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11
对应讲记第11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当中,宣讲了很多中观的窍诀,如果我们要真正通达中观的话,就学习这个《中观庄严论》和《中观庄严论注释》,因为在这个里面对唯识的道理,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很多殊胜的关要,必须要通达的这些内容,非常圆满地都已经做了阐释了。
现在我们在讲的是总义,总义部分有: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造论的目的。现在宣讲的是全论的内容,宣讲各宗各派对于二谛的承许,然后缘对二谛的承许,麦彭仁波切评论哪一宗派的观点比较究竟,或者哪些观点还没有真究竟,对于这些了义和不了义的这些观点、问题,一一加以阐释。
今天在宣讲这个内容之前,前面那天我们讲到“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有些道友在下课的时候,反映第八识当时说是妙观察智,可能当时是说错了,第八识应该是大圆镜智。在转依的时候,第六识转依成妙观察智了,第八识肯定是大圆镜智。还有后面这个法身和自性身,怎么样对照两种智慧呢?实际上,法身对照的是法界体性智,自性身对照的是大圆镜智。
【由上而观,内道佛教的这些宗派,根据智力的高低程度不同,证悟空性的范围也有大小的差距。】
前面对于外道,数论外道、密行派、吠陀派,还有无神论(现世美),这些外道做了观察,还有对有部、经部、唯识宗的观点已经大概做了阐释了,还没讲中观宗的二谛,后面要讲。前面对于这些有一个成实现基的宗派已经做了观察。
所以,内道佛教的这些从有部乃至于唯识之间的宗派,“根据智力的高低程度不同,证悟空性的范围也有大小的差距”。
一般来讲,有部和经部他们所证悟的空性都是圆满的人无我和一点点的法无我。在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还有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第二个问题当中,就说有部、经部证得的空性非常少,证得一点点的法无我空性,所以说用了否定词,说没有证悟,有这样一种问题。圆满证悟的是人无我空性。
在小乘当中如果再细分的话,也有声闻乘、缘觉乘。有部和经部所证悟的空性,都是圆满的人无我的空性,缘觉所证悟的稍微要多一点点,除了粗大五蕴的空性证悟之外,细微的色法,无分微尘这部分也证悟空性了,所以他剩下的只是心识的无分刹那没有证悟,他所证悟的空性的范围稍微要大一些。
再往上就是唯识宗,唯识宗他自己了知了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本性的缘起生,所以他了知的范围要比声闻、缘觉所了知的范围大,但是此处说的是“证悟空性”,实际意义上讲的时候,如果要证悟空性,大乘来讲肯定是中观宗以上,但是此处“证悟空性”也可以说通达空性。就是说唯识宗真正来讲,前面我们也分析了,如果你不打破对于自明自知心识的这样一种执着的话,实际上,没办法真正登地的。所以他们所证悟的空性,从某个角度来讲算是一种通达。如果要说证悟也可以,就是对于外面所取,对于遍计所执性这部分空性可以说是通达证悟了。所以说他的智力要高一些,他所通达证悟空性的范围要大得多。
【虽说从越来越靠近二谛本相来看,的确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然而所有这些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未能超越一个成实的现基,为此只能称得上是相似的空性。】
如果我们要“从越来越靠近二谛的本相来看”,它是“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逐步向上的趋势”,就是从有部、经部开始,然后是缘觉,然后是唯识宗,他们安立的二谛,他们所证悟的空性,越往上越靠近二谛的本相,所以说,它的确是呈现出逐步向上的趋势。
但是“这些宗派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超越一个“成实的现基”。对于小乘来讲,这个“成实的现基”,前面分析就是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作为粗大显现法的现基,这个是不能空的,如果空了之后,一切的显现法不复存在了。
唯识宗也安立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这个自明自知犹如水晶球一般的心识,它可以成为轮回的现基,可以成为圆成实,或者说一切涅槃法的现基。所以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是不能够空掉的。因为在了知空性的同时,还没有超越一个成实的法的缘故,所以他们所通达的空性,他们所宣讲的空性,“只能称得上是相似的空性”,而不是真实的空性。
