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论》对应讲记 101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三、(断除无涅槃之过):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乃是假立法或者缘起之法;而非假立非缘起之法才名为涅槃。

 

对方提出:如果把有实与无实的涅槃都否定了,那中观宗难道不承认涅槃吗?不承认涅槃还是佛教徒吗?中观宗回答:在胜义中涅槃的自性不成立,而在名言中非假立非缘起之法称为涅槃。所以我宗并没有你们所说的过失。

 

“来去轮回法,乃假立缘起;”补特伽罗从他方来此处投生叫做来,从此地去往他方受生叫做去。有情依靠五蕴在六道中来来去去、辗转受生就构成了轮回。五蕴的来去等轮回法是假立、缘起的:就像长短、东西、有无等法互相观待而假立一样,五蕴的来去是观待假立的;

 

五蕴以业惑为因,相续不断形成来去的流转, 所以是缘起的。

 

“非假立缘起,是名为涅槃。”大乘中观宗的涅槃与小乘宗的实有涅槃不同,按果仁巴大师的注释,在中观宗看来小乘宗的涅槃仍然是假立、缘起的,而中观宗的涅槃——实相真如法性,既不是依缘假立之法,也不是以缘而生之法,而是远离边戏之法,所以才是真正的涅槃。在名言中我们没有否认这样的涅槃,所以并不存在无有涅槃的过失,也不会成为非佛教徒。

 

丑四、(摄义):

 

如佛经中说,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正如佛经中所说:想寻求出离者必须断除有、非有之见。由此可知涅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这一颂讲有实与无实的涅槃都不合理,因为这与佛经所讲的道理直接相违。有部宗认为,业和烦恼断灭后,令烦恼再也不能生起的有实法就是涅槃,它就像挡住洪水的水坝一样。经部宗认为,通过智慧抉择,断除业和烦恼后的无实灭法就是涅槃。但这些说法都不合理,佛经云:“诸比丘,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或有人以有求出有,或有人不以有求出有,是皆不然。”

“以生灭相求出离不然(生指有实法,灭指无实法)。” 所以,想从轮回中寻求出离获得解脱者却仍执著有实或无实的涅槃则非常愚痴。为什么呢? 因为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月称论师说:如果涅槃的本体是有实法或者无实法, 那么对于以有实或无实寻求出离的人,佛经就不应呵斥为大愚者,而应赞为大智者。

 

子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分四:一、以相违解脱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丑一、(以相违解脱而破):

 

若谓于有无,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是事则不然。

 

如果说有实无实二者兼具是涅槃的本体, 那么一切有无兼具的法都成了解脱,但这是不合理的。

 

对方认为:现前涅槃的时候,涅槃的智慧本体是有实法,而灭除烦恼的灭法是无实法, 所以涅槃是有实无实兼具的法。

 

《显句论》运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破斥:如果涅槃是有无二俱的,那么一切有无二俱的法都成了解脱。比如第一刹那的柱子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没有,这是无实法;第二刹那的柱子存在,这是有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因为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存在有实无实,所以柱子也应该成为解脱之法。再比如油灯的前一刹那为因,后一刹那为果。前一刹那因存在,是有实法;此时无有果,是无实法。如果有无二俱就是涅槃,那么油灯也应该解脱。不仅是柱子和油灯,一切有为法都可如是具足有实无实,所以也都应该成了解脱。但谁都知道有为法并不是解脱,所以涅槃不应该是有无二俱。如果对方说柱子、油灯的有无二俱与涅槃的有无二俱不同,那我们就可进一步用能立等同所立等应成派的不共三大因来遮破对方。

 

慈诚罗珠堪布在他的《中论讲记》中说,他在台湾圆光佛学院讲学的时候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五大因等推理方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那么这种推导方式有没有佛教根据?如果没有,就根本不属于佛教。如果有,就不是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堪布回答说:这些推理在佛经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典中都有,只不过不明显。而藏传佛教的论师将不明显的内涵提炼出来并昭然示众,所以就成了藏传佛教的特点。藏传佛教特有的中观推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是前辈高僧大德们为后学开创的一条通往般若智慧的通途。这样的理证什么样的智者也不可能推翻。依靠这些推理非常容易通达中观的道理,也很容易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与实执。如果没有这些窍诀,要从《中论》直接理解中观的内涵就相当困难。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子二、(共破)分二:一、以理证而不合理;二、以教证而不合理。

 

丑一、以理证而不合理:

 

来去轮回法, 乃假立缘起;

非假立缘起, 是名为涅槃。

 

(原译: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包括依靠前世而趋入轮回的行蕴,也即蕴轮回;以及以近取五蕴为因而趋入轮回的,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补特伽罗轮回。

以假立或者缘起安立或者施设的,包括生成、坏灭、有实、无实等诸法,无论自性是缘起还是假立,其本体都不可成立。真如法性的自性是寂灭并超越一切边戏的,这就称之为涅槃。

 

下面将对此详细加以阐述:人我以及五蕴从前世来至今世,再从今世去往后世的轮回之法,或者是如同长短一般的假立法,或者是如同自油灯中产生光明一样的, 以自身的因缘聚集而产生的法。

 

而实相真如法性,却既不是依缘假立之法, 也不是以缘而生之法,而是远离边戏的法,这就称之为涅槃。也就是说,(涅槃)是远离四边戏论,无论是假立或者缘起都不可成立的法。

果法涅槃无论是以具备诸行或者有实法性相的角度,还是以阻断诸法的寂灭角度来安立, 二者都不可成立,所以,安立二者的因也不可成立。

 

丑二、以教证而不合理: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正如佛陀在佛经中所教导的:“诸比丘, 何人欲以有实无实法,于三有中寻得出离,此人实乃愚蠢之至也。”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断除一切生成有实法,以及坏灭无实法之见。

 

由此可见,涅槃应该是既不具备有实法性相,也不具备无实法性相的法。

 

癸二、破承许二者兼具: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如果对方提出:从解脱本性的角度而言, 因为解脱的本体存在,所以(涅槃)是有实法; 从息灭烦恼等法的层面而言,(涅槃)又是无实法。因此,(涅槃)是二者兼具的法。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与无实法二者兼具的自性,则你们所谓的解脱,就成了有实无实同体的法,这显然不合理。因为有实无实二者是相违的法,所以不可能位于同体。

 

如果将既具备(某种)本体,又远离他法的二者兼具之法承许为涅槃。则因为在第一刹那获得了诸行自身的本体,那么,在第二刹那既远离第一刹那诸行,(同时又具备第二刹那诸行本体)的所有诸法,也都成为了解脱。但是,将诸行安立为解脱的观点,是根本无法立足的。

这个道理如同承许火与烟的关系为以本体而成立的因果关系,则有其他因与非因都可以(与果法)安立为因果关系一样的过失。

 

如果因为有实无实的特点以自性而成立, 所以承许(二者兼具的法)为解脱,这样一来, 则因为与(前面所说的)前后刹那(诸行)二

者相同的缘故,一切万法也都成为了解脱,这是用是非相同之类推因所得出的结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如果对方提出:那么,石女的儿子究竟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则使石女的儿子成为了具备无实法性相的所知之法;如果说“石女的儿子有实无实二者皆非”,我们也不应该耽执二者皆非的性相。

 

按照月称菩萨的观点:任何所谓“有实法” 与“无实法”,如果其二者的事相都不可得, 则不应该赋予其有实或者无实的概念,就像不能说“石女的儿子是白色的”一样。因为涅槃不是有实法,既然有实法的情形都不存在,那么又怎么能认为涅槃是无实法呢?所谓的无有,只不过是遮破其违品而已。对方关于存在的本体,丝毫也不可建立,因此,也就不能将肯定的说法强加于(涅槃)。

 

按照清辩论师的观点:

 

如果对方提出:涅槃是无实法。

 

但这种无实法,是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的。因为在获得灭尽苦谛、集谛的境界之前,(涅槃)并不存在,因为无需观待的(涅槃)并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需要观待,则以其自性就不可(独立)存在了。

 

也就是说,在“若涅槃非有,何况于无耶?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这两个偈颂中的第一个偈颂表示:如果承许无实的涅槃以自性而成立,(这种无实的涅槃)则没有所依。既然没有所依,则不能依靠他法而成立, 所以最终无实也不可成立了。

 

第二个偈颂表示:作为所依之法,也以自性或者本体不可成立。也可以表示为:如果承许涅槃不是以有实法的自性而存在,则该宗派所谓的“无实”,也不应该以所知法而存在。因为,既然“不是有实”的前提可以成立,则“无实”就不可能存在了。

 

该偈颂还可以表示为:如果有人询问“涅槃究竟是否存在”,则既不能说“不存在”,因为这必将成为辩论之主题;(也不能说“存在”,)如果回答说“存在”,则可以追问:“既然存在,那么究竟是以有实,还是以无实的 方式而存在呢?”

 

如果答案是第一种,则在前面已经予以了遮破。

 

如果有人认为,涅槃是无实法。

 

所谓无实法,就是什么也不存在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你们不承认涅槃的存在了?

 

如果对方回答说:涅槃是以无实的本体而存在的。

 

这样一来,就有无实法存在的过失。如果承认这一点,则(涅槃)既是无实法又应该存在。如果存在,则涅槃为无实法的立论就无法立足,因为(涅槃)是无实的违品——存在的缘故。因此,所谓“无实”不是以自性而存在的。

 

如果对方认为:涅槃不存在无实法的本体。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观察:涅槃的不存在究竟是否存在呢?

