁灭的,意思是这样的。但这个讲的方式可能稍微有一点不是那么好懂。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从我们的身体来讲,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里面的骨骼,包括比较坚硬的这些部分,都可以说是地大;然后我们身体里面的各种什么血呀、脓啊,黄水啊、液体啊这些方面,湿润的地方就是水大;然后身体的这种温暖、温度、热度,这些方面是火大;然后身体的包括呼吸也好,动摇也好,这些所有的动摇和运动就是风大。这是身体而言,它是以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这样的四大所缠绕以后,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由这样的四大组成的,因为这个因缘,实际上它已经分开了阿难你为主的,你们相续当中的“湛圆”,湛然、清净、圆满的“妙觉明心”,也就是说光明如来藏这个明心。

 

其实四大的这种外在的因缘,这种四大的扰乱介入到我们的相续之后,我们本身都是有这种圆满的、湛然的、清净的,恒常的、不变的如来藏,但是这个如来藏就开始动摇了,就开始分开了,分开为什么呢?“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比如说眼睛看到的外面的色法、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鼻子嗅到的外面的味道、舌头品尝到的味道,(是吧?鼻子是嗅气,是吧?)然后身体感受到外面的触觉,意识觉察到外面的法等等。这些就出现了,我们六入,或者是各种色声香味触的这种现象。

 

然后“从始入终”,最后我们出现了“五叠浑浊”,“五叠”是五重,五种浑浊。下面会讲五浊,这五浊跟我们平时的稍微有一点差别。我们众生,其实本来是自己菩提妙觉是很清净的,但是依靠四大,我们每个人的这种情况都不同的,就出现了五浊。

 

那什么叫做是“浊”?下面讲一个浊的比喻。这个完了以后,我们五浊就明天开始讲。

 

云何为浊。

 

他这里“浊”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佛陀给阿难讲一个比喻的方式来叫“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譬如说我们的水池里面,或者是矿泉水也好,非常清净的,它就没有任何杂染的。水它自己的本身来讲的话,澄然明清,可以说是澄清的东西。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然后如果这个“尘土”,“尘土”它有什么灰尘也好,沙也好,这个实际上它的本质是质留性的,它是有质碍的。刚才那个水的本性,它是无有质碍的,清净本然的,然后尘土也好,灰尘也好,它的本性有质碍的,留碍的。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这两个法的本性,水的本性和尘土的本性,实际上是互不相容,互不相循,互相不会有什么循顺,不可能它有完全相同的一种本质。我们经常说是水火不容,但水和土实际上它两个的性质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明之为浊。

 

如果一个世间人,我们以前小孩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扔到那里,别人如果看不到的时候,很坏的。比如说老师已经出去了,老师出去了以后,老师的茶杯里面放一点小小的牛粪,过一会儿老师回来的时候,他还是很得意的,然后下面大家都偷偷地在笑。现在有些小孩儿调皮的时候,我们都有感觉:“他们调皮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说很坏的。

 

然后那个世间人,如果把尘土放在那个干净的水里面的话,那这种土石的本性已经失了,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的嘛,土马上可能融化了,原来有质碍的已经失去了,然后“水亡清洁”,水的清净也消失了。

 

这样以后,“容貌汩然,明之为浊”,“容貌汩然”,因为刚才这两个化学物搭配一样,这个时候可能它的颜色、形状,全部都是“汩然”,这里说这两个物质混在一起的时候,原来清净的水现在就变成浊染了,原来那个有质碍的土粉,现在都是跟水融入一起,所以说已经就成了一个浑浊物,浑浊液体。

 

这样的话,他想说的是,我们身体跟如来藏,两个都混合在一起的话,最后就变成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了。所以我们现在好像似懂非懂的话,也是这个原因。它这个一直很难分开,“容貌汩然,明之为浊”,“容貌汩然”意思是它的颜色、形状和色法混合一起,全部都融在一起的原因,就明之为是“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跟你所讲到的下面的五浊,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下面会讲,下一节课详细地讲这个道理。

 

好,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7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几天没有讲《楞严经》,今天也跟大家一起来学习。《楞严经》当中,前面是富楼那尊者,他跟释迦牟尼佛的一些问答,一般有些注释当中讲,他跟佛的问题大概有四个问题,就是这一品当中主要讲四个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明从哪里来的?佛陀当时也是回答,有一个疯狂的人,他的这种迷乱的心的来源是什么样,用这个来回答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

 

然后阿难尊者也是跟佛陀问问题,但是有些注释当中讲,阿难主要是对佛陀有一个问题,前面也大家应该可能记得到吧,阿难尊者说:“佛陀以前说一切都是因缘而产生的,因为因缘而产生的是比较合理的,包括我也好,舍利子也好,目犍连也好,须菩提也好,很多的圣者依靠因缘而灭无明,然后现前智慧,获得圣果的,所以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你现在说非因缘和非自然,这样的道理就好像不太合理。”

 

这个时候,佛陀前面也是用演若达多的比喻来——我们当时也要求大家要记住,这个演若达多是比较特殊的的一个人物——他的这种比喻来讲,其实因缘和自然都是一种戏论。

 

我们前面讲的是,通过他的这种比喻来讲,实际上这是一种戏论。今天紧接着讲。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下面佛陀继续跟阿难尊者,现在是阿难出场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佛陀说,因为前面通过演若达多的这种比喻来讲,其实狂心全部都是迷乱的,它就没有什么头尾的,也是一种戏论。

 

佛陀说:所以我说“三缘断故”,这个三个缘,我们前面从广义上讲,器世界、有情世界,还有业果的这种因缘。从这里来讲的话,我们前面也刚刚讲到杀、盗、淫,这三个缘断的话,其实他这里的“断”,实际上真正认识了它的本性,包括杀盗淫实际上也是无取无舍的,这么一个道理,这样的断了以后,那么我们真正的“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应该是最甚深的,胜义的这种菩提心,自然现前。所以说他的三缘断的缘故,菩提心是自然产生的。

 

但是这样的菩提心并不是有生有灭的这么一个菩提心。下面,这种菩提心非因缘、非自然,就不是因缘而产生的,不是自然而产生的。

 

因为阿难的这个问题,他就觉得是因缘产生是合理的,他自己也是依靠这样证悟的,但是自然产生的话,那就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不应该是自然产生的。他就觉得因缘产生是对的,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但是佛陀就要讲,其实因缘产生也好,自然产生也好,在名言当中这两者都是存在的,有一种常有的东西也有,因缘产生也有;但真正的实相当中,这两者都是戏论的,不合理的,主要是给他讲这么一个道理。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这个是非因缘产生的道理。这里说真正的菩提心,实际上是如果菩提心的真正产生,“生灭心灭”,生的心和灭的心就灭了,菩提心它并不是生灭的因缘而产生的,生生灭灭的这样的心是没有的,无生无灭的。

 

“此但生灭”,我们这里所说的生和灭,仅仅是观待而言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这种生灭,因为真正的菩提心当中,生也不可能成立的,灭也不可能成立的,就仅仅是可能说说而已,仅仅只是一个戏论而已。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实际上生和灭这两者都已经灭尽,这两者都已经得到清净了,那这就是真正的无功用的道。因为无功用的道,实际上是,有些注释当中讲远离一切作意的;或者说是远离一切言思,就语言和思维的;还有所谓的我们的楞严大定,是最了义的这种境界。所以阿难,你自己认为的这种因缘产生,其实这样的生和灭是妄想而已,虚假而已,真正的这种生灭实际上是没有的。

 

所以在这里就跟阿难说出一个,你所谓的生灭而产生的菩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然后下一段讲自然而产生是不合理的,非自然产生。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如果你说是像外道所承认的一样的一种自然产生的话,那这个非常的清楚,这样的自然产生的话,是自然心而产生的,那生灭心要灭的。

 

如果你有一个真正的自然心要产生的话,那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自然的心有产生,如果有自然的心产生的话,那我们这个生生灭灭的心应该是灭的。生生灭灭的心,这并不是无功用的道,“此亦生灭”,这也是一种生灭心。

 

因为自然的菩提心,那生灭的心已经灭了,生灭的心已经灭的话,那实际上你所谓的自然,归根结底还是成了一种生灭的心,也是一种生灭法了,并不是自然的。因为你的这种生灭的心灭完了以后,自然的心明现。这样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并不是无功用,或者是真实的道,这种也不合理的。

 

怎么不合理呢?下面继续讲自然的这种心不能这么说。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我们一般来讲,顾名思义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自然?其实是无生无灭的东西,这个就是真正的自然,“名为自然”。

 

世间当中也有自然和非自然的两种分法,什么样呢?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就像我们从世间而言,世间人也是承认,两种事物或者多种事物杂和成一体的话,这个叫做“和合性”,不是自然性的。

 

比如说牛奶和水放在一起叫做奶茶,然后在牛奶和水里面再加一点茶叶,再加一点酥油,叫酥油茶,这叫和合而成。

 

是吧?这个是世间人也是承认的。就几种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这叫做和合而成的。实际上这并不是自然的。

 

“非和合者”,非和合的话,这个就叫本然性。比如说天然的水晶,“这是一种天然的石头”,“这是一个天然的珠宝”,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所谓的天然,可能里面有很多杂物,现在按照一些矿物学的说法,任何一个物质里面是并不是天然的,里面有各种假合的,但是世间人的名言而言,他觉得是天然,并不是人造的,并不是各种因缘和合的,它自己自然而成的,这叫做是天然性的。

 

天然的,我们心也是天然的,或者是悠然的,湛然的,就一直讲这样的嘛。所以我们本来面目的这种心,很多用世间的这种名言来称呼嘛。我们前面也一会儿说本然,一会儿说是湛然。在大圆满当中,了然、楞然、明然、赤然,好多好多的这种然呐,实际上它带有一种,怎么讲?也是一种自然的,但自然当中也有不同的一些特殊的性质。所以“非和合”而成的话,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本然”。

 

这以上,前面讲的是这样的菩提心并不是自然而产生的,让阿难也要明白。后面,所谓的自然,那就是一个无生无灭的,世间人也是承认有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

 

然后再下面,实际上真正的没有戏论的法,是远离所有的和合和天然的东西,这个才叫做是无戏论法。因为前面讲,阿难你所承认的全部都是戏论的,包括你认为是自然的,这也是戏论的;包括你认为是一种因缘法的话,这也是戏论的。所以这里的戏论,凡是有变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是戏论的。

 

因此我们可能学过《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释》,这样的话,对《楞严经》的理解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里面的有一些推理,包括我们在整个世间当中没有一个实有的法,这句话是很重要的。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是再三地强调,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

 

我讲《中观庄严论释》到现在都好多年了,多少年了已经?什么时候讲的?05年讲的话,马上20年了,过得那么快啊,人生真的很短呐。

 

下面讲什么叫做离戏论。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其实这个没有学过中观,没有学过密法的人,不知道他们讲《楞严经》还是有点……为什么现在没有人讲《楞严经》,还是有可能确实不好讲。

 

我希望我们以后的道友们呐,这次如果真正圆满的学完的话,以后还是要弘扬。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有能力弘扬,因为大家都学过中观嘛,学过因明嘛,学过大圆满,这样的话,好像这里面的道理应该是,讲的时候并不是光是口头上讲,自己应该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不然的话,可能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这个《楞严经》还是有时候不好讲,它还是意义有点儿难讲,词虽然很美,但是不懂。对吧?那天前面不是说嘛,就每一个词很美的,但是确实是都不懂。

 

这里说“本然非然。和合非合”,不是阿难说是要么自然产生的,其实自然在真正的本体上看的话,它不是自然的。因为自然它是一种戏论,没有什么真正的自然的法成立的,常有的也没有,不常的也是没有,实有的法也没有。所以所谓的自然,实际上它的本体观察是非自然的。

 

“和合”也是同样的道理,因缘和合,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你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和合没办法合的,融入一体,还是非一体,接触还是非接触,这样的话,和合也是戏论而已,也实际上不和合的。

 

和合也没有什么可和合的,我们表面上看两个人合作,我们现在开什么合作的会议,或者说是我们和合团结,说是这样的,但是这个是名言的妄想戏论,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怎么合呢?我刚才说酥油茶,酥油茶怎么和合呢?就没办法。酥油的本体和茶的本体、水的本体,你一个一个观察的话,怎么和合?真正的合也是不成立的。

 

“合然俱离”,你刚才和合也是不成立的,自然也是不成立的,这两者实际本体上都已经远离了。然后这两者以外的有一种法存不存在呢?没有的。和合和自然两个都集聚在一起的也没有的,然后除了这两个以外的也没有,我们一般非有、非无、非二、非俱二,就这样的。

 

离四边的时候,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不是,非有无二者也不是。这样四个边都已经破完了的话,那就存在的几种方式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要是一个存在的话,要么有的方式存在,要么无的方式存在,要么有无二者的方式存在,要么非二者的方式存在,这四个边都已经破完了,哪里有?

 

一样的道理,如果阿难所提出的问题,自然和因缘,要么两个都存在,要么一个存在,要么非两个的方式存在,或者说是除了这两者以外的另一种方式来存在。所以汉地的有些注释当中,它的一遮的破法,双遮的破法,双照的破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吧,也可能可以这样解释。

 

但是这个从名字上看的话,因为阿难的问题,佛陀下面给他回答的时候,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种因缘或者是自然的东西,那我们以理观察的时候,这些都是戏论的。最后远离了全部的这些,这四个边也好,或者说是八个边也可以,比如说是和合和非和合,和合和非和合二者,非和合和非二者,从因缘和合上面有四个方面来观察,四边来观察;然后自然和非自然,自然也不是,非自然也不是,二者也不是,非二者也不是,自然方面也是有四个方面观察,这样通过八个方面来观察,最后远离戏论了。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这样的上面的观察方式才得名为“无戏论法”。确实就像《大乘密严经》当中讲:“内证之所行,超诸语言境。”内在证悟的这种行境,超离了语言的一切境界。确实这里面所讲的一样,真正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证悟的时候,那就语言没办法来给它进行指示、表示。

 

这以上讲到和合与自然,通过剖析两者都是不能成立的。

 

接下来开始又要训阿难尊者了。佛陀说,你不修行,今天很多人当中也是开始批评,阿难是幸好可能性格好一点,不然我们这里的有些发心人那样脾气不好的话,那早就离开了。

 

所以我要说一下我们这里的发心人,你们要么不要发心,要发心的话,不要把自己的发脾气当做一种功德。有些是稍微有一点,说几句话就开始马上火冒三丈,就很不好的。可能以前是我们这边的发心人员的个别人,他就开始经常在不同场合当中自己很傲慢,经常说这个,可能这个原因。

 

所以说我们发心人员,你要发心的话,为僧众发心,你不管是心态好也好,心态不好也好,你稍微有一点忍耐的心才去,如果实在没办法,今天跟这个吵架,明天跟那个吵架,这种人的话,好像对整个我们的降魔洲这边也不庄严,他们都觉得你们修的是什么呀?可能是一点这种调伏心的能力都是没有的,特别急躁的话还是要注意。

 

你看阿难尊者都是,虽然是佛陀,但是实际上当时佛陀和他们也是,应该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人,佛陀怎么说的话,阿难都是从来不会生气的。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这个是对阿难来说的。现在说来说去的话,“菩提涅槃”,获得菩提涅槃的果位,对阿难你来说,还是特别遥不可及,非常遥远。

 

好像佛陀看起来他问的问题越来越有点儿南辕北辙,所以对他直接说:“你现在想获得佛果的话,就没啥可想的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了,非常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为什么对你来说是那么遥远?“因为你没有经过很多劫的这种辛勤修行,没有辛勤的修证,这样的原因,虽然阿难你是多闻第一,你有不忘陀罗尼,你可以有很好的记忆和受持,你能受持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的清净妙理,甚深的、广大的、清净的这些妙理,你虽然非常记得清清楚楚的,这些妙理多得像恒河沙数一样,但是这些全部都只是对你有一点利益的戏论。”

 

我们现在有时候闻思很好的,但是修行特别不好,因为阿难他是生生世世,很多世习惯什么?习惯寻伺者。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学理论比较不错的,阿难是多闻第一嘛,广闻博学,这样的话,修行比较差的说实在。

 

就像我们有些人一样的,可能讲的话头头是道,什么都会讲,一讲起来,我们有时候专门讲一些讲师,讲起来的时候什么的,但是不是实干家,做的时候又是“口头上说的话,让世界人高兴;行动上做的话,母亲都很伤心。”我们以前有这种说法。口头上说的时候,世界人都觉得:“哇这真的人!”然后实际上真的做的话,不要说其他人,连自己的母亲都很伤心的:“哇,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做得那么差。”一般母亲是最亲的人,她就没有大的过失,都是不会特别伤心,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好的。

 

所以阿难也是,你看佛陀说,你虽然广闻博学的,十二部经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恒河沙数的这些经论倒背如流,特别好的,但是你都没有很好的修证,全部都变成了有利益的戏论。

 

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注意,我们这边的闻思的所有的道友,其实我们跟阿难尊者这些比较起来的话,我们有些人是出家也是很晚的,世间的习气也特别重,然后现在只有几年的一个闻思修行,这个也不算什么广闻博学,自己也不要傲慢,我就学了几部论典。

 

你看佛陀的经典,我们藏族的大藏经当中是108函,我们真正是8函都没有学完,那100函还留在那里。所以有时候看佛陀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议,还有很多都是在龙宫里面,天界当中,还有比如说藏传当中的有些经典,汉传里面有更多的,这样的话,我们是确实不能说广闻博学。自己也不要认为,我们这里面都是应该没有吧,但是现在有些是,尤其是以前读过大学的话,自己觉得真的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智慧不一定大,也许可能只是课程上的有几个理论完成而已。

 

这个时候,佛陀这里对阿难的这种境界很不满,就说是你虽然背诵很好,虽然记得很好,但是你全部是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

 

下面继续驳他说是:“虽然你口头上说的话,你不管是说因缘也好,说自然也好,决定明了,”头头是道,你一讲因缘的时候,什么俱生因也好,相应因也好,各种因你可能讲得很好的;说自然的话也是,常有的自然呐,或者是恒常不变的自然呐,你可能会说得很好的。说自然也好,说因缘也好,这些方面,理论上你讲得是非常好。

 

“正因为这样,人间都是把你称为是多闻第一。”

 

你看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这些十大弟子当中,阿难最后称得上多闻第一的话,那还是很了不起的,他自己也很精进的,这方面是应该值得的,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所以在大众当中开始呵斥。

 

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他说:“你这样的多生累劫的这种广闻博学,不断地熏习,不断地串习,”这一辈子也要多闻,下一辈子也要多闻,上半生也多闻,下半生也多闻。

 

其实真的,我们还是有这样的这种习气吧,我们天天听课、听课、听课,天天看论看论、看书看书这样的,我们不知道上一辈子是怎么样,但是这辈子一直多闻,一直多闻。

 

但是真正遇到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佛陀说:“你虽然是多闻,但是你就不能免除摩登伽女的这种磨难呐。”

 

摩登伽女的话,你就一点这种定力都是没有,所以修行差的话,最后违缘面前,烦恼面前,就是这个样子。

 

何因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如果你稍微好一点的话,怎么会需要待我的佛顶楞严咒,把摩登伽女心相续当中的这些淫火顿歇?刹那间当中全部熄灭,最后摩登伽女也是已经获得了不来果位,阿那含果位。现在在我的教法当中,摩登伽女应该是成了精进林。”

 

汉地有些注释当中,把“精进林”,画一个森林,森林里面有好多的出家人在那儿坐禅。但是摩登伽女,我都眼睛现在也不行,怎么看都认不出来摩登伽女在里面是怎么精进?

 

藏文当中都是“精进林”是没有这么说,说她是非常成功的,特别精进的。“精进林”的意思是在我的教法当中,她是特别特别精进的佼佼者。

 

“这样的原因,她把爱河全部都干枯,”因为当时她的这种贪念特别严重嘛。大家知道,我们刚开始讲《楞严经》的时候,她当时看到阿难的时候(后来我翻成藏文的那个《摩登伽女经》里面,也叫《虎耳经》是吧,那个里面也有讲的),摩登伽女当时她的贪爱特别严重,不管是做什么也好,就一直想着阿难,做梦也好,现实当中也好,凡是所有的幻想都是,除了阿难以外,都想不出来任何的这种事,就特别特别的严重,她的这种爱火焚烧相续极其严重。

 

后来阿难就没办法,他就广闻博学的智慧一点都用不上,然后佛陀的这种楞严咒,他的这个咒语(我们下面也会讲楞严咒的加持),所以这个楞严咒,咒的话,一般那个《指掌疏》里面说叫破障,破除障碍的,这种咒语的意思也是破障。

 

我想我们这次大家念咒语,念《七句祈祷文》,通过修行应该很多人还是可能有这种感应吧。我觉得是,我都每年都是到了闭关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外出,这次还是基本上有大量的时间,确实这样的闭关还是,因为平时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充分的时间,我们又要听课,又要发心,又要开会什么什么。然后有了这样的话,基本上是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可以用在修菩提心这些上面。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修行,这个很重要的。

 

当然重视修行的话,也不能太过于的偏堕,我们有些法师也是,什么其他所有的理论的闻思,全部要斩断,还说是什么自己要印证开悟。这些印证开悟都是,我们都现在还不敢说印证开悟,但这个都是可能传来传去吧,有时候我们的行为有一点过头的时候,也有好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好的一面。但是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大家正常的,常规的这种规则当中,不超出是很重要的。

 

所有的堪布堪姆,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不同的,有些是非常精进,有些是修行好,有些是闻思好,应该是有的,但是自己要看,就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自己做什么事情,看隔壁的行为就很重要。”所以有时候是应该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很重要。

 

这样的原因,依靠佛陀的这样,最后摩登伽女已经获得了阿那含果位,然后“令汝解脱”,不是你已经解脱了嘛,如果这个摩登伽女没有佛的加持,她没有获不来果的话,那天天都是缠着你,你多痛苦。

 

然后佛陀说:“你知道吗?你修行不好。”本来阿难在僧众当中很有威望的,但是佛陀经常刺激他,就开始:“你能记得清楚吗?”他的弱点,他的痛点拿出来,开始他的伤口又拿出来,在伤口上面撒一点盐,让他感受感受。所以这些世间的乐,你能不能真正是断除。

 

下面是用比喻来讲到学习的重要性。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所以告诉阿难尊者:“你虽然多生累劫受持如来秘密的甚深的,广大的,不可思议的这种妙严,”这样的甚深细微的这种法,如来的这些法,你就多生累劫都是记得很清楚的,“但是这个不如一天当中修无漏的法。”

真正修空性。

 

这个我们也是真的这样的,我们还是每天都是,哪怕是我们每天上课的前后坐个几分钟,自己也是每天所修的这些法要用得上。如果用不上,没有感应的话,有时候真的,念咒语也是“嗡班匝萨埵吽……”,听课也是今天听一个,明天听一个,就这样听了无数次,然后给别人讲也是一直“呱呱呱”地讲,但是实际上自相续还是自相续。

 

所以他这里说是:“你多生累劫受持如来的这种妙严,不如一日当中修,然后修完了以后一定会是远离世间的爱和憎,贪嗔所带来的这种痛苦。”如果真正有一点修行的话,世间的这些爱也好,嗔也好,不会对你危害的。

 

以前好像在哪个里面,南怀瑾先生说是,如果我们坐禅的话,禅定所带来的这种妙不可言的快乐,远远超过男女的一些各种有漏的快乐。好像《毗奈耶经》当中也讲过:“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就世间的五欲的快乐,或者诸天的,天人的这些快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意思就是说,世间的这些五欲的爱乐,天人的这些快乐,如果我们“爱尽”,爱已经灭尽的这个乐相比较起来的话,那就千分也是不能比的。

 

这个说得确实,《亲友书》里面也有比较相同的吧,我们世间人认为,可能世间的,包括所谓的爱、感情这些都是特别快乐的。比如说世间人经常认为是什么爱情很伟大,这样的,但是实际上是它也很伟大的,但是它也是痛苦最伟大的,就人生当中带来的痛苦,可能最多的是因为世间的这种爱带来的。所以它带来的这种快乐和它带来的痛苦,如果真正的过秤的话,那应该是它带来的痛苦是最多的。

 

