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11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乙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大圣主瞿昙(释迦牟尼佛)为了令众生断除一切边执邪见而以怜愍之心宣说了正法,我现在毕恭毕敬地向佛陀顶礼!

 

月称论师的《显句论》把本颂放在第二十七品中,我们单独列为一个科判。

 

“瞿昙”是姓,藏文中叫“果达玛”。龙猛菩萨在这里恭敬顶礼大圣主释迦牟尼佛,因为他以悲愍众生之心而宣说了能令众生断除一切边执邪见的缘起性空正法。在世间无数智者和无数学说中间,佛陀和他的缘起空性狮吼声就像群星中的皓月一样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在这个世间,首先通达并宣说缘起空性法门的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世间无边无际的众生以实执沉溺在极其难忍、漫长的轮回苦海中, 佛陀在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远离四边八戏的缘起空性以后,就以大慈大悲之心为他们宣说了这一无上甘露妙法。佛陀宣说正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苦海里的众生,息灭轮回的痛苦。龙猛菩萨也依靠佛陀的恩德通达了缘起空性的真理,所以在本论的开头与结尾都顶礼世尊,并且是从佛陀通达并宣说缘起空性的角度顶礼佛陀的。

 

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重要,钝根者应依靠《释迦牟尼佛广传》等法门对佛陀生起信心,利根者应依靠缘起空性法门对佛陀生起信心。有了信心,我们就应当祈祷释迦牟尼佛。祈祷的时候,可用《中论》开头和结尾的三个颂词来祈祷。也可以念《释迦佛修法仪轨》中的偈颂:“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这样祈祷的功德非常大。

 

如果即生中我们对佛陀以及缘起性空法门生起了牢不可摧的定解,那我觉得该得的已经得到了,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们在轮回中转生过无数次,但从未播下缘起空性的种子,这次有机会一定要抓住。我们也应当发愿:愿我对释迦牟尼佛生起不退的信心!愿我对佛陀所传的真理生起不退的信心!愿我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大家还应该从内心深处感谢龙猛菩萨为主的历代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会跟世间人没有差别。大家尤其应该感谢法王如意宝,如果法王如意宝没有传授这部法,就不会有此法的传承。大家还应再再祈祷法王,虽然上师已经圆寂了,但法王如意宝在清净的法界中仍然会赐给有缘弟子加持。上师在世的时候, 以三喜让上师欢喜非常有必要;上师不在世的时候,弟子应当尽力圆满上师的意愿,上师的意愿就是让人们通达缘起空性的真理。所以,大家一起闻思修持本论非常有意义。

 

圆满传讲《中观根本慧论》是我很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依靠传承上师和护法神的加持,《中观根本慧论》终于传讲圆满了。如果不是在五明佛学院,不要说在这么长的时间讲闻这么深的论典,即使开七天的法会,人和非人的违缘也相当多。我在外面放生的时候,最多给大家讲些开示,除此以外,要正式讲经说法确实很不方便。所以我深深感到,学院能具足这么多的顺缘是多么不可思议啊!现在大家不一定有这种体会,当没有听法的机会时,可能会明白现在的日子是多么快乐!

 

在听受《中观根本慧论》的过程中,有些道友不仅传承圆满,而且对佛教的缘起空性还生起了殊胜定解;有些道友虽然传承没有断, 但内容却没有懂。但不管怎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听受这么甚深的论典,每一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有的是生活上的困难,有的是心情上的困难,有的是身体上的困难……在这样的时代中,翻译、传讲、闻思这么一部大论典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听受中观法门的利益很大,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只不过内心的收获并不像体力劳动的成果那样明显。比如扫路,路很快就干净了,谁都看得出来;而智慧的增长则无法明显感觉到。法王如意宝曾说过:闻思的功德不容易见到,如果能见到的话,有些道友几个小时就可以在山沟里造一间房子,那这么多道友日日夜夜闻思修行的功德,整个大地又岂能容纳?

 

甲三、(末义):

 

这里的末义,也即为论著撰写圆满所作之跋。

 

归属大乘对法之义,阐扬胜义真如法性, 开显(圣)般若波罗密多之理的《中观根本慧论》,乃为拥有不可掠夺之智慧与悲心,开演如来无上大乘之理,成就极喜地之果位,前往极乐刹土,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之圣者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圆满撰著完毕。

 

奉拥有殊胜自在妙智之具德大国王赤松德赞之圣诏,印度中观大论师,堪布杂加纳嘎巴达(益西娘波),与主校比丘焦若·鲁坚赞译师共同翻译、校勘并订正。

 

该论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偈,共计一卷半。

 

之后,于克什米尔慧美继鸿城(妙臂城) 中心的仁亲卫寺(藏宝寺)内,克什米尔堪布——大智者哈萨玛德(夏波洛珠),与西藏译师巴擦尼玛扎(日称),于(克什米尔)国王帕巴拉(圣天国王)年间,根据与克什米尔版本相符之《显句论》,再次进行修订。

 

随后,于拉萨大昭寺殿内,印度堪布嘎那嘎瓦马色及国卡(金铠)与译师(巴擦尼玛扎),(依照东西方各类版本)再次进行大校。

 

《中观根本慧论》传讲圆满

 

定稿于二OO八年三月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乙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正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原译: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众生)怙主(释迦牟尼佛)敷演正法之因,不是为了求得名闻利养等等的回报,而是以极其清净的先见之智,以及无缘大慈大悲之心, 为了令其断除一切颠倒边执恶见的需要,而摄受一切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缘起离戏寂灭之正法的。

 

(我龙树)以感恩戴德之心,向无等本师释迦狮子表示真诚的敬礼!

 

【85】所谓正法中的“正”,是指不住于二边的遍知妙智之同类因,以及究竟断证之正因;所谓“法”,是指贤善或者护持圆满二利之力。也可以这样解释,所谓“正”,是指诸圣者; 所谓“法”,是指救脱于轮涅有寂之险隘。还可以这样解释,所谓“正”,是指为圣者所称叹;所谓“法”,是指从执著边见之险崖处获得救护。

 

 

【85】此段落为了便于理解,其先后顺序稍作调整。

 

所谓“瞿昙【86】 ”,是因为(世尊)出生于瞿昙大仙人种姓,所以冠以(“瞿昙”)之美称。

 

【86】 瞿昙:乔达摩的另一种音译。意为最胜,古印度一氏族名。释迦牟尼佛即出生于此族,故经书中常称其为“瞿昙”。瞿昙也是古印度传说中一位仙人的名称。

 

甲三、末义:

 

这里的末义,也即为论著撰写圆满所作之跋。

 

归属大乘对法之义,阐扬胜义真如法性,开显(圣)般若波罗蜜多之理的《中观根本慧论》,乃为拥有不可掠夺之智慧与悲心,开演如来无上大乘之理,成就极喜地之果位,前往极乐刹土,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如来”之圣者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圆满撰著完毕。

 

奉拥有殊胜自在妙智之具德大国王赤松德赞之圣诏,印度中观大论师,堪布[法师]杂加纳嘎巴达[益西娘波【87】,与主校比丘焦若·鲁坚赞【88】译师共同翻译、校勘并订正。

 

【87】 益西娘波:即智藏论师。约在七、八世纪时,古印度一佛学家名,著中观二谛论,持自续派中观见。

 

【88】 焦若• 鲁坚赞:八世纪中,藏王赤松德赞时青年三译师之一。译有《解深密经大疏》四十卷、《了义中观》、《般若要义》和《抉择诸法关枢》等经籍。

 

该论共二十七品,四百四十九偈, 共计一卷半。

 

之后,于克什米尔慧美继鸿城[妙臂城]中心的仁亲卫寺[藏宝寺]内,克什米尔堪布——大智者哈萨玛德[夏波洛珠],与西藏译师巴擦尼玛扎[日称],于(克什米尔)国王帕巴拉[圣天国王] 年间,根据与克什米尔版本相符之《显句论》, 再次进行修订。

 

随后,于拉萨大昭寺殿内,印度堪布嘎那嘎瓦马色及国卡[金铠]与译师(巴擦尼玛扎),

(依照印度东西方各类版本)再次进行大校。

 

印藏圣贤所宣义,智者轻易而传引, 以上师语为庄严,趋入圣者密意境。

 

遵循前辈无垢之传统,以宣无谬殊胜善妙语, 为证绚烂清净大光明,故当趋入而获聪睿智。愿此善令无缘法藏道,广弘十方灭除有无边, 论妙理者普获具德智,发出实相狮子之吼声。

 

根据雪域中部之语狮子,了义大全知麦彭蒋扬南加加措亲书之笔记,承蒙前噶托寺加衮思德仁波切提供誊写顺缘,并赐写前后颂词。然因其余志未了而匆匆辞世,故令校正等不甚周密。

十五胜生周之丙寅年(1926 年),于协亲寂地胜乐吉祥增善寺,由协亲结美白玛南加,与自在演说教理之(成就者)——堪仁波切根桑华丹对照颂词注释反复校对,并最终定稿。

 

愿以此善根能圆满文殊怙主金刚持师徒之心愿,并成为正法与众生获得广大利益之因。

 

二 OO 四年四月初八译竟于众生怙主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之显密正法道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重校于二 OO 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1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辛二、(破二者兼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若世半有边,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

 

如果世间一半有边,一半无边,那么就成了亦有亦无边,但这是不合理的。

 

前面分别破了有边和无边,现在对方认为有边无边两者可以同时在世间的本体上具足, 就像一个本体上可具足不同反体一样。

 

但这是不合理的。如果说瓶子的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黑白在一个物体上同时具有, 这是可以的。但有边和无边与此不同,有和无是完全对立的法,所以不可能同时具足。说得通俗一点,有边相当于无常,无边相当于常,此二者不可能在同一本体上具足。所以,世间并不是有边无边的聚合。

 

壬二、(广说)分二:一、破领受者之二边; 二、破所受蕴之二边。

癸一、(破领受者之二边):

 

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则不然。

 

彼领受五蕴的人我怎么能一分坏灭一分不坏灭呢?这不合理。

 

“受五阴者”就是领受五蕴的人我,“一分破”指有边,“一分不破”指无边。

 

对方认为人我是半有边半无边。对此破曰: 如果说有一个领受五蕴的人我,那它为什么是一分破一分不破呢?在一个法上具有相违的两部分肯定不合理。

 

