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解说 010

 

第10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下面是进一步介绍这样一种串习的力量。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麦彭仁波切这一段讲了很多精要,很多窍诀都在这里面了,打比喻讲,就好像“长久串习贪欲”,一个人贪欲心很强,他相续当中长久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事物产生这样一种贪欲心,再再地串习,再再串习的时候,他的相续中这种习气就慢慢慢慢强起来了,他这样一种习气很坚固的时候,他首先就会出现幻觉,真正在眼前看到一个人来了,就看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来了,再串习下去,就会真正出现这样一种对境,这就是从总相变成自相了。

 

串习“恐怖”也是一样的,串习恐怖就是一个人很害怕,再打前面蛇的比喻,在黄昏的时候看到这条蛇,实际上是条绳子,当你看到的时候本来相续就对蛇有种俱生的恐怖,突然之间你看到门口一条蛇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下子就非常恐怖,很恐怖,然后越恐怖越自己吓自己,这样的话就是越来越恐怖,越来越恐怖,就感觉这个蛇在动,再一串习的时候这个蛇就过来了,而且这样的一种串习短时间当中就会有这样一种效果了。

 

还有你在晚上走夜路的时候,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不是一个鬼蹲在那呢?是不是一个强盗蹲在那呢?你再串习再串习的时候就越来越像越来越像,最后就是把自己吓死了,像这样串习恐怖也有这样的。这方面就是在轮回当中短期的串习,一刹那串习就会变成这样,如果长久串习的话,他就会从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完全变得实实在在。

 

串习“不净观”,小乘修不净观也是这样的,首先就是纯粹地脑海当中去观想,观想这个不净,观想这个白骨,后面就慢慢慢慢真正在自己的境界当中白骨充满了整个大地,他观想的时候也是一样,一具白骨,然后这个白骨充满我的床,白骨充满我的房子,充满这个山沟,充满国家,充满世界,最后修成的时候一看到处都是白骨,全都是白骨,这样的话不净观、白骨观就是修成了,他就不会产生贪心了,通过整个一切都是白骨泯灭相续当中的这种贪欲心。

 

还有在其他的经典当中,在《大鹏展翅》,一个大圆满的教法当中,作者也是打比喻,以前我们也讲过,就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树菩萨教他的弟子观修,龙树菩萨弟子不知道怎么修法,龙树菩萨说你就观修头上长角,你就观,座上面你就观,观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相应了,慢慢慢慢牛角长出来了,越长越大,越长越高,最后出不了山洞了,后面怎么办?龙树菩萨说,你再观,把它观小,观没有。他又观又观就没有了。他观的角不是假的,是别人摸得到的,别人一摸有坚硬的感觉,都有的。还有以前鹿野苑有个老妇女,她观想自己是老虎,后面真正观修成熟之后,自己就变成老虎了,就把整个城的人都吓跑了,这个故事也是有的。

 

就是说你如果长久串习的话,什么都是可以的,所以像这样一种观想的情况,这个方面心的力量是很强的。有的时候我们说你白日做梦,你坐着想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只不过你的习气不坚固而已,如果你的习气坚固什么都可以出现,都是可以出现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这么大的一座山居然是我的心变的,我们觉得难以忍受,接受不了,须弥山这么高,是我的心,这个大海的水这么多这个是我的心,这可能吗?这个根本不可能。但是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通过这个比喻,再推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实际上我们相续中的这些习气是很多很多,串习了很多生世了,或者就是无始以来久经熏染的这些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实际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心识显现的,无始以来这个习气非常稳固,自然而然它的势力很强的时候,就自然显现为身体了;现在我们手上的人民币,这个“受用”,或者是像这样的很多东西,这个是心识变现的;还有“住处”,我们的房子,我们用钱买的,八千块钱的房子,这个是心识变现的;还有“千状万态的事物”,全是心识变现的。

 

我们如果真正去了知的时候,如果说你无始以来有这么强的习气作为缘,绝对可以变现出来,完全是可以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心想一想肯定不行,你短期去想肯定不行,但是这样我们的身体,一生又一生的显现这个身体,它这个方面的习气是非常稳固的,所以说它不需要很多功用,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这点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讲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的。对治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短期的对治,要把我们的内心当中短期的通过心相续当中显现的东西对治掉。比如说就是各种各样的观念、想法,首先对治这个,或不净观显现的这些白骨,对治这个,把这些泯灭之后呢,再去泯灭山河大地。弥勒菩萨也讲了,麦彭仁波切也讲了,这些都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变化的,显现上面是非常坚固的东西,要使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够把相续当中显现这个法的习气种子动摇,所以说你要花很大的功夫最后这些山河大地才能够隐没的,不是说随随便便隐没的,力量弱的先隐没,力量强的后隐没。

 

一个铁块这么坚固,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心,只不过显现铁块的这个习气比较稳固而已,所以我们就觉得它很稳固。其他的东西就不稳固,有些不稳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差别。实际上除了习气心识之外,没有其他法可以存在的。

 

“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我们去摸大象,或者大象来了我们开始逃跑,实际上都是不了知这个是自心显现的,全部都是自己的一个心识显现出来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就说我们生活在一种错乱幻觉的状态当中,应该想尽办法来回归真正的自相。回归本性就在于再再地,精进地去闻思这个论典当中所表诠的意义,真正产生定解之后,去观修,最后就回归自性了。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这个遍计所执性,“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实际上这个“二取”就是心识的显现,这个“依他起的心识”作为现基,显现了“二取”。那么正在显现二取的时候,“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

 

“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这个地方有个“二无我”,实际上这个地方的“二无我”和“二取”空是一个含义。

 

平时我们说唯识宗要抉择二我空,要抉择二无我,但实际上抉择“二无我”到底是什么呢?除了遍计所执性当中的这些“二取”法之外,没有一个二我,除了把“二取”抉择为空性之外,没有一个“二无我”。实际上唯识宗的“二无我”,他为什么从这个方面观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自相,都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话就叫做“二取”空。二取空当中这个法,一部分是人我,除了人我之外就是法我,这些人我也好,法我也好,都只是存在于遍计所执性当中,都只是存在于“二取”当中,所以说二取空就是“二无我”。

 

那么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究竟的来讲,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所以说这个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它是不变化的,而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是空的,所以仅此一点,就从二无我的反体,完全可以探究到,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唯识宗的观点是这样的。你了知了二取正在显现的时候,依他起心识没有离开,没有超离自明自知,从这一点,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来讲就完全探究到了圆成实了,所以圆成实就是二无我,圆成实就是二取空。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

 

如果我们要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的话,肯定必须要了知“八识聚”,就是了知八识,“八识聚”就是从眼识乃至于阿赖耶识之间的八识聚,“聚”就是聚集的意思,那么心识是聚集的本体,所以称之为“八识聚”。就是说要从八识聚入手,才可以把阿赖耶识显现万物这个问题搞得清清楚楚。

 

“无著菩萨的论著”,无著菩萨写了很多论著,根本的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汉地说是弥勒菩萨造的,藏地说是无著菩萨造的。还有《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这些方面都是唯识宗的观点讲得比较多的。

 

“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第八识是一种根本识,从这个根本识当中显现其他的识,其他的识叫转识,七识、六识都是从第八识当中显现的。习气是聚集在第八识,然后第八识当中显现其余的识,这个方面在唯识宗论典当中都是这样描述的。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当中所出现有关依他起的描绘,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对这样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的话,自己的内心就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就会心理杂乱无章、混成一片。“巴瓦匝草”就是菟丝草,菟丝草就是很乱很乱,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分不清楚头绪的这个草。这个菟丝草的比喻就是说,心像菟丝草一样,实际上就是说你没有头绪、很杂乱。就是说你的思路就会像“巴瓦匝草”一样,杂乱无章、混乱一片,根本不了知依他起的关键的地方。

 

下面全知麦彭仁波切分析一下,依他起到底是属于胜义谛,还是属于世俗谛呢?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

 

这个依他起心识,它实际上作为一种现基,前面也讲过了,所以说如果从它究竟实相的意义这一点出发,它就属于胜义谛了。从究竟实相,它的自知自明的心识,你完全从它自明自知的心识这一块来分析的时候,从它胜义谛的角度,从它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那么这个依他起当然是属于胜义谛了。

 

如果从现相的侧面,这个依他起的心识,它已经显现成了这些万事万物了,万事万物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过心识,所以说如果从这个现相的角度来讲,这个依他起的心识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比如说前面的二取,前面这样的一种遍计所执性,实际上不存在的,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它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你要说这样一种外境的法是心识还是外境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显现的法是心识,就是依他起的心识,它显现的,所以说离开这个心识之外,没有这样一种法存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依他起心识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

 

所以说这个依他起心识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如果你要从它的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可以把依他起划在胜义当中;如果你要从他的显相的角度来讲,可以划在世俗谛当中,都是可以的。

 

“这是关键的意义”,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了提醒,这是关键的意思,这个理解之后,就了知了唯识宗当中依他起到底是属于胜义还是世俗了。

 

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身的本基。

 

唯识宗是这样认为的,“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这样一种客尘,它不是心的自性,一切的客尘法不是心的自性,心的本性就像水晶珠一样。但是“自性光明的心识”,心识是自性光明的,“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的,仍然可以“作为显现刹土与色身的本基”,它仍然是作为涅槃法的基。当然修道的过程当中,不清净的法显现的心识,叫不清净依他起,大部分来讲它是属于轮回法所摄的,这个方面是完全是就像擦珠子一样,必须要擦干净的;还一部分就是清净依他起,就是刹土的习气,还有其他修道的、证悟的习气、智慧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虽然说不是心的本身,它是一种习气,但是它毕竟是修道过程当中必须要依靠的,而且最后要成佛的时侯,成佛的习气也是依靠这样一种心识而显现的。所以说这样一种自明自知的心识,甚至在成佛的时候它也是不会消失的,依旧作为显现刹土的本基。清净刹土的本基,就是自现的刹土,还有佛陀色身的本基,都是来自这样一种心上。

 

所以这个方面很清楚的,唯识宗他的这个心识是在胜义谛当中存在的。为什么中观宗一定要破呢?《入中论》当中破依他起心识,为什么要破呢?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这个心识,不要说其他地方,乃至于成佛的时候不会消失掉,乃至成佛的时侯,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都是会存在的,所以说它是胜义有,如果是胜义有的话,你对它的执着就会无法打破了。你如果不打破对它的执着,没办法证悟真正的见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必须要打破对依他起心识的执着。当然这个是一种法执,不管是人执也好,法执也好,反正如果对于万法有丝毫的执着,都没办法真正现见见道的智慧,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唯识宗的讲法就是这样的,那么从离戏角度来讲,比如在讲三转法轮的时候,按照了义观点来讲,最后的这样一种心识它必须要转依的,心识本身要转依的,转依完之后显现智慧。就是在佛地的时候,只有智慧而没有心识。唯识宗说这个心识在最究竟的时候是不消失的,它还有的,它会作为这样一种基,继续存在下去,这个也是二者之间的不同。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

 

唯识宗认为自己的二无我已经非常完美了,已经行于中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把遍计法空的这部分,“以遍计法而空”“许为法无我”,因为遍计法当中它有人我和法我,他是把所有的遍计法都抉择为空了,他认为除了这个之外就没什么可空的了。

 

还有就是“无本性生”,“无本性生”的意思就是说依他起是“无本性生”的。什么叫做本性生呢?就是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所提到的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这个叫做本性生或者自性生。他就觉得这个依他而起,就是缘起,如果是缘起,就是无本性生,他已经抉择到无本性生了,他就承许为这个为依他起空。

 

但是我们就说依他起的本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依他起的本性他是不空的,依他起的本性乃至于成佛的时候都会存在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观察的时候,唯识宗的空和自空当中的空,解释的时候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地方。三转法轮在讲空的时候,就抉择为没有,比如说这样一种二取空,二取空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说你的依他起本空,就和二取空那个空是一样的,所以说依他起本性不存在的。他(唯识宗)就不能这样承许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他们觉得遍计所执性已经抉择为空了,还有依他起是缘起、无本性生抉择为空的,已经够了,他就说依他起的心识本身虽然不是空的,但是“无本性生”已经可以安立依他起本空。依他起是无自性的,他就从这个方面来安立的无自性,他就说无本性生,一切的生是依他起生,不是说是本性生,他就觉得已经可以了,足够了。

 

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如果用中观的正理来观察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他们自己承许依他起最究竟的现基心识是真实存在的,它不是空的,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这一块,还没有真正的抉择为空性,所以还没有“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

 

其他的法已经抉择为无我了,但这个法你还保留了,中观宗就说:“你为什么把这块保留下来?这块也必须抉择为空性。”如果你不抉择的话,你的这种法无我空性就是“相近的法无我”空,不圆满的法无我空。

 

你对这个法,你认为它是不空的,实际上就是认为这块法它是实有存在的,实有这部分就叫我,实有就是我,自性就是我的意思,所以说你对依他起这一块,如果不抉择为空的话,依他起就成为法我了,法无我这一块就没抉择完,所以说这个方面就是“相近的法无我”。

 

所以说中观宗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唯识宗,一直观察、观察、穷追猛打,最后就一定要把你抉择为空性,不是说月称菩萨对唯识宗有深仇大恨,我一定要把你怎么样,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在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保留了依他起心识,你没有办法抉择圆满的法我空,你如果没办法圆满抉择法我空,你怎么去见道?你怎么去修持圆满法无我?这是悲心引发的,一切的众生如果你要真正获得大乘的见道,你必须要彻底地修法无我,而如果你在内心当中,在你的内心深处,现在居然还保留了一块,这个法我没被破斥掉,那是不行的,所以中观宗论师是一定要把法我彻底地破斥掉。这个实际上是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这个就是唯识宗的主张,“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就是修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的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他认为我们的宗派可以成佛,唯识宗是这样讲的,但是在有些大德论典当中,比如说像《功德藏论》,还有其他的一些中观派论典当中讲:实际上你如果不改变你的这个见的话,你没办法成佛,不要说成佛,乃至于没办法获得见道。但是唯识宗自宗认为,我这样修下去可以成就佛果。当然这个方面是种不了义的说法,就是唯识宗的论师在接引他的所化的时候,肯定要说我这个法要修下去,你可以成佛,而不会说我的法不能见道。这个法修到最后不能见道,那肯定没人去修了。

 

没办法见道,为什么要让有情去修呢?这不是欺骗众生吗?不是欺骗众生,一部分众生他只能够通过这个见,趣入于大乘,要真正按照《经庄严论》观点来讲,修持这个唯识宗,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最多可以达到加行道当中的忍位。忍位,我们在学《经庄严论》的时候,就是善住唯识位。如果你的善住唯识再进一步修下去,再进一步打破,就到了世第一法位。实际上世第一法位是最接近见道的,在世第一法位的时候,你必须要在这个位当中通达,来修持究竟的空性的总相,你必须要修持,修持成熟之后,一刹那之间到见道。

 

所以说这个过程当中,唯识宗的修行者如果一直不转变的话,就没办法登地。你按照这样一种修法修下去是无法登地的。但是真正修下去会不会登地呢?真正修下去会登地。会登地的原因就是说,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的上师也好,或其他的佛菩萨也好,他会告诉你,转变你的见解的方法,让你打破对心识的执着,让你真正的抉择到离戏空,这个时候再修下去就可以见道了。就是说你修道到了这个层次的时候,你已经到了这个层次,或者即将到达这个层次的时候,就会告诉你,你要舍弃这个依他起的心识,你要把它抉择为空性,所以你还是可以修下去,还是可以真正的成佛。

 

这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讲,其他有些地方是讲你不能见道是说,如果你这样不放弃、不转变你的见解的话,乃至于没办法见道的。有这样的说法。

 

这一宗派主张是这个意思,通过这样兢兢业业地圆满二资粮道可以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这就是讲的最究竟的佛果了。“转依五智本性”的意思就是说,在唯识宗当中,或者从总的角度来讲转八识,就是说必须要把八识转成五智,转八识为五智,或有的地方讲转八识为四智,有些地方讲五智,在密宗当中讲五智比较多,或者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当中也是可以转五智,把八识转成五智,就是有这样一种说法。

 

那么怎么样转的呢?就是说,前五识,眼识乃至于身识,这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然后把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第六识转依,最后成佛的时候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在转依的时候就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他只有八识转成四智。

 

还有一种是法界体性智,在《经庄严论》当中益西彭措堪布是这样讲的,八识转成佛智的时候,这个时候从它的法身的侧面可以分两类:一个是从空分来分,一个是从明分来分。法身从空分的角度来讲,就叫自性身;从明分的角度来讲就叫法身。法身可以分为自性身和法身两部分,所以在转依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转,从自性身方面可以转到大圆镜智(见第11课讲解),法身方面就获得法界体性智(见第11课讲解)。五智是这样分的,法身方面分两个,八识转五智是这样转的。当然从《经庄严论》的颂词来讲的时候只有四智,没有五智,只有大圆镜智,没有法界体性智,最后阿赖耶识转依变成大圆镜智,直接就是这样,颂词当中是很明显的。

 

这个方面是说最究竟的时候转依,把八识转为四智或者转为五智,或者佛果。

 

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这个方面是描述唯识宗,或者广大行派,在道次第方面修道的过程,在世俗谛名言当中,菩萨首先要发心,首先“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发起这样的大愿,披上精进的大铠甲,然后中间历经三无数劫,或者七无数劫,或者三十三个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的二资粮道”,最后功德圆满之后“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一切所化有情的心愿,成佛之后度化众生。

 

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当然从发心到成佛不是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成就的,这是显宗道,显宗道不提一世就能够一下成就的,“心相续当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就是这样的。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前面从“在世俗谛名言中”,乃至于“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这个广大行派的宗旨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方面对于依他起心识有实执,中观宗要做破斥,除了这么一点点之外,其他的唯识宗所安立的整个从发心到成佛之间的广大行的修持的方法,全部是一模一样的,中观宗也需要这样修,唯识宗也是需要这样修的。所以说“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麦彭仁波切就是这个意思。从发心,中间积累资粮,成佛,救度众生,这样通过大悲心贯穿整个修道的始终,全都是一模一样,所以这个方面讲合情合理的,所以“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众所周知的三地菩萨,菩萨无著菩萨显现上是三地菩萨,“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从他安立的修道,这些菩提心的方法,这些是所有大乘的关要。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是千真万确,什么叫做“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呢?因为这样“真如本义”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胜义的真如本性,第二是世俗名言的真如本性。唯识宗的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能作为胜义谛的真如本性,所以你要抉择胜义谛的真如本性,必须要打破这个实执。中观宗他抉择的是胜义谛的真如本性,所以把唯识宗的唯识观点破斥掉,然后抉择空性。

 

但是还有一种是世俗名言的真如本性,在世俗谛当中一切唯识所现,唯识无境的这个观点,它完全可以作为一切世俗名言谛的观点的顶峰。“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从这个方面来抉择“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一点过失,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宗派,唯识宗“耽著自明自知的心识自性成实存在”,在胜义谛当中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中观宗是站在胜义的角度对他的依他起心识作观察,作破斥。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内道的、外道的二谛的观点,在下面的行文当中也是有阐述的,在这个当中只不过是简单扼要的叙述了一下二谛的观点而已。

 

实际上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已经得到很多东西了,对外道的安立方式,尤其是小乘的唯识宗的这些安立的方式得到很多,当然后面还要讲中观宗的二谛。

 

慧浅多言有何用?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

 

暂停偈是大德在写论典的时候,有的时候中间需要休息,他就写一个颂词作为暂停偈,在这儿就暂时放一下。

 

“慧浅多言有何用?”如果你没有智慧,你的智慧很浅,你说得再多,抓不到关要,你说得再多都是没有用的。

 

“如命诸根之本源”,后面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如果要写论,要讲论的话,你必需要抓住核心,抓住根本,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我写的这些东西都是抓住根本的。“如命诸根之本源”,这个是什么意思,“诸根”在《俱舍论》当中讲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当中的命根是所有二十二根的本源,或者说是命根是所有二十一根的本源,命根就是最主要的,如果有了命根可以有其他根,如果没有命根也不会有其他根,这样的意思。如果你抓住了命根,你就抓住了一切万法的核心。

 

“彻证各宗深要慧”,所以你在写论的时候也必需要抓住各宗各派的根本,要抓住各宗各派的命根,你抓住了再去叙述,那就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彻证各宗深要慧”,真正把这个核心抓住之后,就能够彻底地证悟了达各宗各派最为深要的智慧,就能够让后学者真正能够得到很大的受用。

 

“似天鹅于水取乳”,这个也是一个比喻,就好象天鹅它有一种不共的能力,如果把水和牛奶混在一起的时候,天鹅的这个喙,它的嘴巴,把嘴巴放进去之后,它就把牛奶喝完最后剩下清水,它有这样一种功用。所以就是说,很多教法混在一起的时候,你必须也要有这样一种智慧,把它的根本取出来,其他的就不要了。这个方面也是一种具有殊胜智慧的表现。

 

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就是说应该这样去分析内外各宗的要义,必须把要义抓出来宣讲,其他的不必要的东西,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这个都是可以的。此为暂停偈。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回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1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也就是《中观庄严论》所讲的内容,前面已经大概叙述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关于二谛,由于各宗派的智慧层次不同,外道以及佛教有部、经部的观点也出现了不同。现在正在讲唯识宗对二谛是如何承许的。

 

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是以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而显现的。既然如此,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按照这种观点,现在所看见的高山、围墙以及住宅等万事万物,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呢?麦彭仁波切站在大乘唯识宗的观点回答说:外境的一切无情法并不存在,全部是自心的迷乱显现。这一点,通过透明的水晶球作了比喻。下面进一步对此观点作解释。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

 

不仅器世界的山河大地等可以现前,而且有情世界的身体等也可以显现,这就是众生长久以来对实执进行串习的结果。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众生串习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比如串习贪欲、串习恐怖、串习不净观等。

 

串习贪欲的人,他的相续中始终贪著一些人或财物。如果整天这样观想的话,那么,这个人会在他的梦中出现;继续观想下去,有时会感觉真正的人已经出现了。有些人精神错乱时,感觉这个人真的已经来到自己面前,这就是过分串习贪欲而显现的外境。

 

还有些人,对外界的人或事物一直特别害怕,始终感到恐慌不安,认为自己面前出现了毒蛇或怨敌等恐怖外境,他每天都这样观想。最后,梦中确实显现了自己的怨敌。再继续串习下去的话,即使白天,自己根本不愿意见到的怨敌也会出现。这也是串习过多的一种表现。有些人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狐仙、鬼神等附体,实际上,这都是自己对恐怖形象的一种串习。他们经常认为“我的身上有什么什么”,整天这样观想,最后,狐仙、鬼神等外境也真的会在他耳边说话,或者在他眼前出现各种各样的恐怖情景。这也是对恐怖串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画面。

 

此外,小乘对治贪欲的一种观想——不净观,从最究竟的观察而言,就像《入中论》所讲的那样,这也是一种颠倒作意。比如你整天观想三十六种不净物、观想白骨,最后看见人的时候,马上会把这个人看成骨架,有这种情况。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串习。从前,龙猛菩萨的弟子观想自己的头上有角,最后,角真的出现了,不仅自己可以摸得到,而且别人也能看得到。他自己从山洞里出来的时候也非常困难。后来,龙猛菩萨又让他观想这个角不存在,如是观想之后,角真的消失了。佛经中也曾记载:鹿野苑有一位老妇女,她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老虎,最后她真的变成了老虎,把整个城市的人全都吓跑了。

 

众生的串习力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现在的闻思修行和生活的任何景象都可以串习。如果你的嗔恨心特别大,整天对嗔恨进行作意的话,最后嗔恨的各种景象一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如果是贪欲过多的人,由于从来不知道对治贪欲,一直随着贪心而转,最后,所贪著的各种情景也会浮现在自己面前。所以,众生面前出现的很多景象,都是分别念造出来的。

 

此处用了三种比喻,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一样,以无始以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最后心识也会显现身体、各种各样的房屋、瓶子、受用等。

 

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

 

一般的凡夫人根本不知道,一切万法的显现就像梦中的错乱意识显现一样。他们认为,有一种坚固不坏的外境真实存在。尤其很多愚痴的众生误认为:外境真正实有坚固地存在,能取所取是分开的、互相隔离的、真实成立的。也就是说,所取的外境瓶子在这边,执著瓶子的心识在那边,二者可以隔开,中间有一段距离,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如同一个人梦到一头大象,梦中,大象时而表演、时而发出吼声。愚痴的人们在做梦时,误认为大象真真切切地存在,时而追逐大象、时而害怕大象等,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景。

 

不仅唯识宗抉择万法唯心的这一观点,甚至大圆满也是如此抉择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的有些修法:首先将万法抉择为心,然后将心抉择为离戏,这是非常深奥的修法窍诀。但愚痴的众生根本不知道,人们所见到的万事万物并不是事物的本相,只不过是心的一种错觉、心的一种幻相而已。

 

当然,对于“柱子不存在,柱子是自己的心”这一点,凡夫众生不可能马上理解其中的甚深含义。但从道理上应该知道:外境的柱子与梦中的柱子没有任何差别。以此类推,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外境所现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心的一种幻觉,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然而,人们根本没有通达这一点,由此对外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执著。因此,大家首先应该从理论上了知这一道理,然后再逐渐逐渐串习,自己对外境的贪执也会渐渐消失的。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

 

虽然外境上有能取所取的各种万事万物的显现,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也根本不会超越自知自明。

 

外境正在显现的能取所取就叫做遍计法。这些法,全部是依靠清净和不清净依他起而显现的。从内观的角度来讲,依他起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也就是说,心的本体上不存在人我和法我,从这一角度来讲叫做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虽然不存在,但外面各种各样能取所取的一切现相依然显现,这就是世俗谛,也叫做遍计法。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讲到:唯识宗是非常深奥的大乘宗派,这一宗派在见解上唯一的不足,就是承许依他起心识实有,除此以外,唯识宗的观点,即使大乘中观也会接受的。

 

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

 

唯识宗认为,外境的一切万法都是心和心所的显现。而心所包括在心王当中,心王则可分为八识聚——六识聚(六识聚,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阿赖耶识、染污意识。也就是说,整个心识可以包括在八识聚当中,依靠八识聚的习气熏染,最后可以出现外境各种各样的一切现相。

 

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

 

万法是以“心”来造作的,“心”是以八识聚为主而显现的。那么,要想深入细致地了解有关八识聚的道理,就应该详细阅读无著菩萨的论典——《瑜伽师地论》。

 

现在汉传佛教认为,《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而藏传佛教的很多论典说是无著菩萨造的。实际上,弥勒菩萨除《弥勒五论》以外,再没有造其他论典。我想,唐玄奘翻译的时候,可能梵文本不太清楚或者作者的名字有一些失误,如此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依据表明《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

 

大家应该清楚,一切万法是由心来造的。关于八识聚如何由习气染污从而显现各种各样事物的原因和道理,在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如果对这一问题一窍不通,那么学习唯识宗等大乘论典时,你的心必将一片混乱,根本不能清楚地了知相关的各种道理。对此,麦彭仁波切用巴瓦匝草作为比喻进行了说明。

 

所谓的依他起,就是指自明自知的心识,它是一切清净法和不清净法的来源。那么,依他起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从显现能取所取的这一角度,可以将它归属于世俗谛的范畴;人我和法我在依他起上不存在,能取和所取在依他起上不存在,其本体是一种自明自知的离戏,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将它归属于胜义谛。

 

如果没有如此理解,你的思维就会完全错乱,如同巴瓦匝草一样根本分不清楚。“巴瓦匝草”是藏文音译,如果翻译出来,《藏汉大辞典》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是马兰草,还有就是菟丝草。观空法师写作“菟丝草”,多识写的是“马兰草”,以前法尊法师也是直接音译为“巴瓦匝草”。但是,根据汉文和藏文的一些资料来看,“菟丝草”可能更好一些,《辞海》当中也说:“菟丝草是千缠万绕之思绪的一种比喻。”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比喻,不仅仅是针对依他起来讲的。不论学习中观还是《俱舍论》,对各个宗派或很多论典的关键要点如果没有通达,则对胜义谛、世俗谛、依他起等很多法,讲也讲不清楚,思维的时候也思维不清楚,就像巴瓦匝草一样。

 

所以,依他起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的思路会变得特别清晰,否则就根本无法分析了。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

 

对于依他起,人我和法我或者能取所取在它的上面根本不存在,从这一究竟实相、一切万法的自性角度来讲,依他起属于胜义谛的范畴。实际上,心识的本体就像透明的水晶球一样清净无垢,但在外面放置各种颜色的布时,它也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讲,应该是世俗谛。

 

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身的本基。

 

唯识宗认为:虽然已经断除了非心自性的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客尘,但是心的自性光明,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转移,也根本不可能消失,依然是存在的。如果这种自明自知的心识不存在,成佛时,各种各样的刹土以及甚深的如海功德也就不可能显现,因为没有显现的来源。所以,唯识宗一再强调:心识的光明应该存在。

 

密宗和中观宗解释《宝性论》时,虽然都承许自性光明,但密宗所承许的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性,和显宗第三转法轮所讲的如来藏光明,与此处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的自性光明具有很大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中观应成派或密宗当中根本不承许自性光明实有,而唯识宗承认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的心识光明是实有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如果通达这一点,对于唯识宗的缺点和密宗、中观宗的优点,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达。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

 

唯识宗自认为:自己这一宗派不像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一样,已经将人无我和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完美、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一方面,任何一法都以遍计法来空,不存在能取所取;另一方面,所谓的产生无有丝毫的本性,唯识宗将这些承许为法无我。

 

对于人无我,唯识宗已经圆满抉择了,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于法无我,他们承许以遍计法来空的圆成实,而且不承许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并认为所谓的产生和坏灭无有丝毫自性。针对这两点,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对法无我作了圆满的抉择。由此,唯识宗认为自宗已经圆满抉择了二无我。

 

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依靠中观理进行观察就很容易发现:他们认为依他起心识成实存在。这样一来,在整个万事万物当中,如果一法成实不空,就不可能将法无我抉择得非常圆满。因此,以中观理来抉择时,可以了知唯识宗的法无我抉择得并不是很圆满。如果见解上抉择得不圆满,所谓的证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唯识宗在见解上的欠缺就是这一点。对于这一问题,大家一定要清楚。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

 

他们自己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地精进修持二资粮道,最后,真正的佛果也是很容易获得的。

 

当然,这只不过是唯识自宗如此认为而已。如果真正以大乘其他观点来衡量时,唯识宗根本不具备成佛的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胜义中仍然承认一种实有的法存在。

 

《功德藏广疏》也对这一道理作了分析:虽然唯识宗认为自宗抉择得非常圆满,依靠唯识理精进修持,最后可以获得圆满的佛果,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成就佛果,还必须依靠大乘的道理抉择见解,再继续修持,才能获得佛果。

 

有些人可能会想:声闻缘觉都有自己的解脱,那唯识宗怎么会没有自宗的解脱呢?

 

所谓的解脱也并不相同。小乘只是人无我的解脱、阿罗汉的解脱。按照小乘自宗观点,也可以成立经部和有部具有断除人我的阿罗汉果位。但从大乘观点来讲,所谓的解脱必须是获得佛果。而唯识宗的见解当中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如果这一点不空,在依他起实有这一基础上,想要获得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对此,很多论典也有阐述。其中,《功德藏》认为:从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连一地菩萨的见道都得不到。如果没有获得见道,不可能获得修道;如果没有获得修道,无学道更不可能得到。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获得佛果呢?有关这方面,《功德藏》引用很多教证和理证作了说明。

 

当然上述这一观点,唯识自宗根本不会承认。即使不承认,这一点以理证也可以成立,通过理证来成立时,他们根本无法反驳。

 

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

 

从抉择见解的角度来讲,唯识宗的观点稍显不足,但从世俗名言角度而言,唯识宗对于五道十地的抉择,可以说是完美无缺、非常圆满。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披上精进的盔甲,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无边的资粮;最后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获得功德圆满的佛果之后,无勤地饶益无边的众生。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无著菩萨的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抉择胜义谛时,承认自明自知的心识成实存在,这是唯识宗唯一的缺点。而在抉择世俗名言时,不论是龙猛菩萨还是月称菩萨,或者圣天菩萨、寂天菩萨等等,他们在世俗名言中所建立的观点,根本不可能超越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对世俗谛中如何发心、如何积累资粮、怎样经过五道十地等广大的道理,讲得非常细致。之所以将唯识宗称为广大行派,其原因也在于此。龙猛菩萨通过中观的义理、对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作了详细抉择。因此说,两位开宗祖师具有不共的特点,无著菩萨的不共特点则体现在安立地道功德这一方面。

 

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所谓的佛果,并不是仅仅在一生一世中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不断增上所有功德,最后方能圆满成就无上佛果。这就是广大行派的特点。

 

很多论师认为:龙猛菩萨是中观宗的创始人,无著菩萨是唯识宗的创始人。为什么呢?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主要是从中观见解方面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主要是从世俗名言角度进行抉择的。

 

所以,宁玛巴的很多论师经常说:“见解上应该跟随龙猛菩萨,行为上应该跟随无著菩萨。”你的见解如果跟随龙猛菩萨,就可以圆满抉择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奥义;你的行为如果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行持,也绝对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

 

从世俗名言来讲,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非常合理。大家对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一定要打好稳固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并非仅仅是唯识宗的教派,也不是世俗名言中范围很小的一种教派,而是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甚至包括密宗在内的所有修行人,都应该依靠无著菩萨的广大行派来修持。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还有其他论典中都讲到:唯识宗和中观宗只是在见解上稍微有一点差别,在五道十地等修行和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如此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无著菩萨所创立的广大行派,从世俗名言角度安立的地道功德等,千真万确、无有丝毫错谬。然而,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我们再三提及的,耽著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成实是唯识宗的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此处的所破。

 

大家应该知道,各个宗派都有一些不同的所破。比如,小乘宗承许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实有,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识实有,中观自续派承许显现分实有,这些都是所应遮破的。中观应成派无有任何所破之处,它是所有见解中至高无上的,它所抉择的教义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

 

中观宗经常将上述观点结合起来宣说,比如名言依靠唯识理安立、胜义依靠中观理安立等,但其中存在的不同之处,大家一定要清楚。有些人认为:汉传佛教以唯识宗为主,藏传佛教以中观宗为主。实际上,汉传佛教也并不是完全以唯识宗为主,对中观宗也非常重视,只不过他们没有真正的传承。这样的话,理论上不一定能够抓住要点。唯识宗的论师也是如此,他们对自宗基道果或者二谛方面的要点根本讲不清楚。

 

有些道友,不管讲经说法还是自己讲考,一定要从理解上抓住要点,这一点极为重要。否则,只是大概大概地讲一讲,根本没有抓住要点的话,无论说多少语言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一直以来我最反对的是什么呢?就是抓不到要点。有些人口才不是特别好,但从理解上已经抓住了要点。如果没有抓住要点,“本论当中说自明自知的心存在。释迦牟尼佛的佛经中也说,心本来无有自性,自性就是光明。”这种说法,说“对”也不敢说,因为二者毫无关系;说“不对”,释迦牟尼佛在其他经典中也确实说“心的自性是光明”。就这样一直等着,想听听下一句会不会抓住要点呢?后面又紧接着说:“万事万物都是无有自性的,为什么没有自性呢?因为中观论典中说是无有自性,无自性有什么教证、理证呢……”文字上这样写,口头上也这样说,这种做法和讲法是我最反对的!

 

当然,我自己是非常愚笨的人,没有资格这样说。但是,在享受麦彭仁波切真正的智慧结晶的时候,自己自然而然地也想讲一讲这方面的道理。所以,《中观庄严论释》总义当中,每一句话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大家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放过。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下面是麦彭仁波切暂时休息时写的一个偈颂。

 

慧浅多言有何用?

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

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

 

“慧浅多言有何用”,智慧浅薄的人说得特别特别多,但是有什么用呢?根本抓不到重点,没有什么用处。

 

“如命诸根”,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人身上有二十二根,其中命根是其他所有根的来源。我们如果抓住了各种宗派的如命根般的甚深要义,对此彻底证悟并以这种智慧进行取舍,了知哪些是该舍的、哪些是该取的。就像水和奶汁混合在一起时,天鹅依靠它自己的特殊能力,可以将奶汁吸取出来一样,具有智慧的人,对各种问题的取舍也是很容易的。

 

也就是说,智慧浅薄的人说得特别多,但始终抓不到如命根般的要义;而具有高深智慧的人,说的不一定特别多,但能抓住如命根般的要义,像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只用一些简略的语言,已经将唯识宗的观点及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作了圆满宣说。

 

因此,如命根是诸根之源一样,彻底通达各宗派的要义是非常重要的。诸位不论学习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或者学习印度的各大论典,最关键的就是要了知其见修行果方面的要义。如果这一要义已经掌握,其他一些分支的语言、分支的道理,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如果如命根般的要义没有掌握,无论如何宣说实际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第十课

 

25、唯识宗承许外境的山河大地等均不成立,那么,对于众生面前亲眼所见的各种显现又作何解释呢?

26、为何将有部、经部以及唯识宗全部称为有实宗?它们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27、所谓的依他起属于胜义谛当中不是世俗谛当中?请以理加以说明。

28、密宗、中观、唯识所承许的自性光明是否相同?