如果我们真正是通过禅修,通过修行,认识到本性的话,那所有世间的这些有漏的这种爱也好,有漏的这种乐也好,这些的话,都根本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他就讲一个比喻,佛陀告诉他,让他好好修行,你广闻博学不如你修一天的,你多生累劫的广闻博学不如修一天的这种效果好,这个意思。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锁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他就讲两个比喻,跟他们有关系的两个比喻。一个是摩登伽女,她是婆罗门女。她以前也是很多生世都是以淫业为生,可能邪淫习气非常重的。她虽然是婆罗门女,但是她还是也成过淫女嘛,就这样。后来佛陀的咒力和她自己的精进力,把所有的爱全部都已经消了嘛,爱都是已经消失了。所以在后来佛陀的教法当中,她叫做性比丘尼。

 

她在家的时候,应该叫做本性吧,是吧?后来她的名字都是没有改。汉传的话,要把俗家的名字改成出家的名字。

 

但是她如今已经成了那么乖的比丘尼,现在在哪里看到阿难的话,她理都不理,因为她自己还是很有境界的。不像以前的,(阿难)去提水的时候,她也是跑到那里去,化缘的时候也去跑到那里去,经常跟上的,不是这样的。包括到男众道场里面去,也是一直(跟着),阿难最后特别特别为难。但最后她真正把爱的这种本体认识到了以后,最后在释迦佛的教法当中,她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比丘尼)。

 

以前很早的时候,那个玉琳国师也是这样的嘛。刚开始很麻烦的,后来就已经得到解脱了。

 

还有一个,说罗睺罗的母亲,佛陀也说是罗睺罗的母亲,直接没有说。我们现在有些居士也说什么什么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妈妈。

 

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佛陀说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她也是同时悟到了她前世的这种因缘,所以她知道生生世世因为爱带来无量的痛苦。

 

也是叫义诚王子吧,义诚以前和婆罗门女一起发愿,发愿以后她生生世世不会对他的菩提道做障碍。他当时在燃灯佛面前供花。我们原来不是讲《释尊广传》的时候专门演过嘛。

 

耶输陀罗她也是后来就已经悟到了,她自己的前世,生生世世都因为爱的原因,带来无数的这种痛苦,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就开始修行,最后也是获得了佛的授记。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后来一念熏修无漏的善。因为这个原因,她们两个当中有些是已经获得了“出缠”,刚才摩登伽女是获得无来的果位嘛,所以她就离开了烦恼的这种缠绕。然后其中有些获得了授记,“或蒙授记”,耶输陀罗,应该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吧,当时佛面前授记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将来她也会变成如来嘛,耶输陀罗也是未来有授记的。

 

所以说通过修行,这两个是非常的明显。通过修行,一个是已经获得了不来的果位,一个获得了未来成如来的这种授记。

 

女性当中还是有很多,佛陀在这里,一个是摩登伽女,刚开始她烦恼很重,她给阿难带来很多的麻烦,大家都也觉得特别的可怕;耶输陀罗比较而言,我们从传记上看都也可能没有这样的,但实际上也是生生世世有很多这方面的习气比较严重,但后来遇到佛陀,遇到教法,然后她们的相续也得以成就。

 

以前益西措嘉空行母,有这个传记吧,伏藏大师他们的,现在汉文也有,繁体字的汉文也有,里面都是也讲的,其实益西措嘉空行母她毕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女的吧,她从小的时候长相也是特别好,很多王子都是对她特别的那种,怎么说,就为了获得她很多小国都开始战争。后来当时比较大的国家吐蕃,赤松德赞把他作为王妃。

 

这个时候她显现从外表非常美,但是更重要的,她后来就莲花生大师入藏以后供养给他做明妃。但是她的最主要的特点,她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就没有烦恼,还有更重要的,她就能受持莲花生大师的所有的这些教典。

 

明妃,藏文当中(师念藏文),她能受持所有的这些莲师的不忘陀罗尼。所以很多伏藏里面,后来莲师所教的法全部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然后交付于天龙八部,交付于护法神,全部都是她记录下来的,她就记在心里面的。所以很多伏藏品的后面:“得不忘陀罗尼的益西措嘉交付于……护法神,萨玛雅、萨马雅”这样的。

 

而且她从传记里面看,就在这个山洞里面,那个山洞里面,应该是特别苦行。但苦行的话,后来真的是相续当中的这种烦恼没有,然后把真正的莲花生大师的最甚深的这些法,全部都是一一地做伏藏,做记录,全是这样的。

 

所以说确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卫萨空行母的那个传记当中,她看起来好像是她烦恼也重,跟一般的女人也是一样的,我在前言当中也是讲了,有很多一般的现在女人有的这些烦恼,她就比较深重,她每次都是想自杀,每次都是自己都是没有自信了。但是她有一个特点,她一直是对上师们很恭敬,后来包括哲美活佛和嘎绕伏藏大师的全集,全部都是由她来弘扬的。

 

所以女性当中也是,应该包括当时莲花生大师的曼达拉娃空行母,也是很了不起的。她也是一个国王的公主,她的记忆也是非常好的。一般的女性,可能有些是真正的烦恼女性,可能给弘扬佛法方面带来很多的障碍以外不会有什么的;但有些的话,她的智慧非常犀利,而且也没有平常人的那样的嫉妒心、各种各样的谄曲心,没有。依靠这种因缘……

 

有时候看起来益西措嘉空行母的传记,现在国外是特别重要的。我原来给你们讲过嘛,我当时去哈佛的时候,他们有一个老师正在讲益西措嘉空行母的传记,第一次去的时候。他正在讲,她受到几个人强奸的那个地方,但确实益西措嘉当时受到强奸的时候,她后来把这些强奸的人全部都度化了。

 

当时好像哈佛的那些人都是没有讲到这里,我看看他们讲到哪里,后来他说是有一个人,他朋友听说是在尼泊尔,也受到一个强奸的事件。然后说是美国西南边,西雅图,在那边又遇到一个什么什么,他们就后来话题转到那边去了。但确实后来他们也说是,当时如果按照他们的话,有一个人对他这样,那就不可能也对他有慈悲心,对他有度化的这种心,一直恨他。但是,益西措嘉跟平凡的女人不同的,有这样的特点。

 

所以我们男性也好,女性也好,解脱的话都有,在佛法当中有贡献的也有。包括我们世间人,现在好像很多,最近意大利的总理是不是马上就变成女的了?然后英国首相,47岁,你看她就变成这个样子,前两天英国女王死了,她是70年的执政,她的整个过程当中换了15个首相,一个女的,还是很厉害的。她26岁到96岁之间,70年都是,应该是好几个时代都可以圆满。

 

所以有些女性,像今天讲的摩登伽女、耶输陀罗,这些是好伟大。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你看佛陀开始批评阿难,你看这些女性是那么伟大的,你作为一个相貌堂堂的大丈夫,阿难,你为什么是自己欺骗自己?你还停留在一个什么听呐、看呐,学一些理论,就一些学术上面的。人家女性原来比你烦恼重的全部一个一个都获得成就了,你还连一个不来果都得不到,你还在这样的,你难道好意思吗?

 

像蕅益大师他们也是这里解释,修无漏法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修的话,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广闻不修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闻,那更没有意义。蕅益大师好像有点儿异义的。

 

像阿难的话,跟修行人比较起来,他比较差。跟摩登伽女比较起来,原来他们两个还是有差距的,人家阿难都是提前已经出家了,摩登伽女还在家里做工的这么一个女的。后来就别人都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无来的果位,阿难就还这样的。所以说不修的话,那还是不行的。

 

但是闻和修相比较起来,那修很重要;然后闻和不闻比较起来,那当然是广闻,不然的话,你什么是烦恼都不懂,那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他这里的话,也要讲到什么?我们不管是男的女的也好,谁都要广闻博学也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修行,更重要的修行。

 

这次我觉得是大家都还是修得比较,当然可能部分的人天天睡觉,我早上起来看的时候,我们有一些比较熟悉的房子的灯都是不亮,第一座基本上都不亮,也许是可能因为念诵大家都能背得到,可能这样的原因吧。不知道怎么样。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6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继续讲《楞严经》,现在正在观察妄想的因。昨天的内容,大家也已经明白了。原来妄想的因是无明,无明的因没有什么,只是一种偶然的,一种狂乱的因,就这样来理解。

 

那今天继续讲: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这里说,获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也是一样的。怎么一样的呢?就像睡眠以后,梦中醒了,“如寤时人”,从梦中醒过来的这个人,如果要说梦中的整个经历,梦中所发生的这些事的话,那虽然他的心很精明的,非常有智慧的,敏锐的,这么一个人,但是如果让他说梦中所有发生的这些事物,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他想依靠什么样的一种因缘,把梦里所发生的全部的这些物体展现在你面前的话,那这是很困难的。

 

其实大家都是知道,我们经常也是做梦,但是梦的话,你醒来了以后就知道它是一种迷乱的因,然后它前面的因、过程,最后出现的各种结果,这些让你一一也展示出来的话,最多可能用语言来大概的描述一下,除此之外都是没有办法让人真正是,梦中的因缘的因是这个样子,然后给醒觉者面前说,那你肯定指不出来的。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梦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更何况说妄想根本是没有因的。你看梦中的事物都没办法给别人说嘛,那同样的道理,我们妄想的因,前面也讲了,

没有什么因,而且本来这个妄想,它没有任何的东西,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那你怎么在别人面前把它展示出来?这是根本没办法的,无有是处的。所以说通过梦了达,其实万法的本性确实是了不可得的。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就像是我们前面讲的,舍卫城的演若达多——演若达多大家还是要记住,以后有人问无明的事情,那你就马上说:“《楞严经》里面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

 

我们藏文当中是安自达多。好像他父母都是在一个祭祀的殿堂里面祈祷,祈祷以后,这个人后来降生了,这么一个人,所以说是祠堂生,或者有这个意思。

 

所以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当时那个演若达多,就是城中发生的这个新闻,演若达多,他难道有什么样的真正的一个因缘,实有的一个因缘,然后自己就认为自己的头已经没有了,就害怕,然后就狂呼而走的?这个是比喻当中讲的。因为这个人,他觉得他的头可能已经没有了,然后特别担心,然后发疯了,就走了。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后来他走着走着,可能也不知道,也是莫名其妙的,他的这种狂心,疯狂的、狂乱的心,发疯的心,突然后来就没有了。可能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也是,发疯得非常厉害,但是突然就:“啊?我想什么了?哦,我刚才在哪儿?这样啊?哦。”好像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也有这样的,世间当中特别狂乱的人,突然就莫名其妙的,好像无因无缘的这样“狂歇”。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头从其他地方回来了?也不是,本来他的头都是从来都是没有断过,也没有失去过。是不是他心正常的时候,他的头就回来了,然后心不正常的时候,他真的头被魔鬼偷走了?不是吧?这个是没有的。

 

所以他这里说——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纵然他没有“歇狂”,他的这种疯狂的心还没有停歇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怎么会是有他失去他的头呢?没有失去,刚才他正在发疯的时候,他的头完整无缺的在,然后刚才他的这种疯狂的心已经停歇下来的时候,他的头也是依然存在的。他的头就前面也是这样的,后面也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新闻,佛陀讲得还是,有智慧的人,什么都讲得很细的,对吧?我有时候想,学《楞严经》以后,可能我们很多人觉得是,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可能跟其他很多宗教的教主,不说很深奥的后世,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只是分析问题的这种辩才和智慧方面,确实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学《楞严经》,应该现在四十多堂课吧,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天都是让我们拼命地要去专注他的智慧当中。

 

这只是一部经典,佛陀都有多的经典,这一部经典里面的这种精神,真的是很难想象。我们觉得佛陀是一般的世间的一个人,如果世间的一个人,他一辈子当中造了这么多论,而且这么多的这些论,每一个都有这么甚深的意思。

 

我们这几年都是学了那么多的经典,包括《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般若经》《药师经》(下面有人说:《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不是佛陀说的),还有《无量寿经》《观经》等等。我们学的太少了,你看《大藏经》是那么多,有时候看到我们藏文的大藏经、乾隆的大藏经,那么多,我们学的时候,只有1%。1%可能有,比如说我们藏传的有108函嘛,我们8函肯定没有,我们可能四五函吧,我们还算是在我们的佛教徒当中,一直不断地在闻思。

 

你看现在《楞严经》,就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讲?

听说了吗?不多?

现在正在讲的有没有?除了我以外。

这会儿没有,这会儿没有什么意思?

现在没有,晚上是吧?好嘛。

 

所以真的我们可能比较而言,在佛教徒当中,我们是可能学经方面也不算特别多,但是还算是可以的。但我们学的是很有限的。原来很想把《大藏经》读一遍,但是可能这个短暂的人生里面没办法吧,光《大藏经》读一遍的话,也是很好的嘛。一辈子当中,如果不敢说全部学一遍,读一遍也很有加持的,很有加持的。

 

刚才讲演若达多,他的故事现在佛陀一直在分析。

 

佛告诉富楼那——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同样的道理,“妄性”的话,刚才演若达多他当时出去的时候,因为他觉得是没有头,狂心而走的,那这样的话,我们众生也是正在漂泊受苦,正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妄性”而走的。

 

“妄性”而漂泊的话,那么“因何为在”?它的因在哪里?刚才他出去的话,他认为是没有头而走的,但是头从来都是没有变化过的。那我们众生也是在轮回当中正在迷乱,那我们的因是什么?说是无明,无明在哪儿?无明本体也是没有的。刚才认为头没有的话,这是一种愚痴的现象。我们认为是世间万法存在等等,这也是一种愚痴,这也是一种无明。所以无明的因,这样寻找的时候都比较容易。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下面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们不随顺分别的这种世间——我们前面讲的三种事,一个是器世间,一个是业和果,还有一个众生世间——这三种相续,如果我们的心不随着业力,分别世间、分别业果,、分别众生三种相续的话,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分别的话,那么这三缘就已经断了。真正是不去对器世界、有情世界和业果,全部都没有去攀缘,没有去执著,这样的话,那这三缘都已经断了。

 

这个“三缘”,有些注释当中讲是前面的世间、业果、众生,还有一些讲是我们前面讲的杀生、偷盗、邪淫这三者因缘。这三者断了的话,“三因不生”,因为这三者没有的话,这三个因当中不会产生,源头没有,怎么会产生?如果这三种因缘的执著,杀盗淫也好,或者说是这三种攀缘的执著没有的话,那有情世界、器世界和业果的相续不会产生的。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我们一般很多人都知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应该算是很出名的,只要说引用一个《楞严经》里面的教证的话,那可能很多人会说出这个来的。

 

但这个实际上是来自于什么呢?就是说,富楼那尊者,你心中的——我们前面讲的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实际上是狂性自然而然歇的,狂性自然而然歇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停歇就是菩提。

 

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刚才演若达多他先有个误会,因为他照镜子,然后迷迷糊糊认为自己没有头了,然后跑了,跑了以后一段时间,幸好他恢复了,恢复以后,没有发生什么任何的事情。

 

其实我们众生得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认为有这种迷乱的心,最后它就自然而然自己就认识了,认识以后菩提就已经获得了。

 

但是在这里,这个是一般,应该是在显宗当中很深的一句,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这种分别念自然停歇,然后这个歇的部分,停歇的、熄灭的部分就是菩提。如果我们从简单的语言来讲,我们的分别念自然灭尽,灭尽的时候就是菩提。

 

好像我们先把分别念,不清净的心灭了,灭了的当下得到菩提。从表面上看到好像时间的层次,先是一个狂性,狂性然后就停下来,停了的这个部分就是菩提。就像苦集灭道当中,依靠道谛以后灭了烦恼,灭了烦恼的时候,现前真谛,就这么一个想法。

 

当然如果按照大圆满来讲的话,应该是正在起现各种各样的狂性的时候,实际上是如果你当下认识它的本体的话,这就是菩提。这里面稍微有一点,可能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吧,有一点差别。显宗的话,一般是烦恼灭了,菩提现前,有这么一个过程;然后密宗当中的话,烦恼即菩提,他这里狂性歇也好,狂性正在起的话,其实它就是菩提。

 

他这里的“歇”,可能也许是有停歇的意思,也许是有一种认识的意思。你这个狂乱的心,认识到的话,那个时候,原来觉得:“我这是一个迷乱的心,我发疯了。”这个时候好像已经正常了,就这样的。当他认识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菩提了。

 

所以我们认识心的时候,跟密宗的说法稍微可能有一点点差别。我们《法界宝藏论》,包括《大鹏展翅》里面都讲当下的明明清清的心的本体,就是不改不造,它就是菩提,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这个大家就,如果《楞严经》背不到的话,那么“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个就可以。别人如果问问题的时候,你就说这句话,不说话了,就这样。尤其是问的问题有点深,你就如果实在是不太会答的话,就一直瞪到虚空当中,什么话都不说,就这样:“哦,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好,回答完了。”就这样。别人也许开悟了也不知道。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刚才所讲到的这样的殊胜的、清净的这种光明的如来藏心性,它本来都是已经周遍于整个法界当中,根本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当然显现上可能是依靠其他上师的直指、佛陀的直指而显现的,但这个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有一个东西是得的。比如说刚才那个演若达多,他正在外面狂奔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说:“你去哪里呀?”“我害怕我没有头。”然后他一看:“你有头啊!”“哦,我有头啊。”那个时候,是不是那个人把头给他?实际上是不是把头给他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本来的心自己都不认识,一直在迷乱当中,然后上师通过一种窍诀方法来给你直指,直指的时候你就认识了,但你认识的话,这个时候并不是你得到光明的如来藏的心,只不过是你前面已经一种错误了,然后这个错误给你纠正,就这个而已。

 

除此之外那个人也是没有把头放在你本来没有的上面,然后给你,不是这样的。这个光明不是上师给你的,只不过自己正在迷乱的时候,依靠一种外缘的因,这个也可以叫做上师的恩德。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凭什么通过勤劳,或者是一种劳苦,我们一般筋肉骨结,意思就是用最大的努力,还要勤修实证呢?本来都是已经,所有的这些功德都是圆满的。

 

藏文当中翻译的是“何必身心苦恼,而希求修证。”意思就是说,本身都是已经具足的,本身自性已经具足的话,何必还要去苦行?还要去种种折磨?还要得到修证?修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本来的这种境界当中,自己反观的时候就认识而已。

 

其实刚才的这个比喻真的很好的。那个演若达多,从来没有丢失过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他突然就出现了一点问题而已。其实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这种本心从来没有丢失过,只不过中间因为无明狂乱的因,让我们不认识,迷失方向而已。但迷失的话,有些是特别特别长的时间,有多少多少劫,有些是比较短的时间,这是靠自己的缘分。

 

下面讲一个比喻。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有一个人,他自己的衣服当中,他就把如意宝珠用自己的衣服包起来了。但自己可能有点笨还是什么的,“不自觉知”,就忘了。或者有时候我们自己把有些东西放在哪里,根本不知道。

 

然后这个人,他很贫穷的,特别痛苦的,露宿在其他地方,还有乞讨食物,到处奔走,一直就艰难困苦,一直在那里奔波痛苦。

 

这个看起来都是好像很愚笨的吧,其实我们每一个众生就是这样的,把自己的这种心性的如意宝,在自己的五蕴的衣服当中包裹起来,然后被各种各样的执著束缚,不自觉,而且在轮回的这种矿野上不断地奔波,就一直这样的。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然这个人,显得确确实实是非常的贫穷,穷苦潦倒,但是如意宝的这种觉性,从来都是没有失去过。

 

长水子旋的注释里面说:“虽流生死,觉性常然。”虽然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但是觉性常然。“觉性”,我们密宗里面经常用的那个觉性。

 

显宗当中,有时候我们这个菩提心叫做是觉妙心,有一些是妙明明心,但在这里,长水在这里他就叫“觉性常然”,这个要记住。

 

我以前都是想这个觉性是比较好的,一直觉得我们认识的明心,叫做觉性,藏文当中“日巴(音)”。但是一般在显宗当中,所谓的觉性用得比较少一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如来藏的这种明心,认识的这个心。一般没有认识的时候,不叫觉性,还没有觉悟嘛,然后认识的话,这个叫做是觉性。

 

觉性一直是没有失坏过,刚才这个贫穷的人,他衣服里面一直是有这个如意宝的。可能如意宝比较小,不然的话,他到哪里去的时候,不方便吧,是不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如意宝装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到处去乞讨,到后来才发现:“哦,我的包里面是啥东西?”

 

下面有一个人给他直指。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后来突然遇到了有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一看就知道他衣服里面原来包着如意宝。然后他就好心好意地说:“你怎么会是这样呢?你在外面这么样痛苦,但实际上你有如意宝。”然后他自己一看,确实这样的。然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然后一切所愿如愿以偿的,最后变成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大富翁。

 

这个时候,人人都对他很尊重。一般有能力、有智慧、有钱财的时候,人人都尊重,如果这个人是贫穷的话,那谁都不理他。所以我们藏地有种俗语叫做:“有钱是叔叔的侄子,无钱是叔叔的仆人。”如果一个有钱的人,他有一个叔叔的话,他说:“你就是我的侄子,非常好的。”然后如果这个人是没有钱的,这样的话,那叔叔也就把他当做仆人。所以一般是有能力的人,谁都看得惯,就觉得是谁都喜欢他。如果智慧也好,财富也好,什么都没有的话,就谁都不理。所以刚才在外面乞讨的时候可能谁都不理了,突然他有了如意宝发财了,哇,那人人都就把他视为自己的眷属。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个时候才发现他的如意宝,但是这个如意宝并不是其他地方带来的,应该是他自己随身在衣服当中是有的。

 

这个时候,你看现在阿难就来了,昨天就刚好叫阿难,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阿难你来了,好几天都是没有见了。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

 

阿难就出来了,阿难很尊重的,富楼那好像那天有没有顶礼?然后在大众当中,佛的足下就进行顶礼。

 

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他就开始又问问题了:“佛陀你不是刚刚说杀、盗、淫的业,三缘断的缘故,三因都不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他得。”

 

其实我们心是自然得到菩提的,并不是依靠其他因缘而产生的。阿难他主要想问的,他这里把佛陀的话重复一下,你不是说,刚才那个三缘断的缘故,不是因而产生的。

 

一般阿罗汉他们对因缘很重视的,我们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就缘起咒,在《入大乘论》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嘛。这样的原因,一切佛法依靠缘起而产生的,而且很多阿罗汉以缘起性空而证悟的。

 

他觉得是这样的“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好像是一种自然生一样,不太好。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虽然这个因缘也是讲得比较清楚的。”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我们都明明知道这个是因缘而产生的,但是如来为什么顿然就放弃所有的因缘产生?如果这样的话,”他说:“我有点不大承认。”怎么不大承认呢?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阿难虽然是个初果,证悟的境界不是很高的,但是实际上是当时如来说因缘法,因为不是前面讲了,当时阿难,讲《楞严经》的时候就开悟了嘛,初果了。

 

“我是因为你当时说因缘法的时候,心得开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他说:“不仅仅是单独我这么一个小沙弥,”小年轻的阿难声闻,就“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我们这些年轻之辈的这些小沙弥,这些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而且我们今天在座的楞严大法会里面,特别了不起的那些长老,比如说大目犍连,还有舍利弗,还有须菩提等等,这些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

 

“从老”,藏文当中,这些等“老梵志”,“老梵志”也闻了佛陀的因缘法而开悟,最后“得成无漏”这样的。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还有一种解释,好像那个长水子璇、《指掌疏》这些,他们的解释方式也是有点不同的。藏文当中是“等等这些老梵志们”,可能须菩提和舍利子、目犍连以前全是老婆罗门,是吧?其实“老梵志”们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等等这些人,刚开始从老梵志那里听闻,后来在佛陀那里你听因缘而开悟的。可能这样就比较好一点吧,因为“从老梵志”,从嘛。

 

反正藏文和长水子璇是比较相同的,然后《指掌疏》里面就这些阿罗汉,以前在一些婆罗门面前得过一些道,然后后来就闻到佛陀的因缘法,最后开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成无漏果位的。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今天不是你刚才说菩提没有因,无明都不存在,没有什么因。“那今天你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拘舍黎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今天你说不是因缘产生的话,那我们王舍城里面有一个外道,叫做是拘舍黎,拘舍黎说的也是自然而成就的。”他说八万劫当中,如果人自然待着,最后自然而成就的。比如说有一些线条的丸子,放在这里面,它滚着滚着滚着,最后自然停下来一样的。人到了一定时间,到了8万年以后,自然成就的。

 

“我们这些阿罗汉全部是依靠因缘而开悟的,但是佛陀你今天说这个不是因缘而产生的话,那你的观点跟王舍城的外道的观点一点差别都没有。”他还是敢问敢说啊。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唯有祈求大慈大悲的佛陀,你要开启智慧,开发我们迷乱的,迷闷的心,要给我们转法轮。”

 

说是说得很厉害,你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又…….我们有些人也是,在有些人面前说得很厉害,最后也说一个比较婉转的语言来:“那你请开示。”“我们认为你的观点跟什么什么的完全是一样的,但是还是要请求你来慈悲开示吧。”

 

阿难现在对佛陀越来越不怕了,说是你的观点跟王舍城的外道的观点是一模一样的,但还是慈悲开示。然后佛就开始告诉他。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下面佛陀给阿难进行辩论嘛,看我跟外道相同,还是你跟外道相同,过来吧,你就,过来,阿难陀,你过来。阿难达,是吧?你过来吧,你过来。

 

阿难有时候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佛陀把他训得很厉害的,有时候是其他的,摩登伽女,包括摩登伽女的母亲也是对他很不好的。

 

“阿难,你说的我们城市里面的演若达多,”演若达多,确实他中间就发过疯嘛,他精神一段时间就不正常了,也去过精神病医院,他后来就回来了嘛,回来了现在就正常了嘛。

 

他说:“那个狂性因缘,”刚才不是正在发狂,“他的这种因缘如果灭除,”因为一段时间他确实心烦意乱,然后外面狂奔,那最后他的这种狂性的因缘已经灭除,灭除的话,“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这个时候是不是他的不狂乱的这个自然就出现了?

