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革萨里积资

 

顿断四魔积累革萨里资粮,除了吃饭、睡觉、解手的事情之外再没有其余琐事的瑜伽行者放下今世,独自深居寂静的山间,无法用身外之物来积累资粮,而要以抛弃内在身体的爱执来累积资粮。《般若摄颂》中说:“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这个偈颂讲了甚深断法的一切纲要。

 

其中的“四魔”是指所断的内外四魔;(“安住空性不舍悲”)以空性悲心断除我执傲慢魔,包括以智慧而断、以方便而断两种方式,或者表示以大悲心怀柔摄受、以大智慧加以制服两种。“如说”是指实修甚深断法加行、正行、 后行的一切事宜,或者是说所有誓言次第。“佛加持”说明甚深断法的所有能成熟的灌顶,但这些必须要聆听甚深断法传承上师的亲传。这里,只是讲解施身观想次第。

 

下面稍加解释断法的含义:所断四魔,按照因相乘的观点,是能死亡的蕴魔,能致死的烦恼魔,死亡自体的死主魔和障碍无死寂灭果位的天子魔。所谓的“魔”并不是说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一个东西,而是能产生轮回的一切痛苦、阻碍解脱涅槃果位,略而言之,给我们身心带来危害、损恼的就是魔。

 

1、蕴魔: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什么产生的?如果没有这个内在的五蕴,就不存在一切痛苦的处所或基础或器或所依,只要这个蕴得以形成,那它就相当于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基础、器皿、所依,所以它就是蕴魔。

 

2、烦恼魔:烦恼有八万四千之多,归纳起来就是五毒三毒,再进一步概括,就归属在以非理作意将蕴看成是常乐我净当中。正是由非理作意的我见驱使,才产生了一切贪嗔痴烦恼的分别念。正是由烦恼的引发,才积累下不善业,从而依靠业感在这个轮回中不由自主地生死,导致死亡的就是烦恼魔。

 

3、死主魔:死亡自本体的死主魔,对于粗大法而言,有生就有灭,这是自然规律,所有众生身不由己,因死亡而苦,受死亡所害。细微法性的无常是一刹那一刹那在变迁,是无常的自性、痛苦的法相,为此叫做死主魔。

 

4、天子魔:对无死寂灭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子魔,就是指在解脱与遍智之道上设置障碍,使心识随着外境涣散的分别念, 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按照因相乘的观点,是指魔王波旬及其一切眷属。依照密宗里讲, 所谓的“极喜自在魔(即魔王波旬)”是色界天人, 但由于贪恋欲境,以远离城市的方式居于兜率天境。

 

四魔的含义按密宗观点来讲,就是所说的“有碍无碍魔,欢喜傲慢魔,彼根即慢魔”。

 

有碍魔:火水险地天降霹雳等外界的灾难和怨敌盗匪、毒蛇猛兽、食肉鬼神残暴凶狠有情的威胁,诸如此类给我们身心造成损害的,都属于有碍魔。

 

无碍魔:内在的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因为这些能给我们带来三有轮回的一切痛苦。

 

欢喜魔:当游历险地、深山等处的时候心里想:我的上师与其他上师截然不同,我的那种教授与其他教授完全不同,我的实修与其他人迥然不同,我的金刚道友兄弟姐妹都胜过别人,从而喜不自禁。总之,稍稍得到一点内在的禅定暖相和能力,便特别执著、贪爱,那就是欢喜魔。

 

傲慢魔:前面所有这些魔的根本就是内在我慢的执著,也就是对这个五蕴执为我和我所的分别念。如果断绝了这一点,那么所有外魔不攻自破、不除自断。例如,假设砍断了树根,那么所有枝叶自然倾倒。上述的四魔之本归根到底就是内在的我慢魔,所以它是所要断的, 能断的方法包括依靠方便而断、依靠智慧而断两种。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所以,显密之道积累资粮的途径有七支供等多种多样,各自道的本体都是积资的方便,然而在这里宣讲的供曼茶罗,囊括了积累资粮的所有法门,并且最简便易行,是初学者容易实修的法。曼茶罗,提醒我们忆念如来三身刹土一切庄严,就像在指头上系线【49】一样,我们要在自己心里观想三身刹土的一切庄严来作供养。依照华智仁波切和班多堪布的教言所说“现相化身曼茶罗,实相报身曼茶罗,能遍法身曼茶罗”。

 

【49】 指头上系线:藏族的一种传统,当受别人委托转口信时,因怕忘记而在指头上系上线来提醒自己。

 

第一、共同化身曼茶罗:毗卢遮那佛的顶髻到手结定印持钵内,中间有二十五层莲花,第十三层对准心间的莲花花蕊中央,有十亿娑婆世界,四大部洲、须弥山连同天界,一个两个……一直计算达到千数,就叫做一千小千世界。它的周边由等同离诤天的一个铁围山环绕。以一千小千世界作为基数,一个两个……一直计算到千数,称为二千中千世界,它的周边是由等同一禅天的一个铁围山环绕着。再以二千中千世界作为基数,一个两个……一直计算到千数,即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它的周边由高度等同四禅天的铁围山环绕,是一位化身佛的所化刹土。以此为例,尽管五部佛或者以部所分的二十五部前面的所有莲花花蕊和花瓣一一微尘中,互不混杂显现不可思议的刹土,甚至发尖范畴的部分,也现出尽微尘数不可思议的化身刹土。以此为例,身体的每一毛孔中香水的一一极微中,也有如海刹土,这些佛化身刹土庄严加上天界、人间的荣华富贵这一切,我们通通在心里观想取来,在此基础上,连同自己所有最珍爱最宝贵的福寿荣华一同供养,这就是化身曼茶罗。

 

第二、不共报身曼茶罗:以上都是不清净化身的刹土,而实相清净的报身刹土是具五决定的自性,处决定为密严庄严等智慧宝自现刹土以无量庄严而超胜。本师决定,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东方是金刚萨埵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即五部佛。再以小部来分,中央是身五部,东方是金刚五部,南方是功德五部,西方是莲花五部,北方是事业五部,共二十五部佛。眷属决定为一地至十地的菩萨。法决定是大乘法。时间决定为相续恒常的自性。以如此一佛具五决定的报身为例,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具五决定的报身刹土庄严、无量殿、地基、材料、装饰、庄严,以及优美的欲妙天女手捧云雾缭绕般不可思议的供品,这些都是五部自性,这一切用心观想取之而来, 在此基础上连同自己的金刚蕴风脉明点清净为智慧自性的一切,一同供养,这就是报身曼茶罗。

 

第三、周遍一切的法身曼茶罗:能周遍于以上显现不清净的化身刹土、处于清净的报身刹土就是法身曼茶罗。法身不偏于轮涅任何一方,也不堕于有无任何一边的智慧大妙力游舞的庄严,不清净轮回的法、清净道与涅槃的一切法,尤其是任运自成四相圣聚的许多庄严相本来圆满存在,这一切的一切全部用心观想取来,在此基础上,连同自己心性无生中妙力不灭浮现出的一切分别识聚均不舍弃而现为智慧的所有庄严,一并供养,这就是法身曼茶罗。

 

共同化身曼茶罗时,高山洲岛等的说法,《集密意续》中对曼茶罗的讲解,只是作为参考罢了,而并没有宣讲的传统。

 

随后在供曼茶罗的时候,先要洒水压尘,清扫住舍,这是积资粮的第一个条件。所需的供品力求齐全,供水、神馐、灯、香等,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相应筹备完整,要求在没有完成曼茶罗修法期间一直不间断。在所修的曼茶盘里安放供堆,明观福田,按照皈依时讲的那样。尤其是释迦牟尼佛佛像身所依、《般若摄颂》、《密藏续》(即《大幻化网》)等语所依,噶当佛塔等意所依,包括借来的在内,都安放在供桌上。供养用的曼茶盘和放置供堆用的材料,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不被吝啬所染。由于这属于修行刹土,所以要做到不杂有石子、燕麦、 鸟粪等脏物,所有五谷杂粮要完好无损,纯净清洁,以香水浸润放置。

 

修法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的前行法完成之后,进入正行:遵照闭关上师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要求每一座广的念诵完成一遍,依照雅仲活佛的传统,早晨时广诵一遍前行法,后座时,《明朗念诵集》中所讲的从“暇满人身极难得……”一直到“宛若入瓶蜜蜂旋”之间四厌世法所包含的内容要略修一遍。接着从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所有引导,也需要相应观修。这也必须了解入座的时间长短。所以, 不管什么时候修什么法,首先都要求略微观修厌离心等(指四种厌世心),后面的所有内容也要稍加修行。曼茶罗以上的厌离心到金刚萨埵之间的所有修法,大概地观修。随即诵《随念三宝经》、《弥勒愿文》,从“加持地基”直到“迎请供垫”,按照《明朗念诵集》来念诵。随后,念诵十二相颂以及自己有信心的一偈佛赞或两偈佛赞,接着(《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十方世界中……”念到“赞佛甚深功德海”。其后一边念百字明一边用手腕擦拭曼茶盘,右绕擦拭曼茶盘三遍,左绕擦拭三遍,其实,我们的手腕部位有能开发智慧的脉。与之同时观想本基法界无生的曼茶盘上,基现无明的一切垢染,依靠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拭去,从而得以清净。接下来,念诵“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这样的供养具备三种清净:)意乐清净,不是为了今生今世救畏和求善等,而是为了自相续中拥有珍宝菩提心;对境清净,供养的对境不是外道的本师等,而是三宝尊;供品清净, 如云:“物品清净善供养。”供品要做到优质、洁净、美观。

 

首先优质,如果自己拥有黄金和白银,那么优质的物品就是黄金,所以要把它供养三宝。以此为例,自己的所有财富中要供养上等的。

 

第二洁净,如果你拥有黄金和白金,那么黄金是洁净的,因此要把它供养三宝。以此为例,绝不能把有辣味的酥油、发黄的菜叶、发霉的油饼作供养,要将白白的酥油、青青的蔬菜、香香的油饼供养三宝。

 

第三美观,供桌不管是分层还是没有分层的,就算是在一块平台上面,也要仔仔细细擦净灰尘,依次摆放神馐、花、水。供水杯,要认认真真陈列,不能东倒西歪,要整整齐齐,数量为七,大的供杯之间有一指距离,小的供杯之间有一粒青稞的间隔,供水要根据容量而定,既不能过满,也不能过少,确保不溢到供桌上面,诸如此类。随后放灯、香。简而言之,所供的灯光不能把神馐装饰熔化,香灰不能沾染供水。

 

供养时从自己的左方——对境的右方开始陈设供品。在撤供水的时候,从自己的右侧——供境的左方开始收,也要怀着惭愧、畏惧、恭敬、不放逸的心态来撤下供品。当今时代大上师们应供时,供养的碗罐尚且需要顶在头上,那么为什么供养诸佛菩萨不需要恭恭敬敬呢?之后,带着供堆拿着曼茶盘,广供三十七堆,接着念诵下文:

 

嗡啊吽 洞 色 杰 定  谢瓦差 杰扬

嗡啊吽 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

仁 亲  那登 拉莫  救 为 达

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

大 利 龙 秀  吉  巴 永 簸  记

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

 

秋  戒 扣 路 结 为 这 透 秀

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

怄 曼 得 亲 德 波 够 波 扬

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

爱 巴哼旦 热 哎 措哦坚

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

斗 运 秋  波  震 碰  萨 益巴

供养无量欲妙赞供云

破 为  龙 给 扬 拉 秀 巴 秀

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

 

囊 这  那  大  运 讷哦波 哥

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

特 即玛 嘎 秋 聂 肉 被 坚

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

哥 荡 特  利 怎  巴那大 扬

供养持身明点清净刹

破 为  秋  给扬  拉  秀巴  秀

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在没有供到三万遍之前,一直用左手握着曼茶盘,右手一边带着念珠计数一边献上供堆。其后,念诵雅仲活佛所说的“自他三时受用善, 浩瀚三身刹供聚,观想取之供师尊,纳受赐予二悉地”及“嗡革日波达布德萨索日阿那曼札拉布匝美嘎萨莫札萨帕绕那萨玛雅阿吽”。

