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正行:把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右侧,把亲友观想在自己的左侧。一开始要对自己的亲友生贪心,对仇人起嗔心。接着对此从三个时间来思维:敌人、亲人这两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在辗转生死的过程中,没有不当过父母亲朋挚友的,如今的这个仇敌在以往做父母亲朋好友的当时,曾经给予过我不可估量的帮助,保护我免遭无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亲人。今世,我把他当作仇敌,他也不一定反过来也把我看成仇人,假设互相仇视,那么在彼此之间发生争斗等等情况下,势必会以英勇、得胜作为美名传扬的因。或者,他没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对我敌视,但经过其他的中间人从中调解,或许会变成亲友,也有可能变成比自己亲生骨肉更近的亲人。就算没有别人调和,但是双方互相坦诚相待,互相认错说:“你不对,我也有错,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像以前那样了。” 或者,以财物来坦白认错,或者通过对话坦诚道歉,这样一来,也会彼此和睦,成为亲友。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被敌人抢劫一空的外缘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这样的外缘出现,那这回我就是一个佛子菩萨了。再者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佛陀的所有相好就是通过安忍而获得的,而且修安忍的对境就是仇敌,如果我能够修行安忍,那怨敌就是饶益我的人,所以他并不是敌人。

 

将来,这个敌人也会变成亲人而帮助我。还有一种情况:这个仇人从无始以来的生世中作为我的怨敌加害于我,现在也是作为怨敌加害于我,未来也将作为怨敌加害于我。

 

由此可见,这个敌人对我既有利也有害。接下来对这个只是一味贪恋的亲人也加以思维,要经过一番详详细细的思索而断定他是仇敌。前世当中,这个亲人也害过我,他作为怨敌曾经无数次掠夺过我的财产、剥夺过我的生命、砍断过我的头颅肢体。今生,他也成为我修行正法的违缘,孩子成为父母的痛苦缘,父母成为孩子的坑害者,父母为孩子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我们捆缚在轮回的绳索上,并且教给他们如何制伏敌人、如何扶助亲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骗各种各样作恶的方法,这无疑会导致我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从正法的侧面来讲,我起初幸逢了了不起的上师,中间修行妙法,最后守持戒律等等,可是为了成办父母双亲等这些亲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禅定退失了、智慧一败涂地了,这就是他们所造成的。所以说,前世的敌人因讨债变成今生的亲人,今世的亲人因为讨债后世也会成为仇敌。这个亲人在三时里做我的仇敌。

 

还有另一种情况,这位亲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曾经当过父母等利益过我,现在也作为亲人,从衣食、住所等方面来帮助我,将来也会变成亲人饶益于我。

 

可见,亲人对我也是既有利也有害。

 

综上所述,其实,亲人敌人都是利害兼而有之,通过如此观修,结果心里既不会有想要加害敌人的念头也不会有想帮助亲人的欲望。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上,就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所以,必须进一步观想亲怨两者是母亲,是该帮助的对象。那要怎样来观修呢?虚空遍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遍及的地方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等。从更亲密一层的关系来讲,就像如今的这位生身母亲一样,这个敌人也当过我的母亲,并且不只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议次当过母亲。(龙树菩萨曾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比如说:在无所不知的如来面前,坐着我母子二人或者敌人和我,佛陀告诉我们说:这个怨敌和你,在前世是这个人的母亲,再前世当一个天人的母亲……于是,我把这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丸来计数,结果这个大地的土已经用完了, 可是单单这个怨敌做母亲的边际还没有算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迄今为止一直流转,可想而知,在巴掌大的地上,不曾多番出生、不曾多番死亡的地方是没有的。除了天界与地狱的多数众生是化生以外,基本上都是胎生,如果需要从胎中出生,那没有母亲就无法出生。当然,假设只是一个众生作为母亲,那倒也仅此为止,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一切有情彼此之间都曾无数次做过母亲,这个敌人当母亲的次数就相当可观。

 

这以上是知母。

 

接着就要念恩,只要是母亲,就必然有着深恩厚德,无恩无德的母亲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变成了鹞鹰和豺狼等凶残猛兽的崽儿,当母亲的它们是杀害别的众生来深情养育自己的孩子。不用说转生为丰衣足食应有尽有的富家子弟,就算是投生在乞丐之家的时候,恩重如山的母亲,以启明星做帽子,用白霜当鞋子,以毕宿星做鞭子,脚上的血流在地上,手上的血洒在石头上,脸肉给人,小腿肉给狗。也就是说,母亲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历尽艰难,饱经沧桑,甚至不顾脸皮,用痛苦和罪恶换来的乞讨食物当中,哪怕有指头大小的油脂,她会马上给我,即便只是得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垫子,她也会把稍微结实的地方给我做成衣服或补丁,诸如此类。母亲就是这样以深情厚爱来养育我的。

 

现在的这个敌人在作母亲时,当我自己徘徊在中阴中的寻香近取神识,闻到食物的香气而奔去的时候,依靠以往的业力和父母做爱的因缘而入胎,母亲她怀胎九个月零十天,忍痛受苦,暗地里流着酸楚的泪,付出血肉之躯的一切代价,全然不顾滔天罪恶、艰难困苦、恶言恶语。母亲享用饮食的营养和身体的所有精华通过脐道来养活我的生命,使我身体得以成长,这是生身之恩。

 

接着是出生时候的我,说活着,连头都抬不起来,说死了,气还没有断,就是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样子,是深情的母亲,要死的没让死,要烂的没让烂,要干的没让干。母亲满怀着生子的最大喜悦,以慈爱心抚育,脸上散发出含笑的光彩,用亲昵的爱称来呼唤,展开双手搂在怀里,不让我死去,这是赐命之恩。

 

漂泊不定的中阴神识口里无食、手中无财、背上无衣,不知何去何从,当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家里,是那深情似海的母亲,用最初的食品——甘甜的乳汁喂我,乳汁的精华落到眼里,人在命终之时,眼里莹莹流的泪水就是它,糟粕留在体内吸取所有食物营养,使身体茁壮成长,待到死亡之时,上吐下泻身体元气的东西就是它。母亲,用自己的体温当作我最初的衣服。当我稍稍能吃东西的时候,母亲总是先把好的食品给我吃,不管是白的红的,凡是有营养、香喷喷的食物,她就用嘴来喂我,用手给我擦拭脏物,用手轻轻抚摸我的肚子看我饿了还是饱了,用指头测试食物的冷热,用最好最柔软最暖和的布给我做衣服。

 

母亲她自己却总是舍不得上供三宝,舍不得下施贫乞,舍不得给亡者作佛事,舍不得给生者食物,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顾一切罪业、痛苦、恶言所积累,通过邪恶、欺骗的手段所攒下的一切财产通通给予我,就算是让我登上转轮王位,她也不觉得给予得太多。我要食马上给食,要财马上给财,身上无衣给我衣裳,从无吝啬心和舍不得的心,母亲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受用通通给予了我,这是施财之恩。

 

当我刚刚会吃东西、会走路的时候,母亲教我吃饭该怎么吃,穿衣服该怎么穿,衣服哪是上哪是下,腰带拴的松紧程度、鞋带该怎样系。不会走路教我怎么走,不会说话教我说“妈妈、爸爸……”,耐心地教我世间的所有知识。当我们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真的好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放在平原上一样把我当成心肝宝贝,极其宠爱,视为掌上明珠,一直到我长大成人,这是教世间知识之恩。

 

以上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四种, 是感念世间法方面的恩德。

 

从佛法的侧面来说,具足十八暇满的这个珍宝人身也是大恩母亲所生,再者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菩提的这些助缘,如果没有母亲,单凭自力一样也是实现不了的,由此感念母亲的恩德。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现前圆满佛陀的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 母亲对我也是有着大恩大德。

 

以上从佛法和世法两个角度来忆念恩德, 就是念恩的修法。

 

 

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19

 

第十九课思考题

 

52、月称论师是否承许除随平凡世间以外的名言安立?为什么?

53、请详细分析静命论师在本论中是否承许与六识异体之阿赖耶的观点。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现在正在讲抉择正见时一切无有承认、后得辨别时存在一切地道的观点。

 

为此,月称论师也并没有说学道、佛果所有观点只承认平凡世间眼前所见的名言,而平凡世间没有共称(即其他瑜伽世间共称)的一切通通否认。】 

 

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我们也的确发现,对于凡夫三地、菩萨十地以及成佛以后各种各样功德,月称论师在论典中作了明确的介绍,而且并未按照世间平凡人的名言进行安立。所以,认为月称论师全部跟随世间名言而安立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此处,所谓的“世间”可以分为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两种。月称论师并没有说:以平凡世间所许的观点来安立所有的地道功德,除此以外,其他观点统统不承认。并没有这样说。

 

【实际上,如果将应成派依照世间共称来承认这一点说成是与学宗派、未学宗派二者中未学宗派的平凡世间一模一样,那简直是离题千里,可笑至极。】

 

在世间当中,有学过宗派和没有学过宗派的两种人。如果说中观应成派对于名言的地道安立,全部按照未学宗派的平凡世间人的观点来安立,那是非常可笑的,根本不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以及麦彭仁波切的本论和其他辩论书中都提过。据说,因明前派非常著名的阿阇黎章那巴论师承许的就是这种观点。对此,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在相关的论典中都作了驳斥。

 

在这里,麦彭仁波切以非常不满的一种语气破斥说:在学宗派和未学宗派二者中,月称论师或者应成派对世间的安立,如果全部以未学宗派者的观点作为标准,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非常不合理。那么,怎样不合理呢?

 

【这里所说的世间必须定为入道与未入道二者,就像寂天菩萨所说的,“瑜伽之世间,平凡之世间”。】

 

虽然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抉择后得时说:世间人如何承认,我亦如何承认。但是这里所说的世间有两种,一种是从未学过宗派的平凡世间人;一种是从资粮道到无学道之间的入道者,也叫做瑜伽世间。实际从广义角度来讲,月称论师、龙猛菩萨也是世间人,寂天论师和清辨论师等,都是世间上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因此,对于入道世间与未入道世间,依靠清净与不清净缘起而各自共称成立的千差万别之现相必然是存在的,而将自前的这些显现直接抉择为本来离戏,】

 

这一点非常关键。大家应该了知,世间可以分为入道世间和未入道世间两种。从未学过宗派的人有他们自己的一种名言,比如物理学家所判断的物质、物体,他们将这些作为主题进行抉择;已经学过宗派的人,比如中观宗将瓶子、柱子等依缘起而显现的法作为立足点进行破析。

 

不论学过宗派还是未学过宗派,每个众生都是依靠各自清净或不清净的心而出现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显现。将这种缘起显现作为观察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抉择,最后了达一切万法离戏大空性的真正实相。

 

比如说开车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学过宗派,我们只要说:“你手上的方向盘远离一切戏论,是无有任何产生的一种法。”然后,对外道所承许的神我,我们说:“你所承认的神我无有自生、无有他生。”对有些密宗修行人,可以说:“你现在正在修的风脉明点无有自生、他生、共生。”世间人依靠清净或不清净的心,在自己面前出现的千差万别的各种现象必然是存在的。因此,针对他们各自面前正在显现的法进行分析,最后将其全部抉择为离一切戏论。

 

所以,不管是入道者还是未入道者,唯一将他们自己正在判断并具有实执的这一法作为我们的辩论焦点。比如天文学家整天研究天文方面的问题,这是他一生中非常有兴趣的一件事情,那么中观应成派就是将他执著为实有的这一法法作为主题来分析,最后将这些法全部抉择为离一切戏论。

 

【则不需要以宗派的观察详细分析缘起显现的这一名言,只是按照未经观察共同所许而承认即可。】

 

我们只要说“你面前正在显现的法根本不存在”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通过各种宗派的观点进行分析,如按照唯识观点来说,开车的人手上的方向盘是依他起显现,它是假立的。也没必要按照中观的观点、有部宗的观点详细分析,只是将正在显现的法作为主题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比如世间从来没学过佛的人,他们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那么,我们就以他特别喜欢的人民币作为观察点进行分析;而对学过宗派的人来讲,就将他正在执著的法作为观察的对境。根本没有必要作各种各样宗派的分析。

 

这一点就是月称论师的究竟观点。也就是说,《入中论》在抉择后得时的确安立了地道功德等,但是对于这些安立,月称论师并没有详详细细地分析。

 

【可见,经过以上这番辨别何等重要,】

 

作为学习中观的修行人来讲,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分析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有所认识,经常自己在头脑中观察和思维,看看月称论师所破的法到底是针对哪一种众生来分析、驳斥的,这种观察非常有必要。

 

【否则瑜伽师在安立自宗的道果之理时,仅仅观待其他平凡世间的分别心前而立宗那未免过于滑稽了。】

 

应该按照上述观点来承认。如果没有如此承认,而是认为安立五道十地的时候,月称论师随随便便在田野里找一个农夫,然后问他:“农夫老人家你好,我要写一部《入中论》,里面准备描述一下十地的境界,你认为十地的境界到底应该怎样安立呢?”他也许认为:所谓的十地,可能就是将自己面前这块地分为十块。这是非常滑稽、非常可笑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这样的。

 

当然,对这方面一点不重视的人来讲,上面所讲到的问题也没什么重要的。但对唯识宗和中观宗的甚深教言,自己想要有所体悟、有所领会的话,上述问题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以下,麦彭仁波切以非常谦虚的语言讲到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来源。

 

【我们应当明确:这只不过是抉择胜义的一种方式,总的来说,诸位祖师入定后得的意趣是一致的。】

 

上述分析,完全是以抉择胜义谛的方式来安立的。如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胜义时,从离一切戏论的角度进行安立;中观自续派暂时抉择的胜义,则以单空来安立。因此,清辨论师、智藏论师等自续派的论师也好,或者寂天菩萨、月称论师等应成派的论师,他们只是在抉择胜义时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的陈述而已。从真正究竟的角度,观点上无有任何相违,完全一致。

 

【对于如此甚深之法理,即便是那些俱生智慧与修行智慧圆满、逍遥自在的成就者们也难以大彻大悟,】

 

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甚深教言,即便是印度和藏地生生世世当过很多次班智达、即生中通过精进努力修持非常圆满、最后已经获得地道功德的逍遥自在的大成就者和大智者们,他们对这些问题也是很难通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印藏诸大成就者,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说是证悟起怀疑。”以前像布玛莫扎或者益西酿波,他们曾经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但在即生当中,对于大圆满和大中观的开悟仍然显得有些困难。可是现在有些愚笨的人说:“今天上师给我灌了顶、给我直指了本性,现在我已经与佛陀没有什么差别了,已经明心见性了。现在我可以给别人灌顶、摄受弟子了。”这种说法,实在值得怀疑,因为具有俱生智慧和修行智慧的逍遥自在的大成就者们也很难以证悟的话,世间的凡夫愚者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获得证悟呢?

 

【那么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寻思者纵然历经百年冥思苦想也实难穷究其堂奥,又怎么可能凭借自力来讲解呢?】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本论当中,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印度藏地的高僧大德们也是难以证悟,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寻思者,即使经过千百万年冥思苦想,也不可能真正达到上面所讲的境界,又怎么可能凭自己的智慧进行讲解呢?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非常谦虚地说:对于上述非常深奥的道理,自己也根本没有证悟。一方面,前面所讲的这些内容的确非常甚深、难以通达;另一方面,这也是智者的一种显现。作为后学者,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有些人口才特别好,自己似乎已经有了一种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了知,凡夫分别念中出现的境界和智慧是非常渺小的,希望大家千万不要骄傲!

 

在这里,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对这种境界,自己也是很难证悟。既然如此,上述深奥难测的境界又是如何描写下来的呢?

 

【然而,依靠具德前辈荣索班智达与全知法王龙钦巴的善说等持明传承的教典而使智慧稍得展现,只不过是依此威力而作论述的。】

 

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以及其他很多教言中,专门讲了中观应成派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荣索班智达在有些教言中,对本来清净和离戏空性的境界讲得非常多。然后,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

 

那么,依靠荣索班智达的《入大乘论》、龙钦巴尊者的《如意宝藏论》、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持明传承的许多论典,以及蒋扬钦哲旺波等诸位上师的很多窍诀,麦彭仁波切说:“依靠上师的威德和加持力,我的智慧莲蕊也得以展现,从而写下了上述非常深奥的境界。”

 

【对于此等法理,入定于清净离尘之境界的人以及探索深广之处已至究竟者必定深信不疑。】

 

有两种人,会对上述问题深信不疑,一种就是修行非常好的,已经证悟大圆满、大手印,入于离垢清净法界的这些人。他们对于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非常熟悉,因为自己每天入定的境界就是如此。对于这种境界,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已经完全了达。

 

还有一种人,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研究、探索深广法门,最后已经真正达到究竟,他也会对这种境界深信不疑。但有些人,只不过依靠自己的寻思分别念稍微观察而已,他的智慧根本没有达到究竟,而且很可能越观察越模糊,这种人不一定具有深信不疑的境界。然而,麦彭仁波切和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他们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依靠善知识的教导,最终自己的智慧已经完全获得究竟,这时,即使未以修证获得了知,但是通过俱生智慧的研究已经如实通达此境界,这种人也会深信不疑。

 

下面麦彭仁波切讲了一个暂停偈。

 

称广述者虽颇多,明品深义寥无几,

若具最深智胜舌,当尝奥义此妙味。

此为暂停偈

 

“称广述者虽颇多,明品深义寥无几”,格鲁、萨迦等很多宗派的高僧大德,在文字上的论述相当多,但真正品味到甚深意义的人非常少。

 

现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对佛法作出一点贡献的人的确比较多,但真正依靠上师的窍诀、具有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一切戏论的实修实证境界的人非常罕见。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真正的实修获得上述境界的人,可以说寥如晨星,非常少。

 

“若具最深智胜舌,当尝奥义此妙味”,作为修行人,如果真正具足了对空性法门完全通达的甚深智慧的殊胜妙舌,就应该品尝此妙味的甚深奥义,这种空性妙味真是妙不可言。

 

因此,语言上说再多也没有很大意义。法王如意宝曾经也说过:对空性稍微有一点证悟的人,将论典中所说的境界与自己的境界结合起来,在对别人宣讲时,即使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清楚,所讲的意义也一点都不会错;如果一点境界都没有,口头上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不一定说得很准确。以前历史上有些禅宗、宁玛巴的大德,表面上,这位上师似乎比较迟钝,讲也讲不出来、说也说不出来,但实际上,他自己已经通达了法界的本来面目,他说的哪怕只有一句、两句,其意义也是非常深奥的。

 

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语言、文字里面,的确有很多的价值,有很甚深的味道可以品尝,对于这些圣者的语言应该经常学习。一般凡夫人,表面上用的词句虽然比较华丽,读起来好像也很舒服,但真正从对治烦恼来讲,不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于唯识宗所许的观点,后来的法师们说,这位大阿阇黎并不承认与六识异体存在的阿赖耶,】

 

“这位大阇黎”也就是指静命论师。

 

格鲁派有些论师在讲述唯识宗观点时,认为静命论师根本不承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宗喀巴大师在建立应成派观点时,讲到了八大难题【1】,其中提到:在名言中,与六识异体的阿赖耶不成立。后来有些大德们也跟随这种观点而承许,也即讲述唯识观点时,他们认为静命论师根本不承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

 

【1】宗大师安立的八大难题:一、谓破离六识之异体阿赖耶识;二、破自证分;三、不许用自续因引生敌者真实义见;四、如许内识亦应许外境;五、许二乘人亦能通达法无自性;六、立法我执为烦恼障;七、许灭是有为;八、以彼理安立三世等诸不共规。

 

不承认的理由是什么呢?