宗喀巴大师则从两方面作了破斥:第一、前面以五相推理了知人我与石女的儿子一样本不存在,那怎么在它上面安立有边无边呢?第二、如果人我是半有边半无边,那么,要么人无法转成天,要么人天同时共存。比如我现在是人,如果我是有边,那断灭的人我就不能转成天人;如果我是无边,那恒常的人我也不能转成天人。而如果能转生天界,当我转生时, 人的我和天的我就将并存。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

 

据说有科学家发现了人首蛇身的怪物,但这种怪物也只是由特殊业力形成的,并非真正两个生命体的并存。虽然科学家们使用的都是尖端的科学仪器,但也无法看到业因果,所以他们无法解开这些谜。其实这些问题依靠佛教的因果轮回的道理很容易解释,所以这些科学家们不如多看些佛教书籍,了解了解佛教因果的道理。

 

癸二、(破所受蕴之二边):

 

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是事亦不然。

 

所领受的五蕴也是如此,怎么能一分坏灭一分不坏灭呢?这也不合理。

对方认为所领受的五蕴也是有边无边二俱的法,即一半是有边一半是无边。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一方面,以五相推理观察可以了知无有人我,既然没有人我,观待人我的所谓“我的五蕴”也不可能成立,又怎么谈得上五蕴的有边无边呢?另一方面,比如我现在是人,如果人的五蕴是半有边半无边, 则不可能出生天界五蕴;而当我转生天界时, 天界的五蕴和人的五蕴就会并存。所以对方的观点不合理。

 

辛三、(破二者皆非):

 

若亦有无边,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是则亦应成。

 

如果有边无边二者兼具得以成立,那么非有非无边也应该可以成立。

如果有边无边二者兼具成立,那么非有非无边也可以成立。但前面已经观察过,有边无边二者兼具并不成立。既然如此,二者皆非也不可能成立。

 

己二、(摄义):

 

一切法空故,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谁起是诸见?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缘故,在何时何地谁还会生起世间常无常等的四边十六见呢?

 

既然器情、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空性,那何时何处谁还会生起依靠前际的生无生、常无常等八种见解,依靠后际的生无生、边无边等八种见解呢?所以,当了达了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时候,任何见解会自然灭尽。

 

《显句论》说:在世俗中虽然有如影像般的取受者与所取受的五蕴,也有常等见解,但在抉择一切万法为无缘空性时,一切万法都跟石女儿的身材一样毫无实体。

 

本颂从能取所取皆无自性的角度,宣讲了证悟缘起空性的功德。那我们如何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呢?首先要知道,在暂时的名言中各种见解都是存在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就讲到提婆达多对佛陀生起了邪见;佛陀在灵鹫山转般若法轮时,须菩提尊者证悟了空性正见。但以理详细抉择之后可知,在胜义中一切法皆如虚空一样不存在。

 

丁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勇猛极勇猛菩萨摩诃萨:‘知色非起见处,亦非断见处,乃至受想行识非起见处,亦非断见处。若色受想行识非起见处,亦非断见处者,是名般若波罗蜜。’”

 

《梵王请问经》云:“深解因缘法,则无诸邪见,法皆属因缘,无自定根本。因缘法不生, 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中观根本慧论·观邪见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若世半有边, 世间半无边。

是则亦有边, 亦无边不然。

 

如果(世间的)一半是有边,而另一半是无边,那么世间就成了有边无边二者兼具的法。 但是,因为其二者相违,所以这种假设不合理。

 

彼受五阴者,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则不然。

 

其理由是:怎么能说取受(五蕴)者的一半已经坏灭,而另一半又尚未坏灭呢?我们通过两方面所阐述的理证,都可以将其推翻。因此,取受者不应该是(坏灭与非坏灭)二者兼具的法。

 

受亦复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还有一个理由:作为近取五蕴的受蕴,怎么会一半已经坏灭,而另一半又尚未坏灭呢? 这种情形也是不合理的。

 

若亦有无边, 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无边, 是则亦应成。

 

如果所破之法亦有亦无边可以成立,那么就应该承认遮破该法的第三种法——非有非无边也能以本体而成立。但这种假设也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知,正是对因果的取舍,从而导致五蕴如同灯火一般持续不断地往后延展。

 

因为以五种方式在取受五蕴上都不可寻觅,所以相违的坏灭与非坏灭不可能聚集于同体之上。

 

庚二、安住于胜义离戏而破邪见,或为共破:

 

一切法空故, 世间常等见,

何处于何时, 谁起是诸见?

 

依照胜义离戏的观点:因为内外一切法,都是如同影像一般的缘起空性之法,所以,关于(世间)恒常、无常等的四边十六见,无论在任何处所、任何时刻,哪位补特伽罗又能以什么理由而生起呢?绝不可能,因为已经证达彼等一切皆为空性的缘故。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七观邪见品释终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1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辛二、(摄义)分二:一、破常有之第一边; 二、破无常等后三边。

 

壬一、(破常有之第一边):

 

法若定有来,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而实无此事。

 

如果人我或五蕴决定有来去,那么生死轮回就成了无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人认为,众生无始以来就在生死轮回中来来去去、不断漂泊,这种恒常存在的轮转者就是人我。佛经中也说:众生无始来于三界中轮回流转,受无量苦,若今不修,仍将流转。但这也只是名言中的安立,胜义中并不成立。如果存在决定的来去,那么生死就应该无始,也就是常住不灭,人我也应恒常存在,但实际并非如此。对于实有的来去及来去者,前面已作遮破,《观去来品》云:“……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观缚解品》云:“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既然实有的往来与往来者都不成立,那么无始以来的生死流转又怎么成立呢?所以,所谓“我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中漂泊……” 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成立。大家应该明白,无始无终的轮回虽然在名言假立中可以成立,但这并不表示在胜义中存在。

 

壬二、(破无常等后三边):

 

今若无有常,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

 

没有常法,怎么会有无常以及常无常二俱、二非呢?

 

前面破了常边,这里破另外三边。常有不存在,那么观待它的无常也不可能存在,比如,观待瓶子可以说无瓶,没有瓶子怎么能说无瓶呢?常和无常都不存在,那二者兼具也就不能成立了。二者兼具不成立,那非常非无常也了不可得。

 

以上已遮破了依靠前际的常等四边,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个道理。

 

庚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边等四见)分三:一、破有边与无边;二、破二者兼具;三、破二者皆非。

 

辛一、(破有边与无边)分三:一、世间有边无边不合理;二、以比喻说明此理;三、宣说不合理之理由。

 

壬一、(世间有边无边不合理):

 

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有边际,那怎么会有后世呢?若世间没有边际,又怎么会有后世呢?

 

世间是指器世间和有情世间。总的来讲,五蕴和人我是无边的。经论中讲,所有众生总的轮回无有边际,所以佛陀的事业不会穷尽。《普贤行愿品》云:“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而针对个别众生来讲则有边际,即众生依靠佛法精进修持便会斩断轮回,从而获得解脱。

 

在名言中虽可假说有边无边,但并没有实有的有边无边,为什么呢?如果存在实有的有边无边,那后世将无从安立。

 

首先,如果五蕴和人我有边,那么它就不能再流转下去了,这样后世怎能成立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要未斩断烦恼之根,众生就只能在轮回中一直漂泊。所以,不能说五蕴和人我有边。

 

其次,如果说五蕴和人我无边,那也不会有后世。《显句论》说:既然五蕴和人我没有边际,不变不坏,那怎么会有后世呢?比如,我没有边际,那我只能永远做人,不可能转成其他的众生,这样就不会有后世了。

 

其实有边和无边就是无常和常的意思,是无常则五蕴相续真实灭尽,故不会有后世;是恒常则五蕴相续永远不会毁灭,也不会有后世。

 

壬二、(以比喻说明此理):

 

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焰。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

 

五蕴恒常相续不断,犹如灯的火焰一样前灭后起,所以说世间不应为有边或无边。

 

前面已经分析过,世间是有边无边都不合理。本颂以比喻说明若承认世间是假立的相续则非常合理。

 

五蕴恒常不断的相续犹如酥油灯的火焰一样,酥油灯前一刹那的火焰虽灭但后一刹那的火焰产生,故远离有边;后一刹那的火焰虽生但前一刹那的火焰已灭,故远离无边。同样的道理,五蕴相续不断也远离了有无二边:因为前法虽灭但后法有生,所以遮破了无边;又因为后法虽生但前法已灭,所以遮破了有边。因此,不能说世间为有边和无边。

 

壬三、(宣说不合理之理由)分二:一、世间有边不合理;二、世间无边不合理。

 

癸一、(世间有边不合理):

 

若先五阴坏,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世间则有边。

 

如果前面的五蕴坏灭以后,不再依靠它产生后面的五蕴,世间则为有边。

 

承认世间有边无边有很大过失。首先讲世间有边的过失。如果先前的五蕴毁坏以后,不再依靠这个五蕴而产生后世的五蕴,那么世间就是有边。但这是不合理的,《显句论》云:就像前一刹那的灯火灭尽以后,后一刹那的灯火一定会产生一样,后世的五蕴一定会依靠前世的五蕴而生起。因此,世间并非有边。

 

癸二、(世间无边不合理):

 

若先阴不坏,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世间则无边。

 

如果前面的五蕴常住不坏,并且也不依靠它来产生后世的五蕴,世间则为无边。

 

本颂说明世间无边不合理。比如,现世的人通过修持善法,来世理应转生天界,在转生天界时人的五蕴肯定要毁坏;如果前世人的五蕴不坏灭,也不依靠它就转生天界,那么由于前世的五蕴永不坏灭,世间就是无边。但有智慧的人不会承认这种说法。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法若定有来, 及定有去者。

生死则无始, 而实无此事。

 

如果对方认为:从无始以来,(众生)以连续不断的生生死死一再流转漂泊,以及未来的流转漂泊是实有存在的,这种恒常存在的轮转者,就称之为人我。

 

如果承许人我或者五蕴从以往向此时的来,以及前往何处的去以自性而存在,则人我就成为没有开始,也即从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的法。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在十六品[观缚解品]等各品中,已经宣说了人我或者五蕴无论以自性而成立为常与无常,其来去

[流转]都不合理的理由。因此,所谓“无始轮回” 的说法,只不过是分别心假立的法而已。

 

今若无有常, 云何有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由此可见,如果轮回不存在丝毫的恒常, 那么无有始终的轮回又怎么会是无常的呢?因为无始无终并非一刹那的法,而无常又是刹那之性。既然如此,那么所谓前后世的取舍者又怎么可能应理呢?绝不可能。

 

还有,如果恒常之法丝毫也不存在,那么寂灭的无常又是指什么呢?作为无常之法,就不能被无常所吞噬,因为是刹那性的,故而以他法不可毁灭,如同以水不能使水潮湿一样,并且不存在非无常的法。

 

既然如此,那么无常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对此,诸大派别都异口同声地说过:“以‘恒常无常中,悉皆无无常’就可以将(无常) 驳得毫无立锥之地;而以‘无常中无常,常亦 无无常’又可以举一反三地类推二者兼具的情 形;这样一来,证明二者皆非不存在的破斥方 法也就一目了然了。”所立之法也因此而不可存在了。

 

因此,包括单独的恒常与无常,以及汇集其二者的二者兼具都被驳得荡然无存,二者皆非的情形也随之而不可能再有安身之处了。

 

辛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若世间有边, 云何有后世?