 

还要补足七万遍。之后到了收座的时候,念诵阿里班智达所说:“大地无量殿……”“珍宝金子松石曼茶罗……珍宝身心庄严……大地 香水……令喜美妙曼茶罗……”接下来,从“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 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一直到发心仪轨 完成,随后从革萨里积资到上师瑜伽之间完整念诵。

 

入座的后行与其余所有引导相同。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积累资粮

 

单单是违缘的罪障得以清净还不足够,仍旧需要积累资粮的顺缘。因相乘道位时,要以在一个阿僧祇劫期间积资净障作为前提,方可现见见道法性真谛。这里也同样不例外,要想在相续中生起甚深道的殊胜证悟,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要兼而有之。净化罪业的方法在念修金刚萨埵品已经讲述完毕。关于积累资粮,尽管佛子菩萨的行为浩如烟海,但此处就是指有现福德资粮和无现智慧资粮两种。有现福德资粮,是指从布施到禅定之间的方便行为五个部分,智慧属于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是获得二身果位的方便法。按照新派的观点来讲,以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有现福德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依照旧派的观点而言,本体本净的佛陀三身的一切功德,不经寻觅原本圆满具足,然而如果不依靠二种资粮的外缘就不会现前,就像天空中的太阳虽然本身固有光芒,可是被云遮蔽就不会发光,驱散云雾需要起风,尽管起风是云消雾散的一种因,但是它并不是能生太阳的真正因。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曾累积二种资粮,终究不会得到二身的果位,然而二资粮并不是产生二身的真正因(而是一种缘),只是把缘取名为因罢了。

 

所以说,从声闻、缘觉到圆满大菩提之间的所有果位,不积累资粮不会获得。积累二资的所有方法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声闻、缘觉的有现福德资粮,是持戒、修禅;无现的智慧资粮即是证悟人无我和粗分的法无我,他们承许无分微尘的所取和无分刹那的能取为胜义。这种观点,并不是以理证无法分析,而是因为不敢再继续分析才这样安立的。他们认为,如果所取无分微尘不成立,那么组成器情的因就不存在了,倘若没有能取无分刹那,业果轮回的所依就不复存在,为此才安立“这些成立”。

 

菩萨乘,有现福德资粮是方便行为的五度,无现智慧资粮是智慧度,或者说,布施等每一度,从方便显现的角度命名为有现福德资粮,从智慧空性的角度命名为无现智慧资粮。作为初学者,二资粮只能是轮番交替,而达不到二资双运的境界。从圣者得地开始,就能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六度相,因此显现方面是福德资粮,远离三轮执著的空性方面是智慧资粮。

 

如果有人问: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二资粮都是相同的吗?

 

并不相同,从作为因的意乐、行为、所得果的方面都有着悬殊的差异。

 

密宗,外三续的一切有相瑜伽,是有现福德资粮,所有的无相瑜伽都是无现智慧资粮。内续玛哈约嘎的所有方便生起次第是有现福德资粮,智慧圆满次第是无现智慧资粮。阿努约嘎的生起次第部分和观想风脉明点的特殊观修法,以及后得起现为虚幻本尊身,都属于有现福德资粮,此方便所生的四喜引发出的智慧是无现智慧资粮。阿底约嘎的本来清净直断中,将本体空性的智慧立名为智慧资粮,把自性光明的智慧取名为福德资粮,实际上也并不矛盾。或者,任运自成四相是福德资粮,本来清净直断是智慧资粮,这是以作为获得究竟二身之因位居主次来安立的。然而,身为初学者,也可以生起相似的二资双运境界。

 

显宗的布施等,每一个经过分析为空性,这是前提条件,以幻化八喻的方式加以修行。外三续通过修行有相无相瑜伽二资粮双运的果位,就是三部本尊。玛哈约嘎,本体空性、现相大悲、观想从因文字与变化中,生起所依能依的坛城。阿努约嘎,身是幻身,意是喻光明和义光明双运的清净不清净幻身起现为本尊身,这是二资双运。阿底约嘎的本来清净直断,内明大悲本体空性、自性光明智慧不可分割的部分,以及本来清净的现相任运自成顿超、其本体本来清净大空,法界与智慧双运,虽然所有这些都属于二资双运,但真正的二资双运只有圣者才能拥有。

 

 

目录

 

 

中观庄严论解说 025

第25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这部论典分了两个部分,首先是造论的分支,第二是所说论义。造论分支是通过那烂陀寺班智达讲法的特点,通过造论五支来进行安立的。造论五支当中,由谁而造、为谁而作,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其中前面四个内容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第五个问题——有何必要。

 

造《中观庄严论》的必要性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是为了让后学的弟子轻而易举地通达整个大乘的教义,并由此获得殊胜的菩提。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必要性。了知这样一种殊胜必要性,我们就可以好好去修行,放心去修行,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通达大乘,可以修持殊胜的菩提道而成就。

 

前面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首先是怎么样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什么是轻而易举?怎么样获得菩提的?现在还在讲第一个问题。前面对整个大乘产生定解的方法作了交待,现在讲的是分别对于本论产生定解的方式,有五个问题。五个问题当中,现在讲的是第三个问题——了知一切显现都是自现,然后可以进一步地通达一切流转轮回和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殊胜窍诀。

 

如果我们能了知心,能够通达内心,就通达了流转的关要,也通达了还灭的关要。一切的显现都是由相续当中的习气而来的,如果我们真正要遮止一切的显现的话,主要从遮止内心当中的非理作意而起,如果把相续当中的非理作意遮止完之后,新的习气不再熏进来,旧有的习气通过殊胜的空性的修法,可以逐渐地隐灭。相续当中清净的习气越来越多,不清净的习气就越来越少,就逐渐开始显现净土,最后一切清净、不清净的习气全部清净之后,就可以获得殊胜的佛果。前面讲过了,如果通过方便摄持的话,连金刚乘的窍诀也仅此而已的。

 

下面进一步地来阐释这个内容,通过正面、反面,通过很多很多方面来让我们知道,实际上认识心的奥秘,这个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放弃了探索心奥秘的这样一种途径,寻找其他途径的话,这个只是相似之道,不是一个真正佛法的窍诀。

 

当今时代,未品尝到正法的根本而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竟然认为只是探索心的奥秘之法并不重要,应该修持相比之下更为关键的因明推理、能言善辩、讲经说法、高谈阔论之道。

 

当时,有一些人是这样认为的。有一些人并“未品尝到正法的根本”,但是“一味纠缠词句”,真正正法的根本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心去着手,了知一切万法是自现,然后修心,但是有一些“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竟然认为只是探索心的奥秘之法并不重要”。

 

什么是“探索心的奥秘之法”呢?比如说,通过殊胜的教证和理证,来了知一切的显现都是自现,一切形形色色的法都是从内心当中显现出来的。如果在外面遮止是无法遮止的,必须要经由内心的观修,或者在内心当中积资净障,观修心性,才能遮止一切的形形色色的显现。或者了知形形色色显现的时候,了知它是心的自现,从所取的角度来讲就知道,除了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和心他体的外面的法。这样就可以打破对所取的执着,进而作为通达能取心性的梯阶。这些都是属于“心的奥秘”,或者说“心的奥秘”是空性的,“心的奥秘”是光明的等等。

 

并没有去探索心的奥秘,反而认为这些不重要,相比起来的话,应该修持“更为关键的”,他们认为更关键的,像一些“因明推理”、还有怎么样让自己能够“能言善辩”,或怎么样在很多人当中“讲经说法、高谈阔论”,他们认为这个才是最关键的。实际上,因明的推理,或能言善辩,如果能帮助我们了达佛是量士夫,或者前后世因果存在的道理,这样的话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因明的推理作为一种辩论术,有时候有很多人就是把因明作为一种辩论术,怎么样能够辩败别人的技巧,他就觉得在因明当中有,所以总是把重点放在“能言善辩”上面,有时候搞习惯之后,就成了一种喜欢抬杠的人,喜欢钻牛角尖的人。

 

就像昨天晚上上师讲的故事一样,别人说一句话,马上就抓住别人语言的漏洞开始反驳,觉得自己很有智慧,自己能言善辩。实际上,这样的话,如果习惯了之后,他就成为“一味纠缠词句”的人,没办法进一步了知心的本性,进一步要去修持、观察心的本性,所以说很容易落于这样一种文字之上,很容易最后就变成法油子了。

 

还有“讲经说法、高谈阔论”,如果真正是相续当中有体悟,去给别人讲经说法,对自他都有利益。或者至少在内心当中,有一个清净的心,为了让清净的佛法能够弘扬,讲经说法也是可以的。但是把讲经说法成为一种表现自己的方式,或者认为讲经说法可以博得名声,博得供养、礼敬的话,实际上这都是一种错道。

 

有些人就不知道这个问题,把这个关注点往外扩散,而不是往内去观察,所以他就觉得这些是更重要的。

 

诚然,必须依赖闻思斩断疑网,但相对而言,似乎实修更需要放在主导地位,

 

“诚然,必须依赖闻思斩断疑网”,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闻思修是一种殊胜的次第,最初的时候“必须依赖闻思斩断疑网”,最初的时候如果没有闻思的话,相续当中的这种怀疑之网就没办法斩断,也没有办法作清净的修行。但是,如果把闻思和修行作一种比较的话,“相对而言,似乎实修更需要放在主导地位”,就是说,在实修之前就必须要闻思,我们应该知道,闻思是为了谁而闻思呢?实际上,闻思是为了实修而闻思的。

 

如果我们把闻思修的次第,听闻、思维是为了修行,如果把这样一种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在修行之前,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像法王以前讲过的一样,实际上在初级阶段,闻思比修行还要重要,有这样一种教言。但这样一种教言,我们应该知道,必须是在闻思修次第毫不紊乱,在内心当中对闻思修这样一种关要产生了定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下大功夫去闻思,然后再可以修行,否则就会导致一种盲修瞎练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的话,闻思是为了什么呢?实际上,闻思是为了实修而服务的,就为了更好地实修的缘故,所以说必须要好好地闻思。

 

在闻思的阶段,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有了这个殊胜的定解之后,修行的时候才有所缘,修行的时候才有一个殊胜的目标,就像《广论》当中,达玛绕杰达尊者他也是通过比喻来了知,当时用的比喻是赛马的比喻,赛马之前,必须去看跑道;把跑道看完之后,赛马的时候,就必须要经由这个跑道去跑。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并不是说你看完跑道之后,“噢,这个是个跑道。”然后赛马的时候通过其他道路去跑,这个方面就已经脱离了,前面的观察就没有意义了。

 

同样道理,闻思修行也是这样的,首先看跑道,实际就是讲闻思,通过闻思来了知我应该这样修,通过闻思铲除了很多的疑惑,铲除了在修行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疑惑。通过闻思,实际上他就已经能够很明了整个修行之路。如果闻思完之后,并不把这个闻思的定解作为修行的所缘,修行的时候另外找一个所谓的窍诀去修,这个时候就是最初看的跑道和最后赛马时候背道而驰,根本就是没有用的。

 

所以闻思修这样关联的时候,实际上最初的闻思也就是为后面的修行服务的,最初看跑道也就是为了后面赛马的时候这个马应该在这条道上跑,是有关联的。否则的话,二者之间就会严重地脱节。我们现在闻思实际上就是说怎么样去斩断这种怀疑,怎么在相续当中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后面安住的时候就是在上面安住。

 

比如我们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修寿命无常的时候,首先我们就要去闻思,为什么暇满是难得的?为什么寿命是无常的?通过很多很多方式观察之后,内心当中有了一个定见,有了定见之后,在上坐的时候就可以缘这样一种定见观修,反复去串习、反复去观修。这样的话,闻思的时候得到的见和修行上的所缘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时候的闻思修就不会脱节。

 

修空性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就了知这个空性是为什么空的?铲除了怀疑之后,修的时候,打坐的时候,实际上就缘这个空性反复地去串习。这个方面就是修,当串习到达一定量的时候,这个智慧就会自然引发现证,自然引发这样一种证悟,就像两块木头摩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肯定会着火一样,当我们观修到达一定量的时候肯定就会证悟,这个是一种缘起。

 

