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打稿,仅供参考)
《楞严经》第17课 笔录
酿杰钦布作丹涅咪央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蓝钦波锕嘉达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锕灿吐协么多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坚坚拉香擦洛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内钦热卧贼诶央堪色 自大圣境五台山
将华特吉辛拉耶拉门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雅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恭杰多巴颇瓦辛吉洛 证悟意传求加持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接下来我们讲《楞严经》。《楞严经》大家应该学得也比较精进,接下来过后也在辅导,还有探讨,这个也很重要。我想以后如果有弘法的机会的话,应该《楞严经》是可以弘扬得开,大家也是很关心的。前辈的这些大德们来讲的话,确实特别多的,不管是禅宗也好,天台宗的也好,净土宗也好,很多的大德学《楞严经》的,所以我想我们未来有没有这样的这种因缘?应该会有的。
只不过跟古代有点不同的,现在是确实是时过境迁吧,以前的这些,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这些大德们的话,他的讲经说法这种事非常重视,而且在各个寺院当中也好,各个道场当中的话,经常有讲经说法的优良传统,有这样的一个非常好的规矩。现在虽然在某些上面有些变化,但以后只要因缘具足的话,我想我们这里很多人也会进行弘扬正法,尤其是《楞严经》,具有相当加持力的这么一部经典。
那这部经典,我们自己学的时候,尽量地有感觉、有感受,这个很重要的,我们学的时候没有什么热情,没有什么好奇心,没有什么真诚心,到时候你要去弘扬的话,也许可能你都没有任何的印象。这样一来的话,我是这么想的,我们希望今年能不能把《楞严经》都讲完,有这个想法。即便是今年不能讲的话,我也曾经说过,有生之年当中我还是想讲完,如果没有特殊的一些寿命或者是其它的违缘的话,也是这样的。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也依靠这样一个坚定的心来进行听受,这样一来,我们会有个好的这种缘起。
前面就是通过波斯匿王,他以这样的自身的无常,还有恒河的比喻来认知自己的心,自己的真心。在禅宗当中的话,一般经常讲微妙的这种心、真心,或者是明心,有很多这样的这种比较特殊的专用词。我想我们也可能学习当中,也知道在某些意义上面的话,应该是跟密宗完全相同的,尤其我们如果学了密宗以后,讲这个《楞严经》也好,讲其他的,包括《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这些大乘经典,讲的话好像非常方便。
如果你没有学过密宗的这些教义的话,有些内容跟显宗的共同经典,好像有些意义是不大相同的,在这个时候,可能你也要讲这些经典也好,或者是你自己理解这些经典的话,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一直认为,尤其是学我们宁玛巴的一些续部,包括《大幻化网》、包括大圆满,学了这些以后,跟这些大乘的经典讲的时候,好多道理只不过是文字上的提法不同而已,但实际上应该意义是相同的。
文字上为什么不同呢?一个是可能当时这个翻译家,译者他没有一个统一的。其实藏传佛教当中,像论著和《大藏经》的译法的话,当时国王赤松德赞相当于是以,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像国家性质的这种,建立译经院。这样以后的话,好多名词先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翻译,当时做得是非常合理的。
其他地方的话,好多译师当时是比较零散的出现,零散出现的话,他们用的词也是不完全一致的。就像我们现在在西方弘法的好多大德,每一个译师,他们都用的是自己的,比较适合这个传承的一些词,所以说现在到目前为止,在英文上有好多专用名词还没有统一起来。我看我们汉地的有一些经典里面的词统一起来也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因为这个时间是很久远的,时间很久远的话,那个时候的这些词,我们现代人用的时候,有些地方也跟我们之间有一定的鸿沟,也有一定的这种差距,所以我们现在学起来,现在我们人们所常用的一些词也许可能不是很多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是要进入那个世界当中去,开始学习,不可能是所有这些古文,用现代的网络语言来表示,这个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现在可能人们经常使用的这些语言,再过了一百年、两百年,或者甚至一千年以后,我们现在这个语言的这种使用风格,也许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这次学《楞严经》对于我而言,前面也说过,有时候也是自己有个学习,还是有些地方有一点费力,但有时候觉得这部经典还是很有加持力的,很有意义的。所以,也认真读,认真地在探索。只不过是没有时间,有时间的话,多参阅一下相关的那些古大德的著疏、讲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方法结合起来的话,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继续讲。昨天阿难尊者,佛陀最后讲到十种直指心性当中第四个——见性不失。这个之前一个是见性是心,还有一个见性不动,还有一个见性不退,第四个就是见性不失。
