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密钥》81

81-1

81-2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壬三、摄两方之义:

 

这个科判是摄在“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当中,但实际上对于实有的如来、假立的如来两方面的意义都作了归摄,最后归纳:实际上佛、五蕴都是无实有的。

 

若于五种求, 一异之如来,

悉皆不可得。 云何受中有?

 

“五种求”在前面“破取受者实有存在”科判当中已经讲过了。

 

“若于五种求,一异之如来,悉皆不可得。”如果如来是实有的,在五种观察当中去寻求就应该得到。比如说:如来和五蕴是一体、他体?是能依、所依?还是具有?在这五种寻求当中没办法得到一体的如来和异体的如来,即如来和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得不到如来的本体。既然悉皆不可得,“云何受中有?”

 

“悉皆不可得”,观察如来和五蕴一异体时,没办法获得实有的如来,这是一个方面的摄义。“云何受中有”是第二个方面的摄义,主要观察自性他性,或者说观察能取所取、能受所受,实际上在受中是没有如来的。能受也不存在实有,所受也不存在实有,在受中也不可能有实有的如来和实有的如来所领受的法,如来和安立如来的基——五蕴,二者都是不存在的。当分析完之后就知道,五蕴也好,所谓的如来也好,二者实际上是平等离戏的,不单单没有所谓如来的总相,也没有五蕴的存在。如来在暂时位可以有,但究竟来讲也是不存在的。

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样,轮回是一个概念,观待于轮回的如来仍然是一个概念。尤其是针对具有分别心的众生,心中能够浮现出来的所谓如来的相,我们认为的如来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个样子,实际上这些都是概念。所谓的如来就是针对轮回而有的,暂时来讲有轮回的相,有流转轮回的众生,有轮回的染污,把这些完全消除掉之后就成了如来的自性,如来的自性是观待轮回的。

 

究竟来讲轮回不存在,整个轮回除了十二缘起之外,除了单个有情的相续流转之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轮回。再分析下去,流转者众生也不存在,十二缘起不存在,整个所谓轮回的相续也不存在,也就是单个轮回不存在,整个轮回也不存在。既然单个轮回、整个轮回都不存在,谁终结了轮回成就了如来?所以没有所谓如来的存在。

 

凡夫有实执分别的缘故,首先执著众生实有存在;当学习中观到一定程度时,认为众生不存在,但是如来应该是存在的。实际上,众生不存在绝对不可能有如来存在的情况,因为消尽了众生流转的习气,而把这种状态安立成如来。如果最初就没有众生,谁真正获得解脱?最初没有束缚,就没有最后的解脱。所谓的如来也是一种概念,究竟来讲也是需要清净的一种客尘。

 

针对于我们相续当中的分别念、执著而言,必须要打破对于如来的错误观念,然后了知如来本来离戏。只不过我们认为,如来有这样的相、那样的相,他是实有的、不实有的,他是有的、无的,他是显现的、空性的,我们给如来贴上的标签,一概不是如来本具的法。怎么样还原如来的自性?就把分别念全部熄灭掉,如来就是离戏的自性,这个离戏自性就接近了如来的自性。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当中讲,我们所抉择的空性,实际上都只是接近空性,而不是真正的空性,因为真正的空性一定是离戏的。

 

我们先是对显现有粗大的执著,而后有对空性的执著。但是空性的执著是不是真正的空性?只能说接近了空性而已,或者说抉择了空性的总相,但不能说这就是空性,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处在分别念当中。必须要通过修持接近空性的总相,之后逐渐把分别念寂灭,当真正寂灭的那一刹那,或者说当你登了初地,入根本慧定时,这个时候才真正现前了空性了。现在我们只是在预备位,准备去修持空性、证悟空性,因此必须要做一个准备。首先要了知空性大概的相貌,了知之后再去修习就有一个轨道可以依循了。否则,空性是非常抽象的,到底什么叫空性?我们没有大概了知很难去修持。

 

在胜义当中所谓的如来是不存在的,当然世俗当中可以有如来和众生的差别。前面讲过,世俗当中有轮回的相续,有众生的染污。在显现上,一个修行者开始发心了,觉悟了,把染污逐渐逐渐灭掉之后,首先成就菩萨果,然后把菩萨果扩大,终极圆满时他就成就了佛果。佛陀成为圆满一切功德的怙主,他能够作为有情永远的皈依处、救护处等等。在名言当中,这一切完全可以安立。而且现在我们修空性,也要祈祷佛陀、本尊加持我们、摄受我们,让我们能够尽快和实相相应等等,在名言当中这些作用全都是有的。

 

庚二、破所取之五蕴:

 

所取之五蕴前面已经破过了,为什么此处要再次破所取的五蕴?前面破所取的五蕴是附带破五蕴的,主要是从如来的角度来破:如来不存在,为什么如来不存在?五蕴不存在的缘故。重点是放在如来不存在、如来无自性上面。此处把五蕴作为主要的破斥方式,不是附带破,而是主要破。

 

《观如来品》为什么要把五蕴作为主要的破斥方式?因为实际上如来和五蕴二者之间没办法分,不可能分得很清楚——这个是如来,那个是五蕴,既然这一品是观如来,就不需要破五蕴,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来安立在什么上面?如来就安立在五蕴上面,在五蕴之外没有如来。众生安立:这个是如来,这是如来的五蕴。为了打破这种执著,中观宗单独再把所取的五蕴破掉,没有了所取的五蕴,没有安立的基、安立的根本,在什么上面安立如来的相?就没办法安立。所以此处破所取的五蕴,和前面的意义并不重复。

 

又所受五阴,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

 

“又所受五阴”。破了如来不存在,又进一步观察,实际上所受的五蕴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五蕴不存在?“不从自性有”。首先,五蕴不是自性有的法。因为五蕴是所受,是所取,所取法不可能离开能取单独存在。如果五蕴是实有存在的、有自性的法,它应该脱离于能受之外单独可以存在。但是乃至没有能受之前,都无法安立所受。什么时候有能受、能取,这个时候五蕴才叫作所受、所取法。所受必须要观待能受,如果不观待就没有办法安立,所以不可能有自性,如果是有自性的法则不需要观待。“不从自性有”,这是一种观察方式。

 

第二种观察方式。前面是观待能受而有所受的缘故,所受无自性,那么再从五蕴本身来看,它是不是有自性?“蕴”本来就是积聚的意思,多体积聚,很多东西积聚在一起,就叫作蕴。任何一个多体积聚的法,都不可能是实有的法,这是一个总原则。

 

如果是一个实有的法,就不可能观待很多很多法而积聚在一起;如果它是很多法积聚在一起,就绝对不可能是有自性的法。比如说,一辆汽车,它观待了很多零件才有汽车的形状,所以汽车不可能实有。如果它是实有,怎么可能观待这么多的零件才有?五蕴的“蕴”字,本来就是多体积聚(有时叫分段)。既然是多体积聚的法,就绝对不可能是实有的。因为积聚了这么多种因缘,才有蕴的自性。所以,所谓的蕴绝对不可能是实有的。比如,我们身体的色蕴,它是观待很多不同的色法积聚到一起,才能叫色蕴。受想行识哪一个蕴都是多体积聚的。观察五蕴的本体,多体积聚的缘故,不可能是实有的法。

 

然后再观察单个蕴或者说单个色法,组成蕴的每一个个体单位,观察时都没有自性。比如色蕴当中的一个色法,至少有四大元素,或者说需要八微一起积聚,才能有一个色法的存在。如果没有观待其他的因缘,色法是无法显现的。乃至于观察到无分微尘,都没有办法真正安立是实有不变的一体,完全不观待其他因缘的微尘也是不存在的。法绝对都是观待其它因缘,因此说,所受的五蕴没有自性。

 

或者再从自生、他生观察,也可以作更广的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我们要懂得从哪些侧面去观察所谓的五蕴不成自性有,把主要问题抓住之后,自己就可以通过缘起因、金刚屑因,或者其他的因去观察,实际上所受的五蕴不存在。

 

学习《中论》,一方面在颂词当中有这些破斥方式;再一个方面,我们要把以前学习过的理论扎在自己心中,养成自己能够独自观察的能力,自己可以通过掌握的理论去观察,所受的五蕴不是自性有的。在上师的讲义当中,给我们讲了一些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思维其他的观察方式。如果自己对于中观空性方面有一些掌握,在法本提示的理论之外,我们也可以自己去观察。即便是看到一部新的著作,没有讲义,自己也大概可以分析,法是无自性的。为什么无自性?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理论、方法,一个一个去观察,磨练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的磨练,最后看到一个法,自然而然就能知道,这是空性的法,没有自性的法。

 

在学习《中论》时,柱子、瓶子、山河大地作为例子使用得比较多,有些法不一定提到过。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修行当中,会遇到很多法本当中没有提到的事例、物体,但实际上本质都是一样的。不能一看到柱子瓶子:“哦,这个我学过,我可以马上观察一下空性。”遇到一个新生事物时就没办法了。实际上它的原理是一样的。掌握了理论之后都可以观察,特质分析完之后,抉择为无自性的法。最实用、最好用的观察方式就是缘起因,在《中论》当中讲,只要是观待了因缘的法,没有一个是真实的,这方面很容易抉择;离一多因也是,不管是色法的自性,还是心法的自性,都是比较容易抉择。

 

“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他性?”自性他性互相观待,如果没有自性,就不会有他性。理由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此处就不再重复。

 

庚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

 

“以如是义故,受空受者空。” 受就是所受。通过前面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所受也是空,受者也是空,没有办法安立。“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怎么可以说本来空的如来是实有存在的?没办法以所受空来言说本来空的如来是存在的,没办法安立。因此,不管是受者也好,所受也好,实际上都是空性的,以此类推,其他一切法都是空性的。

 

我们在如是了知时,也要使用本具的智慧。一般来讲,凡夫人在世间当中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尤其是分别念、想象力特别丰富,也许看到一块木头,马上就能联想起很多很多法,没有任何边际,分别念打开之后,什么都可以想。我们有这个能力,应该把这种能力放在思维实相上面,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能够使用在中观般若方面,对我们的修行,对打破我们的执著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只是在其他方面去展开丰富的联想,虽然也是可以,但是对于解脱来讲不一定有直接的帮助。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该使用本来具备的智慧去观察实相,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为迷惑的众生解释一切万法的真实实相,众生具有无明,没有办法了知诸法实相的缘故,产生了很多颠倒戏论分别念,实际上这些颠倒分别念都是缘不存在的对境产生的虚妄感觉而己,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众生不了知实相的缘故,把没有的东西执著为实有,进而开始作种种的戏论分别,产生了不存在的轮回,感受不存在的痛苦。在佛菩萨的眼中看来,众生感受这一切的痛苦都是非常冤枉的,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感受这些痛苦,而众生却通过自己的执著感受了。也就是说,众生自己通过无明创造了不存在的痛苦去感受,引发了佛菩萨最为强烈深刻的大悲心,然后出现在世间造殊胜的论典,然后传承上师一代一代把精华的要诀传授下来,让每一代的众生都能够领会、修习万法空性的实相观点。

 

我们现在也是有幸遇到了这个教法,如果想要真正息灭痛苦,或者说真正想要帮助其他众生息灭痛苦,必须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这样的教言。首先通过闻思产生殊胜的正见,缘正见进行修持,一旦自己相续当中了悟到显现的这一切诸法本来虚幻之后,就可以悟入空性,遣除无明迷惑。自己了悟之后,也能够像传承上师救度我们一样去帮助一切众生,要从根本上拔出痛苦拔出轮回,帮助别人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中论》所讲的精华要义——一切万法的实相。

 

如今宣讲的是二十二品——观如来品。本品观如来的色身或者说五蕴所显现的化身是离戏的本体,进而了知如来的真实相。释迦牟尼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诸佛都是安住在完全离戏的境界当中才成佛的,如果我们想要见佛,想要真正成就佛果,也必须要走这条路——息灭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执著戏论,之后才能够真正显现佛证悟的自性或者说佛陀的本性。

 

这一品分了三个方面:一、遮破如来之成实;二、成立舍诸见之理;三、以此理类推他法。第一个科判观察破斥佛陀实有的观点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第二个科判。

 

己二、成立舍诸见之理:

 

有无是非等等的一切诸见,实际上在本性当中都是不存在的,是必须要舍弃的。成立这个观点。

 

此科判有五个颂词,分别宣讲:1、离开空、不空等的四边;2、离开常、无常等八边;3、离如来有无;4、离如来灭度后有无;5、如果有戏论则不见佛。

 

首先讲离空、不空等四边见。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

 

这里讲了空不空的四边。第一句讲空;第二句讲非空;第三句当中 “共”讲二俱,“不共”讲双非,即两者都不是。

 

为什么说“空”“不空”等不可说?本颂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紧扣本品的内容;二是从一切万法分析。

 

一、紧扣本品的内容分析。“空则不可说”。佛陀如来是离四边的,并不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空,因为众生分别念的空是相应于实执的戏论,落入到无边当中。所以说佛陀的自性并不是众生分别念认定的空,这是“空则不可说”的意思。

 

“非空不可说”。如果认为佛陀是非空的、实有的,也不可说。因为众生通过实执心认定的非空,毕竟是一种分别的境界,没办法缘佛陀本身的实相,如果认为佛陀非空,是实有的,又会落入到有边、常边当中。但是佛陀毕竟不是众生通过分别心认定的非空、常有、实有的状态。所以“非空不可说”,不可以说佛陀是非空的自性。

 

“共不共叵说”。“共”讲二俱,即亦空亦不空,也是空的,也是不空的。有没有这种边?实际上二俱就是把前面的空和不空和合起来,单独安立一种立宗。第一种破斥方式:实际上空和不空二俱,除了别别单个的空和不空之外,没有和合起来的自性,如果把空和不空都分别遮破了,再把二者和合起来还是没办法成立。第二种破斥方式:在世间当中,即空又不空没有办法在一个法上面同时安立,一个法又是有的,又是没有的,这是不合理的。在名言当中,这个法要不然有,它是存在的;要不然就没有,不存在。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物体上面,既有又无不可能同时安立,执著一个既空又不空的佛,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不共”就是非二俱、双非,即二者都不是,又不是空又不是不空。我们应该注意,中观宗也是宣讲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的道理,但是中观宗所讲的非有非无是完全离戏的观点,空也不存在,非空也不存在。而此处所讲的空也不存在,非空也不存在,是把非空非不空安立为实有的观点,还是落在认为法存在的前提之下,只不过存在的方式是非空非不空。虽然对方可能有这种执著,但是经过分析观察,所谓的非空非不空的双非的观点,仍然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不合理?因为它是实有的观点。其实我们一分析观察,它就会回到第三边,和亦有亦无是一样的。非空,否定了空的缘故,那就是有,把空否定掉,非空肯定是不空了;非不空,就又变成空了。因此,非空成了有,非不空成了无,又返回到了亦有亦无——也是空也是不空的问题当中。这是一种破法。

