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节·明明不是活佛不要冒充

 

在当今时代,有些人生为高贵种姓富裕家庭的儿子,一出生就被称为活佛,受到众人的尊重。有些人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清净的戒律、贤善的人格,但如果种姓低贱、没有财富,也会受到歧视和羞辱。正如全知上师写给康巴人的信中所说:“愚较圣贤得势时。”

 

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但如果无缘无故被别人称赞,那就是害人害己的因。当然,别人的相续不可揣度,我们在没有现前圣地之前,无法判断别人的相续是高是低。但是我们的心对自己是没有隐瞒、暴露无遗的,所以,自己要仔细观察自相续。

 

当代,自己本不是某某活佛却说成是他的转世活佛,就算没有直接说,但假装冒充是他的人不乏其数。如果你是一个比丘,就有破别解脱根本戒的危险。

 

也有一些人,给非常非常小的孩子取上活佛的名字,这还不如给一个稍稍传授所有经论颂词注释的堪布取个活佛的名字要好。

 

虽然很多堪布正在变成活佛,但我们佛学院的大多数堪布都稳重地安住着,说自己不是活佛,这很好。如果你明明不是活佛却冒充活佛,就是犯了别解脱的他胜罪。你明明不是活佛,但有些愚笨的人认为你是而生信心,这就是欺骗众生的罪业,菩萨的大部分根本堕罪也将依此而生。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64节·明明不是活佛不要冒充

 

在当今时代,有些人生为高贵种姓富裕家庭的儿子,一出生就被称为活佛,受到众人的尊重。

 

在藏地以前有一段时间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很多人比较高贵的话,他就把孩子让别人认定为是活佛,所以这个是很不好的一种现象。

 

有些人即使拥有高超的智慧、清净的戒律、贤善的人格,但如果种姓低贱、没有财富,也会受到歧视和羞辱。正如全知上师

 

龙钦巴。

 

写给康巴人的信中所说:“愚较圣贤得势时。”

 

当时康巴不是有个寺院里面开除了嘛,开除的时候他们写了一封信,信当中有这句话“愚较圣贤得势时”,就是愚笨的人比贤善的人更加受到尊重,有势力,有大家的欢喜,所以当时在这里面已经说了,愚者当今时代是非常受恭敬的。……(录音听不清)欺骗很多众生,所以法王对当时活佛的有一些行为不满。

 

自己明明没有功德,但如果无缘无故被别人称赞,那就是害人害己的因。

 

自己没有功德,别人说你是活佛,别人说你是法师,别人说你是长得很好看的话,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用处。

 

当然,别人的相续不可揣度,我们在没有现前圣地之前,无法判断别人的相续是高是低。

 

当然这个也是一个隐藏的事,别人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很难揣度,自己应该是知道的。

 

但是我们的心对自己是没有隐瞒、暴露无遗的,

 

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真正的高僧大德,是真正有超凡入圣的境界,这个应该知道的。

 

所以,自己要仔细观察自相续。

 

法王下面这个照片应该是在法国照的,在山顶上。

 

当代,自己本不是某某活佛却说成是他的转世活佛,就算没有直接说,但假装冒充是他的人不乏其数。

 

别人说你是某个的活佛。降魔洲这边,自从我来好像没有出现过一个活佛,但是也不好说,有些人经常开玩笑,这个活佛,那个活佛,开玩笑说的可能也是不一定很好,不然的话真的到时候,自己就认为真的是活佛了,那就比较麻烦。

 

活佛是藏地的特产,西方也有少数,但是很少。如果真正的活佛,确实从历史上看有些是真正很了不起的,不管是智慧方面,戒律方面,人格方面,弘法利生的事业方面,特别了不起。从历代的有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来看的话,确实他不是一般的人,这种也是有的,我们不能否认。但是也有一部分可以说是假冒的,冒充的这种现象也是有的。不过现在可能稍微好一点吧,最近这方面大家都也不是很崇拜,即便是活佛,没有功德的话,大家也不会因为他是活佛的原因就崇拜。

 

如果你是一个比丘,就有破别解脱根本戒的危险。

 

……别人说你是活佛(录音听不清),你自己也承认的话,那就是说大妄语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也有一些人,给非常非常小的孩子取上活佛的名字,

 

……(录音听不清)一步一步地学,真正要弘法利生的话,可能二十多岁,三十岁才可以出去,在这个时候他说,我以后就不当活佛了。然后网上有些人说,那你不是活佛,如果是活佛的话,你不是当不当的问题。如果世间的一个官的话,那我不想当的时候就不当了。那说明你不是活佛,如果是活佛的话,你不想当也是活佛。所以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还不如给一个稍稍传授所有经论颂词注释的堪布取个活佛的名字要好。

 

当时很多寺院都是给堪布这些经常取各种各样的活佛的名字。

 

 

虽然很多堪布正在变成活佛,

 

这句话还是带有一点贬义,“正在变成活佛”,好像不是活佛,但是变成活佛。

 

但我们佛学院的大多数堪布都稳重地安住着,

 

没有别人让你取上某个某个活佛的名字……

 

说自己不是活佛,这很好。

 

当时还是一个热潮,现在还算好。

 

如果你明明不是活佛却冒充活佛,就是犯了别解脱的他胜罪。

 

他胜罪就是根本戒,明明不是活佛,自己说我是活佛。有些人是自己想办法,比如说到别人那里去:“某某人说我是活佛,你要不要再认证?”他认为他真的是已经认了,就说:“是是是,你是活佛。”然后他把这句话又拿到另外一个人那里:“他说我是活佛。”这样经过几个人以后,最后真的变成活佛的。这样也是有的。

 

活佛是对藏传佛教来讲,确实也是比较复杂,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活佛的制度没有好一点;但有些认为活佛的制度没有的话,前辈的高僧大德,当今的一些高僧大德,很多的转世活佛的制度都已经抹杀的话,肯定也是不合理的,它是一个历史性的。也有这样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也不能相信所有的活佛是真的活佛;也不能相信所有的活佛都不是活佛。其实这个就像我们世间当中的珊瑚的话,也有真的也有假的,活佛也是这样的,堪布也是这样的,法师也是这样的,格西也是这样的。有些是真的没有什么学问,比如说堪布啊,格西啊,这些都是,虽然是一个学问,但是有些也有搞错的,也有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的。

 

就像我们开车,以前有一段时间是不用亲自去考驾照,花一些钱就可以得到驾驶证,我认识的(有一个人)他那个驾驶证是假的。所以现在虽然国家说活佛证网上(认证的)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正确是从政策的层面来讲他们通过的,他们开许的,但是真正的修证方面,或者说真正是不是,也不好说。很多认定活佛的人,自己有时候也是不好说。自己认定自己都很难,自相续都一大堆的贪嗔痴的话,要认定别人也是很难的。

 

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确实有些了不起的活佛,我们不得不承认,前世是某个……(听不清)的化身,应该大家肯定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些的话,因为他前世的名气很大,然后到了今世的话,差距特别大,那会不会中间只有一世两世就所有的功德全部忘光了,或者是没有了,这也是很难说。所以说,法王在这里对活佛们说的也比较明确。

 

你明明不是活佛,但有些愚笨的人认为你是而生信心,这就是欺骗众生的罪业,菩萨的大部分根本堕罪也将依此而生。

 

因为菩萨的大多数的堕罪实际上是欺骗众生而来的。

 

第65节·灌顶传法需有可靠传承

 

任何法,如果想弘扬给他人或自己实修,都需要一个可靠的传承。从自身来看,如果你还没有获得过灌顶,根本不可以实修、弘扬密宗法门。

 

当有些上师圆寂了,没办法在他们面前得受灌顶传承、引导传承的时候,可以按照《集上师密意》中所说“加持证悟入相续,自此可为他传讲”,即相续中获得了上师的加持证悟以后,即便没有传承,也可以把他们的法传给他众;再者,如果在梦里面见上师、听受言教,他亲口传授了完整的言教,自己也得到开许,那可以将此法弘扬给他众。除了这些情况之外,不管是什么法,没有来源、没有传承的话,都不能为别人传讲。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灌顶引导窍诀都需要有传承才可以宣讲。虽然有些人认为只要懂一点灌顶的仪轨就够了,但实际上,单单的灌顶仪轨,依靠法本没什么不会的,但它也必须是由一个传承金线未被破誓言之锈染污的人来灌顶,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灌顶的。

 

此外,考虑到后代的修行人,以金刚手菩萨为例,他是三世诸佛无分别智慧显现为菩萨的形象,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不需要求灌顶,但是显现上,为了遣除随便将灌顶引导弘扬给他众之人的邪分别念,他特意请求灌顶,前往东方、南方、西方弘扬密法。

第65节·灌顶传法需有可靠传承

 

任何法,如果想弘扬给他人或自己实修,都需要一个可靠的传承。

 

我们修什么法,或者是给别人讲的话,最好是自己有一个传承。

 

从自身来看,如果你还没有获得过灌顶,根本不可以实修、弘扬密宗法门。

 

尤其是密宗的话,没有灌过顶,你自己连法本都不能看。当然有些是,比如说是有《四心滴》的一些灌顶的话,对某个法没有亲自得过的话,有些上师说也是可以的。比如说大圆满的有些法的话,你已经得到了某一个大圆满法的灌顶的话,自己看也是可以的。但是你给别人传的话,比如说我得到《上师心滴》的灌顶,但是没有得过《大幻化网》的灌顶的话,以《上师心滴》的灌顶代替来给别人传《大幻化网》的灌顶的话不允许的,必须要得过本传。或者说是我得过某个伏藏大师的灌顶,但是另一个伏藏大师的法没有得过的话,就不能传。

 

自己修的话,最好是得过灌顶,但如果实在是没办法的话,这里法王下面也在讲:

 

当有些上师圆寂了,没办法在他们面前得受灌顶传承、引导传承的时候,可以按照《集上师密意》中所说“加持证悟入相续,自此可为他传讲”,

 

如果得到了他的幻化身,就像智悲光尊者得到了无垢光尊者的幻化身体来加持,法王如意宝得到麦彭仁波切的这种加持。或者说你虽然这个上师没有见过,但是确实梦中也好,觉受当中得到他的加持的话,那也可以。

 

即相续中获得了上师的加持证悟以后,即便没有传承,也可以把他们的法传给他众;

 

这个是法王也是这样讲过,乔美仁波切也是以前这样讲过,如果实在没有上师,这样的话,通过(?)的方式,在上师的像面前,或者在上师的观想面前,也可以自己得受。但是这个要传的话就有两种说法,可能严格来讲,自己得到这个法以后才能传给别人。

 

再者,如果在梦里面见上师、听受言教,他亲口传授了完整的言教,自己也得到开许,那可以将此法弘扬给他众。

 

好像这种我们平时都比较多的,自己梦里某个上师那里得到的传承,我都比较多,但是一般来讲自己是不敢的,其实自己得过的这些也是很多以前上师都传过。其实梦里面的话,真正有些大上师他们可以梦里面得到的传承给别人传,法王这里是这样讲的,但是自己的话还是比较注意的,最好是亲自在某个人面前得到传承以后传给别人,这样加持就不同了。我们自己修的时候最好得到这个法的传承,传承是很重要的。

 

除了这些情况之外,不管是什么法,没有来源、没有传承的话,都不能为别人传讲。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灌顶引导窍诀都需要有传承才可以宣讲。虽然有些人认为只要懂一点灌顶的仪轨就够了,但实际上,单单的灌顶仪轨,依靠法本没什么不会的,

 

仪轨的这种灌顶方式都是一天就学会了,也没有什么。

 

但它也必须是由一个传承金线未被破誓言之锈染污的人来灌顶,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灌顶的。

 

我会灌顶,拿个铃杵,我会念,然后就随便念的话,那就不合理的。

 

此外,考虑到后代的修行人,以金刚手菩萨为例,他是三世诸佛无分别智慧显现为菩萨的形象,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不需要求灌顶,但是显现上,为了遣除随便将灌顶引导弘扬给他众之人的邪分别念,他特意请求灌顶,前往东方、南方、西方弘扬密法。

 

为了遣除这样的分别念,他特意求灌顶,他的传记故事当中,一会儿到东方去,一会儿到南方去,一会儿到西方去,在各个如来面前求灌顶以后,就继续传授密法。所以我们有了灌顶,有了传承以后的话,才可以实际修持。

 

所以我们这次的话,这个《不凡》的字面很容易的,但我想我应该这里面所有的这些,在法王面前应该是得过的,极个别的确实不敢说,但应该得过的,所以给大家一个传承的话,可能也算是好一点。以后给谁讲的话,或者自己修行,自己看都可以。

 

好像确实得过这个法以后,对这个法的这种感情完全是不同的,这叫做是所谓的加持吧。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得过《妙法莲华经》的话,好像就是一本经书,对我们来讲还是不远不近的,但是得到过这个传承以后的话,自己随时都是对这个法相应,完全是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得到这种传承,对法可能自己更加地重视,也许我们即生当中有弘扬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的话,有一个这样的传承,这个传承并不是中间会失去的,所以我将来生生世世当中也可以弘扬这样的法。有这样殊胜的缘分,这个很重要。

 

其实我们在座的各位得到这些法应该算是很快乐的,现在各种各样的刀兵劫也好,饥荒劫也好,战争也好,每个人都是互相心里产生恐惧、嗔恨心,或者说是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等等,这样的特别复杂的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在这个……(听不清),基本上是依靠一种清净的生活方式来……

 

今天我遇到很多的……他们当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领导,有些领导的话,觉得我们这里的生活条件,各方面都是跟大城市里面相比较起来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个是从我们的住处,从我们的各方面应该看得出来,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在这里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实际上大家都是修自己的法,清净地生活,跟别人也是不嗔不恨,这种生活方式的话,即便是世间人,没有信仰的人,有时候也会羡慕。

 

所以我们自己人在福中不知福,自己应该知道,得到了这些传承,应该总有一天自己觉得,哦,这个法还是很重要的,那个时候我们有一段比较美好的回忆和精彩的故事。每个人都会经常讲自己往世的故事,那个时候自己对自己人生个别的过程,可能也会有一种美好的回忆。

 

所以大家应该心态也很重要的,我们闻思也好,发心也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心态当中做的话,都可以的,都应该没有什么的。如果我们心态不好的话,哪怕是你处于一个黄金的宫殿里面,天人的美味佳肴经常侍奉你的话,也许你的这种快乐不一定会增上。

 

如果我们自己稍微有一种知足心,再加上对大家都有一种感恩心,不管是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好,不管所有的人也好,其实非常有必要的,你看我们现在这里这样的一种环境,这样的一种生活也是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而形成的,这也是有一种感恩心的话,心就变得比较柔和,心柔和的话,外面的世界是比较美好的。

 

如果我们的心特别的粗糙,产生嗔恨心、嫉妒心、恐惧心、痛苦心,这样的话,可能外境即便是天界的殿堂的话,也感觉特别残酷。所以我们大家有这样拥有的时候,也许确实这样,我们在座的各位不知道能活多长时间,但以后总有一天,对这样闻思修行的这种历程,大家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63节·掏心掏肺的教言

 

总之,除了《时语天鼓妙音》中所讲的毕生实修法以外,我再没有什么可讲的。虽然文句上没有漂亮的词语,但意思基本上是遵循如来及其随行者的诸位智者的言教传授的。所以,我觉得不会有大的相违之处。

 

你们各位要对集三世诸佛本体于一身的上师善知识有信心,对光明大圆满有正确的定解,要有菩提心,至少要守持别解脱戒中“居士四根本戒加酒戒”这五戒,并根据自己的心力尽可能地修行。尤其是实修甚深法的时候,要和具梵净行的同行道友见行一致,人格善良,然后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在《时语天鼓妙音》中,除了这些全面完整的要点,再没有其他什么了。我一生的实修法也是它。对于我这些掏心掏肺的教言,你们应该表里如一去修行。作为传授者的我,虽然是个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人,但我所传授的法,就像是从不净堆里得到的纯金。

 

我觉得在这个《时语天鼓妙音》中,绝对不可能有障碍你们修行解脱和获得遍知的错误之义。正因如此,《时语天鼓妙音》所讲的教言无需再增、不可再减,这就是所谓“完整无缺的教言”。请大家牢记于心。

(听打稿,仅供参考)

 

法王的《不凡》,今天我们讲的里面有一个照片,当时法王对面的善财洞,善财洞的旁边有个叫尸陀林,有一天,当时我不在,我们在外面的时候,法王突然去了善财洞,到了这个善财洞的时候,当时身边的人说,突然来了七个孩子。一般汉地的孩子都也没有什么信心,但这七个孩子都在法王面前合掌,法王给他们也是传了一些法,过了一会儿,他们身边的人说,他们都不知道这些孩子跑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衣服、表情很有意思的。

 

一般来讲,如果在藏地有这样有信心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的话,有这个可能性,但在汉地、五台山的话,这么小的,而且看起来年龄都比较相同的,所以当时好多人都很遗憾,觉得没有见到这些孩子。当时法王身边的有一个叫(RA ZHI)他是警察嘛,他和几个人都是见到了这些孩子。所以这是很稀有的一个照片。

 

  • 第63节·掏心掏肺的教言

 

总之,除了《时语天鼓妙音》中

 

《时语天鼓妙音》就是《胜利道歌》,其实是他当时胜利时的教言。

 

所讲的毕生实修法以外,我再没有什么可讲的。

 

我们现在每年开始讲课的时候都是念一遍《天鼓妙音》。(等会儿如果有藏文的话我念一遍,课诵集有没有?)