 

【本来意识所分出的最细微部分就是阿赖耶,这在个别大中观与密宗相关内容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俱舍论》当中讲到的所谓六识,其中的意识分粗和细两个部分。他们认为:意识最细微的部分,就可以称为阿赖耶。为什么呢?很多中观论疏中,比如《菩提心释》、《密集金刚》等中,都将最细微的意识称为阿赖耶。以此作为依据,后来的论师们认为:意识最细微的阶段可以称为阿赖耶,除此以外,并不成立一个单独的阿赖耶。

 

对此,麦彭仁波切站在宁玛巴的观点,对对方作了一些驳斥。但麦彭仁波切驳斥的语言,不像有些道友说话一样,他一般运用一种非常文雅的语气,既不伤人心又完全能破斥对方的观点,可以说回答得非常圆满。

 

【一般说来,这部论中的确没有承认阿赖耶的明显字眼,因而凭着自己的想法暂且如是安立也未尝不可。】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的确没有承认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的明显字眼。这样一来,后来的有些大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说“静命论师根本不承认六识以外的异体阿赖耶”倒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实际上凡是承许万法唯心者如果坚决否认受持习气的阿赖耶,则是绝不合理的。】

 

但有一点还是要给你们说清楚,唯识宗将阿赖耶分为两种,一种是种种习气阿赖耶,一种是一切成熟阿赖耶。其中,如同梦中大象一般,依靠习气成熟而显现万事万物,就叫做一切成熟阿赖耶;而众生自心上各种各样的习气,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这是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存在的,应该承认。既然如此,对于承认万法唯心的宗派来说,受持各种习气的阿赖耶就千万不能否认,否则是绝对不合理的。

 

为什么不合理呢?此处引用了一些教证进行说明。实际上,对唯识宗来讲,阿赖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法。比如小乘宗认为,万法需要依靠两个极微来显现;中观宗认为,就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说的那样,一切万法于空性中依靠各种因缘聚合而出现。而外道等认为万法的作者是上帝、时间、微尘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非常多。那么,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因此,只要承认唯识宗的观点,就不能对阿赖耶一概否认,否则绝对不合理。

 

【作为唯识宗的法师,倘若依据《楞伽经》和《解深密经》等教义而承认,那必然要认同阿赖耶,】

 

对于依据《楞伽经》、《解深密经》等佛经教义来承认的唯识宗论师来说,必须认同受持种种习气的阿赖耶。

 

那么,静命论师是不是唯识宗的论师呢?应该承认,他是中观瑜伽派的论师,这样一来,他就必须承认阿赖耶。

 

【因为阿赖耶相当于是唯识宗的核心。】

 

唯识宗如果没有承认阿赖耶,那么,其他的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将无法安立,说到底,这些就是在阿赖耶上安立的。

 

【如果它成立,染污意识才能无有抵触而立足。为此必须承许八识聚。

 

所谓的染污意识,实际是缘阿赖耶而对自己产生我执的一种坏聚见。下文还会对此作进一步的介绍。

 

如果承认阿赖耶,依靠它可以出现染污意识,如此一来,我和我所的坏聚见也可以无有丝毫矛盾而成立。你们前面说:不承认除六识以外的异体阿赖耶。但是,通过理证进行推证时,既然承认唯识宗的观点,想要否认阿赖耶的确有点困难,因此,所谓的阿赖耶还是应该承认。

 

【凭据本论(《自释》)中所说“二理所摄之乘简述即是如此……”】

 

“二理所摄之乘”,也即以名言唯识理、胜义中观理所摄之大乘。

 

根据本论《自释》的观点来看,静命论师所承许的教义,实际上既符合中观的道理也符合唯识的道理。因为他说“二理所摄之乘”,以此可以表明静命论师肯定承认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如此,你们一味否认静命论师承许的阿赖耶,这恐怕实在不太合理。

 

【以及引用的“五法三自性……”教证,】

 

《自释》中还引用《楞伽经》的教证说:“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其中已经明确讲到了八识聚。静命论师在颂词中虽然并未明显讲到“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但在本论《自释》中已经明显讲到了“二理所摄之大乘”,而且引用《楞伽经》的教证,对八识聚、二无我等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我本人觉得: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作者不承认唯识总轨的阿赖耶。】

 

因此麦彭仁波切说:千万不要认为静命论师连唯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阿赖耶也不承认,这样说绝对不合理。

 

另外,对方认为:意识最细微的部分称为阿赖耶。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请问你们所说的密宗等中将细微意识称为阿赖耶是什么意思?】

 

你们不承许除六识以外的异体阿赖耶,却说:意识特别细微的阶段应该称为阿赖耶。那么,你们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讲……

 

【与六识聚异体存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而且,你们所谓的与六识“异体”又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此处提出了两个疑问。下面麦彭仁波切对此分析说:

 

【无论对意识如何加以分析,如果它具备能够以所依与能依的方式受持习气之识——阿赖耶的法相,那么不管怎样,这个细微意识实际意义上都超不出阿赖耶的范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所谓的阿赖耶【2】,下文讲到了六种法相【3】,比如所缘是广大器情界、行相不明显、跟随五种心所、本体无记法等等。也就是说,不堕于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识的明清、无分别部分,就称之为阿赖耶识。全知果仁巴在他所著的论典中也说:就像一块金子,将它做成耳环、佛像等时,不会堕于耳环和佛像任何一者的金子这一部分,其本体就是阿赖耶(或者说阿赖耶识)。

 

【2】 一般来说,识的本体无记部分称为阿赖耶,而其明清部分称为阿赖耶识。但此处讲到这一段内容时,未对此二者作出明确区分。下同。

【3】此处应该是指下文将要讲到的六种阿赖耶识的法相,即本体无记法、仅觉知对境概况、相续刹那性产生、具有触等五种遍行的从属、所缘不明显、缘器广大世界。

 

你们既然承许非常细微的意识阶段就是阿赖耶,那么,所谓的“细微意识”,是否如唯识所承许的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受持各种各样的习气?比如说,众生所造各种各样的善业、恶业,在阿赖耶上可以存留,阿赖耶作为所依,善、恶习气则是能依。那么,你们所说的细微意识,可不可以作为所依,使各种各样的习气在这上面存留呢?

 

如果具足这一特性,你们所许的细微意识实际就是阿赖耶。只不过你们将其称为细微意识,我们称之为阿赖耶。作为有智慧的人,在名字上没必要过多的辩论,无论取哪一种名称都可以。

 

【(反过来说,)假设说它不具有阿赖耶的法相,则如同为马取名牦牛一样徒有虚名,根本无有任何必要。】

 

反之,所谓的细微意识如果不具足阿赖耶的法相,也就是说,它根本无法起到阿赖耶的作用,那就如同为一匹马取上牦牛的名称一样,根本毫无意义。因此,你们根本没必要为细微意识取上阿赖耶的名称,因为它不具足阿赖耶的法相、功能的缘故。

 

 

 

  中观庄严论解说 018

 

 

第18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在这一问题上,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

 

“在这一问题上”,就是讲到了应成派他在抉择实相义的时候,前面不是讲到“无论如何,一概予以拒绝”,在这个问题上面,应成派他的观察,他破的特点,是怎么样破的呢?分开二谛而破,还是不分二谛而破呢?这个方面讲了,“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就是对方你认为这个是有的,或对方认为这个是无的,或对方认为这个是显现的,对方认为这个是空性的,不管任何方面的立宗,月称论师或者应成派,根本不需要分二谛,就可以一一驳倒,直接就破了。不管你怎样安立,直接就说这不存在。不需要说这个是在胜义当中不存在的,根本不需要加这个鉴别,不需要加胜义的鉴别。

 

为什么一定不可以加胜义当中这些法不存在的鉴别呢?因为在实相当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二谛可以安立的。月称论师随顺于这样一种究竟无有二谛的观点,所以说他在使用理论时,也根本不需要分开二谛,不需要分开二谛就可以一一驳倒,直接破斥。

 

当然这个方面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的最大的分歧之处。当年佛护论师在解释《中论》的时候,在解释破自生等的问题时候,他就不分开二谛,直接说没有自生、没有他生。当时清辨论师说,你这样不分开二谛,有很多过失,让别人没办法分清楚二量,没办法遣除疑惑。所以他就加入胜义鉴别了,分开二谛,说一切万法在胜义谛中不存在,名言当中还是有的。

 

佛护论师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分开什么胜义当中没有,世俗当中有,直接破掉就可以了。后面清辨论师对于佛护论师的观点作了观察之后,月称论师又在他的《入中论》当中,尤其是在《显句论》当中,对于清辨论师的观点作了观察,说如果在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不需要分二谛,就维护了佛护论师的观点,后面通过广大破立的方式,开创了应成派。所以应成派的特点是不需要分开二谛的,不需要分开二谛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二谛可以让你分的。所以说在破万法的时候,不需要分开二谛,就可以直接一一驳倒了。

 

【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的话,当然不加区分是无法进行破立的,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

 

“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如果是自续派的观点,分开了二谛了,那么就必须要“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加区分了,“这个是在胜义当中”,因为你自己已经分二谛了,就必须在分开二谛的情况下,说这个在胜义当中没有,这个是在世俗当中有,必须要这样加以区分之后再进行破立,如果不加区分,就无法进行破立了。前提就是说,已经分开了二谛。

 

中观应成派他不分二谛的原因,就是中观应成派在抉择万法空性的时候,“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这个是因为,“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就是讲应成派不分二谛的前提,“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你通过这样一种“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来衡量的时候,当然就不需要分开二谛了。

 

实际上前面这一段和后面这一段,直接讲到应成派不分二谛的原因,就是“在这一问题上,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这一句,还有“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这一句,实际上是在讲应成派的观点。

 

中间这一句“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的话,当然不加区分是无法进行破立的”这个就是讲应成派之外的,如果分开二谛了,那就必须相应于二谛来做区分,必须要分出这是胜义当中的承许,这是世俗当中的承许,所以中间这一句加进来,它是说明在应成派之外的其他法分开二谛的原因,必须要分开进行破立。那么应成派,是因为通过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的缘故,不需要分开二谛就可以一一驳倒了。

 

如《入中论释》中引用教证云:“胜义中无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

 

对于不分二谛进行安立,衡量胜义谛的观点,是不是自宗所创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入中论释》是指《入中论自释》,《入中论自释》是月称菩萨写的。在《入中论自释》当中,也是引用了一个教证。这个教证是在《入二谛经》这个经典当中讲了:“胜义中无有二谛”,佛陀就直接说了,在胜义谛当中根本就没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了,胜义当中是没有二谛的,既然在胜义当中没有二谛,我随顺这样一种胜义的观点进行观察的时候,当然就无需分开二谛了。比丘应该知道,胜义谛是唯一的,没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差别。

 

因此说,月称论师一开始就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因而是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观察对境或者以它是证悟胜义之方便或途径作为辩论主题而抉择大离戏的。

 

有这样一种原因的缘故,所以说月称菩萨一开始的时候是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谛。一开始的时候就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谛,也是应成派的特点。实际上自续派最终的时候,也抉择到了真实胜义谛,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他着重抉择的是相似胜义谛,究竟虽然抉择了真实胜义谛,但是一开始的时候着重抉择的是相似胜义谛的缘故,所以把自续派安立成单空宗。月称菩萨开始就着重抉择了胜义谛,所以说就把他安立成这样一种双运空。

 

所以说是“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不管怎样,只要不是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在有分别心的面前,这个缘起显现是不灭的,“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观察对境”,我们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么到底哪些法是空性的呢?就是“缘起显现不灭”,就把这一点作为观察的对境。

 

或者说“以它是证悟胜义之方便”,在《入中论》当中讲,以世俗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所以缘起不灭的显现是证悟胜义谛的方便。或者说是证悟胜义谛的“途径”,来“作为辩论主题”,来作为抉择万法空性的主题,来“抉择大离戏”。所以在和对方辩论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时候,就把缘起的显现作为辩论的主题,就把缘起的显现作为抉择大离戏的基,一种这样的空基了。

 

【这样一来,在后得时,对道果的一切安立无论怎样以二量来衡量,都不至于对破立的名言造成妨害。】

 

因为是以缘起不灭的显现来作为它的基,所以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离戏,都是一种现而本空的法,在“后得”的时候,“对于道果的一切安立无论怎样以二量来衡量,都不至于对破立的名言造成妨害“,因为在《入中论》当中,月称菩萨说没有他生,对方说世间共许亲自见到有他生,所以说你的这种观点有世间的妨害、名言的妨害,月称菩萨就给他分开二谛了。

 

分开二谛的时候,如果在抉择胜义量的时候,世间的眼识、世间的分别没办法作为衡量的正量,它衡量不了,所以这样的话在它面前也不存在名言的妨害。如果是在名言量当中,名言量当中实际上只是缘起的显现而已。月称菩萨说,我并没有说这一切万法在名言谛当中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如果他要以名言量来衡量的话,也对这种破立的名言不会造成妨害。所以月称菩萨他对名言的问题很清楚,你到底会不会成为名言的妨害,就是看你所安立的观点违不违背名言?

 

实际上,月称菩萨所安立的在无患六根前的一切万法作为世俗,根本就不妨害名言。如果说是分开二谛之后,在胜义量当中衡量的时候,你说的是世俗,我们说的是胜义当中没有、不存在,所以说也不会成为名言的妨害。从这个方面就把对方的问题做了一种善巧的回答。学过《入中论》的道友都是很清楚的。所以说,在后得的时候,因为在后得时候就是这样安立的,所以说“道果的的一切安立”在名言量面前可以成立的,在胜义量面前无法成立。

 

也就是说,名言中完全承认缘起显现或缘起性。

 

进一步宣讲的话,在名言当中月称论师,或者说应成派也是完全承认缘起显现的,或者说是承许缘起性的。

 

【倘若以名言量来分析缘起显现,则绝不否认以顺行十二有支成立染污法以逆行十二有支成立清净法的道理。】

 

如果把这个缘起再进一步归摄,实际上就是关系到一切有情流转的这样一种问题,或者说从他轮回和解脱的问题来看缘起的时候,那么“以名言量来分析缘起显现”的时候,肯定不否认“顺行十二有支”和“逆行十二有支”。

 

实际上,这种“顺行十二有支”和“逆行十二有支”关系到一切众生轮回的道理和涅槃的道理。“顺行十二有支”就是说,你有了第一支无明,就会有第二支行;有了第二支行,就会有第三支识;然后通过入胎的识,也会成立名色、六处(有的时候翻译成六入),有了这样一种触之后,也有受、爱、取、有、生、老、死。就是说,如果有了前面这个法,就会有后面这个法,这十二有支以前前的法作为因,产生后后,所以这个十二有支当中其中一个法不斩断的话,就会流转轮回。

 

在今世当中对我们有情流转轮回起最大作用的就是爱和取。因为我们有了诸根,就会接触外境,一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眼根接触外境产生一种眼识,就有了这样一种受;有了这个受之后就会产生爱,或者说染污爱、乖离爱,会产生这样的爱;有了爱之后就有取,自己想要得到它,就有一种取;有了取之后就造业了,就有有了。对于后世的流转就有了一种入胎的因,有有之后就会有生、老、死。这个叫做“顺行十二有支成立染污法”。“成立染污法”就是说轮回法,所有轮回包括在十二有支当中,这叫“顺行十二有支”。所以月称论师在名言当中,他是不否认有无明就会有行,有行就会有死的这样一种“顺行十二有支”来“成立染污法”。

 

“逆行十二有支”就是说解脱道。如果你要解脱,首先要灭第一支无明;无明灭了之后,行就灭了;行一灭了之后,识就灭了;识灭了之后,名色就灭了;名色灭了之后,六入灭;然后是触灭,受灭、爱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前前的法不存在了,后后的法就消亡。消亡之后,如果没有生老死,一个人如果没有生老死,当然就离开轮回了,只要你在轮回当中,是决定有生老死的,所以没有生老死就没有轮回了。这就叫“以逆行二十有支成立清净法”,这个地方的“清净法”就是讲涅槃法。

 

【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来说明缘起性恰恰使唯识宗显得更为粲然可观。】

 

 

前面讲过了十二有支成立染污,十二有支成立清净。对于这样一种心方面安立的缘起,“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心性清净的依他起就是讲清净法,通过逆行十二有支之后,心性上面的染污习气消尽了,这个时候就安立清净依他起。如果你有了无明,有了这样一种行、识,顺行十二缘起成立了,成立之后,你的心就变得不清净,这个时候就安立不清净的依他起。

 

“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来说明缘起性”恰恰能够更加突出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它是把一切放在心上面安立的,一切都是唯识,所以你的心是属于染污性,就把它安立成轮回;你的心是属于清净性,就把它安立成涅槃或者解脱道。真正流转的时候,一切有情就是十二有支安立的,在顺行的时候就安立成染污,逆行的时候就安立成涅槃。这个方面就在唯识宗的教义当中,通过唯识宗的观点来观察、安立的时候,更加让唯识宗的教义更加粲然可观。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月称菩萨实际上如果再进一步观察,他如果愿意观察这样一种名言谛的话,他最后也会承许唯识宗的。因为前面说了,月称菩萨是以不灭的缘起显现来作为他观察的所缘,或者说证悟胜义谛的方便。那么进一步讲,在后得的时候是不破缘起的,对名言谛不造成妨害,所以名言谛当中完全承许缘起显现或缘起性。而缘起性进一步对众生流转或者解脱就是安立十二有支的缘起,十二有支的缘起全部都是在心上面安立的。所以说,如果你承许了十二有支的顺行、逆行支,那么就肯定是在心上面安立清净不清净与否,恰恰就符合了唯识宗安立名言谛的观点。

 

唯识宗就是说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就是从这个方面安立缘起的。所以如果你要观察下去的话,肯定会认可这种唯识宗的观点。月称菩萨并不是说不认可唯识宗的观点,而是说我要抉择实相当中离戏的观点,单单就眼前这个缘起显现作为它的所衡量的一种空基就已经足够了。把这种无患六根眼前的法,作为证悟胜义谛的方便就已经足够了。所以他就不进一步再对名言谛的法说它是心、不是心,这个方面就不再观察了。但如果要观察的话,肯定是可以承许的,就这个意思。

 

【这位大师的此论著中,着眼点却主要放在了相似胜义上,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到最后,也必然契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

 

“这位大师”是指静命菩萨(静命论师),静命论师的这部《中观庄严论》的论著当中,他的着眼点却“放在了相似胜义上面”,就“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前面说了应成派一开始的时候就着重建立离四边的空性,不分二谛,这个就是应成派的一大特色了。自续派相似胜义谛的观点就是首先分开,开始就分开二谛,着重有所建立的。

 

前面已经说了,如果你分开了二谛,肯定要做区分,所以说在名言谛面前,他使用名言谛的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如果是名言谛的观察承许的话,肯定是有他的名言谛上的承认;胜义量来衡量胜义谛的时候,最后就得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承认,所以说在胜义当中也有空的承认的。这个就是自续派,相似胜义当中他都有承认。分二谛,通过二量来衡量的时候,都有承认。世俗当中有世俗的承认,胜义当中有空的承认。

 

应成派如果真正去衡量实相的话,一切都不承认,但是自续派的话就有一个空的承认,这个就是一种对空的执著,如果你有对空的承认,就会对空产生一种执著。

 

这个是暂时的,“首先分开”的,“到最后,也必然契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暂时他是这样广大安立了,安立了之后,让众生的相续成熟,到达了这样一种相似胜义谛的阶梯上面的时候,然后在引导他趋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这个就是《中观庄严论》后面一部分,略说了真实胜义谛,略说了和应成派完全一样的这种真实胜义谛。所以他着重宣讲的,广说的是单空,略说的是应成派的这种离戏空。

 

这两种抉择方式相当于渐门派与顿门派。

 

禅宗当中有“渐门派与顿门派”,在中观当中也有这样一种渐门派和顿门派的名词。中观自续派相当于“渐门派”,因为它是循序渐进来抉择真实胜义谛的,它首先把一切万法抉择为单空,再把单空抉择为离戏空,它是循序渐进来抉择的。中观应成派是直接抉择一切万法的离戏空,所以从这个方面把应成派安立成“顿门派”。

 

因而如果抓住了这一要点也就掌握了应成派的究竟奥义。

 