 

因为阿难觉得因缘产生是可以的,但是自然产生是不合理的。如果“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话,这个是一种自然产生,他认为是这样的。

 

但佛陀在这里问,狂心如果灭的话,那不狂的心是不是自然出现?如果你说是的话,其实“因缘自然,理穷于是”,其实因缘和自然法,也是仅此而已吧。

 

你说是狂性已经灭了,那实际上他的心原本都是这样的嘛,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也没有承认一个常有的这种自然法,跟外道完全都是不同的。只不过是他的狂性已灭,自然到达自己原来的这种状态当中,中间是发过疯的,后来就正常了。正常的时候还是正常的,但是你说只要正常的话,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不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狂性已灭叫做是因缘,然后本性自然出现的话,这个叫做,也可以说一种自然也好,也可以说是“歇即菩提”,也是这个意思。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楞严经》有时候还是很那个,那天不是有个博士讲他一晚上就看懂了,我就有点儿怀疑,他可能看不懂。他一晚上,我们这么多天都是要看很长时间才大概,翻了的注释、思考才能懂,他不知道,如果他真的看懂了,我遇到他的时候要问一下,这里面几个词,让他解释解释,看看他看懂了没有?嗯。

 

佛陀告诉阿难:“演若达多,他的头本来已经自然的,已经具足嘛,本自其然,”本来这个头也没有失去过,一直具足。“无然非自”,没有一个他的头不存在的时候,演若达多,他正在狂奔的时候也好,或者照镜子的时候也好,或者说是最后回来的时候,他原来的头就一直是在。从来都是在他的身上,没有发生过他的头中间没有了,后来就回来了,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以什么因缘,他就害怕失去了自己的头,然后开始狂奔而走?”这是以什么因缘?那你如果觉得真的要找出一个因缘的话,因为他的头一直是在的,如果不在的话,那有一种因缘。

 

确实,就像我们有时候牛群当中丢了牦牛的话,那就确实牦牛不在,然后我就心很烦的,到处去找,最后在某个地方找到的话,确实牛群里面当时是没有牦牛,我找的是对的,因为当时是没有的。

 

我们好像《中观》的哪一个里面说,我们心的这种失去,并不是丢牦牛一样的,不是这样的。丢牦牛的话,确实中间丢了,然后最后找到了,但我们的心的失去不是这样的,本来都是没有丢过。

 

所以说:“你什么因缘说是头已经没有了,然后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

 

“如果说我们的头自然是已经具足了,但是因为照镜子的这种因缘,心就狂乱。”

 

这个头是已经有的,但是因为照镜子的这种因缘,突然就觉得没有,所以我的心就产生狂乱。

 

这是相当于是一种疑问一样的,我的头自然都是存在的,但是因为我照镜子,然后觉得是已经没有了,没有的话,这个因缘我的心狂乱。本来也是这样的嘛,头是已经有的,但是他就照镜子以后,不知道什么因缘,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的时候,就开始害怕了。

 

其实我们有些人,包括吵架也好,包括心里有点恐惧的话,就“是不是魔鬼来了?”或者是“会不会我最好的人失去了?”这样突然就心里面有一种狂乱的心,然后越紧张越觉得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其实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这种狂性。

 

如果你认为本来都是有的,但是因为这样的因缘的缘故,我的心狂乱的话,那——

 

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那这样反过来,“为什么不是依靠因缘而舍弃自然呢?”或者说是“为什么不因为自然而舍弃这种因缘呢?”

 

因为你头是自然存在的嘛,那这样的话,你为什么不因为自然把这个因缘舍弃呢?刚才说自然是有头的,但是因为因缘就狂乱嘛,那我们反过来说,因为自然已经存在,这个是真实的,因为这个原因,刚才那个突然狂乱的这种因缘为什么不舍弃呢?这个可能这样解释好一点,虽然有一些注释的解释方式不同的。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来他的头从来没有失去过,只不过因为狂性起来,最后妄想就出现,但是整个妄想出现的过程当中,从来都是没有变易过。”他的这个头一直是以前是怎么样,以后也是怎么样。

 

其实这个比喻应该是很好的,这个里面有很多深层的意思。我们平时不认识自己的心的话,用理论上这样分析是很少的。

 

以后你们每个人应该和演若达多交上朋友,好吧?他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话,对你认识本性真的会有很大的差别。

 

演若达多开始什么因缘,然后中间是怎么出去的,最后怎么发现自己是没有这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佛陀是怎么分析的,它的整个过程怎么分析的?其实所有的这些道理,对我们众生的这种迷乱的狂性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这样的话,以后有些人想:“这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你应该说:“《楞严经》里面有一个叫做演若达多的人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分析的话,也应该可以。

 

以前我在学校里面去的时候,很多人问,问的时候,我就经常,有时候是空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云。其实这个也是,在有些大乘经典里面是有的。无明是怎么样呢?无明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因,在空中突然出现云,

云的因是什么?它又没有一个真实的,突然出现的。因为虚空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当中产生一个有为法的因,那这个是没办法说的。但是这个可能也是从《宝性论》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可以。

 

那么这个应该是二转和三转法轮结合起来的一种比喻。所以演若达多,在狂性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他这里说是头本来都是没有失去,只不过是因为狂性而出现妄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来也是没有变化过,丝毫也是没有变化过。

 

那“何藉因缘”?以什么样的因缘这样出现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如果你认为这个狂,它是一种自然的话,那本来都是已经有了这种狂乱的心。

 

如果你认为本来狂也是自然性的出现,那这样的话,是不是本来都是已经有这样的一种狂怖?就和我们心的本性一样的,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迷乱的无明存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没有狂乱之前,这个狂乱的心应该藏在某一个地方,潜伏在某一个地方,但是这个在哪里呢?也是没有的。

 

如果你这样的话,那演若达多,他当时没有照镜子之前,他的这种狂乱的心,应该是他早上起来的时候,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一直等着机会,一直藏在他的身边。当时他照镜子的时候,也是他在旁边作怪,一直有这么一个狂乱的心,一直跟着他。但是这个根本说不上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个心的话,那是在他的心的内外,还是在别的地方?所以我们这样一观察,这个狂心,当然我们学《宝性论》的时候,有时候可以说这个本性是我们本来的心,但是无明的心,它也有一个很长时间的因缘,这个是可以承认的。但是这种因缘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所以说狂心藏在哪里?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这样的这种不狂的自然,头本来都是没有这种妄想,没有虚妄的,如果这样的话,怎么会是狂乱而奔走呢?就没办法走的。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如果你认为本来自己是有头的,但是后来认识到自己没有头的时候就心里狂乱而奔跑。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你本来有的,认为是一种“自然”,后来发现不存在的这种因缘,这是“因缘”,那这样的因缘和自然“俱为戏论”,其实这两个都是戏论。

 

因为阿难尊者,实际上是他对自然,一直认为是外道,比较排斥的。然后富楼那尊者,他就觉得因缘法不可靠的,前面一直是觉得无明有没有因?其实他们两个,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的。

 

应该《指掌疏》里面说的吧,说是一个比较对自然的法,因为阿难他自己认为因缘产生是合理的,但是自然产生的话,这个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然后富楼那尊者,他就可能跟大乘有点相似吧,他就自然而了知心性本来就具足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因缘而产生怎么样也是不合理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来是对阿难的一个回答,但实际上佛陀是对阿难和富楼那尊者这两者所承认的因缘法和自然法,同一个时间都在破。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有一个实有的因缘法也是不成立的,真正的一个自然法也是不成立的,只不过通过这种比喻来说明。

 

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样,演若达多的比喻,就实际上是我们的心,当他认识的时候,所有的迷乱当下就没有了。其实认识的话,并不是重新得到的,只不过他自己原来迷乱的心已经恢复正常而已。

 

我们什么时候开悟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换成另外一个名字,我什么时候恢复,我什么时候变成正常人,我们可以这么说吧。

 

我们每个众生,就像是刚才演若达多一样的,都正在轮回当中狂奔,因为害怕,认为自己没有头,就在发疯。然后我们如果遇到一个明智的上师,他就说你从来没有丢过,你自己看看镜子。

 

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狂性很厉害的,很长时间都是,虽然明智之人给他说,但是他可能有些时候习气太严重了。我们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就怎么样给他说就没办法的,怎么样去治疗、吃药,因为他的迷乱的这种习气就非常的深厚,这个时候他就一下子有个药,或者说他从理论来知道的话,很难的,很难的。但如果真的因缘具足,自己也是有信心,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那可能很快的时间当中恢复正常。

 

所以他这里讲到,所有的这些因缘和自然法都是“戏论”,“戏论”,藏文当中把它翻成了儿戏的言论。但这里“戏论”是我们《中观》里面的戏论一样也可以吧。其实都是一种戏吧,一种游戏。它这里的“戏论”,可能不管你说因缘还是自然,都是一种不实有的,一种游戏而已,就游舞而已。可能这个意思。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5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就继续讲《楞严经》。《楞严经》,确实我们可能不学就不知道,学了以后大家应该知道它的甚深的意义。其实不管是经典还是论典,光是我们看一遍可能没办法学得很究竟。要么你很好地去讲一遍,或者是你自己很好地去听一遍,然后去思维其中的意义,那个时候才能明白。

 

有些人经常说是:“我看过《金刚经》,我看过《妙法莲华经》,我看过《维摩诘经》”,或者“我看过《楞严经》”,当然看是很好的,随喜功德。但是我担心光看一遍,看小说一样的话,恐怕其中的深髓之意无法融入于心,还是产生怀疑的。所以我们以后其实要学的话,应该是学得比较踏实,深入地学习。如果这样的话,每一个经典和论典当中,有特别微妙的这种意义,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我都有时候想,其实我们的经典和论典当中,肯定还有很多很多的,只不过是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没有遇到全部都学吧,如果全部都学的话,确实是隐藏在我们的藏经楼的很多的那些经论,如果我们有机会一个一个地学,那确实是可能非常的奇妙,特别特别有意思。但是短暂的人生当中可能没办法吧,我们只有部分地去学。如果真的佛的智慧一一地学,那确实收获匪浅。

 

最近我们也看到《楞严经》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比喻、每一个这种道理分析的时候,佛陀的智慧是真的妙不可言。大家都觉得是:“啊,问题是怎么这样回答?”“这个比喻是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但是用佛陀的智慧来描述的时候,就非常深奥的。”这个意义大家也是应该清楚的。

 

那么我们今天继续讲如来藏。昨天前面虚空的比喻很重要的。虚空它并不是任何的形相,但是它也不排斥任何的形相。依靠因缘具足的时候,虚空当中光明呐、黑暗呐,什么都显现的,然后真正的虚空的本体什么都不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如来藏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是。也是远离了是和非,也远离了非是和非非。这么一个意义的话,确实是有点儿,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吧。为什么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最后达到了不可思议究竟的境界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如来藏本妙圆心”,圆满的光明的这种智慧,它是什么样呢?下面就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它不是世间。我们世间当中包括四大也好,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五蕴等等,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如来藏心,这些都可以说不是。那么后面说是这些都是,是和非在世间当中是完全是相违的,那怎么会是在一个本体上出现这两个呢?其实这两个是不矛盾的,下面就可以讲。

 

我们如来藏心——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这里讲七大。“非心”,“心”里面包括见和识,所以如来藏不是见,也不是识,不是虚空,不是大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也就是说七大不是如来藏。

 

这些实际上是从我们凡夫法的角度来讲的,地水火风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凡夫人理解的层面。所以如来藏也可以说非凡夫法。首先不是七大。

 

然后十二处,如来藏心——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如来藏其实不是六根,也不是六尘,这样的话,十二处也不是。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从非眼识,到非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直到乃至意识界之间。这样的话,我们刚才六根、六境、六识加起来,可以说是已经十八界,就整个十八界不是如来藏。

 

这以上的话,非世间法,如来藏不是世间法。然后下面讲非缘觉法。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来藏是——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个之间就是缘觉,因为如来藏其实明也不是,无明也不是。从顺势缘起和逆势缘起来观察的话,十二缘起一般来讲从无明到老死,或者无明尽到老死尽,这个之间是十二缘起的,可以说是它的一个顺势的这种流转,或者还灭的这种方式来进行观修的话,缘觉依靠这种法而成佛的。

 

但是如来藏并不是十二缘起的缘觉的法,因为它本体当中是没有这样的。所以我们现在第一层把如来藏面前所有的,从色法到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这些法都要泯灭的意思。

 

然后接下来非声闻法,如来藏是非声闻法,怎么讲呢?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如来藏从四谛当中,不是苦谛,不是集谛,不是灭谛,不是道谛,乃至智慧和得都不是,这个应该讲是非声闻法。

 

然后接下来讲如来藏实际上非菩萨法,不是菩萨法。菩萨法从六波罗蜜多或者是十波罗蜜多的角度来讲的。那这个如来藏是怎么样呢?

 

非檀那。

 

不是布施度。

 

非尸罗。

 

不是持戒度。

 

非毗黎耶。

 

非安忍。

 

非羼提。

 

非精进。

 

非禅那。

 

非禅定。

 

非钵剌若。

 

这个是智慧度。

 

非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他这里前面是慧度,后面是智度,后面是真正无二的般若波罗蜜多。

 

这些是菩萨法,菩萨是依靠六波罗蜜多而现前觉悟的。但是在如来藏当中,这些六波罗蜜多或者七波罗蜜多的法了不可得,了不可得。

 

然后下面讲非佛法,不是佛的这种法。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

 

那么如来藏的话,我们所谓的从六波罗蜜多一直到最后的“非怛闼阿竭”,“怛闼阿竭”是如来、善逝的意思;“阿罗诃”是如来正等觉,大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三耶三菩”是正等正觉,或者正遍知。也就是说如来藏并不是所谓的如来,也并不是所谓的阿罗汉、应供正等觉,也不是正等觉,一直佛陀的十种名号,一个一个去观察,最后佛陀示现的大涅槃的这种境界,大果位,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藏。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常乐我净,也就是说最究竟的话,乃至佛的果法实际上也不是常的,也不是乐的,也不是我,也不是净。这样一来,那么如来藏是佛陀法也不成立。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因为这个的原因,这些不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缘故。非世和出世,这个下面也会讲的,他这里实际上世和出世都可以远离的。这里世和出世有两方面的,一个是“世”,在凡夫界当中的,世间的这些法就不能成立的;“出世”,就是从声闻阿罗汉到菩萨和佛之间的,出世的这些境界的法也不存在的。在真正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其实是这些都了不可得。

 

昨天我们讲,虚空当中虽然呈现各种各样的法,但是不管是光明也好,黑暗也好,或者说是澄清也好,水的倒影也好,这些是不是虚空呢?不是虚空,应该显现是可以显现,但是这些显现实际上也并不是它,也并不是它。

 

所以我们可能以前的话,就好多事情,大、小,这些的舒展和浓缩,我们可能有一点不是很好理解的,现在有了这种芯片、科技,包括有一些电脑,这些的时候,应该可能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法我们会有一点明白吧。

 

比如说我们按照电脑上的各种不同的程序,多少多少G的东西也可以变成很小很小的东西,而且这些很快的时间当中也可以消于法界当中,也可以显现出来。只要是因缘具足的话,都可以显现,又可以隐没。

 

在我们操作的过程当中,尤其是现在的科技当中有好多类似的,一般的凡夫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吧,这些可以依靠我们的一个世间的技术来操作。所以我们很多现在正在运用的这些技术,我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道理也是应该明白。

 

比如说我们有些人是会用,但是不知道它的原理,它的原理也是妙不可得的。我有时候想一个很小很小的U盘里面装那么多东西,这种因缘很

不可思议的,你装到电脑上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显现,然后一个非常大的屏幕当中,通过无线的方式来让它打开也可以。或者说我们现在的这种音频、视频也好,好多好多的这种,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法都可以显现。

 

昨天不是讲,东南西北的地水火风,谁有因缘的话,谁都可以现前,如果没有因缘的话,这些也不能显现的。所以包括如来藏也好,很多东西,平时我们觉得有点矛盾,有点不可能的事情,但实际上在我们见闻觉知的名言当中,很多都是虽然我们道理上讲的话,我们也讲不出来,包括我们有时候比较精通电脑的这些人,让他讲的话也不会讲,但是让他操作的话,他就很快当中(完成)。

 

比如说画个立体的图,那天让我们这边的一个发心人员弄,一个寺院,它的围墙,他操作的时候很快的时间当中就完全可以呈现。但是让他讲的话,他可能这个道理——为什么它是立体的,为什么不是平面图的?他可能反正按这个地方的话,它会显现这样的,他就已经熟悉了,除此之外,可能让他说为什么在我们眼识面前真正出现一个立体的话,这个道理也不一定讲得出来。

 

有时候的话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些道理,比如说我们禅宗当中经常也讲,不立一法、不舍一法,在真正的境界当中,不要建立任何一个法,但是也不需要舍一个法。破和立,就全部都要破,但是破的过程当中,它妙不可言的有一种境界也不用破。

 

所以有时候我想,比如说我们藏传佛教,实际上是教派都比较多,但教派比较多也可能会有一个好处,好处在什么地方?因为每一个教派可能对佛陀观点的一些重点,就可以着重地解释吧。比如说像觉囊派,对如来藏的这种妙用,他们就注释的比较多一点,包括学《时轮金刚》也好,《宝性论》也好,他们很多注释在这方面比较重视;然后像格鲁派,它主要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以理分析,这方面比较厉害的;还有像萨迦派,在修行方面他们比较着重,当然这个每个都有一些经、论、续部这样的;像宁玛派对心的光明和空性,无违一体的这个方面有很多续部的依据,包括有些显宗的这种依据,解释得很好的。

 

所以说本身佛陀的这种思想浩如烟海,各宗不同,如果这些大德们他们完全能通达佛陀的密意的话,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进入他的最深奥的地方。当然如果这些行人没有通达如来真正的智慧的本来面目,而表面上你和我来开始争夺的话,那可能除了造业以外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刚才全部是不是、不是、不是,这样一直讲,下面是、是、是,所以这看起来都是很矛盾的。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里面也说,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不相违的,而且它有更甚深的意思。

 

包括我们观自己的心也是这样的,这个还是很容易的。我们观自己的心,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确确实实连一个微尘许都是找不到,但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还是有一种明明清清的。这两者用语言来说的话,我们也没办法,这个从理论来分析的时候,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吧。万法的本性也是,不空的法也没有,但是空的法也是得不到。所以说佛教有一些妙不可言的这种,非常精准的一种锐利的观察吧,这个是我们可以自己能接受,这并不是让你用信仰来接受,而是用智慧来接受。

 

那刚才讲如来藏从地水火风开始到乃至佛果之间,什么都不是,已经讲了。下面说——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如果世间人的话,这个完全是错的。你看前面说不是不是这些,然后现在说如来藏是自己的心,因为见和识都是在里面,是虚空,是大地,是水,是风,是火,七大都是。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那这样的话,就刚才我们说凡夫的这些法都是,如来藏都是。因为在名言当中,确实是在我们的这种世界里面可以显现这些,我们每个众生的业感面前,业已成熟的时候,显现这些,这些应该是,全部都是。

 

然后从缘觉法来讲——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以上说是缘觉法。在名言当中,确实缘觉依靠这样的法,最后获得觉悟的。

 

然后声闻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声闻法,在名言当中也都是。

 

然后下面讲菩萨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

 

这个是菩萨法。

 

然后佛陀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这些实际上是既是世间的,从凡夫,然后到出世间的,乃至佛果之间的所有的这些法,应该是的,是这些的。所以前面说全部都不是,现在说全部都是。

 

好像《大宝积经》里面:“智人不见相,也不见无相。”智者他不见相,但是也不见无相,就这个道理。所以有时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意思,很多都不明白,其实你真正去观察的话,这个很容易明白的。

 

刚才如来藏全部都不是,总而言之这样的;如来藏全部法都是,这样的,那是和不是会不会矛盾?下面说这两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呢?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刚才说的是“元明心妙”,再前面,如来藏是“本妙圆心”,所以可能,原来的梵文当中不一定有,我看藏文基本上是本来的这种光明心,就大概这样翻译的。所以说他可能为了文字的这种不重复和好听吧,把妙啊、明啊、圆啊,这些都是一直换来换去,让我们都晕了,到底是妙明还是明妙,还是觉妙,还是觉明、明觉?这几个换得还是特别多。明觉、妙觉、妙明、明妙、觉明、觉妙等等,就这样,其实一个意思,就是指的妙心如来藏,本来的我们如来藏的这种光明无别的这种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这句话还是比较特殊。意思就是说,这个光明如来藏,实际上它离开了“即”,刚才不是说后面全部是是;然后同时又离开了“非”。那这样的话,前面的是和非两者都已经破完了,这就是破世间和出世间法的。

 

“离即离非”,实际上真正意义上,世间和出世间的法,微尘许也是得不到的。真正的本性当中、实相当中,那就是“是”也得不到的,“非”也得不到的。我们经常学中观的时候,远离四边八戏,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等等这样的这种观察。或者远离有无、非有、非无这样四个边的。所以这里真正的本体上来讲,它破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也就是说“即”和“非”破完了。

 

然后在显现当中,或者说是暂时有必要的时候,“是即非即”,也就是说建立了世间和出世间法。刚才那个如来藏“是即”,刚才从地水火风乃至佛之间全部是是,如来藏全部是是;然后“非即”,下面讲如来藏不是,这样的。在世间当中,它可以建立这么一个概念,“是即”和“非即”,这样的一个道理。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下面这是一个疑问。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世间三有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也好,或者是出世间的声闻、缘觉,他们的心怎么揣度,或者是怎么知道如来的这种无上的菩提呀?或者说是我们这些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些,怎么用世间的语言来入于如来的妙智呢?