 

虽然文句上没有漂亮的词语,但意思基本上是遵循如来及其随行者的诸位智者的言教传授的。所以,我觉得不会有大的相违之处。

 

 

法王说《天鼓妙音》当中的意义应该很殊胜的。

 

你们各位要对集三世诸佛本体于一身的上师善知识有信心,

 

这个是前面的顶礼句的意思。《胜利道歌·天鼓妙音》当中前面不是顶礼文殊菩萨。

 

对光明大圆满有正确的定解,

 

这是第一层意思。

 

要有菩提心,

 

这是第二层意思。

 

至少要守持别解脱戒中“居士四根本戒加酒戒”这五戒,

 

居士是五戒,居士以上的话,应该是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

 

并根据自己的心力尽可能地修行。尤其是实修甚深法的时候,要和具梵净行的同行道友见行一致,人格善良,

 

这个是最后面的,要人格善良。

 

然后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最后回向。我们以前有一次讲《胜利道歌》的时候,我当时记得法王把前面的,因为它跟《三主要道论》不同,《三主要道论》的话是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法王把无二慧讲成大圆满,然后《胜利道歌》里面没有的,前面有个顶礼句,这个是依止善知识的意思,然后后面有个回向文,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话,先依止善知识,然后开始修大圆满,修大圆满要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还要贤善人格的基础。有了这样的这种,大圆满的高楼实际上你修得成的。最后一切善根为了获得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这个是一辈子当中所有的法就包括在这里面。

 

这五条吧,先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然后修大圆满,发菩提心,守清净的戒律,至少也是,如果是居士的话,四根本戒、五戒;如果是出家人的话,在这个基础上有自己出家的戒,然后有个贤善的人格,再所得到的这些善根回向给众生。这个是法王的《天鼓妙音》,法王说他的一生当中最甚深的教言,刚才不是说“掏心掏肺的教言”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很简单,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

 

在《时语天鼓妙音》中,除了这些全面完整的要点,再没有其他什么了。我一生的实修法也是它。对于我这些掏心掏肺的教言,你们应该表里如一去修行。作为传授者的我,虽然是个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人,

 

法王谦虚地说。

 

但我所传授的法,就像是从不净堆里得到的纯金。

 

他自己假装,或者说是谦虚显现为是凡夫一样的,但实际上他说出来的纯金般的教言很重要。

 

我觉得在这个《时语天鼓妙音》中,绝对不可能有障碍你们修行解脱和获得遍知的错误之义。正因如此,《时语天鼓妙音》所讲的教言无需再增、不可再减,

 

一个人成佛的话,也不用更多了;也不可缺少,因为这六条:依止善知识、修大圆满、菩提心、清净戒律、贤善人格,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六条如果不具的话就是缺少,如果具足的话就是完整。这个意思。

 

这就是所谓“完整无缺的教言”。请大家牢记于心。

 

为了一种缘起吧,我今天给大家也是再念一下。

 

(上师念《胜利道歌》藏文传承)

 

当时法王说是,因为96年(法王从成都回来的时候)的9月21日,当时法王在五千多个僧众当中唱这个道歌的,现在我们学院合法的数字,前几年我们讲的时候也说过,喇嘛这边是1500个人,觉姆那边是3500个人,也是5000个人,所以从99年僧众的数字到现在的话也是5000,也没有减,也没有多吧,还可以。后来虽然搞了几次整顿,但还是多的已经减完了,现在还是五千个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19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种见性当中的:见性是心、见性不动、见性不迁、见性不失、见性不还,讲了五个直指法,五种见性。今天开始讲见性非物,见性是没有一个外在的物体,主要讲这个道理。

 

我们讲《楞严经》的话,我想应该简单的地方讲得多一点,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地方,但也没有那么难的地方吧。大家要看字面的意义,还有可能要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注疏,还有其他的一些智者们分析的道理。

 

我们今天讲见性非物,其实前面也讲过,《楞严经》实际上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等直接讲述心性的一个特别殊胜的法,所以这部《楞严经》自古以来,不管是禅宗、天台宗还是其他的宗派的话,汉地也是非常重视的。

 

藏地的话,就只有中间有两品在德格的《大藏经》当中有,这个我也以前得过传承。然后其他的话,后来说是章嘉国师他翻译的,没有藏文的传承吧。因为这个《大藏经》当中是有,可能两部《大藏经》当中,一个是北京《大藏经》里面有藏文的原本;还有在拉萨那一带也有一个《大藏经》当中有。但是这两个传承到目前为止不知道有没有,因为当时章嘉从汉文的《楞严经》里面翻译过来,不知道,汉地以前也没有所谓的我们藏传佛教所讲到的那样的传承,如果没有的话,那可能章嘉国师也不知道念过没有,这个到时候也可以分析。

 

我们这次的话,大家也学得比较认真吧,我看到当天的那些讲考的时候都比较认真的,应该可以的。然后没有参加讲考的,我也希望你们应该要学一部论典、学一部经典的话,都要在这个期间一定要认真地看。

 

以前我们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遗憾吧,因为当时自己讲的课也比较多,往往上师讲的课就只是听个传承,讲的时候就比较认真地记录一下,接下来过后什么辅导,除了个别的一些论典以外,到后来是没有这样。然后现在看来也是比较遗憾的。所以我想我们每个人在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吧。因为我们一般来讲的话,今年从我这边的学习任务也不算特别多,现在暂时拟定了三本书吧,《如意宝藏论》、《楞严经》和《佛子行》。

 

那我们今天继续讲,佛陀对阿难的直指法。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在这里跟佛陀这样讲,这个是我们今天的最主要的问题。

 

他说:我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见性是无还的,因为我们前面,比如说黑暗最后回归于黑暗;光明回归于光明;阻塞回归于墙宇等等,上面都是讲了八种回归。那这样的话,其他的很多对立的有法,世俗法,都可以回归于自己的本体当中。但是这个见性的话,就没办法回归,见性的话,他已经见到了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本身它是一个真心,这个真心没办法回归,前面已经讲了。

 

那这样的话,阿难在这里说我虽然了知到见性没有什么回归的,它是最真实的一个东西,但这样的话,“云何得知”?那我怎么知道是我见真性呢?我知道是见性它没办法回归的,但是我怎么知道见性到底是怎么样呢?

 

其实阿难每一个问题上面他还是比较困扰的,因为他分别念也比较重,虽然对佛有信心,他也很想得到开悟,但是一直是找不到一个切入点吧,见性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样,一直在折腾。所以也进一步地问佛陀:“我知道见性这个东西是没有什么回归的,但是见性到底是怎么样?我这个见性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外物的东西呢?”他这样问的。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阿难——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他说:“我今天可以问你,”或者是也可以告诉你,“你如今虽然没有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所以这种清净的慧眼是没有的。”因为阿难在佛陀涅槃以后,才能得圣者的果位,所以他当时也是可以说是没有开悟的。“但是你是乘佛陀的这种神变、神通,威力、加持力,见到了初禅。”见到四禅当中的初禅。它这个初禅有些也是初果,也有可能这样的解释。“你得到了这样的初禅的这种智慧的话,实际上是得无碍的。”无碍得见什么呢?一般四天下的,整个四大洲的这些事,你就可以见到。

 

所以当时阿难的这种智慧,实际上是在我们世间当中他还是很厉害的,可以说是整个世间,你还是能照见的。一个小千世界的话,你也可以看到的意思。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虽然是小乘,但是阿那律的话,佛陀的弟子当中他是天眼第一,所以他已经照见了,照见了什么?照见了阎浮提。

 

他这里的阎浮提的话,有很多注释当中讲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的南赡部洲,意思就是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原因是什么?《维摩诘经》当中也是有,当时阿那律尊者,他就能照见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时有这个公案的。所以说他是已经见到了阎浮提为主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而且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是我们手掌当中放着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内外通明的,全部照见无余的,就完全能见得到的。所以阿罗汉有些也是能见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像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有这样的。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刚才阿罗汉是这样的,然后菩萨呢?菩萨他照见什么?照见百千大千世界。菩萨的这种见,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照见的。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十方如来,不管是哪一个如来,只要获得佛果的这些,东南西北、四方四隅上下的十方如来,其实整个世界的,穷尽微尘数的清净国土都无所不瞩的,就都无所不见的。

 

我们《入中论》当中,讲一地到七地,然后清净三地,到最后佛陀的功德讲的时候,用微尘来比喻,是吧?那么这样的话,整个穷尽微尘数的这些清净国土的话,佛陀没有一个不照见的。所以佛的智慧,确实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的话,跟前面的阿罗汉也不同的,然后初果也不同的,跟菩萨和佛陀都不同的。那么我们凡夫众生他的洞见是什么?他的洞视是什么?实际上“不过分寸”,我们就仅仅是非常狭隘的,就眼前的一点点外境,除此之外好像长水的注释当中说,我们凡夫人,比如说有一张纸的话,那外面都见不到的;然后有一层皮的话,就见不到内五脏。所以说我们凡夫没有慧眼。这样的话,我们的所见是非常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如果自己是凡夫人的话,确实也是不能认为自己的智慧是太尖锐,或者说自己是太了不起,不应该这么这么想的。毕竟是凡夫人,我们的这种见解太有限了。所以说就可能也没有什么可靠的。确实我们昨天的事情现在都是记不清楚,然后不要说是隔了一座山,一般有一层墙壁的话,外面的东西我们也看不见,而且我们自己的话,比如说今天背的一个教证,明天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很多的这种现实来看的话,我们的见解确实是有限的。

 

以上有五种对比吧,一般阿难是一个,然后阿罗汉、菩萨、佛陀,包括我们凡夫人。所以这以上的话,我们每一个不同层次的见者,他所见到的这种对境、事物都完全是不相同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佛陀又告诉阿难尊者——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

 

然后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今天你跟我一起可以到四大天王去参观,去旅游。就像以前佛陀带难陀去看看天界,看看地狱一样的。佛陀经常是把这些弟子们带着,然后依靠神变直接就飞到天界这样去的。

 

然后到了四大天王的天宫,四大天王的这些住所,天人的宫殿。还有中间也周遍地观看,观看的过程当中,在那里的江河,还有陆地,“空行”是他们天界当中,空中行走的天道,可能在空中。应该依靠神通力去的话,它可能也有一个相当于说我们现在的航线一样的,有一些空行的地方。佛陀就带阿难去到四大天王那里。

 

这个时候发现——

 

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在过程当中就看到了种种的,包括光明的、昏暗的,还有种种的形像。到了天界,四大天王就像我们人世间一样的,我们有时候是可能跟上师也好,跟谁一起去的时候,在路途当中看见种种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光明和黑暗的事情,然后显现种种的这些游戏和节目吧,就看见各种各样的。

 

但是这些都无非是“前尘分别留碍”。“前尘”就是我们眼前所现的,“尘”就是六尘,也就是说,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外境,就色身香味触。那么这个“分别留碍”,我们用分别心对它进行假造,假立而已。留下来这样的一个影像以外,别的没有什么。

 

这个过程当中,他带阿难尊者去四大天王去转一圈儿,回来的时候,虽然看的是可能比较多,四大天王,当然四大天王里面有些是很富裕的吧,这样的话,有各种各样的景像,但是实际上归纳起来的话,无非都是我们分别念假立的现象,在意识当中留下来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

 

这应该是,比如说有些上师也是,对弟子直指心性的时候,先可能让他看看这个世界,或者是外出去看看,也有这样的现象。跟这个差不多一样的。

 

那么过了以后佛陀就告诉阿难: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你现在已经参观完了,参观完了的话,你现在应该在这里开始要分析、分别,分别什么呢?“分别自他”,他这里“自他”主要是见性,见性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的?可能主要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众生和自己,不是这个意思。你因为看到整个四大天王的国土以后,你在这里,现在接下来你可以写一个感想文章,或者说你现在应该分析了,到底见性是自己的,还是其他的?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如今我也可以帮你抉择,可以听你抉择,抉择什么?你的见解当中——阿难肯定是有一些见解嘛,因为从前面一直都是他就关注见解,每一个问题上面是见性到底怎么样,见性是怎么样,每天都是。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是比较聪明的,有些道友是不太聪明的,每天都是拿一个问题来,然后法本都是最后全部都好像肉秤,就黑黑的,也比较努力吧,也算是可以的。阿难也是这样的,天天都是想认识自己的心。

 

如果拍成一个电影,每一个问题里面都是阿难又出来对佛陀问个问题。《楞严经》有没有电影?

 

他说抉择在见解当中,到底是谁是我体,谁是自己,谁是其他的物象?今天我们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见性,见性到底是你自己还是其他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也是说认识本性,那我们认识的本性,这种见性到底是自身,还是另外一个外物,这个是最关键的。所以佛陀说是我也今天帮你,因为我带你一起到那边去了,回来以后你也比较累。所以今天我也替你抉择抉择,琢磨琢磨,然后看看你自己的见解,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到底是在自身,还是在他身?就抉择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时候,下面就是要分析这个。首先佛陀又继续,今天基本上阿难都是没什么话说的了,佛陀一直跟他说,阿难,不知道他的态度,有时候是他哭着的,有时候是他笑着的。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应该用尽你的一切,寻找你的“见源”,你的见的根源。那么见的根源寻找的时候,从四大天王也好,或者我们世间当中,“从日月宫”,日宫和月宫,日月宫那里来算,你去看的话,那里到底是外物还是非外物?这样观察的时候,外面的太阳、月亮是外面的物质,而不是你。

 

他首先在这一段当中全部都是外面的事物,而不是你自己。所以在这一段当中,我认为他的见性,不是外物,应该见性是自己内心。山不是自己的心,我们《如意宝藏论》当中讲显现是自己的心,显境不是自己的心。所以在这里主要讲显境,外面的显现的这些,那是外物不是你自己的见解。

 

至七金山,周遍谛观,

 

同样的道理,七大金山,周遍都是可以细细地去观察。

 

细细观察的时候——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七大金山等周围的这些,我们去观察的时候,有种种的光线,五颜六色,斑斓色彩,就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是外物,不是你的见性。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然后渐渐地再去观察。刚才说是这些,太阳和月亮这些,上等者的对境,然后七山这些是中等者;下面的这些是下等者的。有些也有这样分上中下的这种分析方法。

 

渐渐地再去观察的话,包括世间当中的这种云腾,还有鸟类的飞翔;风的那种吹动,然后微尘的这种烟雾;还有树木山川,草芥草木,还有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的话,都是“咸物非汝”,那么这些也是全部是外面的外物,而不是你。

 

所以这一段当中,不管是天界当中的也好,或者是我们人世间所有的山河大地种种,包括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的话,应该是外在的事物,而不是内在的见解。所以我想这个应该是从见境,从显现的外境方面来讲的。这个应该是有自相的一种外物吧。

 

那么下面这一段是佛陀进一步地从显现方面讲的,因为上面的这些实际上是外面的物不是见,这个意思。下面的这一段主要讲见不是物,主要讲这个道理。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他说:阿难,你现在看到的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的各种各样的这些事物,包括山河大地也好,内情众生也好这些的话,有种种的差别,外面见的是种种的差别,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些“同汝见精”,全部都是在你见性当中是同一的。

 

你看这里虽然有外面种种现象,山河大地等等的,但是这个从你的见的角度来讲,跟你的见是“同汝见精”,全是在你的见解上是没有什么分开的。

 

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所有的这些清净的所瞩,都是各种各样的物类,但是自己有差别,见性没有差别。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这个光明、美妙、稀有的这种见解,实际上就是你的见性。在这里就把外面的这种种差别的各种显现,包罗万象的、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从外境的显现上面来讲是多式多样的。但是从你的见解层面来讲,虽然有差别,但是最终你的见解上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见性。

 

所以这个我觉得是,无垢光尊者说显现是心,显境不是心嘛。所以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的话,那外面的各种各样的这种显现的话,其实是当时他见者的这种智慧面前显现而已,除此之外,也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应该在这里要明白这个道理。

 

下面有个辩论分析,这个是大家可能要注意一下,不然也许可能要开始坐飞机了。刚才是坐火车,现在就开始坐飞机,那有点……今天我也讲得不是很好,有点儿不太舒服。

 

下面开始讲,我大概自己先不看书讲一下。下面要讲见。阿难尊者这边,他的见,他很想知道自己的见性到底是什么样嘛,但是佛陀通过一些辩论,或者是通过给他用一些比喻,或者说是用一些道理来给他直指。直指的过程当中,给阿难主要说明,这一段当中主要说明我们的见性没有外面的一个外物,没有外物。这个是最关键的,见性是没有外物的。

 

见性怎么没有外物呢?见性如果是有外物的话,你觉得见性如果真的是有外物的话,那么我的见解你也应该有见到的,因为有外物的话,那佛陀肯定见到的。那么这样的话,你阿难尊者觉得见性是一个外物的话,那么你应该要见到我的这个见。为什么呢?因为见有外物的话,那我的这个见也有外物。那这样的话,就像你有眼根的话,我这边有瓶子,你为什么见不到?这也是我们共同之见。这是第一个,那我就直接讲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佛陀告诉阿难,这个见性没有外物的。其实见性是什么样呢?我们前面也是见性讲了很多。真正的见性的话,其实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个叫做是见。但是如果从严格来讲,它没有能见,也没有所见,能见所见是二取所摄的。

 

远离了二取的,这样的了达心的本性,实际上是见,它可以说这是恒常的,它也不依任何的这种法,甚至众生到乃至如来之间,这个见是无增无减的。我们要懂得这个见的这种见性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也比较容易。否则的话,我们一般的文字上啃的话,可能有时候好像似懂非懂的。

 

阿难很想知道这个见到底是怎么样?但是我们有些人觉得,哦,见到了本性,好像这个本性他就觉得是有一种外面的一个东西,我就去见到它,这个叫做是开悟,这个叫做是见到。但实际上有这样的外面的一个东西,你非要有个,好像比如说我的眼睛能看到瓶子,那所见的是瓶子,能见的是我的眼睛,那眼睛看到它的话,这两个是他体的方式来存在。如果见是一个外物的话,那佛陀的见,阿难也应该能见得到的,因为佛陀的所见也是一个外物。那这样的话,阿难也应该见到佛陀的这种见,如果见是外物的话。

 

其实他这里基本上是有一种中观和因明的推理方法来进行剖析。

 

如果见是外物的话,则汝也应该可以见到我之见,但是这个就不能承认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因为阿难的见性,刚才前面也讲过了,它是只有一点点的这种照见吧。不要说是佛陀,连阿那律的这种见性都没有,菩萨的见性都没有,那这样的话怎么会是有佛陀的见性?这个是肯定不能说的。

 

如果见性是外物的话,那你有这个过失,要见到我的所见,或者是我的见。我的见也有外物,你的见也有外物的话。那你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两个都是外物的东西。就像有眼睛的人,他就看到瓶子,是可得之见,是吧?应该可以见到。这是一个方面。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比如说阿难和佛陀,如果同一个时间当中有见到的外物,比如说茶杯也好,或者是画也好,佛陀也是看这个,阿难也是看这个。一般我们在没有经过详细的观察的时候,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观察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们两个同样同时见到,比如说我也见到了这个茶杯,你也见到了这个茶杯,同一个时间当中见到的,一样的。

 

其实实际上从因明的角度来讲根本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我坐在这里看这个,然后他坐在我的身边见的,但我们两个不同的角度,那微尘的整个形状也好,微尘的方向也好,微尘的大小也好,各方面来说不可能同样的。

 

我们经常说是我们两个同一个时间当中见到某个人,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粗大的概念。如果真正来讲的话,那因明当中有分析的,我的所见和你的所见一模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是可能是从这边来看,我是可能靠近南方这边的侧面去见的,你是从北方这边的侧面去见的。如果我见的和你见的一模一样的话,那你坐在我的位置上,我的眼识跟你的眼识也应该一样的了。有很多细微的过失。

 

当然我们这里没有那么细地去分析吧。意思就是说同一个时间当中,如果是同见的话,那么这个是“名为见吾”。佛陀说如果我们两个共同都见到花朵的话,那你就见到我了,见到我的见性。

 

那如果见到我的见性有什么样的过失呢?“吾不见时”,如果你真的见到,那我不见的时候,比如说佛陀先看花,阿难也看了,佛陀也看了,然后阿难说你见的我也见到的话,那佛陀说我不见的时候,我闭着眼睛,或者是我转移视线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何不见吾不见之处?”那你为什么是见不到我不见的这个处呢?