若世间无边, 云何有后世?

 

如果世间的人我及五蕴为有边,则为断灭之法,那么又怎能会有轮回世间的后世呢?如同阿罗汉最后的身体一样。

 

反之,如果轮回世间为无边,又怎能会有轮回世间的后世呢?因为并没有新产生跟随前世五蕴的后世取受五蕴,前后世的五蕴完全成为了一体。

 

五阴常相续, 犹如灯火焰。

以是故世间, 不应边无边。

 

为什么呢?因为,五蕴既在接连不断地延续,又在(接连不断地)毁灭前法[前面的五蕴], 如同灯火的火焰也是以接连不断生灭的方式出现的一样。因为前法的毁灭,所以遮破了有边;又因为后法的产生,所以又遮破了无边。

 

以灯的比喻可以揭示出:所谓前际仅仅为有边,或仅仅为无边的说法,都是不合理的。

 

若先五阴坏, 不因是五阴,

更生后五阴, 世间则有边。

 

如果前一刹那(的五蕴)已经毁灭,并且依靠前面正在毁灭的五蕴,也没有产生后面的五蕴,如同灯火熄灭了一般,那么世间也就成了有边。

 

若先阴不坏, 亦不因是阴,

而生后五阴, 世间则无边。

 

如果前面(的五蕴)没有毁灭,并且也没有依靠前面的五蕴,而产生后面的五蕴,那么世间也就成了无边。但以上的两种假设都是不合理的。

(鸠摩罗什原译中“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如是则生死,非有边无边”一偈,在藏文原文中遗缺。)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1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庚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

 

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皆同过去世。

 

人我在未来世产生、不产生、二者兼具与二者皆非,这些见解和依过去世安立的见解一样不成立。

 

对于我在未来的情况,有人认为我在未来存在,有人认为不存在,也有人认为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为了打破这些邪见,龙猛菩萨在遮破了依靠过去世的四种邪见之后,继续遮破依靠未来世的四种邪见。

 

人我在未来产生、不产生、二者兼具与二者皆非与依靠过去世的生等四见一样不成立。如果人我在未来世存在,那它与现在的我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人我在未来世不存在,那现在的我便失坏了,这跟顺世外道的观点一样。前面的颂词是在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之间观察,这里则是在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之间观察, 实际上观察的方式与所得的结论是相同的。前面是:“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这里是:“未来世有我,是事不可得,未来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前面讲过,说过去的我如何只是遮破他体我的存在,并不是要建立无二无别的一体,同样,说未来的我如何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经常有佛陀对众生的授记,但这些授记并不是说未来与现在的补特伽罗是真实的一体,只不过是遮破他体的存在而已。

 

庚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常等四见)分二: 一、广破;二、摄义。

辛一、(广破)分四:一、破常有;二、破无常;三、破二者兼具;四、破二者皆非。

 

壬一、(破常有):

 

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常法不生故。

 

如果天人即是人,就堕入了常边,这样一来,天也成了无生,因为常法不生的缘故。

 

本颂开始遮破依靠前际的常等四种见解。对于前际的法,有些人认为是常有的,有些人认为是无常的,也有些人认为是二者兼具或二者皆非的。至于对方是哪一个宗派,很多讲义中都没有明说。

 

“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如果天人就是前世的人,那天人与人都成了常有。很多信因果的人都认为,“我”只有一个,只不过它在六道流转中有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比如,一个人通过修持善法转生到了天界,以前他是人,后来成了天人,身份虽有变化,但人我是一个。 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的公案:一个人依靠善法获得天界的果位以后,用天眼观知自己前世是人,是因为遇到了善知识后依靠修持善法才获得了天人的果位。修行人也常说:“我在家的时候怎么样,出了家又如何……”他们不加分析地认为原来的我就是现在的我。虽然和不承认前世后世的外道相比,承认在一个常有的人我的基础上有善恶因果的观点较为贤善,但这样的执著已经堕入常边。

 

“天则为无生,常法不生故。”是常有,天也就成了无生。为什么呢?因为常法就像虚空一样不存在任何变化,那前所未有的新生又如何安立呢?根本不可能安立。凡是生就应该依靠无常的因缘,有了因缘的聚合才可以生,否则就无法生。所以,如果是常法,天人就成了无生。

虽然在名言中可以说“我在家的时候怎么怎么”、“我前世是牦牛”、“我前世是商主”…… 但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观察时, 这就有常的过失;是常有,也就不生;是不生, 就没有运动和变化。所以,这种名言中的说法是经不起胜义观察的。

 

壬二、(破无常):

 

若天异于人,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

 

如果天人和人是异体,就堕入了无常的边, 也无法成立同类的相续。

如果认为,在胜义中天人和人是异体,那就有无常的过失。因为当天人的五蕴生起的时候,人的五蕴一点也不存在了,即现在的天人不是以前的人,二者像氆氇和瓶子一样毫无关系。这样人和天人就无法成立同一个相续,既然没有相续,后世就无法感受前世所造的业,且天人就成了新生,是新生则轮回就有开端……所以,前后世他体的观点不合理。进一步来讲,不要说前后世的我,昨天和今天的我也不能说是他体,如果二者是他体,那同样就失毁了前后的同一相续,这样也就失坏了业因果。

 

中观宗向对方发出上述堕入无常边的太过,但自宗并没有上述的过失。因为空性宗承许,在名言中人通过精进修善转成天人,天人和人的身份虽有不同,但前后世可以是同一个假立的相续,这样业果就能合理安立了。

 

有人问我,释迦牟尼佛到底回答了外道的十四种问难没有?我说,虽然佛陀没有对外道回答,但在根基成熟的众生面前也还是做了回答: 初转法轮时,佛陀对钝根者宣说了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道理;二转法轮时,佛陀对中根者宣说了万法空性的道理;三转法轮时,佛陀又对利根者宣说了远离思维的常有的大无为法。

 

空性并不容易理解,不要说外道,就是学佛多年的出家人或居士也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空性。我担心佛教基础不好的人听《中论》会不会生邪见?因为他们连基本的无常观也不一定懂,更不用说甚深的般若空性法门了。所以, 针对他们对空性的问难,用“不记”(暂时不回答)的方法比较好。

 

壬三、(破二者兼具):

 

若半天半人,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

 

如果一半是天人一半是人,则堕入无常与常二边,但这是不合理的。

对方认为:天即是人则堕入常边,天异于人则堕入无常边;而人和天人既不完全是一体、 也不完全是异体就不会有任何过失,即天和人的身体不同,但所谓的“我”却是恒常不变的。

 

破曰:这不仅不能摆脱上述过失,反而会同时堕入二边。天、人的身体各异的缘故,堕入无常边;所谓的“我”不变的缘故,堕入常边。而且,常与无常这两个相违的法怎么能共处呢?是无常则刹那迁灭,绝对无有刹那的安住;是常有则永恒不变,刹那的无常也不容有。 比如柱子,要么它是无常,要么它是常有,如果说它一部分常有、一部分无常则显然不合理, 不要说学过宗派的人,再愚笨的人也不可能这样承认。所以既是常又是无常不合理,《般若灯论释》亦云:“亦白亦黑者,其义不然。”

 

壬四、(破二者皆非):

 

若常及无常,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非常非无常。

 

如果常和无常二者兼具可以成立,那么既非常也非无常也可以成立。

如果常无常二者兼具可以成立,那么非常非无常也能成立。但前面已经破了二者兼具, 所以非常非无常也不成立。就像如果石女的儿子成立,那他的相貌端严或舞姿优美也可以成立,但既然差别事的石女儿不存在,那差别法的相貌端严或舞姿优美也无法成立。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辛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

 

我于未来世, 为作为不作,

如是之见者, 皆同过去世。

 

对于(人我)在未来的他世有生[为作]、无生[为不作]、二者兼具或者二者皆非的见解,也可以用与抉择过去世见解相同的方式加以破斥。也即用“未来世有我,是事不可得。未来世中我,不作今日我……如未来世中,有生无生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等进行推导, 只需将个别词句进行变换即可。

 

辛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若天即是人, 则堕于常边。

天则为无生, 常法不生故。

 

在人道众生因造作善业而转生天界之时,如果此天人就是(以前造作善业的)彼人,那么三有轮回就会堕于恒常之边,所以不合理。

 

(如果这样承许,)则天人也就成为了无生,因为恒常之法不存在生法的缘故。

 

若天异于人, 是即为无常。

若天异人者, 是则无相续。

 

如果人是成立于天人之外的异体他法,则(三有轮回)就成为了前法寂灭而后法产生的无常之法。如果天人与人为异体的他法,则前后相续为一体的说法就无法成立,因为(前后的相续),如同芒果树与山豆根的果实一样(大相径庭)的缘故。

 

若半天半人, 则堕于二边。

常及于无常, 是事则不然。

 

如果对方认为:从生命或者人我的角度而言,人与天人二者为一体,但从身体的角度而言,二者却是迥然各异的。

 

如果一方面是天人,而另一方面又是人, 则会堕于恒常与无常的二边,这种见解是彻头彻尾的荒谬之见。

 