所以如果把这样一种要点抓住,相当于抓住“应成派的究竟奥义”。也就是说,二者在观察的时候,有不一样的,应成派是一上来就观察一切万法离戏,“究竟奥义”;自续派首先一上来的时候抉择单空,后面再逐渐逐渐抉择是双运空。这样一安立的话,就能够知道到底什么是应成派,应成派的“究竟奥义”就是根本不分二谛,对于上根利智者,一上来就抉择一切万法的本性空,一上来就直指万法的实相,这个方面就是应成派的特点,它的究竟奥义就是这样的。

 

在本论中“诸法之自性随顺理证道……成俗非真实”的意义与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完全一致,可谓异口同声。

 

在《中观庄严论》颂词当中,有“诸法之自性,随顺理证道”,万法的自性,随顺理证道观察的时候,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空性的,后面一直抉择到,如果是分别心的对境的话,“成俗非真实”,就是说这个单空,如果是分别心的对境的话,那么这种分别心就“成俗”,这个“俗”就是世俗的意思,它就变成了世俗谛,就不是胜义谛,后面的“真实”就是胜义谛的意思,就不是真正的胜义谛了。在这一大段当中,就讲到了和月称菩萨的“意趣完全一致”的,最后连空执也打破的这样一种究竟实相的意义,所以说“可谓异口同声”。后面对这个问题还要作分析的。

 

【因此,乃至在一法上尚有分开二谛的耽著之前,在他面前,名言量成以及无实这两者同等不会颠覆。】

 

所以说,乃至于在一个法上面,还有分开二谛的耽著之前,比如说这个柱子,在这个柱子这个法上面,分开了二谛,就是说柱子的显现这一部分,柱子的形状,它的长度、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像这样把它显现这一部分分开,这个是世俗谛;然后这个柱子正在显现的同时,正在显现的当下,它是无自性的,这个就是胜义谛。就是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在一个法上面,分开了这两个反体,所以说一个法上面如果还有“二谛的耽著之前”,“在他面前,名言量成”这个承认“不会颠覆”的。

 

所谓的这个柱子显现,它这个柱子的红色、它的形状,叫“名言量成”,通过名言量可以成立的,这个名言量成的承认是不会颠覆的。还有“名言量成”它的实相,它的“无实”的空性,也可以承认,也“不会颠覆的”。所以说如果你,“尚有分开二谛的耽着之前”,就会有这两种承认。

 

【只有通过理证摈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再进一步远离细微的执著,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达到离戏的境界。】

 

一般的凡夫众生,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应成派的后学弟子,但我们看我们现在对于一个法安立的时候,你有没有在一个法上面分开二谛的耽著?如果我们在一个法上面还有分开二谛的耽著,那么就还不是达到了应成派的究竟的状态,还没有的,这个时候还处在自续派的状态当中。

 

那么如果在一个法上面分开了二谛,那么我们在这个面前就要说,这个显现是在名言当中成立的,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二者的承认都是会有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可以“通过理证摒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就是所谓的“分开耽著二谛”,在一个法上面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最后通过理证在观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二谛完全圆融的这样一种观点了,就对这个法的实相有了一个真正的认知。对这个法的实相认知的时候,刚开始分开二谛,后面就不需要分开二谛了,“通过理证摒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这个时候就达到了一个相似的现空双运的境界。

 

再进一步修持“远离细微的执著”,就是认为这个现和空搓在一起的这样一种细微的执著。对于这样的显空双运的执著打破之后,“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就是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执著,可以平等破斥,最后“达到离戏的境界”。

 

【由此看来,尽管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可是从究竟意义上讲,在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以及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的过程中,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说,暂时在分别心面前是肯定要分开二谛的。如果有分别心,那就肯定要分二谛,因为分别心它缘不了二谛双运的这样一种离戏空,分别心缘不了这样一种实相见。实相是不分二谛的,所以你以分别心是没办法去缘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分别心的时候,在我们面前都会有二谛,只不过后面我们通过分别心,逐渐逐渐地把这种二谛的执著泯灭,把这种粗大的执著泯灭掉之后,剩一个微细的执著。剩一个微细的执著的时候,再把分别心通过修行的方式逐渐泯灭它,这个时候就可以证悟到这样离戏空性了。

 

所以说“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可是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在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这个方面就两种:第一个就是“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来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无承认的。后面有一句,“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就是中观它到底承不承认呢?如果说你“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来“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行境”的时候,什么承认都没有,没有任何承认的。如果是以“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来进行观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是辨别后的妙慧的行境,这个时候是有承认的。有什么承认呢?有世俗的承认,也有胜义的承认,两种承认都有。因为在后得的时候才有真正的二谛。

 

如果你是在以无二离戏的要诀,来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行境的时候,无分别智是作为一个能境,它的行境,它的对境就是实相。如果你要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行境”的时候,那肯定就没有任何承认的。我们不能说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还有一种“这个是世俗谛,我安住在胜义谛当中”这样的执著,这样的执著是根本没有的。所以说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的时候,随顺入根本慧定的境界,随顺实相的境界,一概没有承认。如果是以后得位来观察的时候,有承认,肯定是有承认的。

 

【所以,轮回涅槃、束缚解脱的一切理论在入定智慧前虽然无有立足之地,而以后得妙慧来衡量时这些作为所量必定是存在的。

 

所以说“轮回涅槃”也好,还有“束缚解脱”也好这些“一切理论在入定智慧前”都没有立足之地。我们所谓的轮回涅槃,我们所谓的束缚解脱,都是众生的分别心安立的,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时候,相合于实相,当然也就泯灭了所谓轮回涅槃、束缚解脱的概念,所以说在入定智慧面前没有立足之地。

 

如果“以后得妙慧来衡量”的时候,“这些作为所量必定是存在的”,把轮回作为所量,把涅槃作为所量,把束缚作为所量,把解脱作为所量,这个轮回的因是什么?涅槃的因是什么?轮回的状态是什么?涅槃的状态是什么?把这些作为衡量的对境的时候,肯定它是有承认的,就不能说没有承认,肯定是有承认。

 

乃至于我们说在后得位的时候,应成派到底有没有承认?如果你是站在后得位来看应成派,我们说应成派他的自宗就是离戏的空,这个方面似乎就是有承认的。但是这个完全是在后得的时候,观待分别心才有一种所谓应成派的承认,应承派他自己安住在应成派的状态的时候,这一切都不必要讲,全部都是离开言说,离开分别的自性的。

 

所以,如果你在后得妙慧的时候,可以分二谛,可以分为自续派,分应成派,可以分无遮,可以分非遮,这些都可以分,也可以说应成派怎么承认,自续派什么承认,全都可以分析,但是在真正相应于实相的时候,这一切都没办法安立了。

 

 

回目录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

 

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节课讲了,目犍连知道自己的母亲堕入饿鬼以后,特别着急,用钵盛满食物去布施给她,结果因为她的业力,食物都变成了灰、根本没办法享用。目犍连很着急,又哭又闹,很伤心,到佛陀那里,陈白佛陀。佛陀说:你的孝心很好,但你母亲业力深重,一般的佛教徒,以及鬼神、四大天王等,都没有办法帮助她解脱,只有依靠十方僧众的加持力和威力才能得到解脱。我今天给你讲唯一能让你母亲离苦得乐的方法。

 

下面讲让他母亲彻底得到解脱的方法。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佛陀告诉目犍连:于农历七月十五,十方僧众自恣时,为了令七世和现世的父母从厄难当中获得解脱,准备各种百味饭、五果、沐浴的用具、香油、锭烛、床榻、卧具,以及世间应有尽有的甘美食物,以著盆中。如果是把床榻卧具等全部放在盆当中,好像有点不方便。另外一个译本《佛说报恩奉盆经》中没有这句话,有些译本当中也是说,将应有的供品都放在器具当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盆,可能汉文当中的盆比较小,但这里不一定是盆,是一个比较大的器皿。方法是这样的。

 

意思就是说,僧众自恣日时,把所有好的食物、好的床榻等等,世间当中应有尽有的、力所能及的、特别美好的、甘美的供品供养给十方僧众,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大家要知道,僧众在夏天有三个月的安居,之后于七月十五结束,结束的时候叫僧自恣日,也可以叫解制。因为在这三个月当中,僧众有制度:不能外出,不能互相说过失,得到的财物不能随便分等等,有很多的戒律。安居结束的时候,所有这些制定的戒律全部可以解开,所以也叫做解制日,也可以说自恣。可能很多道友,尤其是在家人不一定懂,不懂也不要紧,你只要知道七月十五是安居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在这期间,僧众没有外出,精进地修禅定、闻思、念经……相当于闭关三个月。刚刚要结束的时候,有好多人得果,而且修行境界非常高,戒律非常清净,如果在这一天供养僧众,功德特别大。为什么要在这一天供养,原因是这样的。

 

现在看来,不同寺院有不同的情况,有些有安居,有些没有安居。如果没有安居,那你在七月十五的时候供养这些僧众,有没有同样的功德?与所有安居过后、自恣的僧众相比,肯定是没有那样的功德,但是依靠不共的缘起,七月十五也是很了不起的佛欢喜日,按照传统习惯,在那一天供僧也是合理的,有一定的功德,可以这么说。

 

还有一个方面,在座的各位要想到,以后弘扬戒律的时候,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所有的出家人要守持自己的戒律,这不用说。同时,佛陀还宣说了出家后要做的十七事,其中有三事很重要:第一诵戒,就是所谓的布萨,第二安居,第三解制——这叫出家人应做的三事。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沙弥和沙弥尼以上的出家人,需要忏悔在半个月当中所犯的佛制罪,所以,布萨诵戒定在每个月的十五和三十,这是作为出家人不可缺少的。

 

第二个方面,安居很重要。佛陀当时在印度,印度夏天的时间比较长,有三个月,期间,外面草木繁盛,虫类比较多,僧众若是随意外出,脚下会在无意中踩死很多虫子,为了制止这些恶行、长养慈悲,佛陀要求僧众安居。

 

之前宗教政策没有开放时,在二十年当中,每个寺院基本都没有这些佛教仪式,尤其别解脱戒方面,很多寺院都没有。八十年代时刚刚开放,法王特别强调每个寺院都要恢复诵戒、安居、自恣,之后便派了很多堪布去各大寺院安居。我刚来时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也让我去。那个时候,我刚出家,自己有点好奇心,就答应了,法王也同意我去。1986年去过马尔康的一个寺院,1987年去五台山,1988年又去了马尔康的那个寺院,1989年去丹巴的一个寺院……那个时候,有二三十个人在那边安居,人不算很多,也是一个小庙,但现在汉地有些小庙比这还小,有些小庙真的很破。我们这里有些道友特别想接庙,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慎重,可能等你辛辛苦苦建完以后,别人就把它拿回去了,没办法开展闻思学习。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一定要先看清楚。

 

安居的情况是这样。但藏地情况比较特殊,历来律师们执行的,基本上是一个半月的时间。本来按照佛经里面讲,应该是夏天安居三个月,除非当年有战争等动乱等特殊情况,安居一半的时间也可以。但也许是因为藏地的气候,和汉地、印度不一样,可能虫类最多的时候,也就夏天的一个半月,包括藏地做工程,工期也很短,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以前在不同的戒律问答当中,也没有找到真正可靠的答复。反正,在藏地,基本上是前面的一个半月没有安居,到后面一个半月安居。七月十五解制,这没有什么不同。

 

安居的三个月中,或者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不能说任何过失。在解制日、自恣日当天,管家可以提问,僧众之间可以互相指出有没有过错,等等。之后,可以将自恣的财物分给大家。

 

另外,安居时要求结界,安居期间不得出界。在自恣日这天,僧众作了羯磨以后,便可以走出外面的界线。

 

在藏地,还要求自恣日前晚,也就是十五号的前天晚上,通宵讲释迦牟尼佛的十二相。曾经有一个晚上,我讲过三遍,到了两三点时,大家都困了。我说,反正睡着了讲也没什么用,我们可以观想通宵在讲。就让大家回去睡觉了。以前律师们也是这样,要求通宵讲,第二天早上再做仪式。这跟汉地等其他地方有些不同。去泰国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相同。

 

这叫自恣日。僧人当中,沙弥以上都可以参与安居;如果没有受戒,不能参与安居。以后我们这些僧人,如果有能力建立寺院,寺院当中最好也要诵戒、安居,安居结束后也要解制。

 

那有些人问,佛学院这么大的僧团,为什么没有安居?法王之前回答过,按以前藏地的传统,如果佛学院安居,收到的供养会比较多,可能好多人会有意见。所以法王说,我们学院不安居,我们可以派一些堪布过去,只诵戒、不安居。法王也是这样讲过。

 

因此这里个别道友悄悄安居,得到的供养不是特别多,也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跟法王说的不相违。

 

刚才讲了,这个时候,为了现世父母供养饭菜。五果,在不同的讲义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是石榴、李子、瓜果、核桃等,但实际上,五果是苹果、梨子、香蕉……开玩笑。其实,就像五谷一样,是不同的水果。这里的供品,包括身体所触、鼻子所闻、眼睛所见、舌头所尝等。

 

比如,食物是所尝,沐浴的水器是身体的所触,香油是所闻,灯是眼睛所见。但是这里唯一没有讲耳朵所听的声音,也没有说五事当中的饮食和医药。但没有说,不代表不能供养。总之,要准备食物为主的供品,供养十方僧众,之后僧众接受。

 

在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当天,有些僧众在山间做禅定,像小乘。藏地也有很多这种情况,寺院里做了结界以后,也可以在自己的闭关房里做禅定。如果有战乱,或者出现大的违缘,安居期间,可以做法出行,在七天当中往返。你们很多人也安居过,应该知道。

 

有些僧众在山间禅定,有些得到四果,有些树下经行。现在这种情况不多,个别南传佛教国家有树下经行的。其它地方没有,僧众都是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面,而且自己的屋子装修得非常漂亮。(师笑)如果是现在的僧人坐在树下,可能树下也要装修一个玻璃房。这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况。

 

有些六通自在的圣者也变化为声闻缘觉,还有些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大人善巧方便地显现为比丘相,凡是这些大众,皆同一心,大家都有接受供养的同一的心,受钵和罗饭。钵和罗饭,就是安居最后一天、自恣日当天,供养僧众的饭。不管僧众情况如何,有些在闭关房当中,有些在自己僧舍中,有些是声闻缘觉化身,有些是菩萨化身,有些是一般的普通僧人,都同一以悲悯心接受施主的饭。

 

这些僧众具有清净的戒律,有圣众的修道等等,有像汪洋一般特别多的功德海。本来僧众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那这些僧众更是有无量的功德海。

 

【有泥铁之二种,译曰应器,又曰应量器,以体色量三者皆应法故也,又以贤圣应受人之供养者用之也。】

 

这些僧众具有清净的戒律,有圣众的修道等等,有像汪洋一般特别多的功德海。本来僧众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那这些僧众更是有无量的功德海。

 

《赞僧功德经》也说:“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殊胜的高僧大德僧众,他们经常长养众生功德的种子,而且为供养者、祈祷者赐予人天胜果。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任何的福田都没有超过佛教当中的僧宝,也就是僧众。所以,僧众的功德非常大。

 

昨天讲了,在佛经当中,佛陀对自己的姨母说,把你的供品供养僧众,对你来讲功德更大。在某些时候,僧众超过佛陀的功德。而且末法时代,佛陀已经示现了圆寂,而僧众作为佛教的代表,具足这样的功德。

 

在这样的功德者面前作供养,供养此等自恣僧,供养正在解制的僧众,现世父母和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这里的六亲眷属,可能没有特别指定,比如说兄弟姐妹、父亲这边的伯伯叔叔姑姑、母亲这边的阿姨舅舅,还有仆人、朋友、弟子等,这些都属于眷属。如果你想要帮助别人,希望现世父母健康长寿,念这个经很重要;六亲眷属、凡是其他与你结缘的众生,想获得今生来世的快乐和解脱,都要供养僧众。那这样的话,应时解脱,三恶趣的痛苦也能得到解脱。

 

衣食自然,如果念这部经典、供养僧众,对供养者来讲,自然而然得到种种饮食。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有些译本当中没有这句话,我电脑上的这个译本也没有,但其它译本中有。现世父母福德增长、健康快乐、长命百岁。

 

对于过去的七世父母,有些说转生于化乐天当中,有些说是自在地幻化、生于天界当中,享受天界的所有的荣华富贵,比如天界的快乐、财富和长寿。意思就是说,对现世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以及以七世父母为主的所有父母有情、所有与自己有缘的六亲眷属,都非常好、非常有利,依靠这部经典,可以为他们超度,可以为他们祈福。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这个时候,佛要求十方僧众,应该先为施主诵咒、念经、祈愿,为他们超度七世父母。这个译本当中,前后逻辑不是特别连贯,但译师是很了不起的大菩萨,意思上没问题,只是解释时要稍微注意一下。意思是,佛陀要求十方僧众为施主们念咒、念经超度,超度谁呢?七世的父母离苦得乐。作为超度者的僧人们,要行禅定意,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散乱,自己的行为、心识入于禅定当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然后再可以接受食物。

 

接受供养的时候怎么样做呢?接到供品的时候,不能自己直接享用,应该先安放在塔寺当中,在一些绘画的、塑造的佛像前供养。如果找不到特别适合的佛像,可以观想在佛面前做意幻供养。

 

我们安居的时候也会这样,中午应供的时候,先顶礼很多佛菩萨。包括喝茶前,一般在宁玛巴中,先顶礼供养莲花生大师、菩提萨埵、赤松德赞,尤其是安居时非常重视,一定要念这些经文。汉地在这个时候也有念诵。这里也说,僧众咒愿竟,后才可食用。

 

《四分律》中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个偈颂,一直非常受重视,在《四分律》当中记述了它的来源:佛苦行时,四大天王准备了金钵、银钵等,钵中装有很多蜂蜜供养佛陀,但佛没有接受,依靠神通将这些钵都变成了普通的钵,佛陀当时说了这个偈颂。《毗奈耶经》当中也有这个偈颂,但情节有点不同,当时频婆娑罗王,也叫影胜王,他为了供养佛陀和僧众,做了很多特别殊胜的饮食、花园,佛陀当时也说了这个偈颂。但这个偈颂的第三句话有点差别,《四分律》中是“若为乐故施”,《毗奈耶经》当中是“为利乐布施”,一个字的差别。可能是译者不同,其它差距不大。这个偈颂很重要。

 

汉地有不同的念诵,如《华严经》中云:“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饮食享用完了以后,祈愿所有的众生都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有二百四十一个“当愿……”的发愿文。作为出家人,不管是在安居的时候、还是非安居的时候,如果别人有一些供养,至少要做一些简短的回向,如果各方面允许的话,最好是念《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包括这里讲到的《盂兰盆经》,这样对施主、对自己都有非常大的功德,很重要。

 

前面是佛陀要求,让施主供养,供养有很大的利益。此处,佛陀又要求僧众,得到供养以后,要念经回向。有些道友不愿意接受信众的财物,这没什么,是自愿的;有些是刚开始不愿意接受,后来条件不太好的时候接受;有些刚开始条件不太好,后来变成大法师,可以不用念经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但你要接受供养的话,每天至少要为施主信众念经做回向。那天有些管家、堪布也在说,念经钱,是因为你念经而供养你的,而不是因为你打工做事而供养的,否则就叫“做事钱”了。所以,僧众应该注意这方面,一定要念经。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佛陀说了这个法以后,目犍连和其他大菩萨都非常欢喜,非常开心。目犍连悲哀、伤心和哭泣的声音自然而然消失了,不哭了。刚才眼泪流得很厉害,可能一直在哭,佛陀这样说完以后,目犍连就很开心,不哭了。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时”,是在佛陀说完此法之后,还是某一个时日,不是很清楚。即于是日,他的母亲在当下解脱了,不清楚目犍连是否知道。佛的加持不可思议,本来要感受一个劫的饿鬼之苦,于当下解脱。有些译本讲,解脱了三劫之苦。不管怎么样,这样很长时间中的痛苦都解脱了,后来转生到具光佛的刹土。阿罗汉有四种不知,这里,目犍连因为特别遥远不知,但佛陀能看到他母亲已经转生到具光佛的刹土。这在其它公案当中有说明。