 

因为我们这个见你说是一样的嘛,见是一样的话,那不见也是一样的。这样的话,我不见的时候,你要么像我一样的,你也闭着眼睛,不见我的对境;要么我不见,但是你见到。应该有这么两种情况的。为什么你看不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因为看不见的这个地方,你也应该去看的,因为见性方面如果是有外在的事物,见性是有外物的话,因为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是一样的,然后看不到的时候,因为这个外物要么马上就变成看不到的外境,那么佛陀我来讲看不到的外境,我们前面分析的是一个黑黢黢的外境,也见到不见处嘛。那这样的话,因为我们两个的对境是一样的,对境一样的话,我的对境为什么是你见不到?这样的一个疑问。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阿难就可能晕了。如果你说是你见到了不见,因为佛陀刚才闭着眼睛就没有看花嘛,没有看花的时候,那阿难如果你见到了我刚才没有见到的处,佛陀没有见到,阿难已经见到的话,那“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你的这种见并不是“不见之相”,因为你刚才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但是你不见和你见到两个都是完全相违的,那肯定不是。

 

他这个好像文字上的,就像我们因明里面的辩论一样的。就问你到底见到没有我不见的地方?如果阿难说:“我已经见到了你不见的地方。”“那不可能的,你不见和见是相违的。”“那你是什么意思?”见的法相和不见的法相是肯定完全相违的,你如果见到不见,哪有这样的地方?

 

“见,不见,他就在那儿”,所以是还是很深的意思,对吧。一段时间都是一直说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不是仓央嘉措的,原来是阿难的见境。

 

他说见不见是相违的,这是第一步,如果阿难说我见到了你不见地方,有这个过失。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如果不见我不见之地,如果阿难你没有见到我不见的地方,刚才因为佛陀他就闭着眼睛嘛,他就没有看他所见的地方。那这样的话,阿难也是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这个地方的话,那“自然非物,云何非汝?”那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外面的嘛,没有外面的话,就没有外在的物质,那你说为什么不是你自己的呢?因为你刚才已经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地方嘛,没有见到佛陀不见的地方的话,原来你的见性不在外面,就是在你自己上面的。

 

所以所谓的见性,如果你认为是外在的话,那这是你的一种最大的错误。实际上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以前上是如意宝也讲过,我们一般用心来观察心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见的东西。《定解宝灯论》里面说,不见是最殊胜的见。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实有的东西,没有什么可见的。

 

这个地方说是,你如果没有见到我不见的地方的话,那这一点说明你的见性不在外面,就在里面,就在你自己的身上。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所谓的上师直指也好,或者依靠其他诸佛菩萨来对你印证的话,当然它是一种因缘,前面也不是讲了嘛,文字和这些的话,这是一种因缘,真正的话,你自己内观,内观的时候明心见性,应该自己开悟的,而并不是依靠一种外物然后你真正看到。最多是用手指来指月亮,手指来指月亮的时候,通过手指的这种方向,你继续看的时候,最后你自己看到的月亮。其他的所有的表示法,所有的这些引导法的话,实际上是我们见性的一种方便法,除此之外,你依靠这个方便法当做是一个真正的见性的工具的话,那这也是恐怕是不合理的。

 

所以他这里说,你如果是不见佛陀不见的地方,那说明是没有外物了。就是你自己,见就是你自己。这是刚才见不见的分析,你们应该明白了吧。下来应该可以的。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这个是另外一种太过吧。其实上面都是,应该完全是我们因明的这种推理方法。

 

我看子璇、蕅益,前辈的这些大德们,确实这种逻辑方式还是很明白的。虽然他们文字有时候有点枯涩,不是很好懂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这种逻辑方式,完全是符合原来经文的教义。他应该是这样推的,而且推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说不能承认外面有一个实有的这种所见。有一个实有的所见的话,那就肯定是不成立的。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也是,实有的东西不管在哪里也不能成立的。尤其是在见性的时候,见到自己本性的时候,哪里有成为一个实有的。如果有一个实有的话,那这个过失是非常多的了。

 

下面是另一个。如果认为你见到外物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见到外面的任何山河大地也好,在这个时候,“汝既见物”,如果这个也是你的见性,也是一个见物。就像我们的见性不仅是在里面,还是它是在外面有的话,那“物亦见汝”,那么外面的这种事物,也应该能见到你。

 

这个意思是什么?我觉得是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和《七宝藏》当中的有些推理可能稍微好一点吧。比如说无垢光尊者说,如果山是自己的心的话,那山起火的时候,你的心也起火,或者说是你心能见到这个山一样的,山也应该能见到你,因为它是你的心。有这样的推理吧,有这样的一种太过。

 

那这里也是这样的,如果你见到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你的见性在外面,见性就是外面这个事物。那这样的话,因为外面的这种事物其实就是你的见性,那它是见的原因,它也应该照见你。那这样的话,一个人都是有两种相续了,有这个过失。

 

或者是有些人把能见所见,如果你的所见是外物的话,那所见也应该反过来见能见。这样的话,所见能见就混乱了。如果这样的话整个体系,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有点混乱了。因为你见我,我见你,就能见和所见都已经混乱嘛。这样的话,你和我也好,还有整个世界的话就不能成立。

 

我们一般世间当中的境和有境分得很清楚的;然后心和外境分得很清楚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分得很清楚的。如果你的见和见境都是是一种见性,那外境的物质,比如说我要见到柱子,见到柱子的时候,因为柱子是我的见性,柱子是在外面,那既然它是我的见性,见性也可能会照见你。这样的话,整个世间的名言全部都混乱了,最后你和我也好,世间的种种的现象要么互为错乱,要么混为一体,要么互不成立等等,有无量无数的这种过失。所以这样的安立肯定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这里要讲到的是什么?其实见性是应该,就稍微内观的时候,你就认识一种心性光明无为法的道理。可能这种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只有通达无碍的人,他自己就像哑巴尝汤圆一样的就完全明白,用语言和思维来描述的话就很难表示的。可能这样来理解比较好一点。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然后佛陀最后告诉阿难,那你自己要明白,你见性的时候,你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见到的,而并不是见到我或者是外物这样的。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你那个见性并不是一个很狭隘的、有为的、一个短暂的,不是这样的。

它是周遍的,我们经常讲佛陀的功德的时候,恒常、周遍,还有任运自成,有三大功德嘛。其实真正的见性的话,它有这样的一种特点吧,周遍也好,恒常也好,任运自成也好,那这样的话,这个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以外,还有谁呀?没有。见性都是自己当下开悟的,除了当下开悟以外,没有外面的,任何事物都外面是没办法剩下的。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

 

那这样的话,你怎么会自己还是怀疑自己的这种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你自己的这样的本性,不认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不见自己的真性,反而你就用语言、文字来求我,想获得的话,没有用的。因为文字和语言,毕竟它是一个暂时的工具而已。这样的话,就像过了河以后船只也没有用。所以你自己没有好好地观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的本来面目,反而天天都是问我,这样的话有什么用?

 

我们有些人就自己都是不好好修行,天天都是问问题,然后回答完了以后他也不好好记住,那这样的修行有什么用呢?确实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一般修行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祈祷很重要的,发愿很重要的,所有的修行法门,就经常要祈祷,要祈祷上师三宝一定要让我开悟,发自内心地特别真诚地去祈祷。任何一个修行没有祈祷是不行的。尤其是每一座的前面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修完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这种情况开始入座,这样的这种修行还是很重要的。然后它的前行和后行,就像我们课前课后念诵的一样,《普贤行愿品》这些来念诵,这个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可能这几天大家每天都有课,也许稍微有一点压力。但是有时候有一些压力的话,我们凡夫人还是有自然而然的一种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可能没有课的那一天,不要说是其他的闻思经论,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是很难的。所以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其他如果什么都做不了的话,这么多的僧众和这么多的圣者一起,共同发愿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话,那这个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一般来讲,我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是从开头的“桑巴FA,桑巴FA……”一直到最后的回向和门措上师的住世祈祷文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就我们一天当中,基本上是我自己的话,都大多数的功课也算是上课的时候(完成)。因为我们这个当中也有《八吉祥》,也有《大自在祈祷文》,也有《释尊仪轨》,也有忏悔的,也有供佛的,七支供的,还有除障法的,还要念咒语的等等,有很多的。

 

过一段时间我们讲《如意宝藏论》的话,可能还是要加个护法神“阿,央类耶希…….”,还要可能加一点忏悔吧。不然的话,可能我原来觉得是《如意宝藏论》显宗部分应该没有什么,但后来可能觉得因为《七宝藏》的话,毕竟是三大护法神为主的浩瀚如海的护法是一直保护着的。所以尤其是在这个期间,可能道友之间的团结也好,清净观也好,很多方面要注意。不然的话,《七宝藏》是很多大德都是不敢传的,不敢传的原因一个是害怕护法神惩罚;还有一个下面的很多人听完了以后,对金刚上师也好,金刚道友也好,互相不恭敬,不守誓言,这样一来的话,后来可能密法的这种效果并不是很好的,甚至可能会破誓言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一般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大家,特别注意的。

 

所以我们可能《如意宝藏论》的话重视度方面有点点不够,还要可能各方面来要忏悔,因为这两天,我们把前面的这几个课程,大家每个人都是要念,我以前讲其他密法的时候都是要求念10万遍金刚萨埵这样的,但这次我想到了密宗地方再说,但看到好多情况好像不行,所以现在都是要忏悔。这样的话至少要念1万遍以上的金刚萨埵心咒,我看这两天,星期一之前应该念完1万遍吧,然后再多的话还是能念10万的这样,我们大家共同可能要忏悔一下,不然的话可能有些地方还是可能不行的。

 

平时我们这样的一堂课的话,确实也是有很大的利益。我是这样想的,比如说出现一个战争的话,后来有少数的幸存者,虽然我们这里没有发生什么战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面,我们很多人希望闻思修行的人,到最后遇到了种种的内外密的一些违缘吧,最后我们幸存的也不多。那么这样的话,自己也是应该有一种难得的这种心啊,然后可能接受这些甚深的法。

 

其实《楞严经》也是,完全是有一种显宗密宗相结合的方式来直指心性的一个特别甚深的窍诀。所以说一般来讲,我们不管是讲《楞严经》也好,读《楞严经》也好,念楞严咒也好,这样的话,它是震动魔宫的,非常深奥的法,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不管个人也好,集体的话,那也许可能会有一些,显现一些小的违缘,那这些的话,我们都有一个坚强的心,或者说是以空性的见解来摄持,然后就完成这部大乘法。

 

在末法时代的时候,我们不说是什么大经大论吧,常年如一日的,几个月,几年当中这个根本不敢说,连可能两三堂课的话都不容易的。尤其可能我们这里有些堪布堪姆出去的时候也是知道的,他准备想三天讲课的话,有时候是第一天没事了,第二天就差点不是闭关了,最后就开始从地狱里面获得解脱一样的,然后往香巴拉飞翔,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确实好多事情也不容易的。也无所谓吧,我们不管是成也好,不成也好,尤其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实际上在这个轮回当中的任何一个事好也好不了多少,坏也坏不了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从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在我们的阿赖耶上面要留下这样的一个种子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大家应该以这样的这种心来接受。那今天《楞严经》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

第61节·各寺必行三事

 

如果有人问:“你们学院对诸位上师、僧人有什么规定?”

 

那就是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这三条。

 

“团结和合”是什么意思?

 

对上中下所有众生,以及萨迦、格鲁、噶举、宁玛等各派都不偏不倚,对所有持教大德都不嗔不谤,僧众都要团结和合。否则,如果僧众之间发生内乱,那个地方会焚毁七层,谁也不会获得一点悉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小心。寺院内部的上师之间要团结和合,僧人之间要团结和合,上师与僧人之间要团结和合,这就是团结和合。

 

“清净戒律”是什么意思?

 

只要是出家的沙弥、比丘,最低限度要具备四根本戒和酒戒,一分都不能染污。连四根本戒加酒戒这五戒都不具足的沙弥、比丘,是不会有的。这是此教法中唯一的本师——出有坏佛陀的言教,要慎之又慎。

 

如果你是密宗行人,必须小心守护各大续部中提到的誓言。虽然有些人认为具足戒律和誓言只是出家人的事,所有密宗行人不需要守护什么。但实际上,密宗行人也必须守护誓言。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61节·各寺必行三事

 

如果有人问:“你们学院对诸位上师、僧人有什么规定?”

 

那就是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这三条。

 

“团结和合”是什么意思?

 

对上中下所有众生,以及萨迦、格鲁、噶举、宁玛等各派都不偏不倚,对所有持教大德都不嗔不谤,僧众都要团结和合。

 

其实团结和合是我们学院最根本的三个戒律,三个基本原则。首先第一个,是上上下下的众生,学院内部也好,各部门内部也好,各班也好,上中下,可能上和中都好一点,我们对下更重要的,上上下下,上中下,全部;还有各教派不诽谤、不嗔恨,即使嗔恨,即使如果说一些的话,不过夜,马上忏悔。

 

否则,如果僧众之间发生内乱,那个地方会焚毁七层,谁也不会获得一点悉地。

 

这个是戒律当中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比如说某个地方僧众,破和合僧了,里面内乱,这边的一方僧人和那边的一方僧人如果矛盾很严重的话,是一种破和合僧,这种破和合僧的罪恶的火,最后把整个地方七层全部都烧毁。不是现在原子弹抛过的地方,好多地方全部寸草不生。所以一般来讲,如果我们僧众当中有矛盾的话,实际上以这种罪业,凡是在这个地方都不会获得什么悉地。所以我们喇荣的话,历来一直是僧团里面是和合,从来没有发生过内乱。

 

以前不管在藏地还是汉地,很多历史上的话,有时候僧人之间发生内乱,或者是打仗,甚至互相杀害,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如果这样的话,毁坏誓言,地都是可能无形间烧坏了,善根的种子都是在那个地方不会开花结果,应该是这个意思。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小心。寺院内部的上师之间要团结和合,僧人之间要团结和合,上师与僧人之间要团结和合,这就是团结和合。

 

上师如意宝都是这样的,上师与上师之间,上师与僧人之间,僧人与僧人之间,各个部门之间,部门的上下之间都要和合,如果我们和合实在是做不到的话,自己住在这里都是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我也希望我们很多人,当然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些人天天觉得是不是给我说的,我看到一本书里面说,如果觉得老师讲课的时候,认为是天天给我说的,有这样感觉的话,说明他有进步,也许可能确实自己有这样的烦恼。

 

我们学院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跟大家合得来,我们很多发心人员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很热情,但到了后面的时候就矛盾重重,但这个是最不好的,所以人的话,也要有智商,但更重要的情商,因为智商其实是建立在情商上面,如果情商不高,他的人际关系不好的话,那即便是他有特别超越的智慧,但是最后还是用不上,还是利益不了众生。

 

情商还是很重要,所谓的情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合,有些人从来都是,在这里已经待过十年,从来都是没有和别人吵过架,甚至连一个邪眼也没有看过,非常平和的;有些人可能一天当中产生很多分别,给别人得罪。

 

最关键的话,我是现在都是终于明白人际关系很重要,即便是你想发心,你要想转FA轮,你要做任何事情,你这个人际关系,所谓的人际关系就要和合,这个原则没有的话,那就什么都没办法,只是纸上谈兵,或者是冰上建筑。这是和合。

 

这个照片好像是新的,那个时候(??)管家都是穿着那么漂亮的衣服,呵呵,到时给他看一下,他那个时候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清净戒律”是什么意思?

 

只要是出家的沙弥、比丘,最低限度要具备四根本戒和酒戒,

 

当然,一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他有自己的戒条,但是一般来讲,这是法王可能在不同场合里面讲的,其实对出家人的要求并不是四根本戒,因为四根本戒一般在家居士都有。但是至少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具足他的出家戒,这个意思。

 

一分都不能染污。连四根本戒加酒戒这五戒都不具足的沙弥、比丘,是不会有的。这是此教法中唯一的本师——出有坏佛陀的言教,要慎之又慎。

 

这个是比较,可能有些是法王在不同场合的有些寺院里面讲的有些方便方法,这个是可能比较松的一个方式,但实际上出家人的戒律,自己出家人肯定是要具足的。

 

如果你是密宗行人,必须小心守护各大续部中提到的誓言。虽然有些人认为具足戒律和誓言只是出家人的事,所有密宗行人

 

在家人得过灌顶的这些。

 

不需要守护什么。但实际上,密宗行人也必须守护誓言。

 

得过灌顶的话,那你必须至少是密宗戒律里面直接讲的,比如说《大幻化网》的五种誓言,或者说十四条根本誓言,这些是你必须守的,如果你没有守的话,那你得到密法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反而成了过失。

第62节·要了知佛教的特性

 

一般来说,我绝不会吝惜任何秘诀,不传给你们这些具缘弟子的话,又能传给谁?但是你们要按照我所传讲的去实修,就算是那些即将离开或者只想待一两年、一两个月的人,也都一样。总之,每个人应该关心自己能否成就正法,没必要有过多的愦闹散乱。

 

最近各种事情都在进行,比如建造三宝所依、经堂等等。当然,这些土石不是佛教,大搞佛教排场也没什么用。佛法住世的时间量,按照时轮金刚的观点,到勇武轮王即位时,就只有三百年了。因此,一定要在佛法住世期间,以清净的意乐讲闻修行教法和证法。

第62节·要了知佛教的特性

 

一般来说,我绝不会吝惜任何秘诀,

 

其实法王确实是给我们讲了很多,无上大圆满的这些秘诀都全部讲了,那天我也开玩笑说,你们有些技术都不教,我们这边该翻译都已经翻译了,该讲的已经讲了,(?)原来不是有一个人要换的时候,他自己有点不满,他不但不教,还给别人教的是另外一个很危险的一个东西,有些人心很黑的。那如果像我的位子那样的话,我就可能今天就教一个下地狱的方法,那这是很不道德的。

 

法王确实是给所有的弟子,法王也没有单独传什么,除非是堪布堪姆有时候是传过一点密法,这个也是大家以前听过,除此之外基本上全部都是对公众讲的窍诀,看每个人的缘分得到。

 

不传给你们这些具缘弟子的话,又能传给谁?