见性不失当中,当时也是佛陀跟阿难之间的对话,最后佛陀用他的这个手是颠倒还是非颠倒,这个道理上面,也可以说是以阿难为主的这些在座的眷属,大家都是处于一种,应该说是有两种理解吧:有一种理解,当时佛陀这样一说的话,大家都是目瞪口呆,好像不知所措,到底这个身心的颠倒在哪里,这么一个状态当中;或者,阿难在那个时候就是一种觉悟到很高的境界,确实所谓的颠倒和正确,实际上只不过是我们的这种……最后的话,颠倒和不颠倒都是意义不成立的。
像我们学中观的时候说,世俗当中有颠倒世俗和正世俗,这个颠倒世俗,就是名言当中也不存在的法;正世俗的话,在六根识面前无害而存在的这些法,但到最后的话,其实这些显现都是是假立的,在胜义当中也是不成立的。就跟这个也比较相同的,按照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讲的话,佛陀的身体跟阿难的身体,实际上显现当中是有清净和不清净的现相吧,但实际上的话,净和不净也是无法安立的。讲了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时候大家也处于一种,应该比较特殊的这样的状态当中了。
那今天我们就再继续讲后面的过程是什么样。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佛法、对佛陀、对整个三宝有信心的人来讲,学习这样的经典,我前面也讲过,好像是我们自己就已经到了那个时候的2500多年的现场一样的,一会儿波斯匿王出来说话,一会儿阿难出来说话,还有后面文殊菩萨,还有很多的菩萨也会出来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我们也可以寻找自己的真心,这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实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家很认真地观自己的心,这个很重要的。你不管是学任何一个法,有些有缘分的这些人,可能有遇到一些特殊的词句,遇到特殊的一段内容的话,也许对你有一个特别好的感悟。如果你没有缘分,或者说是自己业力非常深重的话,那哪怕是讲最高无上的大圆满的这种最甚深的心滴修法,也许也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其实人的真的这种悟性有很大的差别,可能所谓的习气也有薄厚,很有差别吧。有些可能在学院当中呆了10年、8年、20年的话,好像就没有什么悟性,有些至少是他还有一些坚定的信心,坚定的出离心,这些也会有的。所以有时候法的话,确实是每个人的这种情况是不同的,情况是非常不同的。哪怕是一部经典,有些人是有非常深的感悟,有些人是一般般,反正是呆在这里,不打瞌睡的话就阿弥陀佛,就这样。然后自己觉得这一堂课当中我还是认真地听了,没有打瞌睡,自己给自己的点赞。有些的话,甚至可能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也好,或者学习的过程当中,生分别念啊,生各种各样的,譬如我们讲《前行》的时候,前面讲杂烦恼,相当于是有毒的食品一样的。会有这样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在闻法的过程当中,大家都是一定要梳理自己的情绪,一定要自相续得以清净,这个很重要的。我们一般说法者而言,我们也很认真的,即便是自己情绪上的有一些烦恼、痛苦,在说法当中,如果没有特殊必要的话,尽量不会用在课堂上。我们听者也是一样的,就像《前行》当中前面讲的,要么是以广大心,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而发心,或者以秘密清净方便的这种心来摄持。
我前两天也提过,我们的眷属,包括说法者,包括我们的法,包括时间,包括所有的这种法,全是清净的,就是无尽庄严轮,特别清净,不可思议的。心态调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的话,那我现在跟很多菩萨在一起,在如来面前听受。其实一切诸法都是依靠意乐而产生的,完全的得到这样的功德,这个很重要的。
我们这里先继续讲——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当时佛陀大兴慈悲,哀愍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不知道当时大众人多不多,不太清楚,就是大众,然后佛陀发出海潮音,遍告所有当时楞严同会。
楞严同会,一般我们现在很多《楞严经》的书,有些经前面专门有画的楞严同会图,画得很好的。有一个叫做《图说楞严》,这个里面有讲了很多的当场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公案,以绘画的方式来展现,也是很好的。有些寺院当中,在墙壁上,在一些特殊的讲堂里面,也有楞严当场的这种非常壮观的聚会的绘画。也有这样的。
这里说发海潮音。实际上,佛陀的这种声音,相当于大海的波涛一样,大海的波涛永远也不会离开的,佛陀的这个声音,其实摄受众生、利益众生的事,永远也不会离开,也有这样的说法。还有大海海潮的话,它圆满周遍的意思,因为大海它是周遍一切的。同样的,佛陀的这种慈悲的声音,其实它能周遍所有的眷属。只不过有些眷属是有信心,他可能得到的利益比较多;有些眷属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佛陀海潮音各个众生得到这种结果是不相同的而已。
