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种种事业

第75节·三种事业

 

我这一生有三个任务,那就是弘扬教法证法、无偏利乐众生、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这似乎是一辈子都摆在我面前的任务。

 

第一件事,以培养持教大德为例,从14岁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讲辩著、培养持教大德的事业。尤其是宗教开放以来,在下多康为主的各个地区,先后让2万多人受了沙弥戒、比丘戒,培养了约300名具足智慧、成律、善良人格的堪布。

 

此外,在各地的僧团道场建立起讲修的传统,奠定了佛教的基础,似乎达到了佛教衰落之前的水平。

 

第二件事,就是让大众步入十善的轨道。这也是在宗教开放后,我连一天的空闲时间都没有,一直奔赴各地祈愿并劝人行善。我已做、正在做的事业就是无偏引领众生去极乐净土。

 

所以,你们也要至少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万遍,不要造舍法罪、无间罪业,对往生极乐世界要有强有力的信心和希求心。若能如此,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一定会像石击鸟群瞬间惊飞一样前往极乐国土。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在很多伏藏授记中,都明确授记过我们师徒。特别是宁玛派一致公认的菩提金刚的授记,不就像直接看到我们师徒的现状而写的一样清楚吗?这此授记完全不会骗人。你们要满怀欢喜、尽快完成自己所承诺的阿弥陀佛圣号,劝人行善,这样也能同样得到不可限量、不可估量的善根。

 

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尽快完成啊,毕竟我们是要先离开的。比如有人要外出一个月,还需要准备马鞍、马垫、衣食等。同样,我们为了生生世世,必须筹备好一个永久大计。每个人对此应该牢记在心。我们正在做一件伟大的工作。让所有结缘的众生都转生为如来的眷属。

 

第三件事,也是所有这些事情中最殊胜的。我过了60岁以后,如果能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那么雪域上上下下的所有众生,只要去过那个圣地,就可以不舍肉身前往空行净土、极乐世界和类似的刹土。这是有授记的,并不是我信口开河。很多真正的伏藏大师都授记过。

 

而且,在当今时代,居于国内和国外的许多持教大德都说需要着手做这件事。然而,因为被破誓言的冤魂和厉鬼入心的个别人破坏了伏藏缘起,黑法魔愿的强大力量导致我们没有完成所做的事情。

 

总的来说,在过去,持明者鹫翎尊者(果敦巴)着手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时,国王反目成仇,没有能如实成办。后来,香巴班陈等一个又一个降魔金刚转世的人,也没能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大家都为这件事伤心难过。虽然之前因为雪域众生福报浅薄而没能成办此事,但从现在开始,为了不被魔障所转,我们要以强烈而深切的恭敬信解心,祈求佛菩萨赐予加持。

(听打稿,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讲第13章,应该只有14章吧,当时是法王圆寂14周年的涅槃法会。

 

第13章 种种事业

 

第75节·三种事业

 

我这一生有三个任务,那就是弘扬教法证法、无偏利乐众生、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

 

法王一生当中本来有特别伟大的三个事业。

 

这似乎是一辈子都摆在我面前的任务。

 

这是佛菩萨对他授记的,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利生事业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以培养持教大德为例,从14岁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讲辩著、培养持教大德的事业。尤其是宗教开放以来,

 

80年之前,从60年到80年,中间20年基本上是,可能汉地也是这样的,当时整个世界变了一种特别的,其他的方式,所以基本上在藏地三宝的名号都几乎不存在,一直隐没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到90年代的话,可能好多大德都已经圆寂了,但中间刚好是20年。印度佛教毁灭的话600年左右,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8世纪末尾,五六百年这样的。所以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佛教毁灭的时间也不算特别长。

 

在下多康为主的各个地区,先后让2万多人受了沙弥戒、比丘戒,

 

确实那个时候出家很少很少的。

 

培养了约300名具足智慧、成律、善良人格的堪布。

 

法王一生当中培养了三百多个堪布,这个是早期的,后来可能更多的。当然这个数字那个时候看起来可能稍微会多一点。

 

此外,在各地的僧团道场建立起讲修的传统,奠定了佛教的基础,似乎达到了佛教衰落之前的水平。

 

60年代之前也基本上可能藏地都不一定有那么多僧人,确实尤其是宁玛巴的教法,还是增添了生命力吧。

 

第二件事,就是让大众步入十善的轨道。

 

这个主要是在家人,对老百姓法王还是让他们断恶行善的。

 

这也是在宗教开放后,我连一天的空闲时间都没有,一直奔赴各地祈愿并劝人行善。

 

可能你们有些没有见过法王的人,“连一天的空闲时间都没有”不一定相信,但是确实以前法王在学院讲经说法特别特别地忙。出去的话,每一次出去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

 

我最近校对有个人翻译的藏文《梦尘回忆录》,一看当时的日程确实还是很紧的,每天基本上是,偶尔休息一下,一直就是马不停蹄的。包括到西方去的时候也好,在藏地各个地方去的时候也是,基本上是不会休息一个礼拜,休息两三天,不会有这样的。甚至法王说今天休息,但休息的话一大堆重要的人物要去拜见。虽然没有外面大的活动,但是利用那个时间什么事情都做,所以也是让大家行善吧,非常忙碌。

 

我已做、正在做的事业就是无偏引领众生去极乐净土。

 

所以,你们也要至少念诵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万遍,不要造舍法罪、无间罪业,对往生极乐世界要有强有力的信心和希求心。若能如此,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一定会像石击鸟群瞬间惊飞一样前往极乐国土。

 

就像一个鸟群,用石头一打的话,“嗡儿~”全部都飞走了。

 

我的院子里面太吵了,它们到了下午的时候,“叽喳叽喳叽喳叽喳”上百上千的,要不要明天用石头来打一下,“嗡儿~”它们也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它们飞走的意思,他这里比喻没有说往生极乐世界。用石头击打鸟群的话,全部一下“嗡儿~”就飞了,所以我们众生凡是与上师结缘的话,就“嗡儿~”全部都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了。

 

“嗡儿~”知道吗?你们可能有些不懂。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在很多伏藏授记中,都明确授记过我们师徒。特别是宁玛派一致公认的菩提金刚的授记,不就像直接看到我们师徒的现状而写的一样清楚吗?

 

确实我们的眷属啊、上师啊、喇荣山沟啊,周围的神山啊,四众眷属啊等等,这些都是好像一个人亲自看到以后写的一样的。

 

这此授记完全不会骗人。你们要满怀欢喜、尽快完成自己所承诺的阿弥陀佛圣号,

 

我们这里有些没有念完的话,冬天的时候如果空的话,尽量地能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完,还有把加行修完。自己稍微有一点空的话,尽量地不要浪费时间。

 

包括我个人,在浪费时间方面应该比较,不会特别地浪费时间吧,不管在里面也好,在外面也好。希望大家还是应该不要太多地浪费时间。

 

劝人行善,这样也能同样得到不可限量、不可估量的善根。

 

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尽快完成啊,毕竟我们是要先离开的。

 

确实法王那个年代的人,现在学院里面都是全部基本上没有了,现在学院八十多岁的人几乎都是,有时候这样想的话,基本上没有。所以老年人肯定是先走的,尤其是我身边的这些人,我们一起要尽量地,我也是,一百万的后面一部分没有念完,看今年能不能念完。但是我就写方面就很那个的,念方面每次都是:“没事吧,以后可能有机会吧。”一直这样的。

 

比如有人要外出一个月,还需要准备马鞍、马垫、衣食等。

 

藏族有些老乡出去的时候都要准备马鞍、马垫,什么都要准备。

 

同样,我们为了生生世世,必须筹备好一个永久大计。每个人对此应该牢记在心。我们正在做一件伟大的工作。让所有结缘的众生都转生为如来的眷属。

 

第三件事,也是所有这些事情中最殊胜的。

 

这是法王开伏藏门的这件事情。

 

我过了60岁以后,如果能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那么雪域上上下下的所有众生,只要去过那个圣地,就可以不舍肉身前往空行净土、极乐世界和类似的刹土。

 

其实这个以前在藏地的历史上也是有的,开取伏藏门,或者说是开取一个神秘的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的维度完全不同的。有一些大师通过他的发愿力和神通力,开取一个伏藏门。如果能开取的话,很多人都带到清净刹土,不舍肉身,也不用修行,也不用带什么粮食,直接走就可以。

 

你们有些都不相信:“不可能的事,哪有那么简单。”

 

现在有些书当中也有,很多人都是到了一些神秘的世界,然后这个里面的生活方式啊,年龄啊,好多都是跟我们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当时法王很希望很多众生都是不要以业和烦恼缠绕,直接依靠一些大师的清净发愿力,带到清净的刹土。

 

这是有授记的,并不是我信口开河。很多真正的伏藏大师都授记过。

 

原来刚开始法王开伏藏门的时候,我们学院里面有些大德也是专门把这些授记集聚在一起,也有过这样的。

 

而且,在当今时代,居于国内和国外的许多持教大德都说需要着手做这件事。然而,因为被破誓言的冤魂和厉鬼入心的个别人破坏了伏藏缘起,

 

当时法王在灌《时轮金刚》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那里听过的,这个人后来故意制造破坏。本来在珠日神山那个地方创造稍许的缘起的话,基本上是所有的开伏藏门的因缘都已经具足了,但是因为这些人后来给法王制造违缘,制造违缘以后,可能是末法时代的象征吧,那些人平时是很微弱的,没有什么能力,但是制造违缘的时候那些人还是很厉害的。所以最后怎么样也是,当时应该全世界很多人,虽然没有现在网络时代那么惊人,但是那个时候也是有附近的多康、卫藏,很多人都希望法王的缘起成功,但是当时都没办法。

 

黑法魔愿的强大力量导致我们没有完成所做的事情。

 

当时这个就没办法了。

 

总的来说,在过去,持明者鹫翎尊者(果敦巴)着手开启十三大圣地的伏藏门时,国王反目成仇,没有能如实成办。后来,香巴班陈等一个又一个降魔金刚转世的人,也没能完成这个任务。

 

本来法王的时代应该是完成,法王从小的时候,莲花生大师给他的一个最重要的弘法利生的任务,他一直为这个努力。但是最后的话,法王也是在课堂上哭过很多次,这个是对他而言好像来到这个世界都没有很大的意义,现在都是也不太愿意住在这个世间。当时凡是可能学院的老弟子基本上是比较清楚,这个发生在90年代的时候。

 

所以,大家都为这件事伤心难过。虽然之前因为雪域众生福报浅薄而没能成办此事,但从现在开始,为了不被魔障所转,我们要以强烈而深切的恭敬信解心,祈求佛菩萨赐予加持。

 

可能当时并没有完全破坏,但后来就完全破坏。后来法王说,现在就怎么样也是缘起就没办法弥补,这一辈子开伏藏门是没办法的,如果有机缘的话只有下一世、再下一世。其实降魔金刚的很多生世都是这个开启伏藏是很重要的,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所以这个是当时来讲,应该是学院很关注的一件事情。

 

但是确实是,有时候邪魔外道入于一些人的心的话,这些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最后的话所有的缘起没有促成。而且因为法王的弟子当中出现了真正破誓言的,大家都公认的,所以后来可能很多方面缘起都不太吉祥,很多方面也造成了很多的违缘吧。

 

这个是可能比较早期的时候,法王也并没有说,还可能有一点点希望。中间关于这个事情讲过很多次,这个可能是中间的一段,最后一段,应该现在的传记里面是比较明显的。

 

这个过程当时丹增活佛也是比较清楚的,后来大家也是比较遗憾的。这个事情如果成功的话,可能对世界的很多众生有很大的利益。当时法王也说,如果真的这个开启的话,可能包括现在很多所谓的探险家啊、探索者啊、科学家啊,很多方面应该是佛教真正的本来面目可以展现给世人。但是因为众生福报浅薄的原因吧,各种各样的邪魔外道的因缘,这个事情一直是没有成功。所以这个也算是当时上师如意宝一生当中比较遗憾的事情。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22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楞严经》是特别殊胜的一个禅修法门,佛陀和阿难等许多阿罗汉和菩萨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给我们直指心性,或者是通过种种的比喻和理论来宣说心性的空性和光明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要听受这样特别殊胜的一个经典的话,也需要一定的福报,或者说是前世积累资粮的成果,否则的话,我想也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法。

 

虽然我传讲者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僧人,但是我们大家共同进入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佛与圣者们对话的现场情景,对我们而言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轮回当中,确实也是烦恼深重,或者说业力深厚,各方面被业和烦恼所控制,没有自由自在。但是在末法时代,这样五浊恶世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殊胜法门,我相信很多人应该从内心当中可以生起这种欢喜心。

 

我们今天继续所讲的内容,《楞严经》前面,也就是心性不分这个问题,阿难一直认为有一个见性的东西,所谓的见性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然后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不同的比喻和道理进行说明,这个所谓的见性并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前面已经讲到了这么一个内容。

 

这个见精是没有实有的,也并不是不存在的。这样一说,阿难和很多没有得无学果的圣者,也是处于一种茫然当中。大家都不知道,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在这个时候,佛陀非常怜悯地安慰道:你们所有的这些善男子不要害怕,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所以佛陀所说的这些跟外道的四种说法完全不相同的,你们可以仔细去思维,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这样的一个情节。

 

接下来,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本来这个是佛与阿难的一个对话,前一段时间也是佛和阿难对话的时候,波斯匿王出现的,今天这里佛陀跟阿难对话到最后,大家都不知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包括阿难和其他眷属,大家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当中。佛陀说:你们不要害怕。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出现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圣者,虽然在小乘当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子,神通第一是目犍连尊者,大乘当中智慧第一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整个空性的了悟完全超越了声闻乘行人,这样的话,这里文殊菩萨出现在现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一般来讲佛陀和其他弟子对话的时候,尤其遇到一些特别甚深的时候,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出现,这也是很多经典当中是这样的,尤其是在般若经当中,须菩提经常出现的。这里也是同样的。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里文殊师利法王子,包括我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很多佛陀,其实在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发过愿的,他永远都是以一种童子的形象利益众生,劝许多佛陀发心的这么一个法王子。他特别特别怜悯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为主的大众,其中还有许多沙弥、沙弥尼等等。

 

在整个大众当中,文殊菩萨从自己的坐垫站起来,首先顶礼佛陀双足,然后恭敬合掌,而陈白佛这样说道:

 

“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文殊对佛说:世尊,我们现在在座的大众当中,很多人没有了悟到如来正等觉所发挥或者阐明的两种法,哪两种道理呢,实际上就是“精见”和“色空”。这里“精见”,我们前面也讲过,知道是明心见性,能见的明心见性叫“精见”,它是光明无为法,就是我们所谓的觉性。这里的“色空”就是万法,外面所有的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所有外面的境尘。也就是说精见和外物,精见和色尘。

 

因为前面大家都不知道“精见”和“色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是一种东西还是“非是”?“是”和“非是”是我们前面一直纠结的道理吧。这个精见和色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精见,要么是色空,还是不是呢?

 

实际上阿难为主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都处于一种意识的状态当中,根本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如果没有进入到智慧的状态,就像现在的唯物论,或者小乘的有实宗一样的,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确切的东西,不可思议和无法宣说的境界对他们而言就是特别的遥远。

 

有些佛经当中也讲“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意思就是说,得到这个相状的实际上是意识的境界,不得相状的是智慧的境界。所以在这里他们最关键的,因为前面也是,到底精见和外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直到现在都是搞不懂的。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再次代表阿难为主的这些四众弟子说,他们现在最关键的是不明白如来所宣讲的,精见和外面色尘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种“是”的东西?还是“非是”的东西?这个问题一直搞不明白,文殊菩萨跟佛陀宣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他说:世尊啊,我们前面所见到的这些“前缘”,“前缘”在这里也是当前的这个所缘,也就是说当前的这种精见,还有色空等,或者说我们前面所缘的这些色空等万物的现象。其实“色空”,有些注释里面解释为万物,有些解释为有实和无实的,有为法和无为法的东西,不同的解释方法。

 

不管怎么样,我们前面的所缘的这些境相,如果是见,那么应该要指出来。如来所讲的这个见精或者说所缘,如果是一个可以见到的东西的话,你应该指出来。因为能见到的东西可以指出来,就像我们可得所见,就像瓶子柱子等等。你应该指出来,我的见精是这样的,色空是这样的,直接把这个道理可以讲出来,指出来。

 

“若非见者”,如果你说这个见精或者见性没有可见者,如果没有什么可见者的话,“应无所瞩”,那这样的话,不是我们这个眼根的范围,不是我们所见的范围,就像石女的儿子和兔角龟毛一样的,不能成为所见的范畴。但实际上也不能这样承认的,因为这个见精还是大家都承认是有一个见的东西。有一个见的东西的话,要么你指出来,要么你就见不到。但具体到底是什么样?