29、依靠唯识宗所宣讲的教义修持能否获得佛果?为什么?请对此宗观点详加分析其优点及缺点。

 

 

 

 

  中观庄严论解说 009

 

第9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现在讲的是论的内容,本论内容实际上是通过二理来抉择二谛的无真如。在这个当中要了知二谛的观念,二谛实际上包括所有的所知法。所有的所知,要不然包括在世俗谛当中,要不然包括在胜义谛当中,除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之外,实际上再也没有一个其余的所知能够被我们了达的。此,了达了二谛相当于就了知了一切的所知。

 

要了知二谛,必须要通过殊胜的正理来进行通达。因为二谛它的数量决定的缘故,它的正理、它的途径也是决定的,也就是只有二,只有世俗和胜义

 

前面对部分的外道,数论外道、密行外道、吠陀派还有顺世外道等四个外道宗派,简单介绍了一下他们的观点。

 

然后宣讲内道当中二谛的观点。内道当中,现在正在讲有实宗当中小乘有部和经部的观点。小乘有部和经部,在有些问题上的观点不相同,一般说来,经部观点要比有部的观点观察得究竟一点。但是在承许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问题上面,从它的承许的标准来看是一样的,这个问题,前面已做了观察。而且他们认为必须有一个最微细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否则一切粗大的法和粗大的心识就没有办法显现。

 

下面这段主要是宣说有部和经部他们能够获得解脱道的根据。也就是说,虽然承许胜义谛中有无分刹那和无分心识,但是仍然可以获得解脱。

 

为什么承许有一个实有的基,实有的刹那和微尘还可以获得解脱呢?实际上从小乘角度来讲,让众生获得解脱最大的障碍是我执,俱生我执。如果能够打破对于五蕴粗大的执着,就可以真正抉择无我空性见,如果能够抉择无我空性见,进一步修持证悟这个无我空性,能够遣除烦恼障,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证悟涅槃的果位。所以他们在观察的时候,把粗大的法都抉择为空性,因为所谓俱生我就是在粗大的五蕴上面安立的,如果粗大的五蕴摧毁了,那么粗大的我、俱生我就无法安立。所以,下面这段主要是说有和和经部的确是有解脱道的。

 

其实,有部与经部的论师们只不过是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想当然地认为是我而已,

 

这段主要是介绍了有部和经部的论师,他们对我的认知方式。所谓这个我,只是一个假我而已,所谓的众生的俱生我,也就是缘五蕴而安立的。这样一种近取五蕴,实际上是一个粗大的法的缘故,在有部、经部的教义当中,这样一种粗大的五蕴,它也是一种假立的法,是可以被分析掉的,所以所谓众生的俱生我,观察到最后,实际上就是一个假立的我。

 

这个地方讲了,有部、经部论师他们在安立我的时候,只承许俱生我,他们“只不过是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所谓的五蕴,它是很多很多微尘聚集起来的。我们现在的身体就是五蕴当中的色蕴,色蕴是色法的自性;众多刹那的心识,就是五蕴当中的后四蕴——受识,受想行识这四种法是心识的自性。所以说,第一个就是讲色蕴,后面四蕴是心识的法。除了色法和心法之外,再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我了,没有我的这个组成部分了。所以说,缘众多极微尘和众多刹那心识的聚集。

 

“刹那生灭自性的”,这个五蕴也是刹那刹那不停的,在生灭的自性,所以它有一个坏和一个聚,前面这个是聚,后面刹那生灭就是个坏的自性,是刹那生灭的、是一个聚集的法。

 

“此近取五蕴”,“近取五蕴”实际上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我们现在的五蕴,有时候说身体或身心,现在我们能够起心动念的这部分是心;外面这样一种色法、色身是色蕴,合起来就是“近取五蕴”。

 

为什么叫“近取五蕴”呢?因为这样的一种五蕴是通过烦恼为因而显现的,所以在有些汉译当中叫“取蕴”,“取”就是烦恼的意思。我们在学习十二因缘时,有爱、取,爱和取都是烦恼的异名,所以这种就叫五蕴。那么在取名字的时候,就是因为以取为因,而得到的蕴,所以它的名字也叫做取蕴。比如说在《俱舍论》当中,打比喻讲,通过牛粪着起来的火就叫牛粪火,烧草燃烧起来的火叫草火。通过取而得到的五蕴,叫做取蕴、五取蕴、近取五蕴,这方面都是可以这样安立的。

 

或者说,五蕴是属于近取的,就像国家中的大臣是属于国王一样。五蕴是属于近取的烦恼,所以叫做近取五蕴,有这样一种主次隶属的关系。还有,五蕴本身就可以产生烦恼,通过凡夫的有漏五蕴可以产生烦恼,所以就叫做近取五蕴。五蕴本身它也是一种烦恼的自性,可以产生烦恼。从三层意思可以了知为什么叫做近取五蕴的含义。近取五蕴解释很多,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的身心状态。

 

五蕴有有漏和无漏两种,当然,此处是讲有漏五蕴。无漏五蕴就是戒律、禅定等等无漏法。有漏五蕴,我们众生缘我们现在的身心的状态、身心的自性,想当然地认为是我,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想当然认为这个近取五蕴就是我,这个就是一般众生的俱生的我执。

 

以前我们在讲《入中论》,对这个问题有分析,所谓的遍计我,它是通过观察详尽观察之后安立的;俱生我,是所有众生都有的一种俱生我,旁生、蚂蚁有它的一个俱生我,鸭子有它的俱生我,一般的凡夫众生都有俱生我。

 

这个俱生我到底怎么认知呢?就是说缘这样一种近取五蕴,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就是我,没有通过理论详细去观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一个我。比如说“我来了”,“我是谁”,种我就是想当然认为这个五蕴就是我而已,有的时候只不过是把身体认为是我;有的时候把第六意识认为是我;有的时候把受认为是我。这个我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方面而安立的,这个我,也是一种假我。

 

所有众生的俱生我都是假我。为什么都是假我呢?因为所有众生所谓的我,就是缘现在这个极多微尘、极多心识的聚集,这个是一个特点;刹那生灭是第二个特点。有了这两个特点,和合起来的这样一个五蕴,就把这个五蕴认为是我。但是真正通过有部、经部的论师一分析、一观察的时候,所谓的近取五蕴,分析到最后,就是一大堆的微尘;你的所谓的受想行识,这个四名蕴,这个心识的本体,观察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无数个刹那。所以说,除了极多微尘和很多的刹那之外,所谓的五蕴在哪里?你这个五蕴都不存在,你这个我又在哪里?所以说,所有众生的俱生我都是假立的。有部和经部论师他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认定的我假我,他认定的我就是俱生我,就是这样一种自性

 

认为除此之外的我(指外道所许之我)不可得,由于这(指外道的我)与他们自诩的我(指五蕴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与它绝非一体。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如果说是要详尽观察的时候,这个我就根本没有,如果你要安立一个我,只能够在世俗谛当中不观察的情况下,就把这个粗大的五蕴,这个是个假我而已,把这个安立成我,除了这个所谓的假我之外,外道的这个我,种种的神我,种种的大我,或者有的时候是说具有五种特点的我,有的就是说具有九种特点的我,实际上这样的我都是不可得的,外道的这种遍计我根本不可得的。

 

为什么这样外道遍计我不可得呢下面讲这些我之外的实有我,假我之外的神我,恒常不变的我不可得的原因。

 

由于这(指外道的我)与他们自诩的我(指五蕴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与它绝非一体。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道承许的我和自诩的我,第一个,“这”在上师的翻译括号当中讲“指外道的我”,第一个“这”字就是讲他们的神我,他们所承许的这个所谓的神我,通过详尽观察的具有五种、九种,具有很多很多特点的神我,“与他们自诩的我”,后面这个“自诩的我”,就是讲平时这个外道他在生活的时候,他也认为身体就是我,然后说我修道,我怎么怎么样。这样的话,他们有一个通过观察之后所认定的一个所谓的神我,然后有一个五蕴的我,他们自诩有一个我,平时在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过程当中,这个五蕴和合的还有一个我。

 

所以说这个神我的体相,就和平时他们使用的所谓的我的法相就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的,所以说“与它绝非一体”,所以说这样一种五蕴的我和这个神我,绝对不是一个本体。如果是一个本体的话,那么所谓的这个神我,它是一个恒常的、不变的、唯一的自性, 那么五蕴呢?五蕴前面讲过了,五蕴它是很多很多法积聚起来的,所以说不是一,这个和外道的唯一的观点就不符合了,法相不符合;然后五蕴是刹那生灭的自性,和他所承许的神我是恒常不变的,这个方面完全不符合。像这样有很多很多观点,所以说它们的法相不符合,所以说这种五蕴的我,和他们的神我不是一体的,如果是一体的有很多过失。

 

那么观察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外道他的的确确不承许五蕴我,他是不承许即蕴我,他是承许离蕴我,他承许离开五蕴之外有一个我,所以说你说他们外道的我和自诩的我绝非一体,这个就是他们自己的观点,那你发这个的过失相当于没发一样。但实际上第一个,这个所谓五蕴的我和他的神我不是一体的,这方面就是把它们一体的观点排除了。

 

如果说他承许是离蕴我,离开五蕴之外有个我,但是我们观察的时候,真正的离开五蕴之外,哪里还找得到一个我呢?离开五蕴之外就根本找不到一个我了,而且这和外道他自己在平时修行过程当中的观点完全不吻合,他们说除了五蕴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一个法了,所以说这个我根本也就找不到。如果说在五蕴之外找得到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因为现在我们这个身体和心就是五蕴,如果外道说离开这个五蕴之外在其他地方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在哪里?在虚空里面?是藏在哪个缝缝里面?还是说在哪个山洞里面?真正去观察的时候,应该找得到,但是离开五蕴之外,你去找一个所谓恒常的、一体的、自在的,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哪里有?谁都找不到这个法。

 

所以说你如果要承许离蕴我,一方面觉得,我不承许这个是无常的我,五蕴的我不是真正的我,这个是什么什么法,但实际上如果你要离开五蕴之外去找,哪里有呢?离开五蕴的我怎么找也找不到,你不管是在虚空当中,还是在水里面,还是在哪个地方,都找不到这么实在的一个东西,恒常不变的这个我根本就没有。所以说不管你承许怎么样,你承许离蕴我也好,还是承许即蕴我也好,都是没法安立的实实在在的常我,所以说这个方面绝非一体。

 

所以,他们认定(外道所许的)具有恒常、唯一、自在等特征的我实属子虚乌有。

 

因此说外道所认为的这种神我,这个具有“恒常、唯一、自在”的特征,具有这样很多很多特征所谓的神我,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前面我们分析过了,外道认为这个神我是“恒常”的,肯定是不变化的,这样的话肯定不是即蕴我,因为五蕴是变化的;然后是“唯一”的,只有一个,但是五蕴有个;还有就是“自在”,他觉得这个我是自在的,但是五蕴不是自在的,这样的话“恒常、唯一、自在等特征的我实属子虚乌有”。

 

外道通过宗派观察,得到这个神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实际上就是说众生的遍计我不存在,那么众生的这个俱生我,实际上也是一种假立,前面分析了也是个假立而已。俱生我也不存在,遍计我也是不存在,那么除了俱生我、遍计我之外,再也没有一个第三种我的存在的缘故,所以说就平时众生这个所谓的我的观念,就完全是一种妄计、妄执,除了这之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我存在。但是众生不了知这种真相,不了知这种实相,认为有我,一切为我奋发,所以说从轮回漂到现在还没办法获得解脱

 

(从胜义的角度来说,)此宗承许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极微尘与最极微识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并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此”,就是讲有部和经部,他“承许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极微尘和最极微识”是存在的,“以我而空”就是讲他空观点,就是说一个法不空,在这个法上面的某种法是不存在的,所以叫做他空。那么所谓的他空,就是说最极、最小的这个微尘,和最小这个心识,这个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个不可能空的,在这个基础上,在微尘和心识的基础上我不存在,这个叫做“以我而空”。就是说,观察到最后,这个微尘和这个心识是有的,最后你如果得到了极微尘和微识,这个就是你最究竟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个我就不可能得到,就没有我。

 

就是说最后得到了胜义谛的时候,如果说是这个已经分析一切万法、身心状态除了这个微尘和心识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这个我就没有了,因为这个所谓的俱生我,它就是缘一个整体的五蕴而得到的观念,但是现在所谓的整体的五蕴在哪里?观察到最后,除了这一些最小的微尘,最小的刹那心识之外,没有一个所谓的整体,粗大的五蕴。

 

没有这样一个粗大的五蕴的话,那么你所谓的这个我,你这个我是缘这样的粗大的整体的五蕴而安立的缘故,现在你这个粗大的、整体的五蕴都不存在了,那么当然你的我就不存在了,这个就是小乘宗抉择无我的一种观点,实际上不单小乘宗抉择无我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要抉择人无我空,也是通过这个方式的抉择。

 

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很清楚,如果你要得到人无我见,不需要把最小的微尘与心识抉择为空性,你只需要把粗大的五蕴抉择为不存在就可以了。现在的的确确,你最后得到最小的微尘和心识的时候,这个粗大的五蕴就没有了,粗大的五蕴在哪里?根本就得不到粗大的五蕴,所以这个方面就叫做“以我而空”的观点。当然“以我而空”,是他观察到最后,得到微尘和微识的时候,附带成立的,这个方面主要是说最极微尘和最极微识的的确确存在

 

“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在某些外道,比如说胜论外道,他也承许最小的,观察到最后有个极微尘,这个方面就是胜义谛,不能再小的,这个是胜义谛。我们在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会发现小乘宗他也是承许最后存在一个所谓的这种极微尘,那么二者之间难道不就不是一样的嘛?这个方面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的,这个“刹那性”就是说,观察到最后的这种微尘,它虽然是实有的,但它是刹那生灭的法,外道的微尘是恒常不变的法。

 

小乘的微尘是刹那生灭的,刹那的心识就不观察了,这个心识本来就是刹那刹那在生灭的。这个地方只是说极微尘,和外道根本就不一样,外道就认为这个最小的微尘完全恒常不变,小乘就认为极微尘是刹那生灭的。

 

这个在里边有个不共的名词——刹那的实有,刹那生灭的实有,刹那生灭的实有就和恒常不变的实有,这个方面就做了一个区别了。因为在小乘当中,他观察到最后胜义谛当中所安立的能够得到的极微尘,它的确是实有的如果不是实有的,它定像粗大的五蕴一样,它应该是空的,应该是没有的,但是观察到到最后得到它是实有的,但是这种实有它是刹那生灭,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它叫刹那生灭的实有法,这个方面就是小乘它一种不共的观点。

 

也不相同于中观宗,中观宗他所谓的微尘根本就没有自性,外道认为这个微尘是一种恒常不变的法,小乘认为这样一种微尘是刹那生灭的实有法,就是这样一种观点。

 

并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

 

如果能够把粗大的五蕴抉择为无自性的话,那么人我就可以得到,如果进一步修人我空性的正道,就可以使“坏聚见”——也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它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坏聚见”,“坏”就是无常的意思,“聚”就是聚合的意思。前面我们分析了,很多很多心识刹那聚合,刹那生灭这个就是“坏”,然后聚在一起就叫“聚”。“坏聚见”实际上就是讲以五蕴为见的,它的本性是坏和聚的自性,但是众生不了知,就缘这个坏聚的五蕴产生我见,所以有的时候叫我见,有的时候叫坏聚见,萨迦耶见翻译过来叫坏聚见——就可以遣除萨迦耶见为根本的所有轮回的烦恼,全部扫除。

 

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这个时候再没有取,证得涅槃果位。这个“无取”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再不取受生死了,这个叫做无取。这个“取”字,前面讲了这个取就是烦恼的异名,在十二缘起当中有爱、取、有,有了取就会有有,所以“无取”就是讲有烦恼,最后不取后有,“证得涅槃果位”。

 

这些有实宗论师在讲述无实空性等经文时,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鲜少之义等。

 

前一大段讲到了有部经部是有解脱道的,为什么呢?因为有无我见,有无我见就会有解脱道,没有无我见就没有解脱道,所以前面这一段讲他有解脱道。

 

后面这一段就是讲有部和经部,他们实际在理解空性方面没有办法和大乘的菩萨一样,这么准确地完全理解空性,“这些有实宗的论师在讲无实空性等经文”,比如说般若经》《等等当中讲到了无空性,有的时候他这些罗汉也要讲解,或者说他要对于这些大乘当中的无实空性作一番解释,那么在经典中明明写着五蕴空,这些方面都是空的,都是无自性的,要解释无空性,怎么解释呢

 

“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者鲜少之义等”,他们在解释空性的时候,他们对空性这方面倒不一定生起这样很大一种的恐怖,尤其这些罗汉等,不一定生起那么大的恐怖心,但是在解释的时候,没办法按照大乘经典的意义来解释的,他可以按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证悟,通过自己的境界去解释,所以他解释成“微量”,或者解释成“鲜少”。因为量很少的缘故,就叫做空性,就叫无实。

 

“微量”这个“量”,我看上师解释当中,他这个“量”好像就是力量的意思,就是这个力量很微少,力量很微弱,就是“微量”,应该是无常法的缘故,无常法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没有恒常性,它是无常的,所以叫做“微量”。“鲜少”就是很少,把很少的这一部分,就是太少所以就解释成空,或者它的力量很弱的缘故,把它解释成空,是这解释成空的。

 

这个就是概述,后面进一步分析什么叫微量,什么叫鲜少。

 

他们讲解说: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故而称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的缘故。

 

这就是讲“微量”, 因为“一切有实法”都是“下劣的”,所以称之为“无实”。为什么说它们是“下劣的”呢?“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无有稳固性就是讲无常,在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在变化,所以它是“无稳固性的”。既然现阶段这些法都是无稳固性的话,那么这些法都是“下劣的”,下劣的话它们的力量就是微弱的,所以就把这样一种下劣的有实法,因为它们下劣的缘故,所以就叫做无实,就叫做空。他是这样把这个空性下了定义的,所以在括号当中讲,“以下劣加否定词”,因为它下劣的缘故,所以说就否定了它,就认为它是没有的。

 

“其实还是不空的”,认为这些法存是存在,按照大乘的这空,他是不承许的,因为下劣的缘故,就把它否定,因为很下劣的缘故,就是说它没有或者它是无实的,他是从这个方面,“微量”的缘故,解释成空性、无实。

 

这是第一微量,下面第二种是鲜少的缘故,解释空性:

 

或者说,由于一切有实法中多数无有实质(意为经中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因此说是无实,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

 

第二种观点就是说一切有实法当中大多数的法,都是无有实质的,所以叫做空。佛经当中讲空,就是讲大多数的法都没有实质的缘故,所以说色空、声空、想空、眼空、耳空、鼻空,为什么这样讲?明明这些都是存在的,为什么讲都是空的呢?他意思就是说在这有实法当中,大多数的都无实质,就大多数来讲的话,它们是空的。

 

那么又怎么样安立大多数无实质呢?下面讲“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前际已经过去了,无实质了,后际还没产生,无实质,只是现在的这个一刹那,太少了,现在的法太少了的缘故,现在的法虽然是有真真实实存在的,但是它在前际后际当中,它必定是少数,所以说虽然有一点点是有,但是大多数都无实有的缘故,佛经当中讲这些都是空性的。

 

个是小乘宗这些罗汉、论师在解释这样一种大乘空性的时候,完全不是按照大乘经典当中菩萨见解空性这样去解释的,他完全按照少量、微少或者微量这个方面去观察,或者无常的缘故是空的,或者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占的比例,现在是很少,过去未来是很多的,所以说就大部分而言,这个是无实质,他从这个方面来解释空性。

 

这是讲到了小乘观点,下面是讲大乘。

 

大乘当中有唯识和中观,首先解释唯识宗。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

 

他们也是分了世俗谛和胜义谛,首先是讲世俗谛。唯识宗宗派认为,遍计所执性这个就是世俗谛,那遍计所执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法”。

 

在唯识宗当中有三自性,通过三自性来安立一切法,通过三自性归摄所有的法,三自性当中,第一个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第二个自性就是依他起性,第三个就是圆成实性。通过三自性来解释,后面都要次第提到他们的观念。

 

第一个遍计所执性是什么呢“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能取所取”,“能取”比如像我们的心识是能取,“所取”就是我们心识现在正在取到的一个柱子、瓶子,或者一切外面的法和里面一切心识的法,这个方面安立成能取所取,这一切能取所取都是“无而显现”,实际意义上根本不存在的,但是通过迷乱的缘故,显现出来了能取所取,这些无而显现的所有能取所取的法,就叫遍计所执性,这个就是世俗谛,因为它是无而显现,实际上它是没有的,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叫做世俗,这个叫“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遍计所执”性。

 

这个方面也是一大块,一般的凡夫众生能够执着的能取心、所执着的所取——所有的世界、轮回、山河大地,这些方面是所取,一切的能取所取无而能显现,这个叫做世俗谛

 

如果你能够证悟遍计所执性的本体的话实际上就能够打破很粗大的能取所取的执着,这个方面的空性他必须要去抉择的,这样的世俗谛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的缘故。

 

下面就讲胜义谛。

 

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

 

能取所取,它的现基是什么呢?能取所取的现基是“最究竟的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也就是说这些能取所取,它的来源、它的现基就是真正内心当中,胜义当中,存在的这个心识,自明自知的这个实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有的地方讲是依他起的心识。

 

这种依他起的心识,在唯识宗的观点就像一个无垢的如意宝珠一样,是透明的,实有的自性,它能够作为一种显现法的基,如果你有了不清净的习气,通过这样一种依他起作为基,就能显现这些能取所取,就能显现外面的色法。这些外面的色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从迷乱的角度、无而显现的角度来讲,就叫做遍计显现的基呢就是这个自明自知的依他起的心识,就是依他起的自性,这是从依他起心识的角度来讲的。

 

实际上,第一个,一切能取所取法它本来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要对这个能取所取法的现相做观察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心识的自性;如果我们对能取所取法做究竟观察,它就是空的,能取所取就是二取空,究竟观察就是二取空,这种二取空就叫圆成实。

 

如果要对这样一种能取所取的法,本体作一个界定,不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的而是现在正显现的能取所取,它到底是外境还是心识呢我们说这是心识,这个是唯识是心识所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心识作为能取所取的现基。如果从它这个显现的角度来讲它是作为现基;如果从究竟角度来讲,能取所取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这里讲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是能取。

 

还有一个概念,“是以外境所取与执着它的能取空的,是圆成实”。谁以谁空呢?实际上就是外境的所取和执着它的能取,这个就是前面讲到的遍计所执性当中“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法”,“所取法”是外的所取法,“能取”是执着它的能取,就是心识,就是说这二种法从究竟观点来讲是不存在的,是空的,这个空的部分就叫做“圆成实”。

 

这个概念如果不懂的话就容易把脑袋搞糊涂,那么到底怎么样安立它的“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实际上我们就这样想,这种能取所取在世俗谛当中,在众生还没有证悟的时候,现在我们的山川大河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执着的,这个叫做“遍计所执性”,但是这个遍计所执性在显现的当下自性本空,正显现的时候就是没有的,从它的空的这部分就叫做“圆成”性。从它显现的这个角度来讲叫“遍计所执性”,从它本来不存在的角度来讲叫做圆成实性。

 

要从它的迷乱显现的这个角度来划的时候,就把它遍计所执性当中,如果从它显而无自性的空的这部分来划分,就叫圆成就这个意思如果再打个比喻来讲就是用一条蛇,绳子和蛇的比喻容易来理解。

 

我们在黄昏看见一条花绳,看到这条花绳,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一下就把它看成一条蛇了,实际情况这蛇是根本就没有的,它是无而显现的,这条蛇是本来就没有的,从无而显现的这个角度来讲,对照唯识宗当中的教义,这个无而显现的侧面,这个蛇的部分就叫做遍计所执。不管它怎么样显现,反正它是不存在的,反正这个蛇本来是空的,从它本来不存在的角度来讲就叫圆成就叫圆成实性。

 

这个绳子是什么呢?绳子就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就是蛇的现基。在论文当中我们看能取所取的现基就是这个依他起心识。为什么叫现基呢?如果没有这条花绳作为现基就不会有蛇的显现,实际上这个蛇就是这个绳子,只不过是把这个绳子看错了,认为是一条蛇。所以这个绳子就是现基,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蛇就是这个绳子,我们说遍计所执性除了心识之外没有其他法,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或者我们可以说这个蛇本来就不存在,也可以说。都可以说。

 

所以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了知了这个绳子的本性就是依他起心识,当你看错的时候当把绳子看成蛇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性,当你认知观察到,或者从它的本性来说,或者通过你的正见观察分析得到一个正见——这原来这是一条绳子,原来这个蛇本来就不存在——这个蛇本来不存在的角度就叫圆成,这个就叫空性,二取空,这个二取空是圆成实性。

 

这个方面就可以了知唯识宗的三自性,从他们自宗的观点安立三自性的时候就是这安立的所以所谓的三自性不是三个法,实际上就是三种状态,当众生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这个圆成实的二取空虽然本来存在,但是在众生面前只是显现遍计所执性;当你证悟空性的时候,这个时候遍计所执性隐没圆成实显现。圆成实就是相当于平时我们在讲空性的时候从基的角度来讲你观察、不观察,你认知、不认知,反正这个空性就是这样存在着,就相当于这个遍计所执性,你认知也好,不认知也好反正它就是空的,它本来就是二取空的。

 

从修道的角度讲我们通过正见观察一切万法原来是空,这就得到一个空正见,就相当于我现在虽然还没有现前圆成实但是我现在对遍计所执性观察原来它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就得到一个圆成实的正见,这个时候只是得到一个正见,修下去遍计所执性隐没,圆成实显现。说你要显现圆成实,在你显现圆成实的当下,遍计所执性肯定是隐没的,从究竟是完全不存在的法。当然从道位和果位的角度来讲,还有一点差别,是不是究竟隐没还有一点差别。但是如果你要现前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性的空肯定要证悟。

 

如果我们现在对山河大地有实执,圆成实自性是没办法显现的,肯定是处在遍计所执性状态当中,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它的三自性要了知,实际上遍计所执性完全是世俗谛的法,圆成实是从它的二取空的角度来讲的,这个方面就叫圆成实性。

 

它的现基的所依就是依他起心识。依他起心识我们看,回到这个比喻上,这绳子既可以作为遍计所执,作为蛇的现基,也可以作为圆成实的所依处,因为这个蛇和蛇的空都是依靠绳子而安立的,绳子上没有蛇,这个叫做圆成实的空性,依靠这种依他起心识。你的二取空,这个蛇不存在,当你还没有了知的时候,你是看见一条蛇的,这条蛇的现基就是这条绳子。二取空,就说这个蛇不存在,在绳子上不存在蛇这个不存在蛇的空也是依靠绳子。

 

所以说这个依他起的心识,就是绝对不能空的,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讲,这个不能空,这个空了,遍计所执性就安立不了;这个空了,圆成实性就安立不了,所以说依他起心识一定是有,一定存在的。

 

他起心识就是这样的,我们后面学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唯识宗的观要慢慢可以介绍,这个是大概介绍,实际上要真正展开来讲的话,这个三自性是一大块的内容,整个唯识宗的精华都在里面。一下子,乃至于一堂课根本讲不完,下面还要逐渐逐渐介绍它。这个地方,初学唯识宗的人,就对这个稍微有点不太清楚,但是后面下去之后好好地去复习,去看、去观察,可以对三自性了知,了知三自性之后,对唯识宗的整个体系就了知了。

 

这个方面就是胜义谛,所以说他的胜义谛有两类,一个是他的自明自知心识,还一个是二取空。依他起心识和圆成实这两个法,就是他的胜义谛。他的世俗谛就是一个,就是遍计所

 

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

 

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的“现基”,前面我们通过比喻都观察完,这个“心识”就是“现基”,这个心识的现基是轮回的所依,就是遍计所执性的所依,也是涅槃的所依——证悟二取空之后的这样一种圣者境界功德,都依靠这个心识。

 

这样一种心识,它是轮回和涅槃的所有现分的现基,如果这个现基的心识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遍计所无法显现,也就是前面我们分析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绳子,你就没有通过绳子而产生的蛇的概念,所以这个就是“空中鲜花”。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绳子,那么绳子上面没有蛇的这个空,不存在蛇的这个角度也安立不了的。所以这一切全部成了空中鲜花,心识也没有,遍计所也没有,圆成实也没有,三个都没有,完全成了空中鲜花一样,这完全不符合于实际情况,所以他就觉得唯识应该是胜义谛,唯识绝对是存在的。

 

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心识以外的,所谓他体的无情法,因为一般的众生就认为心识是心识,外面的色法是色法,二者是他体的,这个是“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的意思

 

唯识宗认为心识以外的异体的无情法是绝对不存在的,外面的法都是心识的本体,所以他们要遮破这样一种心识以外的无情法的时候,是“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予以推翻”的。世亲论师《唯识二十颂》当中也有破微尘的理论,六尘绕中尘的著名的理论,在唯识宗当中也是使用,中观宗当中也是使用的,也就是说中观宗破微尘也是通过六尘绕中尘来破最极微的微尘。唯识宗他也要破微尘,因为他承许外面的微尘色法根本就不存在,他就是通过这个方式遮破,遮破之后外面的微尘存在的根据就没有了,他就证明外境唯心造。

 

“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只有心存在,所以叫做唯识无境,只有心识而没有外境的法,真正的外境的法都是心识的本体。

 

有人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高山围墙、住宅房屋等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显现的这一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然外面的外境不存在了,通过破微尘的方式已经破掉了,那么别人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或者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实实在在显现的高山,我们对面的这个高山,还有现在我们经堂的围墙,还有现在我们的这个经堂、住宅房屋等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你再说没有,我摸都摸得到,看都看得清楚,所以“不可否认而又显现的这一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就解释这个唯识的观点。

 

这一切的一切在外界根本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然而在迷乱者前却现似存在,犹如迷梦中的现相一般。

 

“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所谓的高山围墙、住宅房屋等等,这些外境的色法,显现的色法,一切的一切外境当中“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也就是说这样一种高山房屋的显现,是没有办法遮破的,谁都遮破不了,但是这个显现到底是无情法的色法呢?还是其他的?

 

这个地方讲一切外境的显现“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但是在“迷乱者”面前,一般的人,不通达唯识,就称之为“迷乱者”,在没有通达唯识的迷乱者面前,就“现似存在”无情法的自性。这个“现似存在”的意思就是说好像是一个无情法的自性,打比喻讲,“犹如迷梦中的现相”。

 

做梦的时候,我们梦到高山围墙,梦到住宅房屋,在我们真正做梦的时候,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心识在变,但是在梦中,我们就没办法发现这个是假的,这个是心识的,我们梦中登山,我们在梦中抓起一块石头,我们用斧头去这个石头,我们觉得这个斧头是真正的色法,所的石头也是实实在在的色法,很坚硬,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在梦中“现似存在”,好像是无情法,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实际情况当你正在用斧头的时候,这个斧头也是你的心,这个石头也是你的心,这一切都是你的心,除了你的心之外没有一个色法。

 

和这个比喻相同,实际上现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的色法,根本就不是无情法的色法,全都是我们的心识在变现,但是当我们在没有认知到它的本性的时候,我们误认为他是一个色法,我们误认为这个是心识之外的东西,唯识宗的意思是这个不是实际情况,必须要通过理证详尽观察。

 

第一步认知这一切的色法都是心识显现的;第二步修证,真正去安住这一切都是心识显现的,一切都是唯识的,真正能够安住在唯识的时候,对外境粗大的这个所取法的执着就会泯灭掉。这样观察的时候,一切根本不存在无情。

 

“现似存在”无情法,我们被无始以来的实质蒙蔽了,在无始轮回当中没有人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心识,我们甚至都没有产生过一刹那的怀疑,乃至于一刹那怀疑都没有产生过,所以我们相续当中这种认为外面的法是色法的自性、实实在在存在的观念根深蒂固,根深蒂固。这样的话当然会产生真实不虚的感觉,这个就是色法的感觉。

 

我们在梦中去摸这个石头,我们在梦中去摸这个铁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在现实当中去摸这个铁块一样,能够产生冷冰冰的感觉呢?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所以说,你能够摸到这个感觉,你认为这个是真实的,从这个比喻和理证观察的时候,这个是过不去的。的确这个方面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是处在迷乱当中,我们的思想处在迷乱当中,现在就需要通过大颠覆把这个思想扭转过来,让它回归实的正道,这个方面就需要学习,就要通过学习唯识宗的论典,来了知一切是唯识所现的。

 

如此显现的原因也在于,明觉本体的心识本来犹如无垢宝珠一般,却被清净不清净的各种习气涂料染得面目全非,致使心识显出这样那样的行相,这就叫做依他起心识,与缘起的含义相类似。

 

“如此显现的原因”是怎么样的呢“明觉本体的心识本来犹如无垢宝珠”一样,就是唯识宗他的中心教义了,他的中心的教义就是究竟的实当中,我们的心识它本来就犹如无垢的宝珠一样,没有一点点的垢染,很清净,非常清净,这个明觉本体的心识就是无垢宝珠一样很清净的。

 

按照有些观点来讲,有些习气,有些种子是生来的,有些种子是后染的,但不管怎么样,它的本体就是无垢宝珠一样的。被清净的很多习气,和不清净的很多习气——这个习气就像涂料一样,很多习气清净不清净的习气,把这样一种宝珠“染得面目全非”了。它本来是一个很清澈的、无垢的宝珠,但后面因为出现了很多清净的习气,出现了很多不清净的习气,所以这样的宝珠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你这个宝珠涂上黄色,这个宝珠就显成黄色,涂上红色就显成红色,这个红色和黄色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是它显的时候,就显成这样了,就显成了这样一种面目全非的样子。

 

“致使心识显出这样那样的行相”,这个叫做依他起心识。也就是说从究竟的实来讲,这个心识是非常清净的,非常明亮的,但是后面通过习气显现的时候,这个心识就显出了样子,如果你是不清净的轮回的习气,就显现出六道的样子来。现在我们显现的人道的样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心识当中,我们通过很多习气在阿赖耶识,在这个最明清的心识上面,人道的习气开始成熟了,所以我们的心识就显现成了人道的样子。

 

我们的心识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习气,我们的心识上面还有饿鬼的习气、还有地狱的习气、还有旁生的习气、还有成佛的习气,那么这些习气谁先成熟,你就显现这样。

 

所以说我们相续当中虽然有成佛的习气,如果它力量不够,它不成熟,或者它的障碍没有遣除,它就显不了登地、成佛这样一种习气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地狱的习气,这辈子我们人的习气用尽了,暂时隐没了,地狱的习气一强大起来的时候,我们后面的心识就会显现地狱的样子,按照平时我们的说法就是堕地狱了,堕地狱实际上就是我们心识上地狱习气显现了,心识显现地狱的样子,这个时候就是堕地狱。这个方面就叫不清净的习气。

 

还有一种清净的习气,比如说修持极乐世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后面真的往生了,这个方面就是清净的习气,但心识不是这样的,心识是完全透明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习气是一个清净的习气,清净的习气就是它在阿赖耶识上面显现的时候,成熟的时候,它在外面的显现很广大的,极乐世界很清净、很悦意、很安乐,得到证悟。证悟也是一种习气,证悟的时候就会获得圣者的果位。

 

这个方面就说清净的习气和不清净的习气就犹如各种染料一样,把犹如水晶球一样的心识染得面目全非了,致使心识显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相。

 

“这就叫做依他起心识,与缘起的含义相类似”的,“依他起”和“缘起”是相类似的,为什么叫“依他起”呢这个名词上的依他起,就是依他而起,这个“他”就是因缘,这个“他”就是习气,就是说我们的心识显现成什么样子,是依靠其他的习气而显现的,它自己没有一个自性的身,就它心识的本性来讲,你要让心识显现为什么,比如我们现在的心识显现成人道的形象,我们坐在经堂当中听课,那么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依他起这个习气就是我们听课的习气成熟了。现在我们显现的一切的情况,是依靠这种听课的清净习气而起的,所以说叫做依他起的心识。

 

这个时候依他起的心识,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成一种心识的状态,实际上这一切的房屋,这一切的情况,听课的所有的境况,都是一种依他起心识,这个叫做缘起,和缘起的意义非常相似,这个方面就是依他而起。

 

“缘起”也是依他而起,依缘而起叫缘起什么样的因缘,就显现什么样的情况,就是中观当中所提到的缘起。唯识当中的“依他起”和这个“缘起”就是一个意思。心识本身是清净的,但是你的心识显现一种什么样的相,要看你是受到什么样的因缘影响,受到什么样的习气影响,有怎么样的习气,你就显现什么样的心识。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清楚了流转的原因和能够解脱的原因,如果我们相续当中不清净的他”太多了,也就是不清净的习气太多了,你就会显现不清净的地狱这些方面,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清净的多,你往生极乐世界的习气多,你菩提心的习气多,这样的话你就逐渐逐渐从不清净的依他起当中解脱出来,你就获得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显现之后,显现上面你相续当中就入小资粮道了,你就入加行道了,你就入见道了,然后你就得到十地了,你就成佛了,全部都是你相续当中这样一种清净的习气不断不断累积而产生的。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非常明确地很清楚地认知,修道很大一部分就是自己,完全靠自己的,你要把内心当中的习气从不清净变成清净,你要真正获得解脱,你必须要在你的心识当中种下清净的依他起的心识的这个习气,否则的话你根本就没办法真正获得这样一种心识的显现的状态。

 

 

 

回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0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正在宣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总义部分。在这里,首先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学习中观和俱舍的时候都讲过,大家应该会明白。

 

胜论外道、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对真谛和假象的判断都各不相同。总而言之,什么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呢?胜义谛是一切万法的真相,而没有到达真相时的一种虚妄现象,则称为世俗谛。比如,没有戴任何变色眼镜的人,见到雪山是白色的;戴琥珀色眼镜的人将雪山看成黄色;而戴更深色眼镜的人,把雪山看成桔黄色。同样的道理,世间的各种宗派,依靠不同的“变色眼镜”束缚着自己的相续,他们各自所见到的真相也就各不相同。

 

无有眼病的人见到的海螺是白色的,这就是胜义谛、胜义所见;有眼翳的人所见的海螺是黄色,这叫世俗谛、世俗所见。因为海螺的真相并不是黄色,白色才是真相,也即真正的胜义谛。所以,不论是心还是外境,如果所见是真正的本来面目,就叫做胜义谛;如果所见是虚妄的现象,就叫做世俗谛。对于二者之间的差别,大家应该清楚。

 

前文已经讲述了外道各派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认识方法。现在接下来论述佛教各派当中,一方面由于善知识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前世的因缘不同,有部宗和经部宗对于真谛——胜义谛的观点也并不究竟。

 

有部和经部认为:时间方面的无分刹那和外境方面的无分微尘必须存在;如果这二者不存在,万事万物的显现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如同没有毛线就不能形成氆氇一样,如果毛线存在,尽管是一根线、一根线的,最后氆氇也会存在。同样,如果真正的胜义——最细微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不存在,世间万事万物也根本不会存在。因此,所谓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即使胜义观察时也不能破坏。

 

其实,有部与经部的论师们只不过是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想当然地认为是我而已,

 

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有部和经部也不承认“我”是存在的。那么,所谓的“我”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他们认为:如果详细观察,其实“我”是众多微尘和刹那心识的积聚,是具有毁灭性的一种法;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众多微尘和刹那心识积聚的五蕴【1】,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我”。

 

【1】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就是有部和经部的观点:依靠理证智慧详详细细分析时,所谓的五蕴只不过是许许多多的微尘和刹那心识的积聚,依靠此五蕴积聚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则是存在的。在小乘《阿含经》或其他经典中都是如此承许的——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应该存在,而所谓的“我”,在还未证悟无我之前,每个众生不可避免地对五蕴假合执著为“我”,但以智慧进行剖析时,“我”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认为除此之外的我(指外道所许之我)不可得,

 

世俗当中,五蕴假合的“我”是存在的,除此以外,外道所说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当然,有些外道认为,世间上“创造者的我”存在;有些人认为,“神我”存在等等,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通过现量、比量根本得不到。

 

由于这(指外道的我)与他们自诩的我(指五蕴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与它绝非一体。

 

为什么外道所说的“我”不存在呢?因为外道所承许的“我”是常有的、 享受万法的,这种“我”与众生自认为存在的五蕴假合的“我”,其法相完全不同。

 

凡夫众生所谓的“我”,只不过是把五蕴的聚合执著为“我”。而外道承许的“我”,是常有的、自在的、独立的、享受万事万物的,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或一切万法的创造者,这种“我”绝对不可能存在。因此,这两种“我”绝非一体。

 

所以,他们认定(外道所许的)具有恒常、唯一、自在等特征的我实属子虚乌有。

 

有部和经部认为:外道所承许的常有自在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因此,佛教与外道之间,在“我”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差别。不管是外道的哪一个宗派,他们都认为“我”肯定是存在的;而佛教当中,即使最低层次的有部宗和经部宗,他们在胜义当中观察时,所谓的“我”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麦彭仁波切在顶礼句中说:释迦牟尼佛的无我狮吼声,任何外道也无法堪忍。

 

(从胜义的角度来说,)此宗承许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极微尘与最极微识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并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有部和经部认为:所谓的胜义谛就是最细微的微尘和最细微的心识,这二者必须存在。所谓的“我”在两种极微上是空的,不可能存在,而两个极微其实也是无常的、刹那性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小乘认为: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就是胜义谛,他们对于两个极微并未证悟为空性,但是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应该是存在的。麦彭仁波切在很多中观论典,尤其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如此承许的。

 

但在这一问题上,萨迦派和格鲁派的大德却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萨迦派全知果仁巴认为:阿罗汉已将自相续粗大和细微的蕴全部证悟为空性,既然如此,他们对两个极微也应该证悟。由于没有证悟的缘故,《俱舍论》对于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解脱道也未宣说。全知果仁巴在《中观总义》当中讲到了这种观点。格鲁派也同样认为:从断除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的角度来讲,在没有证悟两个极微为空性之前,不可能断除遍计我【2】,所以证悟人无我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俱舍论》并未宣说证悟人无我的道。

 

【2】 此遍计我与外道所许的遍计我有所不同,属于是格鲁派的一种特殊观点。

 

虽然格鲁派和萨迦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一些观点,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来讲,小乘最有力的论典就是《俱舍论》,依靠它来修持,必定会获得阿罗汉果位。实际上,按照小乘《俱舍论》有关人无我的道理进行修持,最后可以断除坏聚见。也就是说,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入中论》所说的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如果已经断除了萨迦耶见,那么转生于轮回的所有烦恼也会随之断除。

 

《俱舍论》中也讲,萨迦耶见是轮回的根本、一切烦恼的根本。对此,《俱舍论自释》以及各大讲义都引用了很多教证加以说明,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既然萨迦耶见已经断除,获得有余罗汉和无余罗汉的声闻乘果位也是无需丝毫怀疑的。

 

这些有实宗论师在讲述无实空性等经文时,

 

虽然小乘对于个别宣说空性法门的经典并不否认,但对宣说无实、空性法门的《心经》等《般若经》进行解释时,并不承认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因为他们认为最细微的微尘和最细微的心识应该实有存在。

 

所以,他们对此作了如下解释:

 

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鲜少之义等。

 

对于佛经中“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一切万法皆为无实”等词句,他们解释说:一切万法当中,实有的量非常微薄或者实有的数量非常鲜少。

 

他们讲解说: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故而称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微量呢?因为有实法的本体是下劣的,以低微加上否定词,因此称之为无实。

 

比如有些人并非没有胆子,只不过胆子很小,人们都会说:“不要带着他,他遇到怨敌的时候没胆子。”又比如力气很小的人,人们会说:“这个人没有力气。”所以,万法的本体并不是全部为空性,只不过有实法的含量很少,故而称之为空性、无实。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的缘故。

 

这些有实法的稳固性特别脆弱,是刹那刹那改变的,所以,人们都说“这是无实法”、“这是空性”。小乘有部宗对《般若经》中所说的空性,用“微量”和“低劣”来解释。

 

或者说,由于一切有实法中多数无有实质(意为经中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因此说是无实,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

 

为什么称为鲜少呢?很多经典中说,一切有实法大多数是没有实质的。因为过去的法已经灭尽、未来的法还未产生,现在的法并不是很多,而是很少很少,因此承许为“鲜少”。他们对《般若经》所说“一切万法皆空”、“一切万法无实”的密意,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现在泰国和斯里兰卡的有些人,对《般若经》的观点也是这样解释的。我当时在泰国与个别论师交谈的有些问题,在《泰国游记》里面讲过一些。我们当中的有些道友也去过这些国家,也学习过一些小乘论典,不过这些人可能只是学了如何化缘,真正的见修行果方面学没学过也不太清楚……

 

他们认为:现在的法很少,未来和过去的法占大多数,所以就叫做无实。作为人来讲也是如此,现在活着的人比较少,已经死去的人比较多。我有一天跟别人开玩笑说:“从我们学院来说,在将近20年的时间当中,已经死了的人比较多,恐怕已经可以分成一个区了。”因此,过去、未来的数目比较多,现在存活的数目是很鲜少的。按照经部宗的观点,“一切万法皆空”、“一切万法无实”的密意,就是从现在的法很少来解释的。

 

这以上,小乘有部宗和经部宗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判断,以及他们的究竟论据已经介绍了。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

 

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呢?他们最主要的观点,可以包括在三大法——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当中,依靠这三种法,可以涵盖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

 

他们所承认的三种法到底是怎样的呢?能取所取所摄的一切法,就像外面的毛发一般显而无有自性——虽然显现,但真正去观察时,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性,这就是遍计法,也叫做世俗谛。各种如毛发般的能取所取是依靠什么显现的呢?依靠自明自知的依他起——阿赖耶识而显现的。所谓的遍计法——能取所取所摄的显而无自性的一切法,在依他起上根本不存在,从不存在的这一角度叫做圆成实,也叫做胜义谛。

 

对于唯识宗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应该如此观察:现在的瓶子、柱子等外面万事万物的所取显现,与执著瓶子、执著柱子的能取显现,这些迷乱的显现就叫做遍计法;这些显现的根源就是我们的心——自明自知的阿赖耶识,也叫做依他起【3】;在依他起上,万事万物的假象遍计法丝毫也不存在,就是所谓的圆成实【4】。

 

【3】依他起,分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

【4】圆成实,有无倒圆成实和不变圆成实。

 

实际上,由于唯识宗承许自明自知的心完好无损地存在,在这上面,遍计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他空派。

 

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

 

唯识宗与小乘在承许实有的现基上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也认为:自明自知的心识或者轮回和涅槃显现的本基——依他起心识一定要存在,也就是说,显现万法的基一定要存在。

 

小乘认为: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必须存在,不然,就像没有毛线的氆氇一样,万事万物也不应该存在了。而唯识宗对于无情法已经抉择为不存在,但是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一定要存在,否则,万事万物就会如同空中的鲜花一样,有从无因无缘中产生的过失。而中观自续派认为: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和小乘所承认的两个极微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万事万物显现的一种现分应该存在。

 

这些观点都是不究竟的。也就是说,除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以外,其他的中观自续派、唯识宗、经部宗、有部宗,还有世间上各宗各派的外道观点都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万法显现时一定要有一个法作为“现基”,如果这一“现基”不存在,任何法都将无法显现。这种观点,就是中观应成派的所破对境,将中观应成派称为显宗至高无上的宗派的原因也在于此。

 

现在的世间人,比如,物理学家认为最极微的一种东西应该存在,如果这一点不存在,所谓的物质根本不可能形成。天文学家,像以前的哥白尼,他们认为天体要形成,必须要有一个很小的宇宙核作为基础,这是天体形成的根源,否则,庞大的宇宙世界根本无法形成。佛教当中,唯识宗和小乘虽然在承认“我”方面与外道存在很大差别,但在承认现基方面没有多大差别。

 

中观应成派认为,需要将所有的现基、所有的根源一并拔除。对这个问题,大家不应该仅仅在口头上说一说,而应该真正从内心当中认识到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挖掘其中的深义。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也好,对世界的了解也好,对于整个佛教的深奥道理等很多方面,依靠《中观庄严论》这一钥匙完全可以打开。

 

我希望大家在听闻的过程中不要打瞌睡的原因就在这里。不然,我们在这里分“宝珠”的时候,有些人已经睡着了,等一会儿分完以后:“啊!我的一份跑哪儿去了?我怎么没有得到啊……”

 

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

 

因此,他们认为:自明自知的心识就是依他起,它是一切万法显现的根本因,也就是所谓的胜义谛,从最究竟来讲,这个因也必须存在。

 

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唯识宗认为:除心识以外的微尘以及万事万物都是不存在的。这一点,他们是依靠遮破微尘的理证进行推理的。《释量论》和《中观庄严论》当中,都讲到了唯识宗最强有力的一个理证,就是对六种微尘进行观察的推理【5】。还有因明中讲到的显现理、俱缘理【6】,通过这些推理,可以推翻所谓的外境存在这一观点。

 

【5】《唯识二十颂》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6】也即“明知因”和“俱缘定因”。以明知因推理:现在所见之红色柱子,与能见之眼识一体,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之特征故,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以俱缘定因推理:对境蓝色与取蓝色之识非为他体,必定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

 

有人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高山围墙、住宅房屋等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显现的这一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些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亲眼见到的高山、围墙、柱子、水瓶、胡萝卜等等,究竟存不存在呢?既然你们唯识宗承认一切都是心造的,又怎么会是心呢?如果一切都是心,我吃胡萝卜的时候是不是心吃心?外面无情法的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上述问题,下面如此回答到:

 

这一切的一切在外界根本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

 

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众生迷乱心识前显现而已,实际上,外境的无情法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唯识宗的观点:万事万物的一切显现全部是迷乱心的自现而已,根本不可能存在单独的外境。

 

然而在迷乱者前却现似存在,犹如迷梦中的现相一般。

 

做梦的时候,外面有山,有胡萝卜、白萝卜……刚戒肉的时候,有些人每天都想吃牛肉,做梦的时候也在吃。但是正在做梦的时候,所谓的牛肉是否在外境上真实存在呢?根本不存在。在梦中根本没有杀过牦牛,怎么会有牛肉出现呢?根本不可能有。但是,对于正在做梦的人而言,外境是无欺存在的。

 

按照因明观点【7】,外面的一切迷乱显现,只不过是习气比较稳固而已。在这样的稳固习气面前,外境的的确确牢固存在。但真正来讲,所谓的外境根本不存在。有关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下文还会详细论述。

 

【7】 《量理宝藏论》云: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如此显现的原因也在于,明觉本体的心识本来犹如无垢宝珠一般,却被清净不清净的各种习气涂料染得面目全非,致使心识显出这样那样的行相,

 

各种各样的山河大地究竟是如何显现的呢?显现的来源就是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也就是说,没有被能取所取染污的、如水晶珠一般清净的心。这样明清的阿赖耶识相当于无有垢染的宝珠一样,在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具足。

 

依他起的本体原本像宝珠一样清净无垢,但是这样的宝珠,有些被清净的染料染上了,有些则被不清净的染料染污了。比如,有些人对清净的习气串习以后,会显现极乐世界、铜色吉祥山、诸佛菩萨等等;而以不清净的习气染污串习以后,现在的娑婆世界,包括地狱、饿鬼的世界,全部都可以显现。

 

虽然是一个非常透明的水晶球,但被各种各样不同的染料涂上以后,既会变成黑的,也会变成红的。同样的道理,唯识宗认为:所谓的依他起被不同习气染污以后,整个外面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显现。

 

这就叫做依他起心识,与缘起的含义相类似。

 

学习《中论》的时候也介绍过,不是缘起的法一个也没有,不是空性的法一个也没有。清净的因缘具足时,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也是可以现见的;不清净的因缘聚合时,所有不清净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是可以现见的。中观宗所承认的缘起,与唯识宗所承认的依他起基本相同。

 

因此,要了知唯识宗的观点,就必须通达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在本论当中,麦彭仁波切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已经归纳性地给我们介绍了这三种法。

 

第九课

22、内道有部和经部在胜义中有所承认的情况下,通过修持是否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其他宗派对此如何承许?