 

首先,如果涅槃的不存在存在,则存在与不存在又怎能不相违呢?其次,如果涅槃的不存在不存在,则有涅槃也变成存在的过失。

 

如果涅槃自身的体性成立为无实法,则这种所谓的“无实”也不可成立,因为无实法不可能再次变为无实法的缘故。如果以为无实法可以自己单独存在,但成立无实法所必需的因却无论如何都不可寻觅。

 

如果承许“(涅槃上)业与烦恼的产生等等的有实法不存在”,就必将与涅槃本体的无实相违。所以,我们只是从阻断生之相续反体的角度,才安立涅槃为无实法的。

 

但是,涅槃自身的本体却是了不可得的。在抓住所谓“涅槃”事相的前提下,无论说(涅槃)是有实还是无实,都不能超越存在的范畴。这就如同说“是白马”或者“不是白马”(都不能超越马存在的可能性)一样。

 

如同“虚空不是白色”与“虚空的自性” 二者,虽然说法各异,但其所表达的含义却不存在异体(,都是建立在虚空本身不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一样。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那么涅槃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是远离于缘起而生, 或者轮番互相依靠而假立为有的两种戏论的。仅仅不是缘起法还不够,包括假立的戏论也一并遮破的法,才是所谓的涅槃。我们始终无法将涅槃,安立为任何有实或者无实之法。(涅槃)是远离于缘起实有与假立无实二者的。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以有为法而破):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涅槃就成了有为法, 因为始终不会有既是有实又是无为的法。

 

小乘《俱舍论》认为,由各种因缘聚合所产生的法是有为法;不由任何因缘而生的法是无为法,即抉择灭、非抉择灭、虚空,《大乘阿毗达磨论》则认为有八种无为法。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为。”如果你们承认涅槃是有实法,那么涅槃就成了有为法。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一法,而是无为者”。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有实法是无为法,也就是说只要是有实法就肯定是有为法。为什么呢? 因为有实法都不离老死相,有老死也就是有生住灭,有生住灭就必定是有为法。《观三相品》云:“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显句论》云:是有实法就一定是有为法,不是有为法的有实法就像兔角或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根本不存在。因此,千万不可承认涅槃是有实法。

 

寅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若涅槃是有,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为何不是缘起而生呢?因为非缘起生之有实法始终皆不存在。

 

既然说涅槃是有实法,那为什么不承认它是缘起法呢?因为一切有实法都是依因缘而生的,在这个世界上非缘起生的有实法根本不存在。因此,千万不可承许涅槃为有实法。

 

丑二、(破无实涅槃成立)分二:一、以不成而破;二、以无依而破。

 

寅一、(以不成而破):

 

若涅槃非有,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无实亦不成。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又怎么会是无实法呢?涅槃非为有实法,也就不会是无实法。

 

对方认为:因为截断业与烦恼的产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应为灯灭一般的无实法。

中观宗破曰:无实法是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既然涅槃不是有实法(涅槃是有实法前面已经遮破),那更不可能是无实法,因为何时何地也不可能存在不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比如无瓶、无柱等无实法都要建立在瓶、柱等有实法毁灭的基础上,这是《显句论》的分析方法。《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也说:“要承许为无实法,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

 

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无实法一定要建立在有实法的基础上,那么石女儿、兔角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它们不也是无实法吗?

 

虽然从因明的角度讲石女儿和兔角是无实法,但从中观的观点来看,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所说:“又有谁说过(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呢?因为(石女的儿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所以根本就不是无实法。”因此,所谓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安立而已,它只是在表达不存在或空性的意义时才假立的,其本体并不存在。兔角、虚空花也同样。

 

佛法是深邃的,所以我们要穷究到底;而人身也是难得的,所以该精进的时候要精进。萨迦班智达说过:“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

 

所以,有智慧的道友还是应该精进闻思。《中论》 的颂词一次看不懂看第二次,第二次看不懂就看第三次……现在有些人很懒惰,认为:《释迦牟尼佛广传》太简单了,所以不用学,《中论》太难了,怎么学呢?干脆就只念一个咒语吧……不要这样,这一辈子笨是因为自己前世没有好好闻思,如果这辈子好好精进并好好发愿,那么来世遇到中观法门时一定会很容易。有位道友对我讲:“可能是前世学过中观法门吧,今生一听到这些道理马上就能通达。”确实是这样,只要前世对佛法有串习,这一辈子学法就会轻而易举。学了《释迦牟尼佛广传》后大家都知道,解决生死问题并不是一世两世的简单事情,所以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未来,否则跟牦牛就没什么两样了。总之,再不能迷迷糊糊了,大家一定要精进。

 

寅二、(以无依而破):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

 

如果涅槃是无实法,它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呢?因为并不存在不依有实法而名为无实的法。

 

“若涅槃是无,云何不依有?”如果涅槃是无实法,那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呢?“未曾有不依,而名为无法。”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不依靠有实法而存在的无实法。所以,只要承许涅槃是无实法,那它就一定要依靠有实法,根本不可能单独成立。

 

《显句论》和《理证海》对于这一颂的分析都不是很广,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中分析得很广,大家可以参考。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如果涅槃是有实法,则涅槃也就成了有为法。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可能存在任何是有实法而不是有为法[即是无为法]的法。

 

若涅槃是有, 云何非缘起?

非缘起之法, 始终皆无有。

 

(原译:若涅槃是有,云何名无受?无有不从受,而名为法者。)

 

如果涅槃是有为法,为什么又说“涅槃不是缘起之法”呢?因为非缘起的有为法一个也 不存在,没有观待的法[非缘起之法]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般。

 

丑二、破承许涅之无实:

 

若涅槃非有, 何况于无耶?

涅槃若非有, 无实亦不成。

 

(原译: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涅槃无有有,何处当有无?)

 

如果对方提出:因为仅仅截断业与烦恼的产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以无实的本性可以存在,或者如同油灯熄灭一般令相续中断。

 

如果涅槃不是有实法,那么作为无实法自性的涅槃,又怎么能够合理成立呢?其理由为, 无论何宗派,只要承许涅槃的自性不是有实法, 则因为该宗派遮遣了有实法的缘故,所以不观待(有实法)的无实法也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 因为要承许为无实法,必须建立在有实法往他法转变的基础之上。

 

若涅槃是无, 云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 而名为无法。

 

(原译: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未曾有不受,而名为无法。)

 

还有,如果涅槃是以无实法的本性而成立的,那么涅槃又怎么能不依靠有实法而成立呢?其理由为:任何不依靠有实法而安立的,灭除苦谛、集谛等等的涅槃,都不可能以无实法的本体而存在。

 

如果对方提出:涅槃就是无实法,所谓无实法不一定要依靠他法而成立,有很多其他的无实法也一样地存在着。

 

如果无实法的本体存在,则在没有得到“因此法不存在,所以是无实法”的前提下,无实法不可成立。

 

对方将灭尽苦谛、集谛的无实法执为涅槃, 但是,如果寂灭苦谛、集谛的无实法不依靠有实法,就根本不会存在。

 

如果对方又提出:那么,石女的儿子又是依靠什么而存在的呢?

 

又有谁说过(石女的儿子)是无实法呢? 因为(石女的儿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 所以根本就不是无实法。

 

如云:“如虚空兔角,亦如石女儿,无而说为有,分别亦复然。”(我们说诸法并非有实法的目的,)只是为了遮止有实的分别念, 而不是为了建立无实的分别念,因为其所依的有实法不成立的缘故。

 

《显句论》也云:“‘若石女儿’之说,仅为息灭分别妄念而已。若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可得。则该自性不可得之法,又岂能安立为无实?”以差别事76不存在,所以差别法也不存在的理由对此进行了阐释。

 

我们难道不是说过“针对涅槃(所进行的剖析,)是对独立自成的无实观念而言的,并不是针对于名言而言”的吗?也可以说,石女的儿子根本就不是(名言中的)所知之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五、观涅槃品

 

本品主要遮破有实宗所承许的实有涅槃。涅槃是梵语,玄奘法师译作圆寂,其他译师也有寂灭、清净、解脱等不同译法。外道和内道都有涅槃的说法,名称虽然一样,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转生天界或者获得天尊的果位称为涅槃;内道小乘有部宗认为有自性实有的涅槃,如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而中观宗认为,真正的涅槃就是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也就是说只有证悟万法的本性、现前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才是涅槃。此外佛陀或上师示现圆寂也叫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场合中,涅槃有不同的含义。

 

有些学佛的人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愿望:我一定要获得涅槃。如果问他们什么叫涅槃,他们会说:相续中没有痛苦和烦恼、恒时快乐的境界就是涅槃。他们希求的就是这种实有的涅槃,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这种执著,因为涅槃并非实有存在。《般若经》亦云:“善现答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说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诸天子,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

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

 

戊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观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破他宗观点。

 

庚一、(宣说他宗观点):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无生无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样的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样的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这一颂是他宗的观点。对方认为涅槃是一种实有的果位,《阿含经》云:“所谓涅槃,即毕竟清净,毕竟清凉,毕竟寂静。”涅槃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获得有余涅槃者还留有色蕴, 有漏身体还没有灭尽,这就像佛陀住世期间的很多阿罗汉一样;而把业和烦恼以及色身一并摧毁的阿罗汉则已趋入无余涅槃。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如果万法是空性,那就没有最初的产生和最终的毁灭,既然如此,那“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把何种烦恼及业断除、把何种痛苦五蕴息灭而称为涅槃呢?也就是说既然是空性,那有什么烦恼、业可断呢?有什么痛苦可灭呢?既然没有可断可灭的,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涅槃。对方给空性宗发出了这样的太过。

 

庚二、(破他宗观点)分三:一、反驳他宗观点;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三、遣除他宗所说之过。

 

辛一、(反驳他宗观点):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诸法不空,则不会有生也不会有灭, 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业和烦恼、息灭了什么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中观宗以同等理反驳有实宗:如果一切万法不空,也就不会有生灭,本体实有的法怎么能断除和息灭呢?不能断业惑、灭痛苦,那你们的涅槃到底如何安立呢?