当时佛陀以慈悲的海潮音说: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这里佛陀告诉诸善男子。善男子、善女子,他这里女子倒没有说,但这里可能是阿难是这里的主要角色嘛,所以可能以阿难为主的诸位善男子的话,我经常也是会说过,应该佛陀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里面已经讲过,就是色、心和诸缘,以及心所使和诸所缘法,这些全是由心当中所显现的。
这几个法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我看长水子璇他的解释方法可能比较适合。虽然和他们翻成藏文,章嘉国师翻译的这个稍微有一点出入,但实际上,他这里的“色”是一种色,我们一般讲《俱舍》和《智者入门》当中有。“心”的话,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八识聚,就是阿赖耶,染污意,还有意识和五根识。“诸缘”,它这里就是24种不相应行。“心所”的话就是51种心所,“诸所缘法”的话,就是六种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等六种无为法。
这样的话,这个叫做是五位百法,有五个不同的种类。其中全部加起来的话,就有一百个法,就是《百法明门论》,有很多百法,一般从共同乘的话,经常有百种法门。这个是其实很重要的。这个百法门的话,我们名言当中的心和心所,还有不相应行、色法,凡是有情物和无情物,不相应行,所有的这些名言的法可以包括在这里面,这里面不包括的是没有的。
其实《智者入门》应该大家学一下,这个很重要的,这里面的每一个法都讲得很清楚。《俱舍论》当中虽然没有这样聚集在一起讲,但实际上也讲得比较清楚。
他这里说是心也好,心所也好,色法也好,不相应行也好,还有甚至无为法,所有的这些法就是唯一,全部由心当中所显现的。万法唯心造的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一般来讲,我们佛教不管是共同乘,还是不共同乘的话,一切万法是由心中显现的,这个道理不会有什么大的辩论吧,基本上是佛教的观点都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子璇的这种解说方法应该是很好的。
子璇的话,前天也稍微提了一下,他从九岁的时候都是跟《楞严经》结缘了,然后他一辈子开始修这个法,后来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下面第六卷当中),他就把《楞严经》读都到那里的时候已经开悟,有这样的历史。这个我们到了那里的时候可以讲。
但实际上我觉得子璇他还是很了不起的,他后来应该是成了华严宗的第六祖吧,成了华严宗的一个祖师。他出世的话,基本上是大概可能公元九百多年到一千年左右吧(965年-1038年),基本上跟我们阿底峡尊者出世大概比较相同的这么一个时候,离现在应该有接近一千年的时间,在这个时候的一个大德。他把这一段解释的话,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应该可以这样,凡是所有的万法由心当中显现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他这句话也是很重要的。当时佛陀不是对阿难尊者等他们说的嘛,说是你们的身体,你们的心,全部都是什么呢?一个是妙明真精的妙心当中产生的,其实意思就是说,你的身体和你的心,凡是一切的一切这些万物的话都是——“妙”是微妙,“明”是光明,“真”的话就是没有任何虚伪的叫真,“精”的话,没有杂任何不清净的法吧——这样的一个妙心当中显现的。其实这个“妙心”的前面全部是它的定义。
我们藏文当中翻译的是,非常稀有的、光明的心当中产生的。这样的话也可以包括吧。意思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身心也好,一切的一切的话,实际上是在光明无为也好,真实的妙心当中,觉心当中,或者说是本基当中显现的,这样的一个产物。这样说的话,那跟我们《如意宝藏论》的第一品当中所讲的也比较相同吧。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一切显现的话,应该是一种心的显现,但是它可以说是心的显现,它并不是心的现境。我们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来辅助的话也可以这样来说。
如果一切都是光明的心当中产生的话,那为什么——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这个也是我刚才讲的一样,可能如果结合密宗的观点来讲的话,比较好一点。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身心,所有的这些不清净物,全部都是是美妙的、稀有的真心当中产生的话,那为什么说你们最初的这种“本妙”,“本妙”的话,就是本来的真心,本来的这种觉心,不修而成的这么一个原始的心,为什么失去啊?为什么失去,一个是“本妙”的,还有“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其实这个藏文当中好像是光明的、清净的、真实的心为什么失去?没有很多的特点,但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是这个明心本来都是非常稀有的、美妙的、圆满的,或者是常寂的、光明的,还有本来它是如珍宝一样的、清净的,这么一个心,为什么这样地失去?
