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念传承)
《楞严经》
第100课
(听打稿,仅供学习方便)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宗内门兰钦波盎加达
巴嘎达盎灿吐谢莫到
顿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
将华头吉新拉意拉门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德
共机多巴颇瓦辛吉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们继续学《楞严经》,现在正在讲第九卷,五十种阴魔。
前面也讲了,佛陀告诉阿难,整个佛经的重要内容已经讲完了,后面再进行补充,在修行过程当中,面对魔障的干扰如何应付,如何来对治魔业,我们继续讲下去。
这次大家还是应该很认真的学习,我是这样想的,我们这样的闻思,确实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大家也应该珍惜。确实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很多次有没有这样,很难说。到时候自己没有这样机会的时候,如果后悔,如果觉得当时是多么幸福,这样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每一个机会,我们当下应该认清它的价值,这个很重要。
以后我们要注意的有几件事情,也在这里讲一下。
一个是我们作为佛教徒,把上师、道友,自己的法脉看成:自己所有的传承上师要看成父母来对待,当然续部当中讲,比父母还要珍爱。金刚道友的话,当成自己的亲兄弟来对待;自己的法脉,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务、家产来对待。
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与上师和道友之间的关系,不能看成是一般的生意伙伴,或者说谈恋爱的对象,不能这样来看待。因为他们很多的利益,一旦交接完了以后,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互为敌人,有这个可能性。
但我们世间当中,如果是父母和兄弟关系的话,除非是非常不孝之子以外,一般来讲,再怎么样也是这一生当中不会不认的。父母再怎么样的话,你不会不认的。兄弟再怎么样的话,毕竟是你的兄弟,你不会不认的。包括你的法脉,我这是这个家里的人,对自己的家应该是有所执着的。
所以这三种相,我们大乘经典里面有这个比喻,最典型的、用我们现在的一些道理来解说的话,这个对你们来讲可能很重要。否则的话,可能你们有些以前没有信仰,对佛教的有些道理也不太懂,你认可的时候,在法师、堪布堪姆那里听课;不理的时候,非常仇恨的离开,相当于是子女不认父母一样,至少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应该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关系大家一定要弄好,否则的话,我们有一些是做生意的人,会用世间各种复杂的关系来对待,而佛法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事情。
第二个事情,我们大家要知道,这种传法和修行,实际上只有在寺院里面可以这样无条件的给予,包括我们的堪布堪姆也好,很多的话,可以说是始终如一日、多少年的给大家传授佛法,包括我们的辅导员也好,大家都是没有任何的条件,这种精神在世间当中是没有的。
世间当中哪怕补一堂课的话,要补偿费多少元。连世间教育当中比较低层的幼儿园老师,没有工资,一堂课也不一定上的。
所以我们大乘佛教最伟大的地方,所有的上师从来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们每一堂课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的这些教育。所以如果大家遇到特别慷慨的法布施的时候,自己不能认为这个是很简单的,应该每次都能得到,不能这么想。
我们可以看国内外哪一个地方,哪怕是讲一堂课,或者是补一个课也好,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比如说我是一个大教授,我收的钱可能多一点,一个月、一年我上个几节课。如果我是下面的一个副教授,或者是什么的话,又是怎么收费的。如果是副教授下面的一个老师,那又收多少,大家都应该清楚的。
所以说,寺院当中历来都是有这么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完全是利他的。很多上师都是,怎么说?一直是每天讲几节课,辅导几堂课,从来没有怨言,没有任何条件。
这在其他的教育领域,在其他的知识当中,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付出,或者没有一定的利益交换,他不会无条件的赐予,这个大家也要记住。
所以我课前给大家提醒这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你们看起来也是很简单的,但实际上有一些道理在里面。因为我们很多人现在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应该懂事了,对吧?现在不懂的话,马上已经白发苍苍了,再过一段时间就开始阿弥陀佛了,到哪里去自己也不知道的。
所以说呢,我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是看看,其实我们学的,真的,我们的传承上师是很伟大的,一辈子是传了多少堂课,从来都是没有任何的怨言。
现在也是这样的,我们在外面的很多居士,比如说自己花钱让大家学习,还是付出了很多。