 

前面已经讲过,只有在空性中,具足了业和烦恼等因缘时,才会产生各种痛苦;也只有在空性中,才能通过修道断除相续中的烦恼,息灭相续中的痛苦,最后现前灭谛获得涅槃。如果万法不空,那不论我们怎样修行也不可能断除烦恼、业和痛苦而获得涅槃,这样就诽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辛二、(宣说自宗无有过失)分二:一、宣说离戏之涅槃;二、破除四边之戏论。

 

壬一、(宣说离戏之涅槃):

 

无弃亦无得,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无有弃舍、亦无所得,不是断灭、亦非恒常,没有产生、也没有毁灭,这就是涅槃。

 

现在抉择的是真正的大乘涅槃。大乘涅槃的法相为:“无弃亦无得”,即在涅槃的本体上没有可弃舍的贪心等一切烦恼,也没有可获得的沙门四果乃至究竟的佛果;“不断亦不常”,既没有五蕴相续的断灭,也没有永久安住的恒常;“不生亦不灭”,既没有过去无有之法的产生,也没有过去存在之法的毁灭。

 

有实宗与中观宗所承许的涅槃完全不同。小乘宗的涅槃,如《六十正理论释》中所说:“诸蕴法灭尽,应成无余灭——涅槃;又虽有蕴,但烦恼已尽,应是有余涅槃。”《本生传》中说:“漏尽心解脱,住持最后身,名为有余涅槃;身亦归寂灭,名为无余涅槃。”小乘认为,虽已断掉一切生死之因——烦恼而证得涅槃, 但因前世惑业所造成的果报身还在,即所谓生死之因已断、生死之果待尽,就是有余涅槃; 若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到达了灰身灭智的究竟涅槃,称为无余涅槃。总的来讲,他们执著涅槃是一个存在的实体。而唯识宗所说的涅槃,是指在相续不灭、自明自知的心识上远离二取垢染的本体。小乘宗与唯识宗所安立的涅槃都不究竟,只有中观宗的涅槃才是真正大无为法的涅槃。《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化身称为有余涅槃,报身称为无余涅槃,法身称为不住之涅槃。”宗喀巴大师对《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金鬘疏》中对大乘涅槃分析得比较广,如基涅槃、道涅槃、果涅槃等。

 

壬二、(破除四边之戏论)分二: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二、破所依之佛陀四边。

 

癸一、(破能依之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二、破有实无实二者成立; 三、破有实无实非二者成立。

 

子一、(破有实无实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实涅槃成立;二、破无实涅槃成立;三、断除无涅槃之过;四、摄义。

 

丑一、(破有实涅槃成立)分三: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缘而破。

 

寅一、(以具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

 

涅槃不是有实法,是有实法则有老死相, 因为始终没有任何一个有实法能离开老死相。

 

涅槃不应该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就具有老、死之相。“老”就是衰老,比如一个人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死”就是灭亡, 比如人的生命消失就是死。如果涅槃是有实法,那么也应该存在这样的老相与死相。为什么呢?因为“终无有有法,离于老死相。”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找不到离开老死相的有实法。《大涅槃经》讲了大般涅槃的八种相: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所以,真正的涅槃不可能是有实法。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五、观涅槃品

 

丁二十五(观涅槃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般若经》云“涅槃亦如梦境”等,宣说了无有涅槃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倘若诸法皆为空性,那么无余涅槃又怎么会合理呢?在将坏聚见等烦恼盗贼彻底斩杀之后,才能获得仅剩五蕴之城[身体]的有余涅槃,以及寂灭五蕴之城的无余涅槃。(如果诸法皆为空性,)又有什么法被断除以及息灭呢?如果没有五蕴以及业惑烦恼, 涅槃又怎么会存在呢?

 

为了答复“因为涅槃存在,所以诸法也存在”的问难,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说他宗;二、阐释能损之理证。

 

己一、宣说他宗: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如 果 对 方 提 出 : 倘 若 内 外 一 切 万法都为空性,就既不会有产生或者生成,也不会有毁坏或者破灭。既然如此,你们所承许的通过对治所断除的因法——业与烦恼究竟是什么?究竟息灭了什么作为果法的痛苦五蕴,从而获得涅槃的呢?你们的所谓涅槃是不合理的。

 

己二(阐释能损之理证)分二:一、宣说他宗之过;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

 

庚一、宣说他宗之过: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则因为本性存在, 所以就不会重新产生或者坏灭。既然如此,那么所断除的因法究竟是什么?所息灭的果法又是什么?从而又获得怎样的涅槃呢?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

 

庚二(宣说中观派无过之理)分三:一、宣说离边之涅槃;二、破除四边戏论;三、驳斥说法无义之过。

 

辛一、宣说离边之涅槃:

 

无弃亦无得,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 原 译 : 无 得 亦 无 至 , 不 断 亦 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不承认具备断除因法烦恼,以及灭除果法五蕴法相的涅槃,那么请问,(你们所承许的)涅槃自性究竟是如何的呢?

 

既没有断除以前存在的杂染之法,也没有重新获得前所未有的涅槃本体;既没有五蕴相续的中断,也没有永久安住的恒常;既没有过去存在之法毁坏的破灭,也没有过去无有之法的生成或产生。具备以上这些法性的法,就可称之为涅槃。

 

辛二(破除四边戏论)分三:一、破除涅槃四边;二、破除证悟者之涅槃;三、宣说以此成立之义。

 

壬一(破除涅槃四边)分三: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二、破承许二者兼具;三、破承许二者皆非。

 

癸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与无实)分二: 一、分别而破;二、共破。

 

子一(分别而破)分二: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二、破承许涅槃之无实。

 

丑一、破承许涅槃之有实: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有部宗的论师提出:所谓涅槃,就是能断灭业与烦恼产生之后续的法,如同水堤一般, 所以是有实法,因为无实法是不可能具备任何功效的。

 

首先,你们所承许的这种涅槃并不是有实法。如果是有实法,则有(涅槃也)存在老死相的过失。因为,始终不会有任何有为法,可以离开往他法转变的衰老,以及具备相续坏灭相的死亡。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四、(无有世出世间名言之过)分二: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丑一、(无有世间名言之过)分三:一、破坏世间名言;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寅一、(破坏世间名言):

 

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你们破坏了一切法缘起性空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中的所有万法。

有实宗认为万法不空,这一观点破坏了一切法缘起空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彻底否认了空性即是缘起这一中道义。世俗万法在因缘和合的前提下才得以形成,这样的法必然是空性,也只有这样世间名言才可以安立,否则什么法都不能成立。所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也就破坏了世俗名言中的穿衣、吃饭、走路等种种法。

 

寅二、(破坏世间能作所作):

 

若破于空义,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不作名作者。

 

若破坏了空性的意义,就应有三种过失: 无有所作的业,无作却仍有作的行为,未作却名为作者。

 

前面讲了,名言中存在作者、作业和作法。比如陶师是作者,所作的瓶子是作业,运用工具来制作就叫作法(动作或行为)。如果万法是空性,那么这三者就可以成立,否则就有这三者都不成立的过失。

 

第一、无所作。只有在空性的条件下,才可以有万法的缘起显现,从而成立所作。如果万法自性不空,那么就不成立所作,因为不空的法不需要造作。所以,破坏了空义就失坏了一切所作。

 

第二、无作而有作。在万法空性的前提下,种种作的行为可以成立;如果诸法实有不空, 那未造作也应有作,比如,因为作的行为实有, 所以未作瓶子也应具有作瓶子的行为。

 

第三、不作名作者。由于作者成了实有, 未造作的人也应成为作者:没有作瓶子的人也应成了瓶子的作者;对佛教从未作过什么贡献, 反而整天忙碌于钱财和名声的某些“活佛”也成了弘扬佛法者;从未经营过商业的人也应成为商人。

 

这以上是对有实宗发出的三大过失。

 

寅三、(破坏世间种种相):

 

若有决定性,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远离种种相。

 

如果诸法有决定的自性,那么众生就无生无灭,万法便恒常安住,远离种种迁变之相。

 

有实宗认为万法本体不空,决定存在,这样便失坏了世俗诸法生住灭的迁变之相。从内的众生来讲,正因为万法是空性,所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降生、在因缘分离的时候灭尽都是合理的;如果不是空性,那么就没有因缘和合时的降生,没有产生也就没有死亡。如果没有生死,众生便恒常安住,也远离了迁变之相。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因缘的变化,痛苦会变成快乐、违缘会变成顺缘……从外的器世界来讲,也只有在缘起空性的前提下,成住坏空才能安立,否则根本无法显现这些迁变相。因此,承认有决定自性,就远离了内外一切法之种种相。

 

