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

 

三 轮回过患

 

轮回过患分为总体过患和具体过患两个部分。其中总体过患归纳为流转于什么地方、流转为什么众生、在什么时间流转、以什么形式流转、以什么因流转、以实例说明流转六个方面,通过观察、安住轮番的方式来修。所有世间俗人都是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所有修行人都是以痛苦开头,以快乐结尾。所以,只需要总体思维这样的轮回痛苦。然而,如果依此没有生起厌离心,就要进入具体思维六道各自痛苦的阶段。观想所有地狱三十八层铁室的情景,这以上是修法。

 

一般来说,地狱的住处、痛苦的分门别类不可思议,这一点要按照《正法念处经》中所说去了解。有关轮回过患和业因果中的这些内容,需要再三参看《百业经》、《贤愚经》、《正法念处经》、《富楼那传》来了悟。在思维千差万别痛苦的时候,不要像外面有一个人正被千刀万剐去看看热闹一样,而务必要观想自己身临其境,真正投生到那里真正在遭受痛苦。

 

观想的内容,第一是住所,第二是身体, 第三是痛苦,第四是寿命,就依照观修闲暇时那样来观修。当这样静心思维时,心里觉得悲悲凄凄,万分伤感,那就是厌离心。生起了想从中解脱的心,那就是出离心。出离包括出离的果和出离的意乐,这里是指出离的意乐。转生到地狱的因,虽然总体来说是三毒引发的上品十不善业,但主要是嗔心驱使的杀生等业。自相续从无始时以来积累下数不清的这样的业。对此,具足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立誓从今以后哪怕是肉被揪成一块块而死,也绝不造这样的嗔业。对于转生在地狱的一切有情,要了知是母、念其恩德,萌生想要报恩的心念, 但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第二是发愿,如果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第三是立誓, 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第四是祈祷, 诚心诚意祈祷远离苦因及苦果无欺皈依处的三宝,我的老母有情正住在地狱就在当下、迅速、 在这个住处、在这坐垫上解脱,猛励祈祷三宝, 念诵“奇哉三宝大悲尊……上师如来众生怙, 精进救护众生事……”以及“勇士你具大悲力……”,遵照全知无垢光父子的观点而言,要间接对作意自私自利深恶痛绝。

 

关于六道其余的痛苦,也要通过细致入微地思维住所、身体、痛苦、寿量等而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忏悔、发誓、知母、念恩等观修方法,在所有引导中都是相同的。

 

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13

 

第十四课思考题

 

36、所有经论中对二谛是如何安立的?请举例说明,如何以二谛衡量诸法之空性与光明?

37、为什么说世俗涵盖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

38、为什么说世俗的显现不是所破?

39、“一切万法中再无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么?对此,凭自己对中观的认识加以说明。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麦彭仁波切前面说:“所有经论当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所有也就是指很多。比如所有的人都到了,是指该来的人都来了,这叫做“所有”。

 

一般来讲,宣讲二谛的经论非常多,如《二谛经》等。这些经论中,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空性为胜义、显现为世俗;一种是实相、现相相同为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相同为世俗谛。

 

表面看来,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实际上,除了前译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一些窍诀书中有这种分析方法,不要说佛教不太兴盛的教派,即使非常兴盛的教派当中,有关这方面的窍诀也是非常难得。所以,我们对自宗麦彭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们的教言书,的确应该生起不共的信心。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真正通达二谛的两种安立方法,有时觉得世俗是应破的法,有时觉得世俗是应取的法,在显现、光明等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大家应该了知:以胜义量为主来衡量时,空性是胜义,显现是世俗;以名言量为主,像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来衡量时,实相现相完全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

 

对这个问题,最初的时候有些道友可能不太懂。不懂也不要紧,希望你们再三地学、再三地问,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以前有一位俄巴活佛,上师如意宝也曾在他面前听过很多法,我们讲《中观四百论》时经常引用他的教证。在这里,麦彭仁波切简略地宣说了二谛的两种安立方法。在俄巴活佛的《见解和宗派辨别论》中,则对此作了非常广泛的分析。

 

以这种方式来宣讲时,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既可以从空性方面衡量,也可以从光明方面衡量。从光明角度进行衡量时,根本没有舍弃空性,但是这种光明,唯有圣者的净见量才能见到。在很多中观的论典中,一直抉择万法为空性,根本没有提及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是第二转法轮的缺陷。而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宝性论》、《赞法界论》等论典中,龙猛菩萨等很多大德,有时将光明称作如来藏,有时将法界称为如来藏,一直赞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对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根本没有抉择。

 

如果我们将弥勒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论典结合起来,释迦牟尼佛二转和三转法轮结合起来进行衡量的话,才会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所说的最甚深的精要窍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如同甘蔗与蜂蜜一样结合起来,一定会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的深广教义。因此,一定要清楚麦彭仁波切此处所讲的两种量,如果不了知这两种量,就根本无法了知它们所衡量的法。

 

比如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否则,根本无法发挥这种仪器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要了知释迦牟尼佛所说光明的这一分,首先一定要知道净见量;如果要通达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空性法门,就一定要了达《中观六论》、《入根本慧论》当中所说的胜义量,依靠这样的量才能抉择有关空性方面的教义。

 

因此,能衡量和所衡量当中,能衡量的胜义量和名言量相当于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依靠二量的仪器所测量的就是一切万法。而万法的本体,有空性和光明两分,如果将空性与光明二者脱离,对万法就不可能完整地作出抉择。因此,衡量空性的量,不能衡量光明;衡量光明的量,不能衡量空性。比如《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论典所衡量的是光明这一分;而《中观六论》所衡量的是空性这一分。如果将这两种法门分开,则是不究竟的抉择。

 

大家在理解时应该明白,万法并不是单空的法,也并不是个别人所说的“一切都是光明的显现,它的本体是不空的”,实际上,一切万法,空的本体就是显现、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明白。

 

“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从分析现相的名言量角度,实相现相统一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叫做世俗谛。但这种安立方法所承许的胜义谛,其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正如前文所说,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以及很多辩论书中都说:如果如来藏的本体不空,则与外道的常我无有任何差别。有关内道所承许的如来藏与外道常我之间的差别,《入中论自释》里引用教证作了说明【1】,在《破除邪说论》【2】当中也引用过。外道常有自在的我和如来藏的不同,主要是从三解脱门的本体空性这一角度来分析的。否则,外道也说自己所承许的神我是不可思议、无法言说的;内道也说如来藏的本体远离一切分别念,很多说法非常相似,这样也就很难对二者作出区分了。

 

 【1】《楞伽经》云:“大慧问曰: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谓彼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如无价摩尼宝被垢衣缠裹,如是此被蕴界处衣之所缠裹,为贪嗔痴之所障蔽。为分别垢之所染污,然是常住坚固不变。此如来藏与诸外道所说神我有何差别。世尊,诸外道类,亦说神我常住、非作、无德、周遍、不坏。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说如来藏者,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是于空性、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大慧,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大慧,譬如陶师于一泥聚,由彼自手、艺、杖、水、绳、功用等故造种种器。大慧,如是如来,于法无我离一切相。由具种种智慧巧便、遂以种种字句异门,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大慧,是故我所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为欲引摄贪著神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故说如来藏,是欲令诸堕实我见意乐有情。由先成就三门意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2】 收于索达吉仁波切所著的《妙法宝库·遣疑明炬》中。

 

【此处按照前一种安立方法,也就是将世俗的含义安立为真实与非真实二者中非真实的方法,】

 

前一种安立方法,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按照这一安立方法来讲,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从第二转法轮这一角度来衡量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谛呢?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

 

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谛就是特别不好的法,一定要舍弃的一种法。这也不一定的。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这是不需要舍弃的;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这也没必要舍弃。

 

因此,所谓的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下面主要讲这一问题。

 

【所谓真实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相——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从空性为胜义谛、显现为世俗谛这一角度来讲,什么叫做真实义呢?所谓的真实义就是指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大幻化网》中也说:糖的本性是甜的,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诸法真正的本体应该是空性的,这就是它的真实性。

 

那么,非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非真实是指世俗谛。但不要认为:所谓的世俗谛是非常不好的、需要舍弃的一种法。世俗也有世俗的好处。

 

【因此,必须明白:所谓的世俗仅仅是指生等现相在诸凡夫前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

 

现在生灭的各种各样万事万物的形象,在未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凡夫人面前,其本体空性似乎已经被隐蔽着、遮障着。比如柱子,圣者见到的柱子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而凡夫人见到的柱子,是一种产生的法、实有的法,柱子真正的光明和空性的本体已经被完全遮障了。

 

【而不要误解为在何时何地都是欺惑、虚妄的,也不要误认为它恒常遮障空性,】

 

《定解宝灯论》当中讲“二谛何者为主要”时,有人说世俗谛很重要,有人说胜义谛很重要。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不能分开的。为什么呢?如果认为世俗中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显现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胜义谛隐藏在背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的凡夫众生由于实执的串习,将柱子执著为实有的法,但这是我们心识的缺点,并不是柱子的缺点。柱子的显现,在圣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对凡夫人来说,则是增上贪嗔痴的因。所以,显现这一点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比如有两个人,有眼翳的人将海螺见为黄色,没有眼翳的人见为白色。实际上,白色才是海螺真正的显现,这一点没有必要舍弃。但具有眼翳者将其执著为黄色,此黄色与有境——具有眼病存在密切的关系。虽然黄色的显现是错的,白色的显现是对的,但对海螺总的显现是否需要破掉呢?不用破掉!总的海螺的显现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对此千万不能舍弃。如果将这一点舍弃,那是不是海螺的所有显现都不对呢?这是不合理的。由于眼病的原因,只有黄色的显现是不正确的,这一部分才是应该舍弃的。

 

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时,以窍诀的方式讲了很多比较深的修法。在这里,既不是只讲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也不是只讲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而是将《中观六论》、自续派东方三大论师的自空中观,以及《宝性论》等他空派的中观全部包含于其中。所以,文字虽然非常简略,但实际对理解中观的含义以及从修行的角度,讲了非常深奥的一些道理。如果大家对《中观庄严论释》非常精通的话,应该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的确是非常好,但如果没有人讲解,可能根本看不懂。只是看小说一样看一遍的话,很多甚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随随便便看的话根本挖掘不出来。因为不懂,这样也就不会认为这部论典很殊胜。学习《窍诀宝藏论》的时候也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太懂,这时候就觉得与其他论典没什么差别。但是,我们真正去深入细致学习的时候,就会了知圣者的语言的确是很殊胜的。法王如意宝曾经也说过: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一方面对我们有传承方面的殊胜加持;另一方面,对于圣者的语言,凡夫人无论如何测度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利益和证悟。

 

这里说,所谓的世俗谛千万不要看成是应该舍弃的。凡夫人面前,它似乎成了一种隐蔽、遮障空性的法,但不要将它误解为何时何地都是欺惑性、虚妄的,一定要把它舍弃。

 

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佛陀相好庄严的身体属于世俗谛,如来藏自性光明的本体也属于世俗谛。如果讲得再深一点,大圆满当中所说的光明、金刚链等各种现象,实际上与普贤如来没有任何差别,但这也是属于世俗谛中。

 

如果说上述现象全部是欺惑性的、虚妄性的,这肯定不合理的。如果佛陀的智慧也是欺惑我们的话,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法是不欺惑的呢?没有一个法不是欺惑性的了。所以,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佛陀的身相、智慧等属于世俗谛,但不能将它看成非常不好的法。否则,就如前文所说,对地道、果位等也是难以启齿了,其原因就在这里。

 

对于自宗来讲,一定要将二谛分开,将释迦牟尼佛的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结合起来宣讲。这样一来,对中观的很多论典也会自然而然通达。

 

【因为对于诸位圣者来说,空性与缘起其实是交相辉映的关系,所以显现并非障碍空性。】

 

对于智者来讲,依靠空性可以显现自然的光明,依靠光明也可以了达空性。也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完全可以体现出来。所以,万万不要认为世俗谛是一定要放弃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山王的显现不是遮障,执著山王才是最大的束缚。如同有眼病者见海螺为黄色是不对的,但海螺的显现不需要遮破。因此,显现并不是遮障,但显现是不是世俗谛呢?应该属于世俗谛。

 

【但由于随着实执显现的愚痴牵引势必导致颠倒缘一切对境的自性,】

 