闻思修的这样次第应该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次第观察下来的时候,实修应该是更重要的。实修应该是放在主导作用,因为佛法它是一种修证的教义,它是必须要修证的,而不是说我了知完之后放在那个地方不管。如果了知完之后就可以不管了的话,那么后面的修行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但是实际上佛法的教义必须要修证,在每个人的相续当中必须要产生这样的觉受,产生这样一种证悟的缘故,实修它是引发证悟的一种最殊胜直接的因的缘故,所以说实修应该放在主导作用,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前面的闻思都是应该为了后面的修行,如果没有了知这个问题,你把重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放在因明的推理上面,放在能言善辩上面,放在讲经说法、高谈阔论,如果和实修根本无关,如果和修证根本没有关系的话,这全都成形错道了。所以前后文对照起来时候,就知道麦彭仁波切的意思了 。

 

【在对正法了如指掌的诸位大德看来,恰如《般若经》中所说的“舍本逐末、获得佳肴反寻粗食、已得大象复觅象迹,不乞求赐丰美物品之主人反讨于施微劣物之仆人” 等比喻一样。】

 

 很多大德“对正法”是“了如指掌”的,对正法什么了如指掌呢?对正法的次第了如指掌,对正法的主次了如指掌,对正法闻思修的这样一种关系了如指掌。这些大德他是经由了闻思修的次第,他已经完全走过了这条路了,所以说他对于整个正法哪个是重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支分的问题,他对这些全部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所讲的这些话就非常具有价值,他们所讲的这些教言和《般若经》当中所讲的教言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般若经》当中所讲的什么样教言呢?讲了几个比喻,在《般若摄颂》当中也有这样的,在《般若摄颂》第四品当中,也讲到了这几个比喻。

 

第一个是“舍本逐末”,当然在《般若经》当中,“本”和“末”,是把般若和其他的法门相比较的,般若应该是根本的,如果说在菩萨修行的时候舍弃了般若这个根本——直接就能够对治烦恼,或者直接能趣入空性实相的般若词句,把这个放弃了之后去追求间接之道,逐渐逐渐才能引发空性的道理,叫做“舍本逐末”。这方面也是一种魔业,《般若经》当中讲是一种魔业。

 

第二个比喻是“获得佳肴反寻粗食”,已经获得百味的佳肴,但是把这个百味的佳肴放在一边,反而去追求一些没有营养的这些粗劣的食物,这是不合理的。同样的道理,般若这样的经典,它就相当于百味佳肴一样,现在我们已经手上获得了这种般若的法本,已经有了修持般若机会的时候,却把最根本的般若教义放在一边,然后去追求一些其他的东西,追求一些间接之道,或者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方面就是讲获得佳肴不享用,放在一边,反而去寻找粗食,这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已得大象复觅象迹”,就是说已经得到的了大象了,但是把这个大象放在一边,然后反复去查看大象的脚印。你查看大象的脚印干什么呢?如果你的大象丢失了,你查看大象的脚印,就可以通过脚印得到你的大象,但现在已经得到大象了,你把大象放在一边再反复去搞大象的脚印,没有必要。也是有这样的一种意思,根本的东西得到之后应该把它抓住,把这个放下再去寻找其他的就没有必要了。这个大象就相当于根本一样,已经得到了根本,你再去寻找其他的支分,没有必要。或者就是说意义是它的根本,如果你已经得到了意义之后,把这个意义放弃,最重要的东西放弃,在文字上面去花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样就相当于得到了大象再去寻找大象的脚印一样,实际上是浪费时间而已。

 

  第四个“不乞求赐丰美物品之主人”,实际上这个“主人”能够赐予丰美的食物,但是你在这个“主人”面前不去祈求,反而就去乞讨于只能够布施微劣财物的仆人。这样的话也是不正确的。般若教义,或者说心的心性,这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如果你主要在这个上面去追求的话,最后得到的东西,得到的赏赐也就非常多,一切菩萨地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都可以获得。如果你把这个放弃了,你去祈求于其他的东西,能够得到一点点的财物,非常少的一点受用或者功德,但是这个方面和能够赐予丰美食物的主人比较起来的话,这个仆人的力量的确是非常有限的。

 

这些比喻都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下面是解释。

 

【意思是说,将正法之根本弃之一旁而津津有味地享受词句之糠秕的傲气十足者,反而对其他具有要诀之人轻蔑藐视,】

 

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在《般若经》当中所有的这些“本”,或者根本的东西,这些都是殊胜的般若,此处也是一样的,实际上探索心的本性,这个方面意义是相同的。这个方面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把“正法之根本弃之一旁”,在这个地方所讲的正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指探索心的奥秘。

 

把这样一种正法的根本——探索心之奥秘的法弃之一旁,但是就“津津有味地享受一些词句的糠秕的傲气十足者”,因为觉得我在词句上很通达,词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也可以,或者说能够在词句上能言善辩,津津有味地享受词句糠秕的人,往往内心得不到调伏,他的内心越得不到调伏,他就越来越傲气十足。这个时候就越来越看不起别人,因为他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非常有智慧,所以对其他的人就看不起了,这样的话“反而对其他具有要诀之人轻蔑藐视”,就觉得他们没有掌握到佛法的关键,只是自己掌握了佛法的关键,真正佛法的关键应该是像我这样通达的才是。有这样的一种表现的。

 

这样的表现就像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当中,有些精通法相学的格西,和米拉日巴尊者辩论,故意拿一本因明书让米拉日巴尊者解释,米拉日巴尊者根本不理睬的,他解释的都是按照自己的证悟,按照实相方面去解释的。这样的人他觉得自己在词句上面非常非常了不起,觉得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大修行人,反而根本不懂得佛法,觉得他是个骗子,骗取了很多信众的财物,像这样的话也就是一种“傲气十足”的表现。

 

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学习佛法当然从词句方面、从法本的方面也必须也要了知,如果不了知得话,对它的意义的通达是有障碍的。但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主次还是不应该颠倒的。主要的是通达它的意义,通达意义之后,就要把这个意义放在自己内心当中反复去观修,反复去观修之后,真正品尝到了这样一种佛法的意义的人,他相续当中的烦恼应该是相对逐渐逐渐减弱,他的很多的傲慢、很多烦恼应该是减弱的。

 

以前的大德也是这样讲过的:修习佛法有没有受用就看你的烦恼;一个人吃得好不好就看你的脸色。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你的脸色很好就说明你的饮食肯定有营养的,你的佛法修得好不好就看你的烦恼的轻重程度。如果你相续当中的烦恼很轻微,说明你修习佛法是得力的,如果说你修习一段时间之后,烦恼非常粗猛,说明你修习佛法是不得力的。也有这样一种关键的问题。

 

修习佛法我们是要把重点放在调心上面,并不是在外在当中显现一个什么,主要是调心,把自己的心和佛法来相融观察,这样的话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会越来越减弱。否则如果把很多重点放在词句,放到一些支分上面,那么对调伏烦恼就没有力量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变得傲气十足,就会相续当中充满了烦恼,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法油子。这样的话也是和我们最初入道,或者求法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的。

 

看来他们已经颠倒错乱了法的轻重。

 

这些人对于法的轻重之处,法的主次之处已经完全颠倒了,完全错乱了。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肯定是没有办法得到调伏的。

 

现在我们学习这个问题的时候,麦彭仁波切一方面讲了很多理论,一方面针对我们学法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歧途也是给予了指正,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个词句来反观我们内心。现在我们学习佛法是不是把最后实修放在主导位置上面呢?是不是把意义放在主导的位置上面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修下去就有希望,否则的话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一种事情。

 

应该把这一段话放在自己的心上,经常观察,就可以纠正在修法过程当中,学习闻思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歧途,及时地发现,及时地纠正。

 

一切显现了知为自现这一点,凡是希求显密任何正道之人务必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了。 

 

所有的显现都是自现,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显现的,“凡是希求显密任何正道之人”,都必须要深信,除了这个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事情。

 

一切了知为自现,如果了知这一点的话,就是把自己的目光从向外追寻,放在了往内,往自己的心当中内观,实际上任何一种佛法,都是往内观之后,了知心的本体的。显教的修行是这样,比如说小乘修无我,修人无我的话也是在自己的五蕴上面,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去观察的;大乘的唯识宗当然不用讲了;中观宗也是观察自己心的心性;密宗当中也是自己心的本性是怎么样的,是现空无二的,或是明空无二的,都是在观察心的本性。所以说必须要了知一切的显现都是自现。

 

所有的花花绿绿的世界,都是除了自己的心自现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其他的东西,这个方面就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观念上从外转为内。实际上现在可能很多人还没有习惯这一点,很明显的还没有习惯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外境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跟随自己以前的习气去分别,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当然是在外面嘛,这不可能是在里面。”这样的话就说明我们了知一切万法是自现的习气还不深厚。

 

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一种比较比较强有力的造作的方式去观察、去扭转,然后逐渐逐渐看到外面的显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个是自己心的自现。”如果能够站在这个高度,不是说现在我通过理论上面,现在我通过词句上面去说一切都是自现的,通过词句方面去了知一切都是自现的,这个力量非常的弱。因为他必定没有站在这个高度,没有处在这个位置上,这样的话这样一种教义对自己来讲似乎就不起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转变,通过不断地观修,通过不断地串习,真正了知一切都是自现的,能了知一切都是心的幻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因为你在这个高度肯定就会显现它的这样一种作用。这个时候对于外面的色法的所取,实有的耽执,粗大的实执自然而然就会泯灭,这个时候就会品尝到法的这种加持力。所以从认知上面去学法和从内心感受方面去学法的确还是不一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说学习空性没有用,为什么呢?我学习空性之后没有调伏我的烦恼,觉得这个空性好像是没有力量。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这个时候也是处于认知阶段。有的时候我们对空性觉得已经认知了,这个只是从词句上面,从毛皮上面稍微了解了一点点,这样一种空性的词句而已,内心当中是不是真的已经有所感受的呢?没有感受。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感受的话,当然空性的加持力,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能够压服住粗大的烦恼,能够调伏自己内心的这个功效当然就显不出来了。所以说必须要通过不断地串习,通过不断地观修,你到达这个位置的时候,你才知道这样一种空性的加持力。到达如梦如幻的真正的感受的时候,才能知道这样一种如梦如幻的加持力,的的确确对遣除烦恼来讲,是从根本上遣除,而不是一种从其他方面去压制。

 

这个是麦彭仁波切说的“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了”,我们也应该把这样一种修行的重点从外转向内。下面是通过比喻来进行说明。

 

夜晚梦中所显现的种种情景,如果着手依靠其他方法予以消除,那将无有止境,只要了知这一切均来源于心,顷刻间所有景象即会销声匿迹。

 

通过比喻来讲,比如说夜晚做梦,在夜晚做梦的时候显现的种种情景,尤其是比如说做恶梦了,自己被一条恶狗追逐,每个人都有一种俱生我执,他在遇到这样一种恶梦的时候,他都要想方设法来逃避这样一种恶境。那么这个时候,就看你消除的方法了,如果你“着手依靠其他方法予以消除”,你跑到一个房子里面,或者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把这个恶狗消灭掉,是把它引开呢,还是说我怎么样逃跑呢?