而且“认悟中迷”,本来它是一种觉悟嘛,觉悟当中的话,怎么会是已经成为迷惑呢?我们不是讲本基的时候也是,本基是光明的,依阿赖耶识,它是如来藏,但是在这样的清净当中的话,出现无明,然后以无明作为缘,在三界当中出现了三种习气,然后就造业,就漂泊于轮回当中。
可能跟这个说法比较好解释吧,否则的话,我们共同乘的一个观点来讲的话,那最开始的一个本性怎么会这样突然就遗失了呢?为什么这样?这个是讲《楞严经》的时候也是一定会有这样的怀疑。如果是你真正的一个,本来的一种妙性,本来的一个真心的话,那为什么是它突然就迷失了呢?有这样的疑问的。所以密宗的说法跟《楞严经》的这种,本基当中显现基现的说法,在这里基本上都是可以印证的。
那么他说本来的认悟当中就迷失了。怎么迷失?
下面讲: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这里“晦昧”是无明,大家都知道。因为在这样的本来清净当中,我们说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是吧?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没有任何的阻碍,这个叫做是“空”,他这里的“空”并不是大空的意思。
他这种无明相应心(?)的话,本来是清净的法界,没有任何的错乱和迷惑的,然后偶然无明,无明的话,它是黑暗的、昏昧的,它跟“空”相结合,然后“空”跟“晦暗”,“晦暗”的话,它也是一种黑暗的,也是一种愚痴的、愚昧的。这个当中“结暗为色”,最后把无明和世间的空性,或者说是这样的这种物质(无知?)结合一种因缘。最后变成了什么呢?四大等外面的色。我们前面讲的不是有一个叫做境之习气,外面的山河大地是自相的现前嘛,这个就相当于也是这个。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有了这样的色以后的话,“色杂妄想”,有了这样的境之习气以后的话,这个色它就掺杂着妄想。妄想的话,相当于是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意之习气,也说我们的阿赖耶识等等,这些慢慢慢慢地出现妄想,跟外面的色,然后分别妄念就变成了妄想。
然后“想相为身”,有了外面的色,然后有了自己的这种心识分别念,有了这两个因缘的话,它依靠什么?依靠身体,身体是身之习气,然后“想相为身”。这样的话,那这个身体和想、和色,它这里是身体和想、和色,色、想、色,可以这么说。
唯识宗的有些观点里面,(藏文?)也就是说境和意,还有身体,也就是境、意、身。意是一样的,还是讲自己的阿赖耶等等;境的话,有时候是身体就叫境,在唯识宗的有些观点当中这样的。在这里的话,我觉得我们的三种习气是什么呢?一个是色,第二个是妄想(想),第三个是身体,这样的。
这三种因缘具足的时候——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有了刚才的外境,有了身体,又有了我们的妄想。有了妄想的话,这些三种习气因缘的时候,这个叫做是“内摇”,内在的这种分别念。我们经常前面讲的是能取分别念,有了能取分别念的话,就开始往外,这是白色的,这是红色的,然后“趣外奔逸”,外面依靠色声香味等六尘的话,就出现外面的所取分别念。
有了能取和所取分别念的话,“昏扰扰相”,就远离了他的真心,然后在轮回当中一直昏扰的这种迷乱现象,应该是我和我执也好,山河大地也好,就各种各样的这些轮回的六趣的迷乱的显现,“扰相”,扰乱的现相会出现。
这个“以为心性”,然后六道众生把它当做是真正的心性。我们本来我没有,然后执著为我是有的;本来是不清净的,但执著为是清净,常乐我净,大家都应该知道,本来是刹那刹那无常的,然后我们认为是常有的。
昨天不是说波斯匿王看恒河的时候,他都是以前的恒河、13岁的恒河,62岁的恒河,都觉得是一样的。其实他也是有“昏扰扰相”,因为他作为一个世间人的话,恒河的相续可能一直是没有知道的,没有知道的话,别人问你的时候,他有一个相续迷乱。相续迷乱的话,就知道是我以前度过的河也是这个,我现在度过的河也是这个,他未经观察的这么一个世间的这种迷乱相。波斯匿王也是,毕竟是他可能闻思得不多,在显现上的话,在佛陀面前他就觉得是,当然到最后说我们心性不同吧,就已经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道理,但实际上的话确实也是有这样的,我们这个迷乱的相。
昨天我看讲考的时候,两个法师都讲得,稍微这个比喻有一点点,是不是我当时没有讲清楚还是什么呀?比如说睫毛放在眼睛里面的时候,特别敏感,马上能发现,就特别那个;然后这个睫毛放在手掌上的话就没有什么感觉。同样的道理,我们修无常很好的一个人的话,整个春夏秋冬也好,我们少年、中年、晚年的整个过程的话,对他而言是特别明显的:哇,一切都是无常的,你看现在春天来了,再过一段时间夏天,夏天就到冬天,哇,我的寿命也是非常快速地在转啊。然后自己看到前两年的自己的照片、今天的照片,哇,我是这么无常啊,就马上都是特别有这种感觉的,就像是眼睛里面放那个睫毛一样的。
然后一般世间人,没有很好修行的人的话,这没有什么的。我们经常知道,世间人的话,给他再怎么讲春夏无常,“是是是,春夏无常的”,他就根本没有任何的这种概念。
所以我想,我们可能稍微真正是懂到佛教的这些道理的话,虽然自己在迷乱当中,我和我所执当中,但是一下子自己反应过来的话,确实是我是本性当中已经迷失到今天,今天我认为是我和我所,我认为是清净和快乐的这些事情,它的本质并不是这样的,马上反应过来了。这个是跟我们的修行和根基确实有差别的,有差别的。
有些人都是可能前世的因缘吧,稍微可能讲一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话,它里面的大多数的内容就开始融会贯通,就自己感受非常深。有些是已经听到多少多少次,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他听的法太多了,头都是变成扁的了。就已经听的太多了,最后都是头都扁了,但是还没有意识到。
是这样说的嘛,是吧?啊,有没有这个说法?怎么说的?嗯?