所谓的显现并不会束缚你,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因为愚痴而对显现产生的执著才是最可怕的。帝洛巴尊者教诫弟子那若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若巴。”就是说,显现不会束缚你,只有实执才会束缚你,因此,弟子那若巴你一定要舍弃实执。对众生来讲,实有的执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显现并不是所应遮破的,在圣者面前,各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全部存在。

 

但是,所谓的显现也是不尽相同。中观应成派通过中观推理所得出来的显现,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所引发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说:如梦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说的如梦如幻,是断除人无我的单空所得出的如梦如幻;而中观应成派通过不共的应成因,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与此空性双运的显现,也叫做如梦如幻。因此,从单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与远离一切戏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表面词句一模一样,但在圣者的后得中,所显现的境界并不相同。

 

【也正是为了推翻所化众生的颠倒妄执,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随应所化有情的相续才将显现称为世俗,并将它假立为证悟胜义的别名。】

 

凡夫众生对瓶子等所有的显现法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执著,为了推翻众生相续中各种各样的妄执,大慈大悲的佛陀将显现称为世俗谛。

 

为什么将显现称为世俗谛呢?因为它是证悟胜义谛的前提,是证悟胜义谛的阶梯。换言之,所谓的世俗谛,就是证悟空性的手段和最好的方法。这是以别名的方式来安立的。

 

【但要明白,实际上显现与世俗是同一个含义,显现是指现似存在,并非真实成立,】

 

所谓的显现,表面看来似乎存在,比如如来藏光明的显现,很多经典认为它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凡夫分别念前常有的存在。有关这方面,觉囊派的《山法了义海》【3】当中引用很多教证说:光明如来藏恒时不变而存在,但它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的《他空狮吼论》中也对这个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所以,显现似乎存在,实际上并不成立。

 

【3】多罗瓦(1292-1361) 著。他所著的《山法了义海论》、《山法海论科判》和《第四结集》及其摄义等阐述了觉囊派他空见的基本教义,成为该派的经典著作。

 

【也要清楚,所谓的无实也不必说成是一种颠倒的显现,其实就是将空性立名为无实的。】

 

尤其是他空派,他们对这一点非常担心。实际上,根本不必担心,所谓的无实并不是一种颠倒的显现,其显现的本体就是空性,而空性就是所谓的无实。所以,根本不必担心:一说无实是不是就成了一种颠倒的显现?不用这样想。

 

【如果表面的显现成立,表面的显现真实,那命名为世俗显然不合道理,(因它已)变成不空了。】

 

对于世俗显现,如果以中观应成派的因也无法遮破,那么这种世俗法显然不合理,因为它已经变成不空之法了,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空的一个所知有实法不可能存在的道理依据理证如实成立,】

 

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运用了很多理证进行宣说。通过理证可以推知,所谓的不空之法,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成立。

 

【因此在万法当中偏堕于现空一方的法绝对无有。】

 

空而不显现或者显现却不空的法,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是找不到的。比如如来藏是光明的,但光明的本体也是空性的;一切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但这种空性也是与光明互不分离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指出:“一切显现周遍空,一切空性周遍现。若有显现无不空,空亦不成不现故。” 【4】这些词句表面看来很好懂,实际上,其中包含了非常甚深的意义。

 

【4】此偈颂摘自于益西彭措堪布所译《定解宝灯论》。

 

现在外面从来没有学过佛、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他们相续中肯定会有一些怀疑或者邪知邪见。但是,对于真正具有理证智慧的智者来讲,空一定会显现、显现一定是空性,所谓的“空而不显、显而不空”之法,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

 

【由于万法的本性中不存在,因而凡是讲道理的人谁也不会承认其存在。】

 

在万法的本性中,空而不显、显而不空的法如果存在,倒也可以如此说,但是这种法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看一看: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发明家,他们发明过没有?如果一法虽然显现了,但是其本体根本不空;或者一个空性的法,其本体无有光明的显现,这样的法有没有呢?凡是讲道理的人,谁也不会承认其存在。

 

【总之,所谓“世俗”这一名词就是为了表明正在显现时即是空性的意义。那些苦苦思索所谓“世俗”的字眼而将其视为低劣的坏法进而对空性另眼相待、对世俗不屑一顾的人们实难获得甚深中观的清净见解。】

 

现在有些人,将世俗看作非常低劣的、虚伪的、非常不好的法,而认为胜义的见解是最好的。这些人将世俗法完全舍弃,然后想获得非常甚深的空性意义,这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中观的甚深见解。

 

这一点,学习过《定解宝灯论》的人应该比较清楚。如果没有了知这一点,反而认为:世俗的显现是假的,应该有一个非常好的胜义谛;除了现在的心识以外,另外有一个普贤如来显现;除了现在的瓶子、柱子以外,另外有一个相好庄严的文殊菩萨拿着宝剑在我面前显现,这才是真正的显现。这些都是愚痴之说。

 

实际上,正在显现的心的本体以外,没有其他清净的五种智慧。《大幻化网》中也说:五大即是五佛。大家在闻思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麦彭仁波切教言书中所讲非常殊胜的窍诀意义。

 

比如禅宗说“当下即是佛”,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分别念或者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各种外境,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一种清净的本体。表面上看,这种显现应该属于世俗谛,但是这种世俗谛实际就是胜义谛、就是空性。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像口头禅一样整天挂在嘴边,但是真正通达其内涵的人非常少。

 

这些人,对于世俗谛不屑一顾,却特别重视胜义谛:“我一定要找一个空性,这个空性我一直找不到,现在这些法全都是世俗谛,都是很不好的法。”也就是说,自己骑着自己的马,然后到处去寻找自己的马,这样是根本不可能找到的。【5】实际上,正在显现的法就是所谓的空性,分别念显现的当下就是五智。可是,这些人对这一正理根本不能了知。

 

【5】 《中论·观四谛品》:如人乘马者, 自忘于所乘。

 

【为此,如果明白无实的显现立名为世俗,自性不成的空性命名为胜义,这两者无有轻重之别,】

 

从自心角度来讲,现在正在显现的各种各样分别念,就是世俗谛,也叫做光明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其本体丝毫许也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空性,也叫做胜义谛。实际上,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不可分割的。

 

当然,我们在说话或者认识的过程中,可以将显现与空性二者分开。但是,从其真正本体来讲,显的本体就是空、空的本体就是显。我们什么时候通达这种境界,可以说,已经从理论上通达了现空无二的中观见解。而真正的证悟,只有通过一定的修行之后才可以获得。

 

所以,显现与空性二者无有轻重之别。你不能认为:“空性很重要,我要证悟空性,显现不能要。”麦彭仁波切也说:舍弃显现以外没有空性,舍弃空性以外无有光明显现,这二者不能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而且,也不能将此二者看成像黑绳和白绳搓在一起一样。实际上,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何时通达这一点,可以说,在所有知识中已经获得最无上的知识了。

 

【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平等一味,那么就能确信万法之中再无有比这更重要的一个所知了。】

 

在我们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通过闻思、通过上师的窍诀,真正了知自己心的本性,或者真正了知光明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除此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法。如果真的从理论上或者窍诀上通达了这个道理,那么,在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上有很多应学的知识,在众多的所知当中,再没有比这更珍贵、更重要的事了。所以,有些人可能在这一节课当中,已经真正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或者万法的本体,这对我们的相续来讲是非常珍贵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空性定解的力量是非常强的,这种空性的力量一旦在我们的阿赖耶上种下来,轮回的种子就已经被毁坏了。比如一颗火星落在种子上,种子会被完全烧毁。《四百论》也说:“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谁如果对万法空性这一点略微生起一丝疑惑,也可以毁坏三有的根本,如此宣说的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世间上,有物理、化学、建筑、工程等很多知识;出世间的佛教中也有因明学、内明学、声明学、工巧学等很多知识。在所有这些知识当中,暂且不说大圆满见,依靠中观空性见足以摧毁轮回的根本。现在我们的相续中虽然有贪心、嗔心、痴心,但如果生起空性的定解,贪嗔痴的种子就已经被摧毁了。从此以后,不可能再依靠三毒烦恼的种子直接产生轮回各种不清净的相。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典中说:如果鱼已经咬钩的话,即使它还在水里,但是很快就会被渔夫拉到岸上去。同样的道理,现在我们的身体等各方面虽然与凡夫人没有差别,但在我们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非常难得的空性种子,由于空性种子与轮回的种子是不并存相违,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轮回的种子必定会被全部摧毁。

 

因此,麦彭仁波切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所知了。对于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有所领悟。

 

【如果与法界无二之智慧的所有显现本体不空,显然就与法界分裂开了,正因为与法界一味平等的缘故,我们应该了知现空不可分割、极为清净的本性。】

 

所有的显现虽然是世俗谛,但在本体上应该是空性的,由于是空性的才称之为法界。但如果与法界无二无别的智慧本体显现不空,显然已经与法界分开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所有显现与法界一味一体的缘故,现空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如实证悟了如是二谛的实相才是绝对的中观道,这以上对二谛之理连带附加内容作了简略的说明。】

 

如果真正通达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不可分割的境界,就意味着真正通达了中观道。

 

 

 

 

  中观庄严论解说 013

 

第13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在这个论典当中,前面这部分主要是宣讲《中观庄严论》的总义部分。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总义部分实际上也是在科判中宣讲是造论分支,第二是真正的所造论。分支当中是通过造论五本进行安立的。造论五本当中,前面讲过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现在讲到的是全论容,后面还要讲它的目的。在全论内容当中,主要是宣讲怎么样通过二理来抉择谬二谛的真如。

 

如果要真正通过二理来抉择二谛的话,必须要了知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怎么样一种本体。前面对于外道,对于小乘,对于唯识宗等等,都已经做了分析。现在在宣讲二理(或者二量)。二理是世俗理和胜义理,麦彭仁波切在这一大段当中宣讲的是怎么样通过世俗理来抉择世俗谛,通过胜义理来抉择胜义谛。如果你使用世俗理即便是说做终极的观察,实际上也只是成为一种世俗的观察,绝对成为胜义的观察;如果你使用胜义理分析的时候,绝对不可能得到一个世俗的结果,肯定是得到一胜义的结果。也是告诉我们,通过无谬地使用二理进行分析、进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问题也关系到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能不能够使用唯识的见解来进行安立的问题。在中观庄严论的颂词当中,它的世俗谛部分是属于唯识的,后面也是自续派,也有应成派的观点。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中观应成派是可以使用唯识宗的观点,作为它的名言

 

对于这个问题,其他有些修行者,或者有些论师,有些宗派,就认为中观应成派的特点就是世俗谛绝对不能观察,如果一观察就可能成为胜义谛的观察,他就觉得这个不是应成派的特色。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一大段当中使用了很多教证、理证等等,通过很多例子来说明实际意义上,如果通过世俗谛来进行观察的时候,只能成为世俗,世俗谛观察不可能成为胜义谛的观察。

 

【假设有人认为:补特伽罗有成佛这只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

 

前面我们跟他们说,如果仅仅分析名言成了胜义观察的话,那么承许大乘的补特伽罗也有成佛好像变为承认胜义中存在了。对方当然不会认为补特伽罗成佛在胜义当中存在,假设他们回答说:补特伽罗能够成佛的话,只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他是这样做的回答。

 

这样一来,显然就承认分开二谛的宗派了。

 

如果你这样回答的话,就很明显地分开了二谛。就是说你认为补特伽罗可以成佛,这个是在世俗谛当中进行安立的,实际上这样一种结论已经是通过分析观察了,分开二谛了。对这个问题实际上你是做了观察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分了二谛。你把补特伽罗能成佛的观点分开二谛来观察,说这个只是在名言谛可以成立成佛,不能安立在胜义谛当中有补特伽罗成佛的这种结论。所以麦彭仁波切说,你难道不是分开二谛了吗?