 

《法苑珠林》中讲到,当时有十六个国王听到佛陀所说的《盂兰盆经》——目犍连的母亲得到解脱的这部法。频婆娑罗王非常欢喜,用金子、银子、玛瑙、珊瑚、砗磲等七宝做成的容器装满各种供品供养僧众,其中有五百个金器、五百个银器。

 

回到他的国家之后,又开始用不同的七宝钵盂,以各种各样不同的供品来供养,这个时候,他的七世父母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频婆娑罗王的事情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当时的给孤独长者,还有一个普通的妇女,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多供品,但根据自己的条件,也给僧众供养,供养以后,他们的七世父母同样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依靠佛陀的加持,在当时的印度有很多奇迹的事情发生。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目犍连的母亲已经得到解脱了。这个时候,目犍连白佛言:弟子的母亲依靠三宝的功德加持力和僧众的威力、加持力,已经离开了恶趣的痛苦、获得了解脱,非常稀有。——他也感到非常欢喜。那天一听到母亲的事情特别着急,现在放心了、安心了,非常欢喜。

 

目犍连紧接着问,未来世所有一切佛子,可不可以奉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依靠这种方式,能不能救度现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目犍连非常了不起,并不是自己母亲解脱就可以了。母亲得到解脱以后,他又问,所有将来的众生是否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解脱。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佛陀说到,善哉善哉,快问!可能不是很快地问,因为已经问完了,快问的意思是很痛快、很爽快,这样的问题特别好、很切实。佛陀说,我本来也想说,你恰好就问到了,我现在给你回答,不仅你的母亲得到解脱,将来所有人的父母都能以这种方式而得到解脱。

 

昨天也跟大家讲了,在汉地还是很幸运,有这样好的经典来超度父母。同时,特别感谢历代的法王和国王们。《佛祖统纪》中说,梁武帝时期,公元四五百年的时候,就有盂兰盆法会了。后来,唐朝的很多国王也实行此法。所以,我想特别感谢历代国王的推行,不然不一定能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广弘。我们这一代的佛教徒,也不要失坏以前优良的传统、好的仪轨。有些年轻的出家人,应该带着一种责任,以前寺院里面有什么样的传承、传统,古代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应该继续这样做。

 

现在有些寺院建得特别漂亮,金碧辉煌,但里面既没有讲经说法,也没有传统的仪轨、偈颂。有些不太如法,他自己从来没有闻思修行,在仪轨中随便加这个、加那个,但他所加的念诵中,可能有一些世间的偈颂,这些都没有必要。大多数寺院中,念的经特别好,是非常有加持、有意义的经典。但如果年轻人没有接唱诵的传承,很多会的老和尚慢慢就没有了。藏地就是这样的,年龄比较高的比较会,但记忆不行,很多都忘了,这样的话,整个寺院里面的念诵可能会慢慢失传。所以,寺院里面应该有符合当地传统的安居,应该好好举办盂兰盆法会。

 

刚才佛陀说,你问得很好,我给你回答。善男子,如果是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文武百官,普通的老百姓,孝顺父母的、具有慈悲心的人,应该为现世父母、为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的时候——七月十五是特别有功德的节日,也叫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如同刚才所说,以百味饭食放在盂兰盆器当中,供养、布施十方自恣僧众,愿现世父母寿命百年、无病,一切烦恼痛苦都可以消失。

 

主要是对过去的父母报答恩德。包括现在很多人为了报答父母恩德,给他买一个手机,但手机的话,父母不一定能看得清楚,所以,有时候在精神上的报恩更重要。世间的财富,有一种是物质财富,有一种是精神财富。如果给父母精神财富,让他们有一点信仰最好;如果没有信仰,为他们做点佛事,这很重要。

 

佛陀说,可以让现世的父母长命百岁,健康无烦恼,乃至七世父母离开饿鬼等痛苦,获得人天果报,福乐无比。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安乐,我们应该这样做。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佛陀继续说,佛弟子、孝顺的人,应该常念父母。不管出家人、在家人,与父母的关系是好、是坏,即生当中依靠他们的恩德,你才有了人间的光明,如果没有他们,都不知道你现在会变成什么样。所以,应该常常忆念自己现世的父母,常常忆念无始以来的父母。有时候想想,父母还是很可怜的,哪怕他自己的身体已经特别不好,但是他还担心子女的健康。父母的很多心态,我们都感觉得到,所以应该念自己现世父母和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七月十五,是个特别有功德的节日,叫佛欢喜日,也叫僧众自恣日。每年七月十五日,常常以孝顺和慈心,来忆念现世父母以及过去的七世父母,为他们做盂兰盆法会,供养佛和僧众,依靠这种方式,能报答父母长养慈爱你的无比恩德。

 

【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一切佛弟子,一定要做盂兰盆的佛事。如果你找不到僧众,在三宝面前供上水果等供品,念一部盂兰盆经,再回向。

 

将来不一定能找到僧众,找不到也不要紧,不要被他人欺骗了。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自己在佛法僧三宝面前供养供品,真诚地念《盂兰盆经》,回向现世和七世父母。有时间的时候,依靠这种方式,可以超度过去的父母,也可以为现世的父母祈福。我们等会也一起念一遍。

 

你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仍然健在,像我的话,父母都不在人世间了,但我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这次将这部经翻译成藏文、为大家传讲,希望他们能以此功德得到快乐,不要堕落在三恶道当中,也是这样的一个心态。所以,凡是佛教徒,要长期奉行。蕅益大师的书当中说,若不奉持,非佛弟子。如果不奉行盂兰盆法,那就不是佛教徒。虽然假名是佛教徒,但你从来不念《盂兰盆经》的话,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佛教徒。

 

所以,这部经典特别殊胜。特别感谢在座的人,不然,如果一个人都没有的话,我也没有机会传讲这部经典。虽然现在不像以前一样有特别多的眷属,但是有些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声音、得到了文字,也已经明白了《盂兰盆经》到底在说什么。

 

所以,这些重要的法宝、经典,我们应尽心尽力地持诵、弘扬,不要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非常有价值、有利益的,每个人都有责任。

 

孟兰盆,最早是在印度特别流行,后来传到中国,然后影响到现在的日本、朝鲜,他们那里也很兴盛,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盂兰盆法会。

 

以后可能我们中很多人都不一定在世了。但如果有机缘,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在不同的寺院当中、不同的道场里面,若没有出家僧人,居士们也可以一起供佛、供斋,大家一起好好地吃素。

 

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聚餐,那就大家一起好好地念《盂兰盆经》,回向给一切老母有情。当然有僧众最好,如果没有僧众,大家好好发菩提心。诸佛菩萨最喜欢的就是众生,“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没有找到僧众的话,自己也可以发菩提心念这部经典,佛肯定是欢喜的。本来就是佛欢喜日,当天是佛特别开心的一天。大家以后应该好好地受持这部经典。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目犍连和四众弟子欢喜奉行。

 

好,这部经典已经圆满,大家一起念一遍,再一起回向。

 

下一页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和明天给大家讲一下《盂兰盆经》。今年冬天,我利用一两天的时间将《盂兰盆经》译成了藏文。我没有传承,所以,这次算不上念传承,但是为了校对,像之前一样,先念一遍藏文。

 

今年,我将《盂兰盆经》《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翻译成藏文,不知道质量怎么样。这三部经典,在汉地很出名、很重要,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找到,所以译成了藏文。

 

今天的藏文字太大了,我眼睛也不是那么差。谢谢你们照顾。(师笑)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盂兰盆经》。《盂兰盆经》在汉地特别兴盛。这部经典,最早翻译的时间是在西晋,东晋也有不同的译本。翻译的时间很早,大概公元两三百年的时候,在三国以后。到后来唐朝的时候,百丈禅师的很多仪轨当中都有《盂兰盆经》,应该说在汉地流行特别广。百丈禅师是公元700年左右,时间非常早。

 

在汉地历史上,这部经典特别出名,不管是东南西北哪个地方,各个寺院都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法会、供僧,为了超度今生和七世父母。在藏地历史上,没有发现有这部经典,更说不上在那个时候念经、供僧了。

 

在座的很多出家人、在家佛教徒,应该都非常熟悉《盂兰盆经》。大家每年都在念诵,还有很多大德有不同的仪轨,每个寺院里面持诵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据我了解,以前有些寺院先绕佛、顶礼,过后开始持诵三遍经典,再接受十方的供养,接着把这些供品平等地分给僧众,有很多不同念诵的方法。包括这里,很多年以来,大家都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供僧,这也是很好的。

 

以前供僧的时候,有个别道友的态度、行为不太如法。大家一定要以恭敬心来对僧众做供养,这很好。我也希望,通过这次传授,将来每年遇到盂兰盆节的时候,在不同的范围当中,大家好好地供养僧众;如果在当地没有找到方便供养的僧众,自己可以念这部经,供养三宝、供佛,也没什么多大差别。

 

在某种意义上,将来僧众可能越来越少,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这几年僧众数量明显下降,以前有几十万人,现在只有几万人。藏地僧众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那次我看到有一个人分析,十年前,他去藏地一些寺院时,僧人的数量特别多,朝拜和供养的人也是人山人海。五年前再去时,减少了一半,僧众和信众都减少了。以此推测,将来僧众数量有越来越少的趋向。

 

将来变成什么样很难说,尤其是信息时代,信息的诱惑力太强了,清净的道场里面,以道为真正目标而修行的人,也许在一段时间中不会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

 

可能也有一部分人,假装为僧众,依靠网络等,不断出现各种行为。开法会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以供僧为名义的乱象。包括这边有个别道友,经常在群里发哪个寺院供僧、哪个寺院刻玛尼;或者直接放一个二维码,说:这里有什么、这里的大德是什么……有时候确实需要整顿,到底是真正去供养,还是他自己在里面分红,很难说。希望堪布、堪姆、法师们都留意这种现象。

 

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些人,发现我们讲完一部法以后,会有一些真正的善心人,同时还有一大堆人专门借此机会赚钱,说:我是什么堪布手下、我是什么佛学院的……有些连名字都没有,只留下联络方法,等得到一定钱财以后,他就马上消失了。这到底是供僧、还是供什么,很难说。

 

如果供僧,最好自己去供;供佛,也最好自己去供。这些人也许是好心,也许另有目的。

 

当然,供僧功德很大,这毋庸置疑。僧众在戒定慧三学方面,远远超胜其他众生。如同《赞僧功德经》里面所说,即便是破戒的僧人,也有他的一分功德。供养僧众有莫大的功德,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僧众到底有没有,很难说;僧众能不能得到,也很难说。每次开法会时,有一大堆的骗子、假冒供僧者出现,这个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有些人自己不好好闻思修行,整天做宣传员,供养的、修经堂的、刻玛尼石的……肯定是有目的的。

 

我再次说明,希望堪布、堪姆们也不要一直装聋作哑,该看的有些地方要看。不然的话,我担心今天讲完《盂兰盆经》以后,明天有一大堆微信二维码浮现在信众面前,又有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赚了一大笔钱。

 

很多供养者都很迷信。网络上,不管是信众、还是所谓的粉丝,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正知正见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信仰别人的行为,对他的“偶像”有百分之百的信仰,自己没有任何观察和抉择能力。如果自己有观察抉择能力,那供养了一百块钱,也要清楚:这些人到底有没有收到。这方面确实很需要。

 

尤其是在末法时代,对供僧等金钱方面,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管理财物的方式。前段时间,我对某寺院做了一些供养。前两天,我收到他们的收据,上面有七八个人的签字,一看就看得出来,他们的管理确实很如法、很严格。所以,管三宝财物的人也应该注意。

 

还没有开始讲经的时候,我就批评了一大堆人,这样不好。(师笑)

 

接下来讲《盂兰盆经》。

 

“盂兰”、“盆”,这些都是汉地翻译的。“盂兰”是倒悬的意思,“盆”是器皿,有能救的意思。这里盂兰是所救,所要救护,目犍连的母亲在饿鬼道感受痛苦。饿鬼当中,有感受倒悬等各种不同的痛苦。盆,依靠器皿做一些供品供养,遣除他的痛苦。经典的名称是这样的。

 

西晋时有一个法师,叫做法炬,他翻译的时候叫《灌腊经》,但我那天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这个经文。还有一个译本,是东晋时翻译的,叫《报恩奉盆经》,译者并不明显,经的内容跟现在的《盂兰盆经》基本一样。藕益大师的《阅藏知津》里也有。

 

这次我在翻译《盂兰盆经》时,将经名译成了《救父母经》,是直接从意义上翻译的。盂兰,指当时堕入在饿鬼当中的母亲,是所救;盆是能救。所救、能救结合起来,刚才有些翻译成报恩经,那这里不但是报恩,还要救自己的母亲,以母亲为主的七世父母,现世父母也包括在里面,所以,我翻译成藏文时,经名是《救父母经》,这样来解释的。

 

这部经,我们可以叫《盂兰盆经》,也可以叫《报恩奉盆经》,或者《救父母经》。我在意义上也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这样可能比较好懂一点。

 

译者竺法护,西晋时期的三藏法师。当时出家人的姓并不像现在,姓“释”,而是跟随自己上师的姓氏。竺是印度的一个姓氏,法护是他真正的名字。我们知道,在唐朝,也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法护。但在鸠摩罗什之前,这位法护,是非常伟大的译师,出生于现在的新疆,一个叫月氏国的地方,八岁出家,后来跟随一个印度的大师学了一些经典。学习的过程当中,他非常有智慧,一天能背一万个颂词,而且对大乘佛法非常有信心,精通三十六国的语言,包括字体、音调都非常精通。现在有些人精通五六个国家的语言,已经算很厉害了。西域的三十六国,可能很多都是小国,因为以前很多地方都没有统一。他翻译了特别多的经典,包括早期的《法华经》,当时叫《正法华经》,我们后来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以《正法华经》为主,他总共翻译了一百五十四种,特别多。但我们现在看到他翻译的目录,很多都不是很出名,可能太久远了、比较难懂,现在人们学起来稍微有点困难。当时整个时代比较复杂,有战乱等各种情况。

 

不管怎么样,法护大师大概是公元231年降生,308年七十八岁时示现圆寂,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译师,包括道安法师等后来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赞叹他是真正的大菩萨。

 

这位很了不起的法护所翻译的《盂兰盆经》,距现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如今还是那么兴盛,可见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不然的话,很难。有些思想,不到十几年、二十几年就消失了。不管是历史上的政治人物,还是科学家、佛学家,当时人在世的时候特别辉煌,人人都赞叹,一旦这个人走了,人走茶凉,他的思想也随之消失了——很多都是这种情况。所以,这些大菩萨们、伟大的译师们,他们所翻译出来的、哪怕短短的一部经典也能流传百世,非常了不起。

 

今天我们学习的经典就是法护大师翻译出来的。

 

《盂兰盆经》确实非常好。盂兰盆节,汉地有些地方认为这是鬼节,道教叫中元节,可能是民间和佛教的节日结合起来的。有些书里说,在印度时,印度人特别喜欢在盂兰盆节做法事,后来流传到中国,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这个节日也比较兴盛。

 

这次翻译的缘起:去年9月2号,是盂兰盆节,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的母亲,在梦中一直只能看到她的背影,我想让她转过来看一下,但她一直不转身。醒了以后,我想是不是母亲还没有被超度,心里有点悲伤。当时我想,如果能翻译《盂兰盆经》的话,对我现世的父母能不能算是一份报答;如果他们没有解脱,依靠这个功德是否能得到解脱。依靠这样的因缘,当时发了这个心。

 

虽然经文很少,我也祈祷护法神加持我能翻译出这部经。翻译的时候,不是很难,但我也参考了汉地大德的讲记,也详细看了藕益大师、宗密大师的注解,看了以后,基本上比较明白其中的内容。

 

希望在座的各位,要报答以自己现世的父母为主所有父母的恩德。听课的时候,这样想;以后念这部经典的时候,也这样想。

 

这可以说是报恩经,也可以说救父母的痛苦。父母在世的,可以暂时不用念;如果父母不在了,空的时候,尤其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可以念这部经典超度。佛经的加持力的确不可思议,依靠这种方便方法来超度他们,是非常好的。

 

经文比较简单,我跟大家在字面上简单过一下,这部经典当中到底说的是什么。

 

【闻如是:】

 

可能翻译的时期比较早,这里没有说“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我们这几年讲的很多经典都是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在这里住了二十五年。所以,这个地方很有加持力,疫情过后,如果有机会朝印度,大家一定要去祇树给孤独园看看到底是什么样。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犍连刚刚得到六通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度自己的父母,想报答父母抚养的恩德,尤其是母亲以乳汁喂养的恩德。

 

有些经典里面讲,佛陀成佛五年以后,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有些经典讲,目犍连和舍利子依靠马胜比丘的一个偈颂,获得初学的圣果,后来依靠佛的教导获得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有六通,其中的漏尽通唯无学圣者所得,而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通,外道也有。这里的宿命通,主要是能了知一切世间,包括前世后世。

 

目犍连想要依靠神通度他的父母。你看,这里“欲度父母”,前面虽然讲他母亲转入饿鬼道,但实际上这就是一部父亲和母亲都要救度的经典。

 

这次传讲这部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父母跟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遥远,未来也许会更糟糕。由于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后的子女,对父母一点报恩心、孝顺心都不会有,有这种可能性。作为一个佛教徒,你出家、学佛,这些也许父母不一定特别愿意,但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也不得不受持你的观点。在此同时,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随顺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平时打个电话关心一下、陪着说说话。

 

在佛教徒当中来讲,我对父母是比较好的。我母亲在这里住了接近二十年,期间,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还算是可以的。但现在有时候想起来:我有没有陪过一个小时?陪过半天?好像一直没有,每次都是慌慌张张地来一会,打个招呼,问候一下“您身体怎么样”,紧接着就以忙为借口走了。母亲离开以后,心里经常想、梦里也经常出现。

 

暂且不说身体里面怀着孩子九个多月,仅仅是母亲以乳汁喂养我们的恩德,也是如山一般。乳汁是身体的精华,我们从小如果没有母亲的孕养,想要成长确实很难。现在有些人在孩子出生一两个月以后就断奶,买一些奶粉喂孩子,但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们家里,有我和我弟弟,还有三个妹妹。记得以前我大概喝了三四年的母乳,后来有了弟弟,我就没有权利了,弟弟开始喝奶。有时候我们两个都跑过去,左边右边同时喝。后来有了妹妹,弟弟又没有权利了。

 

今年我写了一下自己以前放牛的情况、家庭的关系等等,想起很多以前小时候生活的细节。现在很多世间人跟我们那个时候家庭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你们以后看到也许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因为我15岁开始读小学,我妹妹也是15岁出嫁。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不是跟非洲的家庭状况一样的。小时候,晚上我跟母亲一起睡;有了弟弟以后,我跟父亲一起睡;后来有了妹妹,母亲又跟小妹妹一起睡,弟弟跑到父亲那里睡,我就出来单独自己睡。我和弟弟妹妹们的年龄,中间都隔了四年。我想了一下,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母亲以乳汁喂养这么多孩子,没有让我们饿死,我们能活下来,确实父母是很伟大的。有时候觉得,每位母亲都非常伟大。在座的各位,有些家庭状况非常好,有些不一定很好,但每位母亲对孩子都是特别爱护,这种爱是世间其它感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有些人,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母亲曾经经常殴打他,从此以后再不理父母,有这样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愚蠢的一种行为。不管父母对你怎么样,如果在你小时候,父母没有养育你,不可能有你的今天。有时候要好好思维一下,有孝心很重要。藕益大师引用了《孝子经》进行说明。《孝子经》的翻译比较难懂,里面讲到,想报父母恩,应该让他们皈依三宝。如果父母实在不肯,可以用种种善巧方便,刚开始可以对他们“威胁”也好,跟他们说明牢狱刑罚的可怕,以及死后堕入地狱受无量苦的恐怖。有时候父母实在刚强难化、不皈依,根据情况,在父母面前大哭大闹、绝食,稍微有一点点行为也是允许的。如此,父母慢慢就可以皈依三宝。