23、有部和经部论师对《般若经》等论典中所提到的“万法皆空”、“万法无实”如何解释?如此承许的理由是什么?

24、唯识宗对于二谛是如何建立的?他们依靠何种理论遮破外境微尘等法?

 

 

 

 

  中观庄严论解说 008

 

第8课

 

【显而易见,上述外道的这些观点全部是有实见。】

 

不管是常见还是断见都是有实见,这种观点都是在有实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常见派的有实见很明显的,它直接承许神我、恒常、承许前后世等等断见派也是有实见因为断见派它也是在四大这样一种物质的基实有存在的基础上派生出其它的很多观点所以说也是有实见。

 

所有的常派一致认为我等是恒常实有的而断见派也是同样,

 

常派一致认为我、自性等等是恒常不变的常有,直接就承许实有断见外道就认为死了之后一切都消散了,但是也是承许有一个实有的我的观点。怎么样呢?

 

对现今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具有浓厚实执的同时顽固地认为此生灭尽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会再结生到后世。

 

他们对于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具有浓厚的实执,就觉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执著的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可以得到的,他们对这些法有很浓厚的实执,这个很明显就是一种认为实有的观点。在对现在一切万法很重的实执的同时顽固地认为此生灭尽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会再结生后世”,就是否定前后世存在的观点。

 

因此,尽管他们也将其中个别的法立为虚妄、迷惑性之法,但终究只是依赖有实法而安立的,

 

常见和断见外道他们也把其中的个别法安立成虚妄具有迷惑性,这个从前面他们安立二谛的文字当中都已经很清楚了可以看出来了,他们也安立有些法是虚妄的有迷惑性的,但终究只是依赖有实法而安立的”,这些所谓的虚妄法它是有一个前提的,有一个基,就是说的本性,某种法它是有实法,某种法是恒常不变的,这方面就是比较典型的他空了就是说某个法它的基是不空的,是恒常的,上面显现的法都是虚妄的法,所以虽然是安立个别法也是虚妄迷惑性,但是它也是依赖有实法而安立的。

 

换句话说,一切世间道都仅仅是由与无始以来俱生无明相应的观现世的平庸分别心安立的,

 

换句话来讲一切的世间道全都是由无始以来俱生无明相应的观现世分别心而安立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有一种俱生无明,就是说一切众生转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证悟法性的话,对于这样一种法界本性他都有种迷惑,这种迷惑称之为俱生无明只要你没证悟实相,生生世世都会有这样一种俱生无明,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明,不了知外境的无明。

 

和这样一种俱生无明相应的有一种观现世的平庸分别心,观现世就是说只能够了知现世粗大的一些法它的量就叫做观现世量,只能够对于一切万法的这些构造、它的一些粗大的生灭显现等等,对这些法进行衡量、进行观察的叫做观现世量。

 

这种观现世的平庸分别心而安立的形形色色的观点虽然非常多,这一切的世间道外道这些全部都观现世量平庸安立的。

 

形形色色的观点虽然无边无际,可是都不可能超离实执的局限,

 

虽然通过这样一种基安立很多无量无边、无边无际的观点,但是都不能够离开实执的局限。所以,麦彭仁波切这句话就完全做一个归摄了,为什么这些外道没办法获得解脱呢?他的观点虽然非常多,你可以通过你的根本观点再安立其它的支分观点,但是总之一句话全部都不能超离实执。如果你没有办法打破实执的话,那么你这个我就无法打破,如果我打破不了的话,你怎么样获得解脱呢?

 

佛教当中很关键的一点认知一切流转的根本就来自于我,真正一切众生流转的最根本的起源就是认为我存在如果你把我打破了,就解脱了如果我不打破就不解脱。但是外道反而认为这个我是存在的一切的修法应该围绕“我”服务的所以像这样的话,在认知轮回的原因的时候错误了修道的时候也错误了,最后就没办法解脱。总之,还是没办法超离实执的局限。

 

就像胆病患者尽管见到海螺、 明月、白银等各种各样的事物,但除了黄色以外别无所见一样。

 

打个比喻讲,就像胆病患者,一个人患了胆病,他可以见到很多白色的东西,看到白海螺,看到白色的明月,看到白银,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因为他的胆出问题了,他的胆病影响到了他的眼睛,所以他看所有白色的东西都是黄的,除了黄色之外别无所见。就相当于平时戴了一种变色眼镜,你戴了变色眼镜,夏天戴墨镜也好、或者你平时戴着变色眼镜也好,你戴着这个深色眼镜,看什么东西基本上都是这个颜色有些时候只不过有深浅的差别而已

 

这个方面就是说明了你的无明蒙蔽了你的眼睛。蒙蔽之后,你通过无明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所以说如果你在外表上要去做很多改变这个是于事无补的。众生在轮回的时候他也想:“怎么样改变我的处境呢怎么样改变我的环境呢?”他们也会做很多的挣扎,也会做很多的努力比如说在外境上去做很多努力,都有但是实际上你里面的、最根本的东西你没有去纠正的话,那么在外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一点点小的改变而已,真大的改变不会出现。

 

就像胆病患者看到所有白色的东西都是黄色的内心当中如果有了俱生无明,有了实执,通过实执所引发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颠倒的,在这个上面做些改变,那不是真正的改变。

 

我们在评述外道的观点的时候,再把这个问题放回来,再放在我们的修道的过程当中,这个标准对我们来讲依然有用。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如果不在内心当中认知万法空性,内心当中不产生殊胜空性的正见,你带着实执去修道,所有的修道全是围绕实执而服务。就像上师讲菩提心的时候,如果你不打破自私自利,所有的修法全是给我执服务了,全部都会变成我执的粮食,你越修得精进,你修得越多,我执就越壮大,它的身体就越壮硕,这样的话,你不是在修道,而是不断地在喂养这个我执。这个方面也是和这个内容是一样的。

 

再放到出离心的教授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看破今世的话,那么所有的修法,你闻、思、修所有的善行,都是在为了今世而服务,一根绳子就把我们栓住了,把我们牢牢地捆在现世世间八法的这样一种桩子上面,牢牢地钉在地上。有一根绳子牵着我们,我们怎么样再去跑,再去跑,最后就没办法跑出这个范畴,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全是为了它服务的。这在《开启修行门扉》等等教义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这方面还是来自于里面的改变,如果里面你不改变,外在的形象再多,都不是一个真正的法。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放弃自私自利、不放弃对现世今生的执着的话,所有外面的善行都会变成世间八法。如果我们不打破自私自利的作意的话,所有的善行都会变成喂养我执的因;如果我们不打破一切万法的实执,不打破人执和法执的话,所有的修法也都全部变成轮回的因。

 

在有实执的基础上,修持各式各样的善法,只能够帮助我们在投生轮回的时候,让我们的环境更好一点而已。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实执,有人执和我执,我们修善法,这个善法通过缘起力,它有它的果,也可以升天,也可以再转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实际上你的善法只能做到这一点,仅此而已,只能帮助我们在轮回的时候转一个好的地方,稍微改变一下我们的环境,除了这个之外又有什么?你再怎么改变,反正总归一点,还是仍然在轮回,还在漂泊。而且这样一种善法是有为的,它一但消尽之后,你还会去受苦。所以如果你治标不治本,你只是在外在去改变一点的话,还是和一般的凡夫人,性质上、本质上没差别,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都在流转,只不过你流转得好一点,你混得好一点而已。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没有差别的。

 

所以真正来讲内道和外道不共同的地方,内道他能从最根本的地方下手,认知人我和法我根本不存在,认知空性。认知空性之后再去修道、再去修善法,这个就不是说你在改变轮回当中的环境而已了,你就真正在颠覆轮回,从根本上就把轮回颠覆了。为什么呢?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人执和法执,你如果能够针对这个去修道,实际上整个修道都是在颠覆轮回。如果能够把轮回颠覆了,你就真正从三界当中获得解脱,不但你能解脱,而且可以帮助其他众生获得解脱,因为你掌握了真正道理的缘故。这个方面就是从外在入手和在里面入手的根本差别,实际上是天渊地别,很大很大差别的。

 

因而固执颠倒邪见的这些外道徒谁也无法堪忍无我的狮子巨吼声。

 

因为这些外道内心当中实执太过于严重了,所以说即便是佛陀出世了,佛陀在世间当中宣说无我空性见,宣说要颠覆一切众生的轮回三有这样一种最根本的修法时候很多外道除了少数外道内心当中有善根一接触到无我空性之后马上就能苏醒之外,实际上很多外道谁也没办法堪忍无我的狮子巨吼。

 

为什么没办法堪忍无我的狮子巨吼?因为内心当中的实执过于严重,这个无我空性见伤害到了他认为的最根本的东西伤害到了他所有利益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这个“我”他就觉得这个我是一切利益的根本如果你连这个我都没有了,你还修什么?谁来修道?修完道谁来享受这个修道的果?他就认为这个是绝对不能忍受的。如果在表皮上面去弄一下,他还可以忍受如果你动摇了他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把他这样所谓的我执动摇了,他就没法忍受了。

 

这个都还不是后天熏习的就是无始以来的根深蒂固认为“我”是存在的。所以要动摇这个,不要说是外道,很多时候我们刚刚初学的时候都没办法接受。我们就觉得这样的我动摇了,把最核心的东西动摇了,那还得了就觉得根本没办法接受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下去的话,如果真正认知这样的道理之后不但不会产生畏惧,而且会产生很大的欢喜心。

 

这个狮子巨吼声在萨哈尊者的多哈道歌当中,也是打过比喻的。他比喻说狮子的巨吼声,群兽其他的野兽,一听到狮子的巨吼,们就吓得屁滚尿流,脚都站不稳了,瑟瑟发抖,但是小狮子一听到狮子吼的时候,高兴发抖,特别高兴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说佛教的无我空性见如果是外道实执心很重的人,他一听到无我空性的时候,那就根本无法接受如果是内心当中无我空性的善根非常非常深厚的人就像《入中论》当中讲的一样,听了之后,他就汗毛直竖眼泪直流他对空性就能产生这样一种非常非常强烈的感受同样一个狮子巨吼声,也会产生这样不同情形的。

 

现在我们非常有缘或者有福报遇到这样一种空性教法的时候,无论如何好好抉择空性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当中对空性的正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个方面也来自于自己俱生的智慧,看前生有没有这样一种俱生智慧,如果没有俱生智慧的话就今生当中一定要非常非常精进去下功夫如果我们前世的善根也没有,今生也不好好精进的话,遇到这么好的教法,就完全放过去,太可惜了。

 

他们即便再如何分析真实、 虚假的种种道理也对实执这一根本无有任何损害只能称作是相似的空性而对二谛纯粹是一无所知、 颠倒妄执。

 

如果你不认知空性,不抓住根本的东西,你在外面,再怎么分析这个是真实的,这个是虚假的,然后把这个真实和虚假的东西,一个一个写成书,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你可以出很多很多书,你可以分析真实和虚假但是因为你内心当中实执根本没有任何损害的缘故,这方面的分析,从根本意义上来讲,都完全没有丝毫的价值。因为你分析的所谓的解脱道,你根本没有触及到它的根本问题,所以说这些所谓的真实虚假空性,全是相似的空性。“对于二谛纯粹是一无所知、颠倒妄执”,这个方面就是说,在真正的无我空性之外,你再去分析,没有意义。

 

接下来介绍佛教各派的宗义:

 

前面是对于外道的问题作了一个介绍,下面是要对于佛教的二谛作一个分析。

 

远远胜过世间道的自宗内道佛教之中,也因为对二谛之义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的不同而层层递进。

 

“远远胜过世间道的自宗内道佛教”,就是说内道是远远胜过世间道的世间的道可以包括一般不信宗教的人,还有入外都可以称为世间道。因为佛法是出世间道,离开了出世间道之外的这些世间道世间道也有一般的凡夫人,不入宗派的一些社会人士,还有入了宗派的这些外道等等。佛教从有部就开始远远超胜了这样一种世间道,因为有部以上都可以有解脱都可以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缘故,所以完全可以说,很肯定地说,内道远远胜过世间道。

 

“也因为对二谛之义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的差别而层层递进”对二谛之义,有些宗派是大概了达”,就是说对正确的二谛了达一点就可以解脱了。还有些如实证悟获得究竟解脱。所以说在内道当中,通过证悟不同,层递进,安立了小乘宗大乘宗等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通过这样的不同层层递进的。

 

其中有实二宗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

 

“有实二宗内部”,有实二宗就是讲有部和经部小乘的有实二宗,承许有实法。这个有部和经部内部的观点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对于无为法,抉择灭等等,有部就觉得这个是实有的,经部就觉得不是实有的,这是一种假立的。对于三时,有部派很明显,不要说现在,就连过去和未来,也是实有的而经部宗,他不认为这是一种实有法。还有比如有部宗认为,我们要取境的时候,要看色法的时候,看柱子的时候,这个是眼根在看经部宗认为这个是眼识在看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很多很多这些方面不同之处,在世亲论师所造的《俱舍论》颂词这部分,基本上是宣讲有部的观点,在长行这部分,有的时候是讲有部,有的时候是讲经部。在他的注释当中,对有部经部互相的差别讲了很多很多。所以在有部经部内部也有不相同的地方根本问题上面“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下面就介绍观点。

 

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为世俗谛;

 

他们的世俗谛在《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怎样安立的呢?经过摧毁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或者通过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这个就是世俗谛。比如通过瓶子来作比喻这个瓶子,首先它可以被摧毁掉,拿一根铁锤一下子就把这个瓶子摧毁掉了,或者说我举着瓶子往地下一摔,这个瓦罐瓶子一下就碎掉了。所以说,这个就是可以被摧毁掉的,这个方面是世俗了,因为符合可以被摧毁的条件,所以这个粗大的瓶子是世俗。

 

然后我们再从地上拣一块碎片,把这个摔过的碎片再拣起来,再砸,越砸越小,越砸越小,像这样都可以被分析掉乃至于你的这些东西可以被外力所摧毁的时候,都是世俗。那后面的我的这个铁锤失去效应了,我砸下去,看地上好像没什么变化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心识来分析了。

 

这个就是“经过摧毁与分析”,什么叫“摧毁与分析”?就是说能够被摧毁的时候,你就摧毁它;你摧毁就看不出效果的时候,你就要用心识去分析了,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看不到了,当然现在如果有显微镜的话,它还可以分析下去,但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所以说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心识来分析。这个微尘,被摧毁的微尘已经很小了,我已经没办法再去用外力去摧毁了,这个时候,就用我的心去观察。再把这个东西分成两份,再分两份,再分两份,这样一直分下去,乃至于最后就不能分了在这个不能分之前,“经过摧毁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乃至于我的心还可以执著,还可以缘它可以再执著它粗大的诸法,这一切都叫世俗谛。

 

瓶子作比喻来讲,乃至于到无分微尘之前,它都可以通过摧毁,通过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都叫粗大诸法。最后到了无分微尘了,这个就不能再分析了,这个就叫胜义谛了。瓶子是这样的,其他的法都是这样的,都是通过这样分析的。

 

有些是首先摧毁再分析,有些是通过心来分析。比如说粗大的心识,你没办法摧毁掉,这个时候,就直接用心来分析这样一种法,通过粗大的分别念,再分再分,通过时间来分,分到最后的时候,这个就叫胜义谛了。所以,他们的世俗谛是什么呢?经过摧毁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诸如此类粗大的诸法,这个方面落在粗大诸法上面,这些粗大的诸法都叫世俗谛。怎么就说这些粗大诸法世俗谛呢?你通过摧毁可以抛弃对这个粗大执著的这样一种执著之心,通过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这个粗大诸法,这都叫做世俗谛。

 

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

 

心识它是通过刹那通过时间来进行安立的,所以说最小的这个心识,最细的这个心识,最快的这个心识,最微细的这个心识,叫无分刹那心识,没办法再分的,没办法舍弃的,这个叫胜义。无情法分到最后,最小的无分微尘,也没办法再分的,没办法舍弃了,所以叫胜义谛,这个是在胜义当中必然存在的。所以“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他们抉择这个为胜义谛。

 

平时为什么我们老是说小乘他对于无分刹那、无分微尘都还有执著呢,他就觉得这个是无法再分的,这个是真正的胜义的本性。是这样的所以他们胜义谛和世俗谛从这个方面可以分析的。

 

他们觉得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这些粗大无情物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他们觉得无分刹那心识和无分微尘,这个必须存在,如果这个不存在,那么所有粗大的无情法与粗大心识的基就没有了。现在我们这些桌子房子这些大山,像这些都叫粗大的色法,这个粗大的色法,它的基是什么呢?它的基就是这个最小最小的无分微尘,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无分微尘最后和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组成这些粗大法。在《俱舍论》当中,是通过七倍七倍往上增的,最小的七个无分微尘合和起来,就是一个极微,有时叫微尘。再是七个这么大的,再是七个这么大的,慢慢慢慢累积,慢慢慢慢累积,像这样就会变成万法。

 

但是这些微尘又是谁,通过什么力量让们累积起来起来的?他们的观点就是说,当世界毁灭的时候,这一切粗大的法全变成了无分微尘了,飘散在虚空当中,后面世界形成的时候,是通过众生的业力的力量,把它们重新聚合在一起,慢慢通过众生的业,显现成须弥山王显现成南赡部洲,显现这样很多很多法。众生身体微尘和起来,也是通过众生的业而和的。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业力观来进行安的,没有一个造物主,不是通过造物主的力量把它们形成的,小乘观点是这样的。

 

所以他们就觉得,应该有一个最小的基,如果没有这个最小的基,当这个世界重新形成的时候,难道不就无中生有吗?如果连这个最小的微尘都没有,难不是从虚空中要显现万法吗?这个是绝对无法承许的,这个没办法承认的所以说,这个最小最小的微尘应该有,它能够显现粗大法。

 

还有一个最微细的心识,比如现在我们产生一念心识,当我们相当中认知,这个是个架子,这个是个柱子,这个心识实际上是非常粗大的一个心识。有些时候我们的心识只是一念就过去了,但是这个方面就是个很粗大的心识,当能够被我们感知的时候,它这个里面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刹那了,个叫粗大的心识。再往下分的时候,就分到无分刹那,他觉得这个无分刹那绝对不能再没有了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你粗大的心识是通过什么合起来的,是通过什么累积起来的?当然这个累积的方法和微尘的累积方法是不一样的,它是通过时间,你经过多少时间,你粗大的心识就能够显现出来,而不是说你同微尘一样可以累积,因为在心识不断不断生灭的,所以它的累积方法,在因明当中讲,和微尘不一样它累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显现粗大的法了。所以他觉得这个应该有,这个如果没有的话,粗大的心识又怎么显现呢?这个方面就是他觉得很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了。

 

这样一来如是显现的万法也就不合情理了

 

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所有万法都不合理,想想看,没有色法没有心,那整个世界就没有了嘛。

 

如同无有毛线的氆氇一般。】

 

氆氇,比如现在的地毯一样,是一整块,我们可以坐在上面,我们可以躺在上面睡觉,可以衣服。其实这一大块氆氇都是通过很多很多微细的毛线组成的,如果没有这一根一根的毛线,就不会有氆氇了,这个毛线就是氆氇的基。同样道理,现在一切很粗大的心识、很粗大的色法,都是很多很多,非常多的无分刹那的心识和无分微尘组成的,如果没有这些无分刹那的心识和这样一种微尘的话,那么实际上也没有粗大的色法、粗大的心识,就像没有毛线就没有氆氇一样,没有它的基,就没有它的这样一种粗大的总的显现法。他就觉得这样一种微尘和心识必须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就不行。这个就是介绍了他们二谛的观点。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回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0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总义部分当中,现在正在介绍外道观点。尽管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持顺世外道观点的人并不多,但在个别地方,持这种邪见的人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大家应该想方设法断除自相续中的邪见和习气,这一点非常重要。

 

显而易见,上述外道的这些观点全部是有实见

 

大家应该清楚,外道与内道之间,主要是从存不存在“我”这一概念进行区分的。对外道的观点进行区分则有360种,归纳来讲,其实所有常派和断派的各类外道,都不离开实有见、不离开我见。

 

麦彭仁波切的《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确与文殊菩萨的教言无二无别,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非常好的价值,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所有的常派一致认为我等是恒常实有的,而断见派也是同样,对现今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具有浓厚实执的同时顽固地认为此生灭尽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会再结生到后世。

 

不论是胜论派还是数论派,所有的这些常派,要么承许常有自在的我,要么承许常有的实物存在,始终不能离开恒常的实有。

 

而断见派顺世外道则认为:现今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应该是存在的,并对其具有非常浓厚的执著。如今世间上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或者任何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在他们的观点和学说当中,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非常浓厚的执著,始终认为所有的万法存在、心识存在。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也讲到:他们在俱生我见的铁板上,非常牢固地钉上了遍计我执的铁钉。这些人,无始以来的俱生我见本来就根深蒂固,再加上听闻具有邪分别念的外道上师的邪说,更增加了他们的我执分别念。于是,对万事万物产生了非常顽固的认识,认为这一期生命结束就可以一了百了。这些人根本不相信前世后世存在,在他们的心里面始终有一种难以化解的死结。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尤其与即生灌输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在座的很多金刚道友没有学佛、没有出家之前,其实学习的也是各种外道的观点。所以,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打破自相续中的我执,一定要明白:世俗当中,前世后世的确存在。通过学习《前世今生论》、《百业经》、《贤愚经》等佛经公案,也可以彻底了知前世后世确实存在的道理。

 

因此,尽管他们也将其中个别的法立为虚妄、迷惑性之法,但终究只是依赖有实法而安立的,

 

虽然这些外道将其中个别的法安立为虚幻不实、如幻如梦或者称为世俗,尤其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比喻。但归根结底,他们所建立的仍然是一种实有的法,与佛教所讲的如梦如幻的比喻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一切世间道都仅仅是由与无始以来俱生无明相应的观现世的平庸分别心安立的,形形色色的观点虽然无边无际,可是都不可能超离实执的局限,

 

总而言之,上述外道的观点,全部都是建立在无始以来的俱生无明和现在的观现世量【1】的基础之上。

 

【1】观现世量:未被迷乱现相所染污、无损害六根识面前显现的对境,也就是指凡夫人面前正确无误的见闻觉知。

 

虽然现在世间人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学说非常多,但这种观点也只是随自己的分别念安立而已,根本没有观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座的个别道友,从上学伊始直到最后毕业,也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学问。但在自己相续中种下的是什么种子呢?大家知道,根本不离开无始以来与无明相应的凡夫分别念,而有关般若空性、业因果方面的甚深妙法,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

 

就像胆病患者尽管见到海螺、明月、白银等各种各样的事物,但除了黄色以外别无所见一样。

 

学习大乘般若空性的时候,应该具足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内善知识就是指自己对空性的信心和大悲的习气;外善知识就是具有法相的大乘上师【2】。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这两种善知识,对空性法门一定会有证悟的机会,否则是非常困难的。

 

【2】唐译《经庄严论》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所依善知识应具足的十种功德: ①调伏:以与戒相应故诸根调伏。②寂静:以与定相应故心内住寂静。③除惑:以与慧相应故烦断寂灭。④德增:功德不比弟子低劣或等同故,是功德增胜。⑤有勇:于利他极为勇猛精进。⑥经富:以多闻故教授富足。⑦觉真:究竟现证真如。⑧善说:说法具善巧。⑨悲深:不为利养故大悲深切。⑩离退:恒时恭敬说法远离退屈。

 

现在世间上,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演艺圈的明星,他们只是具足某种特长,其他任何内外的修证功德都没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只不过是对他们盲目崇拜。那么,人们崇拜的这些发明创造者和科学家,他们对万事万物所下的结论是什么呢?就像具有眼病的患者,对于海螺、白银等任何白色物体皆见为黄色,因为胆病已经存在的缘故,他们所见到的事物根本不可能正确。同样的道理,由于他们相续中的障碍没有消除,没有被空性法门的善知识所摄受,因此,他们对世间的判断根本不可能正确。

 

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在世间的确是非常有造诣的,但他对人的生命是如何总结的呢?他说:人们的生命就像肥皂泡一样,无论吹得多大、多美丽,终有一天肯定会破灭的。

 

从佛教角度来讲,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非常简单,只要依靠因明的一点逻辑推理,就可以轻而易举通达这一道理。可是,从世间角度来说,虽然很多世间人也非常聪明,但缺少了外善知识的缘故,最终所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这一世结束就一了百了。”

 

你们有些人可能认为:增加这些分别念没有意义。的确是这样的,自己的佛教见解还没有稳固之前,最好不要看这样那样的很多书。但是,自己对中观、因明,尤其对般若空性的见解稳固以后,有时候,看一看世间名人的书籍、哲学理论,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行为十分伟大,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无比甚深,自己在即生中能够遇到佛法真是幸运!对世间人们的悲心了会油然而生的。

 

因此,也不能一味地说“外道和现在世间的书籍一点都不能看”,关键看自己的见解有没有达到稳固,如果没有稳固,到最后很可能会随他而转,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的观点、学说非常正确,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这里,麦彭仁波切的语言虽然不多,却讲了显密佛法的很多窍诀和道理。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分析其中的意义。

 

因而,固执颠倒邪见的这些外道徒谁也无法堪忍无我的狮子巨吼声。

 

世间上千千万万的外道徒都有一种固执的、颠倒的邪见。这些人,对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无我空性的狮吼声,根本无法忍受。不要说大乘中观应成派所发出的空性狮吼声,甚至佛教的声闻缘觉——有部宗和经部宗所宣说的人我不存在的空性法门,任何一个外道也是无法堪忍、无法接受的。

 

佛教中,小乘人无我的观点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种见解。即使如此,自古以来,无论多么聪明的外道徒,也无法反驳这种无我的观点。

 

因此,大家应该对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无与伦比的学说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是极其重要的。否则,虽然闻思了很长时间,但对佛陀也生不起信心的话,恐怕不太合理。最关键的,就是要在缘起的问题上生起信心。这样一来,必定会对世尊的善说——无我的见解生起信心。

 

他们即便再如何分析真实、虚假的种种道理,也对实执这一根本无有任何损害,

 

虽然外道也有千经万论,也阐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学说,他们也会解释: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妄的。但真正去观察时,这些外道对所谓的实执根本没有遮破,而且有关破实执、破人我的学说或书籍,在他们教典当中根本无有。

 

只能称作是相似的空性,而对二谛纯粹是一无所知、颠倒妄执。

 

学习《中论》时也说过:如果不了知二谛,就根本不可能了达佛的真正密意。尤其外道和其他世间的学说,对二谛的真理一窍不通,因为他们根本不具足真正的理证智慧,没有抉择万事万物真相的有效工具。

 

(接下来介绍佛教各派的宗义:)

 

上述所讲的道理,希望大家再三地看,尤其应该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看一看:世间上如此众多的学说理论,全部归纳起来,究竟有哪一种观点可以超越中观的观点?这时,自己真正会对中观法门生起真实无伪、不被他夺的定解。

 

远远胜过世间道的自宗内道佛教之中,也因为对二谛之义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的不同而层层递进。

 

佛教当中的道理,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真正从事势理上超越世间任何一种观点。有关这一点,只要稍微学过佛教教理的人都会了知,在这个世间上,唯有佛教是最殊胜的。

 

而在佛教当中,由于对二谛的认识不同,也有大概了达和真实证悟的差别。大概了达的,比如经部宗和有部宗;真正证悟的,可以说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其中,下下的观点不能超越上上的观点,上上的观点完全超越了下下的观点,就像寂天论师《智慧品》所讲的一样【3】,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3】《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云: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学习《俱舍论》时已经讲过,经部和有部在很多观点上不尽相同,比如,在抉择灭这一问题上,有部宗认为抉择灭是实有的,而经部宗并不承许抉择灭实有;在见外境的这一问题上,有部宗认为是以根来见外境,经部宗认为是以识来见外境;对于相应行等,有部、经部之间也存在着实有和非实有的差别。

 

什么叫做世俗谛和胜义谛?他们对二谛是如此承许的:对于某一法,经过分析以后,把粗大的法完全抛弃而再不能趋入的,叫做胜义谛;还能趋入的,则称为世俗谛。或者说瓶子,用铁锤将它摧毁时,还能摧毁的叫做世俗谛;实在不能摧毁,已经到了最小的微尘,就叫做胜义谛。《俱舍论》第六品一开始就讲了二谛的概念【4】。

 

【4】《俱舍论·第六分别圣道品》云: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瓶水为世俗,除此具有为胜义。

 

其中有实二宗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为世俗谛;

 

大家对于二谛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没有分析清楚的话,对于中观、因明根本没办法通达。下面就介绍一下有部、经部,以及唯识、中观对二谛到底是如何承许的。

 

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

 

用铁锤来摧毁瓶子,当它已经成为最细微的法,细微到再也无法用铁锤来摧毁;或者某一法,以自己的心再也无法对其进行分析。这时,从时间角度称为无分刹那,从外境角度则是无分微尘。他们认为: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这两个极微一定要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胜义谛。

 

当然,有部和经部对前世后世、业因果的观点,不可能与现在物理学家的观点相同。但是,他们对物质的剖析,与亚理士多德等很多物理学家所讲的比较相似。现在的物理学认为:到最后,最细微的夸克或者最微妙的东西应该存在。有部和经部的论师也认为:最后的两个极微一定要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胜义谛。

 

他们觉得: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这些粗大无情物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样一来,如是显现的万法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无有毛线的氆氇一般。

 

他们认为:无分刹那的心识应该存在,如果这一无分心识不存在,一切粗大的分别念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山王大地等万事万物的来源,应该是无分微尘,如果这一无分微尘不存在,就不可能形成世间粗大的物质。所谓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如果不存在,就像空中鲜花一样,一切万法都会出现无因生的过失。

 

第八课

19、外道对于二谛的见解与内道有何关键性的不同?

20、内道有部宗和经部宗对于二谛如何建立?

21、内道有部、经部二宗与外道在对于“我”的认识上有何不同?

 

 

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

 

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

丹增嘉措活佛 译

 

自从佛法在雪域高原扎下根之后,一个又一个彪炳千古的高僧大德,便开始在这片观世音菩萨所化之大地上不断涌现。在代不乏人的大成就者行列中,堪布阿琼仁波切是前译宁玛派自宗一位杰出的典范与代表人物。

 

阿琼仁波切对无上密法中的内三续,特别是对位列九乘极顶的光明大圆满的甚深修法,不仅完全通达无碍,更以自身完美的修证境界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大圆满行者的光辉形象。他那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由他亲传下来的耳传口诀,在整个藏地都极具影响力与声誉。如今,仍有许多大圆满的导师经常引用他所开示的殊胜口诀,来为弟子们直指心性本面;而无量有缘众生也因依照他的教言,直取了本初普贤王如来之果位。他的传承体系过去如是,现在及未来仍将不间断地把具信、具缘者度往究竟解脱的自在彼岸。

 

面对这样的一位成就者,寻求内在真实修证的人们想必会极欲了解他的生平传记。不过正像雍敦巴大师说的那样:“弟子所作上师诸传记,虚夸反致事迹不真实。”一般说来,弟子们撰著的师传,普遍不如其师本人的自传来得真实可信。而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恰恰就是堪布本人的自传,全书内容完全真实无谬、诚实可信。

 

尤其难得一见的是,本传记中包含了不少常见经论及引导文中根本未曾论述过的口耳相传之窍诀,比如华智仁波切与其大弟子纽西龙多(妙喜龙得)以及众多藏密硕德的珍贵、独到之教言,其内涵涉及到:前行引导、生起次第、修持本尊的体会以及大圆满直断(立断)和顿超中的理解、觉受、证悟等方面。

 

这一部凝聚着如此众多无上窍诀的传记,原来一直属于常人难以窥其堂奥的秘籍。老辈人都说:“要想翻阅此传记,必得先行放生等众多善事,否则就别想拜读此书。”但为了利益末法时期的芸芸众生,特别是那些真想趋入实修的正士们,我还是决定将之翻译成汉文以利广弘堪布之甘露妙法,也期盼更多的人们都能同沾法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原自传篇幅较广,所以此次翻译时,就重点选择了原文中有关实修方面的内容摘要译出,且因此名之为“密传”。除了为使前后文语句连贯而稍加个别连接词以外,此译本再未对原文作任何改动。

 

最后还想表达一点个人的殷切希望,即愿一切从内心渴求闻思修行的人们,都能同趋无上密乘,并终凌佛法之巅!

 

藏历十五丁卯土兔年(公元1879年)十月初十的上午,我降生在绰达尼雅夏地区的纽西部落里,父名南嘉,母名班玛措。当我刚满八个月大的时候,未经爬行就已经会走路了。家乡的老人们见此情形都议论纷纷,他们认为这是不吉祥的征兆(短命)。

 

那年的某一个冬日,我紧紧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凌晨时分却突然从睡眠中惊醒过来,当时瞧见了一个满脸怒容、獠牙毕露的黑色女人,她近前来用一大片红黄色的头发将我包住。我非常害怕,连忙张嘴呼喊:“阿妈!”这时却听见母亲说:“喊啥呀?我不是在这儿吗?”我定睛一瞅,眼前(的景象)已变换成母亲的面容。打那以后,我就会开口说话了……

 

大约过了一年以后,有位慈祥的老妇来做我的养母,从此我便时常躺在她的怀抱里入睡。而每当入睡的那一刻,耳边总会感到像是响起了雷声般“轰隆隆”的巨大声响,眼前则突然现出如同太阳照射在雪山上的那种反光,晶亮耀眼。过了一会儿,白光变成浑然一体的红光,恰似一片红得似火的云霞,我心里感到一阵憋闷。忽然,蓝光滚裹着白光,红光又被强光吸卷到里面,瞬间我就从中闷绝了过去……片刻之后,我处于一种无有中边的明空境界中,接着,四下里到处都遍满艳丽缤纷的白、红、黄、蓝、绿五种色光,其中间部分像是簇簇灌木丛的光团,周围则有大大小小、晶莹剔透的颗颗明点,散射着无量的光焰。与此同时,许多状如兵器般的束束光芒又刺入我的眼帘,心中不免感到万分恐惧……我一边喊着养母,一边叫嚷着:“怕、怕……”养母赶紧点起酥油灯照着我说:“不用怕!你看看,这不什么都没有嘛!”……

 

在我年仅3岁的那年春天,有一次,看到一头母犏牛的一只小牛犊在泥潭中挣扎、哀号,即将面临死亡。当时我心里就想:“它因前世所造恶业的果报,今世才会转生为如此恶劣的身相,经受了无量的痛苦,而且往后还要继续承受痛苦,该到哪里去寻找拯救它的怙主呢?……解除它痛苦的责任应该由我来承当!”想到这里,我就毫不犹豫地伸手把它从泥潭里拽出,并牵着它来到了一处洁净的地方,此刻它已是奄奄一息。虽然当时自己对于正统颇瓦法的观想还不懂,但仍将其神识观想成一粒豆子许的白色明点,并射向上方的虚空。同时嘴里不断念着:“供养上师三宝,啪……”如此反复地念了多次。结果牛犊断气时,头顶上如温泉般冒出缕缕热气,梵穴处的顶毛脱落了一大片,头顶正中破了一个拇指大小的洞。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有一位老喇嘛称赞说:“这不是普通人的行为,但暂时需保密!”

 

自此以后,凡见闻接触正遭受痛苦的众生,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生起大悲心。我觉得在整个轮回中,无论痛苦安乐、地位高低、贫穷富贵,都极不可靠,绝非永恒不变,因此一定要找出一条解脱的途径!那段时间,我时常处在厌世的心态中,若遇乞讨者,我都会公开或暗地里想尽办法对他们布施,甚至还和他们一同前往牧场四周挨家挨户地乞讨。父母亲属得知我和乞丐们呆在一起后,都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祥之兆。然我自己在心里却常常想:“何时我才能真正拥有饶益下等众生的能力呀!”