 

这里一个是思维,我们怎么样进入如来的思想?然后从语言的话,怎么样表达如来最究竟的不可思议?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话,如来的这种思维也是不可思议。《指掌疏》里面说:“只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意思是什么呢?其实用智慧来可以知道的,但是不可以用意识来揣测。

 

其实真正的世间也好,出世间的这些行者,对如来的无上菩提妙智,可能用语言来说的话,也不一定说得很清楚;用心来揣度或者衡量,去分别的话,也不一定。

 

下面他这里有这么一个比喻来说明。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是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世间的乐器,琴瑟也好,箜篌也好,琵琶也好——藏文当中把这些琵琶,有7个弦的,25个弦的,14个弦的,琵琶的不同的种类吧,根据它的弦线不同,所以取名为不同的琴呐、箜篌啊,这样的。我们前面,箜篌、琴和琵琶也是在一个佛经当中介绍过(是这部经还是其他经当中,我在这里不说)。

 

这些乐器,虽然有妙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妙指”,“终不能发”。“妙指”,人的这个指头很重要的,我们一般吹笛子的话,有些人的指还是很不错的,有些人是怎么样也是不太好吹。

 

我们以前天天拿一个这样的,如果不是妙指的话就弹不出来。现在琵琶也是这样的,有些都是好像就根本,摸一摸“嘟,嘟,嘟”发的音很不好听的,发不出来。

 

虽然它有这个声音,但是发不出来。同样的道理——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那么富楼那,你和其他的众生也是这样的,虽然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是没有这个妙指,没有好的窍诀的话,可能发不出来的。我们有些人是一直想发出来,但是一直还没有学好,妙指有点儿问题。

 

(以后这个茶叶不要放太多了,晚上喝浓茶,然后就睡不着了。要不你那个水给我调一点,给我借一点也可以。倒到那个里面。好,加一点。)

 

你和众生也是这样的,什么这样的呢?他这里说:

 

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宝觉真心”,也就是说像珍宝一般的,觉悟的真心,如来藏,每一个众生都是完整无缺的,圆圆满满的都存在。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但是如果没有佛陀的加持,或者说是上师的指点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把觉性的这种光芒发出来。

 

佛陀说:如果有我“按指”,佛陀的这种了义的经典里面,或者是续部当中的这种妙指来进行按指的话,那“海印发光”,“海印”是《华严经》当中经常有海印三昧定,也就是说如海一般的这种法身的这种三味定。意思是真正能了达如来藏的本来的面目的这么一个禅定。“海印”的这种光就可以发出来。

 

如果像佛陀那样来进行指点和给我们做开示的话,确实是我们的如来藏本来具有的,圆圆满满的真心的这种海印之光可以发出来。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陀,但是真正具有证悟的,不是光依靠一个书本来给大家照本宣科的,是真正有一些经验的,真正有一些修证的上师,用他的这种“妙指”来给我们进行指点的话,我们这个“海印”光芒很有可能发出来。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不过,佛陀说:“很可惜的是什么呢?就是富楼那你的这种心,就暂时的已经起了这种分别念。”因为你当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吧?而且你的心刹那就出现了一种分别念,有了分别念以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

 

这样以后,“尘劳先起”,“尘”就是外境的各种各样此起彼伏的显现。“劳”就是烦恼、痛苦、迷乱,这些就此起彼伏的现前。很可惜的是,本来如来的妙指可以给你稍微指一下,你就开悟了,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认识。

 

其实我们在座的也是一样的吧,我们稍微可能依靠上师的教言来看看自己的心的话,也许可能真的恍然大悟,但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很好地忏悔,我们有各种自私的心,还牵涉到这种烦恼没有忏净,种种的原因,我们不知道即生能不能开悟。这个是每个人都是应该要真诚地祈祷,遣除自己修行道路当中的一些障碍吧。对吧?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他这里责怪,或者说是像小乘的有些行人,为什么说我们不能好好地修行?这个原因是什么?其实我们不这样勤求无上菩提的正道的话,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爱念小乘”,爱念自私自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我执。

 

我们为什么是依靠佛陀和上师的这些教言,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能开悟?其实最主要我们没有很好地发菩提心,只贪执自己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然后以这样自私的心,自己觉得是已经足够了,有一种满足感。这样一来,我们以前也是没有在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以后也是很难解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满足感吧:“不解脱就不解脱吧,有吃就可以,有穿就可以,反正今天过得很快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渴望心:“我即生当中一定要想成就,我一定要利益众生。”没有这么一个强烈的愿望吧?

 

很多人:“反正我学一点吧,最主要是我看我自己健康就可以,反正看我学是学一点吧。”最根本就是像毒蛇一样的我执的心,我执的心那就很可怕的。小乘的心还是有自私,我觉得比小乘的心还要更严重的就是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这个以后是对解脱的一个最大的障碍。

 

有些人说:“我学佛已经这么多年了,在学院住了那么长时间,现在还没有开悟,为什么呢?”但这个根本应该可以反问自己:“我每天都是有没有像前辈的这些大德一样的,全部的自私放弃,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有没有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也许可能前世的一种业力,也许即生当中自己不努力,懈怠的原因,确实说起来是我们在这里出家多少多少年,但实际上一天24小时,我真正非常虔诚的心,就像我们世间的一个恋人一样的,这样念念不忘的一个心希求解脱的,有没有呢?扪心自问,自己也是可以回答自己的问题。

 

下面富楼那,现在你看阿难一直是看不到的。我那天也是说了,反正阿难现在就不是他的问题了,他就不管了。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其实我跟如来,应该是从本性当中讲,我的珍宝般的觉心圆明也好,或者是“真妙净心”,都是“无二圆满”的,我们每个众生也是有这样的圆满的觉心,佛陀也有圆满的觉心,这个不用说了,富楼那尊者也是有,包括我们今天在座学习的所有的人都有。

 

但是——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现在富楼那尊者自己开始检讨了,他说:“虽然我有这么好的这种资源,这种元妙的觉心,但是我曾经遭受到无始以来的妄想的这种袭击,以这个原因,一直千百万劫当中存流在轮回当中,就一直漂泊,而如今依靠佛陀和善知识的恩德,遇到了圣乘,已经得到了圣乘,但是确实还没有究竟。”藏文当中说的是:“还很遥远”,虽然得到了这种“圣乘”,可能指的是大乘,但是要达到以究竟的话还是遥不可及,特别特别遥远。

 

然后富楼那尊者说——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其实世尊,如果把所有的这些妄想,刚才前面是因为妄想到来的嘛,“一切圆灭”,想得到的是什么?就是唯一的这种真心。富楼那尊者想的是很美的,对吧?他就想把妄想全部灭掉,获得真正的本来的真心。

 

那么他要想这样的话,问世尊——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他说:“我想冒昧地问如来,”佛陀,你不要生气,我要问一个问题,那个问题好长时间都是憋在心里面,今天是个机会,所以我要问问题。我现在跟佛陀不同的就是因为这个妄想作怪,我很想把这个妄想灭掉,真正地认识自己的本性。但是我今天想问:“一切众生的妄想,以什么因缘,这个妄想自己来遮蔽我们的妙明的心?这样一来,一直无始以来是沉溺在轮回当中,这是什么?”

 

所以我们很多人问问题的时候:“这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妄想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都是,这个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在这里怎么回答的,大家也可以就想一想。

 

富楼那尊者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有什么样的因,有这样的妄想遮蔽我们如来藏的真心本来面目,而众生一直不断地沉溺在轮回当中?这个是为什么这样的?

 

好像有些注释当中,说前面也是问既然众生有如来藏,那为什么显现山河大地?这是主要讲一念无明的原因。然后在这里问的什么呢?无明是到底是什么呀?无明的因。前面是为什么起迷乱的因。当时佛陀说这是无明的,那我们在这里问的什么?那你说无明的因是什么?第一个无明是从哪里来的?无明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是很多人的问题。包括我们前两天也是有些人问这个问题。

 

佛告富楼那。

 

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大家要就记住,有时候把它记录下来。

 

汝虽除疑。余惑未尽。

 

“虽然你跟其他的弟子不同,你的怀疑应该大大地减少了,遣除了,但是有些余惑,”剩下的有些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灭尽。”他一定会是有一定的障碍,问问题都可以看得出来。不要说佛陀,我们都有时候看得出来。富楼那尊者,虽然他讲法很厉害的。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然后佛陀说:“我用一般的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世间当中大家众所周知的事情来反而先问你。”

 

一般来讲我们问问题的时候,先一个反问还是很重要的。我都有时候学校里面去的时候,自己就反而给他问一下,然后他答不出来的时候,我就把他的答案想出来了。这样也是有时候有必要的。

 

佛陀说:“我用世间的一个问题来问你。”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他说:“你最近难道没有听到吗?”可能这个事情是当时的一个新闻。“舍卫城有一个人叫做演若达多,”这是一个人名。“最近不是我们城市当中,大家家喻户晓的有一个新闻,不是有一个人,他就忽然早上的时候起来照镜子,”可能特别爱照镜子的一个人,是男的女的不知道。

 

印度人一般四个字的名字。我们藏族人也是经常有四个字的名字,比如说我的名字叫索朗达吉,但是后来很多人就把它减成了这样,中间的字就不知道谁吃了。(众笑)他叫演若达多,有点像我的名字,也不像,达吉,达多。有时候有些学校的老师介绍的是“吉达索”,有时候是“索吉达”,呵呵。

 

他忽然早上起来的时候,可能迷迷糊糊的,开始照镜子。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平时他特别爱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不知道,以前好像印度的镜子都是有一种铜镜,不是我们现在的镜子那么的清楚。但是这个镜子里面,包括他的面目,就清晰可见的,就经常见得到的。但当天可能不知道,也许可能早上迷迷糊糊的,眼睛都没有睁开,他自己去照镜子去了。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这里“嗔责”,可能藏文当中都是没有直接翻译,他就直接说是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头,没有面目,然后就着急了,认为这是妖怪所扰乱,然后无缘无故地就害怕,心就狂乱,跑走了。

 

在有些注释当中,“嗔责己头”,他就不满意自己的头,他可能照镜子的时候,不知道,他原因没有讲,但是也许他真的是镜子里面有一种妖魔鬼怪来打扰,没有出现自己的面目。

 

一般早上起来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出门的时候,都是有点走路不是很那个的。所以说也许可能他的一种迷乱,或者是一种显现。反正他自己就看花眼了,还是中暑了,还是什么样的不太清楚,反正他就没有见到自己的面目,自己是没有头的,他就很害怕了,肯定着魔了。

 

然后“无状狂走”,他就无缘无故的,心就开始发狂了,就发疯了,然后跑了。

 

其实这个照镜子的话,是他自己导致的吧,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理由。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佛陀就问:“富楼那,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原因,这样狂走的,是吧?”有没有什么因缘?这个人为什么狂走了?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然后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他自己发疯了。”他发疯了呗,还有什么事,没有什么其他的因,他自己照个镜子,然后就莫名其妙地跑了。

 

佛陀问:“那这个因是什么呢?”

 

“就是他心发疯了,除此之外没啥。”

 

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并不是有一个人砍了他的头,也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魔术师来把他的头遮蔽了。他可能自己看的过程当中没有清楚,这个没有说,反正这个人自己发疯了,就走了,没有什么。

 

其实这个比喻大家要记住,以后有人问:“那我们无明的因是什么?”无明的因没有什么,就是无明,就这样,这个比喻和故事我觉得挺好的。

 

佛陀下面跟他再讲: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我就经常讲,这几个明呐、圆呐,换来换去的很有意思的。

 

如来藏光明心,本来都是这样圆满的、光明的。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如来藏它就怎么会有一个妄想的因?怎么会是有因?没有什么因。刚才不是说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但是因为妄想的原因漂泊在轮回当中。但妄想它怎么会有因?没有因的。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如果有人问:“那无明的因是什么?”你说:“没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如果有因的话,这个因肯定是真实的东西,那真实的东西那怎么会是叫“妄”呢?因为真实的东西产生真实的法,那这不叫妄吧。为什么叫妄想、妄想?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因,所以叫妄。

 

刚才那个人自己发疯了,发疯了就走的话,他没有什么真正的原因,他自己发疯的,是吧?自己发疯了,还有什么因呢?这个事情我觉得确实大家还是要好好记住。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所以我们众生,其实这样的无缘无故的,一念妄想就起了,起了以后,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一直辗转不停地作为因。然后“从迷积迷”,这种迷乱的因当中没有什么因,这个迷乱的因当中又产生迷乱,又产生迷乱,它不断地,辗转地积累这样迷乱的因。那么这样一来“以历尘劫”,一直历历的尘数的劫当中沉溺在轮回当中。

 

今天我们这堂课,我想很多人都应该比较明白了吧?我们以前讲无明是什么时候来的?但无明没有什么来的。

 

一个人发疯了,我们说:“发疯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自己照镜子照错了。”

 

我们为什么是漂在轮回当中?我们每个人当时也是可能像照镜子一样的,其实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发疯、奔波这样?就是这个。这个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是比较纠结的,所以《楞严经》当中确实也是很重要的。

 

我看到《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当中说:“现见于无明,毕竟不能生,”现见无明的时候不能产生的,“犹如水中影,终始无所有”,就像水中的影子一样,终始无所有。他这里讲如果现见对于无明来讲,它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是水中的影子始终都是没有过。

 

我们看看那个水中有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显现,那水中的影子的因在哪里?其实本身水中的因它都没有实体,没有实体的话,那它的因怎么能找到?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众生无明的这种因,它是无所因,如果有因的话,刚才前面讲的:“若有所因,云何为妄?”这个还是大家记住,如果有些人问的话,那就:“《楞严经》中说‘若有所因,云何为妄?’”就不用回答了。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你应该这样回答。

 

所以我们众生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在尘数沙劫当中受苦,是这个原因。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虽然在不同的经典当中给我们明明白白地宣讲,可是我们众生因为迷乱的因很严重的原因,一直不能回家,一直不能返回。

 

比如说刚才那个人,他就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头,然后就发疯了,变成一个乞丐疯子,然后别人给他讲:“你还是好好回去过生活吧,你不用害怕,你没有这个因。”但是这个人,因为他发疯,当时可能因缘比较特殊,所以他就根本没办法回到他原来正常的人一样的。

 

我们众生就是这样的,佛陀虽然给我们讲,善知识也是讲的,但是自己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很难返回去。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迷乱的、虚妄的因的原因,因为迷他自己当下都是有的,如果我们真正是认识到它,就当下就没有了,但是因为有时候是我们的习气比较坚固的话,也很难。

 

所以说——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

 

实际上我们这个迷乱意识的因,它是没有的,那妄想更是无有依靠的。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就像刚才一样的,我们迷乱的因,它是没有因缘的,没有因缘的话,产生妄想也是不可能的。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如果这个迷乱的因,无明的因,连产生都没有,尚且没有产生过的话,那你想怎么会是有一个灭呢?生和灭其实是了不可得的,水中的云一样的,不生不灭的,可是我们众生面前,无欺的存在。

 

所以这样的一种虚幻的因果,有时候是很可笑的。但是我们还没有了断这样的生死之网之前,也需要努力地吸收善知识的甘露窍诀。

 

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4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开始讲《楞严经》,《楞严经》当中,当时富楼那尊者问如果是四大遍于一切法界的话,那四大当中,比如说有不同特性的,火啊、水啊,这些都是怎么圆融?这是一个方面的。

 

还有四大当中——四大、五大、七大,都可以说,因为前面我们就一直抉择七大嘛——在七大当中,还有像虚空、土(就大地),这些也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怎么会在一个周遍法界当中能容纳呢?为什么这样呢?我们现在分析的问题主要是这个。

 

其实学了《楞严经》以后,我们平时觉得一切万法在法界当中是一味一体的,或者说是一切万法在真实阿赖耶当中一味一体的,有很多这样的这种提法,但是这个提法如果你没有学到《楞严经》的时候,好像这个到底是在名言当中还是胜义当中?胜义当中不可能全部都一味一体的有一种东西,不可能的;在名言当中的话,因为名言的这些特点,包括地水火风的每一个性质都是完全不同的,那这样的话,怎么会是在一个法当中全部都融入一体的?甚至我们可能会讲,比如说我相续的阿赖耶,跟你相续的阿赖耶,释迦牟尼佛相续的阿赖耶,那这些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等等,有很多的怀疑。但这些问题,我想这次学了《楞严经》,学得很好的话,那佛陀就给我们回答得特别特别清楚。

 

因此在学习《楞严经》的过程当中,大家也应该有一种,比较特别的一种,对大乘佛教的一种热情也好,希求心,这样来学习,这个很重要。否则的话,你就好像表面上,不听的话也不行,就都在听;那听的话,心也不专注在法义上。有些经常是在旁边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就边开个什么收音机,自己在旁边什么上网也好,或者是看其他的也好,那这样的话,其实也意义不大的,不如还是关掉,你就关掉吧,关掉以后,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一点。不然的话,你一个人的心用在两个法上面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听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带着疑问,带着这种求学的心来听法。

 

其实我这边每天晚上讲的话,今年可能讲的确实多一点,除了星期天以外基本上就没有怎么停,除了特殊的有个别的,比如说前面我们供护法,就这样的特殊日子以外,基本上没有停。所以我可能今年讲得也多。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年大家天气也好,在这边违缘也不多,尤其是疫情没有爆发的话,我们其他的违缘,确实今年上半年还算是比较不错的。

 

我们这边也做了很多的一些事情吧,其实是没有风来之前,我们就做一些挡风的院子;没有来水灾之前,做好挡水的水坝。藏族有一种这样的说法。所以没有发生事情之前,应该做好防护的这种准备。可能你们也不一定知道。

 

有些时候其实,确实去年我们大家都知道,尤其男众也好和女众也好,每个月都是要外面跑多少次,或者是进入宿舍来做各种各样的登记,做这样的,但今年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让上面也满意,下面也没有怎么打扰。

 

这个一方面可能你们觉得是你们的福报显现的,这个我也是理解,肯定你们当中有很多福报特别大的人,这些人很厉害的,只要是一个片区在的话,谁都不敢接近的,这么厉害的人也许也有,但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共同努力而做的,不是什么自然而形成的,也并不是因缘而产生的,知道吧?

 

下面我们继续讲。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

 

佛陀说你不是前面已经问了,你问的问题,当时说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的本性实际上圆融无违的,一味的,然后它们全部周遍于整个十方的法界当中,那这样的话,你当时疑惑的是什么呢?你的怀疑,因为这个四大,刚才我们前面讲过一样,它每个大种的本性完全是不同的,其中比如说水大和火大,完全是能害所害,世间人也经常说水火不容吧:“这两个人的关系都是水火不容。”所以本身也是水火不容的话,那怎么“不相陵灭”呢?不会一个存在的时候,一个不存在,互绝相违,或者说是依靠强的势力,弱的势力马上会消灭,怎么不会这样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然后第二个问题:

 

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这是富楼那的第二个问题,你又征问,你又疑惑,或者说是问及,说是虚空和大地,虚空是无碍的,遍通的,大地有阻碍的,塞的,前面是通的,后面是塞的,这两个不同性质,那一起遍于整个法界的话,怎么会是融入一体呢?这两个是不可相容的。

 

当时你的第二个疑问,因为完全是两个相违的,大地和虚空,一个是有阻碍的,一个是没有阻碍的,这两个是怎么在一个法界当中它们能融合呢?不相融合的。有这两个问题嘛。

 

佛陀把他这两个问题抛出来,然后进行分析。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下面用一个虚空的比喻来介绍。这也是富楼那尊者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吧。我们前面一直说,四大全部都是在阿赖耶本觉妙明当中一味一体的,一直这样讲。那这样的话,四大一方面是外面的无情物,另一方面,这么不同性质的东西,怎么会是我们的如来藏当中一味一体,不相陵灭,为什么这样?这也是我们的问题。

 

佛陀直接告诉富楼那尊者,比如人们经常所谓的虚空,实际上虚空的本体,“非群相”,虚空它自己并不是有各种各样的相。像我们的山这些,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嘛,里面有木头啊、花草啊、沙砾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虚空它并不是“群相”,有群体的这种形相的东西。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它不是带有群相的,但也不“拒彼”,也不排斥,也不排斥可以在虚空当中发挥,或者说是发现种种的相。

 

就虚空来讲的话,我觉得这个比喻从我们心的角度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如来藏,其实它并不是具有种种相的东西,然后如来藏它并不是排斥种种相的。这样的话,我们如来藏通过虚空来比喻,应该是很好吧。

 

很多大德把自己的心比喻成虚空,《法界宝藏论》里面经常用虚空,最后无垢光尊者用得太多了以后,他自己就说,我用的那个比喻并不是从空荡荡的这个层面来用的,应该是一切诸法现而无有自性的层面来比喻的。这样说的吧。

 

那这样的话,其实在这里虚空它没有相,也不排斥其他显现种种的相,因为真正的,有些注释当中说是妙明真心的话,其实是它不排斥一切的相。这是为什么?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这里刚才从虚空的层面来讲,为什么是这样说呢?因为富楼那,你要想一想我们广大的太空,或者是虚空吧,广大的太虚空,实际上首先,这里面讲,它里面可以发挥种种的相。在虚空当中,因为它不排斥嘛,它虽然不是各种群体的形相,但是虚空里面可以显现种种相。

 

怎么显现种种相呢?比如说在虚空当中,如果太阳照进来的时候,那整个虚空界是成了光明的;乌云密布的时候,整个虚空界变成了阴暗的。

 

“风摇则动”,如果风吹起来的话,其实虚空单独不会动摇的,但是随着风在空中不断地动摇,动摇的过程当中,虚空也是观待风而有变化的,有动摇的,可能这个层面讲的。

 

“霁澄则清”,比如说下完了雨,或者是下完了雪以后,雨后的这种天空,就比较清凉了,万里无云,或者是很清澈了。

 

“气凝则浊”,“气凝”的话,我们地上冒的那种气,慢慢慢慢变成了云雾,藏文当中翻译的“云雾”,如果虚空当中开始萦绕云雾的时候,那虚空就变成一种昏暗的,不明清的,有种混浊的这样的现象。

 

“土积成霾”,还有随着土尘,随着灰尘的飞扬,在虚空当中变成了雾霾。你看大城市里面,像成都这些地方一进去以后,好像到处都是有雾霾弥漫,这样的。

 

“水澄成映”,如果在虚空当中水澄清以后,那水中可以显现倒映。因为虚空它本身没有什么色相的,但是虚空也是,有时候大的湖泊里面,有一些水池里面,上面的蓝天也可以显现,在这个空间中间也可以显现吧。像以前唐代的杜甫、李白,他们都经常用树的倒影来写诗。其实虚空就没有一个正体,但是它也在澄清的水当中经常现前。

 

从这个层面来讲,虚空它自己是没有本体的,但是虚空当中依靠外在的因缘可以显现。其实我们的心或者是如来藏,它本体都是如如不动的,但是依靠外缘,确实我们的心当中也可以显现。外面的善缘让我们产生善心,外面的恶缘让我们产生恶心,外面的种种无记的因缘让我们的心也产生无记的状态。还有外面发生的一些不同的事,让我们产生后悔、苦恼、悲伤等等,有各种各样吧。

 

下面问: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下面佛陀继续问:你是这么想的?有这么不同方向的所有的这些相——刚才有些是土尘来的,有些是太阳来的,有些是云雾来的,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法当中出现这么多的相,所有的这些显现——依靠它们自己的因而产生,还是在虚空当中有而显现?

 

这是跟我们前面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依靠自己的因而产生的话,那刚才什么太阳啊、云啊、风啊,还有气啊、土啊、水啊,大概有六七个吧,这些法当中产生的,还是这些都是在虚空当中显现的,虚空里面产生的?这样问的。

 

若彼所生。

 

如果说——这里“彼”是所有的这些,刚才七个法——是它们各自的因缘当中产生的,比如说阳光是太阳当中产生的;动摇是从风当中产生的;澄清是刚才霁澄当中产生的等等,这样,如果各自的因当中产生的话,那佛陀说这样是不合理的,跟富楼那尊者进行分析。

 

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因为我们这里分析的时候,刚才有七个法嘛,七个法当中只是把太阳作为一个点来分析的,其他的六个法,包括云、雾,气这些都是没有分析。其实这些分析的话,依靠这样的推理方式来分析也是完全可以的。

 

首先我们从太阳来讲,太阳照射到整个大地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刚才因为有了太阳的话,有了光明,因为这个光明是太阳当中产生的,如果太阳当中产生的话,那日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日光就是现在普照大地的这个,那这样一来,“十方世界同为日色”,只要有光明的地方,都是有日色,都有太阳的光。

 

比如说我们喇荣,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有光明,早上起来以后都是有光明嘛,有光明的时候,那在这个地方都有太阳,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说光明是从太阳产生的嘛,跟虚空没有关系,太阳产生,如果太阳产生的话,哪里有光明,哪里都应该有太阳,因为它的因就在那里嘛,那这样的话,太阳应该在那里。

 

如果真的太阳在那里的话,你为什么说是空中能见到圆圆的太阳?就只有在一个太空当中看到,哦那里有太阳,并没有说凡是所有的这种空间,只要能看得到的空间都有太阳。那你为什么不说呢?如果真的这些光明是太阳当中产生的话,那你为什么指着虚空当中的那个日轮,除此之外你为什么不承认?

 

比如说我们经堂当中,一般经堂里面太阳没有照,但是实际上是有阳光,不然的话,你没有开灯的时候,经堂里面还是能看得到嘛。那这样的话,经堂里面只要有光明遍照的地方,太阳应该是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光明是太阳当中产生的。光明你现在不是承认是有嘛,那有的话,你承认它的因就是太阳。那这样的话,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太阳无不周遍的。

 

但是你如果要是承认的话,你不敢这样承认了。太阳只有在虚空当中,我们的教室里面每一个地方,有一点光明的地方都有一个太阳的话,这个是可能说不过去的。

 

所以第一个,说是从太阳当中产生的话,那这个是不合理的。这样类推,其他包括云也好,风也好,其他都是可以一一这样类推。在这里只是其中把太阳作为一个,现在的话来讲,作为试点,作为一个比喻的焦点来进行分析的。

 

若是空明。

 

如果不是太阳当中产生的,这个光明实际上是虚空当中产生的话。

 

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如果你说这样的光明并不是太阳当中产生的,应该虚空当中产生的话,那虚空应该自己能照自己,只要有虚空的地方,就能照耀光明。如果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说是“中霄”,“中霄”就是中夜、晚上,“云雾”,中霄和云雾,有云和有雾的时候为什么是不生光辉?因为那个时候虚空还是在啊。

 

你看晚上的时候,虚空在,因为虚空在的原因,你为什么说是没有光明呢?因为云雾覆盖的时候,虚空还是在的。虽然云雾已经覆盖,我们下午有时候是打雷,或者说是乌云密布,但是那个时候为什么不说已经有阳光?因为那个时候虚空存在嘛,你不是说光明是虚空当中产生的?如果是虚空当中产生的话,为什么不产生光耀?