所以说我们大乘佛教有这么一个思想,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寺院里面应该是随便讲课,但是现在世间当中也好,古人也好,很多格言当中也是讲了,是龙猛菩萨的哪一个论里面讲的——知识的话,要么以知识来换,要么用财物来换,无偿给你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大家也应该想一想。
那么,我们继续讲《楞严经》。
昨天讲到,我们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如果通达心的本性,其实心里可以容纳虚空,虚空可以容纳世界,那么千千万万的世界也容纳在我们的心当中。在那个时候,如果真正通达了心的本性,外面的邪魔外道也好,妖魔鬼怪也好,或者说魑魅魍魉也好,所有的这些鬼神都不会对你有机可乘。
昨天讲了两个比喻,风根本没办法吹走光,刀也不可能砍断水。因为光的范围很广,没办法用风来吹走;水的话,很长的,不可能用刀来砍断。同样的道理,如果修行方面有一定的境界,不会被魔干扰。
一方面,魔的话,我们稍微认识一下,“我最近有点不对”,魔就跑了,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经常想是不是着魔了?天天都是胆战心惊的话,也没有必要。
我们修行的话,有时候是随缘。不管修行也好,传法也好,或者是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如果我能做的话,那最好做,如果不能的话,也没事。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坐在飞机上看下面的世界,真的是很广阔无垠。与乘飞机的世界观相比,我们真实的世界更加广阔,所以我们一个人的得失,非常非常的渺小。
我们自己认为如果得到名声、财富,哇,这个很好的;有了一点钱的话,觉得是个特别大的事情。但是从整个广阔无垠的世界来看,确实我们个人的得失,非常非常的小。不说我们个人的,一个国家的得失,在整个广袤的大地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我们有比较包容的心,发生什么都无所谓的,以这样的一种心态的话,自己不会很紧张。如果不会很紧张,那外在的干扰就会减少很多,因为我们的心绑的很紧,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事情都觉得特别大,在这个时候,魔众就更加开心,就很容易给你进行干扰。
当然我们人的性格,并不是我们想就能做得到。心情好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也许你会说、会做,但是真正遇到干扰或遇到违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就很难转为道用。
但不管怎么样,先我们从道理上明白,尽量地,能做到多少算多少。
下面又有一个比喻: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境界,魔众的违缘对你来讲也不会有害的。
第二个比喻,比如说滚烫的水,相当于很深的一个禅定,如果倒在比较坚硬的冰上面,魔障相当于是坚硬的冰。随着暖气的上升,冰渐渐就融化了,很快的时间当中消殒无余,全部都没有了,消融了。
当然可能这个也有差别。《大智度论》里面讲凡夫人的一个比喻时说,凡夫人如果度众生还没有成熟的话,很有可能相当于一点点沸水倒在了大的冰块上,刚开始可能融化一点,但到最后,自己也结成了冰,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们如果境界比较高一点的话,魔众的干扰相当于被开水烫到的冰块一样,很快的时间当中就没有了。这是一个比喻。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虽然魔众有一定的神力,前面讲摩登伽女时讲的,魔众有一些是有咒语的能力,有一些是前世恶愿的能力,各自都有一些威神力。但是,我们只要通达一些明空的境界,通达了心性,“但为其客”,他相当于是一个客人一样。
客人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毕竟是客人,不是主人,在主人面前他始终是要离开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自身,尤其认识心性方面的一些境界的话,外在的这些魔力,暂时可能对你有一点点障碍——我们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时会觉得这几天干扰比较重一点,但是只要你很好的去祈祷,也不要特别的患得患失,很快的时间当中,这些魔缘、违缘的话,也是消失无迹,没有了。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成就破乱”,成就了破坏、干扰,扰乱。
“由汝心中,五阴主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一些破坏性的干扰,很严重的话,实际上这是你心里五蕴的主人导致的。
这并不是外在有眼有鼻的一个真正可怕的魔众,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没有很好的去调伏,这个原因。
“主人若迷”,如果像主人一样的五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内心没有觉悟,一直沉溺在外面的显现当中迷乱的话,“客得其便”,像客人一样的魔众,他就找到了机会。
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违缘很重,很不顺,真的是这样的呢,还是每个人自己的一种分别念?我看有些人即使有违缘,也不是那么执着,包括他的身体马上不行了,但是他还是很开心的,也没有什么的。可能修行也是很糟糕的,或者说名声,财富各方面,跟以前相比,特别的糟糕,但是自己也没有那样的痛苦,那样的恐怖。
其实这个很重要。最好是顺顺利利,修行也好,弘法利生也好,但是一生当中一直一帆风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有了一些挫折,有了一些违缘的时候,自己心态很快调整,调整以后,什么事情也仅此而已。