 

如此清净的意乐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否说明自己具备了少许大乘种性的器量?这就是我最主要的传记。

 

后来,我就一直坚持念诵六字真言,前后共计大约有一千万遍。

 

我出生的家庭在牧民中算是比较富裕的,拥有成群的家畜,由此每年都会宰杀不少绵羊。每当我看见那些无辜遭杀之牲畜的痛苦,就会掉头跑开,奔至山上,一整天都不回家,内心数数生起难忍的悲心。由于自己没有能力救度它们,因而怀有一种强烈的失望感,以致眼泪止不住地如雨水般掉落……

 

8岁时的一个夏日,我和父亲一起(干活),当时为了捆住负重的牦牛,我便去牵引它们。但由于未能抓牢拽拉牦牛鼻子的绳索(牛跑了或东西摔了下来),父亲大发雷霆,不停地责骂我。为此我十分伤心,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厌世心。我感觉到在轮回中,不论地位高低、身处何地均充满着苦痛,因此必须修持正法!而修持正法之前,首先就需要断除贪恋亲人的情执,否则就难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以后,自己当远离家乡,风餐露宿地四处参学,依止善知识,刻苦修行……我下定了如此的决心。可是,母亲能否同意呢?一旦她应允,我立刻就启程。

 

随后,我详细地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母亲听后吃惊地望着我说:“你是不是着魔了?我的孩子,你这么小,别说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了,就是遇到一只狗都无法应付!只能是被狗咬死或者饿死。还是先别着急,等你长大后,若仍有修法的愿望,在附近也有好的上师,那时我会帮你找到的。”母亲不厌其烦地用各种理由劝阻我,这样,我便不得不暂时滞留家中了。

 

有一天,一位施主迎请僧众到他家中做法事祈福,(他请僧众们)念诵《心经》和《度母经》,我也在他家帮忙给僧人们倒茶递水。其中有一位老喇嘛叫桑吉俄赛,我在为他倒茶时未能倒好,(结果竟)使得他异常愤怒地训斥我道:“眼睛看着倒!”我辩解说:“怎样用眼睛去看呢?我们整天在念的《心经》里不是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吗?”他听后气急败坏地冲我嚷道:“那你倒是给我讲一讲这如何没有的道理!”我幽默地回应道:“好哇,不过请你首先给我讲讲如何有的道理。”他(顿时瞪大眼睛)说:“哎哟,好大的口气呀,哼哼!”老喇嘛最终也没能讲出如何有的道理,我呢,也没讲出为什么没有的道理。

 

打那以后,我就时常默默地思考这个问题。一日,牧场迁移到一处叫齐郭的地方。当晚,在放牧回来的路上,途经木切拉卡山口时,我发现那里有许多茅屋,还有不少比丘。我走到其中的一位比丘跟前,问道:“您是谁?”他回答说:“我是月称。”在向他求得加持后,我接着问道:“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不久前,我去了一户讽诵《心经》的施主家,当时和一位老喇嘛辩论起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问题。结果他未能给我讲出眼、耳、鼻、舌、身、意存在的道理,我也无法讲出它们不存在的理由。您认为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呢?”

 

听完我的问话,他告诉我说:“若能了知缘起二谛的道理,对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问题就会豁然开朗。”这时他对我念诵了一首佛经中的偈子:“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亦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我忙向他请教:“经中讲的是什么意思?”他微笑着说:“目前你的智慧尚未成熟,仅仅是个孩子,以后要经常琢磨这几句话,慢慢就会明白的。”我又请求说:“您给我传一个法吧!”这时他便将一本经函放在我头顶,并说道:“这是《入中论》的讲义。”随后他又念了许多似梵语般的经咒,还将一顶古旧的班智达黄帽及刚才放在我头顶上加持的经函送给了我。我本想把这两件物品带回家,转念一想,又担心家人会因过于迷信而阻止我在夜晚将陌生之物带回屋内。于是便将东西放在一处从那里就能够望见自家(黑色牛毛)帐篷的一块石头上,然后才回到家里。

 

家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我毫无隐瞒地把详细情况全部告诉了他们。但他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仍然表示怀疑,并质问说:“你不要撒谎,木切拉卡山口根本就没有你所说的那些茅屋。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既如此,)你为何不留在那里呢?能在荒野中找到帽子和经函是多么令人欣喜啊!……”

 

次日早晨,我叔叔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显得比较重视,他对我说:“你快去把帽子和经函拿回来。”我于是立刻赶到昨晚放帽子和经函的地方,结果却发现那块石头上的帽子和经函已了无踪影……

 

以上是我回顾童年生活(所能想起的)若干经历,下面讲一讲我自己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我的(根本)上师龙多丹毕宁玛纽西龙多,在华智仁波切群星般的弟子中就如同明月一样卓尔不群。无论智慧、大悲心、加持力乃至证悟的体验,任何人都无法与他相比。在匝多巴地区的传说里有种说法:“假如没有纽西龙多,华智仁波切的法脉将不复存在!”他在二十八年的岁月里一直作为华智仁波切的侍者,于仁波切面前广泛闻思显密经论,从而获得了深广殊胜的法要。尤其是大圆满秘密心滴窍诀的究竟法要:现量直指超越所知、自然安住的智慧——本净直断和直指三身道显的法门——光明顿超,华智仁波切以似瓶而泄的方式使他圆满获取。

 

得到教法后,他并未仅仅停留在徒托空言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教证和理证,依闻所生慧将文词彻底辨清;又依思所生慧对内义如理加以抉择;之后便依闻思所得之定解前往寂静山林中真修实证,从而断除了所有的疑惑,达到了能以自相续与续部金刚语校对(融会相应)的水平。文波•丹增诺若、滚确俄赛及美囊根索,还有那塔活佛等人,他们几位原本都曾于华智仁波切座前发愿要倾其一生在囊亲热沃切地方过苦修生涯,然而仁波切非但没有开许,还向他们人人都交代了一个任务:滚确俄赛被安排去佐钦寺当堪布;文波•丹增诺若被派遣到格芒寺;其他三位(包括龙多上师)则需回到各自家乡,分别建立一所修行的道场。从那以后,我的恩师就依照华智仁波切的要求来到了这里,常住炯巴沟。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光讲述《入菩萨行论》,接着又花了三年时间讲解《三大休息》,前后总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讲经说法。他偶尔会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十三年中,我因讲经说法而令分别念起伏不断,致使修行无有大的进展。假如我从一开始就专修大圆满法,可能现在已有一定的见修成就了吧!”

 

上师在几年内未曾接受过一丁点儿供养,在竹庆寺他一共住了九年,其间所收到的信财,前后七次全部尽数赠给了寺院。他完全遵循了噶当派大德的清净轨范,实与仲敦巴尊者无二无别。有一次他告诉我:“我曾在佐钦雪山中闭关三年,当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那时的佐钦拉丈也不像现在,(收入)十分拮据,修行所需的资具非常乏少,恩师阿哦(华智仁波切)也没赐予我什么。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的岁月。当时,自己穿的是破旧的坎肩和三法衣,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衣物;而坐垫也就是一块石头。三年闭关结束以后,我去拜见阿哦仁波切,他关心地询问我:‘生活是否很艰难?’我回答说:‘生活是有点儿苦,但因这是对您的供养以及(祈请)门杰南克多杰上师长久住世的缘起,因此我的内心充满喜悦!’阿哦仁波切听后就说:‘“修士若未毁誓言,鬼神前来奉物资。”这两句话是不是专为你这样的修行者而说的?’不过对鬼神如何供养的情况却未详加讲述。之后,他继续讲道:‘如今有许多人虽然听闻了一些佛法,然而(他们)却不注重真正地实修。倘若能切实修持,那么肯定会有所证量。上等修行者天天都在进步;中等修行者则月月进步;下等修行者也会年年进步。如果要修行就一定得掌握重点,修行若无进展,则跟没掌握要点脱不了干系。仲敦巴尊者曾经说过:“轮番地行持闻思修,乃修行之关要。”’

 

为此,阿哦仁波切每次在讲完若干修法课程后,都会命令弟子们去长时修持实践。有一段时间,我们住在过窝尔玛,母亲每逢打酥油时总会单独留出一小块,待到积攒了一大块后就托人捎给我。我便将其供养给上师阿哦仁波切以供他吃糌粑时食用,当他发现这整块酥油是由(很多)小块合成时,思考了片刻后就突然问我:‘你供养的酥油像大黄的茎秆【1】,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实际情况禀告了上师,于是他就说:‘这是你母亲的心血,我怎么敢消受呢?’

 

【1】意即每次一点点叠加上的。

 

有一天,阿哦仁波切问我:‘你想念母亲吗?’我回答道:‘不怎么想。’上师这时就教诲我说:‘这是因你慈悲心没修好的缘故,(从现在起,)你去前面那片杨树林中专心修持七天知母、念恩等七种菩提心的修法。’

 

依照上师的教言,我用了七天时间专心修持知母、念恩等七种菩提心的修法。结果在心相续中,自然就生起了真实无伪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回到上师座前,我汇报了七天修法的经历,上师听后高兴地说:‘是啊,倘若真正修行的话,应该会有收获,那是自然的事情。以前我经常告诫你不要接受信众的财物,但这一次你大可放心地接受供养,然后回家去探望你的母亲。’

 

阿哦仁波切的母亲去世时,我参加了超度仪式,从而得到了一匹马和十两银子的报酬。加上从扎其卡到德格银龙一路募化到的若干条砖茶和几头牦牛,耗尽精力仅得到这么一点财物,我全都孝敬了母亲。世间的财物,当你专门去寻求时,(可能)怎么找都找不到;而当你不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偏偏(自动)寻上门来……

 

有一次,我到一处名为叶烈的道场去观看新取伏藏——宝瓶修法的法会。当时看到许多喇嘛身上都有智慧神降临,(他们)跳来跳去的。晚上回到住所后,上师招呼我过去并问道:‘讲一讲今日的见闻吧,他们在那边干什么?’我就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一遍,上师随即说道:‘嗯,你看到的是有心识的东西在跳,这并不奇怪,没有心识的东西有时也会跳。’我就此问题又询问上师:‘那是怎么一回事?’他告诉我说:‘我曾修持过十三尊坛城,在诵修“若派金刚橛”时,坛城上面就有一尊红铜金刚橛在跳来跳去。’

 

我感到好奇,就问上师:‘这意味着什么?’他说:‘不知道。’我继续问他:‘那么这尊金刚橛如今还在您这里吗?’他回答说:‘我早就把它供养给伏藏大师索甲(仁波切)了。他开取伏藏时挥舞金刚橛,戳击岩石就像扎入泥土里一般。听说他后来将这把金刚橛送给了贡觉地方康萨家的人。’”

 

以上所述,为上师龙多丹毕宁玛仁波切口述给我的有关他本人的一些回忆。

 

记得在我5岁时,父亲带我到上师(龙多仁波切)那里求加持。他见到我后很高兴,当即就赠给我一个涂漆的小木碗,碗里装满了黑白葡萄和糖果,又赐予了长寿丸和金刚结,还回赠了哈达。之后又给我摸顶加持,末了则亲自交代我父亲说:“这孩子长大后,要让他到我这里来求法。”临走时又对我说了些祝福的吉祥话语。

 

我有一个叔叔叫香切,上师当时在道场里私下对他说:“我今天见到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叔叔香切(回来后)就将上师仁波切的话转达给我父亲,他还说:“你要精心照料他长大,务必格外关注孩子的卫生状况。以前无论在什么时候,上师对任何身份的人都不做任何评价,但对这个小孩却显得非常特殊,因此值得我们注意。”

 

我17岁时就念诵了一遍《大般若经》,并因而对空性之义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当读到经典里面“以幻对幻起执著”等文句时,感觉一切显现均无实有,皆如梦似幻。那年的前半个冬天,内心生起了远离一多边执的境界,从而更加使我坚固了无论何时何地“人我”与“法我”都根本无存的定解,对儿时月称菩萨所说的“眼耳鼻非量,色声意亦非……”等缘起无自性的道理,也有了稳固的定解。每当自己安住于此种境界时,能执之心首先中断,面前仅剩淡淡的显现。不久后,那淡淡的显现也自然消失,在自性空明的境界中,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接下来,连空荡荡的感觉也消失殆尽,心与空二者融合一味,如水溶于水般无二无别。处于此种境界中,不再生起任何分别念。如果从中回到世俗粗大的心态时,则觉得一切显现都变得如梦幻般无有实体,除了偶尔会产生少许执著心之外,几乎已没有了分别执著的念头。

 

我以此推断,在那些得地圣者菩萨们的心相续中,不会存在持续不断的执著心,但也并非根本不生执著心,这是我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这种空性的无分别心现量,与后来27岁时获得“觉性如量相”时显发出的能所实相觉性智慧和妙理智慧的现量有很大差别。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就能很清楚地了知这一点。因为(入定时)有不同的现量(空性的现量和智慧的现量),所以(在出定时),消除烦恼障的力量和择法觉支的智慧力量就有明显的差别。

 

这是针对当前有些人所持有的显密见道和证悟之智慧完全一致的说法,而特意做的简略开示。

 

9月初,上师准备在班玛日托地方传讲《普贤上师言教》。由于我家住在绰玛地区,距离上师的道场非常遥远,因而消息传来得比较晚。有一天突然接到上师的来信,(看完后)我立即赶赴上师传法的地方。等我赶到时,上师已讲完前一部分,正准备传讲《行菩提心》这一章节。我请求上师能允许自己参加闻法,他说:“我给你写了好几封信,但你似乎并未收到,不过我还是开许你可以听讲。”

 

第二天早上,我供养了上师三枚银元,还有一盘酥油和奶渣,然后就来到传法处等候闻法。在当天的传法快要接近尾声时,上师讲到了一句颂词:“发心非要,生心乃关要。”他把这句话反复念诵了好几遍,接着说道:“阿兹(稀奇)!今天传讲到这里下课,缘起非常好。”他当时显得十分欢喜(,讲完这句话后,就结束了当天的授课)。

 

剩余的内容,上师在一个月内传讲完毕。这期间,他每天上课时都要补讲一下前面我未曾听到的内容,《发菩提心》以下的章节内容,我都作了笔录。《普贤上师言教》传完以后,我去请教上师,下一步该如何修持。上师说:“你以前既然没有得到前行教法,那么我现在就开始给你传授,下一步你必须修一次五十万加行。本来按次第进行修法会比较好,但现在根据你的情况,这个冬天你就先念金刚萨埵百字明。至于如何诵修,我会一点一点地教给你。”

 

此后,上师开始教我念诵金刚萨埵。他先为我传讲四对治力的所缘相,在讲述依止对治力的修法时,他说道:依照生起次第的修法串习观想时,从显现的角度而言,(不仅大的部位,)甚至细微的地方,如眼瞳的黑白、汗毛的孔窍,(这些)都要观想得一清二楚;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实有的东西,乃至微尘许都不存在,应当完全将之观为水月一样。

 

我按照上师的教言去修了一段时间。每逢结行处的“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身”时,总感觉观想化光有一定的难度,就此问题我请教了上师。他说:“噢,这跟过于执著有关。面、臂合和的金刚萨埵是分别心假立的,其实毫许实有之处都不存在,你现在去观察在各个面、臂上是否存在金刚萨埵。”

 

我依上师的教言去观察,从而对显而无自性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定解。五十天之后,我已将百字明念诵了十多万遍。当时在夜梦中出现了清净业障的各种征相;而白天也觉得身体特别轻松;禅修时则(感觉)十分明清。修法仪轨中所提到的征相,自己基本上都体验到了。于是我又去请教上师,接下来该怎么修持。上师回答说:“你暂时可以休息了,什么也不用修,这就是《入菩萨行论》里讲到的四种助缘之一的放舍助缘。”

 

我听从上师的劝告,安心地休息了十天,然后再次来到上师面前。这次他教我供修曼扎罗【2】(曼达拉),并谆谆晓谕道:“这一修法的功效,能代替显宗资粮道和加行道需用一大阿僧祇劫才能积累起来的资粮。接下来才可以指示正行引导,它相当于见道之智慧,因此你得先修一次曼扎罗。曼扎罗的修法是资粮道菩萨积累资粮之首要法门,这些供修曼扎罗时所需的替代品你都拿去吧。身所依处是一尊释迦佛像;语所依处是一本《般若摄颂》及一本《大幻化网颂词》;意所依处则是一尊噶当塔。”

 

【2】曼扎罗分两种:供奉曼扎罗,是以手执持用来供养物品的曼扎罗;另外一种为修持曼扎罗,即陈列在供桌上面,作为供奉对象的曼扎罗。

 

上师将这三种具有加持力的物品借给了我,然后又接着说道:“噶当塔的象征意义,可以结合三士道次第予以说明。”接下来他便从噶当塔的莲聚开始,与戒、定、慧相结合,将其意义详细地讲解给我听。讲完以后,他稍许沉默了片刻,然后拿起一尊大全知的身像对我说:“这里装有大全知的些许脑肉与智悲光尊者的头发,是蒋扬亲哲旺波特意赠与我的,现在你拿去吧!大全知是前译宁玛派最为重要的传承上师之一,如果向他虔诚祈祷,说不定能亲睹其尊容。这是当前你积累资粮的首要法门,因而务必尽量配齐五种供品。你可称得上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当然还需准备大量的酥油灯供,我可以帮你提供(灯芯用的)棉花。”上师说完就将一些棉花、明朗白香、百把香、香料及 牛净物【3】交给了我。

 

【3】牛净物:是古印度的五种卫生物。夏季时将特殊的黄牛赶至寂静地,让其自由地食用花草。若干天后,牛所出未落地之前的粪和尿,还有牛奶及其做成的酥油、奶酪,这五物的总名即牛净物。

 

从那天起,我便将自己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上师赐予的所依圣物全都供置在石板台上,再于前方的一块小木板上,每天不间断地摆放食子和酥油灯等日常五供。供曼扎罗的粮食也预备了四驮之多,我一一挑拣出混杂在其中的小石子及燕麦、鸟粪、碎食渣等杂物,然后再将其清洗干净。每天需用的粮食,事先都会以香料水蘸染一下,而供修过的粮食则不再重复使用。

 

当心滴部的供曼扎罗仪轨诵修到大约三万遍时,上师吩咐我过去。(我)过去后,他就问道:“你修完多少遍了?”我如实地告知上师。他听后便说道:“尚需继续修持七万遍以及增补的数目。蒋扬亲哲旺波作的《供曼扎罗偈》或‘遍地香涂……’这两种曼扎罗供养偈,念哪一种,你自己可随意选择。”我回禀上师:“蒋扬亲哲旺波作的供养偈也无可非议,但我现在想念诵的是法王(赤松德赞)作的供养文。”上师点头称许,并说道:“可以。阿底峡尊者说过:如今不论积累资粮或发愿,恒常念诵往昔佛陀金口所宣的如《普贤行愿品》那样的愿文是十分殊胜的。其次,获证十地圣者菩萨果位的一生补处者——弥勒菩萨所造的愿文,或者像获得初地菩萨果位的龙树菩萨那样的圣者所作的《二十颂发愿文》等(也不错)。成就谛实语的圣者们著作的发愿文和其他凡夫俗子编撰的愿文实有天壤之别,凡夫人写的诵文无论文词及声律多么华丽优美,也无任何实义。而蒋扬亲哲旺波则为大法王的无误化身,因此他所造的(愿文)和法王(本人)作的无有任何差别。不过,你既然已做出了如此之选择,我也就尊重你的决定。‘遍地香涂……’供养偈,为法王当年向莲花生大士供养王位和臣民时所持的偈语。今后,你不论修学显宗或是密法,首先都应当观察,这一点很重要。不可盲目求法,像饿狗乍见牛肺般饥不择食(的所谓求法),定会埋下极大的祸根。”

 

过了不久,我又下行回到自己的住所。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始终不厌其烦地反复念诵《呼唤上师祈请文》,皈依、发心与金刚萨埵之修法均严格结合观想进行。修了数百遍后,又将《普贤行愿品》中的七支供颂词与礼拜相结合而修,一座当中修十遍,并于最后一座中拿起曼扎盘供修曼扎罗,因此这一座修法就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在每座之间,我也尽量诵修如此之修法。

 

其间的一次梦境中,我依稀见到了一位女子,当时感觉她就像依卓玛护法神。她对我说:“我现在带你去见大全知。”言毕,就带我去了一个有点像赛兄(地区)赛地山那样的地方。山的东边有一个山洞,进去后发现整个山洞里面就像海螺的内壁。(我们)顺着右旋的空间往里一直走到山顶,眼前立刻呈现出一片黄绿色的草坪,有一间房子大小,而大全知正端坐在草坪中央面朝东方。我走到他座前,尊者的眼睛当时正直视着虚空,口中念着:“阿、阿。”他手执一颗像绵羊心脏一般的水晶,并将之放置在我的头顶,同时唱言道:

 

“阿,心性自然菩提心,阿——

阿,广大空性普贤界,阿——

阿,通彻觉性之法身,阿——

阿,五大妙光皆显现,阿——

阿,超越见修本觉性,阿——

阿,愿能安住于心中,阿——”

 

尊者念完以后,我内心深处顿时生起了无可比拟的敬信心,(自己马上)就处于无分别念的境况中,所有的念头当即全部中断……当自己从这个状态中出来时,即从梦中醒来。此后,我在大全知的佛像上找到了几颗舍利。

 

修完曼扎罗后,我将上师借予的物品还给了他,他则问我:“你是否见到了大全知?”我当时已忘失了梦中的经历,心想自己并未现量见到,于是就禀告上师说:“我没有见到。”然后,我便将在龙钦巴身像上拾到的几颗舍利交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上师又问道:“前次供修曼扎罗期间,到底有没有见到大全知?”我仍旧如前回答说:“没有见到。”“那你做没做过相关的梦?”上师继续追问。“这倒是有。”我回答道,紧接着就将梦境的详细经过告诉了他。他听完后喜悦地说:“这么说来,大全知岂不是已把三部大圆满的句义灌顶全部赐予你了吗?”“我不知道,上师。”我老实回答说。他听后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也没再说什么。

 

后来听说上师私下里曾给一些弟子讲:阿乐(对阿琼的亲切称呼)见到了大全知。他对此称赞有加。

 

又过了少许时日,上师教导我说:“‘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如其所说,在积累顺缘资粮方面,供修曼扎罗确实相当重要。虽然常规仪轨中仅划分了共同与不共两种方法,但阿哦仁波切将其划分为显现化身曼扎罗、实相报身曼扎罗、周遍法身曼扎罗这三种方式实具有甚深意义。”

 

他将有关问题详细地讲了一遍,接着又说:“此外,在自身上积累资粮的修法是革萨里(断法),此法简单易行且成效显著。大全知在《心性休息》中把它跟上师瑜伽结合在一起,但晋美郎巴尊者(智悲光尊者)是把这种修法与曼扎罗以及外、内积累资粮的方法合在一起。不管怎样,总之,断法的修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上师详细讲述了四大斋食的观修次第,并强调早晨要进行素斋,中午实行杂斋,晚上则为荤斋。而黑斋则暂时不用修持,因它只适合个别人。且修持时需要到鬼神盘踞的地方,而动量有时长时间都不出现。即便动量出现了,结量又有可能不到位。等结量到位了,断量又没有实现。遭遇到这种境况的人才应该修黑斋,不过这些细微的差别如今已很少有人能够掌握了。”上师言毕又将《断法空性笑声讲义•六度青春》和阿哦仁波切对其所作的讲义结合起来予以传讲。

 

按照上师的教言,我将曼扎罗和舍身断法相结合而修持,结果于每晚的梦境中都见到了充满新旧尸体与各种飞禽猛兽的大尸陀林。我感觉自己的神识发射出去后化作忿怒母,将自身的肉体布施给尸陀林中的飞禽猛兽和尸陀林主。我将这些梦境情况告诉给上师,他便问我:“你是否感到恐惧?”我回答说:“没什么可害怕的。”这时上师开起了玩笑:“你见到的尸陀林是俄匝拉德尸陀林,若见到这个尸陀林,忿怒金刚手也会吓得握不住手中的金刚杵,你又怎可能不害怕呢?”“我的心已经飞射到了虚空当中,变成了万佛之母,我想再不会有比她更厉害的鬼神了吧。再说心本来就是空性的,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可怕的。”我直言道。“不要说大话了,难道你比金刚手菩萨还厉害?梦里出现的一切景象,都与修舍身断法有关,(只是)不知是好是坏。”上师边开玩笑边教导我说。

 

到了第二年春天,上师吩咐我:“把你现在正修的上师瑜伽暂停一下,先依次第修一次四加行。若想做一名真正的修行人,就一定要修好前行法门。倘若能在良好的前行基础上进而正行也步入正轨,就能实现寂天菩萨所说的‘利自平息世间八法,利他无勤生起慈悲’的目标。真正了悟空性时,会对空性显现为缘起、缘起了知为空性这一义理获得深刻的定解。与此同时,也会对因果不虚的真理坚信不疑。龙树菩萨说:‘诸法了知皆空性,仍然不离业和果,稀有又此极稀有,稀奇又此极稀奇。’仲敦巴尊者也曾说过:‘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生起悲心和断除恶业也是同时的。’”

 

我不解地问上师:“那么当今有些所谓证悟空性的人,看上去其烦恼并未减少,这是为什么?”

 

这时上师略显不悦地说:“他们证悟的只是口头上的空性而已,现在的这个末法时期,那些所谓证悟空性和觉性之人,自称见解高超,而他们造恶业的胆量同时也大得出奇。行为越来越粗暴,烦恼越来越重,这些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于口头的见解上,遇到生死中阴的关键时刻,其表现连一个善良的老太婆都不如。因此说,身为一名宁玛派弟子,首先应依靠宁玛派道次第如《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法门,努力清净自相续,在了悟大圆满的甚深见解后,再持之以恒地不懈修行。而修行时,见解应当广大无碍,行为却应小心谨慎、取舍细微。

 

嘎丹赤巴仁波切、夏则法王、香则法王、萨迦法王都不约而同地以晋美郎巴尊者为师,其原因主要即在于宁玛派的理论和实修次第紧密相连!现在,我俩就以足够的时间来修习四加行。

 

依照阿哦仁波切制定的常规修法,《心性休息》的前行部分,从‘人身难得’开始到‘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之间,至少需要用146天的时间来修习。修完以后,上等修行者即能够成就四禅定;中等修行者可修成初禅;下等修行者也能达到欲心一境。在此基础上,进而为其直指大圆满觉性,如此才能实现标准的止观双运。寂天菩萨也说过:‘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其所说,如果想要了证自性解脱胜观道,则无论显宗、密宗,首先都应把修好寂止作为基础,(其作用可使胜观)就像不被风吹动的酥油灯那样稳固而住,因此务必要先修一个标准的寂止,而其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严谨守持以远离世间贪欲的出离心所摄持的清净戒律。如果未能真正理解戒、定、慧的开遮之处,仅于口头上夸夸其谈,自诩所修为大圆满和大手印之引导,所谓的有相寂止和无相寂止已久修多年,此等狂妄之徒不用说真实的禅定,就连欲心一境都不可能修成,只能枉自虚度一生,真是可惜!”

 

我又问上师:“有相寂止和无相寂止的修法,在大圆满与大手印当中没有宣讲过吗?”

 

上师回答说:“大全知在大圆满窍诀中根本就没有讲过有相寂止的修法,大手印里虽然提到了有相寂止的修法,但现在已不大适用了。虽然过去有许多掌握窍诀的具相上师可以将小木块或小石块当作对境,通过断除五过、依靠八种对治行及九住心的修法,修成标准的寂止,然而当前有些人在不具任何窍诀的情况下,一味地对小木块或小石块等所缘境强行专注而修,这种人别说真正的寂止,连寂止的气味都闻不到。

 

宗喀巴大师说过:‘有些人不懂得禅定的安住分应当建立在意识上,(他们)反而将安住分建立在眼识上,智者对此深感可笑。’大圆满这一无上法门的引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所缘外境根基者,从修行上寻找见解;另一种是针对觉性自现根基者,从见解上寻找修行。大全知的大圆满引导方式之整体风格,虽然倾向于第二种,但在实修的时候,若依循第一种方式来修会有诸多益处。因此应当从前行开始修持。虽然仅依前行修法欲成就标准的寂止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却完全可以修成欲心一境。”

 

那一年,上师给索甲喇嘛师徒及阿旺丹增师徒详细讲述前行,我也趁此良机听闻了一次前行并作了笔录。此后的修行过程中,自觉内心随外境而转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都变得轻松自然。没过多久,自心即完全专注于禅定状态,观和住都荡然无存。于自性明空境界之中,自然放松,接着一切显现都变成了明点。再后来,明点也消失于禅定之中,任运现出无任何显法之境。

 

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上师,他听后就说:“我不清楚,也许是阿赖耶识。”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慎重一点,于是就把修前行时观修的所缘相一一敏锐地观想出来。结果观想越是紧密,反而越能坦然进入无念无显之境界。我又将这种情形告诉给上师,他依旧说:“我不清楚。”

 

后来上师在传授正行引导中“分辨心与觉性”时才解释说:“这个觉性呀,在你修前行时就向我问及的像无现定般的境界,其实就是!当时没给你加以指明,是因为担心如此行事会对你不利。俗话说:‘非时泄密修法,连狗都不如。’”

 

那个时候,上师根本不给我看有关直指心性方面的法本……他不断让我继续修前行。有一次,上师特意问我:“皈依、发心修完多少遍了?”“皈依已经念诵了三十万遍,发心念满了十万遍。我把每座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修共同前行,余下的时间用来修皈依。”我如实回答着上师的提问。

 

他听后便向我开示道:“发心其实只要念够三万遍就可以了【4】,最重要的还是要修好共同前行。除了平时必须念诵、修持的四皈依以外,专门诵修的假许承诺皈依【5】到此就可以了。(为何要皈依呢?因为)能够解除生死轮回与寂静涅槃(小乘有余涅槃)之畏惧的救助者唯有三宝。若欲解除他众堕于轮涅边际之痛苦,必须自己先已解脱此苦,否则将无法救度他众。而佛陀恰是无住涅槃的示现者,堪能救度众生。因此,我等理当以佛陀为导师;法乃成佛之正因,它涵盖了灭道二谛,《释量论》中说“以体证四谛取舍之理,足以印证导师为量士夫”,以此灭道之法为道,并如理修行,即能获得解脱;至于僧宝则指的是 登地以上的圣者【6】,他们按照大悲佛陀的教导切实修行,并已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断证功德,我们应该以这些圣僧为解脱道上的楷模。总而言之,修行人应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以此方式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皈依。如同有一富裕之商人欲走一条危险道路,但若缺乏熟悉路况之护送者,则此商人将很难顺利抵达目的地。

 

【4】这是对上根利智者的方便开许,绝非针对一般修行者而言。

【5】假许承诺皈依:指平时口头上念诵的皈依偈,有仅于口头上承诺皈依的意思。

【6】此处专以大乘观点而言,小乘观点与此不同。

另外,《般若摄颂》中云:‘谁人得慧度,魔障亲临彼。’如其所说,菩萨们在修行之旅中会碰到一些障碍,(具体来讲,)有些会遇到,而有些却不会。若修行者既缺乏智慧又不精进,则其本身即是魔业;若只具备精进而缺乏智慧,就会遭受魔障侵害;若一个修行人既有智慧又具精进力,则任何魔障都无法作害。不过,行持大乘道的菩萨们不论在菩提道上遭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诸佛菩萨都能给予慈悲垂怜与加持,在佛力庇护下,他们面对的困难往往会迎刃而解。《般若摄颂》云:‘多子之母患病时,诸子牵心悉顾彼,如是十方诸佛尊,关注慧母亦如是。’所以说,即便已具足了圆满的智慧与精进,然为清除修行之路上的违缘,随时勿忘皈依三宝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说到随修道皈依,即是指在修任何法时都必须把它纳入皈依的范畴。正因为如此,刚刚起步的初修者绝不能好高骛远,而应以前行为修行之道来奠定稳固的基础。布多巴格西曾经说过:‘面糊羹的口味鲜美虽然很重要,但调羹颈部的坚韧程度更重要。’如其所说,初入门者正应该以前行修法将自心调顺。”

 

上师接着又问我:“你修持前行的进度如何?”

 

我回答说:“上师,我不敢说自己已如理如法地圆满修完了四加行,但较有把握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对世间的荣华富贵看的比较淡。特别是现在,上师您的加持让我从道理上明白了世间(幻象的不实)本质,因而我不用刻意去修持什么出离心,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

 

其次再说对三宝的信心,我认为自己已基本做到了心口不异。我已明白了菩提心是大乘道基础的道理,因而平日里无论碰到怨亲近疏,我都能把他们视为自己生生世世的母亲,且内心深处希望他们离苦得乐的愿望也日渐强烈。在这种愿心的驱动下,如果有饶益他们的机会,我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无所顾惜。为利益众生,我自幼就无勤具足了追求佛果的愿心。说这样的话,我自觉当属问心无愧吧!”

 

上师听后就说道:“噢!能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你,依修持前行之力而生起的少许善心,若不经过反复串修,很容易就退化了。暇满难得等每种前行的体相、定数(条目)、次第,你都应该把它们全部谙熟于心且牢牢印持不忘。如此说来,你最好把《普贤上师言教》完整背诵下来吧!”

 

恩师这时又送给我前行引导文的法本,我依教奉行将之全部背诵了下来。

 

他得知后显得特别高兴,并勉励我说:“理应如此!如果只是一味注重冥顽不灵的盲目安住,(而忽视闻思教理,)这是行不通的。上等修行者能成为上等的说法者;中等修行者能成为中等的说法者;下等修行者只能成为下等的说法者,此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所说的这一切,你应该毫无缺损地完整铭记于心并再三深思。《修心七法》中曾说过:宣闻三世诸佛一切金刚语之功德,不及铭记上师一句教言之功德。而今,正是因为有许多人对上师的金刚语不加审慎观察就随意自言,才使得宁玛巴自宗的耳传窍诀丧失了不少。欲使佛法久住,唯有不间断地设法延续清净传承与窍诀精粹,这一点至关重要!”

 

上师的教言我一一铭刻在心,为永志不忘,我还将其全部记录下来。因此,在大恩上师的所有亲传弟子中,无论是讲授前行抑或正行,我的传讲都可称是比较殊胜的。

 

后来,阿多喇嘛在我面前赞叹道:“恩师在其前半生的弘法生涯中几乎未曾广讲过阿哦仁波切的教言,但对你却格外特殊。我的耳朵缺少福报,耳传窍诀方面的教言听闻得极少。虽然有不少人在我耳边说过以其之证悟作为法供养的话语,并各自都说了一些有关本心方面的话,但却没有一个人能确切地把心与觉性区分开来,更没有真正的体证觉性者。而我自己所体证的境界又无法直接演示给他们看,尽管也使用了很多言语,但因为没有得到上师耳传教言的缘故,所以很难表达清楚。至此,我才算是知晓了耳传窍诀的重要性。”阿多喇嘛因而专门到我面前谛听我宣讲此记录。

 

过了一段时间,上师让我开始修上师瑜伽。他对我说:“按照常规,外祈祷只需念诵一千万遍心咒,不过你这次却必须念满三千万遍。”依此教言,我开始修持上师瑜伽。在修行过程中,我把七支供和大礼拜合在一起修,大头磕了有十万个。在每一座的修法中,前半段时间我用来念诵修持悉地的祈祷文,后半段时间则念诵能赐予悉地的祈祷文。念诵前一千万遍莲花生大士心咒时,每隔一百遍,我都会轮番念诵这两个祈祷文各一遍;在念诵后面的两千万遍莲师心咒时,我则每隔一千遍轮番念诵这两个祈祷文各一遍。

 

自从见到上师并与其结下法缘后,我便从未将他老人家当成普通凡夫看待过,基本上都是以恭敬心恒时对之进行祈祷。在修上师瑜伽中的持诵心咒这一部分时,有次我去上师处,恰巧碰到他在进行他那习惯性的午饭后二十五圈转绕,我就尾随其后转绕他的闭关房。上师平时一直系着一条狼皮的裹腰,而系带则总是像藏靴的鞋带一样耷拉着。以往每当他方便时总会说一句“拉一下我的尾巴”,而那天却没这么说。于是我便问道:“要不要拉一下您的尾巴?”他怔了一下,然后说道:“噢,我都忘了,那就拉一下、拉一下吧……”接着他又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道:“儿啊,这是我的一句坏口头禅,你学我说也不能怪你。不过,一般说来,弟子应将上师观为法身佛,而不能将其视为普通色身。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就不能也跟我一样戏称‘尾巴’。《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教证就说明了,如不能把上师视为法身佛,仅仅把他当作具有色声香味触等特征的常人,如此恶劣的心念必将遮蔽修行者的自相续,导致其在能获致殊胜成就的道路上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金刚经》中说‘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以 法尔道理【7】,就应将上师观成法身佛。”

 

【7】法尔道理:四种道理之一。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皆不离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听了上师的开示,我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定解:所谓的金刚持其实就是上师!从此之后,无论距离上师是近是远,也不论处于白昼或黑夜,冥冥之中总能感觉到上师的清净智慧无时无刻不在观照着我,我也恒时处于上师眼前。正因为如此,我连细微的恶念也绝不敢生起,时时刻刻都能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我自己觉得只有这样才堪称为随念上师、随念佛陀。

 

在此后的日子里,凡是与我结过传法、灌顶之缘的具足无量大悲以及甚深恩德的上师,我都会尽一切可能令其生起欢喜心,从未让上师生过哪怕是一刹那的厌烦心。

 

佐钦堪布索秋表扬我说:“在善加依止善知识这方面,你完全可与善财童子相媲美。”在我的记忆中,不用说对上师,就连对金刚道友的诽谤,乃至仅一句背后非议之类的恶语,似乎也未曾说过,我一直确信自己守持誓言极为清净。

 

修完上师瑜伽后,恩师让我继续修一个生起次第,并给我详细传授了《执命四钉【8】之窍诀•三界妙用梵天音》,同时还传讲了《通向密严刹土阶梯之释难》。他特别强调说:“五种次第在玛哈约嘎与阿努约嘎的修炼中是必不可少的要诀,《嘿噜嘎嘎儿布续》中云:‘金刚诵和专注心,加持自我及光明,以及双运之修法,称为五种之次第。’对这方面的讲解,恩师阿哦仁波切的诠释是最为透彻的,我也将其作了简略记录。”通过反复多次的解惑与问答,自己终于对金刚二次第有了真正的了解。

 

【8】执命四钉:三摩地本尊钉、心咒真言钉、意不变异钉、集散事业钉。

 

在修生起次第的过程中,上师指出:针对平庸的显现与执著,通过修持明清形象、提念清净、坚固佛慢,使生起次第修至三境之力圆满为止。在其他宗派中,并未于初始之时就阐明大等净的见地……按理说,修行应建立在一个坚定不移的定解上,如果首先就能树立起大等净的定解,然后再修生起次第,这就是生圆双运的修法。

 

(你准备修的)《内修持明汇集》,若依续部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当属阿努约嘎;但从伏藏内涵意义来看,三根本修法应属上师修法。其中‘无改觉性空明中’的意思,应谓阿努约嘎中讲的将界智无二的妙力显现观想为本尊。不过这一次是依照玛哈约嘎的三种等持使自心入于三摩地,因此当观其本体为空性,妙光(自显)为大悲,形象显现为吽字,从中开始观想所有能依及所依坛城。在此过程中,时时忆念以因位推理、文字推理、加持推理而观修。

 

诵修了多少时日并不重要,关键是要通过反复诵修而能谙熟其意义。因此,从形象观想为吽字开始,及至将整个坛城观想圆满为止,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观想,莲花生大士就如是说过。观想要具备无破、无毁、无伪、坚硬等金刚七法,所相显现为圣尊,能相净化为空性。所谓‘坚硬’并不意味着实有;显现上的佛慢应指‘心境无散明晰观’;明相应是指至三境之力圆满时一直坚持观修;空性的佛慢是说‘显而无自性明观’,也即是谓正在显现时无丝毫实有自性可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存在。对这些观点,现在的许多人并没有如实地了知。他们认为:所谓的显而无自性,正如幻影、水月、彩虹一样虚无缥缈,这是一种邪说!因为如幻般的虚像并不具备标准生起次第的效用。不唯如此,它也难以成为更高层次之道——圆满次第的成熟之因。而那些没有掌握生圆次第之关要者,却常常妄言生起次第是改造道,是大圆满的歧途从而不愿修,就算有时修了,也是极力赞叹如彩虹、如幻化般的观想,这是自宗教法趋向衰败的表现!你往后在修行时无须死执修法天数的多或少,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勤修生起次第上面。你这回的首次修法必须以严格闭关的方式进行,不过时间却不可拖得太久,否则,所修之法倘若未能如期完满、半途而废,如此将会导致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都不能圆满完成所做之事。因此,这次你暂时先短期闭关四十九日。”

 

我依教奉行,闭关专修《持明上师总集》里的诵修法。每天四座,每座中的上半段时间用来明清观修以三种等持为主的修法,而下半段时间则一边念诵咒语一边观想完整的能依所依坛城,轮番间或同时修持此上下两个半座的修法。于此过程中,有时为对治不清净之显相而明观形象。只要稍一作意,即感自身自然变为圣尊,无须刻意改造就可生起稳固的明相。

 

有一回恩师叫我过去,他关切地问道:“你修持的生起次第目前情况如何?”我就将详细情形如实做了汇报。他听后颔首应允并说:“基本上是对的。虽然在生起次第中将显、响、觉(见闻觉知)三法,分别宣说为圣尊、咒语和智慧妙用,但也不一定要把所有显现都观为圣尊。因为如来圆具刹土、身体、受用与事业,所以修生起次第时亦应将自己的住处观想为刹土及无量宫。其余的身、语、意及事业,则应分别观想成佛的身、语、意及事业,再结合执命四钉之窍诀而修。明观形象之修法,你以前修的就已足够了,其作用能直接对治不清净的显相。从现在开始,你该修持对治‘执著’之法——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具体来讲,‘执著’之分类有两种:其一是对‘法’的执著;其二是对‘我’的执著。前者的对治法为提念清净,比如若对所观的圣尊产生了庸俗执著,即可运用提念清净(进行对治)。也就是说对三面为三身、六臂为六度等果法现为能依所依的意义树立起定解,于此基础上,进而再修持坚固佛慢——针对‘我执著’(人我执)而将自我观成相应的圣尊形象,并执持各个圣尊之佛慢,间或不观想圣尊形象而执持法性了义圣尊——基道果无别智慧莲花生大士的佛慢,并诵其心咒。以上所讲都是生起次第修法的关键所在。”

 

我遵从恩师教导认真修持后,出现了稳固的生次明相。这期间,莲师心咒念了一千万遍,持明总集心咒念满四十万遍。上师此时提醒我道:“你此次的闭关修法未遭遇任何违缘,目前正处于最佳状态,此时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我谨遵师命,立即出关,然后就来到上师面前呈示修法状况。

 

上师听完就鼓励我说:“正是如此。生起次第对修持寂止与成办广大共同事业而言,都是必不可缺之(基础),而且它能成熟更深之道——圆满次第。又:如果想要起定清净幻身及不净幻身,也需先于内心种下修习生起次第之能量及其引发力。一般来讲,观想圣尊并不一定都属生起次第,修持语寂【9】之前行法,身寂【10】与修持生起次第,二者区别很大。单妃空行母之修法,若循其仪轨之直接意思,即是阿底约嘎的观想法门——刹那成观。(大圆满)心滴部的传承持明者们都依靠此法取得了殊胜成就。因单妃空行母是一切秘密金刚乘续部的法主,且又与单夫圣尊具密切关系的缘故,所以其修法定需修习。