 

这个“分开二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已经通过观察了,对于补特伽罗能成佛这个问题已经观察过了。按照你前面的观点来说,如果稍微观察就成了胜义的承许的话,那么实际上这个是不是成为胜义的承许呢?你一方面承许说这个是在名言谛当中说他可以成佛,一方面也违背了你说不能观察,一观察就成了胜义谛的观察了,这个方面实际上就成了矛盾。

 

对方当然不承认胜义谛当中有成佛,他是说名言谛当中成佛,名言谛当中成佛的话实际上也是通过观察安立的。显然“分开二谛”的意思就是这个。

 

【希望你们明白,实际上这一宗派也承许名言中有实法体相成立,而且也认可唯识宗的观点。】

 

希望你们可以比较明白,“实际上这一宗派”,在这个地方主要是讲应成派。应成派“承许名言中有实法体相成立”,应成派在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是无所缘,抉择一切都是离戏的本体,在名言谛当中“有实法体相成立”,这个是可以安立的。为什么“有实法体相成立”在名言中可以安立呢?因为中观应成派在抉择世俗谛的时候,世俗谛当中的这一切有实法,比如说水有水的体相,水的体相是潮湿,火的体相是暖热,中观应成派在名言谛当中,对于这样一种法的本体是不是安立的呢?这些有实法的体相是不是成立呢?这些有实法可以成立。而且可以通过观察之后来认定五蕴的体相如何成立的,地水火风的体相怎么成立的。像这样的话就是说可以承许名言中有实法的体相成立。

 

这种承许有实法的体相成立,不可能成为胜义当中承许有实法体相成立,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放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这个“有实法体相成立”肯定不行,但是名言谛当中“有实法体相成立”,它的意义已经决定下来了。

 

中观应成派当然不可能承许二谛当中任何的法是有自性的,所以名言谛当中“有实法体相成立”只能说它的显现,显现的这种作用是不虚耗的,这样一种有实法的体相当然可以成立了。

 

“而且也认可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的观点,名言谛当中应成派也是可以承许的。因为这些是通过世俗理论观察以后的一种世俗的观点而已,绝对不可能是应成派自宗在胜义谛当中如是承许的观点。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还有其他论典当中也是讲了一个殊胜的窍诀,就是说这些名言谛当中的法到底成不成立,主要是看这个法在名言谛当中有没有理证的妨害?我说这个法名言谛当中唯识,你说不是唯识,你说这样一种是不能承许的。我们就观察,在名言谛当中承许唯识有没有理证的妨害?如果说有理证妨害,那么这个观点当然不能成立。如果没有理证妨害,那么这个观点可以承许。

 

有实法的体相也是一样的。我们说承认名言谛当中地水火风各有各自的体相,各有它各自的作用,这个可以承许。为什么可以承许呢?因为没有理证妨害的缘故。有些法在名言当中就不能承许了,麦彭仁波切举例子说就像外道的神我,你说外道的神我承许的,真正观察的时候有理证的妨害,有理证的妨害就无法承认。或者在名言谛当中把一个白色的海螺说成是黄色的,这个就是有理证的妨害,在名言当中不能承认的。但是我说名言谛当中白色的海螺是白色的,这个完全可以成立。

 

所以名言谛当中这些法到底承不承认,能不能安立就看它名言谛当中有没有理证的妨害,如果没有理证的妨害,绝对可以安立的。实际上这一宗派承认名言中有实法体相成立也好,还是认可唯识宗的观点也好,总的观点都是这样安立的。

 

【如果对方说:那只是观待他宗而承许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宗。】

 

“那只是观待他宗”,就是说承认补特伽罗可以成佛,这样一种观点是观待他宗而承许的。这个可以分为两个辩论,前面一种辩论说名言当中可以成佛,我们说那就分开二谛了。如果对方看到这个不行,那就换一个论调,就说承许补特伽罗可以成佛是观待他宗,应成派观待他宗这样承许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宗。也就是说,应成派自己的宗派是不承认所谓的名言谛当中可以成佛的这样的观点。这个不是真正的自宗,是观待他宗而承认的。

 

那么下面就讲:

 

倘若如此,就与自宗后得时承认道果之理以及缘起存在的说法等已明显相违

 

如果你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和“自宗后得”,比如说中观应成派在后得的时候,他承认道果的道理还有在后得的时候,承认一切生是缘起生等存在的道理已经明显相违了。

 

比如说入中论,大家都承认入中论在讲胜义谛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不分二谛的,抉择一切万法离戏的观点。但是在讲后得境界的时候,在讲显现的时候,好像最初的时候顶礼大悲心,凡夫三法,还有后面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境界,最后成佛的果位的功德,还有讲空性分类的时候基道果诸法的承认,这些方面实际上都是月称菩萨入中论》当中直接承认的还有月称论师在打破了这样一种自生、他生、无因生之后,承许缘起这样一种“缘起存在”也是月称论师在论典当中安立的。

 

所以,自宗实际上也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这个是在《定解宝灯论》第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在这个问题当中,把自宗到底承不承认,说得非常清楚。如果是在抉择入定位境界的时候,没有丝毫承认;如果是在抉择后得位的时候,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肯定会承认的。月称论师在后得位的时候也不会说,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承认也不说话,然后就说“我不是月称”,或者“这个不是那烂陀寺”,“这个《入中论》不是我写的”,他能这样说吗?肯定不会这样说。他说“这个是我的袈裟”也好,或者“叫月称”也好,或者这个是那烂陀寺也好,这些都可以承认。

 

自宗在后得的时候承认道果之理、承认缘起存在,这些方面和这些说法就明显相违了。所以说,承认补特伽罗可以成佛并不是观待他宗而承认,这个也是自宗的观点,这个是真正的自宗观点。但是分清承认和不承认的阶段非常重要,在抉择入定位的时候没有承认,在抉择后得位的时候要承认。

 

因而你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承许名言量成的宗派是分开二谛来讲的,未分开而仅仅作分析并不至于变成胜义的观察。

 

所以说对方“你们要很清楚地认识到,承许名言量的宗派是分开二谛来讲的”,“承许名言量成”,有些宗派说“名言量成”,就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世俗谛当中通过名言量而成立,以名言量而成立就叫做“承许名言量成”。

 

承许名言量成的宗派实际上也是分开二谛了,这种宗派说瓶子不空是世俗谛,瓶子实有空是胜义谛他也是分开二谛来进行观察的,也是分开来抉择的。所以说名言量的宗派,通过名言量抉择的时候,也不可能成为胜义的观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进行讲的,“未分开,就是如果不分开二谛,“仅仅做分析并不至于变成胜义的观察”,如果一般的世间人,他不分开世俗谛不分开胜义谛,他单单对山河大地来做分析,会不会变成胜义的观察呢?仅仅做分析也不至于变成胜义的观察。比如说他分析山有多高,这个海有多深,他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说你分析了你观察了,变成胜义谛的观察了,绝不可能这样的。所以说,即便分开仅仅做分析也不至于成胜义的观察。还是这个问题,善巧地使用二理来衡量二谛是非常关键的。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入定超越语言与分别境界所衡量之义而从究竟实相胜义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分开二谛,】

 

下面对于分开二谛不分开二谛,或者有承认承认,做一个描述:“如果是按照入定”位,这个地方的“入定”不是一般意义的入定,很多时候是讲菩萨入根本慧定。因为外道也有入定的,四禅八定也有入定,小乘也有入定的,菩萨有时候也入一些其他显示神变的定,这里不是讲这些入定,这个入定就是讲入根本慧定

 

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是“超越语言”,超越“分别境界所衡量之义”,就是说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因为是安住在实相的本体,所以这个语言、分别境界都是已经超越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从究竟实相胜义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说”,因为这个入定的境界是完全相合于究竟实相胜义谛的本体,所以说在这个本体当中“不需要分开二谛”。

 

为什么不需要分开二谛呢?因为所谓的二谛的分别,完全是观待分别心安立的,如果有分别心,有分别心面前显现的诸法,就会安立这个就是世俗,的体相就是胜义谛;如果已经安住在实相当中的话,实相当中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心这样一种境界,所以观待世俗的胜义谛也无法安立。因此说在入定位当中根本没有二谛,也不需要分开二谛,没有二谛可分,所以说在入定境界当中的时候不分开二谛。

 

也就是,为什么中观应成派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不分开二谛的?因为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就是入定的境界,所抉择的就是这样实相的本体,在入定境界当中,在实相本体当中,没有二谛可得,他随顺这样境界,在决择见解的时候,也根本不需要分开二谛了。

 

【如是显现的一切法本来就不存在有无是非等任何破立的承认,】

 

“如是显现的一切法”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一切法,在胜义谛当中,它的本体当中,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有无是非等等一切的破立、一切的承认,都是没有的。在因明的论典当中,“有”和“是”之类的就是立,“无”和“非”就是破,“这个法是没有的”,“不是这样的”,这个是破。像这样在名言谛当中我们说:“这个有的”,“是这样的”,这些方面就是一种立,“没有的”“不是这样的”,这个就是一种破。在名言谛当中当然有这些有无是非,因为众生分别念对于这个法需要做衡量,需要做分别,但是在究竟实相当中,一切所谓有无是非的概念,这样的一种本体全都不承认的,没有的。

 

【因而正如(佛菩萨)以默然不语的方式答复一样,】

 

“(佛菩萨)以默然不语的方式答复”的意思,比如说维摩诘和文殊师利菩萨对于不二法门,在做讨论的时候,首先文殊师利菩萨他对不二法门,他有他的见解,他说了很多不二法门的本体,后面问维摩诘:“不二法门是怎么样的”他不说话什么都不说。实际上后面文殊师利菩萨是赞叹的,这个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胜义谛就是这样。为什么呢?从一个角度来讲你说很多的话,毕竟是一种语言的方法,只能够描绘它的总相,再怎么说也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怎么样描绘都不是真正的实相,而如果你证悟了了知了这样的本体,让你表示一下不二法门或者说真正的胜义谛,没有一个字可以说开口就错。从这个方面也是有这样安立的。

 

还有就是达摩祖师和弟子之间的这些问答也是这样,达摩祖师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让他的这些弟子说一说他们的证悟,首先是其他的一些师兄弟,他们说我认为的是什么什么,说了很多,达摩祖师就说,你得到了我的皮,得到了我的肉,得到了我的骨。这些方面实际上都没有得到他的精华,最后就是慧可大师站起来,做个顶礼之后,站在这个地方一句话都不说,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的精髓。”就是这样一种安立的。

 

所以,这些默然不语的方式进行答复,实际上就是在真正的胜义谛当中,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完全已经超越了语言,完全已经超越了分别境界,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在胜义谛当中根本没有所谓二谛的承认。

 

【于真实义中由于超离一切名言、无说、离戏、平等的缘故,成立无所承认。】

 

在抉择真实胜义谛的时候,在真实胜义谛当中,因为超离了一切名言的缘故,因为在真实胜义谛当中是无说、离戏,是平等的缘故,所以说如果要抉择这个观点,那我们就“成立无所承认”。下面麦彭仁波切还要对这些词句进行观察还有一番辨论的,别人说:“你这个‘成立无所承认’难道不就是一种成立吗?你这个‘成立无所承认’难道就不是一种承认吗?”麦彭仁波切说:“你不要跟随词句。”

                                                                                         

实际上这个地方要表达这个意义,不使用词句是不可能说清楚的,但是我所要表达的意义本身它是无所承认的,应该知道它的意义。用手指指月的时候,如果你只看手指的话,就永远看不到月亮了。所以说用手指指月的时候,你要看月亮,才可以知道月亮在哪个地方所以这个词句说明的道理就是真实义当中一切言说都是没有的,一切本体都是离戏平等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是无所承认的

 

那么下面就是讲什么时候有承认呢?