若常及无常, 是二俱成者。

如是则应成, 非常非无常。

 

如果“恒常”与“无常”二者兼具的法可以成立,那么就必须承认非恒常与非无常(二者兼具)的法成立。既然已经成为所破的恒常与无常二者兼具的人我本体丝毫也不存在,那么二者皆非的(人我)也不可成立。

 

这里所说的于同体中恒常与无常二者,如果是以异体的方式而成立,则为二者兼具;如果是以一体的方式而成立,则为二者皆非。如果将恒常视为无常,将无常视为恒常,但(常与无常)二者是如同光明与黑暗一样不可位于同体的法,又怎么能在见到其中一者的时候,又见到另一者呢?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1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辛二、(破前际之未生)分二:一、过去现在我非他体;二、现在我非新生。

 

壬一、(过去现在我非他体)分三:一、过去现在我中无有他体;二、总说他体之过;三、 别说不观待之过失。

 

癸一、(过去现在我中无有他体):

 

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

 

过去世我不生不合理,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相异也不合理。

 

前面讲过去世有我不合理,现在讲过去世我不存在也不合理。“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不作”即不生,过去世的我不生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不可能是异体(虽然三、四两句可以和前两句并列理解,但我们按照果仁巴大师的观点,把这两句作为前两句的原因来解释)。其实过去世的我和今世的我并不是异体,如果是异体,那么在过去世中就没有今世的我,这样我就无法感受前世的业报了。但自作自受是名言的规律,所以二者不是异体。既然前后世的我不是异体,现在的我又存在,这就说明过去的我不是不生。

 

前面讲过去世的我不是今世的我,而此处却讲不能说过去世的我不是今世的我,这两种说法表面看来完全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从胜义角度讲,由于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由于前后世的我是一个相续的缘故,所以不能说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既然前后世的我不是异体,那么说我在过去世和石女儿一样从未产生就不合理。关于过去我不生不合理,这里只是以前后世的我不是异体来抉择,下面还要具体说明。所以,千万不能承认过去世我不存在。这里的对方多数是有实宗,是有实宗就应该承认因果不虚、前世后世,所以从一个相续的角度来说,过去世我是存在的。

 

癸二、(总说他体之过):

 

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

与彼而共住,彼未亡今生。

 

如果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异,则有三种过失:离开过去的我有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共住;过去的我还没有灭亡,现在的我却产生了。

 

本颂进一步阐述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为他体的三大过失。在名言中可以说:过去的我如何,现在的我如何,未来的我如何,这种假立的他体中观宗也不会破斥,中观宗所要破斥的只是真实的他体之我。

 

第一个过失是:如果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真实的他体法,二者本质不同,那离开过去的我也可以有现在的我,也就是说,不需要依靠前世的我也可以有现在的我,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情况。其实每个众生都是受前世业力的支配而来到今世,离开过去世的我,今世的我根本不可能产生。

 

第二个过失:如果前后世的我是异体,那就可以像瓶子和氆氇一样在同一时间存在。瓶子和氆氇是异体,可以同时安住;天授和慈氏是异体,可以同时安住;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也是异体,自然也可以同时安住。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前世和今世是一个相续,所以同时存在不合理;如果可以共存,那就有今世的人和前世的牦牛共存的过失。

 

第三个过失:如果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是他体,那么前世的我不必死亡,今世的我也可以产生。《显句论》讲:比如,前世是天人今世是人,由于前世和今世的我是异体,所以天人不必死亡,人也可以产生。但每一个众生都是在前世死亡以后才来到后世的,所以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是他体的观点不合理。

 

癸三、(别说不观待之过失):

 

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

 

这样便有断灭、失坏业果报、他人作业而此人受报等众多过失。

如果今世的我不观待前世也可以产生,那就有断灭的过失。因为前后世的我完全不同, 所以在今生的我和五蕴上,前世的我和五蕴一点也不存在,这样前世的一切就断灭了;再者, 佛教讲因果不虚,如果前后世的我不同,那就失毁了前世所造的业;然后,还会有他人作业而此人受果的过失,因为既然前后世的我是不同的他体,那前世我的善恶业就要由另一个补特伽罗来感受了。除了这些过失,还有“等” 字包括的众多过失,如前世后世不存在,回忆前世不合理。

 

壬二、(现在我非新生):

 

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其生亦无因。

 

如果现在的人我是前世没有而今世新生的,这也有过失:我是所作法,我的产生成了无因。

 

如果认为现世的我在前世决定没有、今世才重新产生就有两大过失:

第一、我成了所作法。如果今世的我在前世不存在,那今世的我就成了新生;不仅前后 世,如果今天的我在昨天没有,那今天的我也 是新生;乃至,如果后一秒钟的我在前一秒钟 不存在,那后一秒钟的我也是新生。我是新生 就成了所作法,是所作法,我就成了刹那无常 性;而轮回也就有了开端。这是第一个过失。 第二、我的产生成了无因。如果我在前世决定不存在,现在的我是新生的,那我就是无因生。今世的我本应来自前世我这一近取因, 但前世中我并不存在,那今世的我只能是无因生了。但无因生的观点是极其低劣的,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过:顺世外道的观点最低劣,他们连我们亲眼所见的因果也不承认,认为一切法是无因而生,这是最低劣的。以现在的话来说,无因生的观点是最“孬”的。汉文很有意思,“不”和“好”结合起来就是“不好”——“孬”。 本科判是“现在的我非新生”,意思是说任何众生都绝非新生。现在有些人很愚痴,他们认为“克隆绵羊”是新生的众生,我在《佛教科学论》中从现代科学和生命学的角度对此也做过分析,说明克隆绵羊并不是新生的众生。

 

辛三、(归摄):

 

如过去世中,有生无生见,

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如是可见,过去世中人我产生、不产生、二者兼具与二者皆非的见解都不合理。

 

通过以上的观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过去世中,人我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与二者皆非都不成立。首先,过去世中不可能有今世我的产生,因为过去的我并不是今世的我。其次,过去世没有现在我的产生也不合理,这有失坏业果等过失。再次,过去世中我生和不生共存也不合理,因为这两者就像火和水一样互相矛盾,不可能有共存的机会。最后,过去世中我生和不生二者皆非也不合理,这和第三种情况相同,矛盾的缘故也无法共存。

 

可能有人已经糊涂了,既然过去世的我存在不能说,不存在不能说,二者共存不能说,二者皆非也不能说,那到底该怎样安立我呢? 中观宗认为,所谓的我就是缘起假立之法。佛陀已完全通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一切内外、粗细缘起法,而凡夫只能了知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名言假象,对于胜义的空性以及深广的缘起法根本没有能力了知,因为凡夫的分别念有很大的局限,就像只能看到 100 米远的望远镜根本看不到几千万公里以外的世界一样。所以, 我们应该借助佛陀的“望远镜”来了知万法的真相。在整个世间,真正能以甚深的缘起空性法门点亮众生智慧明灯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因此龙猛菩萨在本论的开篇和结尾,唯一以佛陀宣说了缘起正法而向佛陀顶礼。

 

能够听受中观确实是前世的福报所致。世间有很多高等学校,但人们在这些院校中学到了什么呢?无非是如何发财,如何击败对方……这些东西只能增长贪嗔痴,现在读中学可能一年要花一万元左右,读三四年高等院校下来花的钱就更多了,但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而大家学习中观则完全不同,不但不需要花这么多钱,而且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有极大的利益。因此, 值遇如此甚深法门的道友应该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不过有的人遇到比黄金还珍贵的中观法门也觉得无所谓,以这样的心态混下去,结果会怎样也很难说。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过去我不作, 是事则不然;

过去世中我, 异今亦不然。

 

如果又承许人我在过去世无生,也是不合理的。同样,过去世产生的所谓人我,与现在的人我本性也不存在异体的关系。

 

若谓有异者, 离彼应有今,

与彼而共住, 彼未亡今生。

 

(原译: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今,我住过去世,而今我自生。)

 

如果承许现在的人我与过去的人我本体为异体,则因为其二者互不观待的缘故,则有在过去的人我不存在的情况下,现在的人我也会产生的过失;这样一来,还有过去的人我与现在的人我可以如同瓶子与氆氇一样共存的过失;以及在所依的前世没有死亡的前提下,今生仍然可以产生的过失。

 

如是则断灭, 失于业果报,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过。

 

如果承许前后各异、刹那毁灭的人我本体存在,则因为现在人我的过去世人我已经毁灭

 

的缘故,所以有断灭的过失;还有作业者人我所作的作业失坏;以及前世已经消失的其他人我所作之业,却让后世新生的另一个人我来承受等众多的过失。

 

先无而今有, 此中亦有过。

我则是作法, 其生亦无因。

 

(原译:先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

 

另外,如果承许先后人我二者的自性为异体的他法,那么(现在的人我)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

 

但是,人我不应该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因为,如果人我是原先没有产生而后来新产生的,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过失。

 

如何导致呢?首先,如果这样承许,则观待于过去而新产生的人我就必将成为依靠因的所作法。如果是依靠因的所作法,则会成为无常,如同瓶子一样。

 

其次,如果承许人我为新产生的法,那么, 这种没有先后时间差别的人我总相,就应该与此时新产生的人我为一个本体。这样一来,则现在的人我与过去尚未产生的人我一样,都与人我的总相完全相同。因为这些同类的人我在过去并不存在,那么就有存在开端,原先不存在的众生可以新产生的过失,以及在原本没有产生的情况下,无因或者不需观待而产生的过失。这也就是偈颂中“亦”字所带出的无因之过。因为相同的人我在过去并不存在,而是新产生的,所以(这种新产生的人我)就会成为无因。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偈颂中的“亦”字,) 替换为“或”字,也就是说,(如果这样承许,) 就有人我成为有为法,或者人我(的产生)有无因的过失。否则,就不能承认过去未产生。

 

如过去世中, 有生无生见,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原译:如过去世中,有我无我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不然。)

 

由此可见,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或者二者皆非等依靠过去世而安立的见解,都是不合理的。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壬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分二: 一、破我与五蕴一体;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癸一、(破我与五蕴一体)分二: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子一、(宣说我与五蕴一体不合理):

 

离身无有我,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

 

离开五蕴没有我,这是已成的事实。如果还说蕴即我,那就不存在人我了。

 

前两句紧接上文,说明五蕴之外没有我是已成的事实。如果对方转计五蕴就是我,那就等于说根本没有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只是依靠五蕴和合而假立的,并不是五蕴本身。我们可以对五蕴一一观察,先观察色身:头脚不是我,上半身下半身不是我……对受想行识观察, 同样也找不到我。既然分别的五蕴中都找不到我,那五蕴的聚合中也不会有我,所以我并不是五蕴。

 

子二、(此种说法不合理的原因):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

 

五蕴不是我,因为五蕴是生灭之法的缘故。怎么能把所取受的法当作取受者呢?