当然这个相似和真实,也是互相观待而讲的,如果观待中观宗来讲的话,它是一种相似的空性,因为中观宗的空性是圆满空性的缘故,真实空的缘故,所以中观宗以下的这些空性,全是相似的空性。但是如果对于外道、世间人来讲,他们所证悟的人无我的空性,这些都是真实的空性。所以这个方面都是看怎么样观待而讲的。
【而本论在所知万法当中,自性成实的法一丝一毫也是不承认的,】
“本论”就是《中观庄严论》,“在所知万法当中”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自性成实的法”一丝一毫也不承认,在所有的万法当中,不把任何一个法作为一切万法的现基,没一个真正成实的现基,一丝一毫都不承认的。
【《月灯经》中云: “诸法恒常自性空,诸佛子破所有法,一切世间尽本空,持相似空外道宗。”】
在《月灯经》当中是这样讲的,一切诸法是“恒常自性空”的,“恒常自性空”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以前它也是自性空的,现在是自性空的,未来也是自性空的,绝对不可能出现某个时间当中突然变成有自性,某段时间当中突然就成实了,这是不可能的。
或者还有一个意思是说,不可能一切万法在中观宗的论师没有观察之前,好像是实有的,然后通过观察之后,突然变成了空性了。这个就是断灭,这个不是真正的觉察空性。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万法以前是不空的,后面变成空的”,这个是我们认知方面的转变而已,而不是法方面的转变。这个法本身,你观察不观察,它本身就是这样空的,只不过以前没有对它的本性清楚地认知,错误地以为它是实有的,在错误以为它以前是实有的同时,当我们通过胜义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又错误地认为现在突然变成空性了,突然变成没有了,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断灭。
中观宗它不可能成为断灭宗的原因,就是它抉择了一切万法本来的自性,它本来就是空性的,只不过现在通过理论把它还原。把它还原的意思就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有一种错误的认知,把错误的认知纠正过来,了知了一切万法本来的这种本性而已。所以这也是一切诸法恒常自性空,就是说过去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未来还是这样的。
“诸佛子破所有法”,一切佛子为了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为了真正证悟一切万法实相的缘故,所以通过打破对一切万法执着的方式,来了达一切万法的实相。
“一切世间尽本空”,一切世间所有的法性,完全都是本来空性的,没一个是不空的。这个就是讲彻底地,一丝一毫也不承认万法自性的原因,教证就是从这儿来的。
“持相似空外道宗”,如果说守持一个相似的空性,就是外道的宗派。外道的宗派如果是从典型的外道来讲的话,比如说数论外道、胜论外道,他们所认为的这种空,都是“相似空”,还有一些认为瓶子里面没有水的空,或者经堂里没有大象的空,像这样一种空不是真正的空,是“相似空”。所以说“持相似空”的这种观点者,全都是外道的宗义,不是内道的宗义。这个方面就是从字面上这样讲。
如果展开来讲,进一步地挖掘的话,除了中观宗之外,其它的都是“相似空”。前面麦彭仁波切已经给我们下了结论了,“那就是均未能超越一个成实的现基,为此只能称得上是相似的空性”。麦彭仁波切说从唯识以下,就是有部、经部、唯识宗,他们所有的宗派都承许一个成实的现基,都只能抉择到相似空的缘故,所以说不是真正的空性。如果和经教对照的时候,他们是相似空,那么他们是不是变成外道了呢?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的确是如此。
当然以前我们讲《中观》、《入中论》的时候也是大概讲过这个问题。从见解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分,如果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讲,有部以上有皈依,当然不是外道;如果从见解的角度来讲,你是不是承许有我和无我,这个我就是自性有的意思,从人我空的角度来讲,有部、经部这些都是抉择到了人我空的,但是在从法我的角度来讲,如果你还保留一个无分刹那、无分微尘,保留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这个方面实际上就是他对于法我这部分还没有完全抉择为空性,所以从见解的角度来讲,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仍然还不是内道。