 

【9】语寂:语远离,圆满次第三寂之一。修三明点之心风于鼻、心及密处等三尖端,使风内渗以生起四空。

【10】身寂:身远离,圆满次第三寂之一。修细微明点于下门,吸纳风息渗入中脉以生起俱生之融化乐。

 

生起次第的功用在于能清除生、死及中阴的三种习气,其中生的习气可归纳为四种。通过修炼生圆次第之道,能除尽此等习气,从而暂时得到四种持明【11】之果,究竟获取双运果位。因此,当先行修持玛哈约嘎中净除卵生习气的修法——极广自嗣他嗣。至于其观想方法,你当遵照《八大法行善逝总集》和《大幻化网寂怒修法》中宣讲的那样行持。《大吉祥总集》里除了象征性的自嗣他嗣之修法外,再未广讲(过具体内容)。其中所说的自嗣,是指将他者当作自己之子,即修法时观想圆满摄取轮涅之精华作为自己之子,其作用在于显发出如来藏种性的殊胜功德;所谓的他嗣,是指把自己当作他者(如来)之子,即修法时首先观想现证清净如来果位的嘿噜嘎佛父佛母,然后再观想佛母祈请佛父共创佛子,接着自身的蕴界处皆融化为明点,被佛父吸入其鼻孔内,与大乐菩提心明点合而为一,并从佛母之密界育生,圆满具足各种饰物装束与手帜(法器)。之后,将其安置于坛城位置。其作用在于不断繁衍具备如来种性的后裔。而中等的观想方法则有 五现证生次【12】四现证生次【13】三仪轨生次【14】。这类修法的所净是胎生所具有的五大、五蕴、八识、中阴之风心、从精血(受胎)到诸根取受外境,直至摄取眷属以及积累受用等所有的习气,这些相关问题在《通向密严刹土之阶梯》中有详细论述,你应当牢牢记住。

 

【11】四种持明:分别为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

【12】五现证生次:《喜金刚续》云:“月为大圆满之智,七之第七平等性,己本尊种子帜相,说为妙观察之智,一切为一所作智,圆满法界清净者。”

【13】四现证生次:《噶薄续》云:“第一空性菩提心,第二种子播植者,第三而为形圆满,第四则为布列字。”

【14】三仪轨生次:是指依次第观修五股金刚杵等手帜之相、手帜转化或以吽字等为表征、由其光芒放射回摄旋复作二利后,悉转成饰具装束等皆全之本尊身。

 

至尊莲花生大士的绝大多数伏藏品中,只有《金刚三仪轨生次》之修法出现得较为频繁,所以说外修玛哈约嘎、内修阿努约嘎、密修阿底约嘎这三种仪轨的整体轨范必须明确。如今有人扬言应该以仪轨里词句的多少来划分此三种仪轨,这纯属无稽之谈!净除湿生习气的修法是阿努约嘎的理想法——一念咒语就立即观想(圣尊),或将界智无二的妙现观为圣尊。有这两种不同的观修法,以前都曾对你讲过。

 

净除化生习气的观修法,需首先掌握阿底约嘎之见解:觉性认识为法身、觉力认识为法身的妙用。于此基础上复以见解抉择一切器情本来皆住于大等净本基中,再依修道而刹那成观。

 

总之,若能清净四生中的任何一种习气,则同时也就消除了其他三生的习气。其原因在于:不论净除的是四生中的那一类习气,净基均同为光明智慧;所净同为轮回之习气;能净也同为生圆次第之法要。所以每当讲到广略不同的各种生起次第时,你都需要如此领会其意【15】。大全知在《心性休息》中开示说,一个修行人应将这几种不同的观想法,依次结合自己不同阶段的修持状况而行。他把以上四种观想分别宣说为最初串习、中间串习、极为串习和最极串习四种修法,这一次第对于修持‘ 定成道【16】’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仅依‘解修道【17】’而行,则内续三部【18】的观修次第就没什么可与之相结合的了,像过去阿敦喇嘛从噶陀请回《大幻化网续》的修法仪轨后,只当作日常功课来念诵一样。当然也不可否认如此行为,也会使其心相续中种下些许善习。

 

【15】指随意净除任何一种习气,则其余三种也必将随之除尽。

【16】定成道:是一种严格依循前后次第而行的修法程序,即定需前前之修法已获亲身体验,而后方可修持后后之法。

【17】解修道:一般是针对初学者而言,不需定依亲身体验次第修持,仅依理解、臆想而修。

【18】内续三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

 

你准备修的单妃空行母之法,本应使用阿底约嘎的刹那成观来完成,然而因你目前尚未得受大圆满正行引导,所以就难以对此如量成观。可是,于无念心性之妙力显现中,圆满能依所依之明相是极为重要的。生起、圆满、大圆满三种法门中的任何一种,除了在始修时有戏论大小程度的差别外,其余的显发圣尊明相及稳固明相等方面无有些微差别。你以前世习气之力,练修圣尊之相,估计不会有多大难度。

 

此次念诵咒语时需使用的四种意诵当中,月亮鬘星诵及君主钦差诵二者属于玛哈约嘎之意诵,或者把君主钦差诵当作三约嘎的共同意诵也行。肩舆意诵是属于阿努约嘎之意诵,而这回在使用阿底约嘎之诵修法——窝烂蜂散意诵【19】时,需尽力观想刹土、无量宫和圣尊之明相,同时还需将一切声响皆观为咒语之自声,并念诵咒语。”

 

【19】窝烂蜂散意诵:念诵时的声音就好像蜂窝烂坏后、群蜂顿时倾巢飞散(并发出“嗡……”的声音)般。

 

我依教奉行,在一个月内不分昼夜地精进念诵,结果后来不用刻意地专注观想,一切音声自然就现为咒语之自声,从而了知不论圣尊或其他显现都仅为自心之幻变,舍此再无他法,一切唯名假立而已,并无自性。我对此义生起了特殊的定解,因而自认为已经取得了修法上的一种殊胜成就。

 

20岁那年的正月上半月间,我于阿多喇嘛座前求受了比丘戒……不久,恩师显现法体欠安,原本若依照伏藏大师索甲仁波切的授记,此时应该勤诵十万遍《无垢忏悔续》以期延长他老人家的住世时间。但恩师却命我闭关专修一个长寿法门——甘露宝瓶精华,我谨遵师命,精勤诵修,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瑞相:(长寿)丸子放射光芒、食子和丸子通体化光、梦到自己(欣然)享用各种果树上的(美味)果实……但我将如此希惧之戏论全部融于空性中,且持续串习修风,从而使“入”、“住”、“渗”三种征相逐渐圆满,最终可随心所欲地自在持风。

 

接下来,我还修了一次“拙火定”,身体随之感受到暖乐;内心也生起了乐空觉受,此时外界寒热之触都转变为暖乐觉受的助缘。我又利用短时串习细微明点的修法断尽了心及心所的所有分别念,不过这也并非是像深度睡眠时(出现的那种)迷茫状态。而是于无念现境的情况下,首先出现空荡荡的感觉,紧接着连空荡荡的感觉也消失了,空明之心处于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如此能安住大约一座的时间……

 

百日后我即出关,并将修法圣物呈供给上师。他老人家略微享用了一点便对我说:“老年人若活得太久,就难以受到他人的悉心照顾,实在没有多大意思。而你现在还正当年,暂时尚可生活于此世间,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我要赐予你一个长寿灌顶。”上师接下来便为我进行了一个《召寿仪轨》的灌顶,并将悉地品全部赐给了我,同时叮嘱道:“不要剩留,自己全部吃掉,莫给别人。”

 

紧接着他又问道:“修持杂龙时出现征相了吗?”我将实情详尽地告诉了上师,他说:“大概是你前世修杂龙的善习如今显发出来了,但不可因此而自傲,任何人面前均需守口如瓶,并且要坚持不懈地修下去。现在你应了知密法的速效性了吧!你尚需继续修持前行及上师瑜伽!《措嘉祈请答复文》云:每座修法中都必须修好四加行,否则上半座时间内虽是名修行者,下半座时却很可能沦为一个世间俗子。因此,若想成为一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的修行人,就必须修持好至关重要的前行。阿哦仁波切修行时,会于每一座修法中都全力以赴、极其认真地修持前行。他时常握紧拳头用力捶打胸口并大喊‘阿西瑞’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他于每一座修法中皆如是全身心地投入。)

 

有一次,上师告诉我:‘龙计(对纽西龙多的亲切称呼),因观想轮回中三恶趣之剧烈痛苦太令我感到恐惧,因而每次修持“轮回过患”时,我都是仅观想三善趣之痛苦。’他老人家在多阿瑞森林中修行时,每当听到画眉鸟的啼鸣时就模仿着它的叫声说:‘你很痛苦,我也很痛苦。’如此反复不已。他还让弟子们也如是模仿。而某些人(指有些初学者)却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他们对所谓的正行引导(大圆满等殊胜妙法)过于期盼,一味追求‘高深境界’,其结果却反而适得其反、欲升反堕。就像唐巴比丘,虽已掌握了杂龙之修法,然因未能将一个粗大的恶念转为道用的缘故,最终竟还俗为军队的首领,且因此而堕落了下去。”

 

上师给圆满完成五十万加行的其他弟子均传讲了大圆满正行引导,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却始终未给我传授。尽管如此,我依然没有向其提出请为我立刻传讲正行引导这一违逆上师意愿的要求。我只是将曼扎罗之替代品供养给上师,并祈请道:“凡是适合自己根基之修法,不论是前行还是正行,都恳请上师慈悲垂怜,帮弟子选择适宜之法门,并为弟子传讲。”

 

上师听后即如是回答道:“给你传讲正行引导会非常困难,因大全知早就指出过:末法时期要想修证大圆满必须具足上等资粮以及广大之闻思,并非普通人就能轻易获致成就。”

 

21岁那年的夏天,我原本计划好回家乡一趟,家中前来迎接的人这时也已到来。临行前,我拿着一些酥油和奶渣想去供养上师,顺便求取他的加持并向他老人家请假告别。当时适逢上师正在安睡,不便打扰,我就在屋外边恭敬顶礼边等上师醒来。过了一会儿,看到上师从床上起身后,我便进屋供养了食物。恩师问我:“拿这么多的酥油、奶渣干什么?”我忙解释说:“母亲让我回家修个水食法,我想现在回去一趟,秋天来临之前恐怕不能再回到您身边。”恩师听后就对我说:“我刚才做了个奇妙的梦,若以梦境判断,如果现在就给你传授大圆满正行引导,也许你将来会成为一名大圆满法的传讲者。不要回家,我将用一百天的时间为你传授大圆满法。”我马上祈求上师说:“只请十余天的假,等我一为母亲做完水食法就立刻返回,这样可以吗?”“不行!”上师直截了当地拒绝道,“若要求得殊胜大法,就不能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迟缓与懈怠!正如经中所云:‘法宝难得违缘多,未得稀有法宝前,魔众百般设障碍。’因此务必抓紧时间。从明天起,我就为你传授大圆满引导,你自己需观察一下今晚的梦境。”

 

当我听完恩师的这番话后,顿时周身汗毛悉竖、泪水纵流,整个人都不知所措起来,强烈的信心和欢喜心不觉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深信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得到传承上师加持的征相。果然在当晚的梦境中,就见到了一位空行母,直觉告诉自己她就是益西措嘉。她手中拿着一本细长的经函,标题是《三传承持明上师意藏》,并亲手把它交给了我。接过后打开一看,经函正面的上上下下全都遍满了如空行文字般的细小字体。天明后,我又带上供品去拜见上师。他一见我就关切地问:“昨晚都梦到些什么?”我便把整个梦境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他听后又问道:“你看得懂那些空行文字吗?”我老实答以“看不懂”。接下来上师便饱含深意地解释说:“经函正面遍满空行文字,这个缘起预示着你将来会成为一名卓越的修行者。不过由于经文无有边框的原因,所以你在身语方面的善行有可能会稍显逊色。至于其他的内容,我也不得而知。”从那天起,上师就开始为我传讲起大圆满的正行引导。

 

记得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自大持明者晋美郎巴以来,口耳相传的传承便如黄金山脉一般绵延不绝。其中,晋美郎巴的康藏弟子中出类拔萃者当数多珠钦•晋美诚列沃色。他又培养出了许多了不起的弟子,诸如:金刚四裔、部达六法友、持名虚空十三位及持坛弟子一百名等。在持名虚空十三位中,最出色的是门杰南克多杰,《法界宝藏论》的传承就是由他延续下来的。(晋美郎巴的另外一位大弟子)晋美加维尼固(吉美嘉维尼固),他拥有两位心子——蒋阳钦哲旺波仁波切与恩师阿哦仁波切。在这两位上师面前,我获得了《空行心滴引导文•深意大海云聚》、《了义精华实旨》及《密行金刚之路》等教言。大持明者晋美郎巴曾自豪地说过:‘我的《大圆满光明心滴》的传承特点是:儿胜于父;侄胜于儿;孙胜于侄(此处的“孙”指的是侄儿的侄儿)。’这个授记在论及到我的前辈时全都准确无误,他们各个都当之无愧。按照传承顺序,你现在刚好轮到了‘孙子’的辈分,因而应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是!恩师阿哦仁波切以前曾花费了大量时间为我细致传讲若干引导文,我自己则力争把每个修法的内涵全部融入自相续中。如果碰到疑难之处就去找阿哦仁波切请教,再通过教证、理证加以判别,然后就依凭亲身实证去体悟所修之法的真实含义。所以我现今传给你的一切教法都具有历代传承上师之加持,你应将之一字不漏地谨记心中。”

 

(上师在给我传法时,)每次总是先简单开示一下每段引导文的内容,然后再给我几天功夫用以思维其义。接着就详细地为我讲述此中内容,并解答我的各种疑惑。接下来又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反复深思所讲义理,最后他会关切地问我:“都记住了吗?”我则启白上师道:“现在虽说是记住了,但不知以后会不会忘记?您可否允许我做一下笔记?”上师闻已立即正色说道:“你难道不知道耳传窍诀是不能写成文字的吗?”没过多久,他又对我说:“要是你总怀疑自己会忘记的话,那就把主要内容做个简单的笔记吧,想来应不会有多大的过失。昔日大全知也曾将‘秘密无字系列’写成文字,并编进《上师心滴》的‘耳传三类’与《甚深心滴》的‘秘密无字耳传’中。虽说如此,然你我二人又怎能与无垢光尊者相提并论?不过此耳传引导法门我实在舍不得传讲,但若因此中断法脉又太过可惜(,你就权且记录下来吧)。”我当时所做的笔记,后来就整理成广、略两个引导文。

 

当上师正式为我传授正行中有关入定智慧之见解时,我心中丝毫也生不起足以禀告给上师的修行体验,此时的心情真可谓分外沮丧。我只得猛厉祈祷上师,并观想接受上师瑜伽的四种灌顶,令自心与上师之意无别而住。结果再度现出过去修前行法时就有的一切现境荡然无存之无分别心,上师当时对我宣称其为阿赖耶识,但此刻我觉察到它没有染杂三世或善、恶、无记的任何分别心,也不属于五种无分别心之范畴,乃赤裸裸的觉空境界。(上师原先说它是阿赖耶识,现今看来应算是一种方便说法,它其实就是觉性。)除此之外别无可能,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随即到上师面前如实呈禀这一境界,上师微笑着说:“是倒是的,不过我过去丝毫也未给你点破过。大全知指出:‘大圆满心滴部之要旨为,觉性必须赤裸裸地现出!否则,无论修持直断或顿超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好在你现在已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上师当时神态欢娱地继续对我说:“为父现在终于有了真正的儿子,大圆满之法脉如今终可以接续下去了。今日一定要设宴庆祝!”上师又赏赐给我很多糖及水果,还让我饮用了他自己的茶水。随后他又说道:“你过去修前行时所出现的类似无现定之境界,其实就是觉性!圣者菩萨入定时,能所二取分别心中的能取分别心首先消融,因所取分别心当时尚未消失,所以显现依然呈现于自己面前。随后,所取分别心也逐渐消亡,仅存之显现也就随之消散于入定状态中了。前者是有现定,后者是无现定。当前,有些学者将般若中所讲的有现定及无现定分别解释为如幻三摩地与空性三摩地,这纯粹是无有实修体验的胡言乱语。你说在出定时,先从耳中听到仿佛如碰铃般的声音,接着现境便全然清晰呈现,此即是《一子续》中所描述的‘显现自声之叮声,先返迷乱之显现’。(此处的说法较为特殊,敬请各位道友自己去探索其深意。)其本意原是讲虹身成就的标志,而在讲觉性如量时用上却比较恰当。但是你不可自命不凡,并滋生傲慢心,现在你有没有一点自矜之意?”

 

“没有!”我坚定地回答道,“出定时,于一切显现皆空无自性的状态上,只有出世心充斥其中,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心念。”

 

上师点头称是道:“理应如此。大全知指出过:‘此法串习获功德觉受,无常心及无有远虑心,慈心悲心恒时不间断,涌现无偏清净敬信心。’这些正道之验相应当具足。此时此刻,就像萨Ra哈尊者所说的那样:‘前面后面及十方,见到何法即如此,似今怙主吾断迷,再也无须问他人。’那时才算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恩师阿哦仁波切在佐钦纳琼玛修行地时,为我直指了心之本性。”

 

我立刻祈请上师道:“您能把当时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上师应允了,)他接着说:“我们师徒二人那时住在纳琼玛对面的一处地方,其地处在一株松树的荫覆下。阿哦仁波切每天都要去寂静地闭关打坐,我就在松树下为上师烧茶做饭。在此期间,我于睡眠中多次梦到自己戴着一匝黑色的线团。又一个夜晚,在梦里我见到阿哦仁波切帮我把线团从线头处全部解开,结果在线团的中心位置处竟出现了一尊金制的金刚萨埵佛像。上师把佛像交给我,我当时就寻思道:早知佛像在此,就不用费尽周折、四处寻觅了。

 

平日里,阿哦仁波切每到天黑就会在一张羊毛垫子上全身仰卧,脸面朝上、仰望虚空,用一座时间来修持‘三虚空’的修法。一天晚上,阿哦仁波切正在一如既往地观修‘三虚空’,突然间他问我:‘龙计,你说过自己未能认识心的本性?’‘是的,上师,到目前为止。’我回答道。他平静地说:‘没什么不能认识的,过来吧,像我一样躺下来,目光直视虚空。’我便按上师的要求去做了。片刻后,上师又问我:‘你是否看到了天空中的星星?是否听到了佐钦寺的狗叫声?是否听到我在说话?’我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之后,上师面带微笑地启发道:‘噢,那就好,所谓的心性就是这个!’

 

就在那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心中积蓄已久的诸多疑虑当下全部涣然冰释,一切是与非的分别枷锁此时都已完全脱落,觉空赤裸之智慧终被彻底认识,这纯属大恩上师加持之结果!大成就者萨Ra哈尊者云:‘师言入于何人心,如见掌中伏藏品。’说的即是此意。如今再回顾、品味当时上师所说话语之含义,除了将眼识、耳识指认为觉性外,再无更深之内涵。然而要知道,大圆满心滴部甚深密意之证悟,却只有依靠上师的意传加持!!!

 

阿哦仁波切有次在木雅里塘附近的一处凶险之地——尸陀林中,遭到了许多非人鬼神的侵扰,他就一心一意地祈祷上师,结果获得了大圆满殊胜密意之证悟。后来,当他向多钦则•意西多杰仁波切作证悟供养时,多钦则仁波切直言道:‘你早已顿断四魔。’后来,阿哦仁波切自己也说:‘也应如此。从那以后,我的心相续中几乎再未产生过任何烦恼。’

 

晋美加维尼固尊者在匝热神山居住多年坚持苦修,一天,他站在灿烂的阳光下向拉萨方向眺望,(内心)忆起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大圆满心滴部诸传承上师,一股强烈的敬信心驱使他不由得开始猛厉祈祷起来,以至突然昏厥过去、不省人事。当他苏醒后竟然惊奇地发现:往日护持心性的执著已全然消失,再没有任何所观、所修的影痕存心,无散无乱之觉性已融入实相。但尊者当时却深觉惋惜:假如刚才不曾来到阳光下,自己还会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现在却一无所有。他当即决定要立刻下山,一是为了遣除心中疑惑,二者也是因为上师年事已高,想前往探望一番,顺便也好回去看望老母。上路后,因他长期坚持苦行的缘故,身体已很虚弱。所以,第一天只能走到离神山很近的河流边就再也无力继续前行了。当天晚上,香炯土地神夫妇变化成两位门巴人向尊者供养了玉米、糌粑和兽肉。次日清晨,尊者带上剩余的食物继续前进。几天后,他偶遇一户富裕的牧民家庭,主人十分热情地款待他,还特意宰杀了一只绵羊,并取出新鲜血肉供养尊者。一见血肉,他心中顿时生起了难以抑制的慈悲心,此时的心情就像把慈母的身肉交给儿子食用一样,别说吃了,连看一眼都觉得不忍心。自此以后,他就再也不吃荤食了!

 

历经长途跋涉,在走过漫长遥远的路途后,尊者终于来到了上师晋美郎巴面前。他马上就对上师做了证悟供养,上师听后显得极为欢喜,欣喜万分地对他说:‘我的儿子,你所证悟的与道完全相符,(如此看来,)必定能证得法性灭尽相!’尊者在上师身边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把往日听受的师传教言又作了更进一步的深思熟虑,从而使其意义愈显明朗。晋美郎巴上师对此赞不绝口:‘想不到你竟具有如此深广的智慧,若能长期呆在我身边,将来定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听完上师的这番话,尊者便回禀上师道:‘我十分想念母亲,若她还生存于世的话,我渴望见到她。依靠上师您的恩德,所有前行及正行之引导我现在都已圆满无缺地获得了,(应该说)已心满意足,今后能否如理修持就得靠自己了。至于大学者的名声,我并不在意,请上师允许我返回康区。’得到上师开许后,尊者就回家乡并见到了母亲,接着在匝查玛地方又闭关修持了二十多年,人们都称他为‘查玛喇嘛’。

 

因此,仅仅只是认识(觉性)还不够,还必须要修;而修持则必须达到如量之境界;在圆满达到如量境界之前,必须以闭关禅座的方式来精进修持。(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到一定时候,大圆满法性灭尽相之境界就会真实现前,此时,觉性妙力择法妙观的智慧突然爆发,由此对菌褶般的诸多法乘与宗派可凭借自力完全通达。当自己生起了利益他众的无缘大悲心时,就标志着依靠讲、辩、著而弘法利生的时刻已然到来。所以,修行者应以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为榜样,切实明了自己觉受与证悟的程度,并用智慧来衡量道与非道。独自修学时应明了修法之关键所在;为他人传法时,当抓住窍诀要点。从今往后,你要用大全知在《七宝藏》、《心滴母子》中阐述过的法义来修正自相续。当前,有些人把一个(普通)老僧的所有话语奉为金科玉律,把《七宝藏》、《四心滴》反而当成理论著作搁置一边,还说什么‘我的无上耳传法乃某某上师所传授’。其实,他们只是将(基础性的)有相寂止及无相寂止或者并未抓住窍诀要点的动、静、觉三种异说用来欺骗上上下下的弟子们,这些全都是被魔力加持了的邪法!大全知曾严厉斥责这种痴呆空见(断见)者及盲目空修者,就犹如在黑暗中扔石头一般,仅仅停留在自以为是的见修上,是未能掌握窍诀要点的愚笨修行之徒。而你却具有颇为不错的智慧,若欲完全把握修行中的究竟津要之道,就需仔细观看大全知的秘密金刚语句,并以此印证自己的觉受及证悟。”

 

这些阿哦仁波切的无上口传窍诀,在别处你就是背上几个月的干粮四下寻觅,也根本无法找到。至于我说的是否属实,以后你就会慢慢明白的。

 

不久,上师就开始为我传讲正行修法之窍诀(正行引导中的正行修法),并让我注意观察入眠后的梦兆。在当晚的梦境中,我来到了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墙前,它大得简直无法测量。城墙四方各有一扇大门,大门里面挤满了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动物。而在每一扇大门的上端,又各有许多上师在守护大门。西门上方有一尊身躯为桔红色的文殊菩萨,双手分持宝剑和经函;白色相状的龙树菩萨在他左边,身呈比丘形象:上半身裸露,头顶具肉髻。我则坐在靠近其左肋的位置,我身边又有许多上师紧密地并排坐着。当时的梦中感觉是,我和上师们都在守护那些动物,唯恐它们会跑出来。

 

次日,我即将梦境如实禀告给上师,他听后欣喜地说:“是个吉祥梦兆!”然后就不再做进一步的解释。接下来又以略带玩笑的口吻对我说:“看样子,文殊菩萨若用手中的宝剑用力击打那些动物,(它们)恐怕都会被打死;如果只轻微打一打,又好像挡不住它们,(它们)都会冲出来。”他又接着问我:“龙树菩萨手中拿着什么?”“什么也没拿。”我立刻答复道。他(听罢)若有所思地说:“噢,徒手呵,那再多恐怕也无用。你还梦到些什么?”上师继续问道。我一边回忆一边答道:“下半夜时梦见两座佛塔,众人都说此塔是往昔阿育王所建。当时它从西面开始倒塌,泥流就如洪水般倾泻而下,奔流到西方的大海里,将海水全部染红。这时虚空中传出一个声音:‘海里的一千万个动物皆已亲见圣谛。’”

 

(我讲完后,)上师并未对梦兆吉凶表态,他(将话题一转)又对我说:“按传统,在传授直指心性的窍诀前,只念一个传承上师的祈祷文,但这次我要为你做两个大圆胜慧觉性妙力的灌顶。”我欣喜地向上师请问:“需要准备什么?”他回答道:“本来是应该准备黄金曼扎罗的,但你没有。那就把我屋里曼扎罗中的黄金花拿来用吧,你自己还有多少银元也一并供养。手鼓、铃杵今天就不用了,以免灌顶时他人听见会围过来。”然后他就开始为我进行大圆胜慧直断和顿超这两个觉性妙力的灌顶……

 

当直断修法的正行引导全部圆满传完时,上师告诉我:“需再修一个《上师修法•明点之印》,此法乃《上师密修•智慧上师》中的修法,你务必于一百天内每日持诵一万遍左右的咒语,主修‘三不动’之法。(为此)当十分严格地闭关,且需每隔几日就到我这里来一次,我会详细解答你正行修法中的疑惑之处。”

 

我立即按照上师的要求去闭关修持,经过三七二十一天之后,现觉中仿佛大全知亲身浮现于虚空中;而意觉中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三者则浑然一体,此种状态即就是在夜晚的睡眠中也能保持不失。我将情况呈禀上师,他首肯说:“是种较好的现觉与意觉,‘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如其所说。但这些征相并非获得高深地道功德之标志,觉受与证悟必须分清。倘若未能正确辨别觉受与证悟,则如续部所说的那样:‘圆满智慧自力与,随外境转分别意,二者极似易混淆。’”

 

此后,上师又专门为我传讲了《三要诀》以及《制伏歧途狮子吼》。过了一段时间,又赐予了《空行心滴之祈请答复文•甘露金鬘》之教言。闭关结束后,他又让我前去阿沃喇嘛处听受《七宝藏》的传承。在阿沃喇嘛面前,我完整地获得了《七宝藏》与《三休息》的传承。后来回去拜见上师时,他问我:“《七宝藏》的意义和你的心相续现在是否相应?”我说:“虽然相应,但仅是理解上相应而已。”我的答语令上师非常欣赏,(没有说大话,分清楚了理解、觉受、证悟三种差别。)他对此十分赞许,并说道:“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合理地通过理解、体验与证悟三种途径正确把握安立五道十地的原则。当前有些人错误地把理解当成证悟标示的对境(证悟之境界),无散无修、见修同时之类的大话其实无有任何实意,清楚地了知地道(功德)之安立原则实乃非常关键。《法界宝藏论》是大全知证悟之传真实相,其中第九品之前宣讲的皆为见解;第十品讲修习;十一品讲行为;十二品讲暂时的道果;十三品讲究竟之正果。基本的(框架)大意可如此理解,详尽之义当去博览群书。”

 

时隔未久,上师将我喊去说道:“现在我想尝试着把《法界宝藏论》给你讲解一遍,你福报深厚,可在我屋内听受。但我过去在上师面前求取此法时,阿哦仁波切是在佐钦雪域利用夜晚时间传授的。当时为了避免瞌睡,我双手反捧经函,一步步后退而行;上师则在前方边看经文边踱步传法。‘法界宝藏佛法之精华’,如其所说,在所有的法门中,阿哦仁波切唯一视为心髓的就是《法界宝藏论》。我亦如是,你也得(将之)牢记于心。”

 

于是,我十分认真地再三拜读,结果对此论的悟解终于有了少许进步。上师肯定了我的成绩并说:“如此循序渐进方为稳妥。记得以前,我曾将此论交给郎达洛括喇嘛阅读,有一天,我试探性地问他:‘你读后有何感悟?’他颇为自负地说:‘“无论三界轮回漂泊否,无论获得无上佛果否,普贤界中无轮涅因果。”我已悟解此意。’他是个大修行人,或许的确如此。但口头上未免说得高了一点儿,这一点你不可学他。因为此言会对佛法之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对个人的心相续也会产生副作用,尤其对那些缺乏福报的弟子来说更为有害!因而,在见解上应当‘ 勇敢【20】’,而行为却应‘怯懦【21】’。”

 

【20】表示见解应超越一切,无所畏惧。

【21】表示行为应遵循因果,小心谨慎。

 

过了些时日,我请求上师传讲《大圆胜慧》,结果因上师年事已高,且眼目染障的缘故,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不过上师还是给我传讲了一遍《大极密顿超无字耳传法》作为补偿。此法分有许多章节的引导,上师花费了很长时间为我详细讲述,后来我把此法也做成了一个笔记。于此期间,我同时也去了阿多喇嘛座前学习续部及伏藏中提到的线条坛城、彩粉坛城与立体坛城的基本做法。特别是大幻化网立体坛城,阿多喇嘛让我亲手用木料学着做。虽说为此花了不少时间,但对我来说却意义重大,现今不论是讲解或观想,我都能得心应手。亲自制作带来的利益十分突出,所以直至现在我都很感激他。

 

那时,一个猎人有次在我们住处附近开枪打死了一只香獐,大家为此对猎人诵修了《心经》回遮法(以惩罚他),同时还甩动法衣试图将他降服。(修法结束,)人群散去后,我去见上师,他问道:“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我就一五一十地给他做了汇报。听完我的话后,他十分伤感地说:“唉,你们这种做法叫颠倒的慈悲,被杀的生灵承受了恶果,由此还清了业债;而杀生者却因此造下了痛苦之因。从现在开始,他会为此堕入地狱中感受痛苦,而且还将于五百世中连续遭杀,以此来偿还命债,其实他比被杀者更可怜!如果要发慈悲心的话,也应对他发心才是。原先我以为你们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而实际上,)你们对慈悲心的理解竟是如此肤浅。那么对于甚深地道之理解(程度),我就更得表示怀疑了。”

 

一天,上师告诫我道:“你徒恃见解之力自以为任何事皆可顺利成办,然而从今往后应当不间断地诵修一个忿怒本尊法门。不然若需成就事业时,就会像遭到群狗围攻、但自己却手无寸铁一样无能为力。我早年也曾倚仗过见解之力,但紧要关头却无济于事。”

 

我立即请问上师:“修何种忿怒本尊最为殊胜?”上师告知以:“一般说来,前译宁玛派历代持明者的修行重点是续部的‘真实法门’。八大法行中‘真实法门’就好比商主,而‘金刚橛’法门恰似护送者。通过真、橛双修,莲花生大士顺利地获得了悉地,他修持的法门主要就是这个。若要显示出前译宁玛派修法的威德道貌,‘天、雅、橛’(天母、雅门达嘎、金刚橛)三修法至关重要!”

 

我又问上师:“所有的金刚橛修法中,那一个最殊胜?”“三利刃金刚橛修法最殊胜。但我们这一带别说灌顶和传承,就连法本都找不到。”

 

上师说完,我又接着问:“雅门达嘎的修法中哪一个最厉害?”上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除了铁蝎和似蝎雅门达嘎外,再没一个中用的了。现在阿多喇嘛处有此二法及‘冈霞天母’修法的法本,不过暂时还不用管这些,切记将来需求取此法。”

 

有一天,上师指派我前往佐钦求学,他对我说:“至尊上师麦彭仁波切将于新年前后抵达佐钦,他计划在几年时间内传讲以他自己之著作为主的众多经论,这一消息是其侍者沃色喇嘛写信告知我的,你应前去听受。”我随即回禀上师说:“能在至尊麦彭仁波切转F轮时亲往参学,我不胜荣幸。但我这个初学者去听受他那样一位无与伦比之大学者的法语,不知是否会有收获?即便能于闻法后有所受益,但未来的整个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忙忙碌碌,终日都会处于散乱之中。上师您的年纪已大,所以我想在您住世期间一直陪伴在您左右服侍,而您也可以给我讲一点修行之关要,(若能如此,)我将感激不尽。即便不能传讲新的教言,先前讲过的内容就已让我心满意足了。我情愿长期呆在这里修行;或者他日来年四处游方,晚年时再到寂静地安度余生。这两种前程那一种更为适合,请上师帮我选择。”

 

我的话音刚落,上师立刻冲我说道:“你说什么?‘何者离乡无惭愧,谁人行高会蓄财’,难道你没听说过吗?倘若终年四处游荡,不知那天就会遇到一个流浪的恶妇,(跟她混在一起,)晚年恐怕难以在寂静中度过。你说要一直住在此处修行,若仅图自利没什么不行的,可讲修合一的佛法之日眼看就要在西山湮没,当此千钧一发之际,我对你将来广弘佛法、利益众生抱有极大的希望。所以,你必须广学经论,不能只呆在这儿等我死。在你尚未通达经论之前,即便我病了也不能过来,甚至我死了也不许你回来,一定要去求学!”

 

上师既如此告诫,我又怎敢抗拒,只是在心里暗自想到:“遇见这样一位具足法相的善知识真是太难得了!若于恩师住世期间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即使没能弘法利生,我也绝不后悔。”想着想着,泪水就忍不住地簌簌流下来。上师看到后就和蔼地安慰我说:“不必伤心流泪。若未能值遇善知识应当流泪;虽遇到了善知识却未能获得教言,也有理由流泪;已然得到了教言然未能通达,也应该流泪。但这些情况你全都避开了,还亲见了持有极为特殊传承之上师,也就是说,见到了持有‘光明心滴’传承的上师,口耳相传的殊胜教言,我也如满瓶注入般使你完全获得了,并且你自己也以通过亲身实践而产生的修法体验断尽了内心的疑念,已经达到了能够自主修行的水平。因此我决定,将大圆满心滴部之教法全部交付给你。你弘法利生的时刻已开始来临,现在必须离开此地。”

 

我问恩师:“至尊上师麦彭仁波切倘若未能如期抵达,我又该怎么办呢?”他听后坚毅地对我说:“万一至尊上师麦彭仁波切未能赴约,我保证你在佐钦寺还是能找到其他的讲学上师!”我不敢回绝恩师的劝导,因此决意离行。

 

此后,我短暂地返乡了一趟,预备了一些衣食物品。即将启程时,却接到恩师的口信,命我折返旧地。我于是在中午时分就赶回恩师驻地,然而他却吩咐天黑之前不准前去相见。待到晚间去拜见恩师时,正值他将自己的日常课诵——帕当巴尊者所著的《三十发愿文》念至结尾处的“以化身事业圆满利他”。恩师平日里有观察课诵语段落句处缘起的习惯,此时他将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然后问我:“化身事业圆满是在佛地(才能具备的功德),这对你而言是否高了一点儿?”我则坚定地答道:“若能成佛,高一点儿也没关系!”

 

上师于是说:“刚才是跟你开玩笑,就在那个时刻,我于语段处观察缘起,(发现)你今生弘法利生的事业将无有任何违缘。我已年迈体衰,兼以疾病缠身,将来能否再次相见实难预料。阿哦仁波切过去要求我50岁之前不得传讲大圆满,但如今你却不可同日而语了,若有人求取大圆满前行或正行修法,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给他们传授。传法时,要观察所化众生的相续,需把握好(哪些内容)适宜广讲或略讲。我深信你去佐钦后必能很快通达经论,然后不要久滞那里,应继续前往噶陀寺(求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对一部经论死执不放,要尽量广闻博学。若能够求得讲续和讲义,则解释字面意义倒是不难,应当学会用思所生慧观察句义,并归纳显密各乘之要义,因不论是自己独修或为他人传法,都需要抓住要点。阿哦仁波切曾经说过:‘对各种不同宗派均需无偏袒地学习,偏堕任何一方的学习都是乱智之因。无偏修学佛法之获益就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就能辨清是非,了知殊胜与否,何者更接近佛之密意。’

 

大圆满心滴部的历代传承上师,对于所有教派的理论及教言几乎全部听受过,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中即可全然知晓,(比如)大全知对于流传在藏地的绝大多数修法引导就没有一个未曾造过论文讲义……今后,于父母未死之前,你应住在家乡一个适意的寂静处,接下来该怎样做你自己看吧。鼻绳已放在你的头上【22】,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好了,现在你就可以走了。”

 

【22】比喻放任自由,不受控制。

 

上师将我原先供养他的银元又如数退还,还赏赐了二十多块银元和五十条哈达。我出来后在外面向上师顶礼谢恩,他见到后又把我叫回去。进屋后,他慈祥地对我说道:“把手伸出来,我给你做个祝愿。”说完就将《上师心滴》中的祈祷文和愿词念诵了一遍,念完后就说“现在你可以去了。”出得房门,我依然如前在外面向上师顶礼,他看到后再次叫我回屋,然后满怀深情地对我说:“我们父子今后恐怕再难相见,我的这些耳传教言,你不可让它们丧失掉,要不断将之弘扬下去。虽然合格之法器难以遇见,但别说得到大圆满的灌顶和引导,哪怕仅仅听闻到大圆满的名号,此人也必将于人类寿命10岁时得到吉祥智慧空行母的度化,在生、死及中阴三时段中的任何一时获得解脱。此言乃《阿底大庄严续》中所说,对此不应存有丝毫怀疑。往后你在给弟子传讲大圆满引导之前,最好先举行一个心滴母子的灌顶。若有其余原因未能如期进行,至少也需有一次明点印证的灌顶。如果自己无暇顾及,让其他上师灌顶也可以。”说完,他即拿出十三块碗状红糖与一条内库镇日吉祥哈达一起赐给我,并郑重地说道:“我授权你为十三金刚持地!”接着,他又为我念诵了很多吉祥愿词,我也于恩师前念了一遍发愿文。

 

等最后告别出来,由于伤心过度,我竟昏了过去。醒来后,我流着眼泪前往一位道友家中,并于当晚就住在了他那里。整个晚上我都在暗自哭泣。第二天,因舍不得离开上师,我内心一再生起了不想走的念头,但又不敢违背师命,无奈之中只得含泪悄然离去……

 

鼠年九月二十九日,我顺利地抵达了佐钦西日桑哈佛学处,至尊上师麦彭仁波切当时还未到来,听说得等到明年才能过来。过了几日,有位叫阿旺丹珍的喇嘛开始传讲《中观庄严论》的科判及字面释义,我前去听受了……前后共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在十几位大德面前,从共同的世间学问到不共之显密佛法,直至无上大圆满法,我不分昼夜地精进求学。(因为这是密传,所以有关他广闻博思的详情此处无须赘述。若有涉及到修行的部分,这里则有选择性地摘录几则片断。)

 

其中,在佐钦的现任堪布索南群培面前得到了以中观为主的不少教法,从而引生了我对中观应成派甚深见解的无比信心,但对中观应成派的理论(推理方法)却未能了然于心。为此,我(开始)祈祷上师和本尊垂怜加持。一日,在课间休息时分,我去山坡上散心,不期然竟于坡上捡到一本被黑色绸缎包裹住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从那以后,我对中观应成派的理解就有了一定的进展。

 

后来,索南群培堪布用六个月的时间闭关专修“八大法行”,我做他的护关者,他则利用座间(空闲)时间为我传讲了以《中论》为主的一些中观论典。传法后的第二天黎明时分,在一种特殊的觉受中,我见到龙树菩萨以比丘的形象显现在面前,宛如佛陀一样令人见无违逆。他手中拿着《中论》的经函并将之放在我头顶上,且念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等开篇顶礼句,然后又对我连说三遍“你要证悟缘起甚深之义”。结果,我从此以后就对缘起性空之义及安立二谛的道理融通无碍。

 

次年春天,至尊上师麦彭仁波切从单阔地方驾临佐钦。(当他终于抵达佐钦时,)僧众们皆整齐列队迎接他的到来。当时他住在西日桑哈经堂的上层,通过沃色侍者我拜见了他老人家,并请求他能赐予妙法,但却一时未能如愿。那时他正着手写作《智者入门论》,过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去了纳琼修行地。夏季五月的一天,我再次去拜见他,刚好《智者入门论》在那一天撰著圆满。仁波切颇显高兴地说:“今天是木星会胜宿的吉祥佳日,适逢《智者入门论》著造完毕,(看来)缘起非常殊胜。”然后,他从该论之首句“智者入门”开始逐句讲解:“此为入三种才智之门,与《萨班智者入门》不同。总偈文应该背诵,此是总偈并非颂词……”他把总偈文与论文结合在一起解释了一下篇首部分,其余的内容就有选择性地念了一遍传承,直至傍晚时分才告结束。接着,他又把此论放到我头顶并说道:“此论交付给你,虽未能完整念完一遍传承,然而你已得作者开许,以后即可传授此论。通过这部论典,你将来能培养出一大批智者。龙计此前曾前后多次捎信给我,让我为你传讲经论。可由于患上白脉病加以年老的缘故,为你讲解经论多少有些困难。我想,目前若能多造几部论著,或许(以后)会对前译宁玛派教法稍有益处。虽然本人对此寄予极大期望,但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想成事亦属不易。倘若迦思仙判塔义大师能稍许延长住世时间,则自宗宁玛派教法当能广弘于世。但因众生福报浅薄,大师未能长久住世,已经圆寂。现今对前译宁玛派教法较为精通者就数龙多上师,索甲(列绕朗巴大师)和多珠(仁波切)二人也还不错。以前我曾在噶陀寺为司徒(仁波切)传讲以《慈氏五论》为主的部分经论,当时想要发心筹办一所讲学处,可惜最终未能实现。此次噶陀司徒(仁波切)旧事重提,再次发愿要建立讲学处。他为此特遣信使携带信函,执意邀我前往。然而我此次成行的可能性并不大,将来他若能如愿以偿的话,你应前去鼎力相助。”说完此番话,他又将《文殊真实名经》及其裹布,还有七粒文殊加持丸一并交给我。后来,我又在他那里得到《大圆满手中持佛》和若干文殊菩萨的修法。

 

虎年秋天,我欲离开佐钦,尚未动身时,蒙珠巴格钦上师慈悲授予《空行心滴》的灌顶。他当时对我说:“《空行心滴》的教法仅为一脉单传,门杰南克多杰上师唯一传给了我,我(现在)想把它传给你。”……之后就开始做灌顶前的准备,当我把会供食子端到屋外时,(忽然)看见了各种各样不同形象的女人。我马上(将情况)汇报给上师,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这里面有没有你认识的?”“没有。”我回答说。“噢,她们是非人空行母。傍晚预供时,还会有许多骷髅出现,它们都是护持大圆满心滴部教法的护法神。你到时应将自心毫不散乱地安住于本性中,这次我要看看你的修证境界到底如何。”上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在第二天的灌顶过程中,一时,上师要求我做法供养。在那一刻,自己所有的分别念完全消融于法界,竟于觉空赤裸智慧中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上师问我:“你发愿修何法作为供养?”因我没有起心动念,所以想不出(该怎么回答),只说了一句:“上师你看吧。”“那你就在此生传讲十三遍《空行心滴》引导文吧。但并非是让你随随便便就为他人传讲,必须本人经过修持且已获得上师及本尊的亲许后才可传授。”上师告诉我说。

 

灌顶圆满后做预供时,坛城周围果然有很多骷髅在来回跳跃。我想把预供之物献供给它们,正在这时,上师对我说:“预供送到外面,供完后回来。”结果一出门就在门口瞧见了仪容靓丽的女护法神多杰一仲玛。灌顶结束后,我就一直留在上师身边。次日清晨,上师问我:“昨天灌顶时,你都看到了什么?”我即把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陈述给他听。他听完后又继续追问道:“你看到骷髅时有无产生恐惧感?乍见那漂亮女人时是否生起了贪欲心?”我回答说:“这类心念全都没有。当时自心处于无缘之中,就像婴孩看热闹般无有此是彼非的分别之意。”上师点头说:“噢,应该如此。在密意法性的境界里,一切万法皆圆融一味,若能晓悟此理,就可称之为‘自制空行母’。这样看来,今后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遭遇违缘。”

 

时隔不久,我回到家乡后才深感意外地获悉:恩师(龙多仁波切)已于前一年的五月二十五日往生他方刹土了。当时,周围的整个氛围让人倍感凄凉,萧瑟之感到处弥漫着。我走到恩师的旧址处,向他的灵塔叩拜并呈上供养。就在此时,塔顶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彩虹明点,其形状就如同往水坑中丢入石子后泛起的涟漪一般层层环绕,在彩虹的中心位置有一尊亮闪闪的金刚萨埵像。于是我开始一心一意地修持上师瑜伽,在此过程中,屡次出现上师身语加持的征相,由此让我深信上师的大悲时时刻刻都在观照着自己。

 

此后,我对一些求法者宣讲了《慈氏五论》等一些经论,(记得)在传讲《功德宝藏》的那天上午,彩虹遍布了整个山沟。在这期间,我们完成了十万次会供;而且为满足恩师的遗愿,我还造了一部《入中论》的简略讲义。后又在恩师灵塔前顶礼及供曼扎罗各十万次,以此善根回向给自宗教法,愿其能发扬光大,为此又再三念诵了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兴盛前译教法发愿文》……不久,因当时尼雅荣地区(新龙)战乱升级的缘故,留住此地已非常不便,我于是便动身前往昔日恩师暂住修行之处继续修持。

 

又过了些时日,我一鼓作气连续修了“八大法行”、“金刚橛”以及“雅门达嘎”等为数不少的修法。在诵修第五世达赖喇嘛造的《红黑冈冈雅门达嘎》及《恰嘎回遮》之简化仪轨时,觉受中出现了我在布达拉宫亲见达赖喇嘛的情景。他颇为欢喜地鼓励我,并送给我一个玻璃宝瓶,瓶面上写着(“镇伏欢喜事业成功力”)字样的敕文,文后还盖有玺印。当天后半夜时分,我诵持三字金刚之音的修法,结果亲身体验到全身的气都汇集于中脉,出现了进、入、住三种不同的征相。

 

后来,我到噶当山区修行处为二十多位喇嘛举行大幻化网寂怒灌顶,并传讲《金刚手密意庄严论》。讲完后则进行严格的闭关,早晚观修脱噶。一段时间后,眼前显现出“明点空灯”,有铜盆大小,上下共有五层。此等境相之出现,令我倍加思念和敬仰大圆满心滴部的大恩传承上师们。谁知因此(心境的出现),我更进一步地见到了寂怒本尊及其刹土遍满虚空(的景象)。觉力(觉性妙力)金刚链也融于内界的微细智慧中,一切执著觉受的妄念糠秕全然脱落,证达觉空赤裸智慧的境界,贪著境与有境的分别念消逝无迹,于光明大无念的状态中无限安恬!