 

如果你说是有的话,那你不能承认。你看晚上没有路灯,没有电灯的话,根本没有光明的。然后乌云密布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没有像太阳照射的那样的光,没有这样的。所以你如果承认的话,是不能承认。

 

下面的结论——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应该知道什么呢?上面所讲到的虚空当中显现的光明,并不是依靠日轮而产生的,如果依靠日轮而产生的话,它是因缘而产生的,但是这样也不能承认的,因为你刚才说日轮当中产生有这么多的过失。

 

然后也并不是空中产生的,如果空中产生的话,那非因缘而产生的,自然而产生的,但这个也不合理的。

 

除了这两个以外,“不异空日”,除了空和日以外的,另外有一种产生方式其实也是没有的。离开空和日以外的另一种产生方式,在这里也不可能找到的。也并不是这样的光明是石女的儿子当中产生的、乌龟毛当中产生,或者说是其他的万物当中产生,也是说不出来的。

 

所以说所谓的因缘法就是这样的。光明的话,实际上是以理观察的时候,确实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未经以理观察的时候,在我们的世俗当中,在我们的假相当中无欺而显现,这叫做是缘起空性。大家也是明白的。

 

在这个地方,其实像蕅益大师、圆瑛大师,他们有一部分人把这一段从这里“真妙觉明”一直到下面“无可凭据”之间,放在这里来讲。还有有一些大德,下面不是有一个叫做是“观相元妄”,一直到“其相陵灭义”之间,有一部分是把这一段拉到前面,拉到前面“真妙觉明”这个地方。

 

好像从我们藏文当中的话,就是第二种说法,把下面的那一段拉到前面来进行分析的。前面“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一直到下面“云何诘其相陵灭义”,把这一段拉到前面,然后下面都是一样的。

 

但是圆瑛大师和刚才讲的蕅益大师,有一部分把这一段放在前面,觉得这样逻辑就比较顺。我们看来好像解释也是跟前面的这种风格都比较相同,因为我们在这里正在分析光明从什么当中产生,刚刚抉择完了以后,说光明非因缘生,非自然生,非其他而产生,那这个光明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开始分析我们的阿赖耶,或者说是“真妙觉明”。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真觉妙明”,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这种心性,本来的觉性光明,其实也跟前面的虚空的比喻也是一模一样的。虚空它自己没有种种相,也不排斥种种相,但是依靠虚空也可以显现种种相。其实我们的这颗心也是这样的。我们的这颗心,它也不排斥种种相,它自己也并不是种种相,但也可以显现种种相。所以我们的这个心,真的跟虚空很多地方是相同的。

 

就我们的“真觉妙明”,或者说是真妙觉明,现在翻来翻去都是已经,真妙觉明,然后真觉妙明,然后真明绝妙,可能已经跳来跳去说了很多,实际上就是觉性光明,我们的觉性光明如来藏,它也是一样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其实我们前面也讲过,在我们的心的本体当中,确实一切显现就没有什么的。前面不是说只要有业的话,一切都是显现嘛。这里也是这样的,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如果有“空明”,有空性的这种明的话,那在你面前空的显现可以显现的。

 

“空明”的话,汉传的很多注释当中也是用业力来讲的。藏文说如果你有空的话,那你前面可以显现空,如果你前面显现水呀、地呀、火、风,也可以显现。意思是可能想也是一个问题,但最重要你有这个因,你有这个业力,你有这个因缘。

 

你有空的因缘的话,在你面前可以显现空。显现什么样的空呢?比如说无色界的众生有空的因缘嘛,这四个都是有空的因缘;还有老鼠在地里面有空的因缘;飞禽在虚空当中有空的因缘。所以有些是有小坑的空的因缘,有些是大的空界的这种因缘。所以你只要有空的因缘,你面前显现空,因为阿赖耶什么都可以显现嘛。

 

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可能是对空有一部分是空的因缘,一部分是非空的因缘吧。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堂里面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有共同的这样的因缘。这样的话,可以显现这样的空的现象。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众生有些有地的因缘,有些有水,有些有风,有些有火,各个都有这样的因缘,这样的业缘,在各个的众生面前它都可以显现的,没有任何损害的。

 

有些注释当中说,比如说东边一个人有地的业,南边一个人有水的业,西边一个人有火的业,还有北边一个人有风的业,这四个人有不同的四大因缘的话,在东南西北的四个方向,四大都可以显现。

 

我在想我们比如说有一部分人现在火的因缘,天气特别特别热;然后有一部分人有水的因缘,发洪水,像现在印度个别地方,还包括我们兰州,有个别地方也不是闹洪水嘛;还有一些地方起狂风,我那天看到有个别地方真的把车都是吹起来,很多人都是吹上去,那种龙卷风一样的。有些地方是有水灾的,有些地方有火灾的,有些地方有地震的,有些地方有风灾的,所以灾难也是显现的,不是灾难的这种地水火风也显现的。所以我们谁有是这样的因缘,都显现,都有不同的业显现。

 

最近我们这边是火的因缘比较多一点吧,你看四川的很多水库都不行嘛,但今天早上下了一点儿雨,很开心,我想下午也能不能下雨?结果有雷声,不下雨,一直一下午都有雷声,但是也不下雨。所以我们的火的因缘可能还没有灭尽,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水的因缘。他们说再过后可能接近一个月都是要一直下雨,那这样的话,我们水的因缘就比较好了。

 

众生的阿赖耶的这种四大的界都可以有的,但是众生个体或者是共业,《入大乘论》里面不是讲的有一种共业,集体的业嘛,那这样的业的话,我们面前这样的地水火风的各自不同的四大的业可以显现。

 

虚空当中,不是刚才有光明的话,就明可以显现的;然后有云的话,黑暗可以显现的;所以我们的众生界当中,有了这些因缘以后可以显现的。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如果这些地水火风,全部集聚在一起,有这样的业缘的话,地水火风全部都可以显现的。比如说我们六道众生的一碗水,有些把它看成是液体,有些把它看成是固体,有些看成是玛玛格,有些看成是甘露,有些看成是水,有些看成是浓血,有些看成是其他不同的本体,包括解渴的水等等这样的。

 

所以说,如果是我们众生有这样的因缘,在一个物体上面地水火风全部都可以现前了。比如说开水,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地水火风都有的,因为我茶杯里面的水有热性、有火的本性;因为它是湿性,它有水的本性;它是可以动摇的,有风的本性;它是不分散的,有地大的本性。所以你看我喝一口水,在我的业力当中,把这个四大聚合的一个东西可以进入我的身体。

 

以前我们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个叫多杰老师,早上我们特别冷,那个时候衣服也不太好嘛。多杰老师每次都是拿个热气腾腾的茶杯来给我们倒一点点,然后他自己(喝一口)。我们学生当时,有时候没有吃到早饭的时候,连他喝水都是很羡慕的。你们自己也是喝一点也可以。

 

这个是这样的,业力的话就真的,业力分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业力地水火风全部聚集在一起显现,也是可以的。

 

云何俱现。

 

下面讲怎么是在一起显现?一起显现有点儿困难吧?如果没有一个实体的话,怎么一起显现?下面佛陀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其实我是担心现在都忘了,因为现在年龄大了,好多都是讲完了以后就忘完了。不然年轻的时候如果是听到《楞严经》,然后自己就拼命地背诵的话,确实里面的很多道理是还是终身用的。就包括我们密法当中的有一些道理在这里讲的话,可能对修行很有帮助的,印证我们平时的这种修行。再加上遣除平时对佛教方面的一些怀疑,尤其是对自己的心的认识方面,以理分析,这个非常重要的。

 

刚才说地水火风如果全部集聚在一起的话,怎么会显现呢?佛陀说这是可以显现的。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

 

他说,比如说我们两个人看到一个水器里面有太阳的这种倒影,这个时候两人观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日。比如说我们一个大的锅,锅里面有水,太阳在空中照射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在锅上面就看,看的时候实际上是就看到了日轮。

 

然后两个人马上要各奔前程,一个是往东边走,一个是往西边走。那这个时候你就拿两个杯子,你拿一杯水,他拿一杯水,可能后面还有一个,但这个这里没有分析。或者说,把那个锅里面的水全部都分给两个人的杯子里面,那个锅里面没有了。那个时候一个人往东边走,一个人往西边走。你在那个时候看,东边走的人杯子里的日影也是随着他走的,西边走的那个人的杯子里面的日影也是随着他而走的,东奔西走的。

 

这个时候:

 

 

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先无准的”,意思是没有确定性,这个“的”字古文里面怎么讲?确定的。第一次在古文里面看到“的”,我们一般以前看到这个“的”都是现代文的,今天在古文里面看到了。

 

刚才说是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那在他们每个人的水器当中的日影,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吧,因为确定不下来,一个是往东走,一个是往西走。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

 

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发难,没有必要辩论说:“这是不合理的,刚才是一个太阳,怎么会一个跑到东方去了,一个跑到西方去?”这个没有什么说的,刚才本来也是显现的这个日轮,它没有本体的。然后你说一个往跑东边去了,一个跑西边去了,这样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各日既双。云何现一。

 

如果一个是往东边去,一个是往西边去,那两个太阳东南西北的这种方向都不同,那这样的话:“是怎么回事?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明明是一个啊!”有没有这样辩论?也没有辩论的。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宛转虚妄”,他这里说,我们再次去观察的话,其实刚才不管是一个太阳、两个太阳,甚至更多的太阳,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现而无自性的,没有任何可信的,没有任何凭据,没有任何可靠的东西。只是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一种迷乱的相,除此之外没有显现的。

 

其实这个意思就是说,刚才我们在世间当中的一也好,二也好,好多在我们迷乱面前显现是有的,而且人们也是把它当做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社会当中,它的逻辑学还是非常的有一种准确性的,标准性的。一定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管是从法律的层面讲,或者说是事物的明相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特别固定的一种词。当然我们也是,在虚假的名言当中,暂时是确实有固定的,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风就是风,这个我们也不会混淆的。佛教的观点连这一点都不懂?也不是这样的。但是真正的它的体相和实体当中,确实有些事情是很虚妄的。

 

你刚才那个水器里面的日影,一个往东面走,一个往西面走的话,那这里面的太阳是到底是一,还是二?那一的话,二是不正确的。二不正确的话,西方的那个是假的,还是东方的那个是假的?或者说,两个太阳的现相是准确的话,你刚才前面现的一就不成立的,因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嘛。那这样的话,为什么是显现二?或者是显现无数的?这个是我们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不真实的。

 

也许可能有些人说:这是假的,这是一种虚妄的,虚妄的东西可以有的,但真实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当然我们众生也是,有迷乱者面前显现的一二,在真实义的智慧当中来观察的时候,也是跟刚才这个法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在这个地方还是很重要的。

 

下面他就紧接着跟前面富楼那尊者的问题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比喻来深入到他前面的回答。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他说,我们观察事物的这种形相,其实原本都是虚妄的。不管是刚才地水火风的相也好,或者说是世间上的任何的相,我们看见的这种,眼前的现相,本身都是虚妄的。

 

“无可指陈”没办法用一个固定的词来对它进行确定的,就像是什么呢?他这里说,就像我们有眼翳的人,在祈求或者说是在期待,期待什么呢?空中显现的花。不但是空中显现的花,他还要等待什么?空中显现的花结成一个果,果实累累的时候,我要去享受。这不是一个很愚痴的说法嘛。本来空中没有花,然后还要等待它的开花结果,那不是很愚痴的说法吗?

 

那同样的道理,富楼那,你刚才前面问诘的相,地水火风的相,水的相跟火的相为什么是“不相陵灭”?为什么不能成为能害所害?实际上就是这样的。

 

在我们真正的本体当中观察的时候,其实它的相在某种意义上面是可以显现的,但是就像虚空当中的花一样的,或者说是水中的日一样的,或者说是水中的云一样的,或者说是梦中的大象一样的等等。所有的这些世俗的现相,其实你认为是互相陵灭的话,也不一定的。刚才两个太阳,互相都是没有这种损害吧。这是第一个方面的观点。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

 

刚才我说的断开是这以上,但反正我们按照这个原文来做也可以吧,虽然跟藏文的版本有点点不同,也可能它有不同的版本讲的。我们按照有个别的大师所讲的一样,原文这样做下来也可以。

 

“观性”,观这些法的本性,包括地水火风七大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唯一的光明如来藏。

 

妙觉明心。先非水火。

 

“妙觉明心“,这样的本体当中“先非水火”,它的本性当中没有任何的水和火的这样的一种本体。因为七大的本性实际上是如来藏,如来藏当中,整个地水火风的这种辨别和分割绝对是不可能有的。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那你富楼那为什么刚才前面问水和火为什么是不会互相陵灭?地和虚空为什么是不相容了?这个说法也是一种愚痴的说法。

 

所以我们平时的有很多问题,如果好好思考的话,这里应该是很好地回答了。我们经常也是遇到这样的,既然地水火风都是在如来藏当中一味一体的话,怎么会是不相违啊?或者说是怎么会不冲突?怎么是在如来藏当中融入一体?真正是事物的本性上也好,或者说事物的形相上,实际上这些都是如梦如幻。

 

因此佛教当中,什么时候懂到如梦如幻、幻化八喻,这个时候你对整个万法有个新的定解,或者是新的这种认识。所以我们有些人好像学到了《入大乘论》,学到了《虚幻休息》,之后好像自然而然已经明白了。其实我们特别特别执着的任何的这些法,原来都是好像是梦中的这种追求。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实质。

 

这种没有实质,并不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说法:“这是佛陀说的,这是师说的,这是金刚阿闍黎说的,是我们也要听,不是也必须要听。”不是这样的。我们凭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真正如来藏的这种觉性当中,其实万法的这种相可以容纳的。万法的相容纳的过程当中,它们也不会有丝毫的这种矛盾。没有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跟众生的业有关系的,还有事物的这种本体有关系的,还有我们的心跟虚空一样的,它的性质也好,它的本体也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可怜的愚痴众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之前,我们就根本没有懂到这么甚深稀有的道理。

 

正因为这样,前辈的很多大德经常用“稀有”来进行感叹,原因就是在这里。否则的话,这些大德也是有什么可“稀有”的。你看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一旦他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经常觉得:“哇,太妙了!哇,太好看了!”为什么呢?因为明明是众生跟自己从无始以来都是跟在一起,但是从来都是不知道,还要另外的,我们认为外面有一种实有的东西,一直去执着,这就是非常愚痴的,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再加上是你真正认识到心的这种本性也好,万法的自性的时候,好像有一点儿简单。为什么前辈的很多大德们,不管是男众、女众谁的话,通过窍诀的这种指点以后,自己当下就觉悟。当下觉悟以后,那心的状态跟以往完全是不同的。这个原因也是在这里。

 

所以说这里其实如果是按照密法的一些直指心性结合起来的话,可能有更多的一些需要讲的吧,尤其是按照《七宝藏》的有些观点来进行解释的话,里面的有些甚深意义就更进一步地可以明显,也可以遣除许多的怀疑、增益,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心和自己的定解,还有自己证悟的这些境界吧,等等。

 

下面佛告诉富楼那尊者: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下面这一段是主要讲,像唯识宗的话,就讲不清净的依他起,或者说是一种杂染的缘起心。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实际上是以色和空这两个法,“相倾相夺”,互相都是开始能害所害,或者说是一者存在一者灭亡的这样的方式,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好像把色和空完全是就像白色和黑色的两个绳子搓在一起一样,强加在如来藏上面。其实富楼那尊者他也是可能带有那种声闻的有实宗的一些习气吧。所以说你是这把色和空强加在如来藏上面。

 

其实很多人,那天我们在女众咖啡厅接待一些客人的时候,里面也算是比较出名的有些人问的问题,也是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问题一直是有点儿……就问这些吧。可能他们也是这样的,就把色和空强加在如来藏。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其实如来藏它随着空,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的这样的一个缘起性空来周遍整个法界。色和空它们两个是不矛盾的,因为色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可以显现色法的。所以这两个按照《心经》里面所讲的这样,根本不会矛盾的。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所以说在这样的如来藏当中,出现比如说风的动摇也好,虚空的澄清也好,太阳的这种光明,云的这种暗阻,以及众生的迷乱的相,最后背离了觉性,结合了外境的客尘,或者说是外面的六尘,而发生什么?发生种种的烦恼和尘劳,然后显现世间当中的万事万物,包罗万象的世间相。

 

意思就是说,因为众生没有懂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原因,没有认识的情况下,就像在外面的器世界的这种吹风也好,虚空的显现、光明的显现,黑暗的现相,包括众生的迷乱,我们很多六道轮回的种种的器情世界的现相就出现了。

 

我们不是说,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时候,众生没有认识,没有认识的话就出现无明,无明就十二缘起,最后器情世界所有的这种痛苦的相就出现吧。原因也是这样的。

 

佛陀下面讲的是清净的缘起,佛陀他认识,前辈的高僧大德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上面的这些一大串的迷乱相全部都没有了。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

 

佛陀是妙明如来藏,或者说妙明觉性的这种境界就完全是通达的。这样的话,他就是不生不灭的。

 

合如来藏。

 

跟如来藏完全都是相合的,相应的。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而这样的这种如来藏,它就是光明,它就是法界,它圆满的照耀整个世界,或者说是明现于整个法界当中。它其实周遍于整个法界的。

 

因为这个原因——

 

是故。于中

 

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我们刚才讲的一样,我们没有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性或者说是万法可以容纳,万法可以解开,这样的道理没有懂到的话,就是漂泊于轮回当中。

 

其实我们人世间也是这样的,很多不会圆融、不会通融的人还是很痛苦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自己越来越执着,越来越耽著,就特别苦恼。包括遇到的两个事情一样的,比如说你的父亲也死了,我的父亲也死了,但是死的时候,一个人他可能:“哦,从名言当中来讲,万法都是无常的;从胜义当中来讲,认识自己心的本性的时候,可能苦就没有了。”这样的。但是另一个人他就想起了各种往事,然后特别痛苦,越痛苦的话,自己的相续越来越纷乱。就这样。所以同样的两件事情,但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刚才讲,我们的这个心,凡夫人去执着,执着以后显现了整个轮回六道的现相。佛陀和前辈的高僧大德们,他依靠这种窍诀来认识到轮回,认识到它的本性。当你认识到它的本性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容纳的。所以前辈大德门经常出现种种的神变、神通,这个原因都是在这里。

 

其实佛陀和还有前辈大德,包括文殊菩萨、金刚上师,他们就真的是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来的“唯妙觉明”,它的这种本体已经认识的。

 

如果认识到的话,他的境界当中——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因为无量的法可以在一个心当中,心也是可以散射出无量的法。或者说是用《华严经》当中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这样也可以的。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镜子里面可以山河大地,或者是米拉日巴可以睡在牛角当中,牛角也没有大,米拉日巴这个身体也没有小。但这个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是很难。其实真正的法的本性当中,小也可以显现大,大也可以显现小。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

 

“不动道场”,藏文当中说是不动法界,道场和法界两个可能一样的吧。不动的这种法界,其实遍于整个世间当中,十方的世界当中。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一个法身的身体当中,十方世界的虚空也可以含在那个当中。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在一个毛端的百分之多少多少,实际上是显现无量刹土的这种现相。也是可以显现的。“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我们《普贤行愿品》当中讲的一样。一个尘当中,也可以有无数的佛。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可以坐在一个微尘当中,对无数的眷属,对无浩瀚无数的世界当中,广转妙法轮,这也是完全都是可以的。

 

灭尘合觉。

 

灭了外面的这种尘劳,也就是说,灭了所有的这种六尘的习气这样,这个时候你的心完全和合觉妙的心。我们密宗当中讲的觉性嘛,他这里觉妙的心也可以说。

 

其实我们现在每一个人的心,完全都是可以跟觉性交朋友的。但是我们可能要有一个窍诀,一个是可能对上师三宝的这种信心,然后自己有一种很清净的状态,还有自己乐于反观自心,积累资粮,遣除罪障等等,这样的种种的因缘具足的时候,那你昨天是凡夫人,今天都是圣者,可以超凡入圣。

 

我们佛教历史上,有无数的人也已经获得这样的圣者果位。所以说现在也是应该可以的。其实我们看起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有些人真的,心完全都是跟以前的这种心态完全变了。哪怕是今天你有任何的这种痛苦、烦恼,这些对你不会有机可趁的。有些是已经有这样的境界。就我们认识的人当中也是有很多的。其实就刚才也这样了,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的话,那在他的境界当中什么都可以。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现在一些,包括我们现在世间学文学的、学理科的,对我们的这种数字特别特别在意,然后标准化的这种格式,他们还是特别的这种执著。我们说,就前面讲的一样,不管是什么法都要黑白分明的,什么事情都是要讲清楚,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包括我们有些人吵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般不能圆融的:“你就是错的,错就是错。你承不承认?不承认也要承认,一定要。”这样,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标准的这种答案。如果越来越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我们真正的错也好,对也好,这些就没办法。

 

所以我们一般来讲,我们学因明和学中观的时候,名言的量也是暂时确定为一个量而已的,它并不是究竟的量。因为名言的任何的这种量,依靠胜义量完全都是可以破的。依靠中观的这些胜义量,以觉性自明自知的这种境界来,那更是没办法衡量的。

 

所以说世间当中暂时来讲,我们还是有法律、有戒律、有世间的一些约束的这种尺寸,这些应该是有的,这些我们并不是不承认。在名言当中,并不是不承认。但是你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世间的,包括地水火风也好,世间的东南西北也好,青红皂白也好,所有的这些其实是经不起任何的观察。

 

所以有一些大成就者的一些行为,包括他的外在和人们的这种现相有一些差距的话,也是从甚深的意义上讲,他有理由讲的。当然我们凡夫人自己没有到达这种境界的话,很难接受,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灭了这个尘,和合了觉妙的心的话,就会——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那个时候,当你生起真正的这种光明和空心无二无别的,自明自知的这种觉性也好,通彻无碍的这种赤裸裸的境界也好,这些自然而然可以产生的。应该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3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讲《楞严经》,那天讲整个世界依靠一种无明来起现,起现的话,实际上器世界的显现,有情世界的显现,业烦恼的显现,主要讲这三块儿,其中前面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显现已经讲了。有些道理跟《如意宝藏论》的里面说的有点相同,有些道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觉得有很多甚深的意义,我们学了以后还是很受感动。应该说《楞严经》,学着学着里面就有很多其他的道理,佛理上的。所以我们可能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也遣除很多人的不同的怀疑,这个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继续讲业和烦恼怎么相续,前面是世界的相续,然后就讲众生的相续,现在讲业和烦恼的相续,也就是说业缘的相续,这个很重要。

 

我在前面也讲过,我们每个人还是要有各方面的准备,什么样的准备?一方面是在待在这里,不管是死在这里也好,活在这里也好,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还是带着佛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弘扬正法,这个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愿望。

 

当然弘法的过程当中,可能现在也自己都想,比如说至少可能你先弘法的道场,或者说是如果实在没有道场的话,至少自己居住的一个小的一些地方,然后慢慢慢慢以佛法结缘。当然这个以前我也讲过吧,我们如果自己各方面因缘有的话,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乡,在别的地方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有些因缘,自己的地方也是可以的。

 

那天我们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当时我刚开始经常听是听到的,但后来觉得这里面的有些内容,我也再了解了一下,了解以后,我就看到了马祖禅师的一个简单的公案吧。他以前是在自己家乡卖那种簸箕,就我们晒粮食的,有一个像筛子一样的,这样的一个人。后来他出去求学,求学以后确实是已经成了特别了不起的大德。他回到家乡以后,不断地弘法,弘法的时候,他当时名声远扬,朝拜他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圣人,也是一个大成就者。

 