《圣象力经》云:“诸法若稍有自性,诸佛声闻亦应见,恒常之法不涅槃,智者永不离戏论。”意思是说,如果一切诸法稍微有自性,那么诸佛以及声闻也应该能见到,而恒常的法不可能有涅槃,这样智者便永远不能离开戏论。佛经又云:“若有不空法,诸佛不授记,若诸法恒常,不增亦不减。”意思是说,如果诸法不空, 那么佛就无法对有缘众生授记,如果诸法恒常不变,那就不会有增减。所以有实宗诸法实有的观点不成立。

 

丑二、(无有出世间名言之过):

 

若无有空者,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不存在,那未得的功德就不应获得,也不应断除业和烦恼,亦无有痛苦灭尽之事。

 

如果一切万法不是空性,那么不但破坏了世间名言,出世间的名言也被破坏了。首先, 以前未得过的神通、无漏智慧等地道功德现在也不应该获得。其次,也无法断除业和烦恼。

 

众生的相续中有贪嗔痴等烦恼和恶业,如果不是空性,这些应断的业惑就无法断除。最后, 也不会有断尽痛苦之事,修行就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痛苦,如果没有空性就不会有灭尽痛苦之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大德依靠上师的教言和窍诀,通过励力修持而获得了远超凡夫人的断证功德,如果不是空性,这一切也无法安立。

 

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信解空性的同时也不应放弃世俗的善法。希望大家每天都要供水、供灯、供香,听课之前要在佛像或上师像前顶礼三次,课前课后念诵时也不要忘了使用转经轮。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很小,但实际上功德却非常大。依靠这些善法能获得很大功德,它们一定会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家应该对此深信不疑。

 

辛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若有人能现见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则能彻见苦谛,亦能彻见集谛、灭谛和道谛。

 

如果谁认为存在实有的四谛,那他就没有真实了达四谛,只有证悟四谛无生无灭才真正通达了四谛。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 由此可知,见到缘起空性才能真正通达四谛。

 

在《般若灯论释》中,本颂译为:“所谓苦与集,乃至于灭道,见有生灭者,是见名不见。” 意思是说:如果见四谛有生灭则并未见到四谛, 也就是说只有见到四谛无有生灭,才真正见到四谛。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则为:“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意思是说:所以经中说,见到了因缘法就见到了佛陀,也见到了四谛。

 

如果未通达这一点,对佛法的认识就很肤浅。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第七世达赖喇嘛时期,有一位大法师在大昭寺那一带传法,听法的人多得不得了。有一次,哲蚌寺的一位格西也前去听法,听完法后格西向大法师提问:“您刚才一直在讲佛陀,请问佛陀到底在哪里?” 大法师回答:“佛陀就在天空中五彩缤纷的光环里。”格西听了以后大失所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佛陀并非有相。人们往往认为佛陀安住在虚空中,也总是对着天空祈祷,但按《金刚经》等了义经典来看,真正的佛陀并不是有眼有鼻的人。只有通达缘起空性才能真正认识佛陀,否则就会觉得佛陀是神,佛法也只是治病、发财的方便而已。

 

本颂宣讲了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对于缘起空性,宗喀巴大师造有《缘起赞》,《缘起赞》充满了对缘起空性和佛陀的赞叹,也赞叹了佛法对世间的贡献。这是格鲁派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章嘉国师曾著有《缘起赞广释》,根登群培大师临圆寂的时候也要求给他念一遍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文殊大圆满愿词》。

 

虽然世间的科学家对物质的表面的现象有一些研究,对人类也确实有一些贡献,但把他们的发明创造与缘起空性对照就会发现,他们的任何理论都无法超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缘起空性,也没有任何世间伟人能凭自力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就拿 19 世纪三大学说的创始人【13】 来说,他们都未能宣说缘起空性的道理。

 

【13】创立“进化论”的达尔文,开创“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创立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

 

可能有的人只喜欢单纯的佛教,一听到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就很反感。但这个世界上毕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学科学,我们也不可能逃避这种现实,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结合现代科学来弘扬佛法。如果佛教徒还遵循一些老的观念,一听到科学就闭上眼睛,那佛法要在世间中弘扬恐怕有点困难。作为佛教徒固然不必特别迎合世间,但也没有必要特别反对排斥。印度的观音上师就经常修手表。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据说学院还没有建立前上师老人家也经常修理收音机,很多老乡的收音机坏了都去找上师。既然高僧大德们都这样示现,那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抛弃世间的知识。当然,初学佛者不学习世间知识也有必要,因为本来就没有稳固的佛法基础,学了这些很可能动摇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但如果有了较稳固的佛法见解, 为了弘法利生,学习一些世间学问还是很有必要的。

 

己二、(以教证总结):

 

《心经》云:“无苦集灭道。”

 

经云:“若见因缘法,是人能见佛,亦见圣谛,能得圣果,灭诸烦恼。”

 

经云:“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见苦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来,此人已断集谛; 何人若见一切诸法涅槃,此人已见灭谛;何人若见一切诸法不生,此人已真实修道。”

 

《梵王所问经》云:“佛告梵王:‘以此门应知苦非圣谛,知集灭道亦非圣谛。复次云何是圣谛耶?梵王,若苦无起,是名圣谛;集无能起,是名圣谛;见一切法毕竟如涅槃无起灭者,是名圣谛;若知诸法平等无二修于道者, 是名圣谛。’”

 

《中观根本慧论·观四谛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壬四、宣说世间与出世间名言不合理: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如果损害了缘起空性的意义,承许自性存在的观点,则损害了世间名言中“施予瓶子”等等一切万法。

 

若破于空义, 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另外,对能作所作等空性之法,也因为执持不合理观点的缘故,所以也使其受到了损害。 如果一切万法的自性恒常存在,则无论如何也不存在所作,如同谁也无法影响虚空(恒常存在的)无障本质一样。

尽管补特伽罗作者没有正在作的行为,却因为作的自性存在则必然有作的缘故,所以无论是谁,在没有作的情况下也会成为有作。这样一来,就有即使没有制作瓶子等物品,也会成为作者的过失。

 

辛四、尚有他过之理:

 

若有决定性, 众生无生灭,

恒常而安住, 远离种种相。

 

(原译:若有决定性,世间种种相,则不生不灭,常住而不坏。)

 

如果自性决定存在,众生就既不会有前面的生,也不会有后面的灭,在一切时刻都是恒常安住的。既然如此,则痛苦与欢乐、前生与后世等等世间万法也应该恒常安住,远离一切异彩纷呈的种种变换之相。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如果空性的法不存在,则以前没有获得的离于世间之特法,重新也不会获得,包括永远息灭尽除一切痛苦,将过去存在的业与烦恼重新彻底摒弃等法都不会存在。

 

庚三、通达中观之重要性:

 

若人能现见, 一切因缘法, 则为能见苦, 亦见集灭道。

 

(原译: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

 

因此,若有补特伽罗现见缘起之法,则可真实彻见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经云“文殊,何人现见诸法无生,则可通达苦谛;若能现见诸法无生,则可断除集谛”等等,以及“远离苦与非苦二者之缘起空性,乃谛实真如法性。 若未见此性,则未能见谛实真如”。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四观四谛品释终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别说佛道不成立)分二: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卯一、(佛与菩提不观待之过):

 

汝说则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而有于菩提。

 

按照有实宗的说法则有两个过失:不因菩提而有佛陀;不因佛陀而有菩提。

 

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证悟、觉悟或一切种智。佛陀也是梵语“布达”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证悟者。觉悟者是在印度示现十二相成道的补特伽罗——释迦牟尼佛,他所觉悟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就是菩提。显而易见, 觉悟与觉悟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按照有实宗的观点,一切万法实有存在, 那就有两个过失:觉悟者佛陀可以不依靠菩提而成为觉悟者,或者不依靠佛陀也可以有菩提存在。这两个过失都来自对方所承许的万法实有的观点。因为,万法实有就不需要观待,这样觉悟者就不需要观待觉悟,觉悟也不需要观待觉悟者。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了觉悟的境界才叫佛陀,如果没有这种境界也可以安立为佛陀,那么世间上所有的众生都是佛陀了; 再者,菩提也必须要依靠觉悟者才能安立,如果不依靠觉悟者,那么觉悟是谁的觉悟呢?如果觉悟不依靠佛陀也能安立,那任何人也都有觉悟。所以,承认自性实有,就会同时失坏觉悟和觉悟者。在名言中,佛陀是了知一切万法的觉悟者。

 

《皈依七十颂》云:“于所知慧增,摧毁无明地,正觉如莲启。”在藏文中,佛陀就是遣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智的“正觉”。“正”有清净的意思,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清净叫正;“觉”是觉性,觉悟通达万法的真如就叫觉。既然佛陀是正觉,就应该依靠觉悟来安立,就像知识分子要依靠知识来安立一样。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那就没有这种观待关系了,因为“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但这一点对方也不敢承认,因为按照小乘的观点,圆满了三十七道品以后才能成就正等觉佛陀的果位。

 

卯二、(精勤修道亦不得成佛之过):

 

若先非佛性,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不应得成佛。

 

如果先前不是佛的体性,那么虽然精进地修行菩提道也不应该得佛果。

 

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承认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凡夫,后来变成菩萨,最后成佛。许多经典也记载了佛陀对某些补特伽罗的授记,如: 某众生将于恒沙劫以后于某刹土成佛……谁都不能否认这种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过程,但这只能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性实有则不可能。《法华经》亦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但是,如果按照有实宗的观点来看,那以前不是佛陀以后也无法变成佛陀,因为他们承认一切法实有存在。实有的法则应该以前什么样以后也这样,所以先前不是佛的凡夫即便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最终也无法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有实宗的观点是错误的。