 

此处讲到,目犍连得到阿罗汉果以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度自己的父母,这个很重要。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因缘,尽量在即生中度化父母;如果实在不行,经常念观音心咒、念这些经典来超度,这个很重要。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犍连得到阿罗汉果以后,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便以出世间道的慧眼观察整个世间,发现他的母亲在饿鬼当中受苦,不见饮食,可能连饮食的名称都听不到,瘦得特别可怜,骨头、皮肤仅仅是连在一起,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饿鬼道的众生非常饥饿,尤其内障饿鬼、特障饿鬼特别可怜。

 

这个时候,即便已经是阿罗汉了,目犍连也很着急,特别悲哀、伤心,在自己的钵盂中盛满食物,前往他母亲所在的饿鬼界。母亲得到了目犍连端来的食物,用左手盖着钵盂,右手准备开始抓食物,因为她特别吝啬,害怕别人看到、抢走了。但是食物还没有入口,就变成一团火炭,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食物,因为众生的业力特别不可思议。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拥有能控制整个日月、须弥山的大神通。但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把食物拿到母亲面前时,母亲也没办法享用。

 

每个众生的业力真的很可怕,你看目犍连做了很多善业、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也无能为力。我相信,他之前肯定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了他母亲。但是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如同《地藏经》中所说:“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子女也好、父子也好,即便在轮回的大海当中稍微相逢,最后都是各奔前程,每个众生的业力都是各自承受的,不可能“你的业,我来代受”。众生确实特别可怜,有时候自己特别喜欢的人病得特别严重,不愿意让他生病,一直想着“让我来代受”。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想得到业力的转变,也是没办法的。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非如来过。”每个众生自己所感受的业力,谁也没办法转变。依靠业力而感受的痛苦,谁也没有办法遣除。并不是如来惩罚他,也不是上帝不高兴、让众生受苦,众生所感受的不快乐、痛苦,其实是自己的业力现前,那个时候要转变,的确很困难。我们最好不要堕入三恶趣当中,一旦堕入三恶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救护。之前我们讲《地藏经》的时候,大家也是非常清楚里面的一些故事。

 

刚才讲,目犍连把盛饭的钵盂带到母亲那里,但母亲没办法吃到,因为饿鬼就是这样的,得到以后,食物马上就变成灰了。那个时候: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我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经常非常着急,心情不好。我也有这个毛病,遇到高兴的事情,我就控制不住激动的表情;有点生气的时候,不管怎么装,也特别明显;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也特别着急。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的:今天出现了一个事情怎么办呐?有些道友家里有人生病了,在电话里一直哭:“我爷爷生病了怎么办?呜呜呜……”如果不是亲人,可能很平静的,没什么感觉:“你爷爷生病了,现在怎么样?”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就很着急。

 

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目犍连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得到了六通,但是看到母亲堕入饿鬼中的时候,也来不及跟佛陀打招呼,马上用他自己的本事,以钵盂盛满食物去救母亲,结果也没办法。这个时候,他大喊大叫,悲号涕泣,又哭。你看一个阿罗汉,也是一个男子汉,这样哭泣,同时飞快地跑到佛陀那里去,具陈如此,很详细地跟佛陀汇报情况:我得到阿罗汉果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度父母,结果看到母亲在饿鬼道中……可能他当时在佛陀面前讲话的语速特别快,很伤心的样子。佛陀说:别着急、别着急,没事,你先冷静一下。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说,你的母亲罪业的根特别深,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

 

宗密法师的《盂兰盆经疏》里引用了一个公案。在定光佛的时候,目犍连叫罗卜。如果我们看到目犍连,就可以直接叫罗卜。他的母亲叫青提,在那个时候,他母亲就特别苛刻、吝啬。

 

有一次,罗卜出去的时候,跟母亲说,我这边有一些客人要来,您要好好招待。他走了以后,客人来了,但母亲特别吝啬,没有很好地招待。等客人走了,她就把锅碗放在那里,假装迎请了一样。

 

罗卜回来以后,问她怎么样招待的。她说,我招待得非常好,你看这些锅锅瓢瓢都还在。她用妄语来掩饰,诸如此类很多事情。他们有生生世世的母子关系,但他母亲五百年当中都非常吝啬,是非常吝啬的典型。有些人真的特别吝啬,一起吃饭时,他从来不会出钱,真的有这样的人,后来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吃饭了。大家都知道,很多朋友也在讲,但当面不会说。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有前世的习气。有些人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但是特别大方。

 

他的母亲特别吝啬,所以堕为饿鬼。佛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能力、一个阿罗汉的能力能够度化的,怎么能改变命运呢?虽然说你非常孝顺,感天动地,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那么着急,在佛陀面前边哭边喊……一般来讲,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自己也没什么痛苦、没有什么伤感,“母亲堕落就堕落吧,无所谓”,可能会有这种表现,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你的行为特别感人。

 

但你的母亲,包括天神、地神、邪魔(一些魔众)、外道(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都没办法救。还有道士,这里的道士,一个注释里面说,是修道的士夫,也就是佛教徒,除了僧众以外皈依三宝的居士,这些人也没办法救。还有四大天王神等,都不能救你的母亲。现在已经业力现前时,这些都不能救你的母亲。

 

佛陀说,唯一能救你母亲的人是谁呢?必须以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依靠僧众的加持和力量,你的母亲才能够得到解脱。

 

佛陀在《毗奈耶经》等很多地方都会讲:在某种意义上,供养僧众的功德,比供养佛的功德还要大。所以,遮止供养僧众的话,过失非常大。佛陀在世的时候,显现上也经常赞叹僧众。

 

大爱道,也就是佛陀的姨母。佛陀降生七天以后,他的母亲就示现圆寂了,是他的姨母将他抚养长大,后来出家成为比丘尼。《杂宝藏经》中讲,有一次,她亲自做了金缕衣,供养给佛陀。佛陀说,我不用,可以供养僧众。大爱道当时心里有点不满,说:我以乳汁长养的世尊啊,这件衣服是我亲自做的,所以供养你,希望你自己用,你为什么要供养僧众?佛陀告诉大爱道:因为我想姨母得到更大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众僧福田广大无边,僧众的功德广大无边,所以你按照我所说的,供养僧众就可以。

 

刚才也讲了,如果自己有能力,能找到清净的僧团,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功德,哪怕一点一滴也很好。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去世以后,在比较特殊的时间当中,比如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自恣日,或者四月初八,做一些供僧,这是很好的,僧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佛陀说,我今天给你讲救你母亲的方法,可以解除你母亲所有饿鬼的痛苦。

 

下面会讲,目犍连的母亲得到救度以后,他问佛陀,那这种方法可不可以适用于未来所有的众生。佛陀开许可以。

 

今天讲到,当发现母亲堕入饿鬼以后,目犍连特别着急,跑到佛陀那里去。佛陀告诉他,其他任何办法都没有,不管内道、外道,包括天神,这些都没办法。业力现前时,神力很微弱的。所以,有时候找神通者,根本没什么用,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功德,比如念经超度,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佛陀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依靠供僧的功德才能得到解脱。

 

这次讲《盂兰盆经》,一方面,希望大家以后重视这部经典。有机会的话,可以供僧;如果没有,自己好好读诵这部经典。

 

还有一个方面,在座的很多法师,将来会在不同地方弘扬佛法。《盂兰盆经》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出名的经典,容易弘扬,比较适合,因为大家多多少少听说过《盂兰盆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面说的什么,整个缘起、历史……好多都不知道。包括我们佛教徒,有些出家人念了很多年的《盂兰盆经》,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没有详细翻资料之前,我也在想:盂兰盆到底是什么?是个盆子,还是什么?有点像梵语,又有点像汉语。我问了一些出家人:你们寺院念不念?“每年都念,我现在都能背得出来。”我问:“那《盂兰盆经》的经名是什么意思?”“这个我也搞不懂,什么木盆,不知道。”有很多这种情况。

 

希望大家学了以后,将来能在不同的地方弘扬。这里的好多道友以后会变成大法师、住持,有金碧辉煌的寺院,或者是残缺不堪的小破庙;有些是一个方丈只有一个弟子,有些有成千上万的弟子。不管怎么样,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不管是师徒两个人,还是成千上万人,你们可以一起开法会。

 

首先自己要得到一种加持和感应:原来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是救度父母众生的。其实这里面有特别甚深的大乘含义,实际上这是一部救天下无边所有老母有情的经典。念诵的时候,不能像我刚才说的“我母亲叫什么,父亲叫什么”,这是一颗很自私的心。但这颗心,可以慢慢扩大。你看,目犍连刚开始也是很自私的,“如果舍利子的母亲堕到饿鬼里面,目犍连你会不会那么着急?”也不好说。目犍连不在这里,在的话,我们可以问一下:如果你发现舍利子的母亲堕到饿鬼里面,你会不会那么着急?大家可以慢慢观察。

 

今天这部经讲到这里。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发殊胜菩提心

 

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说,在初学阶段,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乐,那么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会经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地也恶劣道也险恶,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为此,在初学阶段,不看见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乐,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依赖。谈到见解,其实声闻缘觉也有证悟的,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诸声闻修空性法,彼之果即灭尽定。”所以说,依靠菩提心意乐和积累资粮这两者才能获得佛果。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声闻缘觉没有证悟三大的见解,了义就是最终要达到的究竟胜义菩提心。龙树菩萨说:“菩提心即大乘……”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37】中说:建立究竟一乘, 只有以胜义菩提心来证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无法建立究竟一乘。

 

【37】《入中论自释》:藏文原文是《入中论》,但《入中论》颂词中建立究竟一乘的只有“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及“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这两个颂词。在《入中论自释》中作了如此解释的。

 

这样的善妙意乐——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会生起来,而心肠歹毒的人不会生起。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首先需要修四无量心:如果没有依靠四无量来修心,那么就断不了谋取自利的心行。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为那纯属痴心妄想),不管是佛教里还是世间中,都从来不曾有过谋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实例。我们从耳闻目睹的现量加以权衡,在这个世界上的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头来无不沦落到最悲惨的境地,都是以毁坏自他而告终。从佛法方面来讲,谋取一己私利的声闻缘觉们, 既没有获得佛子菩萨地的功德,更不会得到佛陀出有坏果位的一切功德,这归根到底就是这个私心在作怪。

 

现在,我们绝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发起菩提心意乐。寂天菩萨说:“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谓的“菩提心妙宝”,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获得佛果的心愿。“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和修学它的学处。关于“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广修,就要修四无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设略修,就只修这独一无二的悲心。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妇女,她的所缘、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这个孩子快乐幸福等等。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具体来说,希望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是慈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不离安乐,即是喜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贪嗔,即是舍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

 

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与无缘的无量心两种。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慈心的所缘境:“愿等同虚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这显然是以不具安乐的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即是行相。

 

悲心:以痛苦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希望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是行相。

 

喜心:以具足乐因及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境,希望他们不离其安乐是行相。

 

舍心:以自相续的贪嗔、他相续的贪嗔作为所缘境,希望平等息灭贪嗔心而具饶益心即是行相。

 

以上是四无量心,就这样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 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要修四无量心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舍无量修起,那么慈悲喜就不能成为无量。修法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慈心与慈等持,悲心与悲等持,喜心与喜等持,舍心与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论的修法和窍诀的修法,这里依照窍诀的修法, 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样。

 

目录

 

 

因果的奥秘

 

智圆法师  编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人类作为具有智慧的有情,总是在以自己的智力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不断寻求安乐之道,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两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苦行成道,彻底照见器情世界所摄的万法都是遵循因果规律,以如是因、如是缘而现前如是果,而且决定安乐和痛苦的因素,唯一分别是善、恶。

 

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在安乐的果位,大悲的佛陀以深浅广略不同的方式再三宣说因果的至理,让人们在认识苦乐因果的规律之后,能自觉地转入安乐的轨道,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开内在深广的安乐之源。这样一种能普遍利益一切生命的因果学说,经过菩萨们不断弘扬,千百年来,在善良而有智慧的东方人心中,已经深深地扎下根,成为牢不可破的理念,一切行为的取舍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可以说,这样一种真理对人类起着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开发生命内在善心与智慧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但是,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

 

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由此导致种种自然灾难、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社会动荡的问题频频发生。整个世界从有情身心到自然界,从个人到社会,都在走向自我毁灭的绝路,而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业果愚。

 

事实上,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

 

由此可知,如果失去因果观念这个根本,人类就会疯狂地趣入恶业之中,引发暂时和长久的灾难。相反,如果人类内心能建立因果观念,就会因此而获得拯救。为了重新谛造一个安乐的世界,我们按照摄集圣言心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深信业果部分,逐步来认识宇宙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奥秘之一——因果的奥秘, 从而引发出一切善乐的根本——对因果的深忍信。

 

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一、思总业果; 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四、深信业果之总结【1】。

 

引发一切善乐所有根本深忍信[2]中分三:一、思总 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3]之理。

 

前三个科判当中,“思总业果”和“思别业果”是 “正行进止”的根本要因。如果不数数思惟总别业果,而引发对业果的深忍信,意乐和行为就很难做到如理的进取和遮止。很多人断恶行善的心不坚固,在顺逆境缘中不能坚守操守,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由数数思惟业果所引生的对业果的深忍信。

 

【1】 科四系本讲记所拟。

【2】 深忍信:胜解信。

【3】 进止:作、止。

 

没有进入思惟业果之前,人心处在对业果愚蒙不知的状况中,行为盲目、颠倒、放逸、任性,致使黑业泛滥,罪苦加剧。因此,应着重针对业果愚这一根源进行对治,也就是经由数数思惟业果,从自心中引起胜解。由胜解的力量,就能摄持住身口意如理地进止,即使处在万人造恶的环境中,也能坚守操持,不为境缘所转。总之,以思惟总别业果为方便,就能使自心趣入如理取舍的正道中。从此畏惧业果,谨护身口意,有一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气象。

 

甲一、思总业果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

 

乙一、正明思总之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丙一、略说

 

今初,初中有四。

 

总的思惟业果的道理有四个方面:

 

一、业决定,即一切苦乐都由善恶业决定。

二、业增长广大,即最初造业微小,业习成熟显现的果报却极为广大。遵循此理,古人教导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四、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未造这样的业,必不会遇这样的果;已造这样的业,就不免受这样的果。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无虚弃,果无浪得”。

 

这四条是业果规律的总纲,一一展开有无量差别。

 

丙二、广说分四:一、业决定之理;二、业增长广大之理;三、未造业不会遇;四、已造业不失坏。

 

丁一、业决定之理分三: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二、总结;三、于此生定解之功德。

 

戊一、诸苦乐唯由业所生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业决定之理”,是说诸凡夫和诸圣者,不论有何种以适悦为相状的乐受,下至生在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起的乐受,一切都是由先前造集善业而生起的,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相反,所有以逼迫为相状的苦受,下至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一切都是从先前造集不善业而发起的,从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以上是从正反面宣说了一切苦乐唯一从业生。安乐方面,下至受生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得的乐受,或者饿鬼吃到一口痰的乐受,上至圣者相续中的大乐,无不是由先前所造善业的力量生起的。如果能找到一个安乐由不善业发生的例子,可以说业相不决定,但即使以佛眼遍观轮涅一切种类的安乐,也找不到一例是从不善业所生。

 

苦的方面,从地狱有情的苦受,到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一切都唯一是从先前造集的不善业而发起的。由善业发生痛苦,绝无是处,即使以佛眼遍观圣凡相续中的任何苦受,也找不到一例是从善业出生的。

 

以上是业决定之理。“决定”,即没有丝毫不定。这个道理说到彻底处,正是由于诸法自性空的缘故,诸法必定是随因缘而起,而且缘起精确得丝毫不爽。由于有这种业感缘起的规律,我们才知道不是以上帝等造物, 而是宇宙中本来就有因果律,这是宇宙的法则,又名天理。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宝鬘论》说:世间内身心、外器界的种种苦都是从不善业而来。如是,地狱、饿鬼、旁生诸恶趣唯是由不善业造成的。而且,从诸善业显现善趣安乐,一切善业都唯一引生安乐。

 

比如人间这么多穷苦、疾病,这么多战争、灾难, 是否上天有意作弄人呢?是否无故而惨遭灾祸呢?都不是,这些唯一是由人类往昔所造的不善业引生的。《百业经》云:“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戊二、总结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 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因此,一切苦乐并非无因而生,也不是从自性、自在天等的不随顺因产生,而是总的从不善业和善业中出生总的苦、乐,并且,诸苦乐的种种差别也是从不善业及善业的种种差别中毫无紊乱而各各生起的。

 

以下观察:

 

如果苦乐是无因而生,应成苦乐恒时有或恒时无。比如,如果胃病是无因而生,那么不必要观待任何因缘, 应成何时都有胃病生起;又比如,如果不衰老是无因而生,应成导致衰老的因缘积聚时,也仍然不衰老。实际上,有情的苦乐都是偶然性的缘故,苦乐并不是无因而生。

 

苦乐并非从自性产生的道理:数论外道承许的自性是常法,而苦乐是无常法,常法不可能生无常法。因为常法是不变的法,不起任何作用,或者说,如果因是常法,那因就是相同的,而由相同的因不可能生出前后不同的法,因此常法不能生无常法。

 

自在天派认为苦乐是由常法自在天所造,自在天想让人痛苦,人就要痛苦。我们观察:自在天造作万物时, 是否需要观待其他因缘?如果观待其他因缘,那就和自在天随欲自在的体相相违;如果不必要观待因缘,唯一以自在天为因,那也与现量相违。因为现量见到种子、水、土等因缘和合时,就一定生起芽果,即使自在天不想让它生起,也无法遮止。相反,缺少了水土等因缘, 即使自在天想让它生起,也生不起来。因此,芽果观待种子、水、土等,并不是唯一以自在天为因。同样道理, 在有情恶业成熟时,就必定感受痛苦,即使自在天如何努力也不能遮止。相反,有情的恶业不成熟,即使自在天欲使人痛苦,也无由产生。因此,苦是从恶业生,不是随自在天而生。乐从善业生的方面,可依此类推。

 

总之,苦乐不是由自性、自在天等的不随顺因所生。在遮破了无因生和邪因生之后,就能断定:苦乐唯一是由自己所造的黑白二业引生,此外再没有其他作者。

 

进一步还要认识到:一切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黑白业的差别毫无紊乱而引生的。

 

从六道的总体上说,由种种善恶不同的引业,造成六道种种苦乐的总报。比如,由善业感得安乐天报,由恶业感得痛苦狱报等等。

 

从同属一道的众生来说,由各自满业的善恶差别, 而感得种种苦乐报应。比如,一般的饿鬼日夜感受饥火逼恼之苦,而有些大力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又比如,地球上几十亿人,贫富贵贱千差万别,无不是由各人满业的善恶差别所致。

 

而且,同一个人,也由宿业的善恶差别,造成人生苦乐境遇的差别。比如:同一个人以安忍业感召相好, 以布施业感召富裕;以杀生业感召多病,以邪淫业感召婚姻生活痛苦不堪等等。

 

总之,总、别业报的乐苦,各各由善恶业所感,丝毫不爽。《百业经》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

 

(众生无量的苦乐感受,佛说唯一是由业产生,黑白二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的业造就种种不同的众生,各有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

 

不但有情内身,外在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自风轮上至色界天宫的一切境界,都是由众生业力的差别所感。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出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随着有情所造业的势力,当因缘成熟时, 便应时出现黑山,如同地狱中的剑叶林或天界中的宝树。)”《入中论》云:“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以上的业决定之理只有佛能全盘道出。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时间,从过去无始贯穿到未来无终;空间,遍及十方无量世界。它贯穿在世间一切内外显现中,是这样周遍成立的规律。世间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出世间有学道圣人,都不能凭自己的智慧力现量见到,只有佛的慧眼能现见这种决定之相。凡夫不依止佛语,单凭自己狭隘的心识怎么能了达呢?