确实,我们每个人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什么都看见过,什么都听见过。所以人生当中所发生的,自己认为非常大的事情,实际上也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比如说你今天得个奖,很开心;得个名声,很开心,但是也许这个变成了你的违缘也不知道。
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堪布堪姆,有些得到名声以后,确实变成了弘法利生很好的因缘,一直有弘法利生的机会。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一些堪布堪姆,已经讲经说法那么多年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讲的一点都不好,到一定的时候,一定会是垮台的。什么都不行的人,一直在那里欺骗别人,这也是不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外境对你也是创造一个很好的因缘,很多人来听课,这也是很好的,很多地方都是有影响。比如说像国外的话,以前出家人特别多,一个班里面大概五六十个人,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好多新出家的人没有,所以原来是五六十个人,现在是六七个人,也有这样的。但是有些法师一直不断的讲下去。像这种人的话,得个法师名称,得个堪布堪姆的话,也是一种顺缘,弘法利生的一种因缘。
但有些人,以前默默无闻,自己闻思很好的,一旦得了名声以后,马上就变成了其他的人。有些不要说一堂课,可能马上就销声匿迹了。以前都是有过,得了证书以后不到一两个月,有些是不到一两年,当时承诺的好好的,最后联系都没有,肯定还俗了,得了证书以后还俗了。其实这个人还是有点疯狂,你不得证书还俗的话,对你个人来讲更好一点吧,当然这是非常少数的人。
所以对有些人来讲,就像麦彭仁波切讲的一样,看起来是顺缘,但实际上变成违缘;看起来是违缘,但实际上是顺缘,有各种情况。
所以如果五蕴没有调整好的话,会变成违缘,魔众就可以乘机而入。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当处禅那”,如果我们禅修,尤其是像《楞严经》的这种楞严大定,或者说我们禅定,这样的修行过程当中,“觉悟无惑”,依靠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心性,没有任何的迷惑。
自己应该基本上能按照上师们的直指也好,教导也好,真正能护持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
这句话很重要的: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一切的魔事,对你而言,他们都无可奈何,没办法对你进行干扰。
我们修的比较淡定,有些人是真的,虽然不是那么大起大落,有时候我们讲考也好,法师当中的话,有些是特别特别的好,别人觉得这个人肯定有希望的,但是也不一定,因为他如果心没有定,如果人不是很稳重的话,怎么说啊?他讲的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人到底是怎么样啊?这个是很关键的。如果人很好,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并不是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了。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因为我毕业了,所以我就不学了。因为我得了这个证书,以后就不学了……。”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违缘。
虽然有这样的一个规律,但实际上你真的毕业了吗?不可能的。我们很多的法师,应该是从小一直学到老,一直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这样。否则你得了一个证书,我因明毕业了,因明毕业算什么呀?一部论典完成就真的毕业了吗?表面上是毕业了,就像我们修数字上的五加行一样,实际上根本没有毕业。如果真的毕业的话,那因明我们辩论一下?很多真的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每个人要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提升,尤其自己得到一些法师的学位,其实对很多人来讲,这也是一种魔障。真的人就变了,很可惜的。以前默默无闻的时候还是很好的,后来包括走路的姿势都不同了,吃饭的时候,吞的方式都有点不同,各方面的,这样就傲慢了,傲慢以后,心魔就产生了。
包括我们毕业也是,毕业是很好的,但毕业只是一个象征,实际上学习是没有毕业的。如果自己得了一些证书,不要认为自己真的是毕业了,这样很容易着魔的。
所以禅修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如果真正在认识心的状态当中去修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
【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有些人已经修的比较不错,整个五蕴消于光明当中——实际上是我们密宗当中经常讲的什么光明身,虹身成就等等,但《般若经》当中光明身提的比较少。
但这里,五蕴如果入于光明当中,大彻大悟,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群邪,所有的这些妖魔鬼怪,所有的这些魔众,他们就处于一种黑暗的状态当中。
比如说一个人了悟以后,昨天前面也不是讲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会震动,这个原因,魔众也是不开心的。