 

子三、(无有因果之过)分三: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丑一、(无有罪福作者之过):

 

若诸法不空,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不空的法该如何造作呢?无法造作, 因为它的自性是决定的缘故。

 

前面对方向中观宗发太过说: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坏于罪福”,没有罪福业也就不会有痛苦和快乐的果报,这样一来世人就无恶不作了。

 

现在中观宗破曰:万法实有存在,则不会有造作罪业者与造作福德者,因为作者要观待造作罪业或福德才可成立,但不空的罪福如何造作呢?不能造作罪福业,也就不会有造作罪福者了。但罪福及其作者在世间都是存在的, 如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喜乐园,让僧众在此讲经说法,这是福德业,给孤独长者是造作福德者;大天比丘造了好几个五无间罪,这是罪业, 大天比丘是造作罪业者。假如因为罪福实有而失坏造罪与修福,那造罪的大天比丘与修福的给孤独长者也就没有差异了。

 

所以,只要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不应该承认万法实有。我们一定要清楚: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会有造罪与修福,罪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以前没有造的杀生等恶业;善业是空性的缘故,现在才可以造作供养三宝、建造经堂等以前没有造的福业。

 

丑二、(无有罪福也应有果报之过):

 

汝许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果报则无有。

 

既然你们承许离开罪福而有果报,那由罪福之因所生的苦乐果报就无从安立。

 

刚才抉择无有罪福作者的过失,现在抉择失坏因果的过失。万法实有,果报也自然实有, 如果果报实有存在,那它就成了无因,因为实有的法不需要观待因。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由罪福业所产生的果报了。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如果这样承许,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 稍懂佛理的人也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许的那样果报实有,便有无因有果的过失,这样也就失坏了从罪福因缘中生果的道理。所以这种观点无法安立。

 

丑三、(若有罪福果报则应成立空性):

 

若谓从罪福,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

 

如果说从罪福中产生果报,那果既然从罪福中产生,怎么能说不空呢?

 

如果有实宗也承认快乐的果报从善业而生,痛苦的果报从罪业而起,比如供养佛陀会得相好圆满,杀生会短寿多病,那为什么不承认空性呢?如果不空,就不可能从善恶业中成熟果报。这就像种子只有是空性才有机会发芽并成熟果实,如果种子的本体不空,那它永远也不会变化。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万法的真相就是缘起空性,只有空性才能安立万事万物等一切缘起。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你们承许佛陀的自性存在,则有不依靠菩提或者遍知智慧的过失,因为(佛陀的自性存在,)无需观待他法的缘故。

 

如果你们承许菩提的自性存在,则有不依靠令其现前者佛陀,也存在觉性果位的过患。

 

若先非佛性, 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不应得成佛。

 

(原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

 

按照你们的说法,因为自性存在,则首先并非佛陀的修道者,为了获得菩提果位,无论怎样精进修持菩萨行,也不能获得菩提果位, 因为先前的自性永远不可改变的缘故。

 

壬三、无有因果之过: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

 

(如果诸法不空,)就永远不会有任何补特伽罗可以造作法[福]与非法[罪]。其理由为:不空的法怎么能作呢?既然自性已经决定恒常存在,就不可能作。

 

汝许离罪福, 而有诸果报。

罪福因所生, 果报则无有。

 

(原译:汝于罪福中,不生果报者。是则离罪福,而有诸果报。)

 

如果承许果法的自性存在,则即使没有作为因法的法与非法,其异熟果也会因为你们的承许而在无因的情况下存在。如果这样承认, 则与世间以及论典之理相违了。

 

因为你们的果法不观待因法,所以从法与非法之因而产生的果报,也因为你们的观点而不可存在了。这样一来,则一切作业都成了无有意义。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如果你们认为自法与非法之因而产生的果报存在,则观待法与非法而产生的果报又怎么会不空呢?因为(果报)是缘起之法的缘故, 如同影像一般。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丑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分二:一、无见苦谛之过;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寅一、(无见苦谛之过):

 

若苦定有性,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其性不异故。

 

如果苦谛决定有自性,那么它先前不为有境智慧所见,现在又如何见呢?也不能见,苦的本性不变异的缘故。

 

苦谛没有自性,所以以前没有见到它,后来通过修行见到是合理的。但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以前没有见到,后来也不应该见到。按《俱舍论》的观点,见道时缘三界依次会生起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此时就是现见苦谛。但这种现见苦谛只有在苦谛无自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如果苦谛不空,那么在资粮道、 加行道时未见苦谛,见道时又怎么能见呢?也不应该见。因为对境苦谛不曾变异,有境智慧又怎么会有不见和见的差别呢?《显句论》说: 如果苦谛有自性,那就应该如以前不曾见苦谛那样,在见道时也不应该见苦谛,但实际并非如此。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难陀刚出家时没有出离心,世尊把他带到天界、地狱后他才生起了视整个三界犹如火宅的真实出离心。正是因为痛苦无自性,他才有先前不认识轮回痛苦后来认识痛苦的变化;如果苦谛不空,那么难陀后来也应该像最初一样没有出离心。

 

所以,承许苦谛不空就会有见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的过失。

 

寅二、(无其余三谛有境智慧与四果之过):

 

如见苦不然,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就像见到苦谛不合理那样,断除集谛、证得灭谛、修持道谛以及获得四果也都不合理。

 

本颂的推理和前颂完全一致。如果苦谛有自性,那么凡夫地时不见苦谛,圣者位时也不应该见苦谛;其余三谛也是如此。

 

首先,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断集谛也不合理。如果集谛实有不空,那么获得圣果时也应该像加行道一样无法断除业和烦恼。为什么呢?“其性不异故”。

 

其次,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证灭谛也不合理。如果灭谛实有,凡夫地时未现前灭谛, 那么获得圣果时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

 

最后,就像见苦谛不合理那样,修道谛也不合理。如果道谛的智慧实有,那么以前没有的智慧以后也不会有,或者以前没有断的烦恼以后也不可能断。

 

另外,如同见苦谛不合理一样,以前未现前四果以后也不应该现前,因为“其性不异故”。或者,既然见苦乃至修道的有境智慧不存在, 那么住四果者肯定不成立,因为沙门四果都是在见道、修道的基础上安立的。

 

总之,因为有实宗承许实有,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以及四果都被破坏了,这显然有很大过失。

 

子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丑一、(无有僧宝之过)分二:一、无有四果之过;二、无有僧宝之过。

 

寅一、(无有四果之过):

 

是四道果性,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如果诸法的自性是决定的,那么先前不可得的四果,现在又怎么可得呢?

 

四道果就是指沙门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如果一切万法实有存在, 那么四果的本性先前不可得,后来也应该不可得,因为本性不变异的缘故。比如预流果,因为有缘起空性,以前凡夫位时未得此果,后来观修四谛见道以后就能真实现前;而如果不是空性,那么以前未得,以后也不应该得。一来、 不来、阿罗汉果也可以同样类推。

 

此处破四果,前面一颂也破四果,这重不重复呢?不重复。因为前面是从四谛是四果之因的角度来讲的,即破了四谛也就破了四果; 而此处是正面破四果,即如果万法实有不空, 那么以前未得四果以后也不应该得,因为“其性不异故”。

 

寅二、(无有僧宝之过):

 

若无有四果,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则无有僧宝。

 

没有四果也就没有得四向者。因为不存在八圣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僧宝。

 

四果依靠四向而有,四向也依靠四果而安立,没有住四果者也就不会有住四向者,如是八圣贤——小乘宗所谓的僧宝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僧宝不存在,那如何皈依僧宝呢?所以, 不是中观宗在毁坏僧宝,而是万法不空的观点将自己推向毁坏僧宝的深渊,所以有智者不应该承认这种见解。

 

丑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圣谛的缘故,也没有法宝。

 

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真正的法宝是指依道谛而现前的灭谛。既然断除苦集的灭谛是法宝, 那么没有四圣谛,也就没有了法宝。

 

人们所见的经书文字虽然可以取上“法宝” 的名字,但并不是真正的法宝,只是因为它们是现前真实法宝的因,所以也被叫做法宝。这就像《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虽可取名为中观, 但这只是在因上安立果名,并非真实的中观, 真正的中观唯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丑三、(无有佛宝之过)分二:一、总说佛宝不成;二、别说佛道不成立。

 

寅一、(总说佛宝不成):

 

无法宝僧宝,云何有佛宝?

 

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会有佛宝?