 

跟我依止这么多年的,不给你们传,那我传给谁?法王这样讲。

 

但是你们要按照我所传讲的去实修,就算是那些即将离开或者只想待一两年、一两个月的人,也都一样。

 

得到法以后一定要修,有些人是有机缘,我们平时老百姓也说是,我听过上师的课,一节课,我见过上师一面,这个是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那更何况说我们长年累月闻思修行的人呢,如果一点没有重视的话也很可惜。

 

总之,每个人应该关心自己能否成就正法,没必要有过多的愦闹散乱。

 

我们在这里最重要的事,大家都是能不能修点法,得到法,下去的时候,有没有收获满满。下去的时候一大堆转经轮,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强调转经轮,但是你下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相续当中有一点法,这个是很重要的。

 

最近各种事情都在进行,比如建造三宝所依、经堂等等。

 

可能法王最早期的时候,修甘多拉经堂,或者那个大经堂也修过几次。

 

当然,这些土石不是佛教,大搞佛教排场也没什么用。佛法住世的时间量,按照时轮金刚的观点,

 

他这里没有按照释迦牟尼佛显宗的,比如说《妙法莲华经》等其他经里面所讲到的佛法住世的时间的量。

 

到勇武轮王即位时,就只有三百年了。

 

他这里意思是距今还有三百年。因为勇武轮王是香巴拉二十五个国王当中的最后一个国王,当然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说三百年,有些说四百年,有些说五百年,反正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当时整个世界都是遍地摧毁佛法,当时勇武轮王就开始显现忿怒相,通过打仗的方式来摧毁这些野蛮的人,当然这个时候麦彭仁波切、法王,他们也是示现为勇武轮王的大臣来弘扬佛法。这个是《时轮金刚》的说法,和显宗的说法有点不同的。

 

因此,一定要在佛法住世期间,以清净的意乐讲闻修行教法和证法。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60节·不偏袒贪嗔

 

你们看看能否成办一点弘法利生的正事?我们修传八大宗、讲传十大派等所有以前出世的智者们,已经建立起了同一意趣、同一要点,所以要知道,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对所有教派都要有无偏的清净观。即使没有证悟所有教派的本义,也绝不能生起邪见、进行诽谤。

 

实修自己的清净正法,(与其他教派)一丝一毫也无有相违。不管你修大手印、大圆满等什么实修法,如果已经明白了(宗大师所说的)“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即从空性中显现因果缘起自性的道理,那么无论你行持大圆满的见解还是大手印的见解,都是可以的,宗喀巴大师的究竟意趣也是这一点。

 

因此,对于任何教派都千万不要偏袒、贪嗔。萨绕哈巴尊者曾说:“于我玩游戏,凡愚执真实。”我们必须明白,智者之间相互辩论时,立论者说对方的道连解脱都得不到,成就者之间甚至授记对方是魔等,这都有不可思议的必要性。如果狐狸去跳老虎跳过的地方,只会让自己摔下去,变成死路一条。因此,每个人都要依止正念正知,不要放逸。

 

我觉得在喇荣这个道场里,真正意义上没有一个人偏袒教派,想要遮破持教大德。如果我们想通晓所有教法互不相违的特点、所有宗派显现为教言的特点、轻易获得如来密意的特点,严重罪行自然泯灭的特点,就必须按照无等阿底峡尊者具德德旺嘎绕《菩提道灯论》中所说的去实行。

 

总之,这所佛学院对任何教派都没有贪心和嗔心,但与自己有缘的本师莲花生大士仁波切、全知荣索班智达、全知龙钦巴、上师麦彭仁波切的言语,我们会更加珍重受持。这是因为我们这辈子生在前译宁玛派的教法下,但对其他教派也不能嗔恨。

 

如今,这所佛学院开设了噶举派的新班,摄受了很多噶举派的弟子,这也是为了对噶举派有一点帮助。同样,我们也有利益萨迦派、格鲁派、噶当派、觉囊派等教法的愿望。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60节·不偏袒贪嗔

 

你们看看能否成办一点弘法利生的正事?】

 

法王一直希望我们办弘法利生的真正的一些事。

 

我们修传八大宗、讲传十大派等所有以前出世的智者们,已经建立起了同一意趣、

 

真正的这些高僧大德们意趣都是一致的,不会有什么矛盾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不管是不同教派也好,同教派里面都是一样的。

 

同一要点,所以要知道,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对所有教派都要有无偏的清净观。

 

我们学了这个以后,大家不要议论其他的宗派,这个宗派好,那个宗派不好,这样没有必要。

 

即使没有证悟所有教派的本义,也绝不能生起邪见、进行诽谤。

 

作为法王的弟子,真的我们不能说别的一些上师的过失、道友的过失、教派的过失。甚至佛经里面讲,僧众的执事者的过失也不能讲,比如说僧众的管理者、管家、堪布这些的话,我们有些人是:“你看这个人一上来以后就开始特别特别地积极,看这个人……”我们说是(?)以前学校里面,“这个人真的是太那个什么什么了”,其实这不能说,不管他是什么人,他是代表僧众的话,不能说僧众的过失。

 

还有不能说僧众的财物的过失,“你看这个地方不行,这个窗户不行,那个经堂不行,那个院子不行……”这样的话也是有很大的过失。其他有些经典里面讲,如果是出家人互相,尤其是管僧众的这些人不能说,这样说的话,他们是代表僧众的,还是有很大的过失。

 

实修自己的清净正法,(与其他教派)一丝一毫也无有相违。

 

你自己修自己的话,其他教派对你没啥影响的。

 

不管你修大手印、大圆满等什么实修法,如果已经明白了(宗大师所说的)

 

就是《三主要道论》里面讲的嘛。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大家应该记住。它有一个特点,一般是以空来除有的边,以现来除无的边,但是这个说法有点不同的。

 

即从空性中显现因果缘起自性的道理,那么无论你行持大圆满的见解还是大手印的见解,都是可以的,宗喀巴大师的究竟意趣也是这一点。

 

意思就是说,刚才宗喀巴大师引用的教证里面,如果有智慧的人来看的话,好像大手印也是在里面,大圆满也是在里面。

 

因此,对于任何教派都千万不要偏袒、贪嗔。萨绕哈巴尊者曾说:“于我玩游戏,凡愚执真实。”

 

萨绕哈巴说,他很多行为都是玩游戏的,但是凡夫人是真实的。现在不过很多人是玩游戏当真的了,很多年轻人都是玩着玩着游戏,最后都是,有些都是因为玩游戏太多了,然后有些吸毒啊各种。

 

好像前两天一个吸毒的人,被泰国那边的公安开除了,被开除以后他实在不行,好像7号还是什么时候要审他,他就马上拿着枪到幼儿园,开枪杀死了36个学生,剩下只有几个,但这些可能也会死的。然后他又回到自己家里把妻子和孩子杀了,杀了以后然后自己自杀了。

 

所以说有些人真的,现在的这个世界还是有点奇奇怪怪的,尤其是吸毒和玩游戏的人都比较不正常。

 

我们必须明白,智者之间相互辩论时,立论者说对方的道连解脱都得不到,

 

比如说有些大德们,像果仁巴、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他们辩论的时候,好像在说话的语气当中把对方说得很厉害的,对方好像解脱道都没有一样。

 

成就者之间甚至授记对方是魔等,这都有不可思议的必要性。

 

智者们就像萨绕哈巴所说的一样,他们互相辩论,他们互相诽谤,他们互相说的话都是有必要的。以前上师如意宝都是有时候说一些其他大德,后来上师自己说:“因为他可能会出现一些违缘,所以我以这种方式来说的话,可能对他比较好。”所以一般的有些高僧大德也好,看起来都是好像内部有矛盾啊,或者说是宗派之间看起来有一些矛盾的话,其实这是一个智慧的游舞,他们是不会被染上的,但是我们跟随者如果是跟着这样来的话,那很难说。

 

所以很多上师的弟子,也许可能上师们之间看起来好像有矛盾,互相诽谤、诋毁,这样的话,弟子不应该跟随这样的,也许这些上师是有密意的,有必要的,遣除违缘等等,但是自己如果跟着去以自相的烦恼来诽谤对方的话,那就只有堕地狱。

 

所以这句话也很重要的。你看他们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对方说连解脱道都没有。以前我们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也有,汉传佛教各个教派的这些大德们,在活着的时候互相都这样说,但后来他们都是为了对方遣除违缘,有很多很多的目的。

 

如果狐狸去跳老虎跳过的地方,只会让自己摔下去,

 

狐狸肯定比不上老虎的。法王不是说嘛,老虎跳的地方青蛙千万不要去跳,如果你跳的话就自他损伤。

 

变成死路一条。因此,每个人都要依止正念正知,不要放逸。

 

我觉得在喇荣这个道场里,真正意义上没有一个人偏袒教派,

 

我们这里应该还是可以的,基本上是对所有清净的教派都观清净心。你看我们大幻化网坛城上面,藏地各个教派的,包括苯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所有传承的教法都放在上面,这是一个象征,我们应该是一个很开放的地方。所以我们相关的这些弟子也是不要给别人说这个宗派不好,那个宗派不好,这不是我们的行境,最好不要诽谤。

 

想要遮破持教大德。

 

不要遮破的意思。这种现象是没有的。

 

如果我们想通晓所有教法互不相违的特点、

 

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一个是我们所有的教法不相违。

 

第二个所有宗派显现为教言的特点、

 

他们宗派的这些,不管是谁说的,你要把它看作教言。

 

轻易获得如来密意的特点,

 

这是第三个。

 

严重罪行自然泯灭的特点,就必须按照无等阿底峡尊者具德德旺嘎绕

 

德旺嘎绕是阿底峡尊者的另外一个名字。

 

《菩提道灯论》中所说的去实行。

 

其实上面的那个偈颂,应该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略论》还是《菩提道广论》后面的那个偈颂当中是有的。这个是我们经常说的,各宗派看作教言,所有的法要看作教言,互相不排斥,而且自己都是不堕入(??)当中去的这么一个道理。

 

总之,这所佛学院对任何教派都没有贪心和嗔心,但与自己有缘的本师莲花生大士仁波切、全知荣索班智达、

 

《入大乘论》的作者。因为现在荣索班智达的《大幻化网》的注释啊,很多都是我们没有翻译出来,只有《入大乘论》,所以我们要是自宗的话,我想现在你们在座的人基本上知道,莲花生大师是中阴法门很多都是他的法;全知荣索班智达,学了《入大乘论》以后知道。

 

全知龙钦巴、

 

大家都知道,《三休息》等等,包括《上师心滴》。

 

上师麦彭仁波切的言语,我们会更加珍重受持。

 

这句话大家也要重视。虽然我们都是不排斥任何,但也并不是没有主张的,并不是自己无有主见地哪里都去,我们天下老母有情都是母亲,天下的妈妈都是很伟大的,但是自己的母亲也更有缘分,这个每个人都应该要知道。不然的话,“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反正都是一样的”,最后自己什么都抛弃,什么都去受持,这样不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这辈子生在前译宁玛派的教法下,但对其他教派也不能嗔恨。

 

那天我们讲考的时候,有一个也不是说了嘛,说:“我已经学了十几年,都是学的宁玛巴的教法,我自己以后也是应该行持这个宗派。”我觉得这样的原则还是要的。我们对谁都不排斥,不诽谤,但是我们自己不等于是没有原则,自己还是需要有种原则,这样的话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

 

任何一个企业也是这样的,它自己的企业的文化还是有的,但是它有包容的心,对全世界的商业它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但是它自己还是有自己的一个原则,不会跟其他混合一体的。所以这个方面,这些是很关键的语言,昨天我讲的上师如意宝引用的麦彭仁波切的那个教言,后来我们不是在这里也给个别人作讲考。这些是很重要的。

 

其实麦彭仁波切给单秋(当时他的弟子),给他写《单秋除疑文》,遣除他的怀疑的那个,最后的偈颂当中说:……在这里已经给你讲了少许的道理,我看有些把最后一句解释得不是很好,“略言”是稍微在这里给你说了。因为当时麦彭仁波切的前面,那个单秋他是学格鲁派,当时好像对麦彭仁波切的自宗不是很承认的,然后麦彭仁波切特意讲这个教言,后来的很多,包括法王如意宝、德巴堪布他们都是特别重视这些教言。我们自己并不是没有原则,要有原则,就像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所有的这些稍微有一点境界的,稍微有一点修证的,能利益众生的这些上师们,原则是有的,但是我们不排斥,我们也不嫉妒别人,这个是每一个弟子都要记住。

 

如今,这所佛学院开设了噶举派的新班,

 

所以法王当时讲,我们佛学院当时开设了一个噶举派的新班,这个是比较早的,可能刚刚开设吧。那个时候,应该当时让齐美仁增堪布负责,后来齐美仁增堪布生病了以后其他的堪布。

 

那个噶举派的班现在还有。当时本来可能想格鲁、觉囊这些,但后来的话就没有办其他的。

 

摄受了很多噶举派的弟子,

 

因为这个原因的话,如今噶举派的教法,我们学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内外的很多大德也是感谢法王。因为这里培养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这里确实是培养的人还是应该是比较多的,看出去我们有没有调化众生,如果实在是没有调化众生的话,那就下地狱吧,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去度化地狱的众生,不是骂你啊。呵呵。因为人间找不到度众生的地方,地狱里面很多。

 

这也是为了对噶举派有一点帮助。同样,我们也有利益萨迦派、格鲁派、噶当派、觉囊派等教法的愿望。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59节·教法要点互不相违

 

通晓修传八大宗派、尤其是教传四大宗派的所有智者都明白,(各派教义)只是特法的提法略有不同,一句相违之处也没有。虽然我不是智者,但也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修行人,我可以保证,佛教的要点决定无有相违。

 

班禅大师等所有圣贤大德都认同这种意趣,他们也深信佛教各派互不相违。我们必须懂得一切教法互不相违的理念。

 

我们修传八大宗派的所有上师,其实都是同一位上师的幻化。无等阿底峡尊者在《噶当祖师问道录》中说:“最早辨别法规(佛法开创者)的是大堪布菩提萨埵,其他传承的所有堪布是他直接化现或加持的人。”同样,所有大德也都是阿底峡尊者加持而幻化的。诸位上师是同一个智慧相续。

 

如果有人问:“真的有别人不曾共称的密宗宁玛派‘内续三约嘎’吗?”

 

总的来说,密宗所谓的“前译”和“后译”,是以前面翻译、后面翻译来安立的。

 

在前译时期,密宗是共称的,如云:“土弥桑布礼,荣索秋桑前,所译诸经续,共称前译密。”在后译时期,如云:“仁钦桑波起,翻译诸经续,共称新后译。”这就是前译、后译的安立。在后译阶段,除了个别教典不是前译而只是后译的,其他的都是在前译阶段翻译过的。

 

如果有人问:“那后译为什么要重译? ”

 

在前译时期,教典基本都是古文,后译只是将一部分翻译成现代文,除此之外,后译时期,没有任何大的变动。所以,密宗四大续部是宁玛派(旧派)与新派一致承许的。

 

如果有人想:“内续三约嘎是宁玛派特有的法吗? ”

 

也不是,《密集续》和《密藏续》这二者基本是一个论体。大家仔细看一下,《密集续》和《密藏续》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如果问:“与大圆满也没有差别吗?”

 

与大圆满也基本相同。

 

你们大多数人都看过《甘露妙药》吧,但也有少数人没看过。这是南岩业金刚传授给宗喀巴大师的,里面说:“业金刚乃上师最,罗桑礼巴(宗喀巴)弟子最,甘露妙药法之最。”关于《甘露妙药》,在宗喀巴大师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与之类似的)《空行心滴法类·金鬘问答录》,是邬金仁波切莲师传授给益西措嘉空行母,后来由伏藏大师班玛列则匝开取的伏藏品。它们之间除了个别词句不同以外,只有一个差别就是,《金鬘问答录》里的“邬金仁波切告言”在《甘露妙药》中是“业金刚告言”,“益西措嘉问言”在《甘露妙药》中是“罗桑札巴问言”。

 

宁玛派没有比《金鬘问答录》更殊胜的一部所修大圆满了,这也是宗喀巴大师意趣的核心、究竟的归宿。“罗桑札巴弟子最,甘露妙药法之最”就是说,这是堪为之最的宗喀巴大师的究竟意趣。因此,法之间没有差别。

 

如果从前派、后派来讲,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宁玛派等都叫藏传前派。至于后派,宗喀巴大师出世以后就称为后派。

 

上师麦彭仁波切说: “佛王龙饮绕降等,前派智者善说理,二佛罗桑札巴等,后派智者善说宗,多许印藏共称故,智宗实难下定论。我等今世生前派,是故唯随此宗言,虽不诋毁他之宗,不同承许立一方,少许不说不见故,如子随父略言说。”他的意思是,一般来说,前派有住地的如来王龙钦绕降等不可思议的大智者,后派也有至尊宗大师罗桑札巴等不可思议的大智者,如果以“这人的观点正确、那人的观点不正确”进行破立,那么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无能为立。但这一世,他既然转生到了前译派中,如果子不随父而稍加说明,就不会见到自宗的意旨所在。所以,他稍微谈一下所谓的自宗、所谓的他宗,并不是带着嗔恨心……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59节·教法要点互不相违

 

昨天的那个法王的有一个照片,那个是应该在美国照的,美国创巴仁波切中心,上面好像有一个噶玛马巴。再前面一个照片是什么?看一看,这个是89年的时候法王去北京,就那个后面不是有一个老和尚,法王在那里照的。那个时候是冬天,法王去高级高级佛学院的时候,那个时候照的。这些照片我基本上知道是哪里照的,99.999%知道,如果不知道的话,0.001%没有。

 

下面我们开始讲,昨天是高僧大德观点不相违,今天是佛法的要点不相违。

 

通晓修传八大宗派、】

 

修传八大宗派,就是我们一般后面讲的格鲁、噶举、萨迦、宁玛、觉囊、达布噶举、断法、直贡噶举,应该有这么八大派。

 

尤其是教传四大宗派

 

四大派的话呢,就刚才讲的,格鲁、宁玛、萨迦、噶举。

 

所有智者都明白,(各派教义)只是特法的提法略有不同,

 

有些说大圆满,有些说大手印,有些说大中观等。

 

一句相违之处也没有。虽然我不是智者,

 

法王他谦虚地说。

 

但也应该是一个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修行人,我可以保证,佛教的要点决定无有相违。

 

这个很重要,不然的话,这个教派可不可以学?那个教派可不可以学?是不是这个是伪教、伪经?有各种说法。这个法王在这里这样讲。

 

班禅大师等所有圣贤大德都认同这种意趣,

 

当时的那个老班禅大师的话,他就特别重视各教派不相违。他就经常,因为他八几年的时候,就是他出狱以后,藏地很多地方都去了嘛。就是我们去炉霍的那个地方,到了我们那个山顶上,下面有一个小小的那个亭子嘛,那个是法王也在那里讲过法,班禅大师也在那里讲过法。就刚刚翻山的那个地方。所以班禅大师是当时到处都去的。

 

他们也深信佛教各派互不相违。我们必须懂得一切教法互不相违的理念。

 

这个作为我们法王的后学者来讲,真的一定要知道,不管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尤其是八大宗派,这些互不相违的道理很重要。

 

我们修传八大宗派的所有上师,其实都是同一位上师的幻化。无等阿底峡尊者在《噶当祖问道录》中说:“最早辨别法规(佛法开创者)的是大堪布菩提萨

 

静命论师。

 

其他传承的所有堪布是他直接化现或加持的人。”

 

这是《中观庄严论释》的前面也有。大家应该记得,《中观庄严论释》前面也说,将来的这些堪布很多的话都是静命论师他加持的,或者说是他的幻化身。

 

同样,所有大德也都是阿底峡尊者加持而幻化的。诸位上师是同一个智慧相续。

 

所以不管是堪布堪姆也好,都应该是有一定的传承的这些加持。所以我们从祖师上面来讲的话,应该观清净心。

 

如果有人问:“真的有别人不曾共称的密宗宁玛派‘内续三约嘎’吗?”