 

其实文殊菩萨也代表这些,把前面他们一直搞不明白的这个道理,在这里又再次挖出来。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这里说,阿难为主的这些人,如今不知道它的意义到底归于什么道理当中。你说是见的话,也是指不出什么东西;如果没有见的话,也不应该是所见的范围,但是也说是要见。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样。因此这些人有点儿吃惊,有点儿害怕。

 

因为见精这个东西,你说没有,好像有;有的话,好像是没有的。可能代表我们很多凡夫人也会这样吧,觉得所谓自己的这种见性(明觉)的话,有时候好像确实存在,有时候好像也没办法存在,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在这个时候自己的修行害怕出问题,或者是自己所认识的见性不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自己有时候有点儿怀疑,有时候有点儿害怕,有时候就是觉得有点儿不信任自己。

 

这个“非是畴昔善根轻鲜”,这里的“畴昔”是往昔的意思,刚才文殊菩萨说,这个并不是往昔善根薄弱的这些人的境界。他觉得他们现在搞不明白这些,有一点害怕,认为这个可能往昔善根薄弱的,尤其是小乘行人,或者说没有积累资粮的这些人的话,恐怕这样的不可思议的道理是很难了解。

 

《楞严经指掌疏》里面说,就像在华严会上,很多人听到《华严经》的境界的时候都昏厥了;还有在方广会上,听到方广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时候,就是“除粪甘心”,不知道意思是什么,实际上也是非常害怕,无法接受,可能这个意思吧。

 

就像这样的,文殊菩萨跟佛陀说:这些人,恐怕前世没有积累很多善根的人,您上面所讲到的这个境界有点接受不了。怎么办?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唯一祈愿大慈大悲的如来,您给大家开示阐明,这些外物的现象和我们的见精(见性)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元是何物”,这个外物和见精之间,本来是什么样的东西?到底它是一个有的东西,还是没有的东西?“于其中间”,他们在这个当中“无是非是”,找不到“是”还是“非是”。他们在这个中间一直很纠结,找不到,“无”,没有“是”和“非是”,到底有没有一个是的东西和非是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相和非相。到底这个见精和外物,是一种相,还是不是一种相?他这里是和非的话,也是很关键吧。

 

其实我们凡夫人,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就像黑色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它真正有两种东西。而我们所谓的双运也好,所谓的这个明心见性也好,始终是觉得要么是有的东西,要么是没有的东西,除了有和无以外,我们凡夫人的这种狭隘的分别念当中,没办法容纳。所以我们只能以自己狭窄的心识,抉择智慧的行境的时候,当然有非常大的困难,就像针眼衡量整个虚空的边界,这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个道理,在这里文殊菩萨一方面再次复述阿难的问题,然后祈求大慈大悲的佛陀,您能不能再次跟阿难为主的这些四众弟子,开明宣说到底见精和外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因为这个当中主要讲见性不分,其实境和心,或者说外境和有境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分的,但是这个道理阿难一直搞不明白。我们也是这样吧,我们自己的心和外境,好像有时候是依靠外境而产生我们的心,有时候觉得是依靠自己的心来显示外面的万事万物。到底怎么样呢?有时候佛经当中也说万法唯心造,有时候说外境是所缘缘,依靠所缘缘产生眼识等等,那么识是在第二刹那现前,尤其是在《毗奈耶经》,或者相关于经部的一些经典当中经常这样提到,到底是怎么样?我们可能有时候也是,对自己的不可思议的行境没有了达的话,恐怕也是在这样的矛盾状态当中,始终不能解脱出来。

 

 接下来佛陀慈悲给阿难,还有文殊菩萨等做开示。这个问题实际上佛教的真正的回答方式下面讲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如果有这样的问题,佛陀怎么告诉我们,我们要想一下。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

 

大众里面阿难肯定是听着的。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这里佛陀特别慈悲地告诉文殊菩萨和大众:所有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以及十方的这些大菩萨摩诃萨,还住在自性首楞严的三摩地当中——因为《楞严经》它是一个三昧定的名称,所以说安住于这样的三摩地当中的——所有的见和见缘,还有所想相,这些全部都是如同空中的花一样,本来都是没有的。

 

所以在这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当然对于大菩萨和佛陀,还有住在三摩地当中的(圣者)恐怕是这样的,但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可能也没有得过佛菩萨的果位,安住在三摩地的境界也有一点困难,但首先他讲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吧。

 

他们的境界当中,第一个是“见与见缘”。“见”的话,有一种解释方法,长水(大师)的解释方法,“见”就是识,“见缘”就是“根”,根和识;“并所想相”,这个是境。因为“见”它应该是等无间缘吧,“见缘”是增上缘,依靠这个根来看见的,“所想相”就是外境,也就是所缘缘。这些所摄的一切法,就是我们根、境、识所摄的一切法,就像虚空的鲜花一样。

 

在这方面温陵戒环禅师他的说法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他说“见”就是根,“见缘”就是外境,“所想相”是识。原因是“见”是见者,就是眼根;“见缘”就是见的外面的所缘缘,“所想相”因为想就是带有识。其实这两者,应该是观点可以圆融的。但不管怎么样,凡是外境、根和识所摄的所有的这些法,如同虚空中的花一样的。

 

下面第六卷当中也有“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见和闻如幻化和眼翳一样的,三界就像空中的鲜花一样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当时佛陀对文殊菩萨为主的在座的四众弟子讲到,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根和识所摄的一切法,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

 

我们都知道空中的花园有没有产生过?没有产生过,它从来都是无生的。既然是无生的话,它是无灭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显现的不管是见精也好,或者说外面的万物也好,所有的这些,实际上从来都是没有产生过,就像梦中的花园一样,一无所成的,本来都是没有的。

 

这个道理,虽然他这里直接提的是安住于三摩地当中是没有这些,或者我们也是入于这样的入定的时候,所有的快乐不快乐也好,或者好和不好的外境的显现,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在本体当中或者入定的智慧当中,就像空中的花园从来没有产生过。这就是我们修行当中很关键的一个词。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那么这些见和见缘,刚才讲的见和见缘也好,或者说“见”就是我们的见精,“缘”就是外面的空尘或者说外面的六尘,就是外物。所有的见和见缘,本来都是“菩提妙净明体”,藏文当中把“明体”翻译成法身,也有一些汉地的注释当中,把它解释为法身,就是自证法身,也有这样的。

 

我们讲大圆满的时候经常讲,外境也好,心识也好,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的,本来都是菩提的,本来都是法身的一种游舞,法身的一种妙力。在《实相宝藏论》当中,一直讲到它是一种妙力,或者说是一种庄严。虽然显现的是外面的外物,但实际上这是内在法身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没有其他的本质。意思应该是相同的。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就像刚才空中的鲜花一样,或者本来法身光明的境界当中,哪有这个是见精,这个是外物,或者说是和非是,哪有这样的?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所有的见也好,物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了悟大圆满的境界的话,一切都是觉性的游舞。这里面实有的是和实有的非是,哪里得得到呢?根本得不到的。就像在清净的金洲,得不到的一般的石头和土粪一样的,完全清净的境界当中,哪里有不清净的有无是非啊?根本得不到的。

 

佛陀继续用一个比喻的方式来直指心性。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陀说:文殊菩萨,今天再次问你,比如说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第二个文殊?如果有这个文殊的话,那么这个是文殊呢?还是没有文殊呢?意思是,非文殊呢,还是是文殊?

 

他这个问题,如果刚开始你没有了解的时候,好像觉得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但实际上,佛陀站在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了义真实文殊的角度来讲,名言当中的文殊,是和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你这个文殊是真正的了义觉性文殊,跟自性无二无别的。这样的话,它有没有是文殊和非文殊两种?佛陀就特意问,你这个文殊菩萨,有没有是文殊和不是文殊的两种相违的体性,在你身上能不能找得到?

 

佛陀故意用文殊菩萨来直指,因为他是问题的发问者。那么从你的层面来讲,真实文殊有没有一个是文殊和非文殊的两种东西?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也非常聪明,如果我们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佛陀在问什么。

 

“如是,世尊。

 

文殊菩萨是这样回答:是的,世尊。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文殊菩萨回答:是的,世尊,我是“真文殊”。这里讲的是这种真正的法界文殊。其实真正的法界文殊,用语言来说是很难说的,我们只是用一种强说或者用一种假设来说的。真正的了义文殊,就是“无是文殊”,没有一个“是文殊”。为什么呢?如果有“是文殊”的话,文殊就变成了两个。一个真实的了义文殊当中,有没有第二个真实的文殊呢?如果有第二个真实的文殊,就有了两种文殊,但这样肯定不合理的。了义的文殊,不可能有两种实有的文殊。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文殊菩萨说,而我今日并不是没有文殊的。有文殊也是不对的,有的话就变成两种;也不是没有文殊,如果没有文殊的话,就是断见了,也是不可能的。像名言当中,文殊也并不是没有吧,可以这么讲。所以在这个境界当中,实际上没有是和非的二相,在文殊菩萨的了义的境界当中,没有真正的两种。

 

其实以前法王如意宝在文殊道场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道歌,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意思就是说,本来自己具足文殊勇识,以前都是不知道,所以徒劳无益在别的地方去寻找,然后今天才了悟到,其实文殊跟自己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它是一个偈颂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当时上师如意宝在五台山的《文殊大圆满》也好,还有一个文殊菩萨有关的续部,还有几个道歌当中,讲了很多了义的文殊。其实了义的文殊菩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从来都是没有离开过,无离无合的。就像《文殊静修大圆满》的皈依和发心里面的偈颂内容一样,真正的文殊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但是这样的文殊其实超离了是和非。我们分别念能宣讲的这个是和非,只是一个显相的文殊菩萨,并不是真正的实相的文殊菩萨。

 

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注释当中,在《五灯会元》一个公案里,当时丰干禅师和寒山、拾得,他们的关系比较好。有一次,丰干禅师问寒山、拾得:“我们要不要去五台山,如果你们跟我一起去五台山,就是我的同流,如果没有和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他当时是这样说的。然后寒山问:“到五台山去做什么?”丰干说:“到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这个时候寒山说:“我不去,不跟你同流。”然后丰干他自己去了。到那里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老人,丰干开始问:“你是不是文殊菩萨?”这个老人回答说:“是文殊的话是怎么样?”在这个时候,丰干向他顶礼的时候,他突然不见了。

 

虽然在《五灯会元》当中,这个故事没有怎么再讲下去了,不知道里面说什么。很多禅师的注释中,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有一个赵州和尚(?)的一个公案,但是这里面讲得也不是很清楚的。我想他的意思可能有两方面可以理解:一方面,因为大家都知道,丰干禅师通常人们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丰干劝寒山去五台山,文殊菩萨自身他不一定愿意去,这是一方面的理解方式;还有一方面的理解,当时丰干已经到了五台山的时候,在这个老人面前,他也没有寻找另外的一个文殊,原因是因为丰干到了那里的时候,真正认识到了义自性的文殊菩萨。所以真正的文殊菩萨实际上就是自性,或者说真正的普贤王如来也好,真正的佛陀就是我们光明无为法的觉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文殊菩萨,从世间的文殊菩萨来讲,要么是文殊菩萨,要么不是文殊菩萨,这个在名言当中肯定是说不过去的,从阿难的这种境界来讲的话,文殊就是文殊,你不能说是要么成了两个文殊菩萨了,要么文殊菩萨就不是文殊菩萨了,不会有这样的这种矛盾。但是从了义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来讲,我们了义的心性其实是真正的文殊菩萨。这样的了义的心性,有没有是和不是的两种相?能不能找到两种相呢?确实两种相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这个道理可以这样宣说的。

 

这是佛陀跟文殊菩萨用他自身作为比喻来这样说的。接下来佛陀继续讲这个道理。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佛陀继续告诉文殊菩萨为主的这些眷属,你们现在见到的这个“妙明”也好,见精也好,觉性也好,见性也好。这个见性和“空尘”之间,也就是外尘吧。

 

其实他为了文字的美好,还是因为原来的梵文当中确实有这么多不同的名词呢?其实他们说的内容是一个,但是每一段用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换不同的。也许可能梵文当中也有这么多的词,也许当时翻译的时候害怕有很多相同的词,在表达方面不是很合理的,所以他们有时候说“此见妙明”,有时候说是“精见”,有时候说是“见性”等等,有时候说是“空尘”,有时候说是“色空”,有时候说是“外物”。

 

他这里很多词用法不同的,但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明心和外物也是一样的。刚才讲的了义文殊没有二法一样的,实际上在这里也是一样的,真正的了义当中,心和境融为一体的,没有两种法。正因为这样,是不二法门。《圆觉经》中第一个问题是和文殊菩萨的对话,其实讲的就是非常甚深的这种法,就是不二法门。《妙法莲华经》当中也是经常提到不二法门。

 

境和有境也好,好和坏也好,有和无也好,高和低也好,所有我们面前认为是对立的东西,我们凡夫人一定要找到一个对错,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要么是白的,要么是黑的。当然名言当中,我们的迷乱显现确实是这样的一个对立法,在名言当中有它的一个量,但是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这些都是一种假象而已。真正的话,其实白的本体也并不是白,黑的本体也并不是黑,我们认为对和错也是一定要有一种实相,但实际上是没有的。

 

所有的这些见和境,“亦复如是”。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本来就是妙明无上的菩提,本来都是具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这样真正的无上菩提,本来无有染污的清净,本来没有任何的缺陷的圆满的这样的真心,自己本来已经具足的这样的真心,因为无明也好,因为各种外缘的原因,最后“妄为色空”,外面从相分上就是空和色,就是外面执著的这些相;从见分上就是外面出现的见和闻,实有的见闻等等。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相当于出现二月的时候,谁是真正的月?谁是非月?这个下面应该有分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的这种真心和觉性,其实是没有这些,但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所致,外面都是已经显现了。显现相当于眼翳一样的,二月一样的,毛发一样的,还有外面各种迷乱的显现,就是无而显现。因明当中经常说是无而显现,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可以显现的,这叫做是无而显现的。

 

下面佛陀又说: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二月,其实真正的月就相当于是我们的自性一样的,但这并不是说天空的月亮真正是实有的,不是这个意思。真月相当于是我们心里的本性。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说,真正的月亮和水月、画月,有不同的圣者的境界,见到法性的时候有这三个比喻吧。真正的月实际上是我们的真实自性,就是刚才讲的“无上菩提净圆真心”,依靠外缘外面显现二月,但二月当中哪个是月,哪个是非月?那就根本找不到的。其实这个二月都不是真正的月,是月也不能说,非月也不能说,都没有。真正的月也不能说是,不是月也有无欺的显现,所以不能说的,就是这样的。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

    

所以佛陀告诉文殊菩萨,你现在所见到的见也好,外面的尘也好,种种的现象都是妄想,“名为妄想”。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这个妄想不能出于是和非的境界。因为妄想要么在是的状态,要么在是非的状态,除此之外,第三者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没有的。

 

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你现在懂得的是什么呢?就是真心,就是“精真妙觉”,精真妙觉的“明性”,精真妙觉的这个法性,或者是法性当中,它可以让你超越,超越什么呢?指和非指。

 

这里的“指”,按照长水子璇大师的话,“指”就是见的意思,“非指”就是非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真正懂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离开见和非见的境界。这个也不能说是见,也不能说是不见。其实这个所谓的不可思议。

 

这里面说有些文字法师,他经常困在一个文章当中,章句当中,不能通达一味一体的意义。因为我们说的文字法师,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学术界一样,他一定要有一个,比如说这个人如果出世的话,那公元多少多少年?或者是公元前多少多少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确切的时间依据,就会产生怀疑,产生怀疑的话就不能证实。

 

当然有时候科学家的这种研究方式也是比较奇怪的,他们一方面下科学定义的时候要不断地探索,带有怀疑的研究精神,就是科学精神。他不能完全相信,没有一个权威的,他一定要不断地去提升、探索,但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一定要有一个确切的东西,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这个确切,后来再次观察和继续验证的时候又找到了许多依据颠覆了他前面的观点。自己以前认为是牢不可破的一个非常究竟的观点,但到后来的时候,好像因为自己的工具啊材料啊,或者说是自己的智慧成熟的原因,前面所讲到的这些,全部又重新论证。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学术界或者说文字法师,他一定要找到文句上的可靠的依据。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话,好像“圆融无违”啊,“不可思议”啊,“无法想象”啊,这样的高深莫测的词语和意义,对他们而言就是遥不可及,没办法触及的。也有这个意思。

 

以上是讲的见性不分的道理。接下来就是见性非因缘,而是自然的,讲这个道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因为刚才这一段已经结束了,文殊菩萨这样一请求以后,佛陀讲了特别甚深的道理。其实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自己好好地思考一下,佛陀对文殊菩萨讲的道理,应该是特别具有加持力和感染力的。我们一般说某个老师和某个学生讲的如何如何,我们值得记录下来。佛陀跟文殊菩萨对话的道理,我们如今得到,我觉得还是非常幸运的,比什么都重要的。这些道理我们自己也可以慢慢地思维一下。

 

一般来讲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白天都是求法,晚上都是思维。我以前看过一个上师的传记,他当时因为求学的时候条件比较差,晚上没有酥油灯,没有这个条件,白天一直求法,晚上到天亮之前一直闭目思维今天所讲到的所有的法的内容,这样以后他又更加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甚深意义。

 

我们现在可能有时间,也有这个条件,晚上看书这些都是有条件,但有时候如果自己的眼睛不好,看电脑各方面不是很好的话,其实闭目思维今天所讲的内容,或者白天所学的内容,自己默默地在心里面消化。这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法义直接融入自己的心中的话,可能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分别念想到的,不如融入到真正的觉性当中,它的力度更为特殊。

 

接下来我们刚才讲到阿难,阿难白佛言:世尊啊!诚如刚才法王佛陀您所说的那样,“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这个“觉缘”,它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好像交光大师他那个“觉”就是真性,“缘”就是万法;还有一位法师他解释,“觉”指的是菩提,“缘”就是外面的色空和见闻;还有通理法师他说“觉缘”就是见性的意思。藏文当中就是明觉的外缘,其实这个觉和缘就是并列关系,藏文还有个别的法师都叫觉缘。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觉性,或者见性,刚才通理法师所讲的这种见性。

 

佛陀您所说的一样的,见性遍于十方,从世间层面来讲,“湛然长住”,就是没有变化的;从它的本性来讲,就是不生不灭的。佛陀您说的这个觉性,又遍于一切的,又一直常住的,还有它也是不生不灭的。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那这个观点跟“梵志”婆罗门,“先”,以前、前面,梵志婆罗门叫“娑毗迦罗”,前面当时阿难被摩登伽女逮住的时候,她用了娑毗迦罗咒语。其实娑毗迦罗好像是数论外道的,头发是金黄色的。《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外道的时候,不同外道的有一些,提了一些金发的。他所谈到的“冥谛”,25谛当中,第一个是常有的自我就叫做“冥谛”。数论外道,他们认为这个所谓的我就是神我。

 

还有“投灰”外道,他们经常为了修行,在身上涂抹很多灰,有时候他们在荆棘树里面躺下来,有一些在针间走路,有时候他们五火焚身的,凡是裸体外道的一类吧。他们的这种教法还是比较深的。其实印度现在这个裸体和梵志,刚才这个派应该是“梵志”,他们是以梵天作为本尊的教派。

 

等诸外道种”,还有“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些注释当中说是刚才前面的数论外道和裸体外道为主的,凡是只承认为常我的这些宗派。有些注释当中说,第一个是数论外道,第二个是裸体外道,第三个叫准识论派,他们说有真我,有大我、小我和不定我。《楞严经指掌疏》里面也讲到这些,他们的这个大我是遍于十方的。

 

刚才阿难问,那这样的话,你刚才说是“觉缘”也是遍于十方的,裸体外道他们也有一种法是遍于十方的的,还有“冥谛”,就是数论外道他们也有一种神我遍于一切的,遍于万物的,那这样的话,“有何差别”啊?我们这个觉性遍于十方,跟外道认为他们的常我遍于十方有什么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他这里说,世尊您也曾经在楞伽山,也就是现在斯里兰卡那边的楞伽山。

 

我们藏文当中,我们前面说过楞伽(Jia)、瑜伽(Jia),但是汉文里面经常说是瑜伽(Qie)、楞伽(Qie),怎么样念你们自己看吧。

 

当时佛陀在楞伽山“为大慧比丘等敷演斯义”,其实这个时候您也说过,当时佛陀您说的是什么呢?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

 

您当时在《入楞伽经》说:(其实这是《入楞伽经》里面有的),外道他们经常承认一种自然的我。

 

我说因缘,

 

佛陀您自己说,我的这个我,实际上是因缘法。因为如果不是因缘法的话,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是不合理的(当时《入楞伽经》当中是有的)。

 

非彼境界。’

 

不是他们的境界。我们说的这个因缘法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这个道理是合理的。您当时在《入楞伽经》当中,说外道是自然的常我是遍于一切的,而我们佛教都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缘起空性,就是因缘法的。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这样的话,如今您在这里说“觉性自然”,或者是觉缘自然吧,刚才前面是一个“觉缘”嘛,如今你在这里说这个“觉性”。

 