真正的内道必须要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本空的意义,才叫作真正的内道。所以说,这个外道和内道,从粗到细也有不同的安立。最典型的,平时我们所讲到的外道,一般来讲是常断见,粗大的常断见这种宗派叫外道,他们的常见和断见非常非常的粗大,很明显。比如很粗大的常见就是数论外道,他所承许的神我等等这方面就是很粗大的常见;很粗大的断见就顺世外道所安立的没有前后世这些问题了。
再往佛教里面走的时候,又有中等的常断见、微细的常断见。因为有了这种中等和微细的常断见的缘故,都可以把他们安立成外道的见解。当然这个外道的见解是从广义的角度讲的,所以“持相似空外道宗”,这个方面已经做了评判了。
【依据诸如此类的教证中所说足可树立起这样的中观宗。】
“诸如此类的教证”非常多,通过诸如此类的教证所说明的,完全可以树立起这样一种中观宗是真正的内道,最真实的空性只是在中观宗当中有所抉择的。
【对于凡是所现的世俗法在未经观察分析的分别心前显现,虽说中观派也有按照世间共称来承认的宗派以及依照经部等宗义而承许的观察宗派,但这部论中名言的观点完全是随同唯识宗来承认的,这就是作者最初创立的瑜伽行中观宗轨。】
下面就是讲到了不同的中观宗是怎么样安立的。首先是第一句话“对于凡是所现的世俗法”,就是说不管是任何一个人,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有部、经部等等要抉择空性,这个方面都是这样的。
此处主要是讲中观宗的论师,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他如果没有安住在根本慧定当中,如果在后得位,或者说他虽然已经完全证悟空性了,但是如果要给其他众生宣讲的时候,“对于凡是所现的世俗法”,这样一种现相,这种世俗法,“在未经观察分析的分别心面前显现”,“未经观察分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没有通过胜义理论分析观察的分别心面前,如是如是显现的时候,对于这种没通过胜义理论观察的世俗法,到底怎么样承认呢?这方面出现了大约三种宗派的意思。
第一种是“按照世间共称来承认的宗派”,典型的就是以《入中论》为代表的,月称论师这一宗派。在《入中论》颂词当中讲得很清楚,胜义谛当中当然不分二谛的,一切都是完全大空性的,名言谛当中就是世间如何承许,我就如是承许,所以说以“世间共称”来安立这一切显现的。
这个“世间”,有些宗派解释的时候,这个世间就是讲有智慧的世间老人,他们怎么样安立世俗,他们是怎么样确定柱子瓶子,就是这样承许,有些是这样讲的。还有一些像麦彭仁波切为主的宗派就说,《入中论》的意思,月称论师的意思并不是完全指世间老人的承许,在《入中论》的颂词当中讲得很清楚,是“无患六根所取义”。
这个“无患六根”的范围就广得多了,一般世间上的人,如果他的眼根乃至于意根,没有受到染污,这个就叫“无患六根”。比如说一个眼根正常的人,他所看到的柱子瓶子,就是这样去安立的。还有这样一种“无患六根”,入了宗派的人也有“无患六根”,中观宗论师在后得的时候也有“无患六根”,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菩萨后得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安立在这个“世间”当中的,所以这个“世间”不完全是没有入宗派的世间老人的承许方式,实际上所有“无患六根所取义”,都叫做“世间”。
实际意义上,《入中论》的观点,就是说一切万法在名言谛当中通过缘起,因缘和合之后如是显现的,然后无患六根所取的意义。这方面是“世间共称”的承许的宗派,就没有真正地通过这些佛教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观察,是按照经部来承许还是按照唯识来进行承许?没有这样讲,反正就是“无患六根所取义”,这个就是我们的世俗谛,《入中论》的这个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这个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依照经部等宗义”,“经部等宗义”就是比如说清辨论师,清辨论师他在观察一切万法的时候分开二谛,要承许世俗谛的时候怎么安立呢?世俗谛的一切万法,在我们分别心面前所显现的一切山河大地,所有的世间万法,他说应该按照经部来承许。小乘的经部,对于色法、心法有一种他的体系,有一套很完整的系统。他说应该按照经部的观点来安立中观宗的世俗谛,这就是按照经部的观点来承许。
还有一个“等”字,上师注释当中讲这个“等”字是有一些个别论师,也有按照有部来承许的,但是一般来讲的话,就是讲经部就可以了。