一个人开悟的时候,魔众就处于一种黑暗的状态当中。因为光明能破黑暗,这些黑暗自然而然会消殒、消失,那在这种时候,这些魔众怎么会还在你面前干扰、扰乱你的禅定?不会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自己已经生病了?是不是出现违缘了?这个时候不能很着急。我可能已经不行了,马上就很害怕。有些胆子比较小,所以我们的很多医生,一般善巧的医生,给别人说的时候也是不那么严重,比如说癌症晚期的话,不会直接说是晚期,说早期,或者不说,你有一个肿瘤,这个好治的。因为凡夫人都比较容易害怕,有些不善巧的医生,哇,你已经完蛋了……
其实有些病医生也不知道,有些医生是乱说的,他看一下也不一定知道,他说你马上不行了的话,后来也没有什么。我面前都有很多医生说过,你最多活多少多少,说过很多次,但是我就半信半疑。
我对医生是半信半疑的,不管是哪个医生,也许给我看过病的有些医生会不开心。我对医生是半信半疑的,他如果特别确定的话,我就会想,真的那么简单吗?真的会这样吗?如果他说严重的话,真的那么严重吗?他说不严重的话,可能有点严重,我会反过来想一想。
所以我们很多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如果别人觉得很严重,或者自己觉得很严重的话,也不一定。如果你的心真正安住在光明境界的话,那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这些魔众慢慢慢慢就没有威慑力了。
或者我们经常念一些咒语,前面不是念“嗡玛玛吽呢梭哈”,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要经常念。自己念的话,每个人自己有一个保护。有些好的修行人,他自己一直有一些好的咒语,有一些护身,这个确实很重要。包括戴一些护身,比如说金刚结,自己有一些。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迷信,我是非常信这些的,你们当中有信的,也可能有没有信的。
但不管怎么样,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我们要坚持,也不能心很着急,如果你坚持下去的话,所有的魔众不会都干扰你的。
一般修行也好,闻思也好,真的,坚持是很重要的,坚持不住的这些人,暂时可能待一段时间,特别努力——我都有时候是,太精进的话,又不太相信,有些是白天辅导也好,特别特别的着急,但过一段时间,他的那个热气就没有了。
所以我最佩服的是什么呢?恒常不断,一直是坚持的。不管怎么样,年复一年,一直是不放下来,不管遇到什么,很淡定的,那种人真的很了不起。多少年前是这样的,现在也是这样的,包括我们这边的有一些道友,待的时间比较长的这些人,当然有些是非常懒惰的,一直待着,可能也没有什么可去的地方,只能待下来,这样也有少数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法很有信心,以前怎么样精进的话,现在也是怎么样精进,坚持是很重要的。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果没有了悟心性,或者是光明,或者是心的本性,这样的话,很快就被五蕴的魔所迷惑。
就像阿难你也是一样的,因为你广闻博学,从来都是没有想过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一直在外面学、学、学,这样的话,你将来也会变成了魔子,魔的弟子,如果变成魔的弟子的话,那沦落到什么呢?魔的眷属。
就像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变成大乘的佛子,皈依了以后,成了佛陀的眷属,生长在佛的家族当中。如果我们对外面的一切都特别耽著,自相续当中充满贪嗔痴,所作所为跟魔王的事业并行的话,那我们变成了魔子,已经变成了魔的人。
其实魔和佛,不知道这种比喻合不合理,就像天平一样,一边高的话,一边就低。如果你的佛性或者是觉性升高的话,那魔力自然而然会降低。如果你的魔性,贪嗔痴等等这些上升的话,那另一边的信心、出离心、悲心全部都慢慢慢慢荡然无存。
所以佛陀在这里说,如果蕴魔没有很好去调伏的话,那外在的魔也会不断出现,而且你自己也会加入到魔众当中去。
当然,所谓变成魔人,不一定是身上穿着黑衣服,拿着魔各种各样的武器,不一定是这样的。但我们所说的语言,心里所想的这些事,全部都跟魔王所说的、所做的是一样的话,我们已经变成魔人了。
世间的魔女也好,魔鬼也好,看起来都是跟人一模一样的,也许显现上还是很慈悲的样子,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跟魔众没有什么差别,做对佛教和对众生有害的事,那跟魔没有什么差别。
其实魔王有时候也是显现成很慈悲的,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己也观察,我们不能认为,我是出家人,我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不可能变成魔人,也不好说。我们的所作所为,如果真的是毁坏佛教,或者说毁坏众生的话,那跟魔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你的形象是出家人。佛陀在有些经典当中也是讲,佛陀的教法当中也是有一些穿着袈裟毁坏佛教的人,也是有的。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佛陀告诉阿难,像摩登伽女,为什么五蕴的魔很厉害?看起来摩登伽女也是很弱小的一个女子,她很卑微,力量也是很薄弱,但是她依靠梵天的咒语对你进行加害、束缚,最后你的律仪差点不是都破了。
当然根本戒没有破,只是两人接触,这个戒破了。
“八万行中,祗毁一戒”,所有戒律八万个细行当中,毁了一个戒,跟女人相处的一个戒。
“心清净故,尚未沦溺”,但因为当时你的心很清净的缘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摩登伽女破了你一个堕罪的戒,并没有破根本戒,也并没有破你的心完全毁坏善根的戒。
我们有些人,可能不单是破了戒,而且心也破了。心也破了,行为也破的话,那在这个世间当中没有什么活着的意义。
因为当时你心清净的缘故,没有沉沦在轮回当中,堕入魔众当中,也并不是最可怕的。