 

他就问,那是不是我们跟其他不同的,宁玛派有内三续吗?

 

其实这个话,可能是法王在北京佛学院讲的还是在哪里讲的,可能跟各宗派的大德们的一个场合当中讲的,跟我们自宗的讲法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为了引导大家,就可能稍微有一点…….(听不清)

 

总的来说,密宗所谓的“前译”和“后译”,是以前面翻译、后面翻译来安立的。

 

在前译时期,密宗是共称的,如云:“土弥桑布,荣索秋桑前,所译诸经续,共称前译密。”

 

(师念藏文)好像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法王这个教证也是经常引用的。我们《不凡》里面的这些教证,我希望你们全部背下来。这个前译和后译是这样分,前译的话,从土弥桑布札一直到荣索秋桑,《入大乘论》的作者荣索秋吉桑波。他们之间所翻译的这些经和续部的话,叫做前译。

 

在后译时期,如云:“仁钦桑波起,翻译诸经续,共称新后译。”

 

后译期间(这个是在哪个里面,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从仁钦桑波(宝贤译师,阿底峡尊者来的时候的那个译师),从这个时候之后翻译的经和续就叫做是新派,或者是后译派。

 

这就是前译、后译的安立。在后译阶段,除了个别教典不是前译而只是后译的,其他的都是在前译阶段翻译过的。

 

当然,有一部分是这样,也不是完全这样。其实前译是最好的,我们藏传佛教大藏经里面的大多数都是前译的,后译的不太多。

 

如果有人问:“那后译为什么要重译? ”

 

在前译时期,教典基本都是古文,后译只是将一部分翻译成现代文,

 

当然这个是部分的,其实前面也不是特别古,有部分是特别古,后来他们就改译这样的。

 

除此之外,后译时期,没有任何大的变动。所以,密宗四大续部是宁玛派(旧派)与新派一致承许的。

 

当然有是有一部分。

 

如果有人想:“内续三约嘎是宁玛派特有的法吗? ”

 

也不是,

这里三约嘎当中举了两个例子。

 

《密集续》和《密藏续》

 

《密集续》是《密集金刚》,《密藏续》是《大幻化网》。

 

这二者基本是一个论体。大家仔细看一下,《密集续》和《密藏续》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当然可能有一些教义上还是大致是相同的,都有四灌顶的这种教法。当时可能法王也是为了利益那些人,也是这样讲的。

 

如果问:“与大圆满也没有差别吗?”

 

与大圆满也基本相同。

 

今天法王把我们的大圆满……也可以这么说。

 

你们大多数人都看过《甘露妙药》吧,但也有少数人没看过。

 

这里多数都没有看过。《甘露妙药》是宗喀巴大师的全集里面有的。

 

这是南岩业金刚传授给宗喀巴大师的,里面说:“业金刚乃上师最,罗桑礼巴(宗喀巴)弟子最,甘露妙药法之最。”关于《甘露妙药》,在宗喀巴大师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与之类似的)《空行心滴法类·金鬘问答录》,是邬金仁波切莲师传授给益西措嘉空行母,后来由伏藏大师班玛列则匝开取的伏藏品。它们之间除了个别词句不同以外,只有一个差别就是,

 

这个照片是法王在鸡足山照的。

 

意思是格鲁的《甘露妙药》和宁玛的《金鬘问答录》很多都是相同的,《金鬘问答录》里面是莲花生大师和益西措嘉之间的一个对话,然后那个《甘露妙药》当中,就是业金刚和宗喀巴大师的对话,但是意义全部都是跟大圆满……以前我们学院也是做过藏文的《甘露妙药》。

 

《金鬘问答录》里的“邬金仁波切告言”在《甘露妙药》中是“业金刚告言”,

 

业金刚是宗喀巴大师的传记当中也出现过,也是一个大德的名字,有些说他也是个伏藏大师。

 

“益西措嘉问言”在《甘露妙药》中是“罗桑札巴问言”。

 

就这么一个差别,好多地方连词句都是比较相同的。

 

宁玛派没有比《金鬘问答录》更殊胜的一部所修大圆满了,这也是宗喀巴大师意趣的核心、究竟的归宿。“罗桑札巴弟子最,甘露妙药法之最”就是说,这是堪为之最的宗喀巴大师的究竟意趣。因此,法之间没有差别。

 

如果从前派、后派来讲,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宁玛派等都叫藏传前派。至于后派,宗喀巴大师出世以后就称为后派。

 

这个依据是麦彭仁波切讲的。所以前派和后派,或者是前派和旧派,后译派,有各种说法嘛,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不然你在藏地待了多少年,前译派和后译派之间的差别都分不清楚的话,那就这里吃了糌粑,没有什么用的。(现在有一个人叫糌粑,糍粑,“吃了好多糍粑”,不是叫糍粑,糌粑,糌粑就是糌粑,知道吗?)

 

上师麦彭仁波切说: “佛王龙饮绕降等,前派智者善说理,二佛罗桑札巴等,后派智者善说宗,多许印藏共称故,智宗实难下定论。我等今世生前派,是故唯随此宗言,虽不诋毁他之宗,不同承许立一方,少许不说不见故,如子随父略言说。”

 

麦彭仁波切这个教证是法王也经常用的。它意思是什么呢?“佛王龙饮绕降等”前派的智者们的善说也很多的,然后第二佛罗桑札巴,就是宗喀巴等后派智者的善说也是非常多的。许多印藏的共称的这些智者的宗难以确定,前派也好,后派也好,许许多多印藏共称的这些智者们的观点,我们很难以确定下来。

 

但不管怎么样,“我等今世生前派,是故唯随此宗言麦彭仁波切说,我即生当中虽然有很多好的善说,前派的善说也多,后派的善说也是非常多,就特别特别多。所以印藏大德的这些观点和智慧的话,特别特别浩瀚无垠的,但是麦彭仁波切说,我是即生当中有缘生在前派的教法当中,所以我唯一要随着这个宗派来说。

 

我们很多人也是,虽然在世间当中,可能我们说成就的上师是一百个,有缘的上师是只有一个。所以可能上师特别多,宗派特别多,但是我们可能学的也是前译宁玛派的。所以法王这个是很重视,虽然我们对所有的观点都要观清净心,但是自己学的什么,这个就不要乱了。我们在座的也是,这个教证希望你们要重视起来。

 

我在翻译的时候,以前我同步翻译的时候,经常大概的意思以外没有。现在是麦彭仁波切的这种句子直接翻译出来了。

 

这样的话,我等今世当中生在前译派当中,所以你一定要按照前译派的说法,“虽不诋毁他之宗虽然也不会诋毁别的宗派,“不同承许立一方但不同的承许应该要建立一个方面,因为不同的承许,如果我不建立自宗也不行的。“少许不说不见故所以我稍微不说的话,根本没办法见到真相。“如子随父略言说”就像儿子随着父亲而说一样的,我们作为前译派的弟子,还是随着上师们的这种言说,还是要说。

 

这一段话是我们以后自己的一个人生的一种定位。不管怎么样的话,我想很多人都是,基本上是自己的一生的一部分,已经划在这样的一个前译派的这种教法当中,我们所念的经也好,修的本尊也好,依止的上师也好,得到的传承的话,很多都是跟这个派有关的。那这样的话,你虽然不诋毁其他的宗派,但是我们自宗还是要牢牢记住。这是我们的一个定位吧。

 

有些人是好像人云亦云,就没有什么的。其实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话,你是学禅宗的人,你自己禅宗为主;你是学净土宗的话,净土宗为主。你是学什么样的话,这个教证我希望你们再次地思考,再次地思考,看看这个意思是什么。

 

今天我们讲考的时候,麦彭仁波切的这个要作为今天的讲考。

 

他的意思是,一般来说,前派有住地的如来王龙钦绕降等不可思议的大智者,后派也有至尊宗大师罗桑札巴等不可思议的大智者,如果以“这人的观点正确、那人的观点不正确”进行破立,那么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无能为立。

 

麦彭仁波切说,如果我们要这样破立的话,就没有必要,实在是无能为力。

 

但这一世,他既然转生到了前译派中,如果子不随父而稍加说明,就不会见到自宗的意旨所在。所以,他稍微谈一下所谓的自宗、所谓的他宗,并不是带着嗔恨心……

 

并不是带着嗔恨心来诋毁哪一个教派。

 

这个有点多,还可以。我们尽快,今年把这个讲完的话,那就大家都很厉害,你们也是很厉害的,听了那么长的时间你们的微信还存在,所以这个很厉害的。刚刚都是一会儿听到,一会儿听不到的,你们一直听到的还是很厉害的,马上要开悟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10章 佛法无违

 

第58节·佛教诸大祖师同一意趣

 

比如,就噶举派而言,达波拉吉、噶玛巴希等都是邬金仁波切莲师的幻化。

 

以文殊怙主萨迦班智达为例,《莲花略传》说:“尔时我化名萨迦,上方父名为嘉花,母名卓玛子诞生,众怙根嘎嘉村尊,修复我之诸殿堂。”其中就讲了萨迦班智达是邬金仁波切莲师的化身。

 

再者,就新派而言,大班智达罗桑秋坚说:“成就者王莲花生,幻化具德阿底峡,转世罗桑札巴尊,非汝我无余依处。”其依据是《噶当弟子问道录》记载,《佛子贡秋邦传》中云:“比丘无垢称言:‘于北方吐蕃国土无有悲心的野蛮众生前,派一位我之幻化具威德力者,先调伏野蛮众生,平息残暴损恼。你于他前派一幻化王,引导那些藏地众生。尔后,可以向生起信心的普通人宣说教言、受到藏地所有种姓高贵者的敬重时,你当受生。派一名你加持的化身到印度迎请我,旨在把人们安置于暂时与究竟的安乐中。’化身的比丘们说:‘如果你们父子去了藏地雪域,谁来维护邬金地方?谁来摄集诸位空行?谁来镇压罗刹?’无垢称比丘说:‘派我的一个具威德力的化身到雪域,再前往罗刹境,怀柔诸位空行母,转会供轮,镇压诸罗刹。’”

 

又如比丘无垢称说:“我去彼处降鬼神,一化身往汉地,一化身去尼泊尔,一化身去下多康,一化身游圣印度。比丘我虽无真有,常善作人君汝友。”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无等宗喀巴大师罗桑札巴等,都是无垢称比丘的同一个幻化。无等阿底峡尊者也说:“印度吉祥黑日嘎说过,阿底峡尊者是密咒师海生金刚的化身。至于密咒师海生金刚,你们大多数密咒师都很清楚,所以我现在不需要多讲。而相继涌现的藏王都仲敦巴嘉瓦炯尼的转世,我要作详细宣说……”

 

因此,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三者是同一位上师。明明是一位上师,如果宁玛派说“邬金仁波切莲师好,宗喀巴大师不好”,实际上是在诋毁邬金仁波切莲师。如果诋毁其他宗派的教法和持教大德,那自然也诽谤了自宗的教法和持教大德。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才说诸大祖师的密意一致。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十章佛法无违,它分了大概三个章节。然后这个当中的第58节,也就是说这一章当中的第一节的话,是佛教诸大祖师同一意趣。佛教的这些祖师们互不相违,同一意趣的意思。

 

比如,就噶举派而言,达波拉吉、

 

就是我们说的达波瓦尊者。

 

噶玛巴希等都是邬金仁波切莲师的幻化。

 

我94年的时候写了一个《略说佛教各派不相违》,应该很早94年。94年的话,你应该二十多年前接近30年前。这里面的话呢,我当时记得引用了很多。可能现在这里翻译的方式稍微有一点不同,当时的翻译跟后面稍微有一点风格上有变化的。但是意思上应该是可以的。如果你们自己有兴趣的话呢,我记得这里面引用了很多的教证。

 

不知道噶玛巴和达波瓦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有没有不记得,但是法王说这个应该是也是噶举派而言的话,也是都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这样的。

 

以文殊怙主萨迦班智达为例,《莲花略传》说:“尔时我化名萨迦,上方父名为嘉花,母名卓玛子诞生,众怙根嘎嘉村尊,修复我之诸殿堂。”其中就讲了萨迦班智达是邬金仁波切莲师的化身。

 

意思就是说莲花生大师的略传当中有这样的授记,说是在那个时候,我在那个萨迦的地方会出现,我的父亲的名字叫嘉花什么什么,文殊什么什么,然后母亲的名字叫卓玛什么什么,在他们的家当中我会降生,名称叫做根嘎嘉村。然后他会对我(莲花生大师)的以前的殿堂开始修复。

 

再者,就新派而言,

 

新派指的是格鲁派。

 

大班智达罗桑秋坚说:

 

他应该是第四世班禅大师。

 

(师念藏文)

 

刚才说萨迦班智达也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这个是在《莲师略传》当中有授记的;新派当中的话呢,大班智达罗桑秋坚应该是第四世班禅大师。还有第二世DL喇嘛,他也说过,也是这些大德是同一个化身。

 

他是怎么说的呢?

 

“成就者王莲花生,幻化具德阿底峡,

 

莲花生大师变成阿底峡尊者。

 

转世罗桑札巴尊,

 

罗桑札巴是宗喀巴大师。

 

非汝我无余处。”

 

除了你们以外的话呢,我没有其他的皈依处。也就是说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还有宗喀巴大师是一个人的化身。

 

【其依据是《噶当弟子问道录》记载,《佛子贡秋邦传》中云:】

 

下面的这个公案的法王如意宝经常讲,经常讲的时候,法王好像以一种前世回忆的方式经常讲一些,特别激动。他当时是怎么样的,这个应该是一个邬金国的比丘,他跟另外一个佛子,两个进行对话。他们商量以后他们要到藏地去。主要这里面的话,主要说是莲花生大师和还有赤松德赞,还有相关的这些译师,他们是一个化身的。可能跟其他教派都是没有很多的关系。但是法王特别爱讲《噶当弟子问道录》的这些公案。

 

我们有些常住的人都应该记得,刚开始我们不是同步翻译嘛,后来同步翻译有时候法王讲这一段是讲得特别快,我都同步的时候,基本上因为有时候法王一激动以后的话呢,其实人激动都是,现在也是这样的,我现在有时候激动的时候,他们说下面的翻译的人都没办法翻出来,最多说个啊啊啊啊,一会儿就全部都过了。而且法王的语速

超快,这个时候都是我们就根本没办法,下面也可能不知道听的什么,这样的。法王经常讲这个公案,可能有些老弟子都有这种(印象)。

 

他这里说是当时贡秋邦是一个佛子,一个王子。然后无垢称比丘,他们两个应该是师徒那么样的关系,其实无垢称比丘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后来就变成这样的;然后贡秋邦变成赤松德赞,他们两个经历的故事。但这里不是很明显。

 

【“比丘无垢称言:‘于北方吐蕃国土无有悲心的野蛮众生前,】

 

我们藏地是以前很多人是没有好感的,都是没有悲心的野蛮众生,指的是藏地。

 

【派一位我之幻化具威德力者,】

 

这个是莲花生大师,他说将来我要去藏地。

 

【先调伏野蛮众生,】

 

所以藏地一般有时候是确实有点儿就霸道,现在可能好一点,以前都是更那个的。

 

【平息残暴损恼。你于他前派一幻化王,】

 

这个是给刚才那个贡秋邦他说的,他说是你的话,也是在莲花生大师面前,或者在这个大师面前幻化一个国王,指的是赤松德赞。

 

【引导那些藏地众生。尔后,可以向生起信心的普通人宣说教言、受到藏地所有种姓高贵者的敬重时,你当受生。】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转生到那里。

 

派一名你加持的化身到印度迎请我,

 

这个是法王的前世,多杰登炯还是什么?莲师传记里面有,反正是当时赤松德赞他就收到了(?)的神通,说是在印度什么什么地方的话,有叫莲花生大师的大德他可以降伏,当时菩提萨多不是准备(修建桑耶寺)的时候没办法,他就迎请的嘛。

 

这也是加持的一个幻化身。

 

旨在把人们安置于暂时与究竟的安乐中。’化身的比丘们说:

 

这个时候他们两个师徒要离开邬金刹土,前往藏地,这些化身的比丘们说——

 

‘如果你们父子去了藏地雪域,谁来维护邬金地方?谁来摄集诸位空行?谁来镇压罗刹?’