 

【然而,就后得时成为语言、分别对境之现相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思索或者也需要对他人讲说基道果等法理,那么必然要分开二量而加以破立,不要觉得如此一来就与应成派大有分歧了。】

 

就是说胜义当中是这样,但是如果要抉择后得境界,后得的时候是成为语言的对境的现相,还有分别对境现相,从它的现相的角度来说的时候如果自己要思索,这个时候就需要分别:“这个是一种现相现相是世俗,它的本体是胜义”等等,思索的时候要用分别。如果需要对他人讲说,这个时候就要使用语言,或者你要造论,这个时候也需要文字来进行指引,如果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要给别人“讲说基道果等法理那么必然要分开二量加以破立”

 

如果自己要了知一切万法本体的话,在我们面前显现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如果要分别的时候经典、论典的意义一对照的时候,佛菩萨说一切万法空性的,无所缘,那么现在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这些法到底是什么样?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按照佛菩萨的经典、论典的语言分析引导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名言,它的本体是空性,这个时候就分开二谛来来进行观察,这个时候当然是有二谛的承认

 

如果说月称菩萨要给别人宣讲这样一种基道果的道理,实际上也是要分开二谛的,在名言谛当中本基是怎么样的,道果是怎么样的,胜义谛当中一切无所缘的这种道理是怎么样的,在讲的时候都要分开二量来加以破立,该破的就要破该立的就要立

 

不要觉得这样分析破立,分开二谛之后,就和应成派大有分歧了,实际上并不一定就完全成了“与应成派大分歧了”这样一种观点所以说有承认和无承认还是要分清楚它的方式,什么时候是无承认的,什么时候是有承认,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尽管名言的承认方式有所不同,但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无有二致,这一点凭借正理完全可以成立。】

 

下面这一段就是教导我们说,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些论典当中所讲到的这种精华要义的话,有的时候就会对很多智者的观点茫然不解有可能进一步导致诽谤等等的问题如果你把这个精华掌握到了之后,你知道一切祖师的密意完全无二就不可能对他们产生这种邪见,对他们就可以平等地祈祷

 

所以这个地方讲“尽管名言的承认方式有所不同”在宣讲的时候,跟随不同众生的根基它所承认的名言方法是不同的,“但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无有二致”:第一所有的这些祖师他都完全证悟了胜义谛;第二,他们的意趣他们内心当中的想法完全是一样的,对于名言当中的承认全是如梦如幻,这个方面都是无有二致的但是只不过跟随不同众生的根性有一部分众生根性他必须要经过经部的观点才能够接引,有些是通过唯识的观点可以接引,有些是通过世间无患六根的缘起意义可以接引,这样的话就安立了不同的名言,但实际上究竟的意趣是无有二致的。

 

“这一点凭借正理完全可以成立”,下面在总义这部分还有一段,引用各祖师他们的究竟意趣完全是无二的,通过他们自己所说的很多语言成立的

 

【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那么当今雪域中有些智者承认世俗量成立,另有些论师将其视为不可能存在的谬论;】

 

如果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那么一系列的弊病就会迎刃而解,什么样一种弊病呢雪域当中有些智者他承认世俗量成的,就是说世俗谛的法是通过名言量来成立的,有些论师就把它视为不可能存在的谬论,就觉得世俗量成立是完全不可能存在,把它作为一种谬论来进行批驳

 

有一些弊病就是:

 

【对于前辈智者的观点,有些人居然妄加诽谤说他们没有证悟应成派的真实见解;】

 

“前辈智者”是讲宁玛派的一些智者宁玛派的很多智者在安立一切万法实相的时候,通过大圆满的境界或者是通过他们的证悟来宣讲一切无所缘,一切都不执著这样一种殊胜观点的时候,有些人妄加诽谤说他们根本没有证悟应成派的真实见解

 

【还有些人对诸大祖师的宗旨茫然不知……】

 

“还有些人对诸大祖师”,注释当中也是提到,就是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或者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些诸大祖师的宗旨,“茫然不知”的,没办法了知龙树菩萨讲的是胜义谛方面,或者弥勒菩萨他们所讲问题,“茫然不知”,由于这样的问题产生了很多很多邪知邪见

 

【一系列弊病自会迎刃而解。】

 

这一段讲到了很多弊病修行人在抉择正见的时候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不注意的话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弊病轻一点的话就说是不懂,不懂这些祖师在说什么如果这个弊病再重一点,就开始要诽谤了。如果是对于这些大祖师进行诽谤对于这些法进行诽谤的话,这个就成了谤法罪——谤法罪实际上是在所有罪业当中非常非常严重的这样一种罪障——就完全可以造下

 

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名言当中承许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祖师们究竟的意趣是无二的如果懂得道理之后,诸如此类的谤祖师、谤法,或就对于这些内部观点一无所知的弊病全部都会迎刃而解

 

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也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要学佛法的话,肯定自己会看很多书、会和别人讨论、或者自己修行的时候会去思考,这个时候如果对于这样一种意趣对于这些核心的东西,最精华的东西,茫然不解的话很容易出现诸如此类的过失。所以如果要避免这种过失的话,就精进地按照有正统传承的佛法闻思修行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就会产生正见不会对所有的祖师进行诽谤的

 

【在抉择如是二谛的道理时,有人不禁萌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所谓的世俗说成是障碍、覆盖真实义的话,就说明不清净的一切法本是如此,而远离愚痴的真实之法——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这些是不空的。】

 

在抉择二谛的道理的时候有些人对于二谛的道理没有分清楚,或者按照后面麦彭仁波切所罗列的两种二谛,如果对于这两种二谛的观点没有进行清晰地分辨的话,有些人就会把这些问题搞混淆。

 

他们是怎么样讲的呢“如果所谓的世俗说成是障碍、覆盖真实义”我们知道入中论中有一句话“痴障性故名世俗”,什么是世俗呢就是“痴障性故”,有一种愚痴有一种这样障覆的含义。如果世俗是障碍、覆盖真实义的话,“就说明不清净的一切法”,“不清净的一切法”就是讲世俗的这些“本是如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不是真实义,因为它是覆盖真实义的这个世俗这些不清净的一切法,它是不真实的如果是不真实,就说明是虚妄的,如果是虚妄的,就说明它是空的所以你说世俗谛的法是空的这个可以理解

 

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的这些法,必定是覆盖真实义,就说明不清净的一切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如此”本来就是覆盖真实义的,就是不真实的非真实非真实就代表什么呢非真实代表虚幻。

 

虚幻实际上就是代表是空的,不存在的。他就是这个意思。他把世俗谛的法首先判断为覆障,然后把它认定是非真实,然后就认为它是一种虚妄的法、不真实的法,是有这样一种本体的。

 

当然,这样的安立方式也有,在三转法轮当中,对于这种世俗谛,有这样一种安立客尘的意思。

 

“远离愚痴的真实之法——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这些是不空的。”那么“远离愚痴的真实之法”是什么佛陀的三身五智(三身四智或说四身五智),不管怎样,反正佛陀这种身智是远离愚痴的,因为远离愚痴,才能显现佛陀的身智,所以这些是真实的法。那么这些真实的法,当然就不是世俗了,因为所谓世俗就是一种非真实的,它是一种愚痴,它是一种覆盖的本体,它是一种虚幻的。佛陀的身智是真实的法,不是世俗谛,所以说这些不是虚妄的,这些不是空性的。对二谛的意思就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尤其后面佛陀的身智等等这些法,胜义谛的法,它是不空的,这方面的不空是跟随分别念,他认为这个不空的法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下面就要对这个问题作分析了。

 

【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于论中所说的“于佛等微贪”一样,因此必须要断除实执,而对经中所说的“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生起定解。】

 

麦彭仁波切说,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于论典中所说的“于佛等微贪”。“于佛等微贪”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对于佛果产生一种想要获得的心。我发誓成佛,我对于佛果想要获得,这方面就是一种于佛等微贪”。有些地方说这个是一种善分别,你发愿成佛的这种心是一种善分别念。善分别念对你入道来讲是很重要的,你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求佛的心,为度化众生我发誓成佛。但是这种善分别念、入道的一种分别念,如果说你一直要保持这样一种状态,要登地的时候,你还要保持这样一种状态,那就是成为一种障碍了。因为它必定是属于所知障的范畴当中,它是一种善分别念,它不是烦恼障,但是它是一种所知障。

 

所知障它是直接障碍成佛的,但是间接来讲,它也是障碍解脱的。如果你对于这样一种所知障不打破的话,你不断除对成佛的贪执、实执的话,仍然没有办法登地,仍然没有办法成佛。所以说,必须要断除实执。对应前面那个问题,前面对方说“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这些是不空的”,他觉得对佛陀的身智不需要抉择为空性,所谓空的法就是世俗谛,覆盖真实的法是空的,佛陀的身智不空,这样去抉择胜义谛的。麦彭仁波切说必须要断除对诸如此类法的实执。

 

“而对经中所说的”,这个“经中”就是讲《般若经》,在《大般若经》当中经常提到这样一种法,在全知无垢光尊者《虚幻休息》当中也经常使用这个教证——“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它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说,世俗的一切法如梦如幻,胜义谛的法如梦如幻,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也就是说,一切世俗谛的法是如梦如幻的,胜义谛当中的涅槃法也是如梦如幻的,如果还有一个,当然真正超胜涅槃的法是没有的,这个地方是用一个假设句,假如说,还有一个比涅槃的法还要超胜的法,这个也是如梦如幻的。要对这个问题产生定解。

 

如果佛陀的身智是涅槃法,《般若经》当中讲,涅槃如梦如幻;你如果觉得佛陀的身智超胜了涅槃,“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是如梦如幻的,仍然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一个真正实体存在的。

 

实际说明什么问题呢?般若经当中经常提到这个教义,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都是本体空的,没有一个真正的实法存在的,全都是如梦如幻的。对这个问题必需要产生一个定解。

 

“于佛微贪”,前面分析的时候,为什么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这样一种执著都要打破呢?实际上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它包括了所有的一切法,一切的世俗法、一切的胜义法,全都包括在这个当中了。一切的世俗法,比如说前面的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些五蕴的法全包括世俗当中;还有后面的这种道位的法,像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心,就包括道位当中;还有最后果位的,就是佛陀的一切智智,反正一切世俗和胜义的法全包括在里面,一切的有为无为法全包括在里面。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对世间当中一切粗大色法的执着;一方面,如果你要成就究竟的佛果的话,那么对于这样一种胜义谛、对于这样一种佛的身智等等,也必须要打破实执,对这样一种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这种实执必须要打破的。

 

当然,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从分别念的状态来讲,你如果对于色法等产生实执和对于成佛产生实执,从它分别念的这个本体来讲,它是不一样的,作用不一样。从它入道的角度来讲,如果对色法等很强烈的实执,这方面会障碍你入道,因为如果你对色法等等产生很强烈的实执,你很可能产生贪嗔;如果你对成佛产生一种实执,很有可能就会入道不究竟。从这个角度来讲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它的本体来讲,不管你是对于这样一种色法执著,还是对于这样一种佛果执著,都是执著,如果是执著,都是束缚,所以统统都要平等断除,原因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要让我们对于这样一种佛陀法本体空,要产生一种殊胜的定解。

 

下面就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不共观点,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这样一种不共的观点是非常稀有的。掌握这样一种不共的观点,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佛经、论典有很大的必要性,尤其是帮助我们很准确地理解二转法轮的究竟意趣、三转法轮的究竟意趣非常重要。就是下面所讲的两种二谛,两套二谛的安立方式。

 

【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

 

这个就是两种二谛。文字不多,意义很深。第一个就是现空二谛,“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现,就是讲它的显现;空,就是讲它的这种空性。现空二谛的意思就是说空性这部分是胜义谛,就是说不管什么法——这个方面就是很明显的空观点——反正不管是什么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这些法在显现的当下全都是空性的,空性这部分就安立成胜义谛。

 

我们理解,如果是要从现空二谛抉择一切万法的话,肯定是二转法轮,二转法轮使用的二谛的方式就是现空二谛。所以我们翻开般若经一看的时候,都是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翻来覆去讲一切万法都是空性,这方面就完全是现空二谛的一种标准了。一切的显现当下本空,不是以其它法来空,而是它显现的本体、它显现的当下,它自就是空性的,所以它具有空性的特质,就把它安立成胜义谛。

 

那么,显现的这一部分,不管是什么显现,这个就是世俗。从我们第六意识面前一种总相的显现开始,还有我们面前这样一种所谓的自相显现,还有佛陀的这样一种身智的显现,所有的这种贤和劣的显现,都是世俗,全是世俗谛。所以,空性就是胜义,显现就是世俗。如果我们要了知一切万法的本相,如果从实相胜义谛的角度观察产生定解的话,就使用现空二谛。反正它的胜义谛是空性,你必须最后要得到一个空性的正见。显现这一方面立为世俗。

 

当然世俗方面它不完全说都是不好的。不能理解所有的世俗意思就是不好的、下劣的,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在这个世俗当中有色法的世俗,也有佛陀身智的世俗,这个当中就通过不同的因缘显现不同贤劣之法。它们的本体在胜义谛当中都是一味的,都是空性的,但是在名言谛当中有差别,这种差别法就是世俗谛。这个方面就是现空二谛。

 

 还有一种二谛就是讲到了实相、现二谛,就是讲第二。第二二谛主要用来衡量第三转法轮的意趣,如果你使用实相、现相现相的二谛,可以非常准确地来认知它。

 