这里有个“觉性”,我们密法当中经常用本觉的心,觉悟本体的这种叫做是(上师念藏文),叫觉性。它这里也是有个“觉性”的词,以前我翻译的时候“觉性”,有些人说没有这个词,但是实际上是有这个词。

 

这里阿难问这个“觉性自然”,跟前面的“觉缘”自然,或者说是“见精”自然,这些都是一个意思,您现在说是“觉性自然”,而且它是“非生非灭”的,“远离一切虚妄颠倒”的,“似非因缘”,好像不是因缘的,因为您现在说这个觉性自然,不是因缘而产生。

 

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刚才说不是因缘的,那么和外道的这个自然有什么差别?请您开示,让这些众生“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这些众生不入邪道当中,让他们获得真正自我的真心,就是妙明觉性,让他们真正得到这样的,请佛陀开示。

 

佛陀的回答我们在下一节课讲。其实在这里,一般佛陀承认的我也好,承认的觉性也好,它是现而无自性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而外道不管是常我也好,神我也好,或者他们自己所承认的遍于十方的真我,都是实有的东西。这个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的如来藏也好,我们的觉性也好,我们的精见也好,如果承认实有的话,确实也是比较难的,这样的话可能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的。

 

具体佛陀对“觉性自然”和《入楞伽经》当中说的因缘法生的这些道理,应该在明天的下一节课当中就会告诉。因为这个问题也很关键,不然的话,各个宗教都说是有一种自然的东西遍于世界,如果真的这样,我们所谓的觉性跟所谓的造物者也好,或者说是神我也好,或者说是上帝也好,这些有没有差别?我们一定要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前面讲的《如意宝藏论》中说,毗卢遮那佛化现的一切显现,实际上和外道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也不会承认毗卢遮那佛是真正实有的东西。如果有实有的东西,那他什么时候开始造的?什么时候结束的?这样一观察的时候,对实有的法来讲是很难以成立的。

 

如果它不是实有的,那么我们佛教所讲的因缘法,在显现当中,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现前的,真正的本义当中什么都不会成立的,这样的道理特别重要。佛陀下面是哪一个角度来回答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实际上最关键的就是现而无自性,这是我们佛教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你没有懂得,确实各种教派他们所承认的实有的造物者,很难以分析的。具体怎么回答的,我们下一节课当中继续学习。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第73 节·临终需要殊胜结生

 

人在死的时候,需要一个殊胜的窍诀。

 

总的来说,毕生行善是最重要的窍诀。但死亡是上升下堕的关键,就像马嘴被辔头勒转一样,如果以殊胜的窍诀摄持,重罪者也能被引向正道。如果临终遇到一个不好的结生,那么就没什么希望了。

 

所以,那些一辈子行善的人,活着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有智慧的功德、清净戒律的功德、人格贤善的功德。不仅如此,就智慧的一个功德面言,觉得讲辩著每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功德。但如果(临终时)一点善法也不成办,那就太糟糕了,他们大多会转生到害誓鬼的行列,加害佛法和众生。这样的人,就是以临终结生这种差别造成的。虽然他一生都在行善,但如果临终时生起贪嗔痴,也会受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中,或者转生为害誓鬼、独角鬼。

 

即使是造了一辈子罪的人,如果在临终结生时,拥有《临终智慧经》所描述的临终,也有机会获得解脱。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修习这些。

 

如《佛说十一想经》中说:“万法无常,故当尽力修行,无所贪执……小善亦作大善想……”你整个一生中,不管是行善也好、造罪也好,在临终时,都应该把自己的小善作大善想,把大罪作小罪想,大家都称赞你:“你是一个大善人,所有堕罪都微不足道。”如果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生起后悔心而好好忏悔,也会清净所有堕罪。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73 节·临终需要殊胜结生

 

这个也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肯定会死的,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一个教言,结生的教言很重要的。

 

人在死的时候,需要一个殊胜的窍诀。

 

总的来说,毕生行善是最重要的窍诀。

 

总的来讲,我们一生当中一直行持善法,这个是最重要的窍诀。

 

但死亡是上升下堕的关键,就像马嘴被辔头勒转一样,

 

你骑着马的时候,辔头的绳索往哪边拉,马就会往哪边走。所以人在接近临终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以殊胜的窍诀摄持,重罪者也能被引向正道。

 

如果在临终的时候有一个好的窍诀,好的上师给他超度,或者给他引导,这样的话,罪业非常严重的人他也可以有解脱的机会。

 

如果临终遇到一个不好的结生,

 

当时谁在身边哭啊,或者在身边让他生嗔恨心呐,或者身边他平时不太喜欢的人出现在他面前,这样的话就没有希望了。

 

那么就没什么希望了。

 

所以,那些一辈子行善的人,活着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有智慧的功德、清净戒律的功德、人格贤善的功德。不仅如此,就智慧的一个功德面言,觉得讲辩著每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功德。但如果(临终时)一点善法也不成办,那就太糟糕了,他们大多会转生到害誓鬼的行列,加害佛法和众生。

 

所以这个是真的很关键的,一辈子都是行善,戒律也清净,智慧也不错,人格也不错。光从智慧上面讲,闻思修行、讲辩著,戒定慧什么都可以的,但是你在临终的时候,因为福报不够,可能遇到了特别不好的,他就发恶愿,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变成饿鬼、魔鬼,害众生,害佛法。

 

这样的人,就是以临终结生这种差别造成的。虽然他一生都在行善,但如果临终时生起贪嗔痴,也会受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中,

 

生严重的贪心的话就是地狱当中,嗔心是饿鬼当中,痴心是旁生当中。但这个好像《入中论自释》里面应该有不同的对应方式吧。

 

或者转生为害誓鬼、独角鬼。

 

现在第二个方面。

 

即使是造了一辈子罪的人,如果在临终结生时,拥有《临终智慧经》

 

《临终智慧经》是17年的时候给大家讲过,当时我把它从藏文翻成汉文,然后给你们讲过吧,比较短的,前面是长行文,后面是偈颂,后面以唱诵来讲的。这里面也是很重要的。法王经常讲《临终智慧经》。

 

所描述的临终也有机会获得解脱。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修习这些。

 

如《佛说十一想经》中说:

 

《佛说十一想经》我找了一下汉文,没有找到,不知道汉文大藏经里面有没有,藏文当中也没有找到,但是法王经常引用《佛说十一想经》,看起来是里面有十一个临终时候要想的。

 

他是怎么想的呢?比如说:

 

“万法无常,故当尽力修行,无所贪执……小善亦作大善想……”

 

自己做的很小的事,旁边的人也可以这么说,本来是罪业比较重的人,但给他说:“你听了法的,没事,你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旁边这样说,当时死亡的时候结生的心很重要。

 

你整个一生中,不管是行善也好、造罪也好,在临终时,都应该把自己的小善作大善想,把大罪作小罪想,大家都称赞你:“你是一个大善人,所有堕罪都微不足道。”如果一个人在生命的尽头,生起后悔心而好好忏悔,也会清净所有堕罪。

 

所以我们每个人也是,确实最后会离开这个人间的,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我们不要一辈子都是出家,一辈子都做善事,到时离开的时候生嗔恨心。有些是在医院里面死的时候,对医生生嗔恨心,然后当下就断气了的话,那可能堕入饿鬼、地狱也不知道。

 

这个很重要的,八六年的时候,法王当时讲功德光造的戒律根本,那个里面当时也有这方面的意思。当时我们都觉得自己一定要到时候死的时候尽量不生恶念,要生善念。这个很重要。如果自己觉得可能我现在已经不行了,我千万不能产生恶念,不能发恶愿,我以前造的罪肯定没什么的,大乘佛法的功德那么大,尤其是我学过《宝王经》,我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一想的话,那这种结生的这个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很重要的。法王亲自在这边讲的话,也可能没有更多的了。

第74节·超度者的必要条件

 

为他人超度的人,必须具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必须明确了知亡者现在正走向中阴的何处、正感受着怎样的苦乐、心中正显现着什么。而且,超度者要有自在投生的能力。如果自己还没有到达解脱的干地,就没有办法带领别人到达解脱的干地。

 

不过,虽然有句话说“尚未获得圣地,不能超度亡人”,但如果你有无伪的慈悲心,对亡灵生起特别的悲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超度,那么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威力,也会对亡者有利益。即使不会给亡者带来很大的利益,但自己享受信财不会有任何障碍。

 

念诵破瓦的时间,是在临终者内气未断、三次大喘气后外气趋于断绝的那一刻进行超度。对着尸体做超度,基本上就是把亡者的神识融入尸体中进行超度;有的会立一个灵牌,让神识融入灵牌进行超度。个别人可以直接将六道中任何地方的众生,超度到清净刹土。

 

当死者知道是自己的尸体时,他们感到非常非常巨大的痛苦,并产生一种恐惧感、肮脏感。也有人说,当身心已经分离的时候,不可以再把那个亡灵勾招回来。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一个具有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这种实修境界的修行人,那就应该在死后马上成佛。虽然他不需要破瓦法,但难道不能对这些杰出的上师做超度吗?”

 

在杰出的上师身边,如果有一个誓言清净的金刚道友或弟子念破瓦法,那就像骏马加鞭一样,会有更大的利益。

 

特别是,有罪的人需要超度。如金刚持佛亲言:“每日杀梵志,造五无间罪,若遇此教授,无疑得解脱。”比如一个人杀了几百个众生,造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如果能得到真正的破瓦法,就不会被罪业所染。破瓦法不需要观修很广,行人无有贤劣、男女、罪重罪轻的差别,通过强制手段可以将亡灵引领到清净刹土。因此,大家要努力精进实修破瓦法。

第74节·超度者的必要条件

 

为他人超度的人,必须具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实修境界,

 

一般来讲是这样的。

 

必须明确了知亡者现在正走向中阴的何处、正感受着怎样的苦乐、心中正显现着什么。

 

最好是超度者,我要超度别人的话,我有这样的一种境界。光是“啪的、啪的”,现在有些喇嘛和觉姆他们特别喜欢说“啪的、啪的、啪的”,路上走路的时候都突然旁边“啪的”这样,不知道他想超度还是怎么样,人家都吓一跳。不过有些年轻人,也理解,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有点,不是我们老年人所想象的……是吧?

 

而且,超度者要有自在投生的能力。如果自己还没有到达解脱的干地,就没有办法带领别人到达解脱的干地。

 

这是要求比较严一点来讲的话,真正的超度者,好多经典论典当中都有,像噶举派的有些大德的教言当中也有,宁玛巴的教言当中,包括我们《大圆满前行》里面也是引用智悲光尊者的教言,也是有的。

 

不过,虽然有句话说“尚未获得圣地,不能超度亡人”,但如果你有无伪的慈悲心,对亡灵生起特别的悲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超度,那么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威力,也会对亡者有利益。

 

所以我们一般现在为什么念破瓦的时候,有好多喇嘛都是不好意思,自己亲自去那边念破瓦,即使管家挡着也是非要去的,也有这样的。

 

如果真的是有慈悲心的话,也可以超度,这样的话对亡者是有利的。

 

即使不会给亡者带来很大的利益,但自己享受信财不会有任何障碍。

 

你修破瓦的时候,给你供养五块钱、十块钱,原来我们刚来的时候念破瓦是一块钱,这个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一方面给别人念破瓦,一方面自己也这样修。当时好像我们整个下面女众区都是没有什么人,尸体很少很少,有时候来了一个尸体都是有点开心,像秃鹫一样,呵呵,因为可以去超度。

 

念诵破瓦的时间,是在临终者内气未断、三次大喘气后外气趋于断绝的那一刻进行超度。对着尸体做超度,基本上就是把亡者的神识融入尸体中进行超度;

 

一般也有这样的,他把他观成金刚瑜伽母,然后就开始跟他超度。

 

有的会立一个灵牌,

 

这是一般我们念49天的时候,都会立一个灵牌。

 

让神识融入灵牌进行超度。个别人可以直接将六道中任何地方的众生,超度到清净刹土。

 

这个还是很有能力的人。以前白玛邓登上师他当地有一个恶官,他说如果我死的时候你不来超度我往生清净刹土的话,我现在就杀死你。当时上师就害怕,就答应他死的时候来超度他。后来上师在青海的时候听说他死了,就连忙赶回来,赶回来以后给他超度,超度以后他说,暂时给他扔到了清净刹土,但是因为他的业力太重了,过一会儿他也下堕了。他也不违背对他的承诺。有些传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当死者知道是自己的尸体时,他们感到非常非常巨大的痛苦,并产生一种恐惧感、肮脏感。也有人说,当身心已经分离的时候,不可以再把那个亡灵勾招回来。

 

当然这个是中阴窍诀当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么样,给他念佛号,念《普贤行愿品》、《往生仪轨》、《破瓦法》的话,对他有是有利的,但我们真正到底能不能勾招,这些也是很难说的。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一个具有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这种实修境界的修行人,那就应该在死后马上成佛。

 

有些人,可能比较出名的上师,我那天不是讲了,有些特别出名的上师,境界比较高的话,对他念破瓦超度这种是比较少的。法王的意思是对他超度的话也是可以的。

 

虽然他不需要破瓦法,但难道不能对这些杰出的上师做超度吗?”

 

这是有些人这样想的。

 

在杰出的上师身边,如果有一个誓言清净的金刚道友或弟子念破瓦法,那就像骏马加鞭一样,会有更大的利益。

 

但我们一般传统上的话,可能有些上师这样的话,弟子给他念破瓦这样的没有。一般给他念个《一子续》、《文殊真实名经》或者是念个其他的,《普贤行愿品》这样有的。因为我们一般弟子将上师的神识勾招起来的话,没有这个能力吧。所以一般来讲,对上师,对真正的高僧大德的话,弟子、僧众对他念破瓦的这种规矩比较少,但是对他念49天的经是很好的。

 

特别是,有罪的人需要超度。如金刚持佛亲言:“每日杀梵志,造五无间罪,若遇此教授,无疑得解脱。”

 

(上师念藏文)这个是我真的背过的。他意思是每天都是杀婆罗门,还有造五无间罪,但是遇到了这个密法的话,一定会是得到解脱的。这个是有时候我们转坛城的话也可以用这个教证,听密法的话也可以用这个教证,或者读系解脱的话也可以用这个教证。这个是主要讲的密法的教言。虽然造的那么严重的业,但是我们遇到了这样的密法的教言,一定会是获得解脱。破瓦法也是不例外的,法王引用的是这个破瓦法遇到的话,很多人也是很快就解脱。

 

比如一个人杀了几百个众生,造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如果能得到真正的破瓦法,就不会被罪业所染。破瓦法不需要观修很广,行人无有贤劣、男女、罪重罪轻的差别,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修的。

 

通过强制手段可以将亡灵引领到清净刹土。因此,大家要努力精进实修破瓦法。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72节·临终无悔

 

大部分人穿着高档衣服、小有名气、住处舒适的时候,即使做了坏事也感觉挺好,其实这完全是自己欺骗自己。

 

当你临近死亡之际,到了四肢颤抖、十指抓胸、床上染满不净物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那时,什么办法也没有。

 

所以,趁着你现在自由自在时,要行持善法。上等者会获得佛果,即使你做不到这一点,也真的需要做到临终无悔。

 

如果有人问:“临终无悔是什么感觉?“

 

“现在即使我活到一百岁,以前也是尽心尽力、尽己所能、全力以赴了。我这一辈子,一直在行持清净的善法,尽可能行善,尽可能断除不善法。”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叫临终无悔。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72节·临终无悔

 

大部分人穿着高档衣服、小有名气、住处舒适的时候,即使做了坏事也感觉挺好,

 

有些人这样的,自己稍微有一点名声、财富,舒适的时候,好像干什么坏事都没啥感觉的。

 

其实这完全是自己欺骗自己。

 

当你临近死亡之际,到了四肢颤抖、十指抓胸、床上染满不净物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那个时候可能确实要做任何善事(都来不及),马上堕地狱、饿鬼当中的话,自己都特别伤心。

 

那时,什么办法也没有。

 

所以,趁着你现在自由自在时,要行持善法。上等者会获得佛果,即使你做不到这一点,也真的需要做到临终无悔。

 

一般修行人自己一辈子修善的话,临终无悔。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是,可能上半生的时候造了很多恶业,但是下半生自己也是尽心尽力听了很多的法,包括我们去年《四心滴》很多人都得了,还有《大乘宝王经》这些闻解脱的法,自己也是念一些系解脱,虽然我们有时候是烦恼、痛苦这些,但是最终遇到了佛法,所以死的时候应该不会后悔。

 

否则的话,好像你一辈子都杀生,到那个时候显现各种各样地狱景象的时候,自己也是特别特别后悔。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尽心尽力地,至少是,我们藏地这个很重视——临终无悔,法王也是一直讲,他老人家也示现临终无悔。其实我们很多人也是,包括我自己都想是,凡事尽心尽力地努力了,什么时候死的话,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情吧。有时候业和烦恼的驱使下,也干了一些不少的罪恶吧,但是实际上也是尽心尽力,基本上好多年每天都是这样下来,现在什么时候死的话也没有什么吧,有这样想的。

 

如果有人问:“临终无悔是什么感觉?“

 

“现在即使我活到一百岁,以前也是尽心尽力、尽己所能、全力以赴了。

 

确实每个人都是,还是很努力,像我们这里很多人也是很努力的,有些不管是背书也好,发心也好,念佛也好,还是很努力的。大多数的人,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确实努力的,但有些人可能也会,这些是难免的,这么多人当中,世间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我这一辈子,一直在行持清净的善法,尽可能行善,尽可能断除不善法。”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就叫临终无悔。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21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今天讲第八个问题——见性不分的问题,也是和前面的内容有些地方是比较相同的。它这里的见性主要是见到本性,我们藏文当中并没有把“见性”的见和性分开,有时候是见到的现象,好像(上师念藏文),一直是用的见相吧,其实见性和见相,可能汉文当中讲的见性比较深一点。

 

这个见性的意思,我们密法当中的话是觉性,我们当时用的是觉性。我们前几年讲密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到底自己的觉性怎么样护持啊,怎么样安住在觉性当中。觉性和见性意思上是比较相同的。“见”的话,见到,当然是眼见和心见两个都有;“性”的话,诸法的本性。如果“觉性”的话,那已经觉悟到本性,他本性已经觉悟了,也有见到的意思。所以我们可能前面讲密法的时候,经常就要护持自己的觉性呐,或者说是赤裸裸的觉性啊,或者说是通彻无碍的觉性,一直讲觉性,其实跟见性的意思,应该是某种意义上是比较相同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一讲到见性的时候,就要知道是自己认识本性的、自明自知的这种觉悟。这种觉悟的心,实际上并不是说它是有一个实体的东西,但是阿难尊者他一直觉得要有一个见性。这个是他明白的,因为佛陀给大家直指的时候肯定有觉悟的,那这个觉悟到底是怎么样?他通过各种理由去观察,观察的时候佛陀也是给他一种示现吧,就给他讲各种不同的比喻,跟他进行开示。

 