 

可能他们这个邬金刹土经常有罗刹的一些危害。

 

无垢称比丘说:‘派我的一个具威德力的化身到雪域,再前往罗刹境,

 

这个好像是莲花大师他自己吧,我先派我的化身到那里,然后那里的众生圆满以后,我还是回到邬金和罗刹国。

 

怀柔诸位空行母,转会供轮,镇压诸罗刹。’”

 

他当时是对他们这样回答的。

 

又如比丘无垢称说:“我去彼处降鬼神,

 

(师念藏文)法王经常颂这个偈诵,经常讲。当时无垢称比丘,他会幻化很多。

 

一化身往汉地,一化身去尼泊尔,一化身去下多康,一化身游圣印度。比丘我虽无真有,常善作人君汝友。”

 

“君汝”指的是下面的那个,刚才那个佛子(王子),有些说是王子贡秋邦,这样的。

 

这里面的话,就大概讲了一个,好像法王没有直接说,但是这里面讲莲花生大师和赤松德赞是无二无别的,还有迎请莲花生大师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师念藏文),以前赤松德赞的这些大臣,当时应该历史上有,请莲花生大师的这些大臣是当时无垢称的化身。

 

这是法王就讲了这么一个经历。

 

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无等宗喀巴大师罗桑札巴等,都是无垢称比丘的同一个幻化。

 

莲花生大师是一个,印度的那个是不是阿底峡尊者,就刚才不是化身一个是去印度,一个是多康,去多康的话应该是宗喀巴大师,他是昂多人。塔尔寺那边我们叫昂多,多康,康巴,也可以说吧。多康是一个总称,宗喀巴大师来过没有这边?这边好像没有来过。康区没有来过吧?但授记里面都可以说吧,邬金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刚才印度的,不知道汉地去的是谁?西日桑哈是不是?但是都是无垢称比丘的幻化。

 

哇,这个不好解释啊,不好解释,你们来解释。

 

无等阿底峡尊者也说:“印度吉祥黑日嘎说过,阿底峡尊者是密咒师海生金刚的化身。至于密咒师海生金刚,你们大多数密咒师都很清楚,所以我现在不需要多讲。而相继涌现的藏王都仲敦巴嘉瓦炯尼的转世,我要作详细宣说……”

 

什么意思啊?法王说不需要多讲,我也不讲了。

 

【因此,邬金第二佛陀、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三者是同一位上师。明明是一位上师,如果宁玛派说“邬金仁波切莲师好,宗喀巴大师不好”,实际上是在诋毁邬金仁波切莲师。如果诋毁其他宗派的教法和持教大德,那自然也诽谤了自宗的教法和持教大德。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才说诸大祖师的密意一致。】

 

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吧。有一些地方不是很好解释,但应该到时看一下藏文也可以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57节·俗人莫穿僧衣

 

在家男女只能穿自己的衣服,不能穿出家人的衣服。

 

有的地方为了侮辱佛教,在家男女都穿出家人的衣服,行持出家人的威仪。这不是因为对出家人有欢喜心和信心,只是想破坏出家人的特殊威仪,想隐没出家人的装束法规,这都是黑法魔众造成的。

 

因此,大家最好不要把在家衣服和出家衣服搞错。比如,以一件内衣为例,僧人应该穿黄色、红色、红黄色,在家人最好穿绿色、蓝色之类的,万万不可把它们混在一起。

 

祖衣、上衣(七衣)、下衣(五衣)这三衣,是世尊亲自加持的衣服。

 

此外,所有前辈持戒大德都说,按照藏地传统,嘎让、多嘎等是出家人被开许可以穿的衣服,所以出家人应该这样如法穿着。

(听打稿,仅供参考)

 

第57节·俗人莫穿僧衣

 

在家人不要穿出家人的衣服。

 

【在家男女只能穿自己的衣服,不能穿出家人的衣服。】

法王在这里讲的也很重要,今年一段时间我也讲过吧,你有在家的这种身份的话,最好是不要直接穿出家人的袈裟、披上披单,或者说是下面穿外裙,这样的话非常不好的。

 

有一次都是看到,应该不是学院的,外来的,也有长长的头发,下面穿这种外裙,红色的,然后上面又穿一个什么其他颜色的衣服,这样的话,看起来都是好像不伦不类的。所以我们一般要尊重出家人,要尊敬出家人的话,在家人你应该穿自己的衣服。

 

我们世间当中也是应该这样的,自己没有身份,你穿衣服是肯定不行的。比如说你不是警察,然后你穿警察的衣服肯定不行的;你不是医生,你穿白衣也是肯定不行的。你不是这种工作人员,你特意穿这个身份,比如说你不是当兵的,你就穿他们的衣服,哪一个国家都是不允许的。

 

同样的道理,其实出家人的话,他也是特殊的这样一种身份。当他出家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名字,还有他的衣服等等,有改变的。改变以后,我们当中的有些在家人穿的话,那这是对出家的一种侮辱。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你们有些人,我们不一定看得到,但是每个人的身边有一些人,有些人可能是好奇心,他也不知道,就别人穿着自己也是穿着,有些人是没有主张的,他自己随随便便穿。那这样的时候呢,你们自己身边的人应该这样讲:“你不要这样穿,不然的话,你产生很大的过失。你以后真正出了家以后,我们所谓的现相(?),你现相以后,就可以穿。如果没有这样的话,最好不要不伦不类的。”不然别人认为这个出家人他马上要可能想还俗了。因为有些出家人想还俗的时候,他是心里的恶兆在身上出现,然后他就喜欢这样的。

 

以前我刚来的时候,也是我们家乡的一个,我们稍微有点亲,我刚来的第一年,然后他叫我去他家里吃饭,然后吃饭的时候,他一个木箱子里面有一套这种在家人的衣服,他买的,特别崭新。我说这个你干什么?他说将来可能需要的。结果他过了几个月以后就自己还俗了。他的那个嘎让卖给我,卖给我当时多少钱,我是用了三年的冬天,那个人造的,他自己也穿了好几年。他当时住在F轮区那个地方,现在好像希阿荣博堪布那个上方的地方。后来他还俗以后我知道,反正他的衣服卖给我,我也穿了好多年了。有时候是确实众生的业力也是不相同的,有各种情况的。

 

这样的话,不要穿出家人的衣服。

 

【有的地方为了侮辱佛教,在家男女都穿出家人的衣服,行持出家人的威仪。这不是因为对出家人有欢喜心和信心,只是想破坏出家人的特殊威仪,】

 

确实有这样的吧,以前我们学院也发生过,有些老百姓他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剃起头发,然后抢那些那个旅游的人的照相机呀、手机呀,就这样。结果后来他们派出所发现了以后,原来是有些在家人他穿着出家衣服,然后剃着发,去那边搞偷盗、强盗,这样的。

 

世间有些人的话呢,他特意穿着出家人的衣服,然后去干一些坏事的。包括现在在汉地也是,有些地方是化缘的,有些地方是表面上装着念经的、安居的,有很多情况。所以这些这家人的话,他是故意想破坏出家人的威仪和形象,并不是对出家很有信心的。

 

当然有个别人好像对出家很有信心,他们就觉得我这辈子可能没办法出家,但是我要种下一个习气,我穿个出家衣服,七天剃头发,做一个临时出家。但是临时出家的话,其他的有些像马来西亚、泰国,有些地方是有的,我们这里一直是没有的,汉传佛教的有些寺院当中也是一直是反对。因为在戒律里面要讲的话,一般别解脱戒是终身的戒,有生之年当中,除了一些八关斋戒以外基本上都是没有这样的。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依据,我们也不能否认,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惯。但一般来讲大多数的汉传和藏传都是可能不会这么同意的。

 

因此有些即便是对出家有信心的话,也可能你没有出家之前穿特定的出家的衣服(不行),当然你有时候穿一点跟出家人比较相同的,红色的衣服,或者说是比较相同的一些上衣,这样的话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我这个话可能前面也是破过,有一些你就上面下面全是红的话呢,好像有点,我前一段时间也是破过这个观点。所以如果我自己成了自相矛盾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是网上把有一次他说的什么,然后另一个场合里面说的什么,这两个拼在一起,然后说这个人说话就是这个样子的。会这样的。所以我们平时,每次都说得有点多了的话,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吧。

 

不管怎么样,在家人别穿出家人的衣服的意思。

 

【想隐没出家人的装束法规,这都是黑法魔众造成的。】

 

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降伏魔众的时候,(魔王)说:“我这次失败了就没办法的,但是我的魔子魔孙将来变成你的出家人的形象,穿着袈裟来毁坏你的佛教。”所以佛经当中也是,不是我,以我的形象来毁坏我的教法,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有些人穿出家衣服的话,不知道他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这个也要大家注意。

 

而且你们自己看到别人这样,真的不是出家人的话,那给他劝一下:“你先等等,不要那么着急,着什么着急,你穿了两三天出家人(的衣服)有什么用的呢,过一段时间你回去以后还是照样沉浸在世间当中。”这样跟他讲,你两三天换个衣服也没有什么用。

 

当然如果我们冬天的时候有点冷的话,现在我们所谓的大氅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是出家人的三衣,因为我们一般居士也好,冬天的时候有点冷嘛。这个大氅的话,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居士也可以穿的。我们有些管家,自己凭自己的想象、感觉:“这个不能穿,这个……”也不能太过于这样,这个分寸要掌握。大氅的话,反正我们学院是在家人也是可以穿的。你看我们居士林的那些老菩萨们,个个都穿红黄色的大氅,什么样的大氅都有。

 

【因此,大家最好不要把在家衣服和出家衣服搞错。】

 

昨天有一个地方我当时有点不懂,但实际上是我后来懂了。说是:“《毗奈耶经》说不能穿有袖子的衣服“,这个《毗奈耶经》里面有,有袖子的衣服一般出家人不穿。“所以有些人不穿内衣。”他内衣是有袖子的内衣,不是我们里面的这个。有袖子的内衣,我们叫能拉(音)。能拉(音)的话,一般是有袖子和没有袖子的一个通称。

 

所以法王这里说是能拉(音),当时也是我们部分的人,里面一直是暂时不穿那个嘛,现在也已经习惯了。大概九十年代开始,就是只穿这个。以前去五台山的时候,里面常常有袖子的那个,就像他的衣服一样。这个可以穿的,没事,你不用低头。

 

内衣,尤其是女众的话,有袖子的内衣穿的话会更好一点。但是有些当时是有袖子的内衣也不穿。然后法王说是,你如果穿外面的冬波(音),有袖子的话,那你里面有袖子的不穿也没什么差别,反正是戒律里面说是不要穿有袖子的,然后你里面的不穿,外面的穿的话有什么意义?冬天的时候你还是照样穿的,法王的意思是这样的,这个要可能大家明白一下。

 

【比如,以一件内衣为例,】

 

我们内衣的话,就是有袖子的那个能拉(音)。

 

【僧人应该穿黄色、红色、红黄色,在家人最好穿绿色、蓝色之类的,】

 

绿色的也有吧,比较少数的,蓝色也比较少数的,可能是白色的,黑色的比较多。

 

【万万不可把它们混在一起。

 

祖衣、上衣(七衣)、下衣(五衣)这三衣,是世尊亲自加持的衣服。】

 

我们出家人穿的,叫做三种衣服嘛,袈裟,有三种衣服。祖衣的话,一般是比丘、比丘尼才有的,它上面有11条的。然后什么上中下,每一个也是分三个,它的大小从11条到25条,上面有很多很多的那种一条一条的。这个祖衣一般沙弥不能穿的。红黄色的,一般是这样的。

 

上衣的话,沙弥和比丘都可以穿的。我们所谓的曲贵,现在诵戒的时候,一般沙弥穿红色的,那个叫做所谓的袈裟也可以,上衣,也叫做是七衣吧。

 

下衣的话,就是现在我们出家人穿的下面的外裙。这个是昨天也讲了,它一般有一条一条的,如果什么一条一条都没有的话,那一般是居士身份的,真正的出家人的话,它上面有条的。这个是下面的。

 

这三个叫做是三衣。很多比丘都是不能离三衣,就晚上不能离三衣。也就是说祖衣、七衣和五衣,五衣指的是下面的这个,我们说的“夏木塔”,也就是说衣服的外面穿的这个。这三个是出家人的,而且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的所谓的三衣,在戒律当中也是非常多的,佛陀亲自加持,亲自传授的,一直这样的,它的制作法这些都是一直没有变的,到现在也是这样的。当然南传和北传有时候是有一些(差异),但是差距不是很大的。

 

【此外,所有前辈持戒大德都说,按照藏地传统,嘎让、多嘎等是出家人被开许可以穿的衣服,所以出家人应该这样如法穿着。】

 

我昨天也讲了吧,嘎让是长长的那个,它的那个上面有领子的也可以,如果没有领子的,现在我们这样的衣服。但这个翻译的话就不知道怎么翻译呢?就是说僧袍,其实是里面穿的僧袍,也不是最里面的。比如说这个是(人造做?)的,我看谁,是不是晋美慈诚(音)?你穿的是嘎让吗?是吧?一直长长的,是吧?嗯,对。嗯,那差不多吧,是吧?跟这个看起来是一样的,但这个是中间没有切开,一直是长长的。

 

以前我们这个是有领子的,这个叫嘎让,可不可以叫僧衣?僧衣也不对。我一直想这个,但是这个也是可能藏地特定的这么一个嘎让,就外面的,一直是长长的这样的。

 

然后东嘎,东嘎是指的是这个,这个是上僧衣,应该也是藏地,藏传佛教,我经常穿的这个叫东嘎。它可不可以叫上僧衣?当时也想找一个名词,可能以后我们还是找出一个名字吧。我们只能用藏语的,嘎让是长的那个,然后东嘎是上身的这个。

 

这个是以前藏地的这些持教大德们特意指定的。就像汉传佛教当中也是这样的,就长袍啊,有一些海青是吧?海青也是有黄色的,是方丈穿的,袖子这样。还有一些黑色的,有些居士穿的。凡是他们礼佛的时候,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说是前面的袖口有一点不同吧。这个也是好像汉朝的时候有一些律师制定的,并不是真正戒律当中一个一个的,可能现在,不知道《四分律》当中有没有?有没有海青?《四分律》当中有吗?真的有吗?那你给我看一下。有,是吧?

 

说是和汉服有点像,我以前看到过一个资料,但具体怎么样?凡是汉地也有,出家有比较特定的一些衣服,藏地也是有这样的。

 

所以这些的话允许,可以穿。当然像我们这样的这种衣服的话,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当中,有些上师们可以穿,一般的僧人不能穿;有些是

中间是同一个颜色的,有些是稍微淡一点的颜色,就各种各样的说法,这是各个寺院的一些传统不同。但是大多数的话,现在基本上是东嘎也好,嘎让也好,还有其他的衣服都比较相同的。

 

我看我们在座的出家人的话,现在穿着方面比以前还是有进步。但是有些时候跟有些觉姆和喇嘛相比较起来,总是还是需要有一些,看他们的这种穿着,有些是应该是很贴身的。在某些上面你们也自己分析分析,大的方面应该是很好的。

 

所以身为一个出家人的话,确实是以前前辈的大德们,昨天不是讲了吗,清净戒律的一天的僧衣也是遣除一天享用僧财的障碍。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大家威仪方面要注意,法王也在这里讲得很清楚。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第56节·出家人衣服的颜色

 

出家人不要穿黑色的衣服,那是鬼神的穿着。当人世间到处都是鬼神的时候,如果我们也穿上鬼神的衣服,鬼神就会来制造违缘。紫色中的紫黑色也基本是黑色。

 

此外,白色是在家人的衣服。我们出家人本来已经舍弃了在家相,如果再穿白色的衣服,那就是舍弃了中间出家戒[1]。当你已经舍弃了中间出家戒,智者谁也很难承认你还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比丘、沙弥。因此,出家人不应该穿白色。

 

蓝色,虽然根据以往的律典,它属于可用的三种颜色之一,但是藏族的持戒大德们说,因为它接近汉地服装的颜色,所以藏族的出家人不可以穿蓝色僧衣。

 

大红和大黄也不可以,因为它们属于八种非理色之一。因此,如果你穿着大红大黄,就会犯堕罪,要尽力忏悔才能还净。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穿淡红、淡黄、淡蓝等浅色的粪扫衣。

 

我们应该身穿红黄色的内衣、红紫色的披单和外裙。现在我的眼睛模糊了,只能大概看到一点点,但环顾四周,你们的衣装都很好。所以,在著装上,可以清楚地知道常住者和新来者的区别。

 

在印度,因为天气太热,除了掩腋衣[2]、丝绸布料的夏衣等很薄的衣服以外,其他都不可以穿。就像通过帽子推断鞋子的说法一样,藏地也有些人不穿嘎让(不带袖子的上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

 

例如,世尊不开许在印度中部使用皮革,但在多坚(地名)等山区、冰雪覆盖的地带也开许适当使用皮革。

 

再者,《毗奈耶经》说不能穿有袖子的衣服,所以有些人不穿内衣。但是如果你穿外面有袖子的上衣,两者也就没有任何差别了。

 

一般来说,外裙为了表示三学、三藏,正面和两侧有两折三平,所以,如何穿裙要不违背论中所说“裙不齐圆过高下,裙边上翻如象鼻,如香囊与蛇头状,上衣不圆高低十”的七条法要。

 

[1] 中间出家戒:介于沙弥、沙弥尼与在家之间的戒。

[2] 掩腋衣:十三资具之一,出家人白天穿在上衣里面,用于吸收体表汗水的内衫。

(听打稿,仅供参考)

 

出家人不要穿黑色的衣服,那是鬼神的穿着。

 

所以黑色的话,我们现在佛学院当中也是出家人穿(我这个皮带是不是有点黑,应该不会黑吧?)带黑的这种,包括裙子、披单、衣服这些都是不能穿带有黑色的,稍微有点深红色的这样都不允许。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学院基本上大多数都是合理的。

 

为什么这样呢?他这里说是鬼神的衣服,魔鬼的衣服。据说衣服上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能量。为什么是黑色呢?其实这个不仅是在佛教当中,我们世间当中不管是在东方、西方,我们在电视里面看到的天人啊、使者啊,这些演的话经常是白色的,正面的;然后恶魔啊、恶龙啊,这些演的时候经常是黑色的,你们看看现在的这些比较出名的电视,凡是里面作违缘的这些好多都是黑色的。

 

本来在家人穿什么都是,因为有些人从小都是喜欢黑色,有些是从小都是喜欢白色的,这个都是也没事。但是一般来说,尤其是出家人穿黑色的这种衣服不允许。这是鬼神的衣服。

 

当人世间到处都是鬼神的时候,如果我们也穿上鬼神的衣服,鬼神就会来制造违缘。

 

他可能不一定来帮助你的,他实际上是希望给你制造违缘,对他来讲,这是他的一个专业。看到有穿黑色的话,他觉得这里有一个跟我衣服同样的,然后住在你的衣服里面一起,这样的话他就可能时而给你制造违缘。所以一般来讲,也是一种说法吧。

 

紫色中的紫黑色也基本是黑色。

 

此外,白色是在家人的衣服。

 

我们一般说“白衣居士”嘛,佛经当中它是一个专有名词。

 

我们出家人本来已经舍弃了在家相,如果再穿白色的衣服,那就是舍弃了中间出家戒[1]。[1] 中间出家戒:介于沙弥、沙弥尼与在家之间的戒。

 

中间出家戒是已经受了居士戒,完了以后准备受出家戒的时候,专门有一个中间戒,这个中间戒有些寺院里有,有些是没有的。它的戒条比较简单,要换三种:名字要换、衣服要换、头发剃了。这个其实也是沙弥戒和沙弥尼戒的一种基础吧,印度以前也是有的,现在也是有些地方有执行这个。

 