最后我们还有一问题,就是实相、现相二谛和现空二谛还有一个融合。因为这两套系统虽然好像分开操作,但是因为佛陀所讲的诸法的法义是唯一的,唯一的缘故,最后还是要有一个回归,最后是圆融的,否则的话就会产生两个结论。如果最后产生两个结论,比如说使用现空二谛得到一个终极结果,使用实相、现相二谛得到一个终极结果,后面就会出现通过两种二谛得到的两个结论。两个结论当中如果没有真正圆融的话,就会出现一个现实的问题:谁是真实的?谁是更真实?谁是最了义的?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不然必须取一舍一,取一舍一当然是不对的;要不然就是两个法界同时并存,两个法界同时并存这样一种观点也绝对不可能成立。法界唯一,不可能有两个胜义谛。所以两种二谛还有一个圆融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第二种二谛:实相、现相二谛。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它主要是现相,名言量,名言量就是前面讲的观现世量和净见量。通过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实相现相完全一致”,就是说真正的一切万法、一切诸法,宇宙的实相和它的现相已经没有差别了,所显现的现相也就是实相本身,这个叫做实相和现相一致了。“真实不虚的”,完全没有这样一种虚妄的“对境和有境”,就是说你所看见的对境实际上也是有境,有境和对境完全成了一味了,这个方面就安立成胜义谛反面方面安立成世俗。

 

打比喻讲就比较容易通达,上师在注释当中打的比喻是海螺的比喻。这个白色的海螺就相当于它的实相,它本来就是白的,相当于实相。现相就是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它本来是白的,如果它本来是白的,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也是把它看成是白的,这个叫“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

 

“真实不虚的对境和有境”,“对境”就是讲这个白海螺,“有境”就是我们的眼识,我们看到白海螺的这样一种眼识。如果说我看到的,我的有境和它的对境,有境是我们能看的眼识、耳识这些有境,有境和对境完全一致了,就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它本来是白的,我看到它也是白的,它显现的样子显现也是白的。这个方面叫做“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和有境”,把这一方面安立成胜义谛。

 

“其反方面立为世俗”什么意思呢?它本来是白色的,但是如果我们的眼根有病了,我们看到这个白海螺是看成黄色的了,把这个白螺看成黄螺了,这个时候就是对境和有境不一致,实相和现相不一致。它的实相是白的,但是我们看到是黄的。对境和有境实际上真正来讲是白的,但是在我们现相当中,对境是显现成黄色的,有境显现成黄色的眼识,这方面就是一种颠倒的,这个方面是世俗谛。这个是比喻。

 

如果从意义上来讲,谁真正地证悟了胜义谛呢?真正从究竟的观点来讲,佛陀证悟了胜义谛,这种三转法轮的胜义谛,佛陀是圆满的证悟了,菩萨是入定位的时候部分证悟了,部分现前。怎么这样讲呢?佛陀的现相就是实相,佛陀的有境和对境完全一致的,没有丝毫差别。佛陀所看到的所有的现相实际上就是实相,没有一点点的障碍。所以说,佛陀的对境和有境成为完全一致,对境这个法界和他有境的智慧完全成为一体了。所以这个时候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谛,从有境的角度来讲安立成胜义谛。

 

反方面是世俗谛,比如说众生,我们这种安立的境界就是世俗谛。为什么是世俗谛呢?因为我们的实相和现相不一致,我们学习过教义之后就知道,一切万法的实相应该是如来藏的光明。但现在我们的现相和这个实相不一样。现在在我们面前显现的诸法,山河大地等等,有很多不清净的地方,变化、无常还有痛苦,这些方面就是现相。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现相和真正的实相二者对不上,在我们的现相之外,还有一个实相的本体存在,所以这个就是实相和现相不一致,这个就不是真实不虚的对境和有境的安立的方法。

 

我们的对境和有境都是一种虚妄的本体,离开这个虚妄的本体之后还有一种清净的自性,如来藏的光明自性,它的智慧本身,所以这个方面对于众生来讲完全就是世俗谛了。所以分别安立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的这种真实不虚的对境有境,这个是胜义谛,佛、菩萨就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所以说佛的所有的境界都是胜义谛,因为离开了这种虚妄的东西。凡夫人从一个角度来讲,纯粹安住在世俗谛当中,因为凡夫人的境界完全是颠倒的,他的现相完全和实相不一致的。这个方面就是三转法轮的意趣。

 

比较分析的时候,二转法轮它主要是从所境的角度讲的。从所境的角度观察的时候,一个凡夫人他也可以去安立胜义谛和世俗谛,他可以抉择。比如说现在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面前还显现很多很多不清净的法,按照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讲是纯粹的世俗谛了,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讲的话,从把空性安立成胜义谛,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去观察去分析。反正空的部分就是胜义谛,显现这部分就是世俗谛。

 

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可以这样去安立,所有的显现方面是世俗谛的自性。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修行,在二转法轮的基础上再去修行一切万法是空性,最后就把自己一切凡夫的虚妄分别全部消失掉之后,就可以显现这样一种实相义,实相义现前之后就可以说证悟了胜义谛了。它的本体是这样进行安立的。

 

这个方面就是讲两种二谛的安立方式,一个是现空二谛;一个是实相现相二谛。现空二谛主要是抉择自空,如果你要抉择自空观点就使用现空二谛,把一切的显现安立成世俗,它的本体空是胜义谛。三转法轮实相现相二谛,它主要是抉择三转法轮的意趣,主要是抉择如来藏光明。如来藏的光明在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本来具备的,但是因为世俗的虚妄分别障碍之后没办法显现出来,这样一大部分客尘必须要空掉,那么怎么样空呢?必须要通过二转法轮般若经的体系把所有的客尘抉择为本性空,抉择为本性空之后,把客尘通过证悟空性的方式扫除之后,它的如来藏光明本体一分一分显露出来。这个就是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两种二谛之间的一种连接。

 

我们前面在讲中观的时候,也是再再提到过这问题。实际上你对如来藏光明的执著,这个方面在二转当中,它抉择的时候如来藏光明是世俗,它显现是世俗,它本性是空性的这个方面就可以帮助你打破这种如来藏光明的执著。

 

这种对如来藏光明的执着放在三转法轮当中恰恰就是它的一种客尘,所以说你怎么抉择如来藏本空?实际上就是你认为如来藏实有的这样一种分别心前的如来藏它是一种客尘之心,这种客尘之心在他空当中,它是他,它是必须要空的,如来藏光明它是一种无为法的自性,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讲,它的本体也是空性的,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必须要把它抉择为空性

 

而三转法轮如来藏的光明,我们说是恒常不变的法,它实际上已经超离了分别心,已经超离了分别心之后的一切戏论完全息灭之后的这样一种状态这个时候说一种实有,实际上我们说,如果你二转法轮的基础打牢了,般若体系学好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执着、所有的概念应该在脑海当中都不复存在,没有一切的戏论。在没有一切戏论的基础上给你讲如来藏光明,你就站在很高的这样一种层次上去接受这样一种如来藏光明,也不会产生戏论,为什么?因为一切的戏论在二转法轮自空的这个境界当中,全部已经打破了,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讲如来藏光明的恒常实有,这个时候就不会产生戏论了。

 

为什么说如来藏光明这个恒常,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恒常呢不可思议的有呢因为可思议的法都是凡夫的分别心,凡夫分别心的本体和凡夫分别心的对境在二转般若体系当中全都扫荡得干干净净一切凡夫分别心的本体和它的对境的所有的法,这个在三转法轮当中就安立成客尘,当你把这些客尘全部消尽之后,如来藏本体,这样一种恒常不变的本体,你可以很准确地认知它,不可能认为它是一个分别心面前的有所以说这样一种如来藏光明的有,在这样完全抉择完之后就完全可以通达了,因为把这个安立为客尘,而客尘是什么在有些地方我们再再讲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全都是客尘

 

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在哪个地方抉择为本空呢?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在二转法轮当中,完全抉择为本空,就是说你的眼识和眼识的对境,意识和意识的对境,乃至于如果有第八识的话,第八识和第八识的对境我们说在二转法轮当中,所有的法是本空的,乃至于说我认为佛怎么怎么样,我要成佛,这个是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面前的对境,这个方面在二转法轮当中全是本空的,全是空的。所以当你把这些全空之后,你对如来藏的执着,这个是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对境我认为我要成佛是第六意识和第六意识的对境。反正像这样讲的时候,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在二转法轮当中全都是本空的,除了这个之外,没有空基了,除了之个之外没有空性了

 

而这种法在三转法轮当中,恰恰就是客尘,恰恰就是就是要远离的这一部分所以说,三转法轮当中的客尘,它在二转法轮当中全部都已经该破的都破完的了,所有的戏论都已经空掉了空掉了后,三转法轮跟你说,在这样一种一切万法的状态当中,如来藏它不显现是因为它的客尘存在,所以当你把客尘消尽之后,如来藏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那么这种如来藏的本性完全是佛菩萨的对境,佛菩萨智慧的对境。

 

我们说这样如来藏的本体,在佛的智慧面前是不是如实地证知了?我们说是如实证知了我们再说,那么这种如实证知的状态是不是变化无常的呢我们说绝对不是变化无常的,我们说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说这种恒常不变,完全不是我们分别心的恒常不变,它是佛菩萨面前的有,佛菩萨智慧面前的有和我们分别心面前的有不是一回事情,虽然都是一个有,但是两种有的概念完全不是一样。

 

佛智慧面前的有,它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有,超越凡夫分别心面前的有,如实如实存在的有,所以把这种如实如实存在的有,在名词上没有办法安立了,名字上怎么安立呢,就是说它是真实的,不空的,它是一种恒常的,它是一种安乐的,我们只有使用这些名词来表绘它

 

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凡夫人如果没有二转法轮的基础,你就会使用分别心,就凡夫人的思维方式看这个有,因为我们面前的有,就是这种有,所以如果你没有二转法轮这样一种的基础,你去看三转法轮的教典,到处都是恒常,到处都是不变,到处是安乐我们看这个不就是常乐我净吗常乐我净不是在小乘当中都破了吗,为什么在三转法轮还出现如来藏常乐我净呢难道不是和外道的神我一样的吗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就是说所有的凡夫分别心面前的有,在二转法轮当中全部已经扫荡干干净净了,没有一个可以执著的了这个方面就是现空二谛的意思,要得到一切万法空性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它把显现立为世俗,把空性立为胜义,它是这样的。

 

然后三转法轮当中讲了,它的客尘扫荡完之后,它的如来藏光明全体显露,如来藏的光明全体显露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实相现相一致了,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如来藏光明,现相是什么现相就是一切的客尘。所以佛菩萨面前这样一种现相,它就是如来藏光明,他没有其他现相真正的现相客尘,在修道过程当中,从一地到十地,修道过程当中,通过证悟空性的方式,部分的全部的也已经扫荡干净了,哪里还有你这样一种现相,连它的种子,连它的习气,全部都已经扫荡干净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来藏的光明全体显露,对境和有境完全无二,这个就是真正的胜义谛。你没有证悟这个境界之前全是世俗,都是世俗谛。

 

从这个方面就可以完全的把空性和如来藏的光明,完全没有一点点矛盾抵触的方式完全抉择出来,所以说必须要使用两种二谛,如果不使用两种二谛,如果不使用自空和他空的这种观点统一来做衡量的话,实际上我们对于二转和三转,老是觉得没办法统一的三转法轮当中讲有,讲恒常不变的有,这个有是什么状态什么意思这样的有,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当中,把这些问题都讲的很清楚

 

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非常细致,只不过我们是不是深入地把这种智慧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智慧了,这个方面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否则的话,讲的方面麦彭仁波切是讲得非常清楚了

 

这样的话就是说,最后没有一个法是不空的,如来藏光明还是有的。在讲这个话的时候,如果你的意义完全通达了,你就不会觉得这个矛盾,如果你的意义不通达的话,你就觉得这个没有办法理解的,一方面说一切法本空,所有的法都是空的,一方面三转法轮后面又出来一个如来藏的本体是不空的。如果你觉得是空的,它不是一种了义的说法,还有这么讲的。所以看它主要是从哪个方面安立的,这个空是从哪个方面来讲空,为什么如来藏本性空,它的显现还是恒常有的呢这个方面就要从二转三转的意义去详细分析,详细观察之后,自己内心当中可能会产生一个定解,否则的话,不好产生定解。

 

这一段当中所讲的内容,就是文字很少,但是意义很深,听一次不一定能够完全地掌握,后面下去之后要好好去看,然后去讨论,翻很多其他的教言,或者该问就问。实际上,它里面是很深很深的意思,二转三转法轮的意思非常深,不是说学一次两次,思考一两个小时就能够完全通达的,要长时间思考,对这个问题产生一定的定解。

 

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后一种安立”,就是讲到实相现相二谛,实相现相二谛它安立的胜义谛,它的本体也是空性的。前面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对这个问题也是稍加分析过了。你在抉择如来藏本体的时候,这个如来藏的本体是不是本性空的?是本性空的。所以它的本体也是空的

 

我们要破的是什么不是说通过我们的分别念要去破一个佛菩萨面前的这样一个如来藏,我们要去破一个佛菩萨的智慧,通过我的分别念去观察说你这个智慧是本空的,不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佛菩萨面前的智慧,它显露的时候,它完全都没有一点点障碍了,所以它面前不存在空、不空的这种戏论。关键是对我们来讲,我们不需要对佛菩萨操心,他的智慧是空与不空,我们不需要操心的,他已经证悟了他的本空智慧的本性了,关键是我们的分别念怎么样去理解这样一种显现法?怎么样去理解如来藏?对于我们相续当中如来藏的这个体性是怎么样去安立的?