“而承许的观察宗派”,“观察宗派”的意思就是说,通过这种内道,经部等的一一观察之后,承认中观宗的世俗谛就是这样的,从这个方面安立的。
还有第三种宗派就是《中观庄严论》,这部论中名言的观点,完全是通过唯识宗来承认的。就是说胜义谛当中的一切万法,要么是单空,要么是离戏空,但是世俗谛的一切万法,这一切山河大地怎么承许呢?通过唯识宗来承认的,一切外境的显现,全都是自己心识的变现,除了自己心识的变现之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色法为基的外境。根本一点都不承认。这个就是作者静命论师最初创立的瑜伽行中观宗轨。
这个方面就是有三种安立名言的方式,但是他们抉择的侧重点是以胜义谛为主,这个方面倒不是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哪一个为主要,不是说二谛当中哪一个为主要。二谛当中哪一个为主要,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五个问题当中也讲了,二谛都重要,如果你要承许一个,那么两个都要承认,如果一个打破了,那么两个都不能承认的。但是这个方面我们说你抉择的侧重点,是以抉择世俗谛为主,还是抉择胜义谛为主?中观宗就是以抉择胜义谛为主,所以在胜义谛当中都是承许空性的,但名言谛当中,这一切万法要给别人做个交待,这一切万法到底怎么样的?《入中论》说世间共称就可以;清辨论师说按照经部宗观察一下,这样承许;静命论师说一切世俗谛的万法全是唯识所现,以唯识宗来承许的。都有不同的安立的方式。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反正把这种名言谛的法给你交待清楚就可以了,然后它的重点就是趣入于胜义谛当中。
因为一般的凡夫人,他在抉择胜义谛的空性的时候,他也想你在胜义谛当中一切空性的,那么世俗谛的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个时候有必要给他们做一些说明。这方面月称论师就说:缘起就可以了,缘起就足够了。他能够把世俗谛的万法,能够把因果这些问题做一个善巧的安立,这个时候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时就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方面去了。所以他不一定按照经部来安立世俗谛,也不一定按照唯识宗安立世俗谛,他按照缘起就完全就可以把业因果的这些问题解全部决掉,所以他只是按照“无患六根所取义”安立世俗谛,在《入中论》当中是这样安立的。
【如果以正理来分析此世俗的安立方法,则是名言最究竟的实相真如,也是具德法称论师的意旨所在。】
如果通过正理来分析这个世俗安立的方法的时候,就是说做一个对比,把安立经部、安立唯识等等做一个分析、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承许名言谛当中“实相真如”应该是以唯识为主的,“则是名言最究竟的实相真如”,主要是讲通过正理来分析瑜伽行派的世俗谛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在名言谛当中最究竟的“实相真如”就是唯识宗。唯识宗就是说一切外境都是唯识所变现的,这就是在名言谛当中最了义的观点了。名言谛当中最高的观点、最究竟的实相真如就是这个唯识,但究竟的实相真如是空性的。
这个“也是具德法称论师的意旨所在”,法称论师在《释量论》当中,也是最后提到了,在因明当中最究竟的观点应该以唯识作为究竟意趣,这个方面也是提得很明显的。
【名言与胜义各自正量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截然不同,而安立名言堪为顶峰的非唯识宗莫属。】
“名言和胜义各自正量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截然不同”,如果你使用名言的正量来观察,所得出结论是一种世俗的结论;如果你通过胜义量来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结论。所以通过使用的量——使用方法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同的。
如果你要使用名言量,安立名言量“堪为顶峰的”,就“非唯识宗莫属”。如果真正你想要得到名言谛当中最究竟的观点,你肯定必须要使用唯识宗的观点,如果你不使用唯识宗的观点你没办法获得这样一种“堪为顶峰”的承许。堪为顶峰的承许就是唯识宗。
【关于按照如此观点来承认在名言中十分方便且另有诸多殊胜必要,下文将会给予略述。】