 

第二种破法,实际上在名言当中的所量——所能够衡量的东西不外乎就是两种:1、有的东西可以成为所量;2、无的东西可以成为所量。所衡量的对境要不然是有的,要不然是没有的,但是对方说非有非无,既不是有的东西,也不是无的东西,就说明这个物体在世间当中根本不存在,不是所量。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你安立实有,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第四边双非叵说,也是不可说的。

 

“但以假名说”。一切众生的执著、戏论全部包括在四边当中,只要能够把四边善巧地息灭,就能够真正悟入实相。对于上根利智者来讲,他执著的东西就是在四边当中徘徊,佛陀、祖师们给上根利智的众生介绍一切万法实相时,把四边一个一个破掉之后,弟子当下就能够悟入一切万法的实相,永远息灭戏论。

 

佛陀既然离开四边,到底能不能够宣讲呢?实际上在胜义谛当中没办法安立如来如是如是的自性,没办法去言思、宣讲,你怎么样安立都成为一种戏论分别。但是在引导众生时“但以假名说”,只能够通过假名的方式来安立如来。比如说如来降生于蓝毗尼花园,然后出家,在印度金刚座成道,在鹿野苑等地方三转F轮,最后在桫椤双树之下示现涅槃。实际上胜义当中,佛陀完全是离戏的境界,名言当中可以说存在现而无自性的影像,他为了度化众生,不得不示现这种形象而己。

 

从佛陀的角度来讲,他完全息灭了所有的分别念、一切的戏论,息灭了我们面前的不清净的山河大地等所有一切法,他完全可以安住在寂灭的涅槃当中。但是众生非常愚痴的缘故,还在不间断地分别,佛陀当年修道也是为了度化众生,当他成佛之后不可能安住在独自的寂灭当中而不去救度众生,所以佛陀必须示现救度众生的事业。所救度的众生是什么形象,佛陀就必须示现这种现象,要救度人道众生,佛陀就示现了人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降生,然后走路、说话、乞食等等,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他自己所证悟的大离戏的空性。因此,综合来看就能够得到结论:佛陀证悟了胜义当中一切不成立、一切离戏的缘故,成就了佛果,即便是显现成佛的形象,他也只做一个事情——引导众生趋向于离四边的空性。他即便在世间示现了幻化身,但是示现的幻化身本身也是无自性的,他所做的事业也是引导众生趋向于无自性。让我们了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所思维的、所能分别的这一切都是空性的。一方面本来空性,一方面佛陀也是如是教导我们,引导我们的分别心逐渐息灭,到达本来离戏的境界当中。所以叫做“但以假名说”。

 

以上是紧扣本品的内容分析,如来离四边,世俗谛当中有假名的示现。

 

二、一切万法实际上都是如此。慈诚罗珠堪布在《中观根本慧论讲记》当中没有着重从如来的角度分析,而是从诸法的角度来分析的。一切万法的自性,不能说是空,也不能说是不空,不可以说是亦空亦不空,也不可以说非空非不空,实际上四边都是远离的,都不可说。

 

籍由这种解释我们就知道,不单单如来离四边,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离四边的,没有一个法可以被我们认知。我们现在要舍弃的就是自己所派生、幻现出来的以为实有的幻相,它本来是幻相,但是我们认为是实有的,现在要把本来不存在的幻相,通过我们的分别念首先把它变得无实有、如梦如幻,了知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经过这个过程没有办法还原一切万法的实相,只有走这条路。

 

从诸法的本性来讲,如梦如幻本身也是不存在的,有也好,空也好,本来都没有,一切万法本身安住在离戏当中。包括我们的分别念在内,我们正在分别实有的时候,它本身也是离戏空性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时,觉得我认为的观点是这样那样的,实际上我们认为的观点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佛陀也是讲解了这一切万法空性的经典,然后龙树菩萨等也宣讲了引导我们趋向空性的论典,我们通过学习这样的经论后,相续当中也似乎生起了空性见,但是堪布说这种空性见是一种假名,假空性,只是假的法界而己。为什么?真正的空性一定远离四边戏论,一定不是分别念的境界。但是现在我们通过分别念在思维抉择:诸法的自性应该是空性的,应该是离戏的,应该是应成见……实际上这只是接近空相的一种方便。虽然不是真正的空性,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空性,也没有办法真正地趋向于空性。就像桥一样,桥不是真正的彼岸,但是如果你不经过桥就没有办法到达彼岸。文字也好,或者空性的见解也好,虽然不是真正的空性,但是你不经过这种方便,也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空性境界。我们首先在脑海当中构想出空性的状态,然后修行时大概缘这个状态逐渐去熟悉,分别念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放下,习惯于空性,最后成了势力就可以现前空性的自相。

 

前面分析了,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离有离无的,我们在学习空性时,应该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空性。在注释当中提到,有无的观点有时是属于众生的执著,有时属于方便的说法。堪布说,假如世间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象,我们就不可能缘大象说:大象是有的、无的,显现的、空的,乃至于说大象是离戏的,这所有的观点都不可能出生。出生了这么多的观点,来自于我们认为大象存在过,因而出现大象有无是非的种种观察。

 

假如说某个法没有出现过,比如说在几百年前,现在的电脑、汽车这样的东西都没有出现过,在当时人的概念当中会不会说:汽车有,汽车空,或者电脑有,电脑空?这些概念是没有的。或者说在几百年后会出现很多新生事物,而现在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能不能缘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说有无是非?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有了汽车的概念,而且对这个概念产生了执著,由此而引发了痛苦。这个时候怎么办?了知汽车实际上是通过因缘和合幻化的缘故,是如梦如幻的,是假立的,如是安立。

 

实际上认为汽车如梦如幻、是空性的这个见解来自于我们的概念,如果没有概念就不会有这样的见解,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的自性从来就没有出生过。就像几百年后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出生一样,实际上现在正在显现的这一切万法也从来没有过,我们以为有只是一种幻相而已,究竟实相当中这一切万法从来就没有过。

 

既然这一切万法从来就没有过,又何来万法的有无是非?何来显现、空性?我们说——它的显现如是如是,如果执著有什么什么过失,它应该是空性的,如果你了知空性有什么功德,这方面都是一种方便而已。在我们面前已经有了显现,怎么样不落入到更多的歧途当中?所以佛陀说:你不能执著常有,如果执著常有,就会落入什么歧途;也不应该执著断灭,如果执著断灭会落入什么歧途。从究竟的实相来讲,这一切万法从来都没有过,没有存在的东西,就不可能有有无是非、显现和空性等等的概念,这些只是分别念面前的境界而已,在究竟实相当中都是不缘的。

 

真正学习空性就要打破这些执著,但是说这一切万法都不存在,对我们来讲仍然不起作用。为什么不起作用?说不存在肯定也是落入到有无当中,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不存在,对于悟入实相没有任何帮助。所以首先说,这个东西是假立的、幻化的,我们就觉得:既然是幻化的,是有可能被消灭的,它本来就不是实有的;后面说幻化的本性也是空的,从来就没有生过,这个时候我们慢慢就可以接受,万法从来没有生过的缘故戏论是不存在的,所执著的实有是不存在的,不管是认为实有的有、实有的无,还是认为它是显现的、空性的,乃至于认为它是离戏的,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分别念,而分别念本身都不存在。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引导,我们就能够接受最终极的离戏观点,引导我们的分别念真正趋向于一念不生的殊胜境界当中。这也是“但以假名说”的含义。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9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辛五、(无有因果之过):

 

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

 

承许空性还会破坏因果,也会破坏罪福业。具有因果正见的人都承认因果报应:造十种善业必然转生善趣得乐果,造十种不善业必然转生于恶趣得苦果。如果承认万法皆为空性, 那么善恶因果就不存在了,那修行人断恶修善还有什么实义呢?所以对方认为:中观宗的观点远离了佛陀的教言,因此不合理。

 

辛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

 

承认万法空性也全部毁坏了一切世俗法。

 

《显句论》陈述对方的观点说:如果一切法是空性,那么吃饭、喝水等名言也就被一概否认了。但佛经中却说“世人怎么承认,我也随顺世间而承认”,所以承许空性不合理。

 

庚二、(破彼等观点)分三: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二、自宗无有过失之理;三、证悟缘起空性的重要性。

 

辛一、(他宗发太过的原因)分二: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

 

壬一、(对方未通达空性之理):

 

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

 

其实你们并不能真实了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因缘以及空性的含义,所以才自寻烦恼。

 

以下对有实宗发的太过一一给予答复。但在答复之前,首先要说明对方发太过的原因:他们对空性的必要、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含义一窍不通,对空性的认识只停留在单空(没有) 的层面,所以才向中观宗发出了一系列太过。其实这是对方自寻苦恼,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对方不知道宣说空性的必要,即宣说空性的因缘或目的。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除烦恼,烦恼灭了就获得了解脱,但烦恼的本体并非实有,完全是戏论的体性,而这样的戏论唯有依靠空性才能灭除。《观我法品》云:“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所以,佛陀宣讲空性的必要就是为了破除有、无、二俱、二非的戏论,令行者趋入根本慧定获得解脱。

 

其次,对方不知道空性的本体。空性并不是单空,它具有五种法相,《观我法品》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空性完全是自证的境界,并不依赖其他的言辞和比喻;空性是寂灭四边的自性;它没有言语的戏论;没有彼此相异的差别;也没有心的思维及分别。具有这五种法相才是实相。所以,空性并不是有实宗所承许的单空。

 

第三,对方不知道空性的含义。因缘所摄的一切法皆是空性,这就是空性的含义,本品颂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三宝、因果、轮回、善恶等一切万法皆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不为因缘所摄,既然如此,哪一个法不是空性呢?因此,名言中的法在胜义中都毫无本体。

 

这样一来,有实宗所谓的“三宝不存在、四谛不存在”等过失,对中观宗并不会有任何损害,反而说明他们自己未通达如来的究竟密意。

 

不仅是小乘宗,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不明白空性:“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万法皆空,那磕头顶礼、烧香供佛有什么用呢……”甚至某些久入佛门的法师也不明白:“既然一切万法皆空,那行善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听说有的人还这样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嘛,那干脆就享受享受吧……”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达空性的本体、空性的必要以及空性的内涵,这样自相续中的各种邪见和怀疑就会自然而然消除,也只有这样, 闻思修空性才有真正的意义。

 

壬二、(对方未通达二谛之理)分五: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 三、宣说二谛之必要;四、误解空性之过患; 五、是故佛陀最初未说空性之理。

 

癸一、(宣说所证二谛之体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

 

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故三世诸佛都是根据世俗谛和胜义谛来宣讲佛法,这样才能让众生趋入解脱。释迦牟尼佛传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三大F轮:佛陀初转 F轮时主要宣讲世俗谛;二转F轮主要宣讲了 胜义谛的般若空性;三转F轮不仅宣讲了如来 藏光明的胜义谛,也阐述了地道安立与万法唯识等世俗谛。可见,佛陀讲法唯一依靠二谛。那什么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呢?从现空二谛来说,世俗谛即一切显现法,包括凡夫见闻觉知的境界与圣者面前的清净显现。《澄清宝珠论》亦云:“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许为所有有法显现之世俗谛。”《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所见虚妄名俗谛。”凡夫由于无明习气的遮障,不能见到诸法的真相,只能见到显现的假法,这就是世俗谛。当然,世俗法并不仅限于凡夫的根识境界,它包括轮涅所摄的一切显现法。胜义谛即圣者根本慧定所安住的空性境界或者万法的实相。《入中论》云:“说见真境即真谛。”《澄清宝珠论》亦云:“一切法性空性之胜义谛。”除此二谛以外无有第三谛,故诸佛菩萨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既然诸佛菩萨都是依二谛说法,那我们度化众生时也应如是随学,如果所化众生的根基还不够,就要依靠世俗谛的法门来摄受;如果所化众生的根基不错,就应该宣说《金刚经》、《中论》等了义经论,依靠胜义谛的法门来度化他们。但现在很多法师不观察众生的根基,有的一直讲世俗谛的法,有的则只讲胜义谛的法,这样堕于两边都不太好。

 

在座的道友不管有没有法师的名称,只要有利他的心,就应该有度化众生的机会,但一定要观察所化众生的根基。有的人刚刚学佛,你就给他讲《金刚经》,这不一定合适;对这些众生应当在信心方面引导,多给他们讲因果取舍的法。有的人学佛很久,在因果取舍方面已有了稳固的基础,如果对他们只讲一些简单的道理,这也不合理;应当以般若空性、如来藏等了义法门来度化他们。

 

所以,大家在自利利他的过程中应当把胜义和世俗结合起来。法王如意宝说过:一方面我们要好好观修空性,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这就是胜义方面的修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依众生发起大悲心,以菩提心来摄持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世俗方面的行持。

 

癸二、(未通达二谛之过患):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如果不能明辨二谛的体相,则不能通达甚深佛法的真实奥义。

 

关于二谛,小乘、唯识、中观各有不同的观点。学习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了达并圆融二谛,如果对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搞不明白,那就不可能通达佛法的甚深奥义。《定解宝灯论》讲:“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就如一个人没有眼目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一样,修行人没有因明和中观的双目就不可能趣入真正的修行正路。有些修行人具足胜义的眼目,有些具足世俗的眼目,但双目都具足者却比较少。只有为具相的善知识摄受,且依靠殊胜经论的人才能具足胜义和世俗的明目。

 