以前也讲过,像金色比丘尼跟迦叶尊者一起共住了那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破戒。阿难的话,他当时也是初学者,因为这个原因,部分细微的戒已经破了,但如果他的真心没有破的话,他还是有机会的。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但摩登伽女跟阿难接触的破戒不算很严重的,一方面当然是佛陀和文殊菩萨的加持,把他救回来了。如果佛陀没有帮,文殊菩萨也没有帮,阿难不知道有没有今天,也很难说。他依靠自力离开这种违缘,也是很难的。但最终阿难还是还在僧团当中,还在眷属当中,已经没有什么事了。
最大的魔是什么呢?“此乃隳汝”,“此乃”就是我们下面讲到的五十个蕴魔,“隳汝”,隳就是破坏、毁坏,这个蕴魔会破坏你的。
破坏什么呢?“宝觉全身”,“宝觉”是法身的意思,“全身”指的是整个法身慧命。蕴魔如果来的话,那你的法身慧命全部会破坏,法身慧命全部被破坏的话,你以前是非常好的修行人,最后沦落得非常可怕。
举一个例子,“如宰臣家”,就像大臣、宰相他们的家,如果他们犯了法,遇到了国王的惩罚,这样的话,“忽逢籍没”,他们的地位,他们的职务,还有他们的财物,全部都被没收了。
相当于现在的有一些贪官,原来是很风光的,最后家里面被抄,所有的金字、银子、人民币全部拿出来了,没收全部财产,或者说上交国库,等等,现在每天新闻里面都是有很多的。这些人以前是很好的,后来就很可怜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五蕴的魔没有调伏好的话,那就会毁坏法身慧命,就像是宰相的家产被没收了一样。
“宛转零落”,最后他就宛转零落到特别可悲可惨了。
“无可哀救”,没有人救你了,没有一个救回来的机会。
可能也没办法吧,有一些人,真的,以前闻思修行各方面还是很好的,但因为后来恶友的原因,或者自己没有很好的正知正念,不但戒已经破了,连见解也破了,见解破的话,最后真的是很可怜的,就像《红楼梦》一样,到后面特别凄惨。
有些修行人,以前修行也好,讲法也好,各方面都很不错,但最后越来越可悲,越来越凄惨,也有这样的情况。
所以说下面所讲到的蕴魔,比我们平常遇到的一些违缘还要严重,要值得重视。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明白,摆坛城,自己修行,或者说自己禅定,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道场。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销落诸念”,所有的分别念全部都不生起,所有的妄念全部都泯灭,全部都毁坏。
“其念若尽”这些妄念,比如说贪心、痴心、嗔心,还有其他的善心、无记的心,所有的这些心全部都尽了以后,“则诸离念”,离一切念头,“一切精明”,不杂而精,不昧而明。
有些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你在禅修的过程当中,远离了一些杂念,远离了一切分别念的时候,真正见到了一种明心见性也好,或者说是这样的精明真心。
这个时候,“动静不移”,动和不动无二,动和不动都没办法动摇——从外境方面讲,动和静都没有。
从有境自己的内心方面讲呢,“忆忘如一”,“忆”指的是刚产生的心。“忘”是灭境,其实是心的生和灭。
因为忆念的时候,你一直产生,往昔怎么怎么。忘的话,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是生灭,心的生灭完全都是平等的,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平等,“忆忘平等”。
意思是说,当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远离一切分别念,而且自己对自己的心性光明完全明白,这个时候,动、不动、生、灭,或者说分别念,不分别念,修、不修,光明、不光明,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戏论了。
所以《楞严经》跟显宗其他的经典有点不同,相当于是《宝性论》一样,这里面讲了很多密宗光明方面的一些教言。如果讲其他的一些经典,可能着重讲空性,但在这里,有时候讲精明,有时候讲光明,有时候讲妙明真心,等等等等,经常出现一个明,其实这个明的话,我们从众生乃至到佛果之间,心性不灭。大圆满当中经常讲,“明相不灭”,明的这种相,或者说是“明分不灭”,这个在密宗当中一直提的,大圆满当中一直有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远离一切分别念的当下的心性的时候,实际上动和静也好,忘和忆也好,完全是平等的。
当然在我们面前现在有点难,如果能产生,不是灭;灭的话,不是产生。如果你真正去细微观察的话,《楞严经》当中有那么多次的分析,其实生和不生,本体上完全是一样的。忆和忘也是一样的,动和静也是一样的,这一点前面我们讲二十五种圆通根的时候都已经讲了。从外境方面的动静也好,有境方面的明和空也好,都应该了不可得,但了不可得也并不是一个单空,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如果我们“当住此处”,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入三摩地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刚开始入定还不成熟,虽然有眼睛,但是还没见到色法;然后禅定到了一定的阶段,又进一步的深入,那个时候就像有眼人看到色法一样,有两种情况。
首先是第一种情况。
当我们入三摩定的时候,“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相当于是一个初学者,他眼睛很好,但是他住在黑暗当中,要么一个黑暗的屋子当中也好,要么漆黑一片,就像二十九号晚上。
那个时候,“精性妙净”,精性虽然没有灭,心的本性的光明、清净,没有灭。
但因为这个时候,“心未发光”,你的心还没有真正的觉悟到,从外境方面的本来清净,你没有认识到;从内心方面,你的自性还没有成熟,你的禅定还没有深入。