 

不知不觉中半日已过,午后,沃载喇嘛过来说:“我以为你病了,原来是在睡觉啊。”他边说边点火做饭。木柴旺盛燃烧时迸发出的爆裂声将我从定中惊醒,渐渐地根门开始重新取受外境。片刻之后,通彻之智慧显发出来,往昔对显法的执著自然消融,对无自性的显现无有分辨之意,亲见极为细微的微尘在刹那不断地生灭变化,一切粗细之烦恼均泯没了踪迹,觉力择法妙观的殊胜智慧自然爆发出来,高深地道的外内不共证相皆能亲自体悟到,证得一切显法无自性的道相——当我失手将金刚铃掉落于坚硬的石头上时,顽石上竟然印下了铃的痕迹,而铃上居然也留下了石头的形迹;在已枯竭的水井中扔入祭龙食子,结果酥油做的鱼儿和青蛙霎时都变成活生生的,突然间泉水也汩汩涌出……

 

第二年,我又在切括寂静处闭关专修《空行心滴》。一日晚间,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恍惚瞧见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红色女人。她的指甲好似铁钩,猛然间就向我抓来……刹那间,自己的神识如射箭般飞抵密严刹土。在金刚亥母宫殿的东门,一位白色姑娘手持青金石宝瓶前来迎接,并用宝瓶中的水给我沐浴。之后,我开始念诵“嗟,凶猛威德忿怒相……”等《空行心滴》中的入门祈祷文。念满三遍后,宫殿大门瞬间开启,放眼望去,内里满是骷髅,就仿佛光线中四处飘荡的微尘般不计其数,在飘飘荡荡的感觉中我不觉愣了一会儿。那些跳动的骷髅此后逐渐停息了下来,而现世中的“我”顷刻间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美丽大方的班玛萨儿公主(莲明公主),身穿紫色绸缎衣,头戴花冠,佩戴各种珠宝饰品。那白色姑娘这时交给我一支盾牌大小的红色花朵,然后面带微笑地说:“握住我的手。”说罢就牵着我的手径直走入。

 

进去后,我一眼就看见由寂静五方佛与无量空行母前后围绕的金刚亥母。主尊忿怒母前方有一个红莲花灌顶台,台上浮现着红光太极图,“嗡嗡……”地不停朝右方旋转。那位姑娘让我坐上去,我正准备摘下花帽,她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这是莲花生大士送给你的。”此时,坛城中央的主尊空行母开始用《空行秘密心滴•灌顶宝灯》的仪轨次第为我灌顶,我恭敬地把手中的鲜花供养给坛城主尊。她则微笑着赐予我密名——光明宝藏缘力莲花。宝瓶灌顶结束后,主尊又将其余的三种至上灌顶和母义文相结合来完成。之后,又慈悲授予了两种妙力至上灌顶(直断和顿超妙力灌顶)。灌顶仪轨中的偈文由主尊之主面吟诵,所有咒语则由次面之猪头负责念诵。

 

接下来,主尊还为我宣讲了《大心滴》的引导文,待全部圆满后,所有空行母都齐声唱诵吉祥愿词以示祝贺。主尊慈爱地对我说:“这是你的财份。”说着就拿出一面银制神异明镜、一件紫色锦缎衣裳以及一条由黄金和松耳石相间串成的装饰品,另外还有五十四条由头盖骨串连而成的褐色骨饰,在每个头盖骨中都仿佛神变般地清晰显示出《空行心滴》的每一段修法。当把这些稀有宝物全部赏赐给我后,主尊就吩咐我回去。我恳求她道:“我实在不愿呆在人世间,您可否让我留下来?”她委婉地劝慰我说:“这次不行,如此会障碍你的寿命,将来欢迎你再来。你是《空行心滴》的法主,(肩负着)到人间利益众生(的使命)!”说完后,主尊即委派北方空行母送我下来。

 

很快就到了北门,从北门出来,于不远处就发现了一个阴森恐怖的尸陀林,那里隐约有一座由许多头颅垒积成的宫殿。等注目一看,发现里面居然住着五部忿怒母。中央的主尊忿怒母手持一面镜子及一个天灵盖,嘴里念着“嗡嗡嗡……”,准备授予我脱噶觉性妙力之灌顶。突然间,全体空行母均悄然无声,片刻肃穆之后,彼等皆齐声念诵谛实吉祥语。这时虚空中自然飘降花雨,缤纷而下、淹没脚踝,“希尔索德”(祝愿吉祥)的美妙之音传遍四方……主尊忿怒母此时命北方忿怒母(北方空行母)继续护送我回去,我俩就像雄鹰俯冲攫食般迅疾飞下,不一会儿就到了“我”的肉体处。当事业空行母(北方忿怒母)刚落足于肉体上时,忽然从顶门处冒出来一位如棋盘花般肤色的尸陀天女,飘然落于肉体的前方。此时,“我”就从头顶处直接进入体内,渐渐地身体诸根(眼耳等五根)的活动开始复苏、取受外境……

 

事业空行母提醒尸陀天女要谨遵往昔的承诺,同时又任命她为《空行秘密心滴》的护法神,然后就毅然返回自己的刹土。自此以后,在一段时间内,我感觉尸陀天女一直在身边守护。后来,自己于此寂静地又修了一个大妙用食子回遮法,结果当晚的觉受中,在一方刹土,我惊喜地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恩师龙多仁波切。他端严地坐在左右两列弟子中间之上座处,我急忙趋前顶礼膜拜求取加持。恩师令我坐到队首前方的空位上,落座后,我(迫不及待)地将自己从恩师圆寂以来直至现在为止,这期间不懈修持的成果当面对上师亲呈供养。在此过程中,有时上师并不听我说,他以道歌之声调深情地唱诵阿哦仁波切的《呼唤上师祈请文》。上师唱完后,我又继续做法供养。结束时,上师欣喜地说:“你的证悟真是棒极了!”我则回禀上师:“大全知独特的密语教言风格和使用窍诀指示的手法,真是极为稀有!”上师听后诙谐地说:“全知法王有什么稀奇,我的至尊上师华智仁波切自在脱俗的风范才真正稀有呢!”我追问上师:“有无比他更为稀有的?”上师微微一笑,冲我说道:“有哇,你的上师革玛燃匝就比这更稀奇。”他的话音刚落,马上就现出一对少年男女,叫我前去拜见革玛燃匝上师,我不假思索地就跟着他们去了。

 

不一会儿来到了雅多仙波雪岭,在一片犹如平镜般的草坪上扎着一座白布帐篷,门帘紧闭,我猜测革玛燃匝上师大概在此闭关。于是就向他礼拜祈请,上师在帐篷里问:“你是谁?”连问了三次我都不敢应声。此时同我一起前来的那位少年开腔了:“这是您的心子阿格旺波(语自在)。”无意中,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大全知。帐篷的门帘此时已敞开了,我等三人即同行入内。顷刻间,那帐篷化成一座巨大的无量宫殿,革玛燃匝上师以苦行者之形象坐于其中。我向上师祈求加持,他于瞬间就变成了大持明者嘎绕多吉,大圆满十二大导师正于其头顶上方的虚空中演说佛法。无量宫的走廊中毫无杂乱地显示出以六十四个刹土为主的许多刹土之景观,而每一刹土中的导师都现出不可思议的化身去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如幻术般密密麻麻地不停动息,当下我即于法性了义上师之自面境界中入定……

 

突然,那位少年告诉我:“六百四十万如来正在宣讲相应如量之大圆满法,你应当全神贯注地聆听。”我依教奉行去侧耳倾听,结果发觉一切如来之金刚妙音已全然融合为一,除了听见“阿阿鄂鄂”及大持明者嘎绕多吉说了一句“虚空电轮续之题目”外,再未听到其他的任何声音。我心想:“这部续的名称若因此理由而取,何人能受持修行呢?它究竟拥有多少偈颂呀?”正纳闷时,那位少年摇身一变,转眼就成了滚波拉丹护法神,双手分别拿着橛杖及天灵盖。而那位少女也化为密主护法神,双手分持尸杖及誓言棒。二位护法神此时一起唱诵道:“依据不同之心念,已生未生现在生,续部取名称因此,现有偈数需了知。不言非言之境界,所化众生而各现,超越一多之边际,皆于三部意中容。”

 

他们唱完后,我随即意识到:无论刹土、导师及众生如何显现,虽然看上去无边无际,可实际上并非存有实实在在的个体,而是皆于上师大悲智慧的妙用中圆融一味。因此,外求悉地就好似幼儿看热闹般无有毫许意义,应该努力相应自性内义上师(觉性)的境界。想到此处,我不禁放声呼唤:“大持明者革玛燃匝知!”经过一番猛厉祈祷后,眼前的一切显现均如同流水般融入大阿阇黎嘎绕多吉体内,而嘎绕多吉此后也化为大周遍的蓝色明点,最终悄然消失。

 

随后,我再次目睹革玛燃匝上师现比丘形象盘坐于斑羚皮上。我即恳切请求他摄受自己为弟子,上师笑着说:“我曾经给你传授过十七大续部的母子教言及耳传窍诀等全部的灌顶与教法,如今再次为你巩固。”上师掌中握着一根藤竹,竹端绑有孔雀毛的翎眼,藤颈处缠着黄色绸幡,上面写着如朱砂色般的文字(“全知龙钦绕降全现自解脱妙力”)。他将藤竹轻放在我头顶作加持,并用特殊的眼神凝视着我,连呼三声:“阿、阿、阿——”陡然间,昔日大持明者革玛燃匝所传的一切法皆于自心中历历再现,此前对法义所产生的一切疑团,此刻都自然解开,词义与内义均通达无碍。

 

猴年六月间,我到达噶陀,于此前后共计花了有十三年的时间广宣教法。平日里我每天都要讲授七堂课,至少也有三四堂课;授予金刚藏灌顶及传承三遍;传讲《心滴母子》二十一遍、《七宝藏》十三遍。根据翁仁波切的统计,经我剃度出家的人数已超过了三千四百人;培养出堪能弘法利生的僧才三十七名;若从表面看来,自己确已肩负起弘法利生之重任。

 

在此期间,有一段时日,我心中常常生起想去热振的念头。结果于一日晚间的梦境中,真的就来到了热振。在那里没有看到寺庙,仅见到一座小山丘上立有一所房屋。我感觉此屋是往日仲敦巴尊者的寝室,当来到房屋的东面时,有一位女子款款走来相迎。我暗自纳闷:“噶当派的道场里怎么会有女人呢?”于是便开口问她:“你是谁?可否带我去拜见仲敦巴尊者?”那女子爽朗地笑了,她冲我说道:“我是生生世世赐予你加持的金刚瑜伽母,难道你不知道吗?快进去吧。”说完就引我进入尊者的寝室。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看上去像是用石头堆砌成的墙壁,但它实则为六字真言,内外皆晶莹剔透。至于颜色则为东白、南黄、西红、北绿,上下各为蓝色及白色。房屋的中央位置是六字真言的法座,座上空无一人。此时,那女子告诉我:“这是仲敦巴尊者的法座,他现在兜率天,你应向法座叩拜求加持。”

 

在我向法座顶礼后,内心充满了伤感:“像我这样缺乏福报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上师呢?”(此时此刻,)心如刀割般悲痛万分,我忍不住(昂首向天)高声呼喊道:“兜率天上的圣者师徒啊,请你们慈悲怜悯我,加持我与你们无二无别吧!”如此深切地祈求时,我自己不由得哭出声来。

 

那女子(见状)便过来劝慰我,她用手指向一块石板,板面上有四个小生命正各自朝四方奔走。随后又发现了一个,前后共有五个。她依次指着那些小生命对我启示说:“你应该对它修一修慈心;对它修一下悲心;对它修一个喜心;对它修舍心;再对它修菩提心。”我依其所说认真地加以观修,结果四无量心和菩提心在心相续中同时生起。那女子高兴地说:“没错,就是这样!即便是你能亲自见到仲敦巴尊者,除了这个以外,他也不会再有别的什么心要可以传示于你,你与仲敦巴尊者毫无差别。当年阿底峡尊者任命他为自己的继承人时,所戴的帽子就是这个。”言毕,她即伸手从怀里掏出一顶班智达帽,帽耳不太长,全帽长一肘,帽身有多条金线螺旋环绕。当她把此帽递给我时,刹那间我就回忆起自己久远之前曾做过地藏班智达。正在此时,有一大群人都朝此处聚集过来。那女子就对我说:“你与仲敦巴尊者等无差别,所以应当为大众宣讲佛法。”她刚一说完,那些人就开始齐声念诵请法偈……

 

此时,我内心倒犹豫不决起来:“帽子是女人给的,倘若就此戴上,别人知道后定会嘲笑自己;但若不戴,讲经说法时没有帽子也不行,况且这帽儿可能真是阿底峡尊者戴过的,这可如何是好呢?……”(最后,)不遑顾及(我也)就戴上了,结果心中自然清晰地浮现出《菩萨本生宝鬘传》的内容,我就以此为大众全面细致地广讲了一堂长课。传法完毕后,那女子又带领大众念诵“所南德依檀加热巴涅……”等(回向偈),然后众人才各自散去。

 

直到这时,我才深信那女子千真万确就是金刚瑜伽母,于是我就恳求她赐予噶当四本尊的加持。她直言不讳地晓示我:“以上这些就是四本尊的加持,若离此再别求四本尊之加持,我不懂(你的意思)。”我将帽子摘下还给她,她却说:“不用还,它是属于你的,可以带走。”说话间便再次把帽子交还给我。恰在此时,我从梦中苏醒过来……

 

在我49岁时,司徒仁波切告诫我说,是年会有些违缘。于是我趁机进行闭关。关内,我夜以继日地勤修大宝伏藏品中三根本的大部分诵修法。一切上师修法之王——密集上师之诵、修及事业三方面的修持,皆遵循传统要求实行。

 

在此期间的一次梦境里,自己来到了洛扎拉雅地方、莲花生大士经堂周围的一片草原上。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伏藏大师格热俅旺,正携同爱子班玛旺亲外出散心。途中遇见一位印度瑜伽咒师,身披白色袈裟,背挎着一个大包袱,从上方的草原徐徐走来。一见到我,他立即异常恭敬地启白:“莲花生大士特意嘱托我将此密令转交给您,敬请稍等片刻。”

 

我在原地等了一会儿,只见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包袱,里面是琳琅满目的类似于古代汉文书籍的簿册,他取出后全部交付给我。我从中随意抽出一本翻看,其书名为《莲花生大士颂文》,内容是对我一生当中该做之事的若干授记。后面有文写道:“莫去远处;莫贪恋资具,应广行上供下施;对上师莫生邪见;应将上师视为积累资粮的殊胜对境;初十不间断期供,这五点需时刻留意。”接着又抽出一本,书名是《伏藏大师格热俅旺二十五世本生传》,书中对伏藏大师每一世弘法利生之事业,大大小小均作了详细记载。我为第十九世,利生事业不甚广大。

 

猴年二月间,我本欲前往扎拉寺,然因班玛洛布大师当时法体极为不佳,还乘着轿子赶来见我,所以无法按时启程。自从司徒仁波切圆寂以后,这一带的宁玛派同门中已无人能像他那样对自宗教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为使他老人家能长久住世,我尽心尽力地做了不少法事,但却始终收效甚微。于是便向大师告假,言暂时先去一趟扎拉寺,办完事后很快就返回。

 

上路后,一日晚间在自己的觉受中见到宗喀巴大师、法王麦彭仁波切和自己的恩师龙多仁波切三位圣僧汇聚一处。宗喀巴大师与麦彭仁波切就月称菩萨的《中观回遮太过》(中的难题)互作问答,尤其在是否存在共同所见有法的观点上,两位高僧的辩论非常激烈,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于辩论之中。我(当时)暗自庆幸:此时若能洗耳恭听,定可受益匪浅。正这样想时,恩师突然叫我:“把你做的那些大圆满引导文讲义拿来给我看看。”我不敢怠慢,立刻将(讲义)呈给他老人家审阅。恩师阅后十分满意地赞叹说:“做得好极了。”就在此时,我却醒过来了。

 

由此梦兆我推测即将在扎拉寺创建的佛学处,将来应能广弘教法。等到了扎拉寺之后即开始授课,此间,于一次睡梦中感到班玛洛布大师即将往生他方刹土。我使用幻化身赶赴探望,见面后轻声问候他:“近来您的病情如何?”他答道:“我的内脏大部分都已受损了,因此想早点儿舍弃这个令人生厌的肉体。”我安慰他说:“您愿去往那一方刹土,我可以帮助您。”他听完后深情地望着我说:“我早已掌握了神识驭风之窍诀,想去那里都不成问题。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我也念了有一亿多遍,《意修大吉祥总集》中的心咒亦念完了同样的数目。如今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能亲见莲花生大士的赫赫金颜,往生布达拉刹土或铜色吉祥山应属轻而易举。然而您的《光明心滴》教法,我此生已来不及广弘,因而迫切希望能早日满此心愿,所以我还是想到您身边去!”我则劝请他说:“请您暂时不要这样做!乔美仁波切在《选择刹土文》中指明唯有极乐世界的功德最为殊胜,应首先往生此处,然后再变现一个化身,(那时)想到那里不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听完我的话,他微微点头并说道:“那么我就暂时先去铜色吉祥山的莲花光明宫,请您将来务必成全我,使我能如愿以偿。”

 

这时我从梦中醒了过来,没过几天,信使即来告知,大师病情加重,催我火速赶回。我立刻(快马加鞭)疾驰赶去,结果还是迟了——(等我赶到时,)老人家已经圆寂五天了。当时,他仍然处于安住状态,我便为他做了觉醒出定的相关事宜,并祈请他早日转世。几天后,当遗体荼毗时,种种瑞相纷然呈现:大地震动,虚空中自然发出击钹之声及悦耳的音乐,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天空中显现五色光环等。因此缘故,有许多人都对他产生了无比的信心。

 

随后,我对部分有缘信众宣讲佛法并授予他们心滴母子之灌顶及传承。当进行到续部金刚橛——护橛神灌顶时,食子上面自然起火,火花四射,有些弟子还听到了狗、狼、狐狸及豺发出的嚎叫声。

 

55岁那年,我闭关专修Ra那朗巴大师的伏藏品——《极密无上金刚橛》,它是莲花生大士当年仅对空行母益西措嘉倾囊传授的无上甚深法门,我欲念诵此法的咒语。当晚,我就梦到自己去了门卡内壤狮子山寨,在一条狭长溪泉的源头处发现了一个令人感到惬意的岩穴。在位于此处的一个敞开的金刚橛箱内、摆设的坛城中,我看到了一支天铁金刚橛,它系有蓝色的飘带,正喷射着火花。见此情景,我立刻开始充满敬信地祈祷,结果那金刚橛瞬间就变成了空行母益西措嘉。在她跟前还看见另一位颇受莲花生大士宠爱的明妃阿匝萨蕾,她以护关者的姿态坐在益西措嘉前面。此时我又真切地对她们二位数数祈祷,不断念着:“一切佛之智慧身,自然金刚法界中,极燃凶猛忿怒相,祈请体界生佛子。”如此再三祈求后,空行母益西措嘉的面前现出蓝黑色三角形橛座,它逐渐扩展着,就像往水坑中扔入石头时,水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一样,后成为中央主尊位置具骷髅头围边的蓝黑色三角形。它的外面是胜子金刚橛的位置,具有天铁四幅轮。在它的外侧分布于八个方隅的八大忿怒(神尊)之位置上又有八辐轮。在无量宫天门上方忿怒(神尊)的位置上铺着日垫,主尊之座位为内空三棱形,走廊前端处斜戳向下方,座位之底部也为三棱形,它的正面开有一扇门,内具下方忿怒(神尊)的座位。益西措嘉空行母当时以妙音所宣的似乎是《金刚橛根本续》,同时从其心间接二连三地射出一支支天铁金刚橛,并皆以金刚橛箱的形状落于各个忿怒(神尊)的位置上,且最终都化为金刚橛根本坛城。

 

那时,阿匝萨蕾空行母现为事业金刚之形象,为我授予《本纳金刚橛讲义》灌顶。在接着准备进行单坚护法神灌顶之前,我听见事业金刚吹响了长哨声。刹那间,十二尊单坚天母及四门守护明王就倏忽汇聚此处,而事业金刚此刻则以命令之方式赐给他们制命灌顶。我请求她(事业金刚)慈悲授予自己一次Ra那朗巴大师的伏藏品——《措嘉祈请答复文》之灌顶,而她却对我说:“《本纳金刚橛讲义》是我特意向莲花生大士祈求后才获得的,且此法为我等三师徒密意之所在,因此求得这个灌顶才更为重要!”

 

灌顶结束后,三根本坛城全部融入益西措嘉空行母身中,而单坚坛城则完全融入阿匝萨蕾空行母体内。益西措嘉空行母后变成具有蓝色“ཧཱུྃ(吽)”字标记的天铁四股金刚杵,持续地自然发出“吽……”的声音,最后即如同彩虹般消隐空中。此刻,觉性智慧金刚橛全然融于无生法界之境,于消融二取戏论之境界中,在无念状态里定了一会儿……

 

阿琼仁波切本人的自传到此就结束了,此后他那令人感慨万千的修行历程,自传中并没有记载,因而只得暂告阙如。不过我(译者)还是参照其他的一些资料,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老人家圆寂前后的一些轶事,作为传记补充:

 

铁蛇年三月间,阿琼仁波切在噶陀为三百多位弟子举行盛大的灌顶传法活动后,身体即开始显示不适,偶尔还会有流鼻血的现象发生。虽经多方努力,但对这种难以诊断的疾病,众人仍是束手无策……不久,当地信众抬着轿子把他送往炯巴龙修行地。就在那年的四月份,众弟子们为他老人家能长久住世而齐心协力地做了不少法事。

 

此前此后,大圆满托噶中的第四步境界——法性灭尽相的各种征相在他身上日趋明显;续部里讲到的获得如此成就时,身语意三门所应具备的诸多标志都开始陆续出现:当他的弟弟从门孔处向屋内窥视时,清楚地看见仁波切的身体在夜晚时分的酥油灯光映照下竟没有丝毫影子呈现,且时而化为虹光,时而消逝无踪……而呆在室外的人们则见到光芒笼罩着整间屋室。侍者端着食品进屋招呼他说:“请用餐。”而他也同样回应道:“请用餐。”侍者又问候说:“您今天感觉身体如何?”他还是如前一样重复了一遍侍者的话。不管他人对其说任何话语,仁波切均如是回答,就像山谷回音那样。

 

五月十七日,阿琼仁波切外明色身之显现融入本净法身内明童瓶身,弟子们遵照传统,于七日内严格保密。之后,他们即发现从遗体的每个毛孔处均流出色味如同蜂蜜般的甘露,夏日不腐,冬季不结,其量可装满两茶壶。弟子们此后于每年修持甘露法要时都会取用一碗……最后当遗体荼毗时,出现了放光、响声、大地震动等许多瑞相,特别是还发现了五种金刚舍利,大小如芥子或豆子一般。弟子们纷纷请回供养,并以此而修建了很多灵塔。

 

阿琼仁波切的色身虽已趋入法界,但他的智慧幻身却无时不现,经常都示现在有缘弟子面前。例如:他曾亲自现身于热振活佛面前,并为其传讲由他本人亲造的大圆满前行笔录与正行之修法;又,嘉贡多札活佛被其智慧幻身摄受,亲聆了大圆满耳传窍诀……

 

因此说,向往大圆满不可思议功德者,应以阿琼堪布等历代持明传承祖师为楷模,恒常精进修持九乘之巅——无上光明大圆满妙法,迅速获得殊胜成就,并饶益无量如母有情!

 

 

 

 

 

  中观庄严论解说 007

 

第7课

 

全论内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无谬真如到底是什么?二理指的又是什么呢?

 

讲第四个内容,造论当中第四支全论内容。我们翻到19页这个地方,在略说当中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这个当中讲到通过二理,通过世俗胜义能够明地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这就是全论内容

 

前面这个内容铺垫我们再看麦彭仁波切的提问,也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的问,因为前面就是讲通过二理明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提到两个问题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无真如到底是什么?二理指的又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提到了二理所抉择的,通过二理要明开显的,就是二谛的无真如,就是前面讲到的二谛无倒真如,这个地方讲二谛无谬真如,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什么叫做二谛的无真如?这个方面我们要了知。第二个方面是二明确开显,那么二理又是什么?

 

所谓的二谛自性也就是所应了知的,而二理则是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

 

所谓的二谛自性是什么呢?无谬的二谛自性就是所应了知,它是一种所知,世俗谛和胜义谛它是一种所知,所了知的自性因为在法界当中存在这样一种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体,如果不学习我们没有办法通达它,没办法通达什么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所以世俗谛和胜义谛对我们来讲应该是所知佛陀为什么叫遍知呢?佛陀之所以称之为遍知,就是所知法如是如是了知,遍周遍了知。实际上我们现在对于所知法不了知,这种障碍叫做所知障。

 

所谓的二谛自性所应抉择的所应观察的地方实际上世俗谛它的本体,胜义谛有它本体,如果我们不了知世俗谛本体是什么不了知胜义谛的本体是什么我们就没办法相信,因为我们对于所没办法真正完全认知的话,没办法修行了。所以二谛的自性是所应了知的。

 

那么二理是指什么呢?二理则是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我们要了知世俗谛通过世俗理来对世俗谛做衡量,然后了知世俗谛是这样的比如说唯识通过唯识的观点衡量现在显现的一切山河大地,我们显现的身心世界通过唯识的道理,通过世俗的道理一观察的时候就知道,现在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一切的法,都是唯心所现那么唯心所现,它还没有一个本呢?我再用胜义去观察,通过胜义观察的时候,这些唯心所现的本原来是空性的,这个就是通过胜义了知胜义谛。

 

二谛是一种所境,所了知的对境二理是一种能了知的途径,通过使用二理能够了知二谛这就是二理和二谛之间的关系,二理就是一种内心当中智慧,一种方便,决定二谛途径

 

【此等所知由真实与非真实两方面来分析可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

 

因为前面讲了它是一种所知,那么一切的所知真实和非真实两个方面来分析的时候,可以包括在二当中。一切万法的真实部分就是胜义谛,非真实的这部分就叫做世俗谛真实的这部分通过终极观察,已经彻底观察完之后,所得到的这样一种本体,再也没有超过它了,这个是最究竟的观察了,这方面就叫做真实的观察。比如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真正通过最殊胜的胜义理论观察到最后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可超越的,就得到这个所知就是它的真实义,这方面叫胜义谛。

 

如果没有通过究竟的理去观察,一切万法的显现等等,叫非真实义包括在世俗谛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一切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是非真实的,因为它是变化的是通过业力显现的,现在的我们的身心一切的轮回,这方面的显现是非真实的,可以包括在世俗谛当中

 

非真实当中也可以分两类,一个是比较稳定的,比如现在我们大家共称的共许的真世俗还有一种颠倒的比如说患了眼翳看到虚空当中的毛发飞来飞去,看到白色的东西是黄的,这叫倒世俗,这个也真实。

 

真实就一切万法的胜义空胜义谛非真实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比如说分真世俗,倒世俗这方面讲到真实非真实两方面分析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

 

【通过智慧衡量这两种意义,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

 

前面是讲二谛,二谛就是讲到它的所知,所知真实和非真实的两个方面那么理通过智慧衡量这两种意义,这方面就是二理了通过你相续当中的智慧这个智慧不一定是真实的智慧,这个智慧也有邪慧,也有真实智慧,通过每个人相续当中的分别,或者因为他的智慧对这两种衡量的时候,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颠倒分别,比如说外道。外道也衡量二谛,但是的智慧是一种颠倒分别,他通过他的分别念对于一切万法,因为这个山河大地诸如此类的法,不管是在内道修行者面前在外道修行者面前,它所显现的东西就是一个,比如说一大群内道外道的修行者聚集在一个殿堂当中,殿堂中间的这根柱子,它是共同显现的,这个时候内道和外道使用各自智慧来衡量这根柱子,外道通过邪分,认为这个柱子是恒常不变的,这个方面就是从颠倒分别错误认知柱子。

 

片面理解真实了达,片面理解就不是颠倒分别,但是所理解的是一部分比如说小乘通过他的智慧来衡量这个柱子的时候,不是颠倒分别,但是只是了解一部分真理,比如说粗大的一部分是不存在的,柱子它是很多很多微尘刹那生灭的法,这柱子有一种片面理解,片面理解当中有正确的一部分,也有没有究竟的一部分,对于柱子有这样一种认知

 

真实大乘的菩萨,在见到柱子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柱子现的时候完全自性空,完全就是没有本体的,就是真实了达柱子的本性

 

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这个宗派就是从这来的,通过内心当中的智慧,对外面共同显现的法进行观察,出现各种各样的观点,出现了颠倒分别、片面理解和真实了达的各种观点,所以安立了外道小乘、大乘大概是这样分的,当然如果你要把内部再去分就很多很多了,大概就是分了这三类。

 

 

 

通过二来抉择二谛的时候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实际上现在我们迷惑的也是就是对于二谛的迷惑,对二谛的意的迷惑,所以我们相续当中产生了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无明的原因就是这样。现在我们要通过学习正的方式来打破这种疑惑。

 

首先简述一下外道的观点:

 

因为前面有颠倒分别、片面的理解和真了达,所以下面就是通过介绍外道、介绍内道当中的小乘唯识中观一层一层介绍下去实际上下面所介绍的都是和二理和二谛有关的

 

外道有时也承许二谛,内道也承许二谛,但是这方面有真实的,有这样虚假的,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学习这种差别之后,必须要斩断对外道的执着,对外道不清净的观点不能够去学习,对于内道这样清净的观点必须要精进学习

 

()数论派:这一外道将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与神我二者许为胜义,而认为其中主物所变化的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

 

这一句当中外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已经区分出来了首先是的胜义谛,数论外道认为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神我胜义三德平衡前段时间学习智慧品喜忧暗三德,这三德平衡的时候,就们的力量均衡,没有哪一个超胜,就是平等的状态的时候,它这个本体叫做自性,如果这个不平衡的时候就开始显现万法认为自性是一切现象的,我们的经堂我们肉身,这一切万法的就是自性自性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就是所谓的三德平衡的时候,这个叫做自性主物不平衡的时候,就开始显现万法,显现二十三谛简别时候,它的概念就是平衡的自性状态,这个主物是胜义谛

 

还有就是神我,神我就是一种心识,束缚的因也是它,解脱因也是它,神我恒常的,它属于二十五种法当中,其中两个法是胜义谛,一个自性,一个是神我,或者叫主物,或者叫神我,这二者是义谛不变的恒常的

 

而认为其中主物所变,前面主物我们介绍两种状态,在平衡的时候,它就不变化,它是一种自性主物,如果一旦不平衡,三开始不平衡,开始发生作用了,这个时候就从主物当中变化出一切现象,从主物当中可以显现一切现象,所以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

 

从数论外道观点看的时候,下面还要介绍,在这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实际上他们安立的观点就现在的这些众生,现在的这些山大地,这些显现法,在它的主物当中都是存在的,全都存在,我们讲的就是数论外道一切的显现法差别法在自性当中都完全存在不平衡的时候,就从主物当中变化一切现象,本来存在的法,就从当中开始显现出来,重新显现出来,所以这方面的法都是变化的欺惑的所以解释说这些日月星辰这些众生能够走动,这些都是变化的法,都是无常的法,都是虚妄法,这些都是世俗谛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它的主物的本体,神我二者就是胜义谛这个方面就是安立二谛

 

【一旦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后再来观看,便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这个就是的修道,一旦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来观,我们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必须稍加提到一点点的所谓的神我,所谓的众生流转的过程,因为这一段在讲他的还灭,外道也讲流转和还灭,他获得解脱的状态,那么我们解释解脱状态之前要解释一下怎么安立他流转的

 

本来在胜义谛当中,这个时候主物还没有变化,神我和主物平等存在,在界实相当中,后来突然这个神我就产生分别,就开始想要享受外境,这个时候神我就把信息传给自性,自性了之后就开始变化,想要的东西,想要享受万法,所以自性就的本体幻化出来,这个时候神我不了切的外境实际上是这个主物变化,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这二十三谛虚假的法,按照现在的讲法来讲就是金钱啊、物质啊、一切一切享受,不了这些都是虚假的,这个神我就开始执着它,开始产生烦恼,就开始流转了所以这个时候神我就相当于我们的心,牢牢外境,你的心外境,你流转了的意思就说,众生是从这开始流转的

 

再解释下去,当流转到很长很长时间之后,突然有一天,这个神我感到有点厌烦了,就想这样流转下去,哪里是一个头呢就想解脱了,相当于我们说你的种苏醒了,你想要解脱想要求道了是这个意思那么开始去求法,面前求法,讲解修禅定的方式,一旦通过修道就接到这,因为后面还要讲,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略说。为了让大家比较全面了解意思就加了一段。

 

那么一旦通过修道,有了这样修道的方法,得到禅定,通过修道获得禅定神通天眼通,他观察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以前所执着的这二十三种法,所执着的这些所谓的金钱,这些其他的房屋等等,所有的法全部都是假的,都是自性主物幻变出来的,都是无自性虚伪的东西,都是欺惑性的有法照之后,这个自性就不好意思了,这个自性就把所变化的法全部收回去,一切法全部融入到自性当中,就当于我们在修定,你慧定的时候,这个时候照见万法全是空性的,就当于这样。

 

或者说唯识宗有点相似,唯识宗的观就是一切的山河大地都是从阿赖耶当中变现出来的,它的种子习气都是阿赖耶当中本来存在,后面通过业风鼓动开始慢慢从阿赖耶当中显现而来,后面当你成就的时候,一切万法隐没了首先抉择唯识,然后把这个习气尽就解脱了,很相似,和内道观点很相似

 

照见万法的本质都是虚假的时候,一刹那之中,自性就把所有的幻变全部收回去这个时候,神我的外境没有了因为前面他流转的时候神我着外境执着的,现在通过修道,的道稳固之后,一切的虚假法全部消,全部回归自性,这个时候神我在这个状态当中,就和欺惑的对一刀两断,就不再执着外境,这个时候叫解脱,神我就解脱了当于现在我们修道修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解脱了,我就自由自在飞来飞去,我就解脱了。就像这种观点

 

有的时候我们不注意的时候,都还是认为有一个我在修道,现在我在修道,当我的这个道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解脱了,我就成就了,老是觉得有一个我成就,这个方面和外道的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说如果我们不提早来学无我空性,我们不提早来解释,所谓解脱,只是一种名词而已,究竟当中没有所谓“我”在解脱,那么你这样修下去,遥遥无期。为什么呢?你的方法都错了。

 

内道外道最不共的地方就是有没有一个“我”在修道,如果你还认为有一个“我”在修道,那么就不是内道。所以真正开始修道的时候,你必须要认为无我,你必须要认为无我,才能够有真正的入道。

 

这个也是平时我们讲到在小资粮道的时候,有一个特色,小资粮特色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比如按照小乘的观点来讲,第一个你自己首先要生起一个无伪的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修一种法,按照小乘来讲,必须要修四念,四念当中就有一个诸法无我,你必须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入无我了,否则你这个道不是真正的道。

 

大乘的道也是一样的,大乘的道在入小资粮道的时候,第一个条件——的菩提心第二个你必须修这种法,这种法是什么?四念。只不过大乘的四念和小乘的四念,我们都是学习过的,不一样的。大乘的四念就像《智慧品》中讲的,身受心法无自性,全是空性的。所以你要入道就从这儿开始,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性见。如果你一直在有我的状态当中修行,你永远入不了道,永远入不了道。通过这个方面我们就知道了,你抉择无我空性,那是紧迫到什么程度了关键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认为我在修道,我在积资,我在怎么怎么样,一直在保持着把持着“不放的话,一方面我爱执把持不放,没办法生起菩提心这个俱生我执你不知道是空性的话,也没办法趋入空性,完全没办法趋入空性,修来修去就和外道修行的原理是一样的,虽然修行的方法你也许认为不一样的,但是修行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你修来修去还是外道,还是外道。这个不是从你是否皈依来区别,而是看你是否有真正的三法印你是不是有空性见从这个来区别你是不是外道的。如果行为上皈依了,你是内道,但你的修法,你的见解是有我见,如果你的修法是有我见,那就是外道,还是外道。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外道也是这样安立的,他最后认为我就解脱了。

 

 

接着这个论文讲,“便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就是虚妄性,这个时候就相当于证悟了如梦如幻一样,证悟了这样一种现象本来是空性的。

 

【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所有的一切现象一刹那之间,全部回归“主物”,就相当于我们说的一切显相刹那之间消散于法界了。

 