我想我们学《楞严经》有一个好处是什么?我们以前自己认为是自己可能有一点开悟,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有所认识,但是这次学了《楞严经》以后,自己可能也跟阿难的问题是比较是相同的,你认识的这种觉悟是在内还是在外?或者说有阻碍的还是没有阻碍的?或者说这个是能退还是能还?能动还是能静?就各个方面来观察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这种觉悟的心,说常有也好像是不对的,如果常有的话也不能生灭;如果说是无常的话,刹那间无常,那它就变成了有为法,也不是。那具体到底怎么样?可能没有观察过内心的人,这次讲《楞严经》,也没啥感觉啊;如果你观察自己的内心,甚至自己稍微有一点开悟的话,那时候可能跟阿难的这种觉悟比较相同,甚至超过阿难也有可能。

 

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些大乘的这种直指法,这样我们直截了当地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性,语言上说我们不一定会像阿难那么特别有辩才的,但实际上我们从理解上,也许可能,哦,自己的心应该是这样的,并不是它是常有的,并不是无常的,或者是并不是实有的,并不是无实的。很多问题,如果我们建立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上,可能自心也容易认识,否则的话,确实我们自己的这种心,明明是贪嗔痴也是此起彼伏的,让你真的去观察的话,无踪无影,也是了不可得的。那到底是怎么样呢?为什么龙猛菩萨和很多智者们,用“稀有”和“奇哉”来经常赞颂和感叹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下面,今天我也大概翻了一些其他的注疏,但是不同的观点不太多的,每个注释的这些大德,他们就拼命地想从字面去解释,每个大德的这种字面的解释方法上稍微有一些是不同的,但是关键的问题上应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我们想先从字面上好好地理解,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当作阿难,如果你是阿难,那么佛陀和你之间沟通的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以这样的一种心态来接受可能是更好的。

 

好,下面讲见性不分。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首先这里面阿难有很多的疑问,阿难的疑问在佛面前先讲出来了,他的这种疑惑,佛陀能不能慈悲开示,解开我的疑惑,他这个意思。

 

阿难又继续白佛说:世尊!如果我现在的“见精”——其实在这里,他们译者为了这个词很美,有时候说“见精”,有时候说“见性”,有时候说“明元”,凡是有不同的词吧,实际上就是明了的见性啊,见性也好,觉性也好——那么我现在的这种见性,或者是说我最高的光明无为的这种见解(?),“必我妙性”,这就必定是我的最稀有、最美妙的这种见性。

 

“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这个很关键,那我如今这样奇妙的见性,现在我的当前,在我当下。意思就是说,他认为他当时是已经有了这个觉悟了。有了这个觉悟的话,他就跟佛陀说,我现在非常稀有的、难得的、光明的、美妙的、精美的这么样的这种见解(?),其实是我现在的当下。

 

可能我们很多人也是自己认为,我现在的见性就是我的当下,就是我现在的这种认识的觉性。包括我们密法当中的一些直指,你不思未来,也不念过去,现在当下的这一颗心的本体是如何的?这就是你的本来觉性。包括《六祖坛经》当中所讲到的也是基本上是这样的。

 

“见必我真”,这个就是见性的话,必定是我的真心,“我今身心复是何物?”那这样一来,我的这种五蕴所摄的身心到底是什么?他觉得他自己已经当下有觉悟了,那我们有漏的五蕴所摄的这些身体和心到底是什么样呢?好像这个对他来讲就没什么多大的关系一样的。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

 

他下面前面分析,我的身心,有漏五蕴所摄的身心,其实是有分别的,它也是有作用的,有实的东西,有实质的东西在显现当中;我的见性,“彼见”是没有分别我的身体等,因为我们真正的见性的话,它就不会分上下高低等等,各种身体啊、心啊,我就不会这样辨别的。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他说,如果如今我的心,我自己今天来见到我本来的这颗心的话,因为我自己通过观察以后,我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心,那“见性实我”,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的真心。“而身非我”,在那个时候的话,所谓的身、身外之物的话不是我。前面也不是讲了嘛,外面的这些不是你的,所以这个不是我。

 

但是这个我是了解到的,他认为我的见性,应该是非常好的一种见性。但这种见性的话,可能如果我真的是这样的话,还是有一个担心,担心什么呢?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前面如来跟我们发太过也好,发难题的,因为前面说,如果你是这个见性的话,那“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你当时的这种见解(?),如果是真正的见性的话,你当时见性,其他的事物也能见得到的;其他的事物如果能见得到的话,那么应该事物也应该能见到你。如果这样一来,那我和你也好,世间也好,一切都是混乱颠倒的,不能成立的。前面好像上一节课我已经讲了嘛。

 

阿难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的这种见性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他觉得见性是无生无灭的一种真实的东西,然后包括自己的身体也好,自己的这种分别心也好,这些是有生有灭的一种有为法的东西。这两个之间的这种关系好像也有一点矛盾,如果真的是自己见性的话,是不是佛陀前面给我们讲到的,你的见性是实有的话,你能见到别的,如果见到别的,那么物也是应该能见到你的,等等。我们能见所见上面,前面也是发过一些太过吧。那这样的问题比较多了。他也有点搞不明白,到底是见性是什么样。

 

这一点,不仅是阿难,可能我们很多人自己觉得对自己的内心好像有一点觉悟或者是认识的话,你也可能遇到会这样的。你从见性的角度来讲,光明的、空性的、无为的,好像从来也是无生无灭的,确实是一种可以说是不可言说的东西,但是好像跟我个人的这种身体也好,五蕴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很复杂,有时候好像随着外面的任何的事,我的这种明心也是跟随外境;有时候好像是自己的明心也不被外境所动摇等等。到底是什么样?可能我们有些也是自己稍微在修行上面下过功夫的,并且自己经常护持明心的话,有这样的有矛盾。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唯一祈求释尊垂念我们,大慈大悲的您也应该跟我们开示啊,或者是开发没有证悟的这一点,佛陀能不能给我们开示,或者说是发明,跟我们讲没有懂得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没有了悟的这一部分内容。

 

这里主要是讲到什么?讲到阿难的问题。下面是好像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佛陀对阿难,根据他现实生活当中的见闻所知结合起来让他自己分析,然后佛陀就问阿难,然后阿难对佛陀回答,完了以后佛陀进行对他印证。今天我们这样的内容当中有这么两层的内容,一个是破有方面的,一个是破无方面的。

 

下面佛陀跟阿难的两次对话,实际上也是我们的这种见性或者说是觉性,说有也不对的,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不管是从外境上还是自己内心上,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这是一个方面的。那是不是没有的?也并不是没有的,外境和你的所有的显现,也是离不开的。所以说完全没有的话也说不上。

 

主要是因为阿难他就觉得见性一定是个东西,就觉得一定是,用现在的话来讲,要一个说法,一定要把它论证出来,到底它是什么样的?我们用语言来说出来,用分别念一定要把它固定到,这样以后的话,他觉得是比较适合的。

 

我们一般世间的学者也是这样的,我们讲一些不可思议,他就觉得这是胡说八道,哪有不可思议的,我们任何的一种知识的话,都是可以思维的,可以言说的。他自己基本上是对不可思议的这些浩瀚无垠的这种境界一无所知。如果这样的话,那他肯定会是说的。包括我们佛教当中的一些玄妙的,或者说是一些甚深的一些广大的道理,现在的一些学者他完全是一定要凭他的智慧来要观测出来,推敲出一个究竟来。如果这个究竟没有得出来的话,说明这个要么是神话,要么可能是一种荒谬的学说等等,这样认为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可能,阿难他如果显示一个像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那样的话,他本身也是境界就比较高,一说就okok,就懂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啊,没有这么多。但是阿难他毕竟是还没有开悟,跟我们一样的,不断地在佛陀面前说。其实佛陀和阿难关系很好,不然的话,如果其他人说,佛陀也可能到了一定的时候:“跟你已经讲了那么多了,我现在没时间了。”就可能会这么讲的。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因为刚才让佛陀开示嘛,佛陀还没有直接回答,先问他。其实这样的提问的方法来回答也非常好的。“佛告阿难”,其实这应该是对他的一个问题,然后是阿难的一个回答。

 

“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他说:你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今天你所说的,你所言的,“见在汝前”,你说见性这个东西,现在你的这颗心,在你当下,在你面前。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是义非实”,你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意义是不合理的,不实际的,不真实的。

 

我们有时候经常说,了悟在当下,其实这个说法一样的。有些人问:你看我就是这样安住的,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心。听说以前很多,包括第一世敦珠法王,经常给弟子们直指心性的时候:就是现在的当下,就是这个,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也是说当下的这个,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也有这样的。

 

但是阿难有点不同,他就耽着有一种东西,有一种东西的话,那可能这不是真正的你的心。所以,你现在说是当下的话,这个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他说:你如果说是在你面前,那么实际上是你的面前是有这种见者,你肯定有见的东西。如果见性是在你面前的话,你实际上是有一种见者,这个见者肯定是“见精”,你的见性,你的觉性,肯定是的,你如果是当前有一个东西的话,那肯定这个叫做“见精”。

 

那“见精”有的话,“既有方所,非无指示”,那它肯定是有方向和所处。既然它是一个存在的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它肯定有方所的。那这个方所的话,“非无指示”,你没有不可能指示的,既然有方所的,既然有东西的话,那这个东西你可以指出来,不可能有指不出来的东西,除非是石女儿和兔角以外。你如果真的有一个东西的话,应该是有的。

 

其实关于这些道理,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当中是有的,讲得很好的。还有麦彭仁波切有个《中论要义》,这个没有翻译,今年我本来想这个还是很重要的。去年慈师就一直说这个能不能翻译一下。

 

其实慈师他在我翻译方面还是支持的,应该是不错的。他经常是(劝我)这个翻译那个翻译。确实有些我还是比较佩服他的,他一方面也没啥嫉妒心,一般来讲任何一个人,在当场的场合当中,两个卖豆腐人都是互相的(嫉妒),卖西瓜的人也是,好多世间都是这样的,时常都是这样的。但是慈诚罗珠堪布经常也确实让我翻译。

 

他今天也发这个过来,不知道他最近也在弄什么?一会儿《俱舍论》,一会儿《光明藏论》,一会儿什么,可能他以前的有一些讲义在做整理吧?我听说是这样的。

 

当时他就一直说,包括当时的《宝性论》,《入大乘论》我就不让他知道,因为他对密法有时候不是特别的那个,我自己私下翻译的。他就关于菩提心方面就比较感兴趣。另外麦彭仁波切的那个,他让圆续(音)找了一些书,但是现在还没有时间,以后看有没有。这里面也是讲了很多麦彭仁波切的窍诀。

 

像《定解宝灯论》的话对心,大家都知道心并不是有颜色的,有形状的,这是没有什么可成的东西,这个是谁都知道的,但是真正心的本性很多人都是确实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很多修行人,阿难遇到的问题也是这样,我们在座的人,就是这个心上面。任何的事情,如果心上面没有下功夫,真的是一切都可能只是一个文字上的东西。

 

我为什么让你们看那个《前行备忘录》,《前行备忘录》字字句句都是讲直接的,比如说我们善心和恶心是怎么分的,所有的心的本质,而且每一句,当你发誓我一定要怎么样,每一句有一种很强烈的方法来对自治自己的这种烦恼。当然每个高僧大德的所讲到的论典和窍诀都是非常棒的,但是有些他的方式方法上面,就像有些上师他可能不会那么明显地呵责,但有些就直接说得特别特别的清楚。

 

所以,他这里也是,佛陀说你现在如果有一个见精的话,那这个见精肯定是实有的东西,如果实有的话,它有方所,有方所的话,那你就没有必要不可能指出来吧,你就开始指出来吧,你那个见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直把阿难逼到这个程度上来了。你如果见性的话,你这个见性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有方所的,还是什么的?

 

然后下面开始跟他讲: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

 

“祇陀林”,就是祇园精舍。

 

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他说:你应该指出来。然后接下来说:我们两个可以一起坐在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祇园精舍,到那里,然后可以“遍观”,我们可以观想这里的森林、水渠、还有殿堂,上至太阳和月亮,还有对面的恒河,远方的恒河。

 

好像祇陀林那个地方有点儿远,但是这是一种比喻吧,不然的话,真的是祇园精舍在印度中方,恒河从(阿勒格嫩达河?)那个地方下来,附近好像没有,它这是一种比喻吧。如果说我们看到外面的山林也好,经堂也好,上空日月也好,恒河也好,这些我们可以看,这些是有形状的,又有方所的,都能看得到的吧。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

 

当时阿难也是应该在佛陀的前面,狮子座前。

 

举手指陈是种种相,

 

你就可以举手指出来,种种的现象。你在法座面前,你可以说这是经堂,这是柱子。

 

当时可能摄像机就没有,阿难尊者在的时候。凡是这是瓶子,这是花朵等等,你就可以指出来吧。

 

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

 

你就可以说“阴者是林”,有凉荫的是森林,光明照耀的是太阳,有阻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等等。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乃至草木,特别细微的这种汗毛也好,毛发也好,很细小的这些东西,大大小小的这些东西,大大小小的这些事物,虽然每个法都是有形状、有颜色的,有各种不同的形象,但这些没有一个不能指出来的,都可以的。

 

当然他这里,阿难是在见性上面,他说当下我看到了,然后佛陀一方面说,如果你见性有个东西的话,那可以指出来,然后在外面的山河大地的一个外在的事物上面给他指出来。表面上看好像这两个有点儿(不同),因为阿难说的是内在的见性,佛陀说的是外在的这些见性,但外在的这些见的话,实际上这些也是可以见得到的。当时佛陀为什么跟阿难一起去到四大天王那里,就要去见这些事情。

 

我们这些见,看起来好像是眼根看到的,但实际上眼根的背后的我们的心肯定有的。如果心没有就去发挥作用的话,那眼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你可以说归根结底也是心见到的。刚才的祇园精舍也好,恒河也好,日月也好,你手指举出来这个、这个的话,那你的心也不得不跟随。如果你的心也是跟随这些每一个事物的话,那也不得不说是见。那这样的话,大大小小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指不出来的,可以的。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如果你刚才看到的这些是见,而且你自己说是你所谓的见性在自己的当下,在自己的前面。如果这样的话,你应该用你的手指来确定指出来。在这个时候,你现在的见到底在哪里?

 

有些时候我们密法当中也经常有,你看虚空在哪里啊,看那个前方在哪里啊,看东方在哪里啊,看西方在哪里啊。我们一般四心滴的灌顶当中,有好多好多,做各种各样的姿势,做各种各样的观想,往什么东方的无量刹土,以什么的这种方式来前往啊等等,或者是眼睛看到什么无量的世界,心也是跟着它等等,密法当中也有比较特殊的吧。当然这些只有少数的具相的弟子才可以接受的,一般来讲这些是不允许的。

 

这里阿难你既然说是你自己当下,那我跟你说,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远方的也好,近方的也好,这些都在你眼前,那这样的话,到底你的这个见指的是什么?“何者是见?”哪一个是你的见?这样问的。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

 

阿难可能也有点儿,好像不问也不行,每次问的时候,佛陀这样一说他就懵了。然后,“阿难,当知”阿难你应该知道,“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他一直讲这个嘛,见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说是空,前面的虚空,或者空性是你的见解(?)的话,那这个已经成了见解(?)了,那“何者是空?”空在哪里?刚才你不是说有一个东西吗?如果你的这种东西是空,那这个成了见解(?)了。那另外的空在哪里啊?你就没办法说出来。

 

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如果反过来说,我们一般的比如说花朵也好,瓶子也好,这些事物如果是你的见,那事物都已经变成了你的见,这样一来,“何者为物?”那花朵和事物到底是什么?

 

这个也是我们因明当中的比较同理的一种破法吧。如果见是实有的,确实有这个过失啊。因为你说:“我的见是实有的。”如果见是实有的,那空性是不是见?你说:“是,是我的见。”那空性已经成了你的见,另外的空在哪里啊?因为见不能说空,不然空就没有了,你不能这么说吧。那这样的话,另外的见是什么?如果你说物是自己的见,见已经成了你的物,那刚才的这个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物跟你的见解(?)是一体还是他体?这样来观察的时候,其实很多问题也可以说出来。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你通过这种方式,非常微妙细微,细致入微地剖析和观察万事万物的这种现象,比如说是空还是物,如果空是见的话,这个很多东西方面可以推啊,比如说瓶子,那瓶子是不是你的见?如果你说瓶子是见,瓶子已经成了见,那瓶子在哪里?这样等等,非常细微地去观察。

 

观察的时候,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精明净妙”的这种觉性,“精明净妙”的这种见性。我们经常说“精明净妙”就是非常稀有的、光明的、清净的、微妙的、寂静的。这样的这种觉性的话,你可以给我指出来。因为刚才他说见是存在嘛,见是存在的话,那见是一个东西啊,那这个东西你给我指出来,快说,快说,你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同彼诸物”,就像刚才上面所讲到的什么日月啊,瓶子啊,各种各样的事物一样的,你最好是分毫不差地,很明确地,清清楚楚地,无有任何迷惑地给我指出来。你指出来的话那可以啊,到底这个见是什么样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这是恒河,这是太阳,这是月亮一样的。你说的所谓的见,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到底有颜色形状还是什么?