 

“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我们知道,五蕴是刹那生灭的法,并没有恒常的本体,这以名言的理论也可以抉择得出。既然如此,也就不能把五蕴执著为我,因为人们通常所谓的“我”是常有的法,并不是生灭的法。认为我就是五蕴也和空性的道理相违,《显句论》中说: 在实相中我并不存在,若我是常有则堕入常边, 若是无常则堕入断边。

 

“云何当以受,而作于受者?”受指所取受的五蕴,受者就是人我。如果五蕴就是我,那么所取受的五蕴和取受者就变成一体了。但所取受的五蕴显然不能成为取受者,月称论师说:如果所取受与取受者成为一体,那么瓶子和瓶子的作者就应该变成一体,所做的工作和工人也应该变成一体……世间所有的作业和作者都将变成一体,但这有与世间名言共称相违的过失,因为世人根本不会承认工人和所做的工作是一体,陶师和瓶子是一体,砍树的人和所砍的树是一体……这个道理在《观染染者品》、《观燃可燃品》中也讲过。

 

癸二、(破我与五蕴异体):

 

若离身有我,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而实不可得。

 

如果说离开五蕴有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所取受而有人我,这样的人我实不可得。

 

人们对我和五蕴的存在方式有各种认识, 但总的来讲不出一体和他体。一体有很大过失,这一点已经讲过了。如果对方说五蕴和我是他体,也就是说在五蕴以外有一个我,那等于没有所取受的五蕴也可以有取受者了,但这种我是不可得的。这样的我即使以圣者的智慧观察也得不到。因为,除了五蕴的聚合以外,所谓的我跟石女儿没有任何差别。这是《显句论》中的推理方式。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明中的“现量见” 指见到了自相的物体,但所谓的“无我”是不存在的意思,既然不存在,又怎么能说菩萨现量见到了无我呢?如果现量见到了,那是不是说明无我也有自相呢?可能有些人会有这种怀疑。

 

实际上现量见到无我和《释量论》中所说的现量见到石头无心的道理一样:“石头上没有心”并没有自相,不可能现量见,“五蕴上无我”也没有自相,也不能现量见到。但人们可以现量见到石头和五蕴,而石头有“无心”的特点,五蕴有“无我”的特点,当人们见到石头同时了知其无心时,就可以说是见到“石头上没有心”。同样,圣者菩萨现量见到法界自相的同时也了达了无我,这就是所谓的现量见到无我。当然,圣者菩萨的现量是指以无分别智慧现见法界的瑜伽现量,并不是根识现量。这个问题在学因明的时候也可以了解。

 

瑜伽现量的无分别智慧来自于分别念的妙慧。首先以中观推理观察:所谓的我在五蕴内外都得不到。这样反复观察后,可以以分别念了知无我;之后再安住修持,分别念渐渐会转变成无分别的智慧,此时瑜伽士现见无我就像眼见色法一样清晰。所以,证悟无我需要闻思修的过程。

 

当然,想一下子顿断我执有相当大的困难,所以首先要闻思。先从理论上知道所谓的我确实不存在,再反复观察引生定解,之后还要精进修持,这样就能现前无分别智慧。因为无分别智慧已经现量见到无我,出定位自然而然会生起无我的定解,而且这种定解是极其稳固的。不过,在最初修行的时候,如果没有依靠分别念把人我打破,要想直接进入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修习空性并不难,只要我们反复观察五蕴以外有没有我,五蕴当中有没有我,这样就可以渐次引生无我的定解。在修持的过程中应该这样激励自己:众生和自己都非常可怜,我本不存在,可所作所为却又偏偏都为了我,为什么要这样愚痴,为了我而奔波呢?想到这些就会生起惭愧,以此激发起修持空性的精进心, 这样也就有机会在有生之年打破我执。

 

修习空性法门的功德非常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说:“如是了达诸法之自性后,如若精勤修持,则可速得解脱。《圣铠庄严经》云:‘何人若以大努力、大精进修持无生、无灭、极深之空性法,则速通达菩萨之法界,圆满总持、辩才,获得无上之法,蒙受诸佛出有坏赞叹,守持清净戒律,获得清净安忍、无上之精进、无缘之静虑、广大之智慧而疾速现前圆满正等正觉菩提果。四大天王撑伞祈请转妙法轮, 照亮诸人天而令彼等证无上菩提。’”所以,大家应当努力修习空性。

 

壬三、(摄义):

 

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无有亦不定。

 

我非离开取受五蕴而存在,也不是取受五蕴本身,既不是不观待取受五蕴而有,也不是决定不存在。

 

这一颂是对我和五蕴关系的总结。         

 

“今我不离受”的意思是我并非离开五蕴而存在,“亦不但是受”是指我也并非五蕴,这两句是说我和五蕴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就会有我成为生灭法,以及能取受和所取受同体的过失;如果我和五蕴他体,则像瓶子之外存在柱子一样,五蕴以外应该见到我,但这实际上是不可得的。所以,我和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

 

“既非无有受”,我是不是不观待所取受的五蕴呢?不是,我一定要观待五蕴而假立。“无有亦不定”,这一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亦不定是无”,是不是我根本不存在呢?也不是,我并非像龟毛、兔角那样是决定不存在的法, 在名言中依靠五蕴还是存在一个假立的我,比如我行善、我闻思、我修行,这些在名言中都无欺存在。

 

本颂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我的体相,我不是离开蕴而有,也不是蕴本身,我并非不观待蕴而假立,也非在名言中决定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我。这个颂词已经尽述了我的真相,大家要好好研究。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离身无有我, 是事为已成。

若谓身即我, 若都无有我。

 

在“离开取受五蕴[身]的人我,不可能单独存在”的观点已经成立的时候,如果还想承许

 

取受五蕴[身]就是人我,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了。

 

但身不为我, 身相生灭故。

 

为什么取受五蕴不是人我呢?因为这些五蕴是有生有灭的,这与人我的法相相违(,所以,取受五蕴不可能是人我)。

 

云何当以受, 而作于受者?

 

如果对方认为:承许取受五蕴就是人我并没有过失。

 

怎么能将所取受的法变为取受者呢?(绝不可能。)因为作者与作业并不是一体的缘故。

 

若离身有我, 是事则不然。

无受而有我, 而实不可得。

 

如果对方认为:人我是存在于五蕴之外的。

 

但人我是不可能离开取受五蕴[身]而在他处单独存在的。如果承许在五蕴之外存在人我, 则在没有取受五蕴[受]的情况下,人我也应该能够得到,但(这样的人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

 

今我不离受, 亦不但是受,

既非无有受, 无有亦不定。

 

(原译:今我不离受,亦不但是受,非无受非无,此即决定义。)

 

由此可见,人我既不是离开取受五蕴的异体之法,人我也不是取受五蕴本身,人我更不是不观待取受五蕴而存在的,也不一定是依靠在名言中不存在而安立的,它与兔角的情况是迥然各异的。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七、观邪见品

 

本品观察邪见。人们对邪见有不同理解, 有些人认为对别人的言行不起信心、或者对别人有不好的看法就是邪见;《俱舍论》认为,邪见是五见中的一种,指无有因果、无有三宝、无有四谛的恶见;《涅槃经》则云:“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说: 按最究竟的大圆满观点来讲,大乘显宗也是一种邪见。可见,邪见的范围有广有窄,所以不能执一处的定义来否定另一处,否则就不能圆满解释它的含义。

 

本品所谓的邪见指我见和边见,我见和边见可以包括一切邪见,破除了我见和边见也就破除了一切邪见,这样就可抉择出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正见,所以闻思本品有非常大的意义。

 

丙三、(证悟缘起之功德——观邪见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认知所破之邪见;二、宣说能破之推理。

 

戊一、(认知所破之邪见)分二: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己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

 

我于过去世,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我在过去世是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二者皆非,世间在过去世是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这些都是依靠过去世而安立的。

 

外道的邪见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展开来就有十六种、六十二种或三百六十种。其中十六种邪见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依前际而生的八种邪见,二是依后际而生的八种邪见。首先讲依靠前际的八种邪见,即依靠过去世的八种邪见:补特伽罗人我在过去世中有生、无生、 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器情世间在过去世中常、无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

 

己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我于未来世,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我在未来世有生、无生、二俱、二非,世间在未来世有边、无边、二俱、二非,这些都是依靠未来世而安立的。

 

《显句论》讲:从现在开始往后叫做后, 一世一世连起来叫做际。

 

人们对于人我在未来世到底是有生还是无生始终充满疑惑,顺世外道认为人我在未来世肯定不会生,也有外道认为人我在未来肯定存在,还有人认为人我在未来既有亦无,也有人认为人我在未来世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将人们对于世间后际的邪见归纳起来就是,世间在未来世有边、无边、二者兼具、二者皆非。这些是依靠后际而安立的八种邪见,这些说法要么堕入断灭,要么堕入常有。

 

大家要清楚十六种邪见跟十四种无记法之间的关联,十四无记法中的一部分在十六种邪见包括了,而一部分(指佛陀涅槃以后存在、不存在、二者兼具、二者皆非,生命与身体一体异体)则没有包括。

 

戊二、(宣说能破之推理)分二:一、广说; 二、摄义。

 

己一、(广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 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常等四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边等四见。

 

庚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分三: 一、破前际之生;二、破前际之未生;三、归摄。

 

辛一、(破前际之生)分三:一、破人我之产生;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三、摄义。

 

壬一、(破人我之产生)分二: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癸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说我在过去世中有生是不成立的,因为过去世中的我不是今日的我。