 

没有四圣谛就不会有法宝和僧宝,没有法宝和僧宝就不会有佛宝。

 

月称论师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经行地道的时候,肯定得到过沙门四果中的一果。意思是佛陀在因地的修持中,一定曾成为僧宝, 也必定现前过法宝。法宝和僧宝的究竟是佛宝, 既然没有法宝和僧宝,那佛宝的因就不存在了, 这样就失坏了佛宝。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癸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73

 

【73】 果仁巴将此科判定义为“了知苦谛等不合理”。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如果有境智慧不存在,则始终不能彻见不通过修道而本身自性就存在的苦谛。既然如此, 现在又怎么能开始现见苦谛本性呢?难道不是有“了知痛苦以自性而安住”的说法吗?这样一来,(了知痛苦就会)始终安住[不异]于自性,因为不需要重新观待因缘的缘故。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同(不能彻见苦谛的道理)一样,你们所断的集谛、所证的灭谛、所修的道谛及其结果——预流等四果,也如同了知苦谛一样不可能重新建立。

 

壬二(无有三宝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法宝之过;三、无有佛宝之过。

 

癸一、无有僧宝之过: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如果一味地耽执于自性而不放弃,就可因此而得出结论:因为四果首先以自性而不可得, 后来又怎么能重新获得呢?不应该获得。(因为四果以自性而不可得的缘故。)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如果共同四果不存在,则因为住果【74】的不存在,从而导致向果【75】的不存在。如果这八种圣士补特伽罗都不存在,则僧宝也不应该存在。

 

【74】 住果:也即住果位。安住预流等四沙门果随一之中,不勤策励求证余果者。

【75】 向果:也即向果位。为求随一证得预流等四沙门果,力行策励断除未断自分之应断烦恼者。

 

癸二、无有法宝之过: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因为四圣谛不存在,所以教法与证法也由此而不存在了。

 

癸三、无有佛宝之过: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既然法宝与僧宝不存在,又怎么会存在佛宝呢?绝不会存在。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广说)分四:一、无有苦谛之过; 二、无有集谛之过;三、无有灭谛之过;四、无有道谛之过。

 

卯一、(无有苦谛之过):

 

苦不从缘生,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定性无无常。

 

如果痛苦不从因缘而生,那怎么会有痛苦呢?佛陀说过无常是痛苦之义,如果万法有决定自性就没有无常。

 

对方认为一切万法不应该空,否则苦谛就不能成立。而中观宗认为一切法从因缘而生, 所以是空性,否则苦谛不能安立。

 

如果像有实宗所认为的那样痛苦是实有的,那它就不应该观待因缘了,既然不从因缘而生,那痛苦就不应该存在。但实际上,“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既然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那就说明不从因缘生的痛苦不存在。另外,痛苦不从因缘生,那么痛苦就自性常有,但这与痛苦的含义——无常相违。

 

“无常是苦义”的道理在很多佛经论典中都有宣说。如经云:“凡说无常,乃为痛苦。”“一切诸行无常故,我说一切受皆苦。”《中观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既然无常是苦义,那说痛苦不空就不能成立无常这一名言真理,但谁也不敢承认无常不成立。所以,痛苦并非自性实有。

 

卯二、(无有集谛之过):

 

若苦有定性,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以破空义故。

 

如果痛苦有决定自性,为何要从集谛产生?不从集谛生也就没有集。因为苦实有而从集生破坏了空性的含义。

 

集谛就是烦恼和业,因为痛苦由集谛而生, 所以痛苦是空性的。但按照对方的观点,既然痛苦不空,那就永远不可能从业和烦恼中产生, 这样一来集谛便不应该存在了。

 

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那就可以说痛苦是从集谛中产生的。比如以前世杀害牦牛的业力导致了现在的痛苦,正因为痛苦的本体是空性的,所以可以说今世的苦来源于前世的集。如果痛苦不空,那它何必从因缘(集谛)而生呢? 痛苦不从集谛而生,那集谛就没办法安立,因为作为因果关系的苦和集,若果实有因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因此,对方的承许破坏了空性含义的缘故, 集谛无法成立。

 

卯三、(无有灭谛之过):

 

苦若有定性,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灭谛。

 

如果苦决定有自性,则不应该有灭谛,因为你们执著定性的缘故破坏了灭谛。

 

有实宗承许痛苦有真实的决定性,如果痛苦真有不空的本性,那不论依靠什么方法也不可能灭掉,不能灭苦就没有灭谛,因为灭谛就是灭除了痛苦以后现前的寂灭境界。

 

大家要知道,只有无实有的法才可以毁灭, 比如水泡、阳焰和彩虹,这些法因为无实有, 所以依靠因缘可以息灭;如果它们有自性,那么不论依靠什么方法也不可能毁灭。同样,相续中的痛苦无实有所以可以灭除,比如病苦无实,故通过打针吃药会好;业障也无实,故通过念经消业会消除。但如果相续中的痛苦是实有的,那么不管怎样对治,痛苦永远也不可能毁灭。所以,如果像有实宗所承认的那样痛苦实有不空,那么灭谛就不可能存在,但这一点谁也不会承认。

 

当我们还不太理解空性的时候,也许会觉得有实宗的观点有道理: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 那么苦集灭道怎么安立呢?一旦理解了空性就会知道:正因为不空的缘故,苦谛不能从集谛而生,也不能被灭除而现前灭谛;只有是空性, 才能生苦谛,也才有灭除苦谛而现前灭谛的机会。所以,不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只要执著有决定自性,那就永远没有变化的机会, 然而这显然违背了现实。

 

观察苦乐等心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理解痛苦无自性。比如有的道友今天特别痛苦,不想去参加辅导,甚至想离开学院;但明天他的心情也许会变得特别好,开始发誓:从现在开始, 我一定要好好精进!可见,我们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时时在变化。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是凡夫人,即使是大成就者也会有。从一些大成就者的传记来看,他们也是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不开心。这些现象都说明,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因缘聚合时痛苦和快乐会显现。

 

卯四、(无有道谛之过):

 

道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如果道谛有决定的自性,就不会有修道; 如果道谛可以修习,就不会有决定的自性。

大小乘都认为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如果道有决定的自性, 那么也就无有经历五道的修行。比如如果资粮道的本体是实有的,那么再怎么修习也不会有用处,因为无法改变它而进入上上道。所以, 如果道谛实有,就没有修道。

 

而如果道的确可以修习,它的功德可以在相续中生起,那么道就不会有自性。不管是小乘道还是大乘道,当我们精进修持以后,自相续中首先可以生起资粮道的境界;继续修持, 加行道的各种功德也会现前;再不断修行,就能生起见道的无分别智慧;见道以后,修道、无学道的功德也会逐渐生起。所以道谛并不是实有的,否则不管怎么修也不会得到任何功德。

 

道谛没有自性也可以从苦谛的角度来抉择,修道的目的是去除痛苦,如果苦有自性, 那不论再怎么修习也不可能断除。而既然可以断苦,道谛就没有自性。

 

有的道友说:“我刚来的时候对上师三宝特别有信心,但现在好像越修越没有信心了。”我想恐怕他还不太了解修行,修行只能越修越好, 不应该最初有信心后来越修越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这可能是修行增上的表现:最初的时候没有能力观察自己,自认为是个好修行人;闻思佛法并且通过修法断除了一些粗大的烦恼后现前了一些智慧,这时就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好比病情严重的病人在没检查以前不知道自己病得很重,检查后才知道病得厉害,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其他的病, 他会认为自己病得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只不过是病被渐渐发现而已。所以,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也是修行增上的一种标志。有的人不了解这一点,总是念叨:“我在家的时候特别有智慧,特别有境界;怎么出家后境界反而越来越低了?”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过失而已。

 

总的来讲,既然道可以增上,就说明道没有决定的自性。

 

寅三、(摄义):

 

若无有苦谛,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竟为何所至?

 

如果没有苦谛也没有集谛与灭谛,那么可以灭苦的道谛究竟要到达什么境界呢?

 

有实宗认为中观宗的空性毁坏了四谛,但通过上面的观察可知,恰恰是有实宗不空的观点毁坏了四谛。因为,如果诸法不空,就不应该有苦谛、集谛和灭谛;没有这些,那灭苦的道谛又趋向何方呢?道谛本来是断苦集二谛而趋向灭谛,现在没有了这三谛,道谛自然也成了虚

 

设。所以,有实宗无法建立实有的四谛,而中 观宗却可以依靠空性建立名言中的如幻四谛。 很多大德都教诫修习四谛:首先要知道,

轮回是痛苦;其次要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集谛——业和烦恼;再次要清楚,证得灭谛才能解脱轮回;最后要知道,为了证得灭谛一定要修道。

 

修行要首先弄清次第,之后再循着次第而修,这样便可以压制乃至断除烦恼。对修行人来讲,对于痛苦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对三界轮回是痛苦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或者文字上,而应该从心坎深处觉得,不管转生在何处除了痛苦以外根本不存在少许安乐。这种认识非常重要! 如果不认识痛苦,反而觉得:“我现在过得特别快乐!你看我们的寺院多么庄严!有吃、有穿……”对生活这么充满信心,对六道轮回怎么会有厌离心呢?可能永远都不愿离开轮回! 其实对世间的贪执是没有智慧的表现,这就像一个犯人赞不绝口:“我们的监狱特别好……”这太没有智慧了。其实轮回中的享受是非常低劣的安乐,闻思经论者都可以认识这一点。所以大家要好好体会一切世间都是痛苦的本性。

 

而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产生,六道众生都有无法言喻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依靠烦恼和业出生的。要想灭苦就应当断除苦因——集谛, 比如要消灭毒树,就要斩断它的根。

 

那如何断除集谛呢?要依靠修道,修道圆满则能断苦灭集从而现前灭谛。这好比要斩断毒树的根就要依靠工具,而树根斩断以后毒树就不会再生长了。

 

佛菩萨的教言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也都依循四谛之道而获得成就。比如米拉日巴尊者,最初他烦恼深重,杀了很多人,后来却依靠修道获得了无上的果位。所以大家也应该依循这样的四谛之道而精进修持。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子二、广说: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如果不是从缘起而生,痛苦又怎么可能存在呢?因为(这种所谓的痛苦)无有观待,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般。

 

佛陀云:苦谛乃刹那无常之自性。

 

但是,具有自性的法,是不可能存在(刹那无常性的),因为无有变迁的缘故。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如果存在决定的自性,苦谛又怎么可能从集谛而生呢?既然集谛是从因缘而生的,而具备自性的法,就不会观待于因缘。因此,(集谛不可能具备自性,集谛的存在,)是对空性的极大破坏。我们只有对承许不合理(的集谛存在)者宣布:集谛是不存在的。

 

苦若有定性, 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灭谛。

 

如果苦谛的自性存在,则不应该存在灭除了苦谛的灭谛。因为(你们始终耽著于)苦谛的自性存在,所以永远无法消灭苦谛。你们的这种观点,就是对灭谛的损害。

 

道若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原译:苦若有定性,则无有修道。若道可修习,即无有定性。)

 

如果道谛的自性存在,则不修持道谛也应该存在,所谓新的修持也就成了不合理之法。因为恒常之法无法进行,而以真实见等却可以使道谛重复生起的缘故。

 

如果道谛可以修持,就不应该有你们所承许的“道谛自性存在”之说,因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

 

子三、摄义:

 

若无有苦谛, 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 竟为何所至?