 

世间所认识的规律,实际都不离开“业决定”这条真理。但凡夫不依靠佛语,认识不到这是在一切法上普遍成立的规律,反而认为:这只是在有限的范围中成立。比如:自然科学只认识色法的规律,却不知道心上业的规律;顺世派只承认现世从生到死的这一段,不承认贯穿三世的因果律;持二世论者不承认前世业力造成今生苦乐,都是在极有限的范畴里认识少分的规律。

 

这样,如果只承认色法上的一分缘起或现世一段的缘起,而不承认一切苦乐由业决定,那么由片面的认识, 想把行为完全纳入善的轨道,会有很大障碍。比如:持一世论者,认为现世行善、造恶,没有来世果报,因此应当在有限的一生中纵欲享乐,没有必要约束自己。或者,如果只是色法上有规律,而心上并没有因果律,也没有必要持守道德。

 

总之,没有这条业决定之理,一切道德都会失去建立的依据;而能坚信一切苦乐由业决定,就能建立断恶行善的白法。因此,对因果的坚信是成就一切白法的根本,对人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带给人的利益也是无量无边的。可以说,从对业果生起胜解信开始,直至成佛之间,以这一坚信,可以引导我们的一切行为。所以, 对业果的修习根本不是小法。

 

如果能信受业决定这条定律,行为就不会愚昧,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以前的想法、做法、说法是随不正确或不决定的知见而转(只承认一分或根本不承认因果),因此行为的动机、方法很难不违因果。如果没有对业果生定解,就得不到从根本上遮止三门恶行的方便,反而会认为可以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可以不劳而获、侥幸取巧,可以不负责任、不顾他人、社会及后世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类的颠倒知见呢?就是由于对业果无知。能破除无知,坚信苦乐决定由业生,则不必别人管制,自己就会自觉地趣入断恶行善中。

 

总之,对业果的胜解信,具有摄持一切行为的作用, 它会在一切境界中引导我们断恶行善。由此,自己生生世世行为上的大原则就可以定下来了。从此,一切行为都将自觉地随顺因果的道理而取舍,不再随顺邪说,不再犹豫不定。因此,业果正见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音频:

 

 

第十八课思考题

 

51、月称论师如何抉择胜义谛?与自续派的抉择方法有何不同?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八课

《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前面已经讲了,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讲,任何相之所缘都不存在的缘故,任何法都不承认。也就是说,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一切万法皆不承认,这就是他们的究竟观点。

 

在这一问题上,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

 

中观应成派在建立自宗时,拒绝一切承认。大家应该清楚,一切万法如果存在一种真实的自相或有产生、无产生等,中观论师在抉择正见时也可以承认,但是万法无有任何真实体相的缘故,也就根本没办法承认。比如说,一个人从未偷过任何东西,那么,因为你自己是清清白白的,根本没做过任何坏事,别人无论如何指责你也没什么可承认的。

 

在辩论场当中,有关中观应成派有无承认的话题,对学过因明和中观的人非常重要。当然,在佛教不是很兴盛或者没有系统闻思传统的场合中,对于中观应成派有无承认这一问题可能根本不会重视。因为他们没有以理抉择的中观正见,所以,对中观有无承认或者正见是否存在等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有些人可能认为:为什么一讲中观,就在有没有承认这一问题上辩来辩去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在抉择某一问题或者某一法时,在它的本来面目上有没有一种真实法存在?如果确实存在一法,那我们在语言和内心当中都不得不承认它存在;但是这一法并未在本相上真实存在的话,我们的语言和内心也就没什么可以承认的。般若波罗蜜多的真正教义就是如此,而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观点,非常契合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教义。但很多人对这一点并不清楚,由此才导致产生了上述想法。

 

其实,唯有真正的辩论场所或者真正以理抉择的场合中,才会对中观有无承认这一问题进行观察。其他闻思不太兴盛的地方,对中观有无承认的问题根本一无所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在中观应成派最终无有任何承认这一问题上,根本不需要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来观察,对于任何方面的承认和立宗全部一一破斥。在抉择正见时,也根本没必要以“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方式来分开二谛。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中说:事物的本相上无有任何可以成立的法,那么,我们要承认什么呢?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的话,当然不加区分是无法进行破立的,】

 

反过来说,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以胜义量或世俗量分别进行衡量时,如果不加区分也就根本无法破立。比如以胜义量进行抉择时,如果没有讲万法在胜义中如何不成立的道理,对很多问题根本无法抉择;以世俗量进行抉择时,说万法在世俗中成立,如果不加区分也是根本无法成立。

 

这里已经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掺杂在一起。因为没有任何承认时,不需要分开二谛,可以一概遮破;反过来说,运用二谛分开的量进行抉择时,必须二谛分开,否则也就无法破立。

 

【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

 

那么,不需要观察二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中观应成派在真正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双运的实相智慧面前,根本不成立二谛分开之理;或者,以二谛双运的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时,一切万法的体相根本不成立,在这一过程中,你区分何时成立、何时不成立也就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因此,中观应成派有时候承认、有时候不承认,需要区分两种情况。《入中论》抉择第六地真正的正见时,根本不观待世间法,因为世间愚者不是此处的正量。世间人对于自生、他生、共生等无论如何承认,都没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将一切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需要观察胜义谛中不存在、世俗谛中存在。

 

【如《入中论释》中】

 

此处的《入中论释》,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的藏文版中说是《入行论》。但是,德格版本和青海民族出版社的藏文版本上是《入中论释》。从意义来讲,应该是《入中论释》。因为《入中论释》中讲到:自续派对月称论师发出太过:如果不承认胜义谛和世俗谛,那你对这些问题又该如何抉择呢?这时,月称论师说:无有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一点,我是承认的。

 

并且,引用教证对此进行说明:

 

【引用教证云:“胜义中无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

 

月称论师引用佛经的教证说:胜义中,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并不存在。为什么呢?佛陀对诸比丘说:胜义谛乃唯一谛。也就是说,以真实胜义谛观察时,所谓的世俗谛根本不存在,而是唯一的一谛。从究竟观点来讲,一谛也不成立,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与此相似的教证,在《澄清宝珠论》中也引用过。

 

【因此说,月称论师】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为什么名言没有随唯识宗的观点而建立呢?现在正在讲其中的原因。因为月称论师在抉择见解时,对于心的本体或者是不是心等概念一概否认,包括世间所承认的法也一概不成立。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这一角度,一一破斥所有万法。

 

【一开始就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

 

月称论师在《入根本慧论》、《显句论》为主的论典中,针对应成派不共的利根弟子,一开始就直接遮破了一切万法的存在,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谛。

 

他是怎样抉择的呢?

 

【因而是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观察对境或者以它是证悟胜义之方便或途径作为辩论主题而抉择大离戏的。】

 

月称论师是如何遮破的呢?他在抉择真正胜义谛时,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辩论的主题。比如说“柱子”,在未经观察时,因缘具足之后可以产生柱子的显现,月称论师将此作为焦点进行辩论,说此柱子无有自生、无有他生、无有共生等。或者说,所谓的“缘起显现”,是证悟胜义谛的一种方便门,是证悟胜义谛的一种途径,将此作为辩论主题进行抉择。如此抉择以后,最后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所以,月称论师在抉择正见时,就是将缘起显现不灭作为焦点,将名言缘起显现的这些法作为证悟胜义谛的途径。也就是说,世俗中不需要加任何分别,对外道所承认的神我等,以及佛教内部所承认的柱子、瓶子、山河大地、依他起等任何一个法,通过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因进行推理,就如同阳光照射在雪团上时会立刻融化一样,无有任何可以承认的法,全部抉择为离戏的大空性。

 

【这样一来,在后得时,对道果的一切安立无论怎样以二量来衡量,都不至于对破立的名言造成妨害。】

 

月称论师在以入定为主时,抉择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但在后得对出定见解进行抉择时,《入中论》中对凡夫地的三种功德以及菩萨十地后得的各种功德讲得比较清楚。比如五道十地以及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等,通过二量进行衡量时,胜义谛中根本不成立,而世俗谛中完全成立。

 

即使如此承认,也不会导致毁坏名言的后果,而且,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出的太过,也根本不会落到自宗的头上。因为已经区分了入定和出定,也就是区分了正见和后得两个阶段。《定解宝灯论》中对此讲述得非常清楚,这是前译宁玛巴见解上的不共特点。

 

在汉传佛教中,对二谛进行分析的方法几乎很少。藏传佛教中虽然有二谛的分法,但对入根本慧定和后得妙慧详细分析的方法,唯有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典中作了阐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赞叹说:对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以及对入定和后得进行分析的,唯一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善说狮吼声。因为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为主的中观论典中,已经详细抉择了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其他宗派中的确没有这方面的分析。

 

【也就是说,名言中完全承认缘起显现或缘起性。】

 

即使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在二谛分开后的名言中,也承认各种各样因缘聚合的缘起显现。这样的缘起显现,从显现的角度来讲,称为缘起显现;从缘起聚合的角度来讲,称为缘起性。对于“缘起显现”和“缘起性”,下面麦彭仁波切还有专门解释,此处不作介绍。

 

所以,不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世间人面前无欺的显现就称为缘起显现。对此,中观应成派在后得时也可以承认。

 

【倘若以名言量来分析缘起显现,则绝不否认以顺行十二有支成立染污法以逆行十二有支成立清净法的道理。】

 

从空性为胜义、显现为名言这一角度来分析时,名言中各种各样的缘起显现,在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出现;而因已经灭尽时,果也一定会灭尽的。对于这些道理根本不会否认。

 

此处也讲到了十二缘起,从顺行角度来讲,无明、行、识一直到老死之间全部存在。顺行十二缘起如果成立,轮回的各种染污法也一定会存在。反过来说,无明已经断了的话,行和识乃至老死之间也根本不会存在,这时,逆行的清净涅槃法可以成立。

 

因此在名言中,所谓的中观派也并非如现在个别人所说的那样,证悟空性以后善法也没有、恶法也没有,全部一概否认;如果有的话,任何法都是不空而成实存在的。实际并非如此,对于上述问题,应该依靠真正的中观正理一分为二地详加观察、分析。否则,如果没有这样观察,对于何时承认、何时不能承认等问题,也就根本无法分清。

 

【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来说明缘起性恰恰使唯识宗显得更为粲然可观。】

 

依靠清净的心获得涅槃、依靠不清净的心获得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也就是大乘所公认的依他起。万法唯有在心上安立,除心以外的无情法上根本无法安立。真正认清这一点以后,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认清,而是依靠无明不断扩散的话,轮回中的显现也会一直不断地存在。

 

《入中论》当中,大家可以明显看得出来,月称论师并没有直接说我承认一切万法唯心,但实际上,月称论师也承认: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心,心被各种烦恼染污以后,可以显现各种各样轮回的不清净相;心如果得以清净,涅槃各种各样的景象也会显现。这一点,正是唯识宗所提倡的观点。对此,月称论师在名言中也承认。

 

正如前文所说,名言中成立唯识的观点是渐进而成的。此处也讲到,中观应成派对于万法唯心这一观点,也可以间接成立。尤其按照《入中论》的字面意义来看,月称论师对于显现为心的道理通过各种理论作了详细驳斥。表面看来,月称论师似乎根本不可能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但实际上,正如清辨论师在《中观宝灯论》中所说:龙猛菩萨也承认,名言中心是一切万法的作者,圣天论师、月称论师均如是承认,我自己也如此承认。因此,在抉择细中观时,月称论师也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万法的作者,除心以外根本无有他者。外道当然是另当别论,除此之外,凡是佛教徒都会承认: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月称论师虽然并未直接说万法唯心,但实际上,名言中一切清净的显现依靠心而产生,一切不清净的显现也是依靠心而产生,对这一点肯定是承认的,这就是所谓的依他起。如果承认这一点,则依靠中观所说的缘起道理,使唯识宗的观点进一步得以开显,就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这一点,恰恰使唯识宗的观点更为粲然可观。

 

【这位大师的此论著中,着眼点却主要放在了相似胜义上,】

 

那么,静命论师在以《中观庄严论》为主的论著中,着眼点主要放在何处呢?主要放在单空这一相似胜义上。

 

【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

 

静命论师首先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世俗谛中一切万法自相存在;胜义谛中,对一切万法建立一种单空的相似胜义。这就是胜义量和世俗量各自所成立的观点。静命论师以及自续派的智藏论师等在各自的中观论著中都如是承许,清辨论师在《略真如论》中也如此承认。

 

【到最后,也必然契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

 

不论中观自续派的哪一位大德,最后对单空根本不会承认,全部契入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中。这一点,在《中观庄严论》的后面部分非常明显地讲到了,大家在闻思后也会清楚认识到。

 

【这两种(抉择方式)相当于渐门派与顿门派。】

 

上述两种抉择方式中,中观应成派相当于顿门派,而中观自续派则属于渐门派。对此,可能有些人认为:月称论师属于顿门派,他的境界很高;静命论师是渐门派,他的境界比较低。

 

千万不要这样想。诸位论师所抉择的宗派,在究竟意义上无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在所化众生的根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对中观自续派的众生,如果直接宣讲究竟胜义谛的话,他可能接受不了,这种所化根基相对要低一些。而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的根基非常殊胜,不需要经过单空,直接对他宣讲《中观根本慧论》中的第一个颂词:“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他就可以马上接受。

 

所以,在所化众生的根基上有一定差别,而在各自的宗派上,不应该说“某某宗派比较差”,所谓的宗派,只要对众生的成就有利,这一宗派就应该是非常殊胜的。在世间上,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自续派获得成就,也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应成派获得成就。因此,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讲,内道任何宗派之间都不存在殊胜或不殊胜的差别,全部是利益众生和度化众生的方便门。

 

作为上师来讲,真正具有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话,他确实非常了不起;没有善巧方便去度化众生的话,即使他的功德非常圆满,但在利益众生方面也不是特别殊胜。同样,各派之间不应该区分高低之别,只不过在所化众生的根基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差别。

 

密宗也是如此,修习大圆满的根基与修习普通密宗的根基也有一定差别。大圆满的所化根基,对上师、佛法一般不会生起邪见,而是将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作为佛来想;上师所开示的教言,全部像非常珍贵的珍宝一样来对待。由于这种众生的根基特别利,所以,他的成就也会特别快。修习净土宗也是同样。所以此处说,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就相当于顿门派和渐门派。

 

【因而如果抓住了这一要点,也就掌握了应成派的究竟奥义。】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一要点,了知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从一开始就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

 

如果掌握了这一要点,也就没必要整天口口声声寻求词句上的一些意义。汉传佛教中的禅宗也是如此,他们完全不依靠文字,仅仅通过一种表示方法,就可以马上证悟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它的真正奥义。中观应成派也是同样,它的所化众生完全是利根者,对其没必要一步一步渐次抉择,直接趋入万法的究竟本相就可以了。谁如果通达了这一点,此人就已经完全掌握了中观应成派的究竟奥义。

 

【本论中“诸法之自性,随顺理证道……成俗非真实”】

 

本论在最后抉择时也讲到,一切万法的自性,并非随随便便想象而已,完全是随顺理证道而抉择的。比如火的本性是热的,这一点,依靠理证可以成立,依靠现量也可以成立,非常符合道理。同时也讲到:“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在这一颂词中,很明显地指出,中观自续派承许的单空其实是一种世俗法,而并非真实、究竟的胜义谛。由此可以了知,《中观庄严论》本论中完全承认,暂时的单空并非最究竟的观点。

 

【的意义与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完全一致,可谓异口同声。】

 

有关这方面,我们已经再三强调过,中观自续派一开始虽然抉择了单空,但在最后也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因此,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无有任何差别。

 

中观自续派首先依靠抉择单空的方式使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一般来讲,大多数众生的根基很难成熟,所谓的对治烦恼也非常难以做到。同样,作为上师来讲,能够宣讲与众生根基相合的法要也是非常困难。第五地为什么称为难行地呢?对难行地的词义进行解释时,可以说有两种难行,一是众生相续中的烦恼难以断除;二是要使众生的相续成熟,也即真正做到应机施法非常困难。只有第五地菩萨才可以完全做到这两点,因此称为难行地。

 

所以,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中观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中观自续派则首先抉择单空,最后才抉择了离戏大空性,二者之间只是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别而已。

 

【因此,乃至在一法上尚有分开二谛的耽著之前,在他面前,名言量成以及无实这两者同等不会颠覆。】

 

在瓶子、柱子等任何一法上,只要你认为: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如此分开二谛而抉择,那么,在这种理智面前,所谓的名言量成和无实二者就同等不会颠覆。

 

名言量成立,比如瓶子能盛水或者人能知言解义等,这些以量完全可以成立;而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承许一切万法无实有,这实际也是一种分别念的境界。在分开抉择二谛的耽著面前,二者同样都是可以成立的。

 

有些宗派认为:胜义中无实,以及世俗中以量成立、自相存在等说法,实际完全无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无实”只是分别念的影像;火的本性是热的、水的本性是湿的等等,以名言量成立的法也是一种分别念而已。此二者同样可以成立。

 

一般来说,“量成立”的观点,是格鲁派和宁玛巴之间辩论的焦点,但我们在这里不必详细分析,只要大概知道什么叫做量成立就可以了。

 

【只有通过理证摈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再进一步远离细微的执著,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达到离戏的境界。】

 

不论是中观应成派还是自续派,通过理证摈除了分开二谛的执著以后,一切细微的执著都可以进一步远离,就如同燧垫、燧木磨擦生火以后,所谓的燧木与燧垫二者同样也不成立一样。

 

从未学过中观的人根本不知道,在名言中,所谓轮回的因就是无明,而在胜义中,无明根本不存在。很多人在没有皈依佛门时,不要说甚深的中观见解,就连三宝、前世后世的道理都不了知。即使皈依了佛门,很多人因为从来没有闻思过,不知道什么是唯识宗、什么是中观宗,也就更谈不上了知轮回的根本、胜义谛和世俗谛等概念了。

 

但是,通过学习这种理证法门,现在的瓶子、柱子等缘起显现,或者有些中观派所说的显现分,可以作为此处的辩论主题。对名言中的一切万法,中观应成派最后以不分二谛的理证全部推翻,这时,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两种执著也可以完全遮破,真正中观所承认的平等一味、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已经真正现前了。

 

我们也再三说过:对《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论典进一步闻思修行,对大圆满所抉择的本来清净也会很容易通达。因为大圆满本来清净中,对心之本性全部抉择为与法界无二无别。依靠中观推理进行抉择,便可以轻而易举认识到这一点。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抉择前行法时,专门用中观应成派的很多推理来推翻心与外境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尽管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可是从究竟意义上讲,在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以及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的过程中,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再再讲到,如果未对这一点进行区分,很多人对自宗所发的太过或经中所说的道理也就难以分析。因此,在抉择大中观、抉择无分别智慧时,一切承认都不存在,而在辨别后得妙慧的行境前,一切地道功德可以承认,也应该存在。对此进行分析相当重要。

 

很多人不了知这一点,认为: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等全部无有的话,不就与顺世外道无有差别了?结果,把自己也是安置在特别可怕的一种境地中。或者,有些人认为:一切万法是存在的,即使胜义中也无法遮破。这也不合理,在真正的正见中,一切万法并不存在。

 

所以,不论中观应成派还是中观自续派,就像《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那样,在圣者的大智慧、大离戏中,因果、轮回、依止善知识等全部无有,甚至密宗所谓的誓言也根本不可能存在。而在后得面前,无损害根识见闻觉知的一切万法都应该承认。当然,在后得过程中,在名言中不能成立的石女儿、常有自在的我等,肯定是不会承认的;但是众生真正共业显现的、五根识前显现的器情世界应该承认。对这一道理一定要分析清楚。

 

以前克主杰在他的中观论典中,也对前译派为主的很多观点作了一些驳斥。实际上,后来的麦彭仁波切为主的高僧大德对此解释说:正由于未区分入定和出定,他们才会随随便便发出种种太过。全知果仁巴也在他的《入中论释·遣除邪见论》中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轮回涅槃、束缚解脱的一切理论在入定智慧前虽然无有立足之地,】

 

正如《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的,佛陀、解脱、轮回、涅槃等任何法,在根本慧定前均无立足之地。

 

【而以后得妙慧来衡量时这些作为所量必定是存在的。】

 

但以名言量衡量时,不能说:轮回不存在、涅槃不存在、束缚不存在、解脱不存在。这种说法根本不合理。

 

现在很多人对般若空性很难生起信心,一旦生起一点信心,就将自己平时修持的善法全部放弃,这种做法非常可怕。在座的有些道友,自认为听过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听过中观的远离戏论,将所有的念诵、修持善法等全部放弃,整天闭着眼睛、张着嘴巴坐着……觉得这样非常舒服,但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在世俗中,我们的境界不可能超越法王如意宝,但法王如意宝在名言显现上,也是该发愿的发愿、该念诵的念诵,每天不间断地念《普贤行愿品》。在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也舍不得中断每天的传法。所以,希望各位金刚道友,哪怕仅仅听一堂课也要认认真真地从念诵到回向全部圆满,这在世俗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这一点也不承认,要么你的境界已经超越了莲花生大师等所有大德,要么你的见解上出现了问题。学院中的个别道友,特别喜欢看大圆满、大中观之类的书。但是,念咒语、磕头,甚至供水、供香的行为根本没有,在学院中,很少见到他的手上拿着念珠;偶尔见到时,都会觉得非常稀有,就像冬天开着鲜花一样,感觉今天是不是非常吉祥的日子啊——因为他的手上拿着念珠。这样不太好!