从名言的角度,可以说我在过去变成了什么,比如我昨天怎样,小时候怎样,前世怎样……然而这毕竟是世俗中迷乱众生前的显现,真正经得起观察的我根本不可能成立。如果真有这样的我,那它就应该与现在的我成为一体,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前后世的我只是假立的相续,其实过去的我并不是现在的我。比如我前世是地狱众生,今世是人道有情,如果说前后世的我是一个,那么在不舍弃地狱五蕴的前提下还应当有人类的五蕴,这显然不合理。以上是按《显句论》的观点作的解释。

 

月称论师《显句论》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佛说我于某劫变成众敬王时如何,如果以前的我不存在,佛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对此提问,月称论师自己作了回答:这样说并非承许现在的我和过去世的我是一体,只是遮破他体而已。意思是说,佛说自己在过去成为众敬王,只是要遮破佛陀与众敬王是他体,并不是要承认众敬王与现在的佛陀是无二无别的一体。这个道理大家要好好思维。

 

类似的疑问可能很多道友也会有:《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经常出现“我于多少劫前成为……”,如果说我在过去世真的不存在,为什么佛陀要这么讲呢?对此可以这样回答:虽然《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有很多佛陀因地的公案,但这些公案只是说明在世俗中前后世的我是一个假立的相续,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我小时候怎样,我年轻的时候怎样……”一样, 但从本体上讲,过去的我并不是现在的我。

 

癸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如果说前后世的我是一体,只是前后世的蕴有差异,这不合理。因为离开了五蕴,哪里还有一个我呢?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对方认为,现世的我和过去世的我是一体,只不过前后的五蕴不同而已。比如我过去世是旁生,有旁生的身体,现在世变成人,有人的身体,除了前后的五蕴不同以外,我并没有差异。

 

对此龙猛菩萨回答:“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离开现在的五蕴,哪里还有我呢?我源于对五蕴的执著,它与五蕴绝非异体,如果像你们说的那样前后世五蕴不同,那前后世的我也不会相同。所以,所谓五蕴不同但我是一体的观点不合理。不要说前后世的我不是一体, 就是前几年的我和现在的我也不是一体,甚至前后刹那的我也不是一体。

世间众生特别愚昧,不要说旁生、饿鬼、地狱,就连绝大多数的人类众生对我到底存不存在也从来没有观察过;也不要说一般的普通人,就是大多数对社会有所贡献、处于世间学问顶峰的学者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当然,学习中观并不是完全为了破斥他宗,主要是为了打破自相续的执著。因为,虽然我们入了佛教,但相续中可能还存在外道的邪见,所以应该运用中观理证来破除。打破了我执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无我而众生却执著有我,从而无意义地流转轮回枉受痛苦,当见到这一点时就自然会对众生生起悲心。

 

大家依靠传承上师的加持,有机会从理论上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这非常有福报。但光是理论上了知还不够,还应当再三串习空性的道理,这样实执就会逐渐减弱。任何一件事, 只要反复串习就没有太大的困难,比如边看书边用转经轮边念咒,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但串习久了也就能做到。

 

所以,大家从理论上明白了万法空性的道理后还应当经常修习,我希望道友们每天能抽出半小时或一小时来修习空性,甚至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也不离开空性的修行,要尽量将空性的道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这样坚持几十年,大家的修行就会很成功。

 

如果没有修行,口头上再会说也没有用, 虽然无我的法门非常殊胜,世界上也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见解,但没有反复串习的话,那也抵挡不住无始以来的严重实执。即使通过闻思对空性有了一点认识,也很容易消失,就像乌云中的太阳偶尔显露又很快被遮住一样。所以, 修行还是很重要的。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二十七(观邪见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以真实现见缘起之智,则不依前、中、后际”等,宣说了无有诸见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现在应该依靠与声闻乘观点一致的经典内容,来宣说诸见不存在的道理。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而做出的答复。

 

按照清辩论师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五蕴是存在的,因为诸见存在的缘故。

 

(本品的内容)是为了宣说诸见不存在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 果 对 方 提 出 :按 照 经 书 的 说 法“若能现见缘起,则不依前后际”,那么又是怎样不依前后际的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回答对方的提问。

 

此品分二:一、认知相违之见;二、宣说破见之理。

 

己一、认知相违之见:

 

我于过去世, 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原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都属于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十六种见解的范畴。利用缘起的智慧,就可以将彼等彻底铲除。

 

此处“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与“(世间界为)恒常”的说法,二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只不过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或者是以执著方式而划分为异体的。

 

所谓的前后际,是指依靠现有的身体五蕴而安立的过去以及未来的情形。“际”,就是指其前后的阶段。也包括在未来世,也即现在之后的其他时刻,究竟是有生还是无生等见解。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都是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

 

我于未来世, 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原译: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在未来的其他时刻,人我的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的有边、无边、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这些见解都是依靠后际[未来世]而安立的。以上文字,宣说了所破的(十六种)邪见。

 

己二(宣说破见之理)分二: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二、安住于胜义离戏而破邪见,或为共破。

 

庚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

 

过去世有我, 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关于“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过去世中产生的那个人我,并不是现在的这个人我的缘故。

 

若谓我即是, 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 何处别有我?

 

如果对方认为:过去世中的人我,就是现在的人我。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过去与未来的取受五蕴[身]是异体的法,其二者不可能是一体。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先后的取受五蕴为异体,但(先后的)人我却是一体的。

 

这种说法无法立足。因为,在离开了取受五蕴[身体]的情况下,你们所谓的人我又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存在呢?因为不可得的缘故,所以(这样的)人我是不存在的。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从有产生了后世的五蕴,所以是依靠有的因缘而有生。

 

“生”是第十一支。因为从有可以产生后世的五蕴,所以说依靠有就会有生。《俱舍论》 讲,十二缘起分为三部分,前世有无明与行二支,后世有生与老死两支,中间从识到有之间有八支。依靠中间的“有”这一能成之因就可以出生后世的生和老死。

 

有就是身口意三业,和五蕴对应,则身体和语言的业属于色蕴,意识所造的业属于其余四名蕴。业为什么叫有呢?《显句论》说:因为后世叫三有,而三有的因就是三门之业,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把业叫做有。业本来不叫有,但它能成熟三有的果——后世的五蕴, 所以也称为有。在因上安立果的名称的现象比较多,比如“中观”,本来果中观——一切万法的离戏本性才是真正的中观,但文字中观(如《中观根本慧论》)是证悟这一本性的因,所以在因上取果的名字也叫中观。

 

庚二、(所成之果):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从生有老死,有老死的缘故有忧愁、哀号、痛苦、不悦以及种种迷乱。

这一颂讲最后一支——老死。五蕴的成熟叫做老,五蕴的最终毁灭叫做死。依靠生就会有老死,有老死,众生就会因贪欲等烦恼而引发极度的忧愁;由忧愁又会发出种种哀号;还会因身体或五根遭受伤害而导致痛苦;内心也会因种种相违而导致不悦;这样就出现了身心的种种迷乱。

 

众生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时,整个身心都苦不堪言。就拿世间的人而言,短暂的一两天可能有点快乐,但轮回的本性毕竟是苦,所以永远开心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身体难免遭受痛苦,内心也会时常出现不悦意,即使没有这些,衰老和死亡也在一天天逼近我们。昨天有个人说:“我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清,给我加持加持吧!”但怎么样加持也没办法,轮回的本性就是如此!人老了, 眼根等器官功能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说世间的医学家,连佛陀也无法改变这种迁变。人老了就是老了,要接受这个现实。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要好好念阿弥陀佛。要前往来世就应该做好准备,何必再贪执这个身体呢? 再说就是想保护也没办法,这就像护照到期了想不回国也不可能。

 

修行不好的人和修行好的人不一样。修行不好的人老的时候非常痛苦,而修行好的人越老脸上越会散发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其实只要修行比较好、对生死有一定的把握,即使人老了要死了,心里也不会有什么痛苦。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这一切都是依靠生而有的,所以这个大苦聚仅仅从因缘而生。

 

前面所讲的各种痛苦和迷乱都是从生而有的,所以,这个“大苦阴”就是因缘所生法。

 

《显句论》说:阴就是蕴,指很多事物的聚合, 大苦阴就是很多痛苦的聚合。在轮回中,身体也好、心也好始终都处在痛苦的状态中。这些痛苦全部是从因缘所生,所以根本不成立真实的本体。但迷茫的众生不知道这一点,始终执著外的对境和内的感觉,这样就一直在轮回中升沉流转。

 

学了本品,知道轮回的本质以后,大家要发出离心。这非常重要!否则,一边学中观, 一边耽执世间,这说明根本没有学好中观,这样也无法斩断无明的根本,只能随着十二缘起一直在轮回中流转。大家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人身,有了这么好的人身就应该努力依靠佛法来断除自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一方面要以出离心等修心法门来对治相续中的烦恼,一方面也要以空性来断除我执。

 

戊二、(对此取舍之理):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生死的根本是行,智者不会造作这样的业, 愚者即是造业者,而智者因为见到法性的缘故不会再造诸行业。

 

“生死根即行”,生死的根本就是三门的行业。因果是不虚的,只要造了业,就不会逃脱业网,一定会感受果报,只不过时间有迟有早而已。众生流转轮回的业有三种: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如经云:“诸比丘,随无明补特伽罗造作福德之业,造作非福德之业,造作不动之业。”

 

“诸智者不为”,圣者已证悟了真如法性,不会再造转生轮回的业。不要说堕落三恶趣的恶业,就是转生天界的善业,智者也根本不会造。智者唯一造超越三界轮回的善业,比如修出离心、菩提心或空性。圣者菩萨虽然已超越三界但仍应化三界,这并不像凡夫众生依靠业而流转生死,而是为了度化众生才乘愿再来。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愚者即是造作行业的人,而智者已经见到了法性,知道以有漏善恶业不能超离轮回,所以不会再造作有

漏的轮回之业。就像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什么是伪劣产品,所以不会买这样的货,而愚者往往分不出贤劣,总是买这种货。

 

智者和愚者的差别非常大,拿修行人来讲, 虽然穿同样的袈裟,享用同样的信财,也在同一个上师面前听受同样的法,但智者和愚者的发心完全不同。佛陀曾说:“难陀只是为了得到善趣果报而出家,你们是为了获得涅槃安乐才出家的。”因此,道友们应该扪心自问:“我出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超越世间还是为了逃避世间?”人不是牦牛,牦牛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除此以外它也不会想:为来世,为社会……而我们出家学佛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心, 要看自己到底是不是为了众生,这一点值得深思!