如果你这样穿了白色衣服的话,可能这种中间出家戒已经舍弃了。

 

当你已经舍弃了中间出家戒,智者谁也很难承认你还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比丘、沙弥。

 

因为出家戒的基础是受这样的戒(中间出家戒)。好像泰国那边很多(JI士?)男,或者是(JI士?)女的话,也穿一个白色的衣服,如果穿了这样的话是不是……他当时要求不穿在家衣服,要换衣服,但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受戒。

 

法王的意思是不能穿白色的,那天我也说有些人穿的是明显的白色,当然里面谁也看不见的有些的话……一般来讲出家人穿白色很不庄严。

 

因此,出家人不应该穿白色。

 

蓝色,虽然根据以往的律典,它属于可用的三种颜色之一,但是藏族的持戒大德们说,因为它接近汉地服装的颜色,

 

因为他们觉得蓝色的话,汉地的很多在家人,可能这个是以前历史上包括唐朝、宋朝,汉地很多在家人是比较流行蓝色的,再加上可能跟汉传的有些蓝色衣服也是混淆,这样的话他们就制定蓝色一般是不穿的。

 

其实印度的很多包括二圣六庄严的唐卡里面的话,他们经常里面穿的绿色的背心,这个是有的。但是在藏地来讲的话,可能在藏地苯波教有一些中间东嘎里面,中间是穿蓝色的,我们用黄色的那个地方,(他们)用蓝色。其他的话,一般佛教徒在外面很明显的穿蓝色的习惯是没有的。

 

所以藏族的出家人不可以穿蓝色僧衣。

 

大红和大黄也不可以,因为它们属于八种非理色之一。

 

戒律里面专门有八种不合理的颜色。

 

因此,如果你穿着大红大黄,就会犯堕罪,要尽力忏悔才能还净。

 

尤其是有些出家人刚开始出家的时候特别喜欢穿一些大黄和大红,当然大黄都是变成活佛了。里面一般穿什么都不要紧,但外面穿黄色的话就是活佛。现在好像这样也不流行,活佛们现在也不穿了,以前刚宗教开放的时候,活佛是穿黄色的,这样的现象比较多一点。

 

我们金刚降魔洲当中原来有一个叫智朗(音),她是经常穿黄色的衣服,这种黄色也是大黄,然后他们藏族人叫她“黄汉族的尼姑”“黄色尼姑”,听起来不是很好听,因为那个时候汉族人也不多,她的衣服是很明显的,很多藏族人给她取名“黄色尼姑”。她就经常爱穿一些黄色,我都批评过好多:“你太黄了,太鲜艳了。”但是她又不听。她就我看见的地方稍微淡一点,看不见的地方又穿一个大黄。

 

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穿淡红、淡黄、淡蓝等浅色的粪扫衣。

 

我们应该身穿红黄色的内衣、红紫色的披单和外裙。现在我的眼睛模糊了,只能大概看到一点点,但环顾四周,你们的衣装都很好。

 

学院的穿着,应该比较而言,和很多寺院比较起来,大家都觉得“哦,他的穿着很整齐,应该是佛学院的。”有很多这样的说法。所以法王也说,他看得不是很清楚的,但是应该大家也穿得还是比较好。

 

我也经常给大家讲,现在可能堪布堪姆也讲了,比以前还好多了,经常路上看到的时候,都好像基本上都是可以。希望大家应该还是穿着上确实是看见以后自然而然生信心的。所以我们这个穿着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著装上,可以清楚地知道常住者和新来者的区别。

 

法王说凡是常住者是比较威严,整齐,颜色各方面,他的整个行为也是比较如法的;新来者就穿得不伦不类,行为也是颠颠倒倒的,所以一看就基本上看得清楚。我们也是基本上“哦,这个肯定是新来的人,他的穿着很多方面都是比较特殊。”

 

在印度,因为天气太热,除了掩腋衣[2]、[2] 掩腋衣:十三资具之一,出家人白天穿在上衣里面,用于吸收体表汗水的内衫。

 

掩腋衣,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内衣。

 

丝绸布料的夏衣等很薄的衣服以外,其他都不可以穿。

 

这是印度当时出家人的行为都是这样的。像泰国那边的话,也是一般男生除了外面的裙子以外的话,上身都基本上是不穿的,有一些穿的话,里面像一个背心一样的。所以我们穿着方面的话,管家这边也是有一些图案,大家可以穿的、不能穿的这些,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就像通过帽子推断鞋子的说法一样,藏地也有些人不穿嘎让(不带袖子的上衣),

 

法王这个是对他有点不是很满意的,当时我们学院都是,我去五台山、印度很多都是,这个括号里面说“不带袖子的上衣”,不是上衣,是长袍,它不带袖子,然后有领子的,这个叫嘎让。嘎让有人造的嘎让,有夏天穿的嘎让,不知道怎么翻译,意思就是我们长长的那个叫做嘎让,光是上身的衣服叫东嘎。

 

法王说,就像我们世间当中有一种说法,用帽子来推断鞋子的话肯定不合理,帽子是帽子的形状,头上戴的;鞋子是鞋子,在脚上穿的。这两个不能因为帽子的颜色是黄色的鞋子也是黄的,肯定不行。法王说,印度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外面不穿,然后我们藏地也是有些人装作印度僧人,连嘎让都不穿的话,带有一点不满。因为法王他自己也经常穿嘎让,但有些人嘎让都不穿,这样的话可能不太合理。

 

以前大概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学院的僧人全部都穿嘎让,长一点的那个。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例如,世尊不开许在印度中部使用皮革,

 

包括皮衣、皮鞋这些,中部是很热,不同的。

 

但在多坚(地名)等山区、

 

但佛陀在戒律当中有一个叫多坚的地方,多坚是很冷的一个山区。

 

冰雪覆盖的地带也开许适当使用皮革。

 

包括我们现在有些穿皮袄啊,或者说是皮鞋啊,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戒律里面有开许的。中部是不开许的,但是像多坚那样寒冷的地方就开许。所以藏地也是,一般是有袖子的、皮衣,这些也是依此类推开许的。

 

再者,《毗奈耶经》说不能穿有袖子的衣服,所以有些人不穿内衣。但是如果你穿外面有袖子的上衣,两者也就没有任何差别了。

 

有些人是里面一直不穿有袖子的,像我一样,但是如果外面穿有袖子的话,没什么差别。(到时看一下藏文)

 

一般来说,外裙为了表示三学、三藏,】

 

以前喇拉曲智仁波切好像有说。

 

正面和两侧有两折三平,

 

意思是我们这个裙子,外面折下来,两边都折,然后中间折一个,这样的话,“两折三平”,三平是这边一个,那边一个,后面一个,这三平表示三学,两折的话,我们身体的两边折。现在我们很多穿法都是这样的。

 

所以,如何穿裙要不违背论中所说

 

这个是《三戒论》当中。

 

“裙不齐圆过高下,裙边上翻如象鼻,如香囊与蛇头状,上衣不圆高低十”的七条法要。

 

总共有七条。这个《三戒论》里广说过,这里就不说吧。一般穿裙子的时候也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尤其是不能出象鼻(就下面出来一块的),这些都是你们学过《三戒论》的话,大家都应该明白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18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楞严经》,前面已经讲到了显见性十个方面,其中见性是心、见性不动、见性不移、见性不失这四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然后现在讲的是见性不还,讲这个道理。

 

这个之前,我稍微说一下,今天是世界图书日,或者说世界读书日。以前西班牙的一个作家,叫做是塞瓦提斯,他是很出名的,他是应该1616年4月23号去世的,刚好是莎士比亚也在那个时候去世了,所以当时人们纪念他们的一个去世的日子。

 

还有西班牙也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说是好像有一个公主还是美女被毒蛇逮住,后来有一个人救她,救完了以后,后来这个女人给了他一本书,这个书表示一种勇气或者说是一种力量吧。就这样的一种因缘,他们每一年的4月23日过一个这样的比较特殊的节日。后来他们建议联合国建立世界图书日,好像大概九五年的时候就开始到现在吧,就刚开始是世界图书日,后来是世界读书日,大家都读书。

 

我想我们在座的基本上,不是世界读书日的话都天天读在读吧,应该不管是读经文也好,读五部大论也好,除了禅修的少数人以外,除了发心的少数人以外,大家都就应该从早到晚都在读书吧,所以也不用特别地过这个节日。但是这个也是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日子,所以今天也跟大家这样提醒一下。

 

我们现在讲《楞严经》。《楞严经》里面就刚才讲到说现在是见性不还,也就是说第五个问题当中。前面讲到,如果佛陀给阿难等眷属说法的时候,阿难的心一直专注着佛陀的这种微妙的声音上的话,那实际上是不叫见性,它叫分别性,相当于是有一个人用手指来指月亮的时候,他就不看月亮,只看手指,那实际上是他又丢失了月轮,同时又丢失了手指。因为手指本来不是明体的,但是他就把明体看作为是手指的话,这也是已经忘失了手指。所以说讲到了各种过失。

 

这样一来的话,佛陀说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一直专注在佛陀的声音上的话,当然这个是从世俗层面来讲,这是聚精会神地听受佛法,有功德的。但是如果我们讲《楞严经》的时候,《楞严经》是主要着重认识自己的明心,或者说真心,或者说是这种本元的心。要认识这个的话,那就我们的心实际上是专注在这个有分别的,所以这个就并不认为是真正的见性。昨天我们前面就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要开始看《楞严经》。其实《楞严经》的话,实际上像我这样的人讲也不一定是很好,如果是一个开悟者讲的话,可能是讲得条条都有理的,处处是道,应该非常有意义的。否则的话,我们一般用分别心来揣测,或者说是揣度,这样讲的话,有些时候觉得是佛经加持不可思议,我们这样学习也非常好。在佛陀示现圆寂以后的两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也是有部分的人,心一直专注在佛的心路历程的话,这也是非常美好的一种缘分吧。可以这么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确实《楞严经》它是一个特别甚深的一部教典。大家都知道《楞严经》是当时怎么来到这边的,这个历史也是我们刚开始第一两节课的时候都已经讲过。这个是当时印度不能离开国家的,它算是一个国宝,国宝式的保护着。但是后来依靠种种因缘来到这里来进行弘扬。所以说这个经典,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宝的这种精神财宝吧,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一个精神财富,最至高无上的一个宝贝,就可以这么讲。所以我们一般的人如果讲这样的甚深道理的话,有些时候确实也是有一定的不太合理之处吧。这样的。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就像是盲人带着灯,带路的话都不行的,但是一个盲人他带着一个灯,很多人依靠这种因缘来过这条路的话,也是未尝不可的。所以我想我们继续学习如来的甚深教言。

 

今天又讲了一个比喻,昨天是手指指示明月的比喻,今天另外有一个。前面也有类似的比喻吧,客人和主人的比喻,这个在这里也用。这个比喻也很重要,整个我们这一个论题当中,都牵涉到它的意义。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他这里也是讲一个比喻。比如说是有一个过路的旅客,这个旅客他寄宿在一个客店,寄宿在一个客房。

 

现在名词都是比较多的,什么客栈、饭店、宾馆、旅馆呐,还有旅店呐,有很多的这种表示法,有很多的。以前叫“旅亭”,寄宿在这个客栈,他是“暂止便去”,他暂时地来,过后就已经离开了。“终不常住”一个旅客,他毕竟是一个客人,客人的话他不可能常住。

 

所以他表示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这个虚妄的心,众生的虚妄心相当于是一个客人一样的,它是暂时性的。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然后还有一个叫做是“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有一个是旅店的主人,它的主要的主管,他就除了可能极少数地偶尔出去一下以外,不会出去的。那么这个叫做是“亭主”,或者说是主人。

 

这个表示什么呢?这个表示我们的真心,觉心,或者说是我们的本有的这种本性,都可以这么称呼。它相当于是这个。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那么这里也是完全一样的。什么一样?佛陀告诉阿难,说是“若真汝心”,如果你的真心,如果你的真正的本来的这种觉心的话,“则无所去”,那么它相当于是前面的主人一样,没有什么去的地方。

 

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讲,我们比如说认识自己的心性的话,其实从心性自己的层面来讲,它不是变化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讲过,大家有没有认识自己的觉心,认识自己的觉心的话,当然你观察它的心可能是无常的,但其实这个认知的心的明体来讲,它是没有什么无常的,它应该可以说是在名言当中是恒常的。这个道理就比较相同。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个觉心的话,因为觉心是无为法,它不会有无常的,可能我们观察的这个心有无常的,但是认知的这种明清方面那就没有什么变化的,这个意思。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这句话稍微可能难懂一点,其实子璇大师他们讲得可能比较清楚。你们如果有参考的话,可能子璇大师,还有包括蕅益大师的可能比较好一点,憨山大师的也可以。他们几个还是解释的时候,虽然文字有些稍微古一点,但是他的解释方法可能比较适合佛经的本意。

 

那么他什么意思呢?就刚才说,你如果是真心的话,就没有什么可去的,为什么呢?“云何离声无分别性”,因为我们如果是一般的这种虚妄的心,它是随着佛陀的声音来去,佛陀的声音有的时候,它有可能出现;佛陀的声音没有的时候,它没有出现。所以为什么“离声”,离开了佛陀的声音以后是“无分别性”?它那个性也是没有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真心的话,它不随着佛陀的声音,有的时候就出现,没有的时候不出现,不是这样的。如果是真心的话,它是不跟随着佛陀的这种声音去的;如果是妄心的话,它就我们经常说的是随存随灭。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的。我们听课的时候,可能确实是大家的心是有的,随着这个声音去有分别的。如果听课的这个声音没有的话,那当时随着法义的这种心也是没有,无分别的。所以昨天不是有一些讲考的时候,好像说是给自己说的,佛陀里面讲的,我也是随着文字而是去的,女众你们讲考者也是这样说的吧?这些也是对的。我们有些佛教的教义,有时候对照自己也可能会有感觉。

 

你看现在我们听法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可能有声音的时候,随着这个声音去分别,如果离声以后就没有分别了。如果是真心的话,它不会随着声音随存随灭。这个应该可能这样解释。

 

我早上起来的时候觉得这个有点不好懂,所以没有睁开眼睛就想,然后又睁开眼睛看,结果翻了半天以后就稍微明白。

 

其实《楞严经》是比较难懂的。今天早上我吃早饭的时候来了两个堪布,然后我让他们看看这个藏文怎么解释?两个都看了半天,都说:“哇,难懂!”然后他还给我了。呵呵,藏文上也不是很好懂的,不然的话他们……,所以我现在讲出这一点的话也算是,怎么讲,也可能字面上的一个解释吧。对,这句话应该这样解释。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因为刚才说如果是真心的话,它不会沿着声音随存随灭的,知道吧?因为声音有也好,没有也好,就不管任何时候,你那种明体不会不会离开的。不仅是这个,“斯则”,这个道理“岂唯声分别心?”不单单是声分别心,刚才是听声音的时候是声分别心;然后如果我们看色法的话,这叫做色分别心;同样的道理香、味、触这些五尘的话,实际上是每一个这种外境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出现这样的这种分别念。

 

那这样的话,不仅是声分别心,那么分别色等,佛陀说是“分别我容”,因为他当时的相好庄严,实际上也是色身嘛,那你们分别我的容貌,我的相好庄严的话,实际上“离诸色相”,实际上也是,如果是真心的话,“离诸色相,无分别性”的,就看到佛陀的这种相好庄严的时候,你看到的时候有分别,不看到的时候没有,不是这样的随存随灭。

 

同样的道理我们遇到的香也好,味也好,触也好,所有的这些其他的五境的话,也并不是对境出现的时候才显现,对境没有的时候不会显现,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是你的真心,它是一种永恒的方式来存在,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那同样的道理,刚才色身香味触,还有其他所有的这些分别都没有,那这个时候算是我们前面说的,真正的主人也好,真正的真心了。那它的话,“非色非空”,“色”的话,它表示外境,色身香味触,然后“非空”,也没有这种所谓的空。其实真正的我们的真心,它并不是色声香味触也好,虚空也好,或者空性这样的一种境界,不是这样的,不是有相的一个境界。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拘舍离”是外道当中的,现在我们经常说的是数论外道,“拘舍离”是他们的一个创始者,他的名字。那么数论外道等,他们的话也是比较愚昧的,认为“冥谛”,他们把外面的六尘也好,自己的心识也好,这些总共称为25种谛。我们讲数论外道的时候,什么神有、常有,总共有25个法,他们的观点就这样承认的。所以说像数论外道为主的这些宗派,他们愚昧地认为有实有的这些25谛法等等。

 

但实际上——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实际上就我们真正的主要的心——其实古文当中好多主语,好多连接的词都没有的,再加上可能《楞严经》确实当时翻译的时候,不是房融宰相他们做润色的嘛,所以文字跟其他的有一些佛经的词语,确实有所不同的。他的这种表达方式都是一直比较着重文字美吧,在这方面比较着重的。所以说他这里,翻成藏文的时候也不是特别的好懂。但是这个毕竟到现在都是有这么多年,因此也还是算是可以的,我们解释的话也可以的。

 

但真正的这种真心的话,离诸一切“法缘”,也就是说外面所有的色声香味触也好,或者说是所有的这些分别性也好,这些都是是没有的,“无分别性”。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如果我们有一些分别心,比如说是外面的色法也好,声音也好,这样的话,那你的“心性”,它这里的“心性”,不一定是真正我们讲的真心。其实有时候藏文当中把这个心,后面的这个“性”没有直接译,全是直接讲心。这样的话,有时候这个心是妄心,有时候这个心是真心。所以这两个差别,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分析。

 

他这里说,如果你的那种心,色声香味触的这些执着都是“各有所还”,那么这些,我们下面会讲,各个都是最后它还是还灭的,最后都是还是要回去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怎么会是主人?主人不是他一直常住嘛,他不会是暂时在某个地方停住,然后又离开那里,不是这样的。

 

下面因为他这里主要讲八还。八还在《楞严经》当中也是很出名的。《楞严经》里面主要讲的是十种直指心性法,还有八还也是很多大德特别重视的这么一个。所以他在这里说,如果是我们的这种心它可以还灭的话,那不是主人的。子璇也是说是“真心如主,妄心如客”,真心如主人一样的,妄心如客人一样的。所以如果是心有还灭,有变化,有这样的话,那肯定不是主人了。这个是在前面就讲到这么一个

个道理。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说——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的表情还是可以的,对佛很有一种恭敬。阿难作为一个侍者,他的这种表情应该大家都知道,一方面可能他确实也是觉得,跟佛陀的智慧相比较起来差别非常大,不得不佩服佛陀的无上智慧;一方面他也是对佛陀是非常恭敬的。不然的话,佛陀不是他的堂兄,阿难是佛陀的亲戚嘛,这样的话,可能一般亲戚的话很傲慢的。(但阿难)不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阿难又进一步地问,阿难是真的,在佛陀面前示现这样的话,也特别感谢,如果他当时没有问这些问题的话,那可能佛陀虽然有无上微妙的智慧,但是不一定就为众生宣说,不一定后来立在文字上。