因为这个原因,“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这种境界叫做“色阴区宇”,“区宇”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这里主要是讲一些覆盖,障碍。
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那个阶段我们心的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外面的色法对你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见到万事万物的本体,这叫做“色阴区宇”,色蕴已经盖住了你的所见,还没有真实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
这个相当于我们现在闻思的时候,好像有点懂,一会儿好像又不太懂;有时候明明道理上懂,可是真正做的时候还是照样有烦恼,照样有痛苦。
所以修行过程当中,大家也不要太着急,对吧?“为什么我不开悟啊?”其实我们大乘佛教的学习,应该是多生累劫的一个目标,像声闻是一辈子,缘觉的话,时间再长一点,菩萨的话,三个阿僧祇劫、七个阿僧祇劫,这样来算的。
所以我们应该是,这辈子不行的话,下一辈子,我好好的发愿。大家不要:“我来到学院已经五个月了,为什么还没有开悟?”不要说五个月,有些五年的还没有开悟,有些50年的还没有开悟,所以也不要特别着急。
像我应该来了40年了,有时候也有点着急,我看85年到现在,快40年了,现在还没有开悟,不知道在那里干什么。
所以你来了四年,来了十年,也不用那么着急,确实开悟不是那么简单,但是也不用失望,来到这里以后,一点都不后悔。确实在这里还是学了很多很多在其他任何世界角落都学不到的知识。在其他的世界角落,更好的条件、更好的资源,应该是有的,但是从精神粮食上面,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一定找得到的。
所以我有时候自己也是很满意,不管怎么样,在这里待了这么长一段时间。每次在这里待的时候,也是特别感恩所有的上师们,尤其是法王如意宝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道场。有了这个道场,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么一个机会。如果自己不那么差的话,至少也是即生当中不会再堕下去。否则的话,我们按自己的妄心,按自己愚昧无知的行为,不知道即生当中造了多少恶。
尤其我觉得你们很多人真的都是法王救了的,不然的话,我们不说什么其他的,光是杀生,吃了多少的活鱼,现在你自己算一下。你没有学佛之前,你没有出家之前,吃了多少?如果当时没有断绝这样的牵连,你出家到现在。
确实我自己有时候觉得,修行上没有很大进步,也有点伤心,但是有时候觉得,我还可以的,我如果没有出家的话,可能按照藏地的习惯也杀了好多牦牛。我算是从小出家,至少也是没有杀牦牛,算是我一生当中最成功的了,虽然其他并没有做得很好,但我确实在四十年以来,一头牦牛都没有杀,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成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跟我同龄的杀了多少牦牛的人相比较起来,我还是很成功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讲色蕴的时候已经讲到牦牛上去了,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去,这个《楞严经》不是很好讲,反正我们就慢慢这样吧,这样也可以的。
下面是第二种人: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如果禅定力有一定的加深,有进步,这样的话,相当于是一个明目的人,“十方洞开”,他的所见范围没有什么阻碍,没有黑暗遮挡,相当于是色阴已经尽了。
色阴尽了的话,不管是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尤其是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一点障碍都没有,完全都是能见到,这就叫做色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这种人则能超越劫浊。
下面我们讲的五蕴,其实五浊一个一个要超越,如果我们通达了色蕴,那就是超越了五浊当中的第一个劫浊。
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因为一切色法其实是坚固的妄想而造成的。
色法的话,有十一种色法,五根五境,还有无表色,总共是十一种色法。所有色法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妄想。妄想慢慢坚固了以后,就变成色法。如果色法没有的话,妄心没有,妄心没有的话,那劫浊也是没有的,所以说我们要知道这个色蕴很重要。
前面总的给我们做了一个介绍,下面真实要讲五十种蕴魔。前面也提过,每一个蕴有十个魔,色蕴有十个,受、想、行、识,每一个有十个,这样总共有五十个魔。
首先是色蕴当中的第一个魔,叫做身能出碍,身体能出妨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
佛告诉阿难,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一直在修行,这样的话,“精研妙明”,细致的研究,或者细致的分析我们妙明的心,微妙、光明的真心。
其实大圆满当中也是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心首先是哪里来的?中间住在哪里?最后趋于何处?这样分析。
《楞严经》当中也是讲“精研妙明”,精细地去分析、研习心本来的光明。
这样的时候,“四大不织”,最后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整个外四大和内四大,不会互相交织。