头都扁了没有?那些老菩萨有些都是听了那么多年的,头扁了没有?嗯?你听了多少年了?听了三十年了。你呢?嗯?二十多年了,还可以呀,那肯定头都已经那个。那还可以,也不单是头这样的,心也应该有调伏了,还是挺好的,听这么多年也不容易嘛,对吧?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管是观无常也好,观迷乱的这些现相的话,应该是听得比较多了,学得比较多了,看得比较多了的话,心会有转变的。心即使没有特别大的转变的话,但我们即生当中对这么好的佛法结上了这么好的一种因缘,是非常难得的。我经常想是只不过我们把法本上的东西结合自己心的时候有一点困难,不然的话,这个法本百分之百都是一个比一个好,说实在的,比如说“《大圆满前行》,哇,好得不得了!”但是里面的好多东西,我可能要学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距离。“哇,《楞严经》讲得特别好!”“《如意宝藏论》,哇,真的是如意宝!”就这样的。但是有时候好像我们法本里面的东西,真正是变成自己的东西,需要有一种勤奋,还要可能祈祷这些因缘都具足。
其实是真正来讲的话,如果有一部法的话都是可以足够。真的如果一个很好的修行人的话,没有很多的理论,把一部法做得很好的话,都是也会变成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法融入于相续,不然的话,听课的时候很认真的,然后接下来的时候……
前几年我们这边的一个和尚,跟那边有个藏族喇嘛两个,因为房子的事情吵架,然后我们这边的人也开始跟他说得比较厉害,最后那个喇嘛说:“好像他听课,听的法都是一点都没有听懂。”呵呵,当时因为他可能表情不太好,这样的。但是这个可能我相信,因为人不在状态的时候,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习气。也许那个喇嘛他自己也听课的时候会不会这样,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我们修得不是很好的话,可能听的法不能融入相续。
刚才是讲“以为心性”,我们最后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候,就以为心性,其实不是心性,大家都知道。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直这样的迷乱的心的话,决定的这种迷惑、烦恼的话,实际上认为是在自己的身当中,在色身当中。我们都可能一直这样迷乱的话,最后把五蕴当作为是自己。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确实有啊!因为这么长的时间以来一直迷失,因为业、因为烦恼、因为我执,因为二取的原因,最后好像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身体认为是我。其实身体是并不是我。我们每次学《中观宝鬘论》也好,《入行论》也好,都知道五大也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但是我们一直这样地稳固习气,把它当作为我。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身体和色法,还有乃至外面的山河大地啊、虚空啊这些,都是妙性和真心当中产生的。这个也是《楞严经》当中很出名的。我们很多人的话,确实无始以来的这种习气,我们可以说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密宗也可以说,显宗也可以说。只不过密宗当中的无始以来的习气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无始的,它是本基当中出现基现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知道身体和色法也好,外面的山河大地,包括我们喇荣山沟也好,或者说是我们现有的这种大地也好、虚空也好,其实这些都是非常稀有、美妙的,真正的心当中产生的。
这段话也很重要。以前历史上也是有这样的。憨山大师,我前面也讲过,他是真的很了不起的。憨山的有一些禅宗的书的话,真的是他的一种觉悟,很难以想象的。听说是他在30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人印证他的,他自己先看《楞严经》的时候,就看不懂,一直看不懂的。但后来的话,他经过很长时间,他就开始阅读《楞严经》,阅读《楞严经》以后,大概可能41岁的时候,他有一次忽然就心有一种新的感受。那个时候他读到《楞严经》的(前面的字稍微有一点不同),“不知色身”在他的年谱里面说的是“汝身汝心”,“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这一段读到的时候,他就完全都已经开悟了。后来他就造了一本书叫做《楞严悬镜》。(但不知道有没有,有的话到时候也可以看一下,憨山的,因为现在我们有一些注释。它名字叫《悬镜》吧,好像只有一卷的。)
所以这一段的话,我想憨山大师是读这一段的时候就开悟了,我看我们今天那么多人,应该也有憨山的弟子吧,有没有?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们也想一下,我是刚才下午读了几遍都还没有开悟,但应该快了吧,晚上回去再读一下看看,看看虚空。
这里意思就是说,自己的身心也好,外面的山河大地全是妙明真心当中,其实我们密宗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所有的一切轮涅显现的这些法,都是觉性当中显现的,本有的觉性当中,本来的阿赖耶当中显现的。