 

作为随学上师如意宝的弟子,大家每天都应该念诵一些规定的咒语。可是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从来不见他念咒语,讲一些是非倒是没完没了,讲一个小时不够,还要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真正探讨佛法上的问题或者念咒语的时间非常短暂,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城市里的修行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既不看书也不精进修持,只是每天早上起来闭着眼睛、打个盘脚坐一会儿,下座之后就一直搞世间法。但口头上说的时候:“我的上师是某某高僧大德,我学禅宗、我学大圆满……”自己把自己吹得非常高,这样的确没有任何意义。人身非常难得,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无始以来造的业非常多,因此,具有加持的咒语应该精勤念诵,每天不间断地听闻殊胜的法要,同时,课前课后的念诵、发愿都不间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观庄严论解说 017

 

第17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由此可见,唯独依照广大宗轨将名言与胜义的无垢观察量二理平等圆融的智慧火才能将二取所知的干薪焚毁无余,从而安住于离边等性之法界中

 

现在我们就要依靠“广大宗轨”,把名言和胜义的“无垢观察量”进行观察,通过这样观察之后产生一个“平等圆融的智慧火”,通过这种智慧火就可以“将二取所知的干薪焚毁无余”。因为现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存在能取和所取,这个能取和所取就比喻成为干柴一样,怎么样才能把这种“二取”消亡呢?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二取”的干柴焚尽呢?就必须要产生“智慧火”。

 

这个“智慧火”从何而来?这个地方讲“唯独依照广大宗轨”,就是说把名言和胜义的无垢观察二量达到一个平等圆融,这个时候“智慧火”就慢慢慢慢烧起来了,烧起来之后就逐渐能够烧尽“二取”的干薪。把这个二取的“干薪”烧毁之后,“安住在离边等性之法界中”,这个就是相当于初地菩萨的境界。初地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二取的,他完全能够安住在离边等性的法界当中,只不过他的种子、习气完全彻底灭尽是在佛地,实际上在初地,二地等等的入根本定界的境界当中,他是可以安住在离二取的这样一种殊胜法界当中的。

 

正像燧木与燧垫磨擦生火最终它们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也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进而真正安住在不偏堕现空任何一方、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中。

 

就好像燧木和燧垫如果同时具备了,而且燧木和燧垫通过长时间的磨擦,最终开始生火之后,通过最初这样生起的火,逐渐逐渐就可以把燧木和燧垫二者同时也烧毁。

 

同样的道理,首先我们了知了这个是世俗谛,这个是胜义谛,然后世俗谛和胜义谛轮番观察,轮番观察世俗谛和胜义谛实际上就是在磨擦燧木和燧垫,二谛圆融的时候就相当于燧木和燧垫磨擦到一定程度开始生火一样。观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问题就开始圆融了。圆融之后,这个时候智慧火就在这一刹那之间同时生起来。

 

二谛圆融了,智慧火生起之后,逐渐它的力量就会增长,就好像这个火,最初是一点点火星,慢慢慢慢就可以着旺一样。所以我们相续当中的这种二谛圆融的智慧也逐渐逐渐地炽盛起来,它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力量越来越大之后就开始显现不共的功效,就开始把这种能取和所取,把这种分开二谛的分别念,全部完全地泯灭了,最后就可以真正安住在不偏堕显现,也不偏堕空的任何一方。显现和空的任何一方都不偏堕,就安住在“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当中,这就是真正地现证了殊胜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方式。

 

前面说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轮番观察,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智慧,有的时候是偏在一边的,要不然偏在世俗谛这边,要不然偏在胜义谛这边,像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把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轮番来观察。前面我们讲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实际上是一本体和异反体,实际上最后连这个一反体的分别也必须要泯灭。世俗谛它的本性是胜义谛,胜义谛它的显现是世俗谛,像这样把这个词句,把这样一种戏论逐渐逐渐泯灭,这个时候就产生一种二谛圆融的智慧。

 

实际上所谓的二谛圆融的智慧就是说,内心当中真正开始和法界有一点相应了,这个时候对空性真的有一点了知了它的实际意义,这个方面从词句上讲,叫做“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也叫不偏堕现空一边的智慧。最后缘这样的法再再地串习、再再地安住的话,就可以安住在“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

 

《般若摄颂》中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

 

在《般若摄颂》当中讲到了修行,一旦有为法和无为法,黑法和白法,黑法指恶业,或者相应于恶业的法,白法指善法之类。“以智慧析”,通过智慧去分析有为法和无为法,通过智慧去分析所谓的罪业和善业的时候,实际上尘许得不到它的本体。

 

观察有为法的时候,有为法的本体得不到;观察无为法的时候,无为法的本体也得不到;观察罪业的时候,罪业本空;观察善业的时候,善业本空。所以通过智慧分析的时候,连微尘许都得不到它的本体。

 

  “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从世间界的角度来讲,这个人已经趋至了智慧度的行列当中,他因为通过观察分析一切都无所得的时候,他 已经入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当中。

 

“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好像虚空什么都不住一样,这个人的智慧也犹如虚空一样,什么都不住,什么都不耽著,没有任何法可以耽著。这个方面就是讲他的所缘,他的所缘法就是一切的有为、无为、黑法、白法或者现、空等等,就是他的所缘境,如果这些所缘境全部都是丝毫也不得的时候,所缘境的耽著也息灭,能境的执着也息灭,这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如果有了所取,就会有能取。如果说外面的一切万法被分析成空的时候,自己的能取方面也自然就息灭了,所以最后就会安住在犹如虚空一样的丝毫不住的境界当中。

 

又云:“如是奉行明智之菩萨,断除贪执于众无贪行,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诸法自性清净普清净,菩萨如若证悟智慧度,不得作者不缘一切法,此乃般若度之殊胜行。

 

在《摄颂》当中继续讲,“如是奉行明智”的菩萨,这个“明智”上师在注释当中讲过,“明”就是断除了烦恼障称之为明,“智”就是断除所知障称之为智。

 

断除二障、具有殊胜明智的菩萨,“断除贪执”,他对于一切万法,没有这种实有的执着,所以说是断除贪执。“于众无贪行”,在上师的讲记当中讲,于众生无贪而行持。我翻了下这次新译的《般若摄颂》,“于众”这两次字不明显,在颂词上面看不到,在麦彭仁波切注释当中好像对“于众”方面不太明显。译本不一样吧,可能有的时候藏文的译本方面有不同的地方,可以无贪而行持,或者说于众生可以无贪而行持。

 

他的境界通过比喻来宣讲的时候,就是“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就是说太阳显现在正午的时候,或者显现在天空的时候,它本来是很明亮的,后面显现有一个“曜”,这个“曜”就是罗睺罗,汉地讲天狗,当太阳遇到“曜”的时候就完全把太阳遮住了,就好像在世间当中显现日食,这个时候太阳的光明就显现不出来。“离曜”,就是太阳离开罗睺罗的障碍之后,重新又恢复“灿然昭然”而住的自性。

 

菩萨的智慧也是这样的,最初被“曜”障住的时候,没办法显现出来,每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这样的智慧,后面通过修习,远离这样的二取分别之后,相续当中的智慧也犹如太阳离曜一样灿然昭然而住。这是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是“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草木和森林有的时候就比喻成一种障碍,比如烦恼的稠林等等。烈火焚烧草木和森林的意思,就是把这些烧得干干净净。所以说菩萨的智慧一产生的时候,相续当中的种种烦恼、种种障碍也是完全被遣除掉。这个一方面是从断的角度、一方面是从证悟的角度进行安立的。

 

“诸法自性清净普清净”,如果有了这样的智慧之后,也能了知一切万法自性是“清净普清净”的。“清净普清净”,上师注释当中讲了两个侧面。一个侧面就是第一个“清净”,就是离开烦恼障而清净;“普清净”就是讲离开了所知障而普清净;“清净普清净”是从离开烦恼障和所知障两个角度来讲。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前面这个“清净”就是讲本来清净,“普清净”就是讲离垢清净。本来清净就是说一切万法不管你认知不认知,反正它就安住在本来清净的状态当中;普清净就是说后面通过学道的智慧逐渐逐渐把这个障碍消尽之后,离垢清净显现二清净的自性。这样就了知了一切万法的自性是“清净普清净”。

 

“菩萨如若证悟智慧度”,菩萨如果证悟了这种般若波罗蜜多,证悟了这种智慧度的话,“不得作者不缘一切法”,他也不得作者,也不缘一切法。这个就是昨天我们刚辅导的《般若摄颂》当中,也是讲到了作者不可得,他所修的道不可得。

 

此处说“不得作者不缘一切法”,“作者”实际上观察的时候,五蕴上面根本得不到一个所谓的作者,如果没有这样的能修者,他也不可能有一个所修的佛法,发心、教授这样的法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说不得作者也不缘一切法。“此乃般若度之殊胜行”,如果能够如是了知,如是安住,这种就是般若度的殊胜行。这个《般若摄颂》中讲得很清楚。

 

此境界唯一是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而无法言表、 不可思议。

 

这样一种境界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各别自证”的一种行境,所以说通过凡夫人的语言是“无法言表”的,通过凡夫人的分别念是“不可思议”的,它完全是离开四边戏论。

 

平时我们讲,众生的所有的分别,都包括在有无是非的四边当中,所以说我们众生凡夫的分别念只要一动,这个分别念肯定落入四边,要么就是有边,要么就是无边,要么就是亦有亦无,要么就是非有非无,所以实际上“四边戏论”是代表所有一切众生的分别,一切众生粗粗细细的分别,乃至于我们再通过分别念去思考的时候,乃至于我们打坐通过分别念在修法的时候,都还是在四边当中在转。

 

当然在四边当中,前面我们分析过,这些四边的分别念有些是可以帮助我们入道的,有些是能够障道的,这个方面善和恶当然是有差别,但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必定都是四边戏论当中,如果你不远离这个四边戏论,就没办法生起各别自证的智慧。没办法生起各别自证的智慧,就没办法去超越凡夫的行为。所以说这个境界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各别自证智慧的境界,它是无法言表、不可思议的。

 

实际上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抉择的这个万法,必须要彻彻底底地抉择,一定要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乃至于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的光明部分都要做抉择,都要了知这一切万法都是本性空的,从它的这样一种显现方面也必需要了知,这个显现也是空性的;从它的空性方面也要了知,空性也是空性的,所以它的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全部都不存在,这在抉择见的时候不能够有丝毫的马虎,在抉择见的时候所有的法都必需要详尽地抉择,都要打破对它的执著。

 

修的时候也是讲到了,修也是不可思议的。从这样一种本体来讲,如果我们还在可思议方面,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殊胜的正见。前面我们再再讲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把自己的分别念息灭、息灭、再息灭,它不是说累积、累积、再累积,或者我在修、我在缘一个法,我得到一个什么了,我看到一个什么了,这个方面不是的,实际上就是把你的分别念逐渐逐渐息灭,从有边息灭到无边,逐渐逐渐息灭下去之后,一旦分别念寂灭的时候,不可思议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通达:“哦,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的,各别自证的行境。”

 

只要有分别念的时候不可能显现智慧,显现智慧肯定是完全息灭分别念的状态当中,完全是这样的状态才可以真正地显现。这个方面就讲到我们修行的方向,为什么我们要再再讲到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如果你要修正行,不是说修前行,你观察暇满难得,不是说这个,如果真正要修行中观的正行的话,实际上就是必须要息灭分别,通过殊胜的智慧,通过离四边的定解,逐渐逐渐把我们这个分别念息灭掉。所以修行的过程也就是息灭我们分别念的过程。

 

《华严经》中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

 

《华严经》十地品,或者有的地方讲在《十地经》当中,讲菩萨的这种智慧“犹如空中之鸟迹”,“鸟迹”的“迹”字就是指脚印,鸟在空中飞的时候,它的脚印能看得到吗?鸟在空中飞的时候,它的脚印是根本看都看不到,找也找不到的,如果这个鸟是在地上走,肯定会印下这个脚印,但是飞在空中的时候,鸟的脚印“极难言说无法示”,你也看不到,也没办法言说,也没办法去指示:“哦,这个不是有一个鸟的脚印吗?”根本无法去指示的。

 

“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同样的道理,菩萨一地到十地,菩萨诸地的境界,“以意心境不可知”,通过意识、通过心境,那是不可了知的。我们怎样去说这个是菩萨入定的境界?这是一地的境界,这是二地的境界?凡夫人通过自力完全无法了知,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一种状态。

 

意思是说,诸位圣者由获得法界明现境界的不同而逐步跨地,最终现前远离所有二障的法界,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诸位圣者由获得法界明现境界不同”,就是说圣者和圣者之间,一地到二地之间,他也是获得了“法界明现境界”的不同,就初地、二地、三地等等,他也有这样一种明显不明显的差别。比如初地菩萨,他虽然证悟了这种无分别智慧,但是和二地、三地、四地比较起来的时候,后面的这个智慧是越来越明显的;还有一地二地三地有一个逐渐逐渐增长的过程;还有逐渐逐渐圆满的过程。上师讲记当中就讲了明、增、满,就是说逐渐有明显不明显的差别,还有增长的差别,还有圆不圆满的差别,所以说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从我们现在能够可以了知的这个角度来讲,大概有这样一种差别。

 

“通过明现境界的不同而逐步跨地”,最终达到圆满的时候,是现前远离所有烦恼和所知障的法界自性。但是这样一种本体对于凡夫人来讲是完全没办法通达的,怎么去通达?我们说这个是菩萨入根本定的境界或者说怎么怎么样,凡夫人是根本无法了知的,但是凡夫人无法了知,通过上地的菩萨,或者通过佛地的智慧来讲他可以了知,这个菩萨是安住在哪个境界当中,他是可以知道的。这个在《辨法法性论》注释当中,麦彭仁波切宣讲过的。

 

诚如 《广大游舞经》中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在《广大游舞经》当中讲到佛陀怎么样入胎,怎么样出生,怎么样学习工巧,怎么样出家修行成佛等等,这样的广大游舞、广大游戏,怎么样在世间当中做游戏的,像这样的佛陀传记在这个当中讲得很清楚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在成佛的时候,宣讲了这个著名的颂词。佛陀当他最终证语佛道的一刹那,他就很感叹的,他就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佛陀说,我已经获得了犹如甘露一样的妙法,这样犹如甘露一样的妙法,具有五种特点: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有这样五种特点。

 

所谓的“深”,上师的讲记当中讲到,就是离开一切相状称之为深;“寂”就是寂静,离开一切分别就叫做寂静,不是分别念的状态,这个就叫做寂静;“离戏”就是离开有无是非的这种戏论边;“光明”的意思就是说这样一种境界并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它有这样一种殊胜光明的智慧,一方面是离开一切戏论,一方面是同时一个刹那之间可以通过他的智慧了知一切万法,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光明智,一般的人没有这样的光明智,一般的众生处于无明当中,所以没办法一个刹那当中了知很多法的,这个方面就讲的一种光明智慧;第五特点是“无为法”,大无为法的自性不变化的。

 

在《宝性论》讲如来藏的自性的时候,就是通过佛陀所证悟的这个法界,它是无为法,从它显现的这样一种智慧来往前推,因为佛陀最后现证的法是无为法的自性,无为法的本体是不变化的,绝对不变就叫无为法。你的果位现前的智慧是无为法,那么往前推,你道位的智慧也应该是无为法,再往前推,推到凡夫位的时候呢,这个智慧在凡夫人的智慧当中也是无为法。也就是说,现在任何一个恶劣的众生,再恶劣的众生,相续当中都具备这种无为法的智慧。

 

所以现在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把这个障碍这种无为法智慧的客尘,怎么样把这样一个客尘消净?实际上这个佛智是现成的,这个佛智在每一个众生相续中是现成而有的,但是因为有障碍的缘故,它就不显现出来。这时候我们就要发心,就要开始苏醒修道的种姓。如果你不修道,这样一种智慧是没有办法显现出来的,所以首先他要苏醒修道种姓。

 

突然就有一天,我们在轮回中就产生一个想要修法的心,想要皈依的心。这个方面就是最初的种姓的苏醒,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样一种想要入道的种姓苏醒的开始,逐渐逐渐我们也许磕磕绊绊地在上面走,也许会遇到很多障碍违缘,但是慢慢慢慢的,相续当中出离心就开始生起了,这个和法界开始相应了,然后开始修菩提心,开始修空性慧,这一步步都是在扫除这种客尘,如来藏的这种无为法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只不过以前我们的障碍很厚,障碍很厚的时候,这样一种智慧就显现不出来,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它恒时在天空中,但是云层很厚的时候,好像一点都看不出它的光明一样。有一天,突然有个地方云层比较薄,这个太阳的光线就能被看到一点点,就好像有一点要显现出来的样子了,就感觉有一点热度的。

 

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可以说恒时这个障碍都是很厚的,那么就在这一世当中,就在这段时间当中,这个障碍就薄了一点,如来藏这样一种无为法的智慧,我们就好像能体验到一点点,这个时候就开始想要修道了。从这儿开始,如果你的因缘比较深厚的话,就遇到上师善知识,遇到道场,遇到正法,逐渐逐渐展开闻思修的修行,这样就向靠近如来藏智慧的方面逐渐逐渐在迈进了。

 

从无为法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如来所证悟的是无为法,再向前推出道位是无为法,在基位的时候、在凡夫位的时候也是无为法,我们就知道了,现在我们就具有如来藏,我们就具有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的智慧。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把这个障碍扫除掉。

 

如果了知了这个自性之后,上根利智的人他会非常精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客尘是可以被远离掉的,如果我越精进、越如法的话,我现前光明的时间也越短,就能越早地利益众生。如果越懈怠,虽然你具有智慧,但你是从法性角度来讲,越懈怠,你的障碍就越深,虽然你有智慧,但你还是要流转。像《宝性论》当中讲的比喻:一个王子,他的口袋里,他的衣角当中有一颗如意珠,但是他就带着这颗如意珠到处流浪、到处去乞讨,没办法过上好生活,但实际上他是带着宝贝在流转。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有这么清净的佛智,但你懈怠了,你去追求世间五欲了,这样的话,你是带着如来藏在流转,是非常可惜的一个事情。

 

不管怎么样,现在已经有了把这个如来藏光明显现出来的窍诀,这个窍诀实际上我们已经掌握了,从最下面的入道的窍诀,到最后的空性的窍诀、大圆满的窍诀都有了。有了之后,好好地去抉择它,把这样一种窍诀抉择得很清净,然后就随时随地去串习它,这样的话如来藏的光明肯定会很快显现出来的。这个无为法方面,如果了知了,对我们修道非常有利益。

 