 

这一颂讲了智者和愚者对业取舍的道理, 我们也应该有所体悟。总之,空性法门非常殊胜,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就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闻思修持空性法门。

 

戊三、(略说逆行缘起)分二:一、灭除轮回之法;二、灭除轮回之果。

己一、(灭除轮回之法):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因为无明息灭的缘故,种种行业不生。如果想灭除无明,就应该依靠智慧修习法性。

 

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主因就是相续中的无明——我执,息灭了无明,种种行业就不会产生,这样识、名色等支也会灭掉。就像砍断了树根,就再不会有开花结果一样。

 

按照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教义,要灭除无明就要修习空性。要修习空性,首先要在上师面前听受空性法门,听受以后还要反复思维, 生起定解之后才能修行。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要知道三界轮回的根本因就是俱生我执,认清这一点后,还要通过修行打破它。闻思修持空性法门是打破无明的唯一方法,就像光明是黑暗的唯一对治一样,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空性的证悟,什么时候无明也就销声匿迹了。如果对空性一无所知,相续中的我执一点也没有打破,那对人对物的执著就会极其强烈。当然,光是听一听、讲一讲还不行,先要从理论上通达空性,通达后还要实地修持。

 

己二、(灭除轮回之果):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如果能够灭除前前的支,后后的支则不会产生,这样一来,苦蕴的聚合也就彻底灭掉了。

 

无明灭除了,行也不会有;没有行业,转生后世的识乃至老死也都不会有。这样一来, 在轮回苦海中流转的大苦蕴也就被彻底灭掉了。苦蕴灭了以后不会复生,就像烧焦的青稞种子不可能生芽,被铁锤打烂的放映机不可能放出电影一样。因为这是从根本上以空性灭除了无明,所以也就获得了彻底的解脱。

 

丁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佛经云:“无起者名为缘起,若彼无起云何有灭?若能于无灭觉无灭者,名解缘起法。”

 

《大智度论·释无尽方便品》云:“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 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 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触念,触念从痴生, 触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着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 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着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 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求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复次, 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 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 是假名非实。复次有人言说果报五众故相名为老,是亦不然,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不住,若不住则无故,无故则无老;一切有为法若有住则无无常,若无无常即是常,若常则无老。何况非常非无常,毕竟空中而有老? 复次诸法毕竟空中生相不可得,何况有老?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故无相如虚空不可尽。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中观根本慧论·观十二因缘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从有生五蕴, 从有而有生。

 

(原译:从有而有生。其中第一句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所谓三有,也即以三门所作之业,是五蕴之因法。因由此而产生未来五蕴的缘故,所以是以果法(五蕴)而安立因法(三有)之名的。 身语所作之业属于色蕴,而意业则为其他四蕴。此处的“有”,也就是指业的有。因为将来会形成生有,(故未来五蕴也就必然成立,)所以是以果法而安立因法之名的。

 

从生有老死, 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 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原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其中部分内容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三有之业因爱受而增盛,从而产生了来世的生,由生就会导致老死、忧愁、哀号、痛苦、不悦以及迷乱的出现。此处的“老”,是指五蕴的成熟;“死”是指五蕴的坏灭。

 

远离欢喜或者死亡之时,因为具有贪欲烦恼,就会产生内心的苦恼、哀愁,以及由哀愁所引发的口中之哀号,因身体或五根遭受伤害而导致的痛苦,因内心遭受重创而导致的不悦,以及因痛苦与不悦而产生的身心迷乱。

 

如是等诸事, 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 但以因缘生。

 

(原译: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因为这一切,都是由生而引发的,所以诸多痛苦忧伤聚集的大苦蕴,是远离我与我所,或者可以说是空性的,这一切都仅仅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也可以说,所谓苦蕴,也就是“不夹杂欢乐”的意思。

 

己二、行与非行之差别:

 

生死根即行, 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 智非见性故。

 

(原译: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十二缘起的)还灭:因为,作为生死轮回的识等之后十有支根本的,即为诸行。因此,证悟真如法性的圣者,就不会再造作引业。按照前译文,本偈颂应为:“智者不造作,轮回根本行。”

 

生死轮回的根源,也就是诸行。所以,无有智慧的凡夫就是诸行的造作者。而作为智者,是不会造作诸行的,因为他们已经通达真如实相的缘故。

 

以无明灭故, 诸行则不生。

(原译: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如果对方提出:为什么(智者)不会造作诸行呢?

 

因为(轮回)不能直接灭除,而需要连根拔除的缘故。也就是说,如果消灭了无明,诸行也就不可能产生。

 

己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若欲灭无明, 以智修法性。

前前若能灭, 后后则不生。

 

(该偈颂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消除无明的方法,是以缘起妙观察智而修持真如法性。作为因法的无明等一旦能被消灭, 则其果法也即后面的有支也就不会再次出现了。

 

但是苦阴聚, 如是而正灭。

 

这样一来,因轮回苦蕴不会再产生的缘故,所以也就被彻底消灭了。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释终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

 

依靠名色而产生六入;依靠六入而产生六触。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依靠名色,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渐渐出现。识入胎以后形成名色,名色渐渐增长,经过住胎五位或七位,眼耳等所有的根就形成了,这就叫六入或六处。这些道理在《俱舍论》、《七宝藏》、《上师心滴》里都有宣说。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入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和合就产生了触。有部和经部对于触的观点不一样。按有部的观点,从出现眼鼻等六根一直到婴儿出生之后两年半的阶段称为触,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六根取外境,比如眼睛见到强光会马上闭上。由于已经有了触觉,故这个阶段称为触。而经部并不是在五蕴的某个阶段上安立触,只在心所上安立,识依靠眼根见到了外面的东西就叫做触,也就是说依靠六根、六境的和合产生了触。

 

十二缘起的道理相对而言比较难,但详细分析后也不是特别困难。如果想具体了解,大家可以看《俱舍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那里面有较详细的介绍。这两部法前几年我也讲过,希望大家有时间翻一下书,这样对缘起会清楚的。《现观庄严论》也讲了十二缘起,

 

大家可以参阅。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产生了触,是故依靠名色而产生了识处。

前颂讲依靠六入的因缘而有六触,那么六触到底是怎样生起的呢?

这里的“识”并不是十二缘起里的识支, 而是指眼识鼻识等六识。以眼为例,眼触生起要以眼根为增上缘,色法为所缘缘,作意【19】为等无间缘,依靠这三种缘就生起了眼触。《量理宝藏论》云:“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眼识依靠名色【20】而产生,因为作意属于四名蕴,眼根与色法属于色蕴。

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触,由触而生受。

 

【19】一般作意是指“我要想看”这样的分别念,但按照有些论典的观点,凡是心往外境动摇也叫做作意,不一定要有明显“要看”的分别念。

 

【20】此处并不是缘起十二支里的名色。

 

根、境以及识三者的和合就产生触,由触又产生受。

 

“情”是指根,“尘”是外面的境,“识”是作意,由这三个因缘的和合产生了触。以眼触为例,眼根、色法、作意等因缘具足时便产生了眼触。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其本体是由眼根、色法以及眼识三者和合,而判断出外境的悦意、不悦以及中庸,就称之为眼触。”这里只是单独分析眼触,其余五种触也是如此。

 

“由触而生受”,受是十二缘起的第七支,有了眼耳等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受。众生的相续中有着深厚的习气,当依靠眼根、作意见到外面红色的柱子或者白色的茶杯时就会生起触,有了触就会产生受:也许感觉很亲切, 产生了乐受;也许感觉很厌烦,生起了苦受; 也许觉得无所谓,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这是经部宗的观点。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所谓“受”是指从两三岁直至能行持非梵行之间的阶段。在此期间, 接触火的时候有苦的感受,吃到好东西的时候有乐的感受,因为有苦乐等感受,所以称为受。

 

己二、(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 二、所成之果。

 

庚一、(能成之因):

 

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

 

以三种受就会产生三种渴爱,因为以不同的感受就会产生相应的爱。

爱是十二缘起的第八支。有了受就会生爱。

 

比如见到茶杯时,如果相续中有快乐的感受, 就会生起不愿舍弃乐受的渴爱;如果有厌烦的 苦受,就会生起离开痛苦的渴爱【21】;如果是等舍 的感受,就会生起令其不退失的渴爱。总之, 有受才会生爱,因为爱要依靠受才能产生。如 果没有感受,就根本不会生爱。比如没有见到 外境就不会有乐受、苦受和舍受,而没有乐受 就不会有愿意接受快乐的爱,没有苦受也不会 有不愿意接受痛苦的爱,没有舍受就不会有令 其不退失的渴爱。这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 中讲得很清楚。这是按照经部的观点解释的。 按照有部的观点,从能做不净行到能圆满享受一切妙欲的贪心阶段就叫爱。

 

【21】这和世间人的说法不一样,世间人把不愿意见、想抛开的心态叫做嗔恨,但这里我们把这种心态也称为爱。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依靠爱的因缘而有四取,依靠取的因缘又产生有。

 

十二缘起的第九支是取,第十支是有。依靠爱的因缘而有取。按照有部宗的观点,取有四种: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欲取。见取就是除了萨迦耶见和戒禁取见以外的三种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就是将颠倒的、不清净的戒律当作清净的戒律,如外道持牛戒、狗戒;我语取就是指三界的人我执;欲取就是除了以上三种取以外的贪执欲界五欲的烦恼。从欲取来看,当人们在对乐的感受产生贪欲以后, 为了进一步获得乐受而在生活中驰求,比如搞生意、做事谋利等,这就称为取。而按照经部的观点,只有一个取,不承认四取,所谓的“取” 仅仅是指贪心。

 

有了取就会产生有。“有”指“三有”,“三有”分果的三有和因的三有,这里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比如,依靠我语取,也许会造善业也许会造恶业,这些善恶业都是后世三有的因, 因为这些业决定会出生后世的三有,所以就在因上安立果名叫“有”。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如果取受者不再取受,就获得了解脱,不会再有三有。

 

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解脱三有呢?依靠智慧断除取这一轮回的根本就可以获得解脱。怎样才能断取呢?以第九品抉择本住的方式便可以遮破取者,取者不存在,自然就不会有取。没有取就没有业,没有业也就不会有后有。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依靠名色故, 因而生六入; 

依靠六入故, 而生于六触。

 

(原译:名色增长故,因而生六入。其中后两句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同样,一旦名色形成,其果法眼根等六处[入]也随之而产生。依靠六处而与六境[尘]和合,又继而产生了(六)触。

 

依眼根色法, 作意而生触; 

是故依名色【82】,

而生于识【83】处。

 

【82】 名色:此处的名色概念,与《俱舍论》中所讲的十二有支之一的名色概念略有不同,望斟酌。

【83】 识:此处的识,不同于《俱舍论》中所讲的十二有支之一的识,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识。

 

(此偈颂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触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以眼根为增上缘,以色法为所缘缘,以作意为等无间缘,并依靠受等遍行【84】而产生了所谓“触”。

 

【84】 遍行:随同心及其他一切心所生起的心所法,包括受、想、思、触等。

 

那么,什么又叫做触呢?