 

他说如果我的这种心——刚才说的妄心,这里的心性,不是真正的心性——我的妄心,如果各个都有还灭,如果各个都要还回去的话,那如来说不是有一个叫做是“妙明元心”吗?我们讲的是光明的或者真实的这种心。

 

其实他这里不同场合当中用的词都不相同的,有时候说真心,有时候讲明心,有时候有时候是妙明元心等——那佛陀不是你说是有一个觉心、有一个本心嘛,那这个是没有任何还灭的吗?“云何无还?”这个您说一直是常有的,它是主人一样的,它一直在嘛,这个为什么这样的?佛陀慈悲,我们这些众生是很可怜的,您应该用智慧来悲悯我们这些众生,能不能为我们进行宣说?这也是阿难在这里也不断地请求转法轮吧。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他这里讲一个比喻,他这里说是:阿难你是不是看见我,那你看见我的见,实际上这个见叫做是“见精明元”。

 

这个见不算特别高,不是真正的真心;也不算特别低,凡夫人的这种俗人的妄心也不是,所以你现在见我的这种见解,称之为叫做是“见精明元”。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这种见解并不是最高的“妙精明心”,你看刚才是“见精明元”,然后在这里“妙精明心”,所以妙和精这些用得比较多的话,我们都雾里云里的,不知道到底佛陀讲的哪个是最高的,哪个是最低的。但是他的意思是你见我的这个见——因为下面的比喻大家都知道,是比较中等的,也并不是最高的真心。

 

这个佛陀用一个比喻,你现在见我的这种见解,相当于是第二月,不是月影。他这里,我觉得可能按照我们《定解宝灯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所讲到的水月和天月的这种比喻来介绍的话,也是比较好解释吧。有时候是喻智慧,有时候是真实的智慧,这样来了解也是可以的。

 

那意思是什么呢?说你阿难“见我”,“见我”大家都知道,见他的真心吧,那么这个实际上是一种见解,比凡夫人还要高,然而他不是真正的真心。那这个用比喻来讲的话,月亮有三种月亮,按照比喻来讲。第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它是真正的月亮;第二个月的话,我们用手指来捏眼睛的周围,看着天空的月亮的时候,天空的月亮的中间也会出现一个月亮。

 

其实藏地一般二月是在民间也是特别家喻户晓的。所以我们以前小的时候,晚上吃了晚饭以后,然后我跟弟弟妹妹,有时候我们到外面去看月亮,“你现在看到几个月亮?”“看到两个了。”“没有看到。”一般帐篷的外面好多都是牦牛嘛,然后在牦牛当中看天空,尤其是十五,这个时候月亮都是圆圆的嘛,就一直看天空。这个时候也并不是观心,大家都是一种好奇,为什么是两个月亮?我这样捏着的时候为什么马上月亮就出来了一个?然后这样放下来的时候,这边的假月亮直接融入真正的月亮当中。这个大家都很好奇,一直在看天空。然后数星星,我们以前,就一直数数数,数到不清楚了,就这样。其实以前小的时候有很多可能现在的大城市里面的孩子不一定有的这些吧。

 

牦牛的话,白天它在外面吃草嘛,然后晚上它就又把那个反过来又开始吞。然后我们自己也是吃糌粑,有时候吞下去,然后又准备拉上来再,那就没办法,然后问父母为什么我们把糌粑吞下去就弄不出来?呵呵。

 

所以这个二月亮的话,我们是很小的时候都是看,但是这个意思不是很懂的。意思今天这里讲得很清楚。有三种月,一个是天月;一个是你用手掐着或者捏着眼皮的时候出现两个月;还有一个在地上,水器上面的月影,三种月。

 

那三种月的话,阿难尊者见到佛陀的像,其实他见到的这种见性,实际上是和刚才第二种月比较相同的,第二种月。

 

第一种月的话,它是真心,像得到一地菩萨,或者说是真正见到天空当中的真正的月,它没有任何的那种分别。

 

然后第二种月,其实我们以前讲大圆满的时候也是说,虽然我们是凡夫人,但是如果观自己的心的时候,以总相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心的本体。这个说法跟阿难现在的见解,我觉得是比较相同的。

 

比如说我们修大圆满,通过上师的直指方法,最后基本上是了达了心是无来无去的,确实它是任何智者也是改变不了的一种境界,自己就完全明白。但是这种明白,你说得地可能还是赶不上的,但一般凡夫人以前都是根本不知道,所以还是有差别的。这种见解跟我们在禅宗里面、在这里讲的这个比喻应该是非常非常相合的。

 

你看到天月的话,还差得有点儿远,但是你捏了眼睛的话,一方面是跟月亮有点近的,因为月亮它是在天空当中,然后他也看到了,看到的时候,周围的这种看到的话,实际上是它还有二月的相,但实际上接近天空当中的月亮。如果你看到地上的水器里面的话,那方向也不对,形状也不一定是对的,而且它完全是假的,因为在我们的水器里面,你再怎么样百般地去观察的话,我们的水桶里面有一个月亮,除了愚笨的猴子以外,谁都不会去捞的。对吧?我们也毕竟不是猴子,所以说我们都不会相信这个。所以我们还是看天空是比较接近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是看两个月亮?这个是我们有能取所取,我们虽然接近实相,但是和完全的实相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些人可能真的是,所谓的开悟也在这个地方。很多上师都是说他印证了,他已经开悟了。但开悟的话,那是不是他得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或者得佛果的话,可能还不是,因为有些开悟者的话,他可能还要不断地修行。

 

真正的一地菩萨,就像《入中论》里面讲的一样,有十种百数功德,然后二地的时候十种千数功德,那就得不到吧。一刹那间当中见到一百个佛,震动一百个世界,度化一百个众生,成熟一百个众生等等,这些现在也是没有这个功德。

 

如果没有这个功德,你说是得到这种圣果的话,那智悲光尊者和无垢光尊者都经常呵斥说:已经得到圣果,但是没有功德的这种谬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没有出现过。如果我是一地菩萨,但是我一地菩萨的这些《十地经》里面讲的功德没有的话,那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所以我们所谓的这种开悟应该是在这里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也不是最高的。所谓的明心见性,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开悟,是不是看到两个月亮的那种人叫做是开悟者?是不是太低了?也许说法是有点不对。但是我想我们一般学《光明藏论》也好,还有学很多论典的话,真正的这种一地菩萨的话,我们现在一般的世间人,确实你再遇到好的上师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你有这个心,已经认识了这一点的话,那接近看到真正的月亮都是没有什么困难了。

 

你看我们手捏着的时候,就看到两个月亮,万一你不小心把手放下来,那二取就没有了,二取没有的话,你真正见到了这个月亮了。但是我们一直是捏着不放,一直是想看二月。看到二月都算是还是可以的,不然的话,大多数的人看到水里的月亮,就觉得说这个是真正看到月亮,其实这个是真正的妄心。所以妄心和真心之间有这么一个觉悟吧,也许这种解释方法是比较——不知道怎么样?你们再分析吧。我看那些禅宗的大德们都没有这么讲,但是我看整个这些意思来讲,这个可能是不是比较适合显宗密宗综合的总的观点。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然后佛陀说:你现在好好地听着,我如今跟你好好地给你开示什么是“无所还地”?就是没有什么还灭的这个道理。下面讲八还。一切法都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相,主要讲这个道理。

 

下面讲先讲八还,然后这些八还都还灭,讲两层意思吧。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

 

他这里,比如说我们讲堂,它的窗户和门,如果在东方的话,那东方升起太阳的时候,里面有光明照耀,这个叫做是明相。他这里先讲八相,然后这些每一个相,最后融入自己的本体,叫八种还灭。比如说我们这个经堂里面,在窗户和门当中出现日光的话,这个叫做是明相。

 

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

 

这个叫做暗相。暗相是什么?比如说晚上的时候,月亮也是没有显现,已经成了黑月了,根本没有现,还有乌云密布,非常昏暗,这个叫做是昏暗,或者暗相。

 

一个是白,大家都知道光明是明相;一个是晚上,也没有月亮(晚上不可能有太阳),也有乌云密布,或者是雨雪交加,这个时候非常漆黑一片,那个叫做是暗相。这两个是明和暗对立的,大家都知道。这是两个相,明相和暗相。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然后门呐、窗户啊,在这些的缝隙当中,如果能看到外面的外物的话,那个叫做通,通相。我们知道窗户里面往外面看,门上往外面看,这样的话,这个是能见通,能见到外面的叫做通。

 

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那个叫做是堵塞的。比如说我们的墙壁,或者说是宇屋之间,不是无碍的,有阻碍的。那么这个如果你去看,就肯定是堵着的了,塞在里面,不可能直接通穿过去,这个叫做塞。刚才叫做通相,这个叫做塞相,堵塞的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如果我们去分别的话,外面各种色声香味触,五尘、六尘这些,这些你所见的缘,这个叫做是有相也可以,或者缘相。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顽虚”是虚空,虚空当中,“遍”是没有什么的,这个叫做是空,这个叫做空相,刚才是有相,这个是空相。

 

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

 

如果是一般我们世间当中的,比如说是有地气呀,土尘、灰尘,那这样的时候会有一种昏味,或者说是一种昏暗,这个叫做是杂相,就灰尘也是弥漫,比如说有时候阳焰呐,有时候是灰尘,尤其是起大风的时候,地上的这种灰尘,或者是光全部都卷起来了,就根本看不到,尤其是现在有些战火纷飞的那些地方,到处都是弥漫一种相吧,这个叫做是杂相。

 

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比如说雨下了以后,天空都已经收敛到一个特别晴朗的,这个如果我们去看,这个叫做是清净的,叫净相,清净的净。

 

所以刚才明和暗、通和塞、有和空、还有染和净,总共有八种辨相,八还辨相,也叫做是八还辨见吧,这是一些对立的法。我们的所见所闻当中,其实确实是《楞严》里面所讲到的有这样的八种对立的法。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但是佛陀在这里只举了这些相。

 

这些相实际上都是还灭的。其实这是一个介绍,我们世俗当中的人们经常执著的二元的这些法,实际上是它各自都是消于自己的本体当中,他要给我们指点的是这么一个道理。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佛陀说:你看到现在有这么八种不同的变化相,尤其是好多都是内部相反的,互为排斥的,那我今天把这些各自都归到自己的因上面。

 

云何本因?

 

我怎么把它每一个都是还灭到自己的本源上呢?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不是前面讲的明和暗吗?那明的话,让它返回到太阳当中去,这些变化当中,我可以让它各个都,就像我们有时候玩电子游戏的时候,出现很多军队,然后全部最后都是融入一个里面。观生起次第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先观文殊菩萨,一会儿文殊菩萨就变成一个明点,或者是一个“德”(藏文)字,一会儿消于虚空。其实这也是一种游戏吧,世间当中也是这样的。

 

他把明可以还在日当中,刚才是明相嘛,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日的话,不可能有明,所以明就完全是可以属于在日当中的,所以这个叫做是还日,明入于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

 

暗还于月当中,黑月当中,因为暗消失于暗当中;其实明消失于明当中;暗消失于暗当中;通还是还在户牖当中;壅还在墙宇当中;缘(外面的尘)还在分别当中,就刚才说的分别心当中;顽虚还在虚空当中;郁[土+孛]还在微尘当中;清明还在霁或者说是澄清当中。所以我们前面所讲到的所有的这些世间对立的法,全部都是还于自己的本体当中。

 

我们平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有这个。其实明和暗,或者说是通和塞等所有的这些法,如果融入自己本体的话,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实相。它的这些相,是我们习惯性的一种分别念假立的。可以这样讲。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所以一切万事万物的这种法,在世间当中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的法,其实是都不会超出这类吧,刚才前面的八种还灭,基本上是可以说一切都是可以涵盖的吧。

 

应该是《入行论》里面讲的吧,“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我们因缘和合的时候,见所有的这些事物,但是无因不会见的。那么明也是这样的,因缘具足的时候,光明有的,但是实际上这个因缘也是假立的。

 

《前行备忘录》里面专门介绍了诸法因缘生,这个道理讲得很很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为什么这样的道理讲得很清楚的。《中论》当中也是说:一切诸法当中没有一个不是因缘的法,一切诸法当中没有一个不是空性的法。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这里外在的这些法确实是这样还灭的,但是“汝见八种”,阿难尊者你所见到的这八种,“见精明性”,你这个见者,“当欲谁还?”那你见这些的见境(有境),能见的这种明性,以什么来还呢?

 

他下面也是从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有没有一个真实的本性,这个去观察的。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如果你说这个见解还是要还,因为见解是毕竟是一个明心嘛,那这样的明心如果说是还于明当中,“则不明时”,我们前面说有一些比如说盲人,这些不明的时候,“无复见暗”,那他就连见黑暗的这种有境也不存在了,有这个过失。

 

所以我们真正的见,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还灭吧。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虽然我们有明和暗外境的差别,能见的心识也是有暗见的、明见的,但是这些种种差别,我们真正的见上面没有什么差别的。一定是这样的,因为见性是没有差别的嘛,见外境八种是肯定有差别的。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

 

如果有还灭的话,那自然不是你的这种明心。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如果不是你的这种还者,那不是你的是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还灭的一个明心的东西存在的话,那正因为这是你的真本来面目。就像《六祖坛经》里面讲的,这不是你的本来面目,还是谁的本来面目?这个是真正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自己的心到底开悟没有的话,也一方面可以问其他的道友或者是上师,去印证也是可以的,但有时候自己看到这些经典或者是看到这些教言也基本上都知道吧,如果你认识的东西随存随灭,时而产生,时而不明,自己觉得是在经堂里面的时候好像真的已经开悟了一样,但是待会儿下面遇到一个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的时候,那完全都已经灭完了的话,那这是不是你的自然本智呢?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它是不还灭的,他这种认识一直在这种境界当中,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里面不是讲你在外面散射的时候,那散射的分别念当中,就认识到它的这个明清的、赤裸的、觉性的本体,那这样的话,你时时刻刻,任何时候,它这样的觉性,认识以后一直是跟随你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不会按照我们世俗的这种心态来随存随灭,或者说是患失患得,可能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归根结底的话,真的这颗心,大家有各种办法来认识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认识这颗心,依靠一个世俗的这种经论的闻思也好,或者说是依靠一个世俗的这种善法来调伏的话,暂时来讲,以压制的方式来还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因缘具足的时候,你的根没有拔除的话,它一定会是开花结果的。所以我们现在作为一个修行人的话,真的是所有的这些力量要用在断除我执。从中观的角度来讲,就像《修心七要》当中讲的一样,所有的力量就用在断除我执上面。如果是密宗和一些禅修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力量就用在认识自己的心。

 

其实以前上师们经常讲嘛,我们这颗心的话,说得如果比较多一点的话,确实也是很难,这么多的众生没有认识自己的心;但说得如果简单一点,就是自己的这颗心,自己的这颗心的话,也不需要问别人,你稍微内观一下,也并不是你看见没有千百万的世界以外的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这颗心,有这颗心的话,到底我的心是什么样的?然后这个时候呈现出显现上的一个虚妄的心。

 

那虚妄的心的本体是什么样?你如果去观察的时候,原来虽然我现在经常耽着在一个虚妄心的境界当中,或者以虚妄心的指派下,我在当奴隶。但是如果真正是认识到它的本性的话,那其实虚妄心就是真心。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真的认识到一种心性。这个时候可能自相续的所谓的雄雄烈火火一般的嗔恨心也好,像沸水一般的这种贪心也好,然后黑暗一般的痴心也好,这些通通都可以摧毁。

 

所以昨天也讲到,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世间当中的很多众生,真正是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心的话,那这些无明烦恼的三毒、五毒,这些毒药的话,我们一定会是远离的。

 

这真正是毒啊,你看现在全世界的打仗的那些国家的人看一看,如果它不是毒的话,那他一个嗔恨心然后就开始杀害那么多那么多的人呐;然后一个贪心的话,他想这个要拥有,那个要拥有,就我们人在贪心的驱使下,确实是能霸占很多的人也好,外面的这种财物也好,地盘也好,就这样。所以历史上很多很多的这些,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战争也好,不平安也好,好多都是贪嗔这两颗心翻滚,一翻滚就很难以阻挡的。那这样的话,那我们人当中有些是非常有能力的,那就依靠他的这种力量,也给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我们人当中如果正面的话,比如说慈悲心、菩提心,非常有强大的菩提心的人的话,那可能在世界上有无数的人的相续也会改变的。

 

我自己是这样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你们也想一下,我们佛教是理论的一个说法,但是理论里面的每一个,包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贪嗔痴也好,菩提心也好,这些真理活生生地在世间当中显现它的这种力量。负面的情绪它给众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正面的情绪它对众生带来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和勇气。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我想作为一个修行人也经常观察,佛陀里面所说的有些道理,我们不用给别人说是“啊,我们说的是千真万确啊,就非常非常棒。”不用这么讲,如果有智慧的人真的去观察。

 

《如意宝藏论》里面后面还讲了世间上的所有各种不同宗派的这些观点。这些观点分析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是遇到这样的这种见解。所以我们还是一方面是应该是比较有这种福报的,大家也应该这样想一下。

 

如果不是还灭的话,那这是你的真正的本来面目。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那么这个,你知道你的这种心呐,就是本来的明净的这颗心,这就是真心,我们讲的是觉心,通澈的心。其实这个可能跟大圆满的解释方法完全都是可以相结合的。如果你知道了这颗这样的心的话,那这就是本来的、美妙的、光明的、清净的这颗心。我们“光明离戏无为法,与谁宣说不知故”等等,这样说的。这个就是佛陀当时认识的本元的、美妙的、光明的、清净的这颗心。但是我们很多众生不是这样的。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你没有认识它的话,就你自己依靠自己的这种迷乱的显现,然后才丧失自己本来有的这种本性,然后受于三界轮回当中,那这样的生死当中常常都在漂泊。

 

所以说众生可能明和暗,也可以说是一方面是易如反掌,很容易的;但另一方面的话,就一直最后就离开了这种本体,漂泊于轮回当中。所以如来佛陀非常慈悲地说:你们这些可怜虫,可怜的众生。本来我们自己具有这样的这种佛性,但是是众生都是不知道,所以这个道理,佛陀给我们这些众生称之为是可怜的这些众生,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那么这以上,我们十种见性当中,第五个以上讲完了。下一节课讲第六个先显见性非物,讲这个道理。那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