“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佛陀说我已获得了这样一种甘露一样的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但是鉴于众生的根性太下劣了,佛陀是经历了三个无数劫、累积资粮、修行正法,最后才现证的,所以现在要给众生宣讲这种“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这样一种究竟实相的境界,谁都没办法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所以佛陀说,我应该默然安住于林间,我自己享受这种涅槃的妙乐,就不想传法。

 

但后面我们也知道了,就是梵天帝释三次请佛转法轮,三次请佛转法轮之后,佛陀才答应到鹿野苑,首先给五比丘讲法,逐渐逐渐将把这个法义展开了。而且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也是很善巧,逐渐逐渐让众生成熟根性的方式来了知,因为佛陀首先证悟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么离戏、完全圆满的法界给众生宣讲,没有人能够接受,所以他就是逐渐让众生根性成熟,首先讲四谛法轮;四谛法轮讲完之后,逐渐逐渐讲菩萨道;然后讲无相法轮,讲空性;空性讲完之后再讲如来藏无为法,他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讲的时候他是逐渐能够让众生的相续得以成熟的这种方式来安立的。所以后面,众生根性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能了知这个实相,实相原来这样一种“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自性的状态。

 

归纳而言,要明确了解修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来源的智慧波罗蜜多的方法,即在薄地凡夫时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再唯一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

 

归纳而言,要明确了解,我们要修行“三世诸佛菩萨来源的智慧波罗蜜多”,这个“智慧波罗蜜多”,它是三世佛母,或者说四圣的重点,就是说佛也是通过“智慧波罗蜜多”而生的,菩萨也是因为证悟了“智慧波罗蜜多”而生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要修行这样的“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在“薄地凡夫”的时候,首先“以闻思断除增益”,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前面也讲过,这个地方又在讲。

 

首先要通过听闻和思维来断除增益,“再唯一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增益”,是指不必要的分别念,和实相不相合的分别念就叫增益。就是说这个本来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认为是这样的,这样本来没有,你认为有,这个就叫增益,增加的。法界的本性本来是一切无所缘的状态,但是我们在这个一切无缘的法界当中,增加出很多觉得它有啊、无啊、是啊、非啊等等很多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很多观点最终来讲都是需要剥离掉的,都是需要远离的。所以说我们首先要通过闻思的方式断除增益,再唯一地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当中去串习,这时候就可以证悟智慧波罗蜜多,然后就可以成菩萨、成佛。

 

如是二谛的安立并不是各自派别的观点,而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因为除了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这一点外否认一切他因。

 

这个名言谛和胜义谛安立的方式,“并不是各自派别的观点”,唯一是中观派的观点?唯一是唯识派的观点?不是各自宗派的观点,“而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整个大乘都必须通过二谛来建立,因为整个大乘“除了承认诸法自性空”这个胜义谛,和“名言万法唯心造”这个世俗谛,这一点之外,是“否认一切他因”的,这就是真正的所谓的大乘。

 

【关于此理,《楞伽经》中云:“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纵现外境相,如实见境无”此偈已说明外境不存在唯识之理。】

 

这个颂词就讲到了外境是不存在的,唯有识存在的道理。颂词中说“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受到了熏染,或者心作为种子可以熏染,或者说我们的心作为一种所熏,被其他的种子所熏染,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无始以来,心造业熏染法界。

 

“心如明镜般,纵现外境相”,实际上在我们心中,虽然犹如镜中显现影像一样,显现很多很多外境。镜子在镜面当中,可以显现很多影像。“纵现外境相”,就是说很多山河大地可以在镜子当中显现,但是在显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外境在镜子当中是根本不存在丝毫自性的。所以虽然我们的心中也显现很多外境的影像,“如实见境无”,但真的观察的时候,可以了知,可以见到,所谓的外境根本不存在,除了心识以外,没有一个所谓实在的外境。这个偈颂说明了外境是不存在的,唯识存在,“唯识之理”就是说只有心识存在的道理。

 

【又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

 

“余说”就是讲其他有些内外的宗派,就是除了唯心所造的这个作者之外,其他有些宗派说,“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这个“作”字,就是作者的意思。其他说这些是作者,“我说唯是心”,佛说呢?佛陀在《楞伽经》当中讲,我说这些都不是作者,唯有心才是万法的作者。

 

所谓的“数取趣”,有些宗派认为这个“数取趣”就是人我,这个“我”就是一切万法的作者,有这样安立的;“相续”就是有一些宗派他认为“相续”是作者,有一个实有的法叫“相续”,“相续”就是一切万法的作者;“蕴”就是蕴为作者,有些人认为五蕴就是一切万法的作者;还有一种就是后面的“缘”,有些人认为缘是作者,因缘是作者,有种实有的法叫因缘,这个因缘是作者;还有“尘”,微尘是作者,胜论外道认为微尘是作者;还有一种“自性”是作者,“自性”就是讲数论外道的主物,“三德平衡状,是名为主物”,这个叫自性,他认为自性显现万法;还有“自在”,就是讲大自在天,在《智慧品》当中讲大自在天是作者,他就可以次第次第造一切万法。后面这个“作”就是作者的意思。“余说”这些作者,“我说唯是心”,佛陀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作者,我说真正的作者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才是一切万法的作者。

 

这一颂明确地指出了万物无有其余作者唯一是心所造。

 

这个颂词当中,佛陀明确指出了:一切的万物实际上没有其他的作者的,唯一就是心作为作者。

 

  按照后面的观点,具有形形色色显现的这个无始无终的三有轮回并非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而能作为此因者根本不是外道所许的时间、微尘、自在天、我等其他作者,而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的,仅仅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无有分歧。

 

按照后面的观点”,这个“后面”就是讲心所造万法,按照佛陀的观点来讲,“具有形形色色显现的这个无始无终的三有轮回”,并不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现在我们这样一种世间,它是具有形形色色的特点的,这个无始无终显现的三有轮回,绝对不可能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如果是无因无缘可以产生的话,就会产生常有、常无的过失。在《入中论》当中破无因派的时候就是这样讲的,如果是无因的话,轮回世间就无可取,有可取故应该知道是有因的。“并非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这一句以上是破无因。因为对于一切万法的承许方面,有些人认为是无因生的,这一句就破无因,这一三有轮回并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

 

下面这一段是破非因,下面这段承许有因生,但是他所承许的因是错误的。“而能作为此因者”,虽然有因,“根本不是外道所许的”这些“时间”,实有的时间作为显现万法的因;“微尘、自在天、我等其他作者”,这个以上是破非因,不是这样一种。

 

第三个说正因,真正一切世界的正因是怎么样的?“而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的”,这一句话讲到了正因。一切的轮回世间,实际上“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唯一是由识所变现,自心所出生的,这个就是一种真正的正因。

 

“仅仅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无有分歧”,从这一点来讲,所有的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是没有分歧的,这个方面就把所有世俗谛的观点全部包括进去了。第一个,大家面前的现相,这个不是无因生,把无因破掉了;然后不是非因,把非因破掉了;这一切都是唯识所现的;把这个讲完之后,整个世俗的法实际上在这个地方也比较圆满的讲完了。整个内道大乘都承许心识是万法。

 

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呢,有些人会认为,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破了唯识,那么月称菩萨承不承认世俗谛当中的法是唯识所现的?下面为了打破这种疑惑,引用一个月称菩萨论典当中的教证,也是引用《入中论》的教证,来说明月称菩萨在名言谛当中也可以承认唯识,只不过在《入中论》当中没有广大地去建立而已,但是承不承认呢?也可以承认。

 

月称菩萨也亲言:“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第六品当中讲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种种差别,有情世间也有很多差别,有六道众生,每一道都是有很多差别的;器世间当中也有很多差别,有贤劣的很多差别,地狱的显现乃至于天宫的显现,器世界差别也有很多。那么这些差别是谁所造的呢?“种种差别由心立”,这很多差别都是通过心而假立的,而且引用教证说“经说众生由业生”,佛经当中讲,一切众生是由业而产生的。那么业是由哪里产生的?业是由心而产生的,所以说“心已断者业非有”,如果你把心断掉之后,就不会有业,没有业就不会有众生,就可以断除轮回了。

 

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的,后面两句“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实际上众生由业生,那么业从哪里生?业是由心生,所以进一步讲,如果你把心断掉之后,业就不会有了。怎么样断心?从一个角度来讲,断除我执心也算是一种断心,或者彻底地通过修空性来断心也可以。反正就是“心已断者业非有”,这个业是根本不会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月称菩萨也是承许唯识的。

 

在清辨论师一个注释当中,应该是在一个窍诀的《中观宝鬘论》当中也是提到了,他也是说,连月称大菩萨,月称大论师他在承许细中观的时候,从修法的窍诀的角度来修的时候,也承许一切万法是唯识所现的。如果月称菩萨没讲过的话,那么清辨论师作为大论师来讲,不可能随随便便说月称菩萨说过这个话,也不可能说的。

 

还有另外一个应成派论师,就是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在《智慧品》当中也是曾经破过唯识,那么寂天菩萨他承不承认唯识所现呢?名言当中是承许唯识所现的。我们学《入行论》的时候,六度唯心,这个地方是非常明显的。在讲地狱的时候,一切有情,一切烧铁地,谁造的?唯有恶心造。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了,地狱当中很多的众生从哪里来的?这么多的妖怪从哪里来的?实际上地狱的阎罗卒都是你的恶心所造的,这个方面把一切唯识所现讲得很清楚,布施唯心,持戒唯心,安忍唯心,乃至智慧唯心,都是讲了。所以名言谛当中,寂天菩萨他也是从这个方面说,调心很重要,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如果你心调服了,一切都调服了,如果你心不调服,外面不调服,所以说名言当中,寂天菩萨也可以承许唯识的。

 

假设谁说世间的这一切显现不是由自心所生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它的因是除心以外的他法,

 

如果谁说世间当中的一切显现不是自心所造,那你必须承许这一切的因是除心以外的其他一个法。

 

倘若如此,就已认可补特伽罗的心束缚或解脱轮回的一个其他因,这无疑已经坠入外道宗派里了。

 

如果你不承许一切都是心所造、心束缚、心解脱,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其他的因,除心之外其他的因的话,如果是这样,你就认可了,所谓的补特伽罗的心,他束缚轮回当中的一个其他因,解脱轮回也是一个其他的因来解脱,如果你这样承认的话,实际你已经坠入了外道宗派当中了。这个不是内道的观点。内道和外道实际上就是说,你的束缚和解脱是不是由心安立的?由心束缚、由心解脱都是内和外当中的内进行安立的,内心安立的。如果你认为在内心之外有一个其他的法,这个就是外,就是外道。从广义的外道来讲是这样的。

 

所以为什么说已经坠入了外道的宗派里面了呢?内和外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安立的。内道当中就是说一切都是心识安立,束缚也好、解脱也好,都是这样,从有部开始,到中观宗,到大圆满都是从这个方面讲的。如果你现在不承许这一个共因,你认为除了心之外有个其他因来束缚,来解脱,实际上就不是内道,那是外道。

 

所以,无有其他作者且外境不存在唯是心之现相这一观点也需要渐进而成,承许名言为唯识的此观点成立是大乘的总轨。

 

所以说这个很重要的缘故,没有其他的作者,是心作为作者,而且外境不存在,唯是心的自现,这个观点是“需要渐进而成”的。

 

“需要渐进而成”的意思就是说,一方面对我们来讲,我们真正最后要通达,要对一切唯识所现产生个定解的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渐进而成,因为我们内心当中也有很多认为外境存在的这种实执,这个实执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打破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学唯识的时候,虽然道理上也学一些,但老是觉得有点不踏实,好像觉得这个外境是不是存在的?实际上就是无始以来认为外境存在的习气很深厚的缘故,没办法一下子对于唯识的广大的正理产生一个定解。这个方面就要通过很多的比喻、很多的例子、很多的理论、教证来进行安立,所以“需要渐进而成的”。

 

“承许名言为唯识的此观点成立是大乘的总轨”,整个唯识宗、中观宗都可以承许名言是唯识,所以称之为“大乘大的总轨”。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我们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在这个论典当中分了两部分,首先是宣讲造论分支,第二是所说论义。造论分支当中分了造论五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现在宣讲的是全论的内容,全论内容是通过二理来抉择二谛无谬真如的自性。也就是说,通过胜义理和世俗理,来真正正确地安立,或者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相,抉择正见之后,便于殊胜地修行。

 

在这个当中,对于胜义谛也安立了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对于名言谛的观点,是分了几个侧面来进行安立的。首先,按照本论的观点我们是按照详尽观察的唯识宗进行安立的。如果按照应成派观点的话,就是通过世人承许进行安立的。还有,对于世俗谛的问题,麦彭仁波切也告诉我们:不能把世俗谛看成一个非常下劣的东西,胜义谛是非常超胜的、神秘的自性,不能这样去观察。实际上世俗的本性就是胜义谛,胜义谛的显现就是世俗谛,仅此而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何者更加重要的问题。

 

前面通过很多经教高度赞叹了作者是心识,或者一切显现都是心识道理,这样一种唯识的观点是大乘的总轨。在讲完这个问题之后,下面就进一步的观察。

 

有人心中不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那么,具德月称论师等为什么没有如此安立名言呢?

 

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名言当中承许唯识是大乘的总轨,那么具德月称论师是属于大乘中观应成派的论师,他也应该是大乘范畴所摄的,按理说也应该在名言当中安立唯识,那么具德月称论师为什么没有这样安立名言?我们学过《入中论》就知道了,月称菩萨在世俗谛当中通过世人共许而安立名言谛,所以对于唯识宗的观点也是不破不立的。

 

当然在《入中论》当中有广破唯识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胜义谛的理论,在胜义谛的侧面当中破唯识,但是在名言谛的角度来讲,对唯识宗的态度基本上是不破不立。也就是说,也没有破斥,也没有去广大地安立。至于前面我们引用了“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这个颂词,这个颂词不是在广大地建立。所以说中观应成派在讲《入中论》的时候,他的名言谛对唯识宗的态度,就是也没有破,也没有去广大地建立它。

 

在相应上述的真实胜义圣者根本慧定的行境进行抉择时,现有轮涅的一切法在不经任何观察的情况下只是按照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就已足够了,并不必因为这一切本来安住于远离四边戏论的缘故而凭据宗派的观察对现相名言深入细致加以分析。

 

这一段,还有后面一段都是在讲月称菩萨为什么在名言谛当中不安立唯识?根据和原因是怎么样的?因为月称论师他着重抉择的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法界的究竟实相,所以“在相应上述的真实胜义圣者根本慧定的行境进行抉择”的时候,就是安立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的,胜义谛当中是这样安立的。

 

“现有轮涅的一切法在不经任何观察的情况下”,因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他的这种二谛,是一种复述二谛,麦彭仁波切注释在科判当中也讲是复述二谛,就是说他自己的自宗来讲是不分二谛的,没有什么二谛可分,因为他着重抉择的是究竟实相义,在究竟的实相义当中,根本没有二谛可以安立,所以说月称论师他究竟的自宗来讲不分二谛。

 

后面因为在宣讲空性的时候,一部分众生提出了一些世间妨难,所以就根据这样一种世间分别心,月称论师就分了二谛。这样的二谛,“现有轮涅的一切法”是“在不经任何观察的情况下”,“只是按照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就已足够了”,就是说世间人他的无患六根所取的意义,作为所量的依据完全可以了。

 

所以此处讲“按照世人的所见”,就是眼识的所见、耳朵的所闻作为所量,就已经完全足够了,他安立名言谛就可以了,因为他的标准就是讲无患六根所取义。如果是无患六根所取的意义,从一个层面来讲必定是真正的世俗谛。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讲真世俗和假世俗,真世俗就是讲在名言谛当中,你的眼识能够取的,你的耳识能够取的,乃至于你的无患的意识能够取到的,这一切就安立成世俗名言谛,没有错误,就是完全已经够了,对于这样一种世俗谛来讲已经能够安立了。把这些作为所量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并不必因为这一切本来安住于远离四边戏论的缘故”,这一切的万法,你实际上一观察的时候,全部都是远离四边戏论的,就是说月称菩萨并不因为这一切在胜义谛当中,或者真正究竟的实相当中,远离四边戏论,所以说在名言谛当中分二谛的时候也是“凭据宗派的观察对现相名言深入细致加以分析”。比如使用有部的观点,或者比如使用经部、使用唯识宗,这些都叫做“凭据宗派的观察”,已经入了宗派的这样一种观察方式。

 

对于这个现相的名言谛,到底按照经部宗去承许?还是按照唯识宗去承许呢?这样的话没有必要,不需要对这样一种现相名言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因为他的重点是在安立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究竟实相安立完之后,他的名言谛就是如梦如幻的缘起显现,反正如何如何地显现在无患六根识的面前,就如是如是的安立成名言谛了。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善巧的安立方式,也不对这种现相名言谛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没有这个必要了。

 

对于这些显现,以语言、分别来衡量而说有、无、是心、非心等等,无论是肯定哪一方,在实相中都是不成立的,以如是胜义观察理的应成量便可推翻反方的颠倒妄执。

 

 

对于这样一种共称的缘起显现,我们用语言来衡量说这些法是有、无、是是心、非心,或者通过分别来衡量这些法是有、是无、是心、非心等等,不管你怎么样肯定,你肯定哪一方,或者有些时候说这个法是有的,你肯定有的一方;或者说这个法先有后无,没有了,肯定无的一方;或者说通过观察之后,这一切显现是心的显现;或者观察之后,这一切显现是非心的显现,不管你肯定哪一方,实际上通过实相观察,在实相当中都不成立。你要安立,要么就是有、无,要么就是是心、非心,但是这一切万法你在名言谛当中辛辛苦苦建立完之后,在实相当中同等都是离戏的,同等“都是不成立的”。

 

“以如是胜义观察理的应成量便可推翻反方的颠倒妄执”,所以说不管再怎么样安立,通过“胜义观察理的应成量”,应成派使用的是一种应成量,通过这样的应成量就可以“推翻反方的颠倒妄执”。这个地方的“反方”不一定有一个具体的宗派的所指,这个地方的“反方”就是说,只要是和实相义不相顺的,这一切安立的方法都叫做“反方”,所以此处说“颠倒妄执”。你安立了有、无,你安立了是心、非心,你安立了是心的显现也好、非心的显现也好,你认为在实相当中它多多少少有所承认,多多少少有所成立,这个方面就叫做“颠倒妄执”。所以应成派就通过应成量,把这些所有反方的观点全部予以颠覆,全部已经推翻了。所以说不管怎么样成立,反正在胜义谛当中都是一法不立的。

 

(应成派)自宗认为,任何有相的所缘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管如何承认一概予以拒绝。

 

应成派的自宗他认为,任何有相的所缘,不管是有也好,无也好,还是前面所讲的是心、非心也好,一切有相的所缘全都不存在。所以不管你承认什么法,全部一概予以拒绝。

 

这个方面也是应成派他的一种不共的特色。反正你在名言谛当中所安立的一切法,在实相当中没有一个可以安立的。那么缘起的显现呢?缘起的显现法在胜义当中,实相当中,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安立的。或者就是说,你缘这个缘起的显现,你再安立一个有、无、是心、非心,这一切的安立方法在胜义当中也是不存在的,在实相当中也完全是不成立的。所以就是说,应成派他的这样一种特点,或者说《入中论》它的特色,它主要是着重安立实相当中一法不立的观点,对于这样一种名言谛,以无患六根所取的意义来做为所衡量的法就已经可以了。

 

而且应成派在观察的时候,也是在一切有情面前所显现的这一切万法,作为他观察的基,就是说无患六根前面所显现的这些山河大地,月称论师说,这一切法都不存在,这一切的法都是无所缘的,就把这一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的。所以说不管你再怎么样安立,反正除了这些法之外,都没有什么可以安立的。只不过你说这些法是心显现的,还是不是心显现的呢?它是心的本体,还是不是心的本体呢?除了这个之外,再没什么安立的了。所以月称论师说,不管是心、非心、有、无、是、非,全部都是不存在的,一概地予以拒绝。所以,月称论师他在名言谛当中,他不着重安立唯识宗的观点,有他的依据,就是这样的。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