 

如果你觉得外面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追逐你,你用这个方法来予以消除的话,“那将无有止境”,你用这个方法,你就会发现情况又变了,外面的情况又变了,这样的话一直没有止境,没办法彻底予以消除。如果你把这样一种梦中的恶狗,当作是一种外面的东西,想要予以消除的话,那么这样一种方法,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就会无有止境的,没有办法彻底消除。

 

“但只要了知这一切均来源于心,顷刻间所有景象即会销声匿迹。”这也是在讲梦修的时候,比如讲《虚幻休息》,很多梦修的时候也是讲到这个特点,在梦中的时候你很害怕,如果你能够认知梦,如果在这个很怕的时候,一刹之间你认知了:“哦,这是在做梦,这一切恶劣的景象,这个恶狗,只是我梦心的颠倒显现而已!”如果你在梦中,只要能够一刹那认知这一点,马上所有的恶梦全部消失。

 

就是这样一种问题,如果你能够认知梦的话,马上就消除了;如果你不认知梦,你还在外在上面和恶狗对峙,还想我要怎么样把它引开?怎么样把它消灭掉?怎么怎么样,或者我是不是要找铁匠打一副铠甲,打完铠甲之后我穿着铠甲走过去,这个恶狗就拿我没办法了。你还在想这个对策,实际上没有必要,你只要知道这一切是梦显现的,是自现的,了知完之后一刹那之间全部就消失了。这个就是通达要诀和不通达要诀,如果不通达的话,这个梦还会逐渐逐渐延续下去,还不知道延续多久,但是如果你知道了这个要诀,一刹那之间所有的梦境全部消失了。这个就是比喻,下面要讲意义。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无有终点、无有尽头的世间显现与此一模一样。

 

我们也要很清楚地认识到,没有终点的世间、没有尽头的世间显现,和梦境是一摸一样的。实际上这个“无有终点、无有尽头的世间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心,它的源头是自己的心,如果你不在源头上把它堵住,你只是在显现上面要和它搏斗,你想“我要改变世间,我怎么样想改变世间”,但是这样的话就是成了永远地延续了,最后就变成实在是找不到终点,因为你在变,世间也在变,其他的也在变,实际上它真正变化的来源是自己的内心。

 

如果不认识这个,内心当中还在不断地,源源不断地显现,内心当中这样的习气、那样的习气还在源源不断地显现,最后你就疲于应付,你只是在现象上面去应付,不知道怎么样去从根本上去阻止它的显现。在世间当中,这个也是属于一种低效率的操作方式,你不在源头上面去想办法,只是在表象上去想办法,不管你在世间上处理任何事情,你处理什么政治事件、你处理突发事件,你要去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也好,反正事情出来了你就是处理事情,这个方面是很笨的一种处理方法。事情出来之后你要找原因,要从根本上堵住它的源头,这个方面在世间当中也认为是一种聪明的方式。

 

修道尤其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了知一切是自现的话,很快就可以把一切的显现从根本上抹去。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是自现,相续当中还在源源不断地显现,你在外面和显现去搏斗,那是没办法的,的确没办法。

 

梦境和世间的显现,有稍微不一样的地方,前面我们讲过,梦这个习气必定是通过睡眠为因缘,所以你的睡眠醒了之后,你的梦境就消失了,再长感觉也是这样的,它是一种不稳固的。而世间的显现,它也是从内心显现,但是它是比较稳固的,只要没有获得证悟之前,一直觉醒不过来,一直在睡眠当中,没办法觉醒。所以这样一种显现那就可怕了,无始以来我们现在流转轮回多长时间了?已经没有办法数了。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不要去找它的开头,你是找不到的。实际上实在是太长了,已经是完全超越了我们分别心能够承受的界限。以前是这样流转到现在,现在不注意,现在如果不把它的根本从外面往内,开始堵住它的源头的话,以后流转的时间更加是没办法计算。

 

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如果不懂得要诀,你如果是在世间当中和显现去奋斗,和去显现搏斗,这样的话还会这样流转……再流转下去,没有一个头。如果现在你开始认为,这一切的显现都是自己的心,都是从自己的心里来的,如果我认知这些是自己的心,从心方面去阻止,心上面修唯识修中观,心上面去修它的心性,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把它源头的东西堵住了。源头东西堵住之后,一切的世间显现一下子就会被隐没。如果你证悟了空性的时候,一切所有的世间显现都隐没了。这个方面就是说,从根本上下手和不从根本上下手,这样一种差距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麦彭仁波切非常善巧,他在论典当中讲了很多殊胜的关要,把我们的心引向于观心方面,一定要从内去观心,外面的这些东西是帮助我们通达心性的,主要和次要的方面必须要分清楚。这个方面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时候就讲复旦很清楚了。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其四、将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实在是高超绝妙的立宗。

 

《中观庄严论》把胜义谛分为两种,一个是真实的胜义谛,一个是相似的胜义谛。把胜义谛分为这两种“实在是高超绝妙的立宗”,因为如果最初不分相似胜义的话,一般的凡夫众生难以趋入,找不到趋入的方法。相似胜义谛它必定是分别念的境界,分别心是可以缘的,分别心是可以操纵的,如果通过分别心去修相似胜义谛,你可以得到实惠,你可以打破实执,可以对修法上起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相似胜义谛,凡夫人难以直接趋入。

 

如果没有真实胜义谛,就总是处在分别念当中,虽然你是个善分别,但是必定是个分别,而没办法真正地趋入于实相,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讲了真实胜义谛。所以说,把胜义谛分为这两种对于实修者来讲,对真正要操纵、真正要证悟空性者来讲,非常重要。

 

应成派的这样一种抉择见解的方式,抉择的时候一下子可以抉择到空性,离戏的空性当中,但是对于一般的,中下根者来讲,一下子要趋入到真实义当中非常困难。

 

现在我们可以接受应成派的观点,但是在修的时候也可以首先修相似胜义谛,得到一种对空性的体会之后,再打破对空性的执着,悟入到真实胜义谛当中。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实际上还是要从相似胜义谛入手。

 

因此说,把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确是“高超绝妙的立宗”。我们现在才可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分,静命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安立呢?完全是为了我们考虑,完全是为了我们真正能够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走进空性的证悟的殿堂,为我们设计了一套非常非常殊胜可操作的修行的方法,所以这个就是“高超绝妙的立宗”。

 

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如果首先没有宣讲无实单空,没有宣讲无实的空性,众生就没有办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空性和实执二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我们相续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实执呢?就是没有了知这一切法都是空性的。

 

这一切法实际上不存在,我们无始以来没有了知过,所以我们就受了实执的牵引,受到了实执的控制,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烦恼。所以这个时候,大智大悲的佛陀、菩萨首先宣说无实,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空性的,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都是无实有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这些无实有,然后再修习了无实有,就可以“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通过空性去消尽实执,二者之间是直接矛盾的,而且这个方面是完全可以操纵的。一个方面实执也是分别心的串习,无实空性也是分别心的串习,所以是通过空性的分别,去对治实有的分别,二者之间就可以起作用,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所以通过修习空性就可以铲除实执。

 

假设将单空说为胜义,有些智慧浅薄之人又会误解成遣除所破的单空就是实相,耽著空性而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

 

前面这一段讲到了宣讲单空、宣讲相似胜义的必要性,下面这一段宣讲安立真实胜义谛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宣讲真实胜义,如果说这个单空就是真实胜义,那么有些智慧浅薄的人,他就误解了:这个所谓的单空,这个空性就是实相。

 

什么叫“遣除所破的单空”?这个地方的“所破”就是实执,就是实有的,空性就可以遣除所破。比如说我执着瓶子是实有的,那么这个瓶子就成了空性的所破,我通过空性的理论,对瓶子做观察,就可以遣除对瓶子的实执,这个单空叫做“遣除所破的单空”。

 

如果你把这个单空认为是胜义谛,很多人就会认为“遣除所破单空就是实相”,进而“耽著空性而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就深陷其中没办法解救了。

 

所以必须要讲真实胜义谛,实际上单空它只是一个梯阶而已,它只是一个方便,为了我们打破实执。当我们的实执打破之后,反过来你所谓单空的执着也是分别心境界的缘故,你也必须要远离。如果不远离的话,实际上就没办法悟入真实义。如果你执着空性,就没办法救护了。

 

这个方面在《般若经》《宝积经》等等当中讲得很清楚,本来我们众生的实执是通过空性可以对治的,但是最后如果对空性产生了实执,对空性认为不空的话,就无可救药了。就好像我们肚子里面有病,可以服泻药,可以吃药,通过药对治病,但是如果吃下去之后,药变成毒了,那么怎么办呢?没办法了。你的药都变成了毒,谁去遣除它呢?所以说本来空性它是一味药,空性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实执,你服了空性的药之后,可以把实执的病遣除,但是后面空性变成毒了,变成了一种执着,那么谁来遣除这种病呢?实际上没有的。你如果有实有还好办,可以修空性,但是如果你把空性执为实有了,你怎么办?你把空性执为实有就再找不到药了。所以,如果你耽着空性,就会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这个必须要讲解真实胜义谛。

 

【耽著的方式也有耽著空性为有实与耽著空性为无实两种。】

 

前面讲了“耽著空性”,“耽著空性”实际上也分两种:一个是耽著空性是有实法,觉得这个空性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它是一种有实法,它是不空的;还一个就是耽著空性是无实,虽然我也耽著有空性,但我认为这个空性它是无实有的,空性就是无实,无实就是空性。

 

这两种耽著来讲,第一种耽著有点可怕,把空性耽著为有实法这个可怕;如果把空性耽著为无实,这个可以作为一种方便。此处我们要安立的相似胜义谛,实际上就相当于你把空性耽著为无实,你首先去可以有种耽著,耽著空性是一种无实法,这个是可以的。如果不注意的话,有可能把这个空性变成有实的,这个是比较危险,比较可怕的。所以耽著的方式就分了这两种,后面这一种稍微有可取之处,把耽著空性无实也抛弃掉之后,就可以趋入大空性了。

 

如果说任何边也不能耽著的话,会导致他们抛弃三有一切“疾疫”之对治——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证观察引生的定解,认为作意什么都不应理,以致陷入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难以阅览、思考、领受这一深法。

 

这一段主要是讲,如果不给众生宣讲相似胜义谛,就会让众生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当中去,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边也不能耽著”,对于众生来讲,他已经习惯抓住一个东西了,众生的分别念他习惯于一定要抓住个什么,就像一个人落水了,他两只手拼命地挣扎,这个时候就想手上一定要抓住一个东西 ,抓住个木板他心里就踏实了,就觉得这个时候有安全感。

 

所以当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众生的分别念他也是习惯于要抓住一个什么,这个就是一般众生无始以来的实执导致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他一定要抓住个什么。所以这个时候你让他什么都不抓,如果一个人掉水里了,你让他什么都不抓,他就会觉得我什么都不抓,我就会沉下去淹死,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你让他抓住个东西,他就觉得内心当中有一个保障了。

 

所以在给众生宣讲空性的时候,你让他什么都不要作意,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什么都不作意,到底该想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想的,他就觉得没有办法开展修道了,这个时候你就让他耽着这个空性,耽着这个能够打破实执的空性,这样的话他可以去入手,慢慢慢慢他就觉得这个是分别念可以缘的,通过我的分别念去破一切万法的实有,打破一切万法的实执。

 

这个时候,他缘这个分别心逐渐逐渐去修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体会,产生体会的时候,你再告诉他,你把这个空性也放掉吧,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了。他站在这个高度,他能能够理解这个教义,他没有站在这个高度,是没办法理解什么叫做一切不作意的。所以这个方面是善巧的。

 

下面回到这个论文当中,如果你告诉他什么都不能耽著的话,就会“导致他们抛弃三有一切‘疾疫’之对治——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证观察引生的定解”,实际上这个地方要讲的是“定解”,这个“定解”是通过“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证”引发出来的定解,这个“定解”就是空性的一种认识,这种空性的认识,恰恰是整个三有所有实有疾病的正对治。

 

他们如果抛弃了这样的定解之后,“认为作意什么都不应理”,会“陷入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就不知所措了,或者他就觉得既然导师告诉我们什么都不作意,他就坐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不想,他就觉得我在修持佛法,但实际上佛陀所讲到的什么都不作意,并不是这样一种什么都不作意。

 

一切不作意分了贤劣两种,真正贤善的一切不作意,它必定是通过殊胜正理引发的一种善的不作意;恶的不作意,就是根本就不了知为什么不作意,他就是什么都不想,强制性地压制住自己的分别念,或者修一种寂止,修成寂止之后粗大的分别念不起,他就觉得这个是在修胜观,他就觉得这个是在修殊胜的佛法,所以就导致一个重大的歧途。

 

如果陷入这样一种不知所措,“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当中,他就“难以阅览、思考、领受这一深法”,本来这个空性的教法非常甚深,但是如果你不善巧的话,就会成为一种歧途,就会误入歧途当中,下面就引用教证说明。

 

诚如《中论》中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在《中论》当中龙树菩萨也是讲过的,空性本来是一种甘露,但是“不能正观空,钝根者自害”,你对这个空性必需要正确地去观察,如果你不能够“正观空”,钝根者他就会自己伤害自己。