关于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承许,在名言谛当中是非常方便的,尤其是通过真相唯识宗来观察的时候,安立名言非常的方便,而且还有很多很多殊胜必要,比如说如果你能知道一切万法是唯识的话,就能打破对外面色法很粗大的这种所取的执着。前面我们大概分析过,很多众生他之所以产生非常粗猛的烦恼,就是因为对外面的一些物质看不破,认为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认为它是心之外单独存在的,他不知道这些是心识所变现,所以他产生很大的贪执,继而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开始产生很多的罪业。
如果你能真正的安住在一切万法唯识的境界当中,对外面的所取的执着就打破了。打破执着之后,相续当中不会缘这些心识变现的法产生强烈的实执,产生烦恼,产生罪业。所以说这也是趣入胜义谛的一种方便阶梯,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殊胜必要性。下文在讲述唯识的观点的时候,还会给你论述的。
【唯识宗这一名言观点也并非是对胜义中显现成立为心与否的分析,而仅是以名言量来权衡无欺显现的一切法。】
从这一段开始下面有好几大段是讲一个中心,意思就是说,名言量和胜义量它所衡量的对境不同,所以它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主要针对一些人的观点:认为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是绝对不能够观察的,比如《入中论》的观点,它就是完全按照世间共许,世间共许就是不观察,如果你详尽观察之后,就违背了应成派的系统了,所以就不能够对世俗量做观察,如果一观察,就可能变成胜义的观察,所以说名言量是不能够详尽观察的,这个方面就和应成派的系统完全不相同了。
有些宗派是这样说的,有些人是这样说的,但是包括麦彭仁波切通过很多很多的理证来说明,如果你使用名言量来做终极的观察,它得到的这个结论也绝对是名言谛所摄的,绝对不可能说,我使用名言量对一切万法做终极观察之后,最后得到一个空性的结论,绝对不可能这样的。因为我使用的是名言量,我得出的也绝对是名言量结论,如果你要得到胜义谛的结论,你必须要使用胜义量,所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就是说,你必须要把二量要分清楚,如果你把二量和二量所衡量的对境分清楚之后,你使用哪个量做终极的观察,就只能够得到世俗量或者胜义量所能够衡量的对境。这一大段主要是讲这个问题。
首先以唯识宗这个名言开始,因为前面提到了,如果你在名言谛当中要得到一个最究竟的观点,必须要使用唯识宗的理论,唯识宗的理论在抉择唯识无境的方面讲得非常的系统,非常的细致,而且是在观察、分析的时候该破外道、破小乘的,该安立他宗派的,使用教证理证非常非常的详尽,所以说它是详尽观察的一个宗派。
“唯识宗这一名言观点也并非是对胜义中显现成立为心与否的分析”,并不是真正的胜义量,名言谛当中它要安立一切万法都是唯识的,它这方面的承许并不是一种胜义的承许,它不是使用胜义量对胜义当中显现是心与否的分析,“而仅是以名言量来权衡无欺显现的一切法”的。
当然在这个地方讲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口吻就是麦彭仁波切通过他的智慧来安立唯识宗的口吻,不是说前面唯识宗它自己在叙述自己的宗派。前面有一段讲二谛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讲它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究竟当中有一个心识,胜义谛当中有一个依他起、有一个圆成实,这个时候又说它只是名言量,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前面那一段讲二谛的时候,是麦彭仁波切在复述唯识宗自宗的观点,他自宗是这样承认的,他自宗认为依他起心识在胜义谛当中当然是存在的。
这一段就是说,麦彭仁波切没有按照唯识宗他自己的观点来进行观察,就是说实际情况,唯识宗按照《中观庄严论》的体系来讲,《中观庄严论》把唯识宗放在世俗量当中了,所以麦彭仁波切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时候,就把唯识宗按照实际情况放在了世俗谛当中。放在世俗谛当中的时候,衡量它的量就是名言量,就不是胜义量,所以二者之间稍微有一点一点这样的过渡,他这样分析的时候是以名言量来衡量、权衡无欺显现的一切万法。
【譬如有人提出疑问:梦中的这些显现是内心还是于外境中存在呢?】
譬如对于前面这些问题,就是说唯识宗通过智慧来对这些法作详细观察之后,可以得出的结论,这个方面再怎么观察也是名言量的一种观察的对境,所以说譬如有人提出这样的一种疑问:梦中的这些显现,梦中的大象、老虎这些,是在内心显现,还是在外境当中实际存在呢?