【这样一来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这样一消融之后呢,明知之士的神我明知之士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神我它是一种心识,它是能分别的,就叫作明知之士。“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因为他以前流转是因为耽着对境,现在对境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个神我就和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了,不再执着。所以这个神我就“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最后他承许这个神我获得解脱了,这个神我是胜义谛,这个神我获得解脱。

 

数论外道的观点,他的二谛是这样安立,修道也是这样安立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讲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现在在宣讲造论分支,造论分支是通过造论五本进行安立的。实际上,这个造论五本或者说造论分支,也是宣讲了本论的总义。或者就说整个中观宗的总义也是在造论分支这部分进行详尽的安立。如果我们能够把总义这部分的内容完全能够通达的话,实际上所有中观宗的内容都已经完全通达了。所以说在有些传统当中,如果有时间的话就会把整个《中观庄严论》的注释全部讲完,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也会把总义这部分做一个宣讲,有这样一种传统。

 

造论五本当中前面安立了由谁所造、为谁而著、所造范畴,下面要讲的是全论内容、何必要。后面两个科判就进一步地进行阐释,首先是全论内容。

 

全论内容实际上通过殊胜的二理,对于这样一种二谛无漏的真如自性进行抉择开显,这个就是全论内容。在安立全论内容的时候也是牵涉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怎么样通过二理来抉择二谛这个方面的内容。在宣讲这个内容的时候也是通过对于二谛的认知,有些是真实的认知有些是非真实的认知,所知方面也有不同;在认定之后能知方面,通达二理方面也是进一步地进行观察安立,所以说就分了内道和外道的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教义。

 

这样很多很多不同的分别,第一个方面有助于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第二个方面对于这样一种法界的自性从颠倒的到相似真实的,还有一种完全真实的,有这样不同的差别实际上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地了知二谛的自性。

 

在最初的时候,认定二谛这个是很关键的。如果说对于二谛没有认定的话,后面通过二理来抉择的时候会颠倒地、错误地进行抉择。所以说在佛教当中,首先对世俗谛胜义谛认定的方式非常重要,把二谛认定之后再去通过二理抉择二谛才真正能够了之二谛的殊胜性。对于二谛它自己所包含的意义才可以正确抉择和了知

 

现在我们在宣讲的是外道的观点,昨天已经讲了第一个数论外道,今天讲的是第二个问题是密行派,密行外道也是外道当中的一种。

 

()密行派:这一外道宗派认为,如同广大虚空般周遍一切并且是心识自性、独一无二的胜我即为胜义谛;

 

密行外道也分了二谛,首先是他们的胜义谛,他们的胜义谛是所谓的胜我,有的时候外道称之为神我,有的时候称之为胜我,有的时候称之为大我,反正总是认为这样一种不变的法、恒常的法安住在每一个有情的相续当中。这个神我或者胜我,或者作为轮回的基,一切众生轮回就因为没有认知到这个胜我,最后解脱的时候也是这个胜我获得解脱的。所以这个外道也认为,犹如“广大虚空一般的”,也就是他这个胜我是非常广大,犹如“虚空般周遍一切法”,所以说胜我是周遍一切法,“并且是心识自性”

 

“并且是心识自性”的意思就是说,在外道安立胜我的时候,有一部分安立胜我这个“我”它是属于心识法。比如前面这个神我,还有这个地方所谓的胜我都是安立一种心识的自性。还有一种外道安立这个我是一个无情的自性,这个无情的范围就比较广了,除了心识之外的都是无情。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如果是无情,肯定是色法,但是非有情不一定是色法,也就是这个无情只是简别了有心识,也就是说,要不然就是有心识,要不然就没有心识的。有一部分外道的我,他认为是无情的法。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独一无二”。他觉得这个我不会有很多,如果这样一种我有很多的话,就失坏了它的恒常不变的自性了,所以他就觉着这个我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一种我就是胜义谛。

 

多种多样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明知的我一味一体,因而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

 

安立了胜义谛之后,他们世俗谛又如何安立呢?“多种多样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除了这样一种胜我之外,其余这些显现的外面的法或者里面的法,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法。平时众生安住在世间当中的时候,一切世间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明知的我一味一体”究竟来说,这些一切显现的法都和“明知的我”,这个“明知的我”就是前面所讲的心识的我,这个神我,实际上和这个神我是一味一体的。这个神我实际上是胜义谛,这些显现的法、不真实的法是世俗谛。这些世俗谛的法究竟来说和这个我是一味的、一个本体的。“因而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所以说除了我之外,其余的器情等万法全都是世俗谛。

 

瑜伽行者通过如理修持胜我而使本性与非本性的无明脱离开来,如同瓶子破碎后其中的虚空回归大虚空一般融入大我之中。

 

他们承许修道之后获得解脱,所以他们安立“瑜伽行者”,就是这个修道的人,“通过如理修持胜我”首先抉择胜我的自性,然后通过很多方法来修持这个胜我、观修这个胜我,最后一旦这个胜我现前,修成了之后,就让“本性与非本性的无明脱离开来”,无明是非本性的法,本性就是胜我,因为在没修道的时候,这个非本性的无明染污了本性的胜我,让这个胜我办法真正地认知它自己的本性,没办法获得解脱,后面通过修道,非本性的无明就远离了,这个时候本性和非本性的无明完全脱离,这个时候就获得解脱。

 

打比喻讲“如同瓶子破碎后其中的虚空回归大虚空一融入大我之中”,瓶子当中有一部分虚空,瓶子外面也有大虚空,他们认为瓶子里面的这个小虚空之所以没办法融入大虚空,它的障碍就是这个瓶子,如果把这个瓶子打破之后,里面的小虚空就和外面的大虚空完全融为一体了。所以说同样的道理,修行者没办法证悟大我,没办法真正证悟胜我,原因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非本性的无明。如果通过修道把非本性的无明脱离了,或者让它消失之后,这个时候隐藏在人们相续当中的这样一种本性完全全体显露出来,就获得解脱。是这样进行安立的

 

我们在观察这个密行外道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和内道当中的有些承许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承许的如来藏,如来藏也是有这样一种自性的。一切众生相续当中都有如来藏,通过初步认知如来藏之后,这个如来藏作为本基就会显现各式各样的一些法,这些法称之为有法,这些法称之为客尘。我们在认知的时候就知道,在究竟胜义谛当中,除了如来藏之外其他的法都是无常的,如来藏是恒常不变的,其余的这些法都是变化的、虚妄的,这些都是客尘。我们要认知的时候,就通过他空的方式认知,一切的显现的法、一切的虚妄的法都是没有的,要通过修空性,把一切不存在的法,把它们的习气种子全部消尽,消尽之后一切客尘完全分离之后,如来藏的本性全部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获得解脱。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我们的这个修法很容易变成外道。前面我们讲数论外道也好,或者此处所讲密行外道也好,我们不要认为外道是非常非常笨的,很粗劣的一种法,实际上,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你有智慧,你会认为这种外道的的确确是很下劣,但如果我们的智慧不够的时候,就会容易把密行外道和内道的法融为一谈。我们到底是在抉择佛法,还是在抉择外道?不了知。

 

还有一些问题就是现在世间上也流行这样一种法门,这些法门有的时候也讲所谓的中观,有的时候也讲所谓的解脱,也提出家,也讲很多的道理,如果我们没办法分别分辨的话,就会说这是一种内道的修法,应该跟随他,应该去修持,实际上这个里面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密行外道和佛教当然不一样,佛教当中提到的如来藏恒常,还有提到如来藏和有法之间的关系,它里面都是有很微细的奥妙的,和外道宗派绝不一样。以前我们学习过如来藏的宗派,后面如果有必要可以讲如来藏和有法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者和外道根本不一样的地方,都可以安立的。那么此处就是说密行外道就是这样承许的。这个地方就是介绍他们的二谛,怎么样通过二理修持之后的解脱的道路。

 

()吠陀派等承许各自所推崇的梵天、遍入天及大自在天等所有天神是常有胜义谛,而由其神变所造出的万物则是不稳固、欺惑的本性(即是世俗谛)

 

吠陀派他们所推崇的,有些他们内部稍有不一样,他们所推崇的本尊、导师或者天神有的时候推崇的是梵天,这个是常有不变的造物主,有的时候就把遍入天安立成造物主,有的时候把大自在天安立成造物主,反正不管怎么样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这些所有的天神是常有不变的法,不安立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们把这梵天、遍入天、大自在天安立成无常的话,那么就和一般的凡夫俗子没有差别了,凡夫俗子他也有无常,他会有生死,所以他们觉得如果梵天、大自在天也是生灭无常的那么没有什么神性可言,就没有一个真正永久的皈依处,这一点就不承认。所以他们就认为梵天等等都是常有不变的,这一方面的本体叫胜义谛。

 

而通过梵天等等他们的神变所造出的万物,这些都是不稳固,比如说现在我们的众生,些都是梵天、遍入天造出来的,这些都是不稳固的,地球也好、宇宙也好,都是这些天神通过他们的神变造出来的,所以这方面的法是不稳固的,是欺惑的本性,这个方面就叫做世俗谛。

 

并且认为当获得这些天尊的果位时便已永久解脱了。

 

他们也承许修道,他们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很多方便,如果能够取悦梵天、能够取悦遍入天大自在天,能够得到他们的摄持,能够得到他们的悉地,这个时候就永久解脱,就不会再流转所以说他们在承奉自己的天尊方面非常注意,非常注意,有的时候就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悦自己的天神。

 

有些去过印度的道友也是回来讲,他们在供养的时候,承事很多的供品,然后通过很多优美的旋律来赞颂,然后有很多法器等等。所以有的时候这些外道修行者,通过他们的教义所诱惑的,反正就是说为了得到天神的欢喜,甚至于像以前,去杀人,把人的血喷溅在天神的神像上面,他们就觉得这个时候天神就会高兴。前几年还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好像是通过买一些贫穷的小女孩,把小女孩带到天神面前,割断她的脖子,把这个血喷在天神的神像上面,他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解脱的。到现在都还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他们对自己的天神非常崇拜,及其狂热的崇拜,想方设法必须要获得本尊天神的欢喜,得到他们的欢心,这个时候才会获得解脱。这些当中有些是通过非常极端方法,通过伤害众生的方法,有些是通过伤害自己,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就觉得通过这个方面通过这样的修行能够让这些梵天等等得到欢喜,所以为了获得这样一种天神果位,不惜一切手段。有这样一种问题。

 

于是这些外道徒便开始凭依修道苦行、种种禁行、供养布施、禅定观风等五花八门的瑜伽修法。

 

为了能够得到这样的解脱的缘故,这些外道徒就开始修行,他们修持各种各样的苦行,行持众多的禁行,有的时候是自己一只脚翘起来,就一直这样站起修行的。印度的一个修行者他一直在单足站立,有一次他出国的时候在飞机上也是这样站的。从一个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外道的苦行,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道的话,就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到其他的地方访问的时候都是这样修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对他们自己这样的修法的的确确非常执着,很执着这样一种修道。

 

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苦行,还有种种禁行,觉得学牛爬、学牛吃草、学狗,像这样的话就可以获得解脱,他们有很多不同的禁行。还有做各种各样的供养、布施,也供养水果,也供养人等等,反正做很多很多供养、布施。也修持禅定,还有观风等等五花八门的瑜伽修法,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解脱。

 

还有说什么常我与虚空等本来自然就存在的原始派等等,

 

还有说常我与虚空本来自然存在,这些称为原始派

 

宗派的名称与观点虽然各不相同,多之又多,可是归纳而言,他们均承认轮回束缚与解脱之因是常有的实法。

 

这些各种各样的宗派的名称、观点虽然各不相同,非常非常多,但是如果把它们归纳起来的话,就可以这样进行归摄,他们都承认轮回束缚的因是常有实法,解脱的因是常有实法。

 

所谓轮回束缚的因、和解脱的因前面我们在讲数论外道和密行外道的时候也是讲过的。反正他们就是觉得有一个神我,有一个不变的我,这种我既是束缚的因,也是解脱的因。束缚的因就是不认知这样一种常我,所以就受到束缚了。解脱的因就是你什么时候认知了这个常我就获得解脱了。就相当于我们说如果你不认识空性,你就束缚;什么时候你证悟了空性,你就解脱,相当于这个说法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它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有的外道都承许一个束缚的因和一个解脱的因,这个是一个我。昨天我们也讲过,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我们也会觉得我束缚了,现在在轮回中漂流,我一定要解脱,后面通过修行之后,我终于解脱了。这个时候也是认为一个轮回的因,就是这个我,解脱的因也就是这个我所以说,内道外道最不共的地方就是无我,没有一个我在流转,也没有一个我在解脱。这是在最初入道之前必须要抉择的,否则就和外道的法完全无二了。

 

这些常有派也都是说解脱存在的宗派,因此全力以赴精勤于自以为是修道的颠倒禁行。

 

这些常有的宗派相对来说比较善妙的,为什么呢?就是承许解脱存在,从某个角度来讲,他想要解脱。我们暂且不说他解脱的目标错了,解脱的方向错了,单从他想要解脱这个侧面来讲,实际上按照佛教的宗派观察的时候,想要解脱这个也是内在如来藏的一种妙力在开始显现。一个从来不想解脱的人,和一个从内心想要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人,二者之间的的确确还是有不相同的地方。常有派这些外道从某个角度来讲,从内外道的观点来讲,的的确确是非常低劣的宗派,这样修下去是永远无法获得解脱的,但是为了解脱而精进苦行,从某个方面来讲的确是超胜一般的人,超胜根本不想解脱的人。

 

这些常有派全是一个特点,都想获得解脱,为了获得解脱的缘故,“全力以赴自以为是修道的颠倒禁行”,就会出现很多邪见、边见、戒禁取见等等,像这样很多很多问题会出现的。这个方面就是一般的常有外道

 

【对于以上所有宗派,只要遮破常有实法就可以一并破除

 

对于这些外道的遮破方法抓住要点就可以了,一方面可以从它的支分破,但是核心是“遮破常有实法”。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承许神我恒常不变,或者大我恒常不变等等等等,所以在破的时候就破斥它的常有实法就已经完全足够了。在我们学习过的《智慧品》当中,在破这种自性,破神我的时候,破大自在天的时候,都是说如果你有这样的造作就是无常等等,都是一个特点,就是破常有实法。如果常有实法,它就不会变动的,如果是真正一个恒常它就不会变,如果不会变的话,那就不会起功用,如果它起了功用,就说明它是变化的。很多佛教的理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破斥的,所以这个方面破常有实法就可以。

 

有关对各个宗派进行破斥的情节在正论中可逐一了知。

 

这个是简单介绍内道二谛的安立方式。真正广破的方式,在颂词当中也有,在注释当中也有,我们慢慢学下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静命论师和全知麦彭仁波的智慧,帮助我们打破对外道这些颠倒见解的执着。

 

这个以上就讲完了三个宗派,这三个宗派都是讲承许解脱的,是常有派。

 

下面讲第四个宗派,和前面不一样,第四个宗派是断见派。断见派不承许前后世,不承许解脱,不承许为了解脱而修道。所以第四个顺世外道是所有外道中最下劣的宗派。前面的宗派不管怎么下劣,反正承许前后世的因果,承许众生在流转,承许有个解脱道,承许为了获得解脱而修道,断见派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

 

()顺世派:这一外道认为:显于现量对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它是境、根与识之因,所以这就是胜义。

 

这个顺世外道认为“显于现量对境中的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有的时候称之为元素,四大元素是显现一切物质的基本因,比如说桌子、我们现在的身体,像这样实际上都是四大显现的。顺世外道认为这些四大是显于现量对境中的,是“明明存在”的,的的确确是实有的。它作为境的因,所谓境的因就是我们的眼根或者耳根等等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这样一种境,这也是通过四大显现的,所以说四大能够做为境的因;四大能作为的因,就是我们的眼睛等等这些方面是四大和合组成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一般的说法不共同的地方,他认为四大也是心识的因。这个就是最大的分歧之处,就是他认为四大——地水火风能够产生心识。

 

如果他的观点能够成立的话,他就不用安立前后世了。为什么不用安立前后世呢?因为如果因缘和合,有了四大,那么通过四大就可以显现出心识,就是说今生当中如果你有了四大,就可以显现心识,根本不需要有一个前后世的心识做连接了。所以个常有不变的四大就是胜义谛

 

由此所生而再度灭亡的有法——万事万物则是毫不稳固、欺惑的自性。

 

 “由此所生”这个“此”就是指四大,由四大所产生,最后又再度灭亡的这些有法,像这样一切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毫不稳固、欺惑的自性”,所以他们觉得这就是世俗谛。从这个方面,也一类法是实有存在的,实有存在这一部分就是胜义谛,比如说四大;然后通过四大而生的,这些粗大的、缥缈的,这些要毁灭的法都是世俗谛。他们就是这样承许的,这就是安立他们的二谛。下面就是描绘他们的观点。

 

他们振振有词地声称:“修道等前生后世的业果根本就不存在,现今的这一神识只不过是从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现的,就像酒曲中新生出迷醉的能力一样,并不是来自于已故前世的神识;

 

他们认为所谓的修道,前生后世的业果不存在,没有前生后世,没有前世的业显现今生的果,今生的业显现后世的果,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那么所谓的神识,现在我们能够分辨、能够思维的神识不是从前生带来的,它是在怀胎的时候,在胎位四大聚合,因为他觉得四大是恒常的,是一种恒常的法,是一种实有的法,所以在胎位的时候四大聚合,父精母血这样聚合之后就会显现这样一种身体,就是“从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现的”。

 

“凝酪”就是在入胎的时候,胎位的几个阶段之一。“凝酪”就好像奶酪,比如酥油刚刚要凝结的时候面上有一层皮,有一层油这个就是凝酪。我们在住胎的时候,其中一位就像这个凝酪一样,就在这个当中,有这个凝酪的时候,突然从这当中就出现心识了。

 

就好像从酒曲当中突然发生迷醉的能力一样,他觉得这样一种心识不是前生带来的,是在今生的四大当中,今生的色法当中突然出现的,“不是来自于已故前世的神识”。从这个方面他说根本不需要承许前世,也不需要承许后世。

 

在这个世界无论留住多久,于此期间便会出现心识与气息,而一旦命归黄泉,则如同油尽灯灭般身体将散为微尘,内心融入虚空,而绝不会再有什么后世;

 

前面已经讲到了自己心识产生的根源,下面进一步介绍在这个世间当中,有的时候你是待几年,或者有的时候住几十年,有的时候住一百年,不管你在这个世间当中留存多久,在这个期间就会出现心识,就会出现气息。心识和气息,乃至于你的身体留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有它的心识和气息,一旦死亡就犹同油尽灯灭一样,这个身体就会散为微尘,身体散为微尘之后,这个心识完全也就消散了,跟随身体的消散而消散,就不会有什么心识的存在,也不会有心识流转到后世入胎,这方面的情况就不会出现,所以认为绝对不会再有什么后世。不会有前世,也不会有后世。

 

【而业果、道、解脱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造了业之后,通过这样一种行为,这个行为会产生业,业会产生果,个业果方面不存在;然后通过修道,通过修道的力量圆满之后获得解脱,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所感受的苦乐等不同显现就像豌豆的圆形与荆棘的尖锐谁也未制造一样均是无因无缘由本性而生的。”

 

今生当中感受的很多苦乐,这些不同的苦乐等不同的显现就好像“豌豆的圆形”它是自然形成的一样,“荆棘的尖锐”它是自然形成的一样,谁也没有制造。你在丰收的时候,在收获豌豆的时候,把豌豆荚一打开,就会发现里面的豌豆圆圆的,待在这个豆角当中。那么这个豌豆的圆形谁去制造的?谁也没有制造过,没有农夫一颗颗地去把它弄成圆形的,没把它团成圆形的。所以他就觉得这个是“无因无缘由本性”,本来是这样的,无因无缘就可以产生。

 

还有荆棘的尖锐,荆棘的刺谁也没有一根一根把它削尖,谁也没有制造过,“无因无缘由本性而生的”,所以他就不承许感受的苦乐是通过前生的业而产生的,觉得这个完全是今生当中的一种本性而产生的,无因无缘而产生的。

 

因此,这一派的信徒在身心聚合尚未死亡前的有生之年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一己私利。

 

所以说顺世外道这一派的信徒,他们在身心聚合的时候,还留在世间的时候,有生之年当中他唯一追求的是一己私利,他就有这样一种观念,反正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没有所谓的我现在的苦乐是前生的业带来的,我现在这一世的行为也不需要后世来承担,我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不需要负这些业果的负担,不会承担这样一种业果的责任,所以说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怎么样在今生当中过得好,耍得好,所以拼命地在今生当中追求财富。

 

没有业因果的正见的缘故,拼命地在现世当中,可以通过一切手段,反正得到快乐就已经可以,根本不负责任的,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派就这样追求一己私利。有些时候通过它这个特,也把顺世外道叫做现世美,它就是只是追求现世的美好而已,就不追求后世的美好这样追求一己私利。

 

当然在这个派当中,有一些很恶劣的人什么都不顾,一方面这一派总的一个原则就是根本没有前生后世,业果这个方面他们就根本不要担心的、不用担心的;另一方面,在这一派当中还有这样一种差别,就是有些人连这一世今生也不顾及,只要能够得到快乐就可以了,所以通过杀人放火的方式来敛财的也有;还有一些人稍微顾及一点所谓的世间道德、规范,就是说虽然我要得到快乐,但是我在世间当中生存,我的地位、我的面子,我的名声要好,所以说他在做的时候就稍微稍微注意一点,做一个好人,或者不能够危害到自己的名声,反正不管怎么都是追求一己私利,没有想到后世的解脱、其他众生的解脱问题根本没想。这个方面就是顺世外道一种特征,它的共同的特征就是这样的。

 

如果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坚信因果的话,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追求一己私利。想方设法遮破这种相续当中存在的种子习气,的的确确还是很重要。通过一切方法要在我们相续当中树立起前生后世的确存在的这样一种观念,修道得解脱的这个观念,通过理证,通过很多教义、公案,反正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我们相续当中要树立起牢不可破的业因果正见。这个就是在最初学佛法的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如果业因果这个问题不建立起来的话,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根本,最后就会变成顺世外道一样,只是追求今生当中的安乐而已,不考虑到后世问题。

 

也许是有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还存在这样一种顺世外道的习气吧,所以有的时候在修习佛法过程当中,对于这些快乐的追求、对于物质的追求,是胜过于追求解脱道的安乐的,如果由我们抉择的话,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选择钱财、选择享受,就不会选择学习佛法了,也不会选择解脱道了。当然有的时候在外表当中我们也会说我们是修道者,但是如果我们是修道者的话,就不会为了一己享受去放弃修法,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行为和我们想法的的确确有的时候……这方面可能多多少少还是有这样一种邪见在里面作怪的。所以,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讲的一样,想方设法在内心当中树立起业因果的正见太重要了,非常重要。

 

我们都觉得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无人能比,但米拉日巴尊者说如果你们能够像我一样诚信业果的话,像我这样苦行都做得到,任何人都做得到。就是因为我们相续当中还对业因果的问题没有产生非常稳定的定解的缘故,所以在修道过程当中会出现懒惰、会出现疑惑等等,很多的情况会出现。这个方面也是在修道过程当中必须要予认知,必须要予以重点来遮破的一个问题。

 

下面简略地说一个大纲要,怎么样遮破他们的要点。

 

在遮破此观点的过程中,对于他们所承认的四大存在依据破析微尘的正理;

 

他们认为四大、微尘是胜义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四大是产生一切其余法的因,他是这样安立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遮破他所谓微尘存在的道理,破四大,因为他的四大是一种色法,我们就可以借用佛法当中破析微尘的道理,把这种四大存在的依据全部破斥掉。在《智慧品》当中有遮破微尘,在后面也有破色法的,像六尘绕中尘方法就可以完全把微尘存在的依据打破。

 

而要驳倒他们所许的前后世不存在的观点,则凭借破斥无因的理证。

 

 

因为他们前面说,今生的苦乐等完全是无因无缘的,自然就显现的,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破斥无因的理证就可以的,如果说一切万法真正无因的话,那么一切万法的显现要么就恒常有,要么就恒常无,肯定会有常有常无的过失,这个就是破无因的理证,从这个方面就可以把他所承许的所谓无因的问题全部给打破。

 

关于此等内容从本论阐述世俗谛的正文论证中便可一清二楚。

 

这些都是简述,这些内容在后面正文当中全部都要详细地观察、详细地破斥。

 

 

 

回目录

音频:

【ZCKB】《中观庄严论》00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按照那烂陀寺班智达的传法方式——造论五本来讲,第一个问题,这部论典的作者是谁;第二个问题,这部《中观庄严论》为什么样的众生而作;第三个问题,《中观庄严论》属于哪一种经典和论典的范畴。前面已经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阐述,下面讲全论内容。

 

全论内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无谬真如到底是什么?二理指的又是什么呢?

 

此处提出了两个问题。所谓胜义谛和世俗谛无有错谬的真如,也就是说,它的真相、究竟含义到底是什么?然后,观察名言和观察胜义的两种理证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二谛自性也就是所应了知的,

 

什么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从世间角度来讲,叫做知识;从广义来讲,佛教称之为所知,也就是能知智慧的对境。

 

中观当中经常说:二谛的分类,二谛的分基,二谛的法相、定义。那么,二谛的分基是什么呢?有些智者认为是从所知中分的,有些智者认为是在无自性中分的。但在这里,所谓的二谛是什么呢?二谛就是一种所知,也就是人们所了解的一种知识。其中,圣者所了知的是什么呢?是胜义谛。凡夫人所了知的是什么呢?是世俗谛。

 

而二理则是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

 

什么叫二理呢?通过两种理证抉择二谛原原本本的真相,比如说,外面的色法就是所了知的,了知色法的眼睛或者望远镜,这就叫做二理。我们依靠什么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呢?必须依靠胜义理和世俗理。没有依靠这二理,就不能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

 

现在的世间人从来没学过胜义谛和世俗谛,因此对胜义理和世俗理也一窍不通。二理其实是指一种途径,从能境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胜义智和世俗智;从所境的角度来讲,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两种对境。

 

那么,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依靠何种方式来了知呢?应该依靠胜义理和世俗理这一途径来了知。

 

此等所知由真实与非真实两方面来分析可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

 

所知分为真实和非真实两种。圣者所见到的真谛、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叫做真实的所知;现在凡夫人见到的,就叫做非真实的所知。凡夫人中还有更迷乱的人,比如捏着眼睛时见到的二月,就是倒世俗——世俗当中的世俗、假当中的假。

 

通过智慧衡量这两种意义,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

 

用智慧来抉择时,有些人对二谛的本体一点都不知道,这叫做颠倒的智慧、颠倒的分别念;有些人稍微懂一点,像声闻缘觉片面地了解一点;有些人则完全能了解,就像中观所抉择的智慧。所以,能抉择的智慧分为上述三种。

 

莲花生大师《见解鬘歌》中专门讲到:智慧有稍微颠倒、完全颠倒、一点都不颠倒三种。《俱舍论》中解释有境智慧时也说:完全颠倒的是指外道;按照大乘观点,有点颠倒的是指声闻缘觉;一点不颠倒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

 

因为所知是固定的,但对所知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众生而有所不同。比如柱子,有些人认为它是常有的,这是完全颠倒的知见;有些人认为两三天之后或者过段时间会毁灭,这是片面了解;有些人认为,柱子是刹那刹那无常的,片刻也不会停留,这应该是最好的智慧。同样的道理,众生对二谛,依靠各自的智慧也有各自不同的认识。

 

首先简述一下外道的观点:

 

在这里,首先概括讲述一下外道的各种观点。

 

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要宣说这一问题呢?因为我们所抉择的所知就是二谛。以什么方法来抉择呢?应该依靠胜义理和世俗理的途径来抉择。那么,在抉择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根基以及所遇到的善知识的不同,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当中,有些人已经完全证悟了二谛的本相;有些人只是稍微了知一点;有些人一点都不知道,反而在自相续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遍计执著。因此,麦彭仁波切首先介绍了当时印度外道的各种观点,其中第一个是数论派。

 

()数论派:这一外道将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与神我二者许为胜义,

 

《智慧品》等很多论典中说:数论外道认为有二十五种所知。其中,胜义谛有两种,世俗谛有二十三种。

 

而认为其中主物所变化的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

 

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讲到:他们所承许的主物相当于阿赖耶,神我相当于意识。

 

一旦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后再来观看,便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

 

数论外道特别精进,他们通过修道以后、依靠禅定获得智慧眼,最后见到并非主物和神我的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就像人们所认为的,意识当中显现万事万物的形象。因此,麦彭仁波切也说:在所有外道当中,数论外道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一种宗派,因为它接近唯识宗。

 

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通过修行认识这些假象以后,一切世俗法逐渐融入外道所承认的主物【1】当中。

 

【1】 此处外道所承许的主物,实际与内道所许的法界非常相似。

 

这样一来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这时,作为明清胜义谛的神我,已经与世俗谛各种各样欺惑性的万法完全分开,不再有任何牵连。这个时候,神我开始逍遥安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跟佛教的说法是不是相同啊?一切世俗谛都是假的。通过修持,对这种假象的本体获得认知之后,一切假象全部融入主物,最后现前自我的逍遥自在。这是不是已经获得了佛教所谓的成就呢?

 

这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们承认“主物”是实有存在的,而佛教徒完全是在无我的基础上进行抉择,无论如何观察,所谓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显宗、密宗,包括大圆满当中,虽然有“普贤如来”、“自我本净”等诸如此类的法语,但实际上,这些全部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因此,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如果没有懂得这个道理,表面看来,似乎外道的修法也特别殊胜。有些没有头脑的道友很可能会说:“外道和佛教之间,外道应该是很殊胜的……”这些人因为前世没有好好积累资粮,即生也没有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类似的恶习气很容易就可以开发出来。

 

但实际上,外道承认一种实有的我,这就是他们的错误。有关这一宗派的观点,麦彭仁波切在下文有广说。下面介绍密行派,这也是对二谛本体没有真正认识的一种观点。

 

()密行派:这一外道宗派认为,如同广大虚空般周遍一切并且是心识自性、独一无二的胜我即为胜义谛;

 

他们所承认的胜义谛就是胜我,是周遍整个世间的一种心识。这种观点虽然接近唯识宗,但与唯识宗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们承许一种独一无二的实有的“我”,并将之称为胜义谛。

 

多种多样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明知的我一味一体,

 

世俗谛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所谓的我是一味一体的。

 

因而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

 

表面看来,他们的这种观点与唯识宗非常相似,因为唯识宗也认为: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依他起的显现而已。

 

瑜伽行者通过如理修持胜我而使本性与非本性的无明脱离开来,

 

这一外道的瑜伽士,通过如理如实地修行之后,而使本性无明和非本性无明脱离开来。他们所谓的本性无明和非本性无明,其实与内道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基本相同。

 

如同瓶子破碎后其中的虚空回归大虚空一般融入大我之中。

 

在下文也会对密行派的观点进行阐述,但在名词方面可能有点差别。

 

他们认为:整个万事万物由胜我遍知,然而通过修行以后,其本性与大我融入一体。这种说法,跟密宗的有些说法非常相似。比如密宗也说:最后融入普贤如来的本体当中。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们承许一种虚空般的“我”应该实有存在,因此这也是执著常有的一个宗派。但是佛教当中,不管密宗还是唯识,都不承认一个所谓的我存在。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

 

我们为什么以缘起和无我的道理对释迦牟尼佛进行赞叹呢?世间上的有些智者,也会对万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有关无我和缘起空性等万法真相的道理,任何人也没有宣说,唯有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如此殊胜的道理。

 

这是密行派的观点。下面介绍吠陀派,也叫做伺察派,这一派将四大吠陀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现在印度和其他很多国家仍然存在。

 

()吠陀派等承许各自所推崇的梵天、遍入天及大自在天等所有天神是常有胜义谛,

 

现在的尼泊尔,大自在派特别多。在莲花生大师苦修的山洞旁边,专门有一些大自在天的道场。每次到了各种节日的时候,他们就对天尊等进行杀生供养,这种现象相当多。

 

他们认为:获得了这种天尊的果位,就是所谓的胜义谛。

 

而由其神变所造出的万物则是不稳固、欺惑的本性(即是世俗谛)

 

大自在天或者遍入天所变化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外面的虚假现象,就是世俗谛。

 

并且认为当获得这些天尊的果位时便已永久解脱了。

 

现在这种外道相当多,包括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这些地方都有一些大自在派。

 

于是这些外道徒便开始凭依修道苦行、种种禁行、供养布施、禅定观风等五花八门的瑜伽修法。

 

他们一般好长时间不吃饭,到山上修禅定;还有一些修风的,比如修宝瓶气等等,这方面的修法比较多。

 

麦彭仁波切在有些教言里面说:外道当中,修神通的也有,修风脉明点、修禅定的也非常多,但是,修行最主要的特点不在于此,仅仅在形象上修行不一定很殊胜。

 

现在内地比较兴盛的道家,他们也修丹田、修各种禅定和风,但这些并不是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真正途径。虽然他们在世间行持善法、道德伦理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将获得天神的果位执著为最究竟的解脱,对真正的无我空性根本没有作过抉择。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加拿大,与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谈会上说:“没有学过宗教的人,难以确立一种正确的行为标准;学过宗教的人,行为、处事则会更趋于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为殊胜的即为佛教。”有关这方面,上师如意宝讲了特别殊胜的教言。

 

还有说什么常我与虚空等本来自然就存在的原始派等等,

 

有一种原始派认为:常我、虚空等等法本来已经存在,没有办法将其抉择为空性。

 

宗派的名称与观点虽然各不相同,多之又多,可是归纳而言,他们均承认轮回束缚与解脱之因是常有的实法。

 

现在不管是外道的书还是其他宗教的书,很多修行跟佛教几乎没什么差别,比如念咒语、修行禅定、获得解脱,这类相同的法语特别多。但关键在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法门,唯一在佛陀的教法中存在。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说:他们的宗派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归纳起来,他们都承许束缚和解脱的因是常有的实法。这一点是最大的差别。

 

这些常有派也都是说解脱存在的宗派,

 

在佛教当中,暂时从名言角度来讲,可以说解脱是存在的;但从究竟胜义角度而言,所谓的解脱是根本不存在的。《中论》当中,对于涅槃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因果不存在、轮回不存在的道理介绍得非常详细。

 

佛教的不共特点就在于此。但是,大家应该了知,佛教的这种甚深教义,只有真正的大乘根基才能接受;小乘根基或者外道根基的人,对这种道理也是不能接受的。有关这一点,佛陀在很多经典当中都有授记。

 

因此全力以赴精勤于自以为是修道的颠倒禁行。

 

这些执著常有的外道宗派,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财产都用在修行上,可是根本不能从轮回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有时候看见他们的苦行也的确是非常可怜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宗教非常好,在一生中精进修持。但这一世结束以后,还是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因为他们所谓的修行,根本没有损害轮回的种子——无明这一因。

 

表面看来,世间上的这些外道有自己的修行、解脱,也有自己的殿堂。我们在路边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外道的教堂,尤其像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有些殿堂的屋顶是尖尖的,有些是四方形的。这些人与世间不学宗教的人比较起来,还是可以的。但是,从轮回中解脱的因、解脱的修法,在他们的论典和窍诀中根本没有。

 

我们当中的有些道友,以后很可能会遇到外道。这时,我们应该知道,他们的修法当中根本没有解脱道。虽然在他们的论典中经常提到的人天果位等,有一种暂时的解脱道,但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正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窍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不然,在学院呆了很长时间,也学了很多有关中观的道理,过六七年以后纯粹成了一个外道徒,还要说“佛教不合理”。如果佛教不合理的话,从理证方面根本不会出现任何妨害,因为现在真正从因明或者推理上说“佛教如何如何不合理”的人,几乎没有。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说:我们相续中有很多外道的习气,这种习气,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引发出来。因为现在的很多人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手段进行欺骗,有些上师说:“我给你加持加持……”其实,他的加持也是损害佛教的。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不会盲目地接受。但没有智慧的人,反而认为“这就是真的教法”,结果自己也被引入这些外道当中。

 

从世间角度来讲,各种宗教应该互相团结,社会与宗教应该互相适应,这样是可以的。但是真正从解脱的大局出发,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千万不要被外道和不信佛教的见解所吸引,否则是非常可惜的!

 

对于以上所有宗派,只要遮破常有实法就可以一并破除。

 

如果遮破了常有的法,上述所有宗派的观点都会一并破除。

 

有关对各个宗派进行破斥的情节在正论中可逐一了知。

 

对于如何破斥这些常派的道理,在本论正文中有详细叙述,这里不作广说。

 

()顺世派:这一外道认为:显于现量对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

 

顺世派认为:现量见到的地水火风四大明明是存在的。这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没有任何差别。

 

它是境、根与识之因,所以这就是胜义。

 

世间的辩证法当中,不一定使用佛教的名词——胜义谛,但是真实的或者说真理所在,其实就是所谓的胜义谛。

 

什么叫做胜义谛?他们认为,所有的地水火风四大存在,也就是说,外界的物质、世间事物产生的因素真正存在,这就叫做胜义谛。

 

由此所生而再度灭亡的有法——万事万物则是毫不稳固、欺惑的自性。

 

四大当中产生的现象法——物理学中经常说“本质的法”、“现象的法”,这些不稳固的、欺惑性的、刹那变化的现象法,就叫做世俗谛。

 

他们振振有词地声称:“修道等前生后世的业果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认为:修道、学习佛法,以及前世后世的业因果是根本不存在的。

 

现今的这一神识只不过是从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现的,

 

下文当中,详细讲述了顺世外道的观点,他们通过一个理证【2】、四大理论【3】、三大比喻【4】等很多方面阐述了自己宗派的观点。

 

【2】一理证门:前后世等不存在,因为自己的根之行境前见所未见之故。

【3】四理论:现世有理论、俱生理论、新生理论、非枉然理论。

【4】三比喻:无因之比喻——草地上长蘑菇;二、无果之比喻——风吹灰尘;三、本性而生之比喻——太阳升起、水向下流、豌豆圆形、荆棘尖锐等等。

 

如今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来讲,从世界人口统计来看,持这种观点的人非常少。只不过个别国家由于教育理念的关系,持顺世外道观点的人稍微多一点。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从整个地球上人口的比例来讲,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现今社会中不是特别多。

 

有些道友由于前世业力现前,他们生长的环境也是非常恶劣的,如果转生到相信前世后世、相信解脱存在的家庭中,应该是很好的。像美国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宗教信仰,很多西方国家的总统在发言时,首先都是在自己的上帝面前宣誓。 

 

信仰宗教与不信宗教相比,就像法王所说的那样,的确存在很大差别。不信仰宗教的人,往往把人间短短的几十年,作为自己最大的价值来对待,这就是现世美——短短的今生过得非常美好、非常幸福,这就是他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目标。

 

《智海浪花》中记载了很多知识分子学佛的经历。他们通过智慧观察:人到底是不是只有这一世?如果只有这一世倒也没有什么,但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探索佛教、研究佛教,最后从佛教当中获得了答案。一方面,《智海浪花》是很多人的分别念,是个别大学生的人生经历;但另一方面,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应该翻开看一看,看看这些人的经历是怎样的,心态是如何转变的。有时候,看书还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对照自身,而且从别人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总之,从整个世界来看,持顺世外道的观点的人不是很多,但我们所处的有些环境,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相当相当多的。

 

就像酒曲中新生出迷醉的能力一样,

 

这是顺世外道四大理论当中的新生理论。他们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理论——最初的意识应该是从母胎当中开始出现的。

 

最近,我看了一本《生命之科学》的书。在这本书里,有些生命科学家对母胎中出现最开始的生命也是产生怀疑,认为生命产生之前应该有一种因,并非仅仅依靠一个受精卵,从母胎中产生最初的意识,应该存在所谓的灵魂或者意识的潜能。在《佛教科学论》和《前世今生论》中,对于“意识是大脑产生的吗”、为何有些人没有大脑却还有意识”等等问题也作过非常细致地剖析。

 

并不是来自于已故前世的神识;在这个世界无论留住多久,于此期间便会出现心识与气息,而一旦命归黄泉,则如同油尽灯灭般身体将散为微尘,内心融入虚空,而绝不会再有什么后世;业果、道、解脱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对这段话可能不用解释,大家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

 

所感受的苦乐等不同显现就像豌豆的圆形与荆棘的尖锐谁也未制造一样均是无因无缘由本性而生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众生感受痛苦与前世的因有一定的关系。可是顺世外道认为:这些都是无因无果的,就像荆棘树的尖锐或豌豆的圆形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科学也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生命是自然现象、万事万物的产生也是自然现象。

 

有些道友在相续中存在根深蒂固的、前世后世不存在的邪见,希望你们还是要看一看《前世今生论》、《佛教科学论》。现在的科学并非守持一些老观念。原来50年代的科学,的确存在一种非常坚固的见解,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新的科学发现。这时,我们也不要死死地抱着一种旧观念,应该通过各种理证进行抉择。抉择以后,破除自他相续中的各种邪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你应该欢喜若狂地跟他辩论:“你是不是真的认为前世后世不存在?请你老人家过来吧,今天我们两个人一定要辩论不可,你持这样的邪见是不应该的!”即使高等学校的一些教授也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有关前世后世的道理,从小就认为:前世后世肯定不存在。如果让他们讲出前世后世不存在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理由;但让他们承认前世后世的话,也不想承认,就是守着这样一种观念。因此,我们应该站出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探讨,这一点很有必要。

 

因此,这一派的信徒在身心聚合尚未死亡前的有生之年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一己私利。

 

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等等,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想法。

 

在遮破此观点的过程中,对于他们所承认的四大存在依据破析微尘的正理;

 

他们认为所谓的四大存在,其实四大肯定是不存在的。胜义中四大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下文通过破微尘的理证进行分析,完全可以驳倒他们的观点。

 

而要驳倒他们所许的前后世不存在的观点,则凭借破斥无因的理证。

 

如果前世后世不存在,应该有无因的过失。如果承认无因,那么四种产生、四种不产生等过失不可避免。

 

这种理证,关键看自己能不能运用。本来这个武器是很尖锐、很锋利的,不论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它砍断,可是不会运用、反而用错的话,把自己砍死也很难说。中观和因明的推理,如果会运用的话,对方的邪说一定会摧毁无余,关键看我们的智慧如何,尤其在这个山谷里培训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如果以如理如法的恭敬态度,真正用自己的智慧来取受,到时一定能够运用这种理证。

 

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一方面自相续中应该生起定解;另一方面,世间上有那么多持有邪见者,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度化他们,哪怕只度化一个众生也是可以的。尤其学习《中观庄严论》以后,对根本不信仰佛教的老师、教授、领导等,应该通过中观的方法,狠狠地跟他辩论一番。最后,他就无话可说:“确实,佛教并不是所谓的迷信,真的有一点道理。原来的我是不是有一点盲目?”在这方面逐渐逐渐产生怀疑,进而皈入佛门。这样的话,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每一个人还是要发愿:我在有生之年当中,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人皈依佛门。我想我这次出去的时候,医生也好、护士也好,即使向街上的乞丐辩论也可以……

 

关于此等内容从本论阐述世俗谛的正文论证中便可一清二楚。

 

《中观庄严论》当中确实有很多非常殊胜的要诀,我们如果通达其中所讲的理证方法,肯定会开启自己的智慧,自相续不会轻易被他人引诱或者随他而转。

 

 

第七课

15、导致各宗派观点出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6、请叙述数论外道所许之二谛,以及他们对于流转轮回、获得解脱是如何承许的?