这些词的话,在我们密宗的书当中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看有些关键的这些词,大家读到的时候,确实这些汉传佛教当中特别多的大德,依靠这样的这种,他们大多数的大德看作为是一种禅宗的开悟的书,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也看看,自己依靠这样的这种方式来好好地想、祈祷,然后就又反反复复地,就像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读《直指心性》以后开悟一样的。应该自己有了信心的话,这些词再三地想的话,法王当时也不是说了,只不过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读的话肯定会了悟的,他前面有一种这样的决定性,有了这样的决定性,反反复复读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好像不是那么地清楚,然后慢慢慢慢:哇,确实这样的,整个山河大地也好——现在我们如果结合这个意义的话,包括我的心也好,我的身体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其实我们最初的光明心当中的显现。
意思就是说,现在的所有的这些,就像梦里面当时的山河大地,实际上是当时他的意识的一种迷乱现象而已,因明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然后当你梦里面醒过来的时候,原来的所有的这些山河大地,全部都是当下就没有了,也是完全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今天依靠这样的一种现象,最后真正认识到自己心的时候:哇,原来是在三界轮回当中的这些众生,天天都是这样叫苦连天,实际上只要认识了——为什么禅宗的很多大德就经常说:“心在哪里?”或者说:“你是谁?”用这么一个参话头来当下开悟。所以我们密宗当中也是,上师是有一种特殊的语言,或者说是让你看看虚空啊,或者是观观自己的心啊,或者是你是谁?很多大德的这些传记当中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想一想,看看怎么样。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他这是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人把千百由旬的大海抛之脑后,把它放弃,然后就唯一地认为有一个“浮沤”,“浮沤”实际上是一种透明的水泡,大海当中海潮上面的一个水泡体。那么这个水泡体,认为它是有波涛的,有全部的海潮。然后“穷尽瀛渤”,你就把它当做是什么大瀛小渤,可能中国当时什么渤海啊、南海啊,有很多海,也有渤的名称吧,意思是说海吧。
我们只是把大海抛之脑后、放弃,然后有一滴水,或者是一个水泡,认为是大海的话,那这是不是一个可笑的事情?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的,像大海一般的,我们的真心抛弃,周遍于一切的、无为法的,这样的这种真心抛弃,然后很小小的一个,自己身体有关的一个五蕴,像透明的水泡一样的,把它当做大海。把我们这个五蕴当作我的话,这个是一个很愚痴的一种行为。
这个比喻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一个人把大海抛弃,然后一滴水看作是大海的话,其实很可笑的事情。但我们也是一样的,把大海一般的这种真心抛弃,这个本来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如果有个我执的话可以。但是你把五蕴的,我们这个身体、这个心识,把它当作我的话,那和把水滴当作我没有什么差别的。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你们这些人,在迷乱当中更加迷乱的人,佛陀也是在这个时候有点呵斥吧。
阿难昨天都是耍聪明:我不知道,世间人知道,世间人说什么,他在这样。但实际上今天佛陀也比较清楚阿难的这种想法。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他说你们这些人是真的笨的要命,特别特别的这种迷乱者,很迷惑的人。就像我昨天把手垂着的时候,你们对颠倒也是非常的迷惑不解,当时都是迷惑不解,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如来在这里就看到你们很可怜的,因此在这里只有以这种方式来跟你们说。刚才有大海和真心当中怎么产生的。
其实《楞严经》,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感觉到,学藏传佛教的人的这种眼光来看的话,好多都是可以呼应的。这一点的话,我想我们有些人是一直学藏传佛教的,但是以后我们弘扬的时候,都需要的。所以这个应该,可能我并不是特别精通这个的,但是我可能有一个好处的话,就是对藏密比较稍微了解吧。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可能在汉地的注释当中、讲解当中,可能比较少。除此之外都是逐字逐句地让我解释的话,就可能一个是智慧的原因,一个是时间的原因,还有就各方面的这些吧,就不一定让大家满意吧。但是总的来讲,可能这些结合起来的话,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新的体会。