内四大的话,身体上有地水火风的四大,这是有情世界方面。外四大的话,器世界方面,也是有地水火风。本来是根境有碍的,但一旦你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根境双亡,所有的这些四大没有阻碍,没有阻碍的时候,像米拉日巴显示神通一样。
那个时候,“少选之间,身能出碍”,短短的时间当中,很短的时间当中,“少选”,少时当中,少时之间,身体能出障碍。
他们有时候经常讲“虚融”,虚空的虚,融化的融,好像身体完全虚融,像米拉日巴,最后火也不会烧,水也不会溺,他的身体在悬崖当中也是无碍通彻。
这个叫做什么呢?“此名精明,流溢前境”,在境和心之间可以自由自在的出现,可以暴露无疑、现见,也就是说这种境界完全都是可以出现。
这种光明也好,这种心性的话,在外面的显现当中无有阻碍,可以显现。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但这只是你修行过程当中暂时的一种境界,并不是永远证悟,并不是永远的。“暂时如是”,暂时你有一些神通、神变,而且你自己确实已经认识到心性,但就像云间的太阳一样,是暂时的。
“非为圣证”,我们原来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讲过,有时候我们直指心性的时候,或者讲《法界宝藏论》的时候,好多人真的已经有开悟了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开悟。
即使是开悟,但也像前两天我讲的一样,可能是加行道当中暂时的一个善的境界。所谓的开悟有大有小,得到佛地的开悟也是有的。但是这只是暂时依靠修行的努力,出现一种什么呢?出现一种瑞兆、前兆,黎明前的光一样。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没有把它当做圣者的心,“我已经开悟了,我昨天做了一个好梦,我见到了别人的心,我已经是圣者了,跟观音菩萨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觉得已经开悟了,这样是不对的。
如果你没有把它当做圣心的话,这是一个善的境界。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这句话并不是五十个阴魔当中每一个都有,只是部分有。
我们修行人稍微有一点境界的时候,自己就觉得很了不起的,好像梦参老和尚他讲的,有一个和尚在房山那边闭关,他的境界当中能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得到。还有外面来的一个法师,到了机场的这些境界都能看得到的,但是这个也不算什么。
有时候可能梦当中见到一些事情,或者在自己的境界当中见到一些诸佛菩萨的身相,或者自己感觉上自己好像有点小神通,最好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开悟的相,如果你没有去执着的话,这是一个善的境界。
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你没有去执着它的话,它对你的修行是有进步的;你如果一直执着,甚至自己认为:“我已经是开悟者,我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我现在的境界比上师还高……,”等等。现在有些骗子,连旁边人都根本不相信的有些话会说出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如果不做圣心的话,这是善的境界,这是一种瑞兆,好的一种相,这是可以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自己已经是圣者的话,那已经入于群魔当中了,误入歧途了,很可怕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身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
这些境界是一步步的往上。
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精细的去研究妙明真心,这个时候,他的身体里里外外都是光明透彻。
不用我们的CT、X光,不用的,他完全能看得到的。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这个人,好像身体里面所有的这些,包括胃、肠子里面的一些昆虫,“蛲”指的是细微的虫,“蛔”的话,比较粗大、长长的,我们经常说的蛔虫,这些的话,他都可以捞出来,可以拾出来。
有一些禅定的境界当中,把自己身体里面的病,包括现在有些人吸别人的胆结石,不知道自己的胆结石能不能吸,应该可以吸吧,有些医生自己生病的时候,经常找别人看,一些比较出名的人,给别人讲的特别好,为什么自己给自己不讲呢?对自己好像没有信心一样。有些上师自己天天给别人打卦,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却找别人来打卦。
这种修行人,把别人体内的昆虫拿出来——现在可能好一点,以前医学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很多人身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虫类,那这样的话,都是可以把它去除了。
以前有一个叫佛图澄[],《高僧传》里面的。他自己的乳房旁边有个小小的洞,里面是光明的,平时他用棉花塞住。他晚上要看书的时候,就把棉花拿出来,拿出来了以后,依靠光明可以看书,可以做灯用。有时候守斋戒的时候,自己把肠子捞出来,在外面好好的洗一下,又装进去。
这是《高僧传》里面说的,听起来有点可怕,但是这个大德是有点了不起的,他是汉地第一个比丘尼净检法师[],她不舍肉身而飞走,是她的上师。所以大成就者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身体内外透明,虽然拿出这些虫类,身体也没有任何的损害。