【对此提问,一些有智慧的人经过一番详察细究,而回答说外境中存在不合道理,只是自现罢了。】
对此提问,有一些有智慧的人,他详细观察,就说梦中所梦到的大象,这不可能是外境当中实际存在的,他只是自己的心识,他自己梦心当中显现的。所以通过一番详察细究之后,他回答说外境当中当然不存在一个大象,你在做梦的时候是不存在一个外境的大象的。因为你在睡觉的时候,你这么小的房子当中,躺在一张这么小的床上,你的小脑袋当中做梦的时候,这样的大象群显现出来,怎么可能在你的小脑袋当中有这么多的大象群显现,这么高的一座山显现呢?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说是自己的心自现罢了。只是自己的心的显现,而不是在外境当中实际存在的。
这方面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就是“经过一番详察细究”,这个词实际上是承前启后的,对于前面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做了一个描述,就是说你使用名言量来衡量这个无欺显现的一切法,也只是得到一个名言当中的承许。
这个方面就是说在梦中做梦的这个外境,是真正的外境色法的显现,还是一个心识的显现?像这个观察的方法,不是胜义当中观察显现与否,是名言谛当中安立这个显现法是外境还是心?如果你要用胜义理论观察,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不是成立这个是外境还是心了,如果你真正要通过胜义理论观察,这个显现本身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显现的本身根本就没有,这个就是胜义的结论。
所以如果你要说这个大象到底是外境,还是内心?很明显他观察的重点不是说这个大象有没有,而是说这个大象的显现到底是外境的显现,还是内心的显现,这个明显就是在说世俗谛,名言谛的观察了。所以说对于这个名言谛做“详察细究”,也只能得到一个名言谛的观点,只能得到一个名言谛的结论而已。所以说这个方面作了回答了。
下面就是一个转折,转到了其他一些人认为的观点。
【可是某些人将二量衡量的道理混为一谈而觉得除了未经观察的显现许以外如果尚有一个观察宗派承认的话,那就与应成派大相径庭了。】
前面这一大段,麦彭仁波切就把他自己的观点作了很清楚的描述,主要是看你使用什么量,使用什么量得到的结论完全不相同的。可是有些人,就对于世俗量和胜义量分别衡量这样一种道理,显现上还没有通达,所以把二量衡量的道理混为一谈,搅在一起分不清楚,就觉得只要是中观宗,他的世俗谛就绝对不能观察的,尤其是应成派的观点,它是“未经观察”。
这个地方牵扯到一个宗派的问题,有些宗派他认为,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单空的,在名言谛当中,中观应成派的世俗显现应该是“未经观察的显现”,“未经观察的显现”可以作为他的世俗谛,不能观察,一观察就成了胜义观察,所以中观宗的世俗谛,绝对是“未经观察的显现许”。
“除了未经观察的显现许以外,如果尚有一个观察宗派的承认”,他就觉得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应该是未经观察的显现,这个作为他的世俗谛就够了,如果你在这个之外还承认一个“观察宗派”,比如说唯识,唯识宗也是观察宗派的,通过详细观察,前面讲“一些有智慧的人经过一番详察细究”等等,然后说是内心的自现,他就说你如果这样安立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的话,那就与应成派的观点大相径庭了,这就不是应成派的宗风了,中观应成派的世俗谛应该是不经观察,只能是未经观察的世俗谛,如果一观察就不能作为应成派的世俗谛。