 

因此,在苦谛、集谛以及灭谛都不存在的时候,以对治的修道而可以将痛苦灭除的道谛又怎能合理呢?绝不会合理。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二、(毁坏一切万法之过):

 

即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万物之生灭。

 

也就破坏了因果、作业作者作法,还毁坏了一切万物的生灭。

 

前面已经观察过,一切诸法并非自性存在。如果自性存在那就不需要观待因缘,而没有因缘就不会有因生果,这就破坏了春种秋收等因果法。没有春种秋收等因果,也就破坏了作者(农民)、作法(农具)以及作业(庄稼)。如是则破坏了万事万物的产生和毁灭。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和《显句论》都以瓶子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诸法决定有自性,那么也就破坏了从因法(泥土) 产生果法(瓶子)的因果法则;并且也破坏了作者(陶师)、作法(轮等工具)以及作业(瓶子)。这样一来,世间一切万物的生灭也都被破坏了。

 

但这些现量所见的法是不能被否认的,不要说学过宗派的人,即使最愚笨的众生也不会否认这些现量所见的法。因此,承许诸法实有的观点不合理。

 

癸二、(说自宗无过失)分二:一、抉择中观正见;二、宣说缘起空性。

 

子一、(抉择中观正见):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众因缘所生的法,我说就是空性,也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我”在藏文中不是很明显,“我”指龙猛菩萨也可以,因为龙猛菩萨是根据佛的经典才宣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我”指佛陀也可以,

 

因为佛陀在《楞伽经》、《大般若经》、《宝积经》等经典中都有“我说一切法空”等的词句。

 

对于人们所看到的名言中的显现法,现代科学也试图分析其现象和本质,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但在佛教看来,名言诸法的现象是由因缘所生,它的本质就是空性,唯有假名。

 

《显句论》说:由各种器具、零件组成的马车, 除了种种支分法以外并没有实体,所以“马车”只是假名。同样,因缘所生的法无有自性,只是假名,这就是所谓的中观道。

 

很多人不懂什么是中观,认为既不是上也不是下的中间就是中观,但这并不是中观。那什么是中观呢?《宝积经》云:“有是一边,无是一边,离二中间,则无色无受想行识,如是中道名为得证实相方便。”有是一个边,无是一个边,智者不住二边,也不住中间,了达无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中观道就是证得实相的最胜方便。《般若经》云:“云何名中道?谓离有起无起及有无等边故,名为中道。”什么是中道呢?不是有生不是无生,超离有无等一切边就是中道。或者说,名言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故不堕入断边,胜义中没有丝毫本体成立故不堕入常边,远离常断二边就是中观。

 

缘起、空性和中道只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实际是一个意思。《般若灯论释》中引用《楞伽经》云:“自体无起,体无起者。”“佛告大慧: ‘我说一切法空,若言从缘生者,亦是空之异名。何以故?因施设故。世间出世间法,并是世谛所作,如是施设名字即是中道。’”《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所谓的‘中观’、‘空性’与‘缘起’三者,本来就是同一含义, 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以水月的比喻对缘起空性做了说明:“……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 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全知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是大圆满最重要的修行,本来清净就是彻却、直断,任运自成就是托嘎、顿超,这二者分别是胜义和世俗。荣素班智达在《入大乘论》 中说:就像一个人既是婆罗门又是持戒者一样, 法和法性是一个本体上的两个反体,如果证悟了法和法性也就证悟了二谛。

 

世间的智者们难以领会缘起空性的道理, 这唯是佛陀的不共特法。许多论师在撰著中观论典时都对这一不共特法以及宣讲者佛陀进行了赞叹。《回诤论》云:“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我皈命礼彼,无上大智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中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世间曾出现了无数名人,他们的学说都被后人一一推翻,但谁能指出佛陀所说的缘起空性的半点过失呢?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可能有。世间虽然有种种诱惑人的花言巧语的学说,但它们终究不能引导众生获得解脱, 而只有佛陀宣说的缘起性空才能使众生摆脱轮回的苦海。因此,学习缘起空性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佛陀生起坚定的信心。

 

一般来说,对世尊生起信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钝根者的方式,一种是利根者的方式。钝根者通过阅读《释迦牟尼佛广传》等经论,在了知佛陀所具有的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后对佛陀生起信心;而利根者是在修学并通达佛陀所宣讲的缘起空性后,知道整个世间唯有佛陀才真正通达了万法的究竟实相,从而对佛陀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时的信心绝不是肤浅的恭敬膜拜。如果不学中观,可能只会人云亦云:“佛陀非常了不起,佛陀的功德第一……”而要对佛陀生起真正随法的诚信,只有以智慧通达缘起空性。

 

当然,佛法的精要——缘起空性并不是那么容易通达。为了通达甚深的空性,大家要经常祈祷佛陀。法王如意宝从印度回来后要求五明佛学院展开辩论,法王让大家在辩论之前念诵《回诤论》和《中观庄严论释》中的顶礼句,以此祈祷佛陀。上师在讲中观的时候也是先把本论的顶礼句念一遍,之后才开始宣讲。因此, 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祈祷。

 

这个颂词相当重要,希望大家详加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虽然字面上的理解也是必需的,但最关键的是要看颂词的内容能不能令心产生触动?如果没有触动,那即使天天闻思修行也没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让最关键、最重要的颂词在心中扎下根。如果能这样, 那对自己的修行将有非常大的利益,退一步讲,不要说真正通达这里所讲的空性,哪怕只是在阿赖耶上种下空性的种子也非常有意义。

 

子二、(宣说缘起空性):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没有一个法不从因缘中产生,所以一切法没有不是空性的。

 

人们所见的各种色法、所闻的各种声音等以及能见闻的眼识、耳识等,这些内外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由因缘而生,并非像外道所说的那样万法由常有的自在天、微尘等产生或者无因而生。《中观四百论》云:“一切为果生,所以无常性。”意思是任何法的产生注定要成为它的果法的因缘,而任何果法又无不依靠它的因缘,所以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常有、实有的体性。佛经亦云:“智者通达缘起法,不依一切边执见,了知诸法因缘生,不得无因无缘法。”由此可知,一切见闻觉知的法没有一个不是从因缘而生,既然都是从因缘而生,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法不是空性。

 

癸三、(广说回遮他宗之过)分四: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三宝之过;三、无有因果之过;四、无有世出世间名言之过。

 

子一、(无有四谛之过)分二:一、无有外境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丑一、(无有外境四谛之过)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如果一切法不空就无有生灭,这样也就没有四圣谛之法。

 

有实宗认为中观宗的空性毁坏了生灭,毁坏了四谛法:“若一切皆空,不生亦不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针对这一责难,中观宗以同等理反驳说:这些过失完全属于你们:如果一切法有自性,则不应该有生灭,这样也不应该有四圣谛法。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即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这样一来,包括以缘起的作用而产生的果法——瓶子之类的物品,果法之因——陶泥等等,作者陶师,作为能作的棍杖、轮盘,作为所作的瓶子,甚至涵及到诸法万物的生灭,以及自因缘而生的果法也都被全盘否定了。

 

如果首先果法瓶子的自性存在,则因为不需要因法的缘故,所以陶泥等等的果法——瓶子也就不存在了。但是,类似“陶泥等等的果法不存在”,以及“在以后因缘聚合之时所生成的果法也不存在”的说法,纯粹是对因果的毁谤。在四部大疏中,对此都有明确阐释。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作为中观派的自宗[我],将自缘起而生的一切法,都解释为自性本体为空。自缘起而生的法,只不过是依靠其自身的设施处而安立的假名而已,如同马车一样。所谓缘起性,也就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戏的中观道之真实大义。

 

如果(诸法的)自性存在,则缘起不合理; 反之,如果(诸法)自缘而起,则不应该存在自性。哪怕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诸法就不会产生,因为这一切都是依靠因缘而显现的,所以这种现分是以他法伪装而成的,这种虚假之法并不存在自性。

 

依靠因缘缘起的现分是虚伪或者可以说是世俗名言中安立的法,它是由现分与自性不成立的法相聚合而成的,所以是远离了有无的中观道,如同水月等等一般。上述这一切,就是中观道之大义。因此,所谓的“中观”、“空性”与“缘起”三者,本来就是同一含义,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如果详加剖析就可以了知,不是自因缘而生的法一个也不存在。因此,不空的法也丝毫 不可能存在。所有万法皆为空性,并且远离了 一切过患。