《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等诸多中观论典对二谛的抉择也非常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为解释《中观庄严论》而造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既抉择了胜义谛又抉择了世俗谛,还有如何将二谛结合起来运用的窍诀,要想真正通达二谛圆融之理,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部宝典。《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是将龙猛菩萨的甚深见派与弥勒菩萨的广大行派合而为一的中观瑜伽行派的创始人。这位创始人并不像现在的某些“创始人”,静命菩萨完全具备经论中所提到的开宗祖师的法相。现在有的人异想天开:“我是什么什么的创始人……”有些人打妄想:“既然龙猛菩萨、无著菩萨还有静命菩萨都当了创始人,那我也可以当一个创始人……”现在这种“创始人’非常多,但真正成为开宗祖师的创始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这样的创始人的条件比较高。在《中观庄严论释》里有开宗创始人的法相,比如要现量见到万法的真谛、凭自力能开显佛陀密意、广大破斥他宗建立自宗……

 

学好《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后,再抉择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就非常容易。上师如意宝在宣讲《法界宝藏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再三强调:修行人务必要通达中观的推理方式,否则很难通达大手印、大圆满的见解。如果不能通达空性,即使宣讲最甚深的法门也不一定有利,相反还有可能对所化补特伽罗的相续有损害。

 

大家应该知道闻思中观的重要性,否则很多人不一定会重视对中观的闻思。就像商人觉得有利润可图才愿意去做这笔生意,如果觉得没什么利润,他就不会去做。同样,知道了空性的殊胜性,就会对听闻百千万劫难以值遇的空性法门生起难得之心。

 

所以,希望大家潜心研究,一定要通达二谛的意义。可能有些道友自认为已经学得很不错了,但我觉得他们的理解有些偏差。一般来讲,按照传承上师的传讲方式去理解法义非常重要,否则,自己认为理解得很不错,但实际上连边都没有沾上。所以,希望每位道友认真听受上师的教言,尽量将所听的内容融入自心。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庚三、应有业因果不存在之过: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按照你们的说法,)则善业罪业以及因法果法都不存在,不善法以及善法也不存在。

 

庚四、应有世间名言法不存在之过: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按照你们的说法,)则有将世间的见闻(觉触),以及制造陶罐、烹熟粥饭等等世间名言法全盘毁坏的过失。

 

己二(回答问难)分三:一、宣说争论之因;二、无过之理由;三、通达中观之重要性。 庚一、宣说争论之因: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中观论师)对发难者回答道:因为你们这些争辩者对空性的必要[因缘]、空性以及空性的含义一窍不通,才会自寻烦恼地认为这些见解 损害了四圣谛等法。你们以自己的分别妄念, 想当然地认为仅仅没有[单空]就是空性的内在含义,并由此而产生颠倒执著。

 

如果企图以“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等说法来言说中观见的过失,是不可能对中观派有毫发之损的。你们将空性的含义仅仅执著为单空,这种理解方式并非我们论典中所说的空性。

 

我们(所说的空性),是将有无等一切戏论空掉,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空。而仅仅单空的概念,则是必须予以遮破的颠倒空性。

 

因此,承许诸法为无实单空以及成实二者, 都同样有令四谛等不存在的过失,我们对此二者都不予以承认。

 

你们所谓的“空性”,是对寂灭边戏的自性者[空性]之必要没有通达,而将其必要误认为是仅仅遮破有边,根本没有了知其真实必要。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空性)见,却并非如此, 而是与“彼等戏中戏,以空性而破”等,以及“诸佛之空性,乃破一切见”等偈颂中所说(空 性)的内涵一样。

 

你们所谓的空性本体,只是将一个有边遮破的单空戏论之见,所以是错误的。而这里“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等所要表达的见解,是远离一切四边戏论的。如果带有偏袒、片面、观待他法的条件, 则即使(称之为)空性,但这种自以为是的空性等等,都不可能空。既然如此,又在何处存在丝毫空的性相呢?这实在是对“空性”名称内涵的茫然不知。

 

你们所说的“空性”含义,是断除所破的单空之义,是将“不空”的违品,命名为“空” 的一种单独执著。但就空性而言,却是不存在单独执著的。

 

正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69】”等所说,凡是从因缘而生的法之本性,都是无有自性的空性之义,不存在任何舍弃显现的单独空性。

 

【69】 见本品下文偈颂。

 

因为你们的所谓“空性”,是建立在对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缘起之义一无所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也不可能对离边空性的本体有所领悟。既然不能领悟空性的本体,则不能通晓依靠这种领悟,而将一切有无戏论之网灭除的必要。所以,一提及所谓“空性”,就会执著于无有自性者之戏论,并就此问题而争辩不休。以上内容是根据《显句论》中的含义,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写成的。

 

因此,如果没有说空性,就不能破除边执, 而即使是说空性,也不是要建立单空。具体理由陈述如下: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诸佛为众生明示任何法,都确实是依靠二谛来进行宣说的。何为二谛呢?第一是世间世俗谛,第二是实相胜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无论是谁,如果不能通晓明辨此二谛,此人则不能领会佛陀所宣说的深奥真如法性之义。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9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丁三、(断除太过)分二: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二、断除无有涅槃之太过。

 

本品观察四谛——苦集灭道。佛陀说,整个世间都是苦谛,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集谛, 要断除集谛必须现前灭谛,要现前必须依靠道谛。这个道理不仅世间人不懂,外道宗派也从未提及,唯独佛教才如是宣说。所以很多大德都讲,第二十四品只破斥小乘宗以及唯识宗论师所承许的四谛实有的观点,因为世间人及外道根本不知何谓四谛。

 

有些人不理解空性,一听说万法都是空性就产生邪见:如果一切都是空性的话,那四谛、 三宝、因果也都不存在了,那是不是跟顺世外道没有差别?既然四谛、三宝乃至因果都不存在,那以后就没有任何束缚了……我非常担心道友们不能了解本该了解的东西——胜义中诸法不存在的道理,反而趋入不该趋入的见解——断灭之见。其实,四谛不存在是就最究竟的实相而言的,许多修行人始终认为苦集灭道四谛实有存在,这就是没有通达胜义中无有四谛的道理所致;而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四谛是无欺存在的。

 

戊一、(断除无有四谛之太过——观四谛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破彼等观点。

 

庚一、(宣说对方观点)分六:一、无有四谛之过;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三、无有八果之过;四、无有三宝之过;五、无有因果之过;六、无有世间名言之过。

 

辛一、(无有四谛之过):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如果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生亦无灭,那么也就没有四圣谛法了。

 

有实宗向中观宗发太过说:你们否认一切万法的存在,如果一切万法真的像石女儿、兔角一样不存在,那就会有非常大的过失。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已宣讲了四谛法,如果一切万法无生无灭,就失坏了四谛法。

 

四谛也叫四圣谛。为什么叫圣谛呢?《显句论》中说:灭谛和道谛是圣者断除烦恼的所证和所修,所以是圣谛。但苦和集为什么也叫圣谛呢?因为凡夫人的五蕴是苦,五蕴的来源——业和烦恼是集,这二者都是圣者所见,并非凡夫所能通达,从圣者才能通达、才能断除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圣谛。凡夫人为无明病患所蒙蔽,故不能通达五蕴是痛苦的道理,就像某些病人品尝不出苦味一样。就像十几岁的小孩子, 尽管大人再三说:“好好学习,这很重要……”但他始终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有长大以后才真正体会到读书的重要。同样,凡夫人目光短浅,只知享受生活,即使圣者告诉他们生活的真实本面——苦,他们也无动于衷,只有当他们获得圣者果位时才知道圣言不虚。就如一根毛发落入手掌中不会被发觉,而落于眼中就会极为敏感一样,凡夫粗大的分别心不但认识不到痛苦,反而将痛苦误认为是快乐,而在圣者的智慧眼看来,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痛苦。

 

《显句论》说:凡夫人也可以知道一切感受是痛苦,但这并不能说明凡夫已通达了苦谛。因为,受蕴只是五蕴中的一个,而且仅仅从道理上通达受蕴是苦并不是通达苦谛,只有像圣者那样现证五蕴皆苦才算真正通达苦谛。圣者和凡夫有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到底有多大可能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但对比一下修行者和世间人在见解、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差别,也可大概类推凡圣之间的差距。

 

辛二、(无有有境智慧之过):

 

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

 

以没有四谛的缘故,见苦谛、断集谛、证灭谛、修道谛,这些事都不存在。

 

一般来说,苦以逼恼为义,即一切有为法的心行,恒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所以名为苦。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在轮回中众生接连不断地一直感受痛苦,这一切痛苦的来源是集——业和烦恼,如果不想受苦就必须断掉集,就好比不想要毒树的果则必须断掉毒树的根一样。而断苦集必须要依靠修道,修道究竟也就现前了灭谛。现前灭谛时业和烦恼已连根断除,这样就获得了解脱。佛经中也说: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 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有实宗认为:如果四谛是空性,那么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也就不存在了,你们中观宗所秉持的是多么可怕的见解啊!

 

辛三、(无有八果之过):

 

以是事无故,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得向者亦无。

 

以四谛不存在的缘故,四种圣果不存在; 四果不存在的缘故,得四向的圣者也不存在。

 

我们经常讲的沙门四果就是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和阿罗汉果这四种圣果,四果再加上四向就成了八果。按照小乘的观点,沙门四果可对应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它们都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不存在四果也就无法安立。 先介绍一下四果。预流果是见道位,一般来说见道分十六个刹那,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 第十六刹那才得果。见道之后开始修道,修道的所断共分三界九地,各地又分九品。欲界的九品烦恼分为上中下,上中下各自又分为上中下。第二是一来果,“一来”指还要再来欲界一次,前六品烦恼已经断尽、后三品还未断,这就是一来果。第三是不来果,“不来”指不再来欲界,当欲界的九品烦恼全部断尽时获得不来果。菩萨会乘愿再来欲界度化众生,但声闻行者一味追求自己的安乐,所以当他断了九品的烦恼以后就不会再来欲界了。第四是阿罗汉果。欲、色、无色三界的烦恼全部断尽以后得阿罗汉果。按大乘的观点,阿罗汉断尽的只是烦恼障,其相续中还有所知障。

 

接着介绍四向。预流向是尚未得预流果而正在趋向于它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见道位的前十五刹那中住于将要遍证四谛的境界;一来向包括预流果,是预流圣者正趋向一来果、还未得到一来果时的状态,它已超越预流,趋向后果;不来向就是指正在前往不来果的圣者;阿罗汉向是正在前往阿罗汉果的圣者。

 

四果四向是声闻所承认的八种圣贤。如果四谛不存在,那么住四果圣者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四果圣者不存在,住四向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对方的第三个责难。

 

辛四、(无有三宝之过)分二:一、广说; 二、摄义。

 

壬一、(广说)分三: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二、法宝不存在之过;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癸一、(僧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八贤圣,则无有僧宝。

 

如果没有八种贤圣,也就不会有僧宝。 对方认为,如果没有八种贤圣,那么僧宝就不存在了。

 

大小乘都承许圣者即是僧宝,大乘一地以上的圣者如文殊、普贤,以及小乘预流向以上的圣者如舍利子、目犍连,他们都是圣者,所以都是僧宝。

 

或许有人会想:除了圣者以外其余就不算僧宝了吗?答:僧宝可分为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两种,《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共同小乘中承认……僧众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凡夫小僧为沙弥、沙弥尼及居士,是众生之福田故;大僧为具近圆戒者,即是说比丘为大僧众,四位比丘以上称为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以前有人问:居士享用法会供斋合不合理?根据《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这个教证,居士也是众生的福田,也应该成为应供处, 所以五明F学院也开许居士享用供斋。佛经中也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

 

癸二、(法宝不存在之过):

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有法宝。

 

严格来讲,法宝并不是经书【12】,只有自相续中真正现前佛法的意义才是法宝。按大小乘《俱舍论》的观点,法宝包括教法和证法。从证法而言,真正的法宝只有灭谛,何时相续中获得灭谛便有了最究竟的法宝;道谛是现前灭谛的因,所以也是法宝。而教法能诠释证法,是证法的因,所以也是法宝。但是,如果四谛不存在,那法宝也就不存在了。

 

【12】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经书也是法宝,因为文字是现前证法的助缘。

 

癸三、(佛宝不存在之过):

 

若无法僧宝,岂能有佛宝?

 

如果没有法宝和僧宝,怎么能有佛宝?  依照小乘宗的观点,释迦牟尼佛一定依靠法宝现前过沙门四果中的一种,所以没有法宝和僧宝,佛宝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佛宝的因就是法宝和僧宝。

 

佛陀因地为菩萨时曾广行六度万行,这一点在名言中是不必怀疑的。《释迦牟尼佛广传》 中记载了很多佛陀因地时布施身肉以后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的公案,如果不是圣者这是很困难的(当然凡夫中也有大悲心非常强烈的,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绕杰达,但一般来讲只有圣者才能这样做)。所以佛陀以前一定先成了圣者,如果不曾当过圣者成为僧宝,不曾修持证法具足法宝,佛宝岂能现前?

 

另外,也可以说佛宝本身即是法宝和僧宝, 佛陀已经修道圆满,所以是究竟无学的僧宝; 佛陀已证得究竟灭谛,所以也是究竟法宝。因此,没有法宝和僧宝,又如何安立佛陀呢?