 

一般来讲的话,伤害自己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这个钝根他没有办法正确领会佛陀所讲到的空性,他就从词句上面来依文悟入,词句上面就说了一切都是空性的、不存在的,因果也是空的,修道也是空的,这个时候他觉得:“佛陀不是说因果也是空的吗?”他就开始胡作非为,根本不取舍因果。这个方面就是根本没有正确了知佛陀所讲的这个“空”的含义。没有正确了知空的含义,导致一种理解的错误,就会乱来,如果你在因果方面颠倒地取舍了,死的时候就会直接堕入地狱,这是第一种过患。

 

第二种过患,“不能正观空”,他不能了知佛陀所讲到的空性的含义,他就觉得这不是佛说的,佛怎么可能说没有因果呢?佛怎么可能说没有修道呢?他就觉得这样一种空性不是佛说的,就诋毁《般若经》,诋毁空性的论典,这个时候缘《般若经》,缘大乘教法造下非常严重的谤法罪业。你相续当中造下谤法罪业,一方面你对因果有信心,这个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对空性的教义产生了极大的诽谤、舍弃的心,这个过失就非常严重,所以说死的时候堕入无间。

 

这两种都是因为“不能正观空”导致的过患,所以我们所有修习般若空性的人,对空性的相一定要非常准确地认知,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做“空”?如果我们不长期依靠这些具有殊胜加持力的论典去闻思的话,没办法正确地知道这个“空”的概念;如果没办法正确地领受“空”的概念的话,实际上也会导致这样一种问题。如果你悟入了,那么这个空性它是一种甘露,你悟了之后很快就可以解脱;你不悟入的话,就会在这个上面原地踏步,在这个上面还会吃大亏,会误入歧途的,所以说“不能正观空,钝根者自害”,也是要教导我们要正确地观察空性。

 

下面打比喻:“汝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这个是两个比喻,本来如果你善巧地使用咒术,可以自利利他,但是如果你不善咒术,你念咒的时候颠倒了,或者这里面这些要求你做不到,你念咒的时候没有善巧地去念,那么这个咒术就会伤害自他。所以如果你使用好了,这个咒术就可以帮助你,如果你使用不好,“不善咒术”,这个咒术就会伤害自己的,这个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不善捉毒蛇”,“捉毒蛇”它有一种技巧,如果你掌握了技巧,就可以抓住毒蛇。以前就说这个毒蛇头上有如意宝,你抓住毒蛇之后可以取如意宝,你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现在人捉毒蛇就是卖钱,你取它的毒液、它的蛇胆去卖钱,觉得捉毒蛇就有利益了。但是如果你“不善捉毒蛇”,你直接走过去抓住它的尾巴,一下就被它咬死了。所以说“捉毒蛇”它也是一种善巧,你如果能善巧抓毒蛇,你可以得到利益,你如果不善巧的话,会被它伤害。空性和这个是一样的,如果你正确地缘空性、修空性,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这个是非常迅速的,但如果你不善巧的话,这个空性反过来就可能成蛇毒。

 

这个是非常要紧的问题,所以对于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必须要长期地通过一个精进的很正确的心态,长期地去学习、去观察,这个时候对于空性的量,空性的本体,逐渐逐渐可以接受的。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佛陀在证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是法”,“是法”就是空性,般若空性的法“甚深微妙”,非常甚深,非常的微妙。

 

非钝根所及,

 

它不是一般的钝根所能够通达的。

 

是故不欲说。”

 

所以最初根本就不想说空性,这么深的法,如果众生不理解的话,反而对他们有害,“是故不欲说”,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个方面引用这个教证的意思就是说,众生对于空性是很难通达的,所以如果我们在讲空性的时候不善巧,一上来就给众生说什么都不作意,这个方面就有可能对众生造成伤害。

 

但是你如果以善巧的方式首先讲相似胜义,分开二谛,世俗谛当中是有的,胜义谛当中才空、胜义当中是无自性的,这时候他就放心了:“哦,这种显现还是有,这个显现在世俗谛还是存在的,还是有道,有因果。”他觉得就放心了,然后再和他说,这个空,胜义当中是无自性的。在保证了他实执可以抓住一个东西的前提下,再给他说空性,他对这个空性就敢涉足,敢去观察,敢去修行,慢慢通过善巧方便,把他引到空性这个境界当中。

 

自续派分二谛,加胜义鉴别,针对这一部分众生非常适合。就是分开二谛,世俗谛当中的确是有的,一切因果在世俗谛当中都是不虚的,完全不虚耗,这样的话,他在世俗谛当中精进地修炼资粮,然后再说胜义当中是空性的,慢慢他就可以对这个问题去接受,以这个作为梯阶就可以逐渐跨入真实胜义谛。这个地方引用教证说明了这个问题。

 

为此,首先以此相似胜义打破实执,接着阐明真实胜义也能遣除耽著无实的这一分。

 

所以首先以“相似胜义”的观点、单空的观点来打破众生相续当中实有的执着,“接着阐明真实胜义也能遣除耽著无实的这一分”,打破实执之后,内心当中就有空性是无实的这种耽著,然后接着阐明无实和有实是观待的,如果有实不存在,离开所依之后,无实也不存在,通过观待理,通过这样一种观待的方式可以遣除无实的执着,而悟入空性。

 

【总之,不加成实等任何鉴别,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此等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这段话主要是讲,不加成实的鉴别具有必要性。宣讲真实胜义谛,具有什么必要性呢?下面主要是这个意思。“不加成实等任何鉴别”,我们知道真实胜义谛,应成派的观点是不加成实鉴别。

 

什么叫加成实的鉴别呢?就是说只是实有才空的;或者说分开二谛之后加胜义鉴别,在胜义谛当中才空;或者说空的不是它的显现,空的是实有。

 

真正的胜义谛不加所谓“成实等任何鉴别”,不加鉴别具有什么必要呢?“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的必要性,具有这个必要。如果你加了鉴别之后,就没有办法轻易认定息灭有边、无边、是二、非二。“是二”是指亦有亦无,“非二”是指非有非无。你要息灭有无是非这四边的戏论,不能加鉴别。所以说具有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此等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如果你不加鉴别,就可以真正地认定这样一种奥义。

 

如果你加了鉴别了也有必要,什么必要呢?可以打破众生相续当中的实执。所以加了鉴别有打破众生实执的必要,不加鉴别具有轻易认定离戏的空性的必要。两个都是必要的,宣讲相似胜义有相似胜义的必要,宣讲真实胜义有真实胜义的必要,所以把这两种分开的确是“高超绝妙的立宗”。

 

【关于此等之理,应当依照寂天菩萨所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来理解。】

 

关于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次第悟入的道理,应该按照寂天菩萨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这一段话是非常著名的一段颂词,提到了怎么样实修空性的窍诀。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寂天菩萨在修空性的时候,也是从相似空性到真实空性。寂天菩萨是应成派的论师,按理说他应该直接讲万法无所缘。在讲见解的时候,他的确是不分二谛的,但是在讲修空性的时候,他首先让我们修相似空,修相似胜义谛,修单空,然后再悟入真实空,和《中观庄严论》的意趣一样。《中观庄严论》的意趣和《智慧品》的意趣实际上是无二的。

 

下面我们分析颂词:“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因为众生相续当中有实有的习气,实有的执着,这个实有的习气执着怎么断除呢?“久修空性”,你通过单空,通过无实有的空性修持之后,就可以对治实有的执着,所以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肯定能断除众生实有的执着,实有的习气。

 

当断除了这样实有的习气之后,“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这里讲得非常清楚的,当断除实有的习气之后,相续当中剩下一个空性的执着,后面“由修无所有”,进一步修持一切无所有的这种大离戏空,这种空性它是“无所有”的,所以“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后面对于空性的执着也可以断除。空性的执着一旦断除之后,就会真正相契合于实相,因为真正的实相,它显也好、空也好,反正是任何的相状都不存在的,任何的实相就是一切无所缘的。

 

现在我们就把所缘分成了实执和空执两种。实执是非常粗大的,空执是非常微细的,所以首先通过空执对治实执,剩下一个微细的执着,然后再修持空性“无所有”的这样一种教义,去断除空性的执着。粗大的和微细的,显现的和空性的执着都断除之后,这个就叫做实相,就可以相合于实相,就可以证悟这个实相,就是这个次第了。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换一种说法,首先观一切法是无有谛实的,“观法无谛实”,就“不得谛实法”,就在我们面前所认为的实实在在的法、实有的法、谛实的法,实际上你观它没有谛实的话,就“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所谓的无实和实有互相依靠,因为众生相续当中有一个实有的执着,待打破实有的执着之后,他就会转而去承许一个无实有的执着,所以无实和有实是互相依赖的。如果说首先我们有实有的执着,通过无实来破斥掉,通过无实把实有破斥掉之后,相续当中只剩下无实了。我们怎么样去打破无实的执着呢?我们知道无实是依靠有实而有的,如果有了有实就会有无实,现在有实已经通过无实远离了,斩断了,斩断之后,无实离开了有实的所依,“彼岂依心前”?它怎么可以住在自己的心前呢?它没有所依自然也就坏掉了,自然也就远离了,所以“彼岂依心前”。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如果这样继续修习下去的时候,如果实有的法和无实有的法悉不住心前,在自己的心面前实有的所缘也好,无实有的所缘也好,都不住,不住的时候就是“彼时无余相”,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面前就没有其他的相了。一切的相都是包括在有实无实当中,如果在我们的心面前有实和无实的相都不住的时候,“无缘最寂灭”,自己的心没有一个所缘境,就会寂灭下来,它就会达到一个最为寂灭的状态。

 

这个方面也是我们经常讲过的一个修行空性的原理,因为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必定是互相观待的。有了所取的相,就会有能取的执着。如果我们面前显现了一个柱子,有了一个柱子的所缘,我们的心,我们的眼识就会显现一种能取的执着,执着这个柱子。所以如果我们面前有实有的相,我们的心就会执着实有,如果现在我们的所缘方面从实有变成了空,我们通过观察之后,以前我们执着的实有这个是不存在的,变成了空,我们的所缘如果是空的话,我们的心就会执着空。

 

反正你的心是观待对境而变的。如果我的心执着外面是实有的,我的心就是实执,如果我的对境是空性的,我的心就是空执。如果实有的执着和无实有的执着,“若实无实法”在所缘这方面都被破掉了,都没有的时候,“彼时无余相”。因为能够执着的就是有实和无实,如果有实和无实都不存在了,那你的心就寂灭了,没有所缘了嘛,你的心就寂灭了,寂灭之后,你的心一清净,就证悟空性,“无缘最寂灭”就是这样。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修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个空性作为一个所缘去观察,把一切万法作为所缘,观察它的空,把这个空作为所缘去观察它不存在,最后所取息灭,能取就跟随息灭了。所以说“无缘最寂灭”,最后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证悟空性的境界。

 

最后一个颂词,有些地方解释是佛地的功德,有些地方解释是初地的功德,实际上都是可以的,在证悟初地的入定境界时候,就是达到“无缘最寂灭”这个状态。

 

通过这个方面理解,怎么样逐渐逐渐悟入大空性呢?寂天菩萨在这三个颂词当中当时也是讲得非常清楚的。

 

回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25

 

第二十五课思考题

 

66、了知万法唯心的修法与耽著词句有何轻重之别?