 

这个问题还是关键落在我们自己对万法的一种错误认知上,所以观察的时候,不是说我通过我的分别念去破佛菩萨的智慧,一个分别念怎么去把佛菩萨的智慧破掉,说是空性的呢?不可能的。所以说是我们面前的分别心认为的这种智慧,把这样一种实执破掉。破掉之后这个戏论法打破之后我们就说的本体是空的。这样安立的胜义的法本体是空的,因为凡夫人的分别心根本没办法缘胜义的。所以说分别心面前的这个法,这些实执的法,错误的认知,的本体是不存在的,本体是空的

 

所以后一种安立的方法的胜义谛,它本体是空的意思也就是这样的,主要是帮助我们在了解它的本体的时候,我们只能说它的本体是空性的,因为所有的戏论这个时候都是不存在,在胜义方面,戏论都不存在,戏论就包括在有无是非当中,所以说观察完之后,有无是非打破之后,这个戏论打破之后,可以说它的本体空,这个方面就可以安立了。所以说“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实际上这个在对照什么呢?这个方面在对照前面这个问题,“在抉择如是二谛的道理时,有人不禁萌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所谓的世俗说成是障碍、覆盖真实义的话,就说明不清净的一切法本是如此,而远离愚痴的真实之法——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所以这些是不空的。”我们说,“佛陀身智等不是世俗”这个是胜义谛,我们在观察后面一段的时候把这个连起来,这的确是胜义谛。但是,“所以这些是不空的”这句话不对。佛陀的身智不是世俗,他是胜义谛,所以说这个不空,我们说本体也是空性的,如果你通过分别心去缘这样世俗的话,也是不对的,也是必须要打破的。所以说这个胜义谛的本体也是离戏的空性。我们要回答前面这句话,如果前面这一句话,对方是通过实相现相二谛来提这个问题的话,佛陀的这样一种身智——胜义谛,他虽然是远离了愚痴,他是真实的法,但是这种胜义谛的本体也是空性的。这是对前面的问题做一个回答。

 

 

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死时一切都无济于事,命终之时,除了正法以外,衣食卧具受用、生身父母、亲朋好友谁也于事无补,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哪怕是拥有南赡部洲一切财产的主人也无法带走一针一线,就连自己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必然要抛下而离开人世。到那时,躺在最后的床上,享用最后的饮食,穿着最后的衣服,谈着最后的话题, 被最后的亲友们围绕着,到了死亡的时刻,一切都无法推迟,再也没有自由住留,虽然对一切亲友财物依依不舍,可是他们也不能随你而去,你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走向后世的大道。到那时,你为了亲友等所犯下的一切罪业谁也无法替你分担,只能独自背负着离去。在那时,唯有罪业对你有害,除此之外哪怕是整个赡部洲的人都成为你的仇敌,他们也无法向你射一只白光闪烁的箭。除了正法以外,纵然拥有赡部洲的财物也没有权力带走一针一线, 只有正法才是你的怙主、依处、洲岛、友军、光明和灯盏。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修行对临终有利的正法。

 

(修行正法包括三种:)小士道行人了知三恶趣是痛苦的本性,以追求增上生人天果位的心态修行三种福德事,如此一来,尽管成就了小士道自宗对死亡有益的法,却不是成就中士道、大士道对死亡有益的法。中士道行人认识到三有三界轮回是痛苦以后在渴求自我解脱的出离心驱使下,以想获得解脱的意乐实修三学, 如此这般虽然能成就中士道对死亡有益的法, 却并非能成就大士道对死亡有益的法。大士道以利他菩提心驱使,由经远道因相乘或者近道金刚乘、捷径光明大圆满其中任何一条道修成对死亡有益的法,那么真正成就了大士道自宗对死亡有益的清净法。尤其是,如果通过光明大圆满道修成对死亡有益的清净法,那么就要以“宁死也要修行了脱生死、达到无死本来坚地的法要”和“不舍此誓言”这两个誓愿铁钩钩住。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在入座的正行中,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根本的理念31, 就是在后得阶段(指座间)观修。

 

【31】 根本的理念:指根第一个誓言“宁死也要修行了脱生死、达到无死本来坚地的法要”。

 

尽管无常的死亡会到来,但如果死后就像火灭、水干一样一了百了那倒也罢,可事实上,死亡以后并不会化为乌有,而必须要受生。命终之后除了这个轮回以外别无去处,为此必须要思维轮回的过患。轮回就是三界,它的过患即是三苦。纵然获得了具足如此十八暇满的珍宝人身,也终将走向无常的死亡。实际上,今世生老病死的痛苦正追赶着我们,中阴的痛苦在迎接着我们,后世的痛苦接踵而至。当神识到了中阴,从昏厥中苏醒过来,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已死,当发现自己的亲友们在嚎啕大哭,便对他们说“我没有死,我还在这儿”,但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于是心想:我现在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接着观察太阳下有没有影子、沙子里有没有脚印、水里有没有影像, 结果以上这些一无所有,由此认为我一定是死了。随后,感到十分害怕,以此为缘而出现四大恐怖声音和令人毛骨悚然的三险地。四大恐怖声是指,如同整个大地同时震动般的声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烈火燃烧的声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狂风猛吹的声音、如同三千大千世界被洪水冲击的声音。三险地,当黑沉沉的时候,出现贪心自相,无论看哪里都是红彤彤一片;嗔心的自相,无论看哪里都是白茫茫一片;痴心的自相,无论看哪里都是黑乎乎一片,当显现此情此景时,对于业力清净者来说,就会呈现出勇士、空行相迎而直趋上方的景象,造无间罪者,会浮现出密宗所说的业卒、显宗所讲的成群阎罗卒的情景而径直下堕。除此之外的亡者,在中阴停留七七四十九天,或者三七、四七等等没有限期。如果在中阴停留七七四十九天,那么前一半时间见到的俨然是前世的身体,后一半时间所见的似乎是后世的身体。假设转生到地狱和饿鬼界,那就会感觉好像大头朝下在行走;倘若投生为畜类,那就觉得头上有角、横着行走;如果转生为天人和人类, 会感到头朝上在走,身体沐浴在日月光辉中。如此中阴痛苦作为衔接,随之便是后世痛苦的起点。在其他引导法中先讲业因果引导,然而在这里按照如来最初宣讲四谛法时说“当知痛苦”,先当知苦谛——轮回过患,然后再讲当断集谛——业因果的引导,接下来相续依于正道, 是用思维解脱功德利益和依止善知识两个引导作为道的连接纽带,再从皈依到上师瑜伽之间。当现前灭谛,就是传授光明大圆满正行引导——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引导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顿超引导。

 

目录

 

 

招福仪轨•天物妙钩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才多堪布译

 

于今良辰吉日时         陈设招福缘起物

行持勾召福禄事         天主众会祈垂念

依于三宝谛实力         三根护法加持力

高贵福庆招于此         伟人福庆招于此

兴旺福庆招于此         威严福庆招于此

富足福庆招于此         隆盛福庆招于此

智者福庆招于此         尊贵福庆招于此

成就福庆招于此         安乐福庆招于此

幸福福庆招于此         贤善福庆招于此

英雄福庆招于此         美貌福庆招于此

谦和福庆招于此         尊胜诸方福庆招

如意成就福庆招         所欲增上福庆招

健康长寿福庆招         权势美誉福庆招

吉祥善妙福庆招         由彼山顶福庆招

由彼海底福庆招         由彼四方福庆招

天财如云密又密         龙财似海满盈盈

人财天索摇又摇         恰似日轮明灿灿

亦如月轮圆亮亮         又如众星闪又闪

宛若云雾密又密         犹如江河浪滔滔

亦如细雨淅沥沥         可耶可耶招福庆

何耶何耶聚福庆         何拉何丹集福庆

福如大海满盈盈         福如天索转呼呼

福似稠云密又密         此福切莫逃山间

此福勿泻于门外         此福切莫散他方

园中增福六畜满         库藏降福五谷丰

福庆临门人丁旺         美味佳肴聚如海

福庆财宝堆如山         恒常普降华衣雨

诸天妙德常相守         幻化宝藏等虚空

祈赐无尽福悉地         从于十方虚空际

摄集福禄之精华         融入我及所修依

不没坚固如胜幢         不坏恒常如金刚

不变永恒如卐旋         如同日月愿普照

如同大云愿增盛         如同妙果愿成熟

随心所欲悉满愿         增上福庆之悉地

犹如稀世如意树         摩尼宝珠妙宝瓶

所求遂愿任运成         吉祥如意今速赐

七十二词句         若诵一百八

即招福庆财         现量见瑞兆

胜生火猴年         五月廿五日

成胜无死洲         文殊喜金刚

慧海所现也

萨玛雅!嘉!额特!善哉!愿吉祥!

【注:益西彭措堪布校对。】

三宝三根咒及手印力

器情轮涅福庆众善妙

招集于此增盛勿散坏

祈愿快乐吉祥善聚增

木龙年十月六日德者(全知麦彭仁波切)撰。

 

 

地藏专题

 

 

上一页                                                                                                                                              下一页

 

二 寿命无常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一味慢慢悠悠, 也达不到目标。现在我们拥有的人身不会常存, 它必然走向死亡。

 

寿命无常的引导分七个方面,首先讲这个外器世界的形成,器世界是从下向上形成的, 内情世界是从上到下形成的,思维此理时要分为入座与座间来修,就像观修暇满难得时一样。

 

入座的正行:静心思维,起初这个世界,从一个劫毁坏到变成一个空空荡荡的虚空,中间整整经过二十劫,直到现在这个世界形成的开端。此劫的所有众生由共同的福报感召,下基清净的意空形成一个带有又蓝又亮法源形的虚空,在它的上方是风轮,东风刮向西方,西风刮向东方,南风卷向北方,北风卷向南方, 形成带有墨绿色辐围的十字金刚杵状,从它上面的金藏云中降下雨水,由此形成了带有白亮辐围白白亮亮的圆形水轮。在它的上方,依靠上等分辨界的风形成须弥山,依靠中等分辨风形成金山,依靠下等分辨风使四大部洲以及具煤的铁围山得以形成。

 

内在的有情都是从上至下形成的,也就是说从有顶到地狱之间,分别念越来越粗,逐步产生第一个地狱有情,这期间历经二十中劫, 接着就是住劫的开端。

 

从所有众生的寿量达到无量岁一直递减到十岁之间的时期,是劫初长时,此后逐步递增, 增长到八万岁,又再度减少到十岁之间为一个往返。这样增减满十八次以后又上增到无量岁, 随后又递减一次时,人寿到了八万岁,胜解佛出世,是转短时期,这期间历经了二十个中劫。

 