这以上的话,我们十种直指当中的,刚才前面不失直指已经讲完了。接下来第四个应该是见性不还。其实它这里的不退、不动、不失,这些都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的是不失,真心是没有失去过的,只不过是变个位置而已,他这个比喻和意义都是有一个深刻的解释;不动的话,其实我们的真心是没有动摇过的;不迁的话,它其实没有迁移过。它跟当下的比喻可以有个很深的这种结合。但我们时间关系,我们也不用太多的解说吧。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承蒙佛的加持,慈悲的救怙也好,甚深的教诲也好,因为前面也有呵斥,也有“你们特别笨呐”,佛陀也稍微可能说了。这样以后,阿难觉得自己可能确实有点笨。然后“垂泣叉手”他就一直泣不成声。
“叉手”不知道怎么弄的,是这样吗,还是?合掌叫“叉手”?是不是?宣化上人讲的合掌,是吧?是不是啊?行吧,我看藏文里面怎么讲的?刚才忘了看,有没有?要不我看一下,“叉手”有点不满意。
你们肯定明白,故意不说,让我在这里挣扎,现在人心有点坏,“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还坐在法座上”,可能有些人想。
他就特别伤心吧,边哭边合掌也好,叉手也好,白佛言。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他说我虽然承蒙如来的这种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阿难尊者说:我承蒙如来的这种加持,也是你的这种微妙的声音,基本上是也了悟自己本来光明的心,“元所圆满”,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常住的这颗心。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虽然我听到,我自己觉得可能是,以前佛陀所说的所谓的真心是什么样的,光明的心是什么样的,常住的心是怎么样的,也基本上是了知的。但是这样说来的话,我现在悟到佛现在说的法音,其实是“现以缘心”,我以前大多数的话,以攀缘的心来听着佛陀的法。
我们好像每次都是,听法的时候,听说法者的声音,自己觉得是比较明白,比较明白,但实际上真正的自己的心还没有认识的,只是以一种缘取的这种心而已,以这种方式来瞻仰、羡慕、渴望。我们有些人都是,每天都是特别喜欢听课,就这种缘心,有一种攀缘的心,“哇,就听这个法师的讲课,就讲得特别特别好,我太开心了!”但说是这样的,实际上是真正的心没有,自己也没有去找,也没有认识到。
这个是我们可能大多数人真的跟阿难相同的吧,大概的词句上知道,自己的心可能也是这样的,但是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是到底是怎么样的话,这个是自己一直没有这种体会啊,没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所以他是有一种羡慕,有一种渴望,有一种缘取的心,一直听佛陀的法。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那么我自己得到的这样的正知的心,其实我不认为是真正的心。其实我们很多人也可能会有,虽然听了很多的课,自己也觉得是认真学习,但是真正的心的本来面目的话,到目前为止,自己不认为是他真正的觉性。真正的这种元心并没有。
所以我那天也不是讲嘛,尤其是我们修心班也好。或者是说我们每天在自己禅坐的时候,一定不要被各种昏沉、散乱对心加以控制,一定要认识到心的真正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么样?有一个比较强行的这种方式来,自己一定要认识它的话,有时候这种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如果你没有散乱,也没有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真正要想认识它的话,会有机会的。有时候心是什么样的都可以,它一方面是很不听话的,但另一方面只要因缘、缘起具足的时候都可以应用的。所以我们修心真的很重要的。
我就经常这样想,我们在座的各位,理论上基本上都是大家都会讲,应该是如果现在的这个社会来讲,我们这里的个别法师的水平,完全都是没有任何问题,讲这部经典和讲这部论典是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最关键是我们自己心没有,如果稍微有一点,昨前天我讲的,暖心(?)也好,或者是认识也好,我们不说是像一地菩萨那样的现量地见到,但至少是自己对自己的心有一种体会,因果有体会、菩提心有一种真实的这种领受的体会。
如果你这个没有的话,可能以后给别人讲经说法,夸夸其谈,也不一定是对别人的心有什么转变和利益,只不过是把佛教的这些道理,就像现在世间的一些学术的人一样,给他传授而已。如果我们自己真正是,你在喇荣期间,哪怕是两个月、两年,就认识到心有转变,如果你的心有转变的话,那以后弘法利生也好,自己独自修行的话,都完全是不相同的。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不要把时间耗在一个理论,或者说是时间耗在一个研究方面。如果研究的话,当然是它是一个善事,也是一个好事,但是研究得到的结果有没有穷尽的时候呢?很难的。如果我们认识自己心的话,那每次修任何法,自己又会体会的。
我都那天在想,我们今年如果讲《入大乘论》的话,那个同时能不能把《大圆满前行备忘录》,堪布堪姆们读一下,这样的话,里面很多具体的修法,可能我们真的要去修。其实《前行备忘录》是很重要的一个法。当时我,因为可能我翻译的时候身体不好,我也强调得不是很足够的。当时我给堪布堪姆们念过传承,然后堪布堪姆们也传过。