67、怎样明确耽著单空的危险性和抉择空性的优越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本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前面已经了三个特点:第一,本论中就像经部所承认的那样,所量对境应该是能起功用的自相外境。第二,中观派在名言中应该承认自证存在。第三,从名言量的角度来讲,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的显现。这一点相当重要,正如前文所说:“依之必能铲除三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领等一般。”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了知,清净的外境是自心的幻化,不清净的外境也是自心的游舞。了知这一点以后,平时自己的修行、行为都应该以观心为主,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以殊胜方便摄持,那么在究竟金刚乘时窍诀的醍醐也仅此而已。”所以,应该依靠传承上师们的窍诀来观心,尤其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讲到非常深奥的窍诀,大家应该依照这些窍诀进行观修。

 

按理来讲,对因明、中观、《俱舍论》等五部大论进行闻思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当今世界上的很多人对佛法一窍不通,但是,在自己获得难得人身的此刻,精通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基本法要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对这些难闻难遇的观心窍诀,我们应该在实际行为中精进修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当今时代,未品尝到正法的根本而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竟然认为只是探索心的奥秘之法并不重要,应该修持相比之下更为关键的因明推理、能言善辩、讲经说法、高谈阔论之道。

 

应该了知,真正佛法的根本,就是前面所讲的那样,一切万法唯心造、一切现象是心的游舞,依靠这一窍诀修持时,就像具眼目者亲见色法一样,完全可以照见心的本来面目。

 

但对佛法甘露未品尝到一点一滴,而是一味纠缠词句的人们认为:依靠大圆满、依靠大乘法,观察自己的心、修持自己的心、探索自己的心并不是特别重要。现在青海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对于真正的佛法内涵根本不通达,只是表面上看过《大圆满前行》的文字,又看了一些国内外名人的格言,就将这些结合起来,开始诽谤佛教。这些人实际与外道无有任何差别,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还有一种人,虽然住在寺院中,而且也自认为是修行人,但他们根本不懂密法中最深奥的窍诀,只是纠缠在因明辩论当中,每天对柱子无常还是非无常的问题争来争去,一直在词句上纠缠不清,这种情况相当多。

 

这些人,经常在很多学校举行演讲、进行探讨,到处提倡人间佛教,很多词句听起来美妙动听。但是,他们在真正的内观自心方面非常欠缺,讲者不具足窍诀,听者也无有丝毫兴趣,认为探索心的奥秘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诚然,必须依赖闻思斩断疑网,但相对而言,似乎实修更需要放在主导地位,

 

麦彭仁波切说:依靠因明、《俱舍论》等显宗各种各样的方法,断除自相续中的各种疑惑、破除他人各种各样的邪说非常有必要。作为修行人来讲,如果对于因明、中观等词句上的道理未通达,也就根本无法护持佛教。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但是,词句上善妙的讲经说法与真正内心的修持相比较,经常内观自心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该将观修内心放在主导地位。

 

在对正法了如指掌的诸位大德看来,

 

尤其对一切万法了如指掌的,像上师如意宝、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在他们看来,对于词句的判断和探索并不是很重要,观修内心更为重要。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窍诀和教言书中说,宁玛巴的有些修行人,对于辩论或者各种各样世间八法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视。尤其在《如意宝藏论难释》中再再强调:作为已经获得暇满人身的修行人来说,短暂的人生当中,一定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具有殊胜价值的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上。因为无垢光尊者对我们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意传加持,无论谁看了《七宝藏》等教言,很多传承上师的加持和证悟都会全部融入自己的内心。作为宁玛巴的修行人,没必要将真正的如意宝全部放弃,然后在其他地方寻找假宝。无垢光尊者以这一比喻作了说明。

 

从广义来讲,现在的很多人孤陋寡闻,因此,应该对五部大论等作深入闻思。但将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放在词句上也不合理,因为死亡来临的时候,无论如何能言善辩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调柔的境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现在的有些人虽然对整个佛法并未了如指掌,但是,作为大概了解的修行人来讲,也应该了知中观修法的重要性,同时,对无上大圆满、万法唯心造的观修方法有一种深刻认识。所以,在座的各位道友,一方面应该通过广泛的闻思,断除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分别疑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将精力放在观心这一修行上。

 

恰如《般若经》中所说的“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也是一种成语,也就是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以此比喻抓不住根本环节,只是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获得佳肴反寻粗食、已得大象复觅象迹,

 

一个人已经获得了美味佳肴却不去享用,反而到处寻找一些粗食淡饭。或者,已经获得了大象,就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大象的足迹。正如上述比喻所说,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大圆满等很多非常殊胜的修行法要,但是对此从来也不重视,将自宗真正如大象般的珍贵修行法完全放弃,却在其他地方寻找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实在没有必要,也非常不值得。

 

不乞求赐丰美物品之主人反讨于施微劣物之仆人” 等比喻一样。

 

按理来讲,在具有丰富美味和财物的富人面前乞求,可以获得更多、更丰美的财物,但是,不在他面前乞求,反而在仆人面前乞求微劣的物品。

 

同样,对于真正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心的大圆满、大中观等殊胜的法要完全不希求,反而在其他地方寻找一些相似修法。有些教言中说:这与饿狗无有任何差别。因为饿狗根本不享用国王的食品,而是经常享用仆人倒下来的低劣食物。希望大家一定要抓住根本的要诀,对于甚深的调心窍诀完全放弃,反而希求各种各样的华丽词句,非常不值得。

 

意思是说,将正法之根本弃之一旁而津津有味地享受词句之糠秕的傲气十足者,反而对其他具有要诀之人轻蔑藐视,看来他们已经颠倒错乱了法的轻重。

 

这些人,对于万法唯心造的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中的醍醐精要全部舍弃,反而对词句、文字的糠秕津津有味地享用,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

 

世间上的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从来没有深入闻思,只是将世间学校里所听过的世间法和佛法结合起来,然后,自认为“我是博士生、我是导师、我是博士后”,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这些人对于真正的观心方法,连出离心、菩提心也一刹那都没观修过,也就更谈不上无上大圆满的觉性了。

 

的确如此,现在有些佛学院中的老师,自相续中根本不具足信心和大悲心,而且,对真正具有要诀、精进修持的修行人完全看不起,他们认为:这些人整天观什么心,没有必要,现在是开放的世界,应该到外面去看一看。而且说:你们与外道太阳派无有差别。

 

这些人,自认为具有一些闻思智慧,就轻易地诽谤具有勤修实证的高僧大德。他们已经将法和非法完全颠倒了,对佛法的轻重根本无法辨别。就像经常去大海的商主,他了知哪些是如意宝、哪些是普通的珍宝一样,对于哪些法重要、哪些法次要,唯有真正具有修证的高僧大德们才可以分得清楚。

 

一切显现了知为自现这一点,

 

一切显现指的是外面万事万物的各种万法,将这一切万法全部了知为“自现”,也就是说,全部是自心的妙用、自心的幻变、自心的显现。

 

凡是希求显密任何正道之人务必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了。

 

不论你修学显宗、修学密宗,一定要首先认识到:一切万法除自心的幻化游舞以外,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任何堪忍的法。只要是希求释迦牟尼佛之正道的人,不管是净土宗、禅宗,还是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格鲁、萨迦派等,对这一道理必须深信不疑,唯有如此,你才会对佛法具有深刻的认识,你的解脱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麦彭仁波切这里所说的有些教言,表面读下去似乎很简单,但越来越思维的时候,其中的确隐藏了非常甚深的意义。如果将这些甚深教言,跟有些教言结合起来讲的话,可能需要讲很长时间,但是我尽量长话短说。因为时间太长的话,很担心你们生起厌烦心,很多人从表情上看来也是,打瞌睡或者心很散乱,这样的话很可能会对佛法生起厌烦心。

 

一般在听法过程中如果生起厌烦心,也就没必要非常痛苦地听下去,不如发个愿离开好一点【1】。我在这里也尽量以比较简略的方式解释,希望你们不要生起厌烦心。

 

【1】堪布阿琼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处,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一切万法唯心的道理,不论修学显宗还是学密宗,对任何修行人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对这一道理深信不疑,我们的解脱和成就也会有希望的。那么,有关万法唯心的道理,对《现观庄严论》,尤其《大幻化网》进一步去闻思时,通过各种教证、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心,最后了知万法都是清净的本体,对这一点必定会通达的。

 

麦彭仁波切说:“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重要的了。”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应该在心里面好好思维一下,自己有没有随着上述文字进入到真正的内涵当中去。如果真正已经进去的话,你也会觉得很重要的。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万法唯心造的道理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夜晚梦中所显现的种种情景,如果着手依靠其他方法予以消除,那将无有止境,只要了知这一切均来源于心,顷刻间所有景象即会销声匿迹。

 

我们在做梦时,梦到恶狗、豺狼等恐怖景象,或者马上要从悬崖上掉落下去时,虽然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依靠其他各种各样的方法根本不可能消除这个梦境。这时,只要了知:我现在正在做梦,这一切都是梦中的迷乱意识显现,根本不存在恶狗或者悬崖,这完全是自己心的幻变,一切恐怖景象也会全部荡然无存。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无有终点、无有尽头的世间显现与此一模一样。

 

如果未认识到心的本体,情器世界的一切显现完全是一种客观显现的话,那么,无论如何都解决不了这一切问题。但是,真正依靠上师的窍诀认识到心的本体以后,无穷无尽的各种外境也会全部消失于法界当中。因此,只有依靠大圆满等甚深窍诀才能真正根除一切轮回万法的显现。

 

这以上已经介绍了本论的第三个特点——万法唯心造,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其四、将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实在是高超绝妙的立宗。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讲,胜义谛可以分为两种,即相似胜义的单空和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这种观点是非常绝妙的一种立宗。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抉择暂时的相似胜义非常有必要。无始以来在众生的心相续中有根深蒂固的常乐我净的实有执著,如果未宣说相似胜义,对这些执著的习气根本无法铲除。所以,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了单空的修法,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这是初学者无有任何错谬之道,因此千万不能舍弃,如果舍弃此道,这个人就已经着魔了【2】。

 

 【2】《定解宝灯论》: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但是也不能认为:单空就是最究竟的胜义谛。这种观点也不合理。

 

假设将单空说为胜义,

 

现在汉传佛教的个别人,他们在解释《般若经》等有关空性方面的道理时,口头上一直说远离一切戏论,其实始终停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

 

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在暂时的显现上也是抉择一种单空,他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讲到胜观部分时说,所谓的空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一切万法都是空的,这一点是胜义谛,应该非常合理;还有一种,对于这种空性再去执著,这一点必须要断除。当然,这并不是最究竟的观点,宗大师只是在某种众生根基面前如此宣说而已。因此,不能将所谓的单空安立为最究竟的胜义谛。

 

有些智慧浅薄之人又会误解成遣除所破的单空就是实相,耽著空性而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

 

如果将单空安立为究竟胜义谛,个别智慧浅薄的人会将空性执著为实有,这是不可救药的一种见解。对于这一点,《中论》中引用了很多教证作过宣说【3】。

 

【3】《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耽著的方式也有耽著空性为有实与耽著空性为无实两种。

 

对于空性耽著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将空性执著为实有,一种是将空性耽著为无实。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合理,因为从究竟观点来讲,将空性执著为实有肯定不行,正如前面所讲,这是不可救药的一种观点;然后,将空性耽著为无实也是不合理的。

 

暂时来讲,认为空性实有的说法虽然不合理,但将空性执著为无实的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依靠空性,可以暂时将万法抉择为无实法。但最究竟来讲,将空性执为实有和无实有这两种观点都不合理。

 

如果说任何边也不能耽著的话,

 

针对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众生,一开始就宣说任何边都不能执著是可以的,但在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面前,最初就讲何者不执著的话,他很容易就会舍弃空性,这是非常危险的。

 

会导致他们抛弃三有一切疾疫之对治——甚深空性甘露源泉理证观察引生的定解,认为作意什么都不应理,以致陷入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断除三有疾病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唯一的空性甘露,也即一切万法都不存在的单空见解。

 

针对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如果一开始就说任何边都不执著,很容易使他们舍弃这种通过观察得来的空性定解。这样一来,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他们认为什么都不能执著,从而全部处于一种迷茫、黑暗的状态当中【4】。

 

【4】《定解宝灯论》: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

 

难以阅览、思考、领受这一深法。

 

对于空性之法,首先阅读中观的各种书籍,之后认认真真地思考空性的真正含义,才能对万法于外境和自心上均不存在这一道理有所领悟。

 

但是,一开始就将一切边全部破掉,如此一来,很多人对甚深中观的法要根本不会去阅读,更不会深入思维。就像和尚宗一样,任何法都不执著,只是到禅堂里面坐着,强迫自己什么都不能执著。这样一来,由于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下座以后仍然对佛法一无所知,因此,只是这样傻傻地坐着没有任何意义。

 