 

壬二、(摄义):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

 

这样宣说空性的人就破坏了三宝。

 

对方认为:万法如果真的是空性,那三宝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岂不是断了众生的慧命? 其实,中观宗并不破名言中的四谛、三宝,只是在抉择胜义谛时才遮破这一切。现在很多人没有闻思过中观,讲《般若经》非常困难, 讲《华严经》就更困难,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不存在”的话,名言的万法就难以建立。

 

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分开二谛,胜义中抉择空,名言中说显现,这样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四、观四谛品

 

丁二十四(观四谛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文殊见诸行无生故,而了知痛苦” 等,宣说了无有四谛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争论:你们中观派居然敢说“一切所知都无有自性”,从而遮破了诸法。这就无法避免所知四谛、殊胜三宝以及业因果等世间名言诸法也不存在的过失。(但所知四谛、殊胜三宝以及业因果等世间名言诸法却是存在的,所以你们的观点不正确。)

 

为了排除困惑、解答疑难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宣说对方问难;二、回答问难。

 

己一(宣说对方问难)分四:一、应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过;二、应有三宝不存在之过; 三、应有业因果不存在之过;四、应有世间名言法不存在之过。

 

庚一、应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过: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如果你们想建立“内外一切诸法皆为空性” 的理论,则如同石女的儿子一般,任何法首先不会产生,最终也不会坏灭。因为无生无灭, 则有四圣谛法也被你们认定为无有的过失。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如果由集而生苦,以道而灭苦等等四圣谛法不存在,则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现证灭谛,在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合理存在。

 

庚二(应有三宝不存在之过)分三:一、无有僧宝之过;二、无有胜法之过;三、无有佛陀之过。

 

辛一、无有僧宝之过:

 

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因为在心相续中生起的取舍四谛等法不存在,则预流果等四果也不应该存在。如果不存在四果,则安住四果者也不会存在,获得四向者也不会存在。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如果获得四果与四向的八种圣贤补特伽罗不存在,则声闻僧众也就不会存在。

 

辛二、无有胜法之过: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因为四圣谛不存在,则教法与证法也不应该存在。

 

辛三、无有佛陀之过:

 

若无法僧宝, 岂能有佛宝?

 

(原译: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

 

如果所领受的胜法与领受者僧宝二者都不存在,则其果法佛宝又怎么能存在呢?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如果像“佛宝等诸法皆空”这样宣说空性, 则完全是对三宝的破坏。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8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辰二、(非颠倒不成立):

 

若我常乐净,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是则亦应无。

 

如果常乐我净不存在,那么无常苦无我不净也不应该存在。

 

如果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不存在,那么能对治的法——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非颠倒也不可能成立。常乐我净和无常苦无我不净之间是互相观待的,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会存在,就像没有长就不会有短一样。我们说轮回的本性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但这只是为了遮遣常乐我净而假立的,在抉择万法实相时这些都不成立。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都说: 作为希求解脱者,应将八种颠倒彻底摒弃。

 

外道及未学宗派的世间人执有常乐我净, 小乘宗以上都认为这些是颠倒,无常、痛苦、无我、不净才是非颠倒。但我们要知道,虽然在名言中无常等是合理的,但在抉择胜义空性的时候,颠倒、非颠倒完全相同,乃至美丑、上下、里外等都完全相同。

 

比如一个人,有些人觉得他好看,有些人觉得不好看,有些人觉得中等。那么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实体呢?没有。如果有的话,那么一

 

百个人看他,一百个人的眼识应当一模一样, 不会有任何不同;而且,如果这个人真实好看, 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好看。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同一个对境,往往是我看好,他看不好或者一般,总会有一些分歧。这个道理《中观庄严论释》里讲得很清楚。

 

《中观庄严论释》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的一部殊胜论典,论中有很多殊胜的道理。我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此论,如果学好了这部论典,就一定能通达因明和中观。我在深圳时, 有几个居士对我说:“您翻译的书里有没有总摄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精华的一本,如果有的话请推荐给我们。我们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看很多书,您也知道我们是很聪明的人,如果有一部既有理论又有修行窍诀的论典,请推荐给我们。”那时我刚翻译完《中观庄严论释》, 觉得里面的道理特别殊胜,所以就对他们说:“对,你们确实很聪明!像你们这么聪明的人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释》……”

 

般若空性的功德相当大,受持《般若经》、闻思中观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说:“佛灭供养于舍利,不及供养于般若,若乐受持供养者,是人速得证解脱。”即使为别人念一个宣说空性的四句偈颂功德也很殊胜。《金刚经》云:“‘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众生特别愚痴,给他一百块钱,他永远不会忘记;而给他传讲《中论》或《中观四百论》,他却认为这没什么。有些人认为:“在我最痛苦的时候,他对我讲了很多安慰的话,给予了我特别大的帮助,所以他是我的恩人。”还有些人说: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在经济上资助了我, 所以他是我的恩人。”但根据《金刚经》的这个教证,不要说传讲很多论典和经典,只是传讲一个诠释空性的偈颂,那么以遍满整个大地的七宝来布施的功德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佛法对我们的恩德才是最大的。

 

子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如是颠倒灭,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诸行等亦灭。

 

颠倒灭,无明也就灭尽了;以无明灭尽的缘故,行等诸支也就灭尽了。

既然颠倒和非颠倒都不存在,那不能如实了知万法本面的愚痴无明也就自然而然灭尽了;一旦无明灭尽,十二缘起中的行、识乃至老死之间的其他支也会灭尽。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根本,有了无明才有行, 有了行才有识……《显句论》说:有树根才有树干等,如果树根断了,那树干、树叶等也全都会灭尽;同样,无明灭尽了,其余支都会灭尽。《中观四百论》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之所以说修习中观很重要,是因为无始以来众生都依靠无明在轮回中流转,而通过闻思中观就会知道,虽然依靠无明愚痴显现了万事万物,但万事万物及其根源——无明都不成立, 在相续中播下了这样的空性种子后,将来就有解脱轮回的机会。果仁巴大师也说:以理证观察颠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灭除无明、断尽轮回。

 

而且,我们在闻思修行空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对众生生起悲心。众生沉溺在颠倒中, 却从来不知道这一切都是颠倒,实在可怜!而有些没有学过中观的佛教徒虽然整天念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仍然不明白空性,真的很遗憾!

 

当然,学修空性的人也要观察自己有没有佛经论典里所说的那些功德,如果是小资粮道还没有开始的凡夫,无伪的菩提心根本没有生起却装作大菩萨,这非常危险,也很可笑,就像一个还不会站的小孩子想跑一样。自己明明是一个刚发菩提心的凡夫,那无论别人怎样吹捧,也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但现在很多修行人就是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可能是对教理不精通所导致的后果。大家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们不能自视太高。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那还算不上小乘的修行人。实际上, 要成为小乘修行人也很不容易,他们有厌离轮回的心,真能具备这样的素质也很善妙!但有些人,说他是小乘修行人就不高兴,说他是显宗的大乘修行人也不高兴,一定要说他是大圆满的修行人。但《开启修心门扉》讲:“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如果人没有跟上法,你就不能说“我是大圆满的修行人”。大圆满的法的确非常了不起,可是人跟上了没有?大家需要观察自相续!

 

辛二、(破烦恼之能立)分二:一、烦恼有自性不成立;二、烦恼无自性不成立。

 

壬一、(烦恼有自性不成立):

 

若烦恼性实,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其性?

 

如果烦恼自性实有且有所归属,那怎么能断除它呢?谁能断除它的实有本性呢?

 

对方认为:如果烦恼就如虚空中的鲜花一样不存在,那我们何必去对治它呢?既然能够将它断除,就说明烦恼必定存在。

 

对此可从两方面遮破:烦恼有实则无法对治,烦恼无实则不需要对治。

如果烦恼实有且属于某个补特伽罗,那怎么能断除它呢?因为它的本性真实存在。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以名言的本性不可改变的道理说明了胜义中的本性也无法改变。比如, 地大的本性是坚硬,这在名言中真实存在,谁也不可能改变。同样,如果烦恼有实有的本性, 那么谁也不可能断除它。

 

壬二、(烦恼无自性不成立):

 

若烦恼虚妄,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谁能断无性?

 

如果烦恼虚妄不实,无有自性也无有所属, 那怎么能断除它,谁能断除无实之性呢?

 

如果烦恼的本体虚妄不实,没有本性也不属于哪一个主人,那我们怎么能够断除它呢? 不存在的法无法断除。这就像砍断石女儿的脖子、割下兔角一样可笑。

 

因此,不论实有还是无实,烦恼都不成立。

 

“文革”时造反派逼迫一位上师说因果不存在,这位上师很聪明,他在批斗会上说:“……在胜义中因果不存在,这没什么不敢说的。”这确实没什么不敢说的,在抉择胜义空性时,因果、轮回、佛陀等确实不存在,这并非诽谤佛法。中观的教义非常深,没有智慧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如果不分二谛,刚开始就什么都不存在,那就很危险。

 

庚二、(以教证总结):

 

《金光明女经》云:“言语非是色,一切处无有,毕竟无有故,烦恼亦如是。如语无实体, 不住于内外,烦恼体无实,亦不住内外。”“佛告舍利弗:‘若解染污即如实义,无一染污颠倒可得。众生起染,若无实者,即是颠倒。若彼颠倒是无实者,于中无真实相故。舍利弗,如是解者说为清净。以烦恼无实体故,如来成正觉时,所说烦恼,非是色,非是无色,非受想行识,非无受想行识。非非识,非非无识,不可见故,不可取故。解者无所断除,证时亦无所得。不以证,不以得,无证无得,无相无为, 但假名字,犹如幻化。于诸法不动相非取非不取。如影如响,离相离念,无生无灭。’”

 

经云:“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对不生不灭之法,认为不净,认为无常,认为无我,认为痛苦,我说是人等极为愚痴, 误入歧途。何以故?凡夫之人不知嗔心,于嗔心生恐惧,欲从嗔心中出离;凡夫之人不知贪心,于贪心生恐惧,欲从贪心中出离;凡夫之人不知痴心,于痴心生恐惧,欲从痴心中出离。”

 

《维摩诘所说经》云:“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乃可取食。”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

 

《中观根本慧论·观颠倒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若我常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如果所谓的“常、乐、我、净”不是实有存在的,也即所遮遣的法都不存在,那么用以遮遣这些法的无我、不净、无常以及痛苦,也因为不存在违品与观待处的缘故,所以也不会存在。诸如此类的分别妄念,都如同我执一般(不存在)。因此,作为希求解脱者,应当将八种颠倒彻底摒弃。

 

壬二、以破成立之果: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这样一来,因为非理执著的颠倒已经破灭的缘故,所以颠倒的果法——无明也就相应而破灭;既然无明已经破灭,则诸行等直至老死之法也必将以破灭而告终。

 

己二、遮破烦恼存在之能立: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既然所破的无明不存在,又怎么去破呢? 就像在虚空中本来就不存在荆棘,则谁也无法去将其砍除的道理一样。

 

如果对方提出:但无明的果法——烦恼却是存在的,既然如此,三有轮回又怎么会不成立呢?

 

这样的所断——烦恼,在胜义中是不存在的。(其理由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推知:)如果烦恼存在,请问它是以自性而存在,还是以自性而不存在呢?

 

如果某些补特伽罗的烦恼,是以自性而实有存在的,则其自性就无法遮遣,因此,又怎么能断除呢?因为,又有谁能将存在的法断除呢?如同虚空无碍的法相无法断除一样。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如果某些补特伽罗的烦恼,以自性而不存在,又怎么能言及所谓的“断除”呢?本来不存在的法,谁又能够断除呢?连所断都不存在的缘故。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三观颠倒品释终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7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寅二、(别破补特伽罗)分四:一、过去未来颠倒者不成立;二、现在颠倒者不成立;三、 颠倒不生故无颠倒者;四、颠倒非颠倒相同。

 

卯一、(过去未来颠倒者不成立):

 

若已成颠倒,则无有颠倒;

若不成颠倒,亦无有颠倒。

 

已经成为颠倒者则不具有颠倒,尚未成为颠倒者也不具有颠倒。

 

如果一个人已经成了颠倒者则不会有颠倒。为什么呢?因为既然已经有了颠倒,再有颠倒就不合理了,就如火灭了以后不会再灭、人生了以后不会再生一样。如果还没有成为颠倒者,也不会有颠倒。如果不是颠倒者也有颠倒,那么断证圆满的佛陀也应该有颠倒。

 

卯二、(现在颠倒者不成立):

 

若于颠倒时,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

 

正在颠倒时的颠倒者也不生颠倒。既然如此,你可以自己观察:到底谁产生了颠倒?

 

正在颠倒时的颠倒者也不成立,因为要么已经颠倒要么尚未颠倒,除此之外不存在正在颠倒。这一点在《显句论》中讲得比较细致: 已经成了颠倒,颠倒就是已生;还没有成为颠倒,颠倒就是未生;中间并不存在正生。

 

此外,从心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心已经颠倒就不会再颠倒了;还没有颠倒也不可能颠倒,相违之故;而所谓的心正在颠倒也不成立。

 

对于正在颠倒不成立,慈诚罗珠堪布在他的《中论讲记》里以中午为喻作了分析。人们认为有一段时间是中午,但真正去观察的时候, 要么是上午要么是下午,并没有一个中午。如果说有一个最短的刹那属于中午,这也不合理。因为以胜义理论观察时,一刹那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人们所耽著的中午只是无始以来分别念的串习而已,它不会有真实的体性。

 

“汝可自观察,谁生于颠倒?”既然过去未来现在的颠倒者都不生颠倒,你们就应该好好观察:到底是谁生了颠倒?这两句是对三时的颠倒者不成立的总结。所以,认为自己产生了颠倒实际上不合理。

 

卯三、(颠倒不生故无颠倒者)分二:一、颠倒无自性产生;二、颠倒无有三边生。

 

辰一、(颠倒无自性产生):

 

若颠倒不生,何有颠倒者?

 

如果颠倒不生,又怎么会有颠倒者呢? 如果颠倒依靠任何颠倒者都不生,那么颠倒的本体就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如果颠倒从来不生,那会不会有颠倒者呢?不可能有。

 

世间人整天谈的是吃喝玩乐的琐事,老年人爱谈子女、钱财……年轻人爱谈穿衣、打扮、事业,好一点的谈谈读书。但在佛教徒看来, 这些人都是颠倒者,他们拥有的知识对来世派不上任何用场,最多只能用在今生。但为了今生而活着和旁生没有多大差别,因为旁生也是为了今生而奋斗。所以,不得不称这些世间人是颠倒者。

 

当然,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不仅颠倒者不成立,就是具正见者也不成立;不仅颠倒者的颠倒不成立,就是正见者的非颠倒也不成立。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辰二、(颠倒无有三边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何有颠倒者?

 

诸法不从自生,也不从他生,更不从自他和合中生,又怎么会有一个实有的颠倒者呢?

 

诸法要产生只能有三种方式:自生、他生、自他共生,除了这三种方式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产生方式,但三种方式都无法生。自生不合理, 这有无义、无穷等过失;他生也不合理,这有火焰生黑暗等无量过失;自他共生更不合理, 它具足自生、他生两者的过失。世间的生物学家们时时观察事物的产生,研究如何培育新的生物,但如果我们问他们:“这些生是自生、他生还是共生?”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既然以胜义量来观察的时候三种生都不成立,那怎么会有颠倒者呢?