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太太她就认识了,认识以后她就告诉别人,然后别人也不断地说,说了以后,一下子他的本来面目已经暴露出来了,原来大家都觉得是:“哦,这个人。”后来马祖禅师说:“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唤我旧时名。”我就能背得到这些。意思是你们得道以后不要返乡,返乡的话好像道不太香的了,原来溪边的老婆子已经认识我了,他就直接叫我马簸箕,就这样直接喊我的名字,这样之后,我都没办法弘法利生了。

 

确实我们,可能自己故乡的这些人,尤其是你以前有一些仇人,或者你以前是一个不那么上等的人的话,可能大家都不一定认可。你以前是个什么国王、太子,或者你是一个明星,出家以后,也许在这个地方是兴盛佛法可能比较好一点。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带着两方面的准备的心吧。也许我在家乡吃得开,也许我在家乡不一定,但不管怎么样,我要对众生带来一点利益,尤其是我在求学的过程当中。你看法王如意宝去求学五六年,五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这里建立道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那么好的佛法的明灯。

 

我们不一定有他那样的宿缘,但我们如果有能力的话,我想我们这里的有些堪布堪姆也好,法师也好,包括有些没有什么名气的,但是确实是讲的法,理解得也是很不错的。所以自己要带着这样的一颗心,以后把《楞严经》为主的这些法再弘扬。

 

我看到很多古代的这些《楞严经》的注释、讲记,其实很多人都是以前是特别重视《楞严经》,在汉传佛教当中特别重视,但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基本上,你看我们现在多少人在传?那么多寺院,那么多人,跟以前比较起来,现在是应该,不知道国内外现在传《楞严经》的有多少?这几年以来,100年以来,有多少人传的?大家都是应该清楚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责任心,学的过程当中也要有责任心来学,以后带着这个责任,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不同的有缘的地方,去弘扬这个法。

 

我们今天继续讲: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这里欲贪、杀贪、盗贪,有三种贪。首先是讲第一个贪,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和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人的这种想和爱,这两个结合起来的话,实际上众生不断地结生。结生的话,不能离开这种欲爱的心。“爱之一切生,恨之一切灭。”世间当中所讲的一样的,我们众生是生生灭灭,恩恩爱爱,这样的话,不能离开。

 

如果这个爱不能离开的话,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的所有的父母、子孙,一直“相生不断”的,生生世世,子子孙孙一直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原因,这样的这种爱叫做是“欲贪为本”,这个是我们欲望的贪欲。在所有的贪欲当中,这个贪欲还是很严重的。

 

我们人实际上是,比如说可能是两兄弟、三兄弟,但是后来再过几个时代以后,都是已经变成了好几百人,这样的。所以这种爱也确实是给后面留下了很多不同的种子吧。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叫做:如果子女谁出出了家以后,断了轮回的种子,很好的。如果一家子女有出家的话,觉得他们就把后面的这种轮回的种子断了,父母安详的可以往生。但其他城市里面的世间人的说法不对的,如果是谁出了家的话,那我们家族的这种延续已经断了,特别没有面子,这样认为的。

 

这是第一个,“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这里讲到,我们有了这样的这种贪爱的话,依靠这样的贪爱,慢慢慢慢滋养我们的生命,滋养我们的身体,然后这种贪执一直是不能终止,因为贪它就不断地这样生起、成长,这样以后就不能终止。

 

“则诸世间”,那么这样一来,整个世间所有的众生,可以包括在卵生、化生、湿生和胎生当中,昨天我讲湿生的时候,不是讲合嘛,合实际

这有些注释当中经常讲这种湿气和合,有一种湿润的气,这个可能是湿生当中最重要的。

 

这里也是,不管是卵生、化生也好,胎生、湿生也好,这些众生“随力强弱,递相吞食”,它们在整个世间当中,随着自己的力量的强大和弱小,强大的开始吞没弱小的身体,而弱小的这种身体也可能反击,甚至刺穿大的身体。我们大海里面,大鱼小鱼互相啖食的这种关系,应该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

 

这样一来,我们整个世界当中,先有爱开始生生世世,生生灭灭,这样的,然后就开始所有的这些强大的众生吞弱小的。其实人类也是这样的,动物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前面学的天和飞天也是这样的,龙也是这样的。

 

所有的整个世界当中,强势吃弱势,包括现在世界上的国家也是这样的。国家比较强大一点的,想吞弱势一点的。你看俄罗斯很想把乌克兰吞下去,结果吞的过程当中他就反击,现在吞也吞不下来,一直在喉咙里面,反而自己也是很苦恼的,军事、财富,很多方面都是现在正在下降。这么长的时间当中还是吞不下来,当然是有其他的可能各种各样的一些外力的助缘,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想我们世间上的这些,大至国家也好,小至人类的群体也好,再小至可能蚂蚁和蚯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得出来,就互相这样。这个叫做什么呢?叫“杀贪为本”,这个是想杀别的动物也好,人类也好,这么一个意念,这个叫做是“杀贪”。

 

刚才叫做是欲贪,这个是叫杀贪。杀贪是一种贪欲,我要吞噬它的话,我自己要贪爱它的肉,或者是我要杀他的话,这其实是一种贪爱吧,根本都是贪的。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其实杀害众生或者是憎恨的根本,也有贪的这种心在里面。所以我要特别恨别人的话,其实我贪着某个,如果我对他一点都不贪的话,那不可能是对他恨,所以恨的根本也是有贪的。

 

贪在我们的人类当中,众生当中,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有了贪,什么样子的烦恼都后来此起彼伏地会生出。

 

下面讲盗贪。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这里说如果因为贪心的原因,变成人的时候,他吃着羊,然后羊死了以后又变成人,这个人又死了以后又变成羊,他们互相一直生生死死,这样的。

 

不仅仅是羊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乃至十生”的众生,“十生”,我们前面讲的四生,然后在这个上面加上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天、无想的天,还有非有想天和非无想天,总共有“十生”众生吧,以前在其他当中也是讲过。其实“十生”,所有的众生“死死生生”,互相都啖食,都这样吃着。

 

我以前把这一段的教证用在,应该二十多年前做的那些《放生功德文》当中也是用过,然后记得《悲惨世界》当中。我们在喇嘛经堂的后面,我有个小房子,在那里弄的《悲惨世界》,里面也是用过。当时翻到《楞严经》里面这些就觉得很好的,也用了其他的一些公案,包括其他有一个佛经里面的,《杂宝藏经》还是什么,这里面讲的有一个人想他要杀羊,他们家里不杀,然后他就给家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树神,要供养树神的话,供养羊很好的。然后在那里做水池,做塔庙,然后每年的不断地供养。后来那个人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也不断地杀羊。结果原来杀羊的父亲变成羊,然后儿子正在杀他的时候,有一个阿罗汉在那里乞食,他用智慧观察发现了,这个时候他先示现一个神通,让儿子知道父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父亲变成羊的整个过程让他知道,他知道以后特别地伤心,马上把庙拆了,然后自己从此以后没有这么祭祀。

 

其实我们人当中的,还有一个人杀猪,最后就猪变成人,人变成猪,然后猪变成的人他就又开始杀猪。所以其实我们看起来都是,我今天杀虫也好,我今天杀其他人,但是实际上下一辈子,我用命来换成另一种方式。这样的话,这种因果关系也确实是非常的可怕,让众生冤冤相报,就一直生生世世这样“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因为这样的恶业,自己与生俱来都是有的,乃至你的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一直冤冤相报何时了?就一直没有完了的时候。所以这样的这种业,实际上是叫做是“盗贪为本”,这个叫“盗贪”。

 

有些注释当中说为什么叫“盗贪”呢?其实“盗贪”的话,如果我们抢夺了别人的生命,实际上这一方面是一种偷盗,为什么叫偷盗?所谓的偷盗,他是不与取,别人没有给的情况下,你自己去取,这个叫做不与取,也叫做偷盗。

 

当然偷盗当中有些是悄悄偷的,有些是强行偷的,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是有各种情况。我们杀害其他众生,任何一个众生,他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这个谁都不愿意。不愿意的情况下,你如果以强行的方式,或者说是以隐藏的方式来夺了他的生命,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偷盗。所以这叫做“盗贪”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杀生,一方面是可能犯了杀戒,然后同时犯了盗戒。盗戒的原因是,不管任何众生谁都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给你,这个多少钱都是他可能不愿意给你的。那如果没有给的情况下,你去取它的话,这就是明显的一个偷盗。所以这叫做是“盗贪”的原因是这样的。

 

这以上,他们一般称之为是杀盗淫,妄语没有说。这个贪,前面是欲贪,因为这个贪欲滋生一种贪爱来相传的话,这是一种不净行的行为;然后中间杀生,这个表面上看来是一个杀生,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大的偷盗,所以说叫做杀盗淫,三种根本的贪。这三种贪实际上是我们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的最根本的一种因缘。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因为我们通过前面的道理,知道是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也就是说是我杀了他的话,已经欠了命债,他肯定反过来杀我;或者是他以前杀过我,那我要还他的命,这样的话,我要杀他。所以说我们一般杀害众生的话,互相有命的这种欠债。

 

这样的因缘,实际上是过了百千劫还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感受这种痛苦的报应。因为我们所有的这种偷盗,强盗这些当中,命的这种抢夺是最严重的。所以前辈的有些大德说,实际上是我们如果吃肉的话,直接或者是间接跟它的命有关系的,所以这是为什么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说它的过患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是讲到互相有宿命的这种欠债的道理。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下面比如说我们世间当中,你特别特别喜欢我的心,我的这种情绪,我的这种人格,我的善良,心地善良这些,然后我又特别地喜欢你的外面的容貌,你的美色。比如说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色,互相可能目的都是不同的,但实际上互相都这样贪爱。因为这样的因缘,实际上是经百千劫当中,一直缠缚在轮回当中。所以贪欲确实也是很可怕的。

 

《圆觉经》当中也是讲:“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所以我们众生因为贪欲的原因,实际上堕落在三恶道当中。或者说是《正法念处经》当中也说是:“人为爱所缚,不能脱生死。”人因为爱所束缚着,不能了脱生死。

 

其实我们人世间,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我们欲界众生的这种欲心、爱欲很强烈的。如果真正能看破了今世,断除了爱欲,干涸了爱河的话,那解脱可以说是垂手之下,特别容易的。如果我们何时没有把爱欲、贪欲断掉,那表面上看来是个修行人,但实际上因为你相续当中像毒蛇一般的这种爱欲的心作怪以后,你自己都是可能一瞬间的这种自由都没有,最后自己在不愿意的情况下会堕落的。

 

很多修行人刚开始可能发心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这种贪欲的力量非常强大,自己没办法守持戒律,没办法取舍因果,最后自己可能也不得不堕入三恶道当中。

 

所以人可能本身也是自己福报的原因吧,有些人是欲望很强的,尤其是贪欲心特别强大的,即便是你自己已经出了家还不能控制的;但有些人可能前世的福报也好,自己本身都是欲望比较少的,不管是异性的欲望也好,财富的欲望也好,就比较少,这种人修解脱是比较容易的。确实不管在哪里,欲望不强的人,他自己修行起来也是自己的心也能控制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最大的两个敌人就是贪心和嗔心,如果贪心特别大,你修行是不一定成功的;如果嗔恨心特别大,修行也照样不成功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心和嗔心力量比较薄弱,那这样的话,虽然有愚痴的心、有傲慢的心、嫉妒的心,但是它的力量是不强大的。

 

所以我们一般来讲,所有的烦恼当中,就讲贪心和嗔心,这个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有了贪心的话,可能嗔恨心也是随之而来。所以这样的因缘,大家也应该先明白,明白以后,我们尽可能的能不能断除,如果实在不能断除的话,那也没办法,自己是尽心尽力的。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最后说一个总结性的话,说是因为唯一的前面讲的杀贪、盗贪、欲贪,这三个贪是所有轮回的根本。因为这个因缘让我们众生的这种相续不断地在流转。其实流转的原因,主要是业果相续,前面是众生相续,再前面是世界相续。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讲得很清楚,器世界是有什么样的一个因缘,众生也是有什么样的因缘,其实众生和器世界都是我们人的心不能完全转为道用的这样的一种因缘。这个很重要的。如果有业和烦恼的话,那肯定不断地转生,那在转生的过程当中,它的器世界就随着业力而显现的,所以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业和烦恼,不可能变成众生,如果没有变成众生,它所存在的器世界也是不成立的。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清楚。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就是以上讲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以上所讲到的这三种颠倒相都是什么?“是觉明”。这个各大德的说法有点不同的,有些把“觉明”看作是一个真实的,比如说觉悟的一种明了的心。这三种相续,实际上它在如来藏的本体当中是一种“觉明”,但是这种明了,慢慢慢慢执着外境,就变成了妄想,然后妄想慢慢慢慢也发起了这种真正的业相和转相等等,这样以后产生“妄见”,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三细六粗,六粗可以从妄见产生。也有一部分是这样解释的。

 

还有一部分,比如说憨山大师他们,就刚才这三种相“皆是觉明”,“觉明”的话,直接说它就是一种无明,看起来好像是觉知的无明吧。这样的觉知无明,“明了知性”,直接产生了这种妄想,直接产生妄想,实际上就发生了各种相,然后相当中产生“妄见”。“妄见”就是整个我们外面的外境,器世界、有情世界等等,这些现相。

 

所以可能各大德的解释方法稍微不同吧。不过藏文当中按照前者的这种说法来翻译的。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因为这样的原因,有这样的三个颠倒,最后三细六粗这样的显现,实际上是整个山啊、河啊、大地啊,还有有情、无情的,所有的这些有为法就不断地,次第地开始显现,生住灭,或者是成住坏空等等这样的,不断地迁流。

 

因为这样的一种虚妄的妄见,最后我们这个众生世界也好,业世界也好,还是器世界,终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一直旋转不停。轮回的这种无初无始的这种循环现象,不断地复写,不断地表演着。整个轮回,实际上是跟前面的三种相续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这样的话,跟《如意宝藏论》当中也比较相同吧。我们前面讲的是先器世界的形成,然后有情世界的形成,然后众生的苦乐跟他的业有关系。我们前面刚讲的这一品,显现种种苦乐,这个相当于是业相续一样的。这么几块儿的道理也可以明白。

 

实际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很多的大德们的究竟的密意,应该说是非常融会贯通的,我们学着学着大家应该会明白的。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你看现在阿难一直是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都有点想阿难,好长时间都没有见面了,我和摩登伽女都想阿难……阿难达。现在一直富楼那尊者,阿难就不知道他插不上话还是什么,他一直没有,好长时间了,好几天了。阿难,你在哪里呀?你现在怎么不出来呢?不过阿难出来的时候,有点比较难懂,可能富楼那好一点。

 

富楼那尊者给佛陀这么说的:“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他说我们这样的善妙的觉性,或者说是“本妙觉明”,这个跟如来藏,或者是如来的心,不增不减的,也是无二无别的,说是这样的。

 

既然这样的话——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本来这个是没有什么形状的,但是忽然就产生了山河大地呀、有情、有为法等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来如今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妙空明觉”,最真实的,最原来的这种妙明觉性已经得到了。那这样的话,现在我们经常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呀,还有包括习气也好,有漏的法也好,这些会产生吗?

 

意思是,他前面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心的妙觉跟如来是不离不合的话,那山河大地为什么是这样显现的?然后如来你现在已经证悟了最高的境界的话,那整个山河大地等外面的各种各样不清净的这些习气和漏法会不会有再次产生?今天你是如来,但是以后你又开始滋生烦恼、痛苦,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会不会有这样的?所以富楼那尊者问这两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吧。

 

佛告富楼那。

 

他就讲了四个比喻,这些比喻,前面的大德们也有不同的一些对应,今天如果我们来得及的话,今天讲;如果来不及的话,下面一一解释也可以。

 

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我先不给你好好回答,先给你讲个比喻。佛陀有时候很多比喻来让人知道的,这个很重要。我跟你讲个比喻,有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村落当中,他就迷失了方向,本来是要去南方的,然后他认为是北方。

 

我以前放牦牛的时候经常是这样的,因为山都是一样的,然后雾比较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乌云萦绕当中,就根本分不清楚的。跑到往那边去,结果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我都离开了很远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般迷路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在乌云当中,云雾里面就经常迷路。还有可能包括开车的时候,有些人是路牌一下子就认错了,然后跑到高速公路上好长时间都是没办法返回来,也有这样的嘛。

 

迷路的人把南方认为北方,那这样的迷,是因为迷惑而有的,还是因为开悟而出现的?他就问了这个,他就没有直接给他说我到底以后生不生烦恼,或者说众生的心跟如来藏是不是一体、二体或者是不增不减,什么关系?没有这么讲。他说如果一个迷路的人,他迷路的话,刚才他搞错了嘛,迷失方向了,迷失方向是因为迷惑而有?还是因为了悟而有?这个问题。

 

你们自己也想一想,如果你问佛陀问题的时候,反而给你反问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富楼那给他回答,他说刚才说的迷路的人,实际上不能说是因为迷惑而有的,也不能说因为了悟而显现的。为什么?

 

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这两个都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迷从根本上寻找的话,其实根都没有的。如果根都没有的话,那怎么会是因为迷而显现的?迷乱的本体都也是不存在的。

 

其实这个迷路的话,这里观察得比较深吧,我们这个心方面,迷惑的根本没有的话,那你怎么有的?就没有的。其实我们迷路的时候,这个迷我们也可以去寻找,迷路是也许可能我的眼睛错了,或者是我的心识错了,然后这个去寻找的话可能也找不到。

 

比如说我迷路了,你回来了以后:“你为什么是刚才把我抛弃?我迷路了。”原来我们87年的时候去北京动物园,当时堪布拉雪和另外有个叫做巴让,他们两个是比较老的。当时德巴堪布说:“我们谁迷路的话不要到处跑,待在原地,不能跑了。”然后我们去北京动物园很大很大的,我们一下子就把两个老人——那个时候他们其实不是很老的,堪布拉雪应该是可能70岁左右吧——他们两个突然就丢了,然后我们找找找,到了下午的时候才找到了。

 

到下午的时候,他们两个有点不高兴,你们年轻人把我们两个扔掉了,然后德巴堪布也抱怨他们:“刚才不是说了吗?你们就原地不要离开,你们跑什么?”

 

如果那个时候要问:“你迷路的话,是因迷而产生?是因悟而产生?”他们可能本来就不太高兴……

 

其实我们那个时候也年轻,我们都到了下午,路上的时候找到,找到的时候,我们在那边看到他们两个都是一会儿到那边去,一会儿到这边,然后我们几个年轻的看看试一下,看他们两个怎么样,然后我们在那儿躲着,结果我们躲着看他们的话,他们都已经发现了,然后他们显得有点不高兴:“你们是故意让我们两个……”

 

所以这里如果是迷的话,那迷的根本都是没有的,怎么会是以迷而出现的?如果你说是悟而迷,那不可能的,悟和迷是互绝相违,它不可能产生的,依靠悟而迷,那不可能的。所以富楼那尊者也是比较聪明吧,马上给佛陀这样回答。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这个时候佛陀说,正在他迷路的时候,突然在这个当中有一个明白道路的人出现,出现以后说,你刚才从哪里搞错了,你现在从这里过去就对了,不应该这样的,然后这个人马上就已经悟了。

 

如果这样的话——

 

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否。否也。世尊。

 

然后佛陀问:“如果这个明白的人告诉他,你原来是从哪里迷的,真正的路是这样的。那富楼那,你想一想,这个人会不会再次又跑到村落里面去,又迷惑呢?会不会呢?”富楼那尊者说:“不,世尊。”如果正常人的话,肯定前面都是有教训,他再次去迷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有一些方向不好的人也不好说,尤其是在我们喇荣的寺院里都有些人是搞错了的。但这个一般来讲,一个正常的人,他前面都是有这方面的害怕,所以前面一次迷路了以后,再次引以为戒,应该不会的。所以富楼那尊者说,这个不可能的。在这里已经讲了。

 

这是应该第一个比喻,然后第二个: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如来前面有障碍的,但后来那些障碍都全部没有的话(当然这个比喻是某一个方面来讲的),也不可能有的。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因为这个迷本来都是没有的,如来都已经明白了,而且它的本性毕竟是空性的,那也不可能有这样的。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本来是没有迷的嘛,但是好像自己有一种迷惑的直觉,其实这个也很容易。

 

觉迷迷灭。

 

你就知道这种觉知当中的迷惑的话,这样的迷惑马上已经没有。

 

觉不生迷。

 

你的觉知再不会产生新的迷乱。因为觉的话,真正的觉是智慧,就像太阳一样的。在这里,这种迷惑像云雾一样的,可以消失,可以消灭。那这样的话,你的觉知有没有再次生迷惑的机会?根本是没有的。

 

怎么没有?下面也是讲比喻。首先是不可能再次产生迷惑,然后再次产生迷惑不可能的比喻,下面用天花来讲。

 

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

 

比如说有一个有眼翳的人,他看到空中有迷乱的现相——天花,天空当中突然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花,这种是因为眼翳导致的,后来遇到医生之后,吃药这样的,然后把眼翳除掉。眼翳除掉的话,那空中的花就已经没有了。空中的花根本是没有的,没有眼翳的话根本不可能有的。

 

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

 

如果另外有一个愚笨的人(是另外有,还是突然有,或者是不是刚才前面的那一个人?),他还是在刚才那个空中,因为除眼翳以后就没有(花)了嘛,然后这个愚笨的人在刚才空花没有的这个空的地方,因为刚才他看到虚空当中原来是有的,后来吃药以后就没有了,没有的话,那个愚笨的人还要再继续看虚空当中,然后就等待在那里又产生一个新的花。

 

那这样的话——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你看看这个人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笨的人?因为眼翳都已经除完了,你还要在那里。其实这个意思是,佛陀都把眼翳一般的烦恼障、所知障都已经除完了,你如果还要在佛陀的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像空花一样的,器情世界的这种有为法的话,那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愚笨的说法。

 

其实间接佛陀也说富楼那尊者:“你是很愚笨的。”意思吧,他没有直接说,但是通过比喻来知道。眼翳都已经除完了,你还要守株待兔是吧,在那里一直看到虚空当中出现一个花的话,那你这种人,你说是愚笨还是有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

 

本来空当中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眼翳,这样有了妄见以后,看见空中的花有生有灭的,刚开始它就显得格外的美丽,然后后来除了眼翳以后,慢慢慢慢就灭了,灭完了以后——

 

见花灭空。已是颠倒。

 

你再觉得刚才灭花的空中,你还要去等待的话,“见花灭空”,已经发现了,最后这个花已经没有了,在空中已经消灭了,已经灭尽了。灭尽的话,这个空当中你还要等着的话,这是一种的颠倒,“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如果你在这里还要等待着出现空花的话,那这个是特别愚狂的痴人。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狂人,不用说他是智者还是愚者,肯定是百分之百愚者的,这个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空中的花本来都没有产生,你还等待着那里有一个的话,那实际上是没有更愚痴的,没有更疯狂的了,这个是特别特别可怜的。

 

所以我们如果以后觉得菩萨会不会再生烦恼?这个是以前有的,很多人都说:“佛陀相续当中的这种烦恼已经断了,为什么不复再生?”这个应该是完全断除了相续当中的这种疾病的人,你再在空中显现这些迷乱相的话,无有是处的,跟这个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认为存在的话,这是一种愚狂之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

 

佛又告诉富楼那尊者,按照你前面的了解,你不也是这样问的吗?

 

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你不是前面又问:“诸佛如来既然已经证得了妙觉明空,那什么时候出现山河大地?或者说是,佛虽然他已经证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但是在这样的智慧面前,会不会也跟我们凡夫人一样,山河大地一切万事万物的法会显现呢?”