麦彭仁波切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是很明显的,什么很明显呢?中观应成派,尤其是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他安立世间共称的这样一种宗派,有他的目的,他的重点是放在胜义谛当中,反正你把世俗谛的法安立完了之后,你进入胜义谛的时候,还要破掉的,所以他就说通过缘起、通过无患六根把把世俗谛的因果等等安立好了之后,这个方面就算完成了,最后他的重点放在胜义谛当中。
但是,是不是月称论师的宗派或者应成派的宗派只能够是这样的?就完全不能够使用经部宗来作为应成派的世俗谛?这个是不确定的。是不是不能够以唯识宗的观点作为应成派的世俗谛呢?这个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并不是通过世俗谛怎么安立、世俗谛的观点来区分是不是应成派、是不是自续派?它主要的区分的观点不在这个地方。下面有一段话还和这个相互对应的,遥相呼应,我们先把这段话记在这个地方。
实际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很清楚,你是不是应成派,不是说你的世俗谛是怎么承认的,你是不是应成派,要看你的胜义谛的观点,是不是最初、一上来就着重抉择离四边的空性,如果说最初的时候,一上来就直接抉择离四边的空性的话,这个就是应成派。如果一上来的时候,不是直接抉择离四边的空性,而是首先抉择单空,这个就是自续派。所以名言谛当中,清辨论师可以使用经部来作为他的名言谛,也可以使用未经观察的缘起作为他的世俗谛,这些都不是他最主要的问题。所以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把这个作为划分是不是应成派的观点,这个就是大相径庭了,这个方面就不合理的,下面讲太荒唐了。
有些宗派他就觉得,如果是应成派,你的这个世俗谛就不能观察,如果一观察就成了胜义观察,就不是应成派了。麦彭仁波切说,是不是应成派不是说你的世俗谛观不观察,而是说你的胜义谛当中到底怎么样承许离戏空的。所以说应成派的世俗谛可以使用世间共称,可以使用经部,也可以使用唯识宗,这个方面都是可以的,没什么不行。因为观待众生的根基来讲,他对于世俗谛的安立,(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怎么样给你安立因果缘起都可以的,但是最究竟的一点就是到了胜义谛的时候完全要把所有的法都抉择为空性。
这个方面主要是在复述对方的观点,对方的观点就说只能是未经观察,这个就成了他的世俗,如果一观察就有可能变成了胜义观察了,所以说不能够承许这种观察的宗派。下面麦彭仁波切说:
【千万不要这么想。无论是谁,对于此等法自相成立与否或者它的本体以量成立之类的任何问题,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就是辩论的精妙之处,如果麦彭仁波切没有通过这种辩论的话,我们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讲完麦彭仁波切他自宗之后,比如前面这一段就是讲麦彭仁波切自宗,通过名言量来衡量名言谛,通过胜义量来衡量胜义谛。中间加一个辩论:他就觉得如果观察之后就成了胜义观察了,麦彭仁波切说“不要这么想”。
不管是谁对于“此等法”,“此等法”就是在我们分别心面前显现的这些一切山河大地等等的法,或者说我们的心识等等的法,这些法的“自相成立与否”,或者“它的本体以量成立之类的任何问题”,“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说你要衡量这个法,你要安立这个法,你就可以使用世俗量,因为世俗量是从正面成立的。如果你要否定它的本体,你就使用胜义量,它的本体是根本不存在,你就要使用胜义量。
“对于此等法自相成立与否”,你可以使用不同的量,你想让自相成立,你就可以使用世俗量,你要让这个自相不成立你就使用胜义量。“或者它的本体以量成立之类的”,它的本体是什么样的量成立之类的,“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一点至关重要!