 

其实在密宗当中没有这么的费力吧,心的来龙去脉,或者《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说心的颜色形状,心的来源观察一下,心的住处观察一下,心的去处观察一下;或者用心观察自己心的时候,当下还是应该认识到它的。所以一般来讲为什么密宗是很殊胜的原因,像显宗当中很多的这种推理啊,剖析啊,比喻啊,道理啊,公案啊,这些都是在密宗当中就比较简略的,在利根者面前直言不讳地讲到了它的所有的这些过程吧。

 

现在听说是有一个西方人写了一个他在战场上的直言不讳的经历,当时他在整个战场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写了一本书。就像这样的,我们世间当中,也确实密宗当中就直言不讳,直指人心,或者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接跟你讲,并不是转弯抹角的,并不是通过很长时间的转来转去,不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密宗,原因也是这样的。

 

这里佛陀就跟阿难这样问的,因为刚才让佛陀开示,结果佛陀反而给阿难问一个问题,你说出来,本来是阿难让佛陀讲考,结果佛陀让阿难回答问题,这个时候阿难不得不回答。

 

下面这是阿难的回答。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现在阿难有点伤心,他说佛陀啊,我现在在这里层层的楼阁讲堂当中的话,乃至远方的恒河也好,这个“洎”是乃至,或者一直到,一直到远方的恒河也好,上观太阳和月亮也好,手举出来所指出的各种各样的这些法也好,眼睛所观到的所有的这些有色有相的这些法也好,“指皆是物”,全部都是物。

 

阿难是有点儿,他一直又跑到物质上面去了,我看到的这些全部是物,“无是见者”,这些没有一个是见者,不是见。他在这个上面,就像我们有时候特别爱玩的一个孩子,我们把他的玩具一藏,你好好坐着,但是他心还是想着他的玩具一样的。所以阿难的实执就比较那个(重)。刚才佛陀还是问得很清楚的,从哪方面都是,做得比较细致的,但是阿难他说:不管我看到的也好,我听到的也好,我指出来的,这些都是外物。这里就无法指出见,这个见性的话,我现在指不出来。我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所有的这些,好像实实在在的外面有无常的东西,我现在指不出来了。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阿难说:佛陀啊,您不要欺负我啊,就别说是我这样有漏的初学者,刚刚认识到一些初果的,甚至无来果啊,一来果啊,阿罗汉,还有辟支佛啊,乃至菩萨一地到十地的这些的话,也不可能在万物的这种现象当中,指出来一个“精见”。

 

有时候说“见精”,有时候说“精见”,不知道这个翻译的,其实翻译的人特别为了文字美,有时候用了很多不同的字,所以让我们读者也是有点儿,为什么有些学者认为《楞严经》好像跟这些普通的经典的一些风格不同,所以它是不是伪经的原因也在这里。

 

但实际上是文字美的话,没有任何理由说它是伪经的,因为当时的翻译家有一定的差别。就像我们伏藏大师的话,有些伏藏大师特别有智慧的,他叙述下来的那种词特别优美的。有些我以前读过一个伏藏大师,现在都好像圆寂了,他平时写作不是很厉害的,他伏藏出来的有些文字也不是那么的。就像我们翻译一样的,比如说我的文笔很好的话,我把汉文翻成藏文,文字很优美的;或者是我藏文翻成汉文,文字很优美的。但是我的文笔不是很好的话,我的意义上也许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词句上可能有一定的差别啊。所以一般文字的优美与否,翻译家的翻译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我们藏传的大藏经的翻译和论著的翻译,当时要求完全是统一规格、统一文风。当时国王制定了好多词句的这种用法,所以在文字上基本上是每一个译者的这种文风都比较相同的。

 

他这里说的是,阿难说,不要说我,现在这些菩萨,在万物当中没办法剖出一个离开一切物的别有自性的这样的一个见性,他们都没有办法。

 

现在这一段主要是破除见性的实有。因为阿难一直认为是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见性的时候也是要自己注意,不然的话,“我见到大圆满了”,原来不是有一个人在上师面前说:“我见到的自己的心,非常光明,特别明亮的东西。”后来上师开始呵斥他了嘛。

 

如果我们觉得我见到的东西真的是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那实有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立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包括我们说的毗卢遮那佛,它显现25层世界,实际上这也是现而无自性的,如来藏的一种显现而已。如果真的是有一个,有口有鼻的这么一个佛来创造世界的话,那跟外道的这种造物主也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我们佛教的好多问题,包括《入中论》里面讲如来藏的时候,外道也是认为是实有一种东西,常有的东西,但是这个跟佛教不同的,主要是它(佛教)现而无自性的,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认识心的本性,虽然有这种认识的本性,但是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个在佛教当中非常重要,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的万法,都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么一个理念。万法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并不是佛陀觉得是这样,他一直很固执的,不是这样的,万法的本性都是从来没有成立过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啊。阿难为什么他一直耽执在一个事物上面的原因也在这里。

 

佛言:“如是,如是。”

 

最后佛陀印证他:“如是,如是。”佛陀说:对对对,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什么实有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是对阿难的一种赞叹吧,认可了。

 

刚才是见性没有实有的东西,接下来见性无实的东西也没有,下面就破这个问题。前面是破有,后面是破无,因为有和无是我们见性当中也是最主要的一个违缘,最主要的一个障碍。

 

这个的话,也要问阿难,阿难回答,最后佛陀印证,也是有三层内容。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你看刚才说是有见精,现在他就说没有东西,不要说我,菩萨都找不到,所以阿难也是很会辩的。刚才说他明明知道是有个东西,是我的东西,现在他又说,“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离一切物的另外一个见性根本是没有的。佛告诉阿难,你自己说的。

 

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那你自己所说的那样,所有的这些山河大地也好,这些当中“无是见者”,那是没有这个见性吗?是不是所有的这些山河大地当中没有见性?因为刚才说是没有嘛,那这个见性是不是没有的?所有的这些物当中是不是没有见性?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他说,现在我要继续告诉你啊,我和你又开始坐在这个祇园精舍当中,我们可以“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经堂也好,恒河也好,种种不同的现象。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必无见精”?你刚才所指的,刚才说是现在没有嘛,在哪里都没有,不要说我,连菩萨都看不到有一个见性的东西,现在见不到。那是不是我们两个刚才坐的林苑当中的所有的这些,你认为是不是按照你所说的那样,你的指出的一样的“必无见精”,没有见性,没有觉性,是不是啊?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那这样的话,再次深一层地问你,你可以发挥,给我们阐明,所有的这些事物当中,“何者非见?”所有的这些事物当中,哪一个不是你的见性啊?

 

现在反过来的,刚才是所有的事物当中哪一个是你的见性,这样问的。然后阿难说,所有的事物当中没有一个是我的见性,刚才是这样讲的。现在说,所有的这些什么林苑啊、恒河啊、日月当中,哪一个不是你的见性?那是不是没有见性,或者不是你的见性吗?

 

下面佛陀跟他问这样的问题,然后阿难可能现在有点累了。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阿难就开始普遍地看这个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不知道这些当中是哪一个不是见性。这些当中,比如说树林也好,恒河也好,日月也好,这些当中何者不是见性。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为什么?他就开始自己这样说的,如果树是非见,跟见没有任何关系的话,“云何见树?”他就有点儿蒙了,有点儿迷惑了,如果这个树不是见的话,那为什么说是见到了树?

 

如果树是见,“复云何树?”如果见就变成树的话,那树在哪里?树也找不到,所以阿难现在有点儿晕,我们也有点儿晕。

 

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如是乃至”,最后这个空,空如果是非见的话,那“云何见空?”就和刚才的推理一模一样的。因为阿难他承认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空是非见,那什么是真正的空啊?如果空即是见,那云何是空呢?刚才观察方式也是一模一样的。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没有一个不是见者,这样他要去观察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万物当中,其实不是见者的话,也说不清楚了。没有“非见者”,“无非见者”,其实如果跟见者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话,也说不过去啊。

 

有一个叫做《楞严直指》当中说是“世间现前,亦如梦见,诚非他事。”意思说,世间所有的显现就跟梦一样的,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当时阿难,所有的这些现象确实是你说没有的话也不行的,好像跟树也好,空也好,这些的见息息相关的;如果说有的话,他已经找不到了。

 

在这时候,他就破除无的执着吧,刚才是应该是有的执着,现在是破除无。也并不是没有的,如果并没有实有的东西的话,有无都可以说吧。这样的。

 

佛言:“如是,如是。”

 

这个时候佛陀已经印证了,对,你现在还是比较乖了,是的,是的,“如是,如是。”

 

这个时候佛陀就安慰大家。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这个时候所有的大众当中,“非无学者”,“无学者”的话,有一些小乘的阿罗汉是无学者,大乘的佛陀无学者,除了这些无学者以外,大家听到了佛陀跟阿难之间的对话以后,大家都是“茫然不知”,大家都糊里糊涂了,不知道这个到底究竟是什么样?这个意义究竟是什么样?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在一时当中,大家都是一种惶恐不已,或者是措手不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样?因为佛陀讲了,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但确实佛陀讲得这么殊胜的话,大家都是处于一种楞然的状态当中。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

 

这时候如来知道他们的“魂虑变慑”,也就是说他们的整个心情,情绪变得比较不一致的,大家都是惶恐不已的。

 

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对他们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佛陀就开始安慰大众,也安慰阿难尊者。

 

“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

 

然后佛陀就告诸大众,其实佛陀无上法王,他是真语者、实语者,是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金刚经》等很多经典里面讲的如来的五种语言的特点。这些都是其他的有一些注释当中也做了很多的不同的解释,我这里不广说。

 

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如来是这样的说真实语的人,“非末伽梨”,“伽梨”是外道六师当中的一个。

 

“四种不死”,四种不确定。《楞严经指掌疏》里面也是说了,比如说也不是变,也不是恒,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增,也不是减。我们经常说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我们是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没有变的意思。外道他可能说是有可能会变的,有可能恒常的,有可能生的,有可能灭的,他全是不确定的,这么四种观点。

 

这么四种观点,“矫乱论议”,因为外道他不分胜义和世俗,他的这种不确定就扰乱了所有论典的这种教义。

 

根本不像外道他们的四种不确定一样扰乱教义。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你们也应该认真地思维,思维是什么?“无忝哀慕”,“无忝哀慕”藏文当中直接翻译的什么?就是你们好好地思维,根本的希望不要破坏。

 

这里的哀和慕,有些注释当中说是,你们不要辜负如来的这种哀愍和众生的这种仰慕之心。意思就是说,你们就相信、放心,你只要好好思维的话,如来是不会欺骗你们的,众生不会受骗的,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结果。佛陀最后安慰这些众生,你们应该不用担心的,阿难尊者,他的觉悟会有所进步的。可能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好吧,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第71节·菩提心也能清净无间罪

 

在小乘中,无间罪业只能不断减轻,不可能根本不需要感受异熟果报。不过就大乘菩萨宗而言,有一种方便法,无间罪完全不需要感受果报,或者就算受报,也只需要感受线团从地上弹起这么短时间的报应。

 

这种殊胜的方便法是什么呢?正如怙主龙树所说:“空性大悲藏,予修菩提者。”依靠证悟诸法空性的见解和希求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世俗菩提心——无伪的空性大悲藏,可以从根本上清净所有堕罪。

 

这个菩提心能摧毁一切业和烦恼,但没有什么可以摧毁它。未生怨王杀死了既是阿汉又是他父亲的影坚王(频婆娑罗王),造下了无间罪业。我等本师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在灵鹫山被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众多菩萨会众围绕时,未生怨王来到世尊面前忏悔后还净。结果,他只需要感受短如线团落地弹起般的果报,而不需要待在地狱里,罪业就从根本上得到了清净。

 

此外,关于造无间后完全清净的方法,如怙主龙树在《亲友书》中说:“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进入大乘菩萨道后,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那么罪业就能完全清净。

 

我们过去所有罪业没有清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成为修行大乘菩提心与空性的有缘人。所以,就我们藏地雪域而言,所有善男信女都在观世音菩萨所化的刹土里,上师是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具足大乘种姓,对大乘法有着极大的信解心。当我们念诵七支供时,如果自相续受菩萨戒和皈依戒而发心,祈祷,那么即使在过去造过无间业,也基本上有清净的机会。为此,大家要把这些教言放在心上,清净罪业的方便法,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了。我们随时随地受持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71节·菩提心也能清净无间罪

 

在小乘中,无间罪业只能不断减轻,不可能根本不需要感受异熟果报。

 

在小乘戒当中,可能从根本上根除的话是有一定的困难。

 

不过就大乘菩萨宗而言,有一种方便法,无间罪完全不需要感受果报,或者就算受报,也只需要感受线团从地上弹起这么短时间的报应。

 

就像一个线团在地上弹起来一样的,落上地上的时候,它因为很轻,就直接弹起来,那么短的时间当中受到报应以后已经解脱了。大乘里面有这个方法,小乘当中就不管怎么样,只能减轻,不可能根除。根本不需要感受异熟果报,在小乘当中没有这么说的。

 

这种殊胜的方便法是什么呢?正如怙主龙树所说:“空性大悲藏,予修菩提者。”

 

就像怙主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面讲:“空性大悲藏,予修菩提者。”这个空性大悲藏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拥有的。

 

依靠证悟诸法空性的见解和希求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世俗菩提心——无伪的空性大悲藏,可以从根本上清净所有堕罪。

 

我们现在每天学中观,每天学大乘法的目的就是我们相续当中能不能生起空性见解和菩提心,如果有的话,即便是你造了杀父杀母的罪的话,也能清净的。

 

这个菩提心能摧毁一切业和烦恼,但没有什么可以摧毁它。未生怨王杀死了既是阿

 

这个是阿那汉,因为频婆娑罗王当时没有获得阿罗汉。可能藏文当中写的是阿罗汉,应该不是阿罗汉,阿那汉。因为未生怨王,就是阿闍世王,他造了一个无间罪,他只是杀父。

 

又是他父亲的影坚王(频婆娑罗王),造下了无间罪业。我等本师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在灵鹫山被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众多菩萨会众围绕时,未生怨王来到世尊面前忏悔后还净。结果,他只需要感受短如线团落地弹起般的果报,而不需要待在地狱里,罪业就从根本上得到了清净。

 

《未生怨王忏悔经》里面讲到了这个罪业的本性是空性的,他当时也是了达了空性大悲藏,了达以后他就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了。

 

此外,关于造无间罪后完全清净的方法,如怙主龙树在《亲友书》中说:“何者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见乐同。”

 

(上师念藏文)藏文当中应该这样讲的,这些你们肯定能背,《亲友书》什么时候翻译的,我都很长时间……以前是讲过的,但是这个教证法王如意宝经常背的。意思是,以前因为放逸,没有好好的,造了很多的业,就像指鬘、难陀他们,但后来就注意了。

 

我们这里有些人也是,以前在家的时候不学佛,天天都是特别放逸,杀害很多的众生等等,造了很多的恶业,但后来自己依靠正知正念,就像月亮从云里面出来一样的,就像难陀、指鬘他们一样的。

 

大乘菩萨道后,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那么罪业就能完全清净。

 

我们过去所有罪业没有清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成为修行大乘菩提心与空性的有缘人。所以,就我们藏地雪域而言,所有善男信女都在观世音菩萨所化的刹土里,

 

我们在座的很多也是,虽然不是成长在这里,但是确实在这里已经……那天我们说讲考班二十年以上的,但我也有点……昨天他们重新统计,好像也没有那么多人,不知道他们前面的登记是电脑出问题还是怎样,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可能这个奖项要重新调整,“诺贝尔和平奖”。

 

上师是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具足大乘种姓,对大乘法有着极大的信解心。当我们念诵七支供时,如果自相续受菩萨戒和皈依戒而发心,祈祷,那么即使在过去造过无间业,也基本上有清净的机会。

 

我们当中真的杀阿罗汉的应该没有,破和合僧的应该没有,杀父亲母亲也不一定有的,出佛身血的也没有的,在世间当中这个是最大的罪业。其他的可能世间当中所谓的堕胎也好,杀生也好,诽谤教法也好,这种可能是有的,但这些依靠菩提心来忏悔,或者依靠金刚萨埵来忏悔的话,应该会得以清净的意思。

 

为此,大家要把这些教言放在心上,清净罪业的方便法,没有比菩提心更好的了。我们随时随地受持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是每天念诵的时候都在念嘛。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70节·三种能从根本上清净罪业的方法

 

单单是这辈子我们这个身体上的罪业,如果真的用心去好好思考,也会觉得特别可怕。

 

若有人问:“有没有一种方便法可以完全清净这些罪业?”

 

如果你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也就是具足“从今以后,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获得佛果,我要不惜自己的生命去修行”的誓言,那么所有的罪业就从根本上清净了。

 

再者,如果你相续中生起了光明大圆满道的空性大悲藏,那么一切罪业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太阳升起时所有黑暗都消失了一样。

 

即使没有达到这一点,如果你没有造过舍法罪与无间业,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最终也到了极乐世界,那根本不需要再感受痛苦。

 

除了这三种净除罪业的方便法之外,想要清净我们的业障,是非常困难的。顶礼、转绕、诵经等,也难以从根本上清净罪业。按照《时语天鼓妙音》中所说,我们应该修行大圆满见解,发殊胜菩提心,守护清净戒律,有善良的人格,对殊胜对境不恶言恶语、不进行诽谤。请大家这样身体力行。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70节·三种能从根本上清净罪业的方法

 

单单是这辈子我们这个身体上的罪业,如果真的用心去好好思考,也会觉得特别可怕。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仅仅是即生当中生嗔恨心的、生贪心的、杀生的,可能我们这边有些出家人、居士的话稍微好一点,至少是不像现在网上天天都是卖海鲜、卖鱼、卖葱,尤其是现在直播,宣传这个是如何如何好吃,然后全国、全世界都开始下单,哇,这个卖得快,然后马上快递送到门口,哇,这个好吃,然后再不断在网上炒。

 

所以有些人,虽然网上比较火,这个人是宣传什么什么,带货的人。但是,我看到他们有些人真的是,哇,这个鱼如何如何好吃啊,我们蒙古和藏地都是有些人吃羊肉如何如何好吃啊,一边吃羊肉、羊肠,杀多少多少羊,卖到全世界的各个地方去。

 

以前是在一个山谷里面造恶业,现在不是这样的,在虚空当中造恶业的话,所有大地上的众生都共同造业,有些人赞叹,有些人随喜,有些人自己去参与等等。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有些人一看就特别可怕的。

 

虽然我们有些人修行不是很好的,但是至少也是没有变成一个海鲜的代言人,所以还稍微好一点吧。

 

若有人问:“有没有一种方便法可以完全清净这些罪业?”

 

如果你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也就是具足“从今以后,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获得佛果,我要不惜自己的生命去修行”的誓言,那么所有的罪业就从根本上清净了。

 

这也是上师的教言,其实我们偶尔会可以发这样的心,但是不知道这颗心,就像我们那天说的(?)一样的,能不能维持?