 

自生、他生、共生不成立的道理在《中论》里讲了好几次,但这并不是重复,因为虽然在破的具体方式上没什么差别,但在所抉择事物的反体上却有一些不同:《观因缘品》总的讲一切法没有自生、他生、共生,本品则从颠倒的角度宣说了没有自生、他生、共生……《现观庄严论》第一、第二品中也有一些内容看似重复,但实际上并不重复。这些道理大家要明白。

 

卯四、(颠倒非颠倒相同)分二:一、颠倒不成立;二、非颠倒不成立。

 

辰一、(颠倒不成立):

 

若我常乐净,而是实有者。

是常乐我净,则非是颠倒。

 

如果常乐我净是自性实有的法,那么常乐我净则应成为非颠倒。

 

中观宗在名言中并不否认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但如果认为在胜义中颠倒实有存在,那颠倒就不能称为“颠倒”了,因为在胜义中存在的法就是万法的真相。这样一来,如果常乐我净不是颠倒,那无常、痛苦、无我、不净就反而应该成了颠倒了,但谁也不敢这样承认。所以,在胜义中颠倒不成立。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子二、别破:

 

若已成颠倒, 则无有颠倒; 若不成颠倒, 亦无有颠倒。

 

(原译:有倒不生倒,无倒不生倒;倒者不生倒,不倒亦不倒。)

 

如果补特伽罗已经具备颠倒,则不应该再产生颠倒,因为(颠倒)已经成立,不再需要的缘故。

 

如果补特伽罗不具备颠倒,也不应该产生颠倒,因为(该补特伽罗)已经如同佛陀一般(不会具有颠倒)的缘故。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而正在颠倒的(补特伽罗)也不应该出现, 因为在已经具备与尚未具备二者之外,并不存在一半颠倒、一半不颠倒的正在颠倒。

 

请你自己用智慧公正地加以观察:既然这三种情况都不会产生颠倒,那么又有谁会产生颠倒呢?

 

既然诸等颠倒都以自性而不可产生,那么又怎么可以存在呢?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

 

若颠倒不生, 何有颠倒者?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何有颠倒者?

 

(原译:诸颠倒不生,云何有此义?无有颠倒故,何有颠倒者?)

 

既然诸等颠倒不存在生,又怎么可能存在颠倒者呢?如同拥有石女儿子的人不可能存在一样。

 

一切颠倒之法既不会从自己而生,同样也不会从他法而生,更不会从自他二者中共生, 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颠倒与颠倒者呢?颠倒与颠倒者绝不可能存在。

 

若我常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乐我净, 则非是颠倒。

 

如果所谓的“常、乐、我、净”是实有存在的,则其有境人我的执著以及清净、恒常、快乐之类的意识,就不会是颠倒的。因为外境存在的缘故,如同无我一般。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6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二、(破愚痴)分二:一、以理破颠倒; 二、以此破成立之果。

子一、(以理破颠倒)分二: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

丑一、(破颠倒非颠倒之差别)分二: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二、执著不成立。

寅一、(外境之成不成相同)分二:一、常等颠倒不成立;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卯一、(常等颠倒不成立):

 

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处有常倒?

 

将无常执著为常有就叫颠倒,但空性中没有无常,又哪里会有常的颠倒呢?

 

现在破痴心。所谓痴心,从名言的角度讲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执著;从胜义的角度讲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的执著也是愚痴。 而对治愚痴,从名言的角度只要抉择常乐我净不成立以及存在无常苦无我不净就可以了;从胜义的角度,不仅要破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还要破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种非颠倒。

 

凡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名言中常乐我净就是颠倒。比如,从来没有学过无常法的人见到昨天的柱子与今天的柱子一样,于是就以分别念认为柱子是常有;本来受唯是苦的本性,但人们却认为有真实的乐受存在;本来我并不存在,但人们却认为我存在;本来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的,可人们反而以为身体非常清净。

 

本颂遮破常执。在世俗中,执著常是一种颠倒,而执著无常却符合真理,无常的执著对常的执著有妨害。比如,外道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有,清净自性因可以遮破这种邪见:“一切诸法是无常的,存在之故,如同瓶子【11】。”

 

【11】这是由于个别外道不承认神我与自在天等是所作性,因此顾虑到在他们的分别心前“所作之故”此因不成立才运用“存在之故”,因为外道也承认神我自在天等存在。而内道自宗则直接以观待自性因抉择一切诸法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所作故,如瓶。”

 

常有是世人及外道的执著,无常则是内道佛教对治常执的方便。认为常有是颠倒,无常是非颠倒,这在世俗中可以成立。但胜义中根 本不存在无常,又怎么会有常的颠倒呢?比如 柱子不存在,也就没有柱子的无常,没有无常 又怎么会有常呢?因此,执著“柱子是无常” 的分别念虽然在世俗中是正确的,但在胜义中 根本不成立。所以,无常在空性中无法建立。 同理,乐我净这三种颠倒也不成立,只要

改变一下颂词就可以类推:“于苦而执乐,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苦,何处有乐倒。”“于无我执我,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无我,何处有我倒。” “于不净执净,是则名颠倒,空中无不净,何处有净倒。”

 

如果没有常等颠倒以及无常等非颠倒,那依靠它们而生的无明也就不成立了。这是以理证抉择没有无明。在了义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也宣说了无明不成立:“佛告文殊:‘无明即解脱,是名为无明。’”《显句论》引教证云:“无明因缘生,何有终无有,无明实无有,故我说无明。”意思是说,无明依靠常等颠倒而生,哪里有无明呢?终究没有。无明实际上并不存在, 只因它在世俗中依靠因缘而有,所以我才假立了无明之名。

 

《中观根本慧论》抉择了二转法轮的究竟意趣,大家一定要通达,但也要懂得修行的次第。华智仁波切说:“最初一定要抛弃世间并在自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之后要依靠《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修心法门生起菩提心;然后要闻思《中论》为主的中观法门以及《宝性论》等弥勒五论;最后将二转三转融会一体而修行。这就是真正的智者。”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也为修行人指明了道次第。这部论的颂词虽然不多,但只有真正的圣者才能造得出来。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表面上看,《三主要道论》只有十几个颂词,好像任何一个人只要一眨眼的功夫就可以写出来,但实际上凡夫人根本写不出这种摄集八万四千法门精华的论典。

 

总之,修行人首先要看破世间、生起出离心。学佛不是像某些气功师、瑜伽师、活佛、上师所提倡的那样为了治病、发财,这些看起来很诱人,但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目的。真正的修行人学佛的目的是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学佛也并不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的安乐,那么修一个得阿罗汉果的法也可以,但大乘佛法的不共特点是要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生起无二慧。要生起无二慧,首先要闻思中观抉择二转法轮的教义,还要闻思《弥勒五论》等通达如来藏的教义。最后再将二转三转结合起来修行。

 

卯二、(无常等非颠倒不成立):

 

著无常为常,即是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执著无常为常有就是颠倒,空性中没有无常,又哪里会有非颠倒呢?

 

前面讲了,名言中将无常执为常有、将不净执为清净、将无我执为有我、将苦执为乐都 是颠倒;而无常、苦、无我、不净是非颠倒。 “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在胜义空性中没有无常,又怎么会有非颠倒呢?不仅无常,苦、无我、不净等非颠倒也不存在。所以, 抉择中观,不仅要了知常等颠倒不存在,也要了知无常等非颠倒不存在,乃至缘它们的有境心也不存在。

 

中观的道理很深,大家要经常复习。否则虽然考试的时候特别清楚,但过了一二年可能全忘了,因此平时要安排一些时间复习,这样一定会有所收获。比如我现在看以前学过的《因明》,很多地方也并不陌生,而且当时觉得特别难的地方现在反而迎刃而解,觉得特别容易。所以,重温一下感觉还是很亲切。能够一辈子闻思修行是最快乐的,但要想一辈子作个修行人就一定要稳重。如果今天依止这位上师学札龙,半年以后觉得不行又依止那位上师求时轮金刚,修几天不行又去求密集金刚,再修几天不行又去求大圆满……这样没有多大意义。

 

寅二、(执著不成立):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是故无有著。

 

既然所执著之境、执著者、执著的行为以及色声等执著所依靠之法皆是寂灭的体相,也就不会有执著。

 

对方认为:虽然颠倒与非颠倒不成立,但执著本身是可以成立的。既然执著成立,那么所执著之境、执著者、执著的行为以及色声等执著所依靠的法都应当成立。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可著”即常与无常等所执著的对境,“著者”即执著的心或补特伽罗人我,“著”即内心执著颜色、方向、时间等的行为,“所用著法”即产生常无常等执著所依靠的色声等六尘。比如我执著眼前这根红色柱子是常有,柱子的常有是“可著”,我是 “著者”,执著的行为是“著”,柱子是“所用著法”。

 

未经观察时人们会认为这四种法都存在, 但这些法在胜义中并不成立。首先,“可著”不成立。初学者会认为柱子等法常有,闻思过无常法门的道友又会对看似不变的柱子等法生起无常的认识,但常与无常的执著都是名言中的假立,在胜义中都不成立。其次“著者”也不成立,这在《观我法品》、《观燃可燃品》等中已作过破斥。再次,“所用著法”以“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可以破斥。最后,“著”也不成立,这在《观去来品》等品中已详细遮破。这些法都是寂灭相, 又怎么会存在执著呢?以智慧宝剑对常无常、空不空、苦乐、净不净等千差万别的分别念剖析的时候,根本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本体。因此, 所谓的执著只不过是分别心的假立,大家应对此生起定解。

 

没有执著本来是相合胜义实相的,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烦恼则不合理。现在有些“大上师”、“大瑜伽士”经常说: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可以吃肉喝酒!他们嘴巴上说“不分别”,而心里“吃肉”的分别却起个不停……这哪里是“不执著”?

 

真正的不执著不分别和这种“不执著不分别”截然不同。以理抉择时,执著的本体不成立,这才是真正的不执著;不管吃肉还是不吃肉,任何分别念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不分别。

 

否则,有功德的分别念偏偏不起,没有功德的分别念却一定要起,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没有多大意义。

 

丑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分二:一、总破补特伽罗;二、别破补特伽罗。

 

寅一、(总破补特伽罗):

 

若于真实中,无有颠倒执,

颠倒不颠倒,谁有如是事?

 

既然在真实境界中不存在颠倒的执著,那么对于颠倒或不颠倒,谁会具有这些事呢?

 

按照科判,这里是破颠倒者补特伽罗,但从具有颠倒的心的角度来观察也可以。

 

如果对方提出:颠倒存在,因为具有颠倒的补特伽罗存在之故。那我们回答:前面已经破了颠倒与非颠倒的执著,既然没有这种执著, 那谁又来执著颠倒与非颠倒呢?

 

外道及世间凡愚有常乐我净的执著,他们是颠倒的执著者;而执著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修行人可以说是非颠倒的执著者。这两种执著者是否真实成立呢?并不成立。因为连执著本身都不成立,又怎么会有执著者呢?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辛二(别破愚痴)分二:一、破颠倒外境;二、以破成立之果。

 

壬一(破颠倒外境)分二:一、破颠倒与非颠倒之差别;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

 

癸一(破颠倒与非颠倒之差别)分三:一、外境之成与不成相同;二、外境之有无相同; 三、仅此执著亦不可成立。

 

子一、外境之成与不成相同: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处有常倒?

 

(原译: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

 

愚痴之因就是颠倒。认为每一刹那都在坏灭的五蕴为常有;认为原本痛苦的五蕴为快乐; 将不净的身体执为清净;将不同于人我法性的五蕴执为人我。这些将五蕴的无常执为常有之类的执著,就可称之为颠倒。

 

五蕴本来以自性而空,其中并不存在无常。既然如此,那么对恒常的执著,也即认为颠倒五蕴是以自性而存在的执著又怎么能存在呢?

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类推出痛苦等也不存在的结论。由外境痛苦等等的不成立,也可以推导出痛苦的有境是颠倒并且虚妄的。因此, 外境的果法——愚痴也不存在。

 

子二、外境之有无相同:

 

著无常为常, 即是为颠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原译:若于无常中,著无常非倒。空中无无常,何有非颠倒?)

在其他三种注疏中,将此偈翻译为“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这里是按照月称菩萨的观点进行解释的。

 

如果将无常之法说为常有,这样的执著就是颠倒。因为在空性中不存在无常,那么所谓“无常”的执著又怎么会不是颠倒妄念呢?必定

是颠倒妄念。

 

因为诸法的实相自性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成立的,在空性当中任何常与无常都不可成立, 所以无常的执著以及常有的执著二者,在是否符合诸法实相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因此,所谓“常有的执著并非颠倒”的言论,是无法成立的。

 

我个人认为,该偈颂的推论方式,同样也明示了对空执的破斥方法。

 

子三、仅此执著亦不可成立: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 是故无有著。

(原译: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是皆寂灭相,云何而有著?)

 

如果对方提出:虽然颠倒不存在,但常有等等的执著却可以单独存在。既然执著存在, 则执著者、所执著的法以及执著也应该可以成立。

 

因为建立在常与无常等等执著之上的谁去执著、执著的行为、执著者补特伽罗人我或心王以及所执著的色法等等,其自性都是本来寂灭的,既然其自性无生,彼等诸法又怎么可能存在呢?

 

参照“于无常著常,是则名颠倒。空中无有常,何处有常倒”、“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等偈颂,以及观因缘品的推导方式等等,就完全可以将这些立论驳得一无是处。由此可见, 因为作者、作以及作业三者的自性不存在,所以执著也不会存在。

 

癸二(破执著者补特伽罗)分二:一、总破;二、别破。

子一、总破:

 

若于真实中, 无有颠倒执,

颠倒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原译:若无有著法,言邪是颠倒,言正不颠倒,谁有如是事?)