一方面在讲这个辩论,一方面把这样一种窍诀告诉我们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样的窍诀关要。就是说,你想要得到什么?如果你想要得到世俗当中它的本体,你就使用世俗量,如果你认为它是空性的,你就使用胜义量,千万不要把两个量混在一起,如果你把两个量混在一起,这个时候就没有办法辨清它的本体了。这样分开之后,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灯了,以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把这个窍诀使用在一切问题的辨别当中,这个时候就可以把佛经、论典的意趣辩得清清楚楚,我们的智慧也因此而大增。
【也就是说,从胜义量的侧面来衡量,则如光明前的黑暗一般,在胜义中永远也不会成立,因此无有丝毫所建立之法。】
进一步讲,如果你使用胜义量、从胜义量的侧面来衡量的话,就像光明面前根本没有黑暗一样,一切万法的本性“在胜义中永远也不会成立”,胜义当中永远都是一法不立的,所以像这样观察的时候就是胜义量,“因此没有丝毫所建立之法”,你在胜义当中没有一个可以建立,尤其是如果你要使用胜义量的时候,没有一个法可以建立,乃至于最后使用胜义量观察的时候,你的如来藏光明这部分也没办法建立起来,空性的这部分也没办法建立起来,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一法都没办法安立的,破所有的法。
如果你想要建立如来藏光明,你要建立这个智慧,你必须要使用世俗量。当然世俗量当中又分两种,我们学习《解义慧剑》的时候,一个是观现世,一个是净见量。净见量主要是专门负责抉择,诸如如来藏光明、智慧的本体等等,这个方面使用这样一种世俗量。如果你要使用胜义量,如果你要用中观宗的观点来观察一切万法,在这个观点面前永远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承许。
为什么中观宗不承许光明呢?为什么中观宗不承许智慧啊?中观宗为什么不承许如来藏?绝对不可能承认的。因为它是破因,如果在胜义量面前成立了一个法,就说明在胜义谛当中有一个法可以安立。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众生的分别心他就可以执着这个法,开始缘这个法,然后把这个法作为法执。如果把这个法作为法执的话,你就根本还没有真正得到一切万法的本相、实相。
所以他在使用胜义量的时候,没有一个法可以建立的。如果要建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从它的建立方面,从立因,这个立因就是世俗量。世俗量都是立的,观现世量当中,正确的法可以安立。我们学因明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嘛,反正它给你建立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把不对的给你抛弃了,然后把对的结论给你弄出来,这个就是立因,立因就是世俗量来得到的。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得到根本慧定当中的光明这部分,根本慧定当中的智慧这部分,和空性双运的如来藏的这部分,你必须要使用世俗量,你不使用世俗量,通过胜义量是永远得不到你所要得到的胜义,这些所谓的光明等等。
使用世俗量,使用究竟他空的观点,从正面来建立如来藏,比如说,打个比喻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波切的《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还有《他空狮吼论》,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世俗量,通过非常详尽的理论,给你抉择如来藏是怎么怎么成立的,它恒常的自性是怎么样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这个就是使用清净的名言量,或者说清净的世俗量给你建立如来藏的观点。
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无有丝毫所建立之法”,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东西啊!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这些一方面是基础,必须要通达的;一方面我们如果把前面这些问题通达了,有这个定解再去看其他的法,就是很简单很容易的。我们要真正把自己中观的见解安立得很清净,这些都是很殊胜的窍决。麦彭仁波切他证悟了一切万法之实相之后,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给我们安立,把他的观点写在论典当中。所以这个方面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的。
【相反,如果从名言量的角度来分析,则名言中是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成立的,所以随着名言的现相无论如何观察,像因明论典中建立前后世等存在的分析等那样,绝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
相反,如果我们使用名言量的角度来分析,那么你就可以详尽地使用名言量去分析。“名言中是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成立的”,你眼前的这些柱子、瓶子,还有因果等等,这方面如果通过名言量的角度来安立分析的时候,就把它不合理的部分剔出去,然后把合理的部分建立了。比如说你认为没有前世后世的因果,那么通过名言量详尽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把这样一种错误的邪见完全打破,然后建立前后世的观点,然后如何通过自己的根去取境,诸如此类的观点都可以建立起来。
“所以随着名言的现相无论如何观察”,比如说像因明论典当中建立前后世,就是做了非常详细的观察。但是虽然是做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永远都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因为它使用的是名言量,永远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所以说把二量分开,你可以使劲去分析,使劲观察,但永远不可能成为胜义量的。
前面这个宗派就把二量混在一起了,它就觉得真正的中观应成派它应该是不观察的世俗谛,如果你观察就成了胜义量了,就不是真正的中观应成派了。所以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你把二量分析清楚了,这个非常非常清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