从人寿八万岁开始,即是坏劫的开端,在这个世界的地狱,没有一个新生有情转生到这里, 而投生到其余世界的地狱,所有已经转生地狱的众生业力逐渐减轻,越来越升到上界,除了个别造无间罪、舍法罪和密宗金刚上师之间破誓言者下堕到金刚地狱以外,所有的地狱空无一物。渐渐地,所有的饿鬼和旁生也都同样化为空无。接着便是人类,有一个人到了寂静的地方获得二禅的心,于是他感慨地把“寂静所生的喜悦和安乐愿是如此这般”传播开来。人们知道这一点便开始修行,结果得到二禅心, 逐渐转生到二禅光明天。后来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依于虚空的四处(指欲天其余四处)众天人依次像人一样得到了二禅心,全部升到二禅天, 一禅天的众天人迁移到二禅天。自此,二禅以下到地狱底层之间,没有一个众生是从鼻中呼吸的,以致天上滴雨不降,所有草木森林通通干枯,空中依次升起七个太阳,须弥山四大洲连同天趣均遭火焚,形成熊熊的一大火焰,被风席卷向下蔓延,烧尽了空空如也的三恶趣, 随之遇到地狱火,首先地狱火向上焚烧劫末火, 由于业力强大,势不可挡,劫末火向下烧地狱火,焚毁了上面的所有地狱,在烧毁无间地狱的同时,那里的一切有情在一眨眼的瞬间,就转生到其他刹土的无间地狱中了。随后,火舌调转势头,向上直冲,烧毁了所有上层天界的空空之处,从二禅天以下空无一物,成为一堆灰尘。所有二禅天的众天人迁移到三禅天。二禅天处形成了云雨藏,轭木、箭矢大小的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结果前面的灰堆被水冲散,变成灰汤,三禅天的天人都获得了四禅心而迁到四禅天。下基十字架风呼呼狂啸向上腾越,三禅以下的灰尘似乎已被风吹散,直到变成一个空无所有的虚空,这期间历经了二十中劫。此后处于空空荡荡虚空的阶段,经过二十个中劫, 劫的成住坏空的时间,取名“八十中劫一大劫”。 这以上是从修法角度来讲的,对此还有其他解释方法。

 

正如外在的器情世界无有常恒一样,我们内在的这个身体也不例外,其中“身”相当于器,“识”相当于有情。从一开始由母胎中形成到降生之间属于“成”的时期;从婴儿到患病之间是“住”的时期;从患上绝症到死亡之间属于“坏”的时期;白光水大坏灭、红光火大坏灭、黑光风大坏灭、昏厥过去属于“空”的阶段。关于外内器情一律无常的道理,以分入座和座间、观察安住轮番的方式来观修。想想: 对临终有利的就是善法,对临终有害的就是罪业,如果你有害的罪业在身,那就要进行忏悔, 诚如至尊米拉日巴所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如果你不具备善法,如今就要尽可能奉行。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对自相续的善恶加以盘算,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到了大限将至的弥留之际,算一算善恶,发现善法了无所有,恶业无所不有,那必然会感到万念俱灰,口中也惨兮兮地说着绝望的话,眼里盈满泪水,胸前布满指甲痕,心里充满悲哀而步入后世的大道,所以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如今绝对修行有利临终的正法。反反复复深深思维这些道理。

 

在讲死期不定时,分为必死无疑、死期不定、死时一切都无济于事三个方面,分成入座和座间来修。

 

首先是必死无疑,有生必然有死,我们就像太阳西下或者被带到屠宰场的动物一样,寿命在刹那刹那流逝、瞬间瞬间行进当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尽头,现已八十高龄的老翁和昨晚刚刚新生一天的婴儿两人,再过一百年都同样不复存在,为此必死无疑这一点很容易懂。

 

死期不定:由于相续中没有生起死期不定这一理念所导致,认为我还年轻不会死,其实这种把握我们并没有,认为丰衣足食顺缘样样齐全而不死的把握,我们也没有,认为健康无病而不死的把握,我们还是没有。如果你有不死的把握,要么是遍知佛陀给你授记了“唯有你不会死”,要么是你自己具有无漏的神通而知道这时还不会死,要么你遇到了阎罗法王,和他交上了朋友,他告诉你说“我此时还不带你走”。否则,现在今生的命寿,就像强弩之末或者油尽之灯一样,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今天就用完还是明天方用尽,这个月的下旬或者下个月或者明天才到尽头,所以说死期是没有定准的。一旦寿命穷尽,就是药师佛给灵丹妙药,无量寿佛赐长寿灌顶,金刚手菩萨予以保护都起不到作用,而必是一死。尽管骤然性的死亡有可能避免,但就如同灯油在没有用完之前被风吹灭一样,依靠突如其来的外缘——四百零四种疾病、八万魔障、三百六十阴卓鬼30等等,会导致突然性死亡,赡部洲人的寿命没有固定性, 不管到了什么境地也都会死,不管是与什么朋友相依相伴都会身亡,不论居住在什么环境中也都会命归黄泉,不管有没有财富都免不了一死,而我们根本不知道,寿命会不会就在今天完结,因此什么时候死没法确定下来。就算是寿命的引业没有完结,可是暂时的外缘也说不准会造成死亡。我们要诚心诚意反反复复细细思量这些道理。

 

【30】 阴卓鬼:障碍善行使人遭遇不幸的魔鬼。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暂生缘八无暇,打个比方来说,十八圆满就好比有十八只羊,一旦被突如其来的豺狼弄死一只,那就剩下十七只了,如果被弄死两只,就剩下十六只。这些暂生缘的无暇,尽管今天在自相续中不存在,但明天很容易出现,在前一座中没有,可是后一座中又易产生,入座的开端没有,可结座时还是容易冒出来。所以, 我们要周密地观察自相续,一个一个都需要依靠对治。

 

“任何烦恼重,努力行对治。”贪心的对治法是修不净观,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痴心的对治法是观修十八界的类别。

 

要对治愚昧无知,必须进行忏悔,有的人听法不懂其句,思维不解其意,修行不悟实相, 就是因为往昔的罪障。为此,我们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加以忏悔。八大菩萨每一位都有一种超群绝伦的发心和事业,所以要诚心诚意祈祷能使我们开发智慧的文殊菩萨。

 

要对治被魔所持,必须观察你所依止的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当然观察善知识,并不是观察外在的神变神通等,而要观察的是他心相续中究竟具不具备珍宝菩提心。如果他具备菩提心,那么凡是与之结缘者都将获益,所以值得高兴。假设他不具备菩提心,那就说明是魔知识或魔友,对于这样的人,要么是好离好散, 要么是断然离开,不管怎样都必须远离。

 

要对治恶业涌现,首先必须值遇善知识,中间进行闻思,最后修行,在这期间如果遭到违缘,绝不能认为“我现在修不成了”。诚如《金刚经》中说:“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28我们务必对业因果真实不虚生起坚信,进而对以往的恶业进行忏悔。

 

【28】   此段内容,是按藏文翻译。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中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要对治懈怠懒惰,必须诚心忆念死亡无常, 发起恒常加行精进和恭敬加行精进。

 

被他奴役,对于上师和富翁身边无有自由的侍从和仆人来说,要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

 

要对治求乐救怖,就必须做到以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

 

要对治伪装修法,就必须认识到谋求现世尘间之心态行为的过患,进而予以断除。

 

断缘心八无暇:自相续与解脱遍知的道相背离,一旦出现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么三菩提的绿苗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的种姓,为此叫做断缘。

 

要对治无出离心,务必了解三有三界轮回的过患,生起出离之心。

 

要对治无有正信,务必想到正法和上师的功德,满怀不退转的信心。

 

要对治贪爱今生,务必念及无常四际所摄的弊端。

 

喜爱恶行,无以对治。

 

要对治失坏律仪,必须清楚地知道引起堕罪的四因,即使失坏了别解脱四根本的一条戒,但还是要守护其余三条。倘若破了四戒,就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具戒我慢高,不如破戒悔。”自从一开始受戒就没有失坏过的人,是树立佛陀法幢者,又是摧毁魔幢者。即使失毁了戒律但能如理忏悔的人,也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幢者。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必须要进行忏悔。倘若能发自内心忏前戒后、对其他具足戒律的人欣然随喜,那么自己也变成了具戒者。假设退失了愿行菩提心, 一定要在昼夜六时内加以忏悔,这样一来就不会犯根本罪。因此,切切不要逾越六时而忏悔。

 

如果破了密乘戒,也必须像菩萨戒那样及时加以对治。所有密宗戒包含在身语意的誓言中。身誓言,不凌辱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身体。语誓言,不违背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语言,上等者不间断念诵本尊心咒,中等者在十五、三十或者昼夜六时里念诵,下等者每一个月里念诵, 极下等者一季度,最下等者也要在新年的神变月里念诵,努力做到不间断。意誓言,涵盖在守护十种秘密及不扰乱上师、金刚道友的心当中。

 

思维暇满难得的比喻,按照窍诀的讲法, 首先要从因的角度来思维难得。用萨迦第三祖称幢的“得暇满人身,非以力强得,乃是积福果”来说明。

 

这一内容分为总体思维和具体思维两个方面。

 

总体思维:想想自己以往积下了多少善业, 现在积下了多少,就算是累积了一星半点的善业,可是也犯下了无法想象的罪业。如此一来,

单单获得闲暇也有难度,更何况说得到圆满了?

 

具体思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护清净戒律,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首先获得闲暇的因就是戒律的取舍,别解脱戒中所断的学处有二百五十三条,所修的学处有十七事。先从四根本罪开始仔仔细细考虑,依靠单单碍于面子而没有犯淫戒的别解脱戒,能稳操胜券获得闲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再想想菩萨戒,甚深见派的根本堕罪有十八条,加上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共有二十条,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比别解脱戒更难。广大行派的根本戒,四种发心、八种行为、支分的恶作有四十六,对此进行取舍以后,就会深深感到有把握获得闲暇的因也是极其难以具足。密宗金刚乘, 居于首位的二十五条禁行戒,共同外内五部戒, 十四条根本戒,支分的八粗罪,大圆满有守护、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师身语意分为二十七条,支分的誓言有二十五条,无守护、顿悟的誓言包括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种。支分的誓言有十万三昧耶,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得到闲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即便有可能具备戒律清净这一条获得闲暇的因,但是获得圆满的因上供三宝、下济贫乞布施等善法又有多少呢?当对自相续加以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也是有难度的。假使具足了严守戒律、慷慨博施,再审察一下有没有用清净的发愿来连接。即使没有以刻意为了得到暇满人身的清净发愿来衔接,但如果具备了以菩提心摄持的戒律等真正的善法,那就如同为了秋天的庄稼播下种子自然会长出枝叶一样,如果你行持了缘于遍知佛果的善业,就自然而然会成就暂时人天的殊胜身份,暂时能多次得到如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姓、如娑罗树般的施主种姓、如娑罗树般的国王种姓等。就这样仔细观察、思索, 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如果这般认真考虑,正如所谓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会认识到,我们是依靠以往积累过福报的结果才得到现在的这个殊胜身份。“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的“后世决定不投生为喝酸奶的牧民、吃饼子的农民”,想到现在的暇满从因的方面来说得之不易,必须利用暇满人身来取得实义。当今的经忏师们,没有任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整天念诵仪轨,向长了一卡长毛的烂神馐上灌注变质的药汁,翻着眼珠念着“无实之中取悉地,嘎雅悉地吽……”,这种言行实在是毫无价值可言。所以说,如果利用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成分组成的暇满身体来修行精华正法,实现它的价值,那真的是“嘎雅悉地嗡”,也是“瓦嘎悉地阿”,还是“紫大悉地吽”。如今的这个身份,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好似马口被辔头所转,如同选择犏牛还是选择盐29 一样,是苦是乐当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乐,来修行微妙善法,结果下半生会比上半生快乐,中阴会比下半生快乐, 后世要比中阴快乐,这才是从安乐走向安乐。诚如《入行论》中所说:“驾驭觉心驹,由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又云:“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住生死,菩萨岂疲厌?”依靠有现福德使身体舒适,荣得种姓、功德圆满的果位,借助证悟无我的智慧令内心安乐,现见诸法胜义离戏、世俗如梦自性,从而远离一切轮回的痛苦恐怖,拥有安宁快乐。

 

【29】 如果用盐来引犏牛,虽然失去了盐却得到了犏牛,如果舍不得盐,尽管保住了盐,却得不到犏牛。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倘若一度作恶,结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惨,中阴比下半生悲惨,后世比中阴悲惨,一直走向漫无边际的恶趣。为此,我们务必要在如今的这个身份上修行正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实义。

 