 

如果不能维持,单单是今天心情好一点,吃得也好一点,天气也好一点,晚上睡得也好一点,照镜子的时候长得也比较不错,各方面都因缘具足,然后班里面上课的时候也赞叹,你得奖了,然后道友还请你请什么好吃的东西,然后又收到了好的包裹,各方面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啊,我今天开始为了一切众生,发无上的,殊胜的,微妙的,广大的,不可思议的,菩提心。”这样发心也是容易的。

 

但是明天又天气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睡得也不好,道友的关系也不好,然后各方面又收到了不好的一些信息,班上也是受到批评,然后觉得:“哇,世界末日了,这个世界都变了,没希望了。”

 

这是第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话清净罪业。

 

再者,如果你相续中生起了光明大圆满道的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一般是显宗,大乘中观里面的一个名词,但这个“空性大悲藏”应该是认识了觉性,当然这个觉性认识的话,也肯定具有大悲心,也具有空性见解,可能这个意思吧。

 

那么一切罪业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太阳升起时所有黑暗都消失了一样。

 

第一个是有了菩提心罪业清净;有了大圆满的见解的话也清净;还有一个——

 

即使没有达到这一点,如果你没有造过舍法罪与无间业,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最终也到了极乐世界,那根本不需要再感受痛苦。

 

这个时候你相续当中的罪业也能清净。

 

这个说法我们看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大家努力的话,也许其中三个根本方法当中,其中一个也许可能自己能得到。

 

除了这三种净除罪业的方便法之外,想要清净我们的业障,是非常困难的。顶礼、转绕、诵经等,也难以从根本上清净罪业。

 

当然这个是有功德的。所以我们还是修大圆满,修菩提心,修出离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从内心上真正生起了这样的定解的话,那忏悔也是很好的。当然我们平时要修金刚萨埵,这些是忏悔的最好的一种方法。但是可能上面讲的这些是层次比较高的,主要是心的这种修行,菩提心和大圆满的境界,或者是无二慧,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的这种特别强烈的愿,这样的话也能清净。

 

按照《时语天鼓妙音》中所说,

 

就是《胜利道歌》。

 

我们应该修行大圆满见解,发殊胜菩提心,守护清净戒律,有善良的人格,对殊胜对境不恶言恶语、不进行诽谤。请大家这样身体力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68节·可享用信财的两种条件

 

上师、僧人中比较好的一类人,不享用信财。真正来说,享用信财需要具足两个条件:清净戒律、智慧。

 

第一个是具备清净的戒律,这里戒律是否清净的标准,是按照《戒律海》所说,四根本戒加上酒戒要不染过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小心警惕自性罪。

 

第二,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要尽心尽力精进闻思修行,具足智慧。

 

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享用信财。如果这两个条件非常圆满,那么即使给你供养了三界全部财物,你也完全有资格享用,不需要害怕。这是出有坏佛陀说的,不是别人说的。

 

我们各自的智慧和戒律到底怎么样呢?如果稍微符合要求,享用信财就不会有过失。尤其是,如果能以菩提心和悲心摄持,那是最好的。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68节·可享用信财的两种条件

 

上师、僧人中比较好的一类人,不享用信财。

 

有些人当时可能,包括藏地也有,现在我们居士林,我们学院当中的话,可能藏地跟汉地不同,因为有家里的支持,这样的话,一般别人供养的东西都不用的,他们僧众的信财、亡财这些都不用,有一部分是非常注意,不享用信财。有一些好的也有这样的。

 

法王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自己具足这些条件的话,作为出家人也可以享用。

 

真正来说,享用信财需要具足两个条件:清净戒律、智慧。

 

第一个是具备清净的戒律,这里戒律是否清净的标准,是按照《戒律海》所说,

 

《戒律海》是根本律的一个注释,特别大,比《释尊广传》还多,在藏传佛教当中《律海》是特别大的一个注释,律藏大海,(?)造的。

 

四根本戒加上酒戒要不染过患。

 

至少是最低的底限,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还有酒,这个不染污。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小心警惕自性罪。

 

自性罪,就是十不善,作为出家人不说,居士也应该问题不大的。

 

第二,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要尽心尽力精进闻思修行,具足智慧。

 

这个也是可能,一般的有一些,不严格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享用信财。如果这两个条件非常圆满,

 

不仅仅是这两个,可能闻思修行也是日日夜夜不间断,戒律清净的话,包括出家人的细微的一些,比如说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的一些戒律非常圆满的话。

 

那么即使给你供养了三界全部财物,你也完全有资格享用,不需要害怕。这是出有坏佛陀说的,不是别人说的。

 

……现在学院的念经钱,有些是一直害怕闻思修行的耽误,有些可能是害怕染上享用信财的过患,我们那天问了一下,其实我们这边的僧众的量是比较大的,收念经钱的人也不算特别多。

 

但这样也可以,这个是自由的,如果自己各方面,可能生活费这样的话,一般来讲,作为出家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吧。有些人想,可能很多人都不需要念经钱,我去念经的话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就不去吧。其实也没有什么的,前辈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生活比较贫穷,作为出家人,可能生活太富裕的话,有点不好意思;如果出家人生活比较节俭,知足少欲,或者是稍微贫寒的话,这个是应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从佛陀到现在有些时候是日中一食啊,所以自己有一些条件不是那个的话,自己念经的话,现在念经的话基本上是一个月大概可能一千左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是吧。

 

怎么样?你没有?你有钱是吧?(众笑)

 

有些听说是自己去念经,然后把这个钱拿来又交给僧众,又念经,这还是有点奇怪。有些生活上没问题,但是非要念经,然后再……这个我觉得有点累,从僧众那边拿来,又再交上去的话,我觉得……也可以吧。这个是有吧。

 

不管怎么样,所以我们这方面的话,以前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重视这个念经钱,那个时候纪律也没有那么严,那个时候一般自己可以……(听不清)可以看书,凡是这个时间。

 

不过念经的话可能要念,不念你光是坐在那里的话,比如说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月当中一千元,一千元算的话,我们除了一个月的四个会供这些,或者是一个月都有,比如说30个小时,30个小时用钱来分的话多少,这样的话,一个小时你什么经都没有念的话,你拿那个钱也不行的。

 

别人是供养什么呢?要念这个经,不是你到这个经堂里面,你入经堂就有,不是这样的;或者你坐在经堂里面,这个给你一个费用,也不是这样的。确实要么是活人的,要么是死人的,给你是要念这个经,最好是按照施主的要求去念,如果施主的要求实在不行的话,我们这里每天念的咒语,维那师也是在那个时候就给大家一起带着念,自己也是应该尽量地念。

 

不念的话,现在我们这个也确实有。以前我念经的时候,这个方面我还是很注意的,自己害怕到时消化不了,凡是坐在那里的时候,有时候看一点书,除此之外也不会互相说话。

 

有些听说是念经一个多小时,两个一直在说话,一直在说话,这样的话,这个念经钱到底是合不合理啊,不好说。或者一直辩论,这样的话,施主也没有为了辩论而给你交钱,他要么对死人要超度,要么对活人要祈福,这样的一个目的。所以以后如果真的要是念经的话,别人也是给你费用,给你费用的话,别人让你做水利工程,你就没有搞水利工程,你光是在工地去打坐的话,别人要的不是这个。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以前,我都是大概两三年应该是很认真地念,这个认真念并不是想超度别人,但是自己有一点收入,然后后来基本上就没有怎么念,尤其是去了五台山以后慢慢慢慢就(没有),去了印度以后就更没有念了。

 

刚才具足两个条件的话,在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

 

我们各自的智慧和戒律到底怎么样呢?如果稍微符合要求,享用信财就不会有过失。

 

法王在这里还是讲得很清楚的。

 

尤其是,如果能以菩提心和悲心摄持,那是最好的。

 

这里只有悲心,基本上有菩提心的话,慈心这些也会有的吧,可能有些反体不同的,慈心来摄持的话是最好的。如果是真正念经的时候,今天念的经希望这些有缘的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然后自己念一个多小时,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所讲的一样,在别人的座位上圆满自己的资粮(“于人垫上净己障”)。

 

说得好?什么说得好?谁说得好?(上师说得好。)好吧,谢谢!

 

下面这里有个照片,这个照片应该是法王刚到五台山的时候的一个照片,这里面……(听不清)那个当中没有显示出来。靠近这边有一个蓝色的,法王的右边这个叫……(听不清)他是很了不起的一个高僧大德,去了五台山以后,……(听不清)示现圆寂了,原来住在FA轮区那边。……(听不清)当时我们披单全部都是放在这里,拿一个线捆上。还有旁边后面的那个是秋巴堪布,我在《梦尘回忆录》里面写过的,他后来到了印度,越过冈底斯,后来他在敏珠林寺,替我在那里住下来,他是洛若寺的一个堪布,他也是非常好的,后来在美国圆寂的。

 

当时刚到五台山的时候有很多老乡、出家人,法王好像在中台那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聚集在那里,法王顺便给大家讲了一些,刚开始的时候,后来大家就念了《普贤行愿品》,十来天,然后(?)上师好多他们就回去了,当时情况就比较紧张,中Y的工作Z,省里面的工作Z,然后我们暂时躲开了,大家各自都分散在山谷里面,自己走,然后法王去善财洞。然后再过了大概可能一个月的时候,情况就比较平息了,然后我们就到罗延窟,后来清凉寺,慢慢慢慢再发愿的。这么一个情形。

 

所以这个照片最近我看到了,很有意思的,给大家讲一下。你看当时我们藏族老乡的穿着也是这样的,跑到五台山,在火车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第69节·转经轮来源需要清净

 

从现在开始,所有住在喇荣佛教大学、以堪布活佛为主的僧众,无论是印经幡还是做转经轮,都是一样的:不要有很多混杂,要按照续部与窍诀中所说的去做。不然,用伪心去造作,说得特别漂亮,虽然没人敢说那是恶业,但也绝不会断言是善业。我们以前做的观音心咒转经轮,只是单单把观音心咒放在里面,没有和其他内容混在一起。如果混杂了其他内容,暂且不说是不是善法,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变成罪业。

 

如今,不仅在藏地,在印度和美国等地,据说我们这个小小的观音心咒转经轮也很有名。他们都说喇荣的观音心咒转经轮不可思议,非常清净,首尾不颠倒,没有混杂,纯净无瑕。虽然有人随心做了一些《招财》《一子续》《别解脱经》等的转经轮,但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我从来没见过可以把佛陀的经典及其随行的大智者怙主龙树等的言语都做成转经轮的可靠依据,所以不敢说这是否正确。但绝对正确无误的,是观音心咒做的转经轮。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这个小小的转经轮,被称为喇荣五明佛学院转经轮,已经名声大噪,正在广泛地利益众生。

 

此外,观音心咒转经轮的结尾,无需添加金刚萨埵心咒、莲师心咒、缘起咒等。虽然不是说这些不是正确清净的法,但只放入观音六字真言就足够了。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做什么转经轮,都应该遵循确凿可靠的圣教,那里面讲的才是千真万确的。

 

同样,我们印经幡的时候,也需要按照经续中所说的那样去印。尤其是大自在祈祷文这个经旗,上师麦彭仁波切老人家亲口说:“如果把它做成火轮、风轮等,会获得相当于念诵的功德。”但是,它的结文中没有写五大陀罗尼咒、皈依偈、住世祈祷文等,所以不需要在最后写那些。否则,就算不成为罪业,又怎么知道会不会成为善法呢?请不要这样做。

第69节·转经轮来源需要清净

 

从现在开始,所有住在喇荣佛教大学、以堪布活佛为主的僧众,无论是印经幡还是做转经轮,都是一样的:不要有很多混杂,要按照续部与窍诀中所说的去做。不然,用伪心去造作,

 

为了达到各种目的,大多数是自私自利的心。

 

说得特别漂亮,虽然没人敢说那是恶业,但也绝不会断言是善业。我们以前做的观音心咒转经轮,

 

这个可能法王后来才讲的。

 

只是单单把观音心咒放在里面,没有和其他内容混在一起。如果混杂了其他内容,暂且不说是不是善法,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变成罪业。

 

当时一段时间藏地的很多转经轮,什么样的东西都有,有时候所谓的大藏经里面的个别的续部啊……下面会讲。

 

如今,不仅在藏地,在印度和美国等地,据说我们这个小小的观音心咒转经轮也很有名。

 

现在可能更有名,那个时候也可能有名。确实一段时间我们这个转经轮基本上,以前藏地有个叫做玛尼(音)喇嘛他特别提倡,后来藏地各个地方都有《圣大解脱经》和观音菩萨的转经轮,后来很多都消失了,没有了。但是后来法王恢复以后确实是有了。

 

他们都说喇荣的观音心咒转经轮不可思议,非常清净,首尾不颠倒,没有混杂,纯净无瑕。

 

很多人都可能赞叹,法王有时候还是听别人赞叹我们学院,赞叹我们的话,也会在课堂上直接说出来。

 

虽然有人随心做了一些《招财》《一子续》《别解脱经》等的转经轮,但不知道这是好是坏。

 

这里面比如说《一子续》,还有各种各样的菩萨的咒语,这些放在一起的话,好还是不好,很难说的。

 

我从来没见过可以把佛陀的经典及其随行的大智者怙主龙树等的言语都做成转经轮的可靠依据,

 

但法王这个当时还是同是同意的,以前意科喇嘛、玛尼(音)喇嘛他们做的《圣大解脱经》是藏地非常普遍的,所以法王原则上是跟其他经典完全不同的,《圣大解脱经》是非常有依据的。但这里说的是这样的经典,应该可能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不敢说这是否正确。但绝对正确无误的,是观音心咒做的转经轮。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这个小小的转经轮,被称为喇荣五明佛学院转经轮,已经名声大噪,正在广泛地利益众生。

 

此外,观音心咒转经轮的结尾,无需添加金刚萨埵心咒、莲师心咒、缘起咒等。

 

以前好像也有一些的。

 

虽然不是说这些不是正确清净的法,但只放入观音六字真言就足够了。从现在开始,无论你做什么转经轮,都应该遵循确凿可靠的圣教,那里面讲的才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我们一般前辈的这些大德们的这种教言和他们的传统非常重要。

 

同样,我们印经幡的时候,也需要按照经续中所说的那样去印。尤其是大自在祈祷文这个经旗,上师麦彭仁波切老人家亲口说:“如果把它做成火轮、风轮等,会获得相当于念诵的功德。”

 

所以大自在祈祷文是可以的。

 

但是,它的结文中没有写五大陀罗尼咒、

 

我们装藏的时候,有时候有五大陀罗尼咒,它是跟装藏一起可以,但是做转经轮是不行的。

 

皈依偈、住世祈祷文等,所以不需要在最后写那些。否则,就算不成为罪业,又怎么知道会不会成为善法呢?请不要这样做。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20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继续讲大乘《楞严经》,大乘《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在汉地来说,它是非常著名的,而且依靠这部经典有千千万万的人已经获得开悟。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一部经典,还有窍诀的加持力特别大的,依靠这部经典有许多的高僧大德应该前往清净之地,这么一个殊胜的经典。

 

当然每个众生的福报和因缘可能都不太相同吧,我想在其他地方而言的话,可能《楞严经》也是也没有的出名吧。包括我们藏地的话,最近有些堪布,算是应该在我们学院当中是学问非常高的那些堪布,问我:“你在最近讲什么?”我说:“讲《如意宝藏论》。”然后他们说:“哇,很棒的!”然后:“还讲什么?”我说:“《佛子行》。”“也不错。”然后:“还讲什么?”我说:“《楞严经》。”“《楞严经》是藏文里面什么?”我说:(上师说藏文),《楞严经》直接翻出来的话就是这个经典,然后他们说:“这个经在大藏经里面嘛?是小乘的经,还是大乘的经?”就很多都是基本上是没有听说过。所以有时候觉得佛陀的这些经典,也许可能在某个地方的话不那么出名,说实在的。

 

《楞严经》在德格的大藏经当中大概有两品。后来章嘉国师他们翻译出来的话,离现在都是应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翻成藏文应该有两百多年,当时我们三年前刚开始讲那个乾隆皇帝的序言的时候都讲过吧。当时应该是庄亲王,对整个翻译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是乾隆皇帝手下的,他的序言里面也有,还有章嘉国师。他们应该是1752年开始翻译,一直到1763年,大概用了11年的时间。先汉文翻成满文,满文翻成蒙文,然后蒙文翻成藏文,四种文字吧。光《楞严经》的话,四种文字已经花了大概有11年的时间,那到现在的话应该有这么长的时间吧,两百多年的时间。

 

但两百多年的话,说实在的,不管是藏地哪一个传承的寺院当中,或者说是老百姓当中的话,这部经并不是很出名的。在藏地,在老百姓当中比较出名的,比如说《贤劫千佛经》,还有《金光明经》,还有《般若八千颂》,这些是在民间很出名的,他们不一定是知道其中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听说这几部经典如果在家里的话,风调雨顺、子孙满堂啊等等,有各种世间的一些目的。所以他们挨家挨户的经常请这几部经典。但是《楞严经》而言在藏地来讲,确实知晓的人并不是很多,这也是一个事实吧。

 

我想将来会不会有很多人弘扬的话,在藏文上很难说吧,像章嘉国师和乾隆皇帝他们的话,应该从某个角度来讲,世间的威望和出世间的成就应该说无与伦比的,但是他们译出来的,他们弘扬的话也没有怎么,当时听说好像翻了蒙文和满文以后,在那些地方也去做了一些弘扬吧,但是也可能,不知道这在其他的民族的文字当中弘扬得怎么样,不是特别地清楚。

 

当时应该是庄亲王手下的,还是他身边的有一个法师,叫做是通理法师,刚开始好像讲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疏》,但后来觉得里面有个别的内容的话,他不是特别的满意,这样以后的话,好像当时庄亲王也可能有这个意思,后来说是通理他就前前后后用了20年的时间,做成《楞严经指掌疏》,这个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非常出名的。《楞严经指掌疏》的意思,他自己的注释当中也说,这个就像我们手掌的庵摩罗果一样的,非常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这么一个名称吧。其实汉地也是,《指掌疏》也好,《正脉疏》也好,我们藏地的话,《大车疏》也好,《妙车疏》也好,有很多不同的这种名称吧。

 

当时说是《楞严经指掌疏》的话,应该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后来通理大师也说过,他前面《法华经指掌疏》也用了二十多年,后来《楞严经指掌疏》也用了二十多年,就像做梦一样的。这两个《指掌疏》在人生当中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两部论典。在汉地应该说是比较出名的。当时通理他们的话,在各个不同的寺院当中也弘扬,可能汉文的弘扬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但其他满文和蒙文我不是特别的清楚。

 

我们这里不知道,现在蒙古人好像没有是吧?以前蒙古人比较多,现在不知道蒙古文当中《楞严经》出不出名,不是特别清楚。在英文当中也是有,但是也没有汉文里面的出名吧。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介绍吧,总的来讲,汉文确实是在汉地很出名的,包括现在的话,大家都说这个是很好的。但是实际上真正讲《楞严经》的人现在不知道有多少?按理来讲的话,各个寺院里面应该是有讲《楞严经》的这些高僧大德也好,和尚也好,应该是有的。但不知道具体怎么样。

 

其实我们这里的好多道友,汉地特别出名的这些经的话,我想应该会讲。比如说我们前面讲《法华经》,好多法师从头到尾学得应该算是很精进的。后来我们讲《维摩诘经》的话,也很多人应该从头到尾大家非常有序地闻思,应该很好的。那这个《楞严经》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如果讲的话倒应该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听,因为现在很多内地的这种闻思的风气不怎么样,说实在的。有一些道场的话,还是没有正式的开放;有些的话可能在旅游观光这方面的,比如说经商方面的这种气氛也有一些;还有一些禅堂,有一些比较寂静的这种寺院里面的话,可能不开放,也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确实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吧,算是这样的。可能如今这么多年轻、有智慧的、有悲心的人,有没有不知道,但是他们能做多少,不是很清楚,也许这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贡献也好,一种奉献吧,但是具体能不能利益众生,不是特别清楚。

 

我记得以前我,应该当时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好像跟你们讲过吧。有一次法王上来的时候害怕高山反应,住在汶川,然后又上来到米亚罗。在米亚罗住的时候,我们住在上面的那个镇里面,因为来得比较早,到了下午的时候法王休息。我们法王身边的人下去大概一两公里的地方,对面有一个好像看起来一个寺院一样的,进去以后的话,原来是个宾馆,是一个藏族老板开的。

 

这个藏族老板说我这边开了一两年了,生意不是很好,就没有生意。但我自己垫了100万,政府这边借了200万还是什么,我忘了,不管怎么样,生意虽然不好,但是我给藏族人民留了一个很好的宾馆,安心地做了一个很好的宾馆。我当时心里想,如果生意不好的话,给藏族人民留了什么,你自己的生意不好。

 