一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能舍弃单空这一法门,否则非常危险。但也不能执著一切万法为单单的空性,这样也不合理。所以,所谓的空性法门,对有些人来讲,真的是殊胜妙药;但对有些人来讲,的确很危险。

 

诚如《中论》中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如果不正确地观想空性,有些钝根者很容易危害自己。就如同不善巧取龙王头上的如意宝,自己很有可能会被龙王咬伤而死亡一样。但如果真正了知方法,依靠咒术和龙王头上的如意宝,也可以满足很多众生的意愿或者自利利他都可以成办。所以,对空性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观察。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释迦牟尼佛也了知此法非常的甚深微妙,并不是钝根者所能了知的,因此,佛陀才不愿意传讲如此殊胜的妙法。

 

为此,首先以此相似胜义打破实执,接着阐明真实胜义也能遣除耽著无实的这一分。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观自续派首先抉择相似胜义,将所有的实执全部打破,然后才抉择了真实胜义,将对一切万法的执著全部破掉。

 

总之,不加成实等任何鉴别,

 

此处的“总之”是指真实胜义,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真正胜义谛时,任何边都一概破掉。实际上,中观自续派暂时来讲抉择了单空,在最后抉择胜义谛时也已经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

 

一般来讲,大家一致公认: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真实胜义谛时不加任何鉴别,将有无是非等一切边全部破掉。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单空这方面无有任何争议,但在最后抉择真实胜义谛时不加鉴别这一点,很多大德对此还是有一些辩论。

 

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此等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也就是说,将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有何必要呢?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之所缘的大离戏、各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关于此等之理,应当依照寂天菩萨所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寂天菩萨的《智慧品》中说:如果长期修持单空,很容易断除相续中实有的习气。之后再继续修持,所谓单空的执著也会断除。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在观察一切万法时,由于无有任何谛实之法,观待它而存在的实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所谓的无实已经无有所依的话,有实没有,无实也没有;无实没有,有实也没有,又会有哪一种相状在心前存在呢?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来理解。

 

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在智慧面前丝毫也不住,就已经真正获得无缘最寂灭的佛陀智慧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对治力:如同院子的篱笆以前破损后来恢复一样,破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后来通过忏悔得以恢复,发誓从今以后纵遇命难也不再犯。我们这些人,都已经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对此本不该有什么区别,可是单单口里大唱高调说“今后不犯”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的上师僧人们,一边口头上念诵“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一边所行似乎都是不善业。

 

诸如拿杀生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立誓“我不杀所有杀不了的众生”,那么就具备了不杀生的戒律,并且获得功德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立下誓言,那只是自性无罪,而不会得到戒杀的福德。因此,在家人,不管是男是女,假设能发誓“我不杀狮子、龙、大象等杀不了的众生”,那就得到福德。身为出家人,最初也要发誓“纵然我生命遭难,也绝不杀狮子”,再加上“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绝不舍此誓言”,一定要用这两个誓言的铁钩钩住。再者,从一一众生做起, 这样用戒杀的两种誓言铁钩钩住。

 

同样,不予取等剩余的九种不善,都一一发誓不犯;即便是我的肉被揪成一块一块而死,也绝不舍弃此誓言。每一个都应该用这两个誓言铁钩钩住。同样,发誓不造五无间罪,共有五种誓言,发誓不造近五无间罪,有五种誓愿。发誓不造四重罪,有四种誓愿。所谓的四重罪, 1.居智者之首位;2.享用密咒师的财产;3.不居比丘顶礼之前;4.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当然,享用修行人的食物并不是指所有修行人的食品,但如果某个修行人心里决定期限“依靠此食品我在这个月里修行”,假设享用了他那寥寥无几的食品中的一点儿,那么在他所想的期限里,饮食就不足了。八邪罪:如云:“诋毁白法赞黑法,减低行善之资粮,扰乱信士之内心,舍弃上师尊道友,脱离坛城对治八。”1.诽谤白法;2.赞叹黑法;3.对行善者积累资粮从中作梗,减少他们的资粮;4.对修善的信士说难听之语而扰乱其心。后四种邪罪:5.已入密宗金刚乘坛城以后在会众行列中发起争斗、恶语相骂、争吵不休,背弃上师;6.已入密乘者远离本尊;7.已入密乘者脱离道友;8.已入密乘者舍弃坛城。心里立下不犯此八邪罪的八种誓言。

 

外别解脱戒断除的学处,首先居士的四根本加上酒,立誓不犯有五种誓愿;沙弥笼统的十戒,详细的三十戒,一一发誓不犯相违的戒条。

 

比丘戒第一是四根本罪,立誓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有四种誓言。随后是十三僧残,发下不犯的十三种誓言。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向彼悔、一百一十二种恶作,都要一一发誓不违背不就犯,以两个誓言铁钩钩住。

 

接下来是菩萨乘甚深见派的十八种根本堕,加上愿行学处共二十种,八十恶作,要立下“不违背这些”的二十种誓言。对于广大行派的四种发心、八种加行、四十六恶作,都要一一发誓不犯。密宗里的二十五条禁行戒,共同内外五部的内外两戒,十四条根本戒、八支分粗罪,大圆满根本誓言有二十七条,二十条支分誓言,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大誓言, 心里一一发誓绝不违背;遇到生命危难也不舍弃这样的誓言。我们必须做到以这两个誓言铁钩钩住。心里要想:对于自己能守护的所有戒,发誓绝不犯,对于不能守护的所有戒律,我要尽可能守护,祈祷上师金刚萨埵您加持令我相续完全得以清净。如果真正立下誓言,那么相续就会越来越清净。相反,只是粗枝大叶、浮皮潦草地说“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起不到任何作用。

 

现行对治力,一般是指成为不善业对治的一切善法,但在这里,是观想金刚萨埵甘露降下、净化的修法。自利法身的念诵之时,对所有上面的对境生起诚挚的信心,观想上师金刚萨埵放射光芒,他利色身念诵的时候,对下面的有情观修知母、念恩等等,从而萌生于心不忍的强烈悲悯之情,观想金刚萨埵放光、收光。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所有忏悔都必须具足四种对治力。诚如寂天菩萨说:“所净罪六门,能净四力治,净法三殊胜。”首先,忏悔的所依或对境是别解脱戒的亲教师、轨范师及僧众,或者菩萨乘的上师善知识,或者持梵净同行道友,或者《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所说的三十五佛、《大解脱经》中所说的十方佛陀等,或者是密宗的上师和坛城的圣众。在这里,是上师金刚萨埵,这就是所依对治力,它包括外所依对治力和内所依对治力两种。外所依对治力就是指观修金刚萨埵。内所依对治力,是皈依、发殊胜菩提心,尤其是生起大悲心。所以此处调整发心相当重要。外所依对治力的本体是信心;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悔心;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现行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正法产生希求心。

 

起初在修所依对治力的此时,虽然有“把自己身体明观成本尊的头顶或者不执著自身的头顶上”等观修法,但这里,就是在恶贯满盈、罪业累累自己的平常身体头顶上的毛漩口处插入四指莲花茎的十万瓣白色莲花,压在其红黄花蕊分开的三分之二位置的满月上面,本体是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是一寸大小的白色吽字。一心专注于它,观想那个吽字也是朝着自己方向,对准自己的胸口。以了知“上师是佛”等五了知(上师瑜伽里有说明)诚心诚意祈祷,结果上师的心里生起强烈的大悲,大乐本体的吽字似乎在动摇,之后以鱼浮出水面的方式从中出现上师金刚萨埵,他身色洁白,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在雪山……内容容易理解。再观想:他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以超越

人的耳听到、以超越人的遍知心垂念我,面朝向我。通过耳闻、心念,上师金刚萨埵心情不悦,脸色阴沉。此后,生起你无所不知的信心、 发殊胜菩提心,这两项最为关键,这仅是就外所依对治力而言,内所依对治力中信心、皈依、 发心居于首位,因此必须努力增生这些心。

接着,是厌患对治力,所净的是罪业六门:

 

第一时间之门,从无始轮回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罪业,今生当中犯下的自性罪和佛制罪,自己心里能回想起来,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自己造了这样的罪业,唆使别人造,随喜他人造的这所有罪业,心里不藏,身体不覆,口里“发露忏悔”。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造罪,谁也不曾见到, 佛菩萨也看不见。其实并不是这样。如云:“未见之中造罪业,如服毒药岂安乐?天尊具通之仙人,以清净眼定现见。”华智仁波切说过:“恶分别毒隐腹内,命终之前必现前。”佛菩萨不能不见不睹,如同一个盲人周围有一百个有眼 者团团包围着一样。凡是自己心里能回忆起来 的一切罪业,直接说出,怀着惭愧、畏惧、后悔之心进行忏悔,加上所有想不起来而成为佛菩萨遍知智慧所见对境的一切罪业通通忏悔。

 

第二动机之门,是指由贪嗔痴引发的一切罪业。

 

第三通过之门或积累之门,身语意的一切不善罪业。

 

第四本体之门,自性罪的十不善和无间罪等,与佛制罪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持明密乘戒相违的一切罪业。

 

第五对境之门,依靠三有轮回、寂灭涅槃所积累的一切罪业。

 

第六作用之门,即生当中短命多病、财物贫乏、受到怨敌威胁等;后世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恶趣中,成为诸如此类之因的一切堕罪,要像服了剧毒一样,怀着痛心疾首的强烈懊悔心观想,在上师金刚萨埵您耳闻目睹,垂念于我,我今天对您无有好的呈禀,我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所积累的一切罪业在您面前不覆不藏发露忏悔,深感内疚,追悔不已,进行忏悔。祈求您垂念,令我的此罪,速在当下就在此地此坐垫上得以清净。我们必须要急不可耐地忏悔。比如,一个人要给我半个铜钱一类的微薄之物,我都会急不可耐地催他,那么要清净罪业,为什么不需要迫不及待地忏悔呢?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念修金刚萨埵

 

净化违缘罪障——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阻碍我们生起甚深正道的殊胜体悟、证悟的就是罪障,在初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净化障碍上。所谓的罪障,障是总称,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业障,是指自性罪和佛制罪。自性罪:与佛制毫不相关,自性的意思是说诸如杀生之类,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佛制罪,作为在家人,如果去做,不会成为罪业,而某个出家人去操作,就成为罪业,诸如除割青草之类的事。与佛制不相关联的自性罪,是指十不善和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既是自性罪也是佛制罪的,诸如杀生的他胜罪,其中杀生是自性罪,他胜是佛制罪。单单的佛制罪,诸如割青草之类的事,如果是平常的在家人除割青草,不会有罪,但如果是受戒的比丘铲割青草,那就成为堕罪,一般的在家人亲手杀旁生和比丘除青草,罪业轻重一模一样。所以,凡是与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宗誓言相违的一切遮罪,越向上罪业越严重。比如,在家人弄死一个虱子,就犯了一种杀生的罪业,假设某位菩萨掐死一个虱子,那他所犯下的不仅仅是杀生之罪,而且也有杀母之过。

 

如果有人想:既然有杀母之过,那岂不成了无间罪吗?