但我去年自己想这个《前行备忘录》我是在哪一个上师那里得到的,我得是得过的,但是那个人的名字都忘了。所以现在很惭愧,就再怎么想的话,好像是慈师我们两个,在一个上师那里得到的,还是谁那里?凡是再怎么想也是,最近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回忆前世,我看那个是谁?反正我当时堪布堪姆们念过传承,所以这个大家也是一个选择吧。
《前行备忘录》是堪布阿琼的一个独传,他们那一派的修行,包括华智仁波切,它对修行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当中的一个禅派(?),大圆满的直指心性方面很重要。尤其是在这个当中,前面讲的前行的基础很重要的。所以这也是看看我们怎么样。
当时阿难尊者觉得是自己以前的学习就全部都是掉到文字上面,有点伤心。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陀慈悲啊,悲愍啊,他天天都求,其实阿难很可怜的,每天都是在佛陀面前做错了。不过他的态度还是挺好的,他每次都是在佛面前那么恭敬的。
然后他说:您能不能宣示圆满的音,直指心性的,或者说是让我真正认识到,不仅是您的词句上,意义上的直指能不能给我讲,拔除我的疑根。因为他毕竟是声闻乘,他有根。能不能让我也是归回到实修的,或者说是真正的无上道当中。
把这个比喻讲一下,这个比喻比较简单。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
你们是以这种攀缘心来听法的。
【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这样的话,此法也变成攀缘心,那“非得法性”,如果我们光是耽著在一些词句上的话,那不是真正的法性,不是真正的心性。下面就给他讲一个比喻。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比如说是一个人以手指月亮,然后指示给别人:“我手指上面,就沿着那个地方有明亮的月亮”。
那么这个时候: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这个人如果不是很笨的人的话,沿着那个手指,应该看这个月亮。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如果这个人有点笨,他就以为这个手指就是月亮的本体。《量理宝藏论》当中也有这个比喻嘛。认为“啊,月亮在那里”,他不看天空,只看那个手指。这个如果是月亮的本体的话,那肯定这个人已经失去了月轮了。就月轮肯定看不到,他只看手指。
如果只看手指的话,其实手指也亡失了。为什么呢?因为是月轮是圆满的,它可以散射清凉的甘露光的,但是手指没有这个特点,所以说他就又看不到真正的手指示的月轮,所以手指也已经失去了。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讲呢?
【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因为其实手指它表示的这个明月,而并不是他自己的手指。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不但是它就失去了这种手指的作用,然后又不认识明与暗之间的差别。本来他的手指是暗的嘛,月轮是明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他明与暗的差别都已经没有了。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
因为他把手指当成是明月。
【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这个人最后明和暗都没有了知。其实他这个意思,“明”是指的是真心;“暗”指的是一种通过声尘,以一种声音的尘,把它误认为这样。
比如说阿难听法的时候,佛陀开始讲的时候,应该是像明月一样的给他指点的,但是他没有看明月,只看他的手指。比如说一个法师讲《楞严经》,讲《楞严经》的时候,你就“啊,这个法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哇,我听起来特别舒服。这个法师是很慈悲的,哇,我看到他特别特别喜欢”,那实际上是跟比喻是一样的。你要听法的目的,“这个法师好看,他的声音宏亮,他整个气氛很好啊,他讲话的时候,我们整个班里面都是不需要开地热,整个是非常非常的暖和”的话,那你来这里是取暖还是听法?
所以他所指的这种法,你真正融入在自己的心,但是如果你失去了这个的话,那一个人看月亮的时候,没有看到月亮,只看你的手指,没有什么差别。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
如果你用分别心,我说的法认为这个是你的心的话。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你的这种心的话,应该是离开这个所分别的声音,这个是分别。然后“有分别性”,然后也应该离开能分别的这种性。
他这里所分别,就是听到的声音你也应该离开,然后那个能分别的这种性也不应该有的。但要有什么呢?要有一个佛陀所指示的真正的真心,这个是很需要的。
我看讲到这里吧,下面的比喻明天再讲。哦,“叉手”是合掌的意思,谢谢。你看我们老菩萨当中有些人还是厉害的,提前都是看了宣化上人的注释,赞叹啊!堪布堪姆不在身边,我们这里人才是有的了。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