这个是当时的一种印象吧,因为做宾馆的话,应该要生意好,不然的话对藏族人民也好,对谁都是不一定是个贡献吧,如果宾馆生意不好。就像我说的一样的,现在我们这边确实也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什么用处?不知道,这个我不是特别清楚。就像那个藏族老板说的一样的,我给藏族人们留了一个很好的宾馆,但生意不好,呵呵。他对民族有一种强烈的信心吧,但是也不是特别清楚。就像这样的。

 

我们这边确实《楞严经》也好,前面的这部经典的话,大家都是有个很好的传承。尤其是我们《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华经》这些的话,还是有特别好的这种传承。这个传承的话应该是很难得的,以后有机会的话,希望大家也应该好好地弘扬,现在不管是在寺院当中,还是在其他的道场当中,弘扬这些经论是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楞严经》的话,前面三年前也给大家讲过,在汉地弘扬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年那个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跟一个印度和尚交往的时候,有些修行的境界的话,他说是在《楞严经》里面有明确的宣说,然后他就很想得到《楞严经》,在天台宗那边有个叫做拜经台还是什么的,当时智者大师都是18年就面向印度拜佛,就希望把这部经典来到东土,但当时他示现圆寂的时候还没有来。

 

后来般剌密谛,他就听说智者大师有这个愿望,然后很多人有这样的希求,并且弘法的这种因缘已经成熟吧,他很多次地想办法把这部经典来到这里。但是中间因为当时那烂陀寺和印度把它都当做一个特别珍贵的国宝一样的,不能往外传,所以好几次都是没有成功。后来把它写在一个特别特别薄的那种纸张,或者说是当时印度有一种医术的,特别特别薄的那种,有些说是山羊皮,有些说羊皮,但不管怎么样,装在那里面,然后把自己的手臂的肉剥开,然后在这里面藏着,藏着以后缝上,然后来到汉地,在广州那个地方,打开的时候,里面也是完好无损的。

 

当时房融宰相等等他们也在那个地方开始开经的。应该记得是公元705年还是713年,大概在那个时候开始,当时应该是唐朝吧,当时是武则天她执政的时候,她是非常重视佛教的,这样一来的话,刚开始是这样来的。后来好像唐朝的时候都是注释这些并不是特别多,然后宋朝、明朝、清朝之后的话,很多高僧大德讲《楞严经》的人也是比比皆是。这样以后,在汉地确实是特别特别的兴盛。有一个憨山大师,他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这个大家以前都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我们如果不读《楞严经》的话,也不知道我们修心的时候到底是迷还是悟,这个问题;然后不读《法华》的话,当时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如何如何地救世,还有当时以他无上的这种悲心如何如何救怙的;然后如果我们不读《华严》的话,佛教的这种富贵,他这里富贵并不是佛教徒很有钱,应该说是对佛教的宇宙观、浩瀚无垠的世界观的话,那根本不知道。如果我们不读《华严经》的话,那原来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华严经》当中,整个宇宙的这种各式各样的描述,或者是我们大乘菩萨的这种富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各种利益等等,这些根本不知道的。所以汉地有这样的传承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这三部经典的话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法华经》也已经讲过,《楞严经》已经讲了。昨天都是有一个人说:“哎,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华严经》?”说起来都是很简单,但是哪有那么简单。正在讲考的时候一个人跑过来,我说是什么事情?他说:“哎哎哎,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华严经》?”《华严经》不是那么简单哦。

 

下面我们就正式讲《楞严经》,《楞严经》今天讲到见性无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阿难继续白佛陀说:世尊,我的见性的话,因为前面说是没有外物嘛,我知道应该在自己的这种境界当中,没有外面的实有的这种事物,但是我跟如来一起去观四大天王各种殊胜的宝藏,“胜藏宝殿”,就各种珍宝的这种宝殿吧,各种殊胜的宝殿。我们去看了四大天王的各个宝殿,同时也看了日宫和月宫。

 

有一些注释里面说日宫的话有50由旬,月宫有49由旬,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也这样讲。还有个别的一些注释当中的话,在这个时候引用了《起世经》,我们前面用的《起世经》里面的有一些风的叙述。比如说持风不会让这个世界堕落;住风的话就进行安住;随顺风让整个世界随顺,还有摄风和行风,讲了五个风。跟《如意宝藏论》里面的名称有点不相同,但是有些作用好像比较相同的,有些是也这样讲的。

 

但不管怎么样,阿难当时的问题就是,我们去了四大天王那里,然后那里所有的外面的世界都已经看见了。然后“此见周圆”整个周遍圆满的全部见到,而且“遍娑婆国”遍个娑婆世界,南赡部洲,可能主要是四大部洲为主吧。他这里娑婆的话,意思说到了四大天王的时候,整个四大洲都看到,一览无余,全部都看个清楚。

 

这一段的话,主要讲阿难当时他的这个见,他的这种见性,广阔无垠,特别大。因为到了四大天王那里,不要说是四大天王,可能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话,也是能看到周围的世界全部都是一览无余,看得比较清楚的。所以说他就整个世界看到还是非常广大。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然后他说:回来退回到祇园精舍,印度的祇园精舍,只看到他的伽蓝,“只见伽蓝”,伽蓝是当时的园林,当时的寺庙。我们大经堂,一般就叫做是(上师说藏文),也叫做伽蓝,它是大的讲堂,大的经堂。因为他到了祇园精舍的时候,他的所见也缩小了一部分;然后到了那个伽蓝的时候,他的所见也缩小了很多的;然后再进“清心户堂”。

 

“清心户堂的话,一般是禅房,有些藏文当中说是在禅房里面入定的时候,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得以清净的这么一个闭关处,或者说是宿舍,或者说是禅房吧。有些里面说是讲堂,但是藏文当中说是闭关的;有些当中说是闻法以后进行思维,然后清净自己的心的这样的一个讲堂。但不管怎么样,他是当时在一个小屋子里面。可能禅房是比较对的。先到精舍,然后到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然后去了大讲堂,然后就去了禅堂。

 

那这个时候“但瞻檐庑”,只看见它的房檐。这里“庑”的话可能走廊、屋廊这些。可能他的闭关房的话,只看见屋檐,只看见走廊。这样的话,阿难的所见也是缩小很多,就这样的。

 

然后现在他的问题就出来了。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话,我见到的就是这样的。他刚开始见到的这种本体的话,“周遍一界”,周遍整个娑婆世界也好,周遍整个世界,从四大天王往下看到的整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的。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我来到,刚才说是清心户堂也好,或者说是伽蓝也好,或者说是他禅修的小房子里面,那我的所见的话,“唯满一室”,就一个小经堂里面的。

 

比如说我去四大天王那里刚刚回来,我到经堂里面,我觉得这个经堂好小啊;然后我再去我自己的小木头房子里面,我的所见更小了。那这样的话,刚才是我的所见特别大,现在的话就那么小,下面就他的疑惑来了。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他现在这个“为”字的话,《指掌疏》里面,我刚才说的《指掌疏》,说是疑问的、怀疑的一种词。他就怀疑刚开始见到的这个慢慢慢慢缩小了,原来不是世界那么大的,然后现在就屋子里面的这个见就很小很小的了。这是我的见已经缩小了,广阔无垠到最后的时候只有这么狭窄的,就缩小了吗?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或者的话是不是这些墙壁和屋宇夹着我,然后令外面的视线没办法,中间就隔断了,中间就断绝了。意思就是说,那是我的见解越来越缩小了,还是因为这些房子的墙壁、木头这些的话已经隔开了我的视线,到底是怎么样呢?这个是他的他的疑问,他就问佛陀。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我现在又开始蒙了,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

 

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我祈愿佛陀,您垂念我,以广大的慈悲心为我宣说吧。

 

阿难的见解,大家应该是非常清楚的。阿难一方面他当时没有开悟的;还有他一般显现上是有部宗,或者说是小乘行人吧。小乘行人的话,所有的修行就往外求。这方面的差别还是有的,大乘往内,密乘往密,更往心的深处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从昨前天很多阿难的问题当中,可以发现什么?阿难是特别往外求的人,一定要外面有一个什么。他这里的见实际上可能是以眼见为主吧,因为他到了四大天王那里的时候,他眼睛看到了很多的,其实心的这种见性,他还是没有完全的明白。

 

这个时候他觉得我的见实际上这么广大,然后现在什么都不见了,这两个都是见,那我的见缩小了,还是中间就已经被其他的物质遮障了?所以说他把这个见(认为)有个实有的东西。这样的见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成立,这个问题是阿难一直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大乘和一些密乘修行方法的话,我们本身都是,心实际上确实它有光明了然的这么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实有的一个有形状的、有颜色的、有形体的,不是这样的。

 

心的本体与虚空是比较相同的,但是跟虚空(又)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心自己的本体没有了知。还有更重要的,心的本体它是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承认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的话,那怎么讲也是可能讲不清楚的。所以说我们佛教的主要特点就是不承认一个实有的。在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的。或者是说,我们的心你真正去观察它的本体的话,它就根本没有任何的实体。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知道这一点的话,那所谓的见性还是很难找到。可能越学,每天都是不同的比喻当中的话,我们也跟阿难一样,可能我们比阿难更差,因为阿难是有机会当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最后还是最后有者,后来他一生当中就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还有一些按照《法华经》和有些经典的话,其实阿难也是一个幻化的僧人,并不是真正自相的一个凡夫人慢慢变成阿罗汉的,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可能要知道,阿难实际上应该是替我们说的,我们大多数的人也可能是具有这样的一种实执。

 

好多人,现在唯物论的话,我们一说开悟,好像开悟就像是把屋子已经打开了一样的,或者说是房顶破了一样的。修破瓦的时候都是一定要“你看实在不行的话,你把吉祥草使劲插到我的头上去。”那这样的话,其实你头再怎么样破的话,那到底能不能开悟也不知道,只不过这是一种相吧,一种相。

 

因为我们很多人在平时的谈论当中,对大乘佛教还是并不是特别地了解。最关键的心的本体,我们把它当做一个实有的话,怎么样也是可能弄不好的。这个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把心当作一个实有的东西,外境当作一个实有的东西的话,那可能说有也不是,说无也不是,有无二者也是矛盾的,除了这二者以外的其他的第三品物体,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找不到的,这样一来我们可能很苦恼的。但是我们有了大乘上师们的一些窍诀的话,心并不是那么的复杂。

 

当然按照显宗的这种观察方法来找的话,确实可以找的。其实佛陀是很了不起的,因为阿难每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佛陀给他一个很好的巧妙的方式来让他最后哑口无言,最后回答的话,对我们而言也非常奇妙的、稀有的。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大家都要明白。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修心开悟的话,确实《楞严经》是一个开悟的这种法门,很重要的,但我自己认为如果要开悟,不管是读显宗的这些禅宗里面的书也好,密宗的这些密法的书也好,最关键我们可能自己的相续也要堪能,一定要心融入到本性上来,并不是外观,是内观。

 

要内观的话可能需要有种修行的方法,这个方法一定要按照我们有一些前辈大德的修行方式来次第地修行,这个是很重要吧。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吧,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话,要么是以片段的教言来成就的,要么是以次第教言来成就的。但片段教言来成就的话,如今这个末法时代很难的。有次第的话,就像我们《前行》里面所讲到的一样。

 

我今天都是自己在屋子里面想,我们每个人如果要是开悟的话,可能无缘无故不一定开悟的,但是要是开悟的话,真的我们的心要修行上来,那修行上的话,可能以前辈大德的特别殊胜的一个教言书作为引导,然后我们去祈祷和去修行的话,这个应该是很好的。

 

我最近又重新校对备忘录,《前行备忘录》应该翻译得也比较浅显易懂,藏文上也没有什么,除了极个别的词以外的话,没有什么出入。这样的话,我建议可能是我们5月份开始吧,用100天的时间当中自己学。我看大概有两百七八十页,不多。现在我们新排的那个书,大概有两百多不到三百页。前面有个丹增活佛编的阿琼堪布的密传嘛,这个也不多。这个读也可以,不读也可以,最关键的后面的次第。

 

到了秋天如果没有出现违缘的话,我想我们今年如果学密法的时候,那天说是学《入大乘论》是吧?《入大乘论》的话,《前行备忘录》也是两年或者一年来每个人都学一下。

 

这个可能对我们来讲应该是最好的一种方法。因为《前行备忘录》是具体的修法,《大圆满前行》和所有的密法的具体的修法,根据传承上师的密传的方式来讲的。所以我以前也是给大家念过传承,我们好多的堪布堪姆讲过,以后具体怎么讲,具体怎么得传承的话,我也在想。现在的话有这样的一个建议,如果你们觉得想开悟的话,确实这本书是非常好的。

 

你学《楞严经》也好,学《如意宝藏论》也好,学其他的话,可能我们自己的心先应该从世间的各种烦恼当中走出来。走出来的话要有一个方法修行,那这个修行就按照最深的、最密的、最好的一种方式来。所以反正是你们不想看的话,也没有什么强迫性,这个没有什么的。如果没有书的话,到时借呀或者是想办法也应该可以吧,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反正是从5月开始100天当中的话,先自己学一遍。

 

因为我们课外的书,除了我们在这里读书以外,其他都是没有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吧?我们应该是其他的什么世界的战争也好,乌克兰的事也好,俄罗斯的事也好,然后英国也好,别的地方在我们这里听也听不到,听了也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先没有出现饥荒,没有出现战争,没有出现各种瘟疫之前的话,先已经开悟,开悟了以后的话,那我们就不怕世间当中发生什么事。

 

我想,一边有些是开玩笑,有些的话是真心的。可能每个人,因为就跟阿难说的一样,其实开悟不在外,应该在内。在内的话,它需要一个前面的前行,一个前提。不然的话,我们完全是跟以前一模一样的,心在世间八法当中的话,那不要说开悟,可能我们在死的时候连一点改变都是没有的。人身很难得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修心引导的话,那确实是今年也是这样的,明年也是这样的。除此之外,我们死的时候都是不一定对真正的心有所了悟。

 

所以我觉得《前行备忘录》对大家来讲应该是最珍贵,最……我自己校对的过程当中,最后我自己对自己都是有点,已经翻译出这样的话,那多么好,这个是很珍贵啊。当时我就好几次都是这么想过。

 

这个记得好像是07年翻译的吧,十多年了,就没有像这次那么说,课堂上都是说了好几次。但我说的原因,其实我们现在遇到各种各样外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内在确实需要有一个依靠处。如果没有依靠处的话,学得再多也有时候确实是不一定用得上,不一定用得上。

 

所以一边你们学习五部大论;另一边的话,看看你自己这里面的一些方法,尤其是我们备忘录当中,前面的人身难得和有些修法就比较广一点,然后后面的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解脱功德、依止善知识,这些都是很短的就过了。后面最关键的是讲到皈依和菩提心,然后后面积资净障和忏悔这些也有讲的,但最关键它的最核心的话就是人身难得和皈依和发心。

 

这几个方面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窍诀,阿琼堪布,我记得他后文当中说,他好像前后得过两次。第一次得的时候好像是后面部分,皈依以下还是什么得的,然后第二次得的时候就,反正比较完整吧,前后都是比较完整的,所以把它记录(下来)。而且他的这种修行方法直接,比如说讲菩提心的时候,讲得很细,就像是国外的人写小说一样的,特别特别细,怎么观想,怎么样。但唯一里面有几个念诵我没有(加上),当时有几个念诵其实也应该加上,后面有部分的加了。前面有几个部分的,这个可能到时候宁提那个课诵里面的可以加上。

 

所以我现在该讲的《楞严经》不讲,不该讲的《备忘录》上面讲了一下。这个还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我们跟阿难一样的,每天讲什么都今天一个问题,明天一个问题。有些寻伺者的话,我们有时候,我看我们下面的一些辅导的时候也是,有些是好像真的是在心上面去下功夫,有些是一直在,比阿难肯定还要往外向的,还是有点这样的。

 

刚才阿难说,佛陀,我不知道怎么样,我的见性狭窄了还是被阻挡了,我不知道这个意义,您能不能再给我讲一下?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他这里说,整个所有一切的世间当中的大也好、小也好,外也好,内也好,左也好,右也好,所有世间当中的一切一切的这种事,它是各自都全部属于前尘。他这里“前尘”的话,长水(的注释)里面也讲了,说是大小和内外全部都是我们假立的。万事万物也好,或者是分别念也好,一切的大小的话就互相观待的,互相假立的,没有一个实际的内和外、大和小。没有这样的,都是我们的“前尘”,也就是说外境的显现。藏文当中有些翻译成外境的一种显现所摄。而不应该说自己的见,它有舒展的,自己的见现在都缩小了,不应该这么讲。

 

所以他这里,全部是我们的心有关系的。整个外面的一切现象,其实是心的一种显现,心的一种假立,心的一种分别现象而已。

 

《宗镜录》当中也说:“故凡夫人心。于诸法中。随意作大小。如人急时。其心缩小。安隐富乐时。心则宽大。”这个我觉得还是很好的。因为我们凡夫人的话,实际上是在法当中,随着自己的这种意乐,可能会发现大的小的很多事情。包括你发生一件事情的话,你如果心比较狭隘的人,哇,觉得是天大的事情这样的;如果心比较广大的话,即便是天大的事情,对他来讲真的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这个就像是一个人心特别特别急的时候,那你的心特别小。比如说心很狭窄,马上哭,马上闹,各种各样的心急的事。如果你心比较缓慢,或者说是你快乐富裕,在这个时候人们都觉得是心很广大的。

 

其实我们凡夫人是真的是很可怕的,心急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可以弄出来,心比较放松的话,那外面的事也没有什么事,因此凡夫人有这个差别。

 

佛陀他这里也讲,其实外面的世界的大小都是分别念假立的,你不应该说我的见有大小,见有舒缩,见有各种变化,不能这么说。为什么不能说呢?为了便于这样的理解,佛陀下面讲一个比喻。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

 

他这里讲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个四方形的器皿,比如说盒子、箱子,或者说是一个四方形的小房子,那这样的时候,你发现里面的虚空也是四方形的。因为外面的器已经固定了,那里面的空间肯定是四方形的。

 

那这样的话,我问阿难你——

 

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他下面问他,这个四方形的器皿当中的话,是不是见到四方形的虚空?这个阿难也是承认的,对方也是承认的,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也是可能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四方形的盒子的话,那里面的空肯定是四方形的,这个我们大家都是应该可以共同承认的。

 

那这样的话,就有一个疑问,或者是问你,那这里面的四方形的这种虚空“为复定方?,里面的这个空的话,确定是一个四方形的吗?还是“为不定方?”里面虽然有这样的空,但是这个空不确定是一个四方形的。只有两个回答嘛,要么你说里面的空是确定性的四方,要么说是不确定的四方的空,这样认为的。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那如果对方说是“定方者”,如果对方回答说器皿当中的空决定是四方形,决定四方形的话,那“别安圆器,空应不圆”,那如果四方形里面你再放一个什么茶杯,或者是再放一个什么圆形的东西的话,那是不是里面的空又变成了圆形?但这样的话,按照你的承许不应该这样的,因为你刚才已经确定。