取得实义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晓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进而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行戒律所生的福德事——弃离十不善、奉行十善;布施所生的福德事——上供三宝、下济乞者;不动业所生的福德事——四禅四无色定,这样一来虽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实义,可那只是道的基础,而并不是道的本体,所以并没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实义。中士道的道谛主要是证悟无我的慧学,戒学和定学作为附属,修学珍贵的三学,虽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华,却并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华所在。就大士道的宗轨来说,远道因相乘,近道金刚乘,其内部也有事续、行续、瑜伽续外三续远道,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近道, 捷径光明大圆满,我们必须依靠其中任何一法来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取得实义。尤其是由经光明大圆满道,在数年数月中就能证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决心由经此道来取得真义。修行时观察、安住轮番来修,反反复复来修, 分为入座和座间来修。在讲到乌龟的比喻时,以大海比喻三恶趣,深不见底、广阔无垠,其痛苦无边无际,盲龟表示不具备取舍明目的恶趣众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难以从中解脱,木轭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风吹动表示随善缘所转,这样以比喻表示意义, 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正行,首先观修八闲暇的时候,(要观想八无暇,八无暇包括非人的四种无暇和人的四种无暇。)其中非人的四种无暇处,第一无暇是地狱,从处所、身体、痛苦和寿量四个方面来观修。

 

地狱的处所,是漆黑一片的地方,整个大地都是炽热的烧铁地,就像余烬的炭火形成的一样。一般的地方连放脚之处也没有,黑褐色的火山燃起一尺高的火焰,上面降下火烬、烧烫的石头和兵刃的雨。

 

地狱众生的身体,超过赡部洲人的四倍,身色好似血染的一样,或者像杂乱的黑羊毛片。或者如同刚刚出生的太子的皮肤一样只有薄薄一层,肌肤紧绷绷的,极其透明,宛若双目一般经不起接触,他们的头发向上竖立,三角眼, 汗毛耸立,肢体粗大,腹部庞大,好像忿怒本尊一样,如果赡部洲的人看见地狱的有情,足能昏迷不醒。

 

地狱众生的痛苦,他们白天不闲、晚上不眠,不分昼夜地被兵器剖割,没头没尾地被烧灼的大地和石雨毁焚,没有一丝一毫安宁的机会,一直饱尝着痛苦。

 

地狱众生的寿量已经超越年数的限度,要感受长达中劫等的果报。寒地狱的处所是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的雪山领域,寒地狱众生的身体与热地狱相似。他们遭受严寒的痛苦。寿量: 需要在不可估量的年数当中受苦。反反复复考虑,不管是投生到热地狱还是寒地狱,有没有修行正法的机会,这是观察修。当这样观察修之后会感到疲惫,全无思索,不回想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持续现在的妄念,在不加改造中安住修。当又准备起心动念时,再进行观察, 不想起念时,再安住下来,这就是观察和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第二个无暇是饿鬼处。

 

饿鬼的住所,到处都布满着瓦砾、碎石, 有许许多多被火焚焦的树干,还有零零乱乱粗糙的毒刺。干涸的河岸灰蒙蒙一片,干枯的苔藓杂乱无章。

 

饿鬼的身体,就像经久历劫的骨架、干巴巴的蘑菇或者硬邦邦的牛皮口袋。他们的头如同酿酒的大瓮,脖子细如马尾毛,肚子大如盆地,肢体好似茅草。一个饿鬼经过的声音,就宛如五百马车轮拖着的响动,他们的关节里闪闪迸射出通红的火星。

 

饿鬼的痛苦,所有饿鬼,感觉夏天月亮也火热热,冬天太阳也冷冰冰,即使他们看见果实累累的药树,也会化为乌有;就算看到浪花飞溅的大海,可是一见就干涸无遗。结果他们更加悲哀不已,痛苦不堪。

 

饿鬼的寿量,长的达万年之久,短命的寿量不固定。想一想,如果投生到这样的地方, 有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呢?观察、安住轮番来修。

 

第三个无暇是旁生处。

 

旁生的处所,大多数是伸手不见五指、黑咕隆咚的岛屿。

 

旁生的身体,大的鱼类和鲸鱼,能绕须弥山三圈,小的形似微尘和针尖等。

 

旁生的痛苦,一般来说,所有旁生都是呆头呆脑、愚昧无知,不明取舍。分别来讲,所有大的动物,吞食小的动物,小的动物直直刺入大的动物,并把它们的身体作为栖身之地、蔽体之衣,它们都感受着互相啖食的无量痛苦。

 

第四个无暇是长寿天。

 

长寿天的处所,位于第四禅天城的东北角, 就像被火烧焦的树干一样黑乎乎的地方。

 

长寿天人的身体,是空明禅定身,没有苦乐、善恶之想,相当于是沉睡的状态。“长寿天位于第四禅天附近”的说法是不了义的。正如所说的“与彼死处何不同”,自己无论死在哪里, 就在那里处于无想的状态,于八十大劫之间安住,远离妙法的光明,没有机会修行正法。就这样认真观察、安住来修。

 

人的四种无暇:观修的方法依然如前,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这以上就是入座的正行。

 

入座的后行:以这一座里观修的善根为例三时的一切善法、佛菩萨的无漏善根、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根,心里观想把它们合而为一,综合起来,为了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珍宝佛果作回向。

 

回向的方法,佛菩萨们如何以三轮清净的回向方式作回向,我也这般普皆回向,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之后,不要一跃而起,要反思一下:这次我从早晨的一座开始就立下誓愿,到底有没有随着迷乱所转。假设刹那也没有受迷乱所控制,觉得这一座修得很成功,会沾沾自喜,生起慢心,因此必须要断除我慢。要暗自反省:啊!你现在这一座修得成功,这也来源于一点不定的福报,你有什么可傲慢的,你真的这么好吗?我还要看你下一座。务必要除去慢心。

 

再者,如果因为心随着迷乱所转,不能思维一念善法,就会悲观失望,认为我现在修不成了,于是懈怠下去。对此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哦,你现在落入迷乱的控制中而没有修好,但又有什么可悲观的呢?其实你从无始时以来一直迷惑至今,正因为这样, 如今才需要分成入座和座间来观修。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为什么没有成佛。现在这一座已经被迷乱左右了,务必要下定决心:下一座绝不随着迷惑所转。然后慢慢从坐垫上起身,进入座间的事宜。倘若在座间,没有一一考虑前面的八闲暇,那么就像用火烬在火里燃烧的铁取出的同时又会变得黑乎乎一样,入座期间心稍稍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在座间时对今世红尘的景象心怀欢喜之情,那入座当中有没有观修闲暇等都无有用途了,有着沦为法油子的危险性。

 

继上一座之后,接下来观修十圆满,单单拥有闲暇也无济于事,要修行妙法必须具备自己方面顺缘齐全的五种圆满以及他方面顺缘齐全的五种圆满。对我们来说,自圆满和他圆满的前三个条件都已俱全,这实在值得高兴。对于后面的两个条件还要谨慎加以观察,想方设法使它完备。修十圆满的时候也依然是分成入座和座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所说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满难得等六个引导。所谓的法,正如前文所说,我们一定要依靠此法来调伏自心,“非以发髻非以棍”。为此,自相续中要反反复复思维暇满难得等这些内容。

 

首先讲四种厌世法,或者四种除贪法,或者四种出离法,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名称不同。 我们要依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两个引导对现世产生反感。《离四贪》中说:“若贪今生非行人。”又如云:“暇满人身难获得,难以复得如昙花,得大利如摩尼珠。”我们务必要清楚地认识到,上去下去的关键犹如马被辔头所转一样, 就在如今的这个身体上。其实,这个身体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这是必然规律。因此, 我们必定走向无常的死亡。谋求现世没有意义或实质,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要寻求后世。想到轮回因果,必然对来世以后的轮回心生厌离。

 

厌离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厌恶三恶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厌恶轮回六道而追求解脱, 在其他引导中只有这两种,然而按照全知无垢光师徒的观点,必须要对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态深恶痛绝。在思维轮回过患之时,要切切萌生厌离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脱的出离心时,再进一步思维:单单我独自一人解脱有什么利益, 如果把无始以来恩养我的深情母亲抛在脑后,只是独自解脱,那再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了。因此,必须要让一切有情获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边的大出离心。

 

如果安立四种出离,那就是小士道的发心——相似的出离,声闻缘觉的两种出离,加上大出离。就三种出离而言,即声闻、缘觉和菩萨的三种出离。出离一切轮回之后就要寻找一个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须追求解脱和遍知的果位。解脱道并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亲属等不会宣讲,就算是给他们讲,他们也不理解,因此必须找寻善知识。寻找善知识也绝不能随随便便遇到一个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善知识,学修他的意行。

 

在暇满难得等引导中,有实修引导和信解引导,如今除了信解引导以外再没有了。然而自大持明无畏洲以来还保留着可以代替实修引导的修法。暇满难得的引导是关于自己身体的引导。在这个暇满人身上面只有两条去路,“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如果利用这个身体行持真实的正法,那就是幸福快乐的起点,终将获得解脱和遍知的果位。特别是,如果修行光明大圆满,那么即生或中阴或后世就会解脱。“此身作恶便是轮回锚”,如果利用这个身体牟取今生世间利益,那就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从自身角度来说,修行正法没有违缘,有机会修行,由此称为“闲暇”。有空闲修法是来源于自己的这个身体,它的反面有八种无暇, 这八种叫自相续所依的八无暇,它包括非人的四种无暇和人的四种无暇。其中非人的无暇, 从观修地狱开始,要反反复复思维他们有没有修行正法的机会。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也有两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许多层次。这里就白天两座、晚上两座而言,为了便于初学者采用,早晨黎明头遍鸡叫开始入座,一直到天没亮之前,是黎明座。天亮时起座,一直到太阳升起,进行座间事宜,例如作水施、烧素熏烟、诵日常功课。随后再入座,一直到中午之前,是上午座。起座之后用午餐、顶礼、看书……一直到下午太阳出现大阴影(藏地一般是五点钟左右)之前,始终处在悠然的状态中。然后再入座,一直到太阳没有落山之前,这是下午座。起座后供护法,念诵自己会念的回向文、发愿文和荤烟仪轨。到了看见一个人只知道是人却认不清是谁的黄昏时候入座,这是傍晚座,一直到晚睡时才起座。如果在以上这四座的时间里修行,那么心就会调柔。作为初学者,即使在所有座间观修,也不会修成,特别容易出现昏沉、掉举的弊病,因此在座间时要精进念经、勤奋行善悠悠而修。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后行三部分。前行也分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两个阶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阶段,要擤好鼻涕, 洗好脸,里里外外一切要办的事务必完成,总之要保证在入座期间不需要中断打坐而往外跑。随后,坐在床上身心放松,稍加休息,接着立下誓言:我这一座期间,纵然是大恩大德的父亲来到,我也绝不中断入座而随着迷乱所转。指甲掐着肉25发下坚定誓言:“宁死也不舍弃此誓愿!”

 

【25】 指甲掐着肉:这是藏族修行人表示决心极其坚定的一种做法。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 也就是双足金刚跏趺,双手结定印,脊背好像铜钱般挺直,臂膀放松舒展,颈部稍稍向前屈, 舌抵上颚,眼睛垂视鼻尖。

 

2、语的要点:排除垢气,左右鼻孔轮番排三次,同时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时排一次,共三次; 或者,左右鼻孔同时排三次。以上三种除垢气法,做任何一种都可以。具体做法:左手握金刚拳,压在大腿根儿上(即腹股沟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缓缓向内吸气,囤积在脐下,观想自己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业、烦恼、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现昏愦、沉陷、迷茫错误这一切都变成黑气, 向外排散,呼气时就像青稞粒一样,从小扩大, 末了一下全然排出,这与洗涤器皿相仿。

 

3、心的要点:调整发心,观察现在我修的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发心, 还是牟取利养赞叹的善愿发心。假设是这两种发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抛弃。倘若是无记的发心,就要调整过来。小士道的发心是世间俗人的观念,并不是入道者我所观修的法, 中士道的发心也是成办一己私利的心态,因此也要予以断除。而必须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净发心,也就是在心里思维:为了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我才观修暇满难得。

 

接着祈祷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清清楚楚明观,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自己的根本上师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师装束,怀着“上师是佛” 等五种了知26,默默祈祷,念诵“三世诸佛……” 或者念诵四种厌世心前后的那些祈祷文27,满怀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祷,结果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成为一体,处在这种状态中,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 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也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 尽可能入定安住。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26】 五种了知:就是指上师瑜伽中所说的:第一、了知上师是佛;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27】 祈祷文:前行中共同四加行前后的祈祷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