 

辛三(广说回遮他宗之过)分四: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三宝之过;三、无有因果之过;四、宣说世间与出世间名言不合理。

 

壬一(无有四谛之过)分二:一、无有外境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癸一(无有外境四谛之过)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如果这一切万法都是不空的本体,则因为于缘起不容的缘故,所以既不会有生成,也不会有坏灭。如此一来,包括四圣谛也因说不空的你们而成为了无有。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辛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分四: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二、宣说功过之源;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四、返其过失。

 

壬一、(自宗无过失之原因):

 

若汝发太过,谓空为无理。

汝则弃空性,于自宗不容。

 

如果你们发出太过,说宣说空性的宗派非理,那你们就弃舍了空性,这于自宗而言是于理不容的。

 

他宗因为未通达空性以及不理解二谛,所以向中观宗发出失坏因果甚至毁坏三宝的太过。但自宗实际上并没有这些过失,这只是对方不了解我宗的真实观点而造成的误解。

 

如果空性就是你们所认为的单空,那你们所发的太过也是合理的,因为《宝积经》也说:“佛告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意思是说,宁可生起如须弥山一样的我见,也千万不要做增上慢者而执著空性,因为我见还可以对治,而执著空性却无法摧毁。但自宗根本不承认单空为真正的空性, 我们所谓的空性就是名言中的一切显现在本体上是空性,即缘起空性。而你们却认为我们的空性是单空,因此,你们由误解空性而向我宗发出太过,这只能导致你们自己舍弃了真正的空性,而我宗是没有任何过失的。

 

壬二、(宣说功过之源):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因为有空性的缘故,一切法才得以成立; 如果无有空性,那么一切法就不能成立。

 

本科判主要讲,承许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乃一切功德之源,而承许万法的本体不空则是一切过失之源。

 

本颂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它的含义极为深奥。前面讲过,一切缘起法都是空性, 也正因为是空性才可以缘起,所以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间名言,反之则无法安立。《显句论》云:对方的意思是有空性则苦集灭道四谛等一切法都无法安立;但实际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空性,四谛等万法才得以建立,如果万法不空则成了常有,如是则无法建立四谛乃至一切万法。

 

具体而言,正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当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可感受痛苦,也可以断除痛苦的来源——集谛;也因为是空性,为断除集谛而修持道谛以及最终现前灭谛都是合理的。同样,四果和四向等僧宝也都可以安立;僧宝相续中的证法以及教法也合理。如果僧宝和法宝能安立,那么最究竟的佛宝也可安立。有佛法僧三宝,则能安立世出世间一切罪业和福业,进而一切世间名言都能得以合理建立。总之,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俗名言。《般若灯论释》中引佛经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文殊道行经》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以是义故,摩诃衍中圣谛道理得成。道理成故,智慧得成,智慧成故,一切皆可。”

 

相反,如果一切万法不空,那么苦集灭道四谛乃至世间一切名言都不可能成立。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 无边所知了分明。”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还举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问题: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所以在一面小小的镜子中就可以显现山王在内的器情世界;如果万法不空,那这一切就无法在镜中显现,人们也无法见到这些影像。

 

这一道理通过观察自己的心也可以体会,比如,如果嗔恨心不空,那它就不能有产生、 安住乃至消失的机会;正因为嗔恨心的本体是空性,所以当因缘聚散时才有生住灭的显现。

 

壬三、(无过之宗不应使其变为有过者):

 

汝今自有过,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自忘于所乘。

 

分明是自己存在过失,你们却把它转嫁给我宗,这就像乘马者忘记了自己所乘的马一样。

 

“回向”就是转嫁的意思。有实宗不了解空性、认为诸法实有,这就有无法安立一切名言的过失,但他们却把自己的过失推到中观宗身上,这相当于一个人把正骑着的马给忘记了,反而冤枉别人:是不是你偷了我的马……由于欠缺福报和智慧,有实宗未能通达缘起性空反而认为万法实有,这本来就有很大的过失;但他们还把这一过失推到中观宗的身上,这就更加不合理。就像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所说:“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推于他人,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

 

壬四、(返其过失)分三:一、说他宗有过失;二、说自宗无过失;三、广说回遮他宗之过。

 

癸一、(说他宗有过失)分二:一、毁坏一切因缘之过;二、毁坏一切万法之过。

 

子一、(毁坏一切因缘之过):

 

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如果你们见诸法决定有自性,即为见到诸法无因无缘而生。

 

如果你们有实宗的见解是一切诸法决定有自性,那就等于承认一切诸法是无因无缘而生, 但这样的见解就与常见外道无有任何差别了。比如,正是因为苗芽和种子没有自性,所以依靠地水火风等助缘,苗芽首先可以产生,中间可以安住,最后可以毁灭;如果种子和苗芽有自性,那么苗芽也就不需观待种子之因以及地水火风等缘了,这样一来,苗芽就成了无因无缘而生。所以,见到万法本体实有,就等于见到万法不从因缘而生。

 

中观的道理比较深,希望大家要再三听辅导。我讲一次,堪布堪姆讲一次,辅导员再辅导一次……有些人感觉听得太多了,但按他们的智慧和根基来看,听七次辅导可能还不够。因此,希望大家对闻思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否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大家听法的方式也应该如理如法,《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否则,听法的时候不如法,反而会依靠佛法造下恶业。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个问题,有的道友总是用自己的分别念来理解中观,这是不合理的, 应该按照我的讲解方式来理解中观。虽然我自己没有中观的证悟,但我是依靠月称论师、清辩论师、果仁巴大师等大圣者们的观点和推理来传讲的,所以能对每堂课所讲授的内容负责。所以,希望大家要摆脱这种自以为是的增上慢的束缚,否则很难明白中观的甚深奥义。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庚二(无过之理由)分四:一、否认过患本体;二、宣说功过之处;三、广说回遮他宗之过;四、尚有他过之理。

 

辛一、否认过患本体:

 

若汝发太过, 谓空为无理。

汝则弃空性, 于自宗不容。

 

(原译:汝谓我著空,而为我生过。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72】)

 

【72】 此翻译与藏文版前译派的内容一致,可能鸠摩罗什译师当年翻译的蓝本,与前译派的蓝本是相同的,望详察。

 

如果你们以四谛不合理等说法而发太过,说自宗所承许的自性空之无倒正见有悖正理。你们就已经将诸法之空,也即究竟空性彻底抛弃了,这于自宗而言是于理不容的。

 

此偈颂的前译应为:“汝谓我著空,而为我生过。汝今所说过,于空则无有。”

 

辛二、宣说功过之处: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为什么于理不容呢?因为,只有在诸法是缘起空性的前提下,缘起才可能合理;只有在某法自身本体不成立的情况下,以因缘而产生森罗万象的显现才能有合理的解释;正因为无论如何也不成立,四谛才能有容身之地,其余的诸法才会因此而变得正当合理。我们应当以本体存在不合理的理由,间接推知自性不存在, 从而对一切诸法所谓存在的合理性生起殊胜的定解。

 

无论何法,只要以空性能成立,则于缘起也能成立,四谛等一切万法也因此而显得合情合理;反之,无论何法,如果不是空性,则这种不空之见使缘起也无法合理,并继而使四谛等轮涅的一切名言法,也不可能具有合理存在的理由了。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 自忘于所乘。

 

因为你们承许不空的见解,就以四谛不合理等自心杜撰的过失,对主张自性为空的我们挑三拣四、妄加责难[回向],但对自己的过错却视而不见。这种情形,就像自己正骑在马上, 却忘记了胯下的马匹,反而平白无故地冤枉他人说:“是你抢走了我的马!”

 

虽然你们也正驾驭着具备缘起空性法相的马匹,却因为心绪错乱而不可了知,从而与强调具备缘起大义空性的我们争执不休;虽然你们自己住于四谛等名言诸法,以及宴请、设坐等自性为空的种种缘起名言法中,却对诸法本为缘起力之功效懵懵懂懂,并大张旗鼓地叫嚣: “这一切不是空性!”继而承许此等并非缘起。这一切做法,与前面所述的那种忘记了坐骑的人完全是一丘之貉。这就像对主张他空见的人辩论说“如同马匹一般的所有缘起名言法都被你们毁坏了”一样。

 

双腿正跨着缘起之马,口中却吼着:“诸法不空!”如果万法果真不空的话,那么这一切名言法都必将招致重创,这与骑在马上却高呼“马不见了”的情况毫无差别。

 

他们对自己宗派所具有的,四谛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等过失熟视无睹,并与其他无谬宗派展开对抗,对(自己所犯的)将缘起自性骏马遗忘之过一无所知,反倒诿过于人,认为他人抢走了自己的马。

 

总之,那些对自宗妄加评说的错误宗派, 实在是与自己正骑在马背之上,却将自己的马忘却的人一样,将自己的过咎忽略,并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一切过错都在于你们!”

 

上述比喻是极其细微而又深奥的(,应当引起诸位的深思)。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诸法不空,四谛等又怎么会不合理呢?

 

如果你们对诸法,抱着决定存在自性的见解,并且诸法也果真与你们所认为的一样(存在决定的自性),则因为具备自性就不必观待因缘的缘故,所以你们也会见到诸法的因缘或者缘起不存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