 

也就是说,触的等无间缘为作意,也即四名蕴。而眼根和外境色法,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增上)缘,与第二种(所缘)缘,则属于色蕴的范畴,依靠这三者,从而产生眼识。

 

情尘以及识, 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触, 由触而生受。

以受生渴爱, 因受生爱故。

 

(原译:情尘识和合,以生于六触;因于六触故,即生于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于渴爱。)

 

其[触]本体是由眼根[情]、色法[尘]以及眼识三者和合,而判断出外境的悦意、不悦以及中庸(的心所),就称之为眼触。

 

以判断外境的触,就会因悦意外境而产生快乐等诸受。其余的触、受[指耳、鼻、舌、身识,以及由耳识等所产生的乐受等等]也与此相同。

 

如果产生乐受,就会生起不离开乐受的渴爱;如果产生苦受,就会生起要脱离痛苦的渴爱;如果生起等舍,就会产生令其不退失的渴爱。这样以受为缘就产生了爱,因为以对外境的不同感受,可以产生相应之爱的缘故。

 

因爱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一旦产生爱,就会以爱为缘而产生取。究竟有哪些取呢?所谓取,就是指欲取、见取、戒禁取与我语取四者。取就是由此而形成的。

 

一旦有了取,就会因为取而使业具有能力, 取受者也就会流转于三有,“有”也就由此而形成了。

 

若取者不取, 则解脱无有。

 

如果能以妙观察智而不依存于取受,则三有的本体也就不会产生。所以,一旦不存在取受,则就成为了解脱者,三有也就不存在了。

 

 

 

【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

 

本品观察十二缘起。《俱舍论》讲了小乘的十二缘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里广讲了大乘的十二缘起,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释》也把十二缘起列为难题并作了解释。总的来讲,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缘起一无所知,而学过宗派的内道有实宗又往往认为十二缘起实有存在,龙猛菩萨为了打破这些执著而宣说了本品。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 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 二、所引之果。

 

庚一、(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因无明愚痴覆盖,为后世造作了三种行业,以起了这三种行业的缘故,就随业入于六趣。

 

在十二缘起中,以无明的因缘产生行,以行的因缘产生识,以识的因缘产生名色……这样前前产生后后,后后以前前为因,就构成顺行的十二缘起。《俱舍论》宣说了十二缘起以三世圆满,并分出了两重因果。首先讲第一重因果—— 能引所引因果,本颂讲能引之因——无明和行, 下四颂讲所引之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一切众生在未获得解脱之前一直都以十二缘起在轮回中流转,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讲的瓶子里的蜜蜂、井中的水车一样难以寻觅其开端。也就是说十二缘起是无始无终的, 它并不像绳子一样有头有尾,虽然十二缘起的最初支是无明,但它又连接着老死。

 

一切众生都有无明愚痴,众生本来的心性被无明愚痴遮覆,为了后世而生起三行。“三行” 指的是善、不善、不动三种业(月称论师说可以解释为身口意三业)。善业就是十种善业,不善业就是十种不善业,不动业就是指四禅八定,这种业不像欲界的业遇缘就会转到其他趣成熟果报, 它的异熟果报的界、地都是决定的,而且此种业为禅定所摄,故名“不动”。众生随着这三种业就会投生六道【17】:以十善业可以投生到欲界人天等善趣;以十不善业则要转生三恶趣;以不动业将会转生到色界与无色界。

 

有情受生有四种情况,《解深密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 此处主要是从胎生的角度来讲的。

 

庚二、(所引之果):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随着诸行业的因缘,识将受身六道;依靠诸识的缘故先形成了名色。

这一颂讲十二缘起的识和名色。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众生造了种种的业,随着这些业, 识就要取受六道的身体。比如我造了转生人道的业,转生为人时,首先经过中阴身,之后入胎形成名色。《俱舍论》讲,名色指从结生刹那起到显露出六处之前的五蕴,其中名是指只有名称无有阻碍的受想行识,色则指凝酪等。

 

按照《显句论》的观点,前世的有情一死, 后世的诸蕴就形成,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当意识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昏厥了,此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在六道中轮回时,是“识”受六道身,这一点很重要。《阿难入胎经》说,如果识未入胎,

 

那么凝酪等后面诸支不会形成,只有心识入胎, 凝酪等才能形成。关于最初的心从哪里产生, 世间的学者有很多说法,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 心和身体完全不同,它不是从身体中产生,而是由前心产生后心。按照因明的观点,任何法都依靠它的直接因——同类因产生;同样,心的本性是明清的【18】,它的来源只能是同类明清的法,也就是说后面的心依靠前面的心而生起, 所以心是无始无终的。而无情法是非明清的本性,非明清的法不可能产生明清的心。

 

【18】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心的本体是明清的。

 

名言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心并不像唯物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从暂时的四大聚合中产生的, 而只能是依靠它同类的因——前一刹那的心而产生。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无所谓, 而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只依世间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依靠佛教因明的推理才能解决。

 

有一本叫《佛教与科学》的书,它是法国的马修·李卡德与一位著名的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探讨宇宙及人生奥秘的对话,这本书以佛教的观点把心识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位马修·李卡德先生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来在顶果钦哲仁波切面前出家,出家后一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锡金等地求学。他还通达藏语, 是观音上师的法语翻译。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父子俩合著有《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一书,书中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和哲学家的父亲展开了对话。这本书也很有影响, 据说已经译成 18 种语言。

 

在《佛教与科学》中,马修·李卡德引用了**上师的一段话来证明前世后世存在。观音上师对因明、物理学、生命学非常精通,他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引用了佛教中最有说服力的推理:事物的因有两种,一个是直接因,一个是间接因。直接因对事物本体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而间接因对事物的差别有影响,心的直接因就是前刹那的心,前刹那心的因又是再前刹那的心,这样一直不断地往前、往后推, 就能得出心无始无终的结论,这样就可成立前后世。

 

心是从心产生的,并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 这可以比喻来说明。比如,青稞的种子才有直接产生青稞的能力,所以它是青稞的直接因(近

取因),而地水火风空虽能影响青稞的生长,但只能是间接因(俱有缘)。既然青稞的根本因是种子,而种子的根本因又是前面的种子,所以可以无穷无尽地追溯下去。

 

按照密宗的观点,心就是指本具的光明本性,而无明是忽然产生的。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注疏》中说:心相当于铁,无明则相当于铁上的锈。铁的本体不是锈,心的本体也不是无明,与因缘具足的时候铁会生锈一样,因缘具足时无明就会忽然产生。

 

佛教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否则这些分别念很重的世间学者怎么会皈依佛教呢?他们在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时,也许会排斥佛教的观点,但遇到善知识后,对佛教的理论闻思之后就心服口服了。大家要知道,佛教的理论的确很殊胜,这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只是因为有些佛教徒自己的智慧不够,所以始终无法从疑网中摆脱出来。

 

作为佛教徒,学习十二缘起非常有必要, 否则,有些唯物论的习气比较重的人,看到佛陀因地成为种种不同身份的众生也许会产生疑惑。但这只是不了知佛法的道理而已,其实众生宿世所造的业比大海还要多,在轮回中所经历的生世也不可计数。所以,研究这些深奥的佛教问题非常有必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79】品

 

【79】 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

 

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佛陀云“以缘起无生,故为缘起”等,宣说了无有十二缘起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已经将趋入大乘胜义之法门宣说完毕,那么现在就应该阐述趋入小乘论典的胜义法门了吧!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的答复。按照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在前面已经讲过, 任何人也没有宣说过一句法,这里[经部关联] 又说佛宣讲了缘起之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难道(对你们的立论)不会有所危害吗?

 

(本品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我们并没有否认现象,)而只是否认了“诸法以本体而存在” 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所谓“缘起”的含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介绍缘起的含义。

 

我们在这里,却将本品的品关联解释为: 

 

如果对方提出:依照你们的说法:“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那么轮回和涅槃,不就分别成了顺应或者违背缘起法则的法了吗?既然轮涅无二,那么轮回和涅槃的两种现象又作何解释呢?既然有寂无二,那么世俗名言又怎么会还灭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宣说无而显现的缘起,或者是为了阐明“乃因真如法性而现见四谛”的观点。

 

此品分三:一、宣说缘起之理;二、行与非行之差别;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己一、宣说缘起之理:

 

众生痴所覆, 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随行入六趣。

 

尚 未 证 悟 真 实 义 的 ( 众 生 ) , 因内心被无明愚痴所遮覆,为后世而造作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三种行蕴。因为是以三门而行的缘故,从而使诸业成为转生六道或者五趣众生之因。

 

随诸行因缘, 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 而成于名色。

 

(原译: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诸行的果法,也即作为轮回种子的识,是因随顺诸行,而受身(六道)成为天人等众生之识的。在诸识形成之后,依靠诸识又形成了受、想、行、识四名蕴【80】,以及凝酪【81】、膜疱等 色蕴。

 

《显句论》云:“此等诸法,皆如色法与影像之理。若最终死亡之诸蕴毁灭,则仅于第一刹那,即如同秤杆(两端)之高低般形成所生之诸蕴,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是故, 于母胎中识蕴闷绝之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80】 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者集聚成蕴,即意身。谓身心两分中之属于心之一分者。

 

【81】 凝酪:胎藏五位之第一位或结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凝酪尚未形成薄膜。亦名芥子位或羯罗蓝位。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