 

其实这个跟因明的辩论基本上是相同吧,先给他已经说了,这里面的虚空是不是四方形?如果是的话,那肯定是不能变的。当然如果对方说,我刚开始是四方形的,但后来变成圆形的话,那说明你这个不是四方形的,它可以变的。对方的话,应该承认一个实有的东西。如果实有的话,那四方形就是四方,不能有圆形的,这个是确定的。学过《中观庄严论》的人大家都是非常明白的。

 

所以如果你说这个是四方形的话,那我们就放一个圆形的器皿,然后这里面的空不应该变成圆形,为什么呢?因为你承认了里面的空是四方的,而且这个四方是实有的话,永远也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改变的话,那就里面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了,它随时改变的,改变的方不叫四方形,如果四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长方形的话,那就说明它自己都是没有本性了。这是第一个方面给他的回答。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若不定者”,如果说四方的这种器皿当中的虚空不定的,它不一定是四方形的话,“在方器中应无方空”,那这样的话,你那个四方形的器当中的话,应该说是没有四方形的空。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不定的,不定的东西你不能确定是四方形,因为它不一定是四方形。不一定四方形的话,那你不能认为是四方形,这个是比较容易吧。

 

当然这里的话,这里面的空代表是什么?代表是我们的心,外面的四方形也好,三角形也好,大的器皿也好,这些代表外面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心一直被外境束缚着。其实我们也可能跟阿难相同吧,我们在一个小房子里面的时候,心里面一观想,哦,我在小房子里面观修,这个时候我的心就好像小了一样的;然后我在大的、广阔无垠的地方的话,哇,我的心也开始扩大了。我们经常有些人说是到山顶去,心要放宽一点,或者是这样吧。

 

但实际上心没有本体的,跟虚空一样的,外面束缚的东西是外物。阿难一直分不清楚,分不清楚的时候,佛陀用这种比喻来直接斩断他的一种有阻碍的心,因为这里讲见性无碍嘛,无有阻碍。其实虚空是没有阻碍的,心也是没有阻碍的,这个意思。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你不是刚刚说是我不懂这一点,不懂大小这些是为什么是这样的,四大天王那里就全部都看到,广阔无垠,到了自己的小房子里面就很小了,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办。阿难刚开始这样说嘛,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嘛。

 

其实这样的见性应该是没有大小的,这归根结底在这里面讲,见性没有大小,见性没有舒缩,见性没有上下,也没有什么好坏、美丑等等,没有的。所以它的意义就是这样的,你还有什么没有懂得的呢?有什么呢?这样的话,你还有什么没有见到的呢?应该是这样的,通过这个比喻的话应该比较容易了解的。

 

然后还进一步跟阿难再讲一下。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

 

如果你想进入一个既没有方也没有圆,这样的一个境界的话,那你首先应该只有破除“器方”,破除器皿的方和圆。这样的话,空体是没有方圆的。

 

下面可能应该意思上也会这么讲吧,如果你想真正要广阔无垠的一个境界的话,那你要破除这个器皿,这样的话空体没有方圆的。

 

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而不能说,我现在准备把里面四方的这种虚空根除。这是没有必要说的。因为束缚我们的实际上并不是虚空,应该是外物。外物的执著相,如果破除的话,所有的这种相可以破除的。

 

憨山大师他这里说,比如说我们的心一般在根和身当中已经束缚着,如果我们破了内和外的话,那真心没有大小。所以我们对这个境如果没有去执着的话,那所有的这种轮回也消除。“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嘛。很多中观里面也是这样讲,我们见的这种境,实际上是执著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知道外面的这种山河大地也好,任何的这种外在也好,包括自己的身体这些,知道无我的时候,那所有的这些轮回的种子自然而然消除。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

 

如果你问,入了小的房子的时候,它的见已经缩小了。

 

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如果这样的话,“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这个是下面给他讲一个窍诀。你不是说是你入了你的禅房里面的时候,所见就缩小了嘛,那这样的话有一个办法,你把那个天窗打开,或者是到门口往虚空当中看,看的时候,那太阳是那么广大的,虚空是那么广大的。所以这个就容易解决。

 

阿难当时是比较自卑嘛,他看到回到了自己禅房里面的时候什么都见不到,我的见也缩小了,这样讲。那你不用担心了,你就应该可以到天窗当中,或者是在那里看着日轮的话,日轮是那么的广大,这样的话,你原来缩小的见解就已经扩大了。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如果你说是因为有了墙壁,有这些建筑物,有这些屋宇夹住了你的这种见解,或者说是隔开了你的所见,这样的话,那还是有办法,你在墙壁上穿一个小小的洞,“小窦”,穿一个小小的洞,那不是很好的,原来你所见到的这种相续的话,也很容易就看到嘛。难道不是很容易的?你刚才通达无碍的这种相续的话都可以的。

 

是义不然。

 

所以你这样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刚才前面你这样提到的是不合理的。

 

这里憨山大师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求真”,我们不要在外面求一个真心,“唯须”,唯一的必须是什么呢?就是“息见”。息的话要减少,减少的话才能见得到。意思是我们要是一直想开悟是见到一个光明的东西的话,这个是很难的,应该我们原来对万事万物的这种实有的执著、贪执这些减少,这些减少的话,自然而然了达了心的本性。“哦,原来我的心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的。

 

所以说他这里,因为有实宗的话,他毕竟是对外面还是往外求吧?心是在往外求,心往外求的话都始终是得不到的。

 

下面他就讲了这样的窍诀。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这个确实讲了很深的一个道理。我们三界轮回当中的所有的众生的话,无始以来以无明、烦恼所遮蔽,然后在业驱使下“迷己为物”,本来我们自己的心是光明的、清净的,这样的自己,就认为外面有一个实有的东西,一直就漂泊于外境上。这样一来就“失于本心”,最后我们丢失了自己本来面目,“为物所转”,很可怜的。最后没有控制外境,而被外境所转。以外物而转的,就像所谓的王子漂泊到世间当中一样的,本来自己是有持王位的这种本性,可是没有认识的原因,漂泊于民众当中一样的。

 

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很好的,我们无始以来真的是,不管是显宗讲,密宗讲,我们还是有本性的,但是就没有(认识)。按照密宗来说的话,普贤王如来他已经开悟了,他如果没有开悟的话,没办法为众生宣说真理。因为他开悟以后的话,将来可以为众生引导的。但是我们很多众生的话,就迷失了这样的路。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所以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我们这些众生一会儿观大,一会儿观小,各种各样吧。因为我们有迷乱的话,可能一天的这种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一会儿说“今天我很快乐的”,一会儿说“我很痛苦的”,一会儿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广大无垠的”,一会儿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很狭窄的”,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现象就出来了,因为我们是随着外物而转的。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这句话在汉地也是很出名的,大家都知道。“若能转物”而不是被外境转,不是外境转我们。我们能转外境,不随外境转。那这样的话,跟如来相同的。然后“身心圆明”,身体也得以清净,心也得以清净。“圆明”的话,就是得到了如来的不动的坛城,不动的道场。

 

《坛经》当中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有这样的说法,大家学过《坛经》的。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传灯大师,他也说过同样的,如果心悟转楞严,心迷楞严转。心迷和心悟也是这样讲的。

 

其实传灯大师对《楞严经》非常精通的。说是他从小就出家,出家以后学《法华经》,然后《法华经》就很精通,后来有一定的开悟。后来在百松禅师那里学《楞严经》,学《楞严经》的过程当中,有一次他就问百松禅师,说《楞严经》里面的大定的意思是什么?因为《楞严经》里面一直讲大禅定嘛,这个时候百松禅师“瞪目周视”,意思是可能瞪一眼,或者这样,因为这个因缘,他就契入,当下开悟。后来他到高明寺弘扬佛法,后来造了《楞严经玄义》等四部论。75岁的时候,手里拿着“妙法莲华经”五个字,一边高唱,一边示现圆寂的。所以说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按照他的说法的话,我们如果心悟的话,那就转楞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被外境所转的话,那就跟如来的境界完全是相同的。

 

那个时候的话“身心圆明”,“身心圆明”,蕅益大师把“身”解释成清净的法身,“心”是如幻化一样的吧。但藏文当中说,如果心能转外物的话,那如来等同的,那本来清净和本来光明的这种身心也圆满,然后一直住于真如的这种坛城当中,如如不动的。这个也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吧。

 

这一段儿大家也应该记住吧,刚才“从无始来”一直到这些的话,是在禅宗当中非常重要的词。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这个时候在一个毛端当中,能容纳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十方国土都可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样的《华严经》的境界也可以展现,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完全都是可以展现。

 

这是第七个,见性无碍。下面就是另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第66节·做事平等

 

比如给僧众供斋时,有人说:“因为某某是我们那里的堪布、活佛,所以不能让他们做事。”谁也不能这样说啊。没有“堪布活佛不能去积资净障”的说法吧?不要搞特殊化!

 

如果他们没有来做事,就必须遵循僧众内部的规定来执行。有些不明事理的人说:“他们是非常尊贵的,不能让他们供灯供水。这些事情要由调皮的小僧人们来承担。”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听打稿,仅供参考)

 

 

法王的照片好像是在哪里跳金刚舞,是不是我们在单坚神山下面,是不是觉姆们给法王献哈达,那边有个汉族和尚,不知道是谁,这个照片我不是特别清楚。再下面这个好像是以前法王院子里面的照片,有点像,最早的时候,可能上师还没有搬到大经堂上的时候。

 

第66节·做事平等

 

比如给僧众供斋时,有人说:“因为某某是我们那里的堪布、活佛,所以不能让他们做事。”

 

这个以后要注意啊,堪布也好,活佛也好,堪姆也好,尽量的大家做任何事的话可以安排在里面好一点。

 

好像现在我们这个比较严重,今天讲了以后,大家要改过来。什么事情的话,“哦,堪布堪姆肯定是不用做的”,给他们的待遇有点点那个,不管是下活也好,做什么的话,他肯定“你不用不用”,你是最珍贵的东西,你是不能做的,然后他自己也是这样的。包括一期、二期、三期公寓里面,我没有听说过堪姆们在那里给他们打扫卫生,经常值班里面都是不安排。

 

所以你看法王说:”某某是我们那里的堪布,我们那里的活佛,不能让他做事。”

 

谁也不能这样说啊。没有“堪布活佛不能去积资净障”的说法吧?不要搞特殊化!

 

这个还是要注意啊,搞特殊化的话,还是在学院来讲非常不好。不管怎么样的话,我们座位也好,堪布堪姆们讲经说法的时候,法王以前也说过,为了显示法的珍贵,一定要给他们有一个法座,这个是有必要的。这个时候,比如说堪布堪姆们来的时候,大家起立,然后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但除此之外的话,一般我们做事,最主要的做事是平等的,还有如果是堪布堪姆当中确实有些身体特别不好的话,这个是可以开许的,佛陀也是允许的。身体不好,或者说是年老了,已经七八十岁了,实在做不动了,这样的话也可以特殊化。

 

除此之外,法王这也说,因为为僧众做事情的话实际上是积资净障,阿底峡尊者都是到外面的时候还是积资净障,所以这个我们不能特殊化。

 

如果他们没有来做事,就必须遵循僧众内部的规定来执行。

 

如果他们不来的话,那就该批评的批评,该惩罚的惩罚,该罚款的罚款,应该这样。

 

有些不明事理的人说:“他们是非常尊贵的,不能让他们供灯供水。这些事情要由调皮的小僧人们来承担。”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供灯、供水、扫地这些都是让其他的沙弥来做的,他们是很重要的”,好像我们的有些规矩稍微现在有点变了,我们还分东西的时候——其他有些寺院是有这样的,比如说这个是最大的上师的念经钱,比如说给他1000块钱;这是堪布的,重要的人物,给他500块钱;然后其他人是200块钱,这个一视同仁——这种学院一直都是没有的,你念经的话,你有念经钱,你不念经的话,你是活佛也好,堪布也好,就不可能有的。我们这个堪布堪姆也一样的。

 

我听说有些班分荟供品的时候都是经常给堪布堪姆分多一点,然后剩下的就分少一点。其实这个是很大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僧众的财物,他自己只有一份的资格,没有多分的资格。所以我们一般,比如说荟供的时候,如果他是主座的话,他有一个特殊的,我们平时念“喇嘛花沃钦波恭色索……”在那个时候做一个小食子,给他一点点,这个是有这样的规矩。除此之外的话,分东西的时候,以后千万不要有分东西的时候,“啊,这是我们的堪姆,给她多分一点。给你三颗糖,普通的僧人是一个糖果,你是三个。”那这样的话,你自己确实犯了很大的戒律。

 

堪布堪姆,我们也是他们来供养的话,都不敢接受,特殊的都不敢接受。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他们也不缺这一点,但是过失的话,造了很大的恶业。

 

这是僧众的财产,你如果给他特殊的话——如果其他人给,“这是我们的堪布,这是我们的堪姆”,供养了一些,他私人供养的话是可以的——但是僧众的财产为堪布堪姆也好,或者是自己其他关系好一点的,我看我们这里可能有些戒律不懂,所以为什么先要去学戒律,因为戒律里面都讲僧众的财产是非常非常的严厉,哪怕是一针一线都一定要分得平等,如果你没有这样,因为关系好一点,我们有些发荟供品的时候,自己关系好一点的,“来,这个给你两份,给你三份”那这样的话真的是,接受者也不敢接受,要接受的话,他还是很受果报的。送的人也不能,僧众的财产,我刚才也讲了,你私人的财产给什么都可以,你给法师也好,你自己私人的财产是可以供养的,但是僧众的财产给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能特殊化。

 

法王在这里讲得还是很清楚的。所以以后我们包括任何的做事的话,堪布堪姆自己也是懂道理的人,给别人讲经说法的人,不要用特权。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什么特权也好,(能不能用这样的词呢?)全部都是自己T治,这样的话不行的。

 

所以希望你们安排的时候,给堪布堪姆都可以的。因为现在(?)也好,这样慢慢慢慢学坏了,学坏了以后,比如说我们这个一楼里面,有两三个堪姆,她们都是特殊,什么都可以特殊;我们这个房子里面有几个堪布的话,他们就什么都可以干,那这样的话,跟世间人没有什么差别。世间人谁官大的话,他拥有权力,拥有权力的话那就什么都无所谓的,最后的话,就变成了腐败分子。

 

所以我觉得佛教团体里面,尤其是稍微有一点权力和地位的人的话,更要谦虚,(不要)任何这种特殊化。因为我们学院完全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应该知道,法王在的时候也是,什么样的大德来的话也是一样的,地位是一样的,收入是一样的,权力也是,除了我们僧众安排的这些发心的主要负责人以外,权力也是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是跟其他地方有点不同的,跟社会的有些结构有点不同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还是要注意。

 

第12章 细辨善恶

第67节·业果甚深

 

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所谓众生,就是具足业和烦恼依他起的身蕴者。即使他们造了一个小小的善业、不善业,过了千劫也不会虚耗。在没有真正感受到那个业果之前,由于因果不虚而不会灭尽。

 

如果有人问:“谁能了知业果的细微密要呢?”

 

只有遍知出有坏佛陀才能知道。除了佛陀,没有人能用分析智慧来了知业因果的细微奥秘。

 

当今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被公认的智者可能对它略知一二,但只有获得了遍知佛陀的果位,才能真正被称为“遍知”。

 

大智者们也是根据出有坏佛陀和住地菩萨所说的来宣讲业因果。

 

怙主龙树也说过:“以理分析能解空性义,极难了悟因果甚深法。”

第12章 细辨善恶

 

第67节·业果甚深

 

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百业经》里面也是主要讲这个道理,其实真正的《百业经》里面都是没有看到的,但是我们其他的,好像去年给大家讲的什么《因缘经》,戒律里面,一切有部的戒律当中也是有,可能这个经也叫做是《百业经》吧,我们现在翻译的那个《百业经》里面都是没有找到这个。

 

所有众生的业的话,百劫也是不会毁灭的,一旦因缘具足的时候,它的果一定会是成熟的。

 

所谓众生,就是具足业和烦恼依他起的身蕴者。

 

众生就是这样的。

 

即使他们造了一个小小的善业、不善业,过了千劫也不会虚耗。

 

我们造的善业也好,恶业也好,甚至产生善心,产生嗔恨心,或者是我今天杀生,我今生放生等,所有的这些善恶业的话,过了千劫也是不会虚耗的,不会空间没有了。

 

在没有真正感受到那个业果之前,由于因果不虚而不会灭尽。

 

每一个都是一定要感受他自己所造的这种果报,它这个之前不会突然耗尽的。

 

如果有人问:“谁能了知业果的细微密要呢?”

 

只有遍知出有坏佛陀才能知道。

 

真正的业因果的奥秘,全知的佛陀才知道。

 

除了佛陀,没有人能用分析智慧来了知业因果的细微奥秘。

当今时代,在这个世界上被公认的智者可能对它略知一二,

 

有些道理,虽然不信仰佛教(的人),但是他们觉得好像这个业因果的道理很有意思的,他们还是也有些信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有些人的话,有些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教的信仰者,但是他还是对业因果有所了知的。

 

但只有获得了遍知佛陀的果位,才能真正被称为“遍知”。

 

大智者们也是根据出有坏佛陀和住地菩萨所说的来宣讲业因果。

 

真正的业因果的话,像得地的菩萨,龙猛菩萨、月称菩萨也好,或者说以前的功德光、释迦光等这些律师们也好,所有的这些智者也是依靠佛陀遍知的智慧所抉择的道理来宣说的。

 

怙主龙树也说过:“以理分析能解空性义,极难了悟因果甚深法。”

 

比如说空性,你学《中观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依靠理证来分析的话,这个空性的道理你可以了悟的,不是那么的难;而因果甚深法很难的,极难以了悟,因果是很深很深的,只有佛陀如来的境界(才能了知)。所以我们一般讲到戒律的因果的时候,就没办法用推理,没办法用比量,只能用教证,这是佛陀说的,因为佛陀是量士夫,遍知,以这个道理来说的,而并不是用推理来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办法的,因为它是最甚深的,所以跟空性法完全都是不同的,因果法比空性法还要甚深的。

 

这样一来的话,业因果大家一定要相信,这是佛陀所说的。只要你相信因果的话,那所有的修行很容易的;如果你不信因果的话,那你表面上看来出家也好,修行也好,做什么事情的话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所有的佛教修行的核心在你的相续当中应该是对因果法理有一个甚深的信解。这种信解不可动摇,如果这样的话,你才是真正成为一个佛教徒。

 

否则的话,好像你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做得很如法的,但实际上心里面对业因果都不信。现在世间人很多都是这样的吧,好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话,半信半疑的。他没有什么理由,不存在这样的业因果报,甚至有些出家人也是,到底我做善事会不会有善报,做恶事会不会有恶果,这方面自己没有定解。

 

当然我们要有这样的定解的话,可能对很多佛陀的这些关于业因果方面的教言学得越来越多,逐渐逐渐自己相续当中的因果正见会更加稳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