 

如果对方提出:颠倒是存在的。因为具有颠倒的补特伽罗存在,如同具有颠倒的天授存在一般。

 

如果在真实境界当中,并且不存在所谓的颠倒或者非颠倒的“执著”,那么,又有谁会具有颠倒,又有谁会不具颠倒呢?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存在。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壬二、(别破三毒)分二:一、破贪嗔;二、破愚痴。

 

癸一、(破贪嗔)分二:一、破因法净不净; 二、以此而破彼果。

 

子一、(破因法净不净)分二:一、以所依虚妄而破;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丑一、(以所依虚妄而破):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色声香味触法就像幻化人、镜中像一样,怎么会有净和不净呢?

 

贪嗔的因是净和不净,净不净的所依就是六种外境。上一颂以三种比喻说明了六种境虚幻不实,这里再以幻化人和镜中像来说明。

 

古代有很多幻化师,他们依靠木块、石头等物品,通过意念和咒语进行加持以后就显现出幻化人,幻化人能作行走、打仗等事业。其实,现代科学家造的机器人或者电视电影里的人也是一种幻化人。这些幻化人有美和不美等差别,观众也因他们产生贪嗔之心,但这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因为这些幻化人根本没有实体。

 

依靠人的面相等因缘,在镜子里就会显现出影像,但从里里外外观察时,镜中的影像并没有任何本体,和幻化人没有差别。

 

色声香味触法和幻化人以及镜中影像一样,没有任何实体,既无实体又怎么会生可爱不可爱之相呢?所以,认为外境上有净与不净、美与丑是不合理的,没有净与不净,也就不可能以此为缘而产生贪心和嗔心。

 

破我执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不管修无上大圆满还是学禅宗净土,最根本的就是从我和我所执的网中摆脱出来。如果不能摆脱我和我所的执著,那么不要说大乘,连小乘也算不上, 因为小乘也要证悟人无我。因此,如果所作所为始终建立在牢固的我执上,就谈不上真正的修行。佛法最根本的就是无我空性,这么多的中观理论也就是为了抉择这个见解,只要能打破相续中如山王般的我执,也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

 

推翻我执是学佛的根本,那么学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 圆满功德。但如果把这个作为唯一的目的就错了。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再三强调过:利益众生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要利益众生,首先要断除我执,否则也不会圆满利益众生。凡夫虽然也能作布施持戒等,但因还有六度的违品以及三轮的执著,所以和得地菩萨相比只是相似行持六波罗蜜多,而只有佛陀才能最圆满地利益众生。

 

虽说利益众生才是学佛的究竟目的,但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连成佛的目的也不一定有。尤其是在一些未普及佛教教育的地方,很多人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发财;稍好一点的,学佛只是为了自己摆脱轮回的痛苦而获得解脱的快乐,并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就像有些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当官发财、过好生活,根本没有利益社会和人类之心一样。

 

但我们毕竟是学大乘佛法的人,虽说修佛法应断除我执,但是不是断了我执就可以了呢?并不是这样的。我以前也讲过,如果只想断除烦恼,那么只学小乘获取阿罗汉果位就可以了,那时相续中没有一点一滴的烦恼。但学了《现观庄严论》等大乘经论后就会知道,获得佛果并不是唯一的目的,还必须利益众生。所以目的一定要搞清楚,只想获得佛果而不想利益众生是错误的。

 

所以,大家始终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利益众生,佛陀的果位最殊胜,所以我要成佛。比如,以老百姓的身份可能很难为人民服务,但以县长的身份就很容易,所以当县长并不是为了自己发财、有吃有穿、生活快乐,而是为老百姓造福。同样的道理,证悟空性一定要和利益众生结合起来,希望大家都能有这种正确的发心,哪怕听一堂课也要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听闻佛法。

 

丑二、(以互相观待而破)分二:一、清净可爱不成立;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寅一、(清净可爱不成立):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不观待不净则不会有净,由于观待不净才有净,所以净的自性不成立。

 

“因”是观待的意思,不观待不清净就没有清净,意思是“清净可爱”不会单独存在, 它一定要观待不清净、不可爱的东西。对此果仁巴大师用瓶子的比喻作了说明,有四种瓶子:金瓶、银瓶、铜瓶、瓦瓶,银瓶的清净可爱观不观待其他瓶呢?如果不观待,那么银瓶就应该比金瓶还可爱、还珍贵了,因为它的清净可爱是自性成立的。但这一点谁都不会承认。如果银瓶的清净可爱要观待铜瓶瓦瓶,这就说明银瓶的清净可爱没有自性。可见,没有不清净之前,清净不可能成立,因此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清净。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诗学家形容她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谓“沉鱼”,据说西施因为长得太美,到水池边上时鱼都很难为情,于是就沉下去了。但丑人看鱼的时候,鱼也会沉下去。所谓“落雁”,据说天上飞的大雁看见王昭君,忘记了扇翅膀,结果掉到地上; 但大雁飞得太久了自然会落地,也不一定是因为人长得美丽。“闭月”,据说月亮见了貂蝉也害羞地躲进云后,这种比喻在藏地和印度的诗学中也有,形容一个人长得漂亮。但这也可能是自然规律,不管是见了美人还是见了丑人,月亮都会躲到云后。再说“羞花”,据说杨贵妃到了花园,花都不好意思。但我想是不是头天晚上打了霜,并不是她真的这么美。我的玻璃房有一盆水仙花,早上的时候花都枯了,这是不是因为我长得非常好看呢……

 

不仅从空性的角度看没有真实的美,世间在判断美丑方面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美丑是因人而异的,诗人们著有无数的诗篇赞叹他们心目中的美人,但绝对的美的标准却是没有的。我曾问过一些评选“世界小姐”的人怎样判断竞选者的美丑,但他们的标准好像也不尽相同。而且,美丑的标准还有时间性。即使是古代的四大美女,现在的人要一致认同恐怕也很困难。另外,美丑的判断标准也有地域性。非洲人觉得特别美的,我们也许会认为非常丑;东方人觉得好看的,西方人或许认为很难看。因此外境上并不成立清净不清净,一切显现均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大家应该对此生起定解。

 

寅二、(不清净可恶不成立):

 

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

 

不观待清净的相则不会有不清净,正因为依靠清净才有不清净,所以不清净的自性不成立。

 

不清净也要观待清净,不观待清净的相则不会有不清净的相。我们再以果仁巴大师的比喻来解释。铜瓶的不清净观不观待其他瓶呢? 如果不观待,那它就比瓦瓶还不清净,因为自性成立就不需要观待。如果观待他瓶,比如观待银瓶的清净而安立铜瓶的不清净,那么铜瓶不清净的自性就不成立。所以没有真实的不清净。

 

《释迦牟尼佛广传》讲了一些丑陋婆罗门的公案,但所谓的“丑陋”也只是当时当地人的标准。据说诸葛亮的妻子很丑,但诸葛亮自己也不一定认为她丑。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陋的敲钟人,但也有人认为他不丑。我跟法王如意宝去巴黎时,因为圣母院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准备去看一下,但后来没有去成。当时我有一点遗憾,也不是其他的原因,只是觉得那里特别著名,所以想去一下。但法王老人家只去一些佛教圣地,其他一些世间上的名胜古迹不愿意去。法王说,这些名胜古迹都是世人的说法而已,没什么可去的……

 

其实美丑要从心上看,法王如意宝讲过: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外面丑里面不一定丑。像布敦大师外表确实长得特别丑,但他的内心很美,他对佛教的贡献也非常大,对《大藏经》作了校对,还撰写了许多论著……

 

既然清净和不清净互相观待,这就注定二者都不可能有真实的自性,因为只要是互相观待的法,各自的成立一定要依赖对方,一个法成立,另一个法才会成立;一个法不成立,则另一个法也不会成立。一般情况下,金瓶最好,银瓶稍次,铜瓶更次,瓦瓶最差。但这是否表示外境上真的有珍贵之相呢?并非如此。就像以分别念安立长和短那样,依靠串习、习气也可以安立珍贵和不珍贵、清净和不清净等相。

 

所以,清净不清净、美丑等相都是假立的。

 

所以,在外境上安立美丑是非常困难的。说得的直接一点,根本无法在外境上认定美丑、净不净以及可爱不可爱。不仅如此,所谓的大小、长短等如果不是从假立的角度讲都无法安立:大要观待小,小要观待大,小不成立则大不会成立,大不成立则小也不会成立。长短等也是如此。《显句论》说:就像长短一样,所谓的可爱不可爱并不能真实成立,这种认识只不过是众生的业感而已。《定解宝灯论》也说:六道众生随着自己的业感对同一碗水会有不同的所见。人见到的是水,天人见到的是甘露,而饿鬼则见为脓血……所以,认为美或者不美都是习气在作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

 

那么,谁完全证悟了远离净与不净等分别的实相境界呢?只有佛陀。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讲:六道众生的所见各不相同,但都不是正量,只有佛陀的所见最究竟。这一点,不管六大外道本师还是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谁都不可能推翻。为什么呢?因为佛的境界以分别心无法衡量。就像射箭能射半公里的人不能射一公里一样,外道及世间智者的智慧与佛的智慧也无法相提并论。

 

一般人要通达上述道理可能有点困难,但我们这边的年轻人应该没有问题。按格鲁派的说法,最好是二十五岁以下学因明,二十五岁以上学中观。但在这个时代,很多二十五岁以下的人不要说因明,连《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没有学过,有的人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中观,甚至才皈依佛门。但不管怎样,现在有机会闻思中观的时候,大家要好好学习。

 

子二、(以此而破彼果):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没有清净,那依靠什么生起贪心呢?没有不清净,又怎么会生起嗔恚心呢?

 

贪嗔之心不会无缘无故生起,《释量论》中说:“视德而爱恋。”即只有当我们认为对境清净可爱、具有功德的时候才会产生贪心。当然, 如果认为对境不清净、具有过失,就会产生嗔心。

 

但是清净可爱并不存在,那又依靠什么产生贪心?因不存在怎么会有果呢?《宝鬘论》云:“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意思是说,由我执产生了种种蕴,我执完全是虚妄分别,就像种子是虚假的, 那种子的果会真实吗?同样,既然贪心嗔心之因——清净、不清净跟石女儿或虚空中的鲜花无别,所以贪心嗔恨心也根本无法生起。

 

贪嗔的因——清净、不清净为虚妄,从而使得贪嗔本身也无法真实成立,通达这一点对我们的修行很重要。法王如意宝曾说过:如果对大圆满和大中观真正有所了解,即使产生烦恼,它的力量也非常弱,就像春天的微风一样。 通过大中观、大圆满的窍诀了解空性以后,不可能不对贪嗔有所损害,与此同时也会像寂天菩萨那样对不了知空性,生生世世随烦恼而转的众生发出悲叹:“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庚二(分别而破)分二:一、遮破贪嗔;二、别破愚痴。

辛一(遮破贪嗔)分二:一、破因法净与不净;二、破果法烦恼。

壬一(破因法净与不净)分二:一、以所依为虚妄而破;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癸一、以所依为虚妄而破: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原译: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犹如幻化的人以及镜中的影像一般,在虚幻的所依(六种)中,净与不净的相又怎么会实实在在地存在呢?连六种的自相都无法成立的缘故。

 

癸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此偈颂与下一偈颂在藏文版中顺序颠倒。)

 

正是依靠不净,才能安立所谓的“净”。如果不观待观待处“不净”,则(观待的)此方——“净”,也不可能存在,如同长与短的安立一样。

 

在能立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净”的本性也不应该存在,因为必须依靠不净方能安立(“净”)的缘故。

 

不因于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反之,正是依靠净,才能合理地安立所谓的“不净”。如果不观待“净”,所谓的“不净”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所谓的“不净”也不应该存在。

 

壬二、破果法烦恼:

 

若无有净者, 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作为颠倒之相的清净如果不存在,则依靠它而成立的贪欲又怎么能成立呢?同理,如果不存在不净,则嗔恚的存在又怎么能成立呢? 不可成立。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子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就如同以五相推理在五蕴中推求身见而不可得一样,以五相推理在垢心中推求烦恼也不可得。

 

这里的“身见”指坏聚见(萨迦耶见),就是依靠五蕴假立之我而生起的我见。这里的“烦恼”和“垢心”,按《俱舍论》的观点,六识为心王,烦恼属于心所,烦恼产生时心王会被染污从而成为垢心;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等大乘论典则以八识作为心王,以烦恼等作为心所。

 

在《观燃可燃品》、《观如来品》中都以五相推理抉择了我不存在,不管是如来的“我” 还是凡夫的“我”都不可得。同样,对烦恼和垢心以五相推理观察时,烦恼也不可得。根据 月称论师的《显句论》,这种推理有两种方式。 第一、垢心作为能生,烦恼作为所生。(一)、烦恼与垢心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能生所生便成了一体,这样就有木柴和火成为一体的过失;而且还有烦恼心与非烦恼心成为一体的过失。(二)、烦恼和垢心也不是他体。如果是他体,那么二者就不需要观待,这就有在心王之外有烦恼的过失。按因明的观点,心是一种明清的识,烦恼等心所只是心的作用,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烦恼。因此,所谓烦恼就是我们的心变成染污的阶段。比如嗔恨心就是心王面对嗔境的状态。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心王和心所就如太阳和阳光一样,离开了太阳的阳光和离开了阳光的太阳都不存在。所以,心王以外的心所以及心所以外的心王都不合理。(三)(四)、垢心作为所依、心所作为能依以及心所作为所依、垢心作为能依都不合理。能依所依要在他体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就像盘里的枣核、山上的牦牛那样,但烦恼和垢心不成立他体,所以也就不会有能依所依的关系。(五)、烦恼具有垢心不合理。由于烦恼和垢心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所以烦恼无法具有垢心。这样观察后可以知道,烦恼无法成立。

 

第二、烦恼作为能生,垢心作为所生。有了贪等烦恼,心王才被染污而成为垢心,所以烦恼也可以作为能生,垢心也可以作为所生。这和前面的五种推理方式基本相同,观察之后也同样得不到烦恼的本体。

 

总之,烦恼要存在就要有一个依靠处,要么依靠我要么依靠心。但我与心都不可得,所以烦恼与空中的鲜花并没有什么差别,根本不存在。

 

癸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而生诸烦恼?

 

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并无自性,又怎么能依靠这三种境而产生诸烦恼呢?