17、密行外道对于二谛如何承许?他们认为众生如何获得解脱?

18、顺世外道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内道大德说顺世外道是最下劣的宗派?

 

 

 

 

  中观庄严论解说 006

 

第6课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为谁而著。就是谁是当机者?下面进一步进行归摄,进一步进行观察:

 

二、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在解释“为谁而著”的时候提了这个三个问题,下面就一个一个解释。第一个,到底什么是大乘?第二个,大乘的要义又是什么?第三个,了知大乘的要义之后,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生起一种以理引发的智慧?三个问题,息息相关的。

 

我们是学大乘的人,麦彭仁波切就给我们提问,什么是大乘?我们要了知什么是大乘。大乘了知了,大乘的要义是什么样的,然后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和前面的略答遥相呼应的。我们翻到前面对于造论五本总说的时候,实际上就有它的很简单的解释。我们看十九页,“二、为谁所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所以这三问都是从这里面出来的。

 

第一个就是“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有这样一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就问,第一个,什么是大乘?你既然要对所有大乘论典的意义获得这样一种定解,那么第一个问题,大乘是什么?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大乘是什么。第二,这里面有个“大乘论典之义”。那么这个大乘论典的要义是什么样的呢?麦彭仁波切第二问,大乘的要义是什么?解释这个问题。第三个,在前面这个问题当中,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的智慧,麦彭仁波切第三问,如何才能对大乘义生起以理而生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对于前面这个略说进一步进行观察,而且通过三问的方式来进行规范性的讲解,所以说都是围绕前面的意思而提问,然后做解释的。

 

那么下面就是回答第一问,到底什么是大乘?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这个当中就讲到了大乘的因,它到达最后的果。什么是大乘呢?首先就是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这个就是所有大乘的共同因,就是你必须要生起菩提心,要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趣入修法的前方便。菩提心的意乐就是两个特色:为利益众生、愿成佛。这个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要利益众生,第二个要希求佛果。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这个就是菩提心的本体,有两大特色。所以第一个就是以菩提心作为意乐,如果没有菩提心,没办法作为大乘的因,你要真正成为大乘,必须要发起菩提心,这个就是大乘再再强调之处。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你有了菩提心了,以这个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然后干什么?然后要累积功德,下面就讲到要累积功德。“通过具足十度之道”,“十度”我们都很清楚了,学过《入中论》就很清楚,首先是前面六度,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六度是共称的,在六度之后有方便度、愿度、力度和智度,加这后四度,总共加起来有十度。

 

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那么“究竟”“圆满”不是一个词,“究竟”是和后面的“三种功德”对应的。哪“三种功德”呢?第一种功德是“圆满”,第二种功德是“成熟”,第三种功德是“清净”。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圆满资粮的过程。

 

怎么样究竟三种功德呢?第一个是“圆满”的功德,圆满什么?就是圆满资粮。一个菩萨他必须要通过不断地修行来圆满二资粮,这个方面就是讲圆满。第二就是“成熟”,“成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讲成熟自相续,让自相续成熟;第二种解释的方法就是《现观庄严论》当中解释的:通过一切的方便让所化有情相续成熟。第三个就是“清净”,就是修炼清净刹土,就是把不清净的刹土修炼成清净的刹土,来作为弘扬佛法的所依。一切佛成佛的时候都有他的清净刹土。比如说阿弥陀佛,他的清净刹土就是极乐世界。

 

通过十度之道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这个方面是道位。后面“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二身双运”就是讲色身和法身双运。色身又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报身,第二是化身。报身和化身归在色身当中,然后再加法身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二身或者说三身。最后通过圆满资粮之后呢,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就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这个方面就是讲大乘的果。所以说什么是大乘?在这一段当中就把大乘的定义,把它的因、它的道和它的果就全部讲了,这个就是大乘。

 

既然这个是大乘,下面我们要问了,大乘是这样,那么大乘的要义又是什么?下面讲第二问,大乘的要义。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大乘有很多,但是它的要义就是两类,无外乎一致公认的就是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中观所涉及的甚深的空性方面,唯识所涉及的正见、修行的方式,五道十地方面所涉及的教义全部归摄。所以大乘的教义就是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这句话的解释,为什么称之为要义呢?因为这样一种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所以说它有资格被安立成要义;超越了声闻、缘觉的行境,所以说它是大乘的要义。乃至于不是声闻和缘觉,就是说这些佛教圣者已经获得了小乘无学道的圣者,乃至于超越了他们这些圣者的行境。所以说这样一种中观和唯识的教义绝对是最真实甚深的,这个方面就称之为大乘的要义。

 

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没办法通达唯识,没办法通达中观。以前益西堪布他老人家也是讲过,真正唯识宗当中所讲到的,一切的外境不存在,一切都是心识的变化这一点,这些声闻罗汉没办法接受,没办法通达的,通达不了。所以不要说是甚深的中观,就连唯识宗当中所讲到的一切唯识这个问题都是没办法通达的。所以为什么叫做大乘的要义呢?就是因为外道、声闻、缘觉都没办法通达,所以说称之为要义。

 

下面回答第三问,怎么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必须要有一个定解,这个定解就是能够产生以理引发智慧的因,有了这个因,这个殊胜的智慧就能够产生的。对于这么谛实的这么甚深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当然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信心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够只是凭信心,因为这样一种问题,一方面有的时候通过信心大概能够了知一点点,有的时候通过正理观察可以通达的。所以不单单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因为一般的凡夫人相续当中的怀疑很重的,相续当中的无明很重的,所以你要跟他讲为什么是这样的道理,通过正理的途径让他产生殊胜的定解,遣除怀疑。这个就是它的因。

 

【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

 

前面也讲过了它的因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产生一种殊胜的定解,产生了这个定解之后,这个智慧的本体是怎么样的?由此所生的无垢智慧的本体,它分了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

 

【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其中的甚深就是说“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在世俗中是有差别的,“一切万法”在名言谛当中的差别性非常明显,但是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一样一味的,蜂蜜不管是它的中间、它的边缘、它的上、它的下都是一个味道,没有很多味道,就叫做“蜂蜜之一味”。就犹如蜂蜜的一味一样,“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也是说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一味,一味都是空性的。在名言谛当中有世俗、有胜义,有男有女,但是在胜义谛当中,完全是离边的空性,这个叫做一切诸法一味的道理。

 

为什么佛经当中讲一切诸法一味,就是讲胜义谛当中没有办法去安立此彼等等很多很多差别。所以说胜义谛当中,通过甚深的智慧来了知一切万法一味的这个叫做“大中观”的智慧,这个就叫做它甚深的部分。

 

下面是广大。

 

【广大: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称为广大。】

 

就是说所谓的甚深,就是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远离诸边的空性,广大就是了知大乘中观和大乘唯识经典和论典,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字字句句无一遗漏”,就是不需要舍弃一个字,不需要取一个字,舍一个字,统统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就是说所有中观和唯识完全都是圆融的,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可以归摄在一个修法要诀当中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这种智慧就叫做广大智慧。

 

前面讲广大智慧主要是说广大的地道方面,中观当中讲一切万法空性,但是中观宗在修法的时候还是要安立五道十地,比如说《入中论》的体系,凡夫三地、菩萨十地和佛的一地,像这样的话它也要安立道地。所以从这个角度也是说一种广大的智慧。

 

那么在这个地方讲广大智慧就是说,对于中观和唯识,因为没有智慧的人他就会有取舍,他总是觉得没办法包容在一起,没办法把中观和唯识归摄在一个要诀当中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他就觉得如果我如果取了唯识了,我肯定要舍中观,如果我取了中观我肯定要舍唯识。他就觉得中观和唯识,不单单从意义上面,而且连字句方面都没有办法去做一个圆融,就像水和火一样没办法圆融在一起。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就是讲他的智慧不广大,如果有广大的智慧,他就会知道中观和唯识乃至一个字都不需要抛弃,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就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当中,来包含一切论典的,这种智慧就叫广大智慧。

 

这种广大智慧是通过前面所讲的这种因而引发的,有了前面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产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定解,这种广大的智慧在你的相续中就能够生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学到后面,中观和唯识一个字都不要舍弃,在我们的相续中就把所有的一切中观和唯识的论典摄在一个要诀当中,来包括一切论典,在这方面就被称为广大。一切论典通过一个要诀完全可以包括,这个就叫做广大的智慧。如果我们有了广大智慧绝对不可能对中观和唯识的一个字去做诽谤。

 

我们通达之后,我们也可以帮助别人来产生这样一种智慧,然后很多人学习之后就不会对佛法做诽谤。这个时候,一方面保护了自他相续,一方面也是真正地弘扬了清净的教法。为什么称之为清净的教法呢?有的时候我们在口头上说教法是清净的,但在内心深处就是觉得中观和唯识老是抵触的?老是哪个地方有些不对的地方,这个就是因为还没有对教法的清净处产生定解,如果真正什么时候通达中观和唯识是一味的,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这个时候才说真正在清净的教法方面产生了定解了。

 

对于教法的清净性能够认知,弘扬的时候也真正能够称之为弘扬清净的教法。否则我们内心当中夹杂了好像对中观或唯识的看法,这个时候再去弘扬,所弘扬的法就不是说弘扬清净的教法。因为你内心当中夹杂了这些不清净看法的缘故,所以说表面上在弘法,但不是弘扬清净的佛法。只有相续当中对唯识和中观真正产生一种它们是完全清净的、一味的,这个时候弘扬才是清净的教法,因为你内心中的定解是清净的缘故。

 

这个方面讲到了智慧的本体。下面讲智慧的作用。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如果有了智慧之后,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这就是所谓的胜解信,有了胜解信之后,就会踏上正确的轨道。因为你相续中有智慧了,有智慧之后你自己就有一双慧眼,你就可以清晰地去分辨我所学修的是非常正确的,应该这样这样修。别人所你修法不对,比如说你生起了二谛圆融的见解了,别人说二谛是不圆融的,胜义谛当中应该是唯识,世俗谛当中应该是中观,他这样给你讲的时候,你相续中的智慧不会被他硬夺的,或者别人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应该是有实有的本体的,他还讲举一些例子,讲一些似是而非的根据,你内心当中有很殊胜的定解,根本不会被他硬夺。

 

乃至于很多大德讲产生定解的时候,像宗喀巴大师等所讲的一样,他说:“当我一旦产生了中观正解的时候,当时即使是三世佛来到我面前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我都不会动摇。”像这样的话,不要说一般非人,一般的外道,比如说来一个人,我知道他是外道,他说佛法不正确,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这个时侯,我就首先就对他有抵触,我知道你是一个外道,我首先情绪上就有抵触,我就知道你说得不对,我肯定不会听你的。但如果这个时候不是一个外道呢?一尊佛,在你早上起来的时候,显现在你面前,这个时候你产生很大信心,这个佛说:“你学习了这么多,实际上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你应该知道一切万法是有自性的,有本体的。”这时你还能保持这种诚信吗?这个时侯也许就不会保持诚信了,佛说的肯定是对的,你就不观察这种道理了。像这样的话,你相续当中的所谓的定解就没有。

 

产生定解的智慧的作用就是,不管是谁,哪怕就说十万尊佛来到我们面前说一切万法不是空的,我们都不会产生丝毫的疑惑。什么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的信心,当然这个不是顽固啊,像这样产生很清净的信心的时候,就说有了真正的诚信了。顽固的心态是没有根据的,反正我认定的东西就咬着不放,这个就是顽固,自己也讲不出道理来,死抱着观点不放,就叫作顽固。但是这个不是顽固的,这个是一种真正的定解,而且是通过正理引发的定解。像这样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此处所讲的解信和前面所讲的定解,实际上层次上是有差别的。前面所讲的因的时候和这个地方所讲的对境的侧面是不相同的。前面说“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此处讲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前面是一种因,这个方面是一种智慧的作用。前面的因必须要通过正理观察产生定解,这里是说产生智慧之后,这种智慧对我的学修之处能够产生一种定解,绝对不会转移的。所以有了这样殊胜定解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他的见解、修行不会动摇,他确定下来的修行的方法不会动摇。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不管在一种什么样的条件之下,他都会去修行自己的这样一种正见。

 

如果有了这样的定解,就不在乎什么方式了,你走路也可以串习。因为内心当中非常地清晰,走路也好,或者你坐车也好,吃饭也好,都可以去串习,这样的话就可以逐渐逐渐达到时时刻刻都在修行的境界。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刚刚入道的时候,首先要具备一个犹如明目一样的正见,这是对于所有修行者来讲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入道之前,比如说我们要走路去色达,那么在走路之前要看自己有没有眼睛,如果你有一双很明亮的眼睛,这个是作为前提。有了明亮的眼睛,才可以看清所走的道路,就不会一下子栽到沟里面,一下子和一辆车撞在一起,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有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很多违缘就会避免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入道,在最初入道刚开始的时侯,就要具备一双慧眼。如果你有了慧眼,就不会入到歧途当中,你就会绕开很多的违缘,你就会避免很多的怀疑,所以这个方面对于我们修道来讲太重要了。

 

法王等大德也是讲过,在闻思修的时候,最初的时候,闻思比修法要重要得多,这个就是最初的前方便。如果你在修道之前,在实修之前,内心当中都没一个智慧,你在修什么?你到底在修什么?所以我们说修的话,你必须要有一个定解。你修法,那么法是什么?你所修的法是什么?你如果这个不搞清楚的话,完全有的时候是浪费时间,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在修什么,像这样你说你在修法是很可笑的。所以说入道之时为什么一定要具备一个非常清晰的正见,很坚固的定解?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也是再次教戒我们说“具备如明目一样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本论正是针对(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中观庄严论》所针对的正是以上所述的这些对大乘的奥义、正见智慧非常渴求,“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就是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就是《中观庄严论》的当机者,学习这个论典对我们的相续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对大乘正见的智慧没有兴趣,没有一点兴趣,不想学习,或者觉得这个可有可无,甚至于觉得《中观庄严论》可能还不如一般的一本小说有趣味,“你看我这次看了这本书增长了好多智慧噢”,觉得这些世间的书还有很多必要性,但《中观庄严论》好像觉得是很枯燥,好像是看了之后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什么特点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是《中观庄严论》的调化者。还要在内心当中真正再去看传记,再去思考修道之道,最后慢慢把这种世间当中的杂念抛弃之后,清净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真正趣入《中观庄严论》的学习,否则的话还是没办法真正在这个当中获得这样一种殊胜智慧的。

 

以上就讲了第二个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呢,今天继续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现在宣讲的是造论的分支,通过造论五本进行安立。

 

造论五本当中,前面已经宣讲了谁所造和为谁而著,今天要讲的是第三个问题:属何范畴。属何范畴就是这个论典的出处,或者它属于一种什么样范围要抉择这样的问题。抉择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前面我们在略说的时候已经做了观察。

 

【三、属何范畴:这部论典是要抉择所知五法的自性,关于其中涵盖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开的论述那样,】

 

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要抉择的是所知五法的自性,前面已经略说过,明、相、分别、正智、真如,这就是所知五法,就是所知的对境有五种法。

 

“关于其中涵盖所有大乘”,谁涵盖所有大乘呢?就是所知五法。所知五法它可以涵盖所有的大乘,因为所知五法和三自性是可以互相包括的。三自性也可以包括所有的一切大乘法,所知五法也可以包括所有的大乘法。所以所知五法已经涵盖了所有大乘的道理。

 

“正如下文中所展开的论述”,下面要安立、要抉择所知五法,就知道所知五法的的确确是涵盖了所有的大乘。因为《中观庄严论》是抉择所知五法,而所知五法又涵盖所有大乘的缘故,所以说我们就知道《中观庄严论》总的解释了整个大乘的意趣。

 

【由此可知,她要解释的显然是整个大乘的意趣。】

 

这个推理就可以了知,《中观庄严论》的的确确是要解释,或者说能够解释整个大乘意趣的。

 

【但尤为侧重的是《楞伽经》与《月灯请问等持经》等诸甚深经藏的无垢教义。】

 

总的来讲是抉择整个大乘的意趣,但是尤其侧重的、分别要抉择的是《楞伽经》当中的唯识和胜义空性、《月灯请问等持经》等讲到的甚深空性法当中的无垢教义。

 

这个就是前面“属何范畴”当中,安立了《中观庄严论》总的来讲是抉择整个大乘,分别是《楞伽经》、《月灯请问等持经》等等当中所安立的甚深意趣。

 

【关于名言中承认唯识的这一道理,《楞伽经》中所说的“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已再三表明了。】

 

因为《中观庄严论》当中,讲到名言当中承许唯识的道理,在胜义当中承许空性。名言当中承许唯识,有没有依处?这个方面就是通过《楞伽经》来进行安立。引用《楞伽经》一个颂词教证来进行说明,实际上在《楞伽经》当中也是安立了外境是唯识的,所以说本论名言当中唯识的的确确是有非常殊胜或者可靠的教证,可以作为所知的

 

那么在《楞伽经》当中怎么讲的呢?“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这两句当中讲到了外境的色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既然外境的色法不存在,那么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外境的色法,能够听到的外境的声音,又是怎么样安立的呢?“自心现外境”,也就是说真实在一切法界当中,在名言谛当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这样一种色法等等,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或者不观察的时候外境就是一种微尘的自性,就是色法的自性,但是如果详细观察的时候,所谓外境的色法,是没有丝毫微尘的自性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相续当中的习气显现了外境,犹如梦境当中的外境。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就知道,梦见了山河大地,梦见了很多很多的色法。实际上梦中的这些色法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微尘。所以,唯识宗所抉择的,或者《楞伽经》所安立的,名言谛当中一切的外境,我们看起来似乎有,但是观察的时候就不存在。就像梦中一样,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这个外境是存在的,这个色法是存在的。但真正醒来观察的时候呢,这个是在梦境,了有一个做梦的心之外,里有一个所谓的色法的外境呢?所以,我们就知道,你看到摸到了,不一定是真实存在一个色法的自性的。实际上是自己的心显现了外境,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一个其余的色法的外境

 

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因为一般的众生没有通达一切唯心所现的缘故,一切色法就是自己的心识显现的,或者本来就是自己的心识的本体,“凡愚执有为”一般的凡夫人、愚的人就执着外境的有为法。“执有为”的意思就是说,执着外境有一个所谓的有为法的自性,有一个色法的有为法的意思。

 

已再三表明了”,在当中已经很清楚的说了,外境当中根本没有一个所谓色法的自性。

 

【对于二谛的观点,此经中也云:“世俗有诸法,胜义无自性,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

 

在《楞伽经》当中也是提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因为在《中观庄严论》当中讲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有而胜义空。世俗有而胜义空的观点,在《楞伽经》当中也有教证。在《楞伽经》当中讲“世俗有诸法,在世俗谛当中存在诸法,有诸法这样一种显现。“胜义无自性”,在胜义谛当中一切诸法的显现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没有自性的。“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这两句讲到了世俗谛怎么样安立的。什么叫做“错谬无自性”呢?“无自性”的意思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本来是无自性的,就是胜义了,但是一般的凡夫人,不了知这个无自性,错误地认知无自性,对于无自性错误地安立,错谬地认知,所以叫做“错谬无自性”。对于无自性的东西错误地认知它有自性,”彼即世俗谛”,这个就是世俗谛,这个就是世俗谛安立的方法

 

一切的世俗的法通过缘起和合,当然缘起也有很多凡夫相续当中的有漏的种子,还有一些是属于无漏的种子等等,如果相续当中有无漏的习气、无漏的种子,也会显现一些法,比如说圣者面前显现的这些刹土等等,这些方面也是世俗。还有一些法是有情相续当中有漏的业因显现的,比如现在我们六道轮回等等。也就是说,所谓的世俗都是因缘和合而显现,所显现的法就是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是无自性的。这方面就是讲世俗和胜义。

 

如果你把无自性的诸法,认为是有自性,这个叫做世俗谛。我们在前段时间也学习过《入中论》,《入中论》在安立世俗和世俗谛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不同的安立,“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痴障性故名世俗”实际上通过所知障、通过法执、俱生的执着和合之后能够显现诸法叫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把一个假的法,你认为它是实有,知道它是实有就是世俗谛了,这方面就相合于一种比较深重的实执。

 

所以,此处“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的意思,也可以和《入中论》的这个颂词对照着进行安立,就是世俗和世俗谛实际上在安立的时候,有的时候稍微有差异。有些时候世俗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世俗。但有的时候,世俗和世俗谛可以分开来进行表述。

 

【关于二谛圆融的观点,】

 

前面已经讲过二谛的意义,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也是提到了二谛圆融。因为《中观庄严论》主要要讲的也就是世俗谛当中的唯识和胜义谛当中的空性,怎么样圆融无碍,也就是二谛圆融的观点。

 

它的依处在经典当中是这样讲的。

 

【此经又云:“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

 

上师在解释颂词时,实际上是把他们安立为唯识、超越唯识的空、超越空的离戏空,后面是一个归摄名言当中是“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也就是说在名言谛当中是依靠唯识来进行安立的,一切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境 “不观察外境”的意思,因为通过唯识来安立的时候呢,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外境让你去观察让你去认知的。所以这个“不观察外境”的意思也就是否定了在名言谛当中外境存在的道理。如果要安立唯识的教义,就不能观察外境,就不能说除了心识之还有一个外境可以存在,这个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这就讲了世俗谛当中是唯识的观点

 

 

“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上师在解释这两句时,解释成单空,解释成相似胜义谛。“安住真所缘”的“真”也可以理解真实义或胜义的意思实际上真正的胜义谛是没有所缘的,但是此处有个“真所缘”,胜义谛有一个所缘,这就是单空着重描述的观点,就是必须要把空性做为一个所缘,做为一个所缘境来安住、来修持,这个方面才说是超越实执。所以说首先安住唯识,第二步“安住真所缘”,即安住胜义谛空性的所缘境。在安住个真所缘的时候 “唯识亦超越”,就超越了唯识的观点。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安住在单空中的缘故,所以说就超越了唯识通过这样一种自派的空性的道理,或者单空的道理对唯识宗做观察的时候,能够破斥唯识在胜义当中存在的这个道理,所以“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

 

“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上师在解释的时候,这个解释成是应成派观点,解释成真实胜义谛,“越过唯识已”,通过什么来越过唯识,通过“无现”越过唯识,无现”就是前面所讲的单空,通过无现越过唯识已”。这个无现”单空的观点也是一种过度,是打破唯识实有的一种方便,所以说你如果超过唯识之后,你这个无现的观点是不是真正安立呢?“无现尽超脱”,这样一种无现单空也是完全超脱的。“住无现瑜伽那么就说能够住在无现”究竟真实义的法性住无现瑜伽的瑜伽士,彼士睹大乘他就真正见到了大乘的妙意,见到了大乘真正的精华了。所以说无现超脱之后,安住在无现瑜伽的这样一种瑜伽士能够真正见到大乘的义理,这个方面就是通过三个次第成立的

 

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这个颂词可理解成总结,通过前面这样之后,就可以悟入任运成二利的大乘教义。因为大乘的教义对于二是任运自成的,所以说他就能够“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通过自己的大愿,让自己相续中的大乘修法能够清净。

 

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究竟来讲时候,所谓的无我观、无我的妙无我的,实际上是不是存在呢?真正观察的时候无现不可见。有时候我们觉得无我是存在的,无我还存在的话实际上还是一种有“无我”的承许,即单空的承许,但究竟来讲的,所谓这样一种“无我智”它也是不可现的、也是不可见的,如果认为在真实胜义中还有一个无我智可、可实际上这个就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因为还有对于这个无我智慧的一种执着缘故所以说在究竟的胜义当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无我智慧可以去现见,可以去安立的

 

这个方面就讲到二谛圆融,二谛圆融的观点就说暂时的时候,所谓的唯识单空离戏空都可以存在,究竟的时候这一切都是不可言的,全部都是一味双的,所以就安立了名言谛胜义谛完全无二的圆融观点

 

【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

 

在《中观庄严论》中也讲到了胜义谛当中无自性。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是在很多经典当中再再宣讲的

 

《楞伽经》中也有说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更为详细

 

楞伽经也讲到胜义谛无自性的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当中对于胜义无自性观点非常详细

 

此经云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

 

《三摩地王经》当中讲到,如果我们能够了知心是无自性的,心在胜义当中是无自性的道理,再度能够产生无我的智慧。这个方面讲到了胜义无自性。心的自性从不同角度安立的时候名言谛的角度来讲,心的自性它就是一种明知,明了了知的一种本体是世俗的自性如果是讲胜义谛的时候,心的自性是什么呢?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或者再进一步讲心的自性是什么?心的自性光明。实际上心的光明也好心的空性也好是一本体、异反体,就说是不同的侧面安立而已。此处胜义无自性的道理,如果能了知心性本空,就能够再度地产生殊妙的智慧。这方面就安立了胜义无自性的道理

 

“智晓有为无为法,尽毁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

 

“智晓”这个“智”智者的意思,有智慧的人,智者他能够了知一切的有为和无为法,能够了知它的本性。“尽毁一切相之想”因为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所谓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区别是具足生住灭,有的时候讲生住异灭,有的时候讲生住灭,或者有的时候就是有生灭。实际上就说有生住灭这样一种体相的法就叫做有为法,没有具备生住灭的法就叫做无为法。比如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还有这样的房子、桌子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有最初的生、中间的安住、最后的毁灭,所以说这个法叫做有为法,因为它具备有为法的法相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无为法呢?像虚空、兔角等等像这样的法,无生、无住、无灭,就是有为法的反面的法就叫做无为法,无生住灭的,这个方面叫无为法。

 

智者了知所谓有为法无为法只是分别心安立的,只是分别心显现的,或者有为法、无为法是观待而安立的缘故,所以说它的本性是无所缘的,他就能够“尽毁一切相之想”,所谓的有为,它的生住灭;无为,无生住灭等等所有一切相之想全部可以毁灭。

 

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如果能安在无相空性中,他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因为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有为无为当中,有为法和无为法可以包括一切万法,所以说如果能够了知一切有为无为是无相的,就能了知一切万法全都是空性的。这个颂词也是讲到胜义是无自性的道理。

 

【“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在这个颂词当中是讲到了所谓的真实的空性它是怎么安立的呢?“所谓有无为二边”平时一般凡夫分别心能够把一切万法判断为有或者无,能够在我们面前显现的就是有;没办法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或者说这个法后面毁灭了的叫做无。一切众生执着万法的方式无外乎这么两种就是有和无这两种就安立成有和无。所以说一切众生的分别念都是缘有、缘无产生的。如果是存在的东西,分别念就安立有,如果不存在的东西,分别念就安立无,除有无两种安立方式之外,众生也没办法执着了,所以说一切众生的戏论全通过有、无的分别进行安立的。

 

为什么中观宗鼓励后学者打破有无二边

 

实际上能打破二边就能够从众生这样一种戏论分别网中超越出来,就能够真正了达一切万法的实相,一切万法的实相是非有非无,或者说是打破有无二边的,所以说如果能够打破有无二边,那个时候就知道什么叫中道,什么叫做空性。

 

现在我们也许对空性还很陌生,不了知什么是空性,但是我们就通过这样一种中观的论典来学习,中观论典当中我们么打破有,我们就通过理证去观察,打破有。一切万法通过这样一种离一多因的方式,观察完之后,哦一切万法是不存在的,这就打破了有边;然后这个时候,我们相续当中就会再度显现一个无,哦一切万法都没有的,这个时候再通过一些理论,离一多因理论等等来观察,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无,是观待有才安立的。如果说有有的话就会有无,如果有不存在,这个无也不会存在。通过这样道理一观察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无它实际上是一种假立的,观待有而安立的一种名称而已。我们就知道这个无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这样观察一周,通过理论把有边和无边这样破掉之后这个时候我们的境界当中我们的智慧当中就会有一种一切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的这种概念,这种概念如果在我们相续当中你能够去体会的话,这个就叫做最初的空性见,最初的空性见就是这样的,一切万法正在显现的时候,实际上离有离无,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到这一点,最初的空性见也有了。

 

当然这样一种空性见,针对不同的根性,有些根性利的人,他这样观察完之后他相续当中的空性见是非常深,非常稳的。有的时候通过观察完之后,这空性见是最初的一个概念而已,还很浅。但是不管怎么样,无始以来你都没有真正地产生过这样一种空性见,现在通过学习之后开始产生了,开始产生这样一种空性见,所以这个对我们究竟解脱来讲是最大的一件喜事,最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所以说这个破有、破无,这个是在《中论》、在《四百论》、在《中观庄严论》,在所有的中观论典当中全都是这样安立的,打破有无二边,所以说所谓的有无是两边。

 

“净与不净亦是边”,清净的法和不清净的法也是边,清净是观待不清净的清净。不管怎么样,我们执著万法或者是清净的,或者是不清净的,我们认为涅槃是清净的,轮回是不清净的,所以我们就有了轮回和涅槃的概念。既然有了轮回和涅槃是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我们就有了一种要舍去不清净的轮回要证悟清净涅槃想法,这种想法在某个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法执,实际上来讲的话,暂时我们在入道之初这个方面是可以去安立的,必须要依靠的,但是从究竟来讲这个方面也不是真正的中道。如果内心当中还有一个轮涅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就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说“净与不净亦是边”,“边”就是边戏、边执、戏论、执著,都是这样一种意思,落入一种边执当中。

 

“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实际上一切万法是从有无来观待安立,或者说从净与不净来观待而安立的,如果通过这样一种理论能够善巧地断除有无二边,或者常断二边,净秽二边等等,很多很多所观待的二边,如果能够“尽断二边后”,智者就能够安住一切万法的实相,智者也不会住中间。

 

为什么不会住中间呢?因为所谓的中间,也是一种概念而已,也是一种分别的概念,如果有两边就不会有中间,如果要安立中间,那么就必须要承认有两边。比如说一条大马路,我们在走的时候,左边是峭壁,右边是悬崖,中间是一条路,那么我们不能靠近悬崖走也不能靠近峭壁走我们要走路的中间,很安全。如果这个时候你要承许一个中间,那么你必须要承许左右两边。所以当你在承许中的时候,这个时候在脑海当中肯定有一个边的概念,有边的概念才会有中的概念。

 

为什么要安立为中呢?这个桌子,我们说这个桌子是中间,你这个中间部分是怎么划的,你如果不把两边平等分割的话,你怎么知道这是中间?所以如果你有中的概念,肯定有边的概念,肯定有左右的概念,肯定有上下的概念,如果是这样,你所谓的中道义,你所谓的中道还不是真正的中道。如果你把两边破掉之后,你的中间,你所谓的中也无法安立。

 

所以实际上我们真正把有无破掉之后,所谓的中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只不过这个时候有些众生有分别,说我把两边破了,我行于中道,如果你内心当中有一个所谓行于中道的概念的话,这种概念也是分别,也需要打破。打破的方法很简单,就前面我们所介绍的一样,如果没有有无,就不会有有无的中间,就不会打破有无之后重新划一条道来让你走,实际上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我们通过空性之后把一切的相执打破之后,最后还有一个最微细的,你要把这个空执,把你通过观察得到的这样一种概念也必需要逐渐逐渐地泯灭掉,这样才能够靠近一切无所缘的中道义。一切无所缘,不管是有也好无也好中也好都不存在,都是不存在的。这个方面就是《三摩地王经》中讲到的这样一种空性见,胜义当中无自性的道理。

 

【“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若知如此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

 

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这个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一切万法的自性犹如虚空一样,这样一种本体它是一切无所缘,无所执著,无所见,无所观的这样的本体。这样一种本体是“离言词道无所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分别心去缘,没办法让我们分别心去缘的缘故我们的言词就没办法去描绘它。我们能够用言词去描绘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能够执著的东西,我们的分别心能够缘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表述它,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它不是我们分别心能缘的,如果你能够通过分别心去缘,肯定不是法性,肯定不是诸法的法性,就是这样的。这样诸法的法性是离言词道,它无无所宣的,犹如虚空一样。“虚空”只是一个概念而已,虚空本来就是一种不存在的法,这个在因明等等当中讲了很多的,所以一切万法的法性就是犹如虚空一样的法性。

 

实际上虚空法并不能够真正和空性相对照,但是在所有世间的有为法当中,或者在世间有为、无为法当中,能够和空性做比喻的,最靠近的就是这个虚空了,这个虚空最能够作为空性的比喻,除了这个比喻之,再没有办法找一个比喻。桌子板凳诸如此类的东西和空性的意思就相隔比较远,所以作比喻很难让众生真正对空性的意思,对它的总相产生一个定解,所以很多地方用虚空来做比喻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不是说虚空等同如空性,否则看到虚空就证悟空性没有这样的事情。

 

若知如此胜妙理如果真正证悟了一切万法犹如虚空一样的万法本性的话,如果你证悟了这样一种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因为他已经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了知万法的空性就是证悟万法的实相。在证悟万法实相的时候内心当中的迷惑,就已经通过证悟空性的方式完全已经扫除了,如果你的迷惑扫除之后,你相续当中的智慧就会开显出来,智慧一旦开显你的辩才就会无穷。所以为什么当你证悟空性之后,你的智慧源源不断地涌现,你的辩才也是源源不断地涌现。

 

通过证悟而显现的辩才,远远超胜通过书本上学习的东西而产生的辩才,因为他是证悟到实相,亲自体验实相之后,然后相续中的无明遣除了,俱生的智慧开显了,这个时候对于一切万法,不管是胜义谛的道理也好,还是对于世俗谛当中万法的本性也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疑惑,看得很全面,所以他的辩才的的确确是没有穷尽的。为什么佛菩萨的辩才这超胜,就是因为证悟了法性的缘故。

为什么我们相续当中的辩才非常的狭隘呢因为实执太重的缘故,就是因为实执太重。此处也是讲了证悟空性了,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的辩才也是无有穷尽的,他能打破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实执怀疑等等,诸如此类的疑惑。

 

【诸如此类所述的道理已经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自性。】

 

前面有些是讲到了相似胜义的,比如说在打破了实执之后的这个空性,这方面是相似的。最后比如说在某些人内心当中,“是故断尽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这样的一种是相合真实胜义谛。所以在这个当中相似胜义谛能够让我们了知这个空,我们可以抉择,可以修持。这样的话就属于相似胜义谛,因为这毕竟是分别念的状态,毕竟是分别念的所缘。真实胜义谛是让你离开一切的执着,乃至于空的执着也必须要打破,相合于这样义趣抉择的方面称之为真实胜义谛。前面已经对相似胜义谛和真实胜义谛都已经做了观察了。

 

【《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云:“愿以正理及经藏,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后,具月灯等甚深经,真实智慧之珠宝,诸智者修无畏法。”】

 

在《中观庄严论自释》中有这样一种发愿,“愿以正理及经藏,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以正理和经藏作为装饰,或者就是《中观庄严论》它是以正理的经藏的教证作为装饰的。“种种珍宝严饰”,什么“种种珍宝”呢就是讲“正理”的珍宝,“正理”就是讲种种殊胜的理证,非常尖锐正确的推理;“经藏”就是讲经典的教证,任何一个观点既要有正理也要有教证。所以说通过正经藏的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此义”就是讲《中观庄严论》的这样一种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无碍的观点。

 

精心证悟此义后,具月灯等甚深经,真实智慧之珠宝,你就能够,这个就是具足具备的意思,就能够具备《月灯三昧经》《楞伽经》等甚深经典的真实智慧的一种珠宝。《月灯经》也好,《楞伽经》也好,都是非常深奥的经典,如果你证悟了《中观庄严论》,你就具足了月灯经的智慧,你就具足了楞伽经的智慧,这样一种真实的智慧就相当于珠宝一样,你证悟了《中观庄严论》,你就拿到了月灯经楞伽经等等殊胜甚深经典的真实智慧的珠宝。

 

“诸智者修无畏法”如果有了这样一种真实的智慧,一切的智者他就能够无畏地修行,趣入无畏的修行,他的这样一种修道,修大乘道是无所畏惧的,如果在修道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无所畏惧的修法的话,那么就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的。

 

正如这其中所说,我们务必要掌握并非随声附和而是凭借真实可信之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轨要诀。

 

正如其中所说的,我们一定要掌握,并不是随声附和地,而是要凭借真实可信的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轨要诀。我们必须要去观察必须要掌握真实可信的正量,比如说《释量论》当中《入中论》当中,或者《中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的这些真实可信的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以及意趣的道轨要诀。必须要去趣入,不要随声附和。

 

实际上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习论典的时候呢,也要排除随声附和的这样一种毛病。我们所学习的这个论典是《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当中有很多殊胜的理证,有名言谛的理证,有胜义谛的理证,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说静命论师他是这样说的,他是这样说肯定是对的,麦彭仁波切是这样抉择的,肯定是对的,像这样的话也是落入一种随声附和的嫌疑当中去了。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去观察,认真去体会,力争把中观庄严论颂词和注释的意义完全成熟在自己的心相续当中,自己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观察这个论典当中所诠释的意义,就是要把这样一种论典的意义融合到自己的相续当中,把这样一种论典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把这样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通过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去思维才能够成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听的时候都不用心听,然后听完之后下去也不看书,不去仔细思维的话,那么最后学完之后教义还是书本上的东西,还是静命论师的智慧,还是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还是仁波切翻译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书本上的智慧,实际上自己的相续当中自己的内心当中没有得到一点利益,这个就不是真正凭借了依靠了真实可信的正量去抉择,这个意趣而让这种教典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

 

如果这么殊胜的法义不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那么自己在修行的时候怎么样去使用这种智慧呢?怎么样真正能够确定一切万法名言当中是唯识的?怎么样知道一切万法胜义当中是空性的?打坐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样打坐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话我们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够非常随便地学,尽量地能够使用多大的精力就使用这么大的精力,力争把这样一种论典的意趣完全掌握在心相续当中。

 

这个方面实际上就要求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没有非常敏锐的俱生智慧——一听马上就能够掌握它的意趣了,然后所有的意趣全部记在心中了,有不忘陀罗尼,而且对它的意义掌握得非常的准确——没有这样的。既然没有这样,就必须通过笨办法,那么通过什么样的笨办法?就是要反复地去看,反复地去记,反复地去思维,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它的意思。

 

以前的法称论师,他们或者他们的弟子来讲,智慧非常非常的敏锐,法称论师在学习《集量论》的时候,他在他的上师自在军面前听《集量论》,听第一次的时候《集量论》的意思全部已经通了,听第二次的时候,上师理解的没有对的地方他全部知道了。后面请求他讲的时候,他说一个智者单独讲的是没有的,就把灯点上给所有僧众讲。

 

像法称论师这样的人,超胜的智慧非常非常的罕见,我们没有这样的智慧的话,就必须需要前面的一些笨办法,必须要花时间、花精力,使劲地去学习,这样内心当中的智慧,才能慢慢慢慢慢开发出来,慢慢开发出来之后,才能真正知道论典当中所讲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样的。否则的话听完就听完了学习之后就学习完了,最后下山的时候还是空空荡荡的,内心当中什么都没有,像这样的话就非常可惜,极其可惜的事情。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学,有一个对境要学习、听讲解,但是实际上听完之后,99%的还是必须自己去下去反复地看,有一个很强的意乐。

 

以前益西彭措堪布也是再再讲过,佛学院的大堪布齐美仁真堪布,他在法王面前听《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每天法王讲的内容,看四十多遍,看四十多遍,反复去看,反复去看,现在就成了个大班智达。以前上师也是再再赞叹他的修法,现在也是非常非常的清净,内心当中的境界很稳固的,也是通过以前在学习的时候下过功夫的。这些都是现成的例子。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尽量地抛开这些浮夸的,或者说非常浮躁的这样一种相续,应该坐下来好好地去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一句一句去琢磨,首先把它字面上的意思看懂,然后把它连接的意思看懂,把它字面上的意思过关之后,再能够去挖掘它隐含的意思。我以前也是再再说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首先文字上的东西要过关,你如果文字都解释不下去的话,你说我通达它的意义了,那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文字其实是帮助我们通达意义的,首先这些论典当中所讲的名词,颂词的意思,我要解释得下去,我要知道它在讲什么。在这一关通达之后我在文字上没有问题了,我再去看它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意义把它的意义挖掘出来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说和我的相续怎么样去对照,我怎么样去受用他,才能够提得到我去受用他,这个时候才慢慢慢慢有所谓对法的信解,调伏烦恼的方法,在论典当中才找得出来。否则的话,你在词句上找是找不到的。你觉得拿个大圆满法本来一看也就这样,拿个中观来也就这样,拿个窍诀、山法也就这样,为什么?你在表面上,在词句上是找不到的,你必须要去深入它的意义,你才能找得到——哦,它的意思是这样的,它对于我相续是这样连接的,我是这样去受用的——像这样慢慢慢慢才能够知道调伏烦恼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论典的时候必须要深入地去学习,深入学习非常重要,必须要多看,多思维它的含义,首先在文字上,然后在意义上一层一层往下深入,这个方面才能慢慢慢慢掌握它的含义。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