 

那这个问题,最后再给你讲两个比喻来结尾。

 

第一个比喻是: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这是第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金矿当中拉出了金丝,这个时候它有“杂于精金”。因为刚开始可能,我不知道我们这边有没有当过挖金工人的,

金矿拉来的时候,实际上刚开始跟石头混杂在一起,有很多不清净的东西,然后通过各方面的提炼,把它摩擦、融化,这样以后,最后所谓的纯金,什么99999,百分之多少多少,但是完全纯金,百分之百的纯金可能是没有的。但这个时候,这个纯金,你再次放到山里面的时候,会不会跟其他的杂物,或者是比如说石头、土,会不会跟它又混合在一起呢?无有是处的,这个是确实没有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成就者相续当中的障碍已经断了的话,再次复生的机会是没有的。这个比喻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大家也应该记住。经常说:“为什么阿罗汉不产生烦恼?为什么菩萨再不产生烦恼?为什么佛陀遇到特别的这种境遇的时候,不产生贪心和嗔恨心?”等等,这样的怀疑我们会有的,但是这个比喻,确实纯金的话,你放在山里面也好,放在哪里的话,它的本质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已经完全体提炼过的。这个很好的比喻。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这个是第一个比喻。

 

最后一个比喻: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如果我们把木材烧成灰,在火炕里面烧了,烧了以后,原来的木炭最后变成了灰,这样的话,灰又重新变成树木,有没有这个机会呢?不可能有的。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诸佛如来的这种智慧,到时候这种妙觉明空,会不会跟世间的山河大地,或者说是分别杂念,会不会重新复生呢?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亦复如是”,这个大家应该知道。

 

各种不同的讲义里面,这四个比喻的用法也有不同的,这个我们下一节课也可以再稍作分析。或者说是后面的地水火风,也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今天就把《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2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现在我们讲到了应该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面的。昨天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按照密法来讲,实际上确实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基现当中显现各种迷乱,然后这个迷乱,众生都没有认识到。

 

昨天我们前面讲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的道理,最后看到了器情世界,形形色色的整个世界,各种有为法出现。今天下面讲的是器世界的形成和有情世界的形成。这个道理跟我们全知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道理也有所相同。

 

(刚才我念了顶礼句没有?没有是吧?)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就讲《楞严经》,讲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延续。讲器世界的时候,我们《如意宝藏论》的有一些器世界的形成,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器世界和这方面的相关的道理,古代的一些大德,他们用一般我们《易经》当中讲的,或者是儒教当中所讲到的,比如说是五行相生相克的一些道理。五行,土木相合,水火相克的这样的道理来结合然后进行宣说。但有些法师认为这是一种外道的说法,不太合理的,我们内教通过真正的佛教的道理来解释完全是可以的,没有必要这样讲的。

 

当然也有一些法师,结合前面的其他有些观点来讲的比较多,包括《正脉疏》当中也是讲得比较多,尤其是憨山大师,他就在里面也用了很多的道理,分析得比较多一点。

 

这个前辈大德们也有一点小争论的地方。有时间的话,希望我们道友们也是翻阅一下几个不同的注释,就一目了然了。

 

今天的内容先讲器世界的形成是什么样?这里说到——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器世界首先刚开始有一种“觉明”,这个“觉明”,有不同的法师的说法。“觉明空昧”,“觉明”是能取方面,“空昧”是所取方面。有些大德他就认为“觉明”是刚开始的一种无明的这种幻觉,有了以后,就显现外在的这种空性愚昧,这样的一种现相。

 

境和有境因缘相成的话,“相待成摇”,因为有刚开始的一种无明显现,然后有了外在的这种愚昧的,或者是空空的这种现象,这两个因缘产生一种动摇。有些注释讲,“觉明空昧”就讲的是一种无明,依靠这种无明的妄动,妄念动摇,就开始慢慢慢慢形成了一种“风轮”。

 

“相待成摇,故有风轮”,这个风轮是哪里来的呢?其实是我们人的妄心。人的妄心,它是一种愚昧的、一种动摇性的。依靠这样的动摇的一种缘起和因缘出现风轮,风轮是动摇的。大家知道风的法相,它是动摇性的。那么整个世界当中,有了风轮以后,依靠风来执持这个世界,它能支撑世界的。

 

我们其他的相关经论当中讲,先有虚空,然后虚空当中有风轮,风轮上面有水轮,水轮上面有地轮,地轮上面有整个山河大地,我们整个世界的形成也好,世界的能依所依,包括《宝性论》很多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所以它前面的空劫应该是都没有什么不同的,包括现在有一些《楞严经》的注释里面,他们有一些图画的方式,先是空轮,虚空轮,这个是大家公认的,在这里面没有提。然后在这个上面风轮形成,依靠风的这种特殊的力量,整个世界可以支撑,这是第一个方面的。

 

有了这个以后——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然后讲金轮。因为刚才虚空当中,风轮一直动摇,风轮动摇的原因,慢慢慢慢这个风变成了一种“坚明”的,也是比较坚定的,也是明了的,这么一个物质。这个物质实际上叫“金宝”,也叫做金轮。实际上它是地轮吧。

 

我们《如意宝藏论》里面讲风轮的时候,好像是一种叫做是能受风,能摄受的风。这个是比较坚硬的,风当中也是一种坚硬的。其实这个金宝轮,或者是地轮没有什么多大的差别。

 

它“明觉立坚”,这里的“明觉”应该是我们众生的分别妄念慢慢慢慢就变成坚固了。因明当中经常讲外面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其实是众生的业力,或者说分别念所现的,而且这个习气慢慢慢慢坚固以后,就安立为外在的世界,习气坚固和不坚固而安立。

 

这样的话,刚才讲了,因为空当中有风,风当中慢慢的有一种坚固的物质,这个叫做是金轮。这个无明所建立起来的,或者说假立的这种坚固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是什么呢?称之为金轮。依靠这样的金轮也好,地轮也好,它能保持整个国土,也就是器世界的各个国土,实际上它可以支撑的。这个是金轮,金轮是这么一个坚固的东西,可以这样说。这是第二个方面的。

 

第三个方面: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接下来就开始讲火轮。刚才不是说坚固的这种分别念,变成了“宝成”,也就是说变成了金子。由分别念变成的金子,“摇明风出”,还有动摇的这种明了的风出现,这样的话,实际上是风和金互相摩擦。

 

也就是说,刚才风轮是我们整个世界的依处,然后风上面形成了一种所谓的金也好,所谓的能受风也好,有一种东西吧,这个也可以叫做是金刚大地,也可以叫做是它是一种坚固的东西,叫做金轮。现在动摇的风轮跟不动摇的金轮,金和风互相就一坚一动。

 

有些注释里面讲风和金,一个是坚固的东西,一个是动摇的东西,一坚一动,后来就产生火大,“故有火光”。因为风和金可能有摩擦,这样摩擦的时候产生热性,然后变成火光,这样的话,“为变化性”,然后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火大的这样的一种变性。

 

刚才是风轮,然后是金轮,然后是火大,就是火轮。轮,好像这里面也可以说吧,火轮也可以说。这里所谓的火轮,它是一种摄收的性,也不一定是燃烧的火焰,但是也可以有燃烧的火焰。

 

好像世界形成的时候,不管是宇宙大爆炸以后的世界形成,实际上是也有海水,也有火光。有时候整个世界也是很奇妙的,我们自己在分别念当中是水火不容,水和火不可能一起的,但是现在有些地质学家,他们看的话,水里面也有火,火里面也有水。所以佛经里面所讲到的这些比较,平时我们看不到的这些知识,也不能认为是凭我们自己的一个特别简单的想法来决定这是不对的,这是对的,不应该这么讲。

 

我们有些人好像佛经里面出一点不可思议的,马上产生分别念:“这是不对的。”然后在天文学和科学界有一些出来,你根本同样的没办法接受的,但这个好像觉得:“因为这是科学的,应该是可以的。”所以说好像有些人是因为自己对佛教的见解不熟悉,或者说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正见,带有邪见的原因,往往这两者同样是一个疑问,但是佛教的疑问就觉得是不合理的;天文界的疑问,虽然你照样有疑问,但是你就不说什么。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水和火这种世界的形成,我们现在可能大家也应该(承认),因为现在世界基本上是也看到很多很多的,包括宇宙界、天文界,包括黑洞、恐龙的形成、大地的形成、大海的形成好多方面,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所以你承认不承认是你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佛教的学说是一种说法,这个你必须要承认。

 

下面第四个: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下面就讲水轮,水轮是什么呢?刚才金宝和风,这样因缘具足以后,金轮上面有一种湿润,这种润气。大家知道我们水晶上也好,金子上也好,不管怎么样,有一种蒸气也好,有一种润气,这个是任何一个金银琉璃等上面都是会有的。

 

有了这个以后,“火光上蒸”,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润气,这个润气跟火光接触在一起的时候,上面的那种润气慢慢慢慢蒸发了,蒸发以后在空中,包括我们有时候,比如说是电炉上有火,然后有水晶等,火和这种水性的东西,慢慢慢慢蒸发,蒸发以后空中又马上变成了很多的这种雨水,然后雨水慢慢它涵盖整个十方,“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这里水轮是在后面,我们以前一般《俱舍论》也好,《如意宝藏论》也好,这些的话,先风轮,然后水轮这样的。有些注释当中说水轮在前,金轮在后的这样的道理,实际上是小乘的有一些说法。但这种说法不仅仅是一个小乘吧,包括我们的《华严经》、《宝性论》很多大乘的经典当中,水轮在前,金轮在后的这个道理,大乘的经典当中也是有发现的。

 

不过可能两个都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如果是水轮在后面的话,其实水轮也已经蒸发了,整个虚空当中降下了很多雨,包括刚才的水也好,火也好,风以上都可以含盖。它这里含盖,水轮的水的话,不管是金轮也好,还有火轮,都可以含盖的。因为按照现在我们的说法,其实水轮是大多数,地球的70%都是水的成分嘛。这样的话,在当中发生,后来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它现在的形成跟水有非常大的关系。

 

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吧,这是不同的经论的观点。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这里水在前边,那里金子在后面,那怎么办?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这个我们应该不用担心,因为各种经典和各种论典,可能这个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我们众生的业力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果这样的话,某些众生他看到地水火风的整个能依所依的次第,有些众生面前是这样显现的,有些众生面前那样显现的。有些世界的形成确实是先从风轮和水轮开始的,有些是风轮和金轮开始的,可以有这样的现象。

 

所以大家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心不要太狭隘。当然我们讨论的时候,辩论的时候都可以说,但是前辈的这些大德们所说的有些不同的观点,大家都要学会接受,不要以自己的一个很狭隘的智慧来决定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只有你的对。

 

我们自己的智慧,自己也是可以过秤,大概有多少斤自己也应该清楚的。如果实在不知道的话,你自己考试的时候也知道,该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写不出来,你该背下来的很多东西,你平时自己认为是很不错的,但是真的到那个时候,你没有想到别人都是,为什么他考得那么好?他平时讲得也不怎么样的。所以自己也应该自己知道的。前辈的这些大德们,也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想我们有时候考试也摧毁傲慢,很好的。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本来很傲慢的,结果一参加考试以后,也许再不敢考试了。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大家也应该知道。因为最近考试,所以你们的心,一说考试的时候大家就稍微有一点感觉。一般讲课的时候跟当时的这种情况结合比较重要。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滩。

 

前面讲的是四大,后面讲所谓的四居,水居、地居、山居、林居,很多讲义里面的讲法不同的。

 

“火腾水降”,大家都知道火是腾空而上的,水从上而降的,这两个“交发立坚”,水和火因为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它的本性也不同,这样的这种交织以后,最后发生了一个比较坚固的地大。

 

在地大上“湿为巨海”,比较潮湿的,透湿的,湿性的东西就慢慢慢慢积累成大海,在大地上变成了巨海。

 

“干为洲滩”,比较干燥的这些又变成了什么呢?大陆,或者说是海滩,这个“滩”和我们平时沙滩的滩,应该是比较相同的,意思就是说整个四大是这样的。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滩中。江河常注。

 

这样的因缘的缘故,刚才讲到大海当中,火光也是常起的,大海里面“火光常起”。不仅是现在我们所谓的火山爆发,水里面经常出现火焰,而且佛经当中,比如说《心地观经》这些当中,包括《涅槃经》,你们看看那些注释里面讲的很多都是也是这样说的。比如说龙王,他吃水火,水里面的火;还有菩萨入海的时候,也是看到大海里面发生火焰等等,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一般在这里讲,大海当中常起火光,陆滩中实际上是有江河常流,有这些,这是一个自然界的现象。我们大家都知道,其实大海当中有火焰的;陆洲当中也是,包括我们现在的什么长江也好,黄河也好,喇荣河也好,色达河也好,金沙江也好,泯江也好,然后叫什么?你们的家乡有还有什么江?

 

这个是这样的,在大地上流下江河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炎。融则成水。

 

水和火接触的过程当中,如果火的势力比较大一点的话,那就“结为高山”,高山的石头撞击在一起的时候发生火焰;刚才前面讲的水和火,如果融成液体,就变成水,可能我们所谓的什么铁水、铜水,包括一些矿藏,融化以后也变成液体吧。火和水接触的过程当中,如果火赢了,水输了的话,那就变成山。

 

很多注释当中为什么讲火和水呢?火,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代表嗔恨心,水代表贪心。其实所有的这些高山也好,河流也好,这些是我们贪嗔痴这种分别念,分别妄念的一种起现。“妄性不常,前后变异。”有些注释当中讲,因为妄心慢慢慢慢不断地出现的原因,其实世界的形成一会儿水,一会儿火。

 

我想现在可能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真的是比较严重吧,可能众生的嗔恨心比较严重,发生火灾也是比较严重的,而且现在各个国家都是互相军事演习,是很明显的一个嗔恨心的上升。还有一些注释里面讲,嗔恨心加上慢心变成高山。我们看到,“哦,这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冈底斯山”,很好的,但是其实是我们很多众生的一种傲慢心和嗔恨心显现出来的。所以说:“一念妄心,既已全具四大。”妄念可能显现四大的,蕅益大师很多都是也讲的比较清楚。

 

这是高山和水流的形成。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下面讲地大和水大这两个交融的过程当中,如果土大它就不如水大,那我们在大地当中“抽为草木”,就变成了山上的草、木、树林这些。“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如果林薮遇到火,烧坏的话就变成土;如果跟草木那些交织在一起,就变成水。

 

我刚才不是讲了嘛,有些说是水居、地居、山居、林居,这一段讲的是林居。我看蕅益大师和有些大德也是讲:“可见地水火风,全是妄心中物。”地水火风全部是我们妄念心的一种产物,妄心的一种产物。所以可能包括我们的分别念动摇的部分是风大,坚固的部分是火大,所以我们妄念有时候是动摇,有时候是安住,各种显现。

 

内在的这些分别念不断的话,外在的器世界的凹凸不平,或者说是变成显现的水大,可能最近以贪心引起水大,包括发生水灾,天上降雨这样;以嗔心引起,发生火灾、战争,外在的这种事件;愚昧引起整个世间就比较迷茫、迷乱。

 

现在为什么我们很多众生都是有点忘性大,好多好容易忘,好多道友都是,是不是我因为现在吃菜里面有农药?就忘得特别快,很多人都担心自己得了什么其他的病,但实际上可能众生的共业,有时候众生的共业真的是不可思议。可能贪嗔痴很多都会显现在我们有情世界的内心,或者外面的世间当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因为我们的妄心,刚才我不是讲了嘛,贪嗔痴慢疑,这些妄心,这种虚妄的和合与虚妄的分别念发生的原因,“递相为种”,这个作为一个种子吧,这个原因,这个世界的相续实际上是一直有的,器世界的。

 

刚才我们不是讲了嘛,主要是爱也好,憎也好;或者说世界的粗糙也好,暖和也好;或者说是现在这几年火大的这种严重性,以前也有这样的,不频繁的,这样的有的,但是现在好多新闻当中讲都是61年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七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好多国家发生了种种的现相。

 

所以我们的寿命界,器世界对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也很难说。其实如果器世界不太高兴,它想变化的话,确实很快的。我们众生是很简单的一个生命吧,如果器世界它要发生一些变化的话,上面的有情世界是非常容易变化的,这是讲的器世界。

 

实际上佛教当中讲“万法唯心造”很多道理。这个可能有些人觉得是:“不可能的,我的心造所有吗?”但不是这样的,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的,我们众生相续的很多的这种心识分别念也好,包括我们自身的四大也好,外面的四大,其实它是一种因缘和合,这样的因缘和合,最后互相都发生变化的。

 

并不是一个众生他生起所有的世界,也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一个众生的心态对所有的世界没有关系也不是。这个叫做佛教里面最甚深的道理,就叫因缘和合。所谓的因缘和合在胜义当中观察是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它有一个特别坚定的规律。这个规律谁也没办法推翻的。

 

但这个道理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并不是我们几个学者学了几年,这叫做所谓的研究生、博士生,然后马上得出结论,也不是这样的。佛陀应该无量劫的时间当中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然后得到无碍的这种智慧,无碍的这种智慧照见它的缘起规律,这样以后才明白它的形成也好、存留也好,最后的灭亡的所有的过程。所以说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缘起规律是比较好懂的,但有些时候也不是很好懂的。

 

接下来我们讲有情世界的这种相续。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接下来要讲有情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刚才不是讲了吗?“明妄”明觉的这种妄分别念,当然在这里,所谓的明、觉并不是平时我们用的那种比较好的明和觉,在这里是指比较明显的那种心态,明和觉都是这样来解释。

 

“明妄”,明心的这种妄念分别念,“非他”,不是其他的东西。它是什么呢?“觉明为咎”也说是说,我们的明觉的心,它就慢慢慢慢就变成迷惑了,就变成众生了。我们当下如果了解的话,它是智慧;如果当下没有了解的话,它就是无明。我们不是说吧,太子变成乞丐一样的。本来是它是一种明觉,它是清净的,但是它就慢慢慢慢错乱了,“为咎”。

 

我看汉传佛教的《五灯全书》里面,说是有一个叫净超的人,他就读到《楞严经》的这一段的时候,也说是“明妄非他,觉明为咎”这个道理的时候,他特别的纠结,他想这个世界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众生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怎么有无明呢?他一直是特别困惑。因为禅宗当中的这种疑情的话,大家都知道,最后如果上师用一种表示方法来让他开悟都是很好的,但后来他好像在睡在一个寺院里面还是什么的,后来慢慢早上起来的时候听到那个磬的声音“叮当”,那种声音,以这个声音把前面的那个道理,就当下已经开悟了。

 

所以我们也晚上睡觉的时候看看,你们念一念,然后把闹钟上起,然后早上“叮叮叮叮叮叮”响起来时候,你会不会开悟了。开悟就不用去上课了,原来不是法王也是开悟的时候好几天没去上课嘛,然后就一直睡着,就这样的。他好像梦到萨迦班智达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从明天以后谁如果迟到的话,说明他当天晚上以《楞严经》的这句话已经开悟了。

 

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下面说这样的妄心,这样的分别妄念一建立起来以后,我们的“明理”,真正明白道理的这种心性,实际上根本它就没办法显现。它就“不逾”,不能超越,也就是说,这种妄心在一定的范围当中它的力量还是很强的,一旦它迷乱以后,它也变成一个坚实的东西,然后你真正的这种真心也好,本性也好,明理也好,它没办法介入。

 

其实我们众生真的,一旦迷乱以后,哪怕是再好的上师,再好的成就者,给你直指也好,给你讲很甚深的法也好,就可能心里一点都是没有什么感觉。偶尔有一点点,比如说我们有些时候传密法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是不是我有点开悟了?但是过了两天以后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不是开悟了,生嗔恨心还是很严重的。

 

所以确实是“明理不逾”。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因为我们的这种妄心这样一种迷乱的因缘,实际上我们如来藏本觉当中,所有的这些色声香味触也好,地水火风也好,所有的这些本性全部都是圆满的,我们的心性也能知道这些,但是因为这样的迷乱的原因,我们耳根只能不出声音的范围,眼睛也不出色法的范围。

 

(这里色前面也讲了,但是这里也说了,我看色声香味触法,六妄,是不是……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没有说是不是?“六妄成就”,都没有法吧,是吧?藏文当中好像也是这样的。但是按理来讲,前面声和色就已经讲了,然后后面是香味触法,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所谓的六尘,依靠妄念分别念的话,我们的六根识只能照见自己的对境,除以之外就没有。所以我们世间当中迷乱的,所谓的见闻觉知已经形成了。

 

其实这个跟密法的很多说法也都是比较相同的,因为出现无明以后,整个本来面目都不见,所以形成了我们的六尘,六识,这样的意思。这样以后,现前我们的……(“六妄成就”,有没有其他注释里面讲的?这个有没有分析?我没有来得及看,现在才想起来。你们再看看,这里“六妄成就”。是不是我自己不会解释?)

 

意思就是说整个世界外面的见闻觉知也好,其实我们如果没有迷乱的话,就像佛陀的遍智一样的,一切都会了知了,没有这样的这种有限制性的东西,但是因为有这样的迷乱的因缘,让我们只能在固定的见闻觉知的小范围当中了知世界。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因为这个原因,“同业相缠”,我们在世界当中降生的时候,有共同的业以后才可以产生,这个主要是胎生和卵生,意思是什么?“同业”,有父亲的业,母亲的业,还有就是投生者——孩子的业,这三个业是共同的,如果这三个业当中的其中一个业不具足,我们就没办法胎生或者是卵生。

 

卵生的话,虽然从蛋里面生的,但是它的这种父母的因缘也是需要的;胎生的话更不用说。如果比如说父母都已经具足了,但是孩子的业没有的话,也不行的;如果孩子的业已经有了,但是父亲的业或者母亲的业没有的话,也不行。所以要产生胎生和卵生的话,一定要具足这三种业以后才可以产生的。

 

这个注释里面的有些解释方法不同的,但是用四生来讲的话,可能比较好一点,好像应该长水吧,几个里面以四生来解释的。这样可能好一点。

 

“合离成化”有些里面说是“合成离化”,有两种说法吧,但意思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合”,是湿生,因为众生的心识跟外在的,包括这里地大也好,四大也好,外境要进行和合以后才可以产生的。“离化”,它离开了上面的湿生、胎生、卵生的这些因缘,而自己依靠这种业力的幻化也好,或者化生的力量,它叫做是化生。

 

所以说“合离成化”,“合”是前面的湿生,“离成化”是后面的化生也可以;或者是有些版本当中讲“合”就“成”,也就是说通过“合”成湿生;然后“离”变成化生,这样来解释的。

 

下面特别地讲到胎生的一些过程了。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这里胎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呢?“见明”,因为中阴身的话,一般是在中阴期间全部都是漆黑一片的,全是像我们晚上没有灯的夜晚一样的。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其他的众生的任何行为都是看不到的,只有你也可以投缘的入于胎生的父母在那边如果有一些不净行的话,你在很远的地方看得到一种明亮的,像灯光一样的,然后就像我们有些飞蛾,晚上有灯的时候冲过去。

 

所以中阴身“见明”,它这个明,因为众生的业力显现,有一种明相。中阴界的话,众生大多数都是漆黑一片,很可怜的。那么那个时候看到父母在某个地方有发生关系的话,看到了这样的色法以后就去前往那里。然后“明见想成”,你到了那里的话,看到他们的整个交往的这种过程,这个时候你自己心里面就想我要去参与,然后你自己心里面有一种分别念,然后去进入他们的这种整个发生关系的过程当中。

 

这个时候——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这个和我们《俱舍论》论和其他论典里面讲的一样的,如果你“异见”的话,成为憎恨心;如果“同想”,就成了贪心。

 

“异见”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你是一个男身的话,也就是说你将来要变成一个男人的话,那你看见女的应该是相同性的;然后男的如果看到男的,这叫做“异见”,产生憎恨心的。如果是女的话,看见女的产生憎恨心,如果你要变成男的,看见对面的男的,对他产生憎恨心。

 

这个跟《俱舍论》应该是一样的。父母在做不净行的时候,你自己将来要变成什么,比如说对女的产生贪心,对男的产生嗔恨心,“同想”是产生贪心的,“异见”产生憎恨心的,这样的这种贪心或者是憎恨心,你去进入,因为父母都在的时候,你是对父亲产生憎恨心,对母亲产生贪爱心,以这样的这种意念进入。这个就跟我们《俱舍论》一样的。

 

这样以后——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流爱”实际上是父母当时发生关系的时候,出现父精母血的这样的一种种子。这个种子,如果你执为是我,这就是我,然后你自己去接纳,你的这种想和这种分别念,这就是真正的你入胎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入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父母这样的交媾也好,或者说是发生这样的关系,实际上是吸引什么呢?吸引同业的,跟你有缘分的众生可以吸收进去的;如果你没有缘分的话,你想进入到这个当中,但是你就不可能吸收的。

 

所以一般不管是父母谁的话,实际上都是跟前世的,要么是善业,要么是恶业,这个缘分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共同的业,你即使看到这样的——因为这中阴众生非常非常多的,就像是冬天的那种纷飞的雪花一样的,非常多的,但是这当中真正有缘分的还是很少的。如果有了缘分,在那个时候你就可以进入。

 

故有因缘。生羯啰蓝。遏蒱昙等。

 

有了这样的因缘,你就开始入胎了。入胎以后,在母亲的胎中——不是我们以前讲过七种胎位吧,凝酪、膜疱、血肉、坚肉、鱼形、龟形等等,有这样的,《前行》当中也有,《心性休息》等经论当中都讲过吧。

 