 

对方认为烦恼应该存在,因为净、不净、颠倒这三种令烦恼生起的外境存在,即因存在果必定存在。

 

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烦恼与外境都有: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产生贪心;依靠不清净、可恶的外境产生嗔心;依靠常有的柱子以及常有的大自在天等颠倒外境产生痴心。在分别念中净不净颠倒三种外境确实是产生贪嗔痴的三种因,但真正观察时它们并不成立。如果成立, 当然可以说它们产生了贪嗔痴,但龙猛菩萨说它们“无自性”,那又怎么会产生烦恼呢?

 

为什么净不净颠倒这三种外境没有自性呢?因为这全是颠倒分别念假立的。比如喜欢吃油腻的道友就觉得麻花很可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贪心就是因为虚妄分别心认为麻花是可爱的;而那些有胆病的道友看到麻花就觉得不清净,从而生起厌恶之心;还有的道友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处于等舍状态。缘同一个麻花, 三种人生起了贪、嗔、痴三种不同的烦恼,如果麻花真实是清净的外境,那么谁看了都应该生起贪心,但不同的人对它生起的心并不相同, 这就说明麻花并非真实的清净外境。所以净、不净、颠倒之境都是无自性的。

 

以上是从一个外境会引发三种不同心的角度,说明外境上不可能存在实有的净、不净、颠倒。《理证海》和《显句论》中说:贪嗔痴之因——净、不净、颠倒皆无自性,缘起性故, 毁灭性故。意思是说,由于两个原因,所以净不净颠倒没有自性:一个是缘起性,即净不净颠倒境依靠虚妄分别才有;另一个是毁灭性, 即刹那无常。果仁巴大师也说:净不净颠倒的境都是颠倒的,除了颠倒性之外,全无实有自性。既然境无自性,就不可能依靠它们而生起烦恼。

 

在胜义中,境无自性、烦恼也不生,这一点从理论上很容易认识,但在实际修持的时候却很难不生贪嗔痴,因为仅仅闻思中观并不代表已清净了烦恼。有些道友很苦恼:“我在理论上已经懂得了空性,为什么还生贪心啊!”这种心态是智慧不够的体现。就像有眼病的人知道自己有眼病,也知道海螺本来是白色,但是光是知道并不能马上见到海螺的白色,因为他的病还没有消除。同样,在自相续的障碍还没有消除之前不生烦恼是不可能的。贪嗔痴是修道所断,如果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怎么可能不生烦恼呢?这一点,只要精通了道次第以后就会非常清楚。

 

癸四、(以无所缘因而破)分二:一、宣说所缘之境;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子一、(宣说所缘之境):

 

色声香味触,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

 

依靠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产生了三毒, 这六种外境是三毒的根本。

 

对方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存在且依靠这六境产生了三毒,所以三毒存在。

 

色声香味触法是十二处里的外六处,是内六处——六根的对境,其中色声香味触是五种色根的对境,法是意根的对境。既然成为六根的对境,自然也就成了贪嗔痴等的所缘境。在名言中这种观点是成立的。比如见到不悦意的事物、听到不好听的声音、嗅到臭味时……就会生起嗔恨心;听到有人在唱歌,有的人很高兴,生起贪心,有的人特别烦,生起嗔心;再比如同样一个菜,有的人爱吃,有的人不爱吃。

 

可见只要引生三毒的六尘存在,自相续的烦恼肯定会生起。

 

子二、(以显而空性之喻而破):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都是空性的,就像阳焰、梦境、乾闼婆城一样。

 

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对境,但这六种境在胜义中并不存在。从表面上看六境似乎存在,六境上也存在净不净颠倒的相,它们是三毒的真实所缘境,但真正去观察时,其实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与三种颠倒都不存在。而且,如果作为三毒根本的六境真实存在,那么圣者的相续中也应当生起三毒,但这显然不成立。六种境是生起三毒的根本只是针对凡夫而言的,圣者绝不会缘这些对境生起任何烦恼。

 

如果对方问道:既然色声等外境是空的, 那分别念缘什么来造作呢?没有所缘,对什么产生贪心等烦恼呢?中观宗回答:虽然色声香味触法是空性,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在众生的迷乱分别面前,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仍然可以显现。

 

这样显而无自性的比喻非常多,如眼翳者面前显现的毛发,捏着眼睛而显现的二月……

 

这里根据颂词宣说三种比喻:一、阳焰水。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由于太阳的照射和水蒸气的蒸发,远远看去就会有蓝色的河流。色达县有一个比较大的草原,夏天有时候在那里就可以看见阳焰。阳焰不是水但看上去像水,一切法亦如阳焰般无实。《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焰?譬如愚者,见热时焰,谓言是水,逐之不已,徒自疲劳,竟无所得。如是一切诸法自体皆空,著法凡夫亦复如是,故言如焰。”二、梦。在睡眠中依靠习气而出现山河大地、大象、牦牛等的迷乱显现,这就是梦。梦中虽然有外境,也有内心的感受,但这些都不真实,一切诸法的显现也是如此。《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梦?有时有所思念因果体及一切法无自体故,是名如梦。”三、乾闼婆城。在沙漠、草原、海洋上空显现出城市,城市里面有车、马、建筑等,这就是乾闼婆城,也叫海市蜃楼。这样的城市虽然可见,但都没有任何实质,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般若灯论释》云:“云何如乾闼婆城?以时处等众人共见故,是名如乾闼婆城。”类似的比喻在《金刚经》、《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中观四百论》等经论中都有宣说,每一个比喻都蕴含着甚深的道理。

 

诗学家和世间人虽然也运用这些比喻,但他们仍然执著实有。这些人非常可怜!如果他们能理解这些比喻的真正内涵,可能很快会从实执中醒悟过来。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如果对方提出:心可以与烦恼一起产生。

 

对于自身之见中诸如坏聚见之类的烦恼, 在烦恼者的心或者相续中,用五种关系去寻找, 都是不存在的。

 

而诸如持身见的烦恼者,在烦恼[垢心]当中,也是以五种关系不可寻觅的。

 

自身本来是由色等五蕴聚合而成的,如果对自身持我与我所见,即为坏聚见。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身,以“非蕴外非蕴” 等五种方式,就足以证明自身不成立。

 

同理,如果烦恼的分支——贪欲等等,与产生烦恼的心二者是一体,则有能生所生成为一体的过失;如果为异体,则有互不观待的过失;又因为其二者不是异体,就可以将剩余的具有等三种关系一并遮破。

 

辛三、以无因之因而破: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三, 而生诸烦恼?

 

如果对方提出:虽然你们遮破了烦恼,但烦恼的因——清净可爱、肮脏可恶等三种外境还是存在的,既然外境存在,则果法烦恼也应该存在。

 

这些外境并不存在。因为清净可爱、肮脏可恶以及颠倒的外境,也是依靠(他法)而产生的,其自性并不成立。所以,又怎么能依靠清净可爱、肮脏可恶以及颠倒的外境而产生烦恼呢?烦恼不应该存在。

 

辛四、以无所缘之因而破: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如果对方提出:烦恼是存在的。因为烦恼的所缘境存在的缘故。

 

所缘境色法等也是不可得的。作为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所缘,是一切(三毒)烦恼生起的根本因。缘于这些外境,就会因清净可爱的外境而生贪欲;因肮脏可恶的外境而生嗔恨;而我见、常见等增益,则是愚痴的根本之因。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 如乾闼婆城。

 

虽然你们安立了诸法,但(这一切)实际上却如同具眼翳者眼前所现的毛发幻景一般。色、声、香、味、触、法仅仅是假立的,是无而显现的,如同乾闼婆城、如同阳焰、如同梦境一般。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3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二十三、观颠倒品

 

烦恼是轮回之因,众生相续中存在着贪嗔痴等三毒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有了业就会引发生死流转。无始以来,烦恼给我们带来了无量痛苦,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它的本体, 那么在更为漫长的轮回中它仍将给我们带来无边痛苦。若能了知烦恼为空,则知业力空;若知业力空,则知轮回亦空。有了空性的见解, 再依此修行即可超越轮回的束缚,获得解脱。因此,对任何一个修行人来讲,认识烦恼的本体是空性至关重要。

 

按《俱舍论》的观点,根本烦恼有六种: 贪嗔痴慢疑见,其中见又分为五种,这样根本烦恼就有十种。佛教内部各个宗派对于烦恼的本体有不同的认识,其见解也存在着高低的差别:小乘宗认为烦恼实有存在,大乘唯识宗认为烦恼为依他起识的幻化,中观宗则认为烦恼的本体为空性,而密宗则认为烦恼的本体即是佛的智慧。本品龙猛菩萨以中观理证抉择了烦恼的本体不成立。显宗一般通过中观推理来抉择烦恼的本体空性;而密宗则依靠续部和上师的教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将烦恼的本性抉择为五佛或五智。

 

从空性而言,中观宗的见解已达究竟,无出其右者。虽然佛陀在般若经中宣说了此正见, 但由于众生的实执非常深厚,故除非上根利智, 普通根基者仅凭教证难以真实通达。为了打破众生深重的实执,令他们对诸法实相生起真实的定解,龙猛菩萨造了《中论》等殊胜论典开显佛陀的密意,通过胜义理论抉择了诸法实相。可见,中观宗的特点即是通过殊胜的理证抉择出一切万法为无生的大空性从而打破众生的实执。如果在此基础上再修持密宗的殊胜窍诀, 修行人即可迅速认识烦恼的本来面目从而获得殊胜成就。中观宗的见解是密宗修法的基石, 极为重要,若无空性见作为前提,密宗的修法极易落入外道的修行中。外道的修行人也想获得解脱,但因不了知空性,所以他们就像盲人走夜路一般误入歧途。所以,真正想依靠密法获得解脱的修行人,首先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达中观的空性见。

 

己二、(破轮回相续之因——观颠倒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烦恼自性;二、破烦恼之能立。

 

辛一、(破烦恼自性)分二:一、总破三毒; 二、别破三毒。

 

壬一、(总破三毒)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所依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因而破。

 

癸一、(以缘起因而破)分二: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二、烦恼无有自性。

子一、(三毒由分别念而起):

 

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

 

从忆想分别生起了贪嗔痴,而贪嗔痴这些烦恼都是从净、不净、颠倒等因缘而生起。

 

贪嗔痴既是恶业也是一切恶业之因,《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那么贪嗔痴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忆想分别——分别妄念、非理作意,即以种种分别妄念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本来外境上并没有净不净的分别, 但分别妄念却赋予了对境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当对境呈现清净、不清净或颠倒的相时, 贪嗔痴就生起来了。比如身体本来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分别念执著它是清净、可爱的,此时便生起贪心。再比如当看见怨敌时,分别念觉得他特别坏,这时嗔恨心也就生起来了。 又比如,瓶子本来是刹那生灭的无常性,但分别念执著它是常有的东西,此时便生起痴心。

 

其实净不净颠倒的对境也都可以说是颠倒,这样一来,依靠这些外境所生起的贪嗔痴等烦恼也都具有了无明颠倒的成分。因此,当非理作意生起的时候外境就变成了颠倒的相, 由这种颠倒相便生起了无明,而无明是一种共相烦恼,它周遍于所有烦恼,所以在生起无明的同时便生起贪嗔痴等的烦恼。反过来讲,之所以生起无明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外境的本来面目,而是耽著了它的颠倒相,而这种颠倒又完全来自于非理作意。所以说“从忆想分别,生于贪嗔痴”。

 

既然贪嗔痴等烦恼依靠非理作意以及净不净颠倒的对境而起,那它就是从因缘而生了。有实宗认为,正是因为从因缘而生,所以烦恼的本体才实有。但这不合理。前面也讲了,实有的法就不需要依他缘而生,依因缘和合而生则本体就不可能实有。

 

子二、(烦恼无有自性):

 

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

 

如果说依靠净不净颠倒的三种外境产生了三毒,那么三毒即无有自性,故一切烦恼无实。

 

既然依靠非理作意与净不净颠倒等对境而产生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三毒就不应该有自性。

 

《七十空性论》云:“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

 

既然贪嗔痴和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自性, 那我们何必执著它呢?我们总觉得相续中的贪嗔痴非常可怕,但它之所以可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观察,如果观察则会了知因缘生的贪嗔痴没有本体,同样一切烦恼也无实有。这样自然会息灭对烦恼的实执与恐惧。

 

烦恼没有本体,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断除呢?不是。断还是要断,只不过不是以修持违品的方式来断,而是以遣除执著的方式来断。也就是说,只要了知三毒是缘起性空的法,遮遣一切恶见之网,进而以修习空性的方式来断除贪嗔痴,最后就能直趋无染离垢的涅槃。《七十空性论》云:“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

把这两个颂词结合起来对认识烦恼的产生和烦恼的本性有很大利益:依于非理作意所起的颠倒,贪嗔痴得以生起,由于是因缘所生, 所以贪嗔痴没有本体、唯是空性。

 

癸二、(以无所依因而破)分二: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二、以无所依之心而破。

 

子一、(以无所依之我而破):

 

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人我的有与无都不成立,既然没有人我, 诸烦恼的有与无也不成立。

人们总是说“我的贪嗔痴,我的烦恼……”,可见我是烦恼存在的基础;没有我,烦恼也不可能存在。但我们在《观我法品》中已经观察过,不管以一体异体还是以五相来推求,“我”都无法成立。既然没有“我”,那依靠“我”的烦恼又怎么会存在呢?比如,瓶子的本体不存在,那瓶子里的水也就不可能存在;山的本体没有,山上的狮子也不会有;马不存在,骑马者也不可能成立。

 

所以,所谓的“我起了烦恼”只是不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时,“我”并不存在,没有我又哪里会有烦恼呢?当然,把这一点融入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并不像口头上说说那样容易,根登群佩大师说过:以理观察的时候, 我确实是不存在的;但当自己的手接触小小针尖的时候,我又似乎真实存在了。因此,作为凡夫人,没有修到一定程度之前,执著仍然会有,但执著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从道理上知道这种执著是错的。只要从道理上知道了实际上我并不存在,我的感觉是错的,执著与痛苦也一定会有所减少。

 

这里通过遮破所依的我抉择了烦恼不成立,而在《观染染者品》中则通过观察抉择烦恼与染者的关系遮破了烦恼……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知道了烦恼的空性本质,尽管暂时修行还没有跟上,烦恼生起时还不能当下对治, 但长期坚持下去烦恼一定会渐渐消失。