 

并不会成为无间罪,因为所杀的对境并不是今生今世的生身母亲,所以不会成为无间罪。

 

倘若某个密咒师挤死一个虱子,在杀生之罪和杀母之过的基础上,还有杀金刚萨埵的过咎以及杀害分别识聚四十二本尊的罪业。可见, 与前前相比,后后罪业越来越增重。禁止别解脱的恶作、菩萨的恶行就成了戒律。

 

别解脱中讲僧裙上下边要齐圆,如果没有认真穿好,就成了恶作,与菩萨乘里的严禁恶行戒相违,属于根本堕,在密宗里也成了违越如来教言的根本堕。所以,所有与自性罪、佛制罪相违的都是业障。那么它遮障什么呢?障碍获得善趣人天果报。

 

烦恼障是由以上这些业引发的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三毒五毒的分别念。再进一步概括,就归集在唯一的非理作意分别念中。那么,烦恼障障碍什么呢?它障碍获得声闻、缘觉的解脱果位。

 

所知障是三轮实执的分别念。

 

习气障,按照显宗所讲,是所知障极其细微的阶段,密宗称为三现迁移习气,也就是指依于格外细微的意性身,形成粗大身体的因或种子白分的习气,形成粗大语的因红分的习气,形成意的因或种子红白聚合部分——黑光或风行极度细微的所有习气。

 

所知障和习气障障碍什么呢?障碍获得遍知智慧。

 

以上这所有障碍分别遮障善趣等,总体来说就是遮障万法的实相真如。这样的实相取名为法性、真如、真性、真实际、法界、万法之无过法性、如来藏等都是显密共同的名称。依照密宗而言,称为自性清净佛,本体本净佛,基任运自成佛。《黑日嘎刚波续》中说:“实相体性基,法身无缚解。”心的本性或真性或实相,就是法界智慧无二无别,不曾有业和烦恼之垢,如同虚空或太阳般的佛陀三身一切功德未经寻觅本来圆满存在,于众生基位时,没有变劣,功德无减,于佛陀果位之时,没有变好,功德无增,也就是说功德无增无减,本性当中不着客尘,自本体本来清净,本体本净的自性,原本超离束缚解脱的智慧,就叫做实相体性之基或本来义阿赖耶。所谓的基,如果证悟了,就是能生涅槃——所生的真正基;倘若没有证悟, 那就是轮回万法无则不生的基。为此,命名为基。尽管本来是佛陀的自性,但并不代表成佛。如《二品续》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不代表成佛的原因是,由倏然的迷乱二取垢染遮蔽着。客尘,如果分类,有八万四千烦恼等等,但这一切归纳起来,就是五蕴。五蕴再进一步概括,就是这颗接连不断的分别心,如果把它取名,那就是迷乱假立之基,是能生迷乱相轮回万法——所生的真正因。因此,要想在阿赖耶的镜子里映现出证悟的影像,必须清净所有遮障。如云:“障碍得清净,自然现证悟。”

 

初学者,主要净化业障,能净化的方法就是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金刚萨埵佛(念修法),有关别解脱还净他胜僧残等在各个的章节中有解说。菩萨乘的《三聚经》,包括顶礼聚、忏罪聚、随喜或回向聚,由此就叫《三聚经》。还有《大解脱方广忏悔仪轨》等等。简单一句话, 奉行善业是忏悔罪业的唯一方便法。别解脱中的真正忏悔能使自地的所有堕罪得以清净,从堕罪之因和堕罪果报中脱离出来,菩萨的所有堕罪依靠别解脱的忏悔不能清净,凭借菩萨乘和密宗的忏悔,不仅能从自地的堕罪因与堕罪果脱离出来,而且也能从下面所有堕罪异熟果报中脱离出来。

 

显宗密宗的忏罪方便有许许多多,其中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最为殊胜,金刚萨埵在往昔学道位时,曾经发愿“未来时,凡持受我名者, 一切堕罪得以清净,若不清净,我不成佛。”并且,他积累了无量福慧资粮,发下大愿,结果所有发愿都得以实现,上师金刚萨埵成就了佛果。我们前往十方每一位佛陀前勤求忏悔方便法,不如观修金刚萨埵与一切坛城散摄的作者上师无二无别来作忏悔殊胜,这里是总集宝珠的修法。

 

 

目录

 

 

 

【金刚铠甲心咒】:

嗡 巴玛夏瓦热帕的 南巴修 纳嘎南 达雅塔 萨瓦沃热达 哈纳哈纳班贼纳 热恰热恰索哈

 

忿怒莲师金刚铠甲, 为宁玛巴的严传极密法。

 

据传莲花生大师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弘法垂二十年,降伏魔外,度脱众生,功德浩大,难以思量。莲师寻思我所之法虽无错谬,但恐未来众生无智多疑,于法不信,坐失大利,殊堪怜悯。乃将未传之法及已传而未能普周于世者,藏之于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之中,嘱其弟子按时出世,取以利生。其受托者应时出现,开掘宝藏,探取莲师所藏之经法佛像铃杵等物,如是名曰得登巴(取藏者)。以证莲师授记之不虚。

 

忿怒莲师,身黑如炭,一头两臂三目圆睁,右手持天铁霹雳所成之九股金刚杵,左手转动天铁普巴橛,身上骨冠、骨饰、虎皮裙等庄严,以威立姿站于九面铁身猪上。坐骑铁猪发出呐呐的恐怖声,眼耳鼻口等九窍中皆喷出烈焰。

 

此尊的功德广泛,如欲速生禅定,守护回遮违缘、求财、调伏怨敌、净除时疫、回遮星宿冲煞、调治失眠、醒神、治身疮、遮护雨电、解毒、护农作物虫害、令鬼神损恼、求寿、往生净土等,各有特殊修法。

 

主尊之事业功德为镇伏障碍、病魔、瘟神、恶龙、山精鬼怪、毒邪,持诵咒语满三百万遍后,自身如金刚杵所编制的金刚铠甲于身防护,百邪千毒所不能侵,具足智仁勇三种性尊(文殊、观音、金刚手)之本性。

 

持诵金刚铠甲心咒功德十分殊胜。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文所讲:常念此咒,可遣除末法时期的一切怪病;常念此咒,可消除修法中外内密中的一切障碍违缘;常念此咒,临终时可往生极乐刹土,或出现舍利、彩虹等。

 

法王如意宝曾多次开示:十万后,每日一百零八遍能治末法一切。三百四十万后加持吹水治障性病及身病等。此法仅莲师拥有,谁有此法便有金刚身。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疫。

 

此法似如意宝,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对如此珍贵稀有法要,受法者必须对上师三宝无比虔诚及发菩提心,并如法修持,再加上遵守三昧耶戒,必能获得金刚铠甲殊胜功德,具足无比大力,可往生莲师净土并有诸多瑞相。

 

慈悲怙主法王如意宝给予了大家传承并特别开许:未经传承灌顶者也可以念诵修持,甚至没有皈依的人,在对三宝有信心的情况下,也可多念此金刚铠甲心咒。法王说:这样应该是有效果的。

 

莲师告诉贝若遮那说,时值末法五浊恶世之时,众生福报日帅损,天灾频传,谷不丰收,邪崇厉行,世风日下,种种不知名、无药可医的恶疾传染病毒流行,在众生极苦的时代,要对十万咒语精髓之金刚铠甲具足信心,若每天禁语持咒至少一○八遍,当念满三百四十万遍以上时,用吹气加持水,便能去除身体酸痛、头痛、牙痛、神经痛等病痛。

 

“金刚铠甲”力如转轮,能摧毁一切障碍,有如一切咒语、口诀心眼般地珍贵,极难值遇,无论在印度、中国、金刚座等地,均找不到此殊胜稀有的伏藏,即便是印度所有成就者与学者口中,也不可能听闻此法,因为此法及口诀,仅莲师拥有,谁有此法,便有金刚身。

 

“此法似如意宝珠,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对如此珍贵稀有法要,受法灌顶者必须对上师三宝无比虔诚及发菩提心,并如法修持,再加上遵守三昧耶戒,必能获得金刚铠甲功德,具足无比大力,往生莲师净土并且有彩虹舍利。”

 

 

上一页                                                                                                                                              下一页

 

 

 

 

 

 

如果认为:贪心……这个分别念起初并不存在,但是突然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就有了这个贪心。那要观察心产生或者由来或者浮现的地点,只要是心产生,无外乎是由外面的六境中产生,或者由内在的六根中产生,或者由它们之间产生,只能是这其中的任意一种情况。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外境,眼识的对境是色,耳识的对境是声,鼻识的对境是香,舌识的对境是味,身识的对境是所触,意的对境是法界,对这六境加以探究,作为眼识对境的这些色法,用分析的智慧把它们剖析成方分,方分也抉择为无有自性,剖析成微尘,从而证明自性不成立,因此没有从中生识的对境。同样,声音等一切成立为微尘自性的就是有实法,微尘组成的万法,以分析慧分成四部分,每一分都可以分割成四分,如此加以剖析,最终,中等的日光微尘四十分之一,被承许是无分微尘,它又可以分成上下方分,由此以微尘无有自性的法是以无基离根空性法而存在着,所以从中产生心的对境并不存在。如果心想:那么,这个生是什么?是缘起不灭空性妙力的游舞、广大现相的庄严。依此,生起缘起性空的定解,由于外界六境自性不成立,所以如同没有母亲就无法生子一样没办法产生心。

 

再想想:那么,是内在的六根产生心的吗? 并不是,六根,其中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这五根缘取各自的对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云:“六根灭尽之无间,即是心识彼即意。”前面的五根识灭尽之时,为生起无分别意识提供机会,(五根)加上无分别意这六根刚刚泯灭的当下,就作为生起有分别意识的因, 由此安立“根”,五种有色根,依照前文对身体的分析那样详察细究,正由于微尘无有自性, 所以无法由内在的根产生心,如同没有父亲就无法生子一样。

 

再考虑:那么,心是在根境二者之间产生的吗?并不是,根境二者中间,也只有白天光明的微尘和夜晚黑暗的微尘两种,别无其他。

 

明暗的两种尘,既然是微尘,就必然是无分的自性,因此心的生处不成立。通过这般对心加以分析,如果认为:心似乎不存在,可是心产生以后安住的对境的确是有的,所以心有住处。

 

心的住处也纯属子虚乌无,就像石女一开始不曾生子,中间就不会有住处,这一点无需分析,但如果还仍旧认为心是存在的,那就要加以详察。依然如前一样,对外在的六境、内在的六根、根境之间加以分析,结果就会认识到心无住处。

 

如果认为:虽然心没有生、住,可是最终灭处是存在的。

 

打个比方来说,石女儿最初没有出生,中间没有安住,就不存在最终死亡的情况。同样的道理,对外在的六境、内在的六根以及根境之间通通详察细审,结果都分析成微尘方分, 自性不成立,由此可知,心也没有灭亡之处。

 

倘若认为:以上心的生住灭尽管寻而不得, 可是依旧有顿然而起的分别念,所以这是存在的吧。

 

并不存在,我们的这颗心如果是一个有实法,那就是形色和显色,除此之外再不可能存在别的有实法。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心到底有没有圆、四方、椭圆、三角、锥、长、短、正、歪的形状,就会得出“心无形状”的结论。如果分析心有没有白黄红绿等颜色,显然没有颜色。倘若观察它有没有男人、女人、黄门、牛、马等色相,很明显不成立色相。如果依然认为心存在,那么就在外境显现、根和身体的里里外外观一观,看是否能见到心?心无色可见,用耳朵听一听,心也无声可闻,作为世间的俗人们,如果没有眼见,没有耳闻,那就会说“不存在”,而不会说“存在”,所以心自性不成立。如果依旧看看用鼻子可否感觉到心的香气,用舌头可否品尝到心的味道,用手在身体内外观察一下,心究竟有没有所触,绝对没有,由此证实“心即是空”;在未经观察、 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的自性中,可以浮现心,这称为“空即是心”;如此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如同水月一般,可以说“空不异心、心不异空”。我们要对四种空性双运的道理生起不被他夺的定解。接着需要引发出“虽然这般辨析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缘起不灭的自性幻化八喻”的定论。

 

幻化八喻其余比喻简单易懂,这里讲一讲其中的如幻,比如,有个魔术师名叫穹波布嘎, 他对着虚幻的木块、石子等念诵虚幻的明咒“嗡特布特布索哈”,结果显现出虚幻的马象等景象,变幻魔术。当他又想把虚幻的事物毁掉时,再念诵“嗡莫特莫特索哈”的咒语,结果虚幻的景象销声匿迹,又显现出木块、石子。与此相同,魔术师般的无明老人,对着作为因的所取能取,念诵作为缘的“业和烦恼”明咒,结果浮现出上从有顶下至金刚地狱之间虚幻相般的六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景象。然而,就像木块、 石子最初没有念咒语、最终以咒语消除的这两个时间里,虚幻的景象并不成立,中间依靠外缘显现一样,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如幻般的迷乱相实不成立,可是由突然间迷惑导致迷乱成虚幻的景象,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迷乱相观想成幻术等八喻,反反复复观察、安住辗转交换而修。

 

所有结座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座间阶段,参看有关智慧分类方面的书,并且思维分析。

 

这以上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经讲解完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