这样的因缘,在入胎的过程当中,首先的七日有凝酪,就特别的这种,好像现在有一些注释当中讲凝滑,可能很滑的,就像相当于是一种鼻涕一样的,这么一个形状。

 

“遏蒲”,就是我们说的膜疱,第二个胎位,也是很小很小的,这样的等等,慢慢慢慢的。

 

应该我们一般藏地民间说法的话,在入胎的时候,九个月零十天。其实《大宝积经》当中也是说38个七日。38个七日可能有266天,这个跟现在从医学来算的日子基本上是相同的。汉地有一些民间的说法的话,怀胎10月,但是十个月一般来讲可能不会的,大多数来讲它是一个共同的业感嘛。

 

不管是怎么样,其实怀胎的时间,这些都是包括《阿难入胎经》还有相关的经典里面,都讲得比较清楚。整个时间、过程,这些都讲得比较清楚的,所以刚才这个众生会变成这样的。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不管是胎生也好,卵生也好,湿生也好,化生也好,所有的这些众生,实际上随着他的业力才可以相应的。胎生、卵生,所有的众生都是,业是最主要的,它外面的生只是一种因缘。胎生和卵生,其实这个业很重要的,如果业相应的话,那外面的这种产生的方式,我们在轮回当中都可以拥有的。

 

下面他们分别来讲:

 

卵唯想生。

 

卵生主要想占大多数的,情欲这些都是少数的因缘。一般卵生,可能它的分别念进入为主的,情欲这些可能不是最主要的。

 

胎因情有。】

 

像胎生的这种因缘,主要是情欲为主的,父母的接触和情欲为主的,这些想占少数的。

 

湿以合感。】

 

湿生主要是感受、接触、和合,跟外面的物质一定要接触。比如说粪便里面产生一个虫,它跟外面的这种物质发生一种接触,这样的一个和合的关系才能感得。

 

化以离应。

 

化生它一定是远离了情欲等等上面的这些生法,它依靠一种特殊的这种幻化的因产生的。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凡是我们六道当中的所有的众生,如果要产生的话,要么以情欲,要么想,要么和合,要么离这四种,也就是说胎生、化生、卵生、湿生,这四个变异,“更相变异”,其实这是不定的,确实是有些可能这辈子我是胎生的,下一辈子变成卵生的,再下一辈子发生湿生或者是化生。所以在这个世界当中,这四种生特别容易变化。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凡是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要受业力的支配,如果没有业力的话就没办法产生;如果有了业以后,随着不同的业力“飞沉”,“飞”是往上,善趣去的,“沉”是往下堕。就像我们瓶中的蜜蜂一样的,所有的这些众生,其实应该是上上下下、下下上上,在轮回当中一直这样的。这种因缘是众生的相续,这个叫做是众生的相续。

 

这个叫做是有情世界。

 

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道理已经讲了,字面上都比较简单,不是那么难。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去看,没有去解释的话,好像也不是那么好懂,《楞严经》是哪里都这样的吧。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4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今天讲《楞严经》,明天没有课,下个礼拜的话跟前面一样的,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还是有课;如果有特殊情况,到时候另行通知。前三节是讲《如意宝藏论》,后三节还是讲《楞严经》。

 

今天我们讲《楞严经》,前面大家都是也应该知道,现在是富楼那尊者,他跟佛陀提出好几个问题,大概五六个问题吧。佛陀今天就给富楼那尊者说,你们要谛听,我为你们宣说。这样说了以后,富楼那尊者他就非常恭敬地“默然承听”,默然接受。

 

那下面就佛告诉《楞严经》这些前面的回答。今天讲的内容稍微可能有点,难懂一点吧,但是这个很重要。确实我们都知道,《楞严经》是一般的显宗的经典,但显宗的经典当中都是讲密宗大圆满里面的有些甚深的道理,包括我们经常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解释十七大续部的意义。在这个时候,经常我们看到了说是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当显现基现的时候,如果认识本来面目的话,像普贤王如来一样的,在本位当中获得觉悟,如果没有认识的话,那么从本基当中显现迷惑的时候,这个就叫做是俱生无明,他对自己的本体没有认识;显现外面去执著的话,这个叫做是遍计无明;这样一来就整个轮回当中流转,不认识自己的这种本来面目,叫做同性(?)无明,在续部当中是这样。有了这三种无明以后,在轮回当中就接连不断地开始流转,这样的一个过程讲得比较清楚。

 

我们经常讲本基和基现,轮回和涅槃之间的这种差别是什么呢?其实在续部当中用理论的方式来,也有宣说的;用窍诀的方式,也有直指的,所以这些在这些经典当中还是会有的。所以我们可能学了《楞严经》以后的话,进一步地对无上密法的这种道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那到底怎么样的话,大家也是通过文字来可以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

 

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如果是一切地水火风等全部都是如来藏的本体,清净本然的话,那么为什么是突然产生山河大地,器情世界清净不清净的法?当时是这样问的嘛,那下面佛陀对他这样回答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确实和你前面所说的那样——前面主要的提了两个问题吧,后面的那个问题当中也衍生着一些小问题,那这个问题当中的所说的一切万法是最后清净本然的话,为什么是突然产生外面的山河大地,里面的有情世界等等种种庄严,种种现象,是为什么呢?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刚才前面问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的,你难道不是经常听到如来所宣说的“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如来应该是在不同的大乘了义经典当中,经常宣说“性觉妙明”,“性觉妙明”是本来的,我们的最初、原始的性觉妙明或者是觉性光明。“本觉明妙”的话,在本来的,这样的本性上再次的觉悟叫做是“本觉明妙”,也可以这么说。

 

他这里可能为了措辞比较均匀吧,就不再重复,可能这样的。但藏文当中翻译的话,都是觉性光明和本觉光明,他是基本上用光明来代替的,没有分开的这两个词。

 

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刚才前面提出来的问题,你不是经常听到了?你难道不是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的经典里面讲本觉妙明,或者说是性觉妙明的道理?不是经常听吗?佛陀“性觉妙明”和“本觉明妙”到底是什么没有说,先给他抛一个问题,你应该经常听到佛陀在不同经典当中讲的道理吧?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当时富楼那尊者也是说:确实世尊,是这样的,我是常常听到本觉明妙。包括《指掌疏》有些里面讲的是,虽然富楼那尊者经常听到,但是听到的只是文字而已,他没有真正的了悟到“本觉明妙”的这种道理,他还是没有听到,只是字面上。

 

可能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有些人都是到了喇荣已经10年、20年、30年了,经常听到什么本来清净呐、任运光明呐,这些词就经常听是听得到的,但具体自己有没有这种感悟,有没有这种觉悟的话,就很难说。有些人是确实可能,也许这辈子当中到底有没有开悟的机会,也不好说。

 

富楼那尊者的话,他是从表面上看来,确实也是在世尊面前经常听到,刚才所谓讲到的我们的觉性光明也好,本性光明也好。他这里“妙明”和“明妙”的话,实际上是也是我们的心性了然的这种本觉,这个就经常听得到的,这个是富楼那尊者,他也承认了,我是听到过,确实从词句上讲的话,佛陀的这些文字也是听到过。

 

我们也听到过吧?我们也是密宗当中觉性光明呐、赤裸裸的觉性呐;显宗当中的话,什么现空无二的如来藏本来面目啊,或者说是明明了了的这种本性呐、明心见性呐、当下开悟啊。

 

这些好听的这种词,我们还是也听过,很多人也向往,能不能文字当中所说的那样,真的到一定的时候突然让我开悟,让我开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全部炸掉,所有的这些痛苦荡然无存。很多人也是很羡慕的、很向往的,连梦中也觉得是梦里面好像是自己真的已经开悟了,结果醒来的时候还是没有开悟,也是“呜呜”地哭,也有这样的。所以富楼那尊者也是听到过妙明,这样的。

 

那下面就开始分析了,你既然听到这样的妙明的话,那到底是怎么样呢?佛陀就开始问他。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觉明”,”明觉”,翻过去,翻过来……这里有好多的“明”,有好多的“觉”,如果没有学过佛法的人可能死也不懂,你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你就如果明白这个意义的话,我给你多少奖励,那不一定听得懂。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昨天前面不是讲了嘛,心本来是觉明的嘛,前面也是讲了本觉周遍一切,或者本觉清净本然等等,这样讲的。那这样的话,这是你所说的明觉,到底是本来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要通过这样问问题的方式来开始指点吧。

 

“汝称觉明,为复性明”,你所谓的这种“觉明”,是它的本性都是是明,然后称为“觉”吗?它这个明觉的话,你的心性是无为法的方式,一直是这种光明的本性,所以叫做是觉?“为觉不明”?本来不是明的,你这样的觉性,本来不是光明的,后来通过后天的这种修行,或者说是讲学,这样以后慢慢慢慢才开始明白了。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明的。

 

到底你所谓的这种光明,本身都是觉明的?还是本来是不觉明的,后来通过修行,讲了光明以后才开始明觉的?你所说的明觉是到底是什么样?现在又开始逼富楼那尊者,说你到底这个明觉——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的所谓的明也好,暗也好,很多都是在名言上的,分别念上的,那么这些肯定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最究竟的所谓的明和所谓的悟,不是这样的。

 

一般声闻行人的话,他是着重于耽着在字面上,或者说是相上,这个是所有的前辈大德们也是,稍微有一点悟性的人都会这样讲的。所以他的最关键的,对方的问题的话,你所谓的明到底是有相,还是没有相?这个意思。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无明。】

 

富楼那尊者说,如果这个不是以前是明的,此不是明的,那么这个是名为觉的,否则的话,那就无所明了,没有办法明的。因为你如果后面一直明的话,那后面的修行就没有什么用了。他认为先应该是不明的,众生在迷惑当中的,后来通过直指已经成为觉者了。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那就无有所明。

 

明和不明的话,先没有明,然后有明。有了明以后,这个叫做是觉者,这样以后的话才是合理的,否则应该就说不清楚的。所以他的观点,刚才前面不是有两个问题吗:本性一直都是明的吗?还是后来通过修行以后明的?

 

一般的小乘行人的话,大家都知道,以前是无明的本体,后来通过学习,通过道谛灭了烦恼,以后的话现前灭谛,这个时候真如谛,这个时候才是明。那么这样的话,他无所明才是合理的,这样认为的。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如果刚开始没有明,通过修行以后才能明的话,如果没有所明的话,那不可能有明觉的。明觉者,这个是不合理的。

 

本来它都是不明的,本来不明的东西要明的话,本性当中本来没有光明,通过怎么样的这种修行也好,勤作也好,就不可能有的。如果前面我们的心的本体不是光明的话,后面怎么样勤修的话,就像炭怎么样洗的话,不可能变成白色的。所以不可能有,“则无明觉”,没有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如果刚才你前面所讲的一样的,前面是不明的,但是后面给它有一些增加的明,如“有所”,“有所”的话,有能所,给它又增加一些,通过修行再慢慢明显,那这样的话,它的本体“非觉”。

 

“有所”,如果要需要它加上有一种“明”才能显现的话,那它的本体不是觉性了,“非觉”。

 

如果是“无所”,如果它没有增加这样的所谓的“明”的话,那本性“非明”的,它的本性肯定不是明的了。就像我们世间一般的有一些,比如说像灯泡这样的话,都是后面造作的,其实它的本性不能说是明的。如果是本性具足的,像如意宝、日月这些的话,本来都是具足的,但是你们认为刚开始是不明的,后来才是明的,后来才是明的话,它是要后来所加的话,那它的本体是没有觉的,没有明的。没有明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如果你说是它的本体确实是没有光明,那没有光明的话,因为没有光明的缘故,它不可能有觉悟,就不可能有觉明,还不可能有湛然清净的明性,不可能有的。所以这种就不合理的。

 

他这里通过这样的方式破掉对方说是“本来是不明的,后来才面变成明的”。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可能这样想的,我们这个心性,现在被无明,没有明现的,后来通过开悟,这样的话,马上像开灯一样的,见到本性。其实这个是我们分别念面前是这样可以说的,但实际上本来我们的心性都是光明的这种本性,就重新认识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明和不明的这种。

 

不然的话,如果原来不明,后来才明的话,那这个心性就变成了有为法,有为法的话,那不是常有的,但是真正的佛性和如来藏的本性,它是恒常的、不变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地方,可能如果没有真正去思考这方面的话,那有好多矛盾的。如果你真正去,可能尤其是认识一点心的本性的话,那字面上说的不一定很清楚,但是道理上应该会明白的。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真正的你的性觉必须是光明的。你的真正的,众生的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的话,它是光明的,不需要造作的,不需要通过修行来明的。如果你后来觉的,通过增加再去加上光明的话,这个不是真正的这明觉,这个叫做虚妄的明觉,“妄为明觉”。

 

这个有些注释的说法都有点不同,说是觉性是本明的,如果你再增加的话,那失去了真正的光明。经文里面都是不明显失去的这种觉明。但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本来觉性必须是明的,但是你如果还认为要增加一种光明,这样的话,这个叫做是虚妄的一种明觉,不是真正的明觉,应该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的话,好像汉地的有些大德把后面的这些部分,比如说三细六粗,三种细,也叫做三种相,后面讲六种粗大的相,这样的解释方法也有。当然如果我们就简单一点,字面上解释的话也可以,或者说是按照汉地的,尤其是像蕅益大师,有个别的话,就有他们的这样的一种讲法,如果这样讲的话也可以。

 

如果是按照三种细,或者说是三种相来讲的话,首先第一个叫做是业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觉”的话,本来的我们的光明,并不是通过后天的修行来明的,如果是后天的修行明的话,那它就变成了妄觉,因为这样的话,这个明已经成了“立所”,“立所”的意思,就是说它的这种明觉,本然的它是一种明觉,如果我们后天地去造作才能明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有能明所明了,那就变成了这种“所明”。这个叫做是业相,第一个。

 

第二个叫做转相,转相是怎么解释的?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觉已经变成了所明,那这样的话,这种明已经成了虚妄的假立,虚妄的假立的话,“生汝妄能”,这样的话,你的这种能取也好,智慧也好,已经变成了虚妄的产生。

 

只要有所的话,会有能,如果有能的话,那这是一种虚妄的,能所都是观待的,观待的话都是虚妄的。这叫做是转相,这也是第二个细相。

 

第三个叫现相。现相相当于是我们本基当中,我刚才开头的时候也讲了嘛,本基当中显现现基的时候出现种种相嘛,本来它是这样的一个本体,但是本体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差异。

 

那么这个是怎么讲的呢?从这里开始叫做现相,那么现相是怎么讲的呢?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本来我们本体的这种法性,没有种种现相,就好像我们密宗当中讲佛和众生没有分开的时候,它相当于是一种无基的状态,就不可言说的一种基,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现相。

 

就本来是它没有任何差异的这样的本体当中,“炽然成异”,因为显现无明也好,显现各种因缘的话,它这里“炽然”,有些注释当中讲的,突然,藏文当中也是把它翻译成突然、忽然。

 

本来都是像一个光明界一样的,就像我们《如意宝藏论》,刚开始的时候,从本基当中怎么显现这个器情世界还没有分离的时候的状况一样的。

那这样的无有同和异的状态当中,就突然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也好,现相也好,种种现相。

 

这个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三种无明的差别,这个你要去寻找一个根源的话也没有什么,其实显宗当中也是这样的,你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句话还是很重要吧。我们本基当中显现基,基当中显现众生的这种现相,就比较清楚的。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刚才讲到本基当中突然显现各种各样的世界,种种现相,然后“异彼所异”,这样的显现再导致各种不同的显现。比如说我们本来都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器世界也是有种种现相,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或者说是各种形形色色的这种现相;众生界当中的话,也不同的当中又产生不同的。

 

你看我们有一些家族的话,两三个兄弟都是,最后又变成不同的,又变成不同的,像树枝一样的,最后都是特别多的人。所以它不同的法当中又产生不同的法。

 

然后,因为这些不同,最后也建立了一种共同的。虽然法都是样样不同的,个体来讲都不同的,但是它后来也都成为相同的。不同的话,一般这里说各种世界,观待的法不同的;同的话,包括虚空啊、心性啊,这些都是相同的。

 

同异发明。

 

这样的同和不同,又发生什么呢?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最后的话,这个世界又有显现没有不同的,没有一体的。“无同无异”指的是不是众生?众生无同的,没有什么相同的;无异的话也是同样,意思是什么?无同的话,每个众生,包括他的根基、现相,或者是他的爱好,这些都是不同的嘛,众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无异的,没有什么不同的,有一种相同的,相同的什么呢?我们心性如来藏、佛性、光明湛然,这些都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这个世界从无同异当中,炽然成异,然后一直最后都变成无同无异。这个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看起来都是好像同啊,异啊,比较复杂的,怪怪的,但实际上如果我去真正思考的话,我们的众生的本体,起源是这样显现的,最后的话在世间当中的因缘的不同显现各种各样的,显现各种各样的话,也是有共同的。

 

我们人也是这样的吧,我们人说相同的话,好像不相同的,各自的什么性格也好,爱好也好,穿着也好,都不相同;如果说不同的话,我们还是有相同的,至少我们的佛性是相同的,本性是相同的,光明是相同的,空性是相同的,很多有相同的。

 

这以上的话就讲的是,刚才禅宗一般讲的现相细微,这样的话就这三种。下面的话讲六粗,六种粗的法,这个实际上也是相。

 

他们有一些注释当中把这些都是分开写成表,在表里面三细和六粗,还有这里面的有些内容,就讲得比较清楚一点。但如果没有这么讲,简单地讲的话,当然也有讲法。

 

我们有时候是把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密法方面的道理结合起来的话,可能这个佛经更好懂一点。尤其是我们学过一点密法的人的话,对《楞严经》可能比较好解释。如果没有学密法的话,有些道理可能会不会产生一些怀疑呀?也有这样,因为这些道理的最根本的这种点,在密法当中应该能找到。

 

不过我觉得是,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这些大德很厉害的,确实他们把《楞严经》的最甚深的意义就搞明白,他们还是讲得很透的,可以这么讲。只不过我们现在读起来的话,好像有些是比较难懂,有些用白话文来解释的时候,稍微给原文可能也有一点出入。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吧,后来的讲者毕竟是比较开放的一种状态吧。造论的话是很严格的,所以我们一般讲法的话,给他挑毛病的也比较少,如果他造的论典的话,那就一定要更加严肃、严格。

 

那下面讲到是六个粗大的法,粗相,这个是什么样呢?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如是”,我们前面讲同和异之间的这种本性当中显现,显现当中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现相,世间万物的现相也是同异。其实这样的道理,以前有一些学《道德经》的人,经常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最后的话就是生万物。这个也是跟我们这里面的所讲到的一样,一切的这种起源实际上是道,最后产生万物。

 

那这个道指的是什么呢?可能密法当中讲这个叫做是本基,那这里讲的是刚才无同无异的法界。所以其实以前的一些大德也好,古人也好,他们所讲的有些道理,应该是也有大同小异的地方。所谓的道也好,或者是我们密法里面讲的基也好,或者是在这里面讲无同无异的境界当中突然产生各种法,刚才“炽然成异”的道理也比较相同的。

 

那这样的话,“如是扰乱”,因为如是的本基当中显现各种不同的现相,这样的话,就开始就不断地扰乱,然后出现“生劳”,“生劳”六相当中叫做是智相,智慧的智。“生劳”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本来的智慧它是一种常有的,但是因为刚才前面讲的一样,各种现相不断发生的原因,最后对对境产生种种的分别念,然后在轮回当中开始疲惫、疲劳,这是第一个相。

 

第二个相叫做是相续相。

 

劳久发尘。

 

“劳久”是相续相,第二个相,“发尘”的话,执取相,第三个相。那么“劳久”的意思是什么呢?“劳久”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样的这种轮回当中疲惫的时候,产生苦、乐不断的显现。我们知道是在轮回当中,疲劳得还是很久的,现在我看好多人都很累的,“劳久”吧,不管是上边的人、发心的人、背诵的人、考试的人、不考试的人,觉得活得没有意义,所以有些人担心考不好,想自杀。最好不要吧,没事的,考不起也是最后吃个零分,零分的话那就叫鸡蛋,鸡蛋旁边有两个筷子的话,很好吃。

 

那天我在县上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就认到我了,我也认到他,结果的话弄得很尴尬。他回忆起来,因为当时我们在中学的时候,他给我们教得有点儿不是很理想,我们全班罢课,最后发誓不好好考,全班历史考零分。只有一个人,他现在在霍西那边,现在是个堪布,他当时考了三分,然后我们全班都开始给他批斗。说要给他戴上黑帽子,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状况就这样嘛。

 

前两天我在炉霍的时候,刚好那个老师就碰到我了,开始我们两个回忆起来,我就装着忘了一样,他也没有怎么说,但是确实有个不是很好的历史。

 

那个时候全班都考零分嘛,我们大家都商量,结果他就——不知道他想不想得起来,我到时碰到的时候问一下他——他就开始写了一些东西,结果他考了个三分。我们全班老师不来的时候,让他在工桌上这样,用那个绳子拴上,像四类份子一样,就一个个地开始批斗他。因为他考试得了三分,我们全班都是已经成了“英雄”嘛。所以考试的时候有时候也有不光荣的历史啊。

 

你们也是给法师不满的话,就全班考零,这是我的传承。后来那个老师就开始哭起来了:“我那么辛辛苦苦地教,这个班就无可救药。”他要求学校换了,好像后来换了没有?反正那天我们就接上了,“是是是,我的老师,我想起来了。”我只有这个印象,后来他怎么教的这些都是没有很深的印象。

 

这个是叫“劳久”,就比较疲劳嘛,对吧?

 

“发尘”,叫做执取相,意思就是说,因为产生分别念嘛,就开始执著相,外面的什么色声香味触六尘就显现。

 

自相浑浊。

 

“自相浑浊”叫计名字相,因为有了色声香味触法的话,后来就开始对每个法有一种自相浑浊的这种取相,也有一种分别的执著,同时有自相这种,就我们因明当中讲把自相和总相混为一体,变成分别念。这里“浑浊”的话,好像比如说柱子的自相,他真正用分别念来执著为是实有的,这个叫做是计名字相,这是第四个。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个一般讲业相,造业,因为有了这些外面的相、疲劳、执著、烦恼以后,引起了尘劳和烦恼,也就是说,造各种各样的业,显现轮回当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

 

以上讲的是五种粗相,最后一个是什么?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应该六粗的话还有一个相,可能你们到时候再看一下。后面应该是苦相。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刚才有了这样的话,它起现为世界,世界是种种现相,这里面世界是有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如果是静,如果它就变成空,本体静然的话,那就变成虚空。它这里虚空也是,显现的话,我们世俗当中的显现是包罗万象的世界;如果把它归摄起来,寂静起来的话,那跟虚空一样,没有任何的阻碍。

 

“虚空为同”,这里同和异的话,其实虚空是同的,虚空是东南西北,哪里的虚空都是相同的,非洲的虚空和亚洲的虚空相同的,我们的口里面的空和别人的口里面的空也可以说是相同的。只要是空间的话,这个空是相同的。

 

“世界为异”,只要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众生世界的话,那世界肯定是不相同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样的,比如说两个人,就长得很像的,但是你详细看的话,可能鼻子有大小,眼睛有大小,还是不相同的,所以“为异”。

 

“彼无同异”,其实如果一旦到达同也没有,异也没有——因为同和异是两个边的相,一个是相同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寂静的状态;一个不同的,比较动摇的状态——那这两个本体上是肯定没有什么差别的,应该全部都是从中观来讲的话,远离四边八戏的。

 

那么这个叫做是“真有为法”,真正的有为法。其实“真有为法”也是无为法的本体。

 

这些道理,其实在有些注释当中,用《起信论》当中讲的,尤其是六粗讲得比较多。他对每一个相,用《起信论》的每一句来进行解释的。这样的话也可以。或者的话,只要我们产生一些相的话,就产生种种的法;如果没有相的话,这些法也不会产生的。

 

比如以前马祖禅师说:“若心生故,一切法生。”如果心产生的话,一切法是生的。“若心无生,法无从生。”如果心没有产生的话,法无从生。“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无心生,法无从生。”

 

所以只要产生一切法的话,那产生种种现相,但这些种种现相其实是跟虚空同一(?)的,它的本体跟空性光明无二无别的。这个道理跟我们前面讲的,一切法是如来藏的本体当中,实际上也是不离不合的,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应该是明白。

 

富楼那尊者也是,也许可能现在他蒙着了,他不知道自己问的问题是什么,佛陀回答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去观察其中的意义的话,里面的这种道理,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方式来一一地回答。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