 

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烦恼亦不成。

 

具有烦恼的众生是不成立的,如果没有所依的人我,能依的烦恼也不成立。

 

说谁可以具足烦恼是不合理的,因为具足者——人我不成立的缘故。烦恼既然以人我作为依靠处,那人我不成立它也就不可能成立。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和《显句论》中说: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所以,当我们知道“我”的本体跟石女儿无别以后,也就会知道烦恼是空性的。

 

《中观四百论》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如果知道了 佛所说的真空无我的道理,就会对任何世俗显现失去欣乐之心,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对无我空性也不会产生怖畏,因为诸法的本性本来如此。所以我想,只要大家对究竟的无我道理生起定解,也自然会摧毁对烦恼的执著。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二十三、观颠倒品

 

丁二十三(观颠倒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般若经》云“以贪清净故,色法亦清净” 等,宣说了无有颠倒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轮回的相续是存在的,因为相续的因(——烦恼)存在的缘故。众生以烦恼而积业,并由业而产生了轮回的相续。(所以,轮回的相续应该存在。)

 

为了证明烦恼的自性不存在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二:一、遮破烦恼;二、遮破烦恼存在之能立。

 

己一(遮破烦恼)分二:一、广破烦恼; 二、分别而破。

 

庚一(广破烦恼)分四:一、以缘起因而破;二、以无有所依之因而破;三、以无因之因而破;四、以无所缘之因而破。

 

辛一、以缘起因而破: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烦恼是不存在的。如果要追究其原由,(则可归结为以下几点。)正如经中所云:“贪惑汝之根,由识分别生。”一切烦恼的因,不外乎妄想分别,(妄想分别)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三毒烦恼的罪魁祸首。

 

依靠清净可爱的分别妄念,而产生贪欲; 依靠肮脏可恶的分别妄念,而产生嗔恚;依靠颠倒的分别妄念,而产生愚痴。

 

诸佛也教导世人:“贪欲、嗔恚、愚痴之共同因,皆源于分别妄念。”该三者依靠各自分别的因:清净可爱的外境、肮脏可恶的外境以及颠倒的外境而产生。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如果是依靠清净可爱的外境、肮脏可恶的外境以及颠倒的外境而产生的法[三毒],其自性都不可成立。因此,诸等烦恼也并非真实。

 

辛二、以无有所依之因而破:

 

我法有与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补特伽罗人我自性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不能以本性而成立的。关于这一点,在《观我法品》时已经予以了遮遣。既然作为所依的(补特伽罗人我)都不存在,诸等烦恼的存在与否又怎么能成立呢?无法成立。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无有所依, 烦恼亦不成。

 

(原译:谁有此烦恼,是即为不成。若离是而有,烦恼则无属。)

 

烦恼如同墙上的花纹一样,是依靠所依才能成立的。但具有这种烦恼的人我或者众生, 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成立的。既然所依都丝毫不存在,则能依烦恼也绝不会有一星半点存在的可能。

 

在所依境具备之前,烦恼不可能成立。因为人我并不存在,而且,(人我也是)需要依靠烦恼者的心才能产生的缘故。

 

 

回目录

 

 

【ZCKB】《中论》对应讲记 8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二、(离常等八):

 

常无常等四,本寂何处有?

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

 

常、无常、二俱、二非之四边于本自寂灭的实相中何处存在呢?有边、无边、二俱、二非之四边于本自寂灭的实相中何处存在呢?

 

如来是离一切戏论的,在本自寂灭的实相中怎么会有常无常等四边以及边无边等四边呢?

 

常、无常、二俱、二非以及有边、无边、二俱、二非是十四无记中的八种。十四无记法具体为:我和世间是常、无常、二俱、二非; 我和世间是有边、无边、二俱、二非;如来灭后是有、无、二俱、二非;命和身体是一体还是异体。当年外道向佛陀提出这十四个问难以后,佛陀置而不答。为什么不答呢?因为佛陀以无碍智慧早已彻见了外道的根基——对方执持实有的见解,如果说我和世间等是有,那对方就会执为实有;如果说无,对方又会生邪见或堕入断灭……无论怎么说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利益,因此佛陀置而不答。其实这十四个无记法是可以回答的,佛陀在某些经典中就给予了回答。

 

外道提问的是“我和世间是什么”,而这里是“如来和世间是什么”或者只是“如来是什么”,这并不矛盾,因为从取受者的角度来讲 “我”和“如来”是一致的;而从诸法的本体而言,如来又包括了世间。

 

癸三、(离如来有无):

 

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

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邪见深厚的人耽执有如来,其实如来是本来寂灭的体相,但他们却分别如来有或无。

 

不了达万法实相的人认为:释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在印度降生,之后出家、成道并转法轮,八十一岁时示现涅槃,这之间佛陀是有; 佛陀涅槃以后是无。龙猛菩萨称这种人是“邪见深厚者”,因为他们首先耽执有如来,从而落入常见,后来又认为如来灭度后不存在,从而落入断见。然而这样的有无在如来的本体上是不成立的,如来的本体实为寂灭之相,若以妄心分别如来有无则不合理。以上根据《显句论》进行了抉择。

 

本颂在《佛护论》中译为:“邪见深厚者,以妄念分别,于寂灭涅槃,说如来有无。”佛护论师认为本颂都是在解释如来入灭后离开有无二边。对此,《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释为:“凡夫补特伽罗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在’怀着深厚强烈的耽着,继而成为一种执取, 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之后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癸四、(离如来灭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维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分别于有无。

 

在这样的空性本体中,不可以思维分别如来灭度以后是有是无。

 

前面以理证已经抉择了如来的本体是空性,在这样的空性中千万不可思维如来灭度以后还存在,也不可思维如来灭度以后就不存在了,这样会有常断的过失;更不可思维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这会有更多的过失。

 

这个颂词宣说了如来灭后有无等四个无记法,也可以说是和上一颂一起宣说了这四个无记法。至于另外两个无记法:身体和命是一体、 他体,颂词中没有明显遮破。但在宗喀巴大师和果仁巴大师的讲义中都说:依靠上述推理能够了知身体与命一体异体皆不成立。

 

以上我们对应十四种无记法抉择了如来离一切戏论。

 

壬二、(执著戏论不见如来):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

 

如来超离了一切戏论,而世人却对如来生起种种戏论,戏论破坏了智慧眼目,所以世人都见不到真实的佛陀。

 

真正的如来不是佛陀的相好色身,而是诸法实相。如来离开了戏论,超过有无、生灭、 常无常等戏论境界,所以无法分别言说。但世 人对如来总是徒生分别:如来的降生、如来的 身相、如来的名号、如来的事业、如来是有是 无、如来是常是无常……凡夫的分别念只能衡 量这些,而除此以外的如来本体却无法测知。生起戏论就破坏了照见胜义谛的智慧眼目,没有慧眼就不能见到佛陀的真实本面。“破” 是覆盖的意思,《般若灯论释》云:“为戏论所覆,不能见如来。”众生本具的慧眼好比一面镜子,当被戏论分别的障垢覆盖以后就无法照见如来的真相。《显句论》说:生戏论而希求则恒时不能见如来,就如尸体不能孕育生命、目盲不能见色一般。

 

佛陀有时候说承认如来是邪见,有时候说不承认如来是邪见,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把握这个界限呢?答:虽然从胜义角度来讲,见佛求佛都是行邪道,但从名言的角度来讲这不是行邪道。对中观因明有所闻思的人应该会非常清楚,如果如来不空会有无数教证理证的妨害, 这是一种邪见;如果在世俗中像顺世外道那样不承认如来的存在,这更是一种邪见。所以, 在世俗中要承认如来,而在胜义中应该把如来抉择为空性。

 

《金刚经》里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要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一定要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如果没有学《中观根本慧论》 或者分不清楚二谛,单单说“无我、无人、无佛陀……”,这很可能成为一种引生邪见的语言。而学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就会知道, 在抉择胜义的时候,的确没有佛与众生、没有讲法听法、没有喝稀饭吃糌粑……但从名言的角度则可以说这些现量所见的事情存在,不得不承认这些。

 

《中观四百论》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对于甚深空性的道理,不知道的人不会生起畏惧,遍知的智者也同样不会畏惧,只有那些对佛理一知半解的人才会生起畏惧。所以,甚深空性法门不能在没有智慧、不具有大乘根基的人面前传讲, 否则他们会因为怖畏而生起严重的邪见,从而堕入恶趣不能解脱。

 

辛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

 

名言中如来所具有的缘起性,即是世间诸法的体性。胜义中如来无有自性,同样,世间诸法亦无自性。

在名言中如来是存在的,如来有身相、声音、名号、事业等,这些都是因缘所生的法; 世人也是如此,有身体、名字、工作等,这些也都是缘起法。如来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在世间,因此自然不会超离世间的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来与器情世间的体性无别,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依靠如来的身智五蕴,我们假立了如来;同样,依靠种种业缘所成的庸俗五蕴, 我们假立了众生。

 

而在胜义中,如来的本体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同样,世间诸法的本体也没有丝毫实质。

 

学习中观应当善巧二谛,说空的时候应当了达万法皆空,而不是有的法空有的法不空。如果认为只有如来空而世间不空,那么在善法方面就不可能修习,因为究竟的佛果都是空的, 还有什么可修呢?而在恶业方面又会随顺自己的习气。有些人比较懈怠,修行善法的时候布施、持戒、安忍什么都空了,还胡乱引用教证欺骗自己不去修持;但是造恶业的时候什么都不空,这样非常可怕。

 

名言中的法都是因缘所生,这一点世间诸法和如来没有差别,如果认为只是世间万法存在,而如来是没有的,这也是极大的邪见。如来出世、转法轮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如来的教言也载于经论且流传至今,这是世人皆见的, 为什么不承认呢?说“佛陀不存在”不会有任何理由。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那我们也要承认佛陀的存在,因为这都有历史记载。不但如此,地狱、饿鬼的痛苦、人天的安乐都是有的,有智慧的人应当承认这些。

 

大家闻思《中观根本慧论》应该和无上大圆满结合起来,这很有必要。从无上密法的角度来讲,心的本性就是如来,五毒就是五佛五智的本体。认识了这一点,再在上师的指导下修习大圆满,最终会现前真正的如来。

 

现在很多人对密法有成见,稍微有点不理解的地方就说“密宗如何如何”。许多道友都闻思过《大圆满心性休息》等显密教理,所以, 当别人以相似的理由对密宗发一些太过的时候,大家就应当以理护持密法,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如果不通达密宗的历史和教理,那不要说利他,连自利也很困难。如果自己的信心见解不稳,到时候会不会跟随别人随波逐流呢? 很有可能。所以,我们不仅要闻思显宗,还要对密法的教理和历史有所了解。作为密宗的修行人,这一点不可缺少。

 

庚二、(以教证总结):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能断金刚经》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楞伽经》云:“佛告大大慧菩萨:‘如来身者,非常非无常,非因非果,非有为非无为, 非觉非界,非相非无相,非是阴非离阴,非言说非所说物,非一非异,悉无和合乃至所得无缘,出过一切戏论者,名为如来。’”“佛以阴缘起,无处有人见,若言无人见,云何可观察?”

 

《如来三密经》云:“佛告寂慧菩萨:‘如来身者,等虚空身,无等身,胜一切世间最胜身,遍一切众生如身,无譬喻身,无相似身, 清净无垢身,无染污身,自性清净身,自性无生身,自性无起身,不与心意识等和合身,如幻如焰如水月自体身,空无相无愿所观察身,遍满十方身,于一切众生平等身,无边无尽身, 无动无分别身,于住不住得无坏身,无色体身, 无受想行识身,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风界等所合成身。如是身者,非实非生,亦非大等所成,非实非实法,一切世间所不能知,不从眼生,不依耳闻,不为鼻识所知,非舌所成,亦不与身相应。’”

 

《舍利弗陀罗尼经》云:“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见如来,不以无色见如来,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属,乃至非自作非他作, 若能如是名为念佛。”

 

《佛地经》云:“无起等法是如来,一切法与如来同,虽凡夫智妄取相,而常行与无法中。无漏根力众德镜,于中显现如来相,而实无有真如体,亦未曾有如来身。世间所见如镜相, 从本无于往来相。”

 

《中观根本慧论·观如来品》传讲圆满

 

 

 

《中论释》


——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常无常等四, 本寂何处有?

边无边等四, 本寂何处有?

 

(原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

 

如来不仅不存在空性等四边,包括恒常与无常,以及“等”字所包含的“(恒常与无常) 两者皆俱”与“(恒常与无常)两者皆不俱” 四边自性的边执戏论,都是本来寂灭的。这样一来,如来又岂能存在呢?绝不可能。不仅如此,甚至有边以及无边等四种情形,也是本来寂灭的。既然如此,所谓的如来又能在何处安身呢?

 

所谓的如来,既是远离四边的法性,也是平等的真如性。

 

邪见深厚者, 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原译:邪见深厚者,则说无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

 

本偈颂如果按照《佛护论》中的翻译“邪见深厚者,以妄念分别,于寂灭涅槃,说如来有无”,应该更为贴切。

 

此处的解释应为:凡夫补特伽罗因为对“如来以自性而存在”怀着深厚强烈的耽著,继而成为一种执取,并以分别之心妄加揣度,而说如来在涅槃之后存在或者是不存在。

 

如是性空中, 思维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但是,彻见如来以自性而空的人们,却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来在涅槃之后,无论“存在” 之念,还是“相续断灭的不存在”之念,都是不合理的。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所有善逝如来,都是超离于一切戏论的。因为不存在生,所以不但不存在毁灭,而且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然而,(世人)却创造出有与无、常与无常等戏论,这些源于自心的分别念戏论,毁坏了能够目睹真相的智慧之眼,从而使他们都不能彻见如来本性。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对“如来本身的自性,即是无有生灭增损的平等性”持颠倒戏论而导致的。

 

己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如来的远离戏论自性,也是世间万物的自性,因为万法平等的缘故。与如来无有自性的法性一样,世间也不存在自性,所以,它们是无二无别、平等一味的。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二观如来品释终

 

 

回目录