意思就是说,有些禅定的人,好像别人身上的病、虫可以拿走,自己身体当中的也可以捞出来,但这个也没有什么值得执着的。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他的这种境界,也是跟前面讲的一样,这是一种证悟的境界。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 】
这是通过他自己精进的修行而暂时得到的。
【非为圣证,】
并不是圣者的一些证悟。
好像圆瑛大师说的[],他说,一般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不要去执着它,也不要去羡慕它,把它当做平等一味。
这个很重要的!我们很多修行人,哪怕是做个噩梦都特别担心、害怕,马上交个钱,怎么怎么。稍微做一个善梦的话——今天早上我做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梦,一上午就比较开心,这就是一种魔的相。但我倒没有想这是一个证悟的相,有时候做了噩梦,就有点,是不是今天发生什么?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上师、护法神,这样的时候,挺好的。但其实也没有必要太执着,好的羡慕,坏的担忧,这些没有必要——这是暂时的,并不是圣者的相。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面讲的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去执着它,它是一个善的境界。
我们在修行当中发生任何事情,大家也不要去担心,也不要去羡慕,随缘吧,出现好的也没事,不好的也没事,这个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再讲一个。
第三个:闻空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我们进一步再这样修行的话,那内和外的这种禅定力越来越加深,这个时候,精细的研究这种妙明真心,越来越上升。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除了执持的身根以外,随着禅定的深入,“余皆涉入,互为宾主”,互相变成宾客和主人。
前面的“魂魄”,“意志”、“精神”是什么意思呢?有一部分注释当中把它对应五脏,比如说魂在肝脏当中,魄在肺里面,意在脾当中,志应该是胆,精在肾,神在心,它是意识的不同状态。
这些的话,本身他们在自己当中算是主人,比如说魂在肝里面是主人;魄在肺里面,他是主人,在其他地方他们是宾客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达了心性光明,那魂和魄互相可以圆融,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六根圆通一样,其实魂和魄都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互相通用的。
这里的“执受身”,有些注释当中解释为阿赖耶,阿赖耶支配的身根。除了身根以外,其他的,刚才五脏所住的所有的不同心识,互为主宾,主人和宾客双融,没有一个固定的,比如说我们的心脏,精神在心脏当中,但是现在,精神当中也有魂,也有魄,也有意和志,这样的话,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主人和客人的差别,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忽然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了十方一些敷有秘密、窍诀性的法。
这个名字叫做什么呢?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因为魂和破这些互相结合,又互相远离,主人和宾客的方式来互相圆融,所以他们就不会矛盾。
【成就善种,】
成就一个善的种子,善的因缘。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只是暂时得到。
看起来好像境界也是比较高,空中也是听到声音,不过空中听到声音也不是境界很高的,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在空中听到声音。原来你们听到的声音是天人的鼓声,现在科技发达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是空中听到,或者是手里的小箱子、小手机里面听到的。所以对现在来讲,空中听到声音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奇妙吧,开玩笑!这不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跟前面的解释方法是一样的。
《楞严经》讲到这里。
[1] 竺佛图澄大师(232年—348年),西域人,后赵时期高僧。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一说本姓湿,天竺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今喀布尔河流域)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
《高僧传》上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
[2] 净检比丘尼,西晋末年彭城人,俗姓仲,名令仪,居洛阳,父曾为武威太守,时沙门僧法始在洛阳城西门说法。净检闻后大悟,几经波折,终受智山法师剃发受十戒,成为沙弥尼,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24出家,70圆寂。
[3] 圆瑛大师《楞严讲义》卷九:“若行人遇此境界,不起住著,不生羡慕,一味平怀,依然照性,足证心妙非虚,可增信心,亦乃破色阴之先兆,诚是善祥境界,本无过咎也。若作圣解者:设若遇此境,无有闻慧,及缺涵养,辄作已证圣果之解,即落群邪圈